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
時間:2023-08-03 16:08: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的課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知。當前,世界環境日趨惡劣,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由此衍生出的農業生產問題,成為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罪魁禍首。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眼光剖析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經濟作用于人們生活,構建良好生活環境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具體剖析其內涵及發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經濟體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策略,來具體探求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際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作為我國第一生產力,農業自古便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實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同時,確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并保證其利于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將其定義在農業可恥系發展戰略之中,其實際定義卻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釋。當前我國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生產技術及方法的變革,確保有效利用當前現有資源,并在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整體農業發展可持續、有效、有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其不但注重農業生產本身,也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意識培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等眾多內容涵蓋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的全新經濟發展政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形態與生態環境完美契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轉型,最終形成良好的綠色農業經濟產業形勢,促進并推動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完成,并最終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化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目標
可持續化發展戰略對人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而言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推動人類生活由原有鋪張浪費、任意破壞逐漸轉向節約環保,促進持續發展,不僅為改善人類現存環境,甚至對人類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推行與操作過程中,時刻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基本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現實目標。該目標是以生態環境建設與科學技術水平相契合為前提,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時刻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穩步結合,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地位。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刻堅守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先進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結合人們環保意識提升,最終建設處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農業經濟體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價值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社會與環境建設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與落實期間,將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化建設。當前,細致探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具體價值可以發現,其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可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從而滿足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基本物質需求。眾所周知,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支撐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也是為確保人類發展中物質需求的滿足。然而,當前社會發展中,物質需求的質量與數量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生態、重產重質對人類生活需求供給而言,意義重大。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了物質供給滿足人們需求,并同時確保持久供給的可能性得以實現,對人類發展進步而言,擁有實際價值。其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個人收入穩步提升,確保農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帶動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并確保農產品收益日漸提高,從而保障農民利益獲取,進而有效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順人與自然間不可逆轉關系。人類作為生存與自然之中的社會群體,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關系不可逆轉,在長遠的歷史思考與社會實踐中,人類創造了諸多奇跡,卻終究跳脫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規律之內,因此,和諧共存、理性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規律,又配合當前人類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確??沙掷m發展理念落實于農業經濟發展之中,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必然性
縱觀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局勢不難發現,以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為例,欠發達地區在農業生產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方式,這類方式在技術水平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而起粗放式發展現狀不但使生產效率呈現地下狀態,同時在人口、勞動力分配等問題上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解決。由此可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早已不適用于當前社會需求,其不但無法滿足人類對物質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腳步,增加農民本身負擔,并迫使大量農業生產勞動力外流,無法支持當地農業發展進步。與此同時,傳統農業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參與農業生產群體的數量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滿足一定的生產需求,因此促使當地人口數量產生膨脹式發展。然而,有限的勞動生產狀態,又迫使部分新增勞動力時刻被窘迫現狀壓制,不利于其發揮本身能動性,促進整體經濟增長。最后,礙于發展手法不客觀,資源環境破壞浪費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種情況,從而惡化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產品質量,嚴重損害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化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農業的諸多缺陷。首先,其確保了勞動生產規模與勞動生產效率,從而大大滿足了當前社會人們對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勞動力,并確保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產品數量,以化肥、農藥和地膜等眾多科學手法,大大提升農作物產量,實現反季節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動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專業化生產模式,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產品營銷、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大節省了農產品生產方負擔,可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顯著之后,現代化農業面臨著長期發展中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農藥、化肥使用過度而導致的土地結塊、堿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的,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地膜廢棄后導致的土地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到種植土地、地下水等多個方面。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無限收益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這種殺雞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學,是否有益于人們發展。由此,探尋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需求。該發展模式應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經濟發展的延續性與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續發展策略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針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可持續發展落實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法相。生態農業建設,有機農業開發,將自然與農業有機結合,從而打造符合生態需求的農業經濟形態。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提出擁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應時代需求而生,為時代需求服務的重要策略。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落實與推廣成為當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表現。
三、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
1.不同發展情況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得到了高度重視,在此其中,發達國家應對當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與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發展形勢的戰略策略。隨著對社會形態與自然形態的深入了解與研究,發達國家總結出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維護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農業戰略,從而確保農業投入更加趨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學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調節協作機制,最終達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與自行調節。在該投入戰略中,人為因素被盡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來達到生態再構造,環境再建設目的。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發展技術與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資金來源都無法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因此在戰略選擇上無法借鑒或復制發達國家成型模式。針對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當前自己本身國情。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制定過程中,著重于強調在本國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農村綜合開發、生態資源保護為主要發展目標,從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區經濟建設、落實生態環保建設與農業科技發展融合、敦促農業管理機構創新環保農業技術、培養農村從業人員環保意識培養等多種角度出發,正確打造符合發展中國家基本國情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2.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基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迎合當前國家國情,通過因地制宜原則,切實打造了符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適用于我國當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質戰略。第一,生態農業。剖析生態農業,其主要側重點在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著眼點,探索并實踐出與生態環境相平衡的實際體系,借由不同區域的不同優勢,通過協調發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終達到科學與生態的融合,確保環境科學良性發展,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的和諧共生。第二,三色農業。所謂三色農業,其將農業按顏色劃分,以綠、白、藍三色代表。分別指以綠色資源為主,借由土、水、光、氧為生存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該類生產以自然為依托,確保與自然和諧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學為基礎,借由生物工程研發酵母酶的白色農業。該類農業深入探索發酵與酶菌利用,從而實現有機降解與資源分類;以陸路資源順延至海洋資源開發,從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農業生產形態,借由科學合理開發,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精準農業。精準農業其重點針對我國大部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借由先進科技對相關土地進行遠程信息分析,遙控及變率處理,并針對相關問題做出相應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對所監控地區的精準化指導與調整,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保證環境、人力資源調配得體。最后,集約型可持續發展農業。集約型可持續發展主要針對我國人多地乏,資源不足情況,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確保農業生產整體性提升,保證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有效重組,實現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與此同時,集約型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統一調配與指導相關組織者,確保整體發展的科學與環保,從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
參開文獻:
[1]董傳嶺.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袁久和.我國中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評價與發展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1).
