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關系的要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管理 要素 市場化
關于公共管理要素說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與公共管理的資源是有一定區別的。從一般意義上講,“要素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質的亦非心靈的,是社會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種“中立”的東西。所謂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構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離開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無從開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權力、公共管理資源、公共管理素質和公共管理環境。
公共管理權力
公共管理權力,是指公共管理主體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方面所擁有的行使組織、計劃、指揮、監督、調控等職能的權力或權限。公共管理權限的行使標志著某一公共管理主體有了公共管理權力的要素,這種權力需要社會的授予或承認,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組織想有就能擁有的。我們這里所講的公共管理權力主要是通過社會授予的管理權力,因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體爭奪的稀缺資源。在傳統的體制下,公共管理權力作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幾乎都是由政府壟斷的,其他公共組織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權力。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作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權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組織分散。
公共管理權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對公共管理組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動中的無形資產,這種公共管理權力有時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組織隨便可以擁有的(例如,上面我們講到的不求回報的治理公共廁所和不求回報的打掃公共衛生)。但是,擁有控制授予權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報的公共管理要素卻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組織想要擁有就可以擁有的。一般地講,擁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權的公共管理權力屬于政府,例如國家機器、國際間的公共事務、國家的發展計劃、對國家整體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納稅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權力等;而擁有一定的管理回報的公共管理權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內的相對特殊的公共管理組織所擁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權力、提供社會勞動保障的權力等。
公共管理資源
公共管理資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體進行公共管理活動的最基礎的條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公共管理權力要素與公共管理資源要素在側重點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是對于政府公共管理主體來說,應當特別注重于公共管理權力這一特殊要素,許多重大問題都是通過權力來配置公共資源或者通過權力來約束其他公共管理組織、私人組織、市場的行為的。
二是對于完全生產有形公共產品的公共管理主體來說,當他們擁有了生產這種有形公共產品的權力以后,他們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獲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資源。公共管理資源是這類公共管理組織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這種公共管理組織生存的命脈。
三是對于介于政府與完全生產有形公共產品中間的公共產品主體來說,擁有公共管理權力與公共管理資源兩種要素是一樣重要的。在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公共管理組織無論在生產公共產品過程中還是在組織生存發展方面都沒有上述兩種公共管理組織自主和主動。
公共管理素質
公共管理的素質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個公共管理組織內部,一方面構成公共管理主體的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這個公共管理組織綜合素質好壞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組織內部的所有的成員綜合素質非常好,但不一定要這個公共管理組織的綜合素質就非常好。這是因為,作為單項的公共管理主體的每個人的要素,必須通過科學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個組織的綜合素質達到最好。
公共管理環境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還包括公共管理環境。創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環境對于公共管理組織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環境,外部環境是不可控環境。與其他企業組織一樣,現代公共管理組織重視公共管理環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內容。
我國公共要素的政府壟斷現象與特征
我國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國以來,我國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擁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現為政府壟斷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權力,即一切由政府說了算;政府壟斷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資源,一切物質資料的占有權、分配權、處置權都是政府的,政府對社會的一切公共產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攬的供給式;政府擁有完全意義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權,包括社會的一切勞動及其勞動人員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產生的公共管理的環境也是政府全面考慮的。因此,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樣,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計劃的,有是政府統一所有、統一支配的。
我國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應變能力差。公共產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產品的渠道過于單一,公共產品的提供數量就越少,供不應求的現象就越嚴重,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職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實際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產品,在現實社會中是比較實惠的。所以說,沖淡了政府集中精力為社會提供無形產品(如國防、外交等)的根本職能。政府應該管的事管不好,不該管的事管得過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從而造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敗溫床。當公共管理走向社會化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創造控制收益權力,社會其他公共部門為了獲得相應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經濟的手段與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門和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借助于手中的權利收受賄賂。因此,客觀上為政府腐敗提供了可能。
另外,難以與國際接軌。在加入WTO之后,我國公共管理的轉型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在許多方面不能與世界各國接軌,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動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場化途徑
具體的說,公共資源的市場化途徑具體包括:
公務員的市場化
公共管理資源首先是人力資源,從現實出發,我國公共管理人力資源的市場化主要是公務員隊伍的市場化。因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體實際上就是從市場化開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資源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公務員隊伍的市場化。
公務員隊伍市場化是現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趨勢。一方面通過公務員隊伍市場化壓縮已經膨脹了的政府機構,減少政府工作人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公務員隊伍市場化,引入競爭機制,形成一個能者上、庸者下,能進能出的公務員管理制度。只有通過公務員隊伍市場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體制下強化自己的功能。
