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
時間:2023-08-01 16:5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農業現代化內涵及發展階段劃分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廣泛應用于農業。農業現代化具有生產手段現代化、生產技術科學化、經營方式產業化、生產服務社會化、產業布局區域化、基礎設施現代化、生態環境現代化、勞動者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等重要特征。
理論界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普遍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即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發達階段。準備階段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開始有一些現代的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系統;起步階段是農業現代化的進入階段,在這個階段農業現代化應具有的特征已經開始顯現;初步實現階段,又稱快速發展階段,是現代農業發展較快的時期,這個階段已經初步具備農業現代化特征;基本實現階段,又稱初步農業現代化階段,該階段的農業現代化特征十分明顯;發達階段,又稱全面農業現代化階段,該階段已經全面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關系進入了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階段。對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進行定位、評價,需要重點考察農業現代化的幾個基本要素,即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農業發展可持續化等。
二、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定位
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1996~2050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走向現代化的構想》中制定了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階段的主要指標和各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將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階段的主要指標設定為5項: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總數比重、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依據這5項指標數據比較分析顯示:2002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準備階段;2003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處于準備階段與起步階段的過渡期;2004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2009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處于起步階段與快速發展階段的過渡期;2010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2年內蒙古農業現代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從5項指標值對比分析看:人均GDP指標完成度較好,2011年已達到初步農業現代化階段指標標準,這主要得益于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內蒙古經濟增長迅速,整體經濟形勢良好;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值和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標值呈現穩步提高的態勢,基本符合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的變化趨勢;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指標值的數值一直較高,處于起步階段的平均水平,距離快速發展階段標準值有較大差距,反映了內蒙古農業勞動生產力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過大,農業勞動力轉移工作任重道遠;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遠遠低于初步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標準值,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業發展自身積累有限是制約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評價
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包括政策支撐體系、金融與保險支撐體系、科技與人才支撐體系、產業支撐體系、市場支撐體系、物質裝備支撐體系和資源環境支撐體系等七大分支系統在內的支撐體系??疾靸让晒呸r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要綜合全面地考察農業生產的內部、外部因素。從投入水平、產出效益、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4個方面評價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可以得出:一是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素投入指標和產出效益指標整體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資源環境型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人均)優勢,內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積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2012年內蒙古土地產出率為每公頃20291元,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52%。這兩項指標的對比反映了內蒙古農業發展中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有效改變,農業勞動力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較弱、機械動力不足等因素是制約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2012年內蒙古農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為4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4個百分點;反映了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勞動力轉移滯后、縣域的小城鎮化建設滯后,城鎮化建設滯后會直接導致農業勞動力轉移面臨空間轉移的障礙。
四、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狀況,然后構建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再根據統計年鑒2010全國31個地區的農業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對各個地區的得分情況進行判別分類,得出了現今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基本情況,經濟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和落后地區的農業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迅速,中部、東北這些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而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農業現代化則發展緩慢。最后得出不同地區的經濟、技術、信息、人才、區位等方面的差異,各地區有著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區域;因子分析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國加入WTO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但是我國農業是準備最不充分的一塊,受到的沖擊和壓力也最大。我國的農業無法與國際上的現代化大農業相接軌和競爭。農業現代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在現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就更加的緊迫了。
1.2研究意義
通過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區域發展狀況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現有的區域發展模式,更能使得我國各地區的特色農業得到有效的發展。從而能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隨著農機事業的發展,農機動力裝備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漸提高。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77億千瓦, 201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個百分點,我國躍居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農業機械動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國農業生產動力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農副產品加工發面基本實現機械化,在種植、植保和收獲等農業作業方面機械化程度也發展迅速。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統分結合經營體制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需求,矛盾逐漸顯現并且日益的突出農業現代化建設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