[3]賈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19).
[4]彭曉潔,冀茜茹,張翔瑞.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9).
[5]姚延婷,陳萬明,李曉寧.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
農業經濟學課程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創收途徑研究
在我國,農業人口仍然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益仍然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質量關系著我國的未來。因此,我國領導層也十分重視農業發展,不斷為農業生產提供優惠政策,尤其是三農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我國農業生產仍存在許多問題,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速農業發展。
1農業經濟效益的內涵
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有一定目的,而這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往往需要通過消耗或投入相應的成本才能實現,而有了這些成本的付出,人們便能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比例則是所謂的經濟效益。農業中的經濟效益也一樣,即通過一定量的農業勞動,投入人力和原材料,來獲取農業收成,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然而,經濟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著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則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臨的現狀,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就是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農業的經濟創收。
2我國新形勢下農業經濟收益現狀及原因
2.1農產品生產的單位利潤相對較低
在我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一直以來都很低,使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的經濟收入非常少。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農產品單位利潤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虧本銷售,且每年的市場環境也不穩定,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便大大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也十分不利于農業進行大規模生產,造成了我國農業低收益的現狀。
2.2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近年來,我國物價相對走高,然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卻并不明顯,這無疑是對農業生產的又一重大打擊。在生產中,例如化肥、澆灌、農藥等各種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擠壓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潤。此外,隨著我國整體需求的上升,也引發了銷售環節的胡亂漲價,使得農業生產成本飛速提高,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2.3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相對較低
我國農業發展中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較低,他們沒有獲得相應的田間作業和管理技術的支持,只能憑借自己的勞作經驗,這無疑降低了農產品的商品率。調查發現,農民大多根據農產品的經濟收益來決定自己的生產結構,但是大多高收益的農產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術支撐,農民無法獲得這些支撐,進而導致所生產的農產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質量不達標。
2.4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銷售市場信息不對稱也是阻礙我國農業經濟創收的重要原因。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供求信息不能通暢傳遞,大多農民只能在家等著客戶找上門,缺乏銷售渠道,給銷售帶來極大不便,即使是能銷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民大多也只能被動接受客戶提出的價格,利潤極低。此外,由于他們缺少對農產品進行儲藏的技術,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長時間存放,加上沒有銷售途徑,這便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3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經濟創收的途徑
3.1多管齊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要實現農業創收,必須從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農業的生產安全,設立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由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環境,給農民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民規避風險,而由國家統一進行政策性保險無疑是對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關政府部門要落實工作,加大農業的執法力度,還農民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三,應提供信息服務,實現銷售信息的對稱。
3.2加強教育,提高農民的農業管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已經不再適用,然而,農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使其能夠擁有先進的農業知識,使農業生產符合市場要求,切實提升農民的生產管理素質。
3.3崇尚科學,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視,農業生產同樣如此。但目前,我國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科學技術并不發達,一些基本的農業科技也并未普及,因此,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力度,并將其推廣到廣大的農業生產中。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層出不窮,如何有選擇性地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提高生產的效益,也需要農民轉變觀念,與時代同步。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
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其中有關農業資源以及相關管理問題至關重要,在當代,我們的一個思想誤區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力度就要大規模的開發農業資源,以至于導致許多農業發展的矛盾出現,在進行農業經濟開發時,解決當下的矛盾尖銳的農業資源問題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來。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發展會議中指出,農業的發展要采取一種維護自然環境和維持自然資源的方式進行合理發展,不僅要確保農業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后代的發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農業永續性利用,對于水和其他動植物資源能夠不構成影響,在資源上、技術上、經濟上、、社會上都要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次會議是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史稱FAO會議。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早在國際會議開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為響應FAO會議的發展要求,中國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保證農業生產率的穩定增長,在提高食物生產以及安全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發展現狀,保證和改善農業環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農業資源,尤其是針對相關生物資源以及可再生環境,要做到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發展理念。
3.近年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又要做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農業利用,在農業經濟可承載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經濟的轉換率,這種發展理念隨著十對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在當下得到普遍的認可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在于發展。
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第一要義,因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注重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國民發展的剛性需求,同時,要指出的是,農業的發展要在滿足可持續的基礎上,主要做到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的同步發展。
2.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國民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農用土地面積占我國總面積的70%,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強調保證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路線主要就從三農問題開始解決。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在進行種植業時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對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較為特殊,難以降解。在進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發展放在首位,要以保護環境為主。
3.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要通過合理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們當下所最為關注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解決途徑之一,農業作為主要的發展途徑,也是減緩環境壓力的主要途徑,在進行三農問題的解決時,要進行合理控制農村的人口數量,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人口的素質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因此是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自覺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
