時間:2023-08-07 17:0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德育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育能力;素質模型;德育實效
中圖分類號:C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014-02
德育是教師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德”的發展是全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德育研究者對制約德育實效的教師德育能力關注得比較少,而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者,對教師德育能力的發展也關注不夠。
一、目前教師德育能力研究狀況
筆者認為,教師德育能力是指教師在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勝任德育工作,有效達成德育目的的能力。目前,教師德育能力研究的狀況非常不樂觀,主要表現在:
1.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深度不夠
國內外大多教師教育政策都強調教師教育應該包含培養教師德育能力的相關課程,但是,多數國家的教師職業人職標準、教師職業倫理規范等均沒有對教師德育能力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于是,教師德育能力包括哪些內容以及如何培養教師德育能力等問題,往往取決于教師教育機構對教師德育能力的個性化理解和他們自身的教育條件。這樣,既不利于教師德育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提高德育實效。
另外,“教師德育能力(素質)”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為大部分研究者所認同的概念。就內涵而言,研究者所持觀點差異較大。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教師德育能力是教師的一種心理傾向;有的研究者認為,教師德育能力是教師的德育“技術”運用并達到德育目標的能力。就外延而言,研究者分歧也不小。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教師的德育能力應該包括教師本身的基本文化素養、良好的人格特征、道德和科學素質及對學生和德育工作的熱愛;有的研究者認為,教師的德育能力素質應該包括道德與文化素養、科學專業素養和教育專業素養;有的研究者認為,德育能力應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德育教學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及德育科研能力。凡此種種,均反映了當前教師德育能力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亟待加強和深入。
2.研究的科學性不強
為了向中小學教師提供德育能力發展參照標準,幫助,中小學教師迅速提升德育能力,部分中小學教師根據個人的德育經驗,提出某些德育能力發展的內容和辦法。因此,當前有大量的關于教師德育工作經驗方面的書籍不斷出版,這些書籍包括本土著作和譯著。例如《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給年青班主任的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優秀班主任99個成功的教育細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青教師的五項修煉》(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優秀教師是這樣煉成的》(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等等。這些書籍大多是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創作的,多針對教師的日常教育(德育)工作總結的大量經驗,這些書籍對教師德育能力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些研究由于缺乏客觀性和普適性,無法真正改變教師德育能力發展莫衷一是的混亂局面。而且,由于這些經驗沒有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受具體情景的局限,很難在更大范圍內指導教育實踐和教師德育能力的發展,因此其指導作用受到較大限制。
3.缺乏基礎理論支撐,系統性和完整性欠缺
當前國內外教師德育能力理論研究不多,在這些為數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更多地是從“職業需要”的角度來論述的,導致其研究缺乏系統性,或者因脫離德育特質來論述而缺乏完整性,這都是缺乏基礎理論支持的表現。
蘇聯教育家涅德巴耶娃在談及“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的問題時認為,教師應該具備12種能力,在這些能力中,盡管她沒有直接指出哪些能力是教師的德育能力,但是,絕大部分能力都是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時所必須的能力。只是這些能力之間區分的標準不明確,各種能力之間的關系也相當松散,沒有構成相對系統的德育能力結構。之后,英國教育家赫斯特(P.H.Hirst)、哈里斯(Alan Harris)對德育教學教師的德育能力提出了道德知識方面的要求,道尼(M.Downey)和凱利(A.V.Kelly)提出教師要熟悉學生道德發展心理的德育能力,但這些研究是比較零散的和不成系統的。相對較為系統的研究,是美國的教育研究者萊茵(Kevin Ryan)對德育教師提出的7種能力要求,但這些要求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過程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和學生心理過程對教師德育素質的要求。
在國內,汪劉生從班主任認知過程、意向和個性特征三個方面討論了班主任的能力素質,這是我國早期對班主任德育能力進行探討的文獻之一。但是,這篇論文顯然是僅僅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論述的,缺乏多學科的視角,對德育特質掌握得不夠全面,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某些觀點的偏頗,而且論文的研究對象局限于班主任,不符合當前德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戴銳認為,德育能力素質包括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認識能力和踐行能力,把握德育內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規律、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搜集和處理的能力,了解并正確評價德育對象的心理品質和操行的能力,控制德育環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他是基于德育過程的角度來展開論述的,但是他忽視了教師德育能力的心理結構,使得這些能力之間缺乏嚴密的邏輯,更缺乏能力發展的合理的心理學基礎和解釋。