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經濟的實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鉆孔數字錄相 地質勘察 軟弱夾層
中圖分類號: P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工程地質勘察中,鉆探、豎井等勘探手段因“眼見為實”,能較直觀的看到地下地層的地質情況,可以搜集較多的地質信息而一直被視為地質勘察中的重要手段,小口徑鉆探又因其施工期較短、占地較小、相對較經濟的原因而大量使用,但小口徑鉆探工藝的限制加上地層地質情況較復雜,在軟弱夾層的勘察中效果不盡人意,具體表現為地層巖性軟硬相間,如軟弱夾層厚度太小,鉆進過程中常被磨損了無法取出。鉆孔數字彩色錄相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可以極大程度彌補小口徑鉆探中的缺陷。以下兩工程實例均運用小口徑鉆探聯合鉆孔數字錄相技術,較好解決了軟弱夾層取芯難,鉆孔信息丟失的問題。
工程實例一:
在小南海水電站地質勘察中,壩址區為一套侏羅系紅色碎屑巖地層,地層平緩,剪切帶較發育,壩基抗滑穩定問題是壩址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而剪切帶的發育厚度較小,特別是Ⅱ、Ⅲ類剪切帶部分泥化,剪切帶內巖體破碎,小口徑鉆孔取芯較難完整揭示剪切帶的情況,限于各種原因又不太可能大量使用豎井研究剪切帶。在此工程地質勘察中,使用小口徑鉆探結合鉆孔數字錄相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我們在運用鉆孔數字彩色錄相進行剪切帶判定前,先建立鉆孔數字錄相解譯剪切帶厘定標準:先布置小口徑鉆探并對巖芯進行編錄,再進行孔內數字錄相形成基巖部分的全部錄相資料并對成果進行解譯,下一步在鉆孔部位開挖豎井編錄進行剪切帶的確認,并建立如下剪切帶的判別標準:
(1)強風化帶以上的巖體一般較破碎,此帶中若出現的大范圍的破碎巖體應是風化原因形成,一般不作剪切帶處理。
(2)弱風化及新鮮巖體中,若巖體在數字影像中一般較完整光滑,但在局部出現破碎帶或凹槽特征,一般可劃為剪切帶。
(3)剪切帶產狀主要受巖層產狀控制,一般順層面展布和延伸。若影象中結構面的起伏差較大,與層面不一致,可不作剪切帶處理。
(4)剪切帶一般發育在軟巖中或硬巖與軟巖的分界處,在硬巖中的破碎帶不作剪切帶處理,主要為裂隙密集帶。特別應注意硬巖與軟巖的分界處的影像,有的僅見輕微的破碎跡象,也應引起注意,主要是因為軟硬巖層接觸帶硬巖和軟巖具有不同的彈性模量、泊松比,在水平應力作用下具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因此易產生錯動。軟硬接觸帶內軟巖一般為一個沉積旋回的頂部,巖體顆粒較細、巖性較軟,在水平應力作用下易破碎,甚至泥化。
(5)Ⅰ類剪切帶一般在影像中局部呈凹槽,可見巖塊連接,帶中巖屑粉狀物質少,剪切帶中高傾角、緩傾角等微裂隙發育,帶內一般呈碎塊狀、塊狀。
(6)Ⅱ剪切帶在影像中呈掉塊凹槽狀,可見少量的巖屑粉狀物質。
(7)Ⅲ剪切帶在影像中一般呈相對較寬的凹槽狀,壁面掉塊嚴重,凹槽中見大量的巖屑粉狀物質,可見較光滑泥面或見擠壓揉皺現象。
剪切帶厘定流程示意圖見下圖。
剪切帶厘定流程示意圖
豎井與先導孔錄相揭示剪切帶對比圖
通過鉆孔巖芯、鉆孔數字錄相及豎進編錄照相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小口徑鉆探過程中軟弱夾層大多被磨損掉,所取巖芯不能完整揭示地下的地質信息,而鉆孔數字錄相可以很好的揭示損失掉的內容,豎進揭示的軟弱夾層信息給予了極大的佐證,信息高度吻合,進一步證明鉆孔數字錄相的精確性。
工程實例二:三峽庫區內滑坡眾多,諸多滑坡多次滑動,形成了多級滑帶,特別是大型滑坡的似基巖塊體體積龐大,塊體內部產狀穩定,要判讀主滑帶位置相對較困難,如果由于鉆進過程中損失了滑帶信息更加容易誤判斷。現在部分較先進的鉆孔錄相設備可以解譯地層及結構面的產狀,也彌補了鉆孔取芯巖層及裂隙傾向判斷不準的問題,這在滑坡勘察中可以發揮極大作用,可以測量出滑體內似基巖塊體的產狀與滑坡周邊基巖產狀進行對比,為基巖的判別提供依據。下圖為三峽庫區某滑坡的鉆孔錄相解譯圖,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到滑體中部分物質破碎,層序混亂,而有一部分似基巖塊本較完整,但產狀卻是雜亂的,滑帶以下巖體完整,產狀穩定,巖體中的裂隙也較清晰。
鉆孔錄相測試成果圖
下圖為該鉆孔中安裝鉆孔傾斜儀后監測變形圖與鉆孔錄相、鉆孔巖芯的對比圖,鉆孔巖芯揭示的滑帶不甚清晰,厚度不明,而鉆孔錄相不僅揭示了滑帶的具置,還準確測出了滑帶的厚度,鉆孔傾斜儀變形圖進一步證實了滑帶位置的準確性。
鉆孔巖芯、彩電錄像與測斜孔深部位移對比圖
關鍵詞:GIS技術;城鄉規劃;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城市”工程的普遍開展,城鄉規劃實踐呈現出許多新面貌。作為“數字城市”工程的核心技術,GIS可普遍應用于城鄉規劃實踐的各方面,包括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道路規劃、管線管理等。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間關系及綜合、統計各種空間和屬性數據的能力,為地理自然資源與環境的開發提供了先進技術手段,它的普遍應用將使城鄉規劃工作走上自動化、科學化的道路。
1. GIS技術和城鄉規劃的概念
(1)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稱為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空間信息系統, 集測繪學、環境科學、城市信息學、地球管理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等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技術。GIS為特定應用目標建立,在計算機軟、硬件及網絡的支持下, 用于數據的輸入、存儲、查詢和檢索,對有關空間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更新,同時GIS技術還具有空間模擬、科學預測等多種功能,能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已成為先進工具,被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化管理決策[1]。
(2)城鄉規劃是隨著社會、經濟和工程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歷史背景下,城鄉規劃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一些國家對城市規劃的理解是在強調城鄉規劃與改建的目的,一方面重視安排好城市形體包括建筑、街道、公園、公用事業等,另一方面更重視社會與經濟目標的實現;另一些國家強調它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城鄉規劃的設計指導空間的和諧發展,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的需要;還有一些國家認為城鄉規劃就是城市空間的布局,它是建設城市的一種技術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合理、有效的創造生活與活動環境。
