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論文
時間:2023-08-06 10:3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建筑裂縫;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也逐漸加快。近幾年,城市建筑的規模不斷擴大增長,我國建筑行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進步的同時,在建筑施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也是最突出的就是建筑裂縫問題。建筑裂縫嚴重的危害到了工程的安全質量,同時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結構強度、剛度以及樓層的抗剪能力。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質量,有必要在最初進行結構設計的階段就采取預防措施,根據預防原則來減少建筑裂縫的形成,控制裂縫造成的影響。
2、建筑裂縫的特點及其危害性
2.1 建筑裂縫的特點:
2.1.1裂縫多為豎向延伸:
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建筑結構裂縫都是沿著豎向進行延伸的?;旧狭芽p的長度與墻體的高度相差無幾,在墻體中間的部位裂縫的寬度較大,向兩端延伸寬度逐漸變窄直至消失。
2.1.2 細小的裂縫較多,位置較集中:
在建筑工程中,通常出現的建筑裂縫其寬度都在0.3mm以內,僅有極少部分的裂縫其寬度在0.3mm以上,位置大多集中在墻體中部,而在墻體周圍極少出現裂縫。
2.1.3 裂縫有特定的出現時間:
在建筑工程中,一般在拆除模板后墻體失去外力支持,只靠自身就會很容易出現一些裂縫,在經過一段時間后,裂縫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有可能是細小的裂縫增多合并為大裂縫,也有可能是一條大裂縫分裂出許多小裂縫。
2.2 建筑裂縫的危害:
2.2.1 降低了建筑結構的強度、剛度:
建筑結構中的裂縫,導致裂縫截面處的中性軸發生上移,在裂縫的情況比較嚴重時,建筑工程的結構變形程度也隨之加重,造成整個建筑結構的強度、剛度降低。同時,建筑工程結構在高壓力的作用下,其相應的疲勞度也隨之降低。
2.2.2 降低了建筑的抗剪能力:
裂縫的出現不但降低了工程結構的強度、剛度,同時整個工程建筑結構的抗剪能力還因此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各個截面都會出現嚴重的開裂情況,嚴重破壞、影響了建筑結構的整體性,使得支撐抗剪作用的界面面積更加減小了,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整個建筑結構的抗剪能力的減弱。
3、建筑結構設計中裂縫形成原因
3.1 產生溫度裂縫的原因:
(1)從建筑結構的設計角度分析,由于目前國內沒有統一的規范技術指標,因此在隔熱層的選用方面隨意性較大,頂層的砌塊強度以及砂漿的標號要求也較低,同時針對溫度裂縫的產生并沒有采取過相應的構造措施,這就給墻體產生溫度裂縫創造了條件;
(2)從施工的角度分析,砌體通縫、豎縫不飽滿,頂層使用大量斷磚、碎磚、砂漿強度低,架空的隔熱層與女兒墻直接頂死,未按設計的要求預留對流空氣的通風口,都會導致隔熱層起不到隔熱作用。因此施工人員、材料、施工工藝、現場管理等,都是可能造成溫度裂縫產生的原因;
(3)定性分析溫度裂縫,屋面板與墻體使用的材料不同,線的膨脹系數也有差異。陽光照射下混凝土的屋頂所受的陽光輻射面積與磚砌體比要大得多,而混凝土屋頂的阻熱能力卻比磚砌體的阻熱能力差,當二者以相同的溫差升降時,不同的線膨脹系數使得在接觸面上產生相對位移,因此產生剪應力。由于通常屋面板受到陽光直射,其溫度變化總是高于墻體,使得剪應力產生的更大、更集中,就在門窗洞口的四角產生豎向、斜向的裂縫。
3.2 現澆混凝土樓板產生裂縫的原因:
(1)從建筑結構的設計角度分析,建筑的結構體型發生突變或者必要的伸縮縫未預留,由于應力較集中,當混凝土的收縮應力大于其抗拉強度時,裂縫便會沿此位置產生并發展。
(2)從混凝土材料本身分析,水泥用量增加,易使得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減弱,導致混凝土因抗拉強度、抗變形能力不足而出現裂縫。由于現澆混凝土結構,混凝土自身的收縮再加上溫度變化,引起應力作用,很難避免裂縫的出現,尤其在荷載小、跨度小的民用建筑中以及低配筋率的樓、墻板、屋面板中十分常見。
(3)從環境氣候角度分析,施工作業時氣溫的變化會極大影響到建筑工程,溫差會導致混凝土水分喪失過快,混凝土收縮過大引起其表面干縮,產生裂縫。工程實踐證明,天氣因素是導致現澆板混凝土干縮,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
4、裂縫的控制措施
4.1 溫度裂縫的防治措施:
(1)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為預防溫度裂縫產生,除應嚴格按照有關的設計規范規定執行外,還要盡可能縮短建筑物的溫度伸縮縫的設置間距;在鋼筋混凝土的梁板柱與墻體的交接處,應該加釘寬200mm的通長鋼絲網,網眼為10×10;重視屋面的保溫隔熱設計,建議推廣使用高效的保溫材料,以滿足建筑的節能設計標準;在設計上還可以考慮采用雙層的屋面或將屋面裝飾綠化成屋頂花園,用以改善住宅的保溫、隔熱條件,既有利于防止溫度裂縫產生,又達到了美化環境的效果。
(2)在建筑結構的施工階段,施工前期就應注意合理安排好施工單位的工程施工的時間,盡量避開在炎熱的夏季以及寒冷的冬季這樣敏感的施工溫度;在屋面板的澆筑工作完成后,應盡快展開保溫隔熱層的施工工作,為確保能達到預期的隔熱效果,所用的隔熱材料都要通過嚴格的質量檢測,并且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要求進行施工;提高砌體的施工質量,要求:組砌合理、砂漿飽滿、橫豎縫順直、強度達標,確保砌體的抗剪能力。
4.2 現澆混凝土樓板裂縫的防治措施:
(1)在結構設計時,應考慮在構件容易產生裂縫的部位做抗裂設計,適當加強配件的配筋,使得構件的鋼筋除了能抵抗外荷載作用所產生的彎矩、剪力外,還可以抵抗混凝土的收縮以及溫度變化產生的拉應力作用,使得構件既滿足了強度要求,還滿足了溫度變化等多種原因對其的影響。
(2)溫差控制。由于混凝土早期在凝結硬化的過程中,游離在表面的水分蒸發極快,水泥水化放出大量水化熱,內部的水化熱量不易散失,而外部的水化熱量散失較快,使得混凝土內外部溫差較大,由于內漲外縮的互相制約,對混凝土外部產生了拉應力,如補充水分不及時或降溫保溫措施不到位,當這些拉應力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就會產生裂縫。尤其在冬夏兩季,晝夜溫差大,養護、降溫保溫措施不力,溫度裂縫極易產生。
(3)混凝土的配合比、澆筑方法以及養護措施與混凝土裂縫的產生有著極大的關系。對現場拌制的混凝土,應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強度等級,根據所用的骨料及其含水率配制施工的配合比,做到每盤過磅,嚴格控制骨料、水泥、水的用量,并在監督工程師的監管下進行隨機取樣,制作混凝土試件;混凝土的澆筑要嚴格遵照澆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混凝土澆搗前,應先清理好基層并澆水浸濕模板,澆搗時既要振搗充分又要避免過度,對已澆筑的混凝土,終凝前還應進行二次振動,以減少初凝時收縮形成的裂縫、氣孔,提高其粘結力和抗拉強度;混凝土的養護主要是保持混凝土表面溫度適當以及足夠濕潤,為減少混凝土凝固期間表面的水分蒸發過快,最好覆蓋上麻袋、稻草或者砂等,以防止混凝土干縮產生干縮裂縫。普通的混凝土澆水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天,而摻用了延緩型外加劑或是有抗滲性要求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天,
5、結束語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結構裂縫的產生將嚴重影響到工程的質量,同時也相對減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保障系數。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時,設計人員應認真負責,將裂縫產生的可能性及原因考慮全面,并及時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降低裂縫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王錦浩.《淺談建筑結構設計裂縫原因及措施》.[期刊論文].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2] 李超.《對建筑結構設計裂縫原因及措施的探討》.[期刊論文].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3] 顧文曉.《對建筑結構設計裂縫原因及措施的探討》.[期刊論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年33期
[4] 盧星星.《對建筑結構設計裂縫原因及措施的探討》.[期刊論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年35期
關鍵詞: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practice, the hou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mainly reflects in: flexible space space, it is light weight, saving material, etc. The article to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principle, the combination of case and discuss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Measures designed
中圖分類號:TU37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 概 述
框架結構又統稱為構架式結構。目前,房屋的框架按跨數分有單跨、多跨;按層數可以分有單層、多層;按立面構成可以分有對稱、不對稱;按所用材料分有鋼框架、混凝土框架、膠合木結構框架或鋼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框架,它包括現澆整體式、裝配式、裝配整體式等。其中這里面的裝配式、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適合大規模工業化施工,效率較高,工程質量較好,其余的適合房屋建筑使用。
1.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特點
