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1: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管理的二重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正文】
管理二重性理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中國特色企業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只有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原理,才能真正充分地從西方企業管理中分離出它所蘊含的同社會主義管理具有共同屬性、應予吸取的一切有益的內容;才能真正地處理好批判與繼承、學習與獨創、引進與吸收之間的關系。然而,我國管理學界對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論存在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成為我們引進先進管理的理論障礙。
在我國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一般把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論概括為“一方面具有與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與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保?]即“任何社會的企業管理都具有二重屬性: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管理的社會屬性。管理二重性分別表現為合理組織生產力(指揮勞動)以及維護和發展生產關系(監督勞動)兩種管理職能?!笓]勞動’……表現了管理的自然屬性。監督勞動’……表現了管理的社會屬性。”[2]這種管理理論簡單地把自然屬性等同于共性、一般屬性,是我們可以向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學習和借鑒的部分;把社會屬性等同于資本主義管理的特殊性或階級性,是我們應批判和拋棄的。把管理的二重性理解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把管理的共性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屬性的觀點,離開了馬克思的本意,是對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論的誤解。它阻礙了我們充分地學習和借鑒西方企業管理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尤其是社會屬性中的先進經驗,從而不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理論體系。
其實,“管理的自然屬性”這一概念在馬克思和列寧關于管理二重性的論述中并沒有出現過,它只是我們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加進去的。在馬克思看來,管理本質上是對共同勞動的指揮和協調,是對人的(不管是被他人所管還是勞動者自己管理自己)管理。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對管理的二重性是這樣論述的:“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保?]馬克思還指出:不能“把從共同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的管理職能,同從這一過程的資本主義性質因而從對抗性質產生的管理職能混為一談?!彼J為,管理既具有一般性質,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具有特殊性,是受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制約的。資本主義經濟管理的二重性表現為:一方面,它是一般勞動過程本身所必要的條件,是生產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它又受資本主義攫取剩余價值的生產目的的制約,受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的性質制約。因此,馬克思所說的管理二重性是特指“管理的一般職能”同“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的“特殊性質”之間的關系[3](23.367~368),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結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理論。列寧認為,無論從國民經濟總體來看,還是從企業的局部來看,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它是一切較大規模的共同勞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同時,它又是維護生產資料所有者利益所必需的條件,是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企業管理,都包含了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企業管理與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按其一般性而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批判地吸收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最新成就”。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在這方面的最新成就就是泰羅制,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包含了一系列的科學成果,它分析勞動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適當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方法等等。蘇維埃共和國無論如何都要采用這方面一切有價值的科學技術成果。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4]
至于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和列寧也有過論述。人所共知,列寧不止一次地論述過社會主義社會勞動監督的重要性。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質量檢驗、操作程序的控制,都需要監督。這些方面同資本主義管理無疑存在著共性。對于“指揮勞動”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資本指揮勞動”、經理和監工“以資本的名義進行指揮”[3](23.367~369)。而且認為,指揮和監督勞動既可以是由“一切結合的社會勞動的性質引起的職能”,也可以是由“生產資料所有者和單純的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對立所引起的職能”[3](25.433)。由此可見,指揮勞動的職能不是什么“管理的自然屬性”,同樣可以具有強烈的階級性;而“監督勞動”即“管理的社會屬性”中也有其共性。版權所有
因此,本文認為,對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論應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所謂的“自然屬性”或叫組織技術屬性更為確切,是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組織與分工協作關系,主要是發展生產力。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企業管理在組織技術屬性方面沒有區別。與生產力相聯系的決不限于其自然屬性或其技術方面,合理組織生產力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的職能。
第二,管理的社會屬性除了包括有與社會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等相聯系的階級性之外,也包含著共同性。其共同性表現在:(1)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同屬于市場經濟,而且都是現代市場經濟,以現代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必然有其共性。(2)企業管理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而人的本質則是社會性的,其社會性包括兩部分:一是對抗的階級在物質生產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利益關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二是反映著人的一般社會性,如社會交往、友誼、自我價值觀、歸屬感等。這正是近年來西方企業管理的重點,我們應加以借鑒、吸收。如果把管理的共同性僅僅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屬性,認為這才是可以借鑒和吸取的東西,那就會阻礙我們從管理的社會屬性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總之,如果我們把企業管理的共同性等同于管理的自然屬性,把生產勞動過程看成是單純的技術過程而忽略其社會性方面。這樣一來,就不僅否認了生產力的組織與調整方面的共性,也同時否定了生產關系與企業文化、上層建筑的調整方面的共性。而正是在這三個方面,現代西方企業界都在不斷地進行著重大的調整與改革,甚至從社會主義企業管理中吸取許多重要經驗而在管理現代化方面走在我們前面。如果我們不能引進現代管理,我們就會犯極大的錯誤。我們在徹底拋棄那種認為只有管理的自然屬性中才具有共性的觀念的時候,更應該在管理的社會屬性中去研究管理的共性。現在我們管理落后,主要還表現在管理的社會性方面,而且,只有在管理的社會性方面把握現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才會在管理技術方面達到先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633.百科要覽上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700.
[2]中國企業管理大百科全書,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0.156.
—、關于企業管理理論產生與發展的研究
(一)關于馬克思企業管理思想的研究
黃華在《馬克思企業管理思想述評及其啟示》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不僅是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是偉大的企業管理大師。他的企業管理思想是在其生活背景和一定的假設下誕生的,涉及管理的二重性與職能、生產管理、財務管理、銷售管理、員工管理和企業的成長與本質等內容。我國企業必須用馬克思的企業管理思想來提髙自身管理水平。
針對馬克思企業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整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為主線,同時也闡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原理以及許多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在其對單個企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以及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經濟理論分析中,邏輯地演繹出了豐富的企業管理思想。
按廂企業管理的內容分類,馬克思的企業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即管理的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對管理勞動的分析;管理職能提出,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監督、調節和指揮;有關生產管理的論述;企業的財務管理;關于設備和折舊費的管理;企業的銷售管理,馬克思指出“從商品到貨幣是一個驚險的跳躍,這一跳躍決定了商品所有者的命運”;關于人力資源的管理,馬克思指出“一個統治階級越能把被統治階級中的杰出人物吸引進來,它的統治就越鞏固”;企業的成長論;對企業本質的論述等。
