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時間:2023-08-07 17:0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每一項傳統文化都如閃亮的珍珠熠熠生輝,音樂、書法、節令、詩詞、武術、中醫……每項傳統文化中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寶藏。請以“傳統文化”為話題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思路導引】
1.運用傳統文化素材寫作,要學會篩選。
中國的傳統文化燦若星河,唐詩宋詞、書法篆刻、京戲臉譜、皮影藝術、中華武術,還有傳統節日的各種風俗禮儀等,舉不勝數。寫作時,首先要篩選出自己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張冠李戴,胡亂搭配;其次還要與作文題巧妙銜接。
2.運用傳統文化素材寫作,要學會融合。
傳統文化素材僅僅是素材,而文章是作者豐富情感的表達,二者只有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動讀者。選好了材料,寫作時,我們可以寫自己學習某項傳統文化的過程或者體驗,可以寫對某項傳統文化慢慢消失的擔憂,也可以寫某項傳統文化傳遞的親情、友情,如過春節等。
【佳作示例】
傳統文化里的堅守
賈博琪
雨落芭蕉,簾卷西風,歷史如奔騰的長河悠悠而去,而那些傳統文化如同珍珠一般,留在了沙灘上,也留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作為中國人,我們會用心去堅守,這一代代的堅守,匯成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那大紅色的窗花里。刀起刀落間,紙屑飛揚。兒時,小小的我愛托著兩腮,饒有興趣地看奶奶靈巧的手把那大紅色的紙鏤成一幅繁華的圖案。紙屑飄搖在她的袖口、指尖,一條將要躍起的魚逐漸呈現在紙上?!罢婧每??!蔽覑鄄会屖?。奶奶欣慰地看向我,眉宇間藏著淡淡的愁:“這窗花剪紙是中華傳統藝術里的一寶,里面有濃濃的年味,有濃濃的中華情……可惜,不知道還能不能傳下去?!?/p>
在奶奶的熏陶下,我小小的手拿起剪刀,成為這剪紙文化的又一代傳承人。奶奶請放心,我會用我的堅持讓窗花藝術發揚光大的。
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那古色古香的二十一弦里。我被眼前古箏那飽滿沉穩的色彩、精致絕倫的雕花、行云流水般的刻字深深折服。箏上的二十一根弦清一色的淡雅,老師十指輕捻,樂聲似天籟般流淌。當鋼琴的黑白鍵逐漸取代了古箏的二十一弦,誰能看到它背后隱藏的淡淡淚痕?清風徐徐,裙裾飄飄,我指尖輕觸,奏一曲《梅花三弄》表志趣,賦一章《高山流水》覓知音。嵇康的《廣陵散》早已失傳,誰還能同伯牙子期一樣懂這華夏古老的琴音?
每個周末風雨無阻,我都會去老師那里學習。我深陷于古箏的魅力中,老師與我們一起合奏,我深信這種堅守,不僅是愉悅我們的心情,更是堅守著中華的古韻。
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那精致華美的戲服里。外公外婆喜歡聽京劇,于是我就學會了哼唱京戲。擺起蘭花指,邁出凌波步,唱一曲《貴妃醉酒》:“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又早東升……”這悠悠京腔,醉了外公外婆。外公早年買了一套京劇正旦服,如今將它送給了我?!把绢^,京劇可是我們的國粹,你天生一副好嗓子,堅持著好好練,可不能辜負了這戲服,糟蹋了國粹?!蓖夤珜⑦@戲服和頭面遞給我,語重心長地囑咐著。我鄭重地接過來,對外公笑。
在這個流行音樂風靡的時代,我能做什么?也許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默默地堅守,用心唱好每一句戲詞。
天涯海角,每個角落都會有守護著中華傳統的華夏兒女,連成一個紅紅的中國結。飄揚的中國結世代相傳,匯成厚重古老的中華魂,生生不息。
【評點】
先生講的“文化自覺”指的是什么呢?在跨入現代快節奏生活后,文化、社會的發展隨之也在快速加劇,尤其是人口較少的民族又如何把自身的文化風俗長期保存下去。先生認為,人口較少的民族只有從文化轉型上求生存,要善于發揮原有文化的特長,這樣民族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可以以小見大,從人口較少的民族就可以看到整個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其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毕壬J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但是,文化在其變遷過程中也逐漸顯現出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順應時展的趨勢下,不妄自尊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了解自身民族歷史文化,做到以自己的民族為傲,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并傳承下去,才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覺。
