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教育國內研究現狀
時間:2023-08-03 16:08: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國內研究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隨著國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和國內普通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民族院校也普遍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質量,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筆者的觀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民族院校的內在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文化素質的內在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為有普通高校的特點,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應該探尋適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方法,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貢獻。
一、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著個別領導、部門和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認識錯位的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這些個別領導、部門、老師把文化素質教育看成一種工作形式,存在著措施不力的現象。此外,民族院校因歷史原因,大多基礎比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經費問題,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投入不夠,致使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只能簡單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不夠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設,民族理論、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等學科課程得到非常重視,但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就投入不足,對大學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夠,學校文化建設較差,層次不高,客觀上弱化了文化素質教育。
(三)重專業教育,輕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使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實際工作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民族院校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部分民族院校誤把文化素質教育當作了專業教育之外補充教育的東西,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兩者沒有得到同樣重視,造成兩者在事實上無關聯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課堂教學養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習慣只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很多教學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學老路,專業課傳授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很難讓其均衡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滲透是民族院校要解決的問題。
(五)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錯誤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閱讀人文書籍,傳授文化知識上面,這背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完滿人格。文化素質教育若不把歸結點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上,就會使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民族高等教育的點綴。
(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備
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夠,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質量不夠高,有的公共課沒有教材,有的課程老師備課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比較陳舊,內容前沿性不夠,不能反映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
(七)實踐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統籌考慮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一個潛移默化、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一些個別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設了過多的文化素質必修課、選修課,并大面積增設了社團文化組織,讓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憂。
二、民族院校要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要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涵義,楊叔子、胡顯章、李曼麗、王義遒、金頂兵等人進行了探索研究,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界說或限定,它們的觀點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我個人認為教育部給定的定義最為合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文化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從這個定義出發,去設計方案,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學生較多,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欠發達影響,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學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必須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兩方面內容,對各族各學科學生對等進行兩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很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3:。當前,科學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空前青睞與重視,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從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和研究結果來看,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文教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發展。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2.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2:。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技發展呈現知識高密集和綜合化的趨勢,人們的知識結構處于大調整綜合階段,我們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3.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學生的人格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有利于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我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內容,對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素質教育應包括人文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審美教育、國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人文科學教育應重點放在語文根基、民族語言、史地知識、美學基礎、哲學素養等方面,通過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增強人文關懷的意識與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應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自然科學方法的訓練,通過自然科學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定能力。審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斷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國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理論教育、軍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風教育等內容,通過國防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捍衛國家、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與能力。身心教育應包括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方面內容,使學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習慣教育、社會公益勞動教育、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思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和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領導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和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負責人,要有固定辦公室,固定工作人員,專項文化素質教育經費。要制定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規章制度。要根據民族院校實際情況和生源組成情況,對不同學科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統籌不同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真抓實干,深入推動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頭腦中只能有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備了一定高度的素質,才能按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的,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貫穿到每一節課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三)建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建立文化環境就離不開課程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安排。從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出發,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傳統和制度,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與施展才華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加強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民族觀、審美觀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上述“六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要克服對民族特色以外課程不夠重視的問題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一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過去,在民族院校課程設置中,很重視民族特色課程,其它人文課程相對重視不夠。人文學科所占比例較小,在文科學生中自然科學課程則可能沒有。今后,要特別注意,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紤]到學業時限、專業實際、各族學生的差異,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整個民族院校課程體系中要體現出基礎性、綜合性、層次性3:的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循序展開。
(五)通過一、二課堂科學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第二課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應分為知識性課程和體驗性課程。第一課堂體現的是知識性課程,學校要將經過全方面考慮,將予設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安排在第一課堂傳授,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安排了2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在第一課堂講授,深受學生歡迎。第二課堂要體現體驗性課程。文化素質的本質是將精神氣質和人格品質內化于人的心靈。那么怎樣內化呢?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熏陶,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升華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這就要安排體驗性課程。第一要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通過舉辦適合學生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講座,吸引學生來參加,吸收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受到教育。當前,內蒙古民族大學在校園中堅持開展講座活動,講座內容既有人文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問題;既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勢和文化發展熱點;既有主講人的精彩講授,又有聽眾的提問,還有相互的討論,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第二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這方面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促進文化知識向素質的轉化。每年舉辦的課程主要有校園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體育節、少數民族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另外設有文學社、詩社、書法社、攝影社、無線電社、天文社、國防社等百余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講座、討論、閱讀、辯論、研究等文化素質活動。同時,還要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內蒙古民族大學這些年就開展了上述文化素質體驗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各族學生不但增長了文化知識,而且邊參加邊體驗感悟升華,將知識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質。
(六)利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還和普通高校一樣具有傳播科學和文化的功能,校園應該充滿深厚的文化氣息和科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民族院校要加強建設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廣場、樓堂、亭閣、畫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學精神意義的牌匾、楹聯、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學樓、圖書館、閱覽室、會堂懸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紹等;在校園道路、廣場、花園周圍設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語、文化鑒言等4:,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D:.教高司1998:2號.