(二)關于企業管理理論發展階段劃分的研究
張蘭霞認為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即以泰羅和法約爾的科學管理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階段,以梅奧等人的人際關系學說為先導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階段和以管理理論叢林為特征的現代管理理論階段。
陳振華認為西方的企業管理理論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分別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行為科學理論及管理理論叢林發展階段、以戰略管理為主的企業組織理論階段、企業再造理論、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組織管理理論階段。
劉傳宏認為基于時間維度的企業管理理論發展包括:工業革命時期的管理探索、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科學管理理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工業人際關系學理論、二戰之后形成的現代管理理論階段——管理理論叢林、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理論、20世紀90年代的管理反思與創新。
另外,任佩瑜在《論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階段、規律和趨勢》一文中又創新性地提出了企業管理理論發展“六階段”的見解,即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叢林階段、文化理論與戰略管理階段和企業再造階段。
(三)關于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發展過程的研究
首都經貿大學“中國企業理論50年”課題組發表的《我國企業管理理論50年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經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可以劃分為“二大時期”,第一大時期是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黨的,這一時期是在髙度集中型經濟管理體制下形成的企業管理理論;第二大時期是在黨的以后,企業管理不僅要重視企業內部的管理,更要重視對企業環境,特別是市場的調査和預測。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研究,張巾爽在《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與創新》中認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是從實行企業利潤留成制度,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開始的。19乃年,蔣一葦首先提出了經濟改革要以企業為基礎的觀點。另外,企業的“轉軌變型”也是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都經貿大學的黃津孚在《我國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現狀與問題》一文中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實踐的發展落后于理論的發展,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包括:第一,企業管理正在全方位地發展;第二,企業管理正由政治行政驅動變為經濟政策與市場驅動;第三,企業管理創新日益活躍。
二、關于中國特色企業管理理論發展與創新的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及人類進人21世紀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管理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
(一)關于國際企業管理發展趨勢的研究
梁樹良認為二十一世紀企業管理發展的十大趨勢可概括為:管理核心人本化、管理理論科學化、管理人才國際化、管理目標價值化、管理內容精簡化、管理組織網絡化、管理權力知識化、管理特點個性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方法文化化。
劉傳宏認為,企業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創新成為管理的主旋律;知識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學習型企業是未來企業的發展模式;人本管理將更加受到重視;全球戰略與快速應變是企業決勝的關鍵;跨文化管理一東西方管理思想的交融與滲透。
此外,姜太平在《企業管理發展的新趨勢一綠色管理》一文中創新性地提出了綠色管理是企業管理發展新趨勢的觀點。他認為,綠色管理的思想是90年代以來企業管理的新思維。所謂綠色管理,是指企業根據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種綠色經營理念及其所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動??沙掷m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綠色”的內涵,綠色經營理念也可稱之為“綠色管理哲學”,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一種導向、一種觀念。
在1996年12月20日舉行的“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研討會”上,與會的學者們歸納整理了國際企業管理的10種最新趨勢,分別是企業經營國際化、企業目標多元化、產品服務化、出口品牌化、技術髙級化、組織活性化、機構網絡化、角色多重化、激勵監督科學化、費用適度化。除此之外,有的學者還提出了企業管理風潮的最新特點,即顧客導向、企業再造、學習型組織、團隊組織、自主管理、全球競爭、彈性策略、企業形象、以人為本。
(二)關于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研究
對于中國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陳振華認為,提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是中國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第二,樹立避實就虛、以柔克剛的經營理念;?第三,建立有機式的組織結構;第四,建立規范而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五,采用先進而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第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學者陳靜華在《關于未來企業管理理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國企業管理理論未來發展趨勢包括:管理全球化;實現企業制度創新;實現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具備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王欽認為,企業的成長思維轉型應該由“機會導向”轉向“戰略導向”,由傳統的“一招鮮”轉向“系統管理”;企業的戰略轉型應該依賴于企業組織系統、公司治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內部管控系統、企業文化系統的支撐;企業的國際化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
傅洲認為,隨著世界知名企業、跨國企業不斷地大范圍地占領著中國市場份額,從而使中國企業生存環境日漸惡化,面對的競爭更加激烈,未來的中國企業管理會更加注意科學管理、全員創新、績效管理以及分權管理。
張蘭霞認為,21世紀需要一個全新的企業經營理念、一套全新的經營方式和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以便對新的形勢和發展趨勢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必須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包括企業管理理論、企業管理范圍、企業管理組織、企業管理流程以及企業管理激勵機制等方面。
(三)關于我國企業管理理論探索與創新的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程度的提髙,我國企業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企業自身實際,不斷對企業傳統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改進和改造,以進一步提高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
對于當前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特點問題,梁薇認為,第一,企業營銷管理是企業管理創新關注的焦點;第二’根據企業自身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發展戰略;第三,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從傳統的外在標準向更加注重人的內在價值方向發展;第四,自主創新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經驗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另外,她還指出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實現路徑包括:創新企業管理理念;更加重視企業戰略管理;不斷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
周晉華認為,構建中國企業管理創新機制要做到:第一,訓練系統的思維方式;第二,打破常規,訓練開放式、發散式的思維方式;第三,學會逆向思維;第四,通過綜合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管理創新;第五,通過對原有管理理論的方法的改進和突破,實現管理創新。
李暉認為進一步推進企業管理創新的措施包括:轉變觀念,樹立管理創新戰略思想;完善體系,加快人才的培養速度,努力提髙中層領導者的創新意識和管理實踐;以人為本,實現多元化管理創新目標;融合兩化,進一步推進信息化管理的進程。
[論文摘要]社會轉型伴隨管理轉型。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加快,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本文從這一實踐出發,結合傳統文化、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和制度因素,提出符合市場經濟本性要求的企業內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上企業家擇優機制的形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的關鍵。
一、引言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提出了建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科學的迫切性。但是,學界仍然在延用20世紀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為理論基礎,提出的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學建構指導思想。其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并未深入探討以我為“主”的內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斷和選擇眾學之“長”,怎樣才能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筆者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建構需要從制度基礎和傳統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關系角度出發,建構各種管理文化因素有篩選取舍功能的制度結構。
