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8: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海原縣;農業經濟;問題;措施
1海原縣七營鎮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1特色經濟特色不明顯,產銷結構不完善
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發展出適合當地特色的農產品是促進當地農業經濟進步的必要措施。在七營鎮的農業發展中,枸杞、葵花、西瓜及養殖業都作為提高當地農戶收入的必要手段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由于水資源短缺和市場信息的不夠通暢和及時獲得,農產品銷售渠道不夠通暢,導致農戶在種植、養殖上容易盲目跟風。結果造成生產出的農產品銷售困難,難以以商品的形式轉化為貨幣,這樣就嚴重打擊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農戶經濟條件有限,難以承受農產品積壓和低價銷售所帶來的損失,這樣就對農戶脫貧致富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消極作用。
1.2分散的家庭農業土地經營機制
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的施行,曾經極大的提高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在解決溫飽問題,實現糧食的的自給自足方面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是隨著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分散的農業土地經營模式就難以適應市場化的農業經濟。
1.3分散的土地經營機制,制約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
目前七營鎮的土地所有制是的分散的土地所有權,全鄉鎮的土地所有權都分散在廣大農戶手中,這樣分散的土地所有權,使得農戶各自經營,盲目種植,種植規模小而全,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1.4分散隨意的種植模式,農業生產效益低下
在當前的土地經營機制下,農戶在解決基本的溫飽之后,難以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這是由于小而全的種植模式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市場經濟需要規模性的農業生產,這就大大挫傷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在市場化的農業經濟條件下,農戶的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科技難以推廣,都對七營鎮的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滯后作用。
2推動七營鎮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措施
2.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適應農業發展趨勢
在當前七營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個別農副產品出現滯銷情況,這并不是這些農副產品過剩,而是由于農業生產水平低下,難以適應人們對農產品消費提高的需求,從而產生的相對過剩。要解決這種農副產品過剩現象,就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優質高效的水準,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的生態農業,生產出健康的農副產品。還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加大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供適應市場需要的綠色健康食品。
2.2建立新型農業發展結構
2.2.1建立企業經營模式
在組建龍頭企業的過程中,以下幾個環節的工作我們必須做好。一是在項目選擇上,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著眼于群眾參與面大、資源支撐面廣、受益面寬的品種;二是在產品結構上,把名優產品、新產品作為重點,科技含量要高、市場潛力要大,政府要進行宏觀調控,盡量避免小而全,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基地,形成專業批量生產;三是在組織形式上,提倡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導龍頭企業通過預付定金、提供信用貸款、賒銷種苗和飼料、對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或采取聯營、、反利、股份分紅等分紅形式,處理好與農戶的關系,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
2.2.2加大農業投資
農業產業化具有集約型、高投入、高產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別是搞好產品基地、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體系的建設。我們還要培養農民的投資意識,充分利用民間閑散資金,組建幾個股份合作制龍頭企業,在集體與農戶、工商企業與村、戶之間通過股份合作的關系,擴大資金規模,增強競爭力、分散風險,以達到利益相關、互利雙盈的目的,使之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結束語
論文摘要:結合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就發展動力、基礎設施的配置和逆向城鎮化進程作了進一步的思考,繼而提出了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對策,以求在城鎮化進程中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003年4月,**縣政府聘請**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縣城總體規劃重新進行了修編,現該規劃已經宿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但對規劃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特征
**省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縣又位于**省最北端,該地區小城鎮發展呈現出滯后于其他地區的明顯特征。
1.1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幾年來,**縣的經濟增長速度較慢,增長后勁不足;經濟總量偏小,綜合實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較粗放,質量和效益都不太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深加工業發展不足,優勢資源轉換不多;企業組織結構不夠優化,大企業、龍頭企業少,只能依靠中小企業維持著經濟發展;地方財力十分緊張,沒有足夠的資金建設城鎮和升級產業。簡單地說,**走的是一條農業主導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隨著農業弱質性的進一步顯現以及農副產品特別是水果市場供求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這一發展的低效性已經暴露出來;同時,隨著周邊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這一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
