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影視與文學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影視作品 文學 思想 關系 結合
1、什么是文學?影視就是電影和電視劇嗎?
文學是個非常廣義的概念,是一個很深奧的詞匯,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預言、通話等,這些都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變現形式,都是以文字語言為工具呈現出來的,以不同的體裁表現作者內心情感和社會生活。文學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都是社會的上層學問,是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之一,文學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在地域上分類頁可以分成很多文學,亞洲文學、歐洲文學、美洲文學。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去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不能說明中國現代、中國當代文學成就平庸,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影視顯得更容易理解,就是電影和電視劇的合稱,拍攝、繪畫出來的帶有故事性的動畫的也算影視,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影視制作產業是前景無限的商機無限的,如何很好的把影視和文學相結合,如何使文學在影視藝術中發揮最大的正能量是一門學問。
2,影視作品需要還有文學性,并尊重文學。
大家應該都看過94年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尊重原著《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應了當時三個政治集團的斗爭,其中宣揚一種仁義道德、禮信忠貞的文化思想,劇中更是引用古籍中古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能把觀眾拉回到東漢末年,一起與曹孟德駕馭良駒寶馬馳騁千里,一盞豪飲,感悟人生哲理?!肚c千尋》是日本國寶動畫片,是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杰作,影片大致概括了一個小女孩在一個奇特世界的冒險故事。宮崎駿帶你進入一個仿佛遠離了世俗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是宮崎駿親手雕琢,富有靈性,影片一開始,小女孩的父母為了滿足食欲雙雙變成了豬,這是宮崎駿的一種黑色幽默,也寓意這不要有貪婪之心,小女孩的純真打動了觀眾,我們也要反思在現在的社會中要相信他人,影片中也映射出現代日本的環境污染問題,影片文學性非常強,宮崎駿大師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觀眾值得思考的疑惑。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這是一部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是丹麥一家大公司已故總裁的兒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父親的靈魂,他父親的靈魂告訴哈姆雷特是他的叔叔謀殺了他,得到了他的公司和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決心替父報仇,此片的背景是現代,而原著莎士比亞的小說是幾個世紀之前的事情,如何做到把古代的故事挪到21世紀來表現,導演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準,第二,這部電影運用原著臺詞“是生存還是毀滅”等,極力的尊重原著,使觀眾在現代的氛圍中體會哈姆雷特的心情。說到莎士比亞不禁想起電影現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影片男主角是拉昂那多,這部電影類似現代版的《哈姆雷特》,也是把幾個世紀前的故事成功拉到現代,愛情主題貫穿全篇,兩個年輕人不顧家族反對在一起廝混,由于家族問題,最后陸續殉情,詮釋了愛情的力量。
現在的影視作品經常篡改原著,甚至面目全非,徹底顛覆原著作者意圖。在商業片橫行的年代,導演追求票房無可厚非,但是一部沒有以文學思想的電影是肯定站不住腳的,前一陣看過一個新聞,大致意思是說一部抗日劇,一個抗日女俠不幸被幾個日本兵侮辱鏡頭不停的在幾個笑的日本兵臉上切來切去,幾秒后女俠爆發了,跳了起來拿幾個箭頭瞬間射死了幾十個日本兵,該情節完全邏輯混亂而且相當不科學,更像是不入流的武俠小說情節,其實導演完全可以運用文學手段把這情節合理化。我看過一部爛片叫《大灌籃》,周杰倫主演,演員陣容強大,此片抄襲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大灌籃》主要是弘揚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場上的個人英雄主義,影片毫無內涵可循,毫無文學性,熱鬧的場景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迎合三流觀眾,觀眾如果看完此片會發現時在浪費時間。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中國的影視動漫產業也在迅速的發展,轉眼間,中國動畫片年總產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然而,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后,我們卻發現,中國目前的動漫產業在形式、內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學的積淀。面對今天喧囂的動漫,作為產業前沿的經濟價值和大眾的關注度是動漫產業發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為具有藝術的作品形式,影視動漫就必須以文化的標準來重新打量它在縱的歷史與橫的比較中的優劣。然而今天中國的影視動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內容的意思,大有動漫人缺乏靈魂觀照的窘境?;仡欀袊挠耙晞勇?,曾經經歷過輝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鬧天宮》、《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鬧海》等等都是世界動畫史上數得著的動畫片,(如圖1)這些由水墨動畫以及民間剪紙、皮影、木偶等作為美術表現的動畫片曾經構成了“中國動畫學派”,是至今令世界動畫人所稱道的對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擁有清晰的中國動漫觀,我們首先就會發現目前中國動漫在文學上的素養其實并不是很好。從宏觀講,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以及新世界知識體系的銜接有關,即中國動漫同中國的文學、哲學、繪畫等一樣,遭遇著舊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創造的階段,我們目前階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動經濟,而不是文化話語權的優勢。從創作者的小環境來講,我們則可發現中國大量的動漫人對經典文學是不閱讀、不熟悉,多從純粹的繪畫和計算機專業出身,專業空間比較狹隘,興趣上也比較難博采眾長。此外,動漫編劇人才的匱乏造成了中國動漫不會講故事,講了也不生動、缺乏文學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優秀的影視動漫,只有動漫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動漫創作人員具有綜合的素質,具有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功底,具有每個動漫人都是導演的想法。例如當年萬籟鳴先生制作《大鬧天宮》時曾經說過“我在這部《大鬧天宮》中是總導演,你們每個做原畫動漫的都是小導演。我出題目你們做文章,來豐富我的想象力”,于是關于每一個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動作細節被不斷地細化、夸張,從而富有了故事性、戲劇性,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導演和原畫作者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編劇團隊的關系,它對導演和原畫作者的要求其實是溢出于美術之外的良好的文學感悟力和想象力。這也說明了動漫是一門交叉學科和交叉藝術,制作人員需要復合型人才和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的特點。圖1中國早期影視動漫作品由此可見,影視動漫是一門真正的藝術,而非愉悅大眾的影片,影視動漫在當今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的觀看人群也逐漸由以往的兒童發展為成年甚至中老年。當人們習慣于直接去閱讀屏幕上出現的東西時,我們對文學內涵和作品真正的內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視動漫藝術與文學藝術到底應該呈現出哪種關系才較為合理;影視動漫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關系能否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發展的道路,這些都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內容。
