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勞動過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就因為“她還沒有來”,這些紙片就沒人撿拾。這暴露出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學生未能真正領會勞動的目的和意義,僅是把勞動當做任務來完成;另一方面,學生缺乏合作意識、互助精神,斤斤計較,不愿多做一點額外勞動。
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校勞動教育中的誤區所致。其實,如果我們策略得當,學生是可以熱愛勞動的。
一、學校勞動教育中的誤區
1.責任到人,分工過于明細
責任到人本來是企業管理的有效方法,分工本來也是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的,但對學生來講,互助合作比責任到人更重要。因為分工過細,如果合作引導不到位,就會出現“空當”。好多教師為了保證勞動效果,對勞動成員的工作作了明確分工,誰掃地,誰灑水,誰清理垃圾,規定得清清楚楚。這樣的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勞動分工難以做到完全公平;二是勞動分工沒有考慮學生的特殊情況,如忙于寫作業,因家里突然有事兒到校遲到等。如果所有學生都像機器上的零件一樣按部就班工作,那么一個零件壞了,整臺機器就不能運轉了。所以,勞動教育應倡導合作、互助精神:大同學幫助小同學,男同學幫助女同學,會勞動的幫助不會勞動的。在表揚勞動典范的同時,要積極肯定小組在勞動中的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2.教師動口不動手,未起到表率作用
在勞動中,很多學生怕臟怕累,拈輕怕重。這與一些老師對待勞動的態度有直接關聯。很多老師在學生勞動時,充當的是旁邊的指揮者,動口不動手。這不僅使學生難于養成準確、快捷、規范的勞動技能,也使學生對勞動產生誤解。于是,班干部也成了指手畫腳的“領導者”。學生對勞動的鄙視態度由此產生。
3.方法不對頭,把勞動當做懲罰的手段
“勞動最光榮”,它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應該是勞動教育的一種理念??墒?,有的老師面對犯錯的學生,把勞動當做了懲罰的手段:學生一次作業不交,罰做一天值日;違反了校紀,罰掃廁所三天……久而久之,勞動變成了一種懲罰的工具,似乎只有犯錯的人才去干一些體力活兒。這樣一來,誰還會積極主動去勞動呢?
二、勞動教育改進策略
學校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巧妙地把勞動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勞動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1.把勞動納入學生品德評價范疇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建立對學生的多元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對勞動中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揚;開展一些演講活動,讓學生講一講、夸一夸身邊的勞動典范;讓學生把自己在勞動中的感受寫成作文,選擇其中優秀的進行宣讀;開展勞動成果的展示活動,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勞動氛圍,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組織紀律性。
2.強調勞動過程中的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不僅是新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一個人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合作意識滲透到勞動教育之中,不但能提高勞動的效果,還可以促進個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總結勞動效果的時候要強調小組效果,贊賞在勞動中互幫互助的友愛精神,有意識地倡導合作意識。
3.讓學生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
教師要掌握學生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從而判斷學生的勞動價值觀,以此引導學生的品德走向。倡導賞識教育,對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揚。這樣做,不但可以樹立榜樣,而且對那些嬌生慣養、怕臟怕累、逃避勞動的同學,一方面進行鞭策,另一方面也不給他們留有任何偷懶耍滑的機會,讓他們認識到勞動其實是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即使是那些功課不及格的后進生,也有可能在勞動中當先進、做榜樣。所以,勞動可以提高后進生在集體中的威信,有利于他們的轉化。
當前小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習慣不盡人意,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責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家庭教育出現的主要偏差有兩點:
1.家長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小學生家務勞動的量不夠
許多家庭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認為孩子的天職是上學讀書,沒有必要參與勞動,當然就更不提勞動教育了。這樣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勞動機會,相比之下,家務勞動的量大大不足。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平常所做的家務就是掃地、疊衣服等等。
2.父母包辦現象極為普遍
目前的學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對孩子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的過高期望。家長們普遍認為,要獲得理想的職業,必須有高學歷,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都溺愛孩子,使得家長生怕孩子苦著、累著,該讓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攬下來,只讓孩子埋頭于書本和作業。這樣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甚至有的家長去替孩子做值日、搞衛生。
二、家庭勞動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社會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各級各類學校的素質教育中,小學階段由于暫時沒有升學的壓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總是被作為最先考慮的對象和試點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由于小學生知識經驗較少,思維水平不高,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仍然需要與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從衣食住行到交友、學習,他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隨時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教育。走讀制是我國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觸父母的時間要比在學校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仍然是對他們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習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勞動教育的意義
1.勞動教育能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揮灑中,在臟、苦、累的體驗中,學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從而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因此,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尤為突出的是,學生通過參加體力勞動,親身體驗到“一粥一飯之不易,一絲一縷之艱辛”,從而樹立起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艱苦樸素的作風。
2.勞動教育同時還是審美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通過使受教育者處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狀態,于怡悅中獲得心靈的啟迪、道德的升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審美感受產生于勞動,因為是勞動創造了美。面對勞動成果,作為勞動者一種創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是一股從心靈深處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說,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生活,也創造了美的感受,勞動教育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探索