3.區域農業現代化水平研究和分析
3.1 確定測評指標
一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是農業實力的反映。研究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不僅僅是在于客觀的描述農業發展狀況,而且更重要的是發現影響和決定農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尋找各地區農業發展的結果和趨勢。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本文考慮了指標的重點性、可比性和代表性,構建了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得到綜合得分。
3.4結果分析
前面已經通過因子分析得到了綜合評價指標F,從中可以看出31個城市的排名。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是上海、北京、浙江處于第一類別,屬于領先型。可以看出3個城市在農民生活水平和農業投入方面公因子都相對較大,說明這些地區在農業現代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從地域、經濟等方面來看這些地區都有較大的優勢。在公因子F3上,得分相對較低,說明這些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已有著瓶頸,由于這些城市都更大的注重與工業或是其他的經濟城市發展,使得在耕地大量的減少,這些問題制約著農業發展。
其次,是處在第二類別的18個發展型地區。這些地區大多處于中部,這一地區相對于沿海地區的經濟來說不是那么的發達。從公因子看,這些地區在F3上較高,在F1、F2上處于中檔地位,主要是這些地區的經濟、技術方面相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落后一點。但是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還是很好,各個地區的農村依托于相鄰城市的經濟、技術的到了很好的發展。不足之處在于在這些地方科技投入的力量還不夠,有這條件但是投入相對來說不夠。應該多多的借助自己地區的優勢,努力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
最后是處于第三類別的10個落后型地區。這一部分,由于地域的原因農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在經濟、技術、科技等方面在農業的投入相對較少,使得農業現代化建設緩慢。但是這些地區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農業,如果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農業投入,一定可以使得他們的到很大的發展,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
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現代化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在區位、經濟等方面有著很大優勢,對農業的投入很大,所以農業現代化水平很高。在中部、東北地區則處在努力發展中,這些地區是以傳統的糧棉為主要作物,這一區域內,機械化水平較高,是糧食的主產區。但是這些地區,在對工業等其他方面重視較高,在對農業的投入方面相對較低,使得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緩慢。而西部地區由于在區位、資金方面的制約農業發展更為緩慢。(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國升 陳源泉 高旺盛.中國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差距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7
[2]舒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立足于區域發展模式[J].《宜春學院學報》,2008
[3]楊梅.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J].現代商貿工業,2011
關鍵詞:農業推廣;農業現代化;關系
在我國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對各類工作關系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分析,保證可以發揮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工作作用,使其可以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1農業推廣的含義與特點分析
第一,農業推廣含義。主要就是為農業社會服務進行延伸處理,在農村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農民提供農業相關技術指導,全面推廣現代化農業技術與機械設備,保證可以滿足農民在勞動中的需求。同時,在農業推廣期間,相關部門可以站在農民發展角度考慮各類問題,創新工作形式,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利用科學的方式提高農業生態文明化發展程度,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改善農民的生活。第二,農業推廣特點。首先,具有一定的技術特點,可以及時發現農村發展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并為農民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服務,保證可以根據農村需求投入足夠的技術支持。其次,具有服務特點。農業推廣屬于社會化服務,需要為農民提供市場數據和信息、產品加工服務等,建設專門的推廣機構,按照相關要求開展相關推廣活動,有利于加快農村發展速度。最后,具有科學化特點。在農業推廣期間,會對各類科學技術進行全面的推廣,根據新時期下農業發展需求,完成科技推廣任務,以此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1]。
2農業現代化概念與特點
2.1農業現代化概念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主要包括: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與管理形式等。對于農業現代化技術而言,就是相關部門用科研方式,研發農業生產技術與機械設備,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對于農業現代化管理而言,就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利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管理方式對其進行處理,以此提高農業管理工作水平。
2.2農業現代化特點分析
第一,農業設施不斷完善。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部分區域已經建設了農業水利工程,可以優化灌溉體系,在提高灌溉效率的情況下,提升農村的經濟效益。第二,科技與管理相結合。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相關部門已經將農業科技與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利用創新方式為人們營造健康的農產品市場。同時,國家已經開始利用先進的包裝與運輸技術支持農業發展,不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成效,還能滿足其發展需求[2]。第三,專業化與產業化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已經向著專業化與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專業化而言,國家已經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引導農民開展專業生產工作,在節約社會資源的情況下,對農業用地進行整合,提高規?;洜I經濟效益,滿足農民實際發展需求。對于社會化發展而言,主要就是國家已經開始引導龍頭企業帶領農民發展,相關企業可以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社會化服務,幫助農民抵御市場農產品的銷售風險,逐漸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3]。第四,農業教育與技術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期間,農業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國家已經開始對教育體系進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同時,國家已經要求職業院校開展農業教育活動,安排技術人員到農村進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農業技術轉換成為農民的勞動生產技能,在提高農民專業素質的情況下,培養農民的職業道德素養,創建新時期農業人才體系,保證可以提高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3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
