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8: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銀行債券投資業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商業銀行 債券投資 管理策略
一、引言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不斷完善,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拓寬資金運用渠道和改善資產結構的主要工具,債券投資收益也成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有利于商業銀行減少經營風險,有利于增加銀行資產流動性,從而保證銀行利潤目標能夠順利實現,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現階段還存在諸多風險,文章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存在的風險提出相應管理策略,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效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二、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管理現狀
(一)債券投資業務量逐年增多,占總資產投資比逐年增重
早在1997年,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資產占銀行總資產比重不超過5%,直到2007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資產就已占銀行總資產比重的20%以上,我國的工商銀行更是達到35.78%(由工商銀行2007年報數據整理而得),同時,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量不斷增多,銀行在債券市場控制力也明顯增強,截至2007年底,我國商業銀行持有債券市場67.6%(8.33萬億)的存量,這足以說明商業銀行在債券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市場資金的主要提供者[1]。
(二)銀行受政策、市場和自身特點等因素影響,加深債券投資力度
我國商業銀行受到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加深債券投資力度,債券投資已成為銀行配置資產的重要渠道,同時促進銀行流動性資產的配置。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債券市場在深度與廣度上發展,使債券市場參與量迅速增加以及類型多元化,同時銀行可以更自由的調整資產結構,從而提高交易率以及資產管理的靈活性。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采用分業經營管理制度,從而使債券成為除信貸投資外另一種重要資產配置方式,而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經營成本低,債券投資業務操作可控性強,也不用營業網點的支持,投資整體利息收益較平穩,因此,避免小銀行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弱點,同時合理配置債券期限結構滿足資產流動性需求。
三、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降低銀行經營風險
我國中央銀行依據國際《巴塞爾協議》監督標準,將資產負債表上不同種類資產和表外項目產生所有風險與資本相聯系,以評估銀行資產應當具有的規模,若要確定各類資產風險含量,在移除資產的情況下根據資產風險權數即可得知[2]。我國中央銀行限定所有商業銀行全部風險資產必須在總資產比重60%以內,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流動性較差,風險大,并且不容易改變,而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進行債券投資,購買安全性與流動性高的債券以調控信貸資產風險,從而降低銀行經營風險。
(二)有助于銀行資產流動
銀行資產流動性良好標志銀行經營活動正常穩健,保持資產的流動性是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重要原則[3]。銀行流動性資產包括銀行庫存現金、銀行間拆出、可轉動大額存單以及債券投資,而債券投資中短期國庫券以及中長期債券的資金流動性強。銀行為滿足儲戶提存和社會需求就必須隨時保持資金流動性,而通常銀行貸款并不能滿足資金流動需求,此時,銀行將庫存資金為一級儲備,短期債券投資作為二級儲備,若銀行面臨大批提款和資金需求,先動用庫存資金,再動用短期債券以滿足社會大批資金需求。有利于銀行利潤目標實現。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獲取收益。銀行需要資金運用獲取收益以填補銀行吸收存款和對外借款業務籌集的資金,若銀行貸款需求旺盛、貸款收益高而風險低,銀行通過貸款獲取收益,若銀行貸款的下降、貸款風險大以及銀行競爭激烈,資金閑置在銀行不能獲取收益,銀行就需要利用資金投資債券,以債券票面利息、市場利率下跌或債券價格上升增值銀行資產,最終使銀行收益最大化。
四、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存在的風險
(一)債券投資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健全完整債券投資制度,債券業務沒有制定具體細則和業務流程;債券管理沒有制定重大市場風險應急備案和違規責任懲處制度;債券業務管理沒有規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風險測試,也沒有專門風險管理部門對債券投資業務風險分析和控制;投資決策沒有以債券種類、價格、期限以及市場利率等基礎因素為綜合評定決策機制,導致債券業務操作不規范并加大風險;此外,部分小銀行對賬業務操作流程沒有細化,對賬責任人不明確,也未按照會計核算管理基本要求每日核實賬目,而資金中心與托管機構按面值對賬而沒有對賬單。
(二)債券投資風險管理水平不足
我國部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不足,銀行受人力不足、專業水平有限以及工作不專職等情況影響,風險管理部門實際監控債券風險未能實現風險由定性轉為定量分析,也沒有制定市場風險資本分配機制以及制定出重大市場風險應急備案,從而降低風險監控效果;另外,很多銀行在債券業務交易上沒有制定交易性業務頻繁止損制度,也沒有根據業務總量、債券種類、期限等基礎因素制定損失補償機制;此外,銀行間債券市場風險審計空白。
(三)債券投資內部監督機制力度不強
我國部分銀行崗位設置交叉,前后臺未能按要求嚴格分離,存在混崗操作現象;部分銀行風險不重視風險控制,沒有按銀監會《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要求設立專門債券投資交易賬戶;部分銀行資金中心沒有U盾、密碼檢查登記簿和印章使用登記簿,導致印章使用情況不明確、密碼更換無記錄等操作不規范現象;部分銀行短期逐利性較強,頻繁進行債券買賣,推高債券利率,增加債券收益率,以獲取價差收益;債券業務風險管理邊緣化,未擬定相關風險約束指標和風險審計報告以及制定債券業務全面檢查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
五、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風險管理策略
(一)采取利率交換的方式防范風險
利率交換就是兩個主體將與名義本金相等的債券和票據定期交換,較為常見的利率交換是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風險交換,商業銀行以浮動利率作為固定利率就可以使市場利率風險得到避免[4]。利率交換能夠有效的解決基差風險和利率交換風險,通常被作為商業銀行防范常年利率風險的重要途徑。
(二)采用債券組合期限管理防范風險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要遵循資產總量平衡和結構對應原則。我國商業銀行要從市場流動性風險、自身風險承受力和資金來源期限等方面確定資金使用期限,而債券投資在銀行總資產比重中不斷加重使得銀行要根據自身負債結構確定債券組合期限。隨著原有投資賬戶和交易賬戶的相互轉換制度將被禁止,商業銀行更需要謹慎并按照市場變化情況以合理配置債券投資組合結構,進而降低債券投資業務風險。
(三)信用風險合理化管理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雖小,然而隨著銀行次級債與企業短期債不斷發展,債券品種不斷增多,債券信用管理顯得十分重要。商業銀行通過制定動態信息傳遞機制以防范債券主體風險,同時收集并分析企業披露信息,創建好內部信息構架和制定專遞機制以加強債券內部信用評估機制,此外,根據不同信用等級進行不同限額管理。商業銀行間通過授信額度相互共用以防范個體客戶風險,同時,制定債券信用評估制度以控制債券業務的信用風險。
(四)市場預測能力的提升
商業銀行利率和流動性風險主要原因是政策變動,商業銀行金融工具的估值會根據市場利率變化而改變,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收益能力與財務方面也會受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必須依照政策的改變敏銳洞察市場環境和宏觀經濟情況,從而有效防范商業銀行利率和流動風險。
六、結束語
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正不斷發展,債券的品種也不斷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越來越高,銀行債券投資的意愿也不斷增加,銀行債券投資有利于有利于商業銀行減少經營風險,有利于增加銀行資產流動性,實現銀行利潤目標的順利完成,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債券投資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還存在著諸多的風險,商業銀行需要制定有效的有效的銀行債券投資管理策略以防范風險,從而使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更加安全可靠,實現銀行收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趙用學,索理.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分析[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02(02):69-70.