4.要進行合理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以及生物資源。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最終目的在于合理的開發農業資源,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開發合理結合起來,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作用,將農業發展與資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環之中,因而在資源開發中,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生態的協調發展,以保證減少農業資源的污染。
5.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體現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
農業的發展方式是農業經濟進步重要的發展限制因素,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當下的農業現代化較為普及的今天,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農業經濟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科技發展為主要發展方式。此外,在農業的發展方式上要選擇以農業增長的集約性進行合理分配,因為采用集約形式發展農業能夠減少污染的面積,并且便于進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主要特點
1.發展目標的多元化。
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特點,其多元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產出率等,同時也要滿足農業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面結合,并將環境效益放在首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增加環境的污染。
2.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發展所包含的內容有各個方面,其中在農業生態發展上所要表現出來的是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即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在發展農業時保證遵循自然生態規則,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證自然環境的自我調節的基礎上應用自然資源,不破壞環境的生態調節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支撐和源泉,因而努力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本文針對其發展特性、發展現狀做了簡要的概述。
參考文獻:
[1]朱再清,張國忠.我國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特點及技術體系的探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農業經濟
一、前言
隨著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可持續發展觀念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生態農業經濟是可持續發展觀念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和具體體現,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農業的現狀
農業經濟要發展,就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心,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然而,生態農業的發展遇到了重重阻礙。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農村經濟有了較迅速的發展,但是離生態農業的目標還相差較遠。農村的生產結構仍然比較單一,有些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受傳統種植方式的影響,多數地區已種植業為主,像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只占較小一部分比重,各產業比重嚴重失調。
2.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留在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也就越來越少,剩下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由于這些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有限,勞動素質普遍偏低,生產技術難題就很難攻克,信息較閉塞,增收渠道有限,不利于提高農業經濟的效益。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相差很遠,加上技術上的落后,生態農業起步比較艱難,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夠。無法提供比較完善的管理、銷售和價格體系,除了缺少資金支持,更多的是缺少技術上的支持,依舊未擺脫傳統農業的老路。
三、生態農業的意義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要依托本地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優化產業機構。發展生態農業具有以下意義。
1.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農業要求按照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綜合考慮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實現產業結構的最優化,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農業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環境污染問題,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擺脫了濫用化肥、農藥的狀況,使自然資源得到持續利用,進而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
2.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生態農業強調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相結合,減少“化學農業”對環境和人的影響,盡量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投入,依托資源本身的物質循環,實現農業的高效發展??梢钥闯?,生態農業不再走傳統農業的老路,它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以現代農業技術為依托,全面協調發展農業模式的新路子。長期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
3.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發展生態農業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無公害農產品的走俏,農民的收入也就越來越多,增收渠道和方式也就不再單一。農民在為社會創造更多優質的無公害農產品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價值,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四、發展生態農業的措施
1.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積極促進傳統糧食作物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共同發展的轉變,重視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農政策,結合當地資源條件調整生產布局,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各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心有所偏頗。要根據自身的資源與氣候條件,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產業帶,增強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因地制宜,在種植中要因優取勝,積極開發優質化的產品。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優勢產業、特色農業,緊緊圍繞特色資源的開發,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3.發揮農業科技優勢??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所在。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其進行相關培訓。第二,大量引進高科技人才,對農業進行有效指導。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將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先進的科技優勢相結合,以科技為支撐,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不僅僅能提高農民素質,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4.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循環利用資源,是將廢棄物轉變為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要求減少環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資源浪費。也就是說,生態的整合效應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循環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又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進而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政府積極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完善信息服務、質量監管、產品市場、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推進農業信息化、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拓寬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加大對農業的經濟支持與技術扶持力度,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結語
發展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它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理論,結合自身的區域優勢,實現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能夠有效地把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外,農業的發展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做到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美娥,谷樹忠.新時期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定位與基本思路.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7(6).
[2]陳阿興.農業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專業合作社建設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2,12(8).
