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8: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控制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供銷聯盟控制的目標和方式
1.供銷聯盟控制的目標
供銷聯盟控制的關鍵在于防范機會主義行為并引導雙方通力合作。控制機制保證合作雙方明確責任和履行義務,減小供應商或者經銷商的機會主義行為帶來的風險,提高供銷聯盟績效。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控制的作用在于確保供銷聯盟目標的實現。供銷聯盟的控制具有三個目標:(1)防范投機行為。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經濟活動總是伴隨著交易進行的,而交易過程又是有成本的,該理論以交易成本為分析工具,研究經濟組織和各種制度安排的產生和發展,同時認為戰略聯盟的實質是一個涉及了較高專用性投資的交易,這一特征使得供銷聯盟中存在著很高的投機行為發生的可能,供銷聯盟的成員由此承擔了相當的風險。供銷聯盟控制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防范投機行為發生,實現對專用性資產的共同占有,最終降低交易成本。(2)降低協調成本。除了專用性投資誘發的投機行為可能導致供銷聯盟失敗以外,不同成員在合作過程中由于組織文化、知識基礎,戰略,組織結構,內部流程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合作過程中的協調成本,也是阻礙功效聯盟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合作關系中交易成本和協作成本同時存在,有效的降低協作成本也是供銷聯盟控制的重要目標。(3)創造價值。供銷聯盟控制的根本目標是交易價值最大?;趦r值創造的供銷聯盟控制觀點強調了各方有效的合作,共同創造價值的重要性,提倡聯盟伙伴之間的組織學習,從而提高對方對不確定環境的認知能力,減少因交易主體的有限理性而產生的種種交易成本。
2.兩種供銷聯盟控制方式的區別和聯系
正式控制和社會控制是供銷聯盟常用的兩種控制方式。從管理學視點來看,供銷聯盟控制按照其實施機理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基于措施的外在控制和基于價值的內在控制。第一種控制基于正式的契約,強調建立和利用正式的規則、程序和政策來監控和激勵期望的行為,稱為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以契約為基礎,是一種單邊的協調過程,有較強的法律效力和強制性。第二種控制基于對聯盟對方的信任,依賴于建立組織標準、價值、文化和內在的目標來鼓勵期望的行為和產出,也就是說用來減少組織成員目標的不一致性和偏好的多樣性,使受控者實現自我控制,這種方式稱作社會控制。社會控制以信任為基礎,是一種雙邊的協調機制,包括靈活性、團結、信息交換和參與等多個方面,不具有強制性,通過讓供銷雙方關注共同價值促進績效并且依靠壓力和社會認可來降低逃避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
正式控制的基礎是交易成本理論。該理論認為正式控制能夠有效降低聯盟雙方的交易成本并降低履約風險。對供銷聯盟中的控制問題,交易成本經濟學主要關注的是正式方面的控制,包括建立盡可能完備的契約和激勵機制,利用對方自利的心理,提高其個體利益與聯盟利益的一致性,保證對方能夠對聯盟進行充分的投入,降低其實施機會主義的可能性,提高聯盟績效。
社會控制的基礎是社會交換理論。該理論認為交易以及各種形式的合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具有社會維度。在交易不具有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關系的價值被忽略了。在相同條件下,人們更傾向在信任的基礎上進行聯盟。社會控制可以提供含蓄的規則和支持性的結構,有利于在供銷聯盟中加強對彼此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分享的信念。社會交易理論的觀點被應用到供銷聯盟控制的研究中,強調了共享信念、道德體系為基礎的隱性責任的重要性。事實上,不僅供銷聯盟所產生的剩余影響了交易雙方的效用,交易與合作的過程本身對于交易的價值也是至關重要的。經過長時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相互匹配的價值觀,并且通過社會化的組織互動過程,聯盟雙方可以給予對方廣泛的自由來對環境快速反應,并與合作者的目標保持一致。
正式控制和社會控制是供銷聯盟控制中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基于信任的社會控制是企業間聯盟的基礎,只有當合作雙方對彼此具有一定水平的信任時,才可能建立和發展互惠的聯盟關系。但是,在我國信用體系缺位的情況下,單靠基于信任的社會控制難以建立有效的聯盟關系,因此,基于契約的正式控制是供銷聯盟能夠成功的必要保障。正式控制作為一種帶有強制性意味的契約控制方式可能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如法制環境、社會制度等,只有在這些外在的制度性的約束存在的情況下,正式控制才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社會控制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實施的控制方式,合作者通過雙方的良好溝通,建立共享的價值觀、慣例和文化,使合作對方能夠實現自我監督,保證合作協議的順利實施。
二、供銷聯盟控制和績效的關系――基于長期聯盟的分析
由于績效具有多維度特征,在研究控制方式對聯盟績效的影響作用之前,有必要對聯盟績效的內涵做出界定。在早期的關于聯盟績效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以聯盟的其中一方作為研究對象,或者從其經濟收益,如投資回報率、市場占有率等進行測度,或者從聯盟伙伴的行為是否合乎規范進行測度。隨著聯盟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用單個企業的績效測度聯盟績效的觀點越來越受到了學者們的質疑。由于企業的績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聯盟只是其中之一,單個企業績效的好壞并不能反映聯盟的成功與否。因此,評價供銷聯盟績效應當包括以下兩點內容:(1)供銷聯盟的運營過程是否有效?雙方對供銷聯盟運營過程的滿意程度如何?(2)供銷聯盟對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貢獻有多大?是否達到聯盟雙方的預期目標?
1.正式控制和供銷聯盟績效的關系分析
正式控制通常詳細規定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明確了監督的過程和不服從的處罰,確定了最終交付的得益或者產出。聯盟契約的簽訂只能依據當時所處的市場環境和合作雙方的具體情況而確定,因此在合作初期這種契約對合作的指導作用以及對聯盟雙方行為的制約作用是很明顯的,對聯盟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十分明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和復雜化程度的加劇,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速并且難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都會與契約簽訂時大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契約對制約和抑制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對于促進雙方資源交換的作用都會隨之下降,對聯盟績效產生不利影響。盡管雙方可以通過協商和談判來重新簽訂契約,但是修訂契約會帶來高額的簽約成本,而且頻繁地簽訂契約會導致聯盟有效性的下降,有可能會導致組織上的變更、人員上的調整以及利益的重新劃分,這都會引起聯盟績效的下降。因此,正式控制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會隨著聯盟持續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對聯盟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降低。
隨著供銷聯盟持續期限的延長,契約越完備,監督越細致,越有可能破壞供銷雙方的善意信任水平,阻礙社會控制的形成和發展,這會給聯盟績效帶來不利的影響。在長期供銷關系中,正式控制的使用常常導致供應商和經銷商互相認為對其缺乏信任,降低他們對合作關系持續性的期望,降低其忠誠度,不利于合作關系的長期發展。從長期來說,正式控制的使用會破壞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關系的友好程度,對供銷聯盟績效具有極大的危害作用?;谝陨蟽牲c討論,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正式控制對供銷聯盟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隨著聯盟期限的增長而下降。
2.社會控制和供銷聯盟績效的關系分析
在供銷聯盟中,社會控制的成本會隨著聯盟期限的增長而下降。社會控制的成本主要來自形成初期,雙方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溝通協商,培養相互的善意信任,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當這種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建立起來之后,并不需要嚴格監督合作過程,維持和進一步加強社會控制的成本會明顯下降。
社會控制通過渠道雙方對行為規范的認同和遵守,有利于促進渠道雙方合作的順利進行,從而有效保證零售商和供應商從這一關系中獲得收益。社會控制并非依照一成不變的條文和約定來約束聯盟成員的行為,更具有柔性和適應性。社會控制依靠培養雙方共同的價值觀來引導合作行為,這種共同的價值觀能夠使得雙方在解決問題的思路、觀點以及對未來的判斷上更加趨同,從而能夠消除由于環境變化給供銷聯盟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社會控制具有靈活性,能夠促進供銷聯盟雙方的團結和信息交流。社會控制的靈活性能夠推動合作雙方對不可預見事件的適應,團結則通過促進企業間相互的調整對合作行為產生承諾,從而促進問題的雙邊解決,而信息交換促使企業與對方分享私有信息,包括短期計劃和目標,從而推動問題解決和適應,參與則促進企業更好的彼此適應和相互理解。因此,社會控制的對供銷聯盟績效的有效性會隨著聯盟時間的持續而上升。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社會控制對供銷聯盟績效的正向影響會隨著聯盟期限的增長而上升。
三、結論
