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時間:2023-08-03 16:0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最近幾年的高考中,以區域圖(材料)為背景材料,結合圖(材料)中地理環境的特點,綜合考查區域內環境問題的分布、產生原因及解決措施是比較常見的考查方式。
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如下圖所示:
①明確區域地理位置和范圍。首先要根據題干材料,明確題目所要考查的區域是什么地方。只有搞清楚是“什么地方”,才有可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②分析存在的環境問題的潛在因素。即通過分析明確該區域有可能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③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在明白“怎么回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這一問題可能導致的后果,即“會怎樣”。④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了解了環境問題的危害之后,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會這樣?”,一般是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分析,尤其是人為因素這是考查的重點,在分析時要結合題目所給的區域的實際情況,聯系人類生產活動。⑤制定綜合治理的措施。根據前面分析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綜合治理的措施,即應該“怎么辦”。
當然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同,考查的具體內容也有所區別,目前??嫉膮^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是分布相對比較廣泛、對人類生存影響比較大、且學生也比較熟悉的問題,主要有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濕地破壞三大類問題。
一、荒漠化問題
西北地區是我國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主要表現為土地沙漠化,但近些年來我國其他一些地區出現了石質荒漠化(江南丘陵地區)和次生鹽堿化(半干旱、半濕潤地區的不合理灌溉)。
對這一類問題的考查有兩種常見形式:①某一區域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尤其是對人為因素的分析,回答這類問題時要密切結合所考查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方式。②荒漠化綜合治理的措施?;卮鹉骋惶囟▍^域的治理措施時,不能一概而論,硬套課本上的知識點,要結合題目所給區域存在的具體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另外西南地區、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也較為嚴重。
對這一類問題的考查有三種常見形式:①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的危害有三方面:水土流失使土層變薄、變貧,影響農業生產;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變的更加脆弱,抵御災害的能力會大大降低;水土流失會淤塞江河湖泊,使河床、湖床抬高,泄洪、蓄洪能力降低,誘發洪災。②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尤其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水土流失的分析,回答時要密切結合當地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③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三者相互結合,其中恢復植被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措施。
三、森林和濕地的破壞
森林破壞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破壞最為嚴重的是熱帶雨林,我國森林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是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摘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是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環境的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無時無刻不在危害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怎樣才能解決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呢?現在,生態環境危機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直接威脅,成為我國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從而,環境工程也將成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之一,也是改善惡劣生態環境的必備條件。本文針對環境問題,淺談我的幾點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生態危機 對策及預防 環保工程 存在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到現階段,保護環境同樣重要,針對環境問題,我提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目前生態環境情況分析
空前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如果任由危機蔓延和加劇,那么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有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成為地球上滅絕物種之一。
(一)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人類活動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能源緊張、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減少、森林減少、野生動植物滅絕等現象。人類從未停止過身大自然的索取,不管是在古猿時代還是在已經進入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不停的過度開采能源,過度砍伐樹木,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由于人類活動,將污染物過度排放,且不斷擴大污染源,造成嚴重的水體、空氣、土壤等污染。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步伐不斷加快,化工廠的建立越來越多,對其污染物處理不當,導致污染性加大。
(3)由于相關應用技術失控或濫用引起負效應,如核技術污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經遠遠高于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白色垃圾、農藥等等污染也在迅速向農村蔓延,有的飲用水源也遭受污染,多數地區仍未采取相應措施;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加之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所以環境污染仍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鎮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污染迅速向農村轉移。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綠色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二、生態環境危機對策及預防
“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是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當今世界,保護環境和生態安全,爭取可持續發展,是最具全球性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的形勢來說,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也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做到這些,我們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解決過度開發和利用的問題。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防止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過度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防止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對于已經過度開發和利用的,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通過環保工程進行處理,種樹栽草,甚至還原原始地貌,使過度開發的區域逐漸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
(2)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要對排污量大的工業生產進行停業整頓,制定相關規章規范管理,促進企業轉型,提高生產效益;另外,對于農村污染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宣傳、教育等途徑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對于已經被污染的領域,要通過環保治理工程,及時對水源、空氣、土壤進行科學凈化,且應該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3)要控制核技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帶來的污染,有計劃地開展實驗及試驗。避免該技術的濫用與污染,并盡快研究出更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環保工程方式應對生態危機。
三、環保工程的存在意義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經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怎樣才能有效地減少及避免更多的環境問題出現呢?環保工程在這一角色中的意義何在呢?
環保工程的定義是:指特定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工程,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而以某種設想目標為依據,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一群人的有組織活動將環境污染問題去處理解決的一些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工程,以及噪聲控制工程等。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境工程是在目前生態環境背景下的重要工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環保工程,這一系列的環境污染防治及處理等相關工作將會是怎樣?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即將被污染而無相關防治工程或是已經被污染而又得不及處理的環境當中時,我們的生活是怎樣?
