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治理的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097-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少地方將農村人口轉移到一個穩定的地區,并實施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目前我國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措施還不夠完善,在實際治理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強對治理措施的改進,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目前各個國家政治方針都從原本的統治轉向治理,通過“治理”解決人民的需求。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是指無需依靠國家政府的強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動的過程,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進步和發展的機制。在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確治理具有互動性的特征,其并非國家政府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強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關部門,以及新型農村社區經過協調,互動等,而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過程。將新型農村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則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最終目標。在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及相關單位和企業平等協調合作,從而推動農村社區的發展。
由于全球關于農村社區治理存在多種不同的見解,本文主要對以下幾種理論進行了分析:①社區治理,即主要由當地政府、農村社區組織、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區內的大小事務,促進農村社區發展的模式。該種方式使農村社區內,各個主體相互促進發展。②自組織治理,該種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證新型村農社區建設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會資本治理,該種治理主要是促進新型農村社區資本存量增加,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模式。④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治理,即通過構建環境、經濟、社會等指標體系,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現狀
在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發展中,我國政府對農村社區治理非常重視,主要是由于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普遍存在經濟基礎差的問題,政府通過大量資金的投入,有效推動了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由于新型農村社區存在嚴重的資金問題,且其還處在建設之中,各項事務都比較繁瑣,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參與,才能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首先農村社區需要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讓居民有目標、有動力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同時通過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要讓社區居民真實感受到社區的進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動力參與到建設中。為了實現新型農村社區的進步,其加強了科技的發展,各個政府部門通過開展多項技術培訓,讓社區居民提高種植、養殖技術。
但在目前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穩定、公共服務不完善等問題,農村居民青壯年基本都在外務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來源于在外務工,而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相對不穩定,且農村居民所能夠選擇的行業相對較少,其經濟來源很容易受到市場經濟波動的影響。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擔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機構的職能,但存在公共服務不完善的情況,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并非居民實際需要的服務,而且很多非政府農村社區服務組織在發展期間,會出現資金不足問題,影響農村社區的發展。
三、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發展階段及模式
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主要是從2006年開始起步,國家政府根據農村發展實際情況,選擇部分農村進行農村社區建設試驗。到2009年,我國進入農村社區治理發展階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村社區居民和組織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推動了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到2013年,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趨向于成熟階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區組織根據農村社區的實際情況,有規劃地進行發展。目前常見的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區管理模式,如我國深圳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城市規模的擴張也比較迅速,將城中村、城郊農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擴張下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強城市化社區管理模式的發展,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農村社區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進行規劃,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促進民主發展。③就地城鎮化治理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針對農村地區進行城鎮化治理模式,將農村劃分為農村社區,按照城鎮化標準進行建設,并通過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推進農村社區的發展。
四、加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措施
(一)加強農村社區民主自治模式的發展
在如今的農村社區發展中,要注重農村社區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完成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工作,使農村社區居民各個主體的利益都能夠得到保障。另外,在農村社區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導作用,最好讓社區居民自主完善社區的規劃和建設,促進社區民主自治模式的發展。同時政府部門要明確自己的職能,不應隨意將工作轉移至其他部門。農村社區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參與到農村社區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過對居民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居民的參與感,讓居民認識到自己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利益關系,使居民更加有動力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
(二)注重農村社區特色經濟的發展
經濟是農村社區發展中,居民最關注問題。在目前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們非常注重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農村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其應當結合自身的特色實現經濟的發展。首先農村社區應當明確自身的主要發展產業,并加強對產業基地的建設,同時通過建設合作社,發展龍頭企業等方式,促進農村社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如今人們非常注重生態產品,而很多農村都沒有被工業影響,其產品基本都屬于生態產品,農村社區要意識到生態產品在如今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發展特色經濟的主要方式。旅游業也是農村社區特色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農村自然環境恬靜,沒有收到城市和工業的影響,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愛。
(三)注重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農村社區居民的個人收入越來越好,但集體意識卻越來越淡薄,導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建設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讓農村居民認識到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加強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夠使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得到保障。要想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根據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建立有領導性強、規劃性強等特征的領導班子,帶動居民促進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其次還需要注重對社區閑置資產的利用,很多農村社區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體資產,其可以通過租賃、拍賣等方式,盤活集體閑置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另外通過對特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也能夠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如旅游業。農村普遍存在素質能力不強的問題,傳統的經營理念不適合農村社區的發展,應當注重經濟創新,如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完善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基本公共服務是每一個居民的基本權利,我國目前非常注重農村公共服務的建設。由于農村社區資金較為緊張,在建設社區公共基礎設施時,需要把握每一筆資金的用途,并可以結合城市社區公共設施的建設特點,對農村社區進行規劃。首先要保證電力、網絡、水質等基本服務的完善,針對不同的公共服務要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使資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還需要加強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即根據居民的需求改變社區公共服務不完善的問題。
(五)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
首先應提高政府對農村社區居民社會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資金。另外可以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建立社會保障基金運用機制。針對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需要根據失地居民的實際情況,給予居民相應的補償,并加強對居民的教育培訓,讓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業尋求發展道路。農村社區還需要加強對養老托殘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殘疾等得到社會保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城鎮化率成為我國提高經濟的發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進行治理,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需要注重農村特色經濟的發展、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參考文獻:
[1]徐世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產品網絡供給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29-33.
