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1: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項目式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師 鋼琴 集體課 教學 模式 多元化 改革 研究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鋼琴課教學還不甚成熟。教學形式多樣,有集體課、小組課和個別課。對于以鋼琴集體課形式教學的高校來說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對目前普通高校鋼琴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不足之處,從而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1.鋼琴教學情況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參觀了解以及對西安交通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幾所全國較早開設普通高校鋼琴集體課的院校的了解。每年新生入學報名參加鋼琴集體課的人數都很多,但是學校師資有限,報名者需要參加考核方能進入該課程的學習。像清華大學就是通過音樂技能考核,選擇報名的新生。這樣就會出現有過鋼琴技能訓練或是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就有機會參加鋼琴集體課程班,而一部分對鋼琴有著極大興趣的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機會往往也會與他們失之交臂。就清華大學一學期為例,管樂隊、弦樂隊、聲樂隊活動都在十次以上,而鋼琴實踐僅搞了一次內部的觀摩學習。這些團隊或是同其它國內甚至國外院校交流、或是參加大學生合唱節、大學生管弦樂大賽等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又為學校贏得了榮譽,使團隊走上了良險發展的道路。
2.用多元化的課程內容來確保課程設置的執行,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保障
2.1教學時注意把握鋼琴集體課內容結構的多元化。上述我們講到鋼琴集體課是一種集鋼琴演奏基本技巧、識譜訓練、基本樂理知識、節奏、視奏、移調、轉調、即興、創造于一體的綜合課;上課時一定要把握這種課的多元性,充分發揮其基礎作用,一般情況下,授課內容基本結構為:關聯性基礎知識的講解、節奏視奏練習、即興訓練、創造性練習等。這將是鋼琴教學改革的重點、基礎,它將關系到改革的成敗與否。
2.2傳統小課注意課程內容結構的多元化。長期以來,鋼琴教學只注意了鋼琴彈奏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培養目標———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多年來,有80%的師范畢業生不會鋼琴即興伴奏,更不會彈唱。因此在傳統的鋼琴小課教學中要打破原有的模式,注意突出師范教育的特點,把鋼琴教學有意地轉向到服務于中、小學藝術教育,為培養學生綜合的音樂教育能力打下基礎。但彈唱能力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這個問題影響著教育的發展。在我看來,學生不能彈唱關鍵在:第一,彈唱意識培養的匱乏;第二,彈唱技能的訓練被忽略。解決方法可以是,通過正規兒歌樂譜的伴奏,使學生掌握彈唱的基本功,積累一定的伴奏經驗。這樣促使學生背記許多的兒歌,為走上工作崗位作鋪墊。
2.3鋼琴即興伴奏課教學中實現鋼琴學科實用性教學的多元化。首先,鋼琴即興伴奏是建立在鋼琴彈奏基礎之上的實用性學科,教學時應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彈奏基礎,注意到鋼琴學科學習的延續性,因材施教,著重解決好鋼琴彈奏———鋼琴伴奏———鋼琴即興伴奏三者的關系問題。其次,鋼琴伴奏是一門“邊緣學科”,它與基礎理論如樂理、和聲、欣賞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中因圍繞著學科的特點,確實把握好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的成功。再者,鋼琴即興伴奏是一門“邊緣學科”又是一門具有自身規律的獨立學科,教學中既要把握其理論體系又要注意其實用性。把鋼琴即興伴奏理論、中小學音樂課歌曲伴奏編配、小品編配等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分階段、分層次把好教學關,確保每位學生掌握好學科基礎知識。
2.4鋼琴教學活動中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內容多元化。音樂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活動有別于其他專業的鋼琴教學活動,在課程設置上作為學科基礎而設置的,因此,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彈奏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做到技巧訓練觀念先行,掌握理論注重實際演練。有計劃地將音樂史中不同時期代表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系統地介紹給學生,為學生的音樂文化積累提供資源保障;定期舉辦各種演奏會、觀摩各類音樂會,為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宗勵.談高師音樂類成教開設數碼鋼琴集體課[J].中國成人教育.2006(07)
[2]黃忠昭.高師鋼琴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理論探索[J].藝術百家.2006(03)
[3]馬曉鵑.成人教育音樂專業鋼琴教學研究[J].藝術教育. 2006(03)
[4]李蕊.鋼琴集體課優點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5(35)
關鍵詞: 音樂教育 生態式教學模式 可持續發展
音樂教育系統作為一個生態學上無生命特征的系統個體,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其教書育人的功能的。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作為音樂教學行為執行者的教師、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教師的持續發展除了與自身發展的能力有關外,還要正確定位教師發展的目標,完善教師持續發展的激勵制度環境,激發和保障教師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還要加強基礎音樂教育,為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使音樂教育在和諧的生態環境中走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一、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音樂教育系統作為一個生態學上無生命特征的系統個體,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其教書育人功能的。音樂教育生存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作為音樂教學行為執行者的教師。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和教師的持續發展是緊密聯系的。
教師生態系統中,教師的數量、質量、梯隊結構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主導因子。因此,教師生態系統中這三個結構中任何一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應擺脫“限制因子”①的束縛,調整師資隊伍,調動崗位教師的積極性,使其達到最優化,并改革培養師資的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耐度定律”是1911年謝爾福德(Shelford)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成功地生存下來,必然要依賴一種復雜的條件全盤地存在。如果其中任何一項因子的性質加以改變,或將其含量予以增減,使其量達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會使一種生物消滅或絕種。
音樂教育中個體生態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都有一定的范圍?!斑^”和“不及”都會對個體生態產生不利的影響。音樂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個體、群體和生態系統自身在發展的一定階段,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適應范圍的上限和下限。在這個上、下限范圍之內,音樂教育生態主體就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就是教育、教學中應該遵守的最適度原則。