合理的供銷聯盟控制能夠有效提高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績效水平。正式控制在聯盟構建過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聯盟構建初期,詳盡的契約十分重要。在這個階段,由于有效的社會控制尚未建立,只有詳盡的契約規定能夠有效遏制聯盟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這對于雙方的績效提高和聯盟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因此,在供銷聯盟初期,正式控制比社會控制對聯盟績效的正向作用更為強烈。但是,隨著聯盟持續時間的增加,當供銷聯盟雙方彼此信任后,相互之間真誠可靠、言行一致,主動完成規定的責任和義務,這十分有利于供銷聯盟績效的提高。如果在這個時候仍然強調契約的作用,而弱化信任的功能,則過細的契約降低了供銷雙方的信任,提高了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對聯盟績效和聯盟的穩定性構成危害。因此,隨著供銷聯盟期限的增長,社會控制對聯盟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明顯高于正式控制。本文研究給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啟示是:在供銷聯盟中,初期需要強化正式控制的作用,訂立詳細的契約十分必要,但是,隨著供銷聯盟時間的延長,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有必要逐步強化社會控制的功用,而逐步弱化正式控制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謝仁壽:中小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的正負效應及其控制[J]. 現代管理科學.2005,24(6):65~67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財務;財務控制
一、非營利組織的特征及其范圍界定
非營利組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種類型的非營利組織幾乎提供了從教育到科學、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環保及公用、農業等方方面面的服務,在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非營利組織的特征
非營利組織運行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賺取利潤,而是為了滿足社會及其成員各種社會性的需要。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建立與運營的動機不以營利為目的。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動機,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實質上的;既包括組織活動開始前的階段,又包括組織活動過程及活動結束后的階段。具體來說,這種非營利動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營目的。非營利組織業務運營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追求利潤或利潤等同物。雖然有的非營利組織的業務收支也有差額,但總體上不是以微觀的經濟效益而是以宏觀的社會效益為目的的。
2.資財的來源。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歸納非營利組織的特征時,指出非營利組織“大部分資財來源于資財的供給者,他們不希望收回或據以取得經濟上的利益”。在我國,非營利組織所需要的資財,全部或部分來自各級政府的預算撥款、單位收支結余以及接受捐贈等,政府或捐贈人并不期望按期收回所提供的資財,也不約定按所提供資財的一定比例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3.所有者權益。非營利組織不存在可以明確界定并可以出售、轉讓、贖買的所有者權益,即使非營利組織解體,資財提供者也沒有分享一份剩余資產的明確的所有者權益。
4.納稅。美國國內稅務署規定,如果非營利組織取得了免稅身份,除特別指明的情況外,可以免交聯邦所得稅。在我國,有經營性收入的事業單位僅就其經營結余部分計算交納所得稅,通過預算撥款的非營利組織無需交納所得稅。
(二)非營利組織的范圍界定
1.國外非營利組織的類型。目前國外對非營利組織的稱謂并不統一。有的國外學者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并稱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有的則統稱為非營利組織。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將類似于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社會組織稱為公立單位或公共部門,其在1994年10月的第4號研究報告《利用其他審計人員的工作——公立單位觀》中認為:“公立單位是指中央政府、地區(例如州、省、區域)政府、地方(例如城市、城鎮)政府以及相應的政府主體(例如機構、局、廳、部、委員會和企業)?!?/p>
盡管稱謂不統一,但其中包含的組織類型卻基本相同。這些組織或單位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政府單位:包括聯邦(中央)政府,州、縣、市、鎮、村等地方政府單位;(2)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中專院校、職業技術學校;(3)衛生福利組織:包括醫院、診所、護理所、福利組織、療養院、紅十字會等;(4)各種宗教組織與機構;(5)各種慈善組織與機構;(6)各種基金會;(7)政府企業(即國有企業)。
在上述組織或單位中,通過將諸如教育機構、衛生福利機構、宗教機構、慈善組織和各種基金會等組織并稱為非營利組織,而且還對它們按照所有權性質區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對于公立非營利組織和公立企業,通常也將它們視為政府的一個組成單位。雖然從組織職能和業務運行目的來看,公立非營利組織和私立非營利組織還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它們事實上也可以成為一類較為特殊的社會組織。但國外還將政府、公立企業和公立非營利組織歸屬于一類組織,它們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社會的目的行使職能,業務運行不以營利為目的。在美國,州和地方政府的這類組織,統一執行由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規范。私立企業和私立非營利組織屬于另一類組織,它們不執行政府職能,業務運行以營利為目的,或需要依靠其自身的業務活動維持持續運行。美國目前的這類組織統一執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規范。
鑒于國外例如美國目前由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有關政府會計規范統一適用于美國州和地方政府以及歸其所有的公立諸如學校和醫院等非營利單位,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公立單位委員會也將其研究報告的適用范圍定位于中央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營利單位。
2.我國非營利組織的類型。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一個名詞。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都可以取得法人資格,從而確立了事業單位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西方國家通常采用非營利組織一詞。我國的事業單位在內涵上近似于西方的非營利組織,但兩者又不完全相同。為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我們對事業單位的范圍需要作一些具體分析。所謂事業單位通??衫斫鉃椴痪哂形镔|產品生產和政府事務管理職能,主要以精神產品和各種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生產性或生活的單位。其范圍習慣上涵蓋較廣,包括不同的行業和經濟類型。從行業來看,可以分為24類;科學研究事業單位;教育事業單位;文化事業單位;勘察設計事業單位;新聞出版事業單位;廣播影視事業單位;衛生事業單位;體育事業單位;農林牧水事業單位;交通事業單位;氣象事業單位;地震事業單位;海洋事業單位;環保事業單位;測繪事業單位;信息咨詢事業單位;質量監督事業單位;知識產權事業單位;物資倉儲事業單位;房地產、城市公用事業單位;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經濟監督事業單位;機關后勤事業單位;公證服務等其他事業單位。
我國事業單位的范圍是應該而且可以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市場經濟推動了事業的發展,過去事業單位的范圍較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一些單位逐步由社會性、公益性為主轉向營業性、開發性,資金供給的自給率不斷提高,經營的目的和單位的性質實際上發生了變化。一些事業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如體育事業的產業化已經率先實施。
事業單位的發展從近期看有如下的趨向:有些單位,如大多數的中小學、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研院所、國家重點興辦的文藝團體、圖書館、博物館等,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公益性,主要由國家財政供應資金,以社會效益為目的,這些單位就應該按事業單位進行登記注冊,按事業單位有關財務、會計制度進行財務管理和控制;而有些單位,如會計師事務所、應用型和開發型科研院所、民辦的文藝團體、體育場館等,具有較強的營業性、開發性,而且以營利為目的,這些單位不妨按企業進行登記注冊,并按企業財務規則和會計準則、制度來進行財務管理和控制。如果這樣,我國事業單位同西方公立非營利組織在范圍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來。
在我國,習慣于將事業單位與行政單位放在一起并稱行政事業單位。這主要基于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往往依附于行政單位,而一些行政單位也在辦事業。部分行政單位基于機構、人員編制等諸方面的限制,將行政管理職能轉到事業單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政事不分。另外,行政事業單位均由財政撥款,所不同的是,行政單位的經費全部由國家撥款取得,通常走的是“行政經費”科目,而對事業單位在管理形式上雖然不同,有的經費也全部由國家財政供應,有的則實行定額或定項補助(預算撥款走的是“事業經費”科目)。現時行政事業單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這種區別。
綜上所述,盡管各種類型的政府機構與諸如教育事業單位、衛生福利事業單位、各種中介組織等在組織職能、運行機制、以會計主導財務報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本文還是將那些應該被排除在財政供養范圍之外的事業單位剔除出來。因此,本文以下研究中所指的非營利組織,是指經費全部或部分通過政府財政供給的事業單位。并且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并未完全到位,國有企業尚未退出競爭性領域,因此我們的研究也將國有企業摒棄在外。
二、非營利組織財務特征及其內涵分析
從財務的概念上來理解,財務的本質是指社會財富方面的事務(或業務)。貨幣出現以后,人們便開始用價值來衡量財富。由于價值運動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體現為資金運動,因此,財務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資金運動。在營利組織中,資金運動從貨幣資金開始,經過若干階段,又回到貨幣資金形態,完成一個周期的循環。營利組織的資金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循環,即為資金周轉。資金的循環、周轉,都是營利組織資金運動的具體形式。營利組織的資金運動包括資金的籌集、投放、耗費、收入、分配五個方面的經濟內容。而非營利組織的資金運動則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征。