二、西方管理理論在轉軌時期應用研究
進入市場經濟進程以后,但是,我國在現實管理活動中深受自身獨特的文化積淀的影響。而這種文化積淀,是缺乏社會化大生產和高度專業化分工基礎的中國農業社會管理思想的延續,浸透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實質。從現實來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就是由單一計劃型結構向市場契約型多元結構的轉變。經濟多元化的出現導致單一利益關系的分化,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濟利益多元化。市場經濟進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體制內經濟利益分化以外,中國社會還存在體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體或集團,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和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憑借手中政治地位、經濟勢力及支配資源的特殊權力,利用非市場化方式,通過不公平手段獲取額外財富,形成具有投機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團。究其實質,則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雙向尋租行為。盡管尋租行為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中同樣存在,但是我國轉軌狀態使這種行為差不多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非規范經營行為與尋租行為越重,則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員個人的收益與尋租成功的企業的收益卻越多。于是企業與政府之間就會出現相互報酬遞減的關系。這是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陷入長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國家在市場經濟發育成熟的經驗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來的管理科學,在現階段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大都缺少現實的基礎。
三、傳統管理思想在轉型時期應用分析
反觀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其價值取向與市場經濟社會的價值取向可謂格格不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本主義,把個體價值歸結于社會價值,倡導重義輕利。但是,以功利主義為原則的市場經濟卻認為唯利是圖是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強調”經濟人”假設的普遍適用。再者,以孔孟之道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張三綱五常倫理模式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宣揚專制式人治主義。而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契約型經濟,崇尚以法治國,重視共同的契約式約定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過程。而在具體管理模式上,中國古代管理方略經歷了春秋戰國的雛形期和秦漢以后定型期兩個階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嚴法律民、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以及兼愛非攻、兼愛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則逐步形成以”儒學為主”、”道法相輔”為學派結構的中國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雖多有變化,但終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國”作軀干,添加”援道入儒,無為而治”、”陽儒陰法,德主刑輔”為兩翼的內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顯,管理知識一直未能與治國思想分離而成為專門的科學知識,強調的是以平均和共存為特點的有序、統一、穩定的內部和諧狀態。因此,難以勝任市場經濟時期中國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競爭、創新和科學精神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以求和諧、中庸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議
本文贊同在探求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過程中,廣泛吸取多種管理創新資源,從中國現代獨特的價值、文化視角去發掘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和中國古代以“治國之道”表現出來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須強調這種文化的汲取必須由新的企業產權制度的安排來起主要作用。由于該制度的功能機制卻在于企業家作用?,F代產權制度的構建需要眾多的真正的企業家在實實在在的經營實踐中去探索、去博采眾家、融貫中西推陳出新。為此,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不僅要求符合市場經濟本性要求的企業內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設,而且與完善企業經營者擇優機制是不可分的。在這種擇優機制的作用下,優秀企業家的涌現不是靠親情關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領導賞識,而是靠制度性的競爭,以優勝劣汰的規則產生。因此,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上企業家擇優機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學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相融合而達到建構中國自己的管理科學的充要條件。
另外,在具體操作模式中,既要極力營造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又必須強調允中諧協、知權通變。以平等、開放、寬容的態度對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識,從西方管理科學和中國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剝離出各種不同的觀點、思想,審時度勢,在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判斷標準基礎上,將他們應用到實際管理中去,最終建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法責任;獨立性;訴訟程序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法法律體系和法律規范也日益發展。發展至今,經濟法已然構建了一套獨立的、具有內在系統性,并能與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劃分開來的法律理論體系,已經明確了在法學體系中的獨立部門法地位。然而,獨立的經濟法部門法地位并不能夠徹底地解決有關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問題,許多學者依然在探究許多有關經濟法責任的各種問題。
對“經濟法責任是否具有獨立性”這個問題,學界對其進行的探討從未停息,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對經濟法責任具有獨立性持肯定態度,認為經濟法責任絕不僅是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簡單相加;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責任不具有獨立性,不過是借用傳統法律責任而已。我認為,經濟法責任的理論研討也將遵循著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隨著現實生活中各項經濟問題的凸顯、經濟法責任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以及學者們對其獨立性和實現方式等的進一步探討,經濟法責任將日益彰顯其重要性,并最終形成獨立的經濟法責任法律體系。
一、經濟法獨立責任概念與涵義
經濟法責任,又稱經濟法的法律后果,是指“經濟法所規定的,人們在違反經濟法所設定的法律規范后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即人們違反了經濟法所規定的法律義務所應當付出的代價經濟法責任在本質上是獨立的,在研究過程中,既不能將經濟法責任與其他法律部門責任劃等號,更不能割裂經濟法責任與其他部門法責任的聯系。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是指“作為經濟法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濟法責任能夠在內涵、功能、目的和價值等方面符合經濟法的獨立體系要求,并與其他部門法律責任相區別,因此,關于經濟法責任獨立性問題的研究是明晰界定經濟法責任的前提,也是辨析經濟法責任與其他部門法責任的差異性及需要借鑒吸收之處的重要依據。
二、經濟法獨立前提與必然性分析
(一)經濟法具有獨立的調整對象。法律以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大多數法律部門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調整對象,從而與其他法律部門相區別。經濟法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以特定的經濟關系為自己的調整對象,不與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門有任何交叉、重疊或重復。
不同法律部門的概念決定了各自所特有的調整對象,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民法也涉及經濟關系,但是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發生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規制關系。因此,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并不涵括全部的經濟關系,而是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規制關系,并且是以政府為一方主體,市場參與主(企業、個人)體為另一方所形成經濟規制關系。當規制管理的事物屬于經濟范疇時,行政機關只能以經濟規制者的身份參與調整經濟規制關系,而不是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現。因此,經濟法與行政法、民法的界限是清晰明了的。綜上,經濟法具有獨特的調整對象,且并不與其他部門法交叉重疊。獨特的經濟法調整對象構成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前提。
