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3: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教學評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 信息化 績效評價
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績效評價是指在信息化的環境下進行地理教學績效評價。即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下,由教師、學生等主體系統地搜集和有效處理地理教學信息,并與教學目標、內容、策略、過程、效果等進行價值對比的過程。
1.教師的教(導) 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師的教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教學的作用,主要包括對導學目標、內容、策略、效果等方面的評價。 如:
導學目標――是指地理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評價不僅要順應信息化時代,更要注重全面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提高。 導學策略――導學策略的運用關鍵在導學案的設計。對導學策略的評價正是從導學方法角度來評判教學過程是否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導學效果――對導學效果的評價要從學生參與程度、學生活躍度、師生合作程度、信息媒體利用程度等方面展開。 2.學生的學 為了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評價,我們將其為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知識與技能――結合目前中小學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和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知識與技能成為學習評價的基礎。
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要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養成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對地理學科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充分利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積極推動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績效評價的依據和意義
《教育統計學》指出:“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數量的表現。凡有數量表現的事物,都可以進行測量。教育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數量的表現?!?/p>
《教育管理學》指出:“就學校來說,教師無考核評價,長期‘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勢必影響教師的積極性的發揮”?!盀榇耍愫媒處熽犖榈慕ㄔO,調動教師積極性,必須探討教師的科學管理,建立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
三、評價原則
正確的評價原則是對教師評價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是指導、控制、協調評價過程的保證。
1.堅持“以德為先,注重實績”的原則 師德考核要放在教師績效考核的首位。高中地理學科所具有的人文性更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價值觀。
2、公平公正公開原則
即評價內容、依據、過程、結果對每一位教師都是公平、公正、公開的。
3、區分優劣與獎懲并行原則
評價工作遵循這一原則,才能鼓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
4、反饋性原則
績效不是為了績效而績效,而是為了改善??冃Э己岁P鍵在于過程監控??己私Y果要反饋給被考核者;教師只有得到評價反饋,才能不斷反思、改進和提高。
四、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法
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績效評價充分反應高中地理教學現狀的變化,在批判地吸收傳統評價方法的同時大膽借鑒了其它領域的評價方法。
其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定性考評是指采用經驗判斷和觀察的方法,側重于從行為方面考評;定量考評是指采用量化的方法,側重于從行為的數量考評。做好定性評價關鍵要制定考核標準。定性考評是一種總括的考評,是模糊的,定量考評往往存在一些指標難以量化的問題。這就需要將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實現有效的互補。
其二,目標管理法。其基本思想是企業將其一段時期內的總目標層層分解,從而得到各層次的部門和員工個體的階段目標。目標管理法同樣適合地理教學信息化績效評價。以教為例:在目標管理法中對教學目標、策略、效果等各方面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教師個人績效的評價;其實質是:教師本人、學生、家長及學校主管領導對其目標踐行結果的滿意度。目標評價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及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
其三、捆綁式評價法
優秀的教師團隊是一個學校興旺發展的核心源動力之一。只有每個教師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并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協調一致,才能發揮教師的整體優勢,產生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在教學活動中,采用捆綁式評價方法,學校才能建立起具有凝聚力的優秀教師團隊,從而推動學校的共同發展。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考評方法,應針對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考評方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本人、學生、家長、學校主管領導等均要參與,并且考評方法要靈活,才能收到真實公正的考評結果,才能推動教學工作的螺旋式上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考評目標。
五、評價結果的運用。
1、評價結果作為教職工績效工資發放的依據。
2、評價結果作為教職工崗位聘任、年度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3、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調配的依據。
綜上,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的發展性評價。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績效評價應當以生為本,關注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地理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于重要的評價地位,應該讓每個學生在人性化的評價中昂首前進。
參考文獻:
[1]《教育統計學》 王孝玲編 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7
[2]《學校管理學》 王洪亮等主編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5.8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
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是目前我國高中教學的任務,也是對我國高中學校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學的有效性相對較為容易行動,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達到效果,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雖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從教學效果上來看,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還無法得以保障,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理論相對較為淺薄,實踐較為苦難,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人本學習理論
所謂的人本學習理論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通過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并且明確學生的價值觀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而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意義性,注重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人本學習理論對我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性。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強調地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的意義,在注重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前提下,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人生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將地理教學與實際想結合,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多元智能與評價理論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主體,而學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學生的語言智能、空間智能等。因此可以看出,學生的智能是呈現多元化的,所謂的多元化只能與評價理論是需要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考量。該理論為高中地理教學的評價提供有效原則與參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學不應當過多注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依據,應當通過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衡量?,F如今,多元化職能評價理論以及受到我國教育部門以及高校的重視,多元化智能評價理論同傳統的標準評價理論相比具有更全面的優越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元化智能評價理論是完善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一種重要理論。