公務員市場化的另一含義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體有機會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礎上爭奪人力資源。在公共管理市場化發展時,政府對公務員的壟斷對于其他公共組織來說,似乎不大公正。因此,當公務員市場化以后,政府的公務員隊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組織之間流動,每個公務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趨向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從而推動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發展。對于其他公共管理組織在人力資源的競爭上也是一個公平化的途徑。
公共管理資金的市場化
公共管理資金的市場化問題不僅是制度建設問題,而且是公共管理主體之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的問題。公共管理資金市場化,對社會來說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強制性地壓縮政府機構和政府工作人員。公共管理資金市場化,對于無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機構來說,實際上是一種“釜斧底抽薪”,斷了養活他們的財源,他們就會主動走向市場通過競爭來養活自己。同時,也可以通過市場檢驗公共產品的有用性,對于市場來說需要的公共產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資金,也可以通過合理的交換取得生產這種公共產品的組織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潤。
第二,建立、培育籌資者隊伍。推行公共管理資金的市場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內的公共組織失去了“天然”的資金來源,而一旦社會有公共管理與公共產品生產服務的要求時,就會因社會的需要而出現一批專業化的籌資者隊伍,從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場,對整個公共管理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促進。
第三,推動社會民主的發展。公共管理資金市場化,就會使政府的強制性公共管理徹底廢除,民眾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強。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資金推向市場,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體與其他社會公眾有進一步的民主。
第四,進一步豐富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當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資金推向市場后,對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體來說,必須考慮資金使用成本問題了,在降低或控制資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應的微利收入來進一步發展公共組織。
其他資源的市場化
公共管理資源的市場化是一個體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還有公共管理物質資源的市場化,公共管理的科學技術資源的市場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資源的市場化,公共管理信息資源的市場化,等等。
總之,人們應當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與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來設計公共管理要素市場化。正確、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場化體系,是建立現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從一定意義上講,制度建設是發展公共管理事業的根本問題。只有通過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場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動中的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
1.張夢中.美國公共行政(管理)歷史淵源與重要價值取向.麥克斯韋爾學院副院長梅爾戈特博士訪談錄[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11)
關鍵詞:案例教學 公共關系 六階段 導學模式 探索
一、“以案例導入和連環遞進分析為主線的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的提出
對公共關系等商業服務類專業課程來說,新課伊始,講解核心概念的含義、意義及作用是一個有些枯燥和困難,但又繞不開的問題。以往的教學方式大多是教師一上來就講解相關的理論概念、意義及作用,然后讓學生去記、去背,到時考試看記住與否。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是枯燥低效的。改進后的方法是,教師先講理論,然后用例句或相關案例佐證理論的正確,以加深學生印象,增強學生記憶。其實,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
當前的中職生大多是基礎教育中的學習落后群體,以往學業上的屢次受挫和打擊,使他們的學習動力、自信心和進取心不足,對學多沒有興趣,尤其厭倦枯燥的理論講授。因此,枯燥的理論講授,對認知欠佳、學習動力不足的中職生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也難以吸引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
近年來,經過不斷的研究和總結,我們創新性提出了“以案例的導入和連環遞進分析為主線的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簡稱“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下同),在公共關系等商業服務類專業課程中的教學實踐證明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下面,以公共關系課程中《公共關系的含義和職能》知識點的教學為例介紹“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在公共關系課堂上的應用及其價值。
二、“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在公共關系課程中的運用
“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先導入一個有趣的新聞案例,通過教師的置疑設問,啟發誘導學生一步步對案例進行連環性深入分析;學生在分析案例中的問題,思考出答案的同時,也挖掘提煉出案例中隱含的公關思想理論。這樣,以導入的案例為線索,將教學中各個知識點挖掘出來并串聯起來,最終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采用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的《公共關系的含義和職能》知識點的教學過程如下:
1.案例導入,引起興趣
教師事先精選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新聞案例――美女空中撒錢。
講課時先用課件將兩張案例圖片導入課堂,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導入案例文字內容,讓2~3名學生分段閱讀案例――美女空中撒錢。目的在于,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案例分析,引出新知
案例讀完后,教師提出如下4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案例分析。
(1)案例中公關活動的組織者是誰?
(2)組織者開展公關活動的對象是誰?
(3)組織者開展公關活動的目的是什么?
(4)組織者開展了哪些具體公關活動?
然后,選擇3~4名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回答中找出公關活動的4個構成要素,即如下:
(1)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社會組織。
(2)公共關系的客體是公眾。
(3)公共關系的活動方式是傳播溝通。
(4)公共關系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
接著,教師提示:任何一種公共關系活動均具有以上幾個特征或4個構成要素。
然后,引導學生從公共關系活動的4個構成要素推斷、整理、構思出公共關系的概念。
3.案例挖掘,再探新知
教師接著提出新的疑問:案例中的公關活動為什么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主辦方在認識上有什么偏差?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挖掘案例,探究活動組織者可能存在的對公關認識的誤區。
教師做如下點撥,引導學生思考:
(1)案例中該房地產公司采取撒錢的公關活動方式是否有失高雅?
(2)該公司選用美女是否有炒作或作秀之嫌?
(3)該公司采用氣球裝載美女實施空中撒錢活動安全上是否欠考慮?
(4)該公司單純采取撒錢公關活動,方式是否有些單一?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點撥修正,引導學生推斷出人們對公關認識的7個誤區。
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案例中該房地產公司的公關活動發揮了什么作用?它期望發揮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從案例中推出公共關系的3個職能。
上述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對案例的分析中自主找出公關活動的4個構成要素,推斷出公關概念,然后,進一步挖掘提煉出案例中隱含的公關認識的7個誤區和公共關系的3個職能。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學習信心。
4.案例延伸,拓展思維
教師提出問題:案例中該房地產公司的公關活動給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你認為是否應采取措施來彌補?如果你認為有必要,那么,你建議采取什么措施呢?