(二)發揮經濟法調節作用的需要。為了保證經濟法的調節作用充分發揮,需要確立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地位。一直以來,民法主要用于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法致力于調整個人和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協調的法律責任制度應當是建立在各部口法協同合作、銜接有序的基礎上的,想實現這一目的,各部口法就應該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及調整機制,在不同的行為主體同時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時,依據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只有承認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明確規定觸犯了經濟法規定需要承擔不為其他法律所涵蓋的法律責任并通過特殊的程序給予保障,那么經濟法作為獨立部口法的作用就可得到充分發揮,其對市場經濟的調節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現。
(三)是法律責任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時代和制度的約束,傳統的責任理論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狹和缺位。于是,法律責任理論一直處于發展、創新之中,新的觀點或理論不斷涌現,不斷地挑戰傳統理論,使之獲得不斷的發展和創新。隨著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傳統的法律責任理論已難以解釋經濟法缺乏自己獨立法律責任而需援引其他部門法責任的問題,局限性已日益顯現經濟法應當擁有自己的獨立法律責任的觀點便應運而生。因此,應當正確認識經濟法責任對傳統法律責任理論的補充、拓展和完善,充分地相信傳統法律責任理論必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將成為傳統法律責任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我國經濟法責任獨立訴訟程序的立法建議
(一)完善經濟訴訟程序。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獨特性,解決這些與眾不同的社會關系的糾紛的程序必須與實體法相適應,從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審判庭的構建應當從于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構建,最后再落實到審判實務工作中去。因此,應當盡快完善經濟訴訟程序,在經濟實體法和程序法完備的基礎上,才能創設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審判庭審理經濟法上的糾紛。
經濟訴訟也可以效仿民法特別程序法制度,暫時先設立經濟訴訟特別程序,在條件成熟時,設立經濟訴訟程序法。在其中明確以下規定:一是原告的范圍,原告應做擴大化解釋。二是的對象,應當是國家及其政府經濟管理部門,是針對國家及其政府經濟管理部門所有管理和調控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作為與不作為。三是訴訟的目的,應當明確經濟訴訟的目的是不僅為了彌補個案救濟,更是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
(二)專門的審判機構。根據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結合經濟訴訟的特殊性,我認為可以先制定經濟訴訟特別程序法,然后在法院的內部設立專門的經濟審判庭,審理適用經濟訴訟特別程序的經濟糾紛案件。但是,依照經濟訴訟特別程序法設立的這種經濟審判庭與早前被撤銷的經濟審判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是專門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的專門法庭,適用的法律應當是經濟訴訟特別程序法。施行一段時間后,待條件成熟時,可以增設專門的經濟審判庭來審理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部門損害社會經濟利益的不當管理行為提起公訴的案件。然后視實際情況而定,逐步增加并完善經濟審判法庭的受案范圍,以期能夠涵蓋并解決絕大部分的經濟糾紛案件,實現經濟法的可訴性。誠如學者所言:“只有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或國家授權的組織為保障社會公共利益而時,這種案件才可界定為經濟審判庭的受案范圍?!币来藰藴?,反壟斷案件、反不正當競爭案件、擾亂財政稅收秩序案件、環境與資源案件以及其他經濟法糾紛案件等都應當由經濟訴訟程序法來做出相關規定,并納入經濟訴訟審理的受案范圍中。
(三)完善具體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經濟公益訴訟制度,首先應當規定原告的資格,檢察機關、社會團體、受害人及其親屬都應當有權提起公益訴訟,并完善公益訴訟代表人訴訟制度。其次是受案范圍,也即納稅人公益訴訟的客體,具體指納稅人公益訴訟針對的對象。應當包括擾亂財政稅收秩序、國有資產流失、環境與資源以及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壟斷、不正當競爭以及消費侵權案件等。第三是舉證責任,應當規定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由原告即納稅人等進行舉證,對政府行為的合法性應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政府機關承擔舉證責任,所訴行政機關違法事實行為由作為原告舉證。第四是應當設立符合經濟公益訴訟要求的公益法庭。
獨立經濟訴訟程序的構建與完善不僅彰顯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更有利于經濟法責任的實現,以實現國家對經濟法律關系最強有力的保護。因此,在這個基礎之上,應當盡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獨立的經濟法責任訴訟程序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的順暢,保障社會公共效益。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水林:《論經濟法責任的二元結構與二重性》,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營銷渠道 渠道設計 渠道服務產出需求
孫殿國,天津財經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在讀博士。
圖書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物質商品和精神產品的二重性,在交換過程中價格與價值經常背離,其使用價值通過間接的、隱蔽的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實現。在消費過程中表現出消費的不確定性、消費內容的多樣性、消費者的多層次性和消費支出的二重性(既消費貨幣又消費時間)等特殊性。[1]圖書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導致其營銷渠道一直比較特別,營銷管理研究涉及圖書營銷渠道的相關研究比較少。典型的圖書營銷渠道一般由作者、出版社、圖書批發商、圖書零售商以及顧客(讀者)組成。出版社作為一種商業機構,需要通過圖書的版權交易、編輯策劃以及出版發行并需要通過渠道成員(圖書批發商、零售商)向最終顧客傳遞其價值的過程中獲取利潤,以維持其正常的運轉。所以圖書營銷渠道管理脫離不了商品營銷的研究范疇。
一、圖書營銷渠道逆向優化設計的內涵
圖書營銷渠道是連接出版社與顧客的紐帶,既是出版社向顧客傳遞圖書信息和實現圖書價值的通道,也是顧客選擇和獲取圖書價值以實現自我營銷的途徑,圖書營銷渠道已經上升到出版社的戰略層面。引用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來解釋營銷渠道對于圖書產業的重要性(見圖1),認為在附加價值的觀念指導下企業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微笑曲線的理論可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
運用微笑曲線理論,可以明顯看出,圖書產業的高附加值區域同樣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前端的圖書創作和后端圖書營銷。出版社作為圖書產業的經營者,雖然在圖書價值鏈的前端可以通過獲取獨家版權實現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專長和資源,但屬于經營投入階段,真正能夠實現高附加值的區域集中在圖書價值鏈的后端――營銷渠道管理。良好的營銷渠道結構不僅能夠使圖書快速到達目標顧客,實現圖書的價值,而且出版社能夠通過營銷渠道管理實現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之所以說通過營銷渠道能夠創建出版社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首先,渠道是介于出版社和顧客之間的守門員,出版社不能對營銷渠道進行有效管理,會影響圖書和顧客的有效接觸。如出版社在圖書發行之后,更注重圖書的2版、3版……其次,通過有效渠道設計和高效的渠道投資回報進行定位的出版社可以有效削減渠道成本,獲取高額的附加值。第三,圖書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可以通過借閱、復印和網上下載等手段獲取其承載的“知識”,渠道管理的混亂可能使其作為商品的價值快速削減。第四,通過渠道設計不僅可以避免渠道之間的同質競爭,而且可以通過渠道任務分配合理整合和控制渠道成員,防止大型批發商或零售商后向控制渠道。簡單地說,出版社優勢的渠道管理系統是不能輕易復制的競爭資產,因而成為保持競爭優勢的強有力來源。
美國西北大學唐?舒爾茨(Don Schultz)教授提出“需求鏈管理方式并非通過系統把產品推銷給顧客,它強調顧客在尋找什么解決方案,而非我們能賣給他們什么產品。”同時舒爾茨教授還認為傳統的4P營銷理論應該被新的SIVA理念代替。即“解決方案(Solutions)、信息(Information)、價值(Value)和途徑(Access)”。[2]SIVA理念運用到營銷渠道管理,即根據顧客的渠道需求,逆向設計高效快速的營銷渠道以及準確傳遞的商品價值。我國學者黃麗薇認為:企業應該從分銷渠道的末端開始向上考慮整條渠道的選擇,即根據消費需求、消費行為和產品特性選擇零售終端,充分考慮終端的特性和利益,并根據中間商財力、信譽、能力和與零售終端的關系,進一步向上選擇中間商,直至與企業有直接業務聯系的經銷商,將整條渠道納入企業的營銷體系,通過加強各環節的協作達到企業的戰略意圖。營銷渠道逆向模式是以系統化的經銷商甄選標準和過程化的控制模式為基礎,以協作、雙贏、溝通為基點來加強對渠道的控制力,達到為顧客創造價值的目的。[3]這是對營銷渠道逆向設計流程更具體的詮釋。
出版社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就是基于滿足目標顧客需求(為顧客解決問題和提供價值)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出版社固有優勢和潛在優勢,根據目標顧客渠道服務產出需求細分目標顧客,然后從目標顧客開始逆向對現有渠道進行優化改進或創建新的營銷渠道,以保證顧客的價值、出版社的價值共贏的渠道目標。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的內涵是以顧客價值驅動為目標,基于滿足顧客需求的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圖書營銷渠道逆向優化設計便是這種顧客價值驅動型的營銷觀念的實務。
二、圖書營銷渠道逆向優化設計的決策范式
1. 基于顧客需求營銷渠道設計相關研究
Stern和Sturdivant認為企業必須減少目標顧客的期望與服務產出方面的差距。營銷渠道設計決策分為6個步驟:(1)研究目標顧客對相關渠道服務產出的價值認知、需要和期望;(2)檢查與顧客期望相關的企業和競爭對手的現行分銷系統的業績;(3)發現需要改進的服務產出的差距;(4)識別限制改進行動的主要因素;(5)設計“有管理界限的”渠道解決方案;(6)實施重新構建的分銷系統。[4]