[關鍵字]生態環境保護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4-201-2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是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改善,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甚至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出現進一步惡化,這警醒我們,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刻不容緩。
1 保護生態環境的含義
生態環境是影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復雜系統,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水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生物資源質量和數量的總稱。生態環境問題則是人類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負反饋效應,主要表現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
在過去,人們毫無顧忌的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致我國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大氣質量降低,氣候異常,森林覆蓋率下降,大量生物瀕臨滅絕……這些損失我們無法彌補,只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緩解當前的嚴峻形勢,這不僅是大勢所趨,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對自己及子孫后代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熱愛大自然,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2 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環保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針對保護生態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在逐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但法律規定范圍廣泛,內容較籠統,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當前制定的資源法針對性較強,且注重污染企業職責,輕政府職責,相關的法律規范交叉、重疊,條款間互相矛盾,存在沖突,追究環境污染的訴訟制度存在缺陷等等,總之,我國統一、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還未形成,急需改進和完善。
2.2 環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質疑,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停止環保和治理污染的腳步,但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數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專家稱還是投入不足,不僅是投入的機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基層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保障,在研究相應的科學技術時缺乏經費,監察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力量薄弱,最終導致工作能力差,質量低,嚴重阻礙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執法力度不夠
執法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導致環保部門的監管作用無法發揮,主要是生態環境涉及到水利、農業、土地等多個方面,加上環保部門協調機制和管理模式規定不完善,互相爭取“五權”現象嚴重,分管部門自我感覺處于配角地位,工作積極性不高,不能正常發揮監督權,最終造成各職能部門配合不默契,使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性被分塊劃分。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執法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或敷衍了事或視若無睹、不管不問,嚴重脫離群眾,致使群眾越級上訪事件只增不減,執法部門工作被動,應付上級檢查的現象司空見慣,針對性的處理重大環境問題的現象更是常見,另外部分地區聲稱受保護主義影響,對領導沒有批示的地區、重點保護企業、開發中的地區、查過但沒解決問題的地區都不敢執法,更不敢碰硬。此外個別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不僅不配合執法工作,甚至干預、擾亂執法,造成環境問題糾紛不斷。
2.4 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認知不足,環保意識低
環境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而且錯誤的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會制約經濟發展,導致環保素質低。從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來看,一方保護、多方破壞的現象依舊嚴重,尤其是基層農村,生態質量持續下降,面污染源發展快速,自然災害和事故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缺乏環保意識,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過度強調自身利益,濫用農藥化肥,在生活中亂扔垃圾和廢棄物,多數鄉鎮企業亂砍濫伐,占用耕地,加上設備落后,排放工業廢水廢氣嚴重等,雖然城市人口環保意識有所改善,但付諸行動效果還不盡人意,總之提高我國我國人口環保意識十分迫切而實際。
3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控制對策
3.1 完善環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制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使其有一個綜合而統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補部分環保領域法律空白,嚴格審查環保條例,及時處理存在矛盾和沖突的規定,確保相關部門執法時有明確的實施細則;然后進一步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地位和承擔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實環保工作,并加大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處罰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訴訟制度,依靠公眾力量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并保障其訴訟請求的法律效力。
3.2 各地加大環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比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為引入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機會,同時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為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實行征收環境稅,用于保護環保工作。二是,各基層要貫徹落實上級指示,根據自身條件,完善環保體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加快科技創新,通過優化財力、人力、物力資源,保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3.3 加大執法力度
首先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并建立環保執法責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實責任到人、領導分管和定期考核,嚴把金錢、權利和人情三關,以提高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的環保意識和自身素質,督促其加大執法力度;其次是完善管理體制,強化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利和執法能力,借此處理好各職能部門的關系,使其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協作配合,避免爭相奪權、互不配合現象的發生;再者是加強環保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要及時進行實地調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將環境問題情況和結果告知公眾,涉及到排污許可證的核發等重大事件,環保部門要設立聽證程序,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最后是相關部門在平時要加大監察力度,確保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至于重點企業、開發區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區不僅要進行常規檢查,還要重點監察,杜絕保護主義思想和行為的蔓延,嚴格依法處置擾亂執法工作的相關人員。
3.4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民事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各地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并普及相應的法律知識和環保知識,特別是鄉鎮政府要根據農村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宣傳措施,如派干部和相關技術人員下基層,將當前的環境問題和影響切實傳達給農民,并指導其如何科學的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設立專門的環保宣傳和咨詢小組等,切實促進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此外國家還應推行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定,督促人們將環保落實到日常行動中,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4 結束語
總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造福人類的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環保意識、健全環保法律體系、增加環保投入、加大執法力度,才能促進環保事業順利進行,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愛霞,張紅亮.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路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01).