[2]陳藻,冷天.“人”的城鎮化背景之下的農村新型社區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溫江區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寧寧,李國鋒,袁王月.新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變遷的制度選擇――基于多案例研究視角[J].農村經濟,2015,06:56-61.
[4]賈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結合部社會治理問題研究[J].理論導刊,2014,03:10-13.
[5]華芳英,鮑忠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中心能力建設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07:23-26.
[6]劉國章,王志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4,09:91-94.
關鍵詞:過渡型社區;社區治理;主體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8-0120-02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過渡型社區”是根據政府的需求、自上而下地通過行政手段推動建立起來的,其成立基礎、運行資源和日常運作均受到政府的全面制約,加上政府職能部門對基層的管控意識強于服務意識,社區自治的理念和制度還遠未形成,對這類新型社區治理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過渡型社區的形成
城市化是指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一般來說,城市化是由工業化來推進的,工業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對工業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適應工業化發展的要求,則會推動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在我國,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化和工業化出現了不同步現象。一方面在大城市農民工現象大量存在,他們在產業方式上脫離農業實現了非農化,而身份仍舊是農民。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追求高速的城市化,不斷擴大城市規模,將城市近郊的農民變為市民,形成了大量的“過渡型社區”。
本文的“過渡型社區”是指農村拆遷集中安置社區,在空間形態和文化特質上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過渡形態的社區。為了城市空間發展和擴張的需要,城市發展需要大量土地,地方政府在城鄉接合部通過征地開發的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失地農民。為節約失地農民的安置成本,政府一般采取統一規劃修建安置點的辦法,用較少的土地和空間集聚大量的失地農民。過渡型社區在空間形態上具有了城市社區特征,但其居民在生活狀態、文化認同方面仍保留了農村社區的特征,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對立和沖突的現象,無疑給這類社區的治理帶來了挑戰,資金和資源的缺乏使治理問題更趨嚴峻。
二、過渡型社區治理的困境
過渡型社區脫胎于傳統農村村落,基于血緣、地緣基礎上形成的關系已經打破,無法回去。基于契約、信任基礎上的關系網絡尚未完全建立。居民在被動城市化基礎上形成的過渡型社區,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背景下,社區治理面臨著困境和挑戰。
(一)資源依賴性
地方政府在作為過渡型社區建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構搭建、政策法規的制定等工作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社區的軟硬件設施得以完善充實,為過渡型社區向成熟的城市社區演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過渡型社區建立后的管理問題仍然值得關注,過渡型社區的居民是被動進入城市社區的,他們習慣于生活的低成本化,對于公共設施維護和管理,搭便車現象比較普遍,居民不愿對設施維護、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等進行投入。同時,在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背景下,農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土地是他們生活的保障主要來源。失去土地對于那些缺乏非農技能的居民,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出租房屋維持。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相對較高,無法實現非農就業的居民收入可能僅僅能夠維持生活,有的甚至可能面臨生活水平下降的風險,對于提升社區服務方面的投入他們根本無力承擔。如果社區公共服務資源長期投入不足,必然導致社區治安狀況惡化、衛生環境差的現象出現,過渡型社區很可能淪為貧民區。
(二)自治組織不健全
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建設的主要承載著,在社區治理中被賦予了多重角色:國家人、社區庇護者和服務提供者。在原來村委會轉變而來的過渡型社區居委會在組織功能方面,已不能滿足城市社區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服務對象上,村委會是按照戶籍管理原則形成的,僅對集體經濟組織內居民負責,為其提供服務。過渡性社區是在集中進行回遷安置基礎上形成的,原來的村民可能被安置到了本社區以外的其他社區,有的社區則是安置了多個其他不同社區的居民,出現了大量“人戶分離”社區。筆者在調查中就發現,一個住宅小區里有兩個社區居委會相鄰辦公的現象,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很難給轄區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另外,過渡型社區中大量的流動人口長期被排斥在服務對象之外,必然給社區治理帶來不利影響。二是服務內容方面,村委會同時是集體經濟組織,其服務內容主要是為農業發展提供服務,其工作重心是溝渠疏通、塘壩維護,村民之間利益沖突的協調。過渡性社區形成后,農業集體經濟已經解體,居民的服務需求主要體現在生活服務上,如社區環境衛生、社區公共設施維護、社區治安等。過渡型社區居委會的組織結構重建、功能轉型已成為社區實現良好治理的迫切需要。
(三)社區認同度不高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認為:“社區是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所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居民的社區認同和凝聚力對社區治理和社區發展至關重要,是衡量社區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過渡型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度不高,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過渡性社區居民并不把自己當成是城市居民。過渡性社區典型地生活著兩類居民:一類是失地農民。他們是由傳統的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轉變而來,由于過渡性社區是在政府推動下形成的,并非居民自愿選擇的結果,存在著居民自我認知失調現象,居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雖然被征收,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仍然是農民。對所居住生活的社區在感情和心理上缺乏認同感,這嚴重制約了社區的發展。另一類是流動人口。過渡型社區位置離工業區相對較近,公共設施相對完善,房租成本相對較低,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來此租住,這里已成為“流動人口”集中居住區。在大多數過渡型社區,其居住的外來人口數量已遠超過本地人,有的甚至數倍于原住居民。但是,在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下,流動人口往往被排斥在社區服務之外,他們和原住居民之間的聯系僅限于“房東-租客”關系,難以融入本地的生活文化圈。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如何凝聚社區居民,把社區建設成為一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文明共創的區域共同體成為過渡性社區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過渡型社區治理的主體分析
利益相關者一詞源自企業管理中形成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用以表示與一個組織的決策有利害或者利益關系的人。組織不僅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訴求,還需要給其他參與者相應的利益維護和行為暗示。這樣才能在不斷溝通互動中形成組織行動的基本契約,進而在治理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共同利益,維護組織的秩序,推動組織的發展。過渡型社區是在政府推動下形成的,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民與社區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政府、居委會、個人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沖突,正確認識和對待各自的利益和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是擺脫過渡型社區治理困境的前提。