Kotler認為設計一個渠道系統包括4個步驟:(1)分析顧客需要的服務產出水平,主要運用Bucklin的服務產出理論進行顧客需求分析。(2)建立渠道目標和制約。一般來說,有效的渠道計劃要求決定服務于什么市場細分和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應用最好的渠道。渠道設計必須適應大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渠道目標的設計還與產品的特性相關。同時,渠道設計應反映不同類型的中間商在執行各種任務時的優勢和劣勢。(3)識別主要的渠道選擇方案,一個渠道選擇方案由三方面的要素確定:商業中間商的類型、所需中間商的數目、每個渠道成員的條件及其相互責任。(4)對主要的渠道方案進行評估,每一個渠道都需要以經濟性、可控制性和適應性3種標準進行評估。在不減少銷量或降低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成功使顧客轉向低成本渠道的公司,即獲得了渠道優勢(channel advantage)。在使用商時,還要考慮控制問題。在迅速變化、非持久和不確定的產品市場上,還要尋找有高適應性的渠道結構和政策。[5]
2. 圖書營銷渠道逆向優化設計決策范式
營銷渠道設計決策沒有固有的模板,不同學者因為研究的出發點和關注的目標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渠道設計決策。參考Stern和Kotler的渠道設計決策,從出版社的視角出發,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前提,規劃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決策。
(1)基于渠道服務產出的圖書市場細分
圖書 因為其本身承載的“知識”已經決定了其目標顧客群。運用服務產出細分圖書市場,主要是通過顧客如何買到圖書 ,而非顧客想買到什么圖書來細分市場。Bucklin[6]主張只有當渠道系統能夠降低終端用戶的搜尋和等待時間、倉儲和其他成本時,才有存在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存在的理由。這些對終端用戶的益處就稱為渠道的服務產出(SOS)。渠道服務產出水平是指人們在購買一個產品時想要和所期望的服務的類型和水平。通常而言,渠道可以提供下列5種服務產出:批量大小、等候時間、空間便利、產品品種以及服務支持。圖書渠道逆向設計過程中的目標市場決策可以被看做決策哪些顧客是主要顧客、哪些顧客是次要顧客,不同的顧客采取不同的渠道結構。總體而言,目標市場渠道細分過程需要精心設計從而識別出顧客群體:①一個群體內要具有最大的相似性,②不同群體之間要具有最大的差異性,③劃分群體的標準要與建立營銷渠道體系相關。如出版社從國外引進的工商管理類圖書,目標顧客可以簡單分為各大高校(主要顧客)以及其他個人或企業(次要顧客),對于主要顧客采取零級渠道,對于次要渠道可以采用網店和實體店混合營銷渠道。
根據目標顧客的不同的渠道服務產出需求(SOD)設計服務產出需求模版,更進一步確認細分市場,掌握與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的相關路徑。如表1列舉了圖書營銷渠道中顧客可能的渠道服務需求,在進行顧客渠道服務產出需求分析時,盡可能將所有涉及的目標顧客進行細分,從中尋找目標顧客真正需要的服務產出,如果SOS>SOD,出版社應重新梳理當前的渠道結構,削減過多的服務產出或投資到低成本分銷的新技術,以此來降低渠道成本;如果SOS
(2)圖書營銷渠道設計影響因素分析
對圖書目標顧客進行細分后,在設計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的營銷渠道之前,先要了解影響圖書營銷渠道設計的相關因素。Rosenbloom認為影響渠道設計的因素主要有6種,分別是市場變量、產品變量、公司變量、渠道成員變量、環境變量以及行為變量。[7]圖書營銷渠道設計同樣受以上6個因素的影響,但又表現出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影響圖書渠道設計的產品因素,圖書作為商品本身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不易腐蝕和變質、單位價值相對于體積和重量較高、圖書印刷技術含量低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出版社通過遠距離直銷圖書的可行性。
第二,市場因素包含市場地理位置、市場規模、市場密度和市場行為。地理位置對于大眾商品來說,制造商與市場的距離越遠,使用渠道中介可能比直銷成本要低。但是對于圖書來說,通過版權交易就能解決圖書與市場的距離問題,如國外引進的圖書一般只引進版權,在國內任何一家印刷廠就能解決圖書成品的問題。所以地理位置不是圖書營銷渠道設計的關鍵因素,唯一可參考的價值在于圖書運輸成本和印刷成本的比較。圖書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密度是相似的兩個因素,在中國,大城市圖書的市場規模和密度明顯高于縣級以下及農村地區。同時圖書的市場規模和密度又與圖書本身承載的“知識”密切相關,大眾刊物的市場規模明顯高于教材的市場規模,但市場密度又明顯低于教材。所以大眾刊物一般采用多渠道、多層級的渠道結構,相反教材采用直銷渠道。另外,因為圖書可以通過借閱、復印等手段獲取,市場規??赡茈S著圖書的銷售快速衰竭。這也是圖書價格經常背離價值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紙質圖書很難實現規模經濟的主要原因。反而,電子圖書由于其顧客閱讀渠道的特殊性更易實現規模經濟。
第三,出版社自身影響渠道設計的因素包含出版社的規模和資金實力、管理專長、目標和戰略。出版社的規模和資金實力越強,對渠道成員的控制力越強而依賴度越低。目前我國的出版業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和資金實力,使得其把控營銷渠道,將圖書直接銷售給顧客成為可能。
第四,環境變量會影響渠道設計的所有方面,環境因素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競爭、技術、法律環境等,這些因素都會對渠道結構設計產生影響。經濟因素對圖書的需求可能與大眾商品正好相反,經濟景氣時,就業率高,顧客相對用于圖書閱讀的時間就少,需求下降。經濟不景氣時,顧客可能為了再就業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閱讀。社會文化對出版社營銷渠道設計的影響至關重要,不僅影響目標顧客細分而且影響渠道結構及層級。圖書由于其承載的內容不同,不存在替代性,所以圖書之間不存在競爭,而且同一組顧客群對不同的圖書需求有兼容性。圖書之間可能存在正版和盜版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同時存在同一圖書在不同渠道之間的競爭,而技術因素一直在并且是快速改變著一切商品的營銷渠道結構,如互聯網改變了圖書的營銷渠道,亞馬遜、當當、京東成為圖書的主要營銷渠道,移動終端可能改變圖書的閱讀習慣和發行模式,電子圖書可能代替紙質圖書成為主流。
(3)規劃新的圖書營銷渠道結構
出版社在對目標顧客進行細分和了解影響渠道設計的相關因素后,下一步就是根據分銷目標規劃合理的渠道結構。渠道結構包含3個維度的選擇,一是渠道的寬度(渠道的數目),是指直銷、通過實體渠道成員分銷還是通過網絡分銷,或者是混合營銷渠道的組合。二是指渠道的密度,就是指每一層級需要多少中介商,這與出版社的戰略有關,對于大眾圖書來說,一般采用全面覆蓋的密集型營銷,各層級渠道成員越多越好,讓顧客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網上網下都能得到圖書;而對于專業性很強的圖書,一般采用選擇性分銷或專營性分銷。前兩個維度對于出版社的決策相對簡單,原有的渠道寬度及密度比較清晰,但隨著網絡零售的崛起,實體店的分銷寬度和密度逐漸減小,屬于自然淘汰過程。三是指渠道的長度或者層級,這一維度是出版社最難決策的過程,不僅要確定渠道成員的類型,還要根據渠道成員的專長進行渠道服務產出的任務分配,直接影響渠道的效率和收益。
Coughlan和Stern等認為,營銷渠道的工作包括實物所有、所有權、談判、財務、風險、訂單、支付和信息8種營銷流的執行,這些流程將營銷渠道中的各成員連接起來,同時營銷渠道成員通過執行不同的營銷流功能而構成不同營銷渠道結構,同時給出了一個基于渠道成員執行渠道流的效率分析模板。[8]出版社在確定渠道層級時,首先要考慮渠道流功能的執行情況。雖然渠道參與者可以被取消或替代,但其在營銷渠道中發揮的功能不能被取消,只能被出版社承擔或者被批發商和零售商替代行使其功能。所以圖書渠道結構的變化只能是部分營銷流的功能被某個渠道成員內部化或外包。
如果出版社具有對渠道流進行內部化的能力,可以采取營銷渠道前向一體化,直接面對顧客,這種情況稱為“零級渠道”也可以稱作“直銷渠道”。戴爾電腦是一家成功實施直銷的公司。構建直銷渠道最主要的投入涉及資金、技術、資產專用性投資以及專業人才4個方面。資產專用性投資及專業渠道管理人才是當前我國出版社面臨的短板。如通過自建網店直銷,其中物流系統投入和專業人才培養是出版社面臨的考驗。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更進一步發展,出版社自建直銷渠道越來越成為現實,出版社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和其他相關網站系統搜集過去、現在以及潛在個人或團體顧客的信息數據,直接面對顧客建立顧客關系管理系統,促進與顧客間的個性化關系,實現一對一的直銷。
如果出版社不具有對營銷渠道內部化的能力,就需要借助渠道成員進行圖書分銷。從渠道成本來看,渠道的總成本是指渠道成員執行營銷流的成本的總和。即使提供的服務產出水平相同,不同的渠道成員在執行同一渠道功能時的成本也不一樣,因為不同的渠道成員在各自的資源約束下,執行同一渠道功能的效率是不同的,或者說渠道系統中的成員各有專長。因而在實踐中出版社必須根據各渠道成員的專長合理分配渠道任務,讓某一渠道成員更多地執行其所專長的功能,以此來降低整個渠道的總成本。出版社按照Coughlan和Stern等的渠道效率分析模板,對圖書營銷渠道成員執行渠道流功能進行分配。運用效率分析模板出版社可以了解各個渠道成員在渠道中承擔了什么功能、執行了什么渠道流,每個渠道成員在執行渠道流產生的成本及創造的價值,每個成員獲取的報酬是多少、是否公平合理。通過這些分析可以清晰渠道成員的利潤來源和制訂利潤分配方案以及更好地調整渠道成員。表2是某出版社實體營銷渠道結構的任務分配效率分析模板。需要指出的是:①顧客也執行一部分渠道流功能,重點指實體店零售需要顧客到現場進行購物,節省了物流費用;②在當前的渠道結構下,每一個渠道成員應該得到的渠道利潤的比例,稱為標準利潤份額,標準利潤份額可能不等于實際的利潤份額,這種情況說明渠道的利潤被錯誤分配,應及時調整,或者是競爭的原因導致某個渠道成員利潤被抵消。
(4)對主要營銷渠道進行評估
出版社重新規劃渠道結構及層級,一般會得到多種營銷渠道結構,這就需要出版社對多種營銷渠道結構進行評估,通過評估選擇相對更佳的營銷渠道結構。營銷渠道評估有多重方法。運用Kotler的權衡因素方法,可以幫助出版社在選擇方案的過程,對其判斷進行結構組織和定量分析。該方法包含4個基本步驟:第一步,進行渠道選擇時,所依據的決定因素必須明確表述出來;第二步,以百分比的形式對每一個因素之間分配權重,以反映它們的重要程度;第三步,就每一決定因素評價替代方案,給出的數值范圍是1~10;第四步,用因素權重(A)乘以因素分數(B),得到每一渠道方案的總權重因素分數。
圖2顯示某針對大眾出版社采用出版社―網絡零售商―顧客的渠道模式(a)與出版社―批發商―零售商-顧客渠道模式(b)和(a)的混合渠道模式兩種渠道的比較。#表示渠道(a),*表示渠道(a)和(b)混合渠道。采用(a)和(b)混合渠道得分明顯高于單獨采用(a)的網絡零售渠道。
(5)選擇渠道中介商
渠道成員的選擇是渠道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渠道中介商雖然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但從顧客視角看,它是出版社自有組織的延伸,渠道中介商的性質和特征直接影響出版社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如出版社選擇網絡營銷渠道,亞馬遜、當當、京東等網店,必須對渠道中介商進行全面的、不定期的評估,以確定最好的渠道中介商。渠道成員評估是按一定標準對現有中間商的表現進行全面的考核。其評估因素包括財務狀況、企業規模、市場覆蓋范圍、合作態度、聲譽、人員專業度、存貨及上架水平等。出版社要根據實際調查考核情況,按最終分數對渠道中間商進行排名,給最好的中間商以支持和激勵,相反對表現最差的渠道中間商進行淘汰。表3是某出版社對其中一個渠道成員的考核得分。實際選擇時需要對每一個渠道中介商進行打分,然后按照分數排名。
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出版社的角度出發,按照顧客的圖書渠道服務產出需求對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目的是探討出版社作為圖書產業的經營者如何將圖書賣給目標顧客,以此創建出版社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圖書營銷渠道逆向設計的決策范式開始于目標顧客渠道服務產出需求的細分,目標顧客的需求對渠道設計的目標做了定向后,在影響營銷渠道設計的相關因素的制約下,重新規劃圖書的營銷渠道。最后,通過對營銷渠道的評估和中介商的選擇來確定最佳的營銷渠道。
參考文獻:
[1] 尹杰. 圖書的產品屬性與圖書出版業的產業特征[J]. 圖書情報知識,2006(6):77-79.
