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
時間:2023-08-04 16:48: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 優化整合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秲冉洝肥谡n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3]孫愛云.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14-01
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的真知灼見和創新觀點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對剛入學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中醫理論形成于兩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字古奧,內容博大精深,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中醫基礎理論所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已習慣于中學期間形成邏輯思維的大一新生。因此,要使學生們真正透徹領會抽象而古奧的中醫術語、概念、學說并不容易,例如:五行學說、臟腑概念、氣血津液等。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1]。這就使得初學中醫知識的學生們常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中醫基礎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上主要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黑板、粉筆與教材”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文字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是較快較好地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和基礎知識的重要前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學人員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筆者認為,在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中合理的引入相關教學病案和增加師生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1.合理引入教學病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習興趣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有助于挖掘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內容?,F代中醫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西醫院校的基礎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失去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中醫理論源于臨床實踐,并不斷完善于臨床實踐。根據“先感知、后理解、再鞏固、終運用”的學習基本心理過程,中醫學習過程中的感性知識只能從臨床中來獲得,中醫傳統學習模式是“家傳”和“師授”,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早期中醫教育中的重要性[2]。因此根據目前中醫課程的純課堂教學設置情況,結合傳統中醫教育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特點,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應用臨床病案,通過模擬臨床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并強化教學效果。例:在病因“痰飲”章節講解中,可以通過以下病案分析講解:“王某,男,50歲。面部及雙下肢反復浮腫時間6年余。因勞累導致雙下肢再次浮腫,按之則凹陷。臉色暗淡無光澤,口淡乏味。形體消瘦,腰酸體倦。怯寒肢冷,減退。舌質淡胖,脈沉細”。問:“此患者的水腫癥狀,主要與哪些臟腑的哪些生理功能失調有關?為什么?”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學生明白了病為水腫,其病機為脾腎陽虛導致津液代謝失調。然后讓學生回顧津液的生成輸布過程以及參與津液代謝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就啟發性的加深了學生對廣義痰之水濕痰飲的理解。當然,在應用病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切合教學目標,淺顯易懂并把握好教學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往往以“滿堂灌”的模式為主進行授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影響了教學效果?;邮浇虒W法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理解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分析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識[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前蘇聯引入后,許多課程教學便廣泛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中最常用的是課堂討論法[4]。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教學中開設討論課,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在討論課中,把握階段教學目標,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橫向引導,并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在進行專題討論時,要精心選擇討論專題,最好選定橫跨不同章節的專題內容:如“臟腑關系”部分??梢詫W生分成若干組,討論一對臟腑之間的關系,并派代表到講臺進行“演講”,然后再由其他同學進行相關的補充。發言之后,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相關問題,由發言組的學生當場解答,最后由老師總結同時根據各組的表現予以細致的點評。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能將相關知識前后貫通,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鞏固,從而能自覺運用和分析相關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結語
總之,“學無定法,教無定規”,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授課教師做好中醫基礎課程的教學能很好的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專業的動力。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教學病案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作用。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既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又鍛煉培養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及與之相適宜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方法融于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能較好的傳授給學生,并為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王蕾,李春英,張炎,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調查情況分析[J].中醫教育,2000,19(6):23.
[2]吳鴻洲,程磐基.古今中醫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2):10-13.