段洪和張興認為,德育工作者的素養包括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幾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包括若干點具體內容,這是相對比較系統的研究。但是,研究者忽視了德育工作者對學生心理特征把握的能力和相關知識,同時,兩位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的事實也缺乏考慮。戚萬學和唐漢衛認為,德育教師應該是道德哲學家、道德心理學家和教育藝術家。但是,書中此部分的內容缺乏詳細推理,有對德育教師要求過高之嫌。2007年第4期的《教育研究》刊登了《德育專業化問題筆談》,數位研究者參與了筆談,有個別研究者試圖參照教師教學能力的標準提出教師德育專業化標準。在這些標準中,有些沒有反映教學能力與德育能力的差異,有些沒有突破德育教學的限制,成了僅僅探討教師的德育教學能力,而且,這些探討可能局限于“筆談”這種形式,也沒有系統的對教師德育能力結構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
二、研究教師德育能力的意義
1.是提高德育實效的前提和基礎
德育實效問題是一直困擾我國教育界的難題,很多研究者對這個問題都進行了研究,他們主要從德育目的、德育
內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評價等角度對當前學校德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反思。但是,作為制約德育實效的另一個因素――教師德育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研究。
教師德育能力研究的缺乏,源于教師德育能力理論研究的欠缺。教師德育能力發展缺乏客觀標準和方向,制約了教師德育能力的提升,德育師資無法滿足德育的發展,最終導致德育低效。我們只有對教師德育能力有了比較全面、客觀和正確的認識,才能很好地把握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規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德育能力,從而為提高教師德育實效打下師資方面的基礎。
2.能推動教師教育理論的科學化
教師德育能力理論從學科歸屬的角度講,屬于教師教育理論范疇。教師德育能力理論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比較零散和不成系統等現狀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教師教育理論的科學化。
教師德育能力研究應對影響教師德育能力的因素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形成相對系統的教師德育能力理論,拓寬和加深教師德育能力理論;推動教師教育理論科學化。
3.能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科學化
教師德育能力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內容,教師德育能力理論是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德育能力理論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缺陷,也無法推動教師(德育能力)的專業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加深和拓寬教師德育能力理論,將有力于推動教師(德育方面的)專業發展的科學化。
三、教師德育能力研究的初步設想
對教師德育能力的研究,筆者提出下面幾點設想:
1.確定當前我國社會文化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
社會文化是德育的背景和前提,它既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德育任務,又是德育工作開展的條件。因此,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對教師的德育能力的要求會有所差別。只有對當前我國社會文化進行分析,我們才能明確社會文化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
2.分析確定當前學校德育任務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
人的活動步驟、過程、方式以及對活動主體的要求都是活動目的的反映。因此,對學校德育任務進行分析,能對教師德育能力要求有比較明晰的認識。
3.分析德育特質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
我們不得不承認,引起研究者對教師德育能力認識產生較大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德育本質認識的分歧。而德育本質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為它涉及“德”的本質屬性和教育的本質屬性。因此,研究者應該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倫理學四個學科的不同視角,對德育的特質進行分析,然后確定符合德育特質的教師德育能力的基本內容。
4.調查當前德育實踐中各個主體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要求和認識
為了提高對教師德育能力認識的普適性,擴大教師德育能力理論的指導范圍,研究者應該盡量避免教師德育能力理論上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應該對那些德育工作實效較高的教師、學生和德育管理者進行調查,總結他們對教師德育能力的共同認識和方法。
[關鍵詞] 社會變革;中小學教師;德育;能力;困境
變革型社會變革成為新常態,經濟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政治和意識形態爭奪暗流涌動,古今、中外文化相互沖突和融合,倫理道德陷入“阿倫特困境”即“現代世界的教育問題在于這個事實:教育本質上不能放棄權威或傳統,但它又必須存在于一個既非權威所建構,又無傳統可維系的世界里?!盵1] 變革型社會對教育的深刻影響是教育也需要主動變革。