1.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子女參加勞動的認識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學校設計了家長自測問卷,內容有:你對孩子參加勞動有何看法;你對孩子參加勞動的態度是怎樣的;你的孩子會做哪些家務勞動……統計結果令家長們很尷尬。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講座,使家長明白了簡單的勞動和讀好書之間其實并不矛盾的,體力勞動有時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
小學生只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參加勞動愈早,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于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么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后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托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2.對學生加強家庭勞動教育
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從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的。我們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學校開辟生物角,紅領巾花圃等,在具體的勞動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勞動態度。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鍛煉了他們的人格,把課堂教育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了社交能力。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所帶來的可喜面貌,孩子們在家校一體化的共同教育下,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尊重別人,以及別人的勞動成果,并能體會勞動的艱辛。
家長們對孩子的家務勞動從小明確分工,比如讓一年級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綠領巾,系鞋帶,二年級的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剝毛豆,三年級的孩子淘米,剝皮蛋,做涼拌豆腐,四年級的孩子幫助家長除草,洗碗,五年級的孩子會燒飯,做番茄炒蛋等簡單的菜,雙休日不妨讓孩子來一回小鬼當家,嘗嘗當家的滋味,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充當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給予孩子恰當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的指導,既能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又能增強他的責任感。通過勞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
3.制作記錄卡,確保勞動時間和內容的落實
在綜合有關小學生現有勞動水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自測問卷對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進行對照測評,內容包括一年級:自己穿脫衣服、掃地、系綠領巾、擦桌子;二年級:整理書包、書桌、喂雞、盛飯、剝毛豆;三年級:淘米、剝皮蛋、洗碗、打掃房間;四年級:揀菜、買東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課桌椅、拖地板;五年級:燒飯、做菜、付電費、打掃房間、種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學生勞動記錄卡,記錄卡上分別有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由家長簽名,集體勞動由伙伴簽名,公益性勞動由班主任簽名,確保了學生在勞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落實,每周班會課上反饋一次,隊員們相互交流勞動體會。
4.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強勞動教育
【關鍵詞】勞動;勞動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被贊譽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論文,他的著作波稱為“教育百科全書”他在巴甫雷什中學工作32年,在他領導下該中學成為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作為蘇聯教育的集大成者,對于教育工作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譽世界。自上世紀80年代其著作相繼傳入中國,我國教育界“蘇霍姆林斯基熱”歷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就受到蘇聯深刻影響,蘇聯雖已解體,但作為曾經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蘇聯教育仍然擁有永恒的價值。當前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已歷時十年之久,針對中小學中勞動教育長期被歪曲或著忽視,從而限制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等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蘇氏的勞動教育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可為新課改中解決勞動教育的有關問題尋求理論基礎。
一、勞動與勞動教育
西方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紀,莫爾就幻想人們從小學習農業,部分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另外時間在田里實習;17世紀,約翰·貝勒斯主張從小教育兒童學習農業和手工業,憑自己雙手謀生;18世紀的盧梭主張兒童必須學會一種職業,“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他特別推崇手工業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紀,裴斯泰洛奇主張學習知識和手工勞動放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結合起來;19世紀的歐文認為人類在勞動中實現體力與腦力相結合是“自然的價值標準”,把勞動教育與建立新社會的任務緊密地聯系起來。但這些勞動教育思想還多是停留在理論構想上,缺乏實踐經驗,往往從抽象的人性出發。
自19世紀誕生以來,勞動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進一步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禾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克魯普斯卡婭等人將勞動教育這一原則貫徹到對舊教育的改造中去,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中,也將勞動教育作為改造流浪兒童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并非獨創,但將勞動教育提升到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建立新社會的根本途徑的思想高度,社會主義國家也將其作為教育的根本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繼承和發展了關于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他認為“勞動教育——這是一個含義特別豐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勞動教育并不是要學生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因為離開智育、德育,離開創造、興趣和需求,勞動便成為學生的負擔和累贅”,“勞動和勞動教育,是不能與學習、與道德的培養和發展相提并論的。勞動,這是滲透一切、貫通一切的東西”。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也是溝通勞動與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是個廣義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勞動,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勞動,勞動已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方法,其既有學習、自我服務、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也有美化校園、物質生產等活動,他將勞動教育的活動進行分類:
(一)按社會意義
一些勞動的社會目的性表現得很明顯,如直接參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些則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務,兩者都是社會必要的勞動,但前者對于增加社會福利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二)按教學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關系