關鍵詞:生態環境;大學生;國家認同;物質環境;人際氛圍;政治環境;政府認同
中圖分類號:D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165(2013)02-0055-07
國家認同是維系現代國家民族安定團結、繁榮昌盛的政治心理基礎,是一個國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現,具體包括政治認同、經濟認同、社會認同和地理環境認同等方面的內容。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過程,往往受到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中的優秀群體,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觀影響到中國的發展前途,而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狀并不樂觀,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產生的種種后果,已經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物質環境的影響
在國家認同的各種影響因素中,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生態環境支持人類生存和發展,這是生態對人的價值――作為人類生存的條件和保障,是對人類生命和福祉至關重要的、且沒有替代物的最根本的價值。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而人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于自然界,因為人不但靠植物、動物、石頭、空氣、陽光等無機環境來生活,而且人在肉體上也必須依靠自然物,生態環境給人的智慧、情感、靈性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和養料。人離不開自然界,人只有時時刻刻與自然界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影響到人們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的利益,它的影響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毫無疑問,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形成國家認同物質基礎的物質條件,它是國家認同最原始的起點,是保證一個人國家認同重要的條件之一,是最具穩定性的因素。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難題,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中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并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新型污染加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似乎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覺得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沒有污染的水,吃上沒有毒素的食物都是一種奢望,以致有不少人就為了青山綠水,為了新鮮的空氣,為了健康的食物,而竭盡全力移民海外,環境因素已經成了民眾大量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10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各界精英、富商通過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的渠道,獲取他國永久居民權或國籍。在他們看來,優質教育、清潔空氣、安全食品、安全感,都將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報刊等傳媒方式,以及周圍的親人、朋友、同學等了解生態環境狀況,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樣影響到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尤其對于那些家鄉是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地方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尤為關注生態環境的變化對于家鄉人們健康、生活和發展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具有了明顯的環境意識,他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思考除了學習和就業以外的很多問題,包括未來的發展和生存。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政府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乏力做法已經導致部分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弱化和認同危機的產生。問卷調查顯示,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考慮到生態環境有移民的想法,即便暫時不能移民,也希望通過先留學去體會國外的生活,然后再考慮是否移民,相比較中小學生和部分成年人,大學生已經了解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他們對生態環境的思考相對較長遠,他們深知生態環境對于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于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二、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人際氛圍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同時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兩種關系之間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歷史觀指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10 頁。在生態環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制于人與人的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也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不和諧,就會導致人與人關系的不和諧。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保骸对谑〔考壷饕I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06-27(第 2 版)。
從深層意義上說,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也即生態環境的惡化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比如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公正,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的缺失,環境公正的缺失表現在:不是所有人都公平地享受環境權利,資源分配不公就是其中之一;不是所有人在破壞環境后都公平地承擔責任,一些人為了私利利用和破壞環境后逃過了法律的懲罰,等等。這種環境公正的缺失說到底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通過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剝削來實現,人為“占有更多的物,統治更多的人,求得更大的名,而不惜拼命地盤剝自然,互相傾軋,結果,人們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加劇了社會矛盾,而且使自己成為金錢、技術、權力的俘虜,陷入物化和異化的可悲境地”光:《生存哲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03 頁。。生態環境狀況急劇惡化,從整體和長遠來看,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會因此蒙受損害,比如空氣質量惡化,每個社會成員都呼吸相同的空氣,但從短期情況來看,環境惡化的同時,還是存在著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損的情況。中國當下的情況就是,一部分的發展損害了另一部分人發展的權利,當代人的發展損害了后代人發展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就會不和諧,影響人們生存的和諧氛圍。