以此問題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深入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有創見的回答,給予欣賞和表揚。
5.課時總結,加深理解(以“14173”學習鏈,指導學生梳理鞏固本課時內容)
本課時中,通過引入一個“美女空中撒錢”的案例,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其連環分析挖掘,使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的4個構成要素,推斷總結出了一個公共關系概念,發現了公關的7個誤區和3個職能。故此,我們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總結提煉為“14173”學習鏈或學習提綱,以易懂易記的“14173”學習鏈,指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脈絡,加深理解,升華提高。
6.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作業是――通過對“美女空中撒錢”案例的分析,你認為一個企業應樹立什么樣的公關觀念,此問題的設計意圖是為下節課內容――公關觀念――的講述做鋪墊。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采用了“以案例的導入和連環遞進分析為主線的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它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培養為本位的現代職教理念。使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思考交流產生積極的課堂互動,使課堂成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教育平臺,并最終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的創新點與價值
“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的創新點在于:通過對一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案例的連環遞進分析,使教學內容案例化、案例理論化、理論實踐化、師生互動化,并最終達到學生興趣化、學習自主化、教學能力化的目的。
教學內容案例化――把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融于教學案例之中,通過案例將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點串聯和統領起來,既方便學生梳理歸納記憶,也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案例理論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連環分析,一步步地挖掘提煉出了案例中隱含的公關思想理論。
理論實踐化――案例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一條重要的教學線索,通過案例剖析,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實踐的氛圍中,增加對實踐的感性認識。從根本上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實踐教學兩張皮或簡單驗證式的做法。
師生互動化――教師主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了師生的雙向互動交流,教學相長。
學生興趣化――有趣案例的導入引起了學生興趣,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原理,通過案例的解析變成生動的事實,增強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很好地激勵學生學習。
學習自主化――學生參與案例分析,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挖掘提煉出案例中隱含的公關理論。這樣,學生就會感到知識不是老師教我的,而是我自己思考得出的,自己發現的;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和所學知識的價值,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學習愉悅感,增強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教學能力化――通過對生動鮮活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使學生從案例內容這一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識、深化新知識、應用新知識的目的。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得到鍛煉和提升。
四、“六階段案例導學模式”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精選案例材料。精選的案例首先必須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第二,應具有趣味性,對學生有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第三,案例內容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能將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點串聯和統領起來,能夠比較深刻地解釋既有的公共關系理論和方法;第四,應具有啟發性,能從它的成功中獲得啟迪,或者從它的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引以為戒。
2.要深挖案例價值,精心設計所提問題。教師要在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和案例的基礎上,挖深、挖透案例,找出案例中涉及的各個因素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找出案例中各種觀點主張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找出案例的引申義、借鑒意義等等。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師生雙方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學理論。從小案例中引出大理論,明白大道理。
3.分析案例時,教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賞識、多激勵,要尊重學生創見,對學生課堂上的閃光點,要給予欣賞和表揚。不要問太難的問題,也不要連續追問學生,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4.要合理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以保證分析沿著預定的目標進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論實質,使理論的提煉自然貼切,切忌強拉硬扯,牽強附會。同時,要善于控制案例分析討論時間,以免影響上課進度。
5.分析案例時要盡量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教師不能一手包辦,搞“標準答案”或發表“權威性意見”。對學生的各種回答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和總結,以升華學生認識。
參考文獻:
[1]盧華麗.淺議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教育研究,2009(8)
[2]謝宗云. 淺論案例教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1)
[3]張伶.“六環節”實踐性教學模式初探.中國成人教育,2005(11)
公共關系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公共關系是指一種共同的、公共的關系。但“關系”一詞,本身具有相互性、私人性及排他性。因此,按英文的本意理解,應該翻譯成“公眾關系”更為準確,即主體針對公眾建立、開展的一種關系,由于公共關系的叫法在中國已經約定俗成,所以也就稱之為公共關系。
