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F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大學生;對策
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和信息網絡的蓬勃發展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造了更為復雜的環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嚴重滯后,如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下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花費了很大力氣卻沒有見到應有的成效。制約大學生思想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簡單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宣揚不能與時代和現實相結合,成為了教條式的理論說教;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過于陳舊單一,只注重填鴨式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染和滲透,只注重理論傳輸,忽視了與實踐的結合;高校擴招和網絡媒體對學生的影響,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高校只注重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了,忽視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水平不高等因素都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
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和調整,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實就業指導、人生規劃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宣揚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則要與新時代的時代風貌相結合,將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優良品德滲透在學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中進行教育。對過去“縫縫補補又三年”儉樸精神的提倡則應該與今天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倡導相結合。用當下的實際情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賦予新的時代感。(2)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形式的創新一是放低姿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深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了解大學生的實際困難,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用尊重和感染力換取良好效果。二是注重滲透。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言傳身教,滲透到大學學生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去,將空洞的說教轉化為影響學生自覺地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三是多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應該開發網絡媒體、校園活動、心理咨詢等多種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四是加強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到實踐中去,與勞動教育、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相結合,將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生動的實踐體驗中去。(3)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進行。家長應該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關系,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主動關心國家大事,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人。學校方面要著力塑造健康端正的學風校風,形成積極向上又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社會環境的優化則需要政府的引導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4)發揮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應該激發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主動性。一方面,將學校的教育引導轉化為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地增強就會主動地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審視自己的學生和生活行為,自我評價、自我規范。另一方面,將學校的管理轉化為大學生的自我管理。給大學生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管理工作中去,如班級日常生活的管理、學生會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社會實踐活動的發起和組織。給大學生提供大學生通訊員、輔導員助理、或者團支部、黨支部工作人員的崗位,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自我管理的鍛煉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增強。(5)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水平。一要提高專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水平,隊伍由一批政治素質高、理論功底扎實、工作態度積極、關心學生生活的教師組成,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引導為科學化的教學。二要發展一支兼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項滲透于學習生活各個方面的工程,選拔政治覺悟高、管理水平強、在大學生中具有影響力的教師指導學生課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綜上,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應當在現有的教育成果基礎上,不斷摸索,探究新形勢下扎實科學、與時俱進的教育途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才能真正開創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大學生;廉潔教育;路徑
黨的十報告中強調,對于腐敗問題,要“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全面推進懲治和防腐敗體系建設”。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主力軍,他們對于廉潔問題的基本態度,也決定著我國未來廉政建設的社會基礎是否穩固。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對于增強大學生廉潔奉公、誠信守法的意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社會主義廉政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廉潔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廉潔意識亟待加強
