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4: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市場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經濟;重要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已經改革開放幾十年了,雖然我國的經濟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仍然不是很理想,其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于解決。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比較成熟,而農業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因此我國近幾年提出了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的目標,就是為了減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拉近兩者的距離。重點工作在于提高農業經濟比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讓農民能夠變得富裕,這些目標都是圍繞農業經濟來展開,其基本的立足點應該是農民的生活和農產品的價格這兩點,只有以農民民生為出發點,才有可能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1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從長遠發展看,農業屬于“弱質產業”或具有“微利性”,下業屬于“競爭產業”或具有“贏利性”;農村屬于“分散區域”或具有“資源擴散性”,城市屬于“集中區域”或具有“資源聚集性”;農民屬于“弱勢群體”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屬于“強勢群體”或具有“保護性”。因此,如何從根本上扭轉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失衡問題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最終需要轉移到激發農民積極性,創造條件讓農民的“自利性”釋放出來。
2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我國采用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這也是城鄉差距的基本因素,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農村戶口的分別,因此剩余勞動力要想流動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礙,這也導致勞動力流動的阻斷。農業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差比較大,農產品價格非常的低,農業經濟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農民所獲得的收益無法在城市中作為投入獲得產出,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也無處安置。
2.2 利用外資的問題
農業投資和外資利用存在傾倒的情況,農產品的初加工獲得的利益較高,而且審批比較簡單,投入和產出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因此能夠吸引較多的投資,市場前景比較廣闊,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養殖水面等項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產出周期又非常的長,加上投資風險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資就比較少,這樣的局面也是導致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項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項目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閉塞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市場經濟下市場就是產品的流動方向,市場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農業生產經營在市場的同一調配下可以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農民耕種的種類都是以農民的意愿來決定的,農民認為什么樣的產品比較符合市場的需求,他們就會去種植什么樣的產品。而信息的閉塞導致他們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或者獲得的信息比較滯后,因此容易出現扎堆的情況,大多數農民都種植相同的作物,那么盡管市場需求比較大,也仍然容易處于飽和狀態,這也是為什么農民會有增產減收的情況出現。農村信息工程建設在我國來是非常稀少的,農業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溝通渠道過于狹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滯,給農民帶來了很不穩定的農業收入。
2.4 農村金融信貸環境不夠完善的問題
農民的信貸業務都是短期小額的貸款,不僅頻率高,還存在很大的風險,貸款一般都是拿物質進行抵押,而農民個人的信用很難去評定,所以貸款所需的擔保物質就會非常的多,手續也是非常復雜,這樣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就很不理想,很多農民都不愿貸款或者是貸不到款。
3 努力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3.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3.2 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人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農業投資環境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于解決,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了一些解決對策。
一、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在新時期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從長遠的發展眼光看,傳統的農業生產屬于“弱質產業”,農民的生產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維持溫飽生活;而工業生產屬于“競爭產業”,工業生產具有“贏利性”;同時,農村又屬于小農經濟的范疇,雖然在改革初期,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但如何在農村,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新時期就顯得亟待解決。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但同時,在新時期,農村經濟在發展中,又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在農村,為了經濟發展投入的資源消耗過大,農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利潤不高,給農村環境的破壞又比較嚴重等。這些問題,在新時期都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我國農業經濟在新時期面臨的問題
1、在新時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戶籍制度,是采用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分級管理制度,這種戶籍管理制度,在相當的歷史時期,是城鄉差距的基本因素,在農村雖然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但由于戶籍制度的約束,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流動到城市的生產之中,這也導致勞動力流動的阻斷。同時,我國農業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差較大,農產品價格非常低,工業產品價格非常高,使農業經濟利益受到打擊,因此,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根本無法同城市中的劇名相比,又難以進入城市,這樣就減少了很多就業機會,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又無處安置,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差距。