論文摘要:《中藥學》分段教學是指將《中藥學》的基拙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拙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拙理論與中藥學基拙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拙課《溫病學》、《傷寒論》、《金魔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與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吨兴帉W》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F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婆R床中藥學發展,??朴盟幒秃侠碛盟幊蔀橹兴帉W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要學好臨床中藥學,必須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而要教好《中藥學》這門課,更要求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中醫基礎理論。要在《中藥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將基本理論加以融匯貫通,有目的地將之有機結合起來。
《中醫學基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是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學習中藥學相關知識的第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中藥學》、《方劑學》等后續課程。因此,提高《中醫學基礎》的教學質量顯得相當重要。鑒于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該門課程課時短、容量大,再加上中醫學理論體系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好這門課呢?筆者對教學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1.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
上世紀末全國20多所農業院校相繼開設了中藥學專業,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也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該專業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至今已經9年。農業院校的中藥學專業是農學與中藥學的交叉學科,既有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又有農學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借鑒了農業院校的優勢,讓學生掌握藥用植物栽培、規范化種植和品種選育等相關知識,又吸收了中醫院校的特色,讓學生掌握中藥學相關知識,培養其在藥物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能力,兩者有機結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在這樣的培養目標指導下,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課程門數就明顯增加,課程的課時則只能縮短,如《中醫學基礎》課程只有40個學時。
2.中醫基礎理論的獨特性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實踐觀察,總結歸納而逐漸升華和抽象所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它是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理論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學術體系。然而,這些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想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兒困難。尤其是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讓學生一頭霧水,甚至感覺跟算命等偽科學一樣。但這些又是我們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后期臟腑功能和疾病的診斷。還有一些概念,中西醫差別較大,如中醫的肝、心、脾、肺、腎和西醫的有很大區別。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這些特點,無形中增加了該門課程學習和講授的難度,如何在短時間內,講好這門課,教學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知識千差萬別,若要讓學生在聽每一節課時都興趣盎然,教師應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一)運用比喻[1]。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比喻法,可以將深奧的、復雜的、抽象的事理,用簡單的、熟悉的、直觀的事物表達出來,便于理解記憶。比如,講“風能勝濕”時,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濕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讓它盡快變干呢?同學們可能就聯想到,打開風扇,風一吹,地面上的水濕很快就沒有啦。所以,“風能勝濕”。
(二)結合典故。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與古代的文學知識密切相關。如講到“肝主藏血”、“怒能傷肝”時,可以舉《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從革,有收斂、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發、生長等特性。講授到這里時,可以聯系到成語“擊鼓鳴金”。古人打仗時有擊鼓前進,鳴金(敲鑼)收兵,因為鼓是木頭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鑼是金屬做的,可以收斂士兵情緒。
(三)應用多媒體[2]?,F在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媒體教學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講授五臟的形態結構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將肝、心、脾、肺、腎等臟器的形態結構圖片展示給學生,加深印象,課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學。在講課過程中,舉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講授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時,可聯系到范進中舉的例子。范進中年中舉,大喜過望,精神渙散,變得瘋癲。醫生請范進平時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來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復常態啦。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傷心,使心氣渙散,人變得瘋癲。恐能勝喜,他平時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這些例子,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理論知識很快就記住。