因為生態環境原因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在高校也有體現。在中外各種社會思潮及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情況下,許多大學生倡導“人類中心主義”,部分學生對環境肆意破壞,比如隨地亂扔垃圾、任意踐踏草坪、隨地吐痰,而且校內長流水、長明燈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把消費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因而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消費觀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比如盲目性消費、炫耀性消費、奢侈型消費、攀比性消費等消費現象普遍存在。他們追求享樂,認為自然是可以隨意掠奪的,甚至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很多學生頭腦中沒有環保意識,認識不到自己對環境保護所應承擔的責任,他們不會考慮到在他們追捧消費主義的背后是沉重的資源環境危機和壓力。一些不合理消費欲望的滿足,是以額外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為代價的。而同時,一部分學生對資源的過度消費和浪費,卻損害了其他學生的利益,比如相對富有學生的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就損害了相對貧困同學的權益,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的過度消費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侵害了經濟不發達同學的權益,導致了同學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以致很多人認為中國人現在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顧一切,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懷疑,長期在不和諧的人際氛圍中生活,勢必影響人們的國家認同感。
三、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政治環境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全球溫室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水資源匱乏、森林面積縮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種減少和滅絕等,以上問題有些影響是潛在的,暫時不明顯的,有些影響是現實且嚴重的,比如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直接危害著社會中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狀況。當人們的基本生存狀況惡化的時候,自然會影響政治的穩定。“生態環境問題是特殊的政治問題,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別(如階級、集團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另一方面,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其影響并不以階級來劃界,是普遍的;再者,環境退化的結果可能是全人類的共同毀滅。在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人們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有較大提高,這是生態環境問題促進政治參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李泊言:《綠色政治――環境問題對傳統觀念的挑戰》,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頁。
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導致環境退化和人地關系緊張,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不穩定的隱患。從世界范圍來說,資源短缺易導致局部戰爭,因為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量急劇上升,從而造成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加之在時空、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導致存在某些地區性資源嚴重匱乏。從過去許多戰例來看,環境資源短缺也是導致局部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環境糾紛也容易挑起嚴重事端,尤其是一些。在我國,由于生態環境問題而引發的時有發生,當環境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時,就很容易成為,因為環境問題關系到的是群體利益。“據統計,環境污染引發的以年均 29%的速度遞增,2005 年,全國發生環境污染糾紛5萬起,對抗程度明顯高于其他。中國已提前進入了環境事故高發期,松花江事件后,全國平均每兩日發生一起水污染事故。今后,環境污染極易與環境公平攪在一起,成為誘發的導火索?!迸嗽溃骸逗椭C社會目標下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問題引發的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地區群眾在基本環境權益甚至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之下采取的無奈之舉,另一方面,在中采取的一些極端的行為方式對社會正常秩序的沖擊也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威脅著社會政治的穩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全體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等這些生存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對生活質量必然會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當下我國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已經產生了嚴重影響,有些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這也是生態環境的污染或破壞勢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怨言和不滿的重要原因。一旦產生生態環境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希望政府能出面解決,如果政府不能很好解決,一些人就會采取過激行為甚至引起,有時候會因為特殊原因還會蔓延。當環境跨界污染時,往往會引起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不滿、矛盾甚至沖突,近期黃浦江發生的死豬事件,已經引起了群眾的不滿,一些民眾上網發帖,希望政府給出一個合理解釋。當企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環境問題肆無忌憚地排污時,就會引起周圍居民與企業之間的沖突,類似的事件近些年在我國時有發生。而作為民眾對于解決環境問題給予所有希望的政府對污染監督不力或懲罰不力的時候,就會引起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如湖南瀏陽鎘污染事件,2009年7月,當地上千名村民因不堪污染之害,圍堵鎮政府、派出所。
很多時候,由生態環境引起的矛盾和沖突一開始并不都是大規?;蛘邔剐缘?,但是由于企業或者政府的應對不及時,處理不恰當,導致民眾的不滿,加上現在的信息傳播技術,局部的小范圍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會迅速產生放大效應,引起更多人的恐慌和不滿,從而加劇了矛盾的深化和沖突規模的擴大。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某些敵對勢力還會利用由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這樣一來,沖突就超出了生態環境問題的范圍,在某種程度上勢必會威脅到政治環境的和諧和穩定。當然,生態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沒有其他社會矛盾的介入,當問題不斷積聚而不能妥善解決的時候,由此引發的環境沖突也會對政治穩定產生巨大影響。正如諾曼?邁爾斯所言:“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問題相互發生作用,而相互作用的共同產品不是相加而是倍增的時候,便會產生這種現象;也就是說,它們的影響以一種互相增強的方式起作用。一個問題和另一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其結果不是一個雙重問題,而是一個超級問題?!敝Z曼?邁爾斯:《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王正平、金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第 202 頁。
大學生雖然生活在相對單純的學校環境中,但是畢竟作為社會的一員,不可能與社會完全脫節,而且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對于社會問題和社會事物,有比較獨立的判斷,所以生態問題對大學生一樣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常常引起大學生的關注,而且有些問題就發生在大學生的家鄉或者讀書的城市,他們會通過網絡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其中,有時由于大學生本身思想的不成熟,常常成為其他人利用的對象,加之大學生本身就比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這類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往往把生態環境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而在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產生矛盾,一些狹隘民族認同的人就會以此做文章,瓦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已有的國家認同,造成對國家認同的危機,在同學中造成不良影響,甚至不安定的因素。