教師的經濟地位,直接影響到師資隊伍的平衡與協調發展。因此,國家和地區的有關部門要制定有力措施,保證教育經費的充足投入和合理使用;保證教師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其多方面的需要。促進教師持續發展的適度性,還應該根據教師個體的不同特點,給予不同的發展條件,因人而異,不斷為其創造學習、進修,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能提高音樂教育的生存能力,從而促進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的持續發展除離不開其自身目標的正確定位、心理調節外,還離不開其發展的外部環境。教師發展的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等。各類環境因子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通過制度的形式來規范其存在方式的。教師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激勵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因此首先應建立和完善教師持續發展的激勵制度。教師的持續發展,需要其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潛力與耐力。維持這種動力的保障是激勵制度的制定。
激勵制度的建立應體現人文性、適應性、銜接性。首先,促進教師持續發展應注重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在制度建立時應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注重教師的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其次,激勵制度的建立應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應根據學校、教師的不同特點而建立。同時還應考慮音樂教育的生態系統及其環境,隨著環境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激勵制度應體現制度之間的銜接性。促進教師持續發展的激勵制度不是單一的制度,應由多項激勵制度組成,并且各項制度相互聯系、共同作用。
教師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生態過程,每個教師都要經歷聘任、考核、培養、發展的縱向發展過程,因此,必須結合教師發展歷程的規律,建立和完善教師持續發展的激勵制度,使教師在每個發展歷程上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促進音樂教師能力和素養的提高
音樂教育具有多樣性,不同的音樂教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有所差異。
(一)普通音樂教師
中小學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師,從事的是普及性的音樂教育工作,在工作能力方面,主要有音樂專業能力、教學工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個方面。
專業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具有音樂學科及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具體指基本樂理、和聲學、復調、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作法、中外音樂史、音樂欣賞、音樂學等。21世紀,隨著普通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內容。這一標準的提出,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樂教師除了掌握音樂學科的基本科研課題知識以外,還必須掌握與音樂有密切關系的文化藝術知識,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影視等姊妹藝術及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知識。其次,還必須掌握音樂方面的許多技能技巧,主要有視唱練耳、聲樂、鋼琴、合唱指揮等。隨著電腦的普及和應用,音樂教師必須學會電腦的應用技術,以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能力方面,要有音樂課堂的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包括歌唱教學、欣賞教學等。這些內容的教學要根據音樂藝術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除此以外,還須有組織與輔導學生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
科研能力方面,要在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勇于思考并大膽探索音樂教學的各種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研究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音樂教師除了要具備以上提及的幾種能力以外,還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將技術能力的培養轉化為審美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專業音樂教育教師
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造就各種音樂門類的專門人才。由于這一教育的特殊性,對音樂教師的能力要求,除了要懂得教育理論和掌握科學的教法外,在不同的專業上應用明顯有差異。
在聲樂、鋼琴等表演專業中,教師必須有規范而精湛的技藝水平,以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訓練。各理論任課教師不僅要有本學科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要善于言傳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學習相關文獻,掌握本學科完整的理論知識框架。對這種教師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比一般教師要高。只有具有了屬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超越單純知識傳授,“以創造性人才的風范去影響學生,以造就音樂理論界富有開拓精神的一代神人”。②教學中不僅要重視音樂實踐,而且要重視理論的研究,遵循整體發展原則,促進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生態教育。一方面要創設良好的內部環境,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使現有師資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改革培養師資隊伍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
三、建立生態式教育模式
以往的教育有灌輸式教育和園丁式教育兩種。灌輸式教學把學生看成是一種可以開發和榨取的土地,大量灌輸知識;園丁式教育是一種充分尊重和順從兒童自然天性的教育。這種教育觀認為,兒童的生長就如種子一樣,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像是園丁一樣,為兒童潛能的發展提供一切發展和創造的機會。在這兩種教育中,教師的位置不是處在一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層次上。灌輸式教學中機械式的獎懲制度,容易造成學生不愿意學習,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園丁式教學由于過于強調學生的天性、自主和自由發展,使教師的作用減弱,教師的能力和潛力得不到發揮,教學積極性無從發揮。
生態教育的對話模式既符合人類深層次意識的對話,又符合整個自然的二元對話模式的教育。在生態式教育中“教師必須從教育者的高位上下降,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一種相互激發、相互提高、互生互補的生態關系”。③這種教育是對話式的教育,改變了以往教育中師生之間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溝通性的、平等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的、積極的態度關系。音樂教育滲透“對話”教學,并把它作為一個基本的教學形式,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使其具有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建立多層次多方面的評價原則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是用一個簡單的分數式等級來標志和確定學生成績的好壞,這種評價方式很難對一個學生作出全面的評價。生態式教育注重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素質高低的標志是看其是否具有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按照《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藝術類教育的評價原則既要注重學生藝術能力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其人文素質的評價。評價不能僅僅局限在容易度量的測定等方面上,這樣容易讓學生過于注重一些孤立的事實和技能技法。因此,評價要注意隨機性,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文化環境。在主觀情感性和事實性之間,在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之間保持平衡,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種多層次多方面、涉及多種領域、擴大評價內涵、具有很強綜合特征的評價模式,必然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對教學作出指導的評價原則。
注釋:
①“限制因子”是指達到或超過生物耐受限制的因子.