3.2梳理歸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3]《中醫學基礎》的課時一般在40學時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要把書中所包含的所有章節都詳細、深入地講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結合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在講課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對中藥學專業學生來說,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機等相關知識。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們要簡化教學內容,將基本概念講解清楚,重難點突出。如在陰陽學說中應側重講解陰陽的屬性及陰陽的相互關系;在五行學說中應側重講解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3.3督促學生理解記憶,強化理論知識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突出講述重難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記憶中醫學理論基本知識。為達到這種效果,在講課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督促學生,比如,加強課堂提問,開展課堂討論[4]。每堂課開始前幾分鐘可向學生提出前兩節授課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去鉆研自學。此外,可根據章節內容,設立專題,開展課堂討論。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能督促學生記住相關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案例教學法;中醫教學
一、引言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間久遠,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影響深刻,對于自小接受現代哲學和科學熏陶的年輕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特別是職業院校非中醫類專業的學生,由于課時緊,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中醫基本概念和理論,甚至達到“問病薦藥”的水平可謂難上加難。筆者在教學中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快速激起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增強學習中醫的自覺性,對學生掌握中醫思維產生了積極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在中醫教學中的實踐
(一)以常見病激起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剛剛邁進大學的年輕學子,大多經歷過失眠的痛苦,筆者以失眠的中醫治療作為開場白,一下子就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并順著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中醫,從而對中醫產生興趣。
案例一:桂枝湯巧治失眠。
病例介紹:盧某,男,22歲,患失眠多年,前醫曾以西藥安定、舒樂安定治療,用量逐漸加大,已形成依賴,停藥即失眠;并以中藥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等長期調理效果不顯。經仔細詢問,方知患者夜半子時汗出甚,遂以桂枝湯加味調和陰陽,三劑即愈。
分析:根據中醫陰陽理論,夜半子時是陰氣至盛、陽氣始長,即陰陽轉化、交接的時間,如果陰陽轉化交接順利,則如常人。該案例子時汗出甚,證明陰陽交接不順(即陰陽不和),陽不護陰則汗液外泄;又汗為心之外液,長期汗出影響心之藏神功能,則失眠。該案例病之本在陰陽不和,故用桂枝湯調和陰陽,立竿見影;而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等常用的中藥安神方劑,由于偏重于養心則療效欠佳。
本案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陰陽消長平衡、相互轉化概念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提前了解心與汗、心與神明的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心的生理病理功能打下了基礎。對處方的簡要分析,使學生明白了中醫強調是對證型而不是對病癥,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教科書上強調的“問病薦藥”實為“辨證薦藥”。
(二)以療效促進學生學習中醫的自覺性。
療效是中醫存在的根本,同樣也是促進學生學習中醫自覺性的動力。好的案例不僅可以鼓舞學生的學習勁頭,對掌握中醫理論也有莫大幫助。
案例二:年輕“10歲”的奧秘。
病例介紹:郭某,男,81歲。素患慢性氣管炎,近年肺功能下降明顯,稍有活動即氣喘吁吁。2012年春節前因“感冒、肺炎”前往西醫院接受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一周后盡管燒退、咳嗽減,但變得非常虛弱: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說話語聲低微,食欲差,飯后腹脹,活動能力較病前進一步下降。筆者予中成藥香砂六君子丸治療兩個月,不只飯量增加,肺功能也明顯改善,體力明顯恢復。
分析:該案例年逾八十,五臟功能已處于走下坡路狀態。素有慢性支氣管炎,肺功能下降,活動后氣喘吁吁,說明患者肺氣本虛,“子盜母氣”則脾氣也弱,該案例的基本病機為肺脾氣虛。復因點滴抗生素,致脾氣進一步受損,所以出現飯量小,飯后腹脹等脾虛氣滯的癥狀。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益氣,理氣除脹,一方面可以直接緩解食欲差、飯后腹脹等癥狀;另一方面,根據五行相生原理,培土即可生金,通過補脾氣可達到益肺氣之目的,所以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由于體力、精神狀態都恢復到十年前的狀態,是故患者感覺自己年輕了“10歲”。
本案例的神奇效果增強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自覺性和動力;加深了學生對五行相生原理的理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的含義。對后續將學的香砂六君子丸的功效適應癥也有初步的了解。
(三)運用中國文化啟迪學生的中醫思維。
中國文化中的很多術語都可以從中醫理論中得到合理解釋,相反,運用中國文化去解釋中醫療效,對啟迪學生的中醫思維、提高運用中醫理論分析判斷疾病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案例三:水來土掩,鼻淵不治肺治脾。
病例介紹:董某,男,44歲,教師,患慢性鼻竇炎(鼻淵)20余年,一直未能根治,晨起必打噴嚏,流清稀涕,非常不雅,并常因喝冷飲加重。予補中益氣丸合理中丸調理半個月,癥狀明顯緩解,一個月后因同事聚會再喝冰啤酒,也沒有出現流涕癥狀。
分析:肺開竅于鼻、在液為涕,慢性鼻竇炎及其主癥流涕、打噴嚏顯然和肺失宣降有關。冰啤酒酒性屬寒易傷陽,酒質屬水易生濕,該患者常因喝冰啤酒加重,證明和脾陽不足也有關。一方面,土生金,脾陽不足生金能力減弱,則可致或加重肺氣虛;另一方面,土克水,流涕乃土虛不能制水之征。本案例的根本病機在于脾陽不足,從而導致肺氣虛和鼻涕生成過多。所以治療上用中益氣丸合理中丸溫化脾土,不治肺而鼻涕自止,鼻淵自愈,此乃水來土掩之理。
本案例臨床表現屬肺系,治療卻從脾入手,顯然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根據中醫相生相克理論進行說明,雖然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但仍有部分學生理解不透徹?!八畞硗裂凇笔钦l都知道的中國文化,經此一解釋,所有學生都茅塞頓開了。
三、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反思
案例教學法用于中醫教學,已經有多年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案例教學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病案的分析能力,加深對中醫基礎理論與診斷學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樹立系統的中醫辨證思維。但目前的案例教育基本上是針對本科中醫類專業開設。
高職高專非中醫類專業,由于課時有限,無法像本科那樣展開來進行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激起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掌握并活用中醫基本理論去“問病薦藥”,是職教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筆者在職業院校非中醫類專業中醫教學中將案例教學導入其中,采用循循誘導、共同學習的方式,克服了課時少、學生中醫基礎理論不夠扎實的矛盾,使多數學生在學習結束后能夠熟練應用中醫基本理論進行“問病薦藥”,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曉燕,郭霞珍,馬淑然.中醫案例教學實現若干關鍵環節的探討[J].中醫教育,2006,(1).
[2] 叢麗.案例教學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及體會[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4).
[3] 劉曉燕,郭霞珍.案例教學法在中醫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8, (12).
[4] 黃劍.典型案例教學在中醫骨傷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4).