我國對城鄉規劃的理解是城鄉規劃是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它是為了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從城市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城鄉規劃就是合理的配置城市空間資源,以提高城市的運作效率,確保城市的經濟和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及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2]。
2. GIS在城鄉規劃領域應用的必要性
(1)城市化的進程對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使世界的經濟、社會和人口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包括環境污染、耕地減少、住房擁擠、交通阻塞等在內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加大了城鄉規劃的工作量,傳統的城市的運作方式已跟不上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步伐,城鄉規劃面臨嚴峻挑戰,如何用更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城市進行規劃和管理,GIS技術就能滿足這種科學管理方式,它保證了空間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準確反映了城市的現狀與發展。
(2)隨著城鄉規劃和管理的數據增長加快,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已不能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集聚中心,它傳遞的信息包括地理、資源、環境、人口等方方面面,多層次和多樣化數據反映著城市現狀和變遷,并處于不斷的更新變化中。傳統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而GIS技術可以實現支持處理、分析和有效存儲海量數據,并利用遙感技術對數據進行及時更新[3]。
(3)城鄉規劃管理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城鄉規劃的任務是對城市建設的經濟和環境條件等方面進行分析,并作出決策。傳統的規劃管理由于人力、時間所限,常以常規分析方法對城市空間作定性處理,這樣很難對數據進行充分地分析。GIS技術能客觀的、科學的對城市相關的各類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運用各種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建立城鄉規劃相應的數學模型,輔助城鄉規劃和管理。
3. GIS在城鄉規劃中的作用及應用
(1)GIS使城鄉規劃更為直觀和理性。地理信息數據包括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通過對道路、建筑、人口等相關信息的查詢, 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了直觀的規劃資料。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以地理空間數據及城市發展現狀為基礎,通過開展基礎地形圖數據的測繪、入庫與動態更新,建立城鄉規劃信息系統,實現城鄉規劃管理的科學化與智能化。在規劃最終成果的制作階段,提供基于GIS標準的規劃成果數字產品,使規劃管理部門可以得到直接為GIS系統所接受的規劃成果,方便規劃管理部門更好地利用GIS技術優勢,為城市建設與規劃管理實現辦公自動化服務。
(2)GIS具有數據存儲管理和海量分析功能。GIS具有強大的圖形操作功能,支持土地集成化管理,對城市土地利用狀況及土地權屬界線信息可以第一時間掌握, 并支持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鄉規劃更具科學性和透明性。GIS在各地規劃審批中的應用較多,例如,通過數字化制圖后,將海量空間信息以數據庫形式存儲,利用GIS技術搭建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和圖形繪制系統,支持規劃業務審批,存儲業務審批圖文信息;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在建設項目報建時,通過申請卡,記錄到屬性數據庫中, 制作數字化地形圖景,并對建設工程規劃進行準確定位,進行規劃審批工作[4];將適時更新的影像圖疊加上基礎地形數據,開展現狀地圖的繪制,進而開展土地利用的調查分析等。
(3)GIS對城鄉規劃有輔助決策的作用。利用各種基礎數據資料,基于GIS環境的空間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為各類規劃編制的條件分析、方案制定與評價選擇提供空間分析支持和決策輔助。GIS可以輔助規劃師,通過對規劃方案的模擬、規劃方案的選擇、規劃方案的評估等進行輔助決策支持。利用GIS有效的管理空間數據,進行空間可視化分析,以確定商業中心位置,并根據分析數據進行潛在市場的分析。GIS對城鄉規劃的動態調整提供技術支持,GIS可以對城鄉規劃的實施進行監督和反饋, 以對規劃方案進行調整。例如,對舊城區進行改造時,GIS可以對總建筑物層數、退進變化的高精度三維地理模型進行總量的調查,進而開展拆遷分析,預估拆遷工作量;將GIS利用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統中,統計分析包括城市道路紅線位置、主干道車輛流量、人行道上流量等具體內容,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4.結語
近 些年,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經濟的長足發展,城鄉規劃技術創新逐步具備了條件,GIS技術的積累、研究和實踐也日趨成熟和完善。GIS技術提供了多層次和多目標的綜合服務, 對于組織和管理地理空間信息的技術系統,它為城市規劃的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幫助,是城鄉規劃建設創新實踐的技術基礎,為城鄉規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GIS未來的發展趨勢將為計算機數據管理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 。
年初國辦1號文的出臺,年末科技部、廣電總局合連下一代廣電網;首尾呼應中,將數字電視真正推向國家信息化的層面
12月4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萍疾坎块L萬鋼和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握手互換協議的一刻,既標志著“國家高性能寬帶信息網暨中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計劃正式啟動,又意味著“數字電視”開始淡化行業特征,真正推向國家信息化的層面。
按照協議,“部局合作”將以有線數字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CMMB)為基礎,以863成果“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et)”為支撐,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三網融合”的、有線無線相結合的、全程全網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技術體系,成為新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其核心傳輸帶寬將超過1000Gbps,雙向網入戶帶寬超過60Mbps,計劃10年建成!