學校公共關系是指學校組織與其目標公眾結成的社會關系,包括學校與教職員、學生的關系,與家長的關系,與社區的關系,與特殊公眾的關系,與媒體的關系,與政府的關系,與國際的關系,等等。它是公共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三要素是:學校組織、目標公眾和媒介。學校公共關系的目的是建立學校在公眾中的聲譽和信譽,培育公眾對學校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學校公共關系應該是學校與社會在建立契約的基礎上,在學校實行對目標公眾公共關系意識及公共關系事務的實踐操作上的規范和指導性的活動。從而使學校內部形成良好有序的環境,進一步促進學校與外部的和諧相處的一項目標性明確的戰略管理。
學校公共關系的特點是:第一,追求社會效益,如提高組織的認知度、美譽度、和諧度,得到公眾的接受、認同和支持;第二,成本低,難度大,學校主要靠政府撥款、社會及贊助,經費有限,開展公共關系活動的難度相對較大;第三,與公眾的聯系松散,與公眾之間相對缺乏固定和指向性較強的利益關系,針對性和相關性相對弱些,這也是學校公共關系活動聲勢和規模相對弱小的原因。
2、學校公共關系管理模式
學校的公共關系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斷地提升當中,在以前的公共關系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無意識和局部階段管理的狀態,現在已經邁向了意識管理和整合管理階段按照學校公共關系管理模式的不同,可以將它分為三種模式
2.1技巧型公共關系管理模式
在公共關系的開展中,注重技巧的運用,所以在開展公共關系的過程中,為了得到對方的信任、支持,會采用一些相關的技巧和方法。
2.2技術型公共關系管理模式
在技術型公共關系的管理模式中,學校管理者作為公共關系的出發者,認為在公共關系的開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的運用,特別是傳播溝通技術,比如運用地比較多的技術型公共關系有調查技術、信息宣傳和技術等。
2.3管理型公共關系管理模式
除了上述兩種公共關系管理模式外,還存在著一種管理型的公共關系管理模式管理型公共關系強調在公共關系發揮作用的同時,還要求它參與沖突管理、戰略關系協同等其他職能,在管理型公共關系中,管理與溝通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雙方互有作用,相互影響。
在學校公共關系的管理模式中,管理型公共關系模式是運用比較普遍,也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一種符合時展和進步的管理模式。
3、學校公共關系管理
3.1做好管理內容的分級工作
在學校公共關系的管理中,應該根據不同的管理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歲鑫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公共關系管理內容,具有各自的特點及重點,當然在管理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管理方式的不同一般來講,需要將公眾關系管理、形象管理、事務管理區別分開,當然在分級的過程中,也需要側重關注公眾關系管理,并通過來個號的事務管理,最終提升學校的良好形象。
3.2正確處理領導之間的關系
大學學校的的全體員工可以分為上層領導者、中層管理人員和基層工作者等層次。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員工開展公關工作,既要處理好基層員工之間的關系,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更要處理好領導之間、部門之間的關系。領導之間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學校整體效能的發揮。領導者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突出的業績贏得下級的信服和敬佩,以自身的“德、才、學、識”塑造良好的領導形象。良好的領導形象具有比權力更為廣泛和更加深厚的影響力,能使下級主動自愿地接受領導。
3.3加強傳播與溝通,建立良好的外部公共關系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學校的辦學環境和辦學理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辦學主體多元化、管理體制民主化、籌資渠道廣泛化已日益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學學校為了獲得更多的辦學經費、爭取更多的生源、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等,勢必要注重協調好外部公眾的關系,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更好地與外部公眾溝通與協調,贏得外部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
3.4做好學校內部公眾管理
學校內部公眾關系管理的脈絡是,學校與全體教職員工、學生之間通過雙向溝通方式,在互惠互利原則下尋求并達到和諧一致,形成學校足以抵制外部不良影響的凝聚力。使學校和內部公眾之間消除內耗,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目標。
雙向溝通是互動互惠的交流過程,溝通的參與者既發送也接受信息。談話、研討、辯論、交互式教學都是雙向溝通的范例。雙向溝通可以有效規避單項溝通的弊端,大大提高溝通的效果。在學校公共關系管理中,多采用雙向溝通有利于了解民情民意,有利于集思廣益,可以提高決策與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總之,學校公共關系是公共關系在學校管理中的具體應用。隨著市場經濟的作用在我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在生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面臨市場競爭,廣大的社會公眾才已經成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堅強后盾。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公共關系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段晉萍.學校外部公共關系管理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9):234.
【關鍵詞】公共關系語言 廣泛性 實用性 雙向性 文明禮貌性 情感性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中產生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與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意識和思維都發生著緊密的聯系,其結果是孳生出許許多多的邊緣性、交叉性的學科。這些學科多半是應用性較強,可以實際操作的學科,公關語言即是其中一種。
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始終離不開對語言的運用。對社會組織的現狀加以調查分析,思考對策,必須以語言為基本工具;傳播組織信息,溝通與公眾的感情,也必須以語言為基本工具。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的運用貫穿于公共關系活動的始終。語言運用與公共關系密不可分,正是憑借了語言交際,才使公共關系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才構成了公共關系。公關語言是在以樹立組織形象為目標,以傳播溝通為內容的公共關系活動中所運用的語言,它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
一、公共關系語言的廣泛性
公共關系語言與傳統的自然語言有很大的差異,它是一個超越自然評議界限的廣義的“語言”概念。長期以來,人們只把自然語言看成是語言,它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這是通常所理解的俠義語言?,F在,一種比較通行的看法是:人類所通用的符號語言,除了狹義語言之外,還有表情語言、形體語言、裝飾語言等等,這是廣義的語言觀。對照公共關系信息傳遞的實際情況,不難理解公共關系學中的“語言”是一個廣義的“語言”概念。
1.廣泛的領域