對文化自覺的界定涉及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意蘊:第一層,在追求現代的發展中,要充分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中對現代生存有重要精神價值的內容,自覺對待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適性意義的部分,并讓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得到發揚光大;第二層,注重理解和詮釋他者文化的經驗和長處,并能夠針對社會實踐需要,博采眾長,自覺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華,運用到自身文化建設中來,在多元文化中自覺交流、吸收和整合,增強文化力量,形成一種人類和諧的文化理念;第三層,在分析、比較、鑒別、吸取和整合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中,自覺實現文化創新。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二者相輔相成,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的支持也就不會有真的文化自覺,因此在講文化自覺時,必須要談及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則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秀文化傳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對當代核心價值體系的威望與魅力有一種充滿依賴感的尊奉、堅守和虔誠。也就是對自身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特質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二、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承
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說:“文化是指整個人類環境中由人所創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含無形的?!爆F在所說的文化,正如克魯克洪所說的文化的兩個部分,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具有傳遞、接續、承接、沿襲創新、承上啟下之意,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文化傳承即社會文化的傳繼,是文化的“歷時性”傳播,是文化在諸如民族等社會群體的代際成員間作接力棒似的縱向傳繼的過程。文化傳承強調的是文化從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縱向傳繼,是文化在時間上世代傳遞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傳承雖然強調的是文化在縱向上的傳遞,但并不否定文化在縱向傳遞的同時也要在橫向上得到傳播。橫向傳播,既包括具有同一特質的文化在同一社會群體成員中傳播,也包括那些不同特質的文化,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或社會群體的傳播過程。
但是縱向的文化傳承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在現實生活中,一代人首先從上一代人那里承接到文化,通過傳承來習得該社會所屬的群體文化,然后再將傳統文化不斷繼承下來,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創造再形成新的文化,再把它們傳遞下去。在這一循環過程中,每個時代的群體成員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如果文化傳承中某一環節中脫落,那么對文化保護與傳承、文化再生產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導致民族社會文化的斷層。
文化傳統是一個“靜動結合”的概念。是一個不斷傳承、發展的過程,傳承的文化、歷史的延續,不只是整體上代代相傳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繼承中不斷重建的。文化傳統是在動態中發展的,也是與時俱進的。人類活動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每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所接觸的文化也不同,每個人都會因為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很自然地繼承上一代人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特殊需要下,來對其進行利用和改造,使其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對于任何一個民族、族群來說,文化傳統需要適應現代生活的文化基點、歷史條件,每個民族的現代生活,都是建立在被批判過的傳統之上的。
文化傳承并不是簡單的懷舊情緒,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覺為基礎。如果要將民族文化、傳統予以有效傳承,筆者認為在對自己文化有充分自知的基礎上,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建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最終實現文化自強,是今天我們需要持有的一種文化態度。
參考文獻
[1] .九十心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 李艷.文化自覺的三重釋義[J].東北師大學報,2012(3).
[3] 劉芳.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J].理論學刊, 2012(1).