變革性社會,已有的經濟體制、政治制度、文化倫理都會面臨嚴峻的挑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適應社會變革要求,已然成為社會的共識?;A教育關涉青少年成長成才,關涉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是變革的焦點領域。社會變革背景下,基礎教育目標、環境、關系、文化等場域迎來變革,要求中小學德育走向專業化。此外,經濟和文化領域的變革導致社會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傾向,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有被弱化的趨勢,這種消極影響在基礎教育領域阻礙著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加以專業化的干預,因此,要求中小學教師德育知識和德育能力走向專業化。近年來,學者們積極開展教師專業德育研究,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從能力視角來審視教師德育能力的專業的研究還比較少。由此,本文嘗試在社會變革的現實背景下,以德育能力專業化為視角,與時俱進的審視當前中小學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的困境場域,探尋中小學教師變革型專業德育能力生成的可能性。
一、變革讓德育陷入困境
“變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改變事物的本質(多指社會制度而言)?!盵2]“教育一直處于不斷的變革之中,變革是教育得以延續的一種‘基本法則’,它標志著教育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3]。社會變革導致教育環境和教育系統發生變革,使德育陷入了德育內涵困惑、德育主體困頓、德育能力專業化困局等三重困境。
(一)德育內涵困惑
德育的內涵決定著德育的深度和廣度。從德育內容的廣度上來講,德育內容具有基本性和時代性特征?;拘缘掠齼热菔侵傅掠谌祟惿鐣镜赖乱幏兜钠者m性要求,是人之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時代性德育內容可從歷史和意識形態兩個向度加以解釋。歷史的向度,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下,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現實對德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德育內涵的困惑主要體現在德育意識形態領域。意識形態視角下,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國民教育的德育維度勢必打上統治階級的烙印。一直以來,對于德育是否走向政治,在學術界存在爭論,比較熟悉的就是“小德育”和“大德育”之爭。持“小德育”觀點者認為:德育專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論所講的“moral education”,不應泛政治化;而持“大德育”觀點者認為:德育是指廣義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在社會變革背景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遭遇沖擊而發生流變,從德育專業化要求出發,對德育內涵和內容的不同界定,對專業德育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德育陷入困惑,勢必深刻影響德育實踐。
(二)德育主體困頓
德育是誰的工作?德育如何前行?如何走出德育倦?。吭谥行W,德育是德育科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德育是否也是全體非德育科教師的工作內容,則存在爭議。對德育主體認識的不同,直接影響職前職后教師教育中專業德育能力的培養。
一種觀點認為,德育是德育科教師的工作,而不是非德育科教師的工作。德育是一門專業活動,是德育科教師主要工作,德育科教師負責啟蒙學生的道德意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緒,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非德育課堂上出現的學生道德問題,應當交由德育教師來處理。
另一種觀點認為,立德樹人是全體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依靠課堂內外的共同努力。德育對于教學的特殊規定性意味著道德教育應成為教師專業化的重要維度,包括非德育科教師在內的全體教師都應承擔道德教育的使命。因此,具備有效的專業道德能力,不僅是對德育科教師的要求,同樣也是對非德育科教師的要求。
德育責任主體不明,導致德育科教師和非德育科教師都陷入德育是否“作為”的兩難境地。這種心理困境的長久滋生,還會導致教師陷入德育倦怠的疲憊狀態。
(三)德育能力專業化困局
20世紀60 年代末70年代初,教師專業化運動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興起。在教師專業化運動的影響下,教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業型教師,“實地調研表明,不論是德育學科教師還是非德育學科教師都缺乏專業的德育能力”[4],教師德育能力陷入專業化困局。
炔課度的困局主要體現在教師德育能力專業化對教師內化的素質和知識的要求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專業道德;另一個層面是教師具備開展有效德育工作所需要的德育理論知識。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都是對教師專業德育能力建構的知識和素質要求。在現實中,往往存在重視教師本人的德性和品質,而忽略了德育專業知識的要求的困局。
外部維度的困局主要表現為教師德育能力專業化對教師外化德育活動的能力要求方面。一種觀點認為,教師開展專業德育工作,只需要教師具備專業德育理論知識,外化的德育行為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忽略專業德育能力的培養;另一種觀點認為,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的必須經過訓練,并在實踐鍛煉中獲得,是對傳統經驗型教師德育提出的專業化要求,是教師專業化在德育維度的能力建構。
二、走向變革:變革型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
走出困境場域,需要變革傳統經驗型德育思維,從能力專業化視角審視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的科學內涵、構成要素和合理域限,重點厘清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的層次和結構,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
(一)專業德育能力層次
專業德育能力包括德育、專業德育和專業德育能力三個遞進層次的含義。搞清楚這三個層次的具體含義及相互關系,是我們厘清專業德育能力結構和開展專業德育能力培養的理論基礎。
首先,德育的含義。如前所述,德育存在大小德育之爭的解釋學困境。從德育的首義來講,德育專指道德教育。但是,德育具有實踐性,德育的含義應當根據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并符合現代社會倫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德育政治泛化傾向應當杜絕,正如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檀傳寶先生指出的德育應當防止“泛政治化”,又要杜絕“去政治化”,德育要讓“公民人格和道德人格相互支撐”。他還從歷史形態視角將德育劃分為習俗性德育、古代學校德育與現代學校德育。