在新時期下,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有利于對“三農”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建設完善的方針政策,保證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的聯合,可以更好的提高農民專業素質,提升其經濟效益,推廣農業技術與機械設備,達到預期的管控目的。在此期間,需要對傳統觀念進行創新,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意識,將農民作為主體,政府部門作為主導,對農業技術與機械設備進行全面的推廣,建設完善的農業服務組織體制,按照相關要求開展服務工作,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形式,保證可以滿足農民的需求。同時,相關部門需要對推廣體制與運行機制進行創新,制定完善的考核方案,建設專門的服務組織,完善新時期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標準,保證自身工作質量。在此期間,相關部門還要建立考核機制,將農業推廣與工作人員績效掛鉤,以此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挖掘工作人員潛能[4]。
4結語
在新時期背景下,國家需要做好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創新工作機制,明確各個部門的工作職責,利用科學的工作方式開展管理活動,利用科學的工作方式開展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管控工作。
【參考文獻】
[1]羅朝玉.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探析[J].科學種養,2016(3):227-228.
[2]唐紅兵.新時期農業推廣的內容及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J].北京農業,2014(30):312.
[3]鄧杰.農業現代化與農業推廣的關系研究[J].魅力中國,2013(31):276.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業現代化;相關性
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業經濟管理能夠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從政府職能發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綜合素質提高等多個方面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對加快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涵
農業現代化的概念是指將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運用現代工藝進行生產的農業生產方式,現代生產工藝主要是指現代科學以及相關技術設施。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農業現代化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機械進行生產,并且用相關設備代替人工作業,并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化肥和農藥等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其次,農業現代化在生產技術方面是通過良好的農業環境、高效的農業生產力對自然進行合理、科學的利用和改造進行的,農民的生產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很多生產經驗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就是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力。最后,在農業生產規模方面來說,農業現代化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專業性特點,在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確,提升了相關的生產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間接的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農業生產力達到了空前的成績。
2農業經濟管理的內涵探究
農業經濟管理是指通過社會上的資源和產品等的分配、交換、消費等過程統籌、調配、協調農業經濟活動,促使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的有機統一,確保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包括了農業管理、農業經濟的各個相關部分以及相關的企業和經營活動管理等等,是包含整體農業生產的管理。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也應當隨著發生改變,才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首先,農業經濟管理要做好技術改進,要根據農業現代化的技術特點和技術要求做好相應的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其次,要適應農業現代化帶來的農業規模經濟,規范相應的經濟管理活動和過程。總體來說,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下,農業經濟管理要從農業管理的要求和規范、農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應的改變。
3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現代化相關性提升和發展探究
3.1建立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形式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迫切要求農業經濟管理能夠有效地延伸農業產業的鏈條,發展集生產、養殖、加工、銷售、產業、商品為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產業鏈條。首先,要積極優化農業結構,根據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優勢確定和調整農業結構,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并逐漸建立安全、生態的農產品生產銷售降低。其次,要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積極作用,政府應當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和增加企業的輻射面,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管理模式。另外,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會就業壓力,構建穩定的基礎,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
3.2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生產效率。首先,要對農民進行相關技術的培訓。農民是整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能就直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其次,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的重要保證,從農業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產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另外,要在農業技術發展方面加大相關的科學技術投入,強化農業生產與相關科技機構的合作,不斷引進新的品種和新的技術,提高科技的轉化速度,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3.3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隨著社會上對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也不僅僅是提高產量和質量,而是要盡量的降低農業生產的耗能,注重農業生產的生態效應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和循環農業的理念深入到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并且將減量化和循環再利用作為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原則,在沃土工程、新型農藥研發等多個方面采取積極措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3.4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體和主要對象,要從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多個方面強化農業的綜合素質。政府應當對農民展開積極的培訓,注重農民的轉移就業和技術培訓,鼓勵農學院學生、相關人才和工商企業等參與到農業生產、農業經濟活動中,積極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斷引導農民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業經濟管理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必備環節,要加強農民現代科學技術的培訓,從優化農業結構、加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等方面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作者:王荔玫 單位:西安財經學院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琴.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J].福建農業,2015(,4):32.
