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感性特點
概念是人們在感覺、知覺和表象有效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形成的,所以概念給人們的感覺是抽象的。但是概念并非憑空產生的,離開了感覺、知覺和表象的有效積累,人們也就無法科學、有效地建構概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應該是感性的。
初中生剛剛開始接觸物理,對物理科學還比較陌生,甚至還有點畏懼。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趣味的物理實驗,觀察獨特的物理現象,不斷地豐富感性積累,不僅有利于學生物理概念的高效建構,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愿望,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
合理地認識并把握好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感性特點,筆者認為以下3個方面應予以重點關注。
(1)觀察和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也是學習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會給學習者帶來許多生活經驗以外的直接經驗和感性體驗,為科學地建構概念積累寶貴素材,所以強調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感性特點符合物理學科的特點。我國著名物理教育家、蘇州大學朱正元教授很早就提出過“瓶瓶罐罐做實驗”的物理教學思想,雖然現在教育現代化水平高了,也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瓶瓶罐罐了,但是這種思想決不能丟。而在當前實際的物理教學中,忽視、輕視、甚至漠視觀察和實驗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原本屬于學生實驗的,改成了演示實驗的,原本是演示實驗,變成了“口頭”實驗,原本是“做”的實驗變成了“寫”的實驗,全然不顧學生的真實感受,教師用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替代了學生經驗,用自己空泛的說教簡單地替代了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物理課失去了“物理味”,這也就難怪學生為什么聽了許多遍,卻依然會概念不清。
(2)媒體與軟件
考慮到某些物理對象和實驗對條件、成本、可看性、可重復性等的具體要求,物理教學中可以選用一些圖片、動畫、音視頻和仿真實驗室(如國內的仿真物理實驗室、美國的鱷魚夾仿真物理實驗室等)加以輔助教學。例如在探究“熱運動與溫度的關系”時,不妨調用一下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模擬動畫(如圖1所示);再如在討論“聲音的三要素”時,可以調用一下示波器仿真軟件,對各種聲源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如下頁圖2所示);又如在進行有關“電路”方面的習題教學時,不妨運用仿真物理電學實驗室加以動態演示……科學、合理地應用媒體和軟件可以有效增強物理教學的感性特點,以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科學建構。
(3)問題與情境
眾所周知,物理問題并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有其現實根源的。合理地設置物理問題與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思維。例如在討論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特點時,教師不妨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假如你站立在一個絕對光滑的冰凍的湖面上,如何才能順利地返回岸邊?(參考答案:脫去鞋子向前扔出去,你會沿相反的方向退回岸邊)我們在教學中,每每會激發出許多學生的奇思妙想。當然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關鍵是要注意如何積極、及時地加以運用,努力避免機械地就事論事,了然無趣的概念教學。
2.漸進性特點
美國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1968年再版)的扉頁上,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反映學生原有知識狀況重要性的話:“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一點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的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或多或少地帶著一些“先驗經驗”,這些先驗經驗是概念教學的起點,它們也常被稱作“前概念”。學生的前概念大多是零散的、膚淺的、片面的、甚至還是錯誤的,有的是學習物理前形成的,有的是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形成的,有待于在教學中不斷地加以甄別、矯正、完善和鞏固、強化,逐步地趨近于科學的物理概念。
前概念中有許多積極的元素,值得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加以發現和利用。例如教學中可以借助學生對水流、水壓的認識,逐步建立起電流和電壓的概念;將小車在不同路面的分界線上發生偏轉的原因類比光的折射原因……
前概念中也不乏錯誤的元素,值得教師予以關注和警惕。例如許多學生常認為“白霧”是水蒸氣、物體遠離平面鏡成像變小、沒有力就不運動……如果教師漠視學生頭腦中與科學認識相異的這些前概念,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對該物理概念的理解很容易會退回到原有的水平,以至于在新的問題情境下連連出錯。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要簡單地求全責備,要更多地反思和改進教學的不足,要讓他們知道科學家在探索物理世界時,也經常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干擾,例如他們曾把對宏觀現象的理解簡單地映射到微觀領域,以至于對光本性的認識、黑體輻射的認識出現過錯誤。
科學的概念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前概念發展到科學概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例如對力的認識,從起初的力是產生運動的原因,逐步發展到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再到F=ma,F=Δp/Δt……,人們對LUnWEN.1kejIAN.com 力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化。因此,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要把握好學生概念形成的漸進性,不可急于求成,一下子拔得太高、太快。
3.嚴謹性特點
許多初中物理概念雖談不上嚴密,但都很嚴謹。例如在力臂和功的概念表述上,學生稍不留神就會犯錯。這一嚴謹性特點同樣地體現在對許多物理規律的表述上。如對于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應該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可以說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如在描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時,應該說重力與質量成正比,而不可以說成是質量與重力成正比。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關注,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練習和及時的診斷反饋。
4.系統性特點
奧蘇貝爾認為,學習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絡,不斷地向網絡增添新內容,為了使學習有意義,學習者個體必須把新知識和學過的概念聯系起來,并與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產生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更為合理的認知結構。可見,任何概念的學習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其他概念發生聯系,概念與概念的聯系就形成了命題,而命題是知識意義的最小單元。從這個意義上講,概念教學還應該體現系統性特點。為了更好地呈現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促進知識和能力上的意義建構,上世紀60年代,美國康奈兒大學諾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根據奧蘇貝爾學習理論提出了概念圖這一圖示化的教學工具和思維工具。如下頁圖3所示的是筆者學生繪制的一張關于初中物理“內能”這一主題的概念圖。它以圖示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現出了與內能這一主概念相關的各級子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使原本孤立的概念聯成了一個整體,從抽象到具體層層展開,簡潔而明快,同時還可根據需要加以立體化的拓展和完善。