二、影視動漫藝術與文學的關系
影視動漫和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時都會起著雙刃劍的作用。影視動漫直白的表現情感和故事發展情況,帶來的情感共鳴可能是一時的悲哀或者恐懼或者歡樂,但是時間久了人們便會發覺那種快餐式的文學累積會使情感變得蒼白無力。文學的抽象而發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懷。在觀眾集體式的欣賞上,影視動漫藝術有時不能把作者的傾向性賦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議論的文字對沖突雙方的或對生活的評價表現出來。影視動漫藝術必須在短時間內用具體的,塑造性的原畫主角和各種鏡頭的轉換給觀眾視聽的綜合性審美。(如圖2)影視動漫比文學擁有更多的群眾性,是任何文學作品不能比擬的。文學的表現工具是文字,有相對的限制性;影視動漫藝術有無比的精確性和敏銳性,能較好的反應一切復雜的生活現象。對觀眾直接訴之于形象,使觀眾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視動漫藝術具有空間和時間的魔力,我們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見一切動人心弦的歷史的重演,因此影視動漫它必須具有震撼力和表現力。圖2動漫原畫鏡頭轉換誠然,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影視動漫從藝術手段、表現內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學的滋補;反過來,影視動畫也在無聲無息之間補給了文學,影視動漫的視覺性表現方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途徑,包括一般電影的表現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無意之間進入了文學創作。文學,這一藝術領域里的文字王國,面對今天的讀圖時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視業的發展在“擠兌”文學的同時,也為文學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養,甚或依賴于它提升著自我。所以,影視動漫藝術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在當今信息時代彼此促進、彼此發展。
三、中國影視動漫作品需要文學性構建
人們看影視動漫作品,有時是懷著一種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態,但一部影視動漫作品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傳承性,是很難打動觀眾的心靈的。這就需要文學影視動漫的誕生。所謂文學影視動漫,指的是富有文學性的影視動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影視動漫。這標志著此類影視動畫更加注重品位、創造力、藝術感和有質地的動漫美學以及其實驗性探索。影視動漫應該向藝術電影學習,向更多的文學作品靠攏,使影視動漫編劇接觸古今的經典故事和小說,不斷鍛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內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創意的想法進行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中國動漫的層次差異,這種層次差異指的是“生態觀”。堅持生態觀對任何環境包括文化構建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仡欀袊耙晞勇壳叭狈Χ嗖拾邤桃钥鞓窞楸镜纳虡I動漫佳作,更缺乏獨樹一幟以創造力為標志的藝術動漫佳作。作為信息時代的前沿產業,從這個角度來說,動漫在這個時代正是我們文化整體實力的一個呈現,而發展具有文學性的影視動漫也是中國影視動漫的一個合理的發展方向。換言之,無論技術如何變遷并呼喚我們緊緊跟隨,但人性的應對和滿足依舊是所有藝術要回答的主題,動漫與文學在這個意義上,必須緊密合作與交融,求其在中國動漫產業中的貢獻。
【關鍵詞】文學影視改編;影視傳播;文學傳播
2015年可以說是網絡小說的改編大熱年。除了已經播過或正在熱播的《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盜墓筆記》等,還有將要播出的《云中歌》、《瑯琊榜》等,今年開播的電視劇主要都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近些年,各種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視電影作品都受到了諸多關注,如《失戀33天》、《左耳》、《小時代》等,其中也不乏叫座又叫好的影視作品如《亮劍》、《甄執》、《歸來》等。
在人們流連于電影電視和小說劇本之間時,我們應該關注的已經不僅僅是影視作品與原著的關系,而是潛藏在其背后的影視傳播與文學傳播的關系。
一、影視改編與文學作品的緊密結合
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向來都有著“聯姻”的關系。細數中外電影史,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片數不勝數。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以及中國的四大名著等等經典作品都被多次的搬上大銀幕,時至今日還是世界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來源。
號稱當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四大名導”,他們的重要影片幾乎都來自對當代文學作品的改編:張藝謀的《紅高粱》改編于莫言作品《紅高粱》;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改編于李碧華作品《霸王別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于王朔作品《動物兇猛》;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改編于王朔作品《頑主》……這些影片莫不是以小說為底本而進行改編創作的。電視劇方面,《還珠格格》、《金粉世家》等還有改編自金庸小說的一系列武俠影視作品更是人盡皆知。
二、影視傳播與文學傳播的巧妙融合
(一)影視傳播是對文學傳播的推動
1、有利于經典文學通俗化
很多文學作品可能并不是那么易懂也沒有那么大眾化,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后的它們獲得了一個創新發展的契機,能夠被更多人接受。美國學者林達?賽格統計得出,85%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文學改編作品,如《西線無戰事》、《亂世佳人》、《辛德勒的名單》、《教父》等。從紙媒或網媒到屏幕,文學作品影像化,能賦予作品文字不具有的直觀感染力。由于電影電視的廣泛傳播,使得這些文學名著以一個更具象化的方式向我們呈現出來,進一步擴大了它們的影響。
2、帶動了相關作品的熱銷
有的文學作品可能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前并不為人熟知,如果影視作品獲得成功,會相應地帶動對原著的關注和原著的熱銷。如果是本來就有讀者基礎的文學作品,會更加推動其文學傳播。
當代知名作家幾乎都有作品被改變成影視劇的經歷。《手機》的作者劉震云就曾在采訪中指出,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幾乎都有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因此而名利雙收。劉震云自己的小說《手機》《溫故1942》和《我叫劉躍進》被馮小剛和馬儷文搬上大銀幕后,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驚人的銷量。