(一)地方政府――資源注入的責任主體
地方政府是過渡型社區建設發起者、推動者和建設者,是人口、治安、組織、黨建、文教、環境等各方面的管理者,同時也是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面對過渡型社區治理資源先天不足的情況,政府應當擔負更多責任,保證過渡型社區治理資源的投入。在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對過渡型社區資源投入是按照戶籍人口數量比例進行資源配置,這顯然已不能適應過渡型社區治理的需要。由于治理資源嚴重不足,大量過渡型社區社會治安差、環境衛生狀況不佳等問題十分突出。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的主要主體,政府應該將大量的外來人口納入管理范圍,逐步形成按照居住人口數量比例進行公共產品配置的新方式。在當前過渡型社區治理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社區資源投入主體仍然主要是政府。
(二)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的組織者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城市基層政權的重要基礎,也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之一,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過渡型社區居委會都是從原來村委會轉變而來,行政色彩濃厚。這種以管理為取向的社區居委會,需要向以服務為取向轉變。按照一定地域進行重新劃定,對社區居委會進行重新組建。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治理需要,將社區居民重新組織起來,把管理權細化到小區、單元、樓棟,還權給小區業委會、單元管理委員會、樓棟自管小組等,使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同時,也經歷了自我教育的過程。
(三)社區居民――社區參與的核心主體
社區發展本質上是對人的發展,面對人的發展在社區層面上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激發居民的參與社區管理積極性來實現。利益是促使人們走向一致的驅動機制,在共同利益面前,人們更容易團結起來采取一致行動,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在過渡型社區中的公共利益包括在改善居住環境、服務設施等硬件上的功能,也包括在維護治安、秩序和化解矛盾等服務上的作用,它們影響居民的社區成就感和責任感。在調動過渡型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上,成都市的經驗十分值得借鑒,政府通過“惠民工程”,使公共財政為社區“民生項目”買單。財政每年拿出一定數額的錢,作為社區公共事務和管理專項資金,解決了社區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專項資金的使用采取“問之于民”方式,開展什么項目由社區居民說了算。通過實施這些直接關系居民切身利益“民生項目”,直接改善了社區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通過政府給過渡型社區治理“輸血”的方式,可以增進社區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影響和促進社區意識的形成,推動社區的良好治理和社區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培林.村落的終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鄭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設和諧社區的難題[J].學習與實踐,2008(7).
[3]王生坤,薛婷婷.過渡型社區的概念、生成因素與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4]童芳梅.中國城市社區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分析[J].學術探討,2011(9).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rketability and the modernized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lready became on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community develops, bu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emphasis realizes community'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annot separate. However, in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community'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lso has like this such problem,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ucture and appears the social question is close relat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ealize truly also hav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關鍵詞:轉型社區治理公民參與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現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社區治理和社區公民參與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話語。那么它們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廣義的“社區治理”是指社區與國家和市場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社會互動方式。①而對于社區參與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內大多數研究者有著較為一致的看法,即認為它是指社區成員自覺自愿地參加社區各種公共活動或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和運作,影響社區權力運作,分享社區建設成果的行為和過程。在我國的城市社區發展建設中,實現社區自治式的社區治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目標,而社區自治的主體就是社區公民,社區自治的實現需要真正地實現社區公民參與。城市社區公民參與的興起和提倡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和城市化是緊密聯系的。
從宏觀角度來看,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我國城市的“單位制”社區開始瓦解,逐漸開始向社區制轉變,社區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逐漸成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而社區緩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的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從微觀的角度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區居民不僅在物質生活和生活質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參與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長。
二、發展中呈現的問題淺析