概念圖模擬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層次性,并以層級結構組織知識,有利于學習者把握新知識的“同化點”,從而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同時,概念圖將知識以圖形的方式表示,增強了信息的回憶和識別,為基于語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輔助和補充,大大降低了語言通道的認知負荷,從而加速了學習者思維的發生。為此,筆者一直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積極地嘗試著基于概念圖的物理概念教學,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積極地引入并運用概念圖建立、梳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可以突出概念教學的系統性特點,同時也有利于打破傳統的概念教學過于孤立化、線性化的傾向,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發展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能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目前概念圖已被被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并被許多國家列為國家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值得我們廣大師生積極地實踐、探索和推廣。
二、關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概念教學 高效教學
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如果把物理這門學科比作高樓大廈,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構成這座大廈的磚瓦基石,由此物理概念教學成為物理教學的核心。對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來說,物理概念的初步建立對于其今后進一步學習物理起著奠基作用,因此,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1.傳統物理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重視不夠。
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物理概念教學中“重結果”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教師在引入概念時沒有讓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而是直接給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學生只是死記物理概念而沒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實質,物理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成為空中樓閣,題海戰術成為他們學習物理的“捷徑”。這種“熟記型”學習往往比較機械,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沒有在感悟中“升華”。
1.2物理概念教學中時間安排錯位。
在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合理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這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大錯位。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時間很少,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對概念的應用上。這種“短、平、快”的戰術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雖然加快了教學進度,但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相去甚遠,思維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這個“物質”基礎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經過同化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
2.提高物理概念教學效率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已具備了比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對周圍世界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認識,也能對與物理現象相關聯的各種條件作膚淺分析,但分析問題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不足。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以提高教學效率。
2.1從生活中引入概念。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概念,因為生活實踐留在記憶中的形象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尤其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從生產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豐富的物理現象是他們認識物理概念的必要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強烈欲望,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演示實驗的作用。現代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在整個認知發展過程中,面對新事物、獲取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時的方式只有兩種――同化與順應,當所接受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沖突,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引發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或變化,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直觀、真實的物理情境更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促使學生結合已有經驗發現、探討問題,從而同化新知識。對初中學生,尤其要講究實驗形象、鮮明、生動。例如在講述力的概念時,應首先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實例,如:手提水桶,馬拉車,腳踢足球,磁鐵吸引鐵塊,等等。然后對這些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總結,得出力的定義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使學生明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2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學生理解概念,就必須使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直觀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礎,但概念不能從直觀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須通過學生的思維才能使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飛躍,是使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一步。為實現這一飛躍,就必須啟發學生思維。在概念教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歸納等許多種,只有引導學生正確思維,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質,使學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這一概念的教學,通常用公式ρ=m/v定義,倘若不講清楚其本質意義,則學生會受數學公式的影響,認為ρ與m成正比,從而形成錯誤觀念。教師只有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質特征,講清其只與自身的性質有關,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密度”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質,不但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定義、熟記定義,更為重要的是應以定義為基礎,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清概念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