央行:需關注未來物價上行風險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2年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4%。其中,城市上漲3.4%,農村上漲3.3%;食品價格上漲7.0%,非食品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4.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7%。1-4月份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7%。與此對楊,央行《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對未來物價上行風險也需關注。同時聲稱將靈活運用利率等價格調控手段,調節資金需求和投資儲蓄行為,促進經濟和價格總水平穩定。央行突施650億逆回購緩釋銀行間資金流動
截止5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本周(4月30日-5月4日)在公開市場實現資金凈投放1170億元人民幣,創下15周新高。再度開啟了增加銀行流動性的逆回購操作,與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仍較為緊張有一定關系。銀行首季存貸款增長明顯放緩
“五一”節后回來,各家銀行已全數對2012年一季度季報披露完畢。根據季報顯示,2012年以來,銀行存貸款增長放緩,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一季度不僅存款僅實現個位數增長,且貸款增速也遠低于2011年同期。而中信銀行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部分銀行將目光瞄準了非信貸業務。光大銀行、深發展等部分銀行2012年一季度同業業務中,拆出資金比年初最多增加逾110%。銀監會剎車“貸轉債”規范債券市場
隨著債券市場規模日益膨脹,海龍債兌付危機虛驚倒逼,銀監會開著手規范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并于4月下旬下發了《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該通知的核心條款在于,商業銀行開展債券包銷業務時,應將承諾包銷的全部金額納入統一授信管理體系,并納入授信集中度計算;商業銀行投資部門投資于本行所主承銷債券的金額,在債券存續期內,不應超過當只債券發行量的20%。自2011年初以來,貸轉債現象十分瘋狂,此次銀監會對銀行投資上限的確定,將約束銀行將貸款轉化為企業債的規模,加強風險控制。
二是抵押銀行債券式。在住房金融市場上有專門的抵押銀行(mortgage bank),通過發行抵押銀行債券籌集資金,再向他的客戶發放住房貸款。抵押銀行不是通過吸收存款來創造貸款的,因此不需要眾多的銀行網點,但是需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債券市場。抵押銀行債券主要有擔保發行債券、抵押發行債券,信用債券和抵押信托債券等。抵押銀行制度在德國最為發達,芬蘭住宅抵押銀行、意大利倫巴底省銀行和抵押信貸銀行也是這一類的抵押銀行。美國、丹麥、瑞典、韓國和加拿大等國家也有這種抵押銀行債券。
一、存款儲蓄方式的內在缺陷和資產證券化的準備成本、收益以及時機
在存款儲蓄方式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負債是儲蓄存款,具有中短期性質,其資產住房抵押貸款具有長期性,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因此資產和負債在期限上出現結構性倒掛,這種倒掛會導致商業銀行面臨流動性不足、資金周轉不暢,問題嚴重時甚至發生擠兌風潮和支付危機。
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增加商業銀行抵押貸款債權的流動性,把這種長期的資產變成流動性很強的資產。美國的住房金融市場在經歷了上述結構性矛盾引發的一系列儲蓄銀行支付危機和破產風波后,進行了金融創新,在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之外創造了一個資產證券化的二級市場,商業銀行及時將抵押貸款債權賣斷給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載體再通過證券化,將所購買的債權轉變成分割開了的和可流通轉讓的證券,出售給投資者。美國的這種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不僅解決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上的倒掛,而且擴大了存款儲蓄融資方式在住房金融市場上的份額,也促進了住房金融市場和住房產業的發展。但是,抵押貸款證券化需要很高的前期準備成本,包括證券定價、倍用增級、一級市場債權規模、證券化市場上作為投資的買方力量、會計準則、稅收優惠、法律法規條款、證券市場環境、監管的制度安排、人才和技術上的準備。這些準備成本有的是短期性的,有的是長期性的。短期性的可以通過跨越式和爆炸性的發展來完成,長期性的則必須通過積累和消化才能解決。有的成本屬于環境因素,有的屬于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可以通過制度創新或改進來實現,但環境因素卻是離不開一個培育和成長的過程。
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面臨基礎脆弱、制度條件和環境條件缺乏的問題。有人認為我國缺乏大量、持續、長期和穩定的資金供給,即機構投資者的現狀不能支撐資產證券化,一方面我國能夠參與各種證券投資的機構投資者比較少,類似于國外那種典型的機構投資者之數量更少;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能真正用于投資的資金規模也很有限。雖然我國已有8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和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蓄,但是由于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復雜性和個人投資者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我國的個人投資者更不可能成為大規模資產證券化穩定持久的主要投資者。也有人認為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面臨制度和環境障礙,存在信用限制、法律限制、市場環境限制、監管問題、人才和技術限制。還有人通過觀察和分析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認為我國一級市場的交易規模不大(到2000年底,住房抵押貸款僅占gdp的4%,并且限于沿海地區的少數發達地區),不足以形成足夠的債權集合來形成證券化的“資產池”(asset pool)。而且對證券定價等實務問題的研究不夠充分。國有商業銀行也并未出現流動性不足的資金瓶頸制約。事實上,大部分商業銀行目前只對不良資產證券化感興趣,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相對于其他資產來說還是優良資產,不僅能給銀行創造效益,還能優化資產結構,而且違約率很低(目前僅為0.3%),所以商業銀行對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熱情不高。另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總計6380億元,分別僅占到當年gdp和銀行信貸的7.9%和6.6%.在實行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發達國家,銀行抵押貸款余額與銀行信貸余額的比例通常是30%到40%,可見我國住房抵押貸款的規模顯然還不夠。
存款儲蓄和抵押貸款證券化、抵押銀行債券都是達到發展我國住房消費金融市場和住房產業,發展我國債券市場三重目的的兩種手段。但是,由上所述,現在在我國實行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不僅前期準備成本很高,所帶來的收益小,而且我國證券化的時機也不成熟。所以目前主要不是在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之外創造一個二級市場,實行資產證券化達到三重目的,而是在于除了繼續壯大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之外,要努力發揮另一種手段的作用,即發展抵押銀行債券。抵押銀行發行抵押銀行債券籌集住房貸款資金,恰好不僅前期準備成本小,收益大,而且不存在時機問題。
二、抵押銀行債券的優勢分析
(一)成本分析
抵押銀行籌集的資金和發放的貸款都是長期性的,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對稱,所以抵押銀行不僅很好地銜接了債券市場和長期借貸市場,而且不存在存款儲蓄制度的內在缺陷。同時,我國現有債券市場的發展程度基本上可以支持發行抵押銀行債券,其優勢在于:避免了證券化那樣的高準備成本和時機成熟問題;不存在證券化那種很復雜的定價問題(如:提前還款模型和期權調整價差法);無需一個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來支撐;在人才和技術上沒有特別要求;現有的稅收政策、會計準則和監管主體完全適用;在法律法規上,只需對抵押銀行和抵押銀行債券做出有關的法律界定即可。由于抵押銀行債券不僅適合機構投資者,同時因為對投資者的投資技術沒有較高的要求,所以也完全適合廣大中小投資者,因此,抵押銀行債券有足夠的、持久的和穩定的資金供給。
我國的債券市場自1981年財政部正式發行國債以來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幾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發行方式和承銷程序越來越規范;實行一級自營商制度;交易品種增加較快,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和可贖回債券等。市場發行主體和參與者迅速擴大,當前我國債券市場的發行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等;市場交易主體包括居民、企事業單位、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銀行機構等在內。債券交易系統、登記、結算和托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交易規則日趨完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現在主要有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兩大市場;債券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與此同時,為了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和進行我國金融體系第三階段的改革,我國將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由此采取的有關舉措更將為抵押銀行債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收益分析