其次,專業德育的含義。專業德育是從德育專業化出發,將德育視作專業化教育活動,是“教師德育專業化是教師專業素養中德育維度的專業化,教師德育專業化的內容包括專業德育知識、專業德育能力以及專業德育情感?!盵5]專業德育包括教師德育專業化和德育教師專業化兩個維度。前者是就德育而言,需要專業化的知識架構和能力體系;后者是就教師而言,需要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走向專業化。同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第一目標,德育科教師和非德育科教師協同德育過程,是專業德育的現實要求。
再次,專業德育能力的含義。把握專業德育能力的內涵,可以從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視角考察。從心理學視角,“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盵6],專業德育能力則是教師開展專業德育工作所具備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組織行為學視角,是指教師從事德育工作的勝任力,指教師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達成德育目標的能力。專業德育能力是對教師德育能力專業化方面的要求,反映教師德育能力結構的專業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特點。從德育走向專業德育,再到專業德育能力,體現了德育的實踐性特征,是德育與教育教學專業化實踐的要求,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實現的保障。
(二)專業德育能力結構生成
能力結構,指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力類型及各類能力的有機組合。能力不是某種單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復雜結構的多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從不同角度或不同層面,可以劃分不同的能力類型,每個人所具備的能力結構是不同的。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結構是開展教師職前職后專業德育能力培養的實踐標準,是衡量教師專業德育能力水平的依據。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結構由內之外,可以劃分為一般教育能力、專業德育能力兩個層次。
第一,一般教育能力結構生成。一般教育能力結構是指對所有的教師而言,所要求具備的能力類型及各類能力的有機結合。德育能力是教育能力在德育維度的能力體現,因此,教育能力是德育能力的基礎能力,也是專業德育能力結構中的處于基礎地位的一般性能力。對于教育能力結構的研究,學者們較早就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孟育群認為教師能力結構包括:認識能力、設計能力、傳播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等。張曉紅通過問卷分析認為“中學教師教育能力包括:交流溝通、育人為先能力;推陳出新,能動教學能力;把握課標、靈活創新能力;結合教學、勤于研究能力?!盵7]作者認為,教師一般教育能力結構主要包括課堂知識傳授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教育信息化能力、終身學習能力。
第二,專業德育能力結構生成。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結構是指教師為專業化德育工作所具備的能力類型及各類能力的有機組合。學者們對德育能力構成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有:劉爭先博士認為教師德育能力包括德育學科專業能力、組織和管理德育過程的能力、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三個方面。檀傳寶教授發出“教師專業化≠教學專業化”論斷,提出了“教師德育專業化”命題,并指出“‘教師德育專業化’的內涵至少包括專業倫理和專業知能(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8],豐富了教師專業德育能力培養的倫理學內涵。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結構除了普遍認同的德育學科專業能力、過程管理能力、發展能力和倫理建構能力以外,作者認為,根據教育教學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還可以增加情感共振能力、思潮辨識能力、變革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結構內容。
情感共振能力是在德育過程中,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從而走進學生心靈的能力;思潮辨識能力是教師主動辨別社會不良思潮,科學分析,教育引導學生走出思想困境,凝聚班級良好氛圍的能力;變革適應能力是教師主動適應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現實,甄別變革帶來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創造性的開展德育工作,引領學生適應變革、積極創新的能力。
總之,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和培養體系建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師范院校、中小學校和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研究視角的不同,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的途徑也不盡相同。檀傳寶教授在探討如何實現“教師德育專業化”時提出從政府、大學、中小學校及中小學教師三個主體的視角建構教師德育專業化,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此外,也可從關系的視角,審視中小學教師在與學生、學校、學生家庭、同事、社會等的關系互動,關照教師專業德育能力生成。還可以從道德心理學出發,基于德育能力形成的心理學特征展開剖析,厘清教師專業德育能力體系的建構。
參考文獻
[1]漢娜?阿倫特.過去和未來之間[M],譯林出版社,2011,181.
[2]中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6.
[3]王萬俊.略析教育變革理論中的變革、改革、革新、革命四概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1).
[4]劉爭先.學科德育與教師的德育能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
[5]劉海蓮.教師德育專業化:內涵、途徑和方法[J].教師教育論壇,2014,(8).