2.3從不同角度闡述物理概念,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定義的,但教科書往往只從正面以單一方式敘述,教師倘若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則會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立體感。如果教師在講概念時,能夠從正面、反面、側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剖析、闡述,則可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壓強”這一概念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壓強是描述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單位面積上壓力的大??;其大小等于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大小的改變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2.4進行比較與歸納,深化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學生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例如,對“壓力與重力”的辨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1)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2)力的作用點;(3)力的方向;(4)力的大小。通過以上對比,可讓學生正確區分壓力與重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 概念 教學
物理概念是物理現象和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和概括,是整個物理學知識的核心,它是學習物理學、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則、規律等知識的基礎。對此,物理概念教學仍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教學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1 物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1.1 物理概念教學是掌握物理知識的關鍵。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內容。物理學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對象的存在、運動、相互作用,就必須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為思維的細胞、為認識的基本形式,進一步形成物理學的體系與結構。任何一門學科,如果沒有一些概念作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的出發點,就不可能揭示這門學科的內容,也就失去了這門學科的存在價值。
物理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知識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
1.2 物理概念教學是學生學習、運用科學方法、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物理概念是經過一系列觀察、分析、抽象等思維過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也要用一系列科學方法。在概念的建立與應用過程中,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直接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對發展學生的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還要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來表達,反映出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學習這些概念可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學習物理的過程要發展能力,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是掌握方法,所以學習概念過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科學方法的過程,是提高能力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三維目標的一項內容,是非常有意義的。
2 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學策略
2.1 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對象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它是概念質的方面,它說明概念反映的對象是什么樣的。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對象,它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說明概念反映的對象有哪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2.2 合理運用概念,分析概念間的相互聯系。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必須對概念規律的內在聯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學對每節課的單個概念予以理解,卻不善于把這些概念有機地聯系起來。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僅在于它是具體的物理現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與其他概念的聯系。學生不能把相關概念綜合成一個相連相容的概念網絡,也就不能把它們應用于各種物理場合。事實上,初中物理的許多概念前后都有聯系,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即可收到一石數鳥之效。
2.3 通過應用,對物理概念加深認識。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認識上,沒有深入的層次性。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從正面、反面、側面全方位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對于物理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初中學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觀察,只停留在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上,這樣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師應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善于觀察物理事實方面,不僅要發現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還要發現各特征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此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表現在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初中學生在物理概念學習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并加以概括,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學習中不斷加以引導。例如,在慣性教學中,學生往往能根據緊急剎車等現象列舉出某一具體物體在某一狀態下具有慣性的實例,這時教師就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由此進一步得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的結論。