3:譚秀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G4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和瑟斯頓的“多因素論”,并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實驗,發現在大量的智力測驗中有很多相關變量被忽視,這些相關變量即被試對作業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及企圖成功的愿望等,對測驗成績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在長達30年的追蹤后提出結論說:智力與成就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關,一些智力超常的兒童也有一些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孟推從800名男性中,選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進行了比較,發現二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意志品質方面的差別。成就是多的一組堅持、信心、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方面明顯大于另一組。德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創立了情商理論,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內容包括五個方向①認識自身的情緒;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③自我激勵;④認識他人情緒;⑤人際關系的管理。
我國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呢?我國學者沈德立在60年代對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行試驗性研究。[1]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國內公開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領域。十多年來,由于在全國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漸形成一種理論,即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結合論。[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義
我國學術界對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義,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觀點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結構中的動力結構(吳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趙中天,1983);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國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整個智力或認識活動的心理因素(叢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個性結構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龐靄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與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整體(申繼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來,沈德立等學者就中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與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其中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適當的學習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從而保證順利地完成智力活動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是個體通過自我意識自覺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無論是德育、勞動教育、計算機操作教育,還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應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前提,并應以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教育目標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與高效率學習的實證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發現,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非智力因素現狀,采取適當的措施,提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一項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被試[5]。結果如下:對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地、適時地滿足學生的期待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對高中學生則作用不明顯;對中學生進行自我強化的訓練,有助于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作用則不明顯。還有一項研究直接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6]。研究發現:心理咨詢能夠有效且明顯地改善厭學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厭學心理則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隨著學生厭學心理的改善,其學習效率也相應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在數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與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學生為被試,結果發現:小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不僅受其智力發展水平的影響,而且還受數學興趣發展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學習興趣結構中的個人興趣、情趣興趣、意義性、投入性,對其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專業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響顯著大于學習興趣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發展水平的顯著影響,但要受數學學習態度發展水平以及數學學習態度結構中的數學樂趣、數學學習動機和對數學的恐懼等非智力因素的顯著影響。[8]
近年來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著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結合具體學科學習及各種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細化。在知識迅猛發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時代的需要賦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自我調控和優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養,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視學生主體的自我反思和調控作用,對學生作策略性的指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③
參考文獻:
[1]魯峰,王家云.論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國材.關于IN結合論的十對命題[J];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閆寶星.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97-98
[4]應湘.讀《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導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關于動力系統中自我強化和學生期待對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4):383-387
[6]傅安球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1):22-28
在國外,針對價值澄清理論進行的研究內容多數都包括價值觀教育、學校德育教育、價值澄清策略的改進以及價值澄清向品德教育過渡等方面的分析與論述,除此之外的應用研究都比較少。而項目教學法是由歐洲勞動教育思想演變而來,將學習的整個過程劃分為具體的部分而進行相應項目教學方案的設計。項目教學法可以根據行動回路而進行教學思路的設計,將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職業能力。而在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偏重項目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旅游管理課程教學。只是項目教學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強調實踐經驗與動手能力,沒有注重對學生們正確價值觀的塑造。而價值澄清理論與項目教學法相結合可以為教師提供價值觀與技能雙重培養的教學方式,值得推廣與運用。
1.旅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在一次調查問卷中,對旅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在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方面,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覺得大多數教師都會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案例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個別教師還會通過情景模擬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們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有一半學生不知道項目教學法,近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則希望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來提高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方面,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覺得課程內容比較實用,而且課堂教學組織比較好。而在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方面,超過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表示將大多數知識遺忘了,記得的知識非常少。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是卻沒有從學生們自身特點出發去組織教學,無法讓學生感覺到課程的價值。