一些勞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些勞動則是純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習慣,豐富道德經驗。此外,除去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勞動外,還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享受勞動快樂、體驗公民自豪感的勞動。
(三)按智力和體力的相互關系
一種是腦力勞動,一種是體力勞動,再者是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我們決不允許有沒有腦力的純粹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決不能作為最終目的,而只能是實現創造性意圖的一種手段。
(四)按勞動活動的成果
一種情況是勞動能創造出物質成果,或者為創造物質成果做準備,另一種情況是勞動成果僅有精神財富而無物質財富,前者的勞動成果可以在人們之間分配,后者的勞動成果不是消費品,但對于社會也有價值。
(五)按報酬
勞動可以分成無報酬勞動和有報酬勞動,這兩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為指導方針的。學生從社會無償獲得的福利越多,他們應為社會提供無償勞動也要越多,同時付給個人報酬和工資的有償勞動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讓學生作為家用補貼,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此外,按照勞動在實現德、智、體、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還可按勞動工具的性質分成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等。
二、勞動教育是促進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
他認為:“脫離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對年青一代進行勞動教育是學校的重要任務”,“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實現人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不出現欠缺;個性指德智體美等素質在個體身上的特殊結合,是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和諧則是把人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并得到平衡,一種職能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是人的內在本質如世界觀、信念、意志力等在積極的勞動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應該表現為四個層次,示圖如下:
(一)勞育內在地包含有德、智、體、美育,并分別對其深度和廣度進行發展
1、勞動教育與德育。勞動教育中的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珍惜勞動成果,熱愛人民的情感,反對奢侈浪費等意識,這些也是德育的目標,但勞動教育不僅強化了這些道德認識能力,而且實現了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和習慣的轉化,使德育成果得以鞏固和升華。
2、勞動教育與智育?!皟和闹腔鄢鲈谒氖种割^上”,勞動向兒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事實、現象、因果關系、規律等情形,激發兒童的大腦和學習興趣,這些都促進了智育發展,但勞動教育還實現了知識與生活聯系,手腦結合,認識向實踐的轉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創造性運用。
3、勞動教育與體育。勞動教育在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磨練意志力,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愉悅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體育一樣。但勞動教育比體育更有優越之處,如栽培花草樹木、嫁接、剪枝等不僅需要體力,更多的是細微的操作,這些勞動可顯示出體力與技能、技巧的多樣多種的結合,還促進機體的所有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發育,此外戶外勞動對于那些神經過度興奮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響。
4、勞動教育與美育。與一般美育中那種靜止的、消極的、消費性的審美不同,勞動創造了美,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創造的美不僅指其物質成果具有審美價值,而且指在勞動過程中伴隨著精神美,在創造中顯示出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在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集體成員相互協調工作中表現出秩序和和諧,勞動還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勞育是實現德、智、體、美育整合的平臺,克服其各自內在的片面性
德、智、體和美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層次,體育則是生理層次;“四育”培養重點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養,智育重智力,體育重體質,美育重審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勞動教育就成為聯系“四育”的紐帶,在勞動教育中使手腦并用,腦力和體力相結合,身心和諧發展,實現德、智、體、美育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成為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方位培養。
(三)勞育挖掘出學生自身的天賦和才能,實現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
勞動教育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勞動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興趣,都有一些情有獨鐘的勞動活動,在勞動中展示和發現個性。“我們的勞動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
(四)勞育是溝通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橋梁,克服教育因脫離生產而限制人的發展
他痛斥傳統學校教育脫離生產勞動,學校是為培養統治者服務,極力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這一方面使勞動成為單調而繁重的體力活,“勞動也使人受到奴役,勞動分工剝削了人的自由”,勞動者淪為愚昧無知的會說話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識喪失了實踐的源泉,“變為奴役和壓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殘和扼殺創造性的稟賦和才能”,這種腦力與體力相分離教育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就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聯系的重要途徑,使得知識聯系實踐,學校聯系社會,學生得以將自身的個性、才能等“內在本質”在創造性勞動中展現出來,在勞動成果凝結出人的主體本質,這也是最高層次的人的個性全面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全面性發展原則
首先,勞動教育與德、智、美、體育結合,“沒有單獨的‘智育’,也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這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其次,勞動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結合,不能僅有勞動,只有當孩子同時享受到其他的快樂,接觸文化珍品和精神財富時,勞動的快樂才能展現出來;最后,腦力和體力結合,手腦并用,使勞動具有創造性,在勞動中掌握技能,進行試驗研究和運用科學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二)個性化發展原則
勞動教育中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勞動不僅是為獲得物質資料,更在于精神創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揮,使每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領悟到勞動能使他的自然天賦更全面、更明顯地發揮出來,勞動會帶給他精神創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則
要用為社會帶來利益的愿望激勵孩子,不宜過早地讓他們參與有報酬的勞動,而是首先去做創造全民財富的事,讓他們經歷大量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而無報酬勞動的精神體驗,學生集體勞動報酬都按本集體意愿,用于滿足集體成員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義務感和榮譽感。同時,還應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和敬業樂群,讓他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則