“科技部與鐵道部、交通部也有類似合作,分別圍繞下一代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展開,”科技部部長萬鋼告訴記者,“如果說前兩者針對物理空間,此次合作則以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為核心!”
將視線從北京下移至遼寧農村,在文化部、財政部、廣電總局和遼寧省的合作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09年春節前,會為4000農戶免費安裝內置硬盤的PVR機頂盒,通過PUSH VOD機制,將海量信息資源推送到農民身邊,”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告訴記者,“傳輸信道采取有線和衛星同步推進,春節前全面開通。在沒有數字整轉的地區,可通過模擬有線網傳輸,用戶端感受不到差別,這就是推送機制和PVR的好處?!?/p>
上述思路,正沿著中國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下一代廣電網NGB'’與“播存網絡”展開,雖然還僅僅是一個初步實例,但潛臺詞異常豐富。
“從建立部局合作機制到文化共享工程,都說明了一點,”王效杰說,“即廣電數字化不再是行業內部的事情,而正成為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從2008年開始,這一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對全國廣電網絡同仁來說,數字電視絕非簡單的模數轉換,而要堅決按照國家信息化的要求來做?!?/p>
國家的要求,清晰地寫在“國辦08年1號文”中――“以有線電視數字化為切入點,加快推廣和普及數字電視廣播,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從而實現產業鏈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1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成立之后首次“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李毅中部長要求2009年重點抓好九項工作,其中明確指出“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強國家信息化頂層設計、規劃指導和協調服務,加快發展融合性業務,推進通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p>
2008年,新一輪電信重組全面展開并基本到位,在擁有同網、移動全業務牌照之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更加堅定了全業務運營和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之定位。
顯然,“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下一代(而非目前的)通信網、電視網和互聯網。廣電必須加緊向下一代廣電網升級,這既是信息化的愿景期待,又是行業間競合的要求,更是在“特殊的”2008感受異常緊迫的時代任務――
結構調整:亟待信息化人視野
“百年一遇”的2008,將巨大的危險與更為巨大的機遇擺在了“地球村”的每一個村民面前
冰雪災害、汶川地震、奧運盛會、金融海嘯……2008大事不斷,尤其是源自美國次級貸的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使發改委主任張平充滿憂慮:“經濟下滑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矛盾”。
面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挑戰,中央一方面緊急動員、4萬億救經濟、全面保增長,另一方面鮮明提出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議題。
12月8日-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逆境中蘊含的重大機遇和有利條件,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最大限度地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p>
怎么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堅定推進信息化步伐,通過‘兩化融合’改造傳統產業、帶動新興產業,這是根本且務實的路徑,”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告訴記者,“尤其是通過信息化帶動新興產業,更是重中之重!”
“從數字化到信息化,再到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思路,正是打破中國現代化進程困境的要點,”周宏仁表示,“現代化的根本在經濟,經濟的根本在產業發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信息化改造,建立創新型和集約型發展模式,告別單純依靠低勞動成本和高能耗發展的舊模式?!?/p>
擴大就業、消化剩余勞動力,更是信息化促動現代經濟發展的優勢。“從統計數據看,自1997年以來,國內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工業增加值卻不斷提高,”周宏仁分析道,“這代表我國工業總體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當然是好事,也是現代化的必然成果。但隨著工業和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大量剩余勞動力怎么消化?處理不好就是巨大的社會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僅僅靠簡單加大傳統產業規模是沒有意義的,利用信息化這個劑,促使傳統工農業向信息服務產業鏈升級,才是真正的辦法。
2008年,周宏仁率專家團在湖南、黑龍江、浙江、山東、廣爾等地考察過程中,許多案例令他欣喜不已,“凡是信息化搞得好的企業,其競爭力和管理效率都極大提升,反之亦然,”周宏仁告訴記者,“像大型老國企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的老總就說,企業不是對信息化有需求,而是有緊迫的需求,關系到生死存亡!”