[2] Mike Troy. From Supply Chain to Demand Chain, a New View of the Marketplace[N]. DSN Retailing Today, October 13, 2003, pp.5-6.
[3] 黃麗薇. 營銷渠道的逆向模式[J]. 經濟管理,2001(13):49-51
[4] Anne T.Coughlan, Erin Anderson, Louis W.Stern, and Adel I.EI-Ansary, Marketing Channel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1).
[5] [美] 菲利普?科特勒,凱文?萊恩?凱勒. 營銷管理[M]. 梅清豪,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25-562.
[6] Bucklin, Louis P., Productivity in Marketing[M].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78:90-94.
【關鍵詞】管理學 研究范式 二重性
一、管理學研究范式的含義
范式是托馬斯·S·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提出來的一個術語,指科學理論研究的內在規律及其演進方式。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賦予這個概念以關鍵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學認識不是簡單而純粹的知識積累;對科學理論進行構思、表述和組織的那種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預設的指揮和控制。他要探測一種隱蔽在預設或前提之下的、絕對而自明的集體資源。他把這些自明性稱作范式。范式的這一定義同時是語義的、邏輯的和觀念——邏輯的。就語義而言,范式決定著可理解性,給事物以意義;就邏輯而言,范式決定著最主要的邏輯操作;就觀念——邏輯而言,范式是聯合、淘汰、選擇的第一原則,決定著觀念的組織條件。根據這三個生成的和組織的含義,范式指導、統治、控制著個人推理的組織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觀念系統的組織。
范式的含義既強烈又模糊,強烈是因為范式具有一種徹底的意義,它是方法論的指導、思維的基本圖式、預設或起關鍵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帶有一種理論統治權。模糊是因為范式搖擺于多種含義之間,最終以含混的方式涵蓋了科學家們對一種世界觀的集體贊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確不僅揭示了庫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難。一種范式,對于在這種范式控制下進行的所有話語而言,包含著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疇,同時也包含這些概念或范疇之間的吸引/排斥的邏輯關系的類型。一種范式的性質可以通過下述方式來界定,第一是對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疇的推廣或選擇;第二是對主要的邏輯操作的規定。
管理學范式是一種世界觀,是管理學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它主要從科學哲學角度探討與管理學學科體系和基本假設有關的一般原理問題,即指導管理研究的原則、邏輯基礎以及學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問題。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沿著既定的路徑。按照管理學家的解釋,知識的發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徑從而形成一定的理論范式。在管理實踐中,一般現存企業是在已有管理知識范式和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尋求管理變革或改進管理的。而新企業和新技術往往會帶來知識跳躍式發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種新技術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識范式作為支撐,那么將對已有的管理理論、技術和能力構成威脅。
按照庫恩的標準,管理學范式是劃分管理科學共同體的標準,不同的范式決定管理學發展的某一歷史時期,而某個特定研究方向或領域內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觀、共識及基本觀點則形成管理學家群體。管理學范式就是管理學家對他們的研究主題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意向和潛在知識假設。由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學的研究范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從科學哲學的角度看,管理學范式理論包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本體論視角,二是認識論視角,三是方法論視角。所以管理學的范式理論是以管理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與管理學之間呈現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管理學研究的科學主義范式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學說從產生的時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古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和韋泊的組織理論等;第二類是行為管理理論,發端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的人際關系學說,而后發展成為行為科學;第三類是當代的各種管理理論,產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至今。這三類理論只是產生的時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它們相互影響,繼承演變,形成各種流派。根據不同的邏輯起點,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有兩個范式,一個是以組織的效率為起點,另一個是以人的需要為起點。前者被稱為科學主義范式,后者被稱為人本主義范式??茖W主義范式是以組織的存在為根本,把人納入組織,人的存在就是為了提高組織效率;人本主義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為根本,通過滿足人的需要來實現組織目標。
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以美國古典管理學家泰羅為代表,通常把科學主義范式稱為泰羅范式。該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產和高效,“科學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進職工的工作表現,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辯識性和可重復性,泰羅堅信通過確定出工人完成某項作業的最佳時間,管理者就可能判斷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帶來了組織效率的提高。隨著管理學的發展,在泰羅范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范式以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人的認識局限在人的經驗所及的領域,其方法論范式深受自然科學方法論范式的強烈影響。這種范式認為,組織及其管理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規律。管理學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觀察經驗事實出發,研究和發展組織及其管理領域內的一般性普遍規律。
科學主義范式體現在具有理性約束的個體追求服從技術規律和組織紀律帶來的高效率。從人的行為特征來看,“經濟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個行為主體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則和制度必須以管理主體的個人行為為基礎并且可以從社會歷史背景中抽象出來。單個行為主體都服從于技術規律,通過時間動作的分析,實現工作方法的標準化、工作條件的標準化和工作時間的標準化。適應這樣的行為主體的組織是一個高度結構化、形式化、不受個人支配的集權組織。
三、管理學研究的人本主義范式
管理學范式的第一次變革是由梅奧為代表的人際關系學說完成的,人本主義者指責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將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極具人性色彩的管理變成了簡單的效率衡量。他們對科學主義范式提出批評,認為管理的對象不僅是物的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問題,人是每一個組織中的核心,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應當重視人的積極性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和作用。從人本主義范式的理論主張可以發現,行為管理是為解決效率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而出現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是對人性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應的行為準則,使得管理活動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和組織與環境的關系時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更加符合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古典管理學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義范式的興起。人本主義范式以新康德主義、現象學、詮釋學等哲學思潮為理論基礎,強調管理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認為組織及其關系現象的本質是人的主體精神外化或客體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嚴格來說,行為科學學派來自于社會學,法國學者涂爾干指出,在任何社會組織中群體總是由建立他們的價值觀和規范來控制人們的行為。
人本主義范式強調應把人放在管理學研究的中心位置,組織中最寶貴的資源不是原材料、資本、機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這里所說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會里的人”,他們是不斷地被密如蛛網的人際關系網所包圍,而他們自身也是這個關系網的一部分。在人本主義范式中,整個人類的本性是由積極的與消極的、崇高的與卑劣的品質構成,他們反對科學主義范式把人看成僅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義的“經濟人”,強調利他主義與給予的品質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同時該范式強調人的潛質的生長與發展,而且這種潛質的生長始終處于動態過程中,是不斷成長和進化的,是隨著時間和社會文化場景的變化而變化的。
早在西方科學發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覺察到了對一切認識活動產生影響的社會文化束縛,并同時覺察到了擺脫這些束縛的必要性。他在對認識的社會——文化規定性進行診斷時指出,認識的使命在于把認識從社會——文化規定性中解放出來,使認識成為科學?;艨撕D桶⒍酄栔Z認為,已經獲得的合理性會隨著促使它形成的那個過程的延續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會被不合理的社會力量所截取和利用。組織理論學家布賴爾和摩根在《社會學范式與組織分析》一書中隱含地指出,社會科學理論主要有兩條軸線,一條代表科學本質屬性的連續體,另一條代表社會(組織)本質屬性的連續體??茖W的本質屬性強調穩定性、可證實性和規定性,而社會的本質屬性體現為永恒的變革。
四、結論
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分別是管理理論中注重技術與注重人的兩個主要方面,這兩種范式的發展構成了早期管理學發展的歷史。前者注重的技術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和技術創新科學主義范式不斷變革,所以科學主義范式恰好體現了管理學研究范式的社會性。而人本主義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認為人是組織的核心,管理的對象不僅是物,而且是人,這樣的觀點恰恰體現了管理學研究范式的科學性。人是管理學研究的主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行為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樣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證的和科學的。組織及其管理的效率不僅是科學主義范式理性創新所產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義范式對工作認同的詮釋所產生的效率。
從本質上分析,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在于西方大范式。這個大范式是由笛卡爾提出并隨著17世紀以來歐洲歷史的發展而確立了下來。笛卡爾的范式把主體和客體分離開來,使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域,一邊是科學和客觀性研究,一邊是哲學和反思性研究。這個范式決定著一種二元世界觀,也是同一個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須接受觀察、實驗和操作的客體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對自己提出存在、溝通、意識、命運等問題的主體的世界,客體世界對應著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而主體世界對應著管理學的人本主義范式。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豪斯曼編,丁建峰譯.經濟學的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挨德加.莫蘭著,秦海鷹譯.方法:思想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羅珉.管理學: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李鄲.管理學的歷史演進:研究范式的角度.財經科學,2005,(5).
