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繪畫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時間:2023-08-03 16:0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繪畫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理論介紹
美術教育過程富有較高的鑒賞性和創造性,其中審美觀念的培養需要通過對客觀事物外在形象進行對比、協調、均衡以及體悟和研究節奏與韻律的規律等活動來進行全面的把握,樹立學生對形式美的價值構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能夠促進其對事物美的欣賞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實現身心統一,協調發展。美術審美教育對學生成長意義重大。
二、審美教育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1、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審美教育能夠直接影響人的價值觀、思考方式及行為方式。美充滿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欣賞到生活中的美。中學生處于成長的特殊階段,生理與心理異?;钴S,求知欲望非常強烈,學習能力處于增長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后期價值觀、文化素養的培養有很重要的意義。以系統化的美術知識培育和審美價值的輸入,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2、促進學生健康價值觀念的形成
中學美術的美育課程有助于學生更為透徹地了解真、善、美的價值所在,明確假、惡、丑的真正含義以及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學生能夠辨別出兩種價值觀的不同之處,并運用于生活與學習當中,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
3、將知識轉化為實踐
隨著社會發展及對文明的不斷追求,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美術本身是刻畫生活中的美,生活賦予美術存在的內涵與價值,美術則將生活升華。美術教學不可脫離生活,不僅要抓住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還要將審美行為帶入到生活當中,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為,即實踐教學,促進學生思考與行為共同進步。
三、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教學策略探究
1、以審美欣賞課程引導學生審美
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本身源自于生活中客觀事物,但是帶有生活中真實的價值觀念。美術的發展史表現出人類生活狀態、生活理念的變化,學生能夠通過對美術知識、美術歷史的學習深入了解社會。在美術教學課程中增加審美教學課程,豐富美術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從視覺和思維等角度拓寬對美的價值的認知,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認識美術的內涵,喚醒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欣賞與品鑒能力。
2、設置情境,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搭建渠道
情境塑造對學生深入理解美術知識和提升藝術素養十分重要。一是借助音樂作品塑造情境,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想象能力。很多繪畫作品往往來自于客觀事物,是對客觀事物的美化與升華,二是鑒于各種藝術之間存在很多的共通性,總體上對美的欣賞價值取向一致。所以,美術教師可以將文學作品引入到美術課堂中來。以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構造情境,闡釋繪畫對象的價值內涵,使學生富有欣賞力。
3、將審美教育融入到繪畫操作當中
以素質教育為背景的中學美術教育,將審美能力培養與美術知識教育置于同等地位。美術審美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通過引導學生模仿繪畫作品,熟?掌握繪畫的技巧,然后鼓勵學生自我創新。繪畫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美術的價值與內涵,在艱辛中感受樂趣,從客觀事物中升華美的價值。
4、通過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能力的價值除了培養學生價值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美的鑒賞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學生創造力的根源來自于創造性思維,善于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想象。借助拼、剪、裁、貼等方式,運用線條、色彩、構圖、透視等手段塑造繪畫對象,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科幻畫;創作指導;策略探析
一、小學生科幻畫創作指導的意義
科幻畫是一種以科學幻想為基礎,用繪畫語言進行表達的繪畫形式。學生在創作科幻畫時,基于自身理解的科學知識進行豐富大膽的想象,從而利用繪畫技能進行描繪??苹卯嬇c其他想象畫等繪畫形式不同,它包含了豐富的想象,但同時這些想象又是基于現實的科學知識,是一種孩子氣的對未來的描繪??苹卯媱撟髟谛W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基礎科學知識和常識,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繪畫、想象和創新能力。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幾點指導策略,以望能M一步完善小學生科幻畫創作的指導方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生科幻畫創作指導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脫離實際的想象
在對小學生科幻畫創作的指導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脫離實際的想象繪畫。少兒想象力豐富,但容易產生脫離現實科學常識的想象??苹卯嫳緫撌腔诳茖W知識的一種延伸性、展望性的想象。沒有依據的想象,對于幫助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不大,且不能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所以,在對小學生科幻畫創作進行指導時,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的想象進行適度、合理的引導。
2.創作應該突出正面想象
科幻畫的創作雖然沒有明確的限制,但在學生進行科幻畫創作時應該對其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即突出想象的正面性。學生進行科幻畫的創作應該主要突出正面想象,例如未來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好處等,或是如何利用科學技術幫助人類解決各種困難等。由于小學生的價值判斷、人生觀等還未穩固樹立,所以在教學指導中,教師要盡量避免負能量的傳播。教學工作者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不讓負面的創意和思想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題。
三、小學生科幻畫創作指導策略
1.繪畫創作與實際相聯系
科幻畫創作雖然是一種以想象為主的繪畫形式,但是在創作時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當前,在許多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進行科幻畫創作還缺乏科學的指導。學生僅僅將科幻畫創作當作一種課堂娛樂形式,對科幻畫創作不夠重視。同時由于學生年紀較小,對創作方法和想象方向不能進行很好的把握,這就對科幻畫創作對小學生的教育效果產生了嚴重、不利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幻畫的定義和創作方法。教師應該在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大膽想象的同時,促進學生進行想象與實際的結合,即進行有科學依據及生活常識依據的想象。這樣的創作才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對科學知識學習的熱情。
2.豐富評價標準
在小學生科幻畫創作時,教師還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在對學生創作作品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創作思路、想法,挖掘其中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鼓勵。首先,對于其不足進行分析,與學生進行交流,在不打擊學生創作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科幻畫創作。其次,在實際的評價中可采取學生互評等評價方式,即讓學生進行分組進行組內互評,之后推選組內優秀互評進行小組間的評價,最后推選出班級內優秀作品進行表揚和展示,還可以邀請創作者進行創作經驗的分享和創作思路的闡述,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活動的參與感。
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取有效的指導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觀點,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指導中去,注重繪畫與現實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正面的想象,避免負能量的傳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提高小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東麗.科幻畫: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J].輔導員,2011(6).