3、促進了網絡文學、草根作家的生長
在近年來被改編的文學作品中,網絡文學作品占據了絕對的數量。網絡文學參與人群廣,社會影響大,已經成為當代文壇發展得最快、成長性最強的新興文學版塊。
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登上大銀幕,算是網絡文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先例。雖然首次的嘗鮮并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但也算是為網絡文學和影視作品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從《藍宇》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再到《搜索》,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文學的改編之路越走越好。
《花千骨》首播即取得網播量破兩億的成績,創造了電視劇首播單日網播量的最高紀錄。截止7月24日,花千骨網播總量已破100億,成績驚人。如此龐大的觀看人群和熱門程度都足以說明改編劇的市場之龐大。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將文化價值轉變為了商業價值,這樣不僅為網絡文學創作帶來大量利潤,還吸引了更多的草根作家進行網絡文學創作。
(二)文學傳播是對影視傳播的支撐
1、文學作品是影視傳播的創作源泉
如今,影視飛速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文學“能夠(而且首先能夠)為真正的銀幕創作提供豐富多樣的題材和形式:神話和傳奇、主題、情境、題材、風格、美學觀念,尤其是語言風格、人物心理和讀者心理等方面的寶貴經驗”。
現在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站在文學肩上文學作品解決了電視電影的題材荒,給影視劇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影視劇的題材,豐富了影視劇的內容。
2、文學讀者是影視傳播的潛在受眾
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所以如此火爆,能夠取得7.26億票房的好成績,除了因為導演和演員所吸引來的關注,也有很大一批電影票房支持者是原著的忠實讀者。作為原著的讀者,早已對電影的上映產生一種期待,不管電影的口碑是好是壞,都會帶著好奇的心理去觀看。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是利用文學作品的人氣效應來獲得影視劇市場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改編這樣已有龐大讀者群的文學作品,收視和票房都會有保障。
三、影視傳播和文學傳播之間存在的問題
(一)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具有本質上的差異性
文學作品的內涵寓意往往是從文字符號轉換為影音符號后的影視作品很難完整地表達出來的。影視作品同文學作品比,其表現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揭示更為復雜、深刻的主題方面也往往顯露出捉襟見肘的窘態。
還有,由于受影視作品時長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它可能只能挑取文學作品中的某一個方面來進行表達闡述,不能宏觀地表現出原著原本想要表達的東西?!读羷Α芬阉愕蒙弦徊靠诒容^好的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電視劇不如小說,焦點就是電視劇沒有完整地表達出小說的精髓,人物命運不完整。
(二)過度商業化導致文學性的缺位
過度商業化這一點在現在改編蔚然成風的網絡文學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是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產業規?;l展中的一個環鏈和一種擴大再生產策略。僅2011年,盛大文學共售出
版權作品651部,之后幾年的數量和售價直線上升。發展到現在,盛大文學的估值已達到50億。如此巨大的資本誘惑,已經使盛大等網絡學公司有組織地策劃一種新型網絡文學生產項目,即專門針對影視劇改編的網絡文學生產。
據統計,截止2014年,網絡文學的讀者已達2.93億人、注冊200多萬人、市場年收入40多億元。網絡們在創作時就考慮著如何迎合影視主題,什么樣的劇情場景比較好拍攝出來。但是,這種專門的有意識的創作不僅背離了文學創作的本衷,做不到對文學的有效傳播,而且大量存在的同質化內容、粗制濫造的成品會對傳統作家和文學本身造成極大的傷害。
以“唐家三少”為筆名的網絡張威,是網絡頂級人氣名家,連載過《狂神》、《善良的死神》、《惟我獨仙》等多部高點擊率作品。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訪時,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寫作定位:“像我們現在寫的玄幻小說,不存在任何文學性,沒有任何文學價值。只是讓大家在一天工作之后,看一下放松自己。我只是要娛樂大家。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p>
更有甚者,一些影視作品為贏得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往往對原作進行惡搞式改編,嘩眾取寵,偏離了文學精神和文學主道。像一部經典名著《西游記》被拍了很多遍,但有的版本已經改得完全跟原著沒有太大關系了,穿插著各種現代人物的設定和各種莫名的劇情設置,實在是不知所云。
四、影視傳播與文學傳播的發展路向
文學形式與影視技術相結合,早已經是有目共睹的文化現實。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是一種維系文學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避免讀者流失的一個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影視劇向文學汲取營養和新鮮元素的一個有力途徑。
文學改編的影視縱然存在很多缺陷和軟肋,如文學改編成影視的限制、影視劇的商品化等等,這需要文學創作者們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和藝術價值,影視創作者們擺脫趨利心態,擇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恰當的原則對其再創作,進行大膽且不失偏頗的創新,這樣才能達到二者資源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LINDA S.The Art of Adaptation:Turing Fact and Fiction into Film [M].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Inc,1992
[3]尚丹.網絡文學改編:新舊媒介的交鋒與融合[J].名作欣賞,2012(20)
[4]艾?菲茲利埃.文學和電影的關系[J].世界電影,1984(2)
[5]易觀網.中國網絡文學產業年度研究報告2014
[6]程綺瑾.“他們用網絡炒作,我們用網絡寫作”[N].南方周末,20051117
[7]何孟霞.試論文學創作與影視傳播藝術品格的差異[J].電影文學,2010(03)
[8]劉立山.交融與斷裂:試論電影對文學的改編[J].電影評介,2011(15)
[9]姚常齡.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研究[D].山西大學,2013
[10]康莉霞.影視作品與原著差異的分析與思考[J].作家,2010(02)
[11]王國臣.影視文學腳本創作[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戲劇與詩歌、小說等文體一樣,都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種文體的重要性在某些文化或某些時代,如希臘文化中的悲劇、元代的雜劇,甚至超過其它文體。在這個意義上,文學與戲劇正如小說與長篇小說的關系一樣,是整體與分支的關系,對于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完全是一個假命題。然而,當我們這樣運用戲劇這一概念的時候,指的僅僅是作為劇本的戲劇文學,而非融音樂、歌唱、表演、武術、舞蹈與造型藝術于一身的戲劇。因此,戲劇作為綜合性藝術,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個是在文學內部的意義上的,一個是在文學與藝術的跨學科意義上的。
