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職業需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社會,需求,矛盾
一、中等職業教育概述
中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涵蓋一部分高中后職業培訓。它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其定位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實現“城鄉一體化”,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內在要求需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有技術的工人,而中等職業教育正是培育產業工人的搖籃。
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中等職業學校生源不足,有技術的勞動力人數達不到用工單位的需求
1、多種因素導致中等職業教育生源不足
(1)受觀念制約,中等職業教育成為“次等教育”
①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其家庭背景相比普高學生處于弱勢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盛行,中等教育文憑對用人單位來說也不再具有吸引力,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和家長寧愿花大價錢讀普通高中,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未來。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主體是農民子女和城鎮工人家庭子女。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
②高校擴招引導大部分生源流向普高,對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形成沖擊
擴招以后,很多成績差的學生都能讀大學,激發了不少人讀普高的積極性。“重點高中熱門樓,普通高中敞門留,職業高中上門求”的順口溜可見一斑。
(2)部分農村家庭受經濟實力制約,大量未成年人過早流入勞動力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數,在外出農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
2、企業對技術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需求大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與社會保障部《2009年度全國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圖)》報告看,從用人單位對技術等級要求看,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約占總需求人數的50.5%,主要集中在初級工、中級工和技術員、工程師,其所占比重合計43.5%。從供求狀況對比看,企業對于高級工、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一級)和技師(職業資格二級)、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空缺處于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炙手可熱。
表1.按技術等級分組的供求人數
技術等級
勞動力供求人數比較
需求人數(人次)
需求比重(%)
與上年相比需求變化(百分點)
求職人數(人次)
求職比重(%)
與上年相比
求職變化(百分點)
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
與上年相比供求變化
初級工(職業資格五級)
4021149
19.2
+0.1
4352861
19.0
-0.3
1.38
-
中級工(職業資格四級)
1933518
9.2
-0.8
2055427
9.0
-1.0
1.39
-
高級工(職業資格三級)
715456
3.4
-0.3
640746
2.8
-0.1
1.57
-0.11
技師(職業資格二級)
387341
1.9
-0.2
279535
1.2
-0.1
1.84
-0.17
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一級)
155782
0.7
-0.2
110276
0.5
-0.1
1.86
-0.07
技術員(初級職稱)
2197664
10.5
-0.3
2267548
9.9
+0.2
1.42
-0.09
工程師(中級職稱)
953068
4.6
-0.2
961770
4.2
+0.1
1.44
-0.13
高級工程師(高級職稱)
198762
0.9
-0.3
137596
0.6
-0.1
1.90
-0.15
無技術等級或職稱
/
/
12124897
52.9
+1.4
/
/
無要求
10370561
49.5
+2.1
/
/
/
/
/
合計
20933301
100.0
/
22930656
100.0
/
【關鍵詞】男護士;社會需求;職業優勢;綜述文獻
【中圖分類號】R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3-0327-01
在現代護理發展過程中,護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為主導的職業,男護士的出現,毫無疑問成為熱點和難點問題。近年來,順應民眾健康需求和護理發展的實際需要,醫療單位、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對男護士有著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傳統世俗觀念,社會地位、工資待遇等原因,男護士在護理領域尚屬鳳毛麟角。鑒此,筆者通過分析我國男護士職業優勢,以及社會對男護士的需求,旨在使醫療單位、醫護人員、患者和家屬及男護士自身正確認識男性在護理領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樹立起男性護士的社會職業形象。
1 我國男護士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男護士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我國男護士供求關系嚴重失衡,仍呈現短缺的現狀。但隨著民眾健康需求和男護士優勢的日益顯現,社會逐漸對男護士持肯定態度,男護士數量有所上升,呈現發展趨勢。
男護士的招收現狀,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擴招男護士,比例雖低,但數量逐年穩定或者增加。發達省市較偏遠省市招生數量相對更多,且涉及范圍較廣,如河北省已遍及唐山、承德、張家口、邯鄲、滄州等城市[1]。但發達地區的需求量相對較大,雖有所增加,仍處于嚴得短缺狀態。
2 男護士的職業優勢
男性從事高壓性、高體力強度的護理行業,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無法比擬的優勢。有研究[2]表明,男護士從事以女性為主的職業,對成功的內在基因更高,對工作的態度更積極。然而,人們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男護士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力氣大,而真正對男護士在性別和性格上的職優勢則認識不足。無論是從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的角度,還是從護理科研的角度,護理專業會因為男性的加入而更趨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學。
2.1 性別優勢:男護士在生活和體力上的特質明顯優于女性,體格強壯、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術性高,獨立性強的部門工作,與女護士互補,不僅給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還能夠滿足醫護人員的需要。如遇心肺復蘇、骨折牽引和打石膏、燒傷、創傷、肥胖及癱瘓患者、手術護理救治、肢體消毒、手術擺放等,可發揮其體力優勢獨立完成。對某些持續時間很長的手術,男護士還可發揮其體力的持久性。另外,男護士不存在孕、娩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院因為護士生育造成的人員短缺,便于連續性管理。
2.2 性格優勢:護理專業需要男護士,不僅體現在性別、體力方面的優勢,更主要的是,男性與女性的思維方式、性格的差異、興趣的差異,與女護士的優勢互補,會很大程度上改變整個護理群體的思維模式、工作方式和習慣,使護理工作更具竟爭力和創新性、護理模式更趨科學化、合理化。
2.2.1 心理優勢:男護士面對血淋淋的場面時,能夠坦然面對,心理素質好,穩重、果敢;面對生命垂?;颊邥r,能夠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應變能力和壓力承受能力普遍強于女護士;遇突發事件、現場搶救和重癥監護時,控制力、心理溝通力都較強[3];面臨多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時,比較能夠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決問題。
2.2.2 使用醫療儀器的優勢男護士對醫療器械和電子設備的操作和掌握較快,創造性與動手能力強[4],頭腦較清晰,可幫助護士長做好各種護理設備、儀器的維護與保養、延長使用壽命。
3 社會需求
3.1 醫療單位:男護士在醫療單位被廣泛需求。調查顯示,大多數綜合性醫院均需要專業的男護士[5]。男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既節省人力、物力,還可提高醫院的信譽和知名度。此外,泌尿外科、腦外科、男性科、血透室、ICU、針灸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應室等也需要體力和耐力好、反應能力強的男護士。
3.2 醫護人員:大多數女護士愿與男護士共同工作。首先,處理收治的重大創傷、酗酒、斗毆致傷等突發事件的患者時,男女護士優勢互補,可減輕女護士體力和心理壓力。其次,護理男性生殖相關的疾病時,男護士可避免護患雙方不必要的尷尬和緊張。
3.3 患者及家屬:從患者需求、個體化護理及保護患者隱私權角度來看,護理工作應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的全面護理,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護理隊伍。①在某些方面,男護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癱瘓患者,為肥胖和長期臥床患者翻身,擺放手術患者的,固定煩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 合作者,牽引骨折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護理重大創傷和燒傷患者,長時間壓近動脈止血等。②同性護理逐漸被患者及家屬所接受[6]。如男性導尿及留置導尿的尿道口護理、備皮、會陰護理、換衣服、擦洗身體、對男性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觀察傷口等。同時,男護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7]。因此,男患者更愿意與男護士談論不便啟齒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護士的同情、理解和幫助,男護士可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和疏導,從而及早發現并解決某些隱藏問題。