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及其運轉是社會存在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它的任務是按政府發展計劃的要求,開展業務活動。經費主要靠國家財政供應,部分來自自身的其他業務活動,其資金運動主要表現為經費的籌集、領撥、使用、報銷等事項。因此,非營利組織財務實質上是非營利組織在執行國家事業發展計劃、開展業務活動過程中,有關經費的籌集、運用、管理和監督的活動。
從會計體系來看,我國政府把事業單位會計作為預算會計的一個分支而單獨制定了《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這為我們與國際慣例轉軌,根據非營利組織財務的特點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領域設計財務控制規則并實施財務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它有助于適應形勢發展而加強政府財政部門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同時更有利于非營利組織內部財務控制和管理。其所以要確立非營利組織財務和會計的相對獨立分支地位,是因為人們認識到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F階段非營利組織財務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項:(1)部分非營利組織除財政撥款外還有自己的事業收入。(2)非營利組織雖然以實現社會效益為宗旨,但卻具有一定的經營性,并要實行經濟核算,其事業收入和事業支出大都與業務活動相聯系,因而其可通過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實現增收節支,爭取改善自身的運營條件。(3)非營利組織雖然不提供物質產品,但向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即知識形態的產品)和勞務,它具有一定的生產性??茖W、教育、文化、衛生等各種非營利組織,大都屬于第三產業中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有人把這種提供精神產品和勞務的行為稱為第四產業)。這些部門在現代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高,智力勞動和智力開發的作用就越顯著,物質產品再生產的發展就越依賴于精神產品再生產的發展。正是非營利組織經濟活動的特殊性,使得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成為預算會計中的一個單獨的分支,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也成為政府財政對單位控制的一個獨立的分支。
從我國目前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狀況來看,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家包辦事業已成過去,根據公共財政理論及社會共同需求的標準,應重新確定財政對事業單位供應資金的范圍和標準,并體現多渠道籌集事業發展資金、多種形式辦事業的特點。第二,樹立統一的預算概念,徹底改變以前將事業收支分解為預算內、外兩部分,事業單位只反映財政撥款的收支情況,其他收入與支出相脫節的狀況。將財政補助收入和非財政補助收入以及包括事業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內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實行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建立一個能夠全面反映非營利組織財務收支的財務體系,以利于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借鑒企業財務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運用經濟手段,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我們研究我國目前的非營利組織財務的特征,是為了按照其發展的客觀規律有效地制定法規制度,使之更好地適應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工作的需要。但是,這決不意味著非營利組織財務已經企業化了,已經按企業財務的規則運行了。這是因為:
首先,我國目前的非營利組織財政撥款并非資金來源的唯一渠道,但是財政撥款在非營利組織收入中還占據著重要地位。從總體上說,其他資金來源仍處于輔助地位。個別非營利組織雖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項目依然要依靠國家財政扶持。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活動同政府財政資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應該受到國家財政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約束,而且其財務會計法規制度的建設也主要由財政部門負責,內部控制制度也需要報財政部門備案,財政部門在財務控制中有責任糾正其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單位內部的財務控制和外部財務控制很好地銜接起來。
其次,非營利組織的性質及資金來源,決定了絕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業、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均是公共產品,而追求利潤必須會使其業務活動偏離政府事業發展的方向。這里還要指出,一些單位雖然能夠實現收支相抵后還有結余,但這是它們加強管理、量入為出的結果,絕不等于在主觀上就是以營利為目的。
三、對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基本運作
(一)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本質
控制(Control),可以看作是修正、影響、操縱和調節的同義詞,而不是強制(特別是現代控制)的同義詞。高級漢語大辭典將控制定義為:“掌握住對象不使其任意活動或超出范圍;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動?!笨刂频倪@一定義明確了控制是由控制主體、控制客體、控制目標、控制方式等要素組成。控制主體,即控制者;控制客體,即控制對象;控制目標,即控制者的意愿;控制方式,即控制的實現形式。
通常而言,財務控制是指財務監管部門及其人員通過財務法規、財務制度、財務定額、財務計劃目標等對資金運動(或日常財務活動、現金流轉)進行指導、組織、督促和約束,確保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活動。財務控制是財務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在財務管理中,如果僅有財務計劃(預算),但對實現目標的行動沒有控制,就難免出現財務失控現象。從三者間的關系來看,預算是為財務控制指出方向,提供依據,而財務控制則是預算落實的保證。正是從上述意義,可以說,沒有控制就沒有管理。
對于營利組織來說,財務控制的核心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通過對資金運動的指導、組織、督促和約束,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增加企業的財富,也就成為其財務控制的核心目標。對非營利組織而言,控制的目的是保證其財務活動符合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由此,我們可以把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定義為以制度、預算等為主要手段,通過規范和約束非營利組織及其內設機構的財務行為,保證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事業發展目標實現的管理活動。從機制的角度分析,財務控制以消除隱患、防范風險、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為宗旨和標志。由于任何個體都有其目標,財務控制從內部而言,首先就是要減少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沖突,同時從外部還要減少組織行為與政府財務管理目標的沖突。因此,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是一種管理活動。財務控制是一種連續性、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控制。它在非營利組織經濟控制系統中處于一種特殊的地位,起著保證、促進、監督和協調等重要作用。
(二)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主體
財務控制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間的財務信息的不對稱性、財務契約的不完全性和財務責任的不對等性。根據委托——理論,關系存在于一切組織、存在于經濟組織的每一個管理層次上。前面我們已經得出結論,存在于非營利組織中的委托——關系具有三個層次,因此,其財務控制也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財政部門代表政府進行的財務控制,由于它來自組織以外,我們把它作為外部財務控制來研究;第二個層次是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對其內部各職能部門的控制;第三個層次是其內部職能部門對員工的控制。由于第二、三兩個層次的控制來自于組織內部,屬于內部財務控制的范疇。因此,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來自于兩個層面:一是來自于組織以外的控制——主要是政府財政部門的控制;一是來自于組織內部的財務控制——這一層次控制主體主要是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而財務人員的作用是最基礎的。
雖然外部財務控制與內部財務控制都不可偏廢,但就大部分非營利組織而言,外部財務控制顯得尤為重要。財政部門是政府專司國有資產和財政性資金管理的職能部門,通過財政政策及其他手段,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制度相比,執行財務控制制度同樣重要。一項制度如果沒有人執行,則形同虛設,不建立制度和不執行制度在效果上是一樣的。因此,內部財務控制也不可偏廢。
相對而言,在非營利組織建立起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目的,首先是執行外部財務控制制度,為外部財務控制的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從一定意義上說,其外部財務控制目標實現了,也部分地實現了內部財務控制的目的。當然,在圍繞外部財務控制實施內部財務控制的同時,內部財務控制也要為實現內部管理目標服務。
從機制的角度分析,財務控制決不只是財政部門和組織內部財務的事情,也不是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的責任,而是政府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的綜合的、全面的管理。在非營利組織,一個健全的財務控制體系實際上是完善的財務管理體制的體現。反過來,財務控制體系的健全也會促進財政管理體制的完善。
(三)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目標