根據筆者近年來實踐來看,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優點主要體現在:空間分隔靈活,它自重輕,節省材料;具有可以較靈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優點,利于安排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結構;框架結構的梁、柱構件易于標準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裝配整體式結構,以縮短施工工期;采用現澆混凝土框架時,結構的整體性、剛度較好,設計處理好也能達到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澆注成各種需要的截面形狀。
2.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應用范圍
根據現在建筑的使用性質來看,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廣泛用于住宅、學校、辦公樓等地方,也有根據需要對混凝土梁或板施加預應力,以適用于較大的跨度;框架鋼結構常用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多層工業廠房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中,如劇場、商場、體育館等。但總體來說,現在施工框架結構種類比較多,在選擇起來應靈活多變。
3.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原則一般地,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方能確保房屋的建筑質量。
3.1遵循有抗震性能的原則。在結構設計中,對框架結構來說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變形能力是兩個同時需要滿足的條件。不僅要求結構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還要求其有適當的剛度。房屋建筑結構的使用功能和安全與其側移的大小密切相關,過大的側向變形會使隔墻、維護墻及其飾面材料出現裂縫或損壞。結構分別按考慮5%的偶然偏心和雙向地震力作用的不利情況計算出各結構體系層間位移角,剪力墻結構小于框剪結構,但均小于規范要求,且富裕量較大,說明兩種結構體系滿足剛度要求。
3.2遵循經濟性原則。 在房屋建筑結構體系中,在保障節約資金的情況下確保工程質量是關鍵。根據筆者工作實踐,通過對短肢剪力墻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大開間剪力墻結構三種鋼筋混凝土住宅結構直接費的計算,發現三種鋼筋混凝土住宅結構單位面積直接費相差不是很多,其中短肢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最大,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最小,其中短肢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比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高出12.5%,比大開間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高出7.3%,大開間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比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的單位面積直接費高出4.9%。
4.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注意事項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是個復雜多變的過程,筆者在此建議在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4.1抗震設計問題。房屋在抗震設計框架結構設計時,一般不要采用單跨框架。如果不可避免的話,建議可設計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多層建筑也可僅在單跨方向設置剪力墻。但是,后者框架結構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選用,而剪力墻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剪力墻結構選用。
4.2框架結構選擇。在目前的小高層結構體系里比較適合采用框架結構,筆者建議首先盡可能將過于狹長的結構用伸縮縫脫開。如果建筑專業不允許,可通過加大端部開間的抗側剛度達到限制結構扭轉效應的目的。具體可將邊框架的角柱斷面增大,加大框架梁的高度,如條件允許,中間增加框架住,既增加框架的跨數。這些方法可以顯著增加結構的抗扭剛度。
5.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措施
根據筆者實踐,結合案例來簡單闡述下這方面的措施。某小區工程為6-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按8度抗震設防,場地土類別為Ⅲ類,各建筑單體設計基準期為70年,建筑安全等級為2級,建筑抗震類別為丙類。根據有關要求,柱混凝土強度等級:一~三層為C25,三層以上為C20;樓面為C20,屋面板、為C25密實性混凝土。
5.1計算分析。根據工程建筑要求,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時要考慮建筑結構的強度、剛度、穩定性三個基本指標。我們一般采用彈性設計方法,即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建筑結構構件處于彈性受力狀態中,結構具有較大的剛度,這一點施工人員要做好這方面的計算分析。
5.2防雷主要措施。我們可以采取該工程住宅屋面采用φ12鍍鋅圓做避雷帶,組成不大于20m×20m的網格。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屬構件均應與避雷帶可靠焊接。
這其中引下線利用柱內的兩根直徑大于φ16的對角主筋通長焊接作為避雷引下線,上端與避雷帶連接,下端與地梁兩根主筋焊接。
5.3梁、柱節點的設計。我們在房屋設計梁柱節點時,通常出現多根梁交叉在一起的現象,主次梁的負彎矩鋼筋多層也會疊加在一起,這樣會對梁截面截面造成較大的影響。這也是房屋在建時它的成本很難控制的一方面。在此,筆者建議可采取降低次梁底面的標高和降低主梁底面標高的有關措施來加以控制。
5.4變形的分析。一旦結構產生了過度變形,就會產生對之相對應的裂縫。一般來說,結構的過度變形是結構穩定性不足或者剛度不足的標志,它并沒有直接反映出結構強度。導致結構變形的因素有跨度、截面的尺寸、支座的形式、材料的質量和荷載等,結構變形是鑒定房屋安全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進行房屋安全鑒定時,需要對房屋的綜合情況進行考慮。
參考文獻
[1]韓秀女. 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J]. 民營科技, 2010,(12)
[2] 張楠;朱興財;;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中的問題分析[J];民營科技;2010年02期
【關鍵詞】建筑物;抗震概念;抗震設計;建筑結構設計;應用
地震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預知性,我們只能夠在增強自身危機意識基礎之上,增強我們所使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拐鸶拍钤O計是建筑提升其抗震能力的基礎,因此,將抗震概念設計融入到建筑結構設計之中去是當前的一大趨勢。
1.建筑結構抗震的重要性
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供人們居住,隨后才是審美價值的體現。就建筑的基本功能來說,其能夠供人居住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包括使用安全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安全。也就是說,建筑物只有在保證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能夠供人們使用。因此,在建筑物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影響建筑安全性的因素作全方位考慮。
地震作為一種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其對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影響極大。而建筑物的安全一旦遭受威脅,必然會出現倒塌事件,從而砸傷和掩埋生命,給人們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因此,建筑物在建設初期就必須做好抗震的準備工作,從根本上確保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建筑物抗震概念設計
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期需要對建筑物結構進行設計,建筑結構設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計算設計,一種概念設計。其中,計算設計是指根據相關的計算理論和計算規范對建筑結構模型,以及結構的受力狀態進行設計。這種設計的基礎是建立在客觀存在,并有跡可循的建筑材料或外壓力量之上的,也就是說,計算設計時,建筑物結構以及受力狀態都是可以做出相關假設,并進行計算,得出一定結果的。但,這種設計方法顯然不適用于建筑物的抗震設計。因為,地震本身具有著不可預知性,地震的發生是隨機的,地震發生時建筑物結構的變化情況,包括建筑結構質量、鋼筋混凝土內部模量和阻力的變化都是無法做出假設的,更無法對其進行計算。因此,單純的依靠假設和計算是無法設計出具有較高穩定性的抗震結構的。只有將建筑物概念設計考慮進抗震設計中,綜合計算設計,使兩者協同發展,這才有可能設計出良好的建筑物抗震結構,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減少地震中人員的傷亡率。
3.抗震概念設計的原則
3.1合理的地基基礎設計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礎結構,對建筑物穩定性起著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筑物地基基礎的設計應該結合施工場地的實際情況來考慮,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水文環境,再加上建筑工程的結構類型、地基的實際荷載力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期最大限度的發揮建筑結構的抗震作用。
3.2優化建筑的平立面結構
建筑抗震概念設計會涉及到建筑物各個部分的結構設計,其中,建筑平面結構和立面結構的設計是較為重要的。在優化建筑的平面結構和立面結構時,務必要遵循以下原則:(1)結構簡單,當地震發生,波及建筑物時,建筑物內部的結構體系受力明確;(2)建筑結構設計保證規則、對稱,保證剛度變化的均勻,避免設計中出現樓層錯層現象。在實際設計中,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建筑的結構必須要設計得不規則,這種情況就需要設計者在設計中對地震作用仔細的進行分析和計算,估算建筑物局部部位的應力和扭轉反應,并根據計算結果,做好必要的防震工作。