當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體較強,但廉潔意識不高。多數學生認為廉潔教育與己無關,甚至對身邊的腐敗現象習以為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奢侈攀比之風仍存,表現在學生攀比吃穿用度,使用高檔消費品如手機、電腦甚至駕豪車上學等;二是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在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違規騙取或者拖欠國家國家助學貸款現象時有發生,求職簡歷造假現象經常出現;三是學生干部 “提前腐敗”,表現在干部競選請客吃飯拉選票。廣西大學董偉武對某市5所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了問卷調研,也同樣表明,當代大學生對腐敗現象的認識普遍存在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的現象。例如,問卷中對于“您對請客吃飯拉關系走后門怎么看”這一問題,有46.4%的調研對象選擇了“支持,因為普遍存在”,32.4%的調研對象選擇了“視情況而定”,有21.2%的調研對象選擇了“不回答”。
(二)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是未來該專業領域的主要儲備人才,對其開展廉潔教育有助于凈化該領域的行風,也關系到我國未來廉政建設的基礎。然而,多數學校認為廉潔教育的重點是社會而非高校,有的學校認為廉潔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干部而非普通學生。因此,當前高校中針對領導干部、教職工的廉潔教育相對較多,但針對學生的廉潔教育極少。為數不多的教育活動,大多局限于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層面,形式也較為單一,尚未深入到廣大學生中間去。
(三)大學生廉潔教育資源匱乏
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教育資源比較匱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事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據了解,國內開設大學生廉潔教育課程的高校鳳毛麟角,相應的專業教材和教師幾乎沒有,指導學生進行自身廉潔教育的僅僅依靠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資源相對匱乏;二是相關經費投入不足,導致高校對大學生的廉潔教育研究較少,使得相關文獻資料比較缺乏。
(四)大學生廉潔教育針對性不強
在校大學生是該領域未來的主要儲備人才,大多數人將來從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各行各業都有其行業特點,滋生腐敗的案例也有其行業特點。廉潔教育針對大學生的行業特點,總結案例教訓,對于提高廉潔教育的效果非常有益。而當前開展廉潔教育的高校中,針對性顯得不足,效果欠佳。
二、加強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發揮三個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教師始終恪守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影響極為重要;學生干部和黨員是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他們在學生中擁有較高的威信和號召力,發揮“朋輩”效應,亦能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高校開展廉潔教育,務必要發揮好教師、黨員和學生干部的這三個重要群體的影響力,切實做好示范引領作用。因此在教師選聘中,要始終堅持政治合格的標準,加強對教師政治素質和廉潔素質的要求,防止引起言行不當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對學生干部的選拔,要嚴格審查,加強教育特別是廉潔教育,講求奉獻,倡導廉潔;對黨員的發展,要始終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嚴格審慎的把關。
(二)通過課堂教育培育廉潔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基礎和主渠道,把廉潔教育的內容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使課堂教學根據有現實性、針對性和時代性。還可將廉潔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艱苦奮斗教育、誠實守信教育、感恩教育、榮辱觀教育、紀律教育、勞動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養成訓練,互相滲透,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自律意識、誠信意識和法制意識。
(三)加強載體建設營造廉潔教育氛圍
《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中強調,要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深入開展廉潔教育,豐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因此,高校應加強平臺建設,為廉潔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努力營造廉潔教育的文化氛圍。一是加強網絡媒體的陣地作用,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廉潔教育活動,通過網絡互動,自媒體等方式,形成網上網下廉潔教育的合力,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廉潔教育的重要載體。二是建立廉潔教育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高校通過各組織種社會實踐活動,來形成廉潔教育的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鍛煉、積累經驗,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多方位教育格局
大學生的廉潔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不能只依靠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十分重要。要做好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銜接,創建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聯動的教育模式,形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發揮父母啟蒙作用,引導子女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在社會教育中,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宣傳教育格局,在全社會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環境;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聯動,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動的大學生廉潔教育新模式,共同推進大學生廉潔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董偉武. 新時期大學生廉潔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略論[J], 學理論, 2014:332-335
[2]宗惠. 高校大學生廉潔教育之路徑探析[J], 學理論,.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121-122.
[3]鄧閔心. 大學生廉潔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4]侯文軍. 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7(4):35-36.
[5]劉和賢,張傳航. 對大學生開展廉潔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3):64-65
[6]夏云強. 基于心理保護視角的大學生廉潔教育原則[J].改革與戰略.2006(11):111-113
[7]蔡紅梅. 大學生廉潔教育初探[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3):106-107.
[8]何玉葉. 高校開展廉潔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41-142.