[4] 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一 研究蒙古族傳統音樂的意義
1 研究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現實意義
歷年來,蒙古族音樂都在中國的音樂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質疑,使得傳統的音樂受到遺棄。同時,傳統的老一輩藝人不斷的去世,大部分的傳統音樂已經沒有原來的面貌,失去了其本來定的面貌。在通過一些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發現現階段傳統音樂的現狀。很多的優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傳播,隨著老一輩藝人的辭世,許多的傳統音樂沒有繼承人進行相關傳承,也沒有相關的一些機構對這些傳統的文化進行補救式的傳承,只是依靠一些音樂的愛好者和傳統的藝人對傳統的音樂進行默默的堅守。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人員的缺失使得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流失,給傳統文化帶來非常大的損失。同時,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進行傳承的過程中還是采用較為落后的手段,一般就是對徒弟進行口頭上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方式有其自身的優勢,可以保留傳統音樂的本來面貌。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這種方式是較為私密性的方式,一般只是對幾個人甚至一個人進行傳授,是一種不開放的傳授方式,這樣就局限了傳統的文化傳承,使得其在傳承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影響。
2 蒙古族傳統音樂研究的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音樂的一些弊端不斷地顯現出來,畢竟時代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思想在不斷地進步,傳統音樂因為更新的速度較慢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較為落后的情況。因此,社會上就會出現一些對傳統文化不認同的思想,甚至是排斥和抵制。認為傳統的音樂是落后的、不開放的、較為愚昧的音樂。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傳統都有其必要存在的因素,蒙古族傳統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得到傳承本身肯定具有自身的優勢。而且在發展中也不斷地出現音樂方面的非常優秀的作品。任何的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傳統的文化也不例外,本身來講傳統的音樂還是文化積淀的結果,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不斷地吸收歷史發展中的優秀成果,使得傳統文化得到非常重要的發展。同時,在進行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堅守傳統文化的底線,保持著傳統文化的本來面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各代的傳統文化傳承者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并不是一無是處,在其中存在著相當多的精華,只要加以變革就能夠成為被大眾接受的非常優秀的音樂,因此在進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傳統蒙古族音樂的特點
1 與馬存在著共鳴
在蒙古族中馬是非常神圣的存在,是蒙古族的圣物。在蒙古族的發展工程中,不論是在內蒙古的周邊還是在草原的內部,都有著對馬的無限推崇,其本身的許多民謠和傳統的音樂也是存在這許多對馬的歌頌和表達。同時,通過蒙古的服飾和樂器也可以看出蒙古人民對馬的喜愛。比如蒙古族的人民喜歡用帶有馬圖樣的飾品,他們的樂器也有很多的涉及到馬的因素。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馬頭琴了,這個是蒙古族的代表樂器,據現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早在蒙古建國的時候就存在宮廷的樂隊中,是蒙古族較為特色的傳統樂器之一。一般來講,馬頭琴由馬骨組成琴干,在琴箱上面蒙上一層馬皮,用來演奏的琴弦和琴弓都是有馬尾制成,雖然只有兩個弦索但是卻能夠發出較為空靈悠揚的琴聲,表現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表現的形式也較為豐富多彩,在以游牧為主的蒙古族中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演奏方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和共鳴,因此在以游牧為主較為粗獷的蒙古族人民的心中應該是較為容易得到傳播。同時,蒙古族對于馬的推崇還表現在其本身的文化上,在蒙古族的傳統故事和童謠上,很多都是和馬有關的內容,有關于馬的傳說在蒙古族的古典故事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比例,包括蒙古族的童謠中也是包含了大量的關于馬的傳說。
2 與其自身的游牧文化緊密結合
蒙古族的傳統音樂是中國音樂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其音樂的表現形式不同于中原的文化,是游牧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國來講,蒙古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早期的傳統音樂中,蒙古族的音樂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時期是非常流行的音樂表現形式。而且蒙古族的傳統音樂本身就具有較高的文化成就,在音樂的表達上較為悠揚,充分的表現出草原民族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向往,相較于傳統的中原文化來講,更加的能夠激發人們心中對自由的渴望。
在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蒙古族的傳統音樂將本民族的風俗人情和傳統民俗很好的融入到了其傳統的音樂中去,是自己情感最真摯的表達。在蒙古的傳統音樂中,許多的音樂曲調是非常的優美的,在音樂的情懷上主要是表達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對父母的感恩兄弟的情感。草原的游牧生活相對來說是較為寂寞和較為枯燥的,所以蒙古族的傳統音樂是無數的游牧人民在孤單寂寞的時候情感最真實的表達,,我們可以從中了解這些底層人民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這樣的真情流露更加的能夠表現出音樂的內涵。本身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就是需要投入真實的情感,這樣的文化傳承才有意義,傳統的蒙古文化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并且融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在其中,因此這樣的傳統文化是值得傳承并且應該不斷的進行傳承的。
三 目前蒙古族傳統音樂傳承存在的問題
1 傳承方式較為落后
在現階段來講,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般來講傳統音樂的傳承是采用師徒的方式進行的,不像現代的文化傳播是采用較為集中的大規模授課的方式,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會較容易造成傳統的音樂傳承存在一定的問題。本身來講這種傳播的方式在一些方面的發展中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傳播的群體有限,有些真正有天賦學習傳統音樂的人員因為傳承方式的限制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甚至根本沒有機會進行學習,而那些不一定有興趣的人員卻因為家族的壓力或者是各種原因不得不對傳統的音樂進行學習。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新興事物的基礎,如果沒有興趣就算是學習的再好也無濟于事,但是傳統的音樂卻因為本身傳承方面的問題使得傳統的音樂在傳承上不能真正的得到大規模的傳播,這是限制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不了解才會造成誤解,因為自身的一些弊端使得傳統的文化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這是一個積極悲劇的事實。