1.2要素資源短缺
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尚處在原始的資金、技術積累的階段,鄉鎮企業發展滯后。由于發展相對落后,**的要素資源積累能力低。2003年,**縣的地方財政收入位居全省61個縣市第46位;人均財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數第5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余額2194元,僅是**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術短缺。全縣工業企業中,科技工作人員不足百人,其中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只有1O多人。產業結構的表面合理性掩蓋了產業結構深層次的不合理。按當年價計算的**縣的三次產業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調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規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層次地看,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并沒有帶來深層次的質量提高,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鏈條較長、附加值較高的對工業經濟特別是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制造業比重過低,僅為19.78。產業結構仍然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的技術基礎薄弱,主要為由第一產業延伸出來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的層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個體經營的小規模服務業,功能局限于每月傳統的固定時日的簡單集市貿易,輻射范圍也僅是城鎮附近的鄉村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呈現出要素資源短缺、產業結構低度的特征。
1.3城鎮化水平低下
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分布密度較小,開發強度偏低,城鎮人口和用地規模也較小。2003年底,**縣城市化水平約為20.6,遠低于全省水平。由于產業、技術與人才的集聚度不夠,小城鎮功能薄弱,對鄉村地區的輻射力和吸引力較弱目前由于**小城鎮核心度低,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較松散,呈現小城鎮與鄉村發展相對均衡及城鎮體系結構等級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鎮發展帶有明顯的農村集鎮特征,仍處在緩慢的城鎮化積累的初期階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鎮中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城鎮化水平存在著質與量的低下。
二、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經濟薄弱
區域經濟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表明,區域經濟及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區域內的中心城市的發展狀況。如果中心城市競爭力強將有利于其集聚周邊的要素資源,并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經濟及產業腹地,一旦其要素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對區域經濟產生強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中心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否則,缺少中心城市輻射,區域經濟就有可能被臨近的城市所覆蓋蠶食、分割。
2.2推動發展的動力不足
**小城鎮發展不僅內部動力不足,外部動力也相當匱乏。盡管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小城鎮發展有政策上的傾斜,每年有定期相應扶貧款的財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鎮發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動力機制,這些資助也只能是杯水車薪,不足以使經濟發展出現質的飛躍。一方面,盡管經濟落后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小城鎮的發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與技術的推動。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區域經濟中經濟同構現象嚴重,小城鎮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往往限制在少數技術含量低、有資源利用優勢的項目上,造成鄉鎮企業的發展缺乏廣闊的空間和有效的推動力。
2.3基礎設施的制約
城鎮物質空間環境作為城鎮經濟發展的硬件支撐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容量與空間。而目前經濟落后地區基礎設施投資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約小城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以交通設施水平發展為例,在**縣范圍內無一條高速公路通過。而作為剛起步的加工工業的發展,對對外交通條件有較強的依賴性。落后的交通狀況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進程的根本動力是經濟,而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工業發展普遍力度不足。工業企業的低層次組織不僅使小城鎮對周遍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力缺乏吸納力,甚至小城鎮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農,呈現不徹底的城鎮化的傾向。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向周邊鄉村地區的經濟輻射還相當膚淺,城鎮化的推動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還呈現出一種逆向趨勢,**縣由于經濟落后,有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流人經濟發達地區謀求職業,他們每年帶回的資金中相當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鎮中買地建房,發展個體經營的服務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的人才與資金在推動著小城鎮的發展和地區城鎮化的進程。
三、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措施