綜上所述,男護士優勢的日益顯現及護理學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男性加盟到護理隊伍中,使護理人員結構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護理內容的增加、范疇的擴大、男護士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經過社會和醫療單位的共同努力,男護士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參考文獻
[1] 王麗霞,崔明武,趙紅,男護生擇業現狀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10B);2666-2667
[2] 謝暉,張靜、徐淑秀,本科男護生擇業心態的定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8,8(3):23-26
[3] 姚英,朱蘭堅,男護士的臨床使用實踐與思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50-51
[4] 李素紅,孟飛燕,李秀芳,等.臨床帶教中男護生的心理調試[J].護理學雜志,2007,22(6)16-17
[5] 董海靜,鄭延春,孫秀云。對我國男護士現狀的分析與關注[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7,2(8):105-106
[6] 廖承紅.男護生對護理專業認知調查與培養對策[J].當代護士,2005(7):86-87
【關鍵詞】社會需求 職業教育 能力 素質
一、21世紀我國職業教育的時代需求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從目前經濟發展形態來看,我國尚處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及正在萌芽狀態的知識經濟等多種狀態并存的狀況,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各種產業在技術裝備、勞動者素質、勞動生產率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我國經濟走向現代化的目標,教育的發展水平、質量,將直接影響著各種產業的發展方向、深度、質量。因此,大力發展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緊迫任務。
本文擬從社會需求角度就職教生的職業導向、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三者間的內在關系淺析職教生的培養策略問題。
二、職業學校的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
面對現代社會經濟條件,職業學校教育活動必須充分重視社會需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為主體,時刻把握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脈搏,引入企業文化精髓,采取導向式教學法,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這種教育模式可稱之為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
三、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措施
這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它本質上要求不斷地開拓和創新,增強學校自身主動變革的機制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實際不斷變化的需求。學校必須密切關注學科專業的發展動態,調查研究市場需求的變化,根據學校自身條件,不斷調整和改進校本課程,使受教者的職業選向、職業能力、職業素質三位一體,始終處于動態的發展與適應之中。具體措施如下:
(一)重塑現代職業教育理念
現代職業教育觀已將一個人的職業、生活、事業、勞動、創造及人生融為一體?,F代職業教育觀既是一種以職業為中心的生活教育觀,又是一種以構建理想人生為宗旨,滿足人的個性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廣義職業教育觀。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職業教育才是人類教育的總體,才能貫穿人的全部生涯。
(二)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開創現代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新局面
應吸收來自實踐的一線工作人員加強教師隊伍,培養“雙師型”教師。例如:美國麥當勞公司共有30多位專職教授,負責講授和指導各類必修課程。又如漢堡包大學一位前任校長在評價該校教授時所說:“他們沒有學士資格,甚至有些高中尚未畢業,但這畢竟是麥當勞的管理人員教授麥當勞的管理方法。”這恰恰與我國現行提倡的“雙師型”教師相吻合。
(三)改革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適應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需要
專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它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種類、總量和結構應同社會需求相協調。
(四)改革職業教育的學制,實行學分制與彈性學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的回歸,使學年制學習的不足日漸顯見。比如,存在著專業面窄,學習時間不靈活,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等問題。因此,積極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是我國職業教育學制改革的當務之急。學分制和彈性學制使學生可以自選時間、地點、內容、難度、速度、科目等,根據自己水平和學習興趣,自定學習步調,主動、積極反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強,并能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和較高的學習效率,對學生個體適應和自主性學習帶來極大便利。
(五)開發校本課程,形成辦學特色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最基本的途徑,隨時代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而變化。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制度的實施,確立了校本課程的重要地位。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第一,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
第二,突出學生主體性,滿足其個性化發展需要。
第三,優化教育資源,發揮本校優勢。
第四,打破單一“學科本位型”課程模式,形成以“能力實踐型”課程為主的課程體系。
(六)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推廣現代教學方法
為了迎接全球化,我們要大規模地改變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全球化加快就業方式的改變和各行各業的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增強競爭力的過程中,社交能力和團隊工作的能力起了關鍵作用。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為了適應當今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我們必須成為具有方法能力、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的人才。全球化的挑戰,要求培養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人才。
(七)把企業文化引入課堂,使職業要求、職業能力、職業素質三位一體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組成成員共同享有的一系列規范和價值觀。文化是一種整體觀念。它可理解為:共同的價值觀和規范的集合,它賦予組織成員一種信念,向他們提供組織的行為準則。企業文化是其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企業文化與教、科、研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職業導向、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三位一體。
四、結束語
總之,順應時代潮流,適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面向社會需求,以國民經濟急需職業為導向,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不斷強化能力結構,完善素質教育,必將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對此,教育工作者應高度注意并貫徹于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王丕主編. 學校教育心理學. 河南大學出版.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產業化 理論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加強,中國高等教育正由傳統單一的精英教育向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大眾教育系統轉化。在高等教育系統化發展的進程中,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并以其特有的辦學方式、直接而鮮明的社會定位和社會聯動性,迅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教育規模,還是社會服務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已成為了大學利用其優質資源為社會提供有效教育服務的重要渠道。其教育地位得到了不容爭辯的確立和鞏固。然而,伴隨著繼續教育的迅速發展,多種辦學體制和機制的廣泛應用,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趨勢日益明顯,市場屬性的競爭局面已經形成,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直面市場并隨市場聯動的辦學特征,更為教育短缺時代相對穩定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許多問題與挑戰,在漸趨成熟的市場運行中,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已無法回避,如何理性適應社會需求與社會競爭,科學把握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和培養定位,成為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思考,也是保持高等職業教育科學健康發展的關鍵。