勞動中產生正常的疲勞是允許的,但不許導致體力和精神系統的過度疲勞。兒童勞動適度不光決定于負擔量要符合孩子的體力,而且還決定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恰當交替,以及勞動活動種類的多樣化。同時,孩子們的勞動不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種有趣的計劃進行,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還要遵循以下原則:1)勞動活動內容、技能和技巧的銜接;2)盡早參加生產勞動;3)生產勞動的普遍性;4)兒童勞動中要帶有成年人生產勞動的特征;5)勞動的經常性的和連續性;6)勞動的多樣性等。
四、勞動教育的實施
(一)首先,勞動教育實施需要準備好如下條件:
1、一定的物質基礎。建立物質基礎,才能保證孩子們早日投入勞動,勞動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與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2、師資條件。教師的素質應該包括:首先熱愛孩子,了解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愿意參與到學生們的勞動活動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勞動的素養,擁有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知識,精通某些勞動技能,能夠擔當學生勞動活動的指導者;再次,掌握勞動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本門業務內行的資格參加的”。
3、勞動教育大綱。勞動教育有兩套教學大綱,一是必修課程,即低年級班有手工勞動;五至七年級在教學實驗園地和車間里勞動;八至十年級進行與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的勞動,這些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發展階段特點設計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課程,是學生自愿選擇適合自己天賦、興趣、傾向的勞動,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每個工種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按年齡或興趣組成小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華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另由教師負責個別小組的指導工作。
4、勞動制度。勞動制度是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的各類不同勞動活動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和交替;由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最適合個人天資和興趣的那些勞動項目;擁有空余時間等。
(二)其次,勞動教育實施有以下方法
1、樹立榜樣。孩子具有模仿所喜愛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勞動教育中要經常樹立頗具吸引力的勞動榜樣。首先,教師的勞動榜樣,這不僅指教師親手做事,而且指教師整個精神生活的構成狀態,也指其精神從與孩子們相處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時,教師的勞動素養與本學科緊密聯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極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級以及已畢業的同學愛勞動的榜樣,以高年級同學的嫻熟技藝和精巧勞動激勵低年級同學,讓高年級生的勞動和精神生活成為低年級同學的理想和向往目標,這些學生榜樣就是學生集體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復習。復習的性質取決于勞動的目的,它具有教學和教育兩方面的因素。從教學因素講,通過勞過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復可以練出扎實的技能和技巧;從教育因素講,當學生把獲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應用到公益性的創造活動中時會提高自身的道德尊嚴和自豪感,“復習的教育意義在于培養習慣去完成同一種勞動的作業或過程,以達到勞動的社會目的、創造目的和審美目的”。
3、競賽。對同一種勞動表現有良好才能的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時可以比賽誰做得更好,比賽內容包括勞動的創造性、勞動技藝和勞動在美學上的完善。每次勞動結束后舉行勞動成果全校性展覽,選出最好的那件,而這也作為下次競賽超越的樣板,這種方法給學生開辟了取得相當大成就、爭取冠軍并在最符合他個人素質、能力和干的那個創造性勞動領域里成為優勝者的前景。
4、培養勞動興趣。學生的勞動興趣是激發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勞動的吸引力來源于各種各樣的動機,如追求因實現自己的意圖而帶來的滿足,意識到對集體的勞動義務和感覺到完成必要的勞動的責任,期望得到明顯的物質成果,希望把某種新東西帶人勞動過程等等,“我們在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強化所有這些動機,同時力爭使意圖成為其中最有力的動機”。
此外,還有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育相結合,勞動中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勞動與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相結合,從取得小成績開始,形成學校——家庭教育體系等方法。
五、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啟示
(一)一般勞動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活動是對一般勞動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動對象、組織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其勞動的對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勞動的產品中雖然也會伴隨有物質產品,但更關鍵的是精神產品,即對學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賦的發揮,這些變化的實質是對一般勞動的再改造,集中、發揚和利用它本質的積極的方面,即自覺自由的創造這一方面,揚棄它非本質的消極的方面,使它脫開那種為生活所迫、強制和奴役人的外觀。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凡是有參加勞動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須對學生參加的勞動活動進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學生參加勞動不再是純粹的勞動,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和手段。
(二)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與德、智、體和美育的關系不是并列,而是內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實現“四育”的基礎。我國教育界長期誤以為勞動教育是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事實上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對前“四育”而言,勞動教育是另一個類型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忽視勞動教育,甚至將勞動與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參加勞動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的看法是極為錯誤的。
關鍵詞:生物教學;勞動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1.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
勞動技術教育是我國初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加深對于生物課堂教學的印象
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是組成生物課程的兩個最主要的部分。課堂教學是對實驗教學的指導,而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勞動技術教育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形式。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生物學知識可以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應用于實踐,在勞動過程中知識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發展勞動技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最為關鍵的培養目標之一。動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重復性的鍛煉,而勞動技術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還能夠對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方式給予科學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勞動技術教育還能夠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當學生步入社會、獨立生活時能夠承擔起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任務。