2、在新時期利用外資的問題
農業投資和外資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況,算然,農產品的初加工獲得的利益較高,審批比較簡單,投入和產出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因此能夠吸引較多的投資,市場前景比較廣闊,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養殖水面等項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產出周期又非常的長,加上投資風險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資數額就比較少,這樣的局面也是導致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項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項目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時期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問題
由于農民缺少必要的生產資金,他們需要短期小額的貸款,這種貸款,不僅頻率高,還存在很大的風險,貸款一般都是拿物質進行抵押,而農民個人的信用等級很難去評定,所以貸款所需的擔保物質就會非常的多,手續也是非常復雜,這樣,就使農村金融信貸的環境很不理想,很多農民都不愿貸款或者是貸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間貸款,對農民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在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1、在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在新時期,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2、在新時期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在新時期,要適量提高糧食的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的補貼力度,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向專業化、優質化、規?;?、機械化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的程度,積極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3、在新時期加快完善農業投資環境
【關鍵詞】:優質稻、專業化、競爭力、農業經濟、高速發展
優質稻是指相對一般水稻品種而言,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是腹白小甚至沒有腹白,角質率度高,米色清亮,有些帶有特殊香味,煮出的飯也甘香,軟而不粘,適口性好。我國現有兩種標準。一是農業部頒布的優質米標準,分一級和二級兩個級別的優質稻,主要是針對品種而設的;二是新頒布的國家優質米標準,簡稱國標,分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級別的優質稻。主要是針對稻谷質量而設的。無論哪個標準,都包括碾米品質(整精米率等)、外觀品質(堊白、粒形、透明度等)蒸煮和食味品質(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等理化特性)、營養品質(蛋白質含量等)。
1、產業現狀
盈江縣以水稻、甘蔗為主要種植作物。近年來,優質稻米一直供不應求,盈江精軟米暢銷周邊各地。2012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13.2萬畝,實現產值12670余萬元。2013年全縣優質稻面積預計可突破14萬畝。主要有適合盈江氣候特點的“盈香一號、盈香二號、盈選1號、盈江小粒稻、德優8號、德優16號、滇隴201、滇瑞456”等優質水稻品種,這些品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特別是“盈香一號”品種口感好、米質優,給農戶種植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小范圍內已經形成規?;挤N生產基地。由于生產的良種品質優、質量得到保證,得到種植戶的認可,所生產出來的良種滿足德宏市場外,還遠銷外地,對盈江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發展前景
盈江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特別是優質稻,歷史上的黃板所、毫木細、毫木雷等均是質量口感上乘的優良品種。隨著社會對產品產量的過度追求,一些高產雜交品種逐步占據上風。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優質稻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效益逐年提高,但目前也存在產量瓶頸。為了進一步提高單產,做大做強優質稻產業,推廣優質稻規范化栽培技術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盈江縣優質稻主要以加工企業收購為主,銷路相對固定。2012年全縣稻谷總產5300余噸,平均畝產達400千克。優質稻種植區農民人均稻作收入超過10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目前盈江縣已成為云南省優質稻較為有名的主產地之一,同時也成為盈江縣今后水稻發展的方向之一。由于優質稻品質好,產品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近年來,在德宏貢米公司品牌宣傳下,德宏優質稻米遠銷省內各大城市。在盈江的訂單生產面積超過5萬畝。另外,優質稻在本地市場銷量大,且盈江中小加工廠較多,經常出現加工廠到田間地頭收購稻谷的現象。因此,優質稻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3、全面推廣優質稻的有利因素
3.1有利因素
3.1.1具有適宜的自然條件
盈江縣氣候類型多樣化,時空變異大,雨熱同期,干濕季節分明,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年平均氣溫19.3℃,每年平均降雨量達1500mm左右,年日照時數2346.5個小時,≥10℃的積溫6500―7000℃,其日照充足、光質好、太陽輻射量大(年輻射總量達137.9千卡/cm2),較同緯度地區為優,光、熱、水資源十分豐富。相對較好的光溫水氣條件,為優質稻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
3.1.2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4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69萬畝,其中水田29.82萬畝。全縣除了昔馬、蘇典、勐弄等鄉鎮,適合種植優質稻的土地面積超過25萬畝。其中尤以舊城、平原、太平等壩區鄉鎮條件更好,相對而言,又以舊城鎮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各農戶經過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等,已具備一定的農業科技素質,通過進一步指導和培訓,將成為帶動周邊發展優質稻產業的重要力量。
4、優質稻穩糧增產的發展對策
4.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農業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要做到一是:突出加強農田水利薄弱環節建設,要進行科學規劃,與農民長遠利益直接關聯,探索出新型水利融資渠道和長效機制;二是:總結造成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的多種原因,切實解決目前困難,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農村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田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能力。