1.通過完善住房消費金融市場,實現住房投資的大眾化和機構化,進而促進我國房地產業進一步發展。住房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它不僅可以帶動住房消費和擴大內需,還可以通過產業關聯性帶動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和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住房是我國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居民的住房水平是居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反映指標。抵押銀行通過發行抵押銀行債券不僅可以將小額的閑散的資金集合起來,而且也可以吸收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資金,然后再放貸給需要住房融資的人,這樣實現了住房投資的大眾化,擴大了住房消費容量。同時這種直接融資方式融資迅速,成本低,數額大,期限長,能很好地滿足居民住房消費貸款的需要。居民的住房消費會帶動和刺激住房的生產,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的更大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投資統計司的資料,我國房地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還有待提高,2000年底我國城市缺房戶有156萬戶,其中人均住宅面積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戶還有34.6萬戶,640個城市尚有2200多萬平方米的危房需要改造。在“十五”期間大約有1350萬對新婚夫婦需要住房。此外,我國城市人口每年大約凈增800萬人左右。另據建設部的消息,新世紀前5年,我國住房建設的發展目標是:全國城鎮新建住宅27億平方米;
農村新建30億平方米。由此可見,我國住宅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無論是從我國具體實際還是國際實踐經驗來看,一個如此巨大的市場,僅僅依靠存款儲蓄制度和我國目前的公積金制度是滿足不了住房消費金融市場上的融資需要的,也帶動不起住房產業的壯大。我們必須要利用另外一種主要融資方式,即抵押銀行債券。
2.有利于推動我國融資方式的非中介化和國民經濟的證券化。西方經濟學者rybczynski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互發展過程的關系分為下列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銀行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的“銀行主導”階段,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然后向企業和家庭發放貸款。第二階段是金融市場直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的“市場主導”階段。該階段以初級證券化為典型特征,企業通過在金融市場上直接發行票據、債券和股票實現融資,產生金融業上的脫媒現象(disinterm ediation),即融資的非中介化。第三階段是“強市場主導”階段,仍以金融市場直接融資為主,并且繼續侵蝕間接融資的傳統陣地。該階段以二級證券化(即資產證券化)為主要特征。我國金融市場顯然還沒有發展到“強市場主導”的第三階段,但是融資的非中介化趨勢正在發展之中。抵押銀行債券是屬于典型的初級證券化,因此它的發展必將促進我國金融業的脫媒,也將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升級,從而提高國民經濟證券化率(指證券市場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證券化水平還很低,1999年證券化比率是33%,流通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8.25%.而1996年美國的證券化水平是115.6%,英國是151.9%,新加坡是159.7%,日本是67.2%,澳大利亞是79.5%,泰國是53.9%,印度是34.4%。
3.增加投資者的投資品種,進一步促進我國的儲蓄分流。從微觀上來說,抵押銀行債券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因為有銀行信譽、個人財產抵押、政府的擔?;蛘咂渌问降膫鶛啾WC,安全系數高,信用等級一般與政府債券一樣,都為aaa級。抵押品住房具有增值保值的投資作用,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時期。利率通常比政府債券高,因而投資收益率比較高。交易很活躍,可以隨時轉讓。抵押銀行債券還有很多不同的檔級,可以滿足投資者的不同投資需求,所以對投資者來說它是一種優異的投資產品。從宏觀上來看,抵押債券的發行意味著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增多,有利于我國目前儲蓄分流的進一步發展,防止儲蓄的沉淀,居民的儲蓄轉變為生產性投資,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也不會造成證券市場上的泡沫。同時,儲蓄分流是一種金融深化,而金融的深化提高了國民經濟的金融化程度。
4.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進而擴大和完善資本市場。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地進一步發展面臨以下主要問題:規模不夠,目前債券余額只占gdp的24%;各種債券的發行量嚴重不平衡,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占主導地位;債券品種單一;流動性差和市場需要改革與創新。抵押銀行債券作為債券市場和住房消費金融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的產生與發展不僅是我國金融體系第三階段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債券市場的改革與創新的要求和表現,而且有利于改變目前債券市場發展中的不足,推進債券市場的發展。雖然抵押貸款證券化同樣也能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也是成熟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我國金融體系還沒有發展到上文所述的“強市場主導”階段,而且抵押銀行債券目前具有相對于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明顯優勢,所以我們不應急于把證券化債券作為第三階段改革和債券市場發展的重點。當股市出現較大規模的下跌,使股票投資收益率或安全性降低時,股市資金就會大規模撤出。又因為債券市場的發展相對于它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和股市的發展來說處于弱勢,所以流出的資金最后只能流入銀行,變成銀行儲蓄。而由儲蓄帶來的銀行貸款主要是向企業提供短期性流動資金,即使提供長期貸款也主要是面向大型企業,并且附帶有限制性條款(包括一般性、例行性和特殊性條款)。可見股市和債市在發展上的這種不平衡導致股市的波動對直接投融資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太大。更重要的是,問題還在于我國股市的發展雖然一直很快,但一直不規范和不健全。這種不規范很容易造成股市的大幅波動。即使今后我國股市規范健康地發展,股市的波動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企業業績波動與分化比較大,企業業績和生存的變化莫測決定了股票價格和股市指數是波動型的;其次,因為人民幣不是世界貨幣,一旦匯率水平受到國際投資者懷疑,加之我國穩定匯率的政策操作空間有限,這種懷疑會很容易帶來股市的波動。股市的波動明顯會影響股市投資收益率的變化。因此,我國必須有一個與股票市場的發展比較對稱的債券市場來調節儲蓄資金在股市和債市之間的流動以及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的流動。抵押銀行債券作為債券市場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品種,它的發展有助于改變我國股市與債市發展上的不平衡,并且也有利于凋節儲蓄資金在金融市場上的流動。
三、抵押銀行債券的制度安排
(一)抵押銀行機構的設立
抵押銀行是抵押銀行債券的發行主體,因此設立抵押銀行是抵押銀行制度的重要一環。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抵押銀行一般是其它金融機構的附屬機構,所以我們可以在我國現有金融機構的基礎上考慮抵押銀行的設置。根據抵押銀行的所有者之不同,本文認為以下幾種模式很值得考慮。
模式一:國內的商業銀行組建自己的附屬機構抵押銀行
雖然抵押銀行不需要眾多的銀行網點來吸收存款作為貸款資金來源,但是,抵押銀行需要借助于廣泛的銀行網點把住房貸款發放給分散的住房資金需求者。而商業銀行不僅有廣泛的網點和分支機構,而且還有眾多的客戶渠道。同時,抵押銀行的貸款還可以與母公司商業銀行的住房貸款(一般是中短期貸款)形成組合貸款,這樣整個集團公司通過這種“一站式”服務更好地滿足了借款人的資金需要,在住房金融市場也盡量實現了最大化收益。當然,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抵押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受理貸款申請,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對銀行網點的依賴。
模式二:由幾家商業銀行聯合出資成立抵押銀行
這種模式下的抵押銀行資本雄厚,信譽等級更高,從而可以降低發債的利率,實現低成本融資,有利于資產的擴大。同時,抵押銀行也相當于可以利用投資各方之商業銀行的客戶渠道和銀行網點來推銷住房貸款。這種模式有點類似于前面提到的在美國有幾家銀行聯合成立發行抵押銀行債券的財務機構。
模式三: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聯合出資成立
一個成熟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離不開保險公司的參與。例如:美國規定貸款成數超過80%,必須由保險公司擔保,不足80%的則鼓勵保險公司參與;英國的保險公司保險借款人的支付能力;澳大利亞的保險公司保險因借款人違約給貸款機構帶來的損失;日本規定住房借款人必須購買人壽保險;香港的按揭證券公司為貸款人提供保險。保險公司的參與可以提高貸款成數,擴大消費容量,降低抵押銀行等住房貸款機構的貸款風險,最終促進住房金融業的發展。所以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抵押銀行,可以使抵押銀行享受兩者在住房金融市場上的資源優勢。保險公司因此而進入住房貸款市場,商業銀行因此而找到一種新的籌集住房資金方式,降低了貸款風險,進一步擴大了住房貸款。
(二)抵押銀行債券業務經營和操作上的制度安排
在債券品種上,除了發行固定利率等普通抵押債券外,還可以借鑒我國發行可轉換債券和可贖回債券的經驗,發行可轉化抵押債券和可贖回抵押債券。這兩種債券是抵押銀行債券中很重要的品種??赊D化抵押債券是指抵押債券持有者可以在債券到期時要求發行人還本付息,也可以要求購買住房,投資抵押債券的本息轉換為住房預付款,根據債券本息和預付款的差額,抵押銀行對債券持有人多退少補。這意味著債券到期時投資轉換為住房投資或者是住房消費??哨H回債券是指在抵押債券上附加提前贖回條款。抵押銀行有權在發行一段時間后按約定價格贖回部分或全部債券。這樣當市場利率降低時,抵押銀行會行使贖回權,償還以前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再按當前的低利率發行新債券借人資金??哨H回債券大大降低了抵押銀行負債的利率風險和期限風險,也降低了其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風險和期限風險。此外,抵押銀行通常只能就房產價值的60%進行債券融資。所以,在有保險公司參與住房貸款市場和抵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較高時,抵押銀行可以發行信用債券。當住房貸款需求大于資金供給時,在一定條件下抵押銀行可以通過貨幣市場獲得短期融資。在發行方式上,可以借鑒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統一債券的做法,短期籌資循環不斷,新老交替,這樣短期融資也就變成了長期融資,負債和資產期限結構還是對稱的,不會出現資產負債的結構性倒掛。