從文學內部文體關系的意義上來反省戲劇這門綜合性藝術,就會看到戲劇是對詩歌與小說的一種綜合。當然,這種理論對于希臘文化就不合適,因為希臘的悲劇產生較早,小說倒是后起的文體;但是對于中國文化而言這種理論卻是很適用的。中國的戲劇起源較晚,自然可以把萌芽上溯到詩、樂、舞混沌未分的上古以及唐代的全能戲、歌舞戲、參軍戲、傀儡戲,然而實際上直到宋代南戲才有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劇本就是南宋時期的《張協狀元》。中國戲劇的真正成型與發展,是在元明二代,而小說早在六朝志人志怪、唐代傳奇以及宋代話本那里就已經很發達。一方面,元代雜劇中的唱詞,是對唐詩、宋詞等詩歌文體的一種變革,使很多方言俚語以及與白話相近的韻文納入曲中;另一方面,雜劇不像短詩(中國很少長詩)那樣將時間藝術空間化(詩中有畫),而是有情節的時間展開,雜劇的故事又與小說可以相互印證,元代的三國戲與水滸戲,正是在宋代勾欄瓦舍中說話人的“說三分”、說“撲刀”的、說“桿棒”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正如魯迅在《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中所說的:“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于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p>
如果說詩歌偏于抒情表現,小說偏于敘事再現,那么,戲劇就是抒情與敘事、表現與再現的綜合。而尼采正是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希臘悲劇的。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認為酒神精神是感性的沉醉與放縱,是生命最原始最根本的痛苦的表現,它的表現形式是音樂;而日神精神是夢,是以美麗的幻想撫慰生命的痛苦,它呈現在史詩、雕塑等藝術形式中。而悲劇的故事展開是日神的呈現,其中的歌隊卻是酒神的表現,因而悲劇是對酒神與日神、表現與再現、音樂與史詩、造型藝術的一種綜合。這與中國戲曲是對詩歌與小說、音樂與文學的綜合是一致的。
事實上,尼采在論悲劇的時候已經超出文學,而是以人類表現生命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立論的。如果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審視文學與戲劇藝術的關系,那么就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戲劇形式與文學的關系也是有所差異的。僅僅西方的戲劇形式就有話劇、歌劇和舞劇等文體。舞劇與歌劇原來是合一的歌舞劇,在浪漫主義之后,逐漸獨立成為一種演員不說不唱而是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劇,這種戲劇形式與文學的關系最為疏離。即使是話劇與文學的關系也不能一概而論,莎士比亞之前的話劇富有濃重的詩意,而狄德羅之后的話劇則愈趨散文化。雖然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已沒有希臘悲劇中的歌隊,但與蕭伯納的戲劇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到仍然充滿著詩情。因此,當西方歷時性產生的話劇在20世紀初共時性地傳入中國的時候,不但在中國的戲曲文體之外增加一種戲劇形式,而不是新文學對舊文學的取代;而且還產生了不同戲劇精神的話劇。的話劇《雷雨》明顯具有古典的悲劇精神,而其話劇《日出》則更像狄德羅之后的戲劇。后來歌劇與舞劇也傳入了中國,產生了歌劇與芭蕾舞劇《白毛女》等作品。
比較而言,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歌劇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就是為什么昆曲與京劇意譯成英文一般為Kun Opera與Peking Opera。由于西方文化的分化特點,西方戲劇演變到現代也在向著片面分化的方向發展,話劇是從頭至尾的對話與獨白,舞劇是從頭至尾的舞蹈,歌劇是從頭至尾的歌唱。而中國的戲曲,從昆曲、京劇到粵劇、越劇、黃梅戲、呂劇、河北梆子、秦腔等地方戲曲,有全國與地方之分,卻沒有片面分化。以昆曲為例,這是一種比西方戲劇綜合性更強也更加精致的戲劇文體。昆曲有唱腔(類似歌?。⒂械腊祝愃圃拕。?、有武術、雜技(類似舞?。梢哉f是綜合了西方各種戲劇形式的要素。昆曲中的唱腔雖然比西方的歌劇陰柔,不那么熱情奔放,卻典雅、幽玄、婉轉、九曲回腸,并且昆曲的曲牌總數達到1500個,常用的也有200個,避免了后來從京劇到地方戲越來越程式化的唱腔。昆曲的道白雖然不像話劇那樣類似日常生活般的對話,但這也是中國的戲劇觀念使然,在中國人看來做戲就是做戲,與真實生活總是要有“間離效果”的,這也是中國戲曲始終沒有破除臉譜化的原因。事實上,中西戲劇的差異與中西詩畫關系的差異是一致的,就是西方追求的是寫實與形似,中國追求的是寫意與神似。昆曲演員的虛擬表演與西方話劇演員的自然表演不同,其做戲的技法介乎話劇與舞劇之間,而武生的武術與雜技表演要比西方的舞劇還要夸張。在昆曲中,不但表演關羽、林沖、武松的《單刀會》、《寶劍記》、《義俠記》等劇中有武術與雜技的表演,而且表演愛情的《西廂記》、《牡丹亭》等劇中也穿插了武術與雜技表演。雖然昆曲在正視人生的痛苦上不如西方的古典悲劇,但是,昆曲比西方古典悲劇的詩意更濃,比西方歌劇的表情更幽婉玄妙。唯其如此,才能吸引中國第一流的文人如湯顯祖、孔尚任、洪升等投身其中,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不朽的文學劇本,為文學與戲劇的密切關系留下了千古佳話。
昆曲之后,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如此精致優雅的戲劇,再也沒有第一流的文人為京劇與其它地方戲撰寫出如此名垂史冊的文學劇本。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藝術現象,正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的文學藝術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認為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再也沒有產生希臘神話與莎士比亞的藝術土壤,使得希臘神話成為不可企及的藝術范本。
當然,在工業文明發達的現代產生了表現新時代的藝術文體,電影與電視藝術[1]就是在工業文明發達階段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影視與所有其它藝術形式都有所不同,詩歌、音樂、繪畫都是開啟人類文明的文體,戲劇、小說雖然在不同文明中產生的時間有差異,然而其萌芽都很早;只有影視是屬于現代特有的文體。因此,根據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以及相關文本的理論邏輯,結合人類藝術的發生與發展,如果要在幾個不同的文明階段選擇代表性文體的話,那么,神話傳說與講故事的口傳文學與詩歌是游牧文明、農業文明以及商業文明的早期階段的代表性文體,也就是世界古典時代的代表性文體,那個時代的戲劇也具有詩的性質。小說是從商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代表性文體,也就是世界近代的代表性文體;而且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小說的繁盛與造紙與印刷術的發達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緊密聯系在一起。影視則是工業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以及后工業文明的代表性文體,也就是世界現當代的代表性文體。電影在19世紀末產生,在20世紀上半葉已經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流衍;電視產生于20世紀上半葉,到下半葉已經走入千家萬戶。20世紀后半葉隨著數碼技術的使用,圖像的處理更加大眾化,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是攝影師與圖像剪輯者。進入21世紀,影視已成為壓倒其它一切文體的藝術形式,吟誦詩歌早就窮途末路,閱讀小說也進入黃昏,只有光芒萬丈的影視圖像,在夜幕中吸引著大大小小的眼球。多數人回家就是看電視,看完電視休息。而網絡的興起更激起圖像的狂歡,使上網者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搜索選擇自己喜歡的影視文本,并且可以即時在網上交流審美體驗。其實在電影出現不久,列寧就敏感到這種藝術形式的重要性,認為在所有藝術中對我們最重要的乃是電影。