關鍵詞:葫蘆畫;器形;幅式;“線”
葫蘆是一種兼具藝術性及實用性的特殊藝術品。從藝術角度來說,葫蘆的造型獨特、優美,再加上其音與“福祿”相諧,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從實用角度來看,葫蘆可以作為“盛具”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去,也具有藥用及食用價值,因此葫蘆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從物質到精神,葫蘆都吸引著自古以來的藝術家對它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入挖掘,以葫蘆為材或形制作的葫蘆畫藝術品借著其優美的形態或其特殊的質地和華夏文化賦予它的吉祥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代表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特色之一。傳統葫蘆畫的表現形式除了在葫蘆上進行烙畫、雕刻、漆藝、彩繪、針刻等,也有直接以葫蘆入畫的,題材多以民俗故事或吉祥物為題材。以傳統表現技法、繪畫材料來繪制,因此給葫蘆畫蒙上了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潮流、創作群體、創作思維、表現形式、繪畫材料的豐富與變化,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產生藝術創作的興趣。有直接在葫蘆上繪畫,也有直接以葫蘆為表現題材的藝術作品。他們中有些是工匠,有些是藝術家、藝術專業的學生、藝術愛好者等等。這些葫蘆畫藝術參與者的創作實踐都在促使葫蘆畫藝術的豐富與創新,于是有些人在形式上以葫蘆的特異器形為新的畫幅形式展開創新式藝術創作,也有一些人在現有文化藝術背景下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的“線”造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葫蘆畫是一種將葫蘆自身的特異器形的美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藝術,針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進行藝術創作。葫蘆的立體形態主要以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構成,均勻而對稱,平面的葫蘆形態提煉出的線形主要是以上小下大的兩個圓。圓形寓意周全、圓滿,符合人的對稱審美習慣,而葫蘆的雙圓又是互通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上虛下實、平衡和諧的審美理念”。[1]自然界的葫蘆形態又可以說是千姿百態的,每個葫蘆的外形都不一樣,各有特色,而這種千變萬化又具有統一形式美的葫蘆的特異器形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獨具藝術特色的畫幅形式。我們可以直接在葫蘆器形上進行繪畫,也可以將葫蘆外形發展成中國畫的一種畫幅形式。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傳統畫幅形式以方形、矩形、圓形為多,之后浪漫的中國文人畫家們又將融入他們生活中的扇形發展成中國繪畫藝術畫幅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而葫蘆由于其自身特異器形的美感、富有中國傳統祥瑞寓意的文化特色也被中國的各個階層所接受和喜愛。因此葫蘆畫想要擺脫民俗的單一風格,可以效仿扇畫的藝術轉變與提升,葫蘆畫也需像扇畫一樣“從實用的裝飾性繪畫,在融和文人雅士的情懷之后,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較為獨特的中國畫幅形式”[2]。葫蘆的這種特異器形與扇畫有著藝術造型的共同點,葫蘆畫可以畫在葫蘆上也可以以葫蘆形為畫幅形式,它與扇畫一樣都具有小巧、便于攜帶、利于把玩和交流的特性。葫蘆畫的發展與傳承也不應受到原有的尺寸、樣式以及實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約束。葫蘆的特異器形可以和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使這兩種傳統藝術融為一體,最終使得葫蘆畫不再僅僅是百姓手中的和家庭的用具、食物,它可以在展示葫蘆特異器形的美的基礎上成為雅致的、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藝術品,也可以使葫蘆形的畫幅形式成為葫蘆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甚至極為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中國畫中不可或缺甚至極為重要的一種畫幅形式。
人們喜愛葫蘆,因為它易種植、生長過程中藤葉迅速蔓延、果實多,這一特色恰恰與人類的原始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孫繁衍的愿望相結合。而自然生長的葫蘆藤像中國書畫的“線”一樣百變多樣又充滿生命力和力量感。以線勾勒出的葫蘆外形也極大的吸引了藝術家的眼球?!熬€”本身是虛幻的、浪漫的,“線”也是帶著濃厚的主觀色彩的。繪畫中的“線”是畫家為解決在平面上表現立體對象這一難題而構建的視覺語言,它需要藝術家觀察、分析、理解形體之后提煉出來用于造型或是裝飾美。“線”在中西方的繪畫藝術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線”是造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繪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中國的藝術家賦予了“線”靈動的文化之魂,“線”在中國畫藝術中已具有獨立的美學特性與藝術價值,對“線”的執著與熱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種偏執。中國書法將“線”的藝術美發揚到了極致,而中國畫強調的以“線”造型也加強了中國畫藝術的裝飾美感。傳統的葫蘆畫作品中有大部分的作品將中國的線描藝術與之相融,述說、傳承了很多經典的民俗故事。而在一些葫蘆畫的藝術創作中 “線”成了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畫面的主要成分,甚至那些具備高藝術水平“線”的葫蘆畫的整體藝術價值也得到了提升。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在整個中國美術發展史上歷來是備受重視也一直穩居領先地位,將中國畫 “線” 的藝術精髓融入葫蘆畫中,以精致、靈動、似乎帶有畫家生命力的“線”直接在立體的葫蘆上或是在葫蘆幅式上構思、創作,除了可以讓人們欣賞到葫蘆的特異器形美之外,還可以品味中國畫的“線”藝術之美。