②廖家驊.音樂成才之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③滕守堯.藝術與創生――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吳劍蘭.生態學視野中的中學教師持續發展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
就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多媒體改變了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往往是“拿本說書、板書列綱、學生跟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缺少主動性,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多媒體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注入新活力。那么,如何能夠做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呢?
1 多媒體引導,形象生動呈現
多媒體是一項集多項功能與作用為一體信息技術,能夠根據學科項目的具體特征,運用靈活、多面的技術技能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要。教師可以根據小學語文閱讀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來決定如何科學使用這一技術,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產生學習閱讀的興趣。
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達到對知識教學的遷移、服務于學生和教師的目的。例如,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課文閱讀方面,教材課文多以童話為主,這些都是低年級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篇章。為了能夠將這些原本天真有趣的童話更加生動傳神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為學生播放一些與這些童話故事有關的視頻。如《狼和小羊》這篇童話生動、傳神地講述了狼和小羊思想、言語與行動方面的斗爭,為了能夠讓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教師可以采擷《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中一些相關的精彩的片段,為學生在課堂上播放。學生通過精彩生動的動畫,在生動的聲音、形象的畫面的帶動下,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這部動畫片本身也是學生樂于觀看的節目,觀看過動畫片之后再將閱讀課文呈現給學生,學生依然沉浸在快樂的動畫片中,帶著好奇心和幸福感去積極投入精力賞析文章。這一過程是學生享受的過程,能夠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注入新的活力。
2 多媒體引入,實現知識遷移
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存在于語文閱讀中的樂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閱讀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達到知識的遷移與引導,為學生帶來高品質的閱讀課程享受。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這一課時,為了能夠豐富教學課堂,教師要善于靈活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實行知識的遷移引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呈現與圓明園有關的歷史事件,通過視頻或者圖畫的形式來為學生播放歷史史實,使學生學習到隱藏在《圓明園》后面的歷史。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與學習,使學生加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能夠從全新的角度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加以賞析,接受歷史文化的自然熏陶。學生通過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能夠產生更加濃厚的語文閱讀學習興趣,形成更具活力的語文教學課堂。
這就是利用多媒體進行多學科交叉教學的良好效果,通過知識遷移的方法達到對所學科目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項目,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閱讀的作用,能夠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語文閱讀中,從閱讀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經歷和感受。
3 圖畫、聲音做背景,形象呈現
多媒體能夠為學生呈現圖畫和聲音,為學生帶來形象的視覺享受。很多的小學語文閱讀都是以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這種閱讀課文正好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契機。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這些景色閱讀的講解之中,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真實地呈現閱讀中所描述的場景,讓學生在生動的畫面、動態的視頻中感受到閱讀中所描繪的景色,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充分感受到閱讀中景色的美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閱讀學習的樂趣。
如《頤和園》這篇有名的描寫真實景色的閱讀篇章,為了能夠讓學生真實地看到、聽到甚至是觸摸到頤和園的美景,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頤和園的實景拍攝資料,可以根據園內各個景色項目來分部分、分章節呈現,呈現給學生一幅生動、傳神的景色畫面,結合所呈現的視頻景色來講解課文,達到對課文的生動詮釋。學生欣賞著多媒體圖面所呈現的風景,學習文章,達到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
學生在多媒體畫面與視頻的有效配合下,必將能夠真實地感受到頤和園的景色之美,能夠體會到景色閱讀課文的美感,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將精力投入對課文的學習與探索之中。這種多媒體畫面呈現的方法打破了傳統說教式教學方法的枯燥,豐富了閱讀教學課堂,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加生動的課堂氛圍,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滿足了學生和教師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
4 音樂導入,活躍課堂