2.價值澄清理論與項目教學法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2.1 二者結合的適用性分析
兩種理論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相似點。兩者都是以一個問題的提出來引發學生們思考而做出行動,也都強調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起到輔助與引導的作用。同時,兩者強調學生們積極主動性的發揮,注重比較愉悅和輕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另外,兩者都對教學程序和原則、注意事項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強調旅游專業課程的性質,也關注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們自身的特點來進行比較實用的教學。旅游業作為最有發展空間的服務行業之一,對從事這一行業的職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掌握職業技能技巧,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而旅游專業可以為旅游行業提供具有敬業、團結、勇于探索等精神、正確的榮辱觀與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素質的儲備人才。
2.2 二者的實施步驟分析
在這里,價值澄清理論與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象為旅游專業課程中的《飯店管理》和《旅行社經營管理》。兩種方法論運用于這兩門旅游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先對這兩個方法論對這兩門課程的應用程序、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解,再根據價值澄清理論進行項目書的設計,從而組織旅游專業課堂教學。然后再落實項目教學的五個步驟,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2.2.1 任務選擇階段
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應該有目的性地去行動,從而確保學生們可以對應該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掌握。另外,教師應該創設學生們目前正在學習的內容和現實生活比較接近的情境,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和熱情,引導他們創新性地思考,去探索問題。
2.2.2 任務啟動階段
在這個階段,應該讓學生們成立小組,對a項目的學習工作與學習活動進行定義。
2.2.3 具體計劃階段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對項目的工作目標、項目任務、項目的工作方案等方面進行擬定、編制以及修訂,從而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項目計劃書,以指導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2.2.4 項目實施階段
學生們在先前成立了小組,而各個小組應該按照預先制定完畢的項目計劃以及項目任務進行課堂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監督與指導的作用。當各個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參與進去,從而在學生們遇到疑問的時候進行解答。在這個階段,教師們應該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提問和檢查等方式來對項目實施階段的進度進行控制。
2.2.5 項目總結階段
【關鍵詞】轉型期;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對策研究
進入21世紀,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已成為發展勢頭最為強勁、規模最為龐大的朝陽產業與戰略性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我國也已順利實現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質的跨越。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國,國內旅游市場份額也將獨占鰲頭。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旅游從業人員群體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日益嚴重,已成為消費領域投訴焦點之一。旅游從業人員道德的失范,嚴重地影響到旅游業的聲譽和旅游企業的效益,甚至影響到了行業乃至國家的形象。因此,進一步提高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斷加強轉型期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已成為業界必須認真面對的當務之急。
一、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概述
旅游從業人員,是指在景區游覽、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娛樂、旅游教育及旅游行政管理等領域中,為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或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各類工作人員的總稱。簡言之,即通過旅游業獲得工資報酬的各類職工的總和。因此,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就是指上述人員在工作中應當遵循的職業操守與道德規范,與從業者自身的境界素養緊密相關,同時又受社會輿論、法律法規的調整、制約。
二、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及問題
旅游業通常被稱為“窗口”行業,關乎國家和地區形象。因此,旅游從業人員除了要具備精湛的業務技能,還必須擁有良好的的職業道德操守。然而,面對轉型期巨大的利益調整,旅游從業人員群體也變得日益復雜,自我性、選擇性、多變性愈發凸顯,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不斷抬頭,職業道德底線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服務意識淡薄
服務意識是一種自愿、主動、全心全意地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有經濟價值勞動的高尚情操,是服務質量的關鍵,是服務工作的靈魂,也是員工素質的標志,更是服務產品的生命力所在。眾所周知,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服務在旅游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旅游服務工作又是零距離“面對面”服務,從業人員在這一過程中既是“服務者”,又是“主管者”,擔當著“主服”雙重角色。這就要求其在工作過程中,既要“耐心細致,無微不至”,又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這樣才能使顧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然而,在現實工作中,不少人對本職工作存在極大的認識誤區,認為旅游接待工作就是伺候人,沒出息,從而導致服務意識淡薄,工作態度敷衍,責任心不強,甚至出言不遜,作風粗暴。如此一來,既沒有“主管者”的熱情周到,又沒有“服務者”的盡職盡責,在給游客造成極大不便甚至傷害的同時,也損害了旅游企業的良好形象。
(二)缺乏誠信意識
所謂“誠信”即誠于衷而信于行。言而由衷,不偽不欺;行則規范,不偏不倚。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缺失誠信只能獲得短期利益,以誠信求發展才是長久生存之計。近年來,隨著旅游行業內一系列事件的曝光,誠信問題逐步浮出水面,據中國質量萬里行公布的相關數據,旅游投訴主要問題有以下六方面:一是虛假承諾,低價引誘游客簽合同;二是景點“縮水”,隨意改變游程;三是增加景點,須額外收費;四是降低標準,吃住打折扣;五是異地拼團;六是巧立名目,推銷商品。從以上六方面不難看出,缺乏誠信意識已成為目前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方面的主要問題之一,嚴重制約了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私下收取回扣,甚至索要“小費”
所謂“回扣”,是指旅游服務提供方以促銷為目的,向中介方支付的酬金?;乜鄣拇嬖?,在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是公開的秘密,并為社會所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旅游業界,從業人員違反規定,私自收取回扣,裝入個人腰包的現象仍比較普遍,有的還甚至公然索要回扣,這既損害了業界形象,也給正常經營管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眾所周知,按照國際慣例,旅游從業人員收取適當“小費”無可厚非,但這必須是建立在顧客自覺自愿的基礎之上。目前,我國對于旅游從業人員是否可以收取“小費”這一問題,還沒有統一明確的規定,這也為個別人員強索“小費”埋下了隱患。
三、提升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途徑
(一)加強道德教育,強化行為訓練
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不是自發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將道德原則與規范內化為個人自覺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漫長過程,既不可能僅僅依靠旅游活動本身,也不可能只依賴職業活動經驗,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可考慮為相關旅游從業人員開設旅游職業道德課程,在理論上感染、震撼旅游從業人員,使其對職業道德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的認識由于其深刻的內心感受而豐富,加速知識和觀點的內化,促進信念的形成,完成行為的外化,進而形成統一的職業思維和職業行為習慣模式,促使其職業道德品質不斷走向成熟。
同時,相關研究還表明,旅游從業人員除了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還必須接受經常性的教育、訓練與實踐――即職業道德行為訓練。所謂職業道德行為訓練,就是按照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行業特殊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從業人員進行特定的行為訓練和實踐活動,強化職業道德意識,培養職業道德情感和意志,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動態過程。這樣,通過職業道德行為訓練,既可以檢驗理論的觀點和對知識的認同,增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鞏固職業道德信念,又能夠把旅游職業道德行為轉化為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達到知行統一,進而適應并推動旅游行業發展。