四、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中政府認同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治理主體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典型的公共性,不是單個組織或者個人能夠解決的,因此決定著政府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地位,所以只有政府負起強烈的政治和社會責任,全面且長遠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才能確保職能到位,狠抓落實,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真正有成效。
政府認同作為存在于一定政治體系中的政治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對政府(以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為對象)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府做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表達。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片面追求GDP的增長,一些政府部門還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惡化會帶來的嚴重后果,更沒有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政治戰略的高度加以考慮;部分地方干部僅僅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可獲得的短期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甚至以此作為評價政績的依據,忽視甚至漠視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也沒有意識到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效益。特別在我國廣大的偏遠或者農村地區,不少基層領導干部生態意識尤為淡薄,對生態環境和政治穩定關聯性的認識普遍存在著“盲點”。一些企業和個人僅僅考慮一己私利、短期利益或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不惜以犧牲環境、消耗資源甚至以人的生命為代價。世界銀行估計,到2020年,空氣污染對中國城市人口造成的影響包括:在城市地區將有60萬人過早死亡,每年發生2000余例呼吸器官疾病,550萬例慢性支氣管炎,健康原因造成的損失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西澤?切拉拉:《環境污染威脅中國人健康》,《養生大世界》,2006年第1期。這些嚴重的生態后果,雖然很多是由于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受到利益的驅使出現扭曲而產生,但是這與一些地方的政府職能部門不科學的發展觀和不科學的政績觀、非綠色的公共政策,單一的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價值追求,以及政府行為的越位、錯位和失位,某些政府部門沒有實施強有力的監督和管理等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
即便有時候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有時候政府還是,或視而不見,或懲罰不力,變相助長了部分企業和個人再次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代替國家形式、掌管所轄領土社會公共事務的政府,首當其沖地應該承擔保護生態的責任。政府決策失誤或行政行為有損于國家與人民利益,雖則不一定違法(甚至有時是依其自訂之不合理的法規、規章辦事的),卻要承擔政治責任。郭道暉:《法的時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468頁。
《環境生態學》與其他許多學科聯系緊密,它更注重生態學基本知識和理論在人類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如景觀生態學理論在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上的指導作用,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對城市生態規劃的指導,生物種群的種間關系原理對如何更好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闡述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對生態文明社會構建的指導意義等,但目前所用到的《環境生態學》教材多偏重于對生態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論的介紹和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及生態系統管理等內容的闡述,而對具體實踐中生態環境類事件的應用卻較少?;谶@種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及時反思,對該課程教學進行及時改革,以改變目前這種不合理的現狀。
針對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的現狀,在《環境生態學》課堂教學中,就要求學生對其所居住地區的周邊環境給予特別關注,如許多農戶養殖畜禽所產生的糞便物如何進行資源化利用;沖洗雞舍、豬舍等的廢水如何進行生態處理,再次回收利用;農作物秸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甚至變廢為寶等,這些都是目前農村存在的重要生態環境問題,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將這些生態學理論與農村存在的實際生態環境問題結合起來,將對解決當前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目前城市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城市的氣候(如城市熱導效應),并加速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城市大量垃圾的堆放,既嚴重污染了環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對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等,這些具體的生態環境事件均可以結合課堂基本理論的講授來進行。這樣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聯系具體的生態環境事件來分析問題,從而慢慢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對于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環境生態學》來說,只有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才能獲取最直觀、最生動的認識。《環境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因此要求其內容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所以只有不斷深入地推進教學改革,不斷地進行理論知識更新、教學方法探索、實踐教學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造就具有生態意識和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2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
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對《環境生態學》課程的學習無論在教學內容上及教學實踐上均較生態學專業學生有所不同,因此需針對本專業學生對該課程的要求及授課對象的知識背景探索出適合安徽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本研究從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及雙語教學4個方面提出改進方法。
2.1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安徽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是在大二下學期開設《環境生態學》課程,而在此之前學生尚未涉及任何生態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由于《環境生態學》是由生態學分支而來,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論是學好《環境生態學》的基礎,因此應在目前課程的設置上進行適當調整。根據環境科學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及結合該校的實際情況,研究設置更符合社會需求及學科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豐富和更新《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前沿問題的探索,實現對基本理論的鞏固和應用。目前國內多數《環境生態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主要劃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生態學原理部分,二是應用部分。對于生態學原理部分,是學生掌握《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這一部分是按照生物與環境及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統層次這一主線來闡述的,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中調整的幅度較小,但應用部分不同教材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何更好地取舍或融匯這些內容使之更符合環境科學專業適應社會的需求,是該課程改革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目前聯系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實際內容較少,所以教材課程內容應針對國家環境保護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戰略目標,增加生態監測、生態修復及生態恢復與重建等相關內容。