閱讀教學本身是對文學的賞析與探索,文學應該是生機盎然、風光無限的,學生學習語文閱讀也應該是興趣叢生、手不釋卷的。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學習環境,通過多媒體為學生營造閱讀學習的良好氛圍。文學本身是一門藝術,藝術之間存在聯系。藝術是蘊含著豐富感情因素的,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樣。教師要善于將音樂藝術融入于閱讀教學中,這樣對于一些音樂愛好者來說是一個絕妙的機會,他們可以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的感情基調、主旨內涵來配置音樂,讓學生一邊賞析課文一遍欣賞背景音樂,在音樂中表達感情,在情感與情趣之間自然體會到語文閱讀的內涵,這樣就達到了對閱讀的深入理解,為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帶來新的活力。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講述的是在黑暗社會背景下,普通民眾的悲慘遭遇,其中描寫了小女孩慘痛的結局。這是特具情感、觸動人心的生動故事,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為學生配置一些低沉、哀怨的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能夠身在其中,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慘、社會的黑暗、時代的不公,進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體會到現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生在悲涼情感音樂的帶動下,定能夠有所感觸,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來自于閱讀文章的豐富情感。
關鍵詞:小學英語;浸入式教學;綜合課程;教學策略
【中國分類號】G623.31
一、我校參加課題實驗的情況
“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與教學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自1997年啟動,到目前為止,參加本實驗的幼兒園小學覆蓋了西安、北京、上海、福建、寧波、中山、東莞等地。
廣州市天河區華景小學在2007年9月開始參加此項課題研究,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學生現已經入讀四年級,繼續進行科學學科英語浸入式課程實驗。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有一名新的老師參與實驗課題,每位新參與的老師都是從一年級的綜合課程開始進行實驗。在四年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中國-加拿大-美國”教育合作項目“英語浸入式教學與課程研究”項目組專家和課題組指導教師以及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的大力幫助,使實驗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鼓舞,有信心把實驗繼續做下去。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實驗教師成立了課題研究團隊,開展互助學習研究。在現有的四名實驗教師中,有兩名教師已經基本領會浸入式教學的原理,能夠較好的把握浸入教學的原則,并多次承擔廣州地區浸入式教學交流研討課,其中實驗年限最長的詹平平老師在去年被課題組評為優秀實驗教師。
二、教材的對教學重要性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對成功有效的教學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認知能力的載體,教材應當具有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和功能,高質量的教材不僅能使學生易于獲得知識,而且能通過知識的學習,在學科的素養方面受到熏陶,在學習、應用乃至發展知識方面受到啟示。適當加強教材內容的彈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適當增加一些彈性,更有利于為個性教育提供一定的空間。在內容上既要考慮到通俗易懂,又不宜過于詳細,要有意識地逐步提高閱讀臺階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材立體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包括主干教材、輔助教材、紙質教材和電子網絡教材的立體化教材建設,能為在校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廣闊的空間。對于參與浸入式實驗的教師來說,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的教材尤為重要。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的教材目標是雙層的,既有學科目標,又有語言目標,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非常明確的具體的目標內容;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的教學法有別于一般英語教學法,需要教師充分的把握教材、理解教學內容,掌握學習方法,才能實施好教學。
三、綜合課程存在的問題
小學浸入式英語教學實驗開展以來,實驗教師在一直在使用《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材。隨著實驗的進一步擴大,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存在一些問題如:對教材目標把握不準確、無法恰當的運用教材,所教的內容偏離教材主題等等。正對這種現象,筆者在對一、二年級《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對實驗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與問卷,發現現有的教材存在以下問題。
1. 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感,缺乏地方特色
近幾年,浸入式英語課題西安、廣州、珠海等地已經陸續開展實驗,《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在各地同時使用。廣州、珠海與西安的地區差異顯著。就目前的《課程》對廣州地區的師生而言,教材內容略顯陳舊,跟不上現代廣州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背景。與時下行行各種英語教材相比,《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材的選擇圖片比較傳統與保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廣州地區在小學已經開設英語口語課程,實驗學生在使用《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的同時也使用廣州版的口語教材。相比之下,學生認為廣州版的口語教材更為生動、有趣。如何讓《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材內容更豐富有趣,更具有時代的氣息,是對課程內容編寫提出的新挑戰。
2.課程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
《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材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呈現,但是有些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離太遠,在課堂生學生很難理解。如《綜合課程》1B中《農場動物》一課,學生居住在城市,遠離農村,而且在中國學生比較少見實際意義上的農場,對農場的概念不是很理解,所以教師在區分農場動物和野生動物及一般動物時,用了多種方法解釋,也無法令學生完全明白。另外,對于第7課《動物的成長和變化》的內容涉及到的知識已經超出了一、二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遇到這類課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比較棘手、很頭痛,教師師往往就舍棄了這些內容,選擇更適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課文。
3、綜合課程包含的學科內容過多
《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材融合了英語、品德與生活、藝術、體育等學科知識和技能。筆者認為綜合課程包含的學科內容過多,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具有超前性,不符合現有的師資水平。近年來,小學新招聘的的英語教師都是英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的英語專業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對其它學科的了解僅限個人的常識。不像前些年的受中師教育的學生在學校里有受過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一般技能的培訓。所以教師在相對于美術、音樂、體育等其它學科內容的知識比較貧乏,對于這類課程內容,老師們也感到很頭痛,教師對這些專業的知識不了解,教師掌握這些基本的專業技能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4、課程教輔材料不齊全