1.總體目標。目標是系統所希望實現的結果。財務控制目標是財務控制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評價財務控制活動是否合理的標準。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目標是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所要達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財務控制的對象是非營利組織及其內部機構的財務行為。應該說,非營利組織外部財務控制的目標與內部財務控制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即促使其單位內部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財務管理結構;依法、科學地規范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收支行為;督促非營利組織建立行之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系統,強化風險管理,確保履行職能過程中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運行;通過財務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并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欺詐、舞弊行為,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國家有關財務、財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2.非營利組織外部財務控制的目標。非營利組織外部財務控制的實現除總目標之外,還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非營利組織屬于非物質生產領域,但也同樣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營利組織一方面為社會提供科學、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務,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勞務的購買者和消費者。非營利組織必然要介入市場,必然要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去辦事。
(2)市場經濟要求非營利組織要引入競爭機制,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實踐證明,非營利組織僅僅依靠政府投入謀求發展是不夠的,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建立自我發展的新機制,才能持續存在,健康發展。因此,客觀上要求不斷改革和規范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制度,在財政政策上為非營利組織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組織內部的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3)為了在市場經濟的機制下獲得良性發展,非營利組織必須擺脫依賴思想,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項事業基本由政府包辦,財政是資金的唯一供應者,單位需要多少錢,財政就供多少錢,由財政來平衡單位的預算。這種體制不利于有效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助長了非營利組織的依賴思想,加重了財政的負擔,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也缺乏內在的生機和活力。因此,財政部門必須規范資金供應范圍,改革資金供應方式,建立起一個有利于非營利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財務控制體制。
3.非營利組織內部財務控制的目標。非營利組織的內部財務控制的總體目標是保證組織內部的財務活動規范、高效,并保證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具體說來,必須達到以下目標:(1)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財政、財務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依法組織收入和支出活動。(2)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財務機構,形成科學的財務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3)建立行之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系統,強化風險管理,確保各項財務活動的健康運行和財產的完全完整。(4)依法使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主要方式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對組織控制的實現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控制方式的變化不僅影響著對組織的控制,而且通過組織控制方式的改變,影響著現代社會的控制。傳統的控制是通過一條指揮鏈來行使控制權,即控制權人逐層向下級被控制者指令,并要求下級必須服從的強制性控制。這種控制方式中的關鍵要素是嚴厲的紀律,并且需要通過強制性的實施細則加以實行。這種控制方法與官僚政治體制相匹配,目前在西方市場化國家已經不作為控制方式使用的重點。
目前公認的較為有效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幾種:(1)制度控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建立,使對組織的控制有了明確的依據。這種控制方法將傳統的以紀律為核心的指揮鏈式的控制融于其中。其核心是通過制定嚴格的制度(當然也包括政策、程序等),確立組織及其內部崗位人員的行為規范。有效的制度不僅可以約束被控制者的行為方式,而且可以限制控制者濫用控制權,由于制度控制方法與法規社會相匹配,而成為現代社會實施控制的一種重要方法。(2)技術控制。這種控制通常指的是通過控制作業程序而進行的控制。它的另一個意義是通過對業務運轉程序的改革,增強業務運轉程序的可控性,使業務運轉程序更加科學、合理并有效率,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3)激勵控制。激勵控制提供了一種進一步控制的機制。為了降低成本,實現管理目標,必須設計一套完整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是與業績緊密相關的。由于大部分組織的業務是可以考核的,如果將組織的管理者及職工個人收入水平、晉升機會與業績聯系在一起,管理者與普通職工的工作質量與個人利益就形成了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從而達到控制組織的管理者及其員工行為方式的目的。
結合非營利組織的特點,上述幾種方式在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中,可以具體化為預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其中收入和支出行為是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主要對象,而財務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預算以及用以規范收支行為的各種法律、法規、行政組成的制度體系。
1.預算控制。預算管理是財務管理的核心。非營利組織的預算是各項事業發展計劃在財務上的體現,也是政府分配資源方式的具體體現。因此,它是搭在政府財政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橋梁,也是對非營利組織進行財務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過對預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強預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增強政府財政部門控制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收支行為的能力和效率。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控制的基礎。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在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制度非常廣泛,但核心是兩大制度體系:一是預算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財務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
3.收入控制。經費籌集是非營利組織財務行為的起點,也是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起點。在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當中,收入控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決定著預算、支出控制的有效性。
4.支出控制。支出行為是非營利組織財務控制的重點,財務性資金的分配和有效利用是包括非營利組織在內的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問題,如果說預算控制主要控制的是資源的分配方式,那么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則是支出控制的使命。
參考文獻:
1.J.斯蒂格里茨。1988.政府經濟學。北京:春秋出版社。
2.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類承曜譯。2000.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郭復初。1998.財務專論。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4.馮建。1999.財務理論結構研究。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5.馮巧根。2000.會計控制與委托分析。會計研究,11:20.
6.羅飛。2001.論國家作為出資者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會計研究,4:4.
7.王慶成等:論事業單位會計的地位。中國財會網。
8.宋德福主編。1998.中國政府管理與改革。中國方正出版社。
9.湯谷良。2000.財務控制新論。會計研究,3期。
10.R.威爾遜著,蘇通等譯。1987.實用成本會計控制指南。北京:北京在學出版社。
11.夏恩。桑德著,方紅星等譯。2000.會計與控制理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2.李斯特。1983.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
13.RobertSimons.1995.ControlinanAgeofempowerment,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
14.JohnFanning.1998.Budgetinginthe21SLcentury.ManagementAccounting.11.