2.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擁有多種途徑,通過歸納大致有以下三種方式:課堂授課中滲透、生產實踐中滲透以及科技創新中滲透。
2.1課堂授課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生物授課時,由于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思維較為活躍,以及勞動教育技術的傳授較為系統,所以滲透的效果會比較理想。
實習是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技術的重要方式。在進行生物學知識學習之后,立即在勞動中對其進行檢驗,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授“遺傳與變異”一章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到制種基地實習,通過對父本母本植物進行授粉,觀察子代形狀來檢驗所學知識,在此過程總還獲得了授粉的勞動技術。又如在講解“無氧呼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水田中觀察爛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講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課程時,對學生進行植樹技術的教育,給學生傳授合理密植的種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
2.2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人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生物學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學員利用生物學知識服務生產的能力。生物學的教學效果要到實際生產中去檢驗,而生產實踐也是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學知識中的勞動技術最主要應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中。例如生物學教師推廣“鮮尿喂?!蹦J?,在很大程度上為肉牛養殖節省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而在生物學中原理簡單、操作簡便的雞蛋保鮮、小雞孵化等勞動技術一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就能夠對原有的生產模式和勞動技術造成巨大的沖擊,也體現了在生產實踐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生物學勞動技術,例如人工育種、病蟲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足以體現生物學勞動技術在生產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科學發展到生產力發展的轉化要依托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基礎就是勞動技術的革新。生物學,尤其是微觀生物學是本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眾多的學術成果在生物學教學和科研中涌現,所以在科技創新中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科技創新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的做法由來已久,最初是通過科技小組的形式進行技術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組在培育新菌種的過程中對食用菌的養殖收割技術進行培訓,之后在組員和群眾中進行普及,就能夠將技術的革新產業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組的組織形式日益被科技團隊的形式取代,團隊中具備各方面的技術人才從而形成一個全面兼顧的技術創新集體,在生物教學中,這個集體可以進行研發和勞動技術的傳播,已到達技術產業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亞乾.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如何滲透勞動技術教育[J].生物學通報,1993(4).
[2]孟召英.聯系生活實際[J]. 山東教育科研,1994(5).
[3]龔鳳英.淺談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的培B[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7).
Abstrac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rebattlepositionofcultivatingmiddle-levelprofessionallaborers.However,the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goesfrombadtoworseatpresentwith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Thispaper,takingthisasaresearch,unfoldstheanalysisofthestatusoftheweak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ethodsoftryingtosolvetobeconducivetotransformationandstrengtheningof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
關鍵詞:中職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教育;勞動意識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培養初中級勞動者的主陣地,中等職業學校自然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但學校過分注重對學生技能和智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勞動方面的教育。中職學生在校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識不強,頂崗實習期間不愿吃苦,怕累怕臟,由此可見,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勞動觀念的教育,意義十分重大。
1中職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的主要表現
1.1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內任務有大有小,有輕有重,安排值日表時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擔繁重、掃尾任務的學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來。而那些只要完成細瑣任務的學生在做完自己份內的事情之后,就會站在一旁等組內其他學生,沒有主動上來幫忙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集體榮譽感一點都得不到體現。
1.2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些學生在值日時會將自己負責的區域范圍打掃之后,就丟下勞動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負責的區域到底干不干凈,干凈程度如何,勞動委員有沒有檢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掃;即便打掃完了,勞動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擺放整齊,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還有些學生雖然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自己又懶得動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別人幫忙,就裝作忘記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問起的時候,他就裝作一臉無辜的樣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記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學生在輪到自己值日的時候,將屬于自己份內的事情不做,而強行攤派給其他的學生;更有甚者,竟然拿著父母的血汗錢,雇自己的同學幫自己打掃衛生。有的學生臨時任務安排時,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種種表現只是中職學生平時勞動表現中的一個個縮影,由此可見,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勞動觀念的教育勢在必行。