[6]普通心理學編寫組.普通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是塑造美好人性,培養美好人格的工程,應蘊含著無限的“德”與“愛”。在當前物欲橫流的功利化時代,從教育的原點來思考辦學的方向、找尋教育的本真顯得尤為必要。正是基于這樣的最樸素、最原始的想法,“以德育德,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治校先治德,教書先育人。學校只有找準了工作的切入點,堅持德育核心地位,樹立大德育觀,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營造抓好德育工作的濃厚氛圍,才能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
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我們對此理念進行了不斷的思考與提煉?!耙缘掠?以愛育愛”理念,逐漸滲透到具體的辦學行為中,成為學校重要的辦學方略和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并逐步內化成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自覺行動。下面就對“以德育德,以愛育愛”的理念作具體闡釋。
“德”是涵蓋了仁義、誠信、忠孝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吨芤?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暗隆钡膬r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
“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德育德”中的“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德”,二是“生德”?!皫煹隆?是育人的前提和關鍵?!皫煹隆笔墙處煹撵`魂所在,高尚的師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書,它對學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遠的。教師的師德力量對青少年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和懲罰手段都無法代替的。因此,學校特別重視師德師能建設,提出教師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作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為人師表。
“生德”,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更是“以德育德”的作用與效果的體現。對“生德”目標的思考,是著眼于對“學校最終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這一命題的理性思考。其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具備“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發展素養,擁有“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
從宏觀上看,“以德育德”是學校治校方略,強調德育核心地位,走的是教育本真的回歸之路,學校確立“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學?!笆率聼o小事,處處有道德”的指導思想。從中觀上講,“以德育德”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師德感染、熏陶作用,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從微觀上講,“以德育德”是一種方法與手段,體現育人的過程與階段。首先是重德,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其次是樹德,就是教者的“榜樣”“示范”和“感召”;再次是立德,即學生形成寬廣的胸懷、獨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最后是“踐德”,是指師生員工共同實踐社會公德,提升道德品質,實現道德內心的自我內化,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行。
“愛”是實現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師德的核心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愛更是一種情感的潤澤,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催化劑”。
談到教師的“愛”,可能有多種偏差表現,比如,有的“愛”顯得過于刻板。那是教師自以為根據《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以及學校的規范與制度對學生施行的“愛”;有的“愛”不顧惜孩子的身心健康,“加班加點”,過于“功利化”,懷的是自私心,其實違背了《教師法》《兒童權利公約》,不一一枚舉。
我們追求的“愛”,是教育者的大愛,它具有下面兩個特征:首先是一種“真愛”,是發自教師內心的對孩子負責的愛。其次,它是一種“博愛”,即對每個生命個體都要有“愛”的付出,無論是成績的好壞,性別或生理差異,還是家庭背景的不同,都應得到平等的關注?!耙詯塾龕邸?體現了教育規律所在,即用愛的情感與行為去影響學生,使他們也擁有愛的情感和愛的行為。教師應當在“以愛育愛”的過程中體現出高尚的師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愛的基礎看,教師的專業素養是能否實現教育目標和大愛的基石。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既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又要有科學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
第二,從愛的情感層面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生之情,只有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情感;只有把學生的成長真正與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相連,才會增強情感;只有在教育學生成長的同時體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會感受到情感。
第三,從愛的行為層面看,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必須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之中,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上。教師要從細微的小事做起,真正關愛每一個學生。
“以愛育愛”絕對不能是一句空話。有了愛,人人都可能是高才;沒有愛,學富五車也難免糟粕。這是教育的真諦,也是所有教育者最該奉行的信念。教師通過“自愛”,對學生“施愛”,讓學生“懂愛”,指導學生“去愛”。以胸懷對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誠之心去關愛學生,感染學生,只有只樣,才能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美好境界,實現“傳遞愛”的人文氛圍。
一、 建立了符合職校特色的師德師風規章制度
全校教職工根據學校的規章制度切實履行本職工作,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無私奉獻,體現了良好的師德師風,具體表現為:
1、德育首位,體現良好師德。學校自1983年建校以來,歷任校長(四任)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師德教育,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他們雖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取得了同樣的教育效果,培養的老師和學生均非常優秀,從學校調出的林彬、林國紅、葉劍勇、牟宣林等均在黃巖的教育界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幾年調到一職校的老師,他們普遍反映二職校的老師會吃苦耐勞、無怨言、做事踏實,同時二職校(農技校)畢業的學生在各行各業也作出了不錯的成績,有相當部分畢業生的資產規模超過千萬元甚至上億。具體做法:
①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師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從八、九十年代師生共同種柑橘、實用菌、飼養動物到現在的師生一起進行績效檢查、學生晚上的自主管理。
②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現尊師愛生的高尚品德。每年固定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全校元旦文娛匯演、紅五月藝術節、國慶大合唱、校園吉尼斯活動等,這些活動全校師生一起參與,通過活動增進了師生的友誼,陶冶了師生的情操,體現尊師愛生的高尚品德。 ③通過課堂、課余的談話溝通活動,體現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如學校實行的德育導師制、全員德育活動等。
④通過大規模課外活動,體現師生各項潛能的充分發揮。
⑤通過三駕馬車,體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
2、教學主位,培養高尚師德。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及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摒棄普高的題海戰術,把學生從死讀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講起來、做起來、討論起來,甚至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組織講解,這樣就活躍了課堂氣氛。學校這幾年采用的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生本教學法,以后我們要向仿真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邁進,要不斷學習和應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沒有學習精神,沒有高尚的師德是行不通的。