關鍵詞: 數學模型;經濟學;高校教學;應用
現如今的高校教學當中可以說數學建模與經濟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項經濟學的研究和計算都離不開數學模型的建立,采用數學模型來輔助經濟學的發展可以更加直觀的讓人們從中看出經濟的發展形勢。例如在經濟學的宏觀控制和價格控制中,都有數學建模的融入,利用數學建模可以有助于經濟學實驗的宏觀經濟分析,在一些實驗和價格控制當中,都經常會涉及到數學問題在微觀經濟中數理統計的實驗設計,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數學建模對于經濟學的促進性作用。下面筆者將會針對數學建模對于經濟學的重要作用進行具體的分析。
1.數學經濟模型對于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性:
一般情況下,單獨的依靠數學模型是不夠解決所有的經濟學問題,很多經濟領域中的問題是需要從微觀角度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夠總結出其中的規律。要想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經濟學中所出現的問題,就一定要建立適當的經濟學模型。運用數學建模來解決經濟學中的問題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時候從經濟學的角度僅僅能夠知道問題的方向和目的,至于其中的過程并不能有著詳細的分析,而利用數學模型就可以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數學建模可以通過自身在數字、圖像以及框圖等形式來更加真實地反映出現有經濟的實際狀況。
2.構建經濟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要想利用數學模型來更好的解決現有的經濟學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先要分清楚問題發生的背景并且熟悉問題,然后要通過假設的形式來完善現有的經濟學問題,通過抽象以及形象化的方式來構建一些合理的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來描述問題中變量參數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得出一些有關經濟類的數據,進而將建模中得到的數據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和分析,最終得出結果。
3.應用實例:
商品提價問題的數學模型:
3.1問題:
現如今經濟學在很多的商場中都有所運用,例如同樣的商品要想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既要考慮到規定的售價,又要考慮到銷售的數量,如果定價過低,則銷售數量較多,如果定價較高,利潤是大了,但是卻影響了銷售數量。怎樣定價才能夠缺乏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了現如今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數學建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通過繪圖來找出如何定價才能夠使得商品的邊際效應最大化。
3.2實例分析:
例如某商場在銷售某種商品的時候,設為單品價格為30元,每年平均可銷售2萬件,如果商品每提價1元,則銷售量就減少了0.2萬,要想使得總的銷售收入不少于70萬,則該商品的最高應該如何定價。針對于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利用數學的思維來計算,假設提價為x元,提價后的商品單價就是30+x元,則提價后的銷售總量就是(20000-2000x/1)件,則可以得出(30+x)(30000-2000x/1)大于等于700000,這樣就可以準確的計算出最高定價應該如何制定。
4.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局限性:
4.1經濟學不是數學概念和模型的簡單匯集:
數學在經濟中的運用是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模型來解決一些經濟學中的現象,這種情況并不是數學的一種延伸和探索,而是利用數學來更加方便的去解釋經濟學中的一些現象。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學科,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重要學科,而人類受活動和道德的影響也逐漸的對經濟學產生了依賴,經濟學的發展不可能成為一種抽象的,可以用公式直接計算出的一種科學,只有融入數學知識和數學模型,才會更好的輔助經濟學的發展。
4.2經濟理論的發展需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
在經濟理論的發展當中,很多時候需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觀察去發現,利用數學模型來輔助經濟學的分析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數學建模的應用并不是無條件的適用于任何的場所,而是具有一定的條件,在經濟學的領域當中數學建模的運用是有著特定的領域,并不是無節制的可以運用到任何的領域當中。
4.3數學計量分析只是輔助經濟理論工具之一:
利用數學建模來解決現有的經濟類問題是一種常用的方式,但是這種方法并不是萬能的。因為很多經濟類的問題當中并不是可以完全依靠數學建模來解決的,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高校中的教師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解決。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經濟學的教育和發展,就一定要適當的與數學建模進行融合,這樣才會有利于經濟學的發展。
4.4數學經濟建模應用十分廣泛:
利用數學建模在經濟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現如今已經有很多的企業或者是部門為了節省自己的開支,通過計算經濟效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如何制定規章制度才是合理的。預計在未來的幾年當中,經濟學的發展必將會有著很好的前景,而數學建模在經濟學中的運用也必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合理的使用數學建模可以為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帶來很大的促進性作用,這既是今后我國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國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簡單的論述了數學建模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現如今我國的經濟學發展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延伸,無論站在宏觀的經濟效益上來看,還是站在微觀的經濟效益上來看,經濟學的發展都需要采用適當的數學建模來輔助,近些年使用數學建模已經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崔宜蘭.導數在經濟領域中的最優化問題的應用.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97(2)
【關鍵詞】展示設計;數字化;計算機;軟件應用