3.3保證構件之間連接的可靠性
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確保建筑各個結構構件之間連接的牢固和穩定性,是決定建筑結構擁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關鍵。通常情況下,建筑結構構件在安裝和連接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保證結構構件自身的承載力等于和它進行連接的構件的承載力;(2)預埋件的錨固承載力等于與它相互連接的構件的承載力;(3)各個構件之間的連接要牢固且可靠,并具有一定的剛度和變形能力。
4.抗震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4.1建筑設計應重視建筑結構的規則性
建筑結構的設計應該重視其規則性,綜合現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若干表現來看,建筑結構規則性一直都對抗震能力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某一年,某一地方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某地有兩幢間隔并不遠的高層建筑,一幢高層建筑是馬那瓜的中央銀行大廈,另外一幢高層建筑為十八層高的美洲銀行大廈。當時的馬那瓜地震強度被估計為八度,兩幢高層建筑中,一幢在地震過程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地震后被拆除,而另一幢只有輕微的損壞,在地震以后稍微修理便可以繼續使用。這兩幢高層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現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經過研究發現,在地震中破壞較輕的建筑立、平、剖均比較對稱和規則,其結構側向剛度以及材料強度和質量分布都是連續、均勻的,而另一幢高層建筑則相反。所以,可以認為,建筑設計應該重視建筑結構的規則性。
4.2合理選擇建筑的結構體系
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問題,結構方案的選取是否合理,對安全性和經濟性起決定性作用。
(1)合理選擇建筑的結構體系要求所選擇的建筑結構體系不僅要有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以及明確的計算簡圖,還要求建筑結構體系的傳力路線、傳力合理以及受力明確,這些都應該與不間斷的抗震分析相符合。
(2)合理選擇建筑結構體系還應該對由于部分構件或者部分結構的破壞而導致的整個建筑結構體系喪失對重力荷載或者對抗震能力的承載能力。其中,有內力重分配功能以及贅余度功能是抗震概念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堅持這一重要原則的重要性在很多建筑物地震后的實際情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4.3提高結構構件的延性
結構的變形能力取決于組成結構的構件及其連接的延性水平。對各種建筑結構采取的抗震措施進行規范,從根本上對各類建筑結構的構件延性水平進行提高是抗震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用的重要問題。這里所指的抗震措施主要有:采用水平向和豎向混凝土構件,加強對砌體結構的約束,從而使配筋砌體在地震中建筑物產生裂縫以后不會散落和倒塌,從根本上使建筑物在地震時不致喪失對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
5.結束語
綜上所述,一幢建筑,其抗震性能如何主要依賴于抗震概念設計對結構整體的宏觀把握,只要對結構進行合理的概念設計,使建筑結構符合一定的要求和原則,便能夠達到抗震的目的。 [科]
【參考文獻】
[1]曹會蘭,李山有,張雷,李偉.ARX結構模態參數識別方法對比(Ⅰ)——基于理論地震反應時程的對比[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01).
關鍵詞: 建筑事故;建筑設計;解決方法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showing a good picture, too, to the building design industry has brought a spring. But now, in the area of the collapse of the building in the city and construction such as fire accident of the people to the society brought many sad memory. Of course, building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depends on various factors, also very complicated. This paper from the only realistic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lain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ause accidents. On this basis, the summary expounds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words: construction accident; Architecture design; solutio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建筑設計包括很多方面,建筑結構設計、建筑給排水設計、建筑暖通設計、建筑電氣設計(強電設計、弱點設計),種類繁多,在這里不做具體談及,而是把他們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說明分析。具統計,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將近50%來源于建筑主體設計,其他的設計問題占其余的二分之一。工程中出現問題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設計是保證建筑物質量過關的第一道關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建筑物的設計質量問題關系到每一位使用該建筑物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應當引起每一位設計人員的高度重視。
一、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在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最后設計作品的結果。以下是不同設計思想者所凸顯的一些問題。
第一是設計者思想過于保守的問題。對于一些思想過于保守的結構設計人員他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會力求設計的建筑物能夠結識穩定。 這種作法具體的表現在使房屋內部的剪力墻過厚,保證建筑物在水平方向的剛度異常的堅固。這一設計想法過于保守和片面。首先 ,剪力墻體普遍過厚直接的結果就是增加了建筑成本、縮小可用空間。然后,剪力墻厚,側移值不會很大,靈活性降低,防震功能銳減[1]。一些建筑暖通專業的設計人員思想和觀念陳舊,在設計中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空調所放位置不合理,所預留空間不是足夠大等[2]。對于一些其他相關方面的設計者也會存在相關的問題,這里就不再不予說明。
第二是設計者思想過于開放的問題。思想新穎本身是引領設計作品發展創新的一個動力,這個我們不可否認。但是,對于設計品,尤其是建筑設計,突出實用的理念是不能忽視的。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思想過于開放的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為了追求多樣,新潮的房屋建筑格局,為了做到標新立異,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就會在設計上出花樣,別出新意。這是在設計上追求極端的表現。就具體的調查顯示,以這種方式設計的作品很少有真正的為開發商所采用的,絕大部分是沒有被應用于工程實際。這種設計不僅沒有增加建筑設計的創意,反倒是徒增了建筑和裝修成本,同時還降低了建筑設計本身的品味和高度。是目前建筑設計界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第三是設計者缺乏全局觀的問題。由于建筑設計本身就是各專業設計的統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對本專業以外的相關專業的設計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例如建筑給排水和建筑電氣的設計中,就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對方的設計,需要為對方的設計留出必要的空間余量。因為在安裝過程中,水和電是必須隔離的,如果在設計上有沖突,勢必會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損失[3]。水電安裝過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沖突的事件在現實的工程實例中時有發生。同樣,因為設計有問題,而同樣導致安裝有問題并最終導致安全事故的實例在近些年里也有。這就是設計人員沒有一個全局觀的一個局限性。所以,建筑設計人員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擁有一個全局的設計理念,從而杜絕人事糾紛的出現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第四是設計者違反設計規范進行建筑設計的問題。設計規范對于專業設計人員來說應該是爛熟于心的建筑設計依據,而不是特別高深晦澀的科學理論,只要在設計的時候嚴格按照國家和地區所給的設計規范進行設計,按理說是不會在這個點上出現問題的。但是建筑設計人員違反設計規范進行設計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特別對于那些欠發達地區,這一現象尤為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建筑設計領域里設計本身的靈活性所造成的,規范上對于一些設計是有范圍的,有一個上限,也有一個下限,在不同的地區,建筑物結構的的朝向,高度,寬度,面積都有所不同。這要根據建筑物所建地的具體天氣,周圍環境和地質等情況而定。因為這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就容易使某些設計者忽略現實的具體情況而在理論上進行建筑設計。同樣,在某些特殊地區,由于要滿足開發商一些特殊要求,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就會做對設計結果做一些改動和修改,而這些改動更多的是為了實現開發商的的利益需求,所以違反設計規范在所難免。