3.活動本位,陶冶情操。學?;驅W校工會經常組織全校教職工積極參加各項有益的活動,培養教職工的團隊意識、集體觀念和主人翁的責任感,通過一系列活動,陶冶教職工的情操。如學校規定全校教師一月一活動(趣味、體育、健身),每年一次的慈善一日捐活動,每學期一次的美化辦公室評比,積極參加師德知識競賽等。
學校通過德育、教學、活動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范了教師的行為,我校教師從未有體罰和變相體罰、歧視學生,對學生使用威脅性、侮辱性的語言和動作,從未接受過學生家長的禮品、禮金,沒有有償家教或補課,沒有推銷或強制銷售教輔材料。
學校具體的規章制度有:教師手冊、教師百分考核、德育導師制等等。
二、師德師風的培訓情況
同時,每學年開學時,學校召集各部門對新分配和新調入的教師進行學校規章制度、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的招生情況和生源情況、學校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進行詳細的解讀,為新教師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作好充分的準備。每學期開學時,學校德育部門召開班主任會議,對班主任進行上崗培訓,著重介紹班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同時要求班主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切為了學生成長的教育理念,要有奉獻精神。
三、師德師風的監督情況及獎懲情況
對師德師風的獎懲情況,學校工會和辦公室對涌現出來的師德先進分子、師德優秀典型及時加以宣傳和表彰,制造輿論導向,引導全校教師學習先進,同時學校把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其本人的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對師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實行一票否決。但學校到目前為止,沒有行使過一票否決權,這說明了全校教師師德的高尚。
四、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之處
1.德育是高中生繼承優良傳統的重要載體
德育教學對促進青少年思想意識的健康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他們進行及時有效的德育教學,有利于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新時期的高中生德育教學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國情,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不斷提高他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德育是高中生繼承優良傳統的載體,其主要表現為高中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還能將祖先遺留下的傳統美德不斷發揚光大。只有具備了這種集體精神、敬業精神以及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在應對未來的挑戰時保持高昂的斗志。通過宣傳革命先烈們的愛國事跡,贊揚愛國人士,抒發愛國情懷,讓這種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中傳揚,讓他們能夠真正地認識到祖國的重要性,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尤其是要將我國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不斷弘揚。這些都是當今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要將他們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改革之中。
2.德育是高中生弘揚新時代精神的有效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的不斷加強,人才對國家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為國家培養更多高水平人才的同時,也要加強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會做事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所以,高中的德育教育為他們未來綜合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是弘揚新時代精神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結合歷史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加強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利益關系,其中包括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等。在進行德育實踐時,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體活動,讓同學們親身體驗,這樣才會有利于帶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們認識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密切相關。學生有了壓力才能在生活中把目標明確化,才能激發行動的動力,成人成才。
二、高中開展德育教學可以推動素質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1.德育對良好校風的形成和傳承至關重要
校風通俗地講就是治學、求學的風氣,它是治學精神、態度、方法、氛圍和育人環境的綜合體現,是長期形成的一種良好傳統。每一所歷史悠久、聲名遠播的學校,都必然擁有良好的校風。良好的校風起著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培養英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高中學校在進行素質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將德育教育與學校的良好校風的形成與傳承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加強學生們的自覺意識,避免傳統的機械式教育方式,提高學生們學習德育課程的主動性,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建設,有效的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2.德育對良好教風的形成至關重要
因此,抓好幼兒園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實際的工作中,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以提高幼兒園的德育管理質量。
一、建全德育管理機制,創設德育教育氛圍
幼兒園德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要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實。首先應重視和加強全程德育管理,建立全員,全方位科學育人的教育機制;其次,要編織一個德育網絡,把幼兒園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部門都有機地聯結起來,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緊緊抓住“養成教育”這個中心,制定出貼近幼兒實際的管理措施和評價體系,將幼兒園德育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園風、園紀、園貌以及保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營造出“德育無小事,事事有人管,各盡所能,自主參與”的教育氛圍。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確立德育教育的內容
教育工作是一種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質量的高低,決定于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德是教育之魂。教師是幼兒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備受幼兒的關注,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幼兒。而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風貌是構成社會風氣和社會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教師本身的品質是養成幼兒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品質優良的教師才能培養優良品德的人才。師德修養是教師在心靈深處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爭,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過程。師德修養水準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內心信念和道德意志。教師道德行為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年幼時代,而且影響他的一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和未來。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堅持教育創新,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師德修養,完善自我!