縱觀工業、科技和經濟的世界發展史,設計藝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媒介作用。展示設計史同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步伐而不斷改革升級。整個設計的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跨越:展示設計已經從傳統單一展示發展成為以人為本,糅合現代尖端科技與藝術思維為一體的綜合性設計。高科技手段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單一的展示方式,使現代展示具有趣味性、互動性、多樣性、科技性,使觀眾不再是單單被動的看展覽,而是充分的調動所有感官去參與展覽、探索展覽、發現展覽。展示設計數字化最直接的貢獻是帶來了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形式。計算機對藝術設計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它能更有效地完成創作工作,而且也給藝術設計帶來了新的風格和語言,對藝術設計工作程序及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數字化設計的優勢
展示現場氛圍主要依靠整體空間造型以及材質、色彩等因素,計算機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優勢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數據化
一套完整的展示設計圖紙應包括平面圖、效果圖和施工圖等,在沒有計算機以前,這些圖紙都是靠人工繪制完成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給展示設計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基于現代各類設計繪圖軟件功能的不斷強大和完善,高性能顯示設備的出現以及后續出圖、噴繪等技術的迅速提高,展示設計中涉及的平面圖、效果圖以及圖版的編輯設計等,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最終形成計算機數據。
(二)管理規范化
計算機數字化設計技術實現了管理規范化。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電子文件管理操作簡便、攜帶方便的優越性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使設計和工程人員可以非常方便地存儲、攜帶及利用設計圖紙和文件的計算機數據,替代大量不同規格的紙質圖紙、文件。
(三)控制精確
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要求設計師設計圖的表達更加科學和直觀。在計算機三維設計軟件的工作界面里,設計人員根據展示空間的建筑特征,按照建筑物內的實際測量數據精確的透視,從創建展示總體空間結構到展示空間的局部構成設計,逐步深化到局部或單體的構成和細部刻畫。采用不同顏色和材質對模型的渲染處理使設計人員對物項的空間位置一目了然,可以對各展示實體之間、展示實體和其他輔助設施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環境氛圍的營造是否到位作初步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四)數據共享
基于互聯網的高速數據交換,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并且可以進行任意拷貝和修改,適應不同展示項目的需要,使多名設計人員可以在資源共享的情況下,在不同的計算機上同時進行不同的設計,從而縮短設計周期。
(五)便于修改
計算機最大的優點在于快速、便捷和便于修改。在博物館展示的整個設計過程中,修改、調整是不可避免的。手繪設計效果圖表現形式和手法多種多樣,依設計師個人愛好和習慣各不相同,往往偏重于藝術表現,容易在施工過程中產生較大誤差,導致展廳成型后和設計圖相去甚遠,從而無形中增加了從設計到施工過程中的修改次數,如遇上施工人員未接觸過的新技術、新材料,則此過程還要更加復雜。計算機可以在已完成的圖面基礎上,任意進行形體、色彩、材質等方面的再選擇、再創造。
二、實例分析:加拿大館、城市地球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不僅僅是經濟的盛會,更是科技的盛會,思維的盛會。當創意完美糅合科技,展覽便不再是展覽,是視覺盛宴,感官饕餮。通過領先的科技和創新理念向參觀者傳播的精神感受和未來可能,正是展示設計的功用。
(一)加拿大館
加拿大館內處處充滿了人與自然的美妙互動。比如展廳的一側,有一座虛擬的尼加 拉瓜瀑布。逼真的“瀑布”使參觀者忍不住伸手撫摸感受,而當人們觸到它時,“水花”四濺,隨著 同時觸摸的人數增多,呈現出無法預計的不同形態。這壯麗的景象便是設計者用計算機虛擬出來的自然風光。增強了人們與展示本身的互動,設計師旨在人與自然進行的互動,以傾告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的舉動,都可能對自然產生影響。此外,展館內的一塊巨 大3D屏幕前,數部固定自行車等待著觀眾踩動。當有人騎車時,屏幕就會出現加拿大的美麗風光和人文景觀。通過三維時空變幻時間空間。
(二)城市地球館
城市地球館通過一系列具體生動的展示,讓參觀者進行反思,意識到城市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解決者。其中 “藍色星球”展區有一座12米高的“意識之橋”。參觀者站在橋上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個直徑32米的“地球”,按照 地球自轉方向徐徐轉動,讓游客們感受到在太空上看地球的樂趣?!八{色星球”表面采用大型多媒體的無縫拼接投影技術,模擬出鳥瞰地球的場景,以金木水火土喻意的影像交替 出現,揭示地球的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等現象。
三、結語
如果工業革命是設計產生的土壤,并使之產生并得到認同與發展,那么在數字化的信息時代將給設計師帶來新的思想和變化,使設計理念更貼近對生命的關懷。設計的過程是一種人類大腦所特有的創造性過程,決不是電腦所能理解或掌握得了的技術。正確把握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加接近藝術設計的本質,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設計領域,數字化不僅帶給設計師觀念上的更新,還可幫助設計師實現自己的設計構想,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注意不要被計算機的視覺效果所迷惑,讓數字化淹沒設計師的創意,取代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數字化設計作為一種新的創作語言形式才剛剛起步,同其他藝術形式已十分成熟的創作語言相比,它還將經歷一個日趨完善和更具人性化的發展過程,它的優勢和特征也將進一步得到彰顯。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媒介 應用型人才 新媒體
當代媒體人才需求與高等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存在著嚴重的背離現象:一方面是媒體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渴望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另一方面是院校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無法順利進入媒體就業。表面看來,這種現象似乎是由近年來院校大量擴招、新聞傳播專業設置過濫原因所致,實際上,忽視當代媒體的數字技術發展和傳播理念的更新,脫離媒介的職業屬性實際,而一味強調人才的創新性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所在。
數字媒介:新聞學應用型人才的生存空間