為建立、維系、強化良好的公眾關系,改善不良的公眾關系而從事的公共關系活動無處不在。不管我們意識到了沒有,只是自己自覺程度、技術高低、收益大小不同而已。因此,公關語言也就無處不在。不過是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不管是政府機關、權力機構,還是非權力的民間組織;不管是大至國家、省、市或者黨、政工、農、商、學、兵等層次,還是小到科、室、班、組,任何行業的任何組織都需要處理與外部公眾的關系,都需要運用公共關系的語言技巧。
2.廣泛的人員
公共關系語言不僅僅是公共關系工作的人員和機構專用的語言,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之中,為社會組織的所有成員以及相關公眾使用,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語言工具。任何組織成員都有為自己組織樹立良好形象、爭取公眾理解、支持的義務,都有講究說話、寫作、閱讀等公關語言藝術的必要。不同的社會組織具有不盡相同的社會公眾,相同的組織也會有多種類型的社會公眾。公關語言具有言語對象的廣泛性,面對不同的公眾進行信息傳播應當采取不同的言語技巧。
3.廣泛的言語交際模式、媒介和語言工具
一個社會組織為了達到樹立自身形象促進自身更好發展的目的,需要經常不斷地與公眾進行信息的溝通、交流活動。為了使信息的傳遞、交流獲得預期的最佳效果,組織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和條件,采用各種恰當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進行信息的傳遞交流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組織可以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傳達信息;通過郵寄或贈送向公眾散發各種資料;也可以通過實物展覽或產品說明自己達到的水平;通過本組織成員與公眾的直接接觸樹立自身形象更是常用的信息傳遞方式。在這些信息傳遞和交流中,自然有聲語言及其文字形式還是最基本的語言符號系統,其他的還處于輔助地位,但它們互相結合運用卻更有說服力。
二、公共關系語言的實用性
公共關系語言是社會協調公眾關系,樹立組織形象的語言,通過對音與義、詞語與句子、聲音與動作、圖案與文字等多重組合,傳達社會組織的良好愿望、積極行為和美好情感,訴諸社會公眾的感覺,求得公眾對社會組織的理解、支持與合作,從而以良好的公共關系的特質,在公眾中美化組織的形象。衡量公關語言運用效果的好壞,就在于看它是否足以影響到公眾的態度、引起公眾的行為。
公關語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一切公關語言的語氣運用,都為實現特定的公關活動目的服務。從語體角度看,公關語言表達會運用很多語體,但它們的使用頻率并不均等,用于應酬日常生活的生活言語、職業性工作言語,尤其是用于娛樂方面的各種文藝言語,在公關言語中幾乎不用。從言語成本所表現的風格看,雖然個人公關言語尤其是外交會話、演講等語體具有多樣風格,但總的來說,公關言語同應用語體言語一樣,明顯地趨于平實、明快、簡約、莊重的風格,這種傾向的根源在于公關言語作為應用言語的實用性。
三、公共關系語言的雙向性
公共關系活動的基本內容是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適應,即公共關系的主體是社會組織,客體是相關公眾。因此,公共關系是一種雙邊關系,公共關系活動是一種雙邊互動的活動,這是公共關系語言雙向性的根本原因。
公關實務活動多以口頭交際、人際交際的形式進行,因而公關言語具有明顯的雙向性。即使是口頭單向交際、書面交際或者有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交際也特別注意對公眾意見的搜集、吸收,肯定擴大雙向交流的機會。
四、公共關系語言的文明禮貌性
公關語言的文明禮貌性,表現在言語行為、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三個方面。言語行為的文明禮貌性包括積極交往,認真對待自己的言談,認真聽取公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舉止文雅、談吐謙和得體,不強詞奪理,不蠻橫無理;言語內容的文明禮貌性包括內容的真誠友善、不欺不詐、不粗俗、不散布有悖于法律、道德、社會習俗的言語;言語形式的文明禮貌性主要指為禮貌的言語內容選擇適當有效的言語要素和言語表達手段,做到言語規范利于對方理解。
五、公共關系語言的情感性
公共關系活動的對象是有情有欲的人,因此,情感因素具有很大作用。二十世紀初伴隨社會化大生產和分工協作的縱深發展,管理技術硬件和流水作業的單調造成人際關系的冷漠,于是一些聰明的管理者開始探討東方式的情感管理,從而導致公關語言具有濃厚的情感性。
參考文獻:
[1] 陶應虎,顧曉燕.公共關系原理與實務[M].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6.
[2] 熊源偉.公共關系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 楊家棟.現代公共關系[M].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 .
1 電力公共關系的主要特征
它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作為主體的電力企業、作為客體的社會公眾、以及連接主、客體的中間環節信息傳播。其核心是塑造電力企業形象,影響感染公眾,實現企業利益與公眾利益雙贏。
目的性:電力企業公共關系管理,有別于安全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它的管理目標不是直接地提高產量、促進銷量、賺取利潤,而是調整企業與社會公眾間的關系,炊嘔笠檔納婊肪場?
2 迎峰度夏期間電力公共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迎峰度夏對電力公共關系的影響
電力行業的迎“峰”度夏,是指夏季用電高峰期,通常是從7月至9月;但在新形勢下,這一時段呈現多“峰”匯集特點,使原本復雜的電力行業公共關系更趨緊張。
用電需求高峰期:受夏季高溫影響,各地電網負荷不斷攀升,容易發生電力短缺狀況。
自然災害高發期:迎峰度夏期間極端惡劣天氣高發、頻發,暴雨、雷擊、洪災等災害天氣對電網安全運行和可靠供電造成了嚴重威脅。
故障搶修高峰期:由于各縣級供電企業農網結構薄弱,設備狀況陳舊,無法滿足迎峰度夏期間的電網高負荷運行需求,以及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需求,故障停電率增高。
安全事故易發期:夏季雷雨多、天氣炎熱、人容易產生疲勞感和麻痹感,對安全事故疏于防范,是各類安全事故的易發期。
2.2 利益相關方的反應和訴求
電力企業公共關系涵蓋全社會,其中政府、媒體、客戶是電力企業最為重要的外部公眾。加強公共關系管理,增強雙向交流,要求我們了解和理解關鍵性社會成員所關注的事情、問題和愿望。
政府: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項主要職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導力量,在整個社會關系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
媒體:媒體是采集、傳播、放大、控制信息的主要載體,是電力企業與公眾交流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媒體著力于構建開放、多元、民主和競爭的社會環境,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電力企業發揮著公共關系傳播和組織監督的雙重作用。
客戶:客戶是與電力企業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外部公眾,是電力企業服務的直接對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和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無論何種類別的電力客戶,對電力企業的需求不外乎兩點,即普遍性需求和個性需求。前者是能用電,這也是電力客戶最基本的需求;后者是在能用上電的基礎上又對供電質量和供電服務有更高需求,即用好電、好用電。
2.3 公共關系管理存在的問題
系統研究不夠:與公共關系管理相關的電力營銷、新聞宣傳、行風建設和應急管理等內容,雖已發展成熟并形成體系,但仍處于不同的板塊,沒有被納入到電力公共關系理論的系統研究之中,缺乏對公共關系的系統思考和規劃,對公共關系實踐指導不足,公共關系管理社會效應未得到充分發揮。
應急機制不活:電力企業面對危機,反應速度較慢,應對能力差,沒有處理危機的責任部門和工作程序,即便是制訂了各種應急預案,也往往缺乏演練和實踐;同時,受信息系統安全隔離等影響,電力企業對外部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速度不快,往往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錯失了矯正型公差的最佳時機,使企業形象受到損害。