1.1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準則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當下的發展趨勢下,要想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實現我國農業的長效發展,就必須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能力,打破過去單獨依賴價格和質量優勢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用最新農業科學技術手段提升農業機械化強度,從而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1.2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
隨著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更好推動時代經濟的發展,在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將核心放在機械技術的改進與提升上,就需要加強農業科技發展。在將來農業現代化構建的過程中,我國要加強農業機械化創新,在農業中使用更多的新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2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實際狀況
2.1缺少專業化人才
我們都知道,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人才是市場競爭和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國,要想實現農業的長效發展,就必須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此外,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做到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終推動我國農業的長期發展。
2.2農業機械化機構資金安排不科學
當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還比較滯后,存在著許多行業內部問題,像資金安排不合理、人才體系不完善等狀況制約著我國農業的機械化,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技術改進的資金投入,但其投資力度相較于其他行業仍顯得不足,和國外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在行業內部,各領域投資比例不平衡,導致出現了體系偏差,最終使得各方面的機械化質量存在較大的差異。
2.3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
在我國,農業經營方式比較傳統與滯后,在計劃經濟環境中的農業機械化管理不能順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嚴重制約了當下農業的現代化轉變。另外,我國農業發展的推廣與宣傳力度不足,沒有與農業科研機構和團隊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當下,我國農業科研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宣傳和推廣強度不足,使得我國的農業在科學技術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農業推廣部門和科研團隊還沒有構建健全的合作機制。在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層面,我國雖已取得了較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但由于推廣宣傳不到位,也會影響我國農業創新技術的提升,同時也阻礙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困難重重。
3強化農業機械化能力的解決方案
3.1確定目標和構建重點
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機械化構建,就需要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體系構建過程中,抓住發展重難點,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建立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加大農業技術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機械化產業鏈。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要以我國農業發展為基本態勢,劃分最終目標,確定我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采用科學化的技術,以優創效、以質提量,大力改革我國農業發展模式,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通過實現我國農業長效機械化發展,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2強化專業人才培訓
人才作為當下各行業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我國農業發展與改造需要特別注重培養的對象,要想實現農業現代機械化和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技術人才,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幫扶,最終,通過打造專業性的行業團隊和高水平的農民隊伍,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現代化農業 發展出路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改革不斷地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加快,要想提高農業收益,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解放農業生產力,這成為我國當今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來尋求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的道路。
1、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1.1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最有效的途徑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實現生物科技化,勞動機械化,經營社會化,朝著國際發展的目標前進,實現機械化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質量,改變農業生產現狀,增強農業科技化是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實現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與發展,主要以來的就是科技的發展,經過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每向前發展一步,其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
實現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推廣應用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技術都是實現農業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脫離機械化是無法實現的。農業機械化貫穿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論哪一個環節都需要借助農業機械化才能實現??梢哉f,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注重現代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必須依賴科技的發展,必須用現代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1.2 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業增收的有效途徑
我國是世界上有名的農業大國,以其作業的面積,作業的人員占據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業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的收入息息相關,農民的收入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質變,是實現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關鍵。從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農民收益直接掛鉤,國家經濟發展也較為迅速。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發揮農機增產、增效的關鍵;同時其也可以發揮替代作用,減少農村作業人員,使其轉移到城市建設中;還有要發揮農機的吸納功能,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民再就業。