關鍵詞:大學生;非專業藝術教育;素質教育
素質,是我們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詞語。所謂素質,是指人的先天性生理、心理的稟賦,加上后天學習積累而形成的素養。教育學所講的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加上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文化心理結構、及質量水平。它包括人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及勞動素質、交往素質等。素質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教育工作必然將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作為現實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現代教育也必然以素質教育為主體。作為一名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借此文著重談談藝術教育為什么是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不可或缺途徑。
一、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跨越性、綜合性素質教育范疇
很多人把藝術教育單純地歸納為一種審美教育的范疇。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其實,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素質教育范疇,因為藝術教育本身的建構就是多層面的,形式層面、審美層面、非審美層面三個縱向的層面構成。
1.藝術教育的形式層面。藝術作品有著很大的表現力,整個藝術活動是憑借藝術媒介來實現的,例如美術是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等來表達;音樂通過旋律、節奏、聲音等表達。藝術教育的過程,要求受教育者通過掌握藝術媒介來實現藝術表現;受教育者通過學習感受、操作藝術媒介,并將其自身的情感、思想等表現出來。這就完成了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層面:形式層面。
2 藝術教育的審美層面。在藝術教育形式層面實現的過程中,藝術活動通過某種表現形式,體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這就使其整個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存在被認同、接受、評判的需求。從而使藝術活動及藝術作品有了第二個層面:審美層面。
3.藝術教育的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行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使受教育者體現個人情感,滿足于單純的藝術表現和滿足;藝術教育的最終追求,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刨作,表現某種思想精神和生命力量。這使得藝術教育又超越了單純的審美層面,而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藝術教育借助于審美意象,引導受教育者培養藝術能力和境界,達到人性、素質的全面發展。當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活動實現了審美層面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包括:思想反饋、社會反饋),必然使藝術活動產生了一種超越單純審美層面的社會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現象。這就是第三個層面: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
這三個層面共同構成了藝術教育的整個過程:藝術教育對感官的訓練、對建構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能夠使受教育者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使其在精神愉悅中認同普遍性道德準則,使普遍性意象形成歸屬,并潛移默化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引導人們的性滲入社會功利的觀念性內容,轉化為人生動力,在社會奉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因此,藝術教育不僅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而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特點的素質教育形式,對于“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藝術教育是一門相對獨立.且不能被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所取代、深寓著素質教育的形式。素質教育不是某一種教育的片面發展,而是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審美、體能、操作、技能的全面培養。融合著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規范.功利和超越的藝術教育.能滿足這種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理所當然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也理所當然是大學
生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
二、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狀缺陷及對策
藝術教育本身涉及的范疇是很廣泛的.函蓋美術、音樂、舞蹈、影視諸多方面。然而.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尤其是大學生藝術教育.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呢?
長期以來,自中小學開始,藝術就只作為一門副科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學習中,處于一種易被忽略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開放,國家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意識逐漸深入開拓發掘,現化社會的人們已經清晰地意識到,對孩子藝術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性。中小學教育已將藝術教育的加強提上日程,并且對中小學的藝術類教材進行了多次的改版,強調了藝術教育的力度。
相比較而言,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除專業性藝術院校各有自己的教材體系外,大量的非專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幾乎沒有成體系的藝術教學內容。藝術教育課程最多作為公選課,可有可無的存在著。就算作為公選課存在,也不與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程銜接,換言之,即沒有承上啟下的發展關系。特別是有些地方院校,將大學的藝術公選課堂,變成了幼兒園或小學生的唱歌教室,來組織學生的所謂“藝術教育”。
我國的大學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與非專業藝術教育。專業院校為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進行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例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這些專業藝術院校為中國的藝術建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文明的建設發展,必將更多地取決于公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因此,如何發展非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是迫在眉睫、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探討、正在加強解決力度的大問題。
