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是對地理教學規律的客觀總結和反映
現代教育理論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是對地理教學規律的客觀總結和反映,為地理教學論提供了理論依據。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時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其中,作為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一門分支學科的學習理論,自20世紀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個學習理論———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至現在,人們對學習的理解可以歸納為四種觀點:學習是刺激—反應間的形成過程;學習是知識的接受、獲得過程;學習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學習是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與之相對應的學習理論可以分別稱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烏美娜教授在《教學設計》一書中,專門討論了“學習理論的發展使教學設計從萌芽到誕生,從起步走向發展”。加涅所關注的重點是把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于教學設計。加涅按照學習的類型、學習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推導出他的教學設計原理。地理教學設計是對地理教學論“如何教學地理”的具體研究,學習理論作為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繼承和發展了教學論。
2.系統科學理論為有效整合地理教學因素提供指導
系統科學理論是包括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的綜合性理論體系,它揭示客觀世界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內在的共同屬性與共同規律,是新興的科學方法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組成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政治、文化背景、國情等。系統科學方法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就是全面地綜合各要素優化整合教學過程,傳遞、反饋信息,整體思考,有序性、系統化設計等,揭示教學要素之間必然的、規律性的聯系,發揮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既要做到明確每個教學因子在教學進程中的作用,又要能為每個因子發揮作用提供時間、條件或機會。設計教學過程應遵循一定的順序,應該從人的整體發展的思路出發,注意教學情境中學習者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的能力特征和個性特征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并有效地運用系統反饋進行地理教學設計修正,以期獲得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傳播學理論是選擇有效傳遞地理教學信息途徑的理論指導
地理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傳播過程。傳播學理論揭示地理教學過程各要素之間的動態聯系。在地理教學設計中運用傳播學理論,能夠很好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主動性。研究表明,人類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條件下,五官獲得知識的比率有較大差別。五官中視覺的比率最高,這一成果能為教學媒體的選擇和優化組合提供科學依據。如果采用動態的媒體設計,如flash課件,再配上聲音,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學信息結構、適量的地理教學信息也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是指教師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時所應遵循的教學觀念,是地理教師教學思想和地理教學風格的重要體現。中學地理教學要以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為基礎。(1)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認真研究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材;(2)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發展;(3)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學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4)系統思維,教師要著眼整體,不僅要關注每一節課的各個要素、教學系統的各個部分,而且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并要研究這節課與整個單元乃至與初、高中地理教學其他內容存在什么聯系,起怎樣的承前啟后的作用;(5)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直覺及創造等方面的綜合,教師如果理解了教學設計的原理,通過系統設計教學的實踐,教師在教學中就可能做到:目標更明確(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應怎樣去做)、針對性更強(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和靈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樣的具體情況下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成長;(6)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要結合教師自身的素養,揚長避短,進行富有個性色彩和彈性的教學設計;(7)不斷反思,教學設計雖構思于課前,但上課時并不能機械照搬,需根據學生等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課后應當不斷地反思、補充、修正,使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和提高;(8)注重綜合,地理學科內容十分豐富,兼跨自然和社會兩個科學領域。地理教學設計應反映多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以及各學科思想、研究方法與手段的交叉綜合,全方位地運用人的智慧、經驗、審美情趣,多維、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處理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創造性地進行具有時代特征的地理教學設計工作,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
【關鍵詞】蝴蝶效應;地理教學設計;應用
一、蝴蝶效應的發現
蝴蝶效應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60年代初的發現。他在一次利用計算機計算天氣預報的過程中,沒有從頭開始計算,而是中途將上一次計算的初值輸入,結果造成很大的偏差,因此,他認定發現的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出現導致了混沌理論的誕生,提出了認識世界的新方法。
二、“蝴蝶效應”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在現代教學系統中,教師處于引導地位,學生就成為課堂討論的主體,因此教學設計呈現出一種確定中的變動,線性與非線性的統一,“初始值”的變動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最后成果。教師如果不掌握住初始值的變動,有可能導致教學效果的最終偏離。因此,教師應在局部混沌、總體方向明確的思想指導下,對其效應進行收斂,使“蝴蝶效應”服務于教學, 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最終服務于學習者。
三、“蝴蝶效應”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圖1:地理教學設計流程圖[2]
地理教學設計是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方案,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圍繞著地理教學目標要求進行,安排是否合理得當,教學目標是否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
四、地理教學目標設計中的“蝴蝶效應”
如圖1所示,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決定了最終的教學設計評價。在這個體系中,學習者的需要成為了最終目的,教學目標成為了“蝴蝶效應”的初始值,它的變動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最終目的的實現。