當代中國社會正在步入一個以消費為表征的信息時代,媒介所構筑的信息海洋包裹著全體受眾,對于今天的消費者來說,媒介的存在不只是日常生活的背景,媒介已然構成了人們生存的環境。從大眾傳媒自身來說,借助于當代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媒體在完善個性化生存的同時,經過擴容、整合之后,形成媒體相互疊加、融合度高的超媒體傳播的交流平臺的新趨勢:即傳統媒體向數字媒體轉型、現代媒體借鑒和容納其他媒體的特長拓展信息空間、新技術的運用促使新媒體的誕生。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各類媒體將全面實現數字化管理和傳播,這意味著數字媒介從傳播方式、傳播理念到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必然發生急遽的變化,數字時代媒介競爭加劇必然導致各類媒體重視新聞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對于從事新聞傳播的傳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媒體轉型。當代科技進步和物質水平的提高使人類使用的傳播媒介不斷豐富和多元化,新傳媒的出現意味著新的傳播方式的增加,但并不意味著另外一種和幾種傳播方式的消亡,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迫使傳統媒體更新和豐富自己的傳播方式,開辟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劣勢在于,傳播速度滯后、傳播手段單一、傳播效果一般、市場營銷落后。在當代,由于媒介和其他領域一樣從經濟的角度改造自己,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接受體制上的產業化。面對媒體品牌經營,傳統媒體積極利用數字技術促成媒體的制作、傳播、運營方式的轉換,以滿足大眾多方面的需求,從而實現媒體轉型。對于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新聞采編人員除了應具備基本的文字采寫技能之外,還必須兼有策劃、營銷、市場開拓和數字技術的素養。
媒體借鑒。以電子科技為基礎的廣播電視現代媒體與傳統的紙質媒體相比,憑借其視聽一體性、逼真性和快捷性的傳播方式,凝聚了廣大的受眾群。廣播電視在擔當時政經濟信息傳播、引領大眾時尚潮流、提供休閑娛樂消費的重任時,甚至充當了現代家庭的吟詠詩人的文化角色。隨著數字傳播技術的廣泛運用,電子媒介的傳播質量在提高,收視聽的頻道在增加,信息空間的疊加性在增強,電視傳播不斷地借鑒和吸納其他媒體的傳播特點,從而使電視的“吟詠行為由吸引觀眾或聽眾的興趣和注意力開始,漸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進而深入人們的意識之中,成為其日?;顒拥囊徊糠?從而占據了社會文化行為領域的一片天地”①。當代廣播電視媒介隨著數字技術的充分運用,采訪、編輯、制作、傳播的整個流程被賦予了數字技術的方便、快捷和效益的色彩。廣播電視從業人員駕馭數字采編播設備的能力及其綜合能力亟待提高。
新媒體開發。伴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在綜合紙質媒體和電子媒體的各種特點和優勢的情況下,注重多媒體聯動、交互式傳送,使其成為傳媒開發的嶄新領域。未來新媒體的傳播技術完全能夠實現對同一個作品進行實時的、多媒體的、多語種的“聯播”,即“同一個媒體主持人或記者的聲音出現在廣播中的時候,其圖像可以出現在電視里和網絡中,其語言可以轉化為文字出現在報刊上,各媒體之間都配有語言翻譯和文字翻譯系統,以解決媒體跨國傳播的語言障礙,鑒于媒體與社會須臾不可分離的特性,超級媒體英雄由此誕生”②。新媒體的出現對當代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集采寫、編輯、外語、高科技于一身的更高要求。
無論是傳統媒體的轉型策略,還是現代媒體新手段的運用,乃至新媒體的高度綜合,數字媒介為那些擁有流暢的表達能力、熟練的外語能力,熟悉廣播、電視、網絡和多媒體技術,能夠使用多種手段從事采訪、編輯、傳輸工作,具備超強的信息驗證和過濾、策劃、營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活躍的舞臺。數字媒介乃至未來的超媒體無疑是新聞學應用型人才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重效益、善創意、懂專業:新聞學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當代數字媒介發展的實際,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從數字媒介發展的宏觀視野,從策略、理念乃至方法進行綜合性調整,以應對媒介對人才新的需求的實際。實際上,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的改革一直強調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問題,并積極明確以創新性為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然而專業培養容易忽視數字媒介時代媒體適應市場自身的發展所產生的功能的整合和流變。各類媒體在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原有的運作機制包括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市場和營銷等機制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傳統的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機制過于側重理論的灌輸,忽視真實環境的采訪、編輯和制作,新聞人才追求事實、真實的職業素養以及臨場應變的采訪能力、熟練駕馭專業工具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使其難以勝任當代媒介的重任。
隨著我國各類媒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國家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積極鼓勵,媒體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各類媒體除了基本的輿論導向功能外,強化媒體實現經濟效益功能已經成為媒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的不可回避的課題。當代媒體的運營在標舉效益、經營、創意的理念之下其實預告了新聞學應用型人才時代的到來。在數字媒介時代,傳統的新聞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必然面臨著結構性調整,人才培養必須回應數字化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媒介經營、媒介傳播理念的變革。因此新聞人才的知識和技能結構被賦予了數字媒介時代特有的內涵。
重效益。當代媒體依賴于廣告收入維持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媒體的欄目、板塊在重視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必須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否則欄目或節目將難以逃避改版甚至停播乃至人員重組的命運。重視效益,首先意味著媒體人至少應該是媒體運作流程中熟練的生產者。以電視媒體為例,大量的數字化技術和設備的使用,需要采編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并熟練運用。重視效益無形中壓縮了媒體人的學習時間,對于進入媒體的人來說,職業的準備應在媒體之外,即院校。因此,院校培養的新聞人才必須是熟練的“操作工”。重效益還意味著新聞人才駕馭各類媒介所依賴的傳播語言技巧,如當代廣播電視媒體的故事化敘事、新媒體的綜合性表述等。
善創意。數字媒介時代的媒體生存和競爭體現為創意競爭。優秀的創意意味著收聽率、收視率以及媒體品牌知名度的提高。當代媒體不乏以優秀創意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收視神話的例子,從影響全國的“超女”電視選秀到地方平面媒體發掘熱點的系列報道,媒體在爭當引領時尚潮流的先鋒時,創意和策劃內在的價值可謂難以估量。周密細致的策劃不僅使新聞報道翔實可信,更能使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就本質來說,創意和策劃是人類運用腦力進行的理性創造行為,“是人類運用大腦去認識世界、利用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一種表現,是人類智慧火花的閃耀”③。正因為此,媒體不惜花費人力和財力來獲取創意和策劃等智力資源的支持。如果說重效益是數字媒介對新聞人才的基本要求,那么善于創意和策劃則是數字媒介時代新聞人才創新性的具體體現。