二、社會市場觀的基本思想和特點
社會市場觀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一種重要經營思想和經營原則,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產物。社會市場觀念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當時市場觀念已被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所普遍接受。但是,在實踐中,過度競爭惡化了市場環境。人們經過不斷反思,產生了生態學市場觀念,并進而出現了社會市場觀念。社會市場觀念繼承和發展了市場觀念和生態市場觀念,將生態平衡理論和社會系統發展思想導入了企業經營管理學,認為:企業應該像一個生物有機體一樣,使它的行為和周圍的環境保持協調平衡的關系,才能得到正常的生存和發展。社會市場觀念作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個重要觀點:
1.社會市場觀念仍然強調“市場需求導向”。即堅持滿足市場需求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2.社會市場觀念強調有條件地滿足市場需求。即滿足市場需求的目標和過程不是盲目的,和不受限制的,而必須依據自身的條件出發和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它要求企業在在認識市場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自我,了解社會。
3.社會市場觀念體現了市場需求與自身條件的有機統一。突出強調了企業自身、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的有機統一,既不能單純地從市場需求出發,而不考慮自身條件;也不能不顧市場需求,只看內部能力,同時要兼顧三者的長遠利益。認為只有堅持三者的動態平衡,達到有機統一,才能真正實現滿足市場需求,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三、社會市場觀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論
1.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動性,決定了其“市場需求導向”的辦學思路
高等職業教育的繁榮與發展是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其得益于社會快速進步所產生的職業教育需求。滿足社會職業人士對知識補充和更新的需求,直接與社會職業要求相對接,是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更具有直接而鮮明的社會聯動性,高等職業教育也必然是隨社會職業發展而發展,隨社會職業變化而變化,并在尋找需求和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突出的市場化特征,決定了其“市場需求”的辦學導向和辦學思路。
2.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有限度地選擇教育范圍
就具體大學而言,無論其教育規模有多大,與整個社會教育需求相比,其教育范圍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有限的培養能力,也必然使高等職業教育不可能面向所有的社會需求,因而有選擇地確定自己的教育范圍和培養目標,是各高等職業教育重要的教育決策。依托現有資源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是一種慣行的思路,應該講也是集中表達了教育需求與滿足教育需求能力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
3.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最終是取決于其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和水平
高等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社會需求是催生其發展的驅動力。與所有的社會服務一樣,高等職業教育也有質與量的問題,存在提供服務與接受服務的矛盾。隨著受教育者選擇教育能力的增強,影響受教育者選擇教育的因素開始發生變化,即,由簡單的獲取型向滿足型轉化,其中教育需求的滿足程度成為新的追求焦點。教育需求與教育選擇層次的提高,必然引發教育者辦學思路的改革。因而,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與水平,即辦學質量的高低,是新一輪高等職業教育競爭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基石。
4.社會市場觀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產業化理論
社會市場觀突出的內外平衡理論和社會系統發展理論直接表達了持續、協調發展的思想,它糾正了傳統不顧主觀條件,急功近利的思維導向,立足長遠,堅持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有機統一、堅持各方利益協調發展,倡導以需求為導向,充分依托和挖掘自身有限資源、選擇性建設有效資源,“有所為,有所不為”,持久發展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直接反映,其深刻內涵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指導意義。
四、社會市場觀對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啟示
1.樹立完善的市場觀,科學確立發展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完善市場觀,就是辦學思想、出發點及目標必須立足于社會需求,改變教育短缺時代“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在眾多的需求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服務對象,并從而確立自己的教育項目和發展方向。這種服務目標的確定,一是要取決于社會需求,二是要依托一定的內部條件,三是作為教育這種特殊行業,還必須要符合社會利益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三者缺一不可。科學確立發展目標,對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戰略決策問題,是其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這種目標的相對明確性、具體性和可實現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存發展的科學基礎。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差異化辦學策略是一種必然選擇。
2.理性設計和制定可行性發展計劃
設計和制定可行性發展計劃,是一個將辦學目標具體化的過程,是實現辦學目標的具體步驟。高校的辦學目標是一個相對穩定、長遠的追求,其能否實現,關鍵是各階段、各部門要不斷清晰自己的工作任務,并賦予實際行動。社會市場觀念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把握需求與滿足需求能力的平衡,突出了實現目標的條件基礎和系統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辦學目標,注意把握實現目標的節奏,規模與質量的平衡,發展與資源建設的協調,又要充分估計和依托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在復雜的環境中尋找實現目標的有利因素,在現實條件中挖掘實現目標的可能,從而快速推進現實狀態向理想狀態的過度——實現辦學目標。
3.有效促進有限資源的建設
學校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其滿足社會需求能力,即通常講的辦學實力。因此,資源建設歷來是與學校發展相同步的,這也驗證了社會市場觀念的基本思想。然而,大學自身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其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都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有限資源的有效建設成為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一是要求大學必須時刻把握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社會定位,改變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設思維,實施選擇性建設和重點豐富;二是要密切關注和敏銳捕捉社會發展和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新要求、新變化,完善資源建設的現代化水平;三是提升內部資源的整合度和使用效率,發揮整體資源的系統優勢。
4.放大資源視域,增強社會資源共享和利用的意識和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偏職業性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教育資源建設在相當程度上具有社會現實性和普遍性,雖然這種特征增加了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建設的難度,但客觀上也為大學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資源領域,為高等職業教育拓展和利用教育資源成為可能。因此,樹立大系統、大資源觀念,增強社會資源共享和利用的意識和能力,在互利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多角度、相對穩定的有效聯合教育,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也應成為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建設的重要途徑。
5.以科學的質量體系形成相對優勢地位,實施差異化辦學和“品牌”戰略
教育品牌是學校的名稱、標志和為教育對象提供教育服務的各要素的社會知名度、認可度的總合,是內涵與外延的統一。樹立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實施差異化辦學戰略對高等職業教育至關重要,它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市場定位,直接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社會市場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的選擇性、重點發展思路,直接反映了集中優勢,發揮特長,促進科學質量體系形成的現實要求,是高等職業教育以相對優勢地位,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理論支撐。