關鍵詞: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TU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2)14-0144-03
成本控制歷來是建筑施工企業(以下簡稱:企業)所關注的,這不僅是企業增大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也是獲得市場競爭實力的重要保障。從目前諸多文獻所承載的信息可知,針對企業的施工成本控制一般從造價概算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再從技術層面給予合理化的構建。這種思路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在實踐中卻難以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外部性要求。為此,筆者將從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相契合的角度,展開對文章主題的討論。
財務管理主要承擔著對資金流的過程控制,而成本控制的價值層面仍然表現在對建設資金的節約。二者相區別的地方體現在,前者主要通過資金預算、資金使用監管、績效管理等手段完成對項目的資金全過程控制;而后者則是在工程施工層面,運用諸多工程、管理等手段來增強對實物資產的使用效益。由此可見,二者的契合態勢將在成本合理化控制的同時,保證工程施工的多元目標導向。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論述。
1建筑施工成本控制面臨的挑戰
基于不同的視角成本控制面臨的挑戰將呈現出不同的內容,本文建立在組織資源角度上來考察,其成本控制所面臨的挑戰如下所述:
1.1人工成本控制方面
受到建筑施工的技術組織形態特征決定,其呈現出勞動密集性的特質。從而,在成本構成中將以工資的形式存在著。根據建筑施工前的資金預算可知,人工費用往往占總預算的20~30%左右,這一數據足以表明人工成本的比例結構。與此同時,建筑施工以團隊作為業務單元,在此基礎上成員間協作完成指定工程環節。這就意味著,若要針對個體在施工領域監督其成本控制的主觀動機是相當困難的。這一現實將鼓勵個體產生偷懶行為,從而可能導致工程進度出現延期。最終,抬高人工成本的發生數額。
1.2流動成本控制方面
根據經濟學對流動成本的界定,其是指一次性投入到施工領域的生產資料。具體而言包括:水泥、鋼筋、焊條、鋼絲等直接原材料。不難理解,在建筑施工前的預算控制時,造價人員根據工程圖紙并結合以往概算經驗,實則已經給出了較為合理的成本結構。然而,在施工過程中往往因員工崗位技能、崗位意識,以及工作態度等原因而出現成材率下降、廢品率上升的情形。從而,必將拉高流動成本的實際發生數額。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因原材料物資倉儲、運輸環節所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也同樣會導致以上情形出現。
1.3固定成本控制方面
建筑施工的技術特征決定了其將使用諸多大型的生產設備,包括攪拌機、塔吊在內的生產設備,若是企業購買將形成數額不菲的資金支出;若是采取租賃形式則將因每天的使用而逐漸累積較高的租賃費用。一般而言,諸多企業都是采取后一種形式來開展工程施工,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這部分剛性成本,便成為當下較為棘手的問題。眾所周知,處于目前的金融環境下,建筑施工領域普遍面臨著資金周轉緊張、資金投入不足的現象;而作為建筑施工的重要保障,大型工程設備又不得不使用。這就為導致企業處于了兩難境地。
1.險成本控制方面
嚴格來說“風險成本”不屬于會計成本范疇,但在建筑施工領域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樣因建筑施工特征所決定,其建設周期較長、建設規模較大。并且,該工程項目往往體現為民生工程的價值取向,由此將與社會上的方方面面產生聯系。上述兩方面所形成的疊加效應,必然促使建筑施工過程出現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從而,提高了整體成本控制的難度。
以上4個方面的挑戰,實則為成本合理化控制途徑提供了切入點。
2成本合理化控制的原則
以上對成本控制所面臨挑戰的闡述,為下文的合理化構建提供了指向。而就企業項目的正外部性特征來說,還須結合現實要求探討一下合理化的原則導向。具體而言,須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
2.1經濟效益原則
經濟效益原則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應有之義,也是當前企業最為關注的方面。遵循經濟效益原則,企業往往建立起剛性的成本控制規章制度,并根據制度構建起績效管理體系。不可否認,這種原則應在諸多類似企業中得到貫徹,但仍存在著因監管缺位而帶來的成本控制失效現象。
2.2社會效益原則
工程項目竣工后能否給當地帶來福祉,工程項目的功能是否達到預期標準;同時,在政府“民生為大”的意志驅動下是否保護了當地民工的合法權益等,都體現在了社會效益原則的滿足與否。從目前企業成本控制的通常模式來看,對這一原則的遵循有待加強。
2.3生態效益原則
在低碳經濟發展驅動下,企業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還應遵循生態效益原則。該原則不僅體現在項目設計上,還存在于原材料的選取與使用。而在特定范圍內,這將提升工程項目總造價。然而,從對企業所賦予的社會聲譽度來看,則是完全值得的。
3挑戰應對下的成本合理化控制途徑
正如開篇所指出的,應建立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間的契合態勢,從而增強成本控制的合理化進程。為此,以下將遵循這一原則進行途徑構建。
3.1優化人工成本的監管機制
企業在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指導下,不能惡意壓縮人工成本的發生數額,而是在確保員工施工質量、進度的基礎上,給予合法保護。因此,優化人工成本的監管機制主要針對員工的偷懶行為。上文已經指出了個體監督困難的原因,這里便可以將業務單元作為一個監督單位,以額定單位的整體資金使用量的方式,將資金使用控制權交由業務負責人;并承諾在驗收合格的前提下,余下資金作為獎金使用。這樣一來,在利益驅動下必使業務單元成員產生成本控制的內生動力。
3.2優化流動成本的控制措施
在挑戰部分已經指出,流動成本的虛高不僅產生于員工的崗位技能、意識等方面,還存在于原材料的倉儲、運輸領域。針對前者,企業應定期開展針對非熟練員工的崗位技能培訓,其目的在于提高他們一次性操作的成材率。與此同時,工作態度仍是導致成本虛高的重要誘因,在應對這一現狀時應充分發揮崗位傳幫接帶的聯動機制。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來增強諸多年輕員工的崗位責任意識。包括倉儲、運輸在內的常規活動,應控制原材料的一次性采購量。惟有做到這點,才能防止物資因理化因素制約而出現損耗。
3.3優化固定成本的控制途徑
部分大型建筑施工類企業擁有自有產權的生產設備,盡管該生產設備將通過折舊將成本轉嫁出來。但是,作為以隱性成本類型而存在的沉淀成本卻是無法避免的。沉淀成本將導致企業業務轉型受阻,并使得建筑施工整體經濟效益的下降。對于那些通過租賃途徑來獲得生產設備使用權的企業來說,也將承擔一筆較大的租賃經費。為此,優化固定成本控制的途徑主要在于高效利用生產設備,盡可能減少閑置率。部分大型企業可以將部分閑置的設備租賃出去,來獲得額外收入。
3.4優化風險成本的防范模式
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兩種。因此,優化風險成本的防范模式主要針對系統性風險而言的。對于不確定性風險來說,在資金預算階段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并預留適當的資金數額。而系統性風險則是可以控制的,包括利用權變思想給予建設工期過程控制,防止工期延遲;同時,還可以通過中期結算的形式,來考察建筑施工過程的成本控制狀況,根據狀況采取相應補救措
施等。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
討論。
4結語
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相契合態勢將在成本合理化控制的同時,保證工程施工的多元目標導向。就企業項目的正外部性特征來說,還須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原則。在此原則導向下,圍繞優化人工成本的監管機制;優化流動成本的控制措施;優化固定成本的控制途徑;優化風險成本的防范模式等方面展開合理化構建。
參考文獻
[1]山永貴,祁海興.淺談水電工程施工企業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J].大觀周刊,2011,(20).
[2]何楊瀾.如何加強工程項目施工成本控制[J].商業經濟,2011,(14).
一、高成長企業建設內部控制的基礎特征
(一)環境特征
高成長企業的建立發展與外部環境的支持密切相關,包括市場環境、政策環境與技術環境在內的外部環境為高成長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高成長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健全的市場規則,完善的市場體系使資本和產品得以順暢流通,而健全的市場規則通過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使資源得以正確配置,為高成長企業的正常運轉提供基礎保障。高成長企業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我國獨特的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對社會有重要意義的能源、交通等領域,單獨企業的能力是有限的,行業對資金和政策的高要求使得高成長企業很難獲得快速發展,這時,需要政府的干預、促使有限資源合理調配幫助高成長企業扎根生存。絕大多數高成長企業屬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這類企業的關鍵競爭力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然而高成長企業自身技術的發展受制于整個社會相關技術的發展水平,在一個好的技術環境里,高成長企業能夠抓住機遇迅速發展,與技術環境相得益彰。
(二)經營特征
年均增長率以及持續成長時間是評價高成長企業的重要指標,對我國高成長企業的普遍研究認為,我國的高成長企業的年增長率在30%以上,企業持續成長的時間保持在510年以上。這些高成長企業在公司盈利能力、技術優勢和競爭力方面有如下特點:首先,企業業績好于業內其他企業,企業盈利能力較強,相對財務狀況較好,具有大筆的現金流,其產品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和增值能力。其次,高成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能力較強,基本都具有引領市場附加價值的關鍵技術,并能促進技術橫向交叉和縱向垂直地向前發展;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支撐企業持續快速成長。另外,高成長企業在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夠在行業中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是行業的領頭羊。這一地位具有戰略制高點的作用,使高成長企業的戰略視野更加廣闊、對市場的感知也更加敏銳,能夠影響市場的成長速度,產生以點帶面,帶動全局的先導性作用。
(三)管理特征
高成長企業在管理結構方面呈現出過分集權的特征,很多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集中于創業者或其家族手中,創業者一人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在這種兩權分離不明晰的情況下,企業發展的方式和方向完全由創業者個人決定,他的經歷背景、知識儲備、風險偏好等方面的特點對其決策具有重大影響[5]27-29,這種特征形成了高成長企業特有的企業家文化。高成長導向的企業家偏好更集中的所有權控制,傾向于擴張型的企業戰略,并具有個人創新能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觀念和新思維,同時還具有實現新想法的強大執行力,對企業的高速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高成長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復雜,風險多
高成長企業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內部控制環境的復雜性,在企業財務、研發、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著較高的風險。
(1)高成長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擴張和高速發展所產生的資金運營風險。作為高成長型企業由于其發展、擴張等都需要大量的現金流的支持,管理層必須合理謹慎地規劃企業的現金流,一旦資金鏈出現斷裂,企業的償債能力和信用度都會受到影響,企業再融資的難度和融資成本將會增加,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破產。
(2)高成長企業的技術性特征決定了創新是企業高成長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和重要法寶。高成長企業的創新活動具有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創新活動一旦獲得成功能夠帶來巨大的收益,在高收益背后伴隨著很高的風險。一方面,由于創新的主體受到自身科研水平、知識能力的限制,對創新技術的成果和投入市場后的效益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一方面,在研發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項目計劃不合理、開發費用沒有精確計量等問題,影響研發創新的效率,致使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在核心研發人員管理上,容易出現保密規范不嚴格、競爭限制協議有漏洞等問題,可能導致核心技術外流,核心研發人員離職等。