4.2探索并形成完善的優質稻種植技術
優質稻種植對于技術的依賴性極強,只有擁有完善的技術措施,才能保證產量的提升。一是:規范化栽培技術,旱育稀植,全部使用壯秧劑,帶蘗壯秧移栽,100%實現寬窄行拉線條栽植,每畝基本叢樹20000叢。二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種植前全部進行種子處理,把住藥關,大田期保證二次低毒農藥預防,蟲害實行生物農藥防治。三是:測土配方等技術的組裝配套,實現高產高效。通過引進、吸收、轉化國內國外測土配方施肥先進技術,實現“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指導施肥”配套,提出配方,由廠家直接針對盈江土壤和優質稻提供相應的配方控制施肥模式,解決過去“有測土、沒有配方,有配方、沒有配方肥料”的問題。
5、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
根據300畝優質稻生產區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預計單產500公斤,產值1600元,示范區實現總產值48萬元。通過帶動周邊農戶規范化種植優質稻,可實現種植面積1萬畝,其單產按460kg/畝計算,潛在經濟產值可達460余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5.2社會效益
根據對優質稻的規范化栽植,土壤肥力指標有所提高,改善了施肥結構,化肥利用率顯著提高,N、P、K綜合利用率提高4個百分點;由于測土配方施肥提供了優質稻生長的養分,使養分更加均衡、全面,作物發育健壯,抗倒伏能力和抗御病蟲能力有所增強,減少了優質稻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的施用,既增加作物產量,同時提高作物品質,有利于“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發展。
1.1區位優勢
樂東縣交通方便,海南西線高速公路和西環鐵路貫穿西北,海榆中線公路穿越東南,是運銷農副產品的勝地。全縣土地面積2765.5km2,海岸線長達62.65km,總人口51.61萬人,有黎、苗、漢等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65%,其中農業人口37.39萬人,非農業人口14.22萬人,勞動力20萬人[1]。全縣轄11個鎮,縣境內有7個國營農場,1個省屬國營尖峰嶺林業公司,1個國營鶯歌海鹽場等單位。尖峰嶺為國家原始森林公園,現有保護最好、國內面積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
1.2資源優勢
樂東縣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氣溫23~26℃,年日照時數達2100~2600h,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全縣可利用開發的土地28.78萬hm2,其中宜農地6.36萬hm2,宜膠地5.81萬hm2,宜熱作地3.14萬hm2,宜林地11.96萬hm2,宜牧地0.90萬hm2,可利用灘涂0.43萬hm2,淡養水面0.21萬hm2。全縣耕地總資源5.35萬hm2,常年耕地面積3.09萬hm2,其中水旱田1.73萬hm2,旱地1.36萬hm2。豐富的農業資源,是發展縣域特色農業經濟得天獨厚的條件[2]。
1.3基礎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樂東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積極組織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縣域特色農業經濟。2010年該縣被批準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年農業生產總值達36億元,地方財政預算收入3.66億元,加快了該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促使全縣人民生產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2.1.1調整糧食生產結構,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根據往年糧食單產和品質偏差的狀況,把發展重點轉移到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質高效上來,減少常規品種種植面積,擴大雜優稻和其他優質高產品種的生產面積。抓好南繁制種工作,不僅可為縣內外生產供應大批優良種子,而且大幅提高樂東縣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種基地面積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種面積2866.67hm2,玉米制種面積466.67hm2,生產高產優質稻種子1.3萬t、玉米高產優質種子4200t。全縣年種植優質稻1.33萬hm2,總產量10萬t,產值6.2億元;種植優質玉米0.33萬hm2,總產量3萬t,產值1.3億元。推進糧食生產向高效、優質和優價方向轉移。
2.1.2調整瓜果菜生產結構,推出樂東縣農業品牌。根據樂東縣實際情況和市場要求,著重打好名特優、季節差、無公害3個品牌。合理調整生產布局,準確把握各品種最佳上市時間,發展名特優品種,如豆類的四季豆、夏寶豆;菜用津春4號黃瓜、瓊1號苦瓜;鮮食無籽西瓜、小型西瓜、臺灣蜜瓜狀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號等大批優良品種。樹立無公害意識,禁止在生產區域亂扔垃圾、生活廢棄物等污染源。產地選擇在遠離城鎮、工廠和鄉村的區域,避免工業“三廢”污染,禁止生產上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和大量化肥,執行國家農業行業標準,抓好九所鎮熟田洋、利國鎮荷秦洋和佛羅鎮腰果場等3個無公害瓜果菜面積共5666.67hm2的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優化產地環境質量,擴大無公害生產面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樂東縣山區各鎮是瓜果菜生產新區域,其產品病蟲害少、高產優質,生產布局上必將逐步向其傾斜,逐年擴大其瓜果菜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無公害瓜果菜生產。此外,著重推出具有樂東縣特色的農業品牌,如大棚哈密瓜、無籽西瓜和豇豆等。全縣年種植瓜菜2萬hm2,總產量52.5萬t,產值15.8億元。
2.1.3調整漁業生產結構,發展藍色農業經濟。大力發展深海捕撈和近海養殖。進行廣泛宣傳,發動民間集資造船,加快漁船網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噸位漁船,優化作業結構,做到一船兼多業[3]。主要經濟魚類:海水魚有紅魚、石斑魚、真鯛、黃鯛、海鯰、海鰻、西刀、黃澤、鯡鯉等逾30種;淡水魚有鯉魚、草魚、鰱魚、羅非魚、越南魚、福壽魚、塘虱、黃鱔等;甲殼類有斑節蝦(角蝦)、對蝦、白蝦、九蝦、青蟹等,貝類有牡蠣、文蛤等,頭足類有魷魚、墨魚、章魚等。此外,還有海馬、海參、海螺、海龜等名貴海洋藥物品種。自6月開始,每年實行2~3個月的伏季休漁,以增加魚蝦繁殖量,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高位池養蝦,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茖W規劃,選擇優良品種如福壽魚、鰱魚、羅非魚、越南魚、唐虱、黃鱔、鯉魚、鰻魚、草魚等,搞好淡水養殖,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漁農經濟收入,振興藍色農業經濟。
2.1.4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中部地區千家鎮、抱由鎮、大安鎮等鄉鎮的養牛養羊業和全縣家庭圈養豬兔等業的發展,發動農民群眾,大力發展雞、鵝、鴨、貓、鴿子等養殖業,增加畜禽出欄量。樂東縣的畜牧業種類:獸類有水牛、黃牛、豬、羊、狗、貓、家兔等;禽類有雞、鵝、鴨、鴿等;蟲類有蜜蜂等,還有多種野生動物和水生動物共128種。
2.1.5調整鄉鎮企業結構,壯大集體經濟。創辦高效種養項目及農副產品運銷、包裝、保鮮、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筍、檳榔等農產品加工廠,建設瓜果菜冷凍貯藏庫、橡膠初加工廠和植物榨油廠、竹籮筐紡編織廠等鄉鎮企業,招商引資,采取洋土結合的方法,實行內引外聯的合資、獨資等形式,發展鄉鎮企業,壯大集體經濟。
2.2大力生產熱帶優質名果,提高農業產值