2.4 物理概念的鞏固。概念和規律呈現以后,就必須及時加以運用,練習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變。根據每個概念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應循序漸進,逐步加深,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①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們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樣引出來的?怎樣形成概念的?與其它概念有何聯系?②初步的直接運用階段,如:直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運用概念和物理規律對物理性質進行判斷等,這一內容一般在新授課時進行,以對新學知識作初步鞏固。③編撰適當例題,在概念易錯的地方編撰適當的例題,變化條件、多方設問。④利用其它知識為本概念、規律提供條件,運用本概念為其它知識、規律供條件。
理解;甄別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0—0036—01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現象的本質。如何在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物理概念教學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引入物理概念
在概念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從而知道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引入概念,常用方法有:從生活實際引入,如引入“力”的概念,可以現場模擬生活中力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力”就在我們身邊;從實驗現象引入,如觀察體會慣性的存在;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如“電功率”的引入,在復習“電功和電能”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電流做功不光有多少還有快慢,順理成章地引出“電功率”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問題,將學生引入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形成物理概念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著的問題是理解這個概念到底怎樣描述某一物理現象的本質?它的內容是什么?針對學生對感性認識材料的掌握情況和已有的“前概念”,即學生在學習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腦子里已對這一概念形成的“偏見”,設計一個好的形成概念的過程。例如,亞里士多德關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觀點,雖早在17世紀就被伽利略和牛頓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們在課堂上講“運動和力”的概念時,這種錯誤觀點仍留在學生頭腦中。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和剖析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前概念”。物理學是借“物”求“理”,為了形成概念,就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例如,列舉生活中熟悉的實例,或觀察模型、實物、示意圖等等),然后啟發誘導,讓學生觀察、思維、分析、比較“現象”的共同屬性,概括出其本質,得出物理概念。
三、精確表述概念
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表述概念的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能的轉化和守恒”概念時,師生共同列舉一些有關能的轉化的例子。如,物體從高處自由下落時,重力勢能不斷轉化為動能。用電飯煲做飯時,電能轉化為內能。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等等。至此,讓學生概括得出新概念——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其間,對學生表述的不當之處,教師應誘導啟發,力求語言精練、準確。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得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四、剖析物理概念
初步建立了概念后,還要從正面對概念進行認識。對概念中的關鍵“字”、“詞”要咬文嚼字。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薄耙磺形矬w”表示這個定律適用于所有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表示定律的成立條件;“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是結論,二者必居其一,即原來靜止的物體現在繼續保持靜止,或原來運動的物體以原來的速度繼續做勻速直線運動;“總”表示當物體滿足以上條件時,結論就是“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沒有例外??傊瑢Ω拍畹亩x要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對重要的“字”、“詞”要認真推敲。
五、深入理解概念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質,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使學生在加強對概念的理解中提高抽象思維能力。例如,“電阻”這個概念,學生一定要懂得:對同一導體來說,其電阻值是恒定的;對于不同的導體,其電阻值也有可能是相同的,其大小由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性質和溫度共同決定,而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無關。正確理解這一點,學生就不會把公式“R=U/I”的意義理解成: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則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大,則電阻越小了。為了比較深刻地理解概念,還需要全方位認識概念。這就必須從分析概念的內容入手找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六、甄別物理概念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內涵和外延
初中生感到物理難學,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沒弄明白。死記公式、題海戰術不是學習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過程、內涵和外延,才是學好物理的基本途徑。那么,怎樣進行概念教學呢?下面,筆者從成才角度就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概念的引出
(1)從問題中引出概念?!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撬嫉幕鸱N,思維以疑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有解疑,有所進取。因此,問題的提出,能激發學生積極去認識和思考,也能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如在“相對靜止”的教學中,課本列舉了一個法國飛行員在一次飛行中手抓飛行子彈的故事,這時教師就可順勢提出問題:“飛行員手抓飛行的子彈結果沒有受傷,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整個教室突然“沸騰”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2)從實驗中引出概念。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概念也是實踐的產物,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尤其是有的概念較抽象,難于理解,而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物理感性認識不足,知識膚淺、抽象思維能力弱。實驗就成為這些同學感性認識的來源,打開神秘金庫的金鑰匙。如在“比熱容”這個概念的引出時,就設計一個相同的加熱器(酒精燈)給相同質量水和沙子進行加熱,結果沙子的溫度上升得快,從中引出比熱容這個概念,這樣引得自然,學生接受得輕松,能起到頓悟的作用。又如在教學壓強這個概念時,可采用這樣的演示實驗:用紙盒裝滿沙子,用鐵釘和小塊木板做一個小凳子,鐵釘做凳腳,把小凳子放在沙面上,讓學生觀察,會發現鐵釘陷進沙子里。