3.1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鎮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還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有關方面測算,今后一個時期將是我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時期,由此將創造大量的新興城鎮市場,給城鎮經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小城鎮首要的基本職能是為農村非農業經濟活動提供場所,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挖掘經濟發展的潛能,以此為可能出現的跳躍式發展做好準備。
對于**,它首先缺乏明確的投資項目和吸引力,無論是鄉、鎮的或縣的決策者,對其未來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體的設想,并且認為發展的困難和阻力都相當大。因此,在規劃中將小城鎮發展條件劃為三個層次:(1)優先建設縣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較強集聚和輻射能力,帶動縣域城鎮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重點發展中心鎮。選擇區位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的鎮,逐漸培育為新的中心鎮,使中心鎮成為所在輻射區域的產業、經濟的核心,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基礎;(3)合理發展一般鎮,因地制宜撤并鄉鎮,引導一般城鎮合理、有序、健康發展。
3.2基礎設施的選擇性建設
由于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往往受到基礎設施投資能力瓶頸的制約,因而在城鎮化初期全面建設城鎮基礎設施網絡是不現實的。鑒于有限的投資能力,只能對基礎設施的各項缺口以及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評價,著重于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區域中宏觀基礎設施骨架的構建,以使小城鎮在未來發展中保有進一步完善細化和區域基礎設施共享的可能。
在**縣域規劃中,縣域交通網的規劃建設與城鎮體系的發展在空間布局上統一和建設時序上相互協調,并適當超前;建設與城鎮規模結構、空間分布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構建城鎮之間的快速聯系干道;加大交通設施建設力度,拉動經濟發展。近期拓寬與連霍高速相聯接的101省道;遠期與周邊地區相協商,建成與商毫、連霍、京福高速公路相連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鎮體系的合理規劃
經濟落后地區城鎮體系結構的松散及小城鎮間孤立、單向的經濟聯系不利于城鎮化的進程。國家的小城鎮建設政策要求將小城鎮建設納入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軌道。加強小城鎮在村鎮地域的經濟、技術、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經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利用資源的稀缺性發展特色產業,謀求在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中的地位,使在區域中擁有多向經濟聯系。恰當的職能分工和產業互補有助于區域小城鎮化進程,也為小城鎮的發展創造寬松的區域環境。:
**縣域城鎮體系發展可分兩步走。
近期: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并重,通過中心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強化,把**地區建設成為現代化小城市,提升其縣域城鎮體系的首位度,使縣域中心鎮的建設得到加強,初步形成較為合理的縣域城鎮體系結構。
一、零距離服務縣域經濟發展
基層工商所按管轄區域,對口與全縣所有鄉鎮建立招商引資工作聯絡員制度,每個鄉鎮固定一名業務骨干,定期與所在鄉鎮政府聯系工作,接受鄉鎮領導,并無償及時為地方招商引資服務。
二、貫徹品牌強縣戰略
每個工商所指定一名干部為企業創品牌指導員,全程免費協辦申報服務工作。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今年爭創1件湖南省著名商標,引導企業申請6件注冊商標,力爭我縣的省著名商標數量及質量居全市前三名。發揮農業大縣的優勢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注冊有特色的農產品商標。積極引導新落戶的工業企業申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助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三、真情關注弱勢群體
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從事公司經營的,兩年內工商部門只收繳登記費、年檢費。下崗職工來縣工商局查詢登記資料一律免費,下崗職工再就業從事個體經營的,憑本人下崗優惠證免收登記費。持有傷殘證件從事個體經營的,免收一切費用,只要手續齊全,免費辦理營業執照。
四、放寬企業登記和年度檢驗
企業注冊登記和年度檢驗,直接由縣工商局辦理相關手續,取消工商所登記注冊和年度檢驗初審程序。除按法定程序需實質審查的項目外,原則上取消實地考察程序。注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上的各類生產經營性內資企業和30萬元以上的各類服務性企業,均可直接由縣工商局代向市工商局申請冠用“市”或“”字樣名稱登記。
每年7月1日后新設立的企業,本年度免予年檢(企業自愿要求年檢的除外)。新設立企業首次年檢逾期的,先責令限期改正,如在責令期限內補辦年檢的,免予處罰。企業逾期參加年檢,但在一個月內主動補辦年檢手續的,一律不予處罰。逾期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內主動補辦年檢的,在法定幅度以下減輕處罰;逾期三個月以上,但主動補辦年檢的,在法定幅度內從輕處罰。
五、規范監管執法行為
(一)嚴格遵循糾錯原則
對涉及注冊資本的案件和初次發現的虛假宣傳行為,除涉及藥品、食品、農資和用于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和救災救濟商品外,先不予處罰,由辦案單位下通知責令限期改正,改正期限為兩個月。
(二)嚴格控制自由裁量權
對于其他依法需要給予處罰的行為,一律按《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統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規定的幅度,按下限予以處罰。
(三)杜絕對企業的重復檢查
全縣工商系統行政處罰實行立結案備案制度,嚴禁進入企業重復執法。對縣政府掛牌保護企業,嚴格按縣政府檢查申報備案的規定。對存在多項違法行為的企業,在幫助其整改的基礎上,給予一次性處罰。全縣公用企業統一歸口縣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監管。
《金融規劃》中“雙中心”的打造,發揮金融資源集聚功能,側重于資金的來源層面,而《海洋經濟規劃》預示著海洋經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解決了資金的去向問題。兩者合力對接,就是要構筑浙江大量資本,尤其是民間資金向海洋經濟傾斜的渠道和路徑。這種發展的舉措上的交點為浙江金融業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切實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浙江金融發展與海洋經濟發展的時間相一致“十二五”時期是浙江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1萬美元大關。屆時,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全面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督鹑谝巹潯访鞔_指出,其規劃的時間范圍是“十二五”期間,其總體目標、具體目標的節點都在“十二五”末,戰略任務的時間范圍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間。而《海洋經濟規劃》指出,“規劃期為2011—2020年,重點為“十二五”時期”,具體表現為在發展目標層面,重點規劃的是到2015年主要發展目標,包括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港航服務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海洋科教文化全國領先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體量化指標多達11個,而2020年的量化指標僅為3個。