二、解決方法
對于這些在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根據我們的掌握,同時也有一些解決方法需要加以說明和總結。
無論是思想激進還是保守,都是一種由于思維局限所給設計本身所帶來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求設計人員放棄之前固執的個人設計主觀意識,從設計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以及簡單經濟的角度出發,吸收現如今的正確的設計理念,不走極端;同時吸取兩種設計理念的精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事設計工作,避免習慣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由于強烈的個人主觀理念所給設計帶來的問題。
作為設計人員,不僅要不斷的學習本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進行跨專業學習,特別是在全部設計過程中先進行設計的設計人員,一定要著眼大局,站在整個結構,水暖電等建筑設計的高度去進行設計工作。唯有這樣才能避免各專業之間因為相互配合不好而給項目和工程以及業主帶來的損失。
同樣,設計人員自身要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和職業精神。對于在設計過程中一些不是很清楚模棱兩可的東西一定要按照設計規范進行操作,不能憑主觀的臆斷工作。面對開發商以及業主的主觀要求不能貿然接受,一定要慎重考慮后做出修改[4]。
結語
建筑設計當存在中的問題在每個相關專業的設計人員的設計中都有體現,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求設計人員加強自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自我思想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保證建筑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減少甚至是杜絕。
參考文獻
[1]郭靜.淺談多層框架結構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 城市生活,2010(28)
[2]郭永昊、于正芬.淺談建筑暖通空調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預防[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30)
[3]吳京峰.試論住宅建筑的電氣設計[J].中華居民,2011(S1)
解放以來我國磚的產量逐年增長,據統計[3],1980年的全國年產量為1600億塊,1996年增至6200億塊,為世界其它各國磚每年產量的總和。全國基建中采用砌體作墻體材料約占90%左右。在辦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磚墻承重。50年代這類房屋一般為3-4層,現在已為5-6層,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層?,F在每年興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積多達1億m2以上。根據重慶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積為503萬m2,其中采用磚承重的占98%,7~7層以上的占50%,1972年還建成12層住宅。
在中小型單層工業廠房和多層輕工業廠房,以及影劇院、食堂、倉庫等建筑也廣泛采用磚墻、柱承重結構。
磚石結構還用于建造各種構筑物。如鎮江市建成的頂部外經2.18m、底部外徑4.78m、高60m的磚煙囪;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氣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徑6.3m、壁厚240mm的磚砌糧倉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橫跨云宵—東山兩縣的大型引水工程—向東渠,其中陳岱渡槽全長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規模宏大。此外我國在古代建橋技術的基礎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橋,接著又建成了敞肩式現代公路橋,最大跨度達120m——湖南烏巢河大橋。我國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橋有10座,每座都有新發展和世界紀錄。
我國還積累了在地震區建造砌體結構房屋的寶貴經驗。我國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設防區。地震烈度≤6度的砌體結構經受了地震的考驗。經過設計和構造上的改進和處理,還在7度區和8度區建造了大量的砌體結構房屋。據不完全統計,從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間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建筑面積已達70-80億m2[4]。
二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60年代以來,我國粘土空心磚的生產和應用有較大的發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層的空心磚承重的旅館。當時空心磚孔洞率為22%,與實心磚強度等效,但可減輕自重17%、墻厚減小20%,節省砂漿20~30%,砌筑工時少20-25%,墻體造價降低19~23%。根據節能進一步要求,近年來我國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制造出規格為380240190、孔洞率為40%的燒結保溫空心磚,這種保溫磚的密度為1012kg/m3,抗壓強度10.5Mpa,熱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學和熱工性能的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5]?!抖嗫状u砌體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為這種磚的推廣創造了條件。
近10余年來,采用砼、輕骨料砼或加氣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種工業廢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無熱料水泥煤渣砼砌塊或蒸壓灰砂磚、粉煤灰硅酸鹽磚、砌塊等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塊作墻體的房屋,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砌塊墻體已成為我國墻體革新的有效途徑之一。砌塊種類、規格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塊較為普遍,在小型砌塊中又開發出多種強度等級的承重砌塊和裝飾砌塊。據不完全統計[6],1996年全國砌塊總產量約為2500萬m3,各類砌塊建筑
約5000萬m2,近十年砼砌塊與砌塊建筑的年遞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廣迅速,以上海推廣砌塊建筑為例,1994年約50萬m2,1995年100萬m2,1996年約150萬m2,到1999年一季度累計完成的砌塊建筑450萬m2。這些砌塊建筑大多是多層的,至于中高層、高層砌塊建筑我國于80年代就著手和進行試點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廣西區科委十層砌塊住宅試驗樓、1986年建成的廣西區建二公司十一層小砌塊試驗樓,[7]為我國砌塊中高層的發展作了開創性的工作。從90年代初期,在總結國內外配筋砼砌塊試驗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在配筋砌塊結構的配套材料、配套應用技術的研究上獲得了突破,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針對性的試點工程[10],如1997年建成的盤錦市國稅局15層砌塊住宅,1998年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磚塊配筋砌體住宅試點工程[8]。試點工程實踐表明,中高層配筋砌塊建筑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前者15層砌塊建筑,節省鋼材45%、土建造價降低18%;上海18層節約鋼材25%,土建造價降低7.4%。因此,將中高層配筋砌塊結構體系納入到我國砌體結構設計規范中是理所當然的。由此可見,作為粘土磚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強于粘土磚的砌塊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國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預制大型墻板建造多層住宅,如采用振動磚墻板、煙灰煤渣、礦渣砼墻板建造了幾十萬m2的建筑。近10多年來北京等地采用內澆外砌的混合結構建造中高層建筑,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最近幾年清華大學開展了多層大開間砼核心筒、砌體外墻的混合結構的試驗研究和小規模試點工程,在改進和擴展砌體結構的性能和應用范圍作了有益的探索。[12、13]
我國配筋砌體應用研究起步較晚,60年代衡陽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墻、柱采用網狀配筋砌體承重,節省綱材和水泥。1958~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磚柱建筑了12-24m、吊車起重量50-200t的單層廠房36萬m2,使用情況良好。70年代以來,尤其是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對設置構造柱和圈梁的約束砌體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國抗震設計規范。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在磚墻中加大加密構造柱形成所謂強約束砌體的中高層結構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遼寧省沈陽市、江蘇徐州、湖南長沙、蘭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層上百萬m2的這類建筑,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納入到地方標準或國家標準[14、15、16]。這是我國科研工在粘土磚砌體低強材料情況下,向中高層作出的貢獻。利用如此低的砌體材料在地震區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國!