盡管公民參與在社區中興起并成為社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國社會處在這樣一個轉型期,各種類型的社區內的公民參與發展程度事實上是參差不齊的。一般說來,在單位型社區和處在城鄉結合部的社區的居民參與度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區里的社區居民參與度則相對較高。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單位型小區的居民由于習慣了傳統的縱向管理,因此,人們對于社區治理和社區參與的理解更多地帶有自上而下的參與取向。而處在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居民通常來說是由郊區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等組成,這類社區由于社區的發育程度較低,社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人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意識并不強烈。而在新型社區里的居民由于有較好的收入,參與意識較強,且具備參與的能力,因此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程度較前兩者高。但是隨著“單位型”社區的功能的逐漸弱化、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以及現代化的發展,單位型社區和處在城鄉結合部的社區的公民參與程度會逐漸地提高,而目前社區參與的不同發展程度正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從城市社區組織來看,在社區內通常存在著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兩種參與取向的組織。盡管在許多城市社區中,業主委員會、中介服務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橫向組織進入社區大大地推動了社區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發展,但是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縱向組織作為政府在社區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區中仍然在發揮主導作用。這種社區的居民參與依然表現出一種自上而下的參與取向,所謂的“參與”只是一種政府動員、推動下的被動的參與,并沒有發揮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實現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結
上述問題僅僅是從社區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社會內組織發展以及社區外來人口在社區參與上的困難來說的。事實上,在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意識、參與渠道、社會資本、政府和社區的回應度及效率等都是影響社區參與的因素。這些影響因素都造成了我國社區公民參與社區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難,這種困難主要體現社區居民在參與主體參與意識的薄弱以及參與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參與層次低??梢?我國要在城市社區的發展中實現真正的社區公民參與還任重而道遠。在我國這樣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在社區現代治理的進程中推進公民參與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這一進程不僅僅有賴于人們觀念的變革,更有賴于整個社會結構的轉型和變化。
關鍵詞:農村社區;建設;治理;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6-0039-02
一、新農村視野下的農村社區
關于中國傳統農村社區,等學者以“熟人社會”等詞語準確地描述了它的特點,幾千年來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狀態。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迅猛發展,而農村社區的封閉性也悄然發生變化,由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社區變化。隨著現代農村社區的發展,傳統農村社區逐漸走出孤立的自然狀態,融入到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中。徐勇認為,和傳統社區相比。目前中國的農村社區具有開放性、流動性、異質性、變化性四方面特征。
首先,農村社區變得具有開放性。傳統農村社區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這種經濟條件下,社區居民不必和外界交往就可以滿足自己生產生活的需要。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社區的這種封閉性正逐漸被打破。盡管還是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他們生產的目的不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更大一部分是為了交換;在另一方面,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社區居民也不可能自己制作,需要外界提供,農村社區具有日益開放的特性。
其次,農村社區變得具有流動性。限于農業的特點,在傳統農村社區里的農民很可能一輩子即固定在社區里面,人們長年累月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交往,社區具有凝固性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農村社區出現了很大數量的剩余人口,這些人為了生計等原因走出社區走向城市,社區就出現了新的特點,新的農村社區既包含了社區居民和非社區居民,而社區的居民也可能生活在其他社區,農村社區不再是凝固不變的而具有了流動性。
再次,農村社區變得具有變化性。如前所述傳統的農民會在同一個地方日復一日進行同樣的生產,過著同樣的生活,社區具有一成不變的穩定性。而在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村社區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一方面,各種現代化的生產工具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資料繁榮了居民的生活。徐勇教授用“邊在田野上耕作,邊打手機的農民”形象地說明了現代農村社區的變化性。
最后,農村社區變得具有異質性。在傳統的農村社區,居民從事同樣的職業,進行同樣的生產,進行同樣的生活,甚至擁有同樣的祖先,在這種情況下,社區就具有高度的同質性。而在當下,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社區居民的差異性越來越明顯。首先,社區內出現不同的行業,居民不再都以農業作為自己的職業;其次,即使從事農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出現不同的變化。傳統農村社區的同質性正逐漸走向現代農村社區的異質性。
2006年,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們農村的建設指明了方向。面對農村社區的新特點,我們農村社區各建設主體該如何發揮作用,對實現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主體作用分析
社區是社會的縮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以居民、家庭、駐區單位為基本構成單元,小小的社區蘊涵著公共部門(政府)、私人部門(市場)和第三部門(非營利、社區組織)合作博弈、相互作用的全部要素。政府一方面在社區建設中由于自身所處地位,在社區建設中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失效,有時也會阻礙社區的建設;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有它獨特的優勢,但在涉及到社區公共物品上市場也總顯得無力;非營利組織能很好的彌補市場和政府的缺陷,但也會存在自身的志愿失靈。因此,從社會工程的角度看三大主體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衡、良性互動的機制無疑是社區建設和治理的最佳選擇。
(一)基層政府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社區的總目標的道路上,基層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地發揮基層政府的職能,協調好農村社會的各種關系,關系到實現中國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的總目標的實現程度。
首先,基層政府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基層政府能夠有效地向上級政府反映社區群眾的呼聲和愿望,為上級有關部門及時準確制定農村社區建設治理對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基層政府直接面對社區群眾,是居民了解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渠道。
其次,基層政府能夠有效地維護農村社區的穩定。基層政府與農村社區聯系最為密切,其中很多干部自身就來自于農村社區,對農村社區的各種情況比較了解,因而,在處理社區內各種矛盾和利益關系是有其獨特的優勢。與農村社區的自身特點有關,很多矛盾在其發展初期很好處理,基層政府干部因其自身就處于社區當中,就能很好地發現矛盾的原因,盡早地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從而保證農村社區的穩定。
再次,基層政府是展現政府形象的窗口。一方面,基層政府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在處理居民各種需求時,能否及時有效讓群眾滿意,關系到黨和政府在農村居民的形象;另一方面,基層政府采取何種措施,帶領農村群眾進行社區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讓居民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影響到農民對政府的信任。
(二)市場主體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本文所述市場主體指的是以營利性為目標的企業。且在廣大農村地區中為數眾多的企業都為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故本文探索在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中市場主體作用是,主要探討中小企業在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業是解決農村居民增收的關鍵。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問題,而擴大農民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方法。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在擴大農民就業方面有它天然的優勢,一方面中小企業大多處在社區里面,社區居民可以在上班的同時照顧農業生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受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它就最大限度地擴大農村居民的就業。因此,在推進農村和諧社區建設過程中,要大力扶持發展農村中小企業。