(3)高成長企業的過分集權的管理結構特征雖然能夠在企業規模較小時幫助企業迅速成長,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面對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創業者一個人的能力難以滿足大規模企業的管理經營需要,經常出現決策科學性不足,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提出了挑戰。
(二)內部控制觀念弱,全員參與度低
相較于成熟企業,高成長企業的內部控制觀念相對薄弱,員工的參與度更低。一方面是由高成長企業的成長階段決定的,由于高成長企業的高盈利能力和高成長速度,花團錦簇的外表掩蓋了內部控制的缺陷,由于缺乏內部控制而產生的生產經營問題并不突出,導致管理者和員工對內部控制缺乏實際認識。另一方面,由于高度集權的管理組織特征,創業者一人單獨決策,決策風險也由其一人單獨承擔,員工僅作為決策的執行者,缺乏主人翁意識,從思想上將自己置身于企業風險管理的范疇之外,并沒有認識到風險意識的重要性。鑒于以上兩點原因,雖然很多高成長企業按照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和部門,但是這一行動僅從形式上達到了相關法規的要求,并未從實質上符合規定,尚未能使內部控制的框架有血有肉起來。將內部控制框架和制度嵌于企業的內部管理中,更重要的是根植于全體員工心里,還需要更多努力。
(三)內控機構的職責履行不夠,監督薄弱
高成長企業的內控監督機構主要包括內部審計部門、獨立董事、監事、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等,在這些部門中,多存在著職責履行不利的問題。針對創業板企業2012-2014年度的內部控制報告分析發現,企業對內部控制信息溝通、內部監督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如內部環境等方面。內部審計部門在形式上獨立于財務部門,但是實際的內部審計人員可能是財務部門人員兼職的,因此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監督和評價的深度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有限;同時由于內部控制觀念薄弱,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度不高,其他部門在內部審計時的配合度很低,導致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效率也不高。在內部監督方面,很多高成長企業都依據公司法規定設立了獨立董事或監事,但獨立董事或監事的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并沒有履行自己的監督責任,監事會成員多由老員工任職,缺乏監事的態度、獨立董事往往與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具有私人聯系,無法以公正的視角進行監督。有些企業雖然設置了審計委員會,但審計委員會對內外審計的溝通保障并不完全,審計委員會成員所持的立場不中立,工作浮于表面,并未能履行其監督職責。
(四)內控信息披露缺乏重視,敷衍了事
為了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建設,財政部等五部委相繼頒布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法規,對上市公司的內控信息的披露做了強制要求,然而高成長能力企業的代表中小板、創業板企業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從披露質量來看,雖然高成長企業的內控信息披露質量連年增高,然而由于標準不統一,不同企業的內控信息之間沒有可比性,信息披露質量存在明顯差異,內控信息質量整體水平較低。從披露內容來看,內部控制實施建設情況整體水平不高,披露的內容流于形式,披露的多數內控信息并不能為使用者所用。從披露目標來看,出現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割裂開,為了報告而報告的現象。對2013年186家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統計中,高達93%的企業認為,其報告內部控制相關情況的目的是為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三、高成長企業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的對策
(一)提升全員的內部控制意識
為了緩解高成長企業內部控制意識薄弱的現象,需提高企業上到管理者、下到全體員工的內部控制重視程度,使內部控制的制度制定與執行得到他們的鼓勵與支持??梢哉f,管理者和全體員工是否將建立與完善內部控制體系視為企業成長的自發需要是決定企業內控建設的成敗關鍵點。因此,高成長企業應將提升內部控制意識置于企業的戰略高度,不斷強化全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一方面,通過召開內部控制研討會、學習班等向全體管理人員和員工普及內部控制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內部控制理論儲備。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內部控制的重要性,通過對內控缺陷相關案例的學習和宣傳,全面加強企業上下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建立積極的、為企業各級員工所認同的內部控制理念,樹立起風險識別、評估的意識。最終目的是使高成長企業從管理層到基礎員工,每個人都能自覺樹立內部控制的觀念,并將這種信念貫徹到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去,用行動引導意識,用意識指導行動,全面提升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
(二)完善公司的組織結構
針對高成長企業高度集權、一股獨大的組織特征,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的措施,要從明確崗位職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出發。高成長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目標、職能劃分和管理要求,明確各崗位的職責權限,將權利與責任分解到具體崗位,確保各崗位員工的專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相匹配,同時加強對權責履行的監督。這么做不僅有助于企業通過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來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更使管理層的管理行為有據可依,提高管理層的管理效率,進一步促進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除此之外,高成長企業還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各個主體代表著企業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他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是企業中最高層次的控制,能夠決定內部控制體系中其他層次的制度安排和實施,并制約著實施的效果。為了使決策更具有科學性和公正性,防止家族決策、徇私舞弊等現象的發生,應將所有企業利益相關主體納入到管理決策機構中來,充分考慮到各階層的利益。如對組織結構中對內部控制制度最具有實際執行權利的經理層,高成長企業可以積極推行經理人持股,使經理層與企業的利益趨同,自覺維護各項內部控制制度。
(三)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
內部監督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要素,高成長企業要提升內部控制質量,不能忽視內部監督的重要性。在內部監督的多種手段中,獨立董事的勝任能力對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具有顯著作用。高成長企業應完善獨立董事制度,擴大獨立董事在企業董事會中所占的比重。在獨立董事的選任上,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改善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等現狀。在職責劃分上應明確獨立董事對全體股東的誠信與勤勉義務,不受其他與公司相關的個人或群體的影響,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對大股東起到監督和制衡的作用。另外,監事會能夠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職責進行監督,因此,高成長企業應健全監事會的機構設置和獨立專職人員的配備,對監事會工作制度及成員勝任能力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提高監事獨立性的同時,增強其專業技能水平,做到不僅從形式上完善監事會機構,更從實質上真正發揮監事會的功能。
(四)培育正確的內控文化
關鍵詞:內部控制 風險投資 風險識別 影響因素
風險投資對于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風險投資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高風險、高收益是高新技術項目投資最顯著的特點。由于風險投資面臨的高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在風險投資公司實行內部控制、控制投資風險便成為了成功投資的第一要素。要對風險進行控制,首先要識別影響風險的因素。
一、內部控制的風險識別
1.內部控制的作用
內部控制系統有助于企業達到自身規定的經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內部控制的作用會不斷擴展。目前,它在經濟管理和監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總之,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可以有效防止各項資源的浪費和錯弊的發生,提高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內部控制下風險識別基本要求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開展風險評估,應當準確識別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并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
企業識別內部風險,應當關注下列因素:董事、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員工專業勝任能力等人力資源因素;組織機構、經營方式、資產管理、業務流程等管理因素;研究開發、技術投入、信息技術運用等自主創新因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營運安全、員工健康、環境保護等安全環保因素;其他有關內部風險因素。
企業識別外部風險,應當關注下列因素:經濟形勢、產業政策、融資環境、市場競爭、資源供給等經濟因素;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等法律因素;安全穩定、文化傳統、社會信用、教育水平、消費者行為等社會因素;技術進步、工藝改進等科學技術因素;自然災害、環境狀況等自然環境因素;其他有關外部風險因素。
二、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風險影響因素
1.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風險的特征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但是風險投資項目不同于一般的投資項目,其風險特征也不同于一般投資的風險。這些特征主要有:(1)風險的高概率性;(2)風險出現的不確定性;(3)風險出現的規律性;(4)項目風險的可控制性;(5)風險與收益的辯證統一性。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并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則的應用需要有一定的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經營特點和所處行業環境,從業務事項的性質和所涉金額兩方面來考慮是否及如何實行重點控制。根據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則,結合風險投資公司特有的運作機理,對風險投資公司內部控制的重點應該為對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風險的控制,要控制風險,首先要完成風險識別工作。
2.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風險影響因素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內部控制對風險識別的要求,從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影響風險公司投資風險的因素。