因為住房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住房產業又是我國的主導產業主一,所以在抵押銀行的制度安排上,政府還應該對抵押銀行債券的籌資收入實行稅收優惠,或者政府在債券發行上提供擔保,也可以由政府引導建立抵押銀行債券擔?;?,從而增加債券的信用等級,降低抵押銀行的籌資成本,政府相當于只以或是負債的形式或是少量財政資金就實現了自己在住房產業上的相關利益。
(三)法律法規的安排
抵押銀行是通過發行抵押債券籌集資金和發放住房貸款的銀行機構,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抵押銀行法),對抵押銀行的設立、變更和撤銷,經營和管理,專業化原則,抵押銀行債券等諸多方面做出嚴格的法律界定,并且把上述有關的制度安排上升為法律的意志。同時,因為抵押銀行發放住房貸款,所以也必須遵循人民銀行頒布的(貸款通則)。嚴格限制經營范圍和實行專業化經營是抵押銀行制度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德國抵押銀行制度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
(四)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擴大利率市場化的覆蓋范圍
抵押銀行債券是利率產品,對利率的過多限制使得不同債券的投資價值和風險難以得到有效實現。此外,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戴根有認為,隨著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帶來的新型經營方式和金融產品將使中央銀行在與其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這種不利地位將促進利率市場化。除了利率市場化外,也還需建設一個全國債券市場而形成真正反映以市場供求狀況為基礎的市場化利率。社科院的李揚博士認為,我國債券市場已基本上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如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發行,未來要做的就是擴大市場化的覆蓋范圍,井且鼓勵銀行發行和購買債券,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發行抵押銀行債券時借鑒和參照國債的發行方式。
「參考文獻
[1]主編。中國房地產金融全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2]尹伯成等編著。房地產金融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梁定邦主編。中國資本市場前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汪利娜。發展我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幾點思考[j].財經科學,2000,(5)
[5]程定華。淺談中國債券市場[j].現代管理科學,2001,(5)
[6]盧曉平。債券市場發展將成為主旋律-訪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揚博士[n].上海證券報,2002-4
境外投資包括國家外匯儲備投資、中資商業銀行境外股權收購和并購投資、境內合格投資者(QDII)進行的證券類投資、企業對外進行的股權和并購投資。本文重點分析服務業企業的境外投資。
2007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今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這兩個文件為支持服務業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從目前的情況看,境外投資主要分布于服務業(第三產業)企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金融業中的銀行和非銀行企業積極開展股權和并購投資,二是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初步開始進行以收購各類資源為主的并購投資。這在兩方面均取得初步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一)金融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聯袂進行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
在2007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美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黑石集團、摩根士丹利;國家開發銀行對英國巴克萊銀行分別進行股權投資之后,今年國內的多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繼續開展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投資對象有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小銀行,甚至包括歐洲歷史上的老牌銀行。在投資中力求控股或占據大股東地位。
1、多家銀行企業開展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
(1)民生銀行投資美國美聯銀行。2008年3月1日,中國銀監會同意民生銀行公司參股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持股比例4.9%。年底前,民生銀行可增持至9.9%。同時享有增持股份至20%的期權。該銀行是一家專為美國本土華人企業以及在大中華區從事業務往來的美國公司提供各項服務的專業銀行,其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
(2)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2008年5月30日,招商銀行宣布收購永隆銀行,最終報價定為每股156.5港元,為永隆銀行2007年底的凈資產的2.91倍。這是國內銀行第一次標的在40億美元以上直接進行控股權的并購。2008年9月30日,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永隆銀行有限公司完成股權交割。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的要約收購規定,招商銀行將按每股156.5港元向剩余的股份發起全面要約收購。該銀行在香港已有75年的歷史,擁有35家分行,是香港知名的家族銀行。
招行行長馬蔚華表示,收購永隆銀行有助于招行拓展香港市場,有助于優化招行業務結構,推動經營戰略調整。通過并購招行可獲得多個金融業務牌照,有助于實現混業經營目標。
(3)中國銀行收購法國洛希爾銀行股權。繼7月底低調收購瑞士荷瑞達資產管理公司后,中國銀行公告,出資2.363億歐元(合23億元人民幣)購入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洛希爾銀行”)20%的股份,成為洛希爾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股東。協議規定,中行獲得參與洛希爾銀行公司治理和經營的相應權力,并向洛希爾銀行委派兩名董事。
2、非銀行金融企業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
(1)中國平安收購比利時富通投資管理公司。2007年11月,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8.1億歐元,購入富通集團4.18%的股票,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4月2日,中國平安與富通集團旗下的富通銀行簽署《諒解備忘錄》,擬以21.5億歐元收購富通銀行擬出售富通投資管理公司全部已發行股份的50%。
(2)中國人壽投資Visa1%股權。2008年3月20日,創造美國歷史上最大IPO的Visa公司(V.NYSE)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中國人壽投資3億美元成為其最大的中資戰略投資者。
以上案例表明,我國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正在抓住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的所帶來的機遇,大步走出國門,進入國際金融市場。雖然截止目前,所有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均出現投資浮虧,但我國的金融機構不應該停止前進的步伐,應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前提下,繼續實施穩健的投資策略。
(二)生產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
生產企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企業的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寧和辛格曼于1975年對服務業進行分類時提出。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升級而提供服務的企業。生產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有別于一般服務業的是其本身向制造業提供中間服務,而并不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獨立的服務。
生產企業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針對特定的生產環節而提供服務;另一類是提供整體性全流程服務,即從資源開發始,直至售后服務為止。該類企業的代表是中鋼集團。
生產業企業對外投資具有以下的特點,一是偏重資源類企業的收購,二是力求控股,并在收購完成后爭取退市。三是即便為單純的股權投資,也要爭取大股東地位并派出董事。
1、收購資源類企業。該類收購重點在于礦產類資源,一是生產企業聯手制造業企業共同收購,二是生產企業的單獨收購。
(1)五礦集團聯手江銅集團成功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2008年1月底,兩中國企業宣布,已收購了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公司(NPCC)95.92%的股權,收購價約4.37億加元。
(2)生產企業中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鐵礦資源類企業中西部公司。2008年3月14日,中鋼集團以每股5.6澳元現金直接向中西部公司投資者發出“敵意收購要約”(總價12億澳元以上);4月29日,中鋼提高報價13.9%,以6.38澳元/股收購中西部公司(總價13.6億澳元),獲董事會首肯。至9月15日的收購要約到期后,中鋼集團正式完成了對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的收購。目前,中鋼持有中西部公司的股份達到98.52%。
2、通過控股收購,發展壯大企業。
(1)中海油服收購挪威AWO公司。中海油服2008年7月8日宣布,以總共約127億挪威克朗(約25億美元)的對價,向挪威石油鉆探承包商(AWO.OS)發起現金收購要約,收購其100%股權。此交易完成后,中海油服將建立世界第8大鉆井船隊,總共擁有34個運營鉆井平臺(包括雙方在建的鉆井平臺)。
(2)中化國際收購新加坡GMG51%股權。中化國際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化國際(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購新加坡(GMG)51%股權所涉及的交割及股權過戶手續已全部完成。本次收購的總對價為2.6798億元新幣。GMG公司是集天然橡膠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綜合運營商,業務范圍覆蓋非洲、歐洲、亞洲以及北美洲。