影視之所以能夠壓倒其它一切文體,就在于這種藝術形式比戲劇的綜合性更強,而且影視也能展示在其它時空中產生的藝術形式。美國的類型片之一歌舞片《雨中曲》,伴著詩意的歌唱把踢踏舞表現得淋漓盡致。話劇、戲曲、歌劇、舞劇等都受舞臺時空的局限,而這些藝術形式通過攝影的藝術處理搬上銀屏或放在網站上,就可以與更廣大時空中的觀眾見面。在美國鄉下演出的劇目在中國的城市可以欣賞,已逝世多年的梅蘭芳的戲劇表演今天的觀眾可以看到。而拋開這種類型片與戲劇舞臺攝影,典型的影視藝術文本是對語言藝術、表演藝術、音樂藝術、戲劇藝術、造型藝術、繪畫藝術的全面綜合與揚棄。但是,影視中的音樂不能像純粹音樂那樣完全按照心靈的意蘊發展,而是要與銀幕上的人物情感與故事發展密切配合,所以電影《莫扎特》中的音樂幾乎沒有將莫扎特的任何一首樂曲演奏完畢,而是根據劇情的發展與莫扎特的語境配上不同的樂曲片段。美國電影《畢業生》中的音樂優美婉轉,尤其是將汽車運行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融為一體,是工業時代的一種藝術創造。影視中的畫面更是不同于一般的繪畫,除了攝影技術將畫面拍得更加逼真外,蒙太奇的技法不但使繪畫這種空間藝術時間化,可以通過不同畫面的剪輯表現很長的歷史畫卷,后起的電視連續劇展示的時間長度一點不比長篇小說差。而且蒙太奇的技法可以把不同時空中的畫面并置,這又與戲劇藝術區別開來,戲劇往往通過分幕分場轉換時空,而影視則要自由得多。因此,影視藝術是比戲劇藝術更為自由的綜合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藝術形式。在這樣一個影視爆炸而傳統文體萎縮的圖像時代,再執著于精英文學研究就不合時宜,于是伯明翰學派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文化研究興盛起來。而影視的制作具有與創作詩歌和小說不同的綜合性與群體性,甚至傳統的劇團與劇院也無法與規模宏大的影視制作相提并論;而影視制作面對的又是一個消費社會,因而從影視將其它文體從中心驅逐到邊緣之后,以影視制造與消費為特征的文化工業與文化產業便開始形成了。
盡管影視在壓縮文學的生存空間,但是影視與文學的關系還是很密切的。當然,影視與文學的不同文體關系也不一樣。除非抒情詩變成電影插曲進入銀屏,像香港電影《屈原》那樣將《橘頌》變成電影插曲,一般而言抒情詩與影視的關系較遠。而戲劇與影視的關系就非常密切,戲劇劇本與電影文學劇本也是很相近的文體,而且二者都是以表演為主導的綜合性藝術,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員經??痛呻娪懊餍?,也就毫不奇怪。為了讓名劇不受時空的局限而被世界上更廣大的觀眾欣賞,從1948年勞倫斯?奧立弗的電影改編,到1996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出品的四小時巨片,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已五度搬上銀幕。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話劇也都被搬上了銀幕。上述的影視改編基本上都是力求忠實于原著的,但問題就在于,戲劇雖然與影視是相近的文體,但畢竟是不同的文體,過多的對話會妨害電影的藝術表現,音樂配音也無所適從,而刪削對話(話?。┡c唱詞(戲曲),又會失去原作的旨趣與詩意,出現一個不同于原作的藝術文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巨片《哈姆萊特》一方面追求對莎士比亞原著的忠實,一方面卻又把故事發生的時間下移到19世紀,然而以科學理性著稱的19世紀有悲劇賴以存在的命運與天意嗎?因此,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就拋開對戲劇原著的忠實,在電影《亂》中以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為由頭,隨意點染成日本古代征戰中家族倫理的矛盾與人性的殘酷,不以背離原作的細節為意,而在情節框架與表現神韻上又讓人想到原作。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與的悲劇《雷雨》,馮小剛的電影《夜宴》與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都是這一路數的叛逆性創造。這種電影文本充分尊重電影的表現特性,完全拉開了與原劇的距離。
影視與小說的密切關系并不在影視與戲劇之下,原因就在于小說與影視都有時間藝術的特性,又不像戲劇那樣因與影視文體太近而妨害影視的自由表現。而且現代小說的發展在影視中也能得到印證,法國電影從詩意現實主義發展到現代主義的“新浪潮”與“左岸派”電影,意大利電影從新現實主義發展到以安東尼奧尼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電影,與小說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發展基本上也是平行的。當然,現代主義文學的深度模式,如喬伊斯和卡夫卡的小說文本很難用影視加以表現;然而在瑞典導演伯格曼的《野草莓》等影片中,還是可以看到意識流在銀屏上的卓越表現。而文學上以荒誕與戲仿為特征的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在中國的電影文本中已經有所表現,在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與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中,就不難發現荒誕與戲仿技巧的運用。在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中,不但有荒誕與戲仿的藝術成分,而且還有中國寫意畫的影響。小說是以語言為中介的想象性的時間藝術,沒有確定的感性畫面,但是小說為影視提供了在時間流動中的情節展開以及世界觀與情感方式。因此,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屏,就是一種世界性的熱門文化活動。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湯達的《紅與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臺》、勃朗特姐妹的《簡?愛》和《呼嘯山莊》、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霧都孤兒》、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都被搬上了銀幕,有的是被改編了數次。在中國也不例外,魯迅、茅盾、巴金、老舍、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李劫人、莫言、余華等現當代作家的主要小說都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封神演義》、《金瓶梅》等古典小說也被影視改編了一個遍。有些作家直接投入到電影的改編與制作中,如法國新小說作家羅伯-格里耶、杜拉斯等。
關于小說與影視的關系,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在影視的沖擊下,小說僅僅局限于一個狹小的閱讀圈子,有些作品甚至僅僅供大學中文系的師生研讀,但是這些作品一旦被改編成影視,反過來又會激起影視觀眾對文學文本的閱讀欲望。于是,當《三國演義》的電視連續劇熱播的時候,塵封在書店里的《三國演義》也會被搶購一空。這種文化現象甚至是中外皆然。當莫言、余華等作家的小說文本被翻譯成其它語種的時候,國外的廣告往往是打著張藝謀的旗號來做宣傳,因為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活著》比莫言、余華的同名小說在世界上有更大的影響力。而且影視的畫面與音樂也不需要翻譯,需要翻譯的僅僅是演員的話語,這只需在畫面下打上觀賞者本國的語言即可。這也是影視在世界上比小說更易于傳播的原因。第二,影視對小說的改編增加了影視文本的文化品味。從《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到《秋菊打官司》、《活著》,張藝謀的優秀電影幾乎全部來自對小說的改編。而影視對古典名著的改編,一方面提高了影視的文化品味,另一方面也便于向普通民眾普及民族優秀文化。第三,影視對小說文本的改編,確實有成功與失敗之分。勞倫斯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本是一部以生命的溫情反抗機械文明的異化的具有深刻哲理的象征作品,卻被電影改編成一個普通的通奸故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小說文本有生動細膩與粗疏勾勒的藝術分野,但是在電視連續劇中,這種分野消失了,令人感覺《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更加生動形象。然而,無論改編得成功還是失敗,影視與小說已經是兩個不同的藝術文本,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后,理性思考的內容明顯減少,而抒情的成分則明顯增多。即使不是由別人改編而是由作家本人來改編、寫作并制作,小說與影視文本仍然差異很大,新小說作家羅伯-格里耶的《橡皮》等小說作品對現象世界的瑣碎描寫,令人感受不到一點情感的介入,但是他的電影《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卻具有相當的抒情品格。