懂專業。當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大眾傳播也逐漸調整為窄播化。一檔節目不可能針對所有的觀眾,在節目規劃之初,潛在的受眾往往是媒體人考慮的第一因素。因此,近年來各地數字化改造的結果是大量的專業頻道的出現。專業頻道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極為迫切的。院校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如果僅是掌握了新聞傳播知識將難以勝任專業頻道的采編和報道任務。反之,一個既熟悉采訪報道領域又能熟練掌握采編技能的新聞記者在完成信息加工和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將專業的知識簡化為受眾容易接收的信息,從而使媒體成為受眾信賴的信息平臺。懂專業對于數字媒介時代的新聞人才來說,意味著其知識結構是立體和復合的。
數字媒介時代應用型傳播人才的培養策略
為了滿足數字媒介發展所急需的重效益、善創意、懂專業的新聞學應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必須立足于當代數字傳播的實際,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框架,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益。
突出應用性: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和思維的整體轉換。目前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理念基本保持著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總體布局。學生在學量的新聞學、傳播學以及相關的基礎理論方面花費了主要的精力,致使實踐教學處于補充和配角的地位,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依然較弱。以電視媒體為例,由于當代數字技術快捷、方便的特點,各電視機構采制設備正在摒棄原有的模擬技術而進行數字高清改造。數字高清技術的運用不僅僅是技術的發展,由此導致的是節目制作理念的更新。節目制作理念的轉換涉及采制的過程、美學風格的追求以及節目內涵的變化。傳統的新聞學教學理念在面對媒體數字技術更新速度之快時,不僅無法使學生有效地感知和掌握媒體的技術進步,就連最基本的采編基本功的鍛煉也難以奏效。改變傳統的新聞教學理念,將應用性與理論性并重,調整課程實踐教學的比重,加大與時代同步的數字器材的投入,對于培養新聞學應用型人才將是意義深遠的人才培養思維轉化的策略。
強化實戰性:推進人才培養教學方法的改革。課堂教授廣泛采用講解、演示、舉例、電化教學等手段,便于教學管理,幫助學生把握相關原理的實質,對新聞實例的分析可以做出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使再經典的新聞實例涉及的新聞背景、要素其實已經時過境遷,課堂中的分析更多的是在假定性的前提和已知的結論中進行,過度依賴于課堂演示性方法潛意識地培養了學生認知事實的假定性。事實上,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今天對新聞的認知已經從過去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發展到“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因此,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策略角度考慮,新聞學教學應重視“實戰”性,讓學生在真實體驗采訪環境、臨場應變中獲得新聞采編的能力。
重視探索性:密切教學科研與當代數字媒介發展的關系。新聞學教材中除了現有的有關原理的經典教材之外,其實最富有啟迪意義的教材應該是當代各級各類媒體正在傳播的欄目及其運作模式。教學中及時了解媒體當前正在關注的熱點題材,以及媒體為了適應市場競爭推出的新欄目、新板塊,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內容的新鮮度和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在比較、分析、歸納鮮活的媒體傳播的節目或作品的過程中,探索規律并及時地總結會使學生實現走出校門與進入媒體的無縫對接,立即進入傳媒人的角色。隨著媒體運營體制的改革、社會性資源參與媒體的制作機制受到重視,教學中進行探索性的策劃和制作將會大大壓縮新聞學教學與媒體的距離,并極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創新性。
注 釋:
①趙鳳翔:《電視藝術文化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頁。
②張君昌:《超媒體的時代》,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
③張靜民:《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頁。
關鍵詞:數字化測繪技術;地籍測量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地籍測量的內涵
地籍測量是城鎮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政府行為的測繪工作,還能為全國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奠定基礎。地籍測量是測繪技術與法律的綜合應用;地籍測量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確、可靠的地理參考系統;地籍測量具有勘驗取證的法律特征;地籍測量的技術標準必須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測量工作有非常強的現勢性;地籍測量技術和方法是對當今測繪技術和方法的應用集成;因此測繪人員不僅要具有熟練的測繪技能,而且還應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
數字地籍測量是數字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其實質是一種全解析的,機助測圖的方法,在各種設備及硬、軟件的支持下,對各種地籍信息數據進行采集、輸入、成圖、繪圖、輸出、管理。它是一個融地籍測量外業、內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作業系統,是計算機技術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結果,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精度高、現勢性強、整體性強、適用性強等諸多特點,在完成地籍測量的同時可建立地籍圖形數據庫,從而為實現現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礎。
2 數字化地籍測繪技術的特點
① 自動化程度高。它改變和彌補了傳統測繪方法中線條、符號、數字和文字等信息揉雜在一起,必須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能讀懂的缺陷。通過計算機摸擬,可以在屏幕上直觀生動地分層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通過對數字化測繪各種技術要素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圖件。此外,還可以隨意對圖形進行縮放、拼接以滿足不同用戶更為廣泛的需求。
② 精度高。由于計算機的應用,測繪生產作業的自動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數字化測繪的應用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資源開發規劃和城市道路網的設計等就可以利用數字化地形、地籍測繪成果在計算機上進行各種規劃與設計,還可以方便地進行許多方案的設計與比選,對各種要素的統計、匯總、疊加、分析也方便、準確。