在這里,我想就這個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1.大學的藝術教育應以人為本、探索分類分級、針對性強的非專業藝術教學體系。由于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幅寬廣的國家,大學的生源構成有其特殊性。我們的學生來自各個民族、各個省份地域;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在上大學前不可能達到統一的標準。一些來自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可能已熟練地掌握一些器樂演奏,優雅地揮毫作畫,隨口講評貝多芬、肖邦、梵高、畢加索的生平及作品特點;而一些來自中小城市的學生,可能只會唱唱卡拉OK、聽聽藝術作品的CD.看看藝術家的演唱會;更有一些來自邊遠地區的孩子,可能連卡拉OK都甚少接觸;面對這些不同藝術水準的學生群,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靜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國非專業藝術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以整體并確有成效地提高我們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水平。
為此,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非藝術專業院校的藝術教育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應予糾正:那就是有不少藝術教育工作者一旦涉及到藝術課程就“大雅”.不是西方藝術史就是大型交響樂賞析。這些教學在專業性院校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綜合性大學或非專業院校,面對上述藝術水準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其教學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我提議,大學藝術教育以人為本.就必須首先應建構求實或務實的非藝術專業的藝術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水平和學習要求,統一編寫操作性強的,方便進行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依據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學生基本上有四年的學習時間。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不識樂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或使之跨進掌握某種樂器的門檻;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從未畫完一個蘋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線條、構圖、色彩,完成一幅簡單的美術作品;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使一個四肢動作原本并不協調的學生,能做好一套芭蕾手位,甚至穿上舞裙跳一段民族舞。不僅如此.我們還能使原本具備一定藝術素能的學生,在掌握自身專業的同時,拓展專業的藝術技能.幫助這些學生構建豐富立體的知識素養結構;這么一群群具備基本乃至高深藝術素養而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對于我們整個社會文明的運行,必將具有更強大的推動力。理想是美好的.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在編寫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與教學實踐完善提高方面,無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
2.大學的藝術教育必須注重民族性的融入。如前所述,有不少大學生藝術教育工作者喜歡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過多地融入“歐美”藝術作品、藝術思想的“熏陶”,認為這才是與高等教育學府相適應的內容。我認為,拋開我們高校生源本身的藝術素質高低落差太大不說,比如,很多學生連民族與美聲是兩種歌唱方法都不知道,因此,大學的藝術教育除了前述的分類、分級教育之外,為了發揮其更深層的精神作用或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應在教學中更多的強調融入藝術的民族性。充分融人民族性的藝術教育,可使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學生,對中華藝術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為中華的藝術而自豪.從而增加民族向心力。
我在多年的藝術學習與研究中發現,其實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這里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中國搖滾樂”。談到中國搖滾樂,我們不能不說到崔健,這個朝鮮族搖滾歌手在創作搖滾樂之初,就注意搖滾樂的民族化問題,將搖滾樂這個來自西方的現代音樂形式融人民族特色,使將中國的搖滾樂在誕生之初,就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1986年,崔健在北京組織搖滾樂隊ADO,把中國傳統的樂器,如嗩吶、蘆笙等,與西方的吉它、薩克斯、鼓、豎琴等組合在一起.產生奇妙的聲音色彩,并通過選取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演出獲得很大成功。1988年,崔健參加了北京首都體育館為亞運會集資而組織的義演,推出《新搖滾樂》;這組融合著民族旋律的搖滾樂,將崔健的藝術創作推向了頂點。其以后的搖滾歌手.都積極師從并努力創新這種融人民族性的特色。最新歌壇唱紅的歌手周杰倫,他的音樂創作也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東風破》和《雙節棍》等.這些將民歌特色巧妙融合于西方說唱音樂的歌曲,將他其推上了流行音樂的最前鋒。更有歌手刀朗,憑借整張改版民歌的唱碟,神話般地速拿下了各大金曲排行榜的冠軍,其銷售量很快超過當時所有最紅的歌星,創下了第一的紀錄。
“中國搖滾樂”的成功,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最大的受眾群,就是廣大的青年學生。這完全能夠說明這么一個道理:我們的教學要強調藝術的民族化,只要藝術作品具有民族魂,就能被廣大學生接受,學生就更樂于學習。我們要學習西方優秀的文化藝術,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西方藝術文化與本民族藝術文化的契合點,在藝術教學中貫穿“洋為中用”的思想,引導學生熱愛、弘揚中華的藝術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我們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藝術教育“民族性”的“熏陶”。增加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我的結論很明確: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是不可或缺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與國際社會接軌更加緊密,藝術活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和途徑。為了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必須規范高校非專業藝術教育體系,要針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實際現狀,吸取外來音樂文化精華,扎根本民族藝術文化土壤,求真務實,進行分級分類、力度弘大深入的非專業大學生藝術教育。
(一)必要性分析:顯性教育方法