誠信服務缺陷:一是少數職工誠信觀念不足,吃拿卡要,破壞電力企業形象;二是少數員工素質不高,抄、核、收不到位,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無法使客戶滿意;三是少數部門辦事程序繁雜,辦事效率不高,客觀上存在著“繳費難、報裝難、搶修難”現象,讓客戶望而生畏;四是“十項承諾”中如計劃停電提前7 天通知等個別條款,在實際操作中確實無法兌現。
3 加強電力企業公共關系管理的主要措施
迎峰度夏是電力企業常態化的攻堅時段,構建起“大公關”模式,才能逐步淡化迎峰度夏等特殊時期的影響,才是防止當“消防員”的主推理念和最好辦法。
3.1 建立科學的公關理念
開展電力企業公共關系,必須深刻理解了公共關系的目的、對象、措施和意義,找準公共關系的理念定位,這是構建良好電力企業公共關系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公共關系管理的常規運作機制
(1)構建公關組織體系:要成立以公司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公共關系工作小組,全面推進公共關系工作。要明確職能部門和相關單位在公共關系管理中的職責,形成黨政統一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員齊抓共管的公關局面。要開展公共關系知識普級培訓,加強復合型公共關系人才的培養;(2)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電力企業新聞發言人為媒體提供了穩定權威的信息源,同時也影響和制約著媒體的報道。如召開電力供需形勢新聞會,使公眾知曉實際形勢并了解電力企業應對措施,提高公眾應受能力。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實質,就在于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引導公眾注意力,控制新聞信息的第一落點,產生輿論引控的效果;(3)加強危機預防管理:危機是電力企業普遍存在的緊急狀態,它既蘊涵著對企業的破壞因素,也同時蘊藏著形勢逆轉的機遇,應加強預控,努力化危為機。要注重信息收集,加強輿情監測,應設置專人每天對投訴舉報、留言建議、新聞報道等監測、統計和分析,尤其是對電力商品、電力企業改革和發展趨勢的信息,從中發現危機來源,向決策者和相關部門報送輿情信息。
3.3 建立與公眾間開放化的溝通協調機制
(1)構建良好的政企關系:協調和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必須在企業與政府間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及時掌握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自身工作情況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以尋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2)構建良好的媒體關系:在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存的時代,要把握好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構建互信、互動、互助的媒體關系;(3)構建良好的客戶關系:要落實國家電監會《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完善信息制度,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將與客戶利益密切的電費電價、辦事程序、服務時限要求、服務承諾、檢修計劃和停電信息、企業工作動態等主動公開,切實保障廣大電力用戶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高企業工作透明度。
關鍵詞:氣象;公共關系;內涵;問題;對策
隨著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事業發展這一戰略方向的確定,公共氣象服務已成為氣象部門的首要任務。目前各級氣象部門正在拓寬領域、增加產品、完善手段、講究質量,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顯得非常必要。
一、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是推進公共氣象服務的客觀需要
1.氣象部門公共關系與公共氣象服務
公共關系是一個內涵豐富、適用廣泛的概念。就氣象部門而言,公共關系是氣象部門運用有效的傳播手段提供氣象信息服務,以適應公眾需要并贏得公眾好評的一種觀念和管理職能,其目的在于樹立氣象部門的形象。
2008年9月,第五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對公共氣象服務的內涵、屬性、定位、任務作出明確闡述:公共氣象服務是指氣象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和生產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和技術的過程。它屬于基礎性公共服務范疇,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任務是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
氣象部門公共關系與公共氣象服務有很多相同點:一是要素相同,包括主體—氣象部門、客體—公眾、中介—氣象信息傳播;二是屬性相同,都屬于公共服務。同時,氣象部門公共關系與公共氣象服務之間相互關聯。公共氣象服務是氣象部門開展公共關系活動的必要前提,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又成為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
2.公共氣象服務背景下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的意義
自20世紀80年代初,公共關系引進我國大陸,公共關系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各項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工具。從公共關系的角度看,氣象部門屬于政府公共部門,依憑公共關系搭建氣象部門聯結公眾的“金橋”。對氣象部門而言,公共氣象服務既是公共關系的唯一主題,也是公共關系的突出特點。如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日益加劇,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氣象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中國氣象局制定了“以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公共氣象服務的引領作用,促進氣象更好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原則。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必須合理有效地調動各種手段,公共關系就是一個利器。
具體說來,氣象部門公共關系有如下職能:
(1)信息管理。公共氣象服務屬于社會化服務,這種服務的根本特征就是溝通。在現代信息社會,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實際上是氣象部門與公眾公開的信息交流關系。運用現代傳播理論、方法及媒介對氣象預報預測信息、氣象部門形象信息、氣象管理信息、公眾信息、其他社會信息等進行搜集、存儲、傳遞、反饋,以實現信息的有效溝通。
(2)決策咨詢。決策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氣象部門在防災減災、發展經濟以及組織重大社會活動等方面的決策中主動服務,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3)宣傳引導。公共氣象服務需要大力推進宣傳工作,以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而公共關系恰好順時造勢,運用新聞、廣告、專題活動等多種手段擴大宣傳、引導輿論。