文學雖然已被主流的影視驅逐到邊緣,然而卻不必妄自菲薄。電影編導已經把世界上最優秀的小說挖地三尺地改編了一遍又一遍,卻很少發現作家把影視作品改編成小說。這就把文學的原創性與影視的機械復制的優劣揭示得淋漓盡致。迄今為止的電影史不能不涉及文學文本,然而文學史卻幾乎沒有必要涉及電影文本,除非是涉及文學的普及與接受。從柏格森、海德格爾之后,對技術統治的抗議就愈益激烈,而對技術統治的抗議與對審美的向往又往往是一致的。而且阿多諾與本雅明等批評家發現,影視的機械復制已與現代的技術統治握手言歡,使得以影視為主導的審美也被異化了。在文化工業與消費社會的大旗下,生活已完全平面化、精致化、機械化,而且無懈可擊,人的棱角已被磨得光滑,就連人之為人的最可貴的批判反省能力也喪失了。其實,當以影視為主導的文化變成工業或產業的時候,文學的完滿性與氣韻生動的靈性就已經蕩然無存。文化工業就像大型的養雞場,從這里產出的雞蛋再也不如自然生長的雞蛋好吃。而影視藝術的圖像化、平面化,使得深度思考愈益成為不可能,歌德《浮士德》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那樣的藝術深度,顯然在影視藝術中很難發現。這也是為什么從的經典作家到西方者,從馬克思到本雅明,對現代藝術評價較低而具有濃厚的古典藝術情結的原因。
注釋:
一、影視藝術與文學的關聯性
影視藝術和文學都是作者通過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感觸,對于現實生活進行描述和思維形成表達作品的一種方式,同時影視藝術和文學都是作者通過媒介,影視藝術通過圖像,文學通過文字的形式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作者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來喚醒觀眾和讀者對于社會生活審美的一種藝術表現??傊还苁亲骷彝ㄟ^自己的筆來進行現實生活的描述,還是導演通過自己的攝影鏡頭來對現實生活進行拍攝,都無非是想通過這樣的媒介來完成對于生活藝術的升華,讓人們在實際的生活中來去品位藝術的真諦,來去體驗和回味生活的滋味,達到藝術回歸到現實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視藝術在傳播的過程中,在使用現代媒體的廣告效應的情況下,能夠做到迅速及時的傳播,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大面積的傳播,讓大多數的人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影視的文化特性。而文學作品卻存在著不一樣的地方,由于文學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的限制,不能夠和影視藝術相比,文學作品需要印刷、銷售等方式進行傳播,在時間的限制上面就出現了間隙,讓文學作品慢于了影視藝術的傳播。影視與文學在時間推進上彼此相似, 文學才有可能反過來學習影視的表現手法。由于文學與影視同有時間藝術的美學特征, 所以它們將繼續在互相影響中并肩而行。
二、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影視藝術
現代社會的生活腳步的快速發展導致了,人們對于影視藝術的期待值在上升,人們往往很難從文學作品中去吸收和構建自己的文學欣賞,但是影視藝術的發展卻給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學的色彩。很多的時候在影視藝術都是有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藝術,人們可以通過電影院進行文學的熏陶和文學傳播。將影視藝術大眾化的過程其實就是高雅的文學進行廣泛大眾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自己的欣賞,對于其中的電影藝術進行思考和評述達到文學性的欣賞。
從影視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來看,將其他的文藝形式的作品進行影視藝術的創作,改編是影視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從編劇和導演進行影視題材和文學名著進行選取的過程就是影視藝術創作和發展的過程。文學與影視創作通常是影視藝術將過去的文學作品經過改編而搬到銀幕上來,同時也是我國電影創作的重要來源。我國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文學可讀性,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紅樓夢》這些歷來的經典名著為影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文學欣賞的基礎。當受眾通過這些電影的傳播,可以從里面找到文學欣賞的動力,這樣不僅僅讓影視的受眾增多同時也能夠讓文學作品達到家喻戶曉的作用,同時文學轉化為影視的過程使影視藝術的受眾人數增多,這樣可以擴大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提升人們的文學欣賞水品。在影視藝術的傳播過程中,用文學欣賞的角度來去看待影視藝術的傳播過程,是影視藝術傳播的重要使命,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來的過程就是文學欣賞大眾化的過程。
通過對于影視藝術的欣賞提高影視藝術的欣賞能力,受眾感覺自己在欣賞大眾化、娛樂化的影視藝術作品的同時,其實就是利用文學欣賞的角度來進行電影的觀賞,影視藝術是一門集文學、現實生活、理想化的想象與一體的文藝形式,它傳達給受眾的是生活的藝術和精神領域的上層建筑,而受眾應該本著去欣賞文學作品的角度進行影視藝術的欣賞,這樣才能夠將電影藝術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層次發展,文學欣賞的角度進行電影藝術的述評,也是對于影視藝術欣賞的一個新的角度??傊陔娪八囆g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拋除了文學欣賞的角度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將會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視藝術空洞化,不能達到原有的傳播藝術、提升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手段。每一次對文學作品的改編,都是在運用創造性思維, 挖掘文學作品背后深刻的內涵,使廣大觀眾對其進行一次新的心靈感受及審美享受。
三、影視藝術應該在文學的視野中成長
影視藝術的發展是來源于文學作品的,就應該從文學的視域中發掘創作的源泉,影視藝術的生命與文學基礎是高度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的,離開了文學性的支撐,電影只會變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夠高雅的進行傳播,人們對于影視的需求不僅僅是故事情節的欣賞,而是對于故事情節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闡述,這才是影視藝術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國的文學作品通過歷史經典故事和優美的文字來描述故事情節,透過文學作品把人們共同價值的存在內煉提升達到傳播的目的。文學的心靈訴求、理性思索、人性關懷精神, 提高了影視作品的藝術品位和思想的豐富性及深刻性。影視藝術的發展需要在文學的視野中成長和發展。
四、結語
我國影視藝術的發展在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進行著不時的改善和發展,同時透過文學欣賞的角度進行影視藝術的創作和欣賞,對于提升影視藝術的創作和完善,讓影視藝術能夠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共有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夠使影視藝術更加長青不老。影視藝術在當今社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們直觀或迅速地通過感官傳達著咨詢、情感、刺激, 使人們能通過視覺、聽覺去感受圖像畫面傳導的信息。站在受眾的角度,利用文學欣賞的角度來去看待影視藝術的發展,給影視藝術創作更加貼近文學作品,讓影視藝術不僅能夠在場面上打動觀眾,更能從故事情節和蘊含的哲理中來打動觀眾,這樣的影視藝術才是人們所追求的影視藝術,透過文學作品在影視藝術中的滲透和發展,讓受眾在文學欣賞的角度來完成對于影視藝術的欣賞,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影視藝術更加貼近生活、更能在受眾的心中占據一定的位置。
參考文獻:
[1]程天飛.論影視藝術的跨文化傳播. [J].新聞傳播.第33頁.