在西方繪畫藝術中對“線”的最初始認識與表現主要是以“線”塑形,如意大利的達芬奇、德國的丟勒,再至19世紀法國的安格爾,甚至到近代立體派大師畢加索、馬蒂斯等,他們都是以“線”造型的高手。但是他們的線條沒有什么獨立的意義,離開了造型的“線”是無法承載畫家的情感的,其審美價值與意義成為了準確造型的附庸。到了20世紀,為培養實用的、設計類的創造型人才,德國教育家格羅佩斯帶領一些藝術家及教育者對“三大構成”――點、線、面展開研究[3],對“線”的美學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歸納。所謂“構成”也是一種造型概念,其含義是將不同形態的幾個以上的單元重新組構成一個新的單元?!熬€”的構成就是將不同形態的“線”(即單元)進行組合造型,通過“線”的曲直、疏密、排列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西方繪畫藝術中對于“線”在造型方面的一些認識和具有較強現代設計感的“線“的視覺表現力及表現手段值得當代葫蘆畫藝術創作者的借鑒。將西方的“線”構成藝術運用到葫蘆畫中,讓“線”構成的形式美與中國葫蘆畫藝術的精神內涵相融合,也是在當代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環境中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總之,無論是葫蘆的特異器形之美,還是將葫蘆與中西方“線”之特色的融合,都是創作者們從現當代的文化背景下對葫蘆畫的繼承與發展,都將促進中國的傳統藝術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扈魯.《中國畫葫蘆題材的圖像意義及風格特征》.《國畫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6期:第68頁
關 鍵 詞 (冒號):師范藝術教育 藝術實踐 藝術素質
目前,師范類美術教育的討論中,就專業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對過多的專業教育,或反對過多的職業教育。其討論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師范生應具備的專業技術程度的作用上。前1種觀點認為,針對中小學美術教育,完成教學工作無須過高的技術要求。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過“審美”活動認識和理解藝術的含義,通過創造性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成長教育,而不應以掌握某種美術技術為目的。因而,藝術教師的培訓,重在教育理論和藝術理論的掌握。而持后1種觀點的人則提出,藝術學科的教育如果沒有技術的含量,就不能稱為藝術的教育。尤其在中學的課程中,沒有良好的技術水準,教師不僅難以向學生提供優秀的示范作品,技術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導致低水平藝術的教育。
上述討論,無論就師范的性質,還是美術專業的性質,都在忽視1個問題,在師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礎教育的初學者而言,藝術素質的培養過程中,藝術行為的實踐性價值對人所具有的本質意義。筆者認為,藝術行為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認識、體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藝術教育首先應該是針對人的教育,應該是具有藝術含義的教育,1個開放的而非形式規定的教育。
就廣義的美術教育來講,美術的教育內容在3個方面展開(冒號):1.文化知識的教育;2.藝術技能的教育;3.藝術行為的教育。就藝術教育的總體來說,無論哪個方面,藝術的教育都必須是通過“藝術的行為”來實現的教育。但在上述師范教育的討論中,不難看出,我們對藝術教育目的的認識,是在將藝術教育的技能培養、知識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要求分離開,來強調藝術教育中的技術能力和泛文化意義,而忽略了藝術行為自身對于人的文化價值。無論是中小學美術教育還是師范高等專業教育的討論中,我們雖然在不斷地強調藝術的創造性和文化性意義,但這1強調,大都是將創造性和文化性從藝術體驗的行為中剝離開來,孤立地談它的社會意義和價值。由于這種觀點更多地傾向于藝術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義,從而,使藝術行為本身的實踐性與創造性分離開來,使藝術行為的價值與人生活的本質要求分離開來。造成我們的藝術教育所針對的目的與藝術對于人的根本價值在事實上的背離。
藝術的本質是通過藝術的活動實現對現實的體驗,通過某種情感的行為方式來實現對現實精神的體認。因而,藝術的行為也適用于認知的原則,它總是在相應的環境和生存需求中發生。以幼兒學說話的過程為例,1個母親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的同時,必然通過各個方面的能力開發使孩子獲得言語的基本條件。語言能力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認識能力的成長而實現。語言能力的成熟,實際上是孩子在整體成熟過程中的1個方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過實際的運用過程才能領悟其意義,創造性必然蘊含在這1運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脫離與生活緊密關聯的運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藝術的文化性意義來說也是1樣,它不僅包含文化知識的內容,藝術對人的意義,更多地在于我們用藝術的方式來領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價值。審美體驗來自于我們內心深處對事物所做出的回應性體驗。生成美的感悟和體驗依賴于我們的體驗過程,就如同我們經歷生命的過程1樣。藝術的領悟同樣是在1種實踐性的過程中來實現的。因而,藝術的行為也必然總是針對現實做出的實踐。由此,反觀上述對藝術教育目的的討論,不難看出,在師范藝術教育的認識中,我們對藝術行為的實踐性價值和作用,在事實上是忽視的。
藝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藝術體驗方式和思維的發展有著本質的關聯,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意義就是對生活本身最充實、最純粹的體驗。藝術的體驗性特征要求我們的藝術行為,首先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的目的。從事藝術的學生所以從繪畫學起,不僅是為學習繪畫的技能,其目的還在于培養學生用視覺的方式對事物進行體驗和傳達的能力,建立藝術的行為意識。