在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性日益顯現。首先,顯性教育方法以強制灌輸為主。心理實驗證明,如果灌輸性或誘導性過于明顯或者強度過大,人們就會感到自己的選擇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對這種信息的抵抗情緒,從而產生一種“自身免疫效應”。而顯性教育方法忽視學生的親身情感體驗和判斷選擇自由,造成學生出現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所以,實效性很不理想。甚至,出現了極端現象。其次,顯性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如宣揚為人民服務、愛國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等等,都是概念性的東西,可操作性不強。然而對于最基本的文明道德修養行為卻很少規范和約束。很多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水平差,甚至一些最起碼的社會公德都達不到要求。如:一些學生只注重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忽略對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的學習;還有,有些同學對待老師的思想教育,毫無熱情,態度敷衍又極不真誠。最后,現行的顯性教育往往是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對現實社會關注程度不高。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處理現實矛盾的素質方面,難以滿足日益復雜的社會要求。在當今多元化背景下,社會價值趨向多元。大學生這一群體正處于思想活躍、敏感性強、求知欲強,但心智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的階段。面對文化的全球化中有非主流文化和異質文化的復雜影響,德育如果依然采取簡單、生硬的封閉方式,沒有創新,勢必影響大學生今后的發展,甚至貽害未來。
(二)重要性分析:隱性教育方法
適應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是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隱性教育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隱性教育方式既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開放的價值理念,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個體的發展需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培養。采取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使他們自主地進行自我教育。其次,隱性教育方法可以更理想地達到德育要求。因為隱性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注重對個體發展給予積極引導,并通過一定的環境或活動載體對學生進行心靈塑造和思想影響,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化。學生在參與隱性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品味并掌握潛在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把它們融入到個人內在的品質,滲透到心理和行為中去。德育本來就應該是從“教化”向“內化”轉化的過程,學生的思想成熟和健康發展,也必然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隱性教育正符合這一要求。最后,國內外也有重視隱性教育的理論和成功實踐的依據。特別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非常注重隱性教育方式的運用,且效果顯著。例如,美國高校既講授理論,又要求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國外高校非常注重發揮各學科、各種學術活動等載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作用”,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我國傳統文化中也蘊含了精粹的隱性教育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這都體現了環境對人成長和道德修養的巨大影響,是對隱性教育的合理價值的一種肯定。
二、探索高校實現隱性教育的有效途徑
隱性教育方法的實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下面將從三個方面探索隱性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一)注重實踐這一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
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可以更廣泛地體驗生活,體察社會。實踐活動在激發深層的參與精神同時,也給他們政治心理的轉向和回應,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和運用正確理論,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觀念。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要有針對性地實施規劃教育,在引導個體發展目標中滲透德育要求,傳授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的核心道德價值觀念。如:不少歐美國家在大學生德育實踐中強調自主自覺、主動發展,突出學生主體發展性需求;日本一些學校則推行一種“上山下鄉”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和邊遠山寨接受勞動教育。而我們也可以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例如:通過在革命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可操作性。這些活動可以通過外界環境的暗示和心理歸屬動機等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感應,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受到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某種道德觀念,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隱性教育資源
輔導員承擔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任務,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不斷加強輔導員自身修養,用自己的學習態度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的標榜,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在學生工作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同時也要因材施教,認清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自由權利,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輔導員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多接觸新事物、接受新觀點、嘗試新方法、形成新認識,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變革和教育價值的需求,做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和適應社會潮流的實質高效性道德政治教育。
(三)重視大學校園隱性教育資源