【摘要】影視產業的繁榮促成了影視媒介與文學更廣泛的合作,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通過熒幕走向大眾。本文分析了影視之所以吸引文學的特性,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影視媒介對文學傳播的影響,并試圖探尋出推動影視和文學達到互惠雙贏的要素。
關鍵詞 影視媒介 文學傳 播影響
一、文學作品“觸電”的背景
文學的發展和媒介息息相關,進入大眾傳媒時代后,媒介與文學的關系更是緊密相聯、相互作用。文學傳播媒介經歷了報紙、期刊、影視到網絡,不同媒介參與下的文學傳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影視媒介視聽兼具,集美學性、藝術性和市場性于一體,對文學更富表現力和傳播力,因而影視文學有欣欣向榮之勢。
1895年電影在巴黎誕生,4 年后,喬治·梅里愛將《灰姑娘》搬上銀幕,締結了影視媒介與文學作品之間天然相成的“姻緣”。從歐美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哈利·波特》、《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到我國的《傾城之戀》、《紅高粱》、《活著》等等,這些皆為經典文學與影視結合的成功之作。電視普及后,與文學相關的連續劇,諸如四大名著改編成的劇集、瓊瑤劇、海巖劇等也是一片勃勃生機,另外還有一些探討文學作品的電視節目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這種通過影視展現文學的傳播形態,吸引更多受眾目睹了文學著作的風采,這也正是由于影視媒介的特征使這兩者的結合具備了可行性。
二、影視媒介的傳播特性
1、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強調的媒介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進程的重要性是已被證實的,大眾傳媒既屬于精神層面,又屬于物質技術層面,具有精神和物質技術的雙重屬性,影像技術和人文文化的通力合作打造了璀璨的影視文化。如,影視攝像鏡頭通過移動攝影和運動構圖,讓我們欣賞到了一種運動的視像美;數字聲音技術可以協助畫面展示更豐富和多層次的空間意識;“蒙太奇” 技術通過對鏡頭、場面和聲音的剪輯、組合,產生一系列連貫、象征、懸念、聯想等藝術表現形式;而3D 電影的出現更是帶給觀眾立體化、直觀化的視覺效果體驗和如臨其境的感受。
2、藝術性、娛樂性和商業性的統一
電影和電視是兼容了音樂、繪畫、雕塑、詩歌和舞蹈等藝術風格的一門綜合性藝術,“電影從繪畫和雕刻中吸取了視覺形象的直接感染力;從音樂中吸取了通過音響世界去獲得的協調與節奏感;從文學中吸取了它善于通過事物的一切聯系和表現去有情節地反映世界的能力;從戲劇中則吸取了演員藝術。”電影和電視文藝娛樂功能的凸顯,一方面是現實社會的壓力使人們心理上產生強大的娛樂需求,另一方面是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必然產物。再者,影視本身具有文化和商品雙重屬性,商業性是影視與生俱來的,而電影和電視劇市場的繁榮和競爭進一步加重了其商業性色彩,它通過一定的票房價值和收視率來換取觀眾的參與。影視媒介的藝術性和娛樂性、商業性是辨證統一的,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電影的價值。
三、影視媒介對文學傳播的影響
文學不僅是電影的靈感源泉,也是電影成為經典的重要保證。2005 年美國《圖書標準》雜志的一項統計表明,在電影史上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影片改編自圖書,而在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中這一比例高達五成。大眾對視聽的追逐漸漸取代了對文字的閱讀,越來越多的大眾熱衷于通過影視媒介了解文學,而不是文學原著。但影視媒介對文學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影視以直觀、通感的形式引領更多大眾接觸了文學作品,給文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影視往往不能尋求到準確的契合點與文學完美融合,削弱了原作的文化精髓,且作家和讀者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
1、影視媒介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1)再生之功。開辟新的傳播渠道,拓寬了文學的發展空間。影視劇對文學作品的演繹為文學傳播找到了新路徑。影視媒介傳播了文學的文化價值,也觸發了文學高漲的經濟價值。有些文學作品在影視媒介介入之前已經廣為人知,影視繼續對其呈現后,起到了強化、加溫作用,《山楂樹之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就是躥紅于網絡,在電影傳播的效應下,紙質書籍銷量大增。而有一些不知名的文學作品是在被改編成影視劇后引起了巨大反響,觀眾在飽覽過一場場視聽盛宴后意猶未盡,本著不留空白的心理再去品讀原著,被改編的文學作品瞬間成為暢銷書被搶購,麥加的《暗算》、龍一的《潛伏》在熱播的同時,文學讀本也頗受歡迎。也有一些文學讀本是在影視作品熱播以后推出的,借著影視的余溫和轟動效應繼續“走紅”,如寧財神的《武林外傳》。
引導文學走向大眾化,豐富了文化傳承。影視立體化的視聽傳播手段比平面化的文字傳播更符合受眾對信息的接受、理解規律。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此類古典名著,因其文學性、綜合性和時代距離感強烈,對讀者的知識水平有較高要求,影視劇生動形象的展示彌補了普通大眾的遺憾。同時,傳播文學的電視節目進一步促成了經典文學的民間普及,如《百家講壇》在經歷過困境后走起大眾路線,以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表現形式闡釋精英文化,一度掀起了“紅樓熱”、“三國熱”、“論語熱”、“三字經熱”,它以更全面深入的講解吸引了觀眾,解凍了這些文學經典被懸置的尷尬,使之重煥活力。
(2)弱化作用。消解了文學的獨立品格,藝術美感缺失。文學文本的千種情萬般意都訴諸于筆下的文字,影視并不能將文字中深藏的玄機和細膩美表現盡致,藝術美感大打折扣。讀者閱讀是與文字的情感互動,帶有揣測、想象和個性化的視角,影視逼真的畫面擠壓了受眾的想象空間,審美趣味損失。
拙劣、歪曲的改編,削弱了文學的傳播效果。并非每部電影都能對原作實質把握到位,準確再現或反映原作的風貌。經過編劇、導演、演員層層主體的創造,難免會流失一些具全局性意義的原汁原味。《白鹿原》是一部斑斕多彩的史詩大作,其中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極富感染力,但電影上映后差強人意,表達模糊、虎頭蛇尾,尤其令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莫名其妙。更有一些制作方出于商業目的考慮,為博眼球賺票房大造噱頭,將原作中表達含蓄的事件、人物肆意歪曲,出現了“戲說、大話、新說”版本。電影所傳遞的片面甚至扭曲、背離原作精神的信息不但不能體現文學作品的真實價值,反而會誤導受眾。
2、影視媒介對文學作品傳受雙方的影響
(1) 作家身份多重,創作思維影視化。作家與影視結緣后,其身份除了是作家還是編劇,這一新身份的疊加使他們在創作思維上受到波及。像瓊瑤、海巖、六六他們本就是影視作家,已經養成了影視化的慣性思維,他們對走向電視早已輕車熟路。也有一些名作家不是被動地接受“影視”改編,而是主動、自覺地參與到“影視”創作中來。影視劇的熱播還催生了一種新的文學存在,即影視同期書,這些作品在影視劇播出后出現,如、《大長今》、《建黨偉業》,這類創作中作家是被動的,對作家思維影響尤其深刻,其“影視腳本”的印記明顯。
(2)讀者的消費者角色凸顯。大眾傳媒社會中,讀者也是受眾的一部分,因而更多的以消費者的角色被認知、迎合。在影視文學制作者眼里,他們不僅僅是文學學習者或愛好者,更是票房、收視率的貢獻者。由此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制作方為滿足消費者的胃口而摒棄了和商業性原則相矛盾的優秀理念,影視作品品質不高;另一方面,受眾的消費心理驅使他們對文學的態度、接受目的發生改變。在文學作品以文學讀本的形態存在時,讀者的角色是相對純粹的,他們在閱讀中獲知信息、充實知識、培養情操,閱讀的主要出發點是收獲“精神食糧”,雖然也用作消遣娛樂,但并不構成主要目的。進入影視文學階段,大多數人不再寄希望于從中獲得文學熏陶,尤其在緊張疲勞過后,只是將其作為一項休閑娛樂活動,以釋放壓力、舒展心情。這使得大量通俗淺顯、放松搞笑、刺激離奇的影片能叫座,而一些經典文學改編的影視反倒曲高和寡。
四、影視媒介與文學和諧共榮的要素
文學以影視為展示平臺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文學搭上影視的車輪開拓了一片綠洲,憂的是文學獨立的面貌被改寫,倚靠影視獲得生機難免失其本性。影視和文學應該尋求更的地合作方式以達到互惠共榮。
1、影視以尊重的態度再現文學