2加強中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2.1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國幾千年來就有的“學而優則仕”的封建主義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會的各個層面,使得社會各個層面對職業教育有著錯誤的認識: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培養一線操作工的,伴隨著他們的只“苦、累、臟、差”,就是在廠里干活的。正是社會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自卑心理,覺得來職業學校念書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情,在親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談及自己的學校,專業。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縱自己,就會更不利于職業教育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2.2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要適應未來的職業活動,固然需要足夠的知識和較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直接決定著人的能力的發揮和行為的結果[1]。而且現代社會特別提倡勞動者的素質,沒有高尚的勞動品質和極強的勞動能力,員工的技術優勢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工作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在高的技術水平也無濟于事。職業教育作為就業性教育,其培養學生畢業之后將直接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們能否健康發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與自身的勞動素質緊密相關。
因此,中職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與未來職業的關系,才能培養和塑造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3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表現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階段,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2],而勞動教育總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義,是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勞動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勞動美德,養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改變懶惰的勞動習慣,塑造自己的責任心和團隊協作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強健體魄,在勞動的過程中養成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3中職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學生嬌生慣養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環境,是培養學生的天然學?!,F在的中職學生,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并且許多家庭都是合二為一,孩子作為兩個家庭的獨苗,自然是家里的寶貝,這些長輩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讓學生動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長的過分溺愛與縱容,使許多學生眼里看不到具體的“勞動”。再加上家長的片面教育,養成了學生不愛、不肯勞動的壞習慣。
3.2學校教育缺失學校在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工作計劃時,勞動教育會被寫入計劃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即使是在勞動禮儀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學生打掃之后,保證校園的干凈整潔,再利用中間的休息時間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有的學校將學校的衛生工作外包給保潔公司,學生就更沒有機會在學校參加勞動了,讓勞動教育成了一句空話。
3.3教育方式錯誤長期以來,許多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經常采用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學生遲到,罰值日;損壞公物,罰掃地;打架斗毆,罰打掃廁所。這種懲罰性的勞動往往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對勞動產生一種厭惡。這樣,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而且還讓學生對“勞動最光榮”的傳統美德產生質疑。
4轉變和強化中職學生勞動意識的措施
職業教育其實就是“就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直接是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因此,要轉變和強化中職學生的勞動意識,校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多渠道展開勞動認識教育
4.1.1學校層面學校要加強勞動教育,除了在時間上要給以充分的保障外,還需要給學生積極營造一個具有勞動氛圍的環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學校的宣傳欄、黑板報做專題宣傳,班會課上做專題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職業院校的優勢,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邀請相關企業負責人給學生做專題講座;同時,還需要在實訓車間張貼有關“勞動最光榮”的宣傳標語,懸掛“勞動模范”的光輝畫像?!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些時候,無聲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學生層面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擅長到擅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積累與運用的過程,是改造社會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活動。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笆帜X并舉,全面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學生在自身層面應當樹立正確的勞動認識:勞動是個人在社會上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好體現,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其次,應積極配合好學校做好相應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開評價,及時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幫助自己盡快全面清楚地認識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會層面首先,應該讓學生正確了解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根據社會的需求而誕生的教育,是為企業的存在與發展服務的,是為了將來順利就業而服務的。其次,幫助學生搞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聯系與區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都屬于國民教育體系當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經濟。只不過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實踐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強調的是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4.2多載體深化勞動教育
4.2.1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個人角度來講,通過對個人所處的環境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學生轉變思想觀念是核心,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可有可無[2]。學校職業指導人員應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還需要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作出調整,以適應個人的發展需要。