2 在進行發展傳承的過程中沒有與時俱進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音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相關的改進。畢竟社會的進步也是有其自身的價值的,還是值得傳統的文化進行借鑒的。閉關自守會限制自身的發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顯然有些傳統音樂的傳承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是采用傳統的傳承方式按部就班的進行傳承和發揚,但是時代使得人們的各種思想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傳統的音樂在某些方面已經不再適合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因此在發展中的與時俱進是非常重要的。
3 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稍顯欠缺
目前來講,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國家在制定各項的規章制度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本身就不像物質遺產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只是相關的精神文化的一種傳承,這樣的文化遺產形式本身在保護上就會存在一些較為不便的因素,這個度很難較為清晰的把握。如果國家干預的太多,就會使傳統的文化遭受一定的沖擊,失去本來的內涵,如果干預的過少就會起不到較為良好的保護效果,所以國家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也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無形的遺產,在傳承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點,這些都是其保護的時候需要注意和考慮的問題。
四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建議
1 大力發展學校教育
音樂的教育對于音樂的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蒙古族音樂的傳承基本上是靠口頭傳授的方式,在傳承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還是有其自身的優勢存在的,畢竟這種方式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對于這種方式也應該加以改進,要與時代進行結合,積極的引進現代的教育理念,采用學校教育的方式對傳統音樂進行發揚?,F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采用學校的教育,可以很好的聚集較為優秀的資源使得一些人才得以被發現。因為以往的家族或者是師徒的傳播方式因為本身的范圍很小,非常有可能造成真正的人才或者是有天賦的人員不能學習這些傳統的音樂。而學校的教學方式相對來講就較為廣泛,它不僅可以面向社會召集一些對傳統音樂較為感興趣和有天賦的學生,同時還可以對傳統的音樂進行普及,是一種較為優秀的文化的傳播手段。
2 積極吸收現代的音樂元素
每一種音樂的傳承都有自己的途徑和手段,順著自己的軌跡不斷的發展。但是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因此在發展中也要不斷的吸取一些新鮮的元素對傳統的音樂加以改進,積極的和時代進行結合。因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許多的傳統思想和觀念已經較為束縛現階段的傳統音樂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影響下,傳統的音樂傳承者應該不斷的根據時代的特點對傳統的音樂進行改進,保留其中重要的內涵和精華,對其中較為落后的部分進行改進和完善。這樣不僅可以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較為完整的傳播,也可以對其中較為落后的東西加以改進,使得傳統文化保持較為長久的活力。
關鍵詞: 文化傳承創新 城市發展 推進方法
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于“傳承與創新”。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重大的文化變革。高等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1]。大力推進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培養高素質的文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高等教育背景下文化發展的現狀
推行素質教育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顯著提高,教育重點從關注學生學什么逐漸轉移到關注學生怎么學,學生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大大提升。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文化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外來文化入侵及中國傳統美德的喪失給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
(一)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排擠,本土文化認同度大幅降低;年輕群體特別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主動傳承意識不高。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提高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是傳統文化傳承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民族文化素質問題。民族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推動大國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相比,國民文化素質,特別是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存在較大程度的滯后現象。如何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是文化傳承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現代文化國際影響力問題。國家文化是否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國現代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特色不鮮明,文化創新不突出,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弱化。如何強化中國現代文化的開拓創新意識,突出文化特色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加強文化傳承創新的價值
文化發展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根本。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如:傳統文化的逐漸沒落、遺失;現有文化發展難以與時俱進;部分人甚至出現社會價值的迷失、扭曲等。這些問題都說明文化的發展不能再止步于簡單的傳播和延續,而是要將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理念相結合地進行轉化重塑,實現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探索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加強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已成為高等教育界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
當前城市發展正處于轉型階段,由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碰撞、融合日益頻繁。高校教育要不斷加強文化思想創新,真正起到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作用,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
三、推進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方法
面對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我市應積極穩妥的部署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工作。高校應集中力量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點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堅持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真正成為社會先進文化的領路人。