(4)協調關系。公共氣象服務需要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而公共關系通過協調保持這一體制機制的整體平衡。在內部,上下聯動,相互配合;在外部,完善共建共享共贏的部門聯合和社會參與機制,開展國際氣象交流與合作。
二、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的整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獨具中國特色的決策氣象服務和重大活動專項服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比如專設機構并配備專門人員、公眾愈益廣泛、信息傳播方式日趨多樣化、重點服務成果斐然、公共關系專題活動收到成效。盡管如此,還有一些薄弱環節,與公共氣象服務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關系意識比較淡薄
多年來公共關系未能引起氣象部門的足夠重視,不僅文件、會議、活動中很少提及公共關系,而且相關研究成果寥寥。之所以出現這樣情形,是因為對公共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一些人認為,公共氣象服務就是公共關系;氣象部門做好公共氣象服務就行了,無需再談公共關系;公共關系是辦公室等機構的事,并非整個氣象部門都做這項工作等。在這些認識的影響下,氣象部門的公共關系建設明顯滯后。應當指出,公共氣象服務不等同于公共關系,發展公共氣象服務也離不開公共關系這一重要工具,氣象部門必須“全員公關”。因此,在“政府公關”理念積極倡行以及公安、衛生、工商行政管理等多部門公共關系建設日漸推進的今天,作為政府部門之一的氣象部門亟待正式引入公共關系。
2.工作機制不夠完善
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規范化管理過程,需要專門機構和高素質的人員承擔。不過,目前該項工作主要由辦公室、氣象服務中心等少數幾個機構來做,有關機構的職責尚未健全,各個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也沒完全順暢,操作缺乏系統性,新聞發言人出鏡率低而且給人印象不深,具有氣象特色的公共關系建設尚未步入規范化軌道。
3.信息管理仍有疏漏
氣象部門公共關系信息管理是全覆蓋、有序化的運作過程。時下大多是天氣資訊、氣候分析等業務信息以及氣象科普信息,其他信息明顯偏少。
4.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力度不足
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具有個性化、經?;?、多樣化的特點,但氣象部門明顯乏力。內部活動基本上是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在日常工作中結合本部門實際搞的活動并不多。
5.危機處理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部門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危機,要堅持預測、求實、應急、主動、擔責的原則,運用危機處理的公共關系技巧,有效清除危機影響,不過在這個方面仍顯薄弱,對危機處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加強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的主要對策
1.以公共氣象服務為主題,推行公共關系戰略
公共氣象服務是氣象立業之本,也是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的主題。具有指導性、全局性、長遠性、謀略性的特征。推行公共關系戰略,要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和“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氣象服務理念,按照開展“全員公關”、增強公眾至上意識、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提高服務質量、力求規范化和個性化、不斷創新的方針,在氣象部門的形象戰略、與公眾溝通戰略、向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和解決方案戰略、與其他部門和單位協作以及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戰略、危機管理戰略、科技創新戰略、文化戰略、人才戰略等方面統一籌劃,采取開拓型、維系型、預防型、矯正型等戰略型公共關系模式,運作時應當注重制定的科學性、實施的創新性和評估的實效性。
2.以氣象精神為精髓,建樹特色文化
文化是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氣象部門內增凝聚力、外樹良好形象的主要途徑之一。氣象文化涉及面很廣,這里強調兩點:其一;氣象精神是氣象文化的精髓。其二,特色文化是氣象文化的“名片”。
3.以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為核心,滿足多元化的氣象需求
作為氣象業務生命線,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既是氣象工作的核心任務,也是檢驗公共關系效果的最重要標尺。因此,要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氣象現代化體系的目標,堅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過程不放過”的氣象預報預測理念,不斷提高預報的精確性和預測的科學性,及時滾動制作精細化產品。同時,還要把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率和精細化體現在多元化的氣象服務上。比如,向政府決策部門報送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高水平咨詢報告;對人民群眾廣覆蓋、高頻率地常規氣象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制作工作、出行、健身、醫療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產品;與農業、林業、水文、海洋、交通、電力、旅游、航空、醫療等行業共同開展氣象預警、評估和咨詢服務等工作,以提高公眾的滿意度。
4.以立體化溝通為模式,搭建氣象部門與公眾的交流平臺
溝通是氣象部門公共關系的本質,要實現空間、時間、媒介“三全”的立體化。一是全方位。做到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上下對接;氣象部門與氣象工作人員、政府、人民群眾、社區、媒體、世界氣象組織內外交流;氣象部門各個機構以及氣象部門與其他有關部門左右聯動;決策部門、專業部門以及人民群眾點面結合。二是全天候。實現全天24小時之內無縫隙溝通,滾動播出即時天氣預報預測,充分利用氣象服務熱線開展氣象服務的問題解答、效果反饋、需求了解等客戶服務工作。三是全媒介。廣泛使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電話等大眾媒介,恰當運用公文、信件、手冊、展覽、問卷等多種方式,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建立綜合信息平臺。
5.以“抓重點,促一般”為方法,推動公共關系專題活動的全面開展
公共關系專題活動是氣象部門擴大影響、提高聲譽的有效途徑,應當采取“抓重點,促一般”的方法。所謂“抓重點”,就是氣象部門主動參與國家或地區有關慶典、實驗、工程、比賽、展覽、防災減災等重大活動,做好全方位、全過程的氣象護航;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不僅提供高密度的氣象服務,而且制作精彩獨特的氣象祝賀廣告、電視節目,等等。所謂“促一般”,就是結合氣象工作實際,精心策劃并開展日常性的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如新聞會、展覽會、開放參觀、對口幫扶、科普進校下鄉、知識競賽,做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收效顯著。
總之,氣象部門公共關系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應當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從而有力推進公共氣象服務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矯梅燕,王志華.公共氣象服務是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J].氣象軟科學,2009(4):11.