由此可見,兩個規劃總體上在時間維度是銜接一致的,而這一時間又與浙江經濟總體上轉型的關鍵時期相一致。這種時間上的一致性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導以及金融業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在動態最優和統籌管理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發展與海洋經濟發展的空間有疊合《金融規劃》明確指出戰略重點是“兩個中心,三極空間,六大平臺”,其中“三極空間”具體是指構建起以杭州、寧波、溫州三個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為增長極,打造臺州、紹興、嘉興和義烏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為亮點,重點培育一批金融創新示范縣(區)為支撐,推進其他地區加快發展的浙江省多層次金融空間布局。《海洋經濟規劃》明確指出要構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總體發展格局。即要加快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區建設,盡快提升環杭州灣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為北翼和以溫州、臺州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為南翼的兩翼發展水平,并做強杭州、寧波、溫州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時還將在整合提升現有沿海和海島產業園區基礎上,重點建設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臺州、溫州等九大產業集聚區,并重點推進舟山本島、岱山、泗礁、玉環、洞頭、梅山等重要海島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杭州、寧波、溫州作為“三極空間”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興、紹興、臺州作為重要城市在兩個規劃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內部區域疊合,兩個規劃還在接軌“長三角”等外部對接區域也有共同的觸點。可見,兩個規劃在空間布局上有相當比例的重合交匯,這就為浙江金融業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在金融資源的空間集聚層面提供了平臺和基礎。3五大舉措、三大保障:護航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約束下,資金總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貸規??偭康耐度胄枰幸粋€統觀全局的規劃。為此,要統籌規劃,合理調控社會融資規??偭?支持浙江海洋經濟持續科學發展。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結構要優化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間接融資規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資相對弱勢;銀行業發展強勢,非銀行業,尤其是小金融機構、類金融結構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的契機,切合海洋經濟的特點,鼓勵發展直接融資和非銀行尤其是創新型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優化浙江金融業整體的結構。為此,要加強研究,區分海洋金融與大陸金融的差異性,利用發展海洋經濟的契機,優化浙江金融結構,提升金融發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業務要創新在發達經濟體,與海洋經濟相關的金融業務十分廣泛,因此需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發展船舶融資、航運融資、物流金融、海上保險、航運保險與再保險、航運資金匯兌與結算等航運金融服務。為此,要大膽創新,尤其是要創新非銀行業務,構建海洋金融、航運金融和與臨港大工業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務等現代海洋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風險要監控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投資規模較大、不確定性高的特點。一方面資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對區域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伴隨著金融創新,資金集聚和流動方式、渠道可能較以往有較大程度的差異,可能會在特定試點和局部區域集聚金融風險,這對浙江區域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要協調監管,建立政府監管當局、行業自律和內部風控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同時也要創新監管方式,及時預警金融風險。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資源要整合在經典的經濟金融互動關系中,金融的發展有兩種基本動力,一種是需求拉動,一種是供給推動。一方面海洋經濟的發展顯然對浙江地方金融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體現了需求拉動,另一方面,在發展海洋經濟戰略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積極引導和推動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領域也積極推動。因此,地方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種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動。