首先要改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F在的大學仍然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即灌輸模式。很顯然,這已滿足不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所以,首先應當改革創新。當然,這種努力是有計劃有目標的。創新授課的形式,應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現有學科的教育模式,貼近現實、貼切學生,注重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加強德育教學的滲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努力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形成獨特的德育體系。其次要充分發揮高校文化環境的教育力量。通過規章制度、師資風氣這樣一種潛在或無形的教育力量,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從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塑造大學生人才。如:借助校風、校訓等軟件條件實現思想政治隱性教育;還可以通過設計班級日志,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功能。
三、總結
一、培養“三心”
時代對班主任的道德素養、能力素養和心理素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其具備教書育人的意識、健康的身心素質、民主法治意識、創新和改革意識外,還要求其具備高超的管理技巧、科研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班主任必須不斷地加強自身學習,不斷地積累、更新,才能更有效地開展自己的工作。
愛心、耐心、寬容心是班主任與學生交往的橋梁。有了愛心,學生才能與你親近;有了耐心,才能促使學生與班主任交心;有了寬容心,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作為班主任,應使自己整個身心都與學生融為一體,以寬容的心和友善的態度包容學生的缺點、不足。對于一些犯錯的學生,以勸導為主,向其指出錯誤所在,幫助其分析原因,共同找出改正方法,并督促其改正錯誤。同時班主任還要注意批評的藝術,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中真正的愛是對學生未來負責,這種愛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而絕不是一味的縱容。
二、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
1、以“嚴格”作為人格教育的基石。“嚴格”就是對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嚴格要求,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作為班主任,我經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諸方面的教育,并通過討論和辨析,引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多元思想中形成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并能正確借鑒和吸收多元思想中的精華,擯棄糟粕,形成良好的班級思想道德氛圍——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并為全體成員認同;有健全的組織形式、嚴格的規章制度、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有正確的輿論、優良的作風;團結友愛,有強大的班級凝聚力。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源泉,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心,使學生尊重自己和他人,促使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志、行動向著理想的方向發展。
2、以“平等”作為人格教育的出發點?!捌降取笔枪芾戆嗉壍某霭l點,不歧視任何一位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后進生”,要發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F在的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又比較簡單,一些學生往往因為老師一句挖苦的話或一次不平等的處理,就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本學期我新接手班級中的小陳,據原來的班主任反映,上一學期曾受到學校的處分,不遵守校紀班規,不服從老師、班干部的管理。接班后,我先找他談話,幫助他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鼓勵他本學期要增強克制力,遵守各項紀律。在他取得一系列進步后,我又及時地提出申請,撤消了對他的處分。之后,我又多次找這位同學談話,及時肯定他的進步,并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的期望。
經過耐心細致的工作,這位同學思想受到很大的觸動,不僅不再有違反紀律的現象,而且在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中各科成績均及格了。
3、以“和諧”作為人格教育的目的。“和諧”有助于培養師生間的情感,增進學生間的友誼,努力營造一個團結、融洽、民主、友好的人際環境和客觀公正、抑惡揚善的集體輿論環境。可以使學生學會愉悅地接納自己、認識自己,提高個人成就感與自信心??梢允箤W生學會關心與寬容,學會人際溝通的技能,學會愉悅地接納別人。可以使學生學會正確地對待集體、對待社會。
三、以主人翁的態度發揮自己的積極性
剛剛建立一個新的班級之時,師生要共同制定出班級奮斗目標,包括近期目標、階段目標和學期目標,涉及文體、衛生、紀律、學習等各個方面,每位同學也制定出自己的近期和遠景目標,他們個個精神抖擻,信心十足。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需要依靠全班同學的努力,特別是使學生干部來參與管理。為了使自己能從繁瑣的日常管理中擺脫出來,更為全面地鍛煉學生的能力,我對班級管理體制進行了大膽改革,讓學生在競爭中取得班干部的身份,定期競選,每個班長只能當兩個月,可以自己推薦自己,也可以別人來推薦,再發表演說,再由全班投票,最后根據票數先出班委。
四、加強家、校、社會三位一體化
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也需要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特別是發動學生家長來齊抓共管。在以往的家訪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是政工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很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事實告訴我,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單靠班主任單槍匹馬孤軍奮戰是不夠的。所以,班主任必須善于把學生周圍主要成員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團結一致,統一行動,人人都來作思想工作,為提高教育質量而協同作戰?;谶@一認識,我在自己帶的班里發起倡議——成立“家長協會”,推選工作熱心、能力強的家長擔任“會長”和“理事”?!凹议L協會”建立后,制定章程,集資成立獎學基金,每屆班委必須定期向“會長”和“理事”匯報情況,聽取意見,接受監督,以取得他們的幫助,改進班級工作。有時,請他們來班級作報告,舉辦家長講座,向進步顯著的同學頒獎,開展思想教育。有時也請他們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單位,協助開展勞動教育,走訪任課教師,密切任課教師的關系,并請“家長協會”負責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學生家長———“會員”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股力量參與班級管理,建起了學?!彝ァ鐣娜轿坏牧Ⅲw式管理網絡,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班級工作的前進。
[參考文獻]
[1]祖嘉合、論校園文化環境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楊鑫輝、心理學通史(第五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