3、股權投資。該類可視為比較單純的投資,不要求控股,但爭取大股東地位,有權派出董事。
(1)中國鋁業投資力拓。中國鋁業公告,截至2008年2月1日,已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獲得力拓公司的英國上市公司12%的股份,交易總對價約140.5億美元,是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這也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大的礦業并購案。公司表示,將擇機增持力拓股份。
(2)中糧集團投資美國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公司(SFD)。2008年6月30日,SFD宣布,向中糧集團出售700萬股股份,占其總股份的4.95%。中糧董事長寧高寧進入公司董事會。這是中國最大的農貿加工企業首次參股美國企業。SFD是美國最大的生豬養殖、豬肉加工和銷售企業,占有美國豬肉市場25%的份額。中資上市銀行所持雷曼兄弟和兩房債權一覽銀行雷曼兄弟債券雷曼兄弟金額(萬美元)兩房債券兩房債券金額(億美元)各種次級債(億美元)截止2008年6月底
建設銀行債券19140債券32.5
工商銀行債券15180債券21.71
中國銀行債券7562債券106.37(9月底減至75億)69.05
交通銀行債券7002債券
招商銀行15.84
銀行貸款與債券金額(萬美元)
中國銀行貸款5320
招商銀行債券敝口7000
興業銀行風險敝口3360
中信銀行風險敝口7600
二、境外投資風險評估
從已掌握的資料分析,我國境外投資尚處于低風險階段,已產生的浮動虧損也是可承受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暫時的浮動虧損從長期看,產生利潤的機遇大于虧損的風險。同時,在開展境外投資過程中,各投資主體已經相應的采取了預防性措施。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考慮市場系統風險的前提下,我國境外投資的風險在技術層面,主要表現為時機的把握和投資對象的選擇方面尚有不足之處;而在制度層面因存在因為中美市場開放程度不對等而帶來的風險更大。
(一)已經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
1、國家開發銀行決定增持巴克萊銀行被監管部門否決。今年6月27日,巴克萊銀行公告增資1.5億新股。國開行也宣布增持英國巴克萊銀行股份。然而,國家開發銀行增持巴克萊銀行股份的決定因受到有關部門的反對,而被監管部門否決。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即有投資產生浮虧。二是對美國次貸危機深化、擴大之勢仍難以把握,態度趨于謹慎。
2、民生銀行為預防風險分步增持美國聯合銀行股份。民生銀行董事會秘書毛曉峰認為,目前美國聯合銀行的市盈率在6倍左右,股價大大低于凈資產,民生銀行正在等待合適的進入時機。在考慮收購的時候已經想到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是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美國聯合銀行股價上漲;另一種就是經濟形勢惡化,其股價下跌。出于技巧上的考慮,我們選擇分三步走的策略。
3、中國平安為投資比利時富通投資管理公司制定的保險措施。雙方約定,對于富通投資管理公司擁有的次級貸款衍生債券品種的潛在損失,如果發生則由富通銀行單方面承擔。
10月2日,中國平安宣布鑒于目前的市場環境及狀況,估計成交的先決條件無法完全滿足。經雙方友好協商,終止有關中國平安收購富通集團下屬資產管理公司股權的協議。
4、投資風險集中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目前看,已形成的投資風險集中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而生產企業進行的股權和并購投資,風險則很小。如中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公司就是一項很好的低風險投資。類似的投資還有五礦集團聯手江銅集團成功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及中海油服收購挪威AWO公司。
(二)初步的分析
初步分析中資企業境外投資存在以下問題,時機選擇上并非底部區域;投資對象上迷信美國五大投行;企業有急于擴張經營規模之嫌。
1、時機選擇并非底部區域。2007下半年,在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即有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美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黑石集團、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的股權投資;然后有國家開發銀行對英國巴克萊銀行進行的股權投資。
2008年又有民生銀行投資美國美聯銀行,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和中國銀行收購法國洛希爾銀行股權。非銀行金融機構有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收購比利時富通投資管理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投資美國Visa1%股權兩個案例。
事后分析,上述股權投資和并購投資,稍嫌過早。如果能在時機的把握上延后一些時間,所提條例更高一些,或可得到更優厚的條件。與中資金融機構急于出手不同是日資金融機構的表現。2008年9月22日,日本三菱日聯銀行對外宣布,收購摩根士丹利10-20%的股權,交易金額最高可達90億美元??梢钥闯觯召Y金融機構在電動機的把握上好于我們,他們將可獲得更好的收購條件。
2、投資對象選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迷信美五大投行。美國的投資銀行一直是我國發展投資銀行的榜樣。2007年下半年次貸危機爆發不久,美國花旗、瑞銀、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美歐大型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因投資次貸發生虧損,造成資本金下降,影響到資本充足率,被迫急需尋求資金注入。此時,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抓住機會決定向摩根士丹利進行股權投資,并且一步到位。事后分析,如果實施分步投資,則現在將處于主動地位,可在低位繼續投資。同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則較多的購買了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發行的債券。
上述現象說明在投資對象的選擇上存在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迷信,并導致在投資對象的判斷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3、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有急于擴張經營規模之嫌。受到良好政策環境的支持,各企業在缺乏經驗的前提下,擴張步伐稍快,以致于在投資時機和對象的選擇上出現一些問題。
(三)制度性風險:中美市場開放程度不對等帶來的投資風險
我國開展境外投資,最大的風險不在于市場風險,而在于制度層面。即市場開放不對等而帶來制度風險。這一風險尤其表現在美國市場。
1、安全審查規定導致不對等的市場開放,放大投資風險。美財政部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規定,收購美國企業股權大于10%的外國投資需進行國家安全調查;低于10%則自動免于調查。最近,美財政部正在考慮制定更加嚴格的法規,并于4月22日公布了外資對美國本土企業投資安全的新提案。新提案規定,外資對美本土企業投資的某項交易,即使所購股份不足10%,也不能自動免除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這與歐盟市場相比尤其顯得封閉。而在我國,對外資銀行投資的相應規定是不超過20%。
受此限制,我國基金中司對美國黑石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資,之所以低于10%,是為了避免安全調查以提高效率。這樣做,雖然提高了效率和投資安全的保障(享有利益補償的優先權),但也失去了在公司管理方面相應的發言權。應該說,這并非中司的本來意愿,而是被迫接受的非意愿投資行為。由于受這一規定的限制,中司無法在市場上低價繼續購買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團的股票,從而放大風險。所謂放大風險有兩層含義,一是放大了浮動虧損,二是將來既使贏利也很少。
2、中美兩國剛剛啟動兩國間投資保護協定(BIT)談判,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尚不受保護。BIT是指一國與另一國之間簽署的旨在對雙邊投資進行保護的協定,我國已經和一百多個國家簽署了投資保護協定,跟美國之間的協定正在談判中。
近年來,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迅速。1997~2005年,債券發行量由4000多億元增長到4萬多億元,年均增速60%;債券交易結算量由300多億元發展到22萬億元;債券托管量由4000多億元增長到7萬多億元;債券市值近8萬億元。同時,債券品種不斷豐富,在現券交易與質押式回購的基礎上,相繼推出了買斷式回購、遠期、利率掉期等業務,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更為復雜的債券品種,債券市場初具衍生產品雛形。
目前,中國債券市場形成了以場外債券市場為主,交易所債券市場和銀行柜臺市場為輔的格局。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債券價格發現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主管部門、發行人、投資者越來越需要有一個公允、穩定的債券收益率曲線作為基準,越來越需要對債券進行科學定價與估值。但我國在債券價格形成機制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從而影響債券基準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影響債券定價與估值。
信息基礎設施不健全
力度不夠。場外債券市場的信息建設應該如何進行,一直沒有作為一個專項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債券市場熱衷于創新產品,卻忽視了基準利率的培育,特別是對于場外市場報價驅動機制下的行情信息建設力度不夠。從國外場外市場的基準利率做法來看,大多有兩類基準利率,一類是貨幣市場基準利率,主要以國庫券收益率為基準;另一類是長期資產基準利率,主要以中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為參考基準并考慮其它因素。從我國實際看,貨幣市場發展緩慢,基準建設上也比較落后,已有的場外債券市場價格信息建設一直徘徊于一個怪圈:只限于業內人士查找,不供社會瀏覽,使銀行間債券市場成為一個“鮮為人知的金融大市場”。
信息透明度差。公共價格信息沒有完全放開,尤其是作為報價驅動市場最主要的雙邊報價信息沒有向全部投資者和中介機構開放。如果要找到銀行間債券市場任何一只債券自上市以來的全部報價-成交-結算的明細信息(不含對手方信息),不付費或不通過專門的軟件是不可能的。價格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壟斷,價格信息不易獲取和加工分析,基準談何發現?