接著在凳子上放一個鉤碼,學生會觀察到鐵釘陷進沙子里會更多一些,這時引導學生得出: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效果就越明顯。然后再把小凳子倒過來放在沙面上,再在凳子上放同樣的鉤碼,讓學生觀察,會發現凳子陷進沙里很少,進而引導學生得出:在壓力一定時,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產生的效果就越明顯。從而得出: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表示,壓強大小跟受力面積以及壓力大小有關。這樣,學生對壓強概念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3)從舊知識的復習中來引出概念。往往新概念與學習過的概念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邏輯展開,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復習鞏固舊知識,然后“繼陳出新”也是教師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內能”這個概念的引出時,先復習“機械能的知識”,又復習分子熱運動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了這些舊知識的支持,引出的“內能”就順理成章。
(4)從生活眾多事例中引出概念。先請同學們列舉相關的生活中的事例,然后對這些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找出它們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動能”這個概念的引出時,引導同學們舉奔流的河水能沖斷橋梁、飛行的子彈能擊穿鐵皮……奔流的河水、飛行的子彈能夠做功,引導同學們找出這里的河水和子彈的共性,這樣“動能”引出就緊密聯系了生活,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關于運動的認識、關于力的認識、關于電的認識,由于學生認識的局限性,學生獲得的觀點、認識可能存在誤解、錯誤,形成隱概念、前概念和初概念。再如摩擦力,學生可能由于生活經驗只注意到摩擦力阻礙物體運動,于是形成摩擦力都是阻力的錯誤認識,那么在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分析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充當動力的例子,最后總結出摩擦力的概念。
(5)從情境引出概念。為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帶來積極的因素,教師可通過實驗或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設置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這樣,就容易引出相應的概念,從而也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探索物理現象的興趣。如在教學聲音的特性時,采用多媒體播放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都紛紛聆聽,然后自主思索:為什么每個人、每種樂器的音質不一樣?……這時,教師就可分別引出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過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尋找事物的本質特征,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用精準詞項給它下定義,這是概念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們在概念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對概念的正確表達,這是學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義和適用范圍,盯住關鍵“字眼”,針對有的學生表達不清、不完全等情況,應在概念的表達上進行嚴格的訓練。如在理解“擴散”這一概念時,同學們會理解為兩種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物體彼此進入對方,應理解為物質分子彼此進入對方才恰當,強調其中的“分子”兩字。又如電磁感應現象,同學們在理解時丟掉“閉合電路”或丟掉“切割磁感線”這樣的例子教學中經常會碰到,應想盡辦法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教學中教師還可通過新舊概念對比,啟發學生分清異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在學習“內能”時,我們會把“內能”與“機械能”聯系起來……總之,概念教學應注重理解,避免死記硬背。
三、概念的具體化
如果是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舉一些反面例子,從中啟發學生對概念的靈活運用,解決一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習了“蒸發”這一概念后,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夏天游泳的時候從水中上到岸邊,有風吹來的時候會感到冷,為什么?還有夏天扇扇子會感到涼快,為什么?夏天往地板上灑些水,過一段時間后,房間內為什么沒那么悶熱?……再如學習了“沸騰”后,向學生提出:在高山上敞開鍋蓋煮食物,食物不容易煮熟,為什么?引導學生得出:水的沸點跟水上方的氣壓有關,還有家中的“氣壓鍋”煮食物熟得快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學生對“沸騰”這一概念就更加理解和掌握了。由于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增強。又如學習了慣性概念后,請同學們舉生活中與慣性有關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慣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慣性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有些事物的兩面性……這樣,就能進一步鞏固概念。
[關鍵詞]初中物理 概念教學 情境創設
引言
新課程的理念所要求的教學不是一個孤立靜態的過程,它必須是一個以課堂教學為載體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創設新奇有趣、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溝通。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
(一)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許多物理概念、規律都是比較抽象的,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獲得足夠多的感性認識,從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對理解物理概念是必要的。
能夠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物理教學大綱要求物理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物理教學中創設情境,會不斷的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對學生從一般的形象思維到高級的抽象思維發展是有幫助的。同時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對學生各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很有作用。因此,重視物理情境教學,就是重視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能夠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記憶是思維的起點,而感知是記憶的基礎。物理學的特點決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觀察、實驗基礎上,運用科學思維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質的聯系,抓住一類物理現象共同的本質屬性,并加以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在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是基礎,科學思維是關鍵。沒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為基礎,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記憶,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時間一長,就很容易忘掉。
(二)情境教學的可行性。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生的知識和經驗相對較少,而物理概念的形成離不開大量的感性材料,盡量利用生活和實驗室的器材,做好每一個書本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就可以彌補中學生知識經驗相對較少的缺陷。