在藝術行為中,圖像的表達和體認,實際上是對事物的1個“看”法或認識,藝術的行為是以視覺作為體驗事物的基本方式來拓展人的認識能力的1個實踐。只有通過探索性、體驗性和表現性的運用才有可能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藝術語言的意義。由此看來,現存的師范藝術教育,其藝術實踐的意義是否具有藝術行為的含義也是值得質疑的。藝術的行為目的要求我們以藝術的方式來實現對生活的實踐,藝術家的體認和觀看,是以視覺形式“體驗”和“探索”事物的過程。因此,繪畫創造的真正價值是在形式體認的要求下,給人提供1個觀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認為的那樣,僅是發現美的形象感受。
我們在藝術教育的認識上,對藝術行為的實踐性價值和作用的忽視,表明了我們對藝術含義的曲解。我們對藝術這個詞義的狹隘的認識,分裂了人的本質要求。我們忽視了人的思維、體驗、認知都來自于作為同時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藝術行為本身不是在相應的環境和生存需求中發生,人就不能通過藝術的行為來實現對現實精神的體認,我們也就無法依靠這種行為改變或構建我們的藝術觀念,獲得藝術的創造能力和體驗能力。
人的認識從來都不是純粹來自于對象的映照,認識的世界是在認識者的參與中產生出來的。因而,藝術的創造不在于新的現象、美的式樣的發現,而在于建立新的視覺思維的角度和視覺體驗的方式。這是1個不容忽視的,在“人”的基礎上實現認知的起點。因為它能促進我們用體驗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藝術的表達和體驗中,視覺發現的效應取決于“觀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過視覺的塑造、發現,這個觀看的可變性、多樣性使我們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們存在的意義。就人的體驗的要求上,成功地運用這種功效,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它也是藝術教育者的責任。我們的藝術教育就正在這個“視覺塑造”的過程中發生著作用。
阿恩海姆認為(冒號):想象本身是1種思維的功能,觀察則是認識的過程,解釋和意義是觀察的1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礙,也可以培育人的這些能力。
在我們的藝術教育過程中,無論面對怎樣的對象,就藝術對人的意義上說,都是1樣的。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師范藝術教育所面對的學員,不僅是未來的教師,他們首先是1個接受普通藝術教育的受教育者。在這1點上,和所有藝術教育的受教育者1樣,藝術教育的價值是相同的,接受藝術教育的權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們在實施師范性的藝術教育中,不能因為師范的職業教育目的而因噎廢食,用1種簡化的藝術教育來替代教育中藝術對人的根本意義。這種意識會導致1個危險的結果——它必然把藝術對于人的意義歪曲為某種形式的審美教育或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將審美的概念,引領到僅對現實表象的“美”的發現上,將藝術的教育引申為僅就“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誤導學生對藝術的基本理解和認識。在藝術教育的基本問題上存在的這些偏見,會使我們的美術教育不僅與藝術素質教育有根本性的偏離,即使作為專業藝術教育的要求來講,也會因為這1偏見背離人對藝術的要求。
所以筆者認為,師范類的藝術教育,應該由兩個內容組成(冒號):首先是針對人的藝術教育;其次是針對美術專業的技術教育。作為接受普通教育的學員,師范生所受的藝術的專業教育首先必須是1個完整的藝術教育,而不僅是職業技術的教育。就培養藝術教師來說,具備藝術實踐的基本技能的同時,也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質,而這1良好的素質,不是僅理論教育所能給予的,它同時還必須通過藝術的實踐行為來實現對藝術價值的領悟。否則,作為藝術教師,在他進入美術教育的實踐時,就無法保證他對藝術教育思想的正確理解,并在這1思想的指導下實現有效的藝術教育。不難設想,如果1個師范生自身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藝術體驗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夠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藝術對于人的價值?
盡管在師范的藝術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問題使得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矛盾的確難以解決。但我們必須意識到,藝術的教育目的,無論是針對專業藝術人才的培訓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質培養,藝術素質作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為進入社會的能力準備的。藝術教育應該也必須和人的生存價值結合起來,以便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藝術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冒號):
【關鍵詞】實驗繪畫 情感教育 培養
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也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門情感藝術。在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中,幼兒對繪畫有較高的積極性。幼兒的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他們還不能把所見所想用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繪畫成了幼兒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形式。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曼爾研究發現:影響人學業成就、工作效率和創造性發揮的重要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情感智慧是個關鍵因素。這一理論的大膽提出,得到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和認同。由此,培養情感智慧成為各國教育關注的熱點。那么什么是情感智慧?培養幼兒情感智慧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通過"現代兒童實驗繪畫"培養幼兒的情感智慧?我們又是怎樣來培養的呢?