三、明確責任,更新觀念,突出德育特色活動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了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園引入“津心的心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特色活動的載體,結合“心本課程”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如:組織“能干寶寶”的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組織“奪冠”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精神和協作能力;開展系列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責任心、上進心、愛心、誠心。
四、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
我園的德育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對幼兒德育工作的認識,逐步掌握幼兒品德心理構成要素的年齡特點,讓德育教育滲透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
幼兒美好的心靈、優良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節課、一個活動就能見效的,它要靠有計劃、有目的、有系列的“顯性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德育自然靈活地滲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如“各種節日、紀念日”都是寶貴的幼兒德育教育資源,充分開發節日的教育資源,適時地利用節日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走進節日,走進生活化的學習。如在“三·八”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如在玩高蹺、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自由活動時,幼兒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兒就會自然流露出“愛心”去幫助他,使幼兒在愉快、形象的游戲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五、家庭、社區、幼兒園三位一體,形成德育教育合力網絡
幼兒園工作需要家庭、社區的配合,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為確保幼兒園德育的持久性、實效性,幼兒園還應主動爭取家長的配合,組建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互通幼兒情況;舉辦家長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講授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還可讓幼兒家長現身說法傳授家庭教育的先進經驗,為幼兒家長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平臺。幼兒教育要多向社區開放,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教育服務。
【關鍵詞】樹師德;愛學生;促養成教育
我國的教育方針把德育教育放到第一位。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江總書記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對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確的闡述。現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德育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堅持把德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
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在初中階段得不到教師很多關心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心理上,知識上,行為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加上長期以來對自己行為的放任,已經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和習慣,所以常常表現為目無紀律,目無尊長,學習上存在許多困難,升入職業學校后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所以他們往往在行動上和思想上常常出現矛盾與對立。他們一方面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也渴望同學的尊重,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懂得怎樣獲得尊重,怎樣去尊重他人。學生來自不同境況的環境和家庭,但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他們都需要獲得最真摯的愛!職業教育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艱辛,通過學校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事業心,掌握一技之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目前我們的教育過多的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開發,而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養成教育。職業教育的養成教育應該包括:道德行為的養成、學習習慣的養成、職業技能的養成,社會適應能力的養成,擇業就業觀念的養成和社會競爭意識的養成等多方面。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不會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養成的。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在教師的教育與指導下進行的,教師的師德師風對學生各方面的行為養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良好的師德師風將對學生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什么是師德師風呢?所謂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等等,這些都是師德。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
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學校的靈魂,學生的行為養成要靠師德師風來促進。職業學校要重視師德師風的建設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兩者協調發展才能推動職業教育事業的進步。
1.建立機制,常抓不懈
長期以來,教師被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能否自覺把黨和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定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信念,是衡量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準。人們常用蠟燭來比喻教師的工作,贊揚教師樂于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教師只有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特點、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產生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建立自豪感和樂于奉獻的精神,不為名利所惑,在教學實踐中無私奉獻,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價值,把培養好下一代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天職。
師德建設中是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要把師德建設列入日常工作這中,不能搞突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師德有許多明確制度,但是制度不能落實,就沒有任何作用,學校要有相關的考核評價制度和量化細則,注重德育隊伍的素質培養,注重德育工作的經常性、針對性、實效性、滲透性和主動性,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時刻對照自己的行為,嚴于律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生觀,不斷增強師德信念和師德修養。教師一旦形成堅定的信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就會達到師德水準高境界的升華,他就會堅定不移地、滿腔熱情地對教育、對學生實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并且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地創造性地投入工作,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師德師風不單是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領導班干部更要率先垂范,要經常與教職工交流,關心、了解、幫助教職工,推動師德師風修養的提升;還要經常與學生交流,用自己的行為,影響教師,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層層抓落實,面向全體學生,形成了全員、全程、全控的育人體系。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教育家,讓學生天天都能受到良好的師德影響。