[5] 都廣禮,文小平,馬福良. 方劑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探討[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
[6] 趙穎.中醫婦科學案例教學探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8,(6).
【關鍵詞】 中醫診斷學;中西醫比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學技術處于革命性變革的今天,中醫診斷學面臨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現代以來,西醫的引入給中醫診斷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在中醫臨床工作中大量引進和運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而另一方面在中醫診斷過程中又幾乎無需任何現代設備檢查得出的結果。中醫診斷具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但也有落后不足之處,是中醫領域值得重點研究、急需現代化的方面。通過對中西醫診斷的比較,可以發現中醫診斷的缺點和長處,從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醫的精華。
1 中西醫診斷理論的差異
1.1 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中醫學所吸收的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哲學思辨。其基礎理論是在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元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診斷的原理是司外揣內,以表知里,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內臟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等方面反映出來。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診察外在的癥狀和體征,據此推測病因、病位、病機、病性,從而診斷病癥。
1.2 西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西醫接受的是歐洲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論和還原論為代表,其基礎理論則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解剖學和生物化學。西醫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還原到微觀的物質顆粒,才能說明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1]。從歐洲科技革命開始,西醫走上應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發展道路,對于疾病以實驗為依據,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學的解釋和診斷。
2 中西醫診斷方法的比較
2.1 中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中醫診斷是以病人自身癥狀和臨床體征為依據的綜合判斷與分類。依據所見病象,與體質、心理、社會、自然等方面一起綜合考察,從而區分出不同的疾病與證候。中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四診合參,綜合判斷。研究的具體對象,是以整體狀態的人為中心而擴展的,用望、聞、問、切四診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檢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機體反應狀態,最終得出對病和證的診斷[2]。
2.2 西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西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做出完整的診斷。西醫重視局部改變,強調實驗室指標變化。問診的內容除主訴外與中醫差異很大,其體格檢查中的內容大多是中醫沒有的。西醫把癥狀視為“診斷疾病的向導”,至于體征,則視為組織器官病變在體外的特異反應。
3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優勢
3.1 中醫診斷的優勢 中醫注重于整體恒動的觀察,研究自然、社會與身心一體化的人,從整體上把握生命與疾病的運動,又從運動中診察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聯系[3]。中醫診斷還有超前診斷的特點,能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預測疾病的發生演變規律和特點,對未發疾病進行預測。中醫察舌、切脈、望神、問診等診察內容,也是中醫學的長處和優勢。舌診、脈診簡便易行,無創獲取信息,舌象和脈象反映出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生物信息,對病證的診斷具有肯定的價值。
3.2 西醫診斷的優勢 西醫對人體的認識已進入到細胞分子結構的水平,對于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分子的水平進行闡述。西醫診斷利用現代的先進儀器設備,探究無法被人類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層次現象。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結構和功能變化情況有精確的認識[4]。由于技術的先進和方法的嚴謹,西醫對疾病分類和對各種病理過程的觀察研究要比中醫精細、客觀的多。西醫的研究方法和過程都是看得到摸得著的,非常具有質感和實觀認識,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學習。
4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不足
4.1 中醫診斷的不足 中醫診斷學對疾病現象的認識面廣而不精深。中醫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等,但都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造成了現代的中醫沒有自己的客觀化、具體化的診斷體系和指標。診斷方法與現代科技脫節,有的疾病實驗室檢查異常,但臨床缺少主觀癥狀,導致無癥可辨,無法做出中醫診斷。傳統的四診雖簡便易用,但操作運用起來卻顯得模糊,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學術爭鳴。而且由于個體差異,感官靈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觀性強、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醫診斷的不足 西醫在診斷上很少考慮環境氣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僅限于用實驗檢測的各類指標來判斷疾病和程度。其檢測結果常常忽視氣候及情緒變化等影響。同一個病體,其環境和情緒發生變化,其生化檢測的指數往往也會有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其檢測結果不能動態地、整體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可能會造成誤診。如果遇到沒有明確檢測依據的功能性疾病,西醫則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與展望
5.1 中西醫雙重診斷的必然性 中醫與西醫具有不同的診斷標準和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共同的切入點,只能相互補充、相互輔助,不能相互取代。西醫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在診斷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醫雙重診斷有其重要意義。對于一些疑難、危重病癥,如果僅中醫辨證,不能滿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動去西醫院就診,目的就是對病情的所以然和轉歸“討個明白”。辨證施治的體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與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醫診斷的規范化與客觀化 規范化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研究并制定嚴密的規范化的中醫理論是中醫發展的關鍵。中醫診斷規范研究包括“證”、“癥”、“病”、“病案”的規范化研究,及明確證、型、期觀念,統一判斷標準[6]。但目前中醫學的證候標準主要由軟指標及定性指標組成,難以有像西醫如組織活檢之類的“金標準”,如何使中醫證候標準成為具有相對意義的“金標準”,是中醫學具有挑戰性的命題[7]。
目前“四診”的客觀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開發了脈診儀、舌診儀等量化診斷系統,但是這些僅能檢測和量化某些體征信息,不能實現對機體功能狀態的整體把握[5]。中醫的診斷客觀化存在很大難度,大多數客觀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標準,達不到理想的意義。因此,如何利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以建立更精確、更具體的中醫診斷指標和模型,可能是解決中醫診斷學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祝世訥.從中西醫比較看中醫的文化特質.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孫長清,韓麗萍.“癥”、“證”、“病”等中醫診斷基本概念的研究進展.現代中醫藥,2005,25(6):58.