場外市場的特點之一是全市場容易產生信息不對稱,所以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做市商報價信息作為債券市場的公共信息,是廣泛地向投資人和債券投資分析機構的,并提供給各家收益率曲線編制等信息分析機構。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投資者發現價格,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收益率曲線編制的比較和完善。而目前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報價對外只指定一家機構,導致投資人增加詢價交易成本,非聯網市場成員很難獲取詳細的交易報價信息,同時也使專業投資分析機構難以方便地依據市場報價信息編制收益率曲線,加劇了收益率曲線形成的難度。
做市商制度不完善
對于場外債券市場而言,做市商發揮著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作用,做市商做市的好壞被看作是債券市場流動性高低的重要評判標準。從我國做市商的運行實際看,效果并不好,表現為:
做市商報價券種較少,報價期限品種不全。2005年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共計有508只債券,做市商報過價的券種有90只,不到總數的五分之一。做市商報過價的券種的最短期限為0.5年,最長期限為10年,長期債券報價缺乏導致長期收益率缺少基準。
報價隨意性大,連續性差。在2005年251個工作日中,平均每天有做市商雙邊報價的券種大約7~8只,每家做市商平均每天報價券種只有1只左右,其中多的每天報4~5只,少的當天沒有報價,由此可見做市商多報少報隨意性很大,無約束力。這樣就形成在市場行情好的情況下雙邊報價券種相對較多,而在行情不好時雙邊報價相對較少或幾乎沒有報價。即使是報價最為活躍的中短期品種,在報價上也不連續。雙邊報價的95只債券平均日報價頻率最高為76%(實際出現的報價天數/應出現的報價天數),最低的報價頻率只有1%,平均約為20%。這使收益率曲線編制每天很難獲得穩定的價格來源,不得不借助于理論價進行擬合,可能影響收益率曲線編制的準確性。
報價價差不穩定。在行情好時,做市商不認真執行規定的雙邊報價價差。以2005年雙邊報價為例,待償期在1年以內的債券平均收益率差約在11個基點(央行規定待償期5年以內的為6個基點),2年期債券平均收益率差約在12個基點,3年期債券平均收益率差約在13個基點,5年期債券平均收益率差約在10個基點。而在行情不好時,央行規定的價差又顯得偏窄,做市商難以執行。
做市商影響力不足。從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實踐看,債券二級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由做市商完成,其占交易總量的比例超過90%。而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做市商雙邊報價完成的交易量占比則小得多。2005年,銀行間現券共成交63379.70億元,其中做市商共成交20987.02億元,占33%,與前兩年持平。從這一點上看,雙邊報價的市場貢獻還較小,銀行間債券市場現有的15家做市商數量也偏少。
造成上述做市商做市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我國債券市場做市商制度不完善。
做市商制度與承銷商制度不匹配。研究美國、歐洲及日本債券市場的做市商制度可以發現,其機構可以自愿開展做市商業務,做市商也無嚴格的準入門坎限制。只有那些做市好、市場影響大的做市商才有可能成為債券發行人的承銷商。債券承銷業務可以使承銷商擴大和穩定自己的客戶群并獲取豐厚收入。而中國做市商制度與承銷商制度不匹配,機制倒置,發行人不是只將有較大客戶群、市場影響大的機構吸收為承銷商,而是將保險公司、基金等只為自己“買券”的機構都吸收為承銷商,最終致使承銷商再也找不到較大的認購客戶,使承銷業務成為“雞肋”,更談不上反過來對做市起促進作用了。
做市商制度與央行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制度不匹配。在國際市場,通常央行的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都是從二級市場做市好的機構中篩選出來的,或者說,只有那些做市好的機構才有資格成為央行公開市場的一級交易商。而我國公開市場交易商與做市商兩個機制不協調,一級交易商的遴選機制與其擁有的權利無法對做市起到促進作用。
報價商權利與義務不對等。我國目前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激勵機制少,約束機制多,致使雙邊報價積極性不高,做市的動力不足,甚至一度出現報價商要求退出報價的現象。
發行機制待改進
近幾年,財政部為國債基準利率的形成做了一些積極的工作,例如公布了一級市場發行的部分基準期限品種,并能做到定期滾動發行。但總體上,債券發行人對其債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及影響關注不夠,在一些基準期限品種上仍難做到隨二級市場期限結構的變化而靈活發行,債券發行較多考慮了表面上的籌資成本,而對影響債券發行成本的深層次因素研究和考慮不夠。一級市場基準期限品種的發行與二級市場基準利率的形成未能形成良性互動局面。
跨市場交易不順暢
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商業銀行債券柜臺市場這幾年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其柜臺債券做市商報價連續、穩定,對于公允收益率曲線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債券柜臺市場開通的網點少,上柜流通的債券品種少(僅13只),期限結構不全,柜臺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未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雖然近幾年財政部擴大了在交易所和銀行間跨市場流通的國債品種,但債券跨市場交易仍不夠順暢,國債轉托管仍存在時滯,投資者還不能用一個賬戶自由地在各個市場進行跨市場實時交易,致使同一只債券在銀行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收益率經常有差距,影響公允的市場基準的形成。
機構投資者經營機制不順
從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構成來看,我國不同于美國等成熟市場國家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作為債券市場的主力軍,中國場外市場是以銀行為主體的經營格局,債券經營部門的經營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大多仍沿用計劃經濟的做法,機構缺乏動力主動進行交易方式創新和積極報價,也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于是,虛增債券業績、隱藏債券虧損、轉移年度債券收益指標、人為制造交易量、人為制造基準等現象導致債券價格行情出現異常。這一方面使市場的交易結算量、結算筆數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這些價格信息大大遠離實際,難以成為定價的基準。不能從實際交易結算價格中直接獲取收益率曲線基準,成為投資者的苦惱(見表)。
會計稅收制度落后
一定程度上講,“會計和稅收引導債券投資的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會計稅收政策,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交易行為。債券市場發展8年來,國內對于債券投資與交易的會計與稅收政策并沒有大的改變。對于投資者類賬戶與交易類賬戶雖然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計價,但對于市值法計價按照什么樣的基準價進行估值并不明確,會計和審計部門對于債券市價的理解也不一樣。因此,應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債券價值評估體系,積極推動機構內部按國際標準對債券資產進行會計衡量。
監管缺位
從監管角度看,我國債券場外市場的發展走過了“嚴-松-放松管制”的過程。從國外成熟債券市場的發展看,放松管制是趨勢。但放松管制主要是對機構的自主創新、品種設計、債券上市交易等放松,而對于異常價格信息的監管應該更加嚴格。這一點可參考美國花旗銀行在雙邊報價市場操作價格行情而受到歐洲央行的處罰的案例。相比較而言,我國對于異常價格信息缺乏監控。
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建議
建立承銷商、公開市場交易商與做市商的聯動機制。放開對做市商資格的限制,取消其準入門檻,鼓勵機構自愿開展做市義務。央行選擇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或承銷商應從做市積極、業務量大、財務狀況好的做市商中選拔,切實給予一級交易商或承銷商相應權利,同時要求其持續在二級市場做市。央行還可為債券做市商提供更加寬松的日間資金和債券透支便利。同時,建立債券發行主承銷商對所承銷債券提供二級市場報價義務約束,可在承銷商選擇與評比、投標中的追加投標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標準,或者通過發行手續費的管理促進承銷商報價,給做市的債券承銷商優先開展新業務的權利等,如國債的本息拆離交易業務。
建立做市商之間的大額交易市場,細分市場層次,減少做市商之間的相互沖擊。國際慣例表明,做市商之間是不能點擊成交的,場外債券市場是分層次的:一是一般成員之間的詢價市場;二是做市商與一般市場成員之間的零售市場;三是做市商之間通過經紀人的匿名批發市場;四是做市商與央行之間的批發市場。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做市商不分層次,允許做市商之間點擊成交,給做市商帶來過多的報價風險。我國應建立做市商之間通過經紀人匿名報價交易和禁止做市商之間相互點擊雙邊報價成交的機制。此外,還可考慮建立做市商間提供匿名相互融資與融券的補充制度。
完善報價價差規定,增加做市商的數量。對做市商的報價價差,或者不作硬性價差規定,或者分行情好壞確定不同的價差,明確規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同時應增加做市商的數量,要求所有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都要報價,鼓勵做市商報長期券種并相應給以更多的優惠措施。
增加報價信息透明度。向全社會公開地、多渠道地做市商實時報價行情,特別是向國內廣大收益率曲線編制機構提供做市商報價行情,是降低交易信息不對稱,保證收益率曲線構建的重要基礎。交易報價即時信息可以在一個機構的電子平臺報,但應規定其作為場外市場的公開信息,要即時全部地向市場公開,而不是有選擇地決定提供給誰。
建立主管部門與債券發行人之間的債券發行協調與溝通機制,為基準利率曲線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從當前看,財政部和央行兩家應協商調整國債承銷團、一級交易商的遴選機制,明確承銷商二級市場做市義務,促進國債一級市場發行與二級市場收益率形成的聯動機制。鼓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的發行向標準化、系列化方向發展。
促進各子市場的統一互聯和擴展。從債券價格的連續性及異常值出現的頻率看,商業銀行債券柜臺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要好于銀行間債券市場。應建立各債券子市場有效的聯動機制,利用結算公司的統一托管體系,使投資者能用一個債券賬戶同時在各債券子市場進行實時交易結算。
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債券柜臺市場的地域范圍,同時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上柜流通的債券品種數量,除全部流通的國債品種上柜臺交易外,還應將一些信用風險小的債券品種上柜交易,如政策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中央銀行票據等。
完善債券信用評級。信用評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的合理定價,為這類債券的收益率曲線的形成奠定基礎。盡管投資者可以從不同期限國債收益率曲線上加點差來預估不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的收益率水平,但因為評級制度不健全,很難根據評級結果加信用利差來給信用產品準確定價。從我國債券市場的信用評級實際看,目前由發行人選擇信用評級機構的做法不利于信用產品的合理定價,應由投資者選定評級機構,并由債券承銷商在二級市場對所承銷企業債券報雙邊買賣價格以促進流動性提高。
客戶需求和金融環境變化力促商業銀行業務轉型
客戶金融需求多樣化
近年來,不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金融需求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一方面,公司客戶除傳統信貸業務外,在現金管理、重組并購、證券保薦與承銷、對外投資、公司理財、資產托管、國際結算、外匯業務、風險管理等領域衍生出更多金融需求,尤其是大型企業集團推行集約化管理對銀行服務層次、服務效率、服務網絡形成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個人財富的累積,個人客戶尤其是個人中高端客戶投資、理財意識日益增強和成熟,對金融業務的需求從簡單的現金存取款、轉賬交易逐步向基金、國債、股票、黃金、保險等多元化投資理財渠道延伸,且隨著個人財富的快速增長,私人銀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正成為新的市場需求熱點。
資本監管標準提高
借鑒“巴塞爾協議Ⅲ”,銀監會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新監管標準,進一步強化了資本充足率監管。一是改進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提高監管資本的損失吸收能力,擴大資本覆蓋的風險范圍。二是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增加了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層次。三是引入杠桿率監管標準,控制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體系的杠桿率積累。新監管標準的實施促使商業銀行調整發展戰略,切實轉變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走質量提高的內涵式增長之路,通過降低擴張速度、提高資產質量、調整信貸結構、發展中間業務等方式來實現資本節約。