(三)活動課程理論
活動課程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所創作的一種教育理論,該理論強調教學活動的實用性,活動課程理論認為學校既是教育,教育可看成是一種生活,而教育開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進行學習,將學習應用于生活,也就是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注重學生身心的自然發展。該理論還認為,書本只是教育中的一種觀點,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而獲取的知識才是學生真正的知識,而教學活動更應當注重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將知識交給學生去做,并不是讓學生學。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策略以及實踐應用
(一)對地理教學課程進行充分準備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程標準是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起碼要求,在地理教學匯總,如何將地理課程的標準要求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是當今高中地理教學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地理課程標準是我國教育部門對該學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材的編寫與使用的依據,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嚴格遵守我國教育部門的課標要求,應當做到: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當備好教材,并且應當進一步思考:“這節地理課的內容是什么,本節課程對整個地理教材以及地理教學中具有何種地位”等問題。其次,應當備好學生,所謂的備好學生指的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將高中地理教學的主體時刻定位成學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的情況,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問題。再次,應當備好地理教學方法,備好地理教學方法就要求在明確教學目標以及學生需求的前提下,將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去定教學方法,雖然教學沒有固定方法,但是教要有法。最后應當備好教學時間。備好教學時間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時間應當盡量控制在70%以內,剩余時間應當留給學生進行練習。
(二)開展地理探究式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應當進一步將強化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作為課程的重點,改革現有的地理教學方式,全面實施探究性教學,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果地理教學沒有對教學目標進行足夠分析,那么教師以及學生都會迷失,使教學收益降低,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曾經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的知道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所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應當明確目標。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這樣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知道,如果輪船發動機不工作,那么輪船就不能前行,但是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為何德國的潛水艇在發動機不工作的情況下能走出直布羅陀海峽”。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其他方面的興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干擾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學習需要多門學科的配合。由于地理科目的自身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地理課成為了一門難度較大的科目。教師在教學中也面臨著諸多干擾因素。分析與探討高中地理教學干擾因素,提升地理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中地理教學特殊性
地理學科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為綜合性,地理環境具體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等所系統構成,其是地球各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等結合所產生的復雜系統,其是一門兼具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其次有著地域性特征,地理學科除了研究分析地理事物空間結構等特征,也重視對地理事物空間變化規律等的揭示。總體來看,地理學科對于教學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就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面臨著教學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學實踐存在諸多因素干擾。深究其原因,與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等都有著直接的聯系。
二、高中地理教學干擾因素
1.學生因素
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由于自身認識等因素的影響,潛意思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科的錯誤認知,對于地理學習缺乏足夠動力。并且高中地理的立體思維性強。其次,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我國許多高中教學都以高考為中心,教學實踐忽略了知識的綜合應用。地理、歷史等科目的多為照本宣科,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2.教師因素
因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高中地理教學都是以課堂授課為主,采用“題海戰術”以及“灌輸式”教學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生使用互聯網越來越頻繁,其獲取地理知識的途徑也更為多元化,再加上高中生處在自我意識發展以及求知欲強的關鍵階段,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學內容來看,高中地理教材受篇幅與表現形式的制約,其所蘊含的教學信息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少數教師就教材講教材,使得教學內容枯燥,教學信息豐富性與生動性不足。此外,教師在落實教學目標方面,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養,通常忽視了每一個章節在地理整體知識系統中的具體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教學深度。
三、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對策
1.優化教學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通過地理問題探究,構建知識結構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與能力。同時,高中地理課程中有許多規律性知識體系,例如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地質演變規律等。教師將這些規律進行提煉與總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系統掌握知識,也能夠提升其思維水平與歸納總結能力。
2.把握內容重點與趣點
地理教師課前應當進行細致的備課,明確教學內容重點,設計教學去電,引起學生對地理內容學習的興趣,主動思考與討論。教學中教師可有的放矢提出一些思維創造性、自主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自主聯想思考。如在教學“世界氣候”的知識點時,可向學生引用歷史典故“諸葛亮巧借東風”,讓學生將自己當做“諸葛亮”,想象自己能夠憑什么因素與條件“借來東風”,引導學生大膽思考,積極討論與發言,通過交流與總結得出各種不同的答案。如此以來,自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夠培養培養地理思維。
3.豐富教學方法
教學中可加強互動,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以及問題分析處理能力,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在教學“人口合理容量”知識點時,將學生進行適當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對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資源影響展開調查分析,實施合作探究式學習。其次也應當注重加強實踐活動。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每節的課后實踐活動組織教學,設計一些貼近生活、實踐趣味性強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讓學生在實地調查、觀測活動等實踐活動中學習地基知識,培養實踐能力。
4.完善教學評價
針對不同教學目標,教師需在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例如撰寫地理小論文、匯報總結、實踐調查等。同時教學評價需重視“過程性評價”,日常教學中,可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鞏固與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但能夠提升評價效果,也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需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形成運用性評價,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地理知識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針對當前高中地理教學的干擾因素,廣大地理教師應當深入剖析,分析學生地理學習以及教師教學實踐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昌國. 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水平影響因素分析[J]. 考試周刊,2010 (05).