[2]中國氣象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15):78,76.
一、切實加強頂層設計,夯實構建良好公共關系的基礎
構建良好公共關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一個逐步積累、穩步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為保障良好公共關系順利構建,必須要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科學規劃,夯實公共關系工作基礎。
(一)劃分職責,建立職能機構。領導重視,機構明確,職責清晰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構建企業良好公共關系,首先要求各級領導班子要將其作為提高企業軟實力的戰略任務來抓,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的領導機制。其次要以現有的如黨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辦公室等部門為基礎,成立公共關系管理部,進行專項管理,以確保構建良好公共關系工作的有序推進,使得公共關系工作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一般來說,公共關系管理部要處于企業的戰略決策部門和其他具體職能部門以及外部環境之間,是指揮、統籌、組織、協調部門,承擔對國內外媒體的新聞公關工作,搞好企業形象、企業精神和實力資質等要素的宣傳;發揮公關職能,負責與上級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絡與溝通;負責建立并保持與各種宣傳媒介、有關社會團體的良好關系;負責公司危機管理日常工作;負責指導各相關部門及基層單位的公共關系活動等。
(二)統一思想,實現全員公關。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上高度重視,才會帶來行動上的高度配合和主動參與。做好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在廣大干部員工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實現意識上的高度統一。員工是企業賴以存在的細胞,每一位員工都是企業的一張“名片”。他們既是企業內部公關工作的對象,又是企業外部公關工作的主體;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梢哉f,構建良好公共關系,不是哪一位領導的事,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全體員工都要參與其中,是全體員工都有責任去做的工作。因此,要在企業內牢固樹立起企業內外兼顧、上下聯動的全員全方位公關意識,并使之成為一種滲透每名員工言行舉止中的無時不在的意識與意識,形成“構建良好公共關系人人有責”的局面。
(三)制定規劃,確保有序推進。堅持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公共關系工作規劃,是構建企業良好公共關系的關鍵。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取得實效,應圍繞實現良好公共關系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編制構建良好公共關系中長期工作規劃,認真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和階段性工作目標,確保每一年度均推出一個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主題,各部門及下屬單位緊密結合主題認真組織開展相關活動,積極動員廣大干部和員工群眾廣泛參與;要堅持把構建工作融入到各個領域,覆蓋到不同崗位,引導員工積極參與構建良好公共關系;要堅持圍繞企業發展,動員員工多提“合理化建議”,形成構建工作“主題明確、規劃得當、全員共建、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二、努力做好危機管理,提供構建良好公共關系的保障
在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社會中,公共關系危機時刻都可能發生,企業要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公共關系,必須進行積極高效的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為構建良好公共關系提供可靠保障。
(一)突出重點,搭建危機預警平臺。危機應對的重點在于事前預防危機的發生,可靠的危機預防管理不僅能夠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情境,而且能為可能發生的危機擬定計劃。因此,企業要構建良好公共關系,必須要將危機預防作為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搭建危機預警平臺,需要建立高度準確的危機預警系統。一是要構筑“防火墻”。在公共關系管理部下設立危機管理部門,負責企業日常危機管理工作,制定相關危機管理計劃,通過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和人員的日常危機管理工作,對可能面臨的各種危機真正起到“防火墻”的攔截作用,保證正常運轉。二是要建立信息檢測系統。應及時采集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將信息和對信息的剖析反饋給決策部門,提供咨詢和建議。總之,在公關管理的過程中,要搭建危機預警平臺,對可能發生的相關狀況進行預警和監控,實現工作矛盾的早發現、早預防、早介入。
(二)規范流程,管控危機管理關鍵。為快速、有效地應對危機,合理調配資源,以規范化流程控制危機事件的影響,提高企業對于突發危機事件,尤其是媒體方面的危機的應變能力,應建立危機管理機制。危機事件管理流程應包括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危機監測程序,包括危機事件和日常信息監測。二是危機處理程序,包括發現危機事件,進行甄別、通報;成立危機應對小組,制定應對行動方案;危機處理;效果總結等過程。三是危機公關程序,包括根據危機應對小組提出的應對方案,設計媒體公關行動并付諸實施。
(三)完善危機處理預案。公關危機處理是衡量組織公關綜合實力的標準,也是企業的立足之基,發展之本。為構建良好公共關系,及時解決和回應公眾訴求,化解矛盾,避免出現企業的形象危機、信譽危機或輿論危機,應通過調查與情報分析,進一步完善處理預案。公共關系危機處理預案中要明確企業級公關危機處理領導小組,注重預案的可操作性,預案中的措施都應該是主動性的,所有措施都要結合企業具體實際,文字要簡單易懂,必要時要采用明顯的標志或圖案,對危機處理每一步的時間要求都要做出精心安排。此外,要定期進行危機處理預案的模擬訓練,以檢驗危機管理系統運行效率,提高相關人員的危機應對水平。
三、全面完善長效機制,確保構建良好公共關系的效果
完善的公關管理機制,能使工作逐步實現宏觀指導與微觀能動、剛性約束與柔性導向、自主管理與外部激勵的有機統一,是企業有效構建良好公共關系的有力保障。為此,構建企業良好公共關系,須著眼于公共關系工作的持續發展,健全完善有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