金融脫媒現象深化
隨著金融改革發展的逐漸深入,國內資本市場得到大力發展,金融脫媒現象日趨深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也明顯增強。據人民銀行統計,2011年前三個季度非金融企業債券和境內股票融資合計1.19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2.2%;以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方式合計融資2.14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21.8%;保險公司賠償和小額貸款公司及貸款公司新增貸款合計為3065億元,明顯多于上年同期。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化,一方面,更多居民儲蓄存款從銀行“搬家”去追求收益更高的金融資產,迫使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吸收存款力度,增大成本支出;另一方面,銀行信貸客戶遭受分流,銀行貸款在企業融資結構中的地位下降,銀行也因此喪失傳統的收入來源。這種局面給銀行業傳統業務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開辟了較為廣闊的空間。
貨幣政策轉向與信貸投向引導
從2010年末起,中國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為穩健。2011年以來,人民銀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流動性管理,貨幣信貸增長向常態水平回歸,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從上年末19.7%的高位回調至9月末的13.0%。貨幣政策轉向明顯限制了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擴張。但與此同時,信托、租賃等具有信貸替代功能的金融產品需求增加又為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提供了大量機會,而且信貸偏緊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為收取信貸業務延伸服務費用創造了條件。
除了控制貸款規模增長以外,人民銀行還繼續加強和改善窗口指導,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提高對“三農”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鑒于信貸規模控制后小微企業面臨的窘迫局面,銀監會2011年也根據國務院相關政策精神,兩次下發通知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這對當前及后幾年信貸結構的調整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2011年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進展
2011年,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繼續推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貸結構調整符合政策預期
一是小企業貸款增量占比大幅提高。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各類銀行業機構小企業貸款(含票據貼現)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長24.3%,增速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13.9和11.7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累計增加1.3萬億元,占全部企業新增貸款的39.2%。
二是涉農貸款增速繼續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14.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2%,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9.4個百分點。
三是個人貸款占比穩中有升。盡管個人住房貸款受到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增速明顯放緩,2011年第三季度末比年初增加6576億元,同比少增4145億元,但是汽車貸款、信用卡透支等短期個人消費貸款仍然保持較高速度,同期比年初增加4833億元,同比多增555億元。從整體上看,商業銀行個人貸款占比仍處于平穩上升態勢。
四是新興產業領域的貸款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商業銀行正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例如,據上海銀監局監測,截至2011年9月末,在滬銀行對上海市科委2008年至2010年6月認定的2539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投放總量較年初增加258.2億元,同比多增147.6億元。
同業資產增幅出現回落
同業資產在2011年前兩個季度增速較快,但在第三季度出現明顯回落。以上市銀行為例,前兩個季度同業資產分別比上年末增加了29.99%和35.39%,同業資產在上市銀行生息資產中的比重也從年初的8.38%上升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的10.28%。但是,在第三季度,受到銀監會票據業務、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新規的制約,大部分銀行開始壓縮同業資產規模,同業資產規模第三季度環比下降了14.77%,同業資產在上市銀行生息資產中的比重也迅速回落到了8.68%。
2011年商業銀行債券資產占生息資產的比重繼續下降。以上市銀行為例,在2011年前兩季度債券資產不僅在生息資產中的比重持續減小,而且規模也低于上年末的水平,這種比重和規模同步減小的情況在以前年度并不常見。債券資產在生息資產中的比重從2010年末的22.36%下降到2011年三季末的20.37%。債券投資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銀行負債、特別是存款拓展的壓力較大,在存貸比持續走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被更多地用于支持高收益的信貸資產。
中間業務增速繼續提升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增速逐年遞增,2011年的發展速度同比更實現了較大提高。在此推動下,近幾年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呈現出逐年遞增趨勢,而2011年的增長又明顯快于往年。
從規模上看,四大國有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金額牢牢居前,2011年三季度末市場份額約占16家上市銀行總和的80%,居第五位的交行規模不足第四位中行的1/3。從增幅來看,近年來國內銀行普遍注重中間業務拓展,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股份制商業銀行增速要明顯快于大型商業銀行,截至2011年三季末的平均增速達65.33%,比大型銀行高出23個百分點。
從中間業務收入的結構上看,除了傳統的清算、結算和銀行卡業務的手續費收入以外,顧問和咨詢業務的收入在2011年成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在16家上市銀行中,有14家銀行2011年上半年的顧問和咨詢業務收入在全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的占比靠前,主要是因為信貸偏緊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為銀行“息改費”創造了空間。此外,2011年理財產品的持續火爆也為商業銀行貢獻了不少中間業務收入。
從中間業務的發展思路看,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小型銀行也根據自身的特點各有側重。大型商業銀行依賴客戶資源和網點布局的優勢比較偏重于結算、清算、銀行卡、投資銀行等與業務,而中小銀行由于在網點和客戶等方面的制約,很多業務難以開展,主要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比如,浦發、華夏、民生等銀行的信用承諾手續費及傭金就成為2011年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再如,招商銀行長期致力于銀行卡業務的發展,銀行卡手續費在全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的占比近幾年始終處于前列。
綜合經營效應逐漸顯現
經過近6年的綜合經營試點,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協同效應正逐漸顯現。
一是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密切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也提高了客戶對銀行的綜合貢獻度。銀行下屬子公司利用各自的專業服務和優勢,通過業務聯動,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增強了銀行集團提供跨市場、跨行業、跨境多元化金融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了客戶財富管理、融資、保險等多方面金融需求,同時業務聯動也提高了客戶的綜合貢獻度。例如,境內分支銀行推薦的客戶通過銀行集團投資銀行在香港保薦上市,不僅直接增加了銀行集團中間業務收入,而且香港市場募集的資金回流到內地后也會相應增加境內相關分支行存款。
二是改善了銀行業的收入結構和盈利模式。銀行通過綜合經營試點,涉足金融租賃、信托、保險、證券等業務,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化,非利息收入明顯增加,過度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有所改善。例如,銀行與其附屬基金、保險、信托等公司的營銷合作,增加了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三是加強了銀行的經營彈性。在近兩年貨幣政策轉向的情況下,銀行集團下屬信托和租賃公司業務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下緩解了信貸規模擴張受限的經營壓力。
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在2011年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環境尚存限制因素
從國際銀行業務轉型的經驗看,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往往是以經營環境的顯著變化作為前提條件,主要包括:一是直接融資的迅速發展導致非金融部門間接融資需求明顯減弱。二是證券類資產不斷增加相應減少了銀行存款,儲蓄率持續下降。三是資本市場業務成為銀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來源。四是證券化率的提高帶來的財富增長導致居民理念發生變化。雖然目前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已經出現了以上變化趨勢,但這些變化尚不顯著,對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推動作用還比較有限。
此外,國際銀行中間業務的高速發展大多依賴于服務型產品的高收費。在我國,受人們生活觀念和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銀行服務收費的社會接受程度不高,人們對商業銀行的收費行為普遍持抵觸態度。目前,商業銀行除了對基本與國際接軌的國際結算業務收費較高外,其他產品均采取了低收費或不收費的操作模式,使業務收入與業務量無法達到同步增長。
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內生動力仍顯不足
商業銀行2011年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同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這種高速增長并非主要來自于銀行業務結構的巨大變化,而是分支機構出于考核需要對收入性質進行人為調整,這表明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
雖然新監管標準的實施從長遠來看會促使商業銀行進行業務轉型,走資本節約型發展道路,但在目前實體經濟對信貸需求旺盛,商業銀行貸款議價能力較高而業務轉型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較大限制因素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當然更愿意通過簡單擴大信貸規模賺取利差的方式獲取收益,業務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并不難解釋。
商業銀行發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存在現實困難
2011年以來,國務院和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小微企業經營難、融資難的問題,鼓勵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積極進行信貸支持,但是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面臨的信息不對稱、貸款難擔保和業務成本高等現實困難卻一直未能很好解決。