[2] 張海. 高中生地理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研究[J]. 地理教育,2012(02):35.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要問題;應對措施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授課教師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現階段高中生仍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因此在現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只注重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著重加強了對于高中課本理論知識的教授,而輕視了對學生收集、整理歸納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地理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途徑與手段,是連接前后兩個“維度”的橋梁。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從高一開始就向學生傳授一些萬能答題板,無形地鉗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逐步僵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初高中之間知識鏈接存在脫節
長期以來,初高中教學脫節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受各地方教育政策的影響,甚至某些省市直接取消了對地理課程的考核,導致初中地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再者由于高中地理課程知識理論難度大幅增加,初中地理水平的學生無法再―定的時間內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理論的學習。高中階段地理學習整體跨度增大,各原理及定律較抽象,知識點間縱橫方向的遷移性強。但教材內容卻相對精簡,教師需在課堂上作大量的知識補充,部分學生卻不以為然,對補充知識點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度,課堂注意力渙散,學習效率較低。
3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雖然此次新課改強調改變原有的評價機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仍然沿襲傳統的評價方式。突出表現在重視單一的成績評定,以考試分數作為終結性評價指標,輕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也忽視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即缺乏相應的形成性評價機制。
二、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應對措施
1明確地理課程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統籌全局。高屋建瓴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溫習相應的初中基礎知識。由此及彼,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為其學習更高級別的地理知識做好鋪墊,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初中地理課程主要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及時復習對應的初中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作深入剖析,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程度。
2加強地理課程內容講解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階段,應改變傳統僅僅教授教材地理知識理論的教學方式,加強對于學生課外地理知識的了解以及擴展。雖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主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藍本,而應當依據教材內容不斷拓展與之相關聯的地理知識。如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合理地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即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持有創新價值取向,以便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創造出更多的空間。
3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在2002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應該“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具體做法可以“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評價機制。例如,地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測試結果努力程度,學習動機強度,課外實踐能力等相應指標。為每一位學生制定成長記錄袋或檔案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有效結合起來綜合測評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 環境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時,對生活中存在的環境問題也愈發關注,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而由此產生的環境危機也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因此,借助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勢開展環境教育,對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 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系
高中地理的綜合性較強,其內容不僅包括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環境會變化的規律,而且包括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人類維持發展的道路。在這些涵蓋的內容中,因環境問題出現的水土流失、資源枯竭和能源短缺等問題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
高中地理教學的目的是分析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特征,讓學生了解其發生的成因、構成要素、發展進程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發展觀。環境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社會進步、資源開發和經濟的發展,其目的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和諧發展關系,從而讓學生對環境與經濟發展有全面認識。
在時代的發展中,高中地理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地理知識的講解,而是以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為目標,這與環境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兩者的相互融合共同構成高中地理教育的主題,而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更為緊密。
2 高中地理教學在環境教育中的優勢及作用
2.1 高中地理教學在環境教育中的優勢。高中地理教學涉及到很多環境教育的內容,例如在“大氣環境保護”中,涉及了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產生等方面的成因、后果和解決措施;在“城市交通運輸”中,涉及了交通堵塞和城市道路規劃問題,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和種植花草樹木等解決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涉及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原則,以及時間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如清潔生產、公眾參與和選購環境標志產品等。通過這些可以發現,高中地理教學在開展環境教育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通過高中地理教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會逐漸加強。
2.2 高中地理教學開展環境教育的作用。首先,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讓學生了解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休止索取,只會阻礙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索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會使這種阻礙進一步加劇,從而喚醒學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其次,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學會保護環境和趨利避害的方法,認識到環境保護和人類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在生活中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最后,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可以讓學生以正確的發展觀和價值觀看待環境保護問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觀、人口關和資源觀。
3 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的途徑
3.1 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環保能力。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真正樹立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解“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可以采用比較法法,將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分布、土地條件和河網密度等方面的差異以表格形式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既簡單直觀,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又可以鍛煉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又如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解“旅游開發與保護”時,可以采取辯論教學的方法,將學生分成兩組,圍繞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利弊進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又可以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教學的趣味性與生動性。
3.2 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環保意識。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而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課外活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圍社會關注的“霧霾問題”,一方面邀請專業人士進行專題講座,向學生講解霧霾的成因、危害和解決途徑,讓學生對霧霾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每日觀測記錄大氣的能見度、污染狀況和污染源,以及對消除霧霾途徑的思考建議等,從而身體力行為環境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又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借助環境日,如世界人口日、世界水日和世界環境日等,組織學生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喚醒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4 結束語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高中地理教學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高中地理教師只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才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欒晶.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劉娜娜. 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與整合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理念;考核評價