和約束配筋砌體對應的是所謂均勻配筋砌體,即國外廣泛應用的配筋砼砌塊剪力墻結構,這種砌體和綱筋砼剪力墻一樣,對水平和豎向配筋有最小含鋼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類同于砼剪力墻結構,它是利用配筋砌塊剪力墻承受結構的豎向和水平作用,是結構的承重和抗側力構件。配筋砌體具有強度高、延性好,和鋼筋砼剪力墻性能十分類似,可以用于大開間和高層建筑結構[6]。如美國抗震規范規定,配筋砌體的適用范圍同鋼筋砼結構。我國在80年代初期主持編制國際標準《配筋砌體設計規范》[11]起至今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試驗研究[7、8、9],表明用配筋砌體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經濟又安全的建筑結構,如廣西的10-11層、盤錦的15層、上海的18層等。目前正在籌建的配筋砌塊高層有首鋼十八層配筋砌塊住宅工程,遼寧撫順6棟16層砌塊住宅、哈爾濱2棟18層砌塊住宅等??梢娕浣钇鲶w中高層的研究和應用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我國有著用磚砌筑拱和券的豐富經驗,解放以來,又向新的結構形式和大跨度方向發展。50-6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磚拱屋蓋和樓蓋,還建成了10.511.3m的扁球形磚殼屋蓋,1616m的雙曲扁球型磚薄殼和40m直徑的園形球磚殼。60年代南京用帶勾空心磚建成1410m雙曲扁殼屋蓋倉庫,以及10m直徑的園形殼屋蓋油庫,在西安建成了24m雙曲扁殼屋蓋等。70年代我國還在閩清梅溪大橋工程中建成88m跨的雙曲磚拱橋等。
三砌體結構理論研究與計算方法
解放前直至1950年我國談不上有任何結構設計理論。國家建委于1956年批準在我國推廣應用蘇聯《磚石及鋼筋磚石結構設計標準和技術規范》NUTY120-55,直到60年代。60~70年代初,在我國有關部門的領導和組織下,在全國范圍內對磚石結構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和調查,總結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比較先進的磚石結構理論、計算方法和經驗。在砌體強度計算公式、無筋砌體受壓構件的承載力計算、按剛彈性方案考慮房屋的空間工作,以及有關構造措施方面具有我國特色。在此基礎上于1973年頒布了國家標準《磚石結構設計規范》GBJ3-73。這是我國第一部磚石結構設計規范。從此使我國的砌體結構設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為修訂GBJ3-73規范,我國對砌體結構進行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其中收集我國歷年來各地試驗的砌體強度數據4023個,補充長柱受壓試件近200個,局壓試件100多個,墻梁試件200多根及2000多個有限元分析數據和進行了11棟多層的磚房空間性能實測和大量的理論分析工作等。這樣在砌體結構的設計方法、多層房屋的空間工作性能、墻梁的共同工作,以及砌塊的力學性能和砌塊房屋的設計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此外對配筋砌體、構造柱和砌體房屋的抗震性能方面也進行了許多試驗研究。相繼出版了《中型砌塊建筑設計與施工規范》JGJ5-80、《砼小型空心砌塊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JGJ14-82、《冶金工業廠房鋼筋砼墻梁設計規程》YS07-79、《多層磚房設置鋼筋砼構造柱抗震設計與施工規程》JGJ13-82等,非凡是《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使我國砌體結構設計理論和方法趨于完善。我國砌體結構可靠度的設計方法,已達到當前的國際先進水平。對于多層砌體房屋的空間工作,在墻梁中考慮墻和梁的共同工作和局壓設計方法等專題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近10余年來,非凡是《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頒行后,進入了第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訂時期。如1995年頒行的《砼小型空心磚塊建筑技術規程》JGJ/T14-95,通過試驗增強抗震構造措施,使原規范可增加一層,擴大了地震區的應用范圍。1999年6月1日頒行的《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3-98,取代了《磚石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203-83。它主要補充了近年來新型材料和配筋砌體施工技術、施工質量控制等級方面的內容。目前正在修編的《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主要在砌體結構可靠度方面、配筋砼砌塊砌體、墻梁的抗震方面作了調整和補充。砌體結構可靠度,根據我國當前國情,作了適當的上調。這樣作主要為促進采用較高等級的砌體材料,提高耐久性和適當提高抗風險能力。配筋砌體,非凡是配筋砼砌塊中高層,根據我國主編的國際標準《配筋砌體結構設計規范》和我國近年來各地較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和試點建筑的經驗,使我國配筋砌體的理論更完善,應用范圍和限制有了較大的擴展和突破。如其應用范圍,已達到鋼筋砼剪力墻的適用范圍。配筋灌孔砼砌塊砌體是作為一個體系納入到砌體規范中的,它的未來的實施,對促進我國砌塊結構向高檔次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本次修訂增補了墻梁在地震區的設計方法,進一步擴大了這種結構形式的使用范圍。另外根據多年來砌體結構,非凡是新型墻體材料結構的溫度裂縫、干燥收縮裂縫普遍比較嚴重,進行深入研究后,增加了比較有效的抗裂構造措施。
我國砌體結構理論近年來有較大提高,反映在《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頒行前后,陸續出版了許多教材和著作,如丁大鈞主編的《砌石結構》、《砌體結構學》、施楚賢主編的《砌體結構理論與設計》,以及《砌體結構論文集》、《砌體結構設計手冊》等。這些對促進我國砌體結構的發展有一定作用。
四展望
砌體是包括多種材料的塊體砌筑而成的,其中磚石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幾千年來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易于取材、生產和施工,造價低廉,致今仍成為我國主導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國的砌體材料普遍存在著自重大、強度低、生產能耗高、毀田嚴重、施工機械化水平較低,和耐久性、抗震性能較差等弊病。因此我認為要針地這些問題開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1、積極開發節能環保形的新型建材[3]
1988年第一次國際材料研究會議上首次提出“綠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6月聯大巴西里約熱內盧環境和發展世界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宣言,確認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其目標是:依據環境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然的原則,盡量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盡可能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凈化。保護生態環境以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發達國家在實施《綠色建材》計劃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我國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為契機,遵照同志“經濟的發展,必須與人口、環境、資源統籌考慮,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钡闹甘揪?,迅速行動起來,廣泛研制“綠色建材”產品,取得了初步成果。
1)加大限制高能耗、高資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品的生產力度。如對粘土磚國家早就出臺了減少和限制的政策。近年的限制力度越來越大,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建筑上不準采用粘土實心磚,這間接地促進了其它新材的發展。
2)大力發展蒸壓灰砂廢渣制品。這包括鋼渣磚、粉煤灰磚、爐渣磚及其空心砌塊、粉煤灰加氣砼墻板等。這些制品我國80年代以前生產量曾達2.5億塊,吃掉工業廢渣幾百萬噸,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廠家已停產,致使粘土磚生產回潮。今后應加大科研投入、改進工藝、提高產品性能和強度等級、降低成本,向多功能化發展。
3)利用頁巖生產多孔磚。我國頁巖資源豐富,分布地域較廣。燒結頁巖磚具有能耗低、強度高、外觀規則,其強度等級可達MU15~MU30,可砌清水墻和中高層建筑。頁巖磚在四川、湖北和大連等地已初步應用。如城都的“綿城苑”小區16萬m2的建筑均采用這種磚。
4)大力發展廢渣輕型砼墻板。這種輕板利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骨料為陶粒、礦渣或爐渣等輕骨料,加入玻璃纖維或其它纖維。以及其它輕材料墻板,提高砌體施工技術的工業化水平。
5)GRC板的改進與提高。這種板自重輕、防火、防水、施工安裝方便。GRC空心條板是大力發展的一種墻體制品,需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裝配,以提高板的產量和質量。
6)蒸壓纖維水泥板。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粉煤灰生產國,僅電力工業年排灰量達上億噸,目前的利用率僅為38%。其實粉煤灰經處理后可生產價值更高的墻體材料。如高性能砼砌塊、蒸壓纖維增強粉煤灰墻板等。它具有容重低、導熱系數小、可加工性強、顏色白凈的特點,目前全國的產量已達700萬m2。
7)大力推廣復合墻板和復合砌塊。目前國內外沒有單一材料,既滿足建筑節能保溫隔熱,又滿足外墻的防水、強度的技術要求。因此只能用復合技術來滿足墻體的多功能要求。如鋼絲網水泥夾芯板。目前看來,現場濕作業,抹灰后難以克服龜裂現象有待改進。
復合砌塊墻體材料,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如采用礦渣空心磚、灰砂砌塊、砼空心砌塊中的任一種與絕緣材料相復合都可滿足外墻的要求,目前已有少量生產。我國在復合墻體材料的應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礎,宜進一步改善和完善配套技術,大力推廣,這是墻體材料“綠色化”的主要出路。
2、發展高強砌體材料
目前我國的砌體材料和發達國家相比,強度低、耐久性差。如粘土磚的抗壓強度一般為7.5~15Mpa,承重空心磚的孔隙率≤25%。而發達國家的抗壓強度一般均達到30~60Mpa,且能達到100Mpa,承重空心磚的孔洞率可達到40%,容重一般為13KN/m3,最輕可達0.6KN/m3。根據國外經驗和我國的條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燒結工藝上進行改進,是可以顯著提高燒結磚的強度和質量的。如我國中美合資大連太平洋磚廠可生產出20Mpa~100Mpa的頁巖磚。由于強度高、耐久性、耐磨性和獨特的色彩,可作清水墻和裝飾材料,已出口和廣泛用于高檔建筑。高強塊材具有比低強材料高得多的價格優勢。
根據我國對粘土磚的限制政策,可就地取材、因地植宜,在粘土較多的地區,如西北高原,發展高強粘土制品、高空隙率的保溫磚和外墻裝飾磚、塊材等;在少粘土的地區發展高強砼砌塊、承重裝飾砌塊和利廢材料制成的砌塊等。
在發展高強塊材的同時,研制高強度等級的砌筑砂漿。目前的砂漿強度等級最高為M15。當與高強塊材匹配時需開發大于M15以上的高性能砂漿。我國正在起草的《砼小型空心砌塊砂漿和灌孔砼》行業標準中砂漿的強度等級為M5~M30,灌孔砼的強度等級為C20~C40,這是砼砌塊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進展,對推動高強砌體材料結構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根據發展趨勢,為確保質量,發展干拌砂漿和商品砂漿具有很好的前景。前者是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狀態下混合裝包供給現場按要求加水攪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塊公司已供給這種干拌砂漿,價格約高20%左右。商品砂漿的優點同商品砼。這類砂漿的發展一旦取代傳統砂漿,將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
3、繼續加強配筋砌體和預應力砌體的研究。
我國雖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體結構體系,但需研制和定型生產砌塊建筑施工用的機具,如鋪砂漿器、小直徑振搗棒、小型灌孔砼澆注泵、小型鋼筋焊機、灌孔砼檢測儀等。這些機具對配筋砌塊結構的質量至關重要。
預應力砌體其原理同預應力砼,能明顯地改善砌體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國外,非凡是英國在配筋砌體和預應力砌體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國80年代初期曾有過研究,但直至最近才有少數專家研究,如重慶建筑大學的駱萬康教授對預應力磚墻的抗震設計提出了建議。[17]
4、加強砌體結構理論的研究
進一步研究砌體結構的破壞機理和受力性能,通過物理和數學模式,建立精確而完整的砌體結構理論,是世界各國關心的課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好的基礎,有的題目有一定的深度,[18]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利,對促進砌體結構發展也有深遠意義。為此還必須加強對砌體結構的實驗技術和數據處理的研究,使測試自動化,以得到更精確的實驗結果。
正如一位資深砌體結構學者,E、A、James指出“砌體結構經歷了一次中古歐洲的文藝復興,其有吸引力的功能特性和經濟性,是它獲得新生的關鍵。我們不能停留在這里。我們正在進一步賦予砌體結構的新的概念和用途”。我們對砌體結構的未來布滿信心,在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堅持科學態度,敢于創新,不斷努力,為我國及世界的砌體結構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大鈞.《砌體結構》教學芻議.建筑結構.1999.