(一)地理教育具有強烈的社會實踐性,同時又是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在短期內的評價指標可能僅僅是看到學生的成績,但最終的教學目的是在于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蝴蝶效應”原理,以小見大。教師本身不能放棄自身的主導地位,同時又不能過分約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控制無關混沌的泛濫。
(二)地理學習內容策略中的“蝴蝶效應”
地理是一門聯系性極強的學科,無論是學科本身還是與其周邊學科的關系,都顯示出它出眾的整體性。
例如:
在以上關系圖中,只要其中任意一個基礎性的知識點有所紕漏都會導致最終教學目標不可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充分考慮到“蝴蝶效應”可能引起的后果,在基礎性的單元中為學生的學習把好關,不要將小的失誤簡單化。教師如果不對無關或錯誤的混沌及時收斂,其教學內容的最終目標也會無法實現。
(三)地理教學方法策略中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在集體中的表現為行為仿效:個體行為轉變為群體行為。例如,一個班級,如果老師對地理不重視,就會使得與其較親近的學生也不重視地理,繼而影響到周圍的學生,最后影響全班。而在一個學校中,領導對于地理的不重視又會直接影響到教師,進而形成了一個怪圈。
“蝴蝶效應”對于個體而言,則表現為思想和行為的漸變,一個是良性發展。另一個是惡性發展。即學生的思想出現懈怠,對自己的要求放松,漸漸地,他會銷蝕自己的斗志,導致學習成績不良。
(四)地理學習評價策略中的“蝴蝶效應”
教學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標準和方法,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在教學設計的復雜系統中,特別是針對非線性的教學過程,評價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考察對某些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更為重要的是考慮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的認知建構能力。
1.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評價
學生的身心發展因年齡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學生正處于對事事好奇的階段,而地理課程本身就具有貼近生活的特點,這就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生會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與看法,作為老師,既要分清有用與無用的信息,又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的創造性發言也要予以適當的鼓勵或批評,并可以對創造性發言借題發揮,由一個學生的創造性發言引出其他的知識點。學生能從老師這里學到知識,老師也能從學生那里有所啟發。
2.依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評價
教學評價活動雖然大多數在學校內進行,但隨著社會對教育的不斷關注以及教育與社會的必然聯系,使得許多社會性因素成為進行教學評價時要考察的重要方向。[2]
在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地理教學評價已經不能只重視短期的教學目標,應該以最終學習者的需要――自身或社會對其的需要,使其產生的學習愿望――作為評價的最終目標。
在當今社會,教學系統順應時代的發展已經演化成為了一個線性與非線性共存的整體,教學設計也在隨之改變。但是,教學過程并不能僅僅只看到非線性的一面,它同時被線性因素所掌控。尤其對于地理教育這個基礎性較強,聯系性相當緊密的學科來講,為了更好的強調其線性與非線性的共存,我們只有不斷完善自身,將“蝴蝶效應”充分運用在地理教學設計中,才能實現地理教學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式達.從蝴蝶效應談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關鍵詞]目標導向 初中地理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學研究中,許多學者和專家做過多次調查,提出了不少教學方案。但是,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際存在著差別,教學方針和策略對實際教學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初中地理教師應確定明確的教學大綱、進程、目標和設計,爭取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地理學科作為基礎性教育內容,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整個地球的外觀、氣候,了解世界各個國家的居民、資源,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自從新課改后,地理學科在教學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視。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從地理知識、學習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入手,讓學生對地理課程有一個全新認識。
一、目標導向地理教學設計的難點
1.地理課時有限
一般來講,地理課時為每周兩節,每個單元的內容只能講解一遍,完全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重復性講解。因此,地理學科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十分高,每節課教學內容的數量和質量都會對后面的課程產生連鎖反應。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狀的發現過程,講解了地球儀及地球自轉和公轉,緊接著講解了地圖的基本組成要素,簡單列舉了多N類型地圖。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識,還要將這些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的地理知識轉化為貼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在地理學科的初學課堂上感受不到學科魅力和學科探究性,將大大降低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學時間緊張,教材內容重復性不大,給教學設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學生課下地理復習時間少
地理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很多知識和內容都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包括繪制簡略地圖、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識總結和拼接等等。在教學設計中,這些活動和操作都安排在課下完成,但是,學生將課下大部分時間運用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上,給地理留出的時間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學的前后連接存在很大問題。超過一半的學生會將上次課的教學內容忘記,使得教學陷入被動之中。學生無法完成課下地理任務,從而無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無法對學科產生深厚的感情。整個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引導,為地理教學增加了難度,有關課下的教學任務和動手操作活動還應進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識比較簡單,涉及思維性的內容并不多。教學設計應針對這一特點,降低教學復雜程度,減少學生的任務量,以適應教學現狀。
3.地理教學靈活度不夠
從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個章節有著明顯的界限,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從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個章節間存在的聯系,讓各部分地理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對某一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講解和分析時,教學設計若不涉及這一國家資源地的具體情況,僅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圖的表面層次,會大大削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目前,地理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教學設計內容在章節聯系方面還存在缺陷。簡單地說,地理教學設計通常側重于教材本身的編排,根據各個章節知識的重要程度進行擴展或者剔除,從而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地理學科缺乏靈活性和擴展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教學設計需要依靠教師的個人才智、現代技術、教學理念等進行深入性的改革,確保地理學科走出傳統教學的負面影響,走上素質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的目標導向分析