[5]羅珉.論管理學范式革命.當代經濟管理,2005,(5).
[6]魏文斌.西方管理學范式的三種維度.國外社會科學,2007,(1).
[7]羅珉.論管理學復雜范式.管理科學,2006,(1).
關鍵詞:政府 項目管理 代建制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1)01-019-03
國務院2004年頒布《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應當說,這是在國家相關法規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代建制這一概念,也是對代建制這種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形式的一種認可。代建制是指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通過招標等方式,選擇專業化的工程項目管理企業,代行投資主體的管理職能,按照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審定的管理目標,負責項目實施全過程的管理,項目建成后移交使用人的制度。近年來,全國各地均已開始推行政府投資建設工程“代建制”項目管理模式的試點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專業化建設管理,最終達到控制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這是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的一種創新。
一、代建單位的選擇
我國推行代建制以來,對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單位的選擇大致有3種情況。其一是政府組建事業型項目管理機構,如工務局等,直接從事代建制管理;其二是政府直接指定某一家或幾家名氣較大,實力較強項目管理公司從事代建制管理;第三種是通過公開招標擇優選定項目管理公司完成代建制管理[1]。
各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圍繞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涌現出了諸多代建制改革模式。這些改革模式各有所長,改革的出發點、制度設計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盡管在改革方案實施過程中都發現了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基本上都初步解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超規模、超標準、超投資等弊端。
二、代建制項目管理的優勢
各地實施“代建制”,從改革的取向和總體效果來看是有成效的,已實施“代建制”的項目投資全部被控制在概算范圍內,工期也能按計劃完成,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代建制的期望目標。
1、使工程造價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建設項目“三超”現象。實施代建制,作為項目管理者的代建人,與作為投資主體的業主分離,業主負責投融資,代建人負責建設管理,可使各方的激勵與約束相統一,規范投資行為,它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代建合同,做到投資、建設、管理、營運(或使用)“四分開”,有效地加強了政府對投資項目的管理,規范投資建設程序,建立投資責任約束機制,通過市場運作,選擇有經驗、講信譽的專業化隊伍,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確立投資者和建設者間相互關系,有效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施工質量。
2、工程質量得到充分保證。由具有豐富項目管理經驗的代建單位作為項目建設管理主體,徹底避免了機構臨時湊、人員不穩定、業務不熟悉、管理不到位、教訓多經驗少等諸多弊端,從建設主體的素質層面保障了工程質量。而代建單位、政府、使用單位三者通過合同約定各自行為,建管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又從建設過程的層面保障了工程質量[2]。
3、有效地遏制了腐敗現象。代建制的實行將打破現行政府投資體制中投資、建設、管理和使用四位一體的模式,使各環節彼此分離、互相制約;使用單位不再具體介入項目前期服務、建設施工及材料設備采購等環節的招標定標活動,代建單位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招標、評標和定標,這將有利于遏制政府投資項目建設過程中腐敗現象的發生,是黨風廉政建設從源頭上治理建設領域腐敗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4、施工企業和農民工的利益得到保障。以往建設領域屢禁不止的拖欠工程款、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實質上與我國現有的投融資體制密切相關。許多項目在建設資金未完全落實的情況下倉促上馬,自然就無法保障施工方的利益。實行代建制改革后,項目的政府投資不落實,代建公司的利益無法保障,就無法實施代建工程的建設。因此,實行代建制后,過去那種“拖欠工程款、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狀況將會得到根本扭轉。
5、有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從“辦事”變為“管事”。實行代建制將有效改變投資管理部門重投資審批、輕投資管理的狀況,對促進政府投資管理部門轉變職能,加強投資管理、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6、有利于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代建制采用多道環節的招標采購,競爭充分,無論是投標代建的單位還是投標前期咨詢、施工或設備材料供應的單位,將會盡其所能,以合理的報價提供優質的技術方案、服務和產品,這不僅有利于降低項目總成本,還能起到優化項目的作用。
7、有利于解決投資項目工程建設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因為專業化使代建機構與單個投資主體相比,要采購更多的東西,所以它有動因致力于獲取技能來檢測產品的質量;代建機構與供應商相比,有更大的積極性來準確報告產品的質量,謀求在投資主體方面建立信譽,以獲取長期豐厚的回報。代建機構具有長期的時間眼界,不只關注一個或幾個工程建設項目。代建機構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有積極性為獲取工程建設專門技能而投資,并在專業服務中維持長期誠實信譽。因此,相對于在專業市場上的投資主體和供應商之間的分散交易和短期行為,代建機構的活動可以有效地避免投資項目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3]。
三、代建制在項目管理中的缺陷
代建制總體上還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理論上和實踐中尚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如下一些問題:
1、風險轉移問題尚未解決。代建制度究竟是一種民事委托關系還是行政委托關系,目前并沒有界定清楚。建設單位在簽訂協議時,會出現以下情形:建設工程的民事責任風險轉移了,但更重要的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的風險并沒有轉移。在這樣的情形下,代建單位因有限的代建取費而不愿承擔更多的代建責任,而建設單位也因風險并沒有也無法完全轉移而對委托代建持疑慮態度,于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和代建單位之間扯皮,糾紛、責任推卸等情況時常發生。這些,對于代建制度的順利推行非常不利[4]。
2、當前國情使得項目隱性成本加大。由于運用代建制,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由項目管理公司來完成,而在政府投資領域的項目管理中,前期準備工作的難點之一就是大量的房屋拆遷和土地征用問題,而過去這些工作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強有力的行政推動,并適時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來保證工程進度,表現的是政府行為,而運用代建制后,此項工作改為由代建單位實施,作為企業,進行此項工作往往是舉步維艱的。并且在企業行為下,花費在房屋動遷的費用相對以前要多出許多,對工程總投資會造成不利的局面。
3、代建管理費標準偏低,不利于吸引優秀企業參與代建。目前的代建管理費比照建設單位管理費取費標準執行(相當于總投資的0.8-1.8%)。由于建設單位管理費不包含項目開工前的前期工作管理費,以及代建人必須支出的工資、稅金和應獲得的合理利潤等內容,與代建企業繳納履約保函、控制投資風險的責任不對稱,挫傷了代建人的積極性[5]。
4、代建單位的項目管理水平及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首先,從代建公司內部看,一是大部分代建公司人員配備不足,過小的規模對這些代建機構有效或高效履行代建職能形成巨大挑戰,二是即使是配足了人員,其組織結構也不盡合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不能滿足要求,項目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都很高,現場實踐經驗較多,但是經濟、商務、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識和能力不足,缺少復合型人才,而熟悉國際慣例,能從事國際工程咨詢的人才就更少。其次政府指定專業代建公司模式下的代建制企業中,綜合型的能承擔各種行業的綜合代建工程管理的公司比較少,服務范圍比較狹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代建制在我國的發展。
5、業主的觀念沒有完全轉變,“建設”和“運營”沒有真正分離。在代建制的實施過程當中,有些使用單位為了部門的利益,對于代建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不是自覺自愿接受項目代建,而是在代建過程中或是不積極主動配合,不履行應承擔的責任,或是不愿放棄自己的權力,利用甲方身份超越權限干涉代建單位的正常工作。這樣做不僅影響了代建單位對項目的管理,也影響了代建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影響到項目的順利實施。