6.堅持大學在社會職業教育中的辦學導向作用
大學是社會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創造和傳播者。高等職業教育雖然與大學普通教育相比具有鮮明的市場特征,但和大學教育的社會屬性是一致的。以長遠的觀點出發,圍繞社會進步和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辦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利益所在。因此,要堅持用社會市場觀念科學指導高等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國柱.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2]馬必學,郭沙.論高等職業教育品牌戰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3]張兆琴,鄭玉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論文摘要:快樂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和精神狀態,職業教育同樣如此。文章提出快樂職教的概念并從主、客體的利益相關角度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快樂解構,指出快樂職教是構建主體不斷得到滿足并產生價值貢獻,客體享受價值貢獻并持續供給條件的良性循環機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生價值,其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過程中,快樂是重要的條件和狀態。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同時也是努力使人實現職業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認識和科學利用職業教育中的快樂條件,形成職業教育的快樂狀態,對于實現職業教育的幸福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快樂職教概念的提出
“快樂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赫伯特·斯賓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論,這一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并產生巨大影響,內涵也隨著時展在不斷豐富。如今快樂教育的主旨是通過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僅關心學生今天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僅關注校內教育,還要關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也是在各類型教育中與工作、生活之間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夠較快檢驗教育使人達成幸福這一目標效果的教育。因此,快樂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意和重要命題。
我國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和普通高中已大體相當,實現了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特別是2009年860萬的招生數超過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一方面這是由于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觀、擇業觀也在發生轉變,同時職業教育為人們帶來的幸福體會和幸福期望在不斷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樂職教理念并對職業教育進行快樂解構有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將快樂職教的概念界定為:快樂職教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客體是企業、家庭和社會;快樂職教是一個在主體不斷得到滿足并產生價值貢獻,客體享受價值貢獻并持續供給條件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職業教育的快樂主體與其快樂需求
在我國,教育的主客體之辨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一直沒有中斷過,辯論的焦點即是否把教師和學生二者對立起來,從中選擇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在快樂職教的概念范疇里,二者都是快樂的主體,因為快樂是對人的需求滿足。因此,職業教育的快樂主體是學生與教師,同時他們又是職業教育價值的貢獻者。所以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快樂,首先應了解快樂主體的需求,然后來探究滿足需求的各種途徑和方法。
(一)學生的快樂需求
與其他類型教育的學生相比,職業教育學生的快樂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個性方面,其中在興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標需求上的個性特點尤為突出,這是職業教育特性與學生特點綜合作用下形成的。
興趣是人門的向導,這一點正如《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所言:“職業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職業或者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特殊個性傾向,它使人對某種職業給予優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選編、教學方法選擇等活動都要圍繞專業興趣培養來開展。學??赏ㄟ^形式新、效果好、獎勵廣的德育活動、競賽活動、創業活動等,采取廣維度、全過程、多層次的評價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針對目標需求,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設計引導學生樹立階段目標意識,通過終身教育理念灌輸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持續發展目標意識。
(二)教師的快樂需求
與普通中小學教師及高校教師相比,職業學校教師中存在較明顯的職業倦怠現象。換句話說,職業學校教師的快樂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因此幸福指數不高。這其中既有社會教育觀念中職業意識長期淡薄的問題,又有職業教育生存環境、辦學條件、生源素質相對較差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職業成就感、專業發展、社會地位、工資待遇等是職業學校教師普遍需求但目前獲滿足程度遠遠不夠的主要方面。職業學校通過組織開展多形式、全覆蓋的師、生技能競賽,可以有效激發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訓機制、豐富校本培訓內容、提供深造機會等方式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同時,根據職業學校特點,改革、完善教師的評價考核機制和職務、職稱晉升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來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
三、職業教育的快樂客體與其快樂供給
所謂職業教育的快樂客體,就是享受職業教育的價值貢獻和辦學成果并從中受益,從而與職業教育建立利益關系的組織或群體。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是以企業為主要就業面向的學生群體,他們來自千家萬戶。因此,作為企業未來技術人才后備和千萬家庭的成員,學生將企業、家庭與職業教育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此外,由于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間存在強烈的相關性,因此社會成為最廣泛意義的職業教育快樂客體。
(一)企業的快樂供給
職業教育以為企業提供大量合格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所以企業是職業教育價值貢獻的直接受益方。學生在學校快樂學習是今后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快樂工作的重要積累。而快樂工作對企業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多的創意和創造力,更好的業績、更高的利潤。因此,企業要充分認識自身在職業教育中的社會責任,以各種方式提供條件,最大程度地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企業應主動參與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為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技能訓練、基地建設提供及時、專業的指導。企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培養職業興趣,了解行業發展和崗位能力需求,從而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生產一線的適應期。企業要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實踐鍛煉的場所,使教師通過參加生產實踐和企業的科研和技術改革,提高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了解所從事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使教師由單一的教學型轉變為教學、生產實踐、科研型,實現一專多能,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家庭的快樂供給