(1)內部影響因素分析
①風險投資公司管理因素
主要包括:a.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源條件;b.風險投資公司組織機構和管理能力;c.投資分析能力。
②風險企業管理因素
在風險投資項目運作的過程中,缺乏管理能力將使風險顯著提高,好的管理對項目風險的降低有很大的影響。管理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a.管理者的道德素質;b.管理者的能力;c.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d.組織結構。
③技術因素
風險投資項目大多數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因素直接關系到風險投資企業的競爭力。技術是否可行直接決定著技術風險的高低。技術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a.技術成熟度;b.技術的先進性;c.技術的適用性;d.技術的可替換性。
④產品因素
風險投資項目的產品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品風險是指與投資項目產品有關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產品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a.產品進入目標市場能力;b.產品的性能價格比;c.產品可替代性;d.產品更新換代能力。
⑤生產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生產資源供應保障;b.設備、儀器適用性;c.企業的生產組織能力。
(2)外部影響因素分析
①政治因素
主要包括:a.國內政治環境;b.國際政治環境。國內政治環境是國際政治環境的延伸,國際政治環境又影響和制約著國內政治環境。不論國內還是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都將影響高新技術項目投資的風險。
②經濟因素
主要考慮以下因素:a.社會經濟發展狀況;b.國家發展規劃;c.地區發展規劃;d.通貨膨脹程度及趨勢。
③政策因素
政策風險是指因國家政策發生重大變化而引起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風險。政府出臺的有利和不利政策,有何鼓勵和優惠,有何限制,有何約束,正反兩方面因素都影響風險項目投資的風險。國家的宏觀政策主要包括:a.貨幣政策;b.財政政策;c.行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政策。
④市場因素
風險投資項目的市場因素直接關系到投資項目的投資風險。市場因素主要體現在:a.市場容量;b.市場競爭狀況;c.市場需求狀況;d.目標市場定位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冉俊敏.風險投資中的風險控制理論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2012.
1 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內涵及特征分析
1.1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內涵分析
財務管理是比較重要的價值形式管理,也是單位管理工作中比較核心的構成部分。事業單位的主要目標就是事業的發展以及事業單位的生存發展,而在財務管理上的目標則是實現績效的最大化。結合實際的發展來看,財務管理最為突出的目標就是投資管理目標以及籌資管理目標’成本以及分配管理目標。
當前的事業階段財務管理的對象方面中的籌資管理是比較重要的,在不斷發展下籌資的渠道也逐漸加寬,其中有社會捐贈以及教育層面資金投人,還有科研成果收入等。不只是要能對政府方面資金的支持,還要能夠開拓新的資金籌措途徑。在投資管理方面是對資金的利用分配,事業單位要能斟酌對外投資回收期以及凈現值等可行性。
1.2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特征分析
我國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有著比較鮮明的特征,事業單位是提供公共服務的,這也是事業單位產生以及存在的基本條件,并且承擔著一些政府的職能,例如對黨政干部訓導需要設置黨校以及行政學院等,和政府機關的關系比較緊密,在工作上也直接對政府職能實施以及效果的呈現有著影響。事業單位也屬于非權力機構,沒有被賦予公共行政的權力,事業單位只對社會或是某地區提供服務,專項性的服務則是事業單位的社會職責。而在財務會計管理方面,則要能夠進行科學化的呈現,會計管理的規范化以及信息化特征比較突出。
2 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問題與成因分析
2.1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問題分析
從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的現狀來看,還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首先,思想觀念上沒有及時的轉變。一些領導在財務會計的管理上沒有充分重視,有的是把個人主觀意識高于財務管理制度之上,所以就比較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控。
其次,在財務管理工作者方面對財務管理沒有全面認識,沒有重視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在一些財務法規制度的學習上沒有加強。工作上也比較缺乏創新意識,所以就比較難適應新的發展階段的財務管理工作要求。
再次,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中內部會計控制相對比較薄弱,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體,事業單位在內部控制上需要加強,但實際的實施上還沒有達到相應標準。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上沒有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在單位經營活動方面沒有得到全面涉及,在控制約束的對象上沒有全面性,控制的范圍也沒有全面呈現。有的事業單位在內部會計控制中對預算資金控制比較重視,但在預算外的資金控制就忽視了,控制的過程也比較形式化。而在授權批準控制以及會計系統控制中,由于缺乏成本觀念,導致對資金的使用率降低。
最后,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核算沒有規范化,從而造成了信息的失真,主要體現在原始憑證的管理上沒有規范化。雖然一些法律中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但事業單位特殊管理的體制,在原始憑證實際管理過程中還是有著比較多的缺陷,在規定的內容上沒有全面化、系統化,在憑證的審核上也沒有嚴格化。一些發票的內容沒有精細化,還有的是沒有售出單位蓋章,在對手續的辦理過程中存在漏洞,在這一層面的管理比較疏松。核算的處理沒有規范化以及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財務管理制度沒有得到健全等。
2.2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問題成因分析
結合實際進行分析,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的問題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權責利方面沒有明確化。
首先,由于在供需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服務產品數量和質量難以通過市場進行評判。事業單位的員工也多是專業技術型人員,如果是在領導者的業務出眾而在管理上不擅長的話,就會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還有就是員工的自由度比較大,管理上就會呈現出渙散的問題。
其次,從財務管理的制度因素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在發展的層面來看,財政體制的改革雖然有著很大改善但是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這就使得在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沒有和實際發展需求相適應。
最后,在內部控制的因素方面也有著很大影響,內部控制的制度體系建設沒有完善,對資產控制就沒有到位,監督機制方面也沒有得到強化實施。
3 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對策
對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管理,要能從多方面實施策略。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資產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預算和審核會計的控制進行強化。然后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詳細檢查,并能夠及時對新增固定資產數量以及質量等逐項驗收,在使用的年限方面加以確定。還要能夠對固定資產驗收清單和原始憑證做記賬憑證以及明細賬等。
其次,對財務會計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強完善,從而營造出比較優化的制度環境,這也是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以及執法必嚴的必然要求。財政部門要能夠結合會計法總體精神來出臺相應配套法律及細化的法規,還要能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進一步加強。同時,會計法當中對會計核算的中心權責以及定義報賬員明確化定義。為操作人員制定科學系統的操作流程,只有在法律層面進行加強保障,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水平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另外,要在新思想觀念下加強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管理優化,在競爭觀念以及時間價值觀念和經濟效益觀念等方面都要能樹立典型。其中,競爭就能為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帶來活力,并為其發展創造機會。財務管理者也要能樹立學習的思想意識,提升綜合管理的水平,強化管理在資金的籌集以及營運和收益分配當中的決策作用。
強化內部管理控制,從多方面加強組織控制,內部組織控制主體是組織本身,在活動方面加強管控。這就需要管理機構的設置能合理有效,在權責分離的明確程度要能得到明確化。還要在人事方面加強控制,以及在業務操作和質量控制上進行加強,在風險以及安全方面加強控制,在管理的技術層面加強控制等。只有充分重視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措施的實施,才能真正保證事業單位的良好發展。
4 結論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問題 措施
一、當前形勢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1、我國事業單位的概念及特征
我國的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主要有服務性、公益性、知識密集性等特征。事業單位在各類社會組織中是較為活躍的部分,其組織形式、服務手段、人員結構、活動方式等,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入,不同程度地發生相應的變化。
2、當前形勢下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一直以來,我國的事業單位基本上屬于財政預算報賬單位,幾乎沒有成本核算和稅金交納的業務,相比其他行業的會計核算較為簡單,內部控制制度尚未制定或訂出來也沒執行。2009年歲末,《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印發,高層對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定下“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16字原則,其中,監管有力是明確誰來監管事業單位,而無論誰來監管,都需要從源頭,即事業單位內部入手,建立并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事業單位的資產是國家的,資金出自公共財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保值,其用途的正確性和支出的有效性都需要有力的監管。
其次,當前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自有收入來源占了單位經費相當大比重,事業單位管理已不再局限于預算資金收支管理,以績效為導向的事業分類改革,要求正確計量事業活動的產出和成本,需要有效的內部控制。
再次,事業單位改革已逐步走向市場化方向,采用更商業化的方式提供事業單位的服務或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事業單位應為政府制定收費標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作為接受教育、醫療服務等繳費的一方,其消費主體意識正在逐漸加強,要求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正確性,也需要內部控制制度的有力支撐。