3 朱文峰,吳潤秋,瞿岳云.中醫診斷的特色和優勢.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3):41-42.
4 張玉清,張飛馳.現代診斷技術與中醫診斷學.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4-6.
5 朱平安.從思維方式論中醫較之西醫的優勢.南平師專學報,2006,25(4):148-150.
關鍵詞:中醫發展;哲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13-03
在目前的中醫發展問題研究中存在著一種拒斥哲學的傾向,表現有三:(1)把中醫理論中的哲學特質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否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積極作用;(2)雖不明確否認哲學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但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3)在中醫發展研究中缺少哲學的指導和配合。這種傾向對于具有濃厚哲學色彩的中醫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筆者認為,中醫在現代的發展仍需保留其哲學特質,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和參與。
1 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
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哲學為其理論的基礎。中醫在產生初期是與哲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古代自然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包括醫學知識都以自然哲學的形式存在于哲學知識的母體之中。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醫學知識貧乏,無法揭示人體的內部成分和組織結構以及致病的原因和機理,因而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也就不得不采取哲學思辨和猜測的方式。是中醫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使得中醫能夠樹立大體正確的人體觀、疾病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并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為基礎,建構了自己的整個理論體系。
隨著近代歐洲自然科學的興起,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西方的古代醫學把自己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完成了由樸素醫學到科學醫學的轉變,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世界醫學發展的主流形態。中國的自然科學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國情而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中醫沒有象西醫那樣獲得自然科學和實驗的有力支持,沒有走上醫學發展的常規道路,造成“中醫發展兩千多年來只有量變,沒有質變?!敝钡浇裉烊匀煌A粼跇闼蒯t學階段。
中醫在當代如何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對中醫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中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學者對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頗有非議,甚至把它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實際上,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中醫能夠有效地診治疾病,除了它是同疾病長期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之外,也與它的理論基礎是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盡管存在著直觀性、猜測性等缺陷,但它們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把握是大體正確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對客觀世界唯物辯證性質的正確反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哲學是在宏觀或一般層次上的反映,而自然科學則是在微觀或具體層次上的反映。因此,以哲學為基礎的中醫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西醫都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治療疾病,這正是哲學作為中醫理論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中醫運用哲學建立的唯物主義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和包含豐富辯證法思想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直到今天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醫突出的療效也充分證明了哲學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西藥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的不斷出現,醫源性疾病日益增加和疾病譜的改變,西醫對一些疑難病癥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的優勢更加凸顯,這里面理所當然地也包含著哲學的積極作用。
2 哲學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去掉了哲學特質中醫理論也就解體了
如前所述,中醫是借助哲學建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如陰陽、五行、天、象、氣等等就是直接從哲學中移植過來的,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或者說,中醫主要就是運用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進行思維的。以陰陽學說為例。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是構建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其內容涵蓋了中醫理論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方劑與藥物等方方面面。如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就是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的。關于人體的產生,中醫認為是陰陽媾精而形成的?!秲冉洝氛f:“兩神相搏,合而成形”,“陽化氣,陰成形”。對人體結構的認識也是如此,《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薄叭梭w內外、上下、表里、腹背、臟腑各個方面,以及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無不構成陰陽聯系、對立統一,并由此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學術體系”。中醫對疾病的診斷也要運用陰陽學說。中醫認為,人體只有陰陽平衡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則生疾病,即《內經》所講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敝嗅t診斷疾病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八綱辨證”中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其中陰和陽為總綱,即表、熱、實歸屬于陽證;里、寒、虛歸屬于陰證,這是中醫診斷時分析病情的最基本的依據。