學生肩負著家庭對其未來的美好期望。一個品德高尚、文化過關、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職教學生,會給其家庭生活帶來快樂乃至逐漸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尤其對于貧困家庭??鞓穼W習是實現快樂生活的重要階段,而快樂生活對家庭意味著更多的動力和優勢、更和諧的人脈關系、更多的創造力、更好的健康狀況、更少的壓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應在快樂職教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職業興趣影響學生的職業定向和選擇,促進智力開發和潛能挖掘,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衫镁W絡、手機等通訊手段,建立家校通訊網絡。在校園網建立班級信箱,讓家長通過網絡、電話及時了解學校發展動態和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并提出疑問、發表見解,一同探討、完善教育方案。還可定期邀請家長到學校、企業參觀,參加學生技能展示和競賽活動,使家長切實感受到孩子的進步并及時予以鼓勵,滿足學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熱情快樂學習,不斷進步。
(三)社會的快樂供給
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組成部分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職業教育,將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能夠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保證;發展職業教育,能夠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發展職業教育,能夠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社會應努力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使國家政策、教育觀念、市場需求、擇業行為間信息對稱,緊密銜接。前述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僅靠學生、教師自身或者單一部門的努力,社會應建立職業教育快樂需求的支持系統。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圍,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廣泛認同。其次,要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從政策、管理等方面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輿論氛圍。最后,要引導社會輿論,調動社會力量關注和投入職業教育發展。
四、快樂應成為檢驗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職業教育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就業問題,所以學生就業率成為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直接標準。職業教育為社會帶來的不僅是成功就業的快樂體驗,還有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快樂需求,價值貢獻與需求滿織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快樂。在追求幸福的教育過程中,快樂是重要的條件,更是積極的狀態。因此,快樂應成為檢驗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二、職業教育的核心屬性分析
服務社會生產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職業源自人類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指人類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專業化,社會分工的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因此,職業可以理解為獨立化、專業化的社會生產。社會分工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職業教育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服務社會生產則是其重要使命,職業教育是為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專業化的職業教育組織機構高效率地為社會生產提供所需的特殊產品——職教人才。
滿足市場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不斷拓展、深化、細化,職業也隨之不斷演變。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進程中,對服務于社會生產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能夠滿足社會生產需求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創造價值的重要生產要素,并在市場的作用下進行有效配置。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中某個具體職業的興衰存亡,也自然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驅動力。人力資源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它促進了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而職業教育則為滿足市場需求擔負著為社會生產開發并供給人力資源的重任。
職業教育具有一般和特殊雙重屬性。其一般屬性即教育屬性,表現為培養人的個性發展;特殊屬性則是服務社會生產和滿足市場需要的職業屬性。而個性發展的需求又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在培養人的個性發展的過程中更側重于可持續就業能力的培養,也體現了一定的職業傾向性。職業是職業教育的前提和邏輯起點,是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職業屬性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屬性,服務社會生產和滿足市場需求也自然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并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
服務社會生產強化了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要具有明確的職業傾向性。職業教育是面向生產崗位、面向就業(或創業)的人才培養。使職教產品具備職業能力素質而獲得內在價值,是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屬人力資源生產開發范疇;而滿足市場需求則強化了職業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滿足市場需求以實現就業(或創業),從而實現職教產品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價值,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外在要求,屬人力資源規劃配置范疇。因此,職業教育基于服務社會生產要面向就業,基于滿足市場需求以實現就業,從而實現職教產品的內外價值,實現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配置。職教產品生產開發反映的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部生產的微觀規律,職教產品配置則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市場的宏觀規律。
三、職業教育核心屬性的微觀、宏觀規律剖析(一)微觀生產規律——職教產品的內在價值實現規律在微觀層面上,服務社會生產決定了人力資源開發的目標與途徑,即職教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生產開發、內在價值的實現。體現了職業教育具體實施過程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生產實踐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服務社會生產是職教產品內在價值實現的重要依據,服務社會生產要求職教產品的內在價值實現必然以生產實踐為基礎。
1.人力資源開發的目標c職教產品的市場定位)——服務特定的社會生產。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即是對人力資源的開發過程,是人力資源形成內在價值的過程,涉及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人才培養目標、方法和過程等。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必須以現實的社會生產為依據,面向具體職業的專業化崗位及其工作過程。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就業導向的教育。能否滿足現實的社會生產需求更是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服務社會生產是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其職業屬性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反映。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服務于行業企業生產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具有明確的職業針對性。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能夠勝任具體職業崗位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服務特定的社會生產。有關專家曾依據社會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將人才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四類。其中,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研宄和發現科學原理(客觀規律)等工作;工程技術型人才是在科學原理(客觀規律)形成或轉化為社會直接利益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這一轉化的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從事兩種不同的轉化工作,一個是將科學原理演變為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或運行決策;另一個是將工程原理應用于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直接的物質形態。與第一個轉化相關的人才為工程型人才,與第二個轉化相關的人才根據其知能程度的不同分別為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從事與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有關的規劃、決策、設計等工作;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產一線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規劃、決策、設計等變換成物質形態。技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的區別在于前者主要應用智力技能來進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賴操作技能來完成任務。