2、施楚賢主編.砌體結構理論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3、周玉琴等.淺談新世紀“綠色建材”在國內外發展趨勢.天津墻改辦.墻改與節能.1999.
4、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修訂組.我國建筑結構設計可靠度設定水平分析與改進意見.1999.7
5、鄭墨林.燒結保溫空心砌塊的性能與應用初探.天津墻改辦.墻改與節能.1999.
6、苑振芳.砼砌塊建筑發展現狀及展望.工程建設標準化.1998.
7、廣西建科所.抗震設防配筋小砌塊高層建筑研究—成果鑒定資料.1987.12
8、肖小松.砼砌體的性質.同濟大學博士后工作報告.1998.5
9、謝小軍.砼小砌塊砌體力學性能及其配筋砌體抗震性能的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1998
10、苑振芳.15層配筋砌塊住宅試點工程簡介.施工技術.1998.
11、苑振芳.國際標準《配筋砌體結構設計與施工規范》簡介.工程建設標準化.1995.
12、方鄂華等.砼筒一組合墻及開洞組合墻模型試驗及承載力研究.建筑技術.1997
13、王紹豪等.帶砼筒大開間磚混結構靈活住宅結構設計建議.建筑技術.1997
14、沈陽市建設標準《鋼筋砼—磚組合墻結構技術規程》SYJB2-95
15、江蘇省地方標準《約束磚砌體建筑技術規程》DB32/113-95
16、甘肅省標準《中高層磚墻與砼剪力墻組合砌體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DBJ25-56-95
論文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震害機理,抗震設計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房屋是指由鋼筋混凝土縱梁、橫梁和柱等構件所組成的承重體系的房屋,框架房屋具有平面布置靈活、可任意分割房間,容易滿足生產工藝和使用要求。它既可以用于大空間的商場、工業生產車間、禮堂,也可用于住宅、辦公樓、醫院和學校建筑。因此,框架房屋在單層和多層工業與民用建筑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框架結構自身重量輕,能有效減小地震作用。如果設計合理,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一般較好,能達到很好的延性,但同時由于側向剛度較小,地震時水平變形較大,易造成非結構構件的破壞。結構較高時,過大的水平位移引起的P—效應也較大,從而使結構的損傷更為嚴重[1-2]。因此,在設計時必須嚴格限制框架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
1 震害特性
1.1框架梁、柱的震害
框架梁、柱的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節點處。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頂震害重于柱底,角柱震害重于內柱,短柱震害重于一般柱,震害情況如下。
1.1.1框架柱上下端出現塑性鉸
為了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對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要求采用“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桿件”的設計原則。然而地震中在框架梁基本完好的情況下,柱端出現塑性鉸的情況非常普遍,如圖1所示。地震災區很多框架結構的垮塌源于柱端先于梁端破壞,發生一垮到底的現象。對此,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現行規范的設計方法能實現“強柱弱梁”嗎?地震作用在板、梁、柱中的傳遞路徑與設計時所采用的假定一致嗎?因此,如何提高柱的承載力,如何考慮樓板對框架梁強度和剛度的貢獻,以真正實現“強柱弱梁”值得商榷。
圖1框架柱上下端出現塑性鉸
1.1.2柱頂周圍有水平裂縫、斜裂縫或交叉裂縫。
重者混凝土壓碎崩落,柱內箍筋拉斷,縱筋壓曲成燈籠狀,如圖2所示,上部梁、板傾斜。
圖2縱筋壓曲成燈籠狀
由于節點處的彎矩、剪力和軸力都比較大,柱的箍筋配置不足或錨固不好,在彎、剪、壓共同作用下,使箍筋失效而導致出現此種震害。
1.1.3短柱破壞
當有錯層、夾層或有半高的填充墻,或不適當地設置某些連系梁時,容易形成短柱(柱高與柱截面的邊長之比小于4)。如:由于窗臺墻體對柱子的約束作用,使柱子的有效長度減小了50%,成為短柱,如圖3所示。
圖3 短柱剪切破壞
柱子較短時,剪跨比過小,剛度過大,柱中吸收的地震力也較大,容易導致柱子的脆性剪切破壞,形成交叉裂縫乃至脆斷。因此,結構設計應盡量避免形成短柱。
1.1.4節點破壞
節點核心區產生對角方向的斜裂縫或交叉斜裂縫,如圖4所示,混凝土剪碎剝落。節點內箍筋很少或無箍筋時,柱縱向鋼筋壓曲外鼓。節點破壞將導致梁柱失去相互之間的聯系。節點破壞的主要原因是節點的受剪承載力不足,約束箍筋太少,梁筋錨固長度不夠以及施工質量差所引起。
圖4節點破壞
1.1.5角柱破壞
房屋不可避免地發生扭轉,因此角柱所受承載力最大,同時角柱又有雙向彎矩作用,而其約束又較其他柱小,所以震害重于內柱。
1.1.6框架梁產生斜裂縫
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框架梁有斜裂縫產生,受損嚴重的梁,裂縫貫通。
1.2填充墻的震害
填充墻能夠增加框架結構的整體剛度,人們想利用其剛度來減小框架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側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墻與框架是共同作用的,由于填充墻早期剛度大,吸收了較大的地震作用,然而因墻體受剪承載力低,變形能力小,墻體與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結,在往復變形時墻體易發生剪切破壞和散落。所以在地震中,框架結構中填充墻的破壞非常普遍,即使在地震烈度較低的地區,也會出現部分建筑物的填充墻和梁柱界面上出現明顯的裂縫。填充墻的破壞形態與填充墻的幾何形狀、填充墻所用的砌體材料、填充墻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情況等因素有關填充墻自身嚴重破壞的情況有出平面破壞(圖5a 和圖5b)、出現明顯的45度斜裂縫(圖5c)和部分壓碎或坍塌(圖5d)。用空心砌塊砌體作為框架結構填充墻時,填充墻的自身破壞相比于實心磚砌體更為嚴重,此時填充墻的破壞有助于耗散地震能量,結構剛度降低,減小地震反應,從而保護了主體框架。此外,由于填充墻布置不均勻、不對稱,造成建筑物的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不重合,地震作用下結構發生整體扭轉變形,導致梁柱或填充墻發生破壞的情況在地震災區也較為常見。
a填充墻偏離框架平面 b填充墻出平面破壞 c填充墻剪切破壞 d填充墻局部壓碎
圖5 填充墻的破壞形態
填充墻與主體之間采用強連接,則其剛度參與整體工作不明確,對結構構件造成破壞;填充墻與主體之間采用弱連接,其自身穩定性則難以保證。地震中部分房屋建筑填充墻坍塌與人員逃生發生在同一時間,特別是作為逃生通道的樓梯間的填充墻倒塌,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且修復費用高、難度大。綜合考察其破壞情況,墻體與主體結構之間缺乏可靠連接,墻柱之間拉結鋼筋數量不足甚至未布設拉結鋼筋,填充墻自身穩定性未得到保證是重要原因??拐鹪O計規范2008年修改后已經新增了提高框架結構填充墻和維護結構安全性的內容,在今后的設計施工當中,輕質墻板是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不錯的選擇。對于重要逃生通道的樓梯間過道的填充墻穩定性尤其值得重視,建議采用鋼筋混凝土墻或配筋砌體。
從填充墻的破壞形態可以分析其在地震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人們認識填充墻和框架結構相互作用的機理。在框架中合理地布置填充墻,結構設計時合理地考慮填充墻的影響,是確保框架結構獲得良好的抗震性能的基本途徑。
1.3結構布置不規則的震害
1.3.1扭轉破壞
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不當而造成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有較大的不重合,或者結構沿豎向剛度有過大的突然變化,則極易使結構在地震時產生嚴重破壞,這是由于過大的扭轉反應或變形集中而引起的。
1.3.2薄弱層的破壞
圖6 軟弱底層房屋倒塌
出于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考慮,如上部為住宅、下部為商業用房或車庫,相對上部其他層,底層填充墻較少,甚至于沒有填充墻,導致層間側移剛度相差較大,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側移集中在底層,使之成為薄弱層。這種由于豎向剛度不連續造成側移集中在底層的情況,在地震中屢見不鮮。如圖6所示。
1.3.3應力集中
結構豎向布置產生很大突變時,在突變處由于應力集中會產生嚴重震害。
1.3.4防震縫處破壞
兩建筑物間防震縫寬度留設不足,在地震時發生相互碰撞而破壞。
2 震害原因分析
2.1設計方面的原因
結構選型不合理,出現平、立面不規則的結構布置;未按強柱弱梁的抗震概念進行設計,柱子斷面小、材料強度低、層剛度弱、實際軸壓比超限;施工混凝土強度低,往往形成薄弱層,大震下彈塑性變形過大,形成層間屈服機制,從而造成框架柱壓潰、折斷、傾斜及節點破壞等,或造成整幢房屋或房屋底層的壓扁、傾斜、平移等整體破壞。
規范中對填充墻的豎向布置并無量化的規定,導致結構設計人員無章可循。即使在汶川地震后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版中,也僅提出了如下要求“框架結構的圍護墻和隔墻,應考慮其設置對結構抗震的不利影響,避免不合理設置而導致主體結構的破壞。”雖然作為新增的強制性條文列入規范,但設計人員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很大的主觀性。
2.2施工方面的原因
施工單位偷工減料,施工方法不當,澆注混凝土強度不足,梁柱配筋不足。特別是框架柱子的混凝土強度及配筋不足,實際軸壓比往往超限,柱抗彎、抗剪、抗拔能力差,是造成整幢房屋傾倒、傾斜、壓扁及柱子折斷、壓潰的重要原因。柱箍筋彎鉤不是135度,大部分為90度,箍筋錨固差,加上無加密區等,對柱子混凝土約束很差,造成柱子壓屈、壓潰、剪切破壞等。柱局部抗壓抗剪十分薄弱,大震下局部柱壓潰或折斷,造成整幢房屋傾倒或傾斜。
3 抗震設計
3.l平面布置結構、對稱、質量和剛度變化均勻
一幢房屋的動力性能基本上取決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筑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房屋具有良好的耐震性能。
如果平面不規則,質心和剛心不重合,易發生扭轉破壞使結構破壞;立面不規則,易產生突然削弱的薄弱層,導致地震力作用下的變形集中,從而使建筑物首先從該部位發生嚴重破壞,甚至整個建筑的破壞。
因此,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3.2保證結構的延性抗震能力
合理選擇了建筑結構后,就需要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確實具有所需的延性抗震能
力,從而保證結構在中震、大震下實現抗震設防目標,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桿件。保證結構延性以防止脆性破壞、承受某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實現塑性內力重分布而有利于抗震,同時也符合經濟要求。
3.3設置多道設防的抗震結構體系
多道抗震防線對抗震結構是必要的,當第一道防線的抗側力構件在強烈地震襲擊下遭到破壞后,后備的第二道至第三道防線的抗側力構件立即接替,抵擋住后續的地震動的沖擊,可保證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
3.4利用贅余構件增多抗震防線
在超靜定結構構件中,贅余構件是第一道防線,由于主體已是靜定或超靜定結構,贅余構件破壞不會影響整個結構的穩定。超靜定結構在超過其荷載能力時,先使多余桿件發生塑性變形,消耗吸收一部分能量,而保證整個結構的穩定性,減少地震破壞。超靜定結構次數多,則消耗地震能量也就愈多,建筑抗震性能越強。
當建筑物受到地震動主脈沖卓越周期的作用時,一方面利用結構中增設的贅余構件的屈服和變形,來耗散輸入的地震能量;另一方面利用贅余構件的破壞和退出工作,使整個結構從一種穩定體系過渡到另一種穩定體系,實現結構周期的變化,以避開地震動卓越周期長時間持續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效應。