盡管影視對文學發揮了其他媒介不可比擬的傳播作用,但影視也不能以救世主自居,對文學的態度應是平等的、尊重的,因為影視媒介也從文學世界汲取了養分,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兩者是各取所需。對待蜚聲中外的經典名著更應尊重原貌,演繹出與原著一致的精神風貌,否則不僅不能帶給受眾重溫經典的溫暖,倒落個不值一看的評價。傳播致效的前提是傳受雙方具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影視若能在商業原則和文化原則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既順應市場邏輯又能遵循文化宗旨,兼顧受眾的審美趣味,方能對文學起到優化作用,這一媒介自身的價值才能實現最大化。
2、文學以寬容的胸懷接納影視
影視產業逐利的本性抹去了文學高雅嚴肅的品性,滋長了文學的娛樂功能,文學演變為影視作品后,受眾不是在享受一場精神盛宴更像是消費一盤娛樂快餐,因而有人對文學的這種依附地位顧慮重重,認為文學命運堪憂。其實,雖然影視和文學是兩門獨立的藝術,但同屬于文化產品,總會存有共同的藝術追求,兩者結合可以相得益彰。作家在堅守文學本位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影視,破除精英文化觀念的束縛,文學的魅力才能真正惠及社會。
參考文獻
①李曉箏,《論影視改編對文學傳播的影響》[J].《電影文學》,2013(2)
②靳珂,《淺析當今傳播媒介對現代文學消費的影響》[J].《作家》,2012(12)
③雍青,《論影視改編對敘事作品文學性的弱化》[J].《咸寧學院學報》,2011(1)
④柳艷芳,《視覺文化沖擊下的當代小說影視改編的尷尬處境———以池莉、方方小說電影改編為例》[J].《文學界》,2010(4)
⑤騰志朋,《傳播媒介變遷語境下的文學發展》[J].《麗水學院學報》,2008(8)
⑥潘陽,《影視作品改編問題再探》[J].《四川戲劇》,2008(6)
⑦趙允芳,《大眾傳媒在當代文學傳播中的作用》[J].《傳媒觀察》,2007(2)
⑧吳玉杰、宋玉書:《沖突與互動:新時期文學與大眾傳媒研究》[M]. 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
⑨熊召政,《傳媒時代的文學》[J].《瞭望新聞周刊》,2004(9)
文學與媒體一開始就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的關系。媒體就像一輛車(從架子車到馬車、汽車、火車、飛機、飛船……),文學作者就像司機(車不同,要求司機的條件不同;司機的水平不同,駕“車”的水平肯定不同,那么走出什么樣的路,走多遠的路,當然就有區別),車和司機,司機和車,就這樣奔馳著、駕駛著,駕駛著、奔馳著,猶如雙翼不斷拓展了人類精神世界的空間。
媒體對文學的影響
媒體的誕生不單單是技術的結晶,還是一定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人類所生產的物質與精神產品的綜合體。媒體一方面反映現實,同時又遮蔽現實。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或者媒體批評,本身又都依賴于媒體而存在。不論文學批評、反批評、對于批評的批評,抑或文學作品的發表、文學觀念的傳播,都是以媒體為依托而展開的。
人類根據一定的價值觀念對媒體世界進行顛覆與重建,媒體世界本身的變革又促成了人類原有價值觀念的顛覆與重建。由此而產生的新的價值觀念又成為對媒體世界進行新的顛覆與重建的指南。文學活動作為人類一種主要的精神活動,世界、作品、讀者、作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文學四要素”,而作家、生活、作品、讀者通過媒體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人類文學活動的河流。
從原始媒體、傳統媒體到現代新媒體,隨著每一類新的媒體的出現,對文學的影響主要在以下方面:寫什么?從創作內容的角度看,不斷擴大了文學反映生活的外延。誰在寫?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文學創作由最初的民間創作、到精英創作、再到民間創作的螺旋式變化。怎么寫?從創作過程和結果的角度看,文學創作的方式、方法、手段以及態度,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都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最明顯的是不同的媒體產生了不同質介的“文本”。怎么傳播?從文學傳播的角度看,從原始媒體、傳統媒體到現代新媒體,文學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捷、范圍越來越廣泛、時間越來越持久。誰在看?從欣賞者的角度看,隨著文學媒體的變化,文學欣賞的條件也隨之改變,文學欣賞的群體也由老少皆宜的大眾化,逐步走向小眾化、青春化。誰在評論?從文學評論的角度看,文學批評逐漸從無到有,從少數專業人士(一些人)一步步邁向大眾(幾乎所有的人)。
文學對媒體的影響
文學是各種文藝門類的母體,是和文字一體的。人類最隱秘的變化是通過文字表現的,畫面不能表達的東西正是文學最有意義的部分,這是文學存在和文學不會消亡的最基本的理由。它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了原創的東西,既延伸了自己的影響空間,又發展并豐富了藝術門類。
從現實來看,文學對媒體的影響,主要通過其他藝術樣式載體(即另一種媒體)而發揮作用。在這種作用下,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但又不影響新的媒體成為新的具有個性的獨立的藝術形式的存在。簡要來說,文學和媒體發展到現在,和不同的媒體發生關系,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誕生了有著明顯媒體特征的“新的文學”,比如影視文學、網絡文學、博客文學等。
文學與原始媒體,即“嘴巴”和“符號”,形成了“口頭文學”或者最早的“民間文學”。雖然這種文學在傳播、存留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其產生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既是后世所有文學的“源”,也是“流”。
文學與傳統媒體――報刊。作為文學的“本”媒體,它是文學真正成為文學的“功臣”媒體,并且長期以來或者再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文學的棲息地、航行的“船”。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書面文學”。而且,同時借助報刊的發展,衍生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亞種”,比如報告文學、諷刺幽默文學等,對文學的存在和發展影響較大。
文學與傳統媒體――影視、廣播。影視把文學轉化為視覺和聽覺,廣播則把文學轉化為聽覺。許多經典影視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借助其獨特的形象語言,對小說的內容進行了強化或簡化,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還可以賦予人物內在的深度,強化了受眾對小說人物的印象,把文學文本內在的豐厚內涵簡化、淡化了;改變了人們對文學的傳統接受方式,使文學可以看,可以聽。文學作為影視、廣播的“拐杖”,有力推動了影視、廣播藝術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文學形式:電影文學、電視文學、廣播文學。
文學與現代新媒體――多媒體、國際互聯網。數字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視野,多媒體的形式更為文學打開了新的時空。文學的網絡化、多媒體化,不僅打破了文學發表中權威話語的地位,更便于捕捉流失在民間的、處于不自覺形式的精彩片段,而且可使接受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網絡文學應運而生,使文學創作從精英走向民間,從紙介文本走向電子化,從經典走向快餐化;網絡為文學轉向娛樂推波助瀾。網絡文學既是一場文學革命,也是網絡繁榮的支柱。
沒有文學,可能不會有媒體的產生;沒有媒體,文學也不可能發展。文學與媒體互為支持,互為影響,休戚相關。我們分析總結二者的關系,目的是把握文學通過不同媒體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媒體對文學產生的作用,從而經營好媒體,經營好文學,使我們的文學、媒體更好地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趨于和諧、圓滿。
(本文是2006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階段成果,編號:SKL-2006-1415,獲河南省社科聯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