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農業發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產生了對可持續農業理解上的差異。由于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更加注重農業產業的綜合功能和重視食品安全與營養,并且更多地強調資源環境的保護,這是一種現代化農業觀念。而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投入水平低,經營粗放,農業發展更多地集中于數量的增長。也就是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由于起點不同,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各有側重,但共同點都是要求保護資源和環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續農業”定義已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即可持續農業是“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方式,以及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久的發展(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的農業”[3]。
2農業可持續性的特征
農業可持續性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中一個關鍵性概念。由于不同學者所從事研究的學科背景不同,其對農業可持續性的認識角度也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農業可持續性的內容基本都包括生態、經濟與社會3個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續發展中,公平主要有2個方面的含義:①代內公平,即當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也就是說,要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給全體人民以同等機會,滿足他們較好的生活愿望。②代際公平,即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沙掷m發展要求人們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當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基本條件———自然資源與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農業系統發展的公平性,即農業生產不能以犧牲后代及其他地區人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從而剝奪他人生存發展權利。農業發展既要消除農村貧困,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農業生態資源和環境[4]。
2.2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性包括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與社會可持續性3個方面。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持續性保持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農業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農業發展要在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保持農業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
2.3協調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促進生態平衡;農業發展必須在開發、利用、保護和重新培植資源與環境動態過程中來實現,決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5]。
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農業是一個包含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在內的復合系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多角度、綜合性的,因此需要對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全面考慮。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較多,可以概括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等方面。
3.1人口因素
人類是社會的主體,也是農業系統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梢哉f,人口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影響因索。適度的人口規模與優化的人口素質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而目前我國的人口現狀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口總量大,增長速度過快,且農村人口比重多,龐大的人口總量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由于生產結構不合理和人均支配生產資料有限,使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效率差,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3.2經濟因素
農業的本質特點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經濟系統是作用于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特征與運行狀況直接關系到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具體影響農業發展的經濟因素很多,主要有農業GDP、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農業要素生產率、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村非農產業比重、政府財政對農業投入的比重、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農業信貸以及農村市場發育狀況等。這些因素有的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有的間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6]。
3.3社會因素
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左右,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農業人口的40%,農民文化素質總體偏低,觀念落后,創新能力弱,農業科技成果難推廣和普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農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的根本出路是加快農業技術進步,不斷研究和推廣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3.4自然環境因素
資源是人類衣食之源,是經濟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口增長和人類社會發展必須與資源的承載量相適應,才能謀求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填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我國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占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全國耕地的2/3為中低產田;目前“三化”草原面積達1.35億hm2,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從1950年至1980年,中國的自然湖泊從2800個減少到2500個,減少了10.7%,湖泊的總面積減少了11.5%。由于農業生產方式不合理,致使大量農業遺傳資源損失,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近50年來約有200多種高等植物滅絕,現在約有4600種高等植物和433種脊椎動物處于瀕危狀態[7]。在全國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足1%,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氣超過12億m3,二氧化硫排放量達1341t,約有60%的城市出現過酸雨,每年排放的污水總量有360多t,城市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以及廢氣、廢水,不斷地向農村排放[8-9]。
關鍵詞:海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的近海領水面積約占全國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二。海南島地處熱帶,屬季風熱帶氣候區域,氣候資源優越,是我國農業生產與研究的“天然大溫室”,年均氣溫23.8℃,月最高氣溫25℃-28℃,月最低氣溫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輻射量大部分地區在5.0-5.7*109KJ/m2[1];所以針對海南這些適宜種植各種熱帶作物的豐富氣候資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狀況;保障糧食安全,消除貧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消除二元結構。
然而海南迄今為止,海南農業的改革與發展政策一直是追求農業增長,忽略了資源保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甚至實行過掠奪經營,導致資源危機和生態惡化。海南省在實施農業現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種種形式主義行為;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大量使用石油產品、化肥、農藥等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雖然海南農業為全省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總的來說,目前全省不僅農村人口總量過大,而且無論是農民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還是生產條件水平都比較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因此,海南農業有必要結合現在的實際,走一條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的開放型可持續農業發展之路,以促進海南熱帶農業的發展。