(二)加強政府與行業監管,完善調控機制
根據當前實際,筆者認為,必須盡快完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管體制,以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為此,應注意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完善旅游法規。政府應當建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賞罰機制,即時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作出評價和反饋,給守范者一定的利益回報,使失范者付出一定的代價,努力做到賞罰分明,是非明辨。二是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業界應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盡快組建、完善相關行業協會,并切實承擔起組織培訓、指導經營、加強自律等職責。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在完善調控,加強自律的同時,還必須引入第三方即社會監督,充分發揮輿論優勢,才能促使旅游從業人員不斷加強自律,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三)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營造良好氛圍
激勵約束,是指激勵約束主體根據組織目標及人們的行為規律,通過各種方式,去激發人們的斗志與潛能,使大家產生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迸發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規范人的行為,朝著激勵主體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激勵與約束有著不同的功能,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激勵居于首要地位,沒有激勵就沒有人的積極性,而沒有積極性,一切發展就無從談起。同時,又要建立必要的約束機制,以最大程度抑制不良行為的產生。在實際工作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激勵兼容。實踐證明,當前我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大幅滑坡的狀況,與激勵約束機制的缺失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必須正視現實,尊重規律,努力構建、完善靈活高效同時又符合旅游業實際的激勵約束機制。
要建立科學、高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激勵措施既要鼓勵創新,激發效率,又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圍。二是要注意綜合運用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等多種措施,避免引發新的分配不公及唯金錢論傾向。三是約束機制要公開、透明,并注意有理、有力、有節,這樣才能收到約束個人,教育大家的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轉型期我國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任重道遠,有賴于各方配合、統籌規劃、科學決策,綜合運用教育、管理、激勵約束等多種手段。唯此,才能促使旅游從業人員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準,推動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小安、韓健民著:旅游強國之路――中國旅游產業政策體系研究,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天元、王連義編著:旅游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3]胡克培主編:思想品德修養與職業道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周偉光,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及失范治略,改革與戰略2006(10)
[5]儲九志主編: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6]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政策與法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版。
[7]譚為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課教學改革的探索,教育與職業2007(12)
[8]蔣炳輝著:旅游案例分析與啟示,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Occupation Ethic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en Zeng-hong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Jinan 250200,China)
【關鍵詞】社會實踐;素質教育;對策
社會實踐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勢下,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環節,不斷擴充以新的的內容,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專業知識面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教育新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國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并逐步向基地化、制度化、課程化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在資源整合和組織方式上的弊端,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突出表現在:
1.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存在偏差
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的提高,很多大學生都已經逐步認識到了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在實踐形式上,普遍存在著重視高質量社會實踐、輕視傳統型鍛煉,重視與自身就業相關的實習,輕視社會調查等基礎性實踐方式的誤區。也有許多同學以實結代替調查報告,有的報告甚至直接網上摘錄或整片抄襲,敷衍了事。
2.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不完善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來看,都呈現出相當的斷裂現象,也就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并沒有系統的納入大學生培養的整體設計,缺乏整體思維。主要表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普遍不是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知識特點來細分層次、逐漸推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普遍不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規劃和學分設計之中,沒有為社會實踐量身設計約束、引導與評價體系;大學生社會實踐僅僅只是依靠高校團委來組織和發動,沒有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合力,沒有借助專業老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專業指導,在調查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面臨的困難方面,“沒有合適的實踐項目”、“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缺乏指導”占了前三位;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功能異化的傾向,即賦予社會實踐過多職責而導致目標混淆。
3.大學生社會實踐缺少深度內容和實效性
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主要停留在淺層次,絕大部分為參觀調研、理論宣傳、文藝演出、社會調查、義務支教等形式,比較單一,實踐內容淺薄,且時間短暫,仍然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缺乏深度發展。在實效性方面,很多實踐活動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對其內容重視不夠;重視實踐活動的數量,對其質量重視不夠;重視實踐前期宣傳和后期總結評獎,對其過程重視不夠;重視教學計劃內社會實踐,對教學計劃外的實踐重視不夠。即使建立實踐基地,也缺乏對其長期化、制度化建設的進一步利用和探索。
4.大學生社會實踐資源浪費問題嚴重,缺乏資源整合
每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經??梢钥吹揭恍┘t色革命圣地如江西瑞金、井岡山等,幾乎每年都有實踐隊伍,安徽等省市的一些貧困地區,也幾乎都有實踐隊伍造訪,而對于沒有特色的普通社區、城鎮和鄉村,鮮有實踐隊伍踏足。在社會實踐主題的選擇上,也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5.大學生社會實踐缺少社會化運作
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要有一定的經費保障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和開展,但僅僅依靠有限的學校實踐經費,并不能滿足整個社會實踐的要求。二是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缺少必要的社會資金支持。三是社會實踐還只是作為高等教育范疇內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初級載體,有的實踐隊伍為實踐而實踐,并沒有真正的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二、深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對策研究
1.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樹立科學的社會實踐活動觀