2.親其師,重其道
儒家早就有“親其師,重其道”的理論。親其師不單是學生親近老師,更重要的因素是“親其徒”,教師不主動親近學生,總是高高在上,學生是不會親近老師的,也就不可能接受他的理論與教育。親近學生不是單純的走近他們,更重要的是真心實意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等。中國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要用父母之心去全方位的關心學生,沒有那一個父母會因孩子有缺點,而忽視孩子的存在,忽視孩子的進步。職業教育的教師更要注意,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因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等等原因,已經形成一定的缺陷,長期得不到關心和尊重,對關心和尊重的渴望更加強烈,所以我們要關心他們,用愛心去幫助他們。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教育者應該象工匠研究其加工材料的特殊性那樣研究學生,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去與他們平等相處,交心談心,要讓學生感受到春風化雨的溫暖,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他尊重你,接受你,你的教育、你的要求,他才能自覺的接受。
3.身正為范,德重為師
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苯處熓庆`魂的工程師,承擔對人的培養。師德重于山。師德包括教師的品德修養,行為表現,業務能力,敬業精神等諸多方面。每一個教師都是一面學生學習的旗幟,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在教師中形成學習的風氣,開展理論研究,豐富自己的思想、知識,嚴于律已,獨善其身。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注意作好學生的楷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嚴格要求堅決不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敬你,愛你,接受你的批評教育,學會做人。
4.嚴于律已,愛崗敬業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學生學習的楷模,要時刻注意嚴于律已,愛崗敬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是以教師為榜樣,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兢兢業業的工作,踏踏實實的做事,嚴謹的教學態度都是學生學習的目標,教師一言一行將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身教勝于言傳,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忽視的作用。
5.加強課改,培養素質
課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書是知識的載體,不是套索,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認真負責的態度,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要大膽采用創新的思維,引入新的教學理念,使用新的教學手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學生技能掌握水平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體現,教學過程不能由教師把著講,學生坐著聽,要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訓練技能,在技能訓練中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要結合教學知識點,引導學生應用相關知識,大膽思考,提出總是解決總是對創造性的思維加以鼓勵,讓學生放飛思路,敢想敢做,大膽創新。
6.鉆研業務,精益求精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F在正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不堅持學習,不斷的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來充實自己,就會落后。當學生看到我們積極學習的態度,出會自覺的不斷的學習改變。
職業學校提倡雙師型、多師型教師,在鉆研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求我們為適應新的工作需要,必須努力學習,積極投入到新知識,新業務的學習中,不斷完善提升。在學校形成學習業務,鉆研業務的良好氛圍,帶動學生對新知識,新業務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三人行必有我師,以老帶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7.營造校園氛圍,實現養成教育
學校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主陣地,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營造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氛圍,為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要從辦學觀念、師生規范、專業特色、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了校訓、校風、校規等,形成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理念形象,提供良好行為養成的土壤。
7.1 品德養成要建立長效制度。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發育不足,學校要重視思想品德的養成教育,組織學生學習法律法規和學生守則,學習中國的禮儀文化,并長期開展校園文明系列教育,開展品德教育與評比活動,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針對性、經常性,還應該有主動意識和超前意識,為使學生的課余不成為德育的空間地帶,就要靠我們去占領、去捕捉;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文化專業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天賦,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校時時刻刻都感受到文明禮貌之風,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教書重在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只要學生成為一個品德合格的人,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龍,中人要成人也不辜負家長和社會的希望,也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思想品行教育應是職業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要常抓不懈,我們培養學生“四個學會”的(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習創造)的第一學會就是做人,
教育過程中要層層抓落實,人人都參與教育。領導要重視學生裝的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關心學生的成長,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岐視,不忽視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教師的重視,逐漸樹立起自強的信心,形成良性發展。
7.2 以班會課為重要陣地。班會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利用與否,以及利用得好壞,對班集體的發展,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這種意識,班會課變成“自習課”。我們認為好的班會課應是師生智慧的結晶、師生或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黃金時段。教師要認真設計每一節班會課,使班會課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富有意義、收效顯著。教師當中要提倡互相學習,可以集體備課,集體創作,各班針對自己的特點又可以因班而異,突出身特色,班級之間互相觀摩主題班會,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7.3 學習習慣養成來源于課堂教學改革。職業學校以知識夠用,技能扎實為目標,因材施教才能實現人才培養。職校的學生多數存在學習困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吸引他們,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采用尋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多安排實踐課,充分發揮職校生愿意動手,不怕出汗的優點,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得到手、眼、腦、耳的綜合訓練,真正掌握學習的技能,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教師教學中認真的教學態度,尋活的教學方式,嚴謹的教學思路,熟練的專業技能,都將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工作學習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