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含義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是指事業單位為貫徹執行所制定的各項管理政策,增進會計數據的真實性,保護國有和公共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提高服務經濟效益,促進事業單位良好地運轉,而在事業單位內部所采取的組織規則和一系列的調節方法及措施,涉及事業單位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是管理與控制財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最根本的是保護國有財產、檢查有關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社會服務效率和效益、貫徹既定的管理方針等方面。事業單位設計一套操作性強、系統完整、規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實施是其改革的有力保障。
三、當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控意識相對薄弱,缺乏良好的內控環境
內控意識是內控環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良好的內控意識是確保內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實施的重要保證。事業單位內控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內控環境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的認識不夠,不了解內部控制知識,因此對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如簡單地將財政的部門預算控制等同于內部控制,認為有了部門預算就無所謂內部控制體系了。二是對財務與會計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僅僅把財會部門當成“錢袋子”,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僅僅扮演“付款員”的角色,無權參與單位的重要決策乃至業務管理活動,對單位重要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均不了解。三是對經費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識,沒有為各項經費支出建立明確、合理的開支范圍和標準,對不少經費支出(比如業務招待費、差旅費等)采用實報實銷制度,致使財務監督與控制流于形式,只要有相應審批人員簽字同意,會計人員就要實施報銷。
2、財務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核算不規范,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內部控制需要有堅實的基礎,需要有健全的會計記錄系統,包括制度建設、人員素質等。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基礎工作較薄弱,缺乏明確的崗位責任制度,單位會計人員對于其所處崗位的職責內容不詳,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單獨制定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一些財務事項的運作與管理措施僅是慣例,而沒有相應的成文制度保證或有制度但很不完整,管理的隨意性較大。例如在年終結賬時,不將收入和支出結轉“結余”科目,而是將收入和支出相對轉,使“結余”科目不能正確、完整地反映核算單位的結余狀況?;蛘邇商踪~運行,支出核算混亂,再如在印鑒的保管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單位將財務章和法人章交由財務部門負責人,或將支票、財務章和法人章同時由出納一人保管屢見不鮮。
3、內部控制方法體系不夠完善,業務流程不盡合理
業務流程和控制方法體系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環節,其合理、有效與否直接決定著能否實現控制的目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方法體系不夠完善,業務流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崗位設置問題較多,不合理兼崗現象較為普遍,而不相容職務分離是內部牽制制度的精髓。但在實際工作中,基于編制有限、人手緊張等原因,許多事業單位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崗現象,不相容職務未能合法合理分離,如單位出納兼任記賬,出納兼任檔案保管,記賬兼任復核等等。二是授權審批的金額界限不明,授權審批制度有待改進。授權審批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方法,而一些單位都是長期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這雖與事業單位業務簡單、規模不大的特征相適應,但卻影響了財務控制的實際效果,并使單位內部的財務監督檢查流于形式。三是流程控制體系不完善,有些經濟事項沒有明確的審批控制業務流程,或流程控制過于簡單,僅僅局限在事后審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或流程控制的先后順序不盡合理,如事業單位的費用報銷流程多采取“先審批后審核”的程序,執行起來影響財會人員審核把關的效果。四是部門預算涵蓋范圍有限,追加項目多,彈性較大,造成隨意性較大,權威性和約束力較差,直接影響部門預算的實施效果。
四、建立并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增強內控意識,完善單位的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任何單位的內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環境中,它是實行內部控制的基礎和前提,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要完善事業單位的治理結構。內控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管理層通過實施內控,使內控制度成為“單位之法”,它對每個成員都有效,都必須無條件遵循,任何人都不得游離于它之外,凌駕于它之上,從而實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則,會出現漏洞。事業單位如果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或執行不好,就會給國家和單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說明內控制度的建設,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結構。
其次,要提高管理者及職工的素質。管理者的素質不僅指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操守、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個方面,更主要的是著眼于全體員工,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環境氛圍,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競爭和激勵機制、績效評價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等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為內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環境基礎。
2、增強會計基礎工作,強化會計系統的控制作用,健全財務管理制度
要提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水平,為財政“節流”奠定堅實的基礎,必須重視改進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強化會計系統的控制作用,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強化會計工作基礎,需要財政機關加強對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培訓教育,不斷提升會計人員財務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對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和財務制度的全面檢查制度,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
3、完善預算制度,強化預算控制的功能作用
財政預算制度已經從過去的功能預算轉化為現在的部門預算,目前的部門預算硬化了預算約束和控制的強度,擴大了預算控制的范圍,涵蓋了預算部門的全部預算內外的一般預算收支和基金收支,同時控制內容細化,對部門內的各項資金再按功能、按預算科目把各項支出內容細化分解到具體支出項目,且控制程序嚴格,增加了預算審核的嚴密性,減少了隨意性,控制標準的確定更加合理。
完善部門預算制度,首先是要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的范圍,要力爭將各部門單位的全部財務收支事項均納入部門預算的實施范圍,并嚴格預算的調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將部門預算與單位內部的責任預算有機結合。也就是要求各一級預算和二級預算的部門單位,按照財政下達的部門預算控制數,結合各部門單位內部的組織結構、處室職責和工作任務等,編制內部分處室的責任預算體系,并嚴格責任預算的考核機制,從而強化預算控制的功能作用。
4、健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進一步規范單位內部行為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來支持和保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既應考慮事業單位的特點,明確設立事業單位的目的是為了向社會提供某方面的公共服務,這些服務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是公眾生活不可缺少的,并不以盈利為目的,也應體現事業單位資金和經費管理體制上的特殊性,諸如收支兩條線管理、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國庫集中支付和國庫直接支付等,增強其實用性和適用性。
5、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發揮財政與審計部門作用,完善單位內部控制體系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納入管理過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動實施的。因此,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能夠隨時適應新情況等,內部控制就必須被監督。監督是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評估制度執行質量的過程,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一方面,需進行內部審計和控制自我評估。內部審計幫助事業單位進行“軟控制”環境的營造,成為內部過程的設計顧問,使成員能自覺地把辦事準確和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監督內部控制其他環節的主要力量。而控制自我評估指的是各單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對自己的內控系統進行評估,基本特征是關注經濟活動的過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門和職工共同進行,用結構化的方法開展評估活動。另一方面,促進和完善對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外部監督。這需要立法、執法、審計、監管諸方面對單位內控進行獨立、客觀、公正的研究,或制定準則,或指出指南,或提供框架和參考依據。財政部門是會計與內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門,審計部門是重要的保證體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過程中,財政和審計部門應當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組織與指導,并撥出專項經費,為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供經費支持。
【參考文獻】
[1] 萬重:怎樣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J].四川會計,2001(4).
[2] 樊進科: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之友,2004(7).
[3] 季娟: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