學生在不熟悉的語言環境中接受多種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各種各樣的輔助教學形式,如實物、圖片、幻燈、投影、光盤、網站等。由于《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還在試用階段,課程所配的教輔材料不是很齊全。對于音像資料、圖片資料、學生活動材料等等都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教學帶來不便,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特別是課后復習階段,缺乏輔導性材料的輔助,造成學生課后學習比較困難。
四、實驗教師應采取的對策
1、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組織教學內容
小學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有雙層教學目標:語言目標和學科目標。語言目標是課文中核心的詞匯和句型,學科目標是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應該知曉的綜合知識。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應該緊緊圍繞這兩類目標內容拓展相關的教學材料。教師首先關注語言目標,當語言目標是有具體意義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語言目標為中心,進行拓展、延伸。例如:綜合課程學生教材1B的第一課美麗的春天,春天很顯然是本課的核心詞匯,教師就可以根據春天一詞展開拓展。教師可以在腦海中形成一個以春天為中心詞的概念圖,并提出相關的問題。如春天是些月份?有什么樣的景象?春天有哪學特征等等。這樣教師的思路越來越寬,可供選擇的教學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這個基礎上,再提煉出本課的學科目標:認識春天。如果課文的語言目標不是非常具體的內容,可以從學科目標著手,找到課文的中心內容。例如:綜合課程學生用書1A第一課上學去,本課的學科目標是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核心內容向學生介紹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根據課文的兩層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師應該掌握教學策略之一,通過這種方法組織的教學內容既符合教學目標,又能很快找到與課文內容互補的教學材料。
2、采取形式多樣教與學方式
在浸入式綜合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故事教學、情景教學、歌曲教學、動作教學、媒體視聽等形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班級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同伴互助學習、個人自主學習等方式,豐富課堂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的需要。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時,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形式,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積累教學形式,并能夠適當、合理的運用。
3、適當的裁剪整合教學內容
許多實驗教師不僅要教授浸入式英語課程還要兼顧國家和地方規定的英語教材的教學。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適當整合兩者的教學內容,將相關主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即解決了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學習要求,也能符合浸入式英語教學的課程內容的要求。其次,針對于浸入式英語課程教材,教師也可以進行一些裁剪和增補,對于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可以針對核心的主題進行一些材料的補充,對于學生比較難以接受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裁剪,不需要生硬的教授。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資源之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利用教學環境,教學關系、課堂生成資源等等。
如何使用好浸入式英語綜合教材是實驗教師進行課題實驗研究的內容之一。本文提出的幾點策略是我校實驗教師在教學中積累一些經驗,希望對其他參與實驗的老師有所幫助,對課題研究人員提供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強海燕,黃小丹,Linda.小學低年級英語浸入式綜合課程教學指南[M].西安外語音像教材出版社
[2]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
[3]黃小丹.美國外語浸入式教學研究現狀[J].比較教育研究,2004
[4]遲廷萍,趙薇.我國小學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4
音樂 游戲 學習效率
作為音樂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欣賞音樂的習慣。在教學上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現狀,把學生作為主體,讓學生在“聽、唱、玩”等活動中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習慣。把游戲融入音樂教學當中,是為了達到讓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方式,游戲只是輔助項目,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才是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要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游戲而學到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游戲結束后,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總結從游戲當中學習到了什么,形成總結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愉悅性,使游戲真正地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一、音樂教學中的游戲設計
音樂本身就是眾多娛樂活動當中的一種。在設計游戲時,要根據小學音樂課的特點和課本內容,把握好游戲的程度,明白游戲只是錦上添花,而并非重點,要使游戲能夠非常好的為課堂內容服務,使學生在游戲當中學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氣氛和充實的知識灌輸?!俺巍笔切W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唱游”教學又包括律動、歌表演、音樂游戲和集體舞,這正好體現了奧爾夫教學法的最大特點——讓學生自身參與。固律動訓練和模仿動作訓練就顯得至關重要,課前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上的歌曲動作圖示,編排一套簡單、完整的律動或舞蹈,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模仿和訓練,對他們更好的感受、理解音樂和創造性的表現音樂及歌曲很有幫助。如果只是會唱歌曲還遠遠不夠。例如,第三冊中《過新年》一課,在學生唱會歌曲后,教師首先拿出兩條鮮艷的綢帶或手絹,邊唱邊舞,讓學生仔細觀看,然后逐句用動作教給學生,讓他們模仿,同時可用小鼓為學生敲出節奏,用以表示歡慶、熱鬧的過年場面。又如,第四冊中的《小紅帽》一課,這個童話故事為眾多的學生所熟悉,因此,結合音樂律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歌曲。