1.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最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基礎上來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沙掷m發展是人類在處理自身和環境關系的過程中提出的一種新戰略,其最本質的問題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資源循環性永續利用問題。[2]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強調吸收本地區傳統農業或較為現代農業的精華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管理技術和組織形式所建立的一種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高效益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目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就是說海南農業應該謀求生態資源存量的非減和永續利用。要揚棄所謂“人定勝天”?!罢鞣匀弧钡恼軐W觀念,學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與生態資源和諧發展,處理好當代人與后代人的永續關系,兼顧效率和公平,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十六大新當選的我國國務院總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價撥出補助資金和糧食,支持各地區退耕還草、還林、還湖,治理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試圖恢復良性循環。這些都對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確的方向--海南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
海南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但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海南人口數量增長較快,人均占有農業資源量逐年減少。
雖然海南省人口規模較小,但近年來海南省人口增長速度較快,與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總數增加了118.23萬人,90年代以來,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1998年仍高達1.29%,超過臺灣及較低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將在今后10年內失去其地大物博的優勢,而且在發展農業當中土地這個特殊的生產資料一旦喪失了其原有的優勢,那么農業就無從談及其可持續發展。
2.2海南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利用率較低。
海南省農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是臺灣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僅是臺灣省的2.59%。耕地“廣種薄收,重種輕養”的粗放利用,經營規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薄弱和環境破壞等因素造成的影響,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僅為55.2%,宜熱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僅為33.7%,[3]海南土地資源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3自然環境總體良好,但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和農業環境污染狀況較為嚴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1998年全省平均農藥用量為24.3kg/hm2,遠高于荷蘭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結、耕地退化。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山地沒有開發,同時水稻的種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種播下便等收割,沒有太多的過程管理,這也是產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惡化的原因。
2.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產工具水平低,對農業資源保護意識不強。
由于長期農業投入不足,海南省的農村電力、農田水利、村莊交通和農業機械設備等總體而言仍不夠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僅為臺灣的1/2左右,農業機械設備水平不及臺灣省的2%等。很多農田水利實施早就老化,而沒有更新。許多鄉村根本沒有什么的基礎實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約,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補給了。
2.5海南海洋污染嚴重,對藍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海南省是由眾多島嶼及其臨近的海域所組成的海島省份,每個島嶼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經濟系統。這些海島的陸地生態系統處于熱帶,生態環境價值較高,陸地面積較小,環境容量不大,生態系統較為脆弱,良性循環容易遭受破壞。雖然海南管轄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邊不識?!钡默F象相當突出。對大多數海南人來說,除了沙灘,海浪,海天一體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鮮之外,確實就沒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漸加劇污染,其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農業的種養殖業和交通船運業三個方面。隨著海南工業的日益發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許多江河小溪已遭到嚴重污染,遭到嚴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萬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鐵礦、海南鋼鐵廠等近二十余家工廠,每天將未經過處理或處理不徹底的廢水(含有許多重金屬元素和有毒物質)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區,嚴重污染海域,破壞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長,致使昌化漁汛生產受到影響。其它江河對海域的污染其情況亦十分類似。由于交通船運業的發展,特別是建省以來船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沿海港灣的油船和各類機動船的廢油大量傾倒人海內、特別是各類機動漁船,傾瀉的廢機油、柴油的情況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況在加劇。魚類受石油污染后,皮膚粘液腺和皮膚表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還損害魚類眼睛,視力減退影響其生活習性、產孵和成熟;石油及其產物對魚仔的影響更大,如體形病變扭曲等;石油污染還會造成魚類餌料生物的大量死亡,從面可以導致某些魚種的減少或絕跡。由于近海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高位池養蝦也給近海海域造成嚴重污染,對魚類資源造成極大威脅。
2.6農村城鎮化建設不盡人意,忽略了生態環境建設
南省農村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但與全國較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現為數量多、土地占用面積大、人口規模小和質量低、土地利用強度低、企業結構不合理和規模不足、就業能力有限、非農鄉鎮企業集中度小、城鎮產業不發達、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等特點。
2.7農民居住環境極為落后。對農業資源缺乏可持續利用
海南除了各別村莊外,絕大多數的村莊沒有下水溝、垃圾場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莊缺少廁所等,嚴重影響農民身體健康和村莊生態景觀。
[page]
3.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3.1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村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農業科技水平還比較低,突出表現為: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產品單產低、優質率低、加工轉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37.6%,而發達國家已高達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農業勞動力中只有農民科技人員11人,還不足臺灣的1/4。海南農村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區,一些農業推廣結構名存實亡,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著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更談不上增強環境生態意識,至今不少山區仍然沿襲“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而當地居民生活仍處于貧困狀態。
3.2產業結構不合理。忽略了資源保育。
受多種因素影響,海南長期以來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盡管近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漁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種植業中的產值比重分別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須看到,[4]目前海南省廣大農村地區仍存在社會農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較缺乏、“三農”服務系統極不完善等突出問題。鄉鎮企業的不發達以及產品質量的不如意,參與競爭就沒有先天的優勢,尤其是廣東,廣西兩省農產品的規模生產占劇了國內絕大市場。所以必須根據海南的氣候和地理優勢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以實行“農業立省,農營強省,商貿活省,科技興省”戰略。
3.3海南農業環境保護立法存在許多問題