為此,要整合金融資源,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合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浙江金融業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觀層面的統籌發展上需要政府協調兼顧,在保證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二是在總體的優惠政策的制定、實施層面,通過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對金融支持海洋經濟建設要有傾斜;三是在具體的業務層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對設立海洋經濟產業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險等予以積極的財政稅收支持。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體制不斷創新一是要創新金融準入和管理體制,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適當放寬民間資本準入的條件,引導民間資本支持海洋經濟建設;二是創新金融業務監管體制,監管部門對于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業務要密切跟蹤,同時也要借鑒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監管經驗,三是創新金融運行體制,尤其是現代金融在業務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下,通過搭建信息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提高金融運行效率。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人才培養引進一是要建立立體化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大力開展系統性、國際化的金融管理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創新金融人才引進政策和模式,大力引進各類金融高端人才服務于浙江金融業;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臺,尤其是要與海洋經濟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國家和地區加強合作交流,培養和引進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經濟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水運經濟發展;挑戰;措施
現如今,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迅速,我國水路運輸明顯也煥然一新。我國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河沿岸的城市均建設有相應規模的港口,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改進和完善水路運輸的相關設施,不僅使我國的交通條件愈加良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水運經濟以及國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然而,我國水運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相關部門則必須選用各種優化措施來加以改進,確保我國水運經濟能夠始終保持欣欣向榮的態勢。
一、我國水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發展資金還有所欠缺
水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撐持?,F如今,雖然國家在水運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多,但是由于市場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大,致使水運行業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國家在水運行業方面的資金輸入占據著絕大部分,故當國家的投入有所減少的時候,那么水運經濟將會迅速遭受到一定的沖擊,水運經濟的各項優化舉措也將無法徹底施行下去,從而危害到水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外資紛紛進入到國內市場中來,那些投資者為了確保自身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往往會將這些資金投入到那些極具潛力的行業,從而致使水運經濟的外來資金變得越來越少。
2.集裝箱運輸市場穩定性較差
作為我國水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集裝箱市場的發展對我國水運經濟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然而,由于世界范圍內經濟危機的出現,使得集裝箱運輸行業的發展有所滯緩,從而導致該市場的穩定性變得越來越差,水運經濟的發展步伐也遭受到嚴重的影響。再者,當集裝箱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的時候,水運經濟的各方面建設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故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來確保集裝箱市場能夠穩定運營。
二、優化我國水運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資金來源的穩定性
水運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在于國家的輔助資金。并且這些資金能夠展現出其巨大的功用。對于這種情況,要想確保水運經濟能夠順利發展下去,那么國家則很有必要加強扶持的力度,如此才能促使水運經濟的各項建設能夠按期完成。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水運經濟的市場需求,吸引更多國外的投資者來進行投資,并運用好這些資金,以此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國家還要給予相關企業更多的支持,促使這些企業能夠展開更大規模的水運經濟活動,確保資金來源更加穩定。
2.穩定集b箱運輸市場
集裝箱運輸市場是我國水運經濟發展中極為關鍵的一部分,集裝箱運輸業的發展與水運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集裝箱運輸市場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況,對于這種情況,非常有必要針對集裝箱市場展開宏觀調控,并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確保集裝箱市場的運行更加規范化。同時,企業還需根據國家相關法律來執行各種調控舉措,對于那些違法亂紀行為,要進行懲處,以此確保水運經濟發展得更加快速。
3.推進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國水運行業也必須推進信息化建設,相關企業要引進各種信息設備以及最新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以此來把握好水運行業的實際狀況,同時企業也能夠將那些數據制定出航運發展報告,水運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將變得更加迅速,故企業要推進信息網絡的構建確保企業具有較高的水運服務水平。
4.加大港航基礎建設
暢通航道不僅有利于提升水上交通運輸效率,而且能夠推進水運經濟的發展,故國家應該注重港航基礎的建設,并投入足夠的資金,以便各項基建工作均能按照相關標準來完成。同時,由于水上船舶的噸位越來越大,因此,相關部門還應該對航道和船閘進行升級改造,進而保證船舶的通行更加順暢,避免出現任何突發狀況。
三、結束語
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水運經濟的撐持,故應該確保水運經濟具備足夠的資金,促使集裝箱運輸市場更加穩定,引導水運企業向大規模方向發展,同時。還要進一步落實水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最終達成水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竇興曉,黃通涵. 港口建設費征收對水運經濟及地方政府影響機理分析[J]. 珠江水運. 2014(09) :21-25.