1情感智慧的含義
情感智慧的本質是人的認知、情感兩大心理過程的內在聯系在情感領域中的反映,它既是個體準確有效加工情緒信息的能力,又是引感發揮高效能的導引動力,是構成積極健康情感的有機組成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曼爾認為情感智慧至少包括五個因素。
⑴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⑵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表達情緒情感的方式和程度。
⑶正確理解別人情緒變化和行為表現原因,并正確判斷自己的情緒、行為會引起他人什么樣的反應。
⑷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夠為他人著想。
⑸能夠克制自己的一時之需而為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努力。
如上所說,情感智慧是人成長發展,進行良好社會交往的重要構成部分。而情感智慧的培養也即我們所說的情感的教育。
2幼兒情感智慧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綱要》在教育內容和要求中鮮明地將情感、態度作為幼兒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入前位,表明了情感智慧在幼兒成長中的價值和地位。由于幼兒期情感內容的不豐富性,情感表現的不穩定性,需要廣大教育者的開掘、呵護和培養。因此,情感智慧從娃娃開始培養,這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成功的需要。腦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情感學習的黃金時期。這是因為幼兒期大腦主司情感反應的杏仁核發育快于大腦皮質,它為情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情感智慧在兒童成長中不僅發揮著動機作用,還發揮著組織調控作用。它對于幼兒的認知發展、個性形成、社會交往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幼兒情感智慧的培養不僅可能,而且意義深遠。
3對現代兒童實驗繪畫中幼兒情感智慧培養的認識
在簡述對現代兒童實驗繪畫中幼兒情感智慧培養的認識之前,首先要清楚"實驗繪畫"的內涵,胡教授說:之所以取名"實驗繪畫"有兩層含義:其一,我的每次藝術教育都像是一次探險,一次旅游。我的任務不是去教孩子怎樣畫畫,而是通過對話,看錄像,講故事,做游戲,誘發孩子潛意識中的藝術想象力,引導觸發兒童畫畫的激情,讓孩子自由地把自己的感覺表現出來,所以帶有實驗性。其二,我將兒童作畫過程和化學實驗聯系起來,以點、線、面、色等繪畫元素,或一個人物形象分解打散后,讓孩子作重新的組合,創造新的圖形,培養兒童動腦、動手的創造能力。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探索。
在研究中不難會發現幼兒情感發展很不平衡,表現水平存在很大差異。部分幼兒繪畫激情不高、情緒表現不穩定、繪畫持續時間不長、主體意識不強,因此繪畫中缺乏生動性,創造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四點:
⑴部分教師注重了幼兒繪畫的結果,忽視了幼兒繪畫過程中的情緒感受,對幼兒的心理需求不甚了解,缺乏同理心。
⑵繪畫內容脫離幼兒生活實際,教學方法簡單枯燥,課前知識準備不夠充分,指導策略缺乏"支架"。因此,難以調動或者利用幼兒的積極情感。
⑶個別教師自身缺乏情感素養,發現美、渲染美的能力欠缺,很多優秀活動教師無法帶領幼兒進入情感大門。長久下來,幼兒情感缺失或外顯不明顯。
⑷家長"重智輕育""重技巧輕心智"培養的評價標準嚴重影響了幼兒情感的外露和發展。
《綱要》提出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的教育,而繪畫中積極情感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起著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怎樣在繪畫教學中關注幼兒心理需求及個體差異,尋找幼兒情感發展與繪畫表現的結合點,這已成為"實驗繪畫"深化研究的重點。
4現代兒童實驗繪畫中幼兒情感智慧的培養
針對幼兒情緒情感易沖動、易感染、易轉移的特點,以現代兒童實驗繪畫為載體,以追求繪畫表現的三個層次為目標,抓住情感激發、過程體驗、作品解讀三個環節,有意識對幼兒進行覺察、理解、調控、表達等情感智慧的培養,以達到形成幼兒積極情感與繪畫表現的同構,促進幼兒個性健康和諧發展。
4.1從情感激發入手,讓幼兒"想畫"
情緒、情感最大的價值在于驅動,而積極情感的激發,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實驗繪畫中,教師逐步培養幼兒對己、對他人情緒變化的覺察、理解,激發幼兒強烈的繪畫興趣,萌發幼兒繪畫的沖動。如:中班實驗繪畫初始,我們可以設計"賞畫"活動,選取了歷屆幼兒實驗繪畫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下圖一:《線條組合畫》;圖二、《陶罐畫》;圖三:《黑白想象畫》等分別讓幼兒欣賞即"感受",通過教師語言激發"變變變-哇!你們看到什么了"?"知道這些畫是誰畫得嗎?""看了這些畫你們有什么感覺???"教師神秘而富有激情的語言加上一幅幅別具風格的繪畫作品深深感染了幼兒,幼兒的情感被激發了,他們"肆無忌憚"的表達著自己的激動與興奮。有的用"好美"這樣兒童化的語言贊美色彩之美,有的則用一聲"哇"來表達造型的奇特,有的則手舞足蹈用肢體語言多通道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追問:"你們為什么這么開心?"引導幼兒說說作品的"特別"之處。幼兒通過思考,明白了產生這種積極情感的原因原來自實驗繪畫的"特別",如色彩美麗、構圖奇特。這種情緒的覺察萌發了幼兒繪畫的沖動,"老師,我也要畫實驗繪畫""老師,我要比哥哥姐姐還要畫得好"!孩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整個過程幼兒通過情緒的感受表達理解 再表達。不但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情感,喚發了幼兒繪畫的深度動機,使幼兒的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4.2從過程體驗入手,讓幼兒"喜愛畫"
讓幼兒"喜愛畫"這是實驗繪畫所追求的目標和愿望。實驗繪畫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安排"喜愛畫"的體驗活動,又要注意對幼兒進行覺察-理解-表達-調控等情感智慧的培養。