積極組織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大力發展優質名果生產,組織舉辦熱帶水果生產技術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贈送科技圖書,進行技術咨詢和實地操作示范,培養熱帶優質名果生產能手,大力推廣香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芒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熱帶優質名果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地選種、精耕細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鋪設噴帶灌溉設施、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加強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綜合防治病蟲害、果實套袋和科學采收等一系列綜合豐產技術。加強治安管理和產前、產中、產后工作,做好產品暢銷服務,提高產值。全年種植香蕉8000hm2,總產量30t,產值9億元;種植芒果4000hm2,總產量4.5萬t,產值2億元。
2.3建設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根據《樂東縣農村沼氣建設總體實施方案》的要求,推廣“豬—沼—果”生態能源高效示范技術,每年舉辦6期農村沼氣生產技術培訓班,培訓達3000人次。年建造沼氣池2000口,配套建造戶廁和豬圈各2000個,養豬6000頭,種果666.67hm2,充分利用農村能源造福樂東縣廣大農民群眾,促進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為循環農業發展奠定基礎。全縣年種植面積達1.07萬hm2的熱作橡膠生產采取提高割膠技術、壓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蟲害等措施,使橡膠生勢強壯,產量和產值相應提高,為中國的現代化國防事業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加強生態農業建設,保持物種多樣化,積極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工作[4-5]。封山育林,營造生態林和經濟林,保證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建成有效灌溉面積2.65萬hm2,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形成田、林、鳥、路的生態農業新局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4加強設施農業建設,提高生產效益
設施農業生產效益顯著,因此必須加強設施農業建設。一是推廣設施無公害瓜菜節本增效微噴、滴灌與作物噴帶灌溉施肥等節水肥技術,保持水土,提高生產效益。二是發展大棚種植瓜菜特別是哈密瓜產業,年種植2333.33hm2,總產量12.3萬t,產值4.92億元。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產值。三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全縣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總庫容4.88億m3。通過爭取上級撥款、集資,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庫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存在的問題
樂東縣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產品包裝不規范和培育品牌不盡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適應買方市場。二是產銷銜接體系有待完善。三是農業投入資金缺乏,靠資金拉動農業增長的力度不大。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加強,抵御旱澇等災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轉化程度尚處于低水平,生產結構還需要合理調整[6]。六是漁船深海作業乏力,海洋經濟尚未得到合理開發。七是山區貧困面大,扶貧任務繁重,沿海地區相對發達,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針對上述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4發展規劃
4.1加強農業行政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依法治農目前,在建立縣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的基礎上,再建立鄉鎮農業行政執法站,加強縣、鄉兩級農業鄉鎮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嚴格執法,為三農服務。依法保護耕地、水利設施和森林資源;依法管理水資源、海洋資源。加強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保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
4.2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廣先進技術,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4.2.1舉辦農業技術大培訓,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充分調動全縣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每年舉辦農技培訓班80期,培訓鎮農、村干部和農民超過12000人次。編印發《早、晚造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10000份、《香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5000份和《各種農作物配方施肥技術》15000份,并全部發放到各鎮。采取技術講座、贈送科技圖書、專家咨詢、釋疑與解決難題和現場技術操作示范等學教結合的教育培訓形式,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科技培訓。組織編印發《樂東農技推廣》這一農業科技刊物,面向基層、面向農業生產工作者和廣大農民群眾,普及農業科技在樂東縣的推廣應用。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品采收、包裝、保鮮等,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送到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手中,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4.2.2切實加強農業科技網絡建設。建立健全縣、鄉(鎮)、村3級農技推廣機構,即縣設有1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各個鎮設有1個農業服務中心,每個村設有1個農技推廣服務小組,形成縣、鄉(鎮)、村3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大批農業科技骨干,健全科技體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通過轉變職能,發揮技術優勢,實行技術承包,創辦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裝農民群眾頭腦而發展生產,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糧食生產工作。抓好全縣全年2.67萬hm2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廣使用化學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新技術。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特別是山區農民群眾利用坡園地、空閑地種植番薯、玉米、豆類等糧食作物,擴大糧食生產面積,抓好農田整治,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田排灌條件,奪取糧食大豐收。
4.2.4加強香蕉生產管理。認真抓好全縣8000hm2香蕉生產管理,提高香蕉產量品質。推廣香蕉噴帶灌溉、施肥、抹花、斷蕾、疏果、套袋和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新技術,推廣田頭保鮮和改進采收與包裝技術,提高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使香蕉產品不僅遠銷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國港澳市場及日本、俄羅斯等國際市場,增創外匯,提高生產效益。