其次,中小企業能夠有力地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地區往往是農民一家一戶進行單獨生產,勞動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資源浪費。而中小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它在資源配置上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把眾多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要求,也是新農村的標志之一,因此,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夠有力地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如何有效地扶持中小企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村地區社區建設和治理的任務之一。
再次,中小企業是推動農村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城鎮化實現前提條件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變成城鎮人口,
而中小企業在這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社區居民在選擇中小企業就業的同時,自身也可能從分散的地方聚集到城鎮;另一方面,城鎮化還要求農村社區工業化發展,而中小企業本身就是工業發展的一分子,并且它的發展有利于帶動相關服務業和商業的繁榮,促進工業化的進步,從而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梢哉f,發展中小企業是農村城鎮化的必然要求,農村城鎮化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第三部門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農村社區第三部門組織的本質特性體現在“公益性、民間性、非營利性”上,公益性特征適應了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民間性特征有助于新農村建設;非營利性特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保障。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動第三部門的發展對實現農村和諧社區的目標影響積極而深遠。
首先,農村社區第三部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原因,城鄉目前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任憑這種差距的擴大,將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政府提出“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社區第三部門組織將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如一些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經濟組織可以在信息服務、合作渠道等方面幫助居民,提高農業生產的產出,增加農民收入,抑制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其次,農村第三部門組織在籌集社區建設所需資源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中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的情況,在加強這方面建設上,資源問題是關鍵,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畢竟是有限的。而你農村市場部門由于其自身逐利的特性,不可能不追求利潤而為社區建設提供其本身就有限的資源。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如何使農民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當中是建設成敗的關鍵。第三部門因為一方面它本身的非營利性特征,另一方面貼近社區居民,與農民直接打交道,就能很容易把農民組織起來,將社區的資源最有效地投入到社區建設和治理最需要的地方。
再次,農村第三部門組織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社區“管理民主”目標的實現?!肮芾砻裰鳌笔切罗r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必須貫穿于農村社區建設的始終,在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管理不能僅僅依靠“國家干預”或者“基層自治”,而農村社區組織在這方面就可起到橋梁的連接作用。一方面,社區組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推動了基層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促進了政府和社區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農村社區組織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整合民間的資源服務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農村第三部門組織構成了社區管理的組織基礎,有力地推動農村地區民主管理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鎮化;背景;社區;預警;機制.
一、影響社區安定和諧的風險因素分析
風險總是無處不在,但風險主要潛伏在基層,也發酵于基層。社區作為社會結構的最基本單元,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心和難點,也應當成為我們實施風險分析的核心和焦點。當前,影響社區安定和諧的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市民化引發的文化沖突。農民是城鎮化的主力軍,農民進入城市生活,轉化為市民,不僅僅意味著生活環境的改變,還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變遷。然而,文化慣性的消極影響是長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區,一些剛從農村搬遷進來的市民仍然習慣于在社區公共場所晾曬衣物,在社區空留地種植自家菜園,婚喪嫁娶依然沿用農村習俗,占用社區公共場所大操大辦。當這些無序的行為方式與社區有限的公共資源發生沖突,并給他人帶來較大的不便時,人際沖突不可避免。而當這些沖突被從農村搬遷進來的市民視作關涉尊嚴之爭時,暴力沖突就會偶有發生,給社區治安帶來挑戰。
2、個體能力不足誘發的意外傷害。農民向市民轉換,存在一個轉換成本問題。首先是職業轉換,部分進城的農民原來的職業是種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當他們進入城市后,當不得不向非農化生產方式的轉化時可能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因為他們一般學歷水平較低,技能單一,在剩余勞動力過多與就業機會壓力較大的矛盾比較尖銳的社會轉型期,他們進城后可能會處于不穩定的無業流動狀態。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勞動強度大、時間長、條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報酬與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這種強烈的反差可能會促使個別人鋌而走險,利用社區住所為據點去從事黃賭毒等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但有暴利的行業,既為社區治理埋下了隱患,也為他們日后的人生悲劇打下了伏筆。除此之外,他們剛到社區生活,由于對城市環境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財產被盜、火災事故、財產詐騙等方面,可能也會相對略顯遲鈍,受傷害的概率也會相對增加。
3、社區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災。社區是社會的縮影。當前社會面臨著的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風險,這些風險絕大多數都能在社區感知得到甚至出現過。但無論是社區的資源、能力還是社區居民的心理,都與應有的抵御風險的需求存在著差距。諸如,以進城農民為主體的社區,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計,對涉及風險管理等社區公共事務,絕大多數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社區居民來自不同區域,相互之間缺乏類似于村民之間的長期聯系,缺乏互幫互助的前提;對于社區管理者,社區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認識狀態,缺乏對他們的必要信任和依賴。這種一盤散沙似的狀態,決定了社區居民在應對突發性災害風險時顯得孤軍奮戰,若再次發生類似“非典”那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在災害的初期社區居民會因社區組織不力而顯得孤立無援。