二、音樂游戲中的注意事項
在制定好游戲規則之后,教師要向學生宣布清楚,并要求學生要注意遵守規則以及注意事項,聽從老師的指揮,正確地掌握游戲的方法和步驟,不可做無用的事情妨礙游戲的進行。藝術的目的與意義應該是娛樂與教育的統一,即寓教于樂。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要時刻保持給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音樂創造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精神、團隊意識及團結協作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及音樂基本技能。
三、音樂游戲的特點和內容
1.音樂中的小游戲是為了揭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2.音樂課堂中的游戲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整課堂上的沉悶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游戲也相當于實踐,可以彌補單純理論教學上的一些不足。
4.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受力。
四、激發學生的興趣
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對小學生學習音樂有著很大的啟示性。例如,在做“縫衣”的表演動作前,教師可將針、線、布帶進課堂,給學生操作示范縫衣的過程,讓他們仔細觀察,然后要求他們自己設計“縫衣”的表演動作。又如,通過帶領學生觀察鼓號隊的訓練,啟發他們獨立或分小組創編“打鼓”“吹號”等表演動作。通過這些示范和觀察,可以使學生所創編的動作形象、生動而又富有真情實感。在進行歌表演時,也可采用群體、小組、個別等多種形式進行,讓學生相互觀察,相互競賽,教師也可共同參與表演,為學生當好“模特兒”。例如,《粉刷匠》一課,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表演,使課堂氣氛格外活躍
利用錄音、錄像這個電教媒體為音樂教學服務,幻燈機、VCD、DVD則可以展現它直觀、形象的存在,將聲音、圖象、色彩以及變化著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與感官,傳遞具體的背景與信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例如,課本第三冊中的集體舞《小牧民》一節,就應當充分利用錄像教學,讓學生首先觀看電視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駿馬奔馳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可以提前從電視中錄制),或是放卡拉OK影碟上《駿馬奔馳保邊僵》與《草原之夜》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蒙古族牧民“雙手勒馬”“單手勒馬揮鞭”“擠奶”等動作,并加以體會;也可選用《少數民族兒童舞蹈集錦》(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少數民族舞蹈》(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出版)等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兒童舞蹈,使學生加以體會和模仿。又如,第四冊中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我們大家多快活》都可以先放《少數民族兒童舞蹈集錦》(同上)中的彝族兒童舞蹈的錄像,讓學生細心觀看,加深印象,自覺模仿。隨之,教師再做舞蹈動作或律動表演,然后讓學生把這些歌曲的舞蹈或律動連接起來,成為一首完整的舞蹈或歌曲表演。這種方法能烘托課堂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學要好的多。
在音樂教學中適時、合理地運用“趣味性”游戲教學手段,能起到助教促學,省時高效的作用??偠灾魳方虒W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需要我們眾多的音樂教師去探索和發現,研究和交流,才能使教學藝術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效果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丁海東.論兒童游戲生活的本質.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
[2]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組織;內容;策略;方法;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1-0196-02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沖破“封閉式、灌輸式”教學的怪圈,沖破課堂的約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課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滲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育人網絡。開放式教學在教學中對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開放的一種教學模式。它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注重吸收時代精神,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就小學音樂課開放式教學中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相關的策略研究。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開放策略
長期以來,班級授課制一直是我國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轉變,對音樂課來說,班級授課制固定的教學空間、固定的師生關系根本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音樂創造性的開拓。因此,我們勢必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全方位的開放。
1、課前注重實踐體驗音樂課教學的素材源于生活,源于社會,源于學生的體驗,因此要重視課前的實驗和切身體驗。如低年級教學《大雨小雨》前,讓孩子在下雨時認真觀察、仔細聆聽,大雨降落時的情境,小雨降落時的情境;大雨降落時的聲音,小雨降落時的聲音。再如高年級教學勞動號子,在生活中去發現工人在勞動或搬卸重物時是如何喊口號的。通過生活中的觀察和切身體驗,必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中注重開放講臺,開放講臺就是打破老師獨霸講臺的教學組織形式,向學生開放講臺,讓其積極參與教學。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甚至可以將講臺變成舞臺。如在學習《大鹿》這一課,在學會歌曲后,學生根據歌曲內容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音樂劇小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則扮演欣賞者的角色。