4.2.5加快發展反季節無公害瓜菜生產。根據樂東縣的實際和市場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產準備,生產面積擴大至1.33萬hm2。一是抓好種植期調整。爭取最佳上市時間,避免與廣東、廣西等省區的瓜菜上市時間相同,爭取市場份額。二是調整品種結構。擴大優質品種如贛豆、四季豆、夏寶豆、無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瓊1號苦瓜、津春4號青瓜)、椒類(湘5、湘9)、茄類(長紫茄)等種植面積。三是抓好無公害瓜菜生產。抓好鞏固佛羅鎮腰果場、九所鎮熟田洋和利國鎮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無公害瓜菜生產示范基地建設。不斷擴大無公害瓜果菜生產規模。禁止在生產區域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產區域傾倒垃圾和生活廢棄物,避免工業三廢等污染源,創造樂東縣無公害瓜菜品牌,發揮樂東縣反季節無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廣果樹優良品種。積極引導農民群眾特別是山區的農民群眾調整優化果樹品種結構,擴大推廣巴西蕉組培面積5333.33hm2、臺農芒面積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積800hm2、儲良龍眼面積533.33hm2等,擴大優良品種覆蓋面,提高果樹產量和品質,提高生產效益。
4.2.7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生產。金錢樹、蘭花和檳榔市場前景廣闊,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好門路。樂東縣光、熱資源豐富,是發展熱帶金錢樹、蘭花和檳榔的勝地,蘭花喜陰涼,應將培育蘭花和種植檳榔相結合,在大齡檳榔樹下培育蘭花是科學之舉。因此,應積極組織和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大力發展熱帶金錢樹、蘭花和檳榔等經濟作物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業生產。按照圍繞市場、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的總體思想,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抓好山區養牛、養羊和沿海地區的養豬工作。引進優良種源,改善本地傳統品種,抓好畜禽無公害生產。預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產優質產品,保障人們健康安全,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
4.2.9積極發展漁業產業,搞活藍色農業經濟。全面推廣養殖技術和優良品種,研究解決高位池養蝦中出現的抗生素超標問題,養殖龍蝦、對蝦、白蝦和草蝦等,使高位池生產的蝦產品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改造更新漁船網具和低位養蝦池,增強深海捕撈和近海養殖能力。繼續實行伏季休漁制度和“海養海捕,淡養淡捕”的原則,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4.3拓寬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務
縣農業等有關部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請進來。組織有關人員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場,尋找訂單,請外地客商到樂東縣來,選優訂購農產品。二是廣開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協會、香蕉協會、芒果協會等民間組織與流通,引導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進入流通領域,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樂東縣農副產品暢銷。三是積極參與冬交會、全國農業博覽會等農產品展銷活動。了解市場信息,宣傳樂東縣農產品。四是充分發揮利國鎮農貿市場、大地公司批發調撥市場和佛羅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樂東縣農民銷售大批量的優質農副產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島內需求,而且遠銷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國港澳市場及日本、俄羅斯等國際市場,增創外匯,全面提高樂東縣縣域特色農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縣域經濟 發展路徑 協調發展 選擇
前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和附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顯。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和諧發展之途。因此,設法發展當前縣域經濟,已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對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1.發展農業綜合企業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農業綜合企業是指從事農業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經營活動,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盈利性經濟組織。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少、農村發展慢,是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快農業產業化,不僅是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著力點。
2.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當前,我國大多數縣處在農業經濟階段,準確地說應是不發達農業經濟階段,其主導產業仍為傳統的農業,工業甚至農產品加工業比重很小,經濟效益差。對我國絕大多數的縣而言,即使是較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也還只是處在工業化初期,必須把工業經濟當成縣域經濟的主體來重點發展。當今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仍然是工業化,農業發展應當以工業化為方向,小城鎮建設應當以工業化為基礎。
3.完善信貸管理規定,強化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功能
突出支持重點,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傾斜力度。一是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對推進縣域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項目, 特別是縣域交通、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 要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 以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二是對政府確定的試點縣, 特別是對信用環境好、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縣,在信貸項目的評估、貸款的審批上優先考慮。三是應堅持“不分經濟性質, 不分規模大小, 以效益為中心”的原則, 對所有縣域地區的企業平等對待, 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有發展前景的縣域新興企業和項目, 對政府及有關部門篩選推薦的扶持企業, 給予大力信貸支持。四是調整對縣域地區中小企業辦理信貸業務的掌握標準。對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要降低貸款準入門檻,可辦理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等業務。五是積極支持對縣域地區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對擁有成熟技術及良好市場前景的高科技產品或專利項目的中小企業以及利用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的中小企業積極予以信貸支持; 對從事出口生產的中小企業,優先辦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匯等貿易融資業務。