正是由于社會上客觀需要這四種社會功能不同、知能結構各具特征的人才以服務特定的社會生產,因而才相應地產生了四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一一學術教育、工程教育、技術教育和技能教育。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不同類型人才,需要不同類型的教育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定位。學術型和工程型的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而職業教育則承擔著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服務特定的社會生產決定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職教產品的市場定位,并確立了職教產品自身的產品特征和產品類型。基于職業屬性形成了具有自身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的相對獨立的職教類型及體系,凸顯了職業教育類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職業屬性使得其在國民教育系統中具有類型的不可替代性。
2.人力資源開發的途徑(生產開發職教產品實現其內在價值)——基于生產實踐。職業教育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實現目標的途徑、方法和規律,其體現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宏觀層面,也體現在專業建設的職業分析、課程開發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實施的行動學習、實習實訓的職業情境、學習評價的需求定向和師資培養的“雙師”素質等微觀層面。這些都突出了基于生產實踐是職業能力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不同類型的人才,在素質和能力上的要求各異,因此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方法、規律也大相徑庭。在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其專業和課程一般是按學科設置的,教學內容是按理論系統組織的,課程結構是基于學科知識系統化的靜態的課程結構;它要求理論聯系實際,但聯系實際主要是為了更好掌握理論;它強調培養學生的能力,但更注重培養一般能力而非專門的技術、技能。而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則強調職業的針對性,強化服務社會生產,具有明確的職業傾向性,其通常按社會的職業或行業設置專業、課程,課程結構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動態的課程結構。圍繞職業需要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強調通過現場實習,培養實踐操作技能,通過體驗真實的職業情境,培養職業認同感、責任感,逐步適應職業角色,使學生具備從事具體崗位的職業能力素質,能夠勝任生產一線的崗位工作。
面向社會生產的職業能力素質培養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本質特征,尤其對于需要經過較長期實踐培養的專業性強的職業能力素質以及可持續就業能力更是體現了職教產品的內在核心價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難以替代的,是職教產品在就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生產實踐則是職業能力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行業企業的一線生產崗位實踐是獲得職業素質能力的源泉,是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實力雄厚的企業所提供的崗位實踐環境能夠提升職教產品的內在價值,使其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基于社會生產的功能實現來確定人才的類型及其知能結構,從而區分教育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體現了教育領域社會分工的效率優勢,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宏觀市場規律——職教產品外在價值實現規律
在宏觀層面上,滿足市場需求決定了人力資源的供需與配置,即職教產品的市場供給與配置、外在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結構層次、專業門類、規模質量、發展動向和區域分布必須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谑袌鲂枨筮M行人力資源規劃,平衡供需關系,并通過市場就業實現職教產品的社會價值,實現人力資源的市場配置。
1.人力資源供需(職教產品供需)——市場調節。人力資源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市場的作用是調節人力資源的供求關系,使人力資源與生產資料的比例相適應,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從而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其為滿足社會生產的需要,向行業企業提供后備人才,為人力資源市場供給高素質的技術和技能型職教人才,以滿足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是職教產品的供給者、是“賣方”,而行業企業則是職教產品需求者,是“買方”。
職業教育產品買賣雙方的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職教產品存在著以規模數量供給不足或過剩為主要形式的數量失衡;以層次和專業的供給短缺或過剩為主要形式的結構失衡;以職教產品的質量(內在價值)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或有差異為主要形式的質量失衡;以職教產品生產開發的周期性、滯后性,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更新為主要形式的節奏失衡;以職教資源在區域上的不合理配置為主要形式的區域失衡。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人力資源市場范圍內滿足市場質量要求的合格職教產品保持適度的供給過剩有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因過度的供給過剩而形成買方市場則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若供給不足形成賣方市場則會制約行業企業的發展,從而影響宏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專業性強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匱乏將導致行業企業增加培訓成本,降低生產效率,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因此,職教產品的供需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市場需求反映了行業企業自身發展的狀況,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水平。為避免職教產品的供需失衡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職業教育的結構層次、專業門類、規模質量、發展動向和區域分布等方面的宏觀發展規劃必須以滿足外在市場需求為依據?;谑袌鲂枨筮M行專業門類設置,確定招生規模、層次,布局職教資源以適應和引領行業企業發展,滿足市場對高素質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從而適應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滿足市場需求更是職業教育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滿足市場需求是職業教育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是其職業屬性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反映。
2.人力資源配置(配置職教產品實現其社會價值)一一市場配置。職業教育產品的價值,一方面是通過人才培養實現,使之具備特定職業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質,從而獲得個人內在價值,同時也滿足個性發展的需求,以合格畢業并獲取職業資格認證為顯性標志(衡量職教產品質量、內在價值的指標之一),是基于生產實踐實現人力資源開發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就業實現或自我創業實現,使其內在價值(即特定的崗位能力素質)得以發揮,并轉化為社會效益,從而實現社會外在價值,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從事特定職業并獲得職業薪酬為顯性標志(衡量職教產品社會價值的指標之一),是基于市場需求實現人力資源配置的結果。內在價值是外在價值實現的基礎,外在價值則是內在價值實現的目的,二者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辯證關系。
以實現就業為標志的社會價值實現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職業教育須根據市場需求供給職教產品,無論專業設置、課程開發,還是人才培養都要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其次,就業并謀求職業發展也是受教育者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并努力提高職業能力素質的重要動因,受教育者通過提高職業能力素質,提升市場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就業。同時,就業也是個人獲取生活資料的基本謀生途徑,是實現個人生存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再次,通過就業、創業實現社會價值帶來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共贏,否則,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將是巨大的資源浪費。但能否就業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是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相互博弈的市場配置的結果。