高中地理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快速發展,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一些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本文將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為未來地理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
高中時期學生的性格和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一些差異。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那么會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本身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出現明顯的挫折感,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歷都不同,對待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導性和權威性,就會明顯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厭惡學習。
2.教學理念落后
我國實行的應試教育理念使得教師完全依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教師沒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只是盲目地完成教學任務,僅僅教授學生考點知識,導致很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只知理論,不會運用,失去了教學的應用價值,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地理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的落后是很嚴重的問題。
3.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
當前對高中生地理科目的考核主要是考試成績,教師片面地追求分數,使得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局限于傳統的僵局之中,很難進行突破。因此,如果高中地理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合理,就完全違背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典型問題的解決對策
1.因材施教,豐富教學方法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之一就是依據學生的需求采用合理多樣的教學方法。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分層教學,教師依據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比如,在進行教學時,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可以讓其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去總結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并搜集課外知識充實自己;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而基礎知識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耐心講解,樹立其學習的信心。
2.創新教學理念
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理念的革新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明確教學的意義,提高自身的素質,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應盲目地追求分數,要將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科學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有助于激勵教師樹立創新的教學理念,豐富其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的意義是培養高素質的地理人才??茖W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不應該僅僅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應該在教學中開展各種類型的地理競賽,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認知和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編制題目,讓學生在趣味的比賽中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新對教師考核的標準也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地理人才。
4.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當前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是在一些學校依然沒有應用先進教學設備,可能是由于經費的問題或者是教育觀念的影響。這一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因此,國家應當對教育機構給予足夠的支持,完善先進教學設備的應用,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與目前教育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來提高教學質量,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學校對學生的教學和培養方式會直接影響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學的質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會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質量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降低教學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不同層次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不斷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改善高中地理的教學現狀,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曉燕.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學周刊,2017(12):59-60.
關鍵詞:高中地理 開放式 教學
在我國現代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積極的施展學習能力。開放教學模式包括了開放學習內容、開放學生活動、開放評價方法等,它能使整個教學氛圍變得活躍,是有利于每個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的最佳途徑。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核心是將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進行轉換,教師從以前的傳播知識變為指導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一句話,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教學。
一、開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積極探討教學新模式
開放性教學是現代學校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是現代課堂教學實現高效益的重要保證。高中地理開放式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校、教師的思想要開放,要解放。傳統的地理教學,教師只注重知識傳授,學生能力的培養難以實現。但隨著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推廣,教師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全新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發展的需要出發,真正踐行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提高和發展。學校和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給教師自己“充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掌握和了解地理學的最新進展,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本著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
二、開放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活用教學
高中地理教材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理論依據,它的綜合性很強,既涉及自然地理環境諸因素,也與社會、經濟、人文現象密切聯系。盡管近年來教材改革力度在加大,然而在信息社會時期,地理教材在客觀上還很難及時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變化,有的例子典型性和時代性不強;有些地理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枯燥難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力求避免照本宣科,注意用活教材,提高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對教材做靈活變通,進行重組和增刪,尤其要引用新的材料和事例補充完善教材,引用的材料事實要做到:一是在時間上最新,能使學生及時了解社會最新動態;二是在空間上最近,盡量選用學生生活環境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感情認識。
三、開放地理教學過程,凸現學生個性
在開放式地理教學下,教師的教學任務已經不僅僅只是講解透徹那么簡單,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學習中自己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做出歸納總結之后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不再主宰課堂,師生在課堂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也融為一體,互相促進教學。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個體活動,又有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討論、交流的群體活動,在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中凸現學生個性,適應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發展的需要。
四、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
開放式地理教學要求教師要敢于打破囿于學校,囿于教室的教學空間概念,讓地理課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進社會,還學生一方自由活動的空間。地理課實行空間開放有獨特的學科優勢,教學地點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深入到田野、工廠、社區等地,只要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教學的課堂。例如,在講授有關地形的知識時,我帶領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認識地形類型,觀察地形差別,討論地形成因。這樣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對生活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從而激發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五、開放性創新地理教學體系,力求教學相長
教學評價的開放性是開放式地理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反饋了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又促進了學生的進步和能力發展,使學生從評價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開放地理教學評價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評價,實現個體價值,是避免教學評價流于形式的有效舉措。
開放地理教學評價,還要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過程。我在教學中堅持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成長記錄袋,每個班挑選1-2個得力的科代表,把管理權交給他們,指導他們具體操作,堅持學完一個單元進行一次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評價。平時,我以抽查的方式進行監控。引導學生通過前后自身的比較,認識自我,彌補差距,增加自信。
總之,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供深入拓展的內容有很多,從教材中找靈感,進行提問,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達到這一水平,高中地理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充分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