1.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識以及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的生活技能并不復雜,僅僅向學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識和理論。如地球是橢圓形、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們生活中會談論到的內容,在教學中讓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難度并不大。但隨著地理教學的深入,對同一地區需要從氣候、資源、人口、經濟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增加了地理學習的復雜程度。單純性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比較簡單,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就會比較復雜,使得部分學生難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斷、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據降水和溫度判斷氣候類型等,這些知識原本比較簡單,但當學生面對具體地圖和具體圖形進行分析時常常出現錯誤。由此可知,教學設計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應僅僅體現在知識認識的表面,還應體現在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層面。
2.地理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具體化
地理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通過對比、綜合、擴展等手段進行。教學過程和方法是教學設計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將地理知識和學科情感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師只做到了地理知識的傳授,卻沒有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視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思路的作用。在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將抽象概念與實際的地理事物相結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進一步搜索資料,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在學習《亞洲大陸》章節時,教師若只是單純地講解地理知識,讓學生分散記憶各個小節的知識,就違背了學習規律和記憶規律,影響教學效果。亞洲的自然環境、人口、經濟是相互聯系的,可以通過地圖比較,讓所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區和特點進行重點強調和分析。正確的方法會讓教學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學更加有趣。
3.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
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主要體現在地理興趣的培養,熱愛祖國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護環境觀念的形成等方面。這些情感和價值觀是無法通過背誦地理知識、取得優秀的考試成績得到的,而需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感性認識產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異彩紛呈,各個地區都有其特色,與教材內容相一致。在教學設計中,應將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進行縱橫聯系,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與實際的自然銜接。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難度比較高,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學活動的每一步,才能落實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
三、目標導向在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地理教學設計是在地理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時考慮到知識、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標要求,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標導向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發揮地圖的作用,強化地理知識目標
地圖是地理知識學習的靈魂,也是運用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之一。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地圖對地理學習有著良好的啟發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打破各個章節所有地圖的界限,將各種類型的地圖聯系在一起,用地圖上最明確、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達地理抽象內容,將那些氣候類型、地圖表達以及模型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可以親自體會和感受。例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在教學設計中,可將山脈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進行鎖定,讓學生在頭腦中理清邊界的具置。
2.利用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引導地理學習方法
以點帶面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補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俄羅斯》這一小節時,按照地理位置從西到東,在整個國家內部找到分割山脈或河流,包括烏拉爾山脈、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個區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氣候特征、自然資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這些城市點的內容來代表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此一來,地理學上的俄羅斯不再是簡單的幾個地理知識和瑣碎枯燥的背誦內容,而是有限的幾個代表性城市,記憶起來既方便又簡潔,還充滿了樂趣。抓好各個章節內容上的特征點,將所有的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是地理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3.發揮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功能,明確情感教學目標
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培養學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學生不喜歡、不理解地理學科多是因為學習壓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達。多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出視頻、音頻等優勢,對地理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直觀、形象的表達。例如,在學習世界各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對各個地區和國家進行簡略性的展示,從動植物、人口、資源、特色等方面,讓學生產生感性認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濃縮,利用課堂有效的時間進行充分的展現,給學生產生極大的沖擊,讓學生對地理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一般來講,這樣的教學活動安排在課堂的下半節課中,持續5~8分鐘的時間為最佳。
目標導向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是地理教學研究的新內容,對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作用。教師應立足于現實生活,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更新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黃琛.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論研究與實現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蔣銀華.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管理,2013(1).