4、訴求渠道不暢導致的。農民進入社區獲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時,也面臨著真正進入市民社會的制度壁壘。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礙,他們可能暫時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的養老、醫療、保險、就業、教育、司法救助等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他們進入城市遭遇著職業轉換的艱難,市民身份與農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穩定的經濟來源以及不斷增大的日常生活開支等多重壓力。如果他們的境遇長期以來無人問津并無法改變,那么他們就難以真正融入市民社會,他們雖身在社區,心卻離游離于城市社會之外,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偏激的特殊社會群體。同樣的境遇及訴求易于促使他們心理上共鳴,行動上協同,最終可能會組織起來醞釀并發動一系列的,從而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風險預警系統可以為社區風險識別提供技術支持,為社區風險分析提供基礎支撐,為社區風險監控提供合理保證。但是,對于大多數社區而言,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一般社區都設立了門衛制度,制定有發現重大風險后如何報告和進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區還在社區主要場所安裝有視頻監控設施。對于防火防盜,大多數社區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義務。但是,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也明顯存在防范范圍狹窄,防范手段單一,防范措施不力等問題。主要表現為:
1、缺乏對風險預警知識的重視。依據海恩法則,每次風險事件爆發都是量的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社區對居民的風險教育形式也僅僅是向轉述他們幾句風險防控口號,張貼幾張宣傳加以警示,對風險事件爆發前的多次出現的輕微事故視而不見,對事故發生前未遂的先兆視而不見、放任不管,最后風險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對社區居民的風險防控教育還任重道遠。
2、缺乏對風險事件形成機理的反思。每一次風險事件常常會造成社區或者居民的損失,但每一次風險事件的發生也為社區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審視風險預警機制缺陷、發現風險控制措施的薄弱點的機會。但是,目前多數社區更傾向于將風險事件的發生當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將風險事件簡單地歸咎于個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類似事件在社區反復重演。
3、缺乏對風險監控的必要條件。首先,擔任與風險治理相關的社區居委會干部一般都年齡偏大,風險意識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術手段匱乏。在他們主導下的風險控制,預警信息可能難于及時、有效地溝通、傳遞;其次,社區居民也缺乏對于諸如滅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練,在災害降臨時,居民控制風險事件的能力還無法預知;再者,一般社區出于管理經費緊張的事實,社區對風險預警及風險監控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在人力資源不足、信息傳遞不暢、制度激勵缺失的情況下,社區對風險的監控效果將打折扣。
三、如何建構群防群治的社區風險管理預警機制
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區風險治理的重點必須放到“預防”上來。這就要求必須把“預警”放在首位,不斷發展和完善預警機制,提高預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減少社區風險事件的發生。
1、抓組織建設,建立全員參與的風險預警參與機制。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個體力量整合起來,才能形成預防風險的強大合力。社區居委會應將制定社區風險治理規劃,在風險預警建設機制上堅持把機構設置、人員分工、獎懲制度等落到實處。在參與主體上,堅持群防群治,全員參與;在機構設置上,依法成立治保會、調委會;在責任分工上,根據各社區面臨的不同的風險特點及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成立以治保會為骨干,組建不同類型群防群治預警隊伍,特別應吸納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觀念強,身體健康的復員軍人及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其中,力爭做到各司其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獎懲制度上,對表現突出,有及時發現風險苗頭且預防得力的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進風險預警全員化,才能增強社區風險預警能力。
四、抓平臺建設,建立常抓不懈的風險預警普教機制。
風險教育是建構社區風險預警機制的基礎性工作。社區應從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著眼,堅持把風險知識普及作為一項日常性工作來抓。在社區各主要路口設置消防宣傳欄、防范意外傷害知識宣傳欄,在社區培育一種重視風險預警的氛圍。同時,對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災害風險以及出現頻次較高的風險,應廣泛征求社區居民意見和建議,賦予他們更多的知情權和發言權,讓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風險的過程也成為廣大居民接受風險教育的過程。再者,定期開展風險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次風險知識教育活動,通過召開風險管理座談會、發放預防風險知識宣傳冊等形式,讓風險意識始終與居民同在,讓風險預警活動始終與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設,建立高效便捷的風險預警情報機制。
情報信息是社區風險預警的前提。情報的來源除了社區居委會干部外,社區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為了增加信息來源,社區居委會應當鼓勵居民之間加強信息交流,可以鼓勵他們建立社區QQ群,舉辦社區居民聯歡制,建立“十戶聯防” 等制度。只有社區居民在風險預警信息上互通有無,才便于及時發現社區風險的蛛絲馬跡,進而采取預警措施。另外,社區還可以從居民對社區風險治理評價、群體上訪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其他社區輿論信息等渠道中審視本社區中風險預警機制的結構性缺陷,從而為從源頭上預防社區風險的提供有效對策。
六、抓硬件建設,建立科學可靠的風險預警監查機制。
硬件設施是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的基本依托。社區除建立必門衛制度,實施社區檢查登記制外,對于新設立的社區,也應當盡快安裝視頻監控設施,盡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但與事發后被動補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還是十分有利于社區居民的。除此之外,實行夜間巡邏、重點地段、重點事項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風險預警的必備形式。由此形成門防、技防和人防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風險預警模式。
七、抓系統建設,建立齊抓共管的風險預警升級機制。
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社區作為城市風險治理大系統中的基本單元,在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方面不能唱“獨角戲”,它必須與社會其他單位及系統團結協作,才能實現風險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區有必要同街道(辦事處)等上級部門保持緊密良好的聯系,爭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獲得它們的大力支持。社區有必要邀請公益律師走進社區,為社區群眾釋疑解惑。社區還可以與街道綜治辦聯合開展“和諧家庭,拒絕暴力”活動,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建立“健康進萬家”活動,與消防部門合作開展“消防進社區”活動,與交警部門合作開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必然為社區風險預警機制提檔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唯有如此,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幸福社區建設才會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王青山,劉繼同. 中國社區建設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楊雪冬. 風險社會中的復合治理與和諧社會[J].探索與爭鳴,2007,(02).