4.2.2禮儀周活動塑造學生勞動禮儀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定時間量的勞動,讓學生明白勞動的目的和意義:勞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強身健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提高學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實施學生勞動禮儀周制度,有利于培養學生人主人翁意識、自立意識、責任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作風和社會實踐的綜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現代職業素養。因此,深入開展勞動禮儀周活動,落實并做好勞動禮儀周活動,使得勞動觀念深入學生內心。
4.2.3榜樣帶動學生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對勞動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之后,老師必要的引導示范則起著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1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更強調:“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薄爸挥袕慕處煹娜烁竦幕畹脑慈胁拍苡楷F出教育的力量[3]?!敝袊怨啪陀小敖煺叱?,近墨者黑”的古訓。所以,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老師積極參與其中并沒有降低老師的身份,反而給學生以無言的鼓勵與鞭策,同時,還增強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4.2.4競賽提升學生有競爭才有激情,才有動力。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學生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應用到實踐中去,開展競賽活動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過多種勞動競賽,不但強化了學生的勞動能力,更深化了他們勞動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做貢獻的道理情操。
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認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誤,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4],適時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勞動觀,“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幸興.當代中職生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的表現、原因和對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聾生;職業道德;實踐研究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知識經濟競爭的時代,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對聾生來說,這不僅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重要的道德規范,更是增強他們就業競爭能力和維持職業需要必備的人格品質。目前,學校聾生職業道德觀念淡薄,在社會就業競爭問題很多,他們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給他們帶來的挑戰,也不能正確分析和判斷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不良現象。從對我校聾生的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聾生不懂得什么叫職業道德,普遍不愿意干體力勞動,更不愿意干臟活、累活。在對用人單位和家長的調查中了解到,由于聾生溝通困難,大都很少甚至沒有對聾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這些問題應該引起特教工作者的重視。學校應根據聾生畢業后自立于社會的要求,重視聾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聾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立足課堂教育,培養聾生良好職業道德思想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同倡導良好的社會公德一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必經之路。從聾生職業道德問題調查分析,聾生職業道德問題既有內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特別是聾生由于生理、心理機制損傷,因而存在著個性差異大,自卑、性格孤僻、認識片面、猜疑心重、自私、是非判斷水平低下等問題,要教育聾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思想,主體靠學校,要靠課堂。因此,學校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立足課堂教學和學科的滲透,以此培養聾生的良好職業道德思想素質,為聾生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1)重視勞技職教課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勞技職教課中,強調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道德思想教育,深化聾生的職業道德認識。如在上美術、家政、電腦、美容美發、木工等勞技職教教學時,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聾生進行職業道德思想教育。譬如:美容美發職業課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崗、誠信、守信用、服務至上”的職業道德教育;家政課必須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守紀、合作”的職業道德教育。從而使學生懂得什么是職業道德,為什么要講職業道德。
(2)重視其它學科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滲透?,F有的聾校教材中,其中有不少是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也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很好教材。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我們確定了“加強教學,培養能力,滲透思想教育”的學校課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意識得到明顯提高。
二、開展勞動教育,樹立聾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是進行良好職業道德的前提。聾生只有樹立職業道德觀念,才能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一年來,我校根據聾生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安排勞動教育內容,把思想教育與實踐勞動結合起來,從中培養聾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我校經過實踐和探索,開展如下的系列教育活動:一年級側重自理能力的培養,學會自己事自己做的好品質;二年級在自己事自己做的基礎上,學會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三年級加強公益勞動目的性教育,為別人、為集體服務光榮的教育;四年級經常積極參加全校的衛生突擊勞動;培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的思想;五、六年級在學會和掌握以上勞動道德品質外,基本養成獨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愛勞動、善合作、守紀律、爭貢獻”的勞動職業道德品質;七、八年級以上好職業課結合職業道德培養教育為主;九年級以上好“就業指導課”和開展校廠(場、店)掛鉤、做好崗前職業培訓的工作。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培養了聾生適應社會的就業能力和誠實、合作、守紀、信用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由此建立系統的勞動技能和職業教育體系,使聾生的勞動職業道德觀念大大提高。
三、進行勞動實踐,訓練聾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職業道德的培養是聾生跨出校門前的必修內容。我們在對畢業生工作過的就業單位調查中發現,聾生就業單位辭退或辭職沒工作待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怕苦怕臟,挑肥揀瘦,好的崗位干不來,臟累一點的崗位不愿意干,也有的聾生不肯“吃苦”,卻樂于與社會聾啞團伙靠“外出賣畫”、“推銷產品”等混日子,所有這些負面情況的產生,其緣由之一就是在校缺少勞動職業道德習慣的培養。要扭轉這種現象,我們不能靠空口說教,要創設更多的勞動環境,提供多種勞動實踐的機會,讓聾生在勞動過程中進行“體驗”訓練和教育。因此,當聾生進入高年級階段后,必須組織聾生進行勞動實踐。
(1)組織勞動實踐體驗。我校經常安排組織聾生到福利廠、農場參加勞動,當發現聾生害怕艱苦,不愿做時,我們就抓住這一苗頭對聾生進行勞動最光榮的教育,讓他們不懂得平凡的勞動能為社會創造不平凡的價值。在指導聾生參加各種勞動過程中,講清道理,強化訓練,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習慣勞動、體會勞動的樂趣。