中醫治療疾病的思路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即調治陰陽,使其恢復平衡,即以“陰平陽秘”為目的。中藥的性、味、功用也分為兩大類,如辛、甘、淡味,性溫熱、燥烈、升散的藥物屬陽;酸、苦、咸味,性寒涼、滋潤、降斂的藥物屬陰??梢?。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無處不在,指導著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組方用藥。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已經深深滲透在中醫的全部理論之中,也是貫穿于中醫觀察人體、診治疾病、組方整個過程的根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自然科學的理論置換出中醫的哲學特質,那么,就必然造成中醫的基礎理論與中醫的其它理論、方法的激烈排斥,導致“兩張皮”的后果,或者造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崩潰。因此,在中醫的的創新過程中,中醫理論的哲學特質應當保留。當然,作為未來的、新的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哲學,應該是去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中的不合理的成分、經過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改造過的科學的哲學。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改造的過程中,除了繼承和保留其合理成分之外,還必須注意繼承和保留它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的哲學理念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們對它的繼承和發揚。
3 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而辯證思維正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世界醫學的發展已經經歷了樸素醫學(古代醫學)階段,正在經歷科學醫學(近現代醫學)階段。從它的發展趨
勢來看,它將發展到“系統醫學”(后現代醫學)階段。
樸素醫學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以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用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辨證論治的方法來觀察人體和治療疾病,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樸素醫學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它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確的定義,理論沒有嚴密的邏輯性,缺乏實驗的證實和自然科學的根據,直觀性、猜測性較為突出,在診斷治療上也缺乏明確具體的技術規范,等等。
科學醫學克服了樸素醫學的直觀性和猜測性,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從而獲得了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有力支撐,使自己具備了“科學的形態”并能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因此稱之為“科學醫學”。但科學醫學由于受還原論的影響,對人體的研究只關心各個部分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雖然對人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它卻不關心整體,忽略了人體疾病與人的心理、環境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它在許多復雜疾病的治療方面很難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科學醫學否定了樸素醫學,大大推動了醫學的進步。但它在整體觀、辯證思維上與樸素醫學相比,卻產生了倒退,這也正是制約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系統醫學是一種以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為指導,以系統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為基礎的辯證醫學,是世界醫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公認的新世紀醫學。系統醫學將否定科學醫學,當然,系統醫學對科學醫學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它將保留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即以自然科學和實驗為基礎的醫學科學理論和科學的診療手段。同時,拋棄了科學醫學形而上學的人體觀、疾病觀。它強調醫學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整體,深入研究基因組信息與環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闡明發病機理,建立系統分析和預測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機理的新理論體系和技術平臺,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梢?,醫學的發展必然要“回歸”到辯證醫學形態。
中醫雖然也是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但它是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需要向現代的、科學的辯證醫學發展。但中醫發展的未來形態并不是系統醫學,系統醫學只是西醫發展的新形態。而中醫必須在堅持其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來發展自己,所以,中醫的未來形態只能是一種類似于系統醫學的、與系統醫學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新中醫學”。但無論如何,從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這一大趨勢來看,哲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醫的發展不能拒斥哲學思維,中醫的哲學特質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4 中醫發展研究需要哲學的指導需要中醫工作者和哲學工作者攜起手來進行合作
中醫在創立時期深受哲學的影響,而中醫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代的發展也離不開哲學,它需要哲學的方法和指導,這涉及到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雖然自然科學為哲學提供總結概括的材料,是哲學發展的基礎之一,但哲學并不是對自然科學的消極反映,哲學會積極地、能動地影響自然科學,給予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自然科學越是深入發展,越會涉及到深刻的哲學問題,越是需要哲學思維為其開路,指明方向,提供武器。沒有哲學思維,沒有必要的各種邏輯范疇,自然科學就將寸步難行。列寧在20世紀初自然科學大發展時期就曾深刻指出:“因為,自然科學進步的那樣快,正處于各個領域都發生那樣深刻的革命變革的時期,以至自然科學無論如何離不了哲學結論?!敝嗅t學在學科歸屬上也是自然科學,它的發展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都會涉及到一些哲學問題,如怎樣認識世界醫學發展辯證過程;中醫發展的規律問題;如何用現代哲學改造貫穿于中醫學的樸素哲學;中醫與西醫的關系;中醫怎樣才能既保持傳統特色又能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中醫的未來發展形態是什么,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就離不開哲學思維,必須有哲學開闊的視野,要運用哲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