[3]林尚立. 社區民主與治理[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社區在建立過程中,通過規劃一定數量的地域面積、人口數量,使其成為了黨、政府、人民等各個社會群體的結合體,且功能完備。在城市,由于社區的功能的完備性、居民集中性、私人部門的完善性等原因,使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具備了新的內涵。
一、社區概述
我國社會管理當中,社區作為社會管理中人們生存與互動場所的最小管理單位,屬于一種社會體系,屬于一定地域空間的投影。社區主要坐落在社會固定的空間當中,體現了政府能夠有效的管理社會,并實現了政府職能,作為政府工作落實的載體,社區成為了一種功能完善的有機體,在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城市社區治理興起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近幾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在我國的2012年人口普查時發現,我國的流動性人口數,在城市社區中,占固定人口總數的20%左右,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對于城市的穩定與興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是我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下的必然結果。
三、社會管理中社區治理上的不足
1.社區管理機構的行政性
在我國目前,各個社區的居委會,其主要角色是對社區行使社會管理職能,要樹立起自我服務群眾的意識,擔負著便民、助人、維護居民的權益,以及公益事業等,對于居民矛盾進行及時的解決,維護社區的治安。在社區工作中,一些社區管理機構,隨著行政化的喪失,社區管理機構的功能漸漸不能為居民提供幫助或者是服務,使居民對社區管理機構的信任度逐漸降低,使得社區管理機構的功能逐漸減弱。
2.社區公民參與的有限性
由于社區治理機構職能的減弱,使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和主動參與性漸漸降低。并且在目前情況來看,居民的參與程度不足,參與機制不完善,這主要是由于社區的參與渠道不完善、管理不夠等原因造成的。
3.社區政府職能的缺位與越位
我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一手抓”的理念,使社會組織呈現出空白的狀態,且生存空間也十分狹小。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利益多樣化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政府與公民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逐漸被認可。但是在政府部門當中,還存在職責功能劃分不明確的現象,有些管理職能呈現越位且還有的方面還呈現缺位的現象。
四、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的新特點
在我國目前,我國的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既有新的特點,又存在著新的矛盾和風險。如下:
一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使得我國的社會矛盾也逐漸復雜起來,在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做到統籌兼顧,這給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我國當前的局勢下,如何做好統籌兼顧,絕對不是一件易事。這對我國政府決策與職能的發揮均是一個考驗。
二是廣大群眾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公民的思想隨著素質的提高,使政府的權威以及公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有許多的社會學家都意識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特色,正在形成,即以理性化為特征的個體意識,正在市場機制崛起的過程中滲透到廣大群眾中。如個體產權的要求,環境意識、住房問題等等,成為了新時期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當中的一個新的內容。
三是群眾的風險意識正在不斷的加強,使整個社會的安全感日益下降,這些變化,都給政府的管理帶來了考驗。面對復雜化的多元利益影響,使得社會利益風險加大,政府在新時期如何應對新的變化,如何應對各種風險,這些無不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
四是在近幾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社會使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改變了傳統的時空限制,使各種信息交流更加的頻繁,生活更加的動蕩不居??梢杂谩办`動、輕盈”等詞來形容這種狀態。網絡是把“雙刃劍”,在對人類造福的同時,一個微小的動態,都有可能導致重大事件的發生,如“搶鹽事件”、“世界末日”謠言等等。這些,都給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五、中國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新趨勢
1.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體制的復合化
體制問題是制約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重要問題,所以各地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實踐都企圖尋求體制上的突破,通過觀察各地近年來的創新實踐,不難看出,傳統的政府一元主體,導致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的過度行政化,就社會管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使得社會資源配置模式過于單一,導致整個社會的僵化,而且在社會沖突中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點地位!引火燒身。就社區治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也影響了社區資源的配置效益。
2.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方式的多元化
在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與復合治理的總體原則中,根據治理對象的類型差異實施分類治理的特征,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對不同的社會組織,需要有針對性地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深圳市將社會組織分為五種類型,對前四種類型的社會組織,特別是社區民間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對維權類組織重點則是規范限制其發展。
從大的方面,可將我國社區分為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城中村社區、城鄉結合部社區四種類型。目前,我國社區治理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探索針對不同類型社區的不同治理模式。
3.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手段的藝術化
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因此,尤其要強調剛柔并濟。矛盾糾紛化解是一門藝術,要防止兩個極端:
第一,無原則的妥協。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來解決,這種行為取向反過來又鼓勵了群眾用鬧矛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大鬧和小鬧解決的方式不同。
第二,粗暴機械地執法。正確的做法應該做到情理法兼顧,不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當前,制約我國社會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社會共識的缺失,用迪爾凱姆的概念來說就是社會失范。中央開始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文化建設; 提高全民的凝聚力。
4.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機制的科學化