主要問題有:(1)農業環境保護法體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許多實踐中急需的農業環境保護單性法律和法規尚未制定和頒布,比如農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連立法計劃都沒有列上。(2)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原則不明確;其實海南的農業保護法目的就是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許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難發揮其整體的效能。(4)法律責任不明確,處罰的規定過于籠統。(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農業保護法規范過于分散,零亂,不便執行。
4.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以上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對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看法和對策。
海南省農業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的開放型可持續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式,為此,大力提倡和發展綠色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屏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觀念,加強宣傳和提倡綠色農業,在全省造成以綠色為榮污染為恥的風氣,推進“三綠工程”的實施,即綠色企業和產業工程,綠色資源工程,綠色市場工程。
4.1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使農業發展與保護兩手硬
熱帶農業的發展必須面向農村,農民是主要的參加者,農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敗。目前海南農民文化和科技素質還較低,因而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質,是實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根據各地區農業資源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職業培訓班,學習適于當地生產的種、養管理技術,同時,盡可能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提高農民思想政治素質和生態文化意識。有條件的地區,逐步開始在學?;A教育中加入適宜的當地農業生產知識和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同時鼓勵當地掌握技術知識的農民更好地傳播科技知識,真正發揮出帶動其他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作用。在我們學校成教學院每年都舉辦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這些對海南的農業都在起到了輸入新鮮血液的作用。
根據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可以實施“3+1”戰略,也即是讀三年初中加一年技術培訓班,這樣便能夠解決海南農業技術人員短缺的現象。扶持和引導農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生產向特色化、專業化、區域化方向發展,促進農產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針對海南少數民族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特點,大力實施文化下鄉,科技下鄉,思想下鄉“三下鄉”戰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場的調節來帶動生產。
4.2提高和改善農村社會生態環境質量
以建設海南生態文明村來實行海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村的標準是:科學規劃,逐步達到民舍整齊,道路硬化,村村通廣播電視,飲用清潔衛生水,人有廁,畜有欄,綠樹環抱,果園飄香,社會風氣良好。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通過加大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和爭取社會多方面資金支持等途徑,改善和提高農村基礎和服務設施的服務質量,加快落后地區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從而改變落后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對封閉狀態,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費觀念,并逐步實現以液化氣和電力取代柴薪,作為農村生活能源的主要來源方式。
4.3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讓農業資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尤其是農業企業家采取本地區或跨地區聯合方式,結合本地主導產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和生產條件,投資興辦規?;r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運銷等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由分散的小戶經營向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經營方向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帶各環節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學完善的鄉鎮企業審批和管理制度,根據本地區產業現狀、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特征,有選擇地發展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自我滾動發展能力,且污染較小的大規模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4.4加大力度支持產品的深加工,讓農業發展走上“三高”之路。
對產品的深加工不但擴大了市場,增加了經濟和社會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資源,減少浪費的作用。像我校進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產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么一點;咖啡,腰果肉原先是當作廢物處理的,通過加工,不但具有了經濟效益,而且由于其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眾歡迎,目前這些產品市場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轄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優勢,大力發展海南的“藍色產業”
根據海南海洋資源的優勢和開發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海南海洋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構思是: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大力開發海洋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為先行性產業;以海洋油氣綜合開發業為主導性產業,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藥物開發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濱海砂礦夜和海洋服務業為支柱性產業;以及其它海洋產業協調發展,既有較高的近期開發效益又有可持續發展的遠期效益的南海資源綜合開發基地。實施“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強省”戰略,以港城為依托建設沿海經濟帶,以油氣為主導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基地,保護環境建成熱帶海島型“生態省”。建議從這么幾個方面突破:(1)戰略性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在構建新的海洋產業體系上求突破;(2)創新海洋經濟體制,在海洋管轄權與開發權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機遇,加大海洋產業開發力度;(4)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在科教興海上求突破;(5)加強產業帶和市場體系的建設,在產業經營上求突破;熱帶無污染漁業,熱帶島嶼休閑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實現海南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
[page]
4.6調整海南農業產業結構,使資源得到循環性永續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資源,努力提高耕地單次產出值??刹捎玫彤a田承包戶聯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聯合投資者資金、技術入股和出賣勞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約規?;洜I,因地制宜地發展如商品林、水產養殖、花卉、藥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種生產方式和經營品種,從而有效提高低產田的生態經濟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資源上,應該山腰與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圍種水果這些比較不易破壞土地的農作物,而山溝則種效益較好的橡膠。緊緊圍繞“山上發展橡膠,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種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設,包括建設一大批田頭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節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滿足農業用水需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以排澇系統建設為重點的農田綜合治理工作,適應農業結構的需要。繼續落實防汛工作責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庫和水毀工程的防險加固。農業生態建設主要加強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爭取森林覆蓋率達到50%,要優化林業結構,重點發展木質水果和經濟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抓好公路兩旁綠化林,海防林區,“五邊地”和椰子的種植;落實好紙漿林用地,千方百計完成紙漿林任務;要抓好風景區周圍綠化的規劃,種植和保護,堅持依法護林,堅決打擊亂砍濫伐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森林資源。
4.7加大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增強農村系統的生態合協