③ 信息存儲、傳遞方便。數字化測繪還能通過計算機的儲存與管理來實現即時打印服務,其在使用、維護和更新上非常方便與快捷,而且經濟實惠。
④ 便于成果更新。數字化測圖的成果是以點的定位信息和繪圖信息存入計算機的,當實地有變化時,只需輸入變化信息的坐標、代碼, 經過編輯處理, 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圖, 從而可以確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現勢性。
3 數字化地籍測繪的作業流程
地籍測繪作業流程是否科學,不僅關系到地籍測繪工程的進度、數據的安全性,還會對最終成果的質量和精度產生影響,以下對數字化地籍測繪的主要流程進行介紹。
3.1 外業作業
3.1.1 控制測量??刂茰y量一般采用由GPS 接收機和隨機數據處理軟件組成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定位方式為靜態、快速動態定位。點位一般選在空曠地帶或道路主干道旁,這是為了方便利用實時動態GPS(RTK)、全站儀進行界址點和碎部點的測量。此外,要注意點位應遠離微波站、強功率電臺、變電所、電視發射臺、高壓電線等。
3.1.2 碎部(界址點坐標)測量。采用GPS(RTK)、全站儀配合的草圖方式測圖,將關鍵部分繪制在草圖上。草圖的清晰、明了對內業工作至關重要(包括四至名稱、房屋層數、房屋結構、房屋權屬、院落門牌號、街坊等),草圖繪制的比例尺不宜過小,地物之間的相對關系大體能夠得到體現。在進行界址點測量之前,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對測圖范圍內的所有界址點要進行分析和統計,一般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十分隱蔽的死角,只能借助與其他點、線之間的幾何關系來確定其位置。有時界址點之間的距離難以量取實際距離,而我們能看得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采用具有免棱鏡功能的全站儀進行測繪,這樣克服了人無法到達且無法司鏡的問題。
第二種類型,界址點位于開闊地帶,或位于一般建筑物的房角或墻角處,或在較容易到達頂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這類界址點和碎部點應用RTK 技術(實時動態全球定位系統)進行測量。
第三種類型,當建筑物層數較高且不宜到達頂部或較為隱蔽的界址點和碎部點,則首先利用RTK 測設一組圖根點,然后再利用全站儀進行測量。對于高層建筑物或較為隱蔽的地區,RTK 接收機接收條件不好,測量狀態無法固定時,則應用全站儀進行界址點和碎部點測量。
3.2 內業編繪
每天外業結束后,應及時把電子手簿中的數據傳送到微機中,利用大比例尺繪圖軟件進行編輯。在編輯過程中,繪圖員應對草圖中的標注和微機中的標注進行校核以保證準確無誤。連圖過程中需對地物編碼準確應用,應隨時進行檢查,并在后期到實地進行查圖和補測。經實地校核的地籍圖繪成后,組成兩人一組的作業組,帶著作業原圖和調查成果,走家串戶,一宗地一宗地的進行核實,做到實地、調查表、地籍圖三對照。
3.3 面積分類統計
地籍測量最繁瑣、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按分幅控制、逐宗匯總來進行面積分類統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面積量算也擺脫了傳統的方法,可以在微機內進行,并且有較高的精度。盡管如此,在面積量算時仍應按照由高級控制到低級,再由低級向高級逐級匯總,也就是說應由測區到街道、由街道到街坊、由街坊到宗地,然后再倒過來逐級匯總,這樣做有利于提高精度和準確性。
4 應用實例分析
2008年受湘陰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湖南省第三測繪院對湘陰縣文星鎮進行1:500 范圍重新測量,測量面積約為11平方公里,對該區域的零星宗地進行補充調查和測量,完成了地籍調查和地籍測繪任務,調查范圍按湘陰縣國土資源局的要求。
4.1 測區概況和設備
調查及測區面積為1582.0km2,測區地勢較為平坦,平原占44.40%,崗地占12.59%,丘陵占1.51%,水面占41.50%。由于該區位于湘陰縣中部偏東、湘江與白水江交叉口,東臨東湖漁場,北部為小丘陵地貌,地理位置極佳。地理坐標:東經112°52′30″,北緯28°41′00″。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經濟活動的頻繁增加,城市擴張、舊城改造日新月異的用地現狀和原來未建庫的地籍資料給地籍管理工作帶來許多困難,重新進行地籍調查并對數據建庫工作迫在眉睫。采用的儀器有:中海達HD8200型單頻(5+1PPM) 接收機和隨機數據處理軟件4 臺;Topcon 全站儀4 臺;南方測圖軟件CASS8.0 一套;惠普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各4 臺及相關的通訊設備。
4.2 作業實施過程
4.2.1 控制測量??刂茰y量采用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由4 臺GPS 接收機和隨機數據處理軟件組成,定位方式為快速靜態定位。以測區附近的16 個E 級GPS 控制點作為本次控制測量的起算點,平均邊長2km。為方便利用實時動態GPS(RTK)、全站儀進行界址點和碎部點測量,點位一般選在高層建筑物上或主干道路旁,所有點位均做到穩固可靠、便于到達、使用方便和可長期保存。內業計算為采用隨機軟件嚴密平差,并將其平差值直接建立控制點數據文件,以備測圖與繪圖之用。
4.2.2 碎部測量。本測區利用湘陰縣1996 年攝制的正射影像圖作為工作底圖。為了注記必要的數據和信息,出圖時影像圖的色調要偏淡一些,這樣可以使外業效率大大提高。
4.2.3 內業數據處理。晚上利用全站儀通訊軟件把數據下載到計算機;通過編輯將數據存為*.dat 格式,在計算機上用CASS8.0 成圖軟件展繪碎部點,結合白天所畫草圖和預設編碼進行初步成圖,以檢查所采集數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做到當天的圖當天繪完,以免事后遺忘,影響成圖的準確性或返工重測,并為圖形編輯做好準備。
4.2.4 數字地籍圖編輯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通過內業檢查全面審核是否有漏測及處理不當的地方,并加以修改,如注記房屋的層數與結構、單位名稱、道路(包括街、巷)、山嶺、溝谷、河流的名稱等。確定無誤后根據初步地籍圖利用鋼尺對測量精度進行審核。這一步是質量控制的關鍵所在,工作盡量做到細致、耐心。若發現錯漏,則應立即補改。此時由流水編號以后的界址點坐標數據文件,生成界址點成果表、宗地面積匯總表、正式地籍圖,主要給土地管理部門審查,審查完畢后,作為編輯宗地圖及地籍圖的基礎資料。最后,利用南方公司的CASS8.0 地形、地籍數字化成圖軟件進行成圖的工作。
各個工序生產進度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各個工序生產進度安排
5 結論
數字化地籍測繪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測量工程的不斷發展和不斷的進步。在越來越高的信息、數字化網絡技術的應用要求下,廣大測繪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創新思維,更新知識,提高實際應用技能,方能更好服務于地籍測量及其他測量工程工作,并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完成“數字國土”工程、實現電子政務和現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述春.數字化測繪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8,21:247.
[2] 蘇中躍 . 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今日科苑.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