2.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2.2.1多媒體授課方式由于《環境生態學》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因此具有較強的深度與廣度,課程中許多生態學原理及基本理論比較抽象難懂,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采取傳統說教式的教學,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授課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各種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方式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示課程內容,致使教學過程多元化,從而體現出現代化教學手段應有的信息量大、知識面寬、直觀、易懂、容易接受的特點。這樣大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還可利用Flash、An-imator(二維動畫)和3DStudiomax(三維動畫)等動畫方面的處理軟件制作多媒體動畫,演示課程中抽象的內容,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另外,多媒體課件需要實時更新,同時還要緊跟教材。
2.2.2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探索在《環境生態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引入問題式和探討式教學,即“設疑自學思考提問討論學習理論知識總結”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以加深學生對問題所涉及的理論知識的理解。《環境生態學》中有很多理論較為抽象,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如教師可給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生態環境類事件的專題討論,讓學生通過獨立查閱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同學廣泛討論,并就所討論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等。由于教師布置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使學生把書本上的死知識變成了系統地思考環境生態問題的有力武器,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對該學科內容的關注度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實踐教學的改革
《環境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僅通過單一理論知識的傳授則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只是死記硬背,而缺乏深入透徹地理解,因此應加強該課程的實踐教學,開展學生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聯系實踐的唯一途徑,因此野外的生態環境考察是課堂教學和實際應用的有效結合。在該課程的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對合肥周邊的自然地理環境或污染嚴重的水域等進行調查,通過學生對水域水質狀況、植被破壞和生態恢復情況等的調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去,在實踐中提高教學效果。也可以針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論,設置小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己去調研、分析以及驗證。在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環境生態學》基礎理論的理解,也加強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4雙語教學的改革
雙語教學能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英語的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董h境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相關新成果、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為了緊跟國際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把握該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培養精通專業與精通外語的雙語人才,是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以提高學生學習《環境生態學》課程的興趣和英語水平。
3結語
關鍵詞:環境價值取向;生態環境教育;大學生準創業者
引言
21世紀以來,我國企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企業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的同時,其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由此,國家提出了生態創業,但未得到企業的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依舊泛濫。同時,為了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國李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雙創”口號,并實施了諸多的創業政策。高校大學生抓住這一機遇,紛紛開始創業,逐漸成為了創業大潮中的主力軍。然而,如果不從創業的主力軍大學生準創業者入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地球的環境會變得面目全非。那么如何從大學生準創業者角度出發探索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呢?縱觀文獻研究,相關學者提出了準創業者,即有創業想法、準備創業的人或在學?;驀业闹С窒氯腭v創業孵化基地的相關大學生,這一概念。但卻未有從準創業者的角度出發,探索解決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相關學者引入了教育這一工具,闡述了教育對于引導創業者環境價值取向的作用。[1]Emily認為擁有高等教育學位的人保護環境的價值取向會更明顯。[2]Edgerton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受過更高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參與支持環保工作的推進,并通過推理得出教育作為一種手段,它會提高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結論。[3]Dunlap研究表明,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且政治自由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是持有環保支持者。然而,在國內,鮮有關于生態創業教育的研究。因此,本文從生態創業教育角度出發,探析我國當前生態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準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教育,提升準創業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1生態創業教育的作用
1.1提高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
生態創業是一種可以解決環境問題的創業方式,它的重要性得到了相關學者的證實。[4]Murphy根據生態現代化理論指出“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它是未來工業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阻力”。[5]Klimova和Zltek認為生態創業很重要,生態創新將會是未來公司和國家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們需要找到生態創業的新技術來保護環境,并確保有足夠的資源,以填補當前人口和后代的需求。雖然,生態創業的重要性得到了論證,許多國家提出了“生態創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態污染問題。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創業者們仍會做出破壞環境的行為,其生態創業意識不夠強烈。生態創業教育作為一種育人工具,它可以通過不斷地給創業者傳授生態創業知識,使創業者逐漸提高自身的生態創業意識。
1.2引導大學生準創業者的環境價值取向
生態創業教育是一種注重培養創業者或準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社會活動。對大學生準創業者實行生態創業教育有利于加強他們的生態創業意識,同時也利于引導他們的環境價值取向,即在面對或處理保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相矛盾的問題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