3、課后注重拓展延伸,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只停留在四十分鐘的課內,而是要把音樂課的學習帶出課堂,帶向社會,帶向生活,直至終身。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斷拓展。學校和教師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各種超教材的知識信息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社會各個角落,新的交流形式,通過網絡與外界的交流,大大的拓寬了新一代人的學習和交往空間。如六年級學了《京腔京韻》后,學生了解到京劇是中國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進通過網絡媒體而關注京劇,關注民族藝術,使學生受益終身。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策略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法在變,教學內容豈能不變?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更加生活化和社會化,富有童趣,注重學科間的融合,具有地方特色和多元選擇性。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課本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創造性的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
1、捕捉時代氣息就是要留心每一個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拉近教材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不斷努力提高教學的實效,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如在學習《愛的人間》時,我結合5.12汶川大地震,播放多媒體圖片,學生暢所欲言感受愛的意義。
2、補充生活內容,我們要把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或看見的物,融入課堂,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如在學習《祖國祖國我們愛你》中,讓孩子根據自己家鄉的特色特點及標志性的建筑來創編歌曲。將歌曲變為《家鄉家鄉我們愛你》等。
三、教學方法的開放策略
我們要開放教學方法,開放式課堂教學需要開放性的教學手段??朔L期以來教法上存在的注入式多于啟發式,靜聽式多于活動式,封閉式多于開放式的不良現象。
1、合作學習法
(1)師生合作
師生間的合作,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種合作方式必須建立在無權威的學習環境上,師生合作必須默契。
一方面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角色的轉換,要改掉以前的我教你學、我唱你跟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到學生中去,扮演“主持人”并與學生結成“合作伙伴”,努力將自己融入課堂中,和學生一起活動,讓他們來當“小老師”如:小指揮、小導演、小編舞、小理論家等。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中。
另一方面我們要改變教學方法,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課堂教學要生動、活潑,只有充滿情感才能感染學生,才不會停滯在教師教一句學生跟一句的老套路上;要在誘發和培養好奇,求知的內在動力方面上下功夫。根據教學目的,要設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故事、游戲、律動、競賽等。使學生在教與玩的結合中興趣盎然。并在一切可能的教學環節上,都讓學生的意見參入其中,鼓勵學生自行探索,并允許不同感受和見解的存在,即使是錯誤的見解也不立即給予消極性的判斷,而應引導學生從失誤中獲取經驗,教師應多注意學生的感受和表現,比如用特定的課堂語言給學生以肯定和贊揚,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創造,打破常規,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去創新。
這樣的合作方式能使學生的心態完全開放,給了學生更多交流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充滿自由、輕松、和諧的氣氛,在師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使學生動而有節。
(2)生生合作
這種合作方式需要教師給學生以時間的開放,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的參與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機會。這里的生生合作主要是指小組合作學習,把原來整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4―7人,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音樂能力等方面合理的搭配,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小組之間競爭的公平性。把班級原來整齊排列的秧田式變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排列,還有圓形和月牙形、梯形等許多位置的擺法,都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有時也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安排,并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位置的排列。
這樣不僅縮短了學生的空間距離,利于學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合作學習的空間,是一種開放式學習群體空間。這種開放的學習空間對音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組里,每位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并通過與同伴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得更加完整。在小組共同提高的同時,個人及小組分享成功快樂。這種學習方法,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給了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
2、移動教學法
移動教學法是指學習途徑的開放,就是我們的音樂教學不能僅限于教室,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課堂放在室外。他不僅能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更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比如《藍天白云》這課時,我便將課堂搬到了學校綠色的足球場上進行教學,學生看著春天美好的景色,觀賞藍天白云,對歌曲把握的會更好,音樂的創編活動也更有活力和新意。
四、教學評價的開放策略
眾所周知,考試是對教學效果評價最常見的方法。傳統的考試方式往往是一首歌加一張卷,考試方法由教師一人說了算。這樣的評價往往只有極少數學生優秀,而多數學生都是失敗者。事實上,學生因先天素質、興趣愛好等的個性差異,在音樂表現上不可能樣樣都突出,如有的擅長演奏卻不喜歡唱歌,有些愛唱歌卻不會舞蹈。音樂課應該讓每個孩子都充滿自信獲得成功感,因此,音樂課的評價應堅持多樣化、趣味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新課標倡導發展性教學評價,對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問題是我們應該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評價更趨公平化、合理化。
通過對話留日學生、學者,參讀相關文章,筆者對日本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有了初步認識,日本的音樂教育的先進表現在其音樂教育系統的先進性、師資培養的先進性、教學體系的先進性等幾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系統的先進性