社會實踐是一種具有中國教育特點的模糊的、囊括性特點的概念與行為,在傳統的認識里,社會實踐是一種附屬性的手段,即把社會實踐看作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視作課堂教學局限性的彌補。狹義的概念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接受的一種非第一課堂內教學的教育活動形式,既是一種空間概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教育專家們認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只使學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滿足,而且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手段。
社會實踐應有明確的主題、要求、目的性,要堅持內容與形式的一致、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一致,樹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的觀念而不僅僅是活動中受教育的客體,要從學生的思想、學業、心理、身體等實際情況出發,講究真實性、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原則,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鍛煉自我、服務社會、報效祖國,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收到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注重扎實推進,晚上社會實踐各項機制
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良性運行機制的建立。一是建立領導機制,強化學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意識,成立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與監督。二是建立社會實踐協作機制。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靠高校團委來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社會實踐的發展。三是要成立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注重社會實踐的過程評估和效果評估相結合,更加注重效果評估,把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身心品德等“軟素質”方面的影響作為評判的標準。
3.注重對社會實踐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進一步挖掘
要在社會實踐內容上進行挖掘,通過實踐活動的項目化運作和目標化管理,形成科學化的社會實踐運作體系。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理性定位,做好普及化建設,注重日常實踐方式養成。要進一步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如華東理工大學的大學生暑期生存體驗;借鑒國外社會實踐方式,如泰國的農村勞動教育活動,如美國的打工和做義工的社會服務,如日本的紀念性活動等,這些活動雖不像我國的社會實踐一樣具有明顯的組織優勢,但具有靈活性和長期性特點,其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雖然是緩慢的,但其效果是持久的。
4.注重對社會實踐資源的規劃和整合
要根據學校特色和社會需要,對社會實踐資源進行整合,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目前,很多高校在社會實踐資源整合和規劃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實踐項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愛心學?!?,每年排除兩千多名學生定期赴學校、社區等教學點開展義務授課服務,形成了“愛心連鎖”的規模效應。
5.加強社會實踐的社會化運作
社會化,是指作為個體的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化是一個包含豐富內容的成長過程,在自然人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人這個過程中,要使其掌握生活技能,培養其社會角色,并使其在社會中能承擔社會責任、權利和義務。要加強社會實踐的社會化運作,發掘與尋找社會實踐資源,學校還應發揮組織優勢,在人、財、物等方面積極投入。社會各界也應本著開放的姿態,積極與高校聯手,發揮在校大學生的智力優勢,使在校大學生的鍛煉成長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統一,真正使社會實踐成果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助推器。
一、職業教育受我國經濟轉型期多重擠壓
1.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管理制度的雙重擠壓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計劃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廢除;一方面是市場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轉型期產生的特定的,既非計劃經濟,又非市場經濟的獨特型態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仍然是無序運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著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職業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門頒布了一些實施細則外,總體上沒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適應市場經濟的職教法法律制度體系。(這個法律體系包括:職教辦學機構管理辦法、職教撥款和經費籌集制度、職業技術技能鑒定標準體系、職教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體系等),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社會總體對職教的定位,在理論上缺乏較為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據。(2)缺乏對典型的,有全面推廣意義的辦學、教學經驗的總結、提高及推行。(3)政府機構調整還未顧及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雖然呼聲很高,但實施中碰到許多困難,政府職能的定位還須等待;各級政府在政府行為上受某些領導偏見或認識不足的影響,法規制度形成的動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專項研究,政府對制度的建設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意識不夠等。從管理法規,到政府的管理職能、政府管理機構組織、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觀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計劃經濟由政府包辦“計劃驅動”的那一套,又有新時期市場經濟產生的“需求驅動”那一套,還有轉型期“計劃、規劃前瞻不準確”的問題。(4)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實際上還未達到與普遍教育并駕齊驅的地位。重學術、輕應用;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還在教育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傳統的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還被作為衡量標準套用于職教。(5)各種獨立的職教管理標準、規程、制度,沒有進行統一的整理、修訂;質量考核標準,國際規程等沒有全面引入職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見,傳統普教思維、理念和現代職教思維、理念的碰撞;新舊制度間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時期的制約因素與擴展需要同存,所引發的論爭增添了改革的風火。
2.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思想和市場經濟思想的多重擠壓
人常說“慣性是可怕的”。習慣了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職校的管理人員以及習慣了傳統普通教育的教師、學生和社會,對學術型、研究型普通大學辦學思想和管理模式備加推崇。他們習慣了傳統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對應的政府管理行為,認可傳統教育的評價觀、質量觀、辦學水平觀,鄙視職業技術教育。他們雖然對照搬蘇聯50年代的經驗有反感,但又對現代市場經濟不理解,把資本主義30年代所實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混淆起來。他們的心態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動往往是投機的。職教機構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師資受普通高校傳統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的影響,他們重視理論教學,不注意或忽視技術技能教學;他們欣賞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傳統三段式教學,鄙視“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教試驗;他們習慣于以教師為主導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對實驗教學、示范教學、研討式教學不適應或看不起。
3.轉型期職教受同時存在的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的雙重擠壓內外專家認為,我國下個世紀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依靠引入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增值產業驅動。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工藝流程的產業不可能一日之間被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技術取代。這就存在落后的生產工藝、技術不斷被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取代的轉型過程。鑒于職教理論水平的有限與對生產過程工藝水平的了解不夠,沒有對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設計,難以與區域產業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發展所需求的知識技術技能緊密聯系起來。二是我國職教師資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師資知識老化,實踐技術技能缺乏,習慣于傳統學科學術教學、對產業及相聯領域工藝流程、管理技術了解不夠。況且我國目前的職教師資培養提高措施也缺乏聯系新生產工藝、技術的渠道和參與生產實踐的要求,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區引進外資、合資發展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水平,而許多師資對之甚少了解或毫無接觸,對國際規程,國際慣例,國際標準和管理規范不熟悉,當然所培養的學生其知識、技術、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談不上培養與國際接軌的職教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的21世紀,如果我們的職教不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還在灌輸舊有的生產方式和落后的技術、工藝,則這種職教當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國職教的辦學條件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需要。許多學校的實訓工場、實驗室設備簡單、落后,而校外實踐工廠、實踐場所又缺乏先進的適合于職教的場所,也無法使職業技術教育與先進技術接軌,只能“紙上談兵”。