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流動和交換實現的。市場供需關系調節著社會勞動力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各企業之間的流動;勞動報酬受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和競爭的影響,職教人才在供求雙方自主選擇、博弈的基礎上實現就業。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源市場具有如下特點和規律:
其一,市場流動。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及發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使得相應的職業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征,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職教產品在不同區域的流動;但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市場的作用下,致使部分優質職教產品向發達地區流動。
市場的區域性。具有統計意義的宏觀市場規律顯示職業教育的人才市場是以區域性市場為主,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也是職教產品的市場定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各地的職業院校首先要適應本區域經濟的發展,滿足當地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制約著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
職業教育專業門類的設置、招生規模的確定要依據區域的產業布局、經濟發展狀況,不能脫離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尤其對于職業院校的優勢專業必然要依托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行業,密切聯系其生產實踐,即使職業技能有統一的行業認證標準,但職業教育的專業實習實踐的教學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區域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況。因此,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及發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使得相應的職業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征,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職教產品在不同區域的流動。
此外,職教產品雖是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素質的職教人才,但卻不具備高端人才的實力,不是各地市場競相追捧的稀缺人才,難以不受區域限制而自主選擇和流動;同時,職教人才又不同于普通勞動者,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專業發展的需要,可選擇在不同的區域從事不同職業的簡單勞動。再加上要適應新的環境,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并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些都增加了流動的成本和風險。因此,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源市場在具有統計意義的宏觀市場規律上呈現出以區域性市場為主的特點。
市場的流動性。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客觀上形成了強勢區域和弱勢區域,強勢區域自然會吸引弱勢區域的部分優秀職教人才,致使強勢區域形成人才高地,享受人才紅利,進一步促進強勢區域的經濟發展。弱勢區域的部分優秀職教人才向強勢區域單向流動匯聚是市場配置的結果。在同一區域內,同樣存在優秀職教人才向強勢行業企業單向流動匯聚的市場配置規律。當然不同區域的職業教育也會實時主動地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調整人才供給。
另外,計算機應用、商貿、管理、財經、法律、旅游等各行業、各區域通用的專業人才也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由于通用專業口徑寬,行業選擇面大,適用各行業、各區域,需求量相對較大,而強勢區域對于通用專業的職教人才會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好的發展空間。此外,對于本地區的行業企業尚無需求的專業人才或需求已滿足的過剩的專業人才則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在市場的作用下根據自己的意愿流向有需求的區域。
但從具有統計意義的宏觀市場考察,職教人才流動的比例并不大,這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市場定位決定的,更是市場配置的結果,職業教育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不論強勢區域還是弱勢區域,職業教育的規模、專業門類等都會在市場的作用下進行適時主動的調整,以避免供給不足和過剩,使職教產品的供需達到動態平衡。
其二,市場交換。由于職教產品是有自我發展需求并能夠根據需求進行理性判斷、主動選擇的職教人才,而非一般的聽命市場的物質商品。因此,人力資源市場是供需雙方根據自身的競爭力、需求、意愿和供需關系進行相互博弈、雙向選擇的市場。作為職教產品需求方的行業企業組織,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
首先,組織自身的實力。如,依托組織自身的經營管理、核心科技,經營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產業或是具有很好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等。
其次,組織外在的支持。如,依托于行業的壟斷性質,依托于資源能源優勢,依托于政府的扶持等,依托于組織所在的區域優勢,如區域的經濟實力、文化底蘊、自然環境等。強勢組織即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優勢行業在人才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能夠形成買方市場,能夠吸引本區域內的優秀人才。尤其是處于強勢區域即經濟發達地區的強勢組織則能夠吸引本區域內、外的優秀人才,甚至是與崗位需求不相稱的相對高端人才,形成人才高消費的現象。然而在企業適合職教人才的專業技術崗位,企業錄用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本科生、研宄生,常常難以勝任崗位工作,需要增加額外的崗位培訓成本,而且較難踏實穩定工作;此外,雇傭成本也相對較高。
職教產品的生產方、供給方,賦予職教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
首先,職業能力素質。具備職業能力素質,能夠勝任專業技術崗位。要避免因崗位不勝任而投入不必要的培訓成本或辭退不合格員工而產生的相關成本。
其次,職業發展。由于職教畢業生流動性相對不強,能夠踏實穩定從事對口的職業崗位,并具備職業發展潛力,能夠在專業技術崗位做出成績并能獲得持續發展。避免因員工頻繁跳槽而使企業組織蒙受損失。
第三,成本效益。具備與相應的專業技術崗位相匹配的雇傭成本。避免因人才高消費而影響企業組織的成本效益。在上述競爭優勢中,經過較長期實踐培養的專業性強的職業能力素質是職教產品的內在核心價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短期的崗前培訓難以替代的,是職教產品在就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通過市場需求得以反映,市場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決定性要素。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對職業教育的結構層次、專業門類、規模質量、發展動向和區域分布進行有效調解,平衡市場供需矛盾,滿足市場需求,使職教人才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就業實現其社會價值。
四、基于職業教育的核心屬性及其規律構建職業教育體系
基于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生產和滿足市場需求的核心屬性及其規律,并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情況,建立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為主相對獨立的科學的職業教育體系,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提高職業教育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要面向專業技術崗位、服務社會生產,以實現職教產品的內在價值。首先,依據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建立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為主的獨立的職業教育體系,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基于職業科學指導的符合職業教育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師資、招考、人才培養、就業、職業生涯發展(晉級)等體制機制和制度。其次,生產實踐是職業能力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教人才培養模式是符合職業教育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重要模式。要積極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教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行業企業實質性地參與職教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優化人才培養的資源與環境,從而實現科學有效地開發人力資源。
[論文關鍵詞]黃炎培 職業教育 社會化
一、職業教育社會化的本質:適應社會需求
1.職業教育的本質是社會化。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就是社會化,職業教育機關的本質,是十分富于社會性的,所以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就是社會化。職業教育社會化是指職業教育著重在社會需要,重點是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與社會的融合,即職業教育必須同時與社會經濟相匹配,與社會生活相配合,才能興旺發達。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門干的,也絕對不許在書本里討生活的。他認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具體體現于職業學校的社會化,最要緊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