摘 要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產業下的經濟潛能不斷被挖掘出來,近年來,體育經濟在社會各種因素的催化下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一套體育經濟運作模式已經發展較為成熟。本文結合實際情況,首先介紹了我國的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然后分析了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性因素,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快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 體育經濟 阻礙因素 應對措施
自從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來,國民對體育的熱忱已是步步加深,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也越來越明顯,體育經濟在GDP中的所占比例步步加大。研究體育經濟不僅可以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一)體育消費潛力不斷提高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結構調整階段,居民消費能力有限,買方市場和通貨緊縮特征明顯。但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育消費增長速度卻非??欤w育潛力不斷提高。
(二)以本體市場為主題的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以本體市場為主題的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趨清晰。這個框架就是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游市場,形成了一個體育產業的主體市場。
(三)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寬。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寬,體育產業的質量和產業效益逐步提高。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和潛在的市場優勢。
二、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性因素
(一)社會人口體育素養不高
西方某些國家早就明確了體育的社會價值,提出終身體育的思想。我國雖然也曾在理論上給予了探討,但并未產生真正的效益。封建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重文輕武”思潮始終趨于主流,導致近、現代教育的指導思想與實際操作往往是背離的,人們對體育的偏見,使體育未能充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其積極影響。體育的發展往往雷聲響,雨點小,社會人群的價值偏向,造成了體育意識淡漠,這是人們體育素養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得不到糾正,勢必阻礙體育經濟的發展。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決定價值取向,是影響消費動機的源泉,社會人口沒有體育素養或素養不高,就根本無法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更不必說為運動而付出經濟代價。
(二)體育經濟發展實體處于“零刺激”
當肥胖成為影響女性曲線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時,各種減肥藥,減肥茶經媒體宣傳成為消費熱點,直接原因是減肥的作用解除了消費者的顧慮,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然而長期以來,作為影響體育經濟發展的媒介甚至生產廠家,都未能對體育的效力進行必要有效的宣傳、導致決策和經營的失敗。人們對于自己投出的“經濟得不到相應的價值回報”,因此,對于體育消費的欲望當然不高,保持在觀望與等待的平穩“零刺激”狀態之中。體育經濟要發展,各經濟實體必須注重實際產品的價值驗證和健身效力的宣傳力度。通過科研論證,分析解決適合不同個體需求的“短、平、快”系列運動產品。在具體調整的基礎之上,有效地運用可操作的數據指標,更好地為人們健康服務,為不同職業不同工種的人們增強健康而忠實的服務,以實際的效能改變“零刺激”的睡眠狀態,為體育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三)體育消費運行缺乏整體效力
體育消費觀念的轉變是關鍵的轉變,這種轉變要有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體育產品生產銷售廠家應摒棄以熱點贏暴利的經營思想,研制適合不同經濟個體消費水平的體育產品,并考慮在不同產品結構中增強必要的簡易健身功能的指導法則,使產品的價值與消費者的消費意識相吻合。政府在進行城區規劃,社區設施配備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各地方的實際情況,以提高人們身心健康水平為主旨,引導人們進行體育消費,從而推動體育經濟的發展。
(四)缺乏專門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
體育產業的開發需要既懂體育,又懂經濟和管理的人才,而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下崗待業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深入了解,體育管理和經營人才嚴重缺乏,沒有形成一個體育產業人才群體。
三、加快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一)提高全民體育消費意識
體育市場是溝通體育消費與生產的橋梁,是滿足居民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發展的動力。要加強對體育消費的宣傳和引導,強化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意識。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增強健身意識,努力倡導健康科學的健身理念,大力發展農村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青少年體育和老年體育,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提高體育人口比例,培養更多的體育消費群體,積極引導居民的體育消費。
(二)深化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
各級體育部門應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加快體育的產業化進程,將有條件的體育事業單位推向市場,使之從以全額撥款向差額撥款過渡,差額預算向自收自支過渡,從自收自支向企業化過渡。體育經費的來源,應以國家撥款為主,社會集資為輔,把國家辦要和社會辦結合起來,開辟多種資金來源渠道,使之有主有從,互為補充。
(三)應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政策的扶植力度,應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二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四)加強培養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