4.轉型期職教受傳統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現代的教育思想的擠壓,變革與阻滯、保守與創新的沖擊是教育思想論爭的主調
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入和職業技術教育異軍突起,職教成為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的一種教育。在整個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沖突相當突出。傳統普通教育,以課堂講授學科知識為主,以應試作為教學動力的驅動和最終評價途徑。了解普通教育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的許多職教管理人員和師資在實踐中感到彷徨、無所適從、甚至抵觸,反對。大多數人還未轉過彎來或雖有所認識,沒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時注重實踐環節的,通過學習、實踐,很快就適應了職教環境;一部分平時注重學術理論探討的人,或習慣于普通教育教學的人,教學現還未改變;而另一部分人,則在過渡時期、滲雜新舊。在我國經濟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業、產業專門人才為中心;而在走向市場經濟階段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思想應以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為中心。教育方法上過去主要是課堂講授,職教和普通學校職業化課程,應提倡啟發式、學導式教學。特別是職教技術技能教學,主要通過示范教學、學導式教學等方法培養“厚基礎,高技能”的專門人才。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職教從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與傳統普通教育距離拉大。在這個轉型期,教育思想的變革與阻滯、保守與創新的沖突,不僅在社會,在整個大教育,而且在職教機構內部(包括教師)在論爭。也只有通過論爭、試驗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學方法適應職教教學的要求,真正辦出職教特色。
5.轉型期參與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的“競爭”思想沖擊著傳統的教育視野
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面向21世紀的轉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目前,應重點研究經濟國際化中引發的高、中職教育與國際接軌問題,特別要注意“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人才國際化”兩大問題。職教機構要以國際眼光來培養人才,為增強我國各行業、產業的國際競爭的各種能力服務,實現走向國際市場的戰略。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不僅對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的經濟地位、現狀及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全國各地參與國際競爭也將逐漸擴大。以廣東為例,進出口占全國40%,大量企業不僅從專業,而且從素質上;不僅是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合資企業,而且是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甚至個體戶,都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由于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企業、行業的生產技術、管理規程、產品質量都通過與國際標準接軌來增加競爭力;用國際質量標準管理制度對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認證越來越普遍,許多企業既將之作為營銷手段,又作為企業內部工作流程制度。為此,這些行業、產業、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際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應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觀念意識,而且應具有適應國際競爭的才能。
我國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上,一是缺乏培養國際型人才的緊迫感;二是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三是缺少對國際標準、規范和先進技術技能的學習、了解;四是師生缺少在國際競爭環境中體驗、實習(在國外實習)的感性認識和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國際競爭相比,國內行業、產業、企業間的競爭更趨火熱,市場已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從短缺經濟(計劃經濟時期)變成過剩經濟(市場經濟時期),企業要生存,要盈利,必須從管理、產品技術創新、質量控制、營銷手段方面優勝才行。職業技術學校與培訓機構,除了給受教育者“競爭”意識教育外,同時應教會他們掌握盡可能新的技術、知識、工藝還要注意技術文化的養成和創造給他們更多的社會實踐、生產實踐機會,使他們在參與國內外競爭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擠壓下的轉型期職教,目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
1.繼承傳統與借鑒西方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從80年代引進西德“雙元制”到90年代引進“CBE”,反映了各級政府和一些職教機構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條性,缺乏科學思想。下面僅就發展型態進行分析。
實用型黃炎培先生創辦的“中華職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響我國現代職教時間最長的學術研究團體,對我國現代職教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陶行知、黃炎培等教育家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陶行知以鄉村生活為中心設置課程,注重勞動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強學生技能培養的思想。實用主義的影響,在80?90年代我國職教中有一個口碑是“管用、實用、夠用”。這個口碑在我國還沒有自己獨特的模式,但是,這個“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統一標準,統一管理規程和準確科學根據的模糊的、可塑性過大的職教型式,在90年代,逐漸被模塊式課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薦,率先在華東、東北等工業發達地區推廣。這個型式以“突出技能”為特色,強調社會、企業、學校、個人的融合合作關系。在該時期計劃經濟還未完全被市場經濟取代時,職業學校與就業企事業間是“公對公”的關系,所實行的就業政策是國家分配,不存在失業問題。在當時企業生產科技變化不很大的情況下,職業技能教育對社會職業和企業生產的適用周期比較長,突出技能訓練(特別是制式訓練)所起的作用明顯,對當時生產條件下的職工技能培訓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職校與企業的關系的改變,科技發展使職校職業技能訓練對社會職業和企業生產的適用周期逐步縮短,特別是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產生,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逐步推廣,對職教人才的技能、技術要求日新月異強調基礎訓練、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檔次的呼聲越來越高,雙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國那樣的政府、企業、學校、個人合作關系在中國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礎和社會支撐,逐漸顯露其不適應性,難于全面推行。盡管如此,“突出技能訓練、強調實踐訓練、基地的建設”的思想被認為是辦出職教特色的重要標志。雙元制模式經過中國式的改革,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符合四個合作關系條件下的中等職教,還在繼續試驗。
工專(師專)改進型
從80年代初開始,許多高等工程??茖W校,逐漸由本科壓縮型的??平逃?,改制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學,從師專文、理科專業中派生出一批高職專業。這些學校或專業,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課程的痕跡相當明顯。有些已經辦出了職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電機??茖W校、常州工業技術學院、惠州大學等);有些則還沒有從傳統普通工程??平逃忻撎コ鰜恚植磺濉案呗殹迸c“高?!薄?/p>
模塊型
90年代,各地又引進世界銀行推薦的加拿大CBE模式。這個模式歸結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把職業人才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要求用“課程模塊”一一對應,用活的課程模塊與多方向的專業方向對應。受教育者根據個性選擇和要求,選擇適合的模塊課程學習,教育機構也引導學生根據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來選擇課程模塊,達到預定的“能力要素”。CBE較為科學的課程設計與要求,無疑比“管用、實用、夠用”進步。CBE產生于60年代。鑒于該時代科技發展,經濟發達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職業崗位為對象,對制式訓練和科技度不那么高、變化不那么大的專業教育比較適合,許多高、中等職校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紀初科學技術發展迅猛飛進時,對信息產業、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的不適應。有關專家認為,CBE模式在有選擇的使用在某些傳統專業、制式專業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專業,經過改造創新、有較大的發展意義,但對高新技術產業型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應采取“基礎型”型式。
基礎型