(一)找準自我定位。高校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2]為一體。只有對自身價值具備清醒的認識,堅守自身職責,不跟風盲動,才能避免高校在自身定位上出現偏差,在價值追求上偏離本位。
(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如今的大學生成長在一個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受到較多西方文化的影響。開放的環境塑造了他們活躍的思維,也使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提升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做好前人優秀文化的傳承工作。文化傳承是創新發展的起點,高校在強化大學生技能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德育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文化傳承意識,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文化宣傳活動,從實踐中強化文化的傳承;鼓勵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從學生的思想層面,奠定文化傳承的堅實基礎。
(四)激發思想創新,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高校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高校師生要勇于對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進行探索創新,從新觀念、新內涵等多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勃勃生機,加速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五)加強文化融合與對外交流,使學生對文化發展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文化傳承創新要注重多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高等教育要特別注意從四個方面加強文化融合:一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融會貫通;二是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三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融會貫通;四是人與自然融會貫通。此外,高校還應該積極創建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外來文化,借鑒他們的優勢,為文化創新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國永.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的責任與使命[J].高校理論戰線,2012(03):41-43.
一年一度的BMW中國文化之旅,旨在對中國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自覺意識。今年BMW中國文化之旅開啟了一條更為廣泛的征程,不僅將探訪路線增加至四條,還通過傳統節日這一全新探訪視角,帶領更多的文化專家、車主、經銷商和媒體人士參與其中。
2012BMW中國文化之旅,四支探訪車隊在清麗婉約的江南水鄉共話端午,到蒼茫遼闊的內蒙草原感受“那達慕”,在海風習習的“京族三島”揭開鮮為人知的京族哈節,到瑰麗多姿的彩云之南感受風俗獨特的開門節。歷時近半年的探訪之旅,對漢、蒙、京、傣、拉祜、布朗等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訪,挖掘和保護這些古老的民族記憶,感悟中華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共存之道。
“中國有著非常浩瀚的傳統文化,而傳統節日就像一根竹子的竹節,告訴我們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夠牢固凝聚文化認同感的地方在哪里。今年的BMW中國文化之旅,無疑為大家提供了一次深入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在這樣的探尋中,大家都會領悟到,我們應該更加珍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在流變當中找到永恒的東西?!钡拇_,如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所說,在紛繁蕪雜的現代生活中,守護傳統文化就是守護每一個人的心靈歸屬。
那么,又通過何種方式怎樣守護傳統文化呢?對于眾多以“心口相傳”為主要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更是依靠著一代代傳承人不懈的堅守與付出,才得以完好地保留至今。65歲的芒來老人是草原歌王哈扎布的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聲部民歌(潮爾道—阿巴嘎潮爾)的代表性傳承人。但伴隨著社會變遷,“馬背民族”走下馬背,這一音樂形式的生存土壤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些老藝人的離世,更使得眾多演唱技巧和曲譜瀕臨失傳。為了培養和發掘更多民間音樂人才,他們組織牧民成立了錫林郭勒盟潮爾道、長調協會,積極發展會員、收集和整理資料。
這個問題,其實傳遞了我們今天常常提到的一種文化困惑,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王石在美國留學時發出了感悟,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就不知道我們到哪里去。而同志關于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論述,則給了這道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不忘本來,因為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母體,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每個中國人無法割斷的精神血脈。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中華傳統道德,在今天看來盡管確有陳腐甚至糟粕的成分,但從總體上看,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傳統道德的精華,包含著超越時代的恒久價值?!叭收邜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追求;“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在各個時代都閃耀著偉大的理性與人格的光輝。在今天,我們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立足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開辟未來,離不開對優秀傳統美德的傳承創新。民族復興內在地包含著文化復興,而文化復興,如果完全脫離了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靈魂和價值歸依。歷史上的大國崛起,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通過拋棄本國的道德文化,換來前進道路上的“輕裝前進”,相反,多數國家在傳播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時可謂“不遺余力”。現實地看,中華儒家文化和儒家道德倫理,與經濟發展及國家現代化并不矛盾,關鍵看如何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取其精華善加利用。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快速發展已有明證。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要開辟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就必須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其得到新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jhlt.net.cn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11-12D121)