(2)重視遵紀守法教育。我校經常開展遵紀守法的思想教育,我們一是上好法制教育課,經常利用思品課、政治課和校班會課開展對聾生的遵守紀律教育。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如聘請公安干警為校綜治副校長,定期舉辦守紀法制教育講座,以圖片展的形式對聾生實施法制教育,組織聾生走出課堂,深入到勞教所、監獄進行參觀教育活動,以及組織開展守紀、法律知識競賽等,使聾生養成學法、知法的自覺性。
(3)注意跟蹤調查評價。為了進一步訓練聾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使之形成習慣,我們研究設計一個評價聾生職業道德水平的調查量表,項目內容分為“誠實、愛崗(勞動)、守紀、合作、信用、貢獻”,對每項職業道德內容分優、良、中、差定期地開展自評、他評、綜合評的跟蹤調查,綜合分析,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擴大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聾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的習慣養成。
四、組織崗前培訓,磨練聾生的職業道德意志
聾生職業道德意識是否建立,直接影響聾生就業,關系到聾生步入社會能否經得起市場經濟沖擊的大問題。以往我們只顧培養“一技之長”或者“一專多能”,實際上這是不全面的,學校應該讓聾生在培養“一技之長”、“一專多能”的同時,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懂得職業道德的重要性,確立職業道德意識。除了充分利用課內外勞動教育這一主渠道教育外,我們實行校內外結合,特別是組織聾生崗前定點(廠、場、店等)的勞動實踐體驗,進行職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產教結合,為適應就業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如果聾校在職教過程中,不創設聾生社會實踐的機會,聾生就沒有實際的就業職業道德觀念。把聾生職業道德教育與崗前培訓(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磨練聾生“職業道德”意志是十分有益的。
綜上所述,在聾生職業道德規范教育中,要從實際出發,針對聾生的職業道德問題,把聾生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課堂內外,校內外的職業教育全過程,強調職業道德教育是勞動和就業的首要問題,突出聾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實踐。這樣,我們的聾生就一定能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適應社會就業的需求。同時,也希望聾生就業的單位、部門以及聾生家庭能共同關心聾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一技之長,使他們能立足社會,成為殘而不廢的有用人才,使聾生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發展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認識越敏銳,從而對世界的貢獻也越大,……把自己培養成為人,這是頭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要培養自己具有人的心靈,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說的美是廣義的美,它包含藝術、音樂對人的誠摯的態度”。
下面就藝術教育談自己的幾點看法,旨在拋磚引玉,能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做深入探究。
一、藝術教育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所謂藝術,就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形狀獨特而美觀,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電影、戲劇、舞蹈等等。
因為藝術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說,科學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藝術則以具體生動的形象反映世界。例如,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對典型情境的描述,刻畫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以及女孩的美麗夢想。通過閱讀作品會使學生提高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清楚地觀察到,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兒童的不同命運。
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而且能夠鼓舞學生以高昂的熱情去改造世界,樹立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把文藝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在戰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黃河頌》《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曾經鼓舞了千百萬人民奮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在和平年代,《歌唱祖國好》、“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么嘹亮”,人們便會想到紅日藍天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各行各業的人們正齊聲高唱贊美偉大的祖國。“跨過高山,越過平原”就會想到高山就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腳下,自己在攀登高山,正在廣闊的平原上縱馬奔馳。這樣借助歌聲蘊含音樂美的力量,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熱愛美、追求美的能力,同時激勵學生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實現崇高的理想。
二、藝術教育與德、智、體、勞教育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作用
藝術教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互相制約,相互促進。
1.藝術教育和德育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有著優良的傳統
孔子主張“盡善盡美”,墨子主張“務善則美”等等,藝術教育就是以優美的藝術形象和事物去影響人和感染人。使人們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莊嚴雄偉的萬里長城,現代化的浦東建設,移山填江的三峽大壩的建成,不僅會使人感到祖國山河的壯麗,而且也會使人聯想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能激起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饵S河大合唱》的歌曲,不僅歌唱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更歌頌了人民的偉大力量。當同學們唱這首歌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古老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在那烽火連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兒女,在黃河兩岸的山岡上和青紗帳里保衛黃河,為保衛全中國而浴血奮戰。
2.藝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
馬克思說過:“如果你要欣賞藝術,那么,你應當是一個藝術上有教養的人。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藝術的修養越高,那么對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會越深刻?!狈催^來說,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是不會有美的享受和美的思想境界的。這就是說藝術要以智育為基礎,同時藝術中又包含著智育的成分,藝術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并學會運用藝術手段去認識世界。藝術又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都有獨特的作用。
3.藝術教育與體育的關系
如果說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是美與善的結合,藝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是美與真的結合,那么,藝術教育與體育的關系就是美與健的結合。小學生富有游戲性的體育活動,也可以說是健與美的有機結合的“藝術創作”。在體育活動中,動作的協調、優美和富有節奏感,學生體態的健康和勻稱,以及在體育活動中形成起來的生動活潑、積極樂觀的性格等,都是藝術因素的具體體現。小學生的游戲和舞蹈,更加具有藝術的特點。
4.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關系
創造性的勞動就是藝術,藝術產生于勞動,人們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最初就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認識和改造世界,顯示著人的本質力量,這本身就是藝術的表現。勞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勞動就成了創造藝術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