2.社會化是打通教育與社會。黃炎培認為,要跳出教育來看教育,要著眼于社會來發展職業教育。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他進而提出,辦職業教育,辦職業學校,要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建立溝通和聯絡,必須參與整個社會運動。他意識到職業教育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必須開門辦學,參加社會的活動,才能真正發展職業教育。
3.社會化是適應社會需求。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社會化,是適應社會需求,以社會需求來確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職業學校要圍繞社會需求組織教學,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運動的融合。他認為職業教育適應社會需求,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辦學定位、目標和指導思想方面,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教育就應當培養什么人才,這是職業教育特有的屬性;二是教學安排和設計方面,專業設置、辦學規模、人才培養規格、辦學形式都必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慮社會需要;三是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職業教育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實現學校與社會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養。
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社會化,是基于“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就業教育”,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革新與改造。職業教育只有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根本依據,與行業企業,與產業和就業結構的發展保持協調,才能走出中國職業教育的路子,職業教育才能由封閉走向開放,真正形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職業教育社會化的內涵:學生角色的社會化
1.學生角色的社會化實際是掌握生存本領。就職業教育而言,學生角色的社會化,就是使職業學校學生學習一定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行業規范,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介入社會環境,發展自己,獲取社會生活的資格的過程。黃炎培提出了“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理念,實質上就是讓學生掌握一門社會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夠較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使自己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社會人。
2.通過職業教育,促進學生角色社會化。黃炎培提出了四個層級,即“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學生角色的社會化,首先是“個性”,應尊重并發展和張揚學生個性,這是充分和有效發揮其技能的前提;其次是“求生”,讓學生掌握一門或多門謀生的技術和能力,這是學生社會化的根本;再次是“求群”,“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學生還要具備融入群體、引領團隊,服務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才智和綜合素養;最后有“大愛”,“天賦我以知,更賦我以愛”,通過教育使學生“廣其知以大其愛”,最終促進國家及全球發展,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促進社會太平。
3.職業教育應是面向多數人的社會化。黃炎培認為社會上勞工占大多數,職業教育要以平民為主要對象,解決平民問題。職業教育要有教無類,使失學失業人員掌握技能,提高在職在崗中下層務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而且降低費用和標準。面向多數人社會化的職業教育,要著力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但也要關注他們終身發展的問題。即職業教育既注重個人的技能培養和社會需要,也要關注個人不同的個性特征和潛質,實現人職匹配,讓人獲得職業和生活的樂趣,促進個性和諧與發展。
三、職業教育社會化的途徑:做學合一
1.模仿與強化是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模仿,使個人與社會其他人的行為相類似,引導、激勵和強化學生的某些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加強了許多行為規范的社會化過程。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則主要通過做學合一,通過在做和學的過程中不斷模仿和強化來完成。黃炎培主張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化。
2.實踐是社會化之路。黃炎培強調實踐在職業教育社會化中的重要性,批評了“學校功課設置重理論而輕實習,使得學生富于欲望而貧于能力”的現象,看到了教育與生產能力的關系,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學生實踐就是要做學合一、手腦并用,要養成實際的、有效的實際生產能力,這樣才能保證職業教育為農工商界輸送合格的從業人員,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化。
3.做學合一要成為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過程實質上是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規范、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紀律的養成與教育過程。要讓學生養成做學合一的習慣,積極為他們提供條件和環境,讓他們更多在實際職業環境里切切實實地做,實實在在地學。因此,職業教育要深入職業環境,適應職業乃至社會。 轉貼于
四、社會化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教育
1.職業規范是社會化的主要內容。黃炎培重視社會規范教育特別是職業觀的指導,并將其作為職業教育社會化的主要內容。他主張要積極養成學生踏實做事、言行一致、有責任感等品格,讓學生“學而安焉,行而樂焉”,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2.道德教育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職業教育從本質上既包括職業道德教育,同時也包括職業技能的訓練和養成,所以黃炎培提出必須注重職業道德,注重道德教育與職業技能訓練相融合。他提出了“敬業樂群”的道德教育內涵。敬業,即“對所學習之職業具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讓學生認識、理解、尊重并喜歡自己從事的職業;樂群,指要具有對社會、職業的責任心,有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有勤勞敬業、積極向上的進取心,有“利居眾后,責在人先”的美德和良好職業習慣等。
3.完美人格是社會化的最高境界。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沒有良好的人格,就沒有“敬業樂群”,“人格一經毀壞,其人見棄于群眾,哪有功名事業可言?!蓖昝廊烁瘢侵笇W生要高尚純潔、博愛互助、吃苦耐勞、正義堅強、忠貞獻身。職業學校要有“鐵的紀律”才能培養學生“金的人格”。培養完善人格,需要在教育過程別是職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事業心、責任心和創造性,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使學生樹立服務崗位和社會、造福人類的理想和觀念,最終成為“良善的社會公民”。
五、職業教育社會化的條件
1.職業教育內容的實際化。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社會化,必須以職業內容的實際化為前提,必須保證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務求合于地方狀況與來學者志愿”。他為此將職業教育分為農業教育、工業教育、商業教育、家事教育、公職教育和專業教育等六大類,而且教育內容還要因地而異,因地施教,注重實用,“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種或數種標準所能包括的一切”。也正因此,他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在1918—1952年的34年間,共辦過鐵工科、商科、土木科等16科專業,其中鐵工科(后改為機械科)辦了34年,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其最大特點就是實用性強,學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補什么。
2.積極進行社會調研。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化,需要積極進行社會調研,以保證職業教育內容的社會化,保證職業教育社會化的實現。他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在專業設置、課程開設、教育對象、培養目標和規格以及職業道德標準的確定上,都提倡并力行周密社會調查,“要問問職業界的想法”,體現適應社會需要的原則。黃炎培認為調查研究是“尋病源”、找“良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中華職業教育社定期邀請工、農、商、金融、教育各界專家、人士集會,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征求意見。他還以身示范,走遍當時全國24個省,對教育、經濟和社會進行全面、認真地考察,形成考察報告,有力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和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