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服務和管理隊伍,有一批優秀的經營、服務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諳體育和經濟兩門學科的經營人才是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要培養既懂經濟理論又懂技術的經營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對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加強培育與培養,逐步建設一支懂管理、善經營知識面廣結構合理的體育管理、體育經營的人才隊伍。
(五)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體育市場建設體系是體育經濟賴以發展的載體和導向。體育市場體系建設,要以引導和刺激體育消費為核心,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市場、勞務市場、人才市場、觀眾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文化市場等等,要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體育市場網絡,為體育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體育經濟的發展展望
體育經濟必須與全民體育同步發展,衡量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狀況的標志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反映乃是人民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以及體育社會化的程度,包括體育是否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體育人口的數量,社會體育的水平和群眾性體育組織形式的多樣性,以及體育設施的擁有、數量和質量。一個國家的體育科學技術,運動技術水平和創造的最高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必須立足于群眾性體育活動這個堅實的基礎,開展一個全民健身活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花錢買健康”的體質投資已成為時尚。這就要求體育經濟必須與全民體育同步發展,一個大規范的群眾體育消費正迅速的轉向市場化,如今人們喜愛的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各種體育健身場所,如溜冰場、臺球廳、乒乓球館、保齡球館和夏日游泳池,冬季溫水游泳館已成為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當體育產業化的興起以后,誰投資、誰興辦、誰受益,使體育社會化有了經濟利益基礎,大大促進了體育經濟逐漸成為社會化的市場經濟,為發展體育經濟創造了優異的外環境。
參考文獻:
[1] 任慧瑩.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因素的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7(06):247.
[2] 高阿平.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10):135-136.
一、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雖然我國的農業相比較于以前已經有較大進步,然而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兼之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晚,現在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打牢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
1.這是由我國的現有國情決定的
我國是人口大國,社會的穩定必須立足于穩定發展的農業經濟。我國的農業經濟已經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要想繼續保持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是經濟轉型的重要著力點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提升的空間非常大,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強化農業經濟是加快經濟轉型的重要著力點所在。
3.是國際市場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國際市場形勢風云變幻,世界的經濟格局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我國處于這一大環境中,必須不斷加強經濟的發展,以此來適應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農業經濟是經濟體系的基礎,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整個經濟體的發展大有裨益。
二、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措施
1.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各類資本投入的引導作用,創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整治各類環境污染,嚴格控制“三廢”排放量與處理。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2.加強基層設施的投入,提高生產技術含量
針對我國當前農村落后的生產工具和“原生態”的操作辦法,政府應該從高新技術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資金投入到農業之中,特別是對邊遠山區,從生產工具到生產技術的引用,使農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興農”的意義所在。我國的某些科技水平領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卻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這與我國是農業大國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現在提倡大學生做“村官”也體現了這一點,還應繼續深入地挖掘這一閃亮點。讓農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勞動比過去輕松多了,收入比過去豐厚多了,農民的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
3、加強勞動技術的培訓工作,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隨著全球化的經濟迅速發展,制造建筑產業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也在飛快地發展,但第一產業卻一直滯后于國家經濟發展,政府應該積極地引導農業向“集約型”農業發展,把農業的著眼點放在推廣規模經濟、人員的技術培訓與指導、技術的創新與引用,鼓勵人才及大中專畢業生熱愛家鄉、建設自己的家園活動,激勵人才在農業方面的科技創新,使農業經濟真正地實現現代化。
4、政府加大投資與補助,積極發展農業龍頭企業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我國的國情,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原則。農業也一樣,我國是農業的大國,這是事實,我們就應該從這個事實出發,發展可持續的農業經濟。國家應在綠色無公害產品方面加大投資,從其基地到其生產、再到出口銷售形成一條龍式規模企業,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對農民風險的補償力度,鼓勵農民學科學、學技術,放心地去實踐與探索。
5、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