小班涂色活動要求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涂色。由于3歲左右幼兒涂色還處在未分化階段,繪畫總是以"先畫后想"的無意行為為特點,他們的認識又是依賴于行動。針對這些特點,就可以將涂色活動安排了三個系列活動分別融于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中,讓幼兒玩起了《吹泡泡》、《顏色變變變》、《我給水果娃娃穿衣服》等游戲,在充分玩耍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各種顏色并在體驗樂趣的同時進行意義涂色。由于游戲情景的深刻體驗,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顏色開始產生樂趣,表現出了愉悅的情緒,同時幼兒自然將這種愉快情緒"表現"到涂色物體上,并產生了愛心與情感。整個活動輕松、快樂沒有壓力,不知不覺中幼兒覺察-理解-表達等情感技能得到有效的體現。
中大班幼兒已經具有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且表現、表達方式也趨于多樣化,表現內容也充滿情緒色彩。因此,這一階段,我們注重孩子的主動性刺激和想象力、創造力的挖掘。如:在繪畫《蝴蝶》的過程中,我們讓幼兒在《化蝶》經典音樂的熏陶下和優美詩歌的感染下,讓幼兒自由想象蝴蝶嬉戲的美麗情景,表現蝴蝶翩翩起舞時而駐足、時而撲閃的各種姿勢。這一環節是幼兒對音樂詩歌中蝴蝶覺察-理解的肢體表現。實驗繪畫中我們還注意發揮體驗方法的多樣性,不斷豐富幼兒的內在圖式,增強繪畫的情趣性,培養幼兒情感智慧。
4.3從作品解讀入手,讓幼兒"大膽畫"
作品解讀既有自我解讀,又有被人解讀的功效。作品解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幼兒情緒的變化的過程。實驗繪畫中,利用作品解讀的形式有意識對幼兒情緒進行覺察、理解、表達、調控等情感智慧的培養,不但提高了幼兒的情感、表現技能,而且增強了幼兒的繪畫信心。
以大班主題畫《我心中的城堡》為例,這是幼兒在充分感受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象畫。從孩子們無一雷同的畫面表現來看,幼兒是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幅作品都是幼兒對故事中情感的"理解""覺察"的獨特表現。為了讓幼兒更好的認識自我、表現自我,我們讓幼兒在與同伴交流分享作品的基礎上選取了兩幅畫面表現比較不同的作品首先讓幼兒自我"說畫"。(如下圖所示)《我心中的城堡》一是東東畫的,他的風格彰顯自信可以看出是個本身繪畫能力就很強的孩子,他說:"我畫的城堡不是以前那種王子和公主住的,我不喜歡。我的是有云霄天梯、避雷針的……"從東東的話中,可以知道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高于通常的同齡孩子的。苗苗拿著《我心中的城堡》二說:"這……這是我畫的城堡,它是一只鞋子形狀的,因為我有一雙媽媽送我的我特別喜歡的鞋子,我想把它做成我的城堡,和媽媽一起住在里面!"苗苗是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而媽媽對于她來說是最重要的,她的想法很特別但是她話語剛落,其他孩子就笑起來,特別是男孩子"哪有這樣的城堡啊!是只臭鞋子!……"苗苗性格內向但是能自己把自己的畫介紹地如此好,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當然其中也有她那對媽媽深深的愛,這些促使她勇敢地說完了所有的話。這時候,可以請其他孩子來講講自己喜歡那一幅,并談談原因,也許更多人會喜歡東東的,覺得東東的畫很了不起,說話時候也很自信。也許也有人會喜歡苗苗的,覺得她的城堡真特別,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在孩子們"七嘴八舌"后教師就要加入其中了,對東東和苗苗的作品作出成人角度有利于東東、苗苗和其他所有孩子美感學習和情緒熏陶的評價。
從這兩個孩子的自我講述的過程看,都從作品解讀即"表達"開始通過對自己的"覺察""理解"產生出的驕傲和膽怯的情緒,后在他人的評價中覺察、理解形成新的認識。這中間的橋梁就是通過情感調控發生作用,值得可喜的是新的認識成為激勵幼兒學習的動力目標,使幼兒繪畫更積極、更大膽,也會有更多再創的新作品。所以說,作品解讀是培養幼兒情感智慧的最佳途徑之一。
5成效及分析
利用現代兒童實驗繪畫這一載體進行幼兒情感智慧的培養研究,不僅拓展了美術教育的空間,體現了繪畫與情感的關系,優化了實驗繪畫的教學模式,而且使教師更好的關注幼兒的心理狀況,了解幼兒的思維方式。
情感智慧的培養促進了幼兒的心智發展。情感智慧的培養不但豐富了幼兒的情緒情感,提高了幼兒的情感技能。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對繪畫物體的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使幼兒在作品解讀時的語言表達、評價他人的能力、與同伴合作的社會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情感智慧的培養促進了幼兒主體性發展。情感智慧的培養是建立在對幼兒的最大尊重和關愛,因此它使幼兒的學習寬松、自主、快樂,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幼兒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最大化的開掘。
情感智慧的培養促進了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情感智慧的培養使幼兒的情緒情感日趨穩定、理性,這在孩子無一雷同且充滿個性的畫面上充分體現,它為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新《綱要》與幼兒藝術教育改革 教育部與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李文馥
[2]《情感智商》 [美]丹尼爾、戈曼爾
關鍵詞:藝術;傳統繪畫;教育
中國傳統繪畫是凝聚中華傳統文化和審美藝術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宗教、哲學、歷史、文學等多重文化的傳承載體。然而,在當前國內的中小學美術教學中,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卻較為缺乏,難以滿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本文對中國傳統繪畫和當代美術教育現狀進行闡述,對中國傳統繪畫在中小學的美術教學中的影響及現實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將中國傳統繪畫融入美術教學中的合理化建議,以期提高國內中小學美術整體教學水平。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美術教育是一門能夠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教育課程。經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對傳統美術的接觸非常少,傳統美術在美術教育中被忽略。中國傳統美術主要指中國傳統繪畫,而現在中小學美術教師很少是中國傳統美術專業出身。而且中國傳統美術學習起來難度較大,這也就限制了教師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美術教育。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選用的教材一般是水彩和素描,更說明了傳統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地位較低。