【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時代進步發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路也應適時調整,因此,在此探討新時期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新思路有其必要性。本文通過新課標的學習、理論的探索以及自身教學實踐,歸納出新時期需要掌握的四種地理教學設計思路,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210-01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求高中地理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這就需要廣大一線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新的符合新時期課程教學改革發展需要的教學理論,堅持正確的思路去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地理理論知識,并能夠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諸如方法問題、技能問題,,即每節課我們該怎樣設計、操作,如何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果,這就需要一個明確地理教學思路。在此,筆者結合地理新課程的特點以及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談個人的一些觀點。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也是建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地理教學設計,就是要強調學生運用探索法、發現法進行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并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來設計課堂教學。
如在講授"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進行野外地理實地考察研究,可以選擇把如地質地貌等一些常見的考察類型作為首次考察對象,然后有計劃的讓學生接觸一些礦物、巖石,從而讓學生主動總結考察對象的特征和類型,最后讓學生將前后兩次的考察進行對比,分析不同礦物、巖石的不同形態。在實地考察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他們的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強調學習的過程性
地理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教學的開放性,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自我知識的構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立于較高的教育平臺,教學應該高屋見瓴。廣大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點的學習只是學生學習提高的一個載體,其根本的目的還是要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因此,要注重地理知識的過程性,在重點中把握過程,在過程中把握重點。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舉實例說明一些知識點的問題,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實例,也就更加有助于學生掌握研究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他們更能夠掌握知識,了解生活,了解社會。
三、充分重視對地圖的運用
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大不同的特點就在于其在教學中會經常運用圖像和其它一些直觀教學手段,這也是地理教學的一個特點所在,這時,教師就要學會通過圖像來幫助學生通過直觀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也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近幾年來高考中的地理試題,各種圖幅的數量和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有讀圖、有填圖,還有繪圖,所以在向學生進行地圖教學過程時,更要細微、深入,思路明確十分重要。
重視地圖的運用離開不對各種地理知識的準確繪圖,教師要掌握繪圖技巧,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結合不同課堂內容和教學目的有重點、有層次地,通過簡便的手法繪畫出直觀地圖來,從而可以將復雜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繪制成簡略的板圖,而且可以運用不同色彩的粉筆可以突出地理知識中需要傳授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突出知識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師也要求學生記筆記時常用各種圖,培養他們的用圖習慣,凡是每接受一個新地名都要在地圖上找出它的位置。
四、圍繞中心設計教學內容
高中的學習時間緊,任務負擔較重,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教學,不僅讓教學顯得過于呆板,也不能讓學生盡快抓住重點知識,因此有必要將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緊緊圍繞解決中心問題去設計。教學中,教師可以自行對教材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的重組,并自始至終圍繞重點內容展開,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效果的效率最大化,也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講授"工業地域的形成"時,教師就可以圍繞"工業地域"去設計教學內容。具體的步驟可以是:首先解釋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工業地域"的概念,并且讓學生例舉一些他們熟悉的工業地域的名稱。然后再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這些工業地域之所以會形成的原因所在,并要求學生跟著回答分析"集聚"的意義。此外,也要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與課堂內容緊密的問題,如"為什么這些地域會出現工業集聚?"最后再學習有關"工業聯系"方面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工業聯系——工業地域"知識體系,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任務重,知識點多,廣大教師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課堂教學思路的設計,結合地理學科自身特點,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理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的目標要明確,要符合高中學生的實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也要與時俱進,不同的課堂教學應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只有這樣才可以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肖若祥.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01
關鍵詞: 體例結構;案例選編;欄目設置