以綜合大學職教學院為代表的以培養高職本科和高職研究生的試點院校,在研究世紀之交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行業、產業“現場工程師”人才的培養后,注意到“寬口徑,厚基礎”的知識與技術技能在未來人才發展中的持續性作用,強調職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強調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注意處理好長短期知識、技能與素質需求的關系,注重于較高水平的職業、技術、職業群、技術群型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開創了我國本科、研究生高職人才培養的先河,代表著我國職教向本科、碩士、博士層次人才培養的趨勢。缺點是對高層次高職人才(如學士、碩士、博士)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技術與技能水平的定位、標準如何突出職教特色,還未有完善的、具說服力的、循序漸進的,有突破性的經驗和實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學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學科、學術本位”教學和職教“能力本位”教學后,從大職教的觀點(普通高教是廣義職教的一部分,專門教育是重要的職業教育,狹義職教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發,認為,必須根據專業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質要求的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論是普教專業或者是職教專業(狹義的),不論是普教職業化或職教基礎化專業;或者各種介于普教與職教之間的專門教育專業(如律師、農藝師、醫生的法學、農學、醫學等有關專業),不要刻意去強調普教、職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劃分某一種訓練是職業訓練還是技術訓練,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專門教育??而是根據所培養人才的素質、知識技能的實際需要和課程目標要求,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取舍。
問題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與職教(狹義的)之間專門人才的教育問題,就去否定探索職業技術教育(狹義的)統一規律和特性呢?在狹義的職業技術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觀規律對它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可對專門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應注意的是須對具體的專業、具體的課程采取對應的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條件和時間安排等教學要求,不能將廣義職教的理念與狹義職教的理念借位。
經過多年的探索,各級政府和各個職教機構已經逐漸從繼承傳統和學習西方中清醒過來,企圖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職教模式。問題是還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與硬套之宮,不去研究這些模式的精髓,長處、短處、適用環境,從而使辦學實踐走彎路,阻礙了職教改革的健康發展。
2.快速發展中的職業技術教育面臨嚴重滯后的專業設置、課程規劃和教材建設問題單純計劃經濟時代,職教專業的產生是根據國有企業、事業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學校的專業派生出來的。隨著改革開展與市場經濟的產業和發展,轉變了經濟結構的組成成份(根據97年統計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為鄉鎮企業和外貿、合資企業),也改變了職教人才需求的組成格局;隨著經濟建設的活躍,高新技術產業份額的增大,職教各類、各層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職教根據行業、產業變化的專業設置也隨人力資本市場的改變而改變。由于市場的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中,計劃調控有時顯得無所做為,有時又受辦學單位利益驅動的左右;市場調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場、缺乏論證、預測、造成決策錯誤,一方面是過份短視,聽任利益的驅動?!盁衢T”專業:管理類、財經類專業出現了“緊缺??一哄而上??過剩??調整”的過程。這個調整是教育在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中對計劃調控和市場調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學費。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人的可行能力是最具建設性的因素。也就是說,人的素質和技能是可以通過教育、培訓、訓練等方式來提高的。所以,如何根據自身行業的特點培養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是各行各業的重要工作。對于勞動力密集的服務行業而言,從業人員或者說是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技能的培養更是如此,旅游行業也概莫能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旅游行業,除了具備一般服務業的特點外,還具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對其從業者的素質和服務技能的要求也有其獨特之處。
一、旅游業的性質和特點
旅游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利用旅游設施,通過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娛、購的勞務服務,去滿足旅游者旅行游覽消費的需要的行業。毫無疑問,旅游業是一種服務行業,旅游業除了具備一般服務行業的特點外,還有其獨特性。
(一)旅游業具有經濟性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活動。一方面,游客的旅游過程就是消費過程,游客不僅需要為景區景點支付門票,為旅游商品支付費用,還需要為旅游從業者提供的旅游服務支付報酬。另一方面,旅游活動的開展過程往往伴隨著其他經濟行為的發生,如餐飲、交通運輸、住宿等。旅游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業具有文化性
旅游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解讀行為。一方面,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不僅僅是欣賞自然風光,更是解讀沿途的人文風情以及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游客購買旅游特色產品、觀看歌舞展演、聽導游解說等,不僅是一種經濟消費行為,更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因為游客購買這些旅游產品的最終目的是體驗蘊涵在旅游產品中的文化內涵。具體而言,游客通過欣賞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跡、體驗民俗風情、品嘗美味佳肴等旅游活動感受不同的文化,滿足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三)旅游業具有綜合性
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除了實現游覽的目的,還必須在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進行消費。從傳統意義上講,餐飲、住宿、交通、娛樂、商業等皆屬于獨立的行業,這些獨立的行業為旅游業提供旅游產品,與旅游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為供應商和經銷商。因此,旅游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將各種不同的產業活動聯系在一起,形成旅游業綜合性的特點。
(四)旅游業具有涉外性
旅游活動的涉外性特點主要體現在旅游活動的異地性和流動性上。旅游業從業務類型看,包括3種類型:
1、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的國內旅游。
2、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的出境旅游。
3、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的入境旅游。
后兩種類型的旅游業務活動屬于涉外性質的業務。旅游活動經常發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之間,旅游從業者所提供的旅游服務經常面向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旅游企業的經營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將產生競爭性。因此,旅游業的涉外性要求,旅游產品的生產和營銷活動必須根據不同市場進行設計,對旅游從業者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旅游業具有社會性
隨著社會發展,旅游已經不再是少數人才有的活動和經歷,而成為普通大眾都能夠實現的大眾旅游?,F代社會,旅游已經像日?;顒右粯?,成為人們生活中普遍而又正常的現象。現代旅游活動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二、旅游業與其他服務行業從業者的素質和技能需求比較
從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素質和服務技能看,旅游業從業者除了需要具備一般服務行業從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和服務技能外,還需要具備一些獨特的政治素質、文化素養、道德情操、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更需要掌握良好的知識儲備、語言表達能力、溝通技巧等服務技能。
(一)一般服務業從業者的素質和技能要求
對于服務行業而言,從業者的服務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的主要產品,服務質量的好壞是企業效益好壞的關鍵,也是企業能否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同時,從業者的素質和服務技能是從業者本身在服務行業立足的基礎,更是從業者個人發展的關鍵能力。所以,服務行業的從業者都需要具備以下素質:
1、服務行業從業者應具備服務意識和職業熱情
服務意識即自覺主動做好服務工作的一種觀念和愿望。職業熱情即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熱愛和投入程度。服務行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過程不僅要投入大量的勞務,而且要經常與客人面對面,因此只有具備主動服務和自覺服務的職業意識和熱愛服務行業的工作熱情才能保證企業的服務質量,從而使服務行業順利發展。
2、服務行業從業者應有良好的禮儀禮貌
禮儀禮貌主要是服務行業從業者向消費者表示尊重、歡迎、友好的一種態度和意愿。禮儀禮貌的內容主要有儀表儀容形象、語言表達和行為舉止等。服務行業要求從業人員要衣冠整潔、形象美觀大方;講究語言藝術,行為舉止要文明得體。
3、服務行業從業人員要有優質的服務態度
熱忱的服務態度是服務行業從業者最基本的素質。具體來說,服務行業從業者在態度方面要做到: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負責;服務細致周到、熱情耐心。