中國畫是在中國范圍內產生和發展的一種繪畫形式,其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化、建筑、雕塑等方面,從小學美術到高中美術的教學中,中國畫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中國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能否被重視,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學習中國畫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產生良好的藝術氛圍,對學生整個藝術修養都起到重要作用。通過中國畫教學,使學生認識中國畫、了解中國畫、喜歡中國畫、會畫中國畫、產生美的悟性和創造力,學習中國畫有助于學生的詩詞教學。
中國畫具有廣闊的胸懷,能容納百川。像西方的繪畫技巧可以取其特長運用到中國畫的繪畫技法中,使之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像我國近代繪畫大師徐悲鴻先生,就能夠融合中西方繪畫之優點,使中國畫得到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藝術主張其中就有“西方畫之可采者融之”。 在中國畫欣賞課教學中,利用作品的創作背景、反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愛國名言和愛國事跡,來教育學生、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鴻大師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在對中國畫有了進一步了解后,學生學習起來就更加主動了。在中國畫筆墨練習教學中,墨色的交融,干、濕、濃、淡、清構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學生在這種筆墨的變化中得到無窮的樂趣,這對學生既是一種美的啟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種國畫技法訓練。通過教師在宣紙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沖墨、以墨沖色、潑墨、甩色、點色、吹色等用筆用色技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開始練習時,教師要巡視指導,不要求具體繪畫內容,只是隨意畫,用毛筆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紙上自然交融,再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筆觸,產生奇特的韻味,使學生在無意之中學到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沒有認識了解這些,就覺得它神秘無比,了解這些知識,我們才能讓學生從小認識并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將來才有可能繼承、發展、創新!可見在當代大量學習西洋畫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對美術教育的影響是何其重要呀。
在中國美術史上,向來都有書畫同源之稱,在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同時,又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小學開設中國畫,更有利于孩子對其自身修養的鍛煉,學中國畫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能力;觀察能力等。小孩子能無拘無束的去臨摹,臨摹畫的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記憶力好,同時也可以鍛煉書法。書法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上有很多的大書法家如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全等,也有很多書畫家。會寫得一手好字未必會畫一手好畫,可是會畫畫的人一定要寫得一手好字,這也是學習中國畫必須學習的一個環節。
中國畫自古以來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合成一種濃郁的文化底蘊,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是將詩畫在視覺、聽覺上融合到極至,坡以“詩畫一律”為藝術追求的目標。在他們看來,學習詩詞一味的死記硬背是不會體會到真正的韻味。在低年級的美術教學中培養中國畫能力,可以使學生詩書畫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詩詞的領悟能力,在小學開設中國畫,更讓孩子在綜合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不斷提高自己。
在中學教育階段,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古代傳統繪畫教育是中學美術教育領域中一個重要方面。首先要讓青少年學生對中國畫有一個概括的認識,了解中國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法。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臨摹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畫起;努力感受中國畫特有的筆情墨韻,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充分利用國畫欣賞課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和美術素養。其三,讓中國書法與中國畫進行有機的結合,把學習書法過程中掌握到的把握和塑造線條的能力運用到中國畫對線條的創作中來,提升中國畫的筆墨情趣和審美價值。
中國傳統繪畫中蘊含著深厚的道家倫理思想,它使學生在直觀感受作品意境的同時,也能掌握一些傳統繪畫的筆墨技藝,更能幫助學生認識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參考文獻】
[1]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2]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關鍵詞】素描教學;當代性;創造性思維;創新
1、當前美術教育中的素描教學現狀