教師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叢書,包括《中學地理教育學》、《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和《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三本高校教材,是西南地區教師教育共建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專項項目的代表性成果,由合作完成這一專項項目的重慶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學院、貴州師范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長期從事地理教師教育系列課程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協作編撰而成。該叢書順應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等要求,廣納高校教師改革研究成果,多方參考中學地理教師教學經驗和探索實踐,由李晴教授擔任叢書主編,科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是一套具有可讀性、操作性和實用性的地理教師教育特色教材。本文側重從體例結構、案例選編和欄目設置等方面簡介其特色。
一、 體例結構具有新意
一般而論,體例結構即教材內容之間的主要內在聯系,是社會發展、學科發展和師范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綜合體現,其影響著師范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教材的合理利用。在教學中,清晰的體例結構,不僅可使學生了解該門學科的特點和知識內容,也可使學生牢固、融會貫通地掌握學科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系列叢書的體例結構在保持常規教材脈絡清晰、簡明醒目的基礎上,力求章節標題體現一定創新性,凸顯較強實用性。以《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教材為例,簡要說明教材章節標題的新意之處,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本書緊扣時代脈搏、凸顯理實一體、主干內容明晰、重點知識鮮明,體例結構具有一定新穎性。例如,教材第5章第2節“國外學校地理教材演變”,圍繞地理教材發展演變主線,概括歸納出審定選用規范化、編寫出版開放化、功能價值生活化、主題內容時代化和呈現形式多樣化等演變趨勢,并注意結合實例剖析說明,便于師范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外地理教材發展動態。
二、 案例選編富有特色
教學案例即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典型事例,是針對具體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或事件的記錄與再現、反思與探討,也包含一個或多個引人入勝的教學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或技巧,多來源于教師教學的實踐經驗和探索活動。教學案例作為教材編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教材編寫及建設的趨勢之一。教材選取豐富教學案例,不僅使教材編寫生動具體、增強可讀性,也可深化重難點內容、提高教材實用性。以《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教材為例,簡要說明其教學案例選擇豐富生動的特色,見表2。
通過表2反映出,本書為深化師范學生理解重點內容、更好掌握教學技能,廣泛選取豐富生動的教學案例,總數目達到64則,平均每章6~7則。這些由辛勤耕耘在地理教學一線、堅持改革探索和實踐創新的教師所奉獻的生動鮮活、靈動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案例、教改實例和教研范例,不僅使本書內容更加充實完善,也為師范學生提高從師任教能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 欄目設置活躍多元
教材欄目設置即教材知識內容的編排形式??茖W合理的欄目設置,能夠最大限度體現教材特色,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有條理地呈現,增加教材操作性、實用性和實踐性。以《中學地理教育學》教材為例,簡要說明其欄目設置活躍多元的特色,見表3。
通過表3不難看出,本書編排體例不拘一格,欄目設置活躍多元。每章以典型教學示例或教育敘事引入,章節中穿插內容新穎的閱讀、相得益彰的圖表鏈接,并結合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討論和活動等;每章小結后以經典導讀、問題探討、行動研究及參考文獻延伸課堂學習,強化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促進師范學生盡快融入地理新課程,更好適應中學地理教師的角色轉變。
參考文獻: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分數才是硬道理”,根據目前我校的實際情況,怎樣把學生的分數提高是一切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地理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把新課程要求下的課程標準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例講解、啟發學生,讓學生在相互幫助中增強主動學習的動因,而不能總是擔心學生不會理解,總是懼怕有一些小知識點沒有傳授到位,這將無異于傳統的地理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對地理學科感興趣,分數就不會提高,總之一句話,要抓大放小,提倡“有效教學”。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氣壓帶與風帶的教學”一般不按課本的程序去硬講道理,而是選取課本中沒有的材料如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段史實來設計,學生在十分好奇的情況下,一堂課會完全進入角色,效果相當的好;在人文地理教學時,盡量選取長三角的材料也就是身邊的現實來進行教學,學生都會睜大好奇的眼睛,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課標所要求的知識,而且會靈活運用,這恰恰是高考所要求的對學生能力的考查。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般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對某一問題講得太多太寬而導致教學內容無法完成;二是講與練的時間安排不太合適;三是重結論輕過程。就我校而言,地理組老師的教學語言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和生動性,能夠吸引學生,所以學生喜歡上地理課,師生溝通效果好。
今后,應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解決有限地課堂學習時間與訓練及培養能力的矛盾。為此,要向課堂要效率,向課堂要質量,教師一定要有“有效教學”這個觀念,積極思考并及時向不同兄弟學校的專家以及本校的教師或其他學科的專家請教。
四、對自身教學行為的思考
經過思考,筆者發現在以往的教學中,有時一堂課全用課件上課,有的板書太少。對此,我們不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也不能板書過少,使部分學生沒有透徹理解傳授知識的過程。另外,我們作為地理老師應該經常檢討自己是否與學生平等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是否讓地理課充滿了激情等。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1.通過一段時期的教學實踐,我們更應該要有這樣的意識:整個高中地理教學應該具有一致性、整體性、連貫性,不能分割開來,高一到高三的內容如果在哪一個環節出了“次品”,對于總復習來說都是要重炒現飯的,而且效果不佳,故在平常的教學中,即使學生對于某一部分知識的接受有任何難度,也不要輕易放棄,那種只顧眼前利益的教學,遲早會害了學生的整體復習。
2.“得基礎者得天下”,如果基礎沒有打好,一味地追求高、難方面的教學,不顧學生的實情,盲目攀比,最后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本之木,在高考中是一定要吃虧的,應牢記抓住主干知識不放松,把所有的基礎打牢固,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學不好的道理。
3.關于作業,應強調“老師下題海,學生出題?!薄J聦嵶C明,很多學生對作業過多有很大的反感情緒,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認真地學你的科目,分數也不會有所提高。所以在作業方面,作為老師應該要多選題,多做題,多研究高考真題,然后把精選出來的題目交給學生做,量不能太大,要適度、適時,才能效果明顯。