2生態創業教育研究
上文,筆者闡述了生態創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知網文獻檢索發現,我國有關生態創業教育的研究幾乎為零。針對此現狀,我們該如何去加強我國的生態創業教育呢?因此,本文對與生態創業教育有關的環境教育和創業教育以及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進行分析,進而為加強我國生態創業教育提出相關的建議。
2.1高校環境教育體系問題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1973年8月的第一次全國保護會議開啟了我國環境教育事業,之后相關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環境保護專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環境教育已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環境教育體系。但在環境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型環境教育與普及型環境教育失衡的問題。[6]此外,我國高校普及型環境教育的發展較為緩慢,表現為:社團活動、環境宣傳和專題講座是學校環境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高校中環境類選修課數量偏少;環境類選修課以自然科學類課程占大多數等。從上述文獻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高校普及型環境教育仍然存在體制不完善、教育模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這也是導致我國大學生的環境素養不高,環保意識不強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準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因此,應當完善環境教育體系,促進生態創業教育,從而加強準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
2.2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問題分析
為了緩和就業形勢嚴峻的局面,李總理于2014年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從此我國迎來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潮,自主創業逐漸成為眾多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在創業時代背景下,創業教育必然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之科學、完善的創業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國大學生創業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然而,我國創業教育相對其他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存在學科基礎薄弱、思想認識不到位、教育內容創新度低等眾多問題。此外,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這導致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素質普遍低下、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且存在對創業和環境的協調發展認識不到位的問題。[7]在這樣的創業教育體系下推行生態創業教育無疑是會受到阻礙的。因此,應當完善創業教育體系,促進生態教育的推行。
2.3廣大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的生態創業意識低
上文中,筆者闡述了生態創業教育有提高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的作用。然而,生態創業教育的培訓對象是廣大創業者,其實施與推行需要得到廣大創業者的支持。如果社會中廣大的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低,領悟不了政府或高校推行生態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那么生態創業教育的推行也將務必受阻。因此,當前廣大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低也是影響生態創業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
3建議與對策
在前文,筆者闡述了生態創業對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以及生態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通過文獻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當前存在與生態創業教育有關的環境教育和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廣大的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低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完善環境教育體系以及創業教育體系、提高創業者以及大學生準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角度出發,并基于政府、高校、準創業者自身三個層面提出解決生態創業教育實施問題的相關建議。
3.1完善高校環境教育與創業教育體系
①從政府層面。1)政府應制定完善環境教育與創業教育體系政策,為促進生態創業教育做鋪墊。2)政府也應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勵高校完善環境教育體系與創業教育體系的激勵政策,提高高校完善兩個體系的積極性。②從高校層面。依據國家出臺的相關環境教育和創業教育政策,及時調整學校教學方針,并做到真正落實。③從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者個人層面。創業者應積極配合政府,并參與生態創業課程培訓。大學生準創業者作為高校的一員也應認真學習好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校針對大學生開設的環境保護課程和生態創業課程。
3.2提高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者生態創業意識
3.2.1從政府層面①政府應在提高創業者與準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方面起引導作用。政府應制定相應的生態創業優惠政策以及生態創業獎勵政策來提高創業者與準創業者的生態創業意識。②政府也應加強發揮媒體電視、網絡、廣播等現代傳媒工具在宣傳生態創業上的作用,通過廣泛宣傳生態創業的知識,加強創業者以及大學生準創業者對生態創業的了解,從而重視生態創業。3.2.2從高校層面①高校應增設生態創業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對大學生進行生態創業教育,通過深入介紹和宣傳生態創業知識,加強大學生生態創業意識的提高,并助其樹立正確的創業觀。②開設有關生態創業楷模的講座或交流會,發揮榜樣對大學生準創業者的引領作用。3.2.3從創業者與大學生準創業者個人層面①主動參與學校或社會組織的創業類活動和講座,培養自己的生態創業意識和生態創業精神,拓展社交圈子,拓展信息獲取的渠道,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社交網絡,及時抓住機遇。②時時關注國家熱點新聞時事、生態創業支持政策,分析創業導向的發展趨勢,洞察宏觀環境和市場現狀的變化,將自己個人的創業與當前吸引全球性眼球的生態環境的現況聯系起來,樹立生態創業的理念。③組建創業團隊時,應該尋找有相同生態創業目標和理念的人,同時相互之間專業知識或者創業技能上具有互補性,既可以使團隊內部默契團結,又能夠滿足優勢互補。
關鍵字:農業生態旅游;環境問題;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類型?,F代社會,隨著收入、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加大,人們越來越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生態旅游應運而生,這種旅游模式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對旅游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當今世界有兩個問題特別凸顯,一個是人口膨脹和糧食不足,另一個就是世界性的生態災難。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觀下形成的旅游業發展模式,雖然促進了旅游產值的快速增長,但是也導致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迫使人們尋找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農村生態旅游業應運而生。然而,當前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也對農村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業生態旅游對當地土地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農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導致大量旅游者進入到目的地,大量游客對土壤的踩壓,使生態旅游區的土壤面積增加,土壤板結程度也增加,水分滲透減少,土壤厚度變薄,導致水土流失增加。同時,生態旅游開發區及周邊的經濟活動,致使一些自然景觀及植被受到破壞,生態平衡失調,生物群落的層次和數量大盆減少。