當然,根據具體服務行業的性質和服務內容不同,其從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也有一些差別。不同的服務行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獨特性要求從業者具備一些獨特的素質。
(二)旅游業從業者的素質要求
旨在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綜合的旅游業,要求其從業者除了具備上述一般服務業從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外,還需要具備一些特定的素質。
1、要求良好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主體自身的認識能力、反應能力。作為旅游從業者,不僅需要有關旅游資源方面的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廣泛的輔常識,通過自身獨到的講解,給游客灌輸文化知識,豐富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因此,旅游從業者要勤奮好學,善于思考,在業務技能和文化素質方面全方位發展自己。
2、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情操
道德素質是指一個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境界、道德品質、道德情操、道德修養以及道德行為等。在旅游活動中,旅游從業人員是旅游企業的形象代表,對跨境旅游活動來說,也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因此,旅游從業人員道德素質水平不僅會影響旅游服務的質量,還會影響到旅游企業甚至國家的聲譽。因此,旅游從業人員要有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不謀私利、服務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懷。
3、旅游從業者要有穩定的情緒和堅強的性格
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反映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是一個人精神狀態的總和。它包括心理的穩定性、心理的相容性、心理的創造性和心理的時效性等。旅游從業者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也會經常面對各種性格特征的旅游者,因此,要學會處理好與游客之間的關系,旅游從業者應當開朗熱情、冷靜理智,有較高的心理素質水平。
4、旅游從業人員要有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精神
身體素質是指人的健康狀況、精力充沛狀況和身體的適應能力等等。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人的各種實際工作能力的發揮。身體強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調動意志力和應變能力。否則,病魔纏身,神志麻木,其余皆會落空。從工作性質上來看,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員經常跟隨游客跋山涉水進行戶外旅游服務。因此,旅游從業人員應當比一般人有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飽滿的精力。
(三)旅游從業者的技能要求
一般的服務行業,要求從業者具備服務常識,具備一定的業務技能和溝通技能。當然,各個行業以及同一行業的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工種,對從業者技能的要求也有差別。例如,金融行業從業者需要精通一定的財務知識和數據處理能力。又如,健康保健行業要求從業人員要有一定的醫療常識和保健技能。再如,銷售服務需要從業者具備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雖然沒有任何機構對旅游從業者需要掌握的服務技能提出統一要求,但由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組織編寫并于1996年出版的《中國旅游行業崗位規范》一書所列出的關于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汽車公司三大系列共413個崗位的規范要求給我們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旅游從業者需掌握的旅游服務技能包括:
1、完善的知識技能
旅游從業人員必須有廣泛的知識儲備。一方面,旅游業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既涉及到政治、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一般領域的知識,又涉及到高科技、美學、心理學、宗教、環保等高層次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游客來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有不同的職業和閱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和心理要求,有不同的生活習俗和,等等。他們在旅游活動中會不斷提出各種各樣涉及到各種知識的問題。如果旅游從業人員知識貧乏,就很難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無法使旅游者得到理想的旅游體驗。因此,除了本崗位的服務常識、技能、技巧和禮節禮貌常識外,旅游從業人員還應懂得一些與旅游有關的或發生意外情況時能發揮作用的知識。如:本地和外地的風景名勝知識、交通知識、郵電知識、貨幣和保險知識、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知識、衛生和救護常識、節氣和天氣常識等等。
2、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旅游服務的重要工具之一。旅游從業人員尤其是導游員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工作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效果。在工作過程中,旅游從業人員要講好普通話,語音語調要準確,詞匯要豐富,表達要準確,態度誠懇、簡潔準確地將語意傳達給游客。因此,接待人員必須加強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的培養和鍛煉。此外,由于經常接待國外賓客,接待人員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也是非常必要的。旅游業中的各種職業對外語的要求雖然不同,如對導游、陪同和許多第一線天天接觸外國客人的接待人員的外語要求就高一些,而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外語要求相對較低。但不管怎樣,最起碼的日常生活會話和本職工作范圍內常碰到的有關詞匯和用語還是要掌握的。
3、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
旅游從業人員的每一次接待服務,面對的服務對象都是不一樣的。每一批游客都會有年齡、性格、信仰、生活習慣、個人經歷、文化修養、心理素質、身體狀況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他們在旅游中的各環節的需求上往往也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旅游從業者必須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并學會與各種類型的游客打交道,努力做到使每位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4、隨機應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在旅游接待中,有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會突然發生一些重大事故。旅游從業人員平時要學習、掌握一些處理意外事故的知識、技巧,一旦遇到意外事故,除及時匯報外,自己能做到保持冷靜,以積極的態度,客觀分析情況,準確做出判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三、旅游從業者與其他服務行業從業者培養的異同比較
旅游業從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和服務技能與其他服務業從業者由較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旅游業從業者的素質和服務技能的培養有其獨特之處,具體體現在培養途徑、培養內容和培養周期三個方面。
(一)從培養途徑來看
旅游企業從業人員與其他服務行業的培養途徑的相同點在于都有正規的學校教育途徑,既作為學歷教育的從中專教育、大專教育到本科和研究生各個層次的完善的教育培養體系,又有社會行業和企業的在職培訓。從業人員都可以通過各種正規的教育途徑獲得系統的培養?;诼糜涡袠I發展的需求和旅游人才的現狀,目前我國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養途徑也正在擴大,各種教育培養機構相輔相成,形成了以學歷教育為主,社會培養為輔,不斷優化、與時俱進的培養局面。目前旅游人才的培養途徑不僅有各類高校中的課堂的系統理論培養,還形成校企結合、實習、實踐等相互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
(二)從培養內容來看
旅游業屬于服務行業,與其他服務行業相同的是,從業人員的培養內容都涉及到服務業的基本理論和服務業所需求的素質和業務技能。由于旅游活動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旅游業實際上就是多個行業的組合。旅游業的運營與發展與餐飲、住宿、交通、商業、娛樂等行業緊密相聯,這些行業都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因此旅游從業人員的培養除了要求掌握旅游活動相關的素質和技能外還需廣泛增加與之相關行業的服務知識和業務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旅游人才的培養實際上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從培養周期來看
與其他行業一樣,通過正規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屬于較長周期的培養,中專和大專教育人才培養一般需要3年,本科教育一般需要4年,而研究生層次的教育需要3-6年不等。而社會培訓教育屬于短期培訓,一般根據行業的發展變化或企業自身的發展設定,周期一般從幾天到幾個月等長短不一。其他行業的人才培養一般將學歷教育的長期培訓和社會短期培訓嚴格分開,在學校集中理論培養,進入企業進行不定期的各種培訓。而旅游人才的培養學歷教育和實習實踐需尤為密切的結合。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較大,發展態勢瞬息萬變,因此旅游從業者需適應行業發展,與時俱進,隨時補充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例如,旅游專業人才在校進行旅游知識理論培養期間,會穿插到相關的旅游企業進行短期實習實踐;已經進入旅游企業工作的旅游從業者也會參加行業協會組織的年檢以及不定期的旅游理論知識培訓。
四、結語
總體上看,作為服務行業類型之一的旅游業既具有一般服務行業的特點,又有其獨特性。旅游行業從業者既要具備一般服務行業從業者的素質和技能,也要具備一些從事旅游服務業的獨特素質和服務技能。所以,同一般服務行業一樣,旅游業從業者的培養途徑日益正規化,培養周期長短不一,并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培養體系。同時,較一般服務行業而言,旅游業從業者的培養方式更加靈活,培養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