日本的音樂教育分為專業音樂教育和普通音樂教育。在此,筆者側重于普通音樂教育研究,這是受眾面最廣的領域。日本的普通音樂教育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有著明確的目標。小學階段,通過教授基本的音樂能力進行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初中階段,通過增加器樂學習的內容,豐富學生音樂表現的手段,使學生具有豐富的音樂感受力;高中階段,進一步發展音樂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從而陶冶高尚的情操。對于絕大部分的接受過普通音樂教育的中小學生,音樂只是讓他們積淀一種素養。在接受了普通音樂教育后,只有少數人由于確有音樂天賦、才能、興趣而進入專業音樂教育層次。在日本的理工大學、醫學院,也可以看到背著樂器的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聚集在學校音樂廳演奏交響樂,由此可見日本普通音樂教育的成功。
日本的教育管理部門修訂了《學習指導要領》用于指導音樂教學活動。自1969年以來,每十年《學習指導要領》都會進行一次修訂,但其基本精神沒有離開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發展音樂表現與鑒賞能力、體會音樂的美感等宗旨。由此可見,日本相關部門對于音樂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對學習有什么用的層面,而是深刻地意識到音樂的社會功能。并且《學習指導要領》系統中的目標和內容都得到了切實的貫徹執行,日本普通音樂教育的成功與此是密不可分的。
二、師資培養的先進性
日本的音樂教學師資的培養完善,是隨著教育實施的發展步伐和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的。日本對音樂教育的重視體現在認識到受教育者的水平取決于教育者的水平這一點上,日本普通音樂教育的高質量是由其師資的高質量造就的。日本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級別的學校,其音樂教師都必須是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及師范大學等相關專業的院校畢業的。
師資的高質量是由其管理部門的認識高度和由此帶來的制度設計保障的,日本實行教員免許制度,即教師任職許可證制度。在免許狀制度中對各級音樂教師的免許狀獲得標準都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定,此制度保證了各級幼、小、中學校的音樂教師的高質量。日本的小學和初中的音樂教師師資由以培養音樂教育師資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系列國立、公立大學的音樂系和少數私立音樂大學承擔培養職責。而高中的音樂教師則由上述大學中的特別教科教員養成課程培養,還有大部分私立音樂大學也培養高中音樂教師。特別應該看到的是對于盲校、弱智學校的音樂任課教師,日本也有具體的高標準。因此,我們才能看到戰后日本與科技教育同步發展的欣欣向榮的普通音樂教育,和由此帶來的數十年后的成果國民的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亞洲名列前茅。
三、教學體系的先進性
日本音樂教學體系的先進性首先體現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在其音樂教學指導要領中,把音樂的學習分為表現和鑒賞兩個方面,表現又分為歌唱、器樂、創作三項。表現和鑒賞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寓教于樂的成功實踐。
音樂教學中的個性化使音樂教育成為發展學生個性創造力的有力手段。在音樂課堂中,融合歌唱、器樂演奏、音樂鑒賞、創造性的音樂活動、自由表達的個人創作和交流,構成了音樂教學的日本特色:學生的個性表達和創造性始終是課堂的主體。
教材的靈活性和教學設施的保障是音樂教學豐富多彩的基礎。在日本,音樂教材是由大學著名的音樂教育專家和作曲家等編寫出多套教材,并由以縣為單位的教育部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教材的系統性較強。特別是針對低年級的教材,圖文并茂,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
日本的音樂教學設施完備,鋼琴、打擊樂器、民族樂器、西洋管弦樂器等等都是教具采購的項目。在課堂上,這些教具都被派上用場。在日本的音樂課上,合唱與合奏是重要的內容,所以,日本會有那么多優秀的中小學樂團,而每周幾次的樂團排練也是有保障的。
日本音樂教育并沒有因為不是語數英這樣的主課而受到冷落,相反,它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充分的重視,音樂教師在日本受到充分的尊重,音樂活動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這樣良好的教學環境,造就了日本當代普通音樂教育的發達現狀。
四、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了日本中小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就不斷向先進國家學習,培養大批留學生以引進先進音樂文化,這對推動日本音樂教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明治階段前期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大多是模仿歐美音樂教育,包括教育制度、教學內容與方法也是模仿法國式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成立了音樂調研所等機構,目的是為了能夠將西方國家的音樂理念與創新意識與日本的音樂教育相結合。
明治中期階段唱歌教育開始興起,并在教材、教授法等方面不斷涌現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至明治末期與昭和初期階段,音樂教育的方向和視角又開始發生變化。此階段,教育機制和制度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文部省對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內容開始進行了重新審核,并對其進行完善和補充,出版了大量的文部省唱歌教材內容。當時選用大量歌曲作為小學階段的教材,至今仍有相當數量的教材內容是當時傳承下來的。
在侵略戰爭階段,采取了教育專職統治。這一時期也是日本的動蕩時代,受軍國主義的影響,文部省要求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強化本土教育。從本質上看,其實質就是軍國主義影響下的一種統治方式,這種方式造成了此階段在音樂教育上已經背離了道德涵養的教育目標。
戰爭結束之后,音樂教育得到了復興,此階段教育采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學習指導要領》(草案)的頒布,進一步擴大了音樂學習范疇,并促使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獲得多樣性發展,在教育硬件設備設施方面也進一步改善。之后是音樂教育完善與發展階段。文部省修訂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指導要領》等文件,強調進一步重視音樂教育,促使兒童能夠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展音樂活動;更加重視本國音樂發展并且結合外國音樂來發展本國音樂。在指導要領修訂階段,可以發現日本學校音樂教育方面的舉措與內容始終都在完善和豐富,教材內容以及教育系統的建設也日趨完善。
五、給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
日本音樂教育從最初的單純學習西方國家,到最終結合自身特點,找到符合本國音樂教育發展道路的途徑,這個過程中雖然也存在了一些偏差,但是在很多方面,其音樂教育道路發展模式與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充分落實音樂教育工作內容。課程的保障是有效開展音樂教育的先決條件,日本對學制、課程的設置等在全國范圍內都是統一的,并通過法令的形式進行頒布嚴格執行。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并不存在加課或者減課等情況。而我國城鄉之間尚存較大的貧富差距,大多數的偏遠地區以及鄉鎮等因條件限制,很難達到教育標準的具體要求,個別落后地區因師資匱乏難以具備上音樂課程的條件。城市中的中小學階段,由于音樂課程本身并不是主課,受重視的程度相對不足。為此,需要主管部門加強對音樂教育課程實施的指導和監督,并為條件欠缺的地區提供更多的音樂教學資源,擴大音樂教師隊伍,提高人們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全面發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