利用開放政策的優勢,積極培育農村市場,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通過完備的市場信息體系及時準確向農民傳遞市場信息,使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與現代化市場接軌,以便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開放程度。
擴大人才市場的開放度。2001年出現過這么一個現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場上有4萬外地高校畢業生跟企事業單位進行洽談,而海南居然僅有700外地高校畢業生進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場。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較差的,從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現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崗,以及政府以“東部帶動西部,大力發展西部”的政策,這些都對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工作待遇,居住環境,自身價值的能否充分利用這些都是在人才市場上必須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輸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術的再次輸入,對全省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因此,對于海南省農村勞動力較豐富的落后地區,今后可以從真正意義上的開放人才市場的角度,鼓勵和引導一部分農民從傳統種植業中解放出來,以勞務輸出等方式尋找新的就業門路。
參考文獻:
[1]農牧漁業部熱帶作物區辦公室編.中國熱帶作物種植區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樹忠《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3]伊雙增《面向新世紀的海南高新技術產業》南方出版社2000.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方針;對策
隨著近些年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支持,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經從最開始的粗放型轉變成了現在的集約化,并且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福音。國家在加強加大新農村建設方面做足了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已經有目共睹。但是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并不平坦,隨著我國對城市建設的加快,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對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農業發展也因此受挫。所以國家提倡環境保護,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其中,在農業方面,諸如加大農產品的附加值含量、因地制宜選擇農產品類型進行栽種等,都是改善農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方式。本文將針對我國農業經濟在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措施建議。
一、我國目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發展現狀
(一)農業相關技術落后,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低下,部分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目前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在技術研發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農業機械的普及率還比較低。而且,我國有的地方農民受教育水平低,對農產品的各項指標的相關知識了解得比較少,偏遠地區的農民雖然世代耕種,但是對農產品的市場行情卻知之甚少,無法根據市場情況判斷農產品的實際收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鄉差距大這一現狀,很多農民都走出農村來到城市打工,留在家里耕種的人越來越少,進一步破壞了我國的農業結構。
(二)農村的產業化組織能力弱,生產規模偏小,收益不佳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且幅員遼闊,但是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就是人均種植面積較低。這體現在我國南方的種植業中尤其明顯。南方多山地丘陵,能夠用作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很少,而且在我國大部分農業地區,仍舊以傳統的手工農業為主,先進技術受到地形地貌的影響,普及能力較弱,所以農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就相對較低。此外,我國在農村和鄉鎮成立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規模也很小,經營質量和員工素質無法與時俱進,所以在競銷方面缺少足夠的競爭能力,這樣就會進一步影響企業的融資和投資收益,對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也會進一步下降,久而久之,企業就會因為無法正常發展而從時代大潮中落伍。我國目前的農業依舊以種植業為主,但是種植的農作物中,傳統糧食作物居多,經濟作物較少,在經營生產過程中缺少對未來的規劃,也缺少更為科學的經營模式和生產舉措,這也會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在如今的社會市場上難以為繼。
(三)缺少農業類生產資源,生態環境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目前所知,我國的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人類對環境索取的無所顧忌,諸如對林木的過量砍伐、大肆毀林開荒等,這種行為使我國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急劇縮小。同時,工業的發達也給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工業廢氣廢水的排放造成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空氣質量差,溫室效應日益明顯,農作物的成長環境遭到破壞,收成自然就會一年不如一年;水資源的減少對于那些喜水類作物來說更是致命一擊,加上毀林開荒帶來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的整個生長環境都為之受影響。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高樓大廈的修建對土地的要求日益增多,許多農業用地都被征作城市建設用地,這樣一方面使得農業用地減少,也使得農業的生產率降低。城市化致富了一批人,也影響了一批人。因為城市化,許多農村子弟進程務工,放棄在家耕種的念頭,所以會有大批農村的土地被閑置,時間一長,這些土地被荒廢,土壤肥力也會下降,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促使我國農業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措施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顧名思義,就是將農業的健康發展和環境生態的發展和諧地統一起來,實現互惠公平式的發展。一方面能夠使農作物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在市場上能夠取得較好的收益,技術應用也能跟上時代步伐,實現技術性操作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環境的不受污染,生態建設能夠順利開展,并且逐步改善目前的生態狀況。因此,做到這些,就需要各種因素綜合起作用。
(一)重點保護自然資源并加以呵護利用
農業發展要進步就必須采用先進技術,但是先進技術的采用與否要和可持續發展聯系在一起,不能顧此失彼,給生態帶來困擾。工業化城市化的趨勢不可避免,所以要在既實現城市化又要顧全農業的發展之間找到平衡,城市化建設中,要節約用地,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研發新技術,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保證經營的農作物生產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將技術研發和制度制約相結合,防止因為溫室效應對生產造成更大傷害,盡全力保護我們的空氣和水等求之不得的寶貴資源。此外,環境的保護和污染的控制也要更為重視。例如,在農作物培育中,要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等對土壤的侵蝕,保護土地、水和大氣的空氣潔凈無污染;禁止為了單純追求利益而大肆破壞生態的行為;對各類能夠進行回收再利用的資源進行再利用,減少浪費。要做到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就要注意相關專業技術的研發??茖W技術永遠是解決生產力落后現狀的首要關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合理的適用范圍使用合理的技術資源,時刻保證環境不受到污染,這就需要選用高效、無污染、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農作物,再根據每一個地區的實際生態現狀,從中選取適宜種植的作物進行培育。
(二)制度層面要給予充分保障,做好后盾
我國針對農業發展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這些政策導向中,需要注意的有:將農業生產和市場銷售實際情況及其發展前景結合考慮,做好農業發展的規劃,對不適宜農業健康發展的規劃進行調整,一切以可持續發展位基準;注重相關農業法律的完善,對不正當經營行為和不健全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整改;從制度層面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發力度,對員工進行嚴格培訓,實行績效考核等,提升其綜合素質;企業和社會上的技術研發機構或者高校團隊聯合,共同在技術和人員上加強管理。
(三)加快發展生產農業的力度
生態農業的基本就是能夠實現環境和效益的共贏,實現循環再生。這種農業形式的日益被采用已經看到了成效。諸如充分開發新的清潔能、資源循環利用、因地制宜等。
三、結束語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化的涉及到多個層面的工程,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社會各方人士、各個組織部門的協調配合,既要從政府層面加以管理,又要小到每一個普通的經營著、員工的培訓。只有從各個方面都做好調控工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繼續下去,實現人民和國家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衛星.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371-12372,12375.