4.要優化各種環境
環境既是軟實力,也是競爭力。有了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就可以產生三方面的效應。一是“洼地效應”。這種效應可以使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地匯流和聚集,到一定時候就會產生爆發力,促使縣域經濟躍上新臺階。二是“親和效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能夠使人們心情愉悅、安居樂業,形成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連鎖效應”。好的環境還能使受益者成為宣傳者,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生活和創業,收到“一花引來滿園春”的效果。
5.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首先推進強縣擴權改革。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按照減放并舉、依法下放、權責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則,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權限,進一步賦予縣級更大的發展自、決策權。其次是加快“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規范試點縣財政體制,加大省級扶持力度,減少運轉層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要建立縣域產業轉移引導機制。加快弱縣與強縣產業的有效對接,促進地區間合作互動、協調發展。研究制定鼓勵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政策,建議借鑒江蘇的做法,每年安排部分資金,采取貼息、獎勵等方式,支持中西部省級重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支持東部地區企業向西部的產業轉移,投資興辦項目。構建產業對接的協調組織機制,建立產業轉移與承接的信息交流平臺,促進縣域間的協調與溝通。三是要整合對農業的各項補貼項目。目前對農業的各項補貼名目繁多,也比較零碎,且政策剛性很強,基層實際執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議整合各項扶持資金,多搞一些能夠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綜合開發性項目。
結語
快速發展縣域經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加強新時期縣域經濟建設,應堅持全面的協調經濟的均衡發展戰略。面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應立足現實,借鑒和學習一切有益的經濟管理發展經驗,加強和創新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為推進縣域經濟管理,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渠曉偉.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J].工業技術經濟,2007,9(9):33-34
[2]馬宗國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0,12:65-68
[3]趙鵬.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3:41-42
[關鍵詞] 農業 機械化 管理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1-0237-01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機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較為顯著的提升,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與此同時,農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解放勞動力,促使農民群眾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獲得更多效益,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1 農機應用于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農機的應用和管理對農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率。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其生產效率的影響,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應用農業機械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現代農業機械的使用也能夠達到包產增收的目的,提高糧食、農作物的產量,有效的改善了“三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發揮出穩定社會的作用,為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加強農機應用與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加強對實用型農機的推廣
在農機推廣工作中,農業綜合服務站應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和生長規律,推廣一些較為實用且前期投資較少的農機,保證農機使用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較高效益。與此同時,在開展園林、溫室、大棚等工作的過程中,注意推廣型號小、價格適中、易于操作的新型農機,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除此之外,還應當著重引進通用性較強、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機,促使農機使用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引進、推廣農機的過程中,農業綜合服務站除了必須考慮到農機帶來的經濟效益之外,還需要考慮農機所帶來的生態效益,以期獲得更高效益和利潤。
2.2 在農業政策補貼方面加大力度
由于不同地區在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具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各地區在農業優惠政策方面也存在相的差異。在江西省新干縣界埠鎮下屬的農村地區,使用較多的就是小型農機,但是大多數所使用的小型農機都享受不了地方政府給予的農機購置補貼,導致使用農機的農戶家庭承受著較大的經濟壓力,對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機技術普及應用造成一定阻礙?,F階段,雖然在中央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各省市適當的增設了適應地方特色的農機補貼,農機補貼目錄和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的制約,導致每年都會出現部分補貼目錄核定公布時間延遲,加上由于農業生產受時節、地理環境的限制,許多為了抓住農業農事生產關鍵時節的農民在沒有補貼、家里困難的情況下難以購置農機,久而久之,農民購置農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打擊,對農機在農業生產中作用的發揮產生了不利影響,抑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農業現代化建設造成嚴重阻礙。對此,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當的為本地農戶提供政策扶持,妥善調整補貼比例,在可承受范圍內擴展農業機械購買補貼目錄和范圍,促使農機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普及應用。
2.3 加大對農機技術的扶持力度