作者簡介:史鐵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師范大學宣傳部政工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價值解讀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解讀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事實上很難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多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種描述性的方式來進行陳述,如: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上是指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積累起來流傳下來的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及整個社會的相對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的總稱。[1]有學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歸納為以下12個方面:天人和諧、道法自然、以民為本、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實守信、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從個體與社會等層面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概括為“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惠鮮鰥寡、仁者愛人、互助相扶的價值實踐”[3]
事實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與解讀,在這些解讀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較為統一的觀念。從時間范疇上說,多數人認為傳統文化是一種古典文化體系,從時間上界定為清晚期之前;從性質上說,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體,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有穩定性價值承載,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從具體內容上說,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從外在表現上說,包括了體現政治倫理的價值觀念,以建筑、藝術為載體的物質形態以及反映民俗、風尚的動態體現。
(二)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分析
從以上傳統文化的理念來看,不論對于社會發展還是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傳統文化都有其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傳統文化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堅守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并且勢必還會將這種具有規訓與引導意義的價值體系延續下去。近些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再次強調教育內容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使學生具有“人文素養”并“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黨的十更是把傳統文化上升到體系的高度,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而,必須強化傳統文化在學校中的傳承與傳播,真正通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引領風尚、教育師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當前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現狀
(一)對于當前高校傳統文化傳承的調查
1.調查的研究預設
理論上來說,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那么這一重要性如何能夠有效地轉化為現實性,這其中有兩個方面至關重要:一是學生的認同程度,這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內化與否,從而影響傳統文化傳承的信度問題;二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路徑與方式,這會影響到傳統文化傳承的效度問題。我們圍繞這兩個方面自制了調查問卷,從學生的態度情感、接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方式與效果等方面來收集信息,以作出客觀的分析與判斷。
2.調查對象的選擇
由于師范院校培養對象與培養目標的特殊要求,關注傳統文化在師范院校的傳承情況更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價值,因而本次調查選取安徽某師范院校的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同時選取了少量其他綜合類院校的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4.7%。
(二)當前高校中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1.從認知層面來看,當前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有著較為積極的態度
當前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在社會意義方面總體上持肯定的態度。54.5%以上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32.4%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于社會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只有10%左右的學生不認可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另外,有66%的學生認為當前傳統文化正在發揮著作用,其中19.2%的學生認為當前傳統文化的力量很強大。而在對傳統文化的后繼發展的認識上,有83.3%的人認為大學期間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僅有2.8%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從弘揚傳統文化層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有繼續發展的必要。
對于傳統文化價值引領作用較為認可。在調查中就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認為二者是一脈相承、有內在關聯。同時,對于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22.7%的人選擇了對于個人修養的意義,是所有選項中選擇人數最多的。再從對于傳統節日的認識來看,75.8%的學生認為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對于思想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相反僅有6.6%的學生持反對意見。由此說明對于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大學生在認識上還是給予了肯定。
2.從實施效果層面看,傳統文化傳承的效果一般
從調查結果的統計情況來看,學生總體上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表示不了解或是僅僅粗略聽說,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5.4%。這說明在高校中的傳統文化傳承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從不同學生的認識差異情況來看,學校的傳統文化影響作用并不明顯。從性別對比看,在調查中男生表示對于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數占到其總數的58%,而女生的這一比例只有33%。從專業對比來看,文史類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55%,而理工類這一比例只占37%。
3.從途徑上看,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傳承方式
從學生所獲得的傳統文化影響途徑來看,主要來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經歷。如對于仁、義、孝、忠等傳統美德的認識與情感,44%的學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的學生表示是在課外書中了解的。在問及學生“主要通過怎樣的媒介接觸到傳統文化”時,有22.9%的學生回答是電視,有20.4%的學生回答是互聯網,只有約18%的學生是通過書籍接受到傳統文化。而對于從學校教育中所獲得的傳統文化影響,64.1%的學生表示很少。