6、代建人資質條件沒有統一認定,代建市場還需要培育。目前,國家對代建人的資格條件和市場準入沒有統一規定,對其資質認定、等級劃分沒有明確的標準和依據代建市場尚處于發育期,容量還不大,水平高、專業性強、經驗豐富的代建主體比較缺乏,還未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
7、管理部門職能的重疊,造成各管理部門的規章制度有所沖突和矛盾,使代建單位無所適從。發改委作為政府投資主管部門,負責代建制的指導和協調工作,代建單位是具有與項目相適應的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造價咨詢、招標等一項或者多項資質的公司,歸于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樣就造成了職能部門管理職能的沖突和矛盾。一旦這些職能部門制定的法規和部門規章有所沖突和矛盾,就會使代建單位無所適從,最終會造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效率低下,出現扯皮,糾紛和責任相互推諉現象[6]。
8、實施代建制的法律環境尚不健全。目前,我國的代建制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的法律、法規及具體實施辦法尚不完善。我國至今沒有在基本建設中對代建人授予一定的法律地位,致使代建人在客觀上沒有得到各級政府以及建設相關的管理、備案部門(如建委、環保、消防、質檢等部門)的認可,代建人在實施工作中遇到許多不便。盡管試點地方在各方面都給予了一些變通,但在項目的實際問題處理上,仍必須由過去的建設單位,出面辦理各項必需手續。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各投資方可以任意干預項目建設過程中代建方的方案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造成代建方的困擾,使代建方不能完全行使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管理職能,大大降低了代建方的工作效率,影響了代建制的順利實施。
四、代建制應采取的改善措施
任何一項制度都有其利弊二重性,代建制也不例外,關鍵在于怎樣權衡利弊輕重,充分發揮制度的優越性,克服局限性和薄弱環節。針對代建制存在的問題,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代建制的進一步發展。
1、要完善政府投資工程的擔保和保險制度。擔保和保險是合同能夠順利履行的重要保證。工程擔保制度可以增加對建設工程當事人履約的約束,工程保險可以降低追究違約責任的成本,轉移當事人無法承擔的工程風險。目前,我國代建制改革中工程擔保制度大多已建起立來,今后應重點發展工程保險制度,這方面法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在法國,要求建筑師、各專業工程師、咨詢工程師必須按規定購買職業責任保險,如果因設計錯誤、工作疏忽、監督失誤給業主或承包商造成損失,保險公司將承擔相應責任;同時,規定業主必須購 “工程竣工l0年內品質保險”,如果工程驗收交付使用后10年內,因工程本身問題導致人員和財產損失,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7]。
2、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培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代建制企業屬于“智力服務性行業”,它與其它產業的主要區別在于它的或果是在從業人的知識、經驗和智力中產生的,從業人員的素質是增強競爭力的關鍵。這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水準的專業知識,還要通曉有關法律、心理、社會及相關科學知識,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敏銳的思維能力等,除此之外,還要承擔法律和社會責任。國外對管理咨詢執業人員管理較嚴,從事工程管理咨詢工作的人必須具有執業資格注冊證書。代建制企業應有完整的人員聘用、考核激勵和培訓計劃,加大從業人員素質培養的力度,在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拓寬代建服務的范圍,贏得更多市場。
3、完善政府投資工程建設實施過程的部門制衡機制。代建項目的使用單位提出工程的使用功能要求,財政、計劃部門提出建設規模和建設資金預算意見,代建單位根據委托代建合同的約定范圍負責項目可行性研究編制與審批、初步設計文件編制與批復、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保、消防等有關手續申報等前期工作。建設實施階段,項目代建單位負責施工、設備材料采購招標與合同簽訂,進行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財政部門根據代建單位的建設進度簽證,按進度將工程款直接撥付項目代建單位并進行資金使用監督,各環節形成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制衡機制。
4、建立起有效的代建市場。切實使代建制單位企業化,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與此同時,還應明確和統一代建單位的選擇類型、資格條件和市場準入標準,進一步培育代建市場,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在適宜的范圍內選擇合適的代建單位,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無論實行何種代建模式,一個健康成熟的代建市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從代建制的性質出發設計對代建單位的資質要求,既要考慮其資質與管理的要求相符,又要考慮其履約能力,同時,考慮適當調整代建管理費的取費標準,使代建單位做到責權利對等,從而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益和水平。
5、盡快推進代建制的法制建設,確立代建制度和代建人的法律地位,盡快用法律法規的形式來取代各省市的部門規章,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關于代建制的法律法規和完善、標準的合同文本,明確代建單位的法人地位,是代建制順利實施的關鍵。明確代建制的主管部門和配合單位,要對代建單位應具備的資質、注冊資金、工程建設工作經歷、從業人員、信用記錄等基本條件提出要求,明確界定代建單位和項目業主的責權利關系和有關的獎罰規定,制定合理的代建取費標準。
6、建立起有效的監控機制。從監管職責、方法、內容、程序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辦法。應明確代建制管理以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負責代建制的組織實施和監督;財政部門負責項目預算下達和資金撥付以及財務監督管理;監察部門負責代建實施過程中的行政監察。對代建項目的招投標、合同簽訂及執行進行必要的監控,及時發現和糾正代建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旋,并建立對代建企業和其他參建單位的有效的監控機制,堵塞漏洞,預防腐敗。
五、結論
“代建制”對于克服傳統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十分有效,但是代建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分清輕重緩急,從關鍵環節人手,先解決主要問題,才能真正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效率。同時,代建制改革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在當前的形勢下應該鼓勵各地積極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代建制管理模式,從而真正建成依靠市場配置資源、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體制?!按ㄖ啤钡脑圏c階段已經取得了寶貴經驗,但尚未成熟。在推行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只有通過逐步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得到解決。實施“代建制”是投資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加強投資管理的有效手段。進一步推動“代建制”走入良性軌道,是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穎,張光忠,陶學明.工程項目“代建制”的實踐與模式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12):51-54.
[2] 張國興.論代建制管理模式改革[J].江海學刊,2008(2):225-229.
[3] 鄭新建,秦振齡.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實行“代建制”的探討[J].中州學刊,2006(7):77-79.
[4] 戈偉.試論代建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7(10).
[5] 梁昌新.關于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的幾點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07(9):54-56.
[6] 朱梓溢.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實行“代建制”模式探析[J].特區經濟,2008(3):222-224.
[7] 白平則.政府投資項目委托代建制度研究[J].經濟問題,2006(11):19-20.
[8] 王連山,紀玉哲.規范和推進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若干問題的探討[J].財政研究,2008(1):33-35.
[9] 張奇.政府投資代建制的模式和進一步規范的建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