在農機使用技術扶持方面,農業綜合服務站應當積極主動的借助多方力量為本地農民群眾提供農機技術指導,階段性的組織農業機械技術人員和農民群眾參與到農機技術培訓活動中,提升農業機械技術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夯實其專業基礎,促使本地農民群眾能夠熟練掌握應用農機的正確方法。與此同時,農業綜合服務站應當緊密聯系上級部門,在農機管理和應用方面給予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農機維修養護管理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其他服務型經營實體、個體戶等一定的優惠政策,為農業機械服務組織和經營實體提供項目扶持和政策支撐,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機推廣人員的專業培訓,豐富其專業知識,提高其農業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強化農機管理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保證農機應用和管理工作得到高效、有序、優質的開展。
2.4 建立健全的農機管理服務體系
作為農業生產建設工作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農機管理服務體系在建設過程中應當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則,實現因地制宜。具體來說,在現代化農業服務機構建設方面、基層農機服務組織建設方面、農業政策法律體系建設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工作重心的有效轉移,逐步提升現代農機推廣工作的效率,促使現代農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得到普及應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對現代農機管理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建立集農機應用、農機管理、技術培訓、維修養護、服務監督于一體的農機管理服務體系[1]。除此之外,農業綜合服務站還應該將大型農機和中型農機作為本地著重推廣的對象,實現以大帶小、優勢互補、全面推進,為本地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優質的農機管理服務,促使其安全、高效的使用農機,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省時間和勞動力,保證增產增效,推動農業與農機的共同發展。
結束語
總之,加強對偏遠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性舉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策略。為了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進程,各地區農業綜合服務站需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斷優化農機應用和管理工作,促使農機得到有效管理和高效應用,為農業進一步發展不斷付出努力。
關鍵詞: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對策
作者簡介:王新建(1973―),河南駐馬店人,商丘師范學院經濟學與管理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4-0026-03
一、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的現狀
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發展,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由點狀發展向優勢產業集聚,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并重發展,由初級加工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單一組織模式向多元化組織類型跨進,總體發展態勢非常喜人。目前,河南省符合農業部統計標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共計9102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8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覆蓋全省的龍頭企業群體。屬龍頭企業帶動型的572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421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3家,省重點龍頭企業343家,市重點龍頭企業1200多家。河南省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和速凍食品生產基地,分別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和60%;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為主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和黃河灘區綠色奶業示范帶、豫東平原奶業養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廣鐵路沿線瘦肉型豬、豫北肉雞、豫南水禽等一批優勢農業產業帶。目前,全省與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成相對穩定利益關系的種植業基地面積達5617萬畝,全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從業人數達到575萬人。通過扶持龍頭企業,河南還創出了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名牌農產品,如“華英”鴨、“大用”雞、“金苑”面粉、“三全凌”湯圓、“思念”水餃、“蓮花”味精、“雙匯”火腿腸等等。河南龍頭企業還積極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為在更高層次上參與競爭打造融資平臺。近幾年,周口的輔仁集團、許昌的眾品公司、南陽的新野紡織、鄭州的思念和三全,均在國內外證券市場成功上市,共募集資金近20多億元。
二、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大中型龍頭企業少,產品質量檔次低
除雙匯、蓮花、三全、思念等企業外,全省大部分龍頭企業規模還不夠大,產品質量檔次較低,與農業生產和消費大省的地位不相稱。據統計,山東省符合農業部統計標準的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達11268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884家,被列入全國重點龍頭企業44家,而河南分別只有9102家、287家和23家,且絕大多數企業的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品質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產品不多,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品不多,銷往省外、國外的產品不多。加之龍頭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以鮮(活)貨、原材料、粗加工品出售為主,致使產品銷售市場的半徑不大,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
2.農產品產業鏈條短
目前,全省三次產業結構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從橫向看,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的需求;縱向看,產品深加工度不夠,加工轉化增值率低。資料顯示,全省農產品加工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僅占20%,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發達國家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品的產值比例為1:5左右,而我國僅為1:0.8。河南小麥加工能力雖然占小麥生產總量的2/3,但主要還是以面粉加工為主,而且產品品種少、檔次低。與其他省份相比,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變性淀粉、淀粉糖、賴氨酸、化工醇等系列產品,而河南還主要是把玉米加工成飼料,把紅薯、小麥等粗加工后向外銷售,附加值較低。