4.1如何應對信息化特別是網絡化帶來的挑戰,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擁有信息權,政府稍有錯誤就會成為網友嘲弄、責罵的對象。這都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對于社區治理來說,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M.Albrow)所說的“脫域的共同體” 。這些問題均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社區治理 社區居民 人員結構 居民自治
內容:
社區治理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等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社區居民是社區組成的基礎力量。因此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是利害攸關的。社區居民人口結構是研究社區居民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人員結構是非常必要的。
XY社區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有居民住戶5600余人,社區居民有多個單位構成人員比較復雜,管理難度較大。并且社區上一任物業公司管理松散,唯利是圖不顧社區居民利益,對社區事物經常是不聞不問,而且經常亂收費,因此跟社區住戶的關系非常差,甚至多次發生沖突,最終該物業公司被迫撤出社區。新到的物業公司吸取上一任的經驗和教訓,改變管理策略,經常與社區居民溝通聽取不同意見,對于分析社區居民人員結構,針對不同的人員采取不同的方式,最終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該物業公司的成功給了我一些關于社區治理方面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于社區居民人口結構的研究與分析。
一.人口結構相關概念
馬克思指出:“人口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p>
人口結構,指的是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又稱人口構成。它依據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會的、地域的特征,將人口劃分為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總體,有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階級、文化、婚姻、職業以及等標志,但就其性質特征而言,人口結構類別可歸納為人口自然結構、人口社會結構、人口地域結構三大類。
二.城市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人口結構關系研究
了解完了相關概念,我們來通過分析XY社區物業公司的相關管理方法,研究城市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人口結構之間的關系。下面先來看該物業公司的具體做法。
該社區主要管理組織就是業委會,由社區住戶中的幾位退休的干部組成,管理社區內部的大小事物,例如為該社區的所有住戶辦理土地證和房產證以及相關手續,一些本來很復雜的手續業委會全部替你辦理,只需要你復印幾份證件和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足不出戶拿到土地證和房產證;組織各種社區活動,例如組織了旨在強身健體的羽毛球賽和開發智力的寶寶識字大賽;協調小區住戶與物業公司關系,例如社區居民在小區停車費的收取問題上與物業公司多次出現爭執,業委會出面調解最后采用投票方式確定了社區停車費的收取標準解,等等。
該社區的治理的不同之處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社區住戶的人員組成結構和年齡分布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社區進行管理。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青壯年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大部分的青壯年(18----45歲)一般周一到周五都在工作,到了周末又因為工作了一周身心俱疲需要休息,所以很難抽出時間來參加社區活動,針對這種情況,業委會把社區活動的主要對象放在了老人和小孩子的身上,這無疑是非常明智的。因為老人和孩子相對來說閑暇時間較多,并且在如今的家庭中老人和小孩是家庭中的“重點保護對象”并且擁有“話語權“,一旦老人和孩子通過參加社區活動認可了你的管理方式,那么家庭的其他成員自然也會認可你。同時在業委會成員的選擇問題上也非常謹慎,不僅要求至少有三年以上的管理經驗(這里主要是退休或者離休干部),至少是高中文憑,而且會對候選委員進行民主調查,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將立刻重新對候選人進行評估,這樣就能保證社區管理人員的素質。業委會的管理方式也很民主,很多管理活動都會張貼告示告知社區住戶并征求他們的意見,最大程度的照顧到每個住戶的利益,聽取各種不同意見。
總結該物業公司的做法可以發現,該物業公司管理方式的核心內容就是根據社區居民的人口結構采取最合適的方式進行管理。社區居民人口結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怎么樣才能把社區居民人口結構和社區治理很好的結合起來,這里就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
(1)社區居民的年齡結構。如果老人較多可以組織戲迷組織、組織老年合唱團、組織老年自行車游或者徒步游和老年書法比賽等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果低齡兒童較多可以多組織幼兒活動和少兒活動,如寶寶識字比賽、寶寶詩歌比賽、寶寶歌唱比賽等等吸引低齡兒童的活動,而且一旦有幼兒和少兒活動必然會有大人陪伴,這樣可以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如果未婚青年較多,可以多組織由未婚青年參與的交流活動,這樣可以促進友誼,也可以為其解決“終身大事”提供方便。
(2)社區居民的職業結構。如果社區的高級知識分子比較多那么就要強調社區文化建設;如果社區的學生比較多那么就可以考慮多一些校園活動;如果社區工人比較多,可以開展工人職業技術競賽;如果社區內部領導干部較多,那么社區內部有什么事務需要協調可以找他們幫忙:這里要注意一點,如果社會閑散人員較多那么管理中就要格外注意安全問題,事實證明現在的社會治安事件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社會閑散人員引起
(3)社區居民的地域結構。社區居民主要是由哪一地區的人口組成,若大部分成員來自同一地區,可以打出“家鄉牌”組織一些當地特色的活動來拉近與社區成員間的距離,提高社區治理的效率;如果社區成員大部分來自外地,可以打出“溫情牌”,社區內部為其營造一種家的氛圍,即使你身在外鄉也能讓你感受到家鄉的溫暖,這就需要去調查看看大部分都來自哪里,而那個地區有什么特色的事務(飲食、娛樂、生活各方面都可以);若大部分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可以打出“大家庭牌”突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區但能居于同一社區就是緣分,無論來自哪里,在社區內部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概念
(4)社區居民的性別結構。有資料顯示,男性DNA和女性有百分之零點三的差別。 男性沒有女性進化的高級。有人說,那就百分之零點三也沒什么。那我告訴你,大猩猩和人類只差百分之一。所以,廣大男性朋友們別自視過高,你那點小把戲你的女性朋友都一清二楚,她看你就跟你看大猩猩是一樣。這個玩笑也從側面體現了我們社區管理中性別結構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如若女性居多,那么針對女性的特點,可以在美容、飲食、時尚等方面做做文章;如果男性朋友占大多數,那么針對男性的特點,可以在軍事、政治、車等方面下下功夫。
社區居民的人口結構對于城市社區治理具有重大意義,社區治理過程中要考慮到的社區居民人口結構問題遠不止這八個方面,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最合適的方式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1. 李建新.當代中國人口問題研究系列 [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2. 何平立 沖突、困境、反思:社區治理基本主體與公民社會構建 [J] 上海大學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