學校對于傳統文化傳承沒有有效的途徑。從較為正式的課程角度來看,在統計中有51.4%的學生表示在大學沒有開設過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從學校的組織與活動開展情況來看,僅有9.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校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社團組織,相反一半以上的學生明確表示所在學校沒有類似組織。從相關活動的開展與參與情況來看,僅15%的學生表示參與過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自己甚至從來沒聽說過有這樣的活動。
三、促進傳統文化在高校中有效傳承的思考
1.在觀念層面對于傳統文化要能夠積極認同
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主體的文化認同,即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當前高校中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首先存在著在思想上重視不夠的問題。從學校方面看,缺少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的總體規劃,諸如課程的開設、內容的選擇、活動的開展等。從學生方面來看,表現在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拓展獲取傳統文化信息的渠道,滿足于被動、消極而零散的獲取有限的傳統文化內容,并且對于所獲得的有限內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從當前學界的研究來看,諸多研究者都指出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認識問題,這種認識首先是準確的定位,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其次是科學的評價,包括評價傳統文化內容自身的現實意義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的現實狀況。就當前來說,研究者較為多數的評價意見指出當前的傳統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繼承,這也是在踐行教育的創造與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體來說,從學校方面必須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承對于人才培養及培育過程的重要意義,在目標預設時將傳統文化提升到與學校正式課程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將傳統文化與各學科內容之間有機整合。
2.在行為層面以多元、立體的方式踐行傳統文化
從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來看,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方式,不自覺的、被動接受,缺乏有效的傳統文化傳承形式與載體,因而,在促進高校傳統文化傳承中具體的行為舉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方面,有研究者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提出創造讓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學校自然環境、加強倫理規范的社會輿論環境建設以及提升學校文化的價值引導力等途徑以實現學校的文化傳承。[5]在此我們將傳統文化的踐行從內容和途徑兩個方面相結合,建構一個多元、立體的傳承模式。
首先,從內容上來說,傳統文化傳承一是要全面客觀的進行傳統文化的內容選擇,將具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文化呈現給學生,這其中包括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價值觀,民族性文化傳統,特色化文化藝術等。二是要在批判與揚棄的基礎上選擇經典性的傳統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態度指導學生去學習、理解。正如有學者指出,但凡一個大國、一個強國,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稱道的本國文化,這是一種真正的本國特色的非物質力量[6]。三是將傳統文化與當前的思想價值觀相對比融合,即將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以與時俱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從而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意義。
其次,從途徑上來說,傳統文化的傳承一是要形成一個立體層次,包括以學校網站為代表的校園網絡媒體,以校報、???、宣傳欄、社團期刊為代表的平面媒體的文化傳播,也包含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設中的文化內涵,課程選擇、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解讀,再到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評價中的傳統文化意義顯現等,從而形成一個由外到內的學校立體傳承體系。
再者,整合社會的媒體資源,積極利用諸如廣播、電臺、電視臺及書籍、報刊中涉及傳統文化的欄目或相關內容,使學校內部小環境與外部大環境形成合力,從而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在生活與學習中理解與踐行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取向。
3.在制度層面要給予傳統文化傳承以有效保障
從調查中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在制度層面沒有發現有效的保障機制,也就是說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否沒有在制度層面體現,在實施層面更是沒有明確的指導、激勵與制約,因而傳統文化傳承只是停留在理論上或形式上,而無法真正落實。因此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
具體來說,這種制度體系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課程與教學層面,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建設中都要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諸如以學分選修的形式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常規課程體系中去;二是在學生活動層面,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開展及學生社團組織建設納入到對學生工作管理考評制度體系中;三是在學校管理層面,從學校的宏觀辦學思想,到對學院及部門的管理要求,再到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評價,都將傳統文化傳承在觀念上、在措施上體現出來。如此,不論是宏觀的方向指引還是微觀的具體操作,都能建構起一個立體的,以規范、激勵等方式保障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完整體系。
4.在社會層面要創造傳統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
高校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高校自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為措施,還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社會各方面都能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重視既包括政策層面的激勵與引導,也包括物質層面的支撐。
在政策層面應通過制定相應的評價考核機制,激勵與引導高校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比如把校園文化建設、教育質量評估、專業與課程建設等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實施情況作為評價高校教育教學的組成部分,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形成學校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