3.農民科技素質不高
農民科技素質較低,使農產品局限于低水平、小規模的生產模式。從近幾年農業產業化的實踐看,決定產業化進程快慢的,往往不是自然資源和資本投入,而是勞動者的素質。就目前農村勞動力狀況而言,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把發家致富的門路大多寄托在二三產業上,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中老年勞動力。他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質更差只滿足于低水平、小規模的小農經濟,對大規模的農業土地經營和農產品加工銷售既缺知識又缺資金,導致了目前農副產品生產處于低水平飽和狀態,難以形成各有特色可占領市場的優質品牌,造成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普遍較差。
4.產業化的市場運營機制不合理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過程中,還習慣于僅從建基地、抓主導產業來入手,忽視建立、完善與之相適應的運作體系和機制,以致許多地區的主導產業結構雷同,缺乏特色。其次,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制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數量占農戶總數的比例不足10%,絕大多數農戶仍游離在產業化組織之外,處于分散經營、自找市場狀態。就是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市場+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大多也屬松散型經濟聯合體,而不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唇齒相依”的緊密型經濟共同體。有些龍頭企業與農戶僅僅是買斷關系,有些只是與農戶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缺乏相應的技術服務和價格保護,農民得不到龍頭企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增值部分的利潤。加之一些企業或中介組織較為關注短期收益,在利益分配過程中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中,農戶利益很容易受損。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5. 出口創匯農業比較少
由于出口創匯型龍頭企業少,加之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區位優勢不明顯,2008年全省直接出口農產品僅4.7億美元,只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310.3億美元的1.48%,居全國第15位。2008年河南實現農產品直接出口的企業267家,出口超千萬美元的農產品企業僅9家,而山東省出口農產品超千萬美元的企業就有100多家。由于農產品出口創匯型龍頭企業數量少,對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服務跟不上,產品質量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生產與國際市場的順利對接,影響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三、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選擇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農產品基地,使特色農產品生產形成規模品牌和效益,從而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二是大力發展高效綠色農業,積極開發綠色農產品,實現農業有機化、綠色化和無公害化;三是探索發展觀光農業,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建成獨具特色的田園、果園、菜園、茶園以及森林公園、民俗風情莊園等農業觀光園,將農業生產與現代旅游業緊密結合起來,使農業生產在娛樂和創新中得到更大發展。
2.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
以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為依托,努力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采取多種形式抓好本地市場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專業市場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向城市超市、社區菜市場配送農產品或直接開辦鮮活農產品超市;努力開拓區外和國外市場,大力發展期貨市場、農產品信息市場;積極培育中介組織,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其自我發展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民主管理機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企業以資本為紐帶的利益機制的形成。
3.發展科技興農,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推進農業科技革命,必須根據我們自己的科技發展現狀和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經驗,重點是在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制改革,鼓勵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線;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示范網絡;加強農產品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4.健全產業化市場運營機制
注重引導、加強協作,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破產業化發展的資金制約瓶頸。大力培育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上市,對各級政府已經出臺的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要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并適時進行調整,同時,各有關部門在計劃審批、工商管理、資金投向、土地征用、企業上市等方面要加強協同配合,及時為農業企業排憂解難。力爭在全省范圍內真正形成一種推動、參與、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氛圍,形成一種利用資本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堅強合力。
5.努力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
以市場為基礎,以鄉村農民企業家、城市科技實業家、外資、港臺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等為驅動主體,以農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依托,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開發鏈延伸模式、以園區與市場帶動的“谷”模式、以大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綜合體發展的“航母”模式以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重點圍繞“特色、優勢、潛力”,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強、競爭優勢強、科技含量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的農業產業化集群,不斷創建新的農業龍頭企業,打造地域品牌。 (責任編輯:云 馨)
參考文獻:
[1] 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杜強.我國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03,(01).
[3] 丁力.農業產業化新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