相比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大型商業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之時遭遇的“信息壁壘”更大,因此即使在商業性金融體系相當發達的美國,給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也主要是社區銀行或地方性銀行,而并非大型銀行。再加上我國目前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滯后,企業信用評級推進緩慢,若想主要依靠大型商業銀行全面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直接加大這些銀行的成本和風險,造成收益與成本(風險)的嚴重不對稱??紤]到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都是上市銀行,這種狀況又會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導向基本背離。
比較可行的思路是,大力發展地方銀行或社區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主要由這些金融機構承擔小微企業信貸支持任務,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補貼。大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建設一些信貸專營機構專門服務于特定領域的小微企業,比如科技型小微企業。
2012年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展望
在宏觀經濟、監管政策和經營環境的影響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但是鑒于2012年信貸供求矛盾有望緩解,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狀況與2011年相比會有所不同。
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旋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2012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預計仍將放緩,但結構調整不會放松。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持續推進業務轉型的目標不會改變。
2012年,新監管標準的實施將倒逼銀行加大拓展低資本占用型業務的力度。另外,2011年銀監會在金融服務機構準入、發行專項金融債、計算貸款風險權重、提高貸款不良率容忍度等方面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這些政策的綜合效應也將在2012年集中體現。
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變化客觀上要求銀行相應進行業務轉型。金融脫媒加劇使得銀行面臨優質客戶分流、貸款增長受到限制、資產業務份額下降、負債不穩定性增加等諸多挑戰,亟待推進業務轉型。利率市場化加快,存貸利差收窄趨勢,迫使銀行改變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促使銀行通過業務轉型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競爭力,以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具體來看,2012年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小微企業貸款比重將明顯上升。從2011年10月24日銀監會下發《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后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已經有超過1500億元的小企業金融債得到“火速”批準或已進入最后流程。由于這類金融債對應的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在計算“小型微型企業調整后存貸比”時,可在分子項中予以扣除,這對于當前信貸規模受限和存貸比壓力較大的商業銀行是一支“強心針”,再加上計算風險權重和不良貸款容忍度方面的寬松標準,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2012年有望出現高速增長。
二是傳統中間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隨著居民使用銀行卡的意識不斷增強,銀行卡業務受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信用卡的發卡量仍有較大空間,銀行卡的消費金額和卡均消費量都呈現大幅增長。以銀行卡為載體的傳統和網絡支付渠道的不斷擴展也將提升銀行的相關手續費收入。
三是投資銀行業務收入有所減少。盡管商業銀行2012年債券承銷業務將得到繼續發展,除了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會為銀行債券承銷提供業務機會以外,預計2012年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這也有利于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貨幣政策走向來看,2012年信貸環境將比2011年寬松,商業銀行貸款議價能力有所削弱,“息改費”形成的顧問和咨詢業務收入預計會同比減少。
四是托管業務受到更多關注。2012年,在資本市場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的推動下,托管市場邊界將進一步延伸,市場整體規模將不斷擴大。雖然基金托管在托管業務中的重要地位仍將延續,但證券公司管理資產托管、信托資產托管、保險資產托管、私募股權基金托管、養老金托管等業務品種將受到托管銀行更多重視。托管業務也將從單一托管服務擴展到相關附加服務,盈利能力會繼續增強。托管業務的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對銀行的綜合貢獻進一步提升。另外,通過QDII、QFII等業務,托管業務將朝國際化方向拓展。
五是理財業務發展速度放緩。2012年,銀行理財業務的供求狀況會發生一定改變。一方面,居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隨著CPI的回落、貨幣政策趨于放松以及產品收益率的下行會有所減小。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明顯加強,銀行在發展理財業務時也會更加謹慎。從總體上看,2012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速度將會出現同比下降。
關鍵詞:金融脫媒 機遇 對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發達國家銀行的發展史上,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銀行失去了其融資主導地位,利差收入減少,依靠傳統進的業務難以維持生存,即產生所謂的“銀行脫媒”。 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具備完善的金融體制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的美國,從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國出臺Q條例促使銀行紛紛出現利潤下降,市場不斷萎縮,利差收入減少,即出現了依靠傳統的業務難以維持生存的狀況。事實上,現在我們國家的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也正是“金融脫媒”。
一、金融脫媒的定義
所謂“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的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直接輸送到需求方和融資者手里,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銀行脫媒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一種主動性選擇,反映的是市場中介與銀行中介在金融產品提供上的競爭關系,銀行中介正在面臨被金融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的趨勢。
二、金融脫媒現象在我國的表現
(一) 商業銀行存差逐年增大,存貸款比率有所下降.我國金融機構在1995年之前一直呈現“貸差”,200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存差,并且存差逐年擴大。至2006年6月存差為10.32 萬億元人民幣。在存差增大的同時存貸款比率有所下降。1999年,2000年存貸款比率都在80%以上。2001年至2004年降為70%左右,2005年2006年降為67%左右。借存差的擴大,存貸比率的下降是由于多種原因所致,但借款企業及個人借款需求的減少是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之一。
(二) 借款企業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對銀行信貸的依賴性降低。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各種金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企業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向銀行融資外還有以下幾種融資方式:
1.借款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來籌借資金。許多業績優良的大公司通過股票或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而部分質地優良的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創業板進行直接融資或者獲得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直接融資規模的增加對銀行的貸款規模有顯著的替代效應。
2.借款企業可以通過短期融資券融資。為克服我國以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比例過大而造成中國金融體系中的諸多弊端,由于短期融資券的成本遠遠低于銀行貸款利率,預計有大量優質企業會利用這一工具進行短期融資,與之相伴的是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貸款將出現下滑,銀行的存貸差額將進一步增加,經營環境受到嚴峻考驗。從長遠看,短期融資券市場的發展會對銀行貸款產生較大的替代效應。
三、產生金融脫媒現象的原因
從金融發展史看,大規模金融脫媒現象發端于歐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誘致性變遷(市場環境改變)和強制性變遷(政策、制度改變)兩種力量共同推動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主要西方國家都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市場利率大幅度飆升,而銀行業由于仍受有關當局嚴格的利率管制,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率呈現負值,導致證券市場分流銀行存款。
金融脫媒的出現進一步引發了金融創新熱潮,又加強了金融脫媒的發展趨勢。如,國際投資銀行巨頭美林證券在1977年與一家美國地方銀行合作開發現金管理賬戶(Cash Management Ac-count)超越銀行服務(BeyondBanking),集證券投資業務、支票業務、銀行存貸款業務、信用卡業務于一身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帳戶。
而金融脫媒在我國的成因主要包括(一) 央行進入加息通道。2004年10月,央行時隔10年后首次加息。到現在已經加息9次,這意味著從商業銀行借款的成本大大增加,于是企業更傾向于成本較低的直接融資市場。(二)央行對于商業銀行監管較嚴格,不利于銀行拓展收入渠道,參與市場競爭。
四、應對金融脫媒現象的建議策略
根據美國的經驗,應付危機的辦法主要有:在負債業務方面,拓展多種形式的融資渠道,主要包括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公司債券等;在資產業務方面,提高貸款業務的效率,同時拓寬中間業務渠道;從資產、負債業務的綜合角度看,推行以抵押支撐證券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墒?,由于目前的現實情況,這些方法在中國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就發行CD而言,我國在1986年即已出現CD,但在90年代中期被央行勒令停止。個中原因主要在于:這種創新突破了中國利率管制體制,在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況下,這將引發存款利率大戰,危及銀行體系的安全;就金融機構發行公司債而言,目前相應的法律和管理辦法還不健全,或根本沒有出臺;就提高貸款業務的效率而言,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率難以解決,就發展中間業務而言,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其余地非常有限;就資產證券化而言,尚存在諸種法律和監管限制。
(一)央行創新。在“金融脫媒”深化過程中,央行通過推出商業銀行貨幣市場基金和理財產品等方式,以及可能的大額存單和允許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等等,在促進商業銀行變革的同時,減少“金融脫媒”給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以避重蹈美國銀行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出現的一些儲蓄和提供長期按揭貸款金融機構的倒閉危機。
(二)商業銀行尋求對策。8月12日,就在工商銀行宣布債券承銷團成立、首發350億元次級債券的同時,浦發銀行70億元金融債券已順利發行完畢。商業銀行債券的大規模發行,標志著我國銀行業籌資模式有了新突破,也意味著我們的銀行開始由被動負債向主動負債轉變。商業銀行傳統的“存款立行”指導方針在金融脫媒的影響下,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顯然,商業銀行已經逐步認識到了“金融脫媒”這一大趨勢,并已采取了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