4.關于信息的問題。閉門造車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在充分利用好本校資源的同時,一定要加強與外校的聯系,與名校的聯系,與同類型學校的聯系,這樣才能知己知彼,資源共享,才能將它山之石用來攻玉。
關鍵詞:高中地理;翻轉課堂;教學理想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概述
翻轉課堂來源于英語術語“Flipped Class Model”,國內稱之為翻轉課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顛倒教室、反轉課堂等。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原本的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傳授知識,學生吸收知識通過課后的作業、實踐或操作來完成的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外針對翻轉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單純針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自從翻轉課堂引入我國以后,我國許多教育界的研究學者也陸續展開了對這種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據我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點,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能夠適應我國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在我國大面積大規模的展開,只有部分教育實驗基地展開了翻轉課堂模式的實驗研究,比如山東省昌樂一中。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地理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顛倒傳統的教學流程――教師在上課之前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學習教學內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學任務,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另外一種是將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和學生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顛倒――學生提前通過觀看和學習老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和資料,在課堂上面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相互協作,完成問題答疑。
由于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故而翻轉課堂的學習評價也不再類似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側重于定量評價,而是立足于更寬廣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更關注教學模式對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評價。目前,教學研究者大致將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內容分成學生的學習態度、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的效果以及課堂之后的總結反思等。當然,同傳統教學評價相同的是評價的主體和多元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地理教學評價主體包括參與的個人、學生家長、學生同學和授課教師。評價等級的設定根據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學生在該教育模式下的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A級、B級、C級。評價方式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趨于科學化。
三、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策略
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區別。翻轉課堂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側重于學生的課前階段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機制,課后階段教師和學生對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
1.教學的課前階段
在翻轉課堂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中,教學的課前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結合地理課程的具體知識和教學任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學習參考資料,當然學生也是這個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學生需要自主地將老師提供的資料結合所要學習的知識提前預習,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讓教學在地理課堂上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強。
2.教學的課堂階段
翻轉課堂教育模式對課堂的要求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和老師進行探討和交流,老師則需要把握課堂的節奏,既要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癥,又要安排好教學的進度安排,保證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學的課后階段
教學的課后階段也是翻轉課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需要老師、學生、同學以及家長的共同配合。這一階段不僅需要教師布置相應的作業和實踐練習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還需要他們對前面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做出評價和反思。這個時候的評價和反思就是對前面工作的總結,對后期工作的建議和展望,也是翻轉課堂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的意義所在,所以需要評價體系的各個主體認真地完成。
四、結束語
我國對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策略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本文通過概述翻轉課堂視角下的教學模式理論及現狀,分析了目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地理教學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大規模地普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還需要時間,也需要在更多的實踐和實驗中去檢驗和突破各種障礙,并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志軍.翻轉課堂視角下的吳地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江南大學,2014.
2.方慧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董滿超,栗潔玲,黃莉敏.翻轉課堂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