[2]劉宇新.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北京農業,2014,(36):313-313.
[3]黃黎平.財政支農支出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13,(6):10-11.
[4]張桂榮.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經貿,2015,(18):69.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一)可持續發展內涵
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是農業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環境是否重要、社會是否公平、生態、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都是影響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沙掷m農業是一種發展的農業,它需要農業、自然與人類自身發展之間和諧共處,需要公平、公正、發展的原則上面,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使農業技術保持在一定的基礎和范圍紙上??沙掷m農業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而提高。它是一種再生農業,不會對自然產生破壞。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高,消費層次也越來越講究。人們對于農副產平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要求農副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可持續農業是一種再生農業,它具有公平性和共通性,它要求要給予貧困人口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國現在的農業經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我國目前依然存在著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現狀,資源利用率非常低,之前存在著單純追求GDP的目標,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模式。如果不進行改變的話,我國的農業經濟會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會阻礙正常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需要,必須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就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形勢而言,農業的深加工和農副產品提高率非常低,農民的收入非常少,導致農民的積極性不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化肥、農業在農業生產中成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而且農民對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這些化學物品的使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這種破壞是很難修復性的。如果農業部能夠可持續發展的話,人類的環境問題遭到越來越多的破壞,人類將無法生存。所以,必須重視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
(三)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一般都是鄉鎮企業主導。但是鄉鎮企業的農產品種類和質量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過度的密集的競爭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導致弄明的收益低,積極性不高。鄉鎮企業規模小,難以吸引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農民的收入降低,他們自然而然到城市發展,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第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逐步退化,我國農業還是粗放的經營方式。農業灌溉的用水率極低,對土地掠奪性的開采,使土地大面積的荒漠化和沙化。而且,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得到了一定的實施,但是仍然不能遏制農村很高的人口增長率。部分基層農村干部還存在著中飽私囊的現象,這些問題都加深了農民對于社會公平和人人平等的一種追求,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第三,我國農村經濟落后,人口素質低,文盲半文盲人數很多,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數遠遠達不到適齡青少年。完成學業的人員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發展,不愿意扎根農村。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遠遠低于城市,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第四,我國的經濟政策長期傾向于工業的發展、城市建設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重視程度不夠高。受目前政策以及法規的影響,對農業、農村經濟的政策還不是特別完善,使農村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滯后發展。還有農村第三產業非常落后,由資金短缺所形成的高利貸問題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要依照我國現有的國情,根據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的生態化功能。必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勞動的生產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要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農業發展,培養專業的農業人才進行農業建設,引進人才,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一)生態農業的特點及其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農業,它是由生態學、經濟學、農學、物質訓話等原理構成,并采取科學的現代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的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是現代的農業生產的新方式。
生態農業吸收的是農業的積極的有益的成分,它強調自然與農業的有機結合,它強調對人與自然的積極影響。它強調有機與無機的結合,強調生態系統內部與外部的有機結合,促進農業體系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生態農業是一個高效農業,它盡量減少物質和能源的輸出,減少原材料的應用。通過運用生物本身的物質能量,有效的高質量的利用能源,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使農業高校健康的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一定要符合農業的發展,要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的發展,要維護生態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態環境。一定要在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下,還要考慮到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我國農業的基本發展,建立良好的農業結構和生態結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的發展。
(二)國外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借鑒
要借鑒并且吸收國外的優秀經驗,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例如:在美國的大部分大學都設立農學院對科學技術進行研究,重視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進行推廣,促進農產品以及農業的發展。而且農業科技成果不僅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且使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表明國外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以及對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國重視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才的重視,要引進專業的優秀的人才。
(三)發展生態農業的措施
發展生態農業的措施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明確目標,科學規劃。二是廣泛宣傳,推廣應用。三是完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1、明確目標,科學規劃。發展生態農業一定要明確目標,科學規劃。生態農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的國情,結合實際生產的地點進行實際的考察與研究。要明確做什么,利用科學規劃的方法,科學合理的加以運用,改變單一的農作物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林、木等農業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的整體的有機發展。
2、廣泛宣傳,推廣應用。必須加大力度對生態農業的宣傳,必須提高對生態農業的重視。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扶持力度,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農業進行廣泛的宣傳。要從多種渠道進行多種宣傳,向人們介紹生態農業對于農民、對于農村的積極作用。還要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生態農業的經驗,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
3、完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發展生態農業要完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在我國目前的趨勢下,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實現途徑之一,完善發展路徑,會使我國以后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們要充分認真的遵循各種生態學的規律,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逐步完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