3.5 增強構件的相互連接
多個構件有可靠的連接才能保證各個構件的強度充分發揮,才能更好地傳遞地震力,使各個構件都能充分地吸收地震力,提高整個構件的延性。構件連接不破壞,整個結構才能保證其整體性,各構件之間的連接必須可靠。
3.6填充墻的利用
填充墻在地震力作用時可減輕主體結構的破壞,但混凝土填充墻可能會造成框架比較顯著的局部破壞,所以說填充墻對主體結構抗震有有利和不利兩種影響,應該在結構抗震時加以具體分析,深人研究不同填充墻布置情況下填充墻對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以期提出對填充墻布置的量化規定,具有重要的工程價值。同時要使隔墻和圍墻在平面上要對稱均勻分布、沿豎向連續均勻分布。
3.7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問題
使用了隔震技術的建筑在 1994年美國洛杉磯地震和 1995年阪神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隔震技術的可靠性和優越性逐漸得到了認識和承認。2001抗震設計規范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中比較成熟的內容,增加了“隔震與消能減震”一章,但由于當時受各種條件制約,實際應用較少。隔震技術對于低層和多層建筑比較合適,隔震技術近年來發展較為成熟,2008年抗震規范修改以后,也取消了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主要應用于對功能有特殊要求和抗震設防8度、9度建筑的限制。與復雜的主動控制技術相比,隔震技術簡單而容易掌握;與傳統抗震設計相比,在取得同樣抗震能力時,造價更低。中國 70%以上的大城市位于7度或 7度以上地區,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在未來在中國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
4 結論
地震極具偶然性,但同時也極具破壞性,有難于把握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要準確預測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的特性和參數,因此,建筑抗震概念設計顯得十分重要。它從總體上把握了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選擇有利的抗震場地,優化的平立面布置,利用結構延性,設置多道防線,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桿件的指導思想,構件之間應的可靠連接,重視非結構因素。同時,通過抗震計算提供定量手段,構造措施以保證結構整體性,加強結構局部薄弱環節,保證抗震計算結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50011-2010,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文章以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更名,以及南昌大學制定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為背景,探討制定大土木類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版培養方案以培養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識,能在建筑環境與建筑能源領域從事設計、施工、制造、運行、咨詢及節能改造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員為目標,探索開設大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第三學期實踐課程及特色課程等。
關鍵詞: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第三學期;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TV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將原土建類的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和城市燃氣工程專業合并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2012年教育部又將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建筑設施智能技術專業合并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建環專業兩次合并更名過程中,國內各相關高校對其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張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系統總結了專業人才培養中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經驗。楊吉民等[2]介紹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王晏平等[3]介紹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制定的原則及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 闡述了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的主要特點。李銳等[4]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闡述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符永正等[5]對專業指導委員會提出的最新專業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定位、課程名稱等提出一些建議。張騰飛等[6]將國內該專業培養計劃與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與地區高校相應專業進行了比較,發現國內的建環專業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學、結構、給排水等方面的專業平臺課,以打通目前存在的專業壁壘。李志生等[7]介紹了國內外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最新的發展趨勢, 分析了高校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時所應采取的對策。張國強等[8]研究并學習發達國家的思維方法,對建環專業進行準確的專業定位。倪龍等[9]認為建環專業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徐榮進等[10-11]提出了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各群體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認為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應新增能源供給系統方面的內容,以滿足行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時也促進該專業的健康發展。金光[13]針對新更名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教與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必修環節適當增加建筑節能技術與管理課程模塊。南昌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根據學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養模式的新變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類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南昌大學制定建環專業新版培養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當時是應教育部關于
高等學校設置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的要求而申報的,于2011年開始正式招生。學校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設置在建筑工程學院。學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學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學實驗中心,擁有8個建筑、土木及力學類專業。學校第一版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傳統建環專業培養課程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節能課程。
為將南昌大學建設成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全面提高學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在“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的育人理念引領下,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文件要求,在總結學校2012年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取得的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南昌大學制定2016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此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通專融合為途徑,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突破口,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驅動力,以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為抓手,以大類培養、學分選課制、三學期制、學業評價等改革為手段,著力構建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更加科學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指導委員會要求及學校具體情況,修定后的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為:適應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好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基礎,具備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識,掌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具有在政府部門、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公司、設備制造企業、運營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綠建咨詢公司等單位和機構,從事采暖、通風、空調、凈化、冷熱源、供熱、燃氣、節能改造等方面的規劃設計、研發制造、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及系統保障等技術或管理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環專業大土木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南昌大學2016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構成。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約占30%,學科基礎課程約占30%,專業課程約占36%,創新創業類課程約占4%。通識教育課程分為Ⅰ類公共必修課程和Ⅱ類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Ⅰ類公共必修課由思想政治理論課、英語、體育、計算機類課程等組成。Ⅱ類文化素質課主要包括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批判能力、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科學思維方法,對學生進行完善人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質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由