物理知識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物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系最緊密,物理現象大量存在于同學們周圍,如雨后天晴的彩虹,壺水沸騰時的汽笛聲,浮在空氣中的氣球等,并且沒人時刻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應用物理現象:如汽車停下時,為防前傾,身體會不自主地向后斜:搬運東西時,推著走比抬著走省力氣等,這一切都給我們學習物理帶來了方便。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采用靈活多樣的引入方法,讓學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原則
(一)內含豐富的物理問題。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要包含物理問題,物理問題的設置要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為基礎,物理問題的設置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學習情境中的問題與知識本身相異,學生不能在課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只有經過艱苦的、同時又趣味盎然的探索過程,才一能真正理解知識的意義,并獲得科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情感的體驗。
(二)源于真實的生產生活科技實際。
新課程理念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情境創設不能脫離生產生活實際,不然研究的問題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學生的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大部分都來自于他們周圍的生活,學生只有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完善,因而要求教師備課關鍵一點是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三)蘊含懸念激發探究欲望。
情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已有的知識認知與現在情境中的物理現象產生矛盾,從而引起學生認識上的一種不平衡,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四)融入情感。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利用物理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學習“電磁感應”教師可以介紹一下法拉第。法拉第的學生時代家里很窮,13歲就開始干活謀生,他在一家書店邊打工邊充分利用書店的資源自學了大量的化學和電學知識,這為以后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奠定了基礎。在學習“歐姆定律”時,可以介紹一下歐姆。通過對一些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的介紹,鼓勵學生從小要不怕困難,努力學習。
結語
一、巧設懸念情景,培養思維的自動性
思維的自動性,表現為學生對物理充滿熱情,以學習物理為興趣,在獲得知識時有一種愜意的滿足感。例如,講大氣壓強存在時,演示馬德堡半球,當球內有空氣時,兩個半球很容易分開,用抽氣機將球內的空氣抽掉,兩半球就分不開。使學生大惑不解,進而精想其原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求欲望。這樣引入新課使學生沉浸在對新知識的期盼、探求的情景中,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以觸發。又如,在教授慣性及慣性現象這一節課時,教師在講臺上放一摞棋子,然后問學生:“如果用尺子迅速打擊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會出現什么現象?!痹S多學生搶著回答:“上面的棋子會跟著飛出?!比缓蠼處煬F場實驗。結果上面的棋子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于是落在正下方。學生帶著疑惑,最后引入新課的教學,得到較好的效果。
二、理解概念內涵,培養思維的縝密性
物理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現象、過程所特有的本質屬性。思維的縝密性表現在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對物理知識結構的嚴密性和科學性能夠充分認識。例如,“密度”這個概念,一定要懂得不同的物質其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同一種物質,其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卻是一定的。只有從這兩方面來分析,才能使學生明白:對一定的物質來說,不管其質量和體積的大小如何,它們的比值是不變的。在電功率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取一個“36V,15W”的玩具風車,把它接在36V的電路中,它正常轉動,把它接在24V的電路中,它轉動很慢,把它接在40V的電路中,它劇烈轉動。實驗表明:用電器實際消耗的功率隨著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而改變,所以說一個用電器的功率多大時,要指明工作電壓,只有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才是額定功率。
三、強化概念內涵,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主要表現在理解能力強,能抓住概念、定律的核心及知識的內在聯系,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及使用的條件和范圍。在用概念判斷命題的真偽時,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在用概念解題時,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在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必須通過解習題,解釋自然現象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概念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是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概念形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一兩個典型實例,這樣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完慣性概念后提出問題:離開槍膛的子彈還能繼續前進,為什么?學生可能回答:子彈受到向前沖力,或者說成子彈受到慣性作用。這時教師可就學生回答中的錯誤向學生講解子彈沒有受到向前沖力,因為找不到沖力的施力體,再讓學生知道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不是外界對它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慣性的理解。
四、注意聯想轉化,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其集中表現為根據問題的基本情況,及時改變觀察和思維角度,揭示本質聯系從而迅即解題。例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它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厘米3,求木塊密度多大?本題直接求密度ρ是不可能的,可以通過已知條件并聯想分析:先根據阿基米德定律,求出木塊受到的浮力,再根據木塊漂浮在水面,浮力等于木塊重力,得出木塊受重力。算出木塊的質量,最后根據ρ=算出木塊的密度。能否合理轉化或變更問題是衡量思維靈活性的重要標志,培養思維靈活性,就是要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那種“另一角度思考問題”的動態之中。又如,燈A上標有“220V,60W”,燈B上標有“220V,25W”,若把它們串聯在220V的電壓上,哪盞燈更亮一些,為什么?此時要判斷兩燈的亮與暗,只要比較兩燈的實際功率大小就可以了。兩燈并聯時實際工作電壓都是220V,其實際功率等于額定功率。兩燈串聯時,理論上是不能直接判斷出它們的明與暗,可以通過其他條件聯想分析,先根據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求燈絲的電阻RA=和RB=,再求兩燈串聯時的總電阻R總=RA+RB。通過歐姆定律 求電流。最后根據燈絲的電阻與實際電流求電功率PA實=I2?RA,PB實=I2?RB。結論是兩燈串聯時25W燈比60W燈更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