其次,農業生態旅游對當地植物資源影響大。農村生態旅游區游客量多,其中有不少游客隨手采摘鮮花、枝葉、木苗等,破壞了植物生長,對植被造成廣泛而不雅觀的損害,甚至導致某些植物死亡;受到游客和交通工具的不斷踩壓,很多植物的物種結構發生變化,植被種類趨于減少;更有甚者,有些游客由于用火不慎還會引起山林、植被火災。
第三,農業生態旅游對當地動物資源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目前興起的農村生態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參與,但生態旅游本身對動物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從而影響了一些動物的生活和生存,對動物資源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例如,當游客蜂擁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觀看月夜沙灘上烏龜下蛋時,生態旅游開發商為了讓游客看清楚烏龜下蛋的過程便會打出耀眼的燈光,然而,這種做法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致使烏龜無法辯出到海岸的方向, 也就下不了蛋。另外,由于農村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大量游客活動頻繁,致使一些捕食害蟲的動物數量減少,蟲害加重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
第四,農業生態旅游對當地自然景觀及環境的影響。農村生態旅游者的目的就是要讓城市的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農村的山、水、野生動植物以及風情民俗。然而,現在很多農村生態旅游區,為了賺游客更多的錢,在原本自然的生態環境中加入了太多人為的建筑及娛樂設備,造成了許多自然景觀和環境的破壞,這是有違農村生態旅游的初衷的。
第五,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對人文社會資源也有很大影響。大量游客帶進的塵土、呼出的氣體、排出的汗液以及照相機的閃光燈的閃爍等對古跡文物都會造成危害。很多古建筑里的壁畫的顏色是與濕度和二氧化碳有著直接的關系的,如果游客人數太多,空氣的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將明顯上升,再加上照相機閃光燈的影響,這些都會對壁畫造成損害。
第六,農業生態旅游對其他環境的影響。進行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必然會有大量游客涌入,游客多了便極易造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特別是目前游客中,有一部分人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生態旅游意識,忽略生態旅游的環境保護。農業生態旅游中存在的比較明顯的問題還有旅游垃圾的問題,大氣污染的問題、水體污染的問題等。另外,由于部分游客素質低,游客對景物任意刻畫、涂抹,在景物上寫“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二、農業生態旅游環境的保護對策
如前所述,農業生態旅游環境問題已經不容忽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應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為指導,走出一條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新路。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充分運用法律手段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風景名勝、人文景觀的保護,并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另外,我國還頒布了許多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環保法制由于起步較晚,還存在著一些漏洞和問題。主要表現為某些法律條文不具體、不明確,一些干部法制觀念淡薄,不按法律辦事而憑個人意志辦事,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另外,我國還缺少一部真正針對農業生態旅游的環境保護法規。所以,我們應該加大環境保護法律建設力度,切實的使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2.動員全社會的力量
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全社會了解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激發人們關心和保護生態環境問題的自覺性,以經濟利益為誘因,激發生態旅游社區居民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以宣傳教育為手段,增強生態旅游者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3.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科學、合理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只有建立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既促進生態旅游業發展,又保護旅游區的生態環境,所以,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前,應認真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切實做好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分析和評價工作,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在促進和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使農業生態旅游區的環境也得到合理、協調和均衡地發展。
4.控制農業生態旅游區接待游客的數量
游客容量標志著一個旅游景點對游客數量的承受能力,確定正確的游客容量是農業生態旅游區進行生態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若果一個旅游景點接待游客的數量超過了該地的最大承受量,那么本地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活動的質盤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害。所以,各農業生態旅游景點可采用市場調控、限童售票或預約等手段在時間上對游客和旅游活動進行分散,從而合理的控制游客數量。
三、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農業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它對資金投入要求較少,但是,它的效益也是有限的,對旅游經濟的促進作用甚微。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就需要有關部門做好傳統農業生態旅游的轉型工作。
首先,農業生態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選定農業生態旅游基地時,生態環境條件的優劣應將作為第一要素綜合考慮,需要在加強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同時,積極爭取多渠道的財力投入,逐步實現其規?;б妗3浞珠_發利用本地的特色景觀和特色產品,通過必要的投資,建立集風景游覽、采摘、野餐、娛樂、體驗農家生活等為一體的綜合型觀光場所開展以品嘗和休閑為主要內容的經營活動。
其次,農業生態旅游內容要推陳出新。農業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向,不僅拓寬了旅游業發展的廣度,滿足了人們追求淳樸、享受自然的需求,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態保護和環境優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參與農業生態旅游的游客數量也逐漸增多,游客年齡范圍特別廣,這樣游客對農業旅游內容的需求也就更加多樣化。因此,農業生態旅游區可根據當地栽種作物的特點,開辟新奇獨特的景觀。
再次,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化,對地區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但是,產業化的實現并不是簡單容易的,它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門的支持。所以,地區政府一定要重視當地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適當傾斜,為其營造優越的發展環境。另外,政府部門還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生態旅游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總結:
綜上所述,農業生態旅游具有正負雙重效應,如果農業生態旅游健康發展,不僅能夠滿足游客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需要,還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環境建設。如果農業生態旅游誤入歧途,那不僅會給當地環境造成災難,還會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游客要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各地政府以及旅游開發商也要加強合作,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規劃當地的農業生態旅游,實現農業生態旅游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