最核心、最基礎的專業主干課程(16門左右)組成。專業課程則根據學生就業、考研、出國或者聯合培養等要求靈活設置課程模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需求,在學院教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從而形成個性化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專業課程分為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趯W校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培養課程體系學分比例見表1。
(一) 構建土木類專業課程平臺
南昌大學自2016年開始不分專業按院系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按大類進行培養,同一大類的學生修讀共同學科平臺課程,三、四年級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和發展需求進行專業分流,分類培養。共同修讀兩個學年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16門,共同修讀一年半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12門,共同修讀一年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8門。學生專業分流時間原則上在第二個學年結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學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4個本科專業,專業種類繁雜,因此,選擇共同修讀一年8門專業大類平臺課程(具體課程見表2)。表2中工程制圖類課程包括畫法幾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課程,還安排了BIM相關課程設計。工程測量系列課程是此次培養方案新增的課程,一是學院具有完備的工程測量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條件;二是有很多畢業生從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學習該課程知識。工程經濟學及管理基礎課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擔教學,為學生將來從事項目管理及工程造價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二) 第三學期實踐課程設計
南昌大學現在實行的是傳統兩學期制教學模式,即秋季學期(約20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約20周)+暑假(約7周)。改革后,根據《南昌大學“三學期制”實施方案》,
實行“三學期制”,以實現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學期制模式改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秋季學期(18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18周)+夏季學期(4周)+暑假(約7周),總教學周數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時間基本不變。實施“三學期制”后,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主要安排理論教學,夏季學期主要安排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學校要求,此次建環專業新版培養方案中,將原先在春秋學期進行的課程設計、實驗、認識實習安排在夏季學期即第三學期(見表3)。
根據學校學制學分規定,學分計算最小單位為0.5學分,理論學時須為8學時的整數倍,實驗學時須為16學時的整數倍,實驗學時超過32學時的實驗課,可以單獨設為一門課程,不到32學時的實驗課,應在同一課程群內整合成實驗課;鼓勵多開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因此,將原本分散在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課程中的驗證性試驗合并為熱工及流體實驗,并在三年級夏季學期開設,之前工程熱力學理論課在二年級上學期開設,傳熱學課程和流體力學課程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另外,將供熱工程、空氣調節、空調用制冷技術三門課程的實驗合并成暖通空調綜合實驗,在四年級夏季學期開設,之前空調用制冷技術課程在三年級上學期開設,供熱工程課程和空氣調節課程在三年級下學期開設。
將課程設計和實驗安排在夏季學期,這樣不會影響學生春秋學期期末備考理論課,同時又能使學生專心完成實踐任務,也便于教師集中指導。
(三)特色課程設計
1.土木特色課程
由于學院特色課程主要是傳統土木和建筑類相結合的課程,因此,建環專業側重土建類理論知識體系,這不同于偏重機械類課程體系的傳統建環專業。除了上文介紹的土木類平臺課程外,建環專業培養方案還設置有房屋建筑學(含課程設計)、綠色建筑材料(含實驗)課程,分別在二年級的上學期和下學期開設。土木類特色課程的設置,旨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識圖能力,同時對保溫節能建筑材料的結構原理、力學及熱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節能類特色課程
由于建環專業的前身是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因此修訂培養方案時保留了第一版培養方案中有關建筑節能類課程,包括建筑節能原理及技術、建筑能效評估(含課程設計)、建筑能效管理與節能、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含課程設計)等課程。與第一版培養方案的區別在于,這次修訂將這些課程分別設在大三下學期及大四上學期。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來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綠建咨詢公司,從事建筑節能改造及項目咨詢工作,擴大學生的專業適應范圍。
3.開放研究生課程共享
按學校要求,“學院在修訂培養方案時,可以考慮開放研究生課程共享,鼓勵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同學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如果進入我校學習,其在本科期間修讀的研究生課程將給予認定并免修?!贝舜闻囵B方案中設有數值傳熱學、能量系統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選修課,一方面是為了響應學校要求,另一方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提供理論基礎。
四、結語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經過兩次專業名稱的變更,使其專業應用范圍得到擴大和調整,極具時代特色。根據南昌大學2016年起不分專業,按院系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按大類進行培養教學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環專業進行了大土木類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和實踐。主要舉措有開設8門大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程、構建第三學期實踐課程及開設特色課程(土木類特色課程、節能類特色課程和
研究生共享課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參考文獻:
[1]張昌, 鄭萬兵, 湯文華, 汪秀清.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楊吉民, 李清清, 張照輝.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黃鐳,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新體系框架探討[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銳, 郝學軍, 詹淑慧, 邵宗義.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研究與建設[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劉冬華, 焦良珍. 關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國大學教學, 2012(4):40-42.
[6]張騰飛, 耿陽, 王樹剛, 端木琳.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寬口徑大類培養探索――中外大學培養模式對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張國強, 李念平, 陳友明, 歐陽浪琴.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國內外發展趨勢[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張國強, 李志生, 陳友明, 李念平, 歐陽浪琴. 基于教育國H化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定位探討[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龍,姚楊.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探討[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榮進, 王貞濤,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探索[J]. 中國電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榮進,宋新南,王貞濤,王穎澤.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改革[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橋, 鄒聲華, 李軼群.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探索[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勢下“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及“教與學”的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46):110-111.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