傳統教學模式素描過分注重繪畫技法,表現題材過于單一等。在對當前美術教育中的素描教學現狀和對效果及原因的分析中我們發現,現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個性,在課程內容上不能將學科知識與個人的知識結合;在課程結構上堅持學科本位,不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無法實現課程的綜合化。
2、能否適應現代素描教學的要求
通過對國內外素描教學模式比較分析來看,與傳統模式強調理性的學科概念、原理相比,國外模式則強調繪畫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強調繪畫過程與感性認識過程的統一。比起傳統模式課程內容的嚴謹有序,國外模式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國外模式的教學目標與評價也比傳統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國外模式雖然在體系上不如傳統模式嚴密,但它將心理學與繪畫相結合,因此更為人性化。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推動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素描教學作為各大美術院校的一個重要基礎課程,其創新問題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文化形態多元化的影響,當代藝術的沖擊和設計意識的介入,中國文化和藝術狀態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更替,例如,印象主義把物體加以分析,立體主義使物體肢解,抽象則置物質體形態于不顧。如在繪畫上,康定斯基的作品在其形式上除了“點、線、面”三要素,無不以抨擊傳統繪畫的模式,在觀念上其更著重強調“精神”。各種設計意識如組合意識、抽象意識、符號意識、轉換意識等的介入要求我們對素描教學進行創新。如在一些新的媒體造型藝術中素描僅是一些輔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強的素描“造型”功底。設計藝術與純繪畫藝術對素描的要求也不同,設計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學技術手段,側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社會性視覺需求及實用功能的合理性。
3、教學模式創新面臨的當代性
對于這種種狀況,國內高校相關的美術教育專家在關于當代藝術教學探討中也引發了的當代素描教學思考,如對美術學院功能的重新理解,表達了這樣一種關于美術學院的教學改革設想:各個自由創作系的學生,同樣可以在跨學科的范圍內,用藝術的信念來學習其它的專業和從事其它職業,對素描學科課程概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辯證關系的的再認識,促使我們意識到理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模式,材質來改變這一現狀。素描歷來被認為是繪畫乃至整個造型藝術領域中的基礎性課題,它包含的含義在以往一方面被無限擴大,另一方面又被狹隘地理解和執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和參考同行相關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素描教學模式創新嘗試,且稱之為實驗性教學,包括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目前各種素描教學創新模式嘗試已在我國各大高?;钴S開展,包括造型(美術學)專業教學模式創新探討和藝術設計專業素描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在不改變藝術本質的前提下, 對視覺語言進行重新探索, 試圖建構新的審美判斷和價值標準。傳統素描語言在當下多元化的藝術語境中賦予時代的精神和現實意義, 素描教學與諸學科的交融,其本體的涵義在學術上的理解已經超過以前的范圍, 這一變化給藝術專業教學和學術創作帶來的突出影響是在傳統教學中的規則和定理越來越相對化, 在藝術研究創作中表現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 在印象派以前再現藝術的功能性和技法上的模仿的目的性有所轉移。。素描歷來被認為是繪畫乃至整個造型藝術領域中的基礎性課題,它包含了除色彩外的任何因素;但另一方面對基礎的理解卻又通常把素描當成了進行其他的藝術形式的“手段”,甚至是“早期階段”,這種把素描當成其他藝術形式的基礎的說法恰恰是否定了素描的價值,這一學科地位是否有待于重新認識?以及由此生發的課程設置,教學理念等問題。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以及瑞士巴塞爾設計學校等國外課程的影響和引進,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出現“結構素描”“設計素描”等新型教學方案,使得傳統單一的“全因素素描”逐漸走向多樣性,如結構素描、意象素描、新概念素描、表現素描、創意素描、超級寫實主義、聯想素描、構成素描等,名稱繁多只因側重點不同而有所變化。這無疑對我們的高校素描教學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4、素描教學創新方法論
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審美觀的不斷變化, 我們應當在素描教學中進一步要求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逐漸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并使其成為素描教學改革的焦點。面對外延寬廣內涵豐厚的素描藝術,我們沒有理由把素描教學局限于某種形式的規定之中來運作,扼制學生具有個性的創造能力以及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表現, 而使教學納入“ 技術”范疇。在現在教學中有種現象尤為值得注意, 這就是隨著藝術設計學從繪畫中分離出來,專業教學內容豐富了, 基礎素描教學也有了“ 對口” 的變化, 即所謂“ 繪畫素描” 和“ 設計素描” 之分, 繪畫素描分為西畫素描明暗塊面表現方法和國畫式素描線或線面結合的表現方法,而設計素描則是以線為主并要求畫出對象隱形結構的一種表現方法。作為不同素描教學的規范,這種以技術為中心的新的范式化的素描教學與傳統素描教學的理念并無多大區別,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長期以來,筆者一直致力于素描教學和實踐創作,本文通過對當前高校素描教學發展趨勢,從文化 歷史背景。技術,概念等層面展開分析。意在思考高校素描教學創新的方向和價值,并喚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馮健親著《素描》,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國際當代素描藝術》,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