1.3 是實現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以設備的技術含量為指標的,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實現文明生產,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其次是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質,造就新型農民;再次,農業機械化需要高素質人才才能進行操作與維修,這就對當代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來看,一般都是個體經營,農業現代化需要以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農業生產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為基礎,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業的文化素質,新時代的農業才能創造新時代的經濟;同時,農業機械化也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為創建資源節約型的社會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4 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化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從世界農業的發展史來看,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是農業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
2、新形勢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實現農業優良耕作,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是必然的手段,改善農業機械的質量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其擁有傳統農業作業所不具備的能力,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其與其他的先進技術共同作業,大大改善了勞動生產率,節約了勞動成本,大大增加了農業的生產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災害造成的損失;再次,推進現代農業化的進程;最后,推動農村的發展,為新農村的建立奠定基礎。因此,不論是從農業發展的角度還是社會發展的角度,實現農業機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3、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全球一體化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加快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重要作用,經過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隨著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基礎地位將更加穩固,為此要發展農業機械化就要轉變增長方式不斷優化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在不斷地加大農業機械數量的同時,更加要注重農業機械質量的提高,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機械化作業的認識,提升農業機械化的利用率,改善農業生產水平。
這就要求在今后的農業發展過程中,除了傳統提高農業的措施,還必須注重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水平,推廣農業新技術,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實力,因此,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生產水平是重要的途徑,首先,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其次是加大大型農業機械開發的規模,最后是提高機械設備的性能優越性。
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機械設備的依賴程度正在逐年上升,農業機械的性價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將迅速發展,實現大型機械的發展,實現農業高科技作業,實現經濟的騰飛。
4、結語
農業的發展是我國歷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加大新農村的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農業發展的必然出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型農業現代化;轉變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3)01—0043—04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
新型農業現代化是以糧食和農業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信息化規?;s化標準化組織化特色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以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為有力支撐的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商品率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是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協調的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特征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優質高產高效。新型農業現代化盈倉富農、強基固本,不僅注重綜合生產能力提升、注重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而且注重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的提高,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走的是數量、質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2.綠色生態安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看重農產品的營養、生態、安全。新型農業現代化踐行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確保農產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新型農業現代化注重發展節約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碳匯林業,確保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
3.信息化覆蓋廣。新型農業現代化能夠把握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創新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技術、模式和機制,以全面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為主攻方向,以農業農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設為抓手,健全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完善農業農村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不斷提高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規?;s化組織化標準化特色化產業化并進,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特征。規?;?、集約化、組織化是手段,標準化、特色化是方苗潔,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鄭州 450002)。
向,產業化是有效途徑。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促進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提升農業的標準化、組織化,突出農業生產特色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5.多功能性。新型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同時具有生態調節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和休閑觀光等功能。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求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立體農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保障食品供給、提供工業原料、促進就業增收、發展休閑觀光、傳承優秀文化、涵養生態環境等功能,拉長農業產業價值鏈條,使農業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6.擁有較有力的支撐體系。新型農業現代化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打破傳統農業地域和時令的限制,集約高效利用資源,使單位面積產出成倍增長。新型農業現代化擁有現代的農業機械裝備,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成本。新型農業現代化擁有健全的服務體系,可以實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效對接,大幅度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新型農業現代化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則是解決“將來誰來種好田”這一難題的根本,是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
7.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是“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勞動力,為新型城鎮化拓展發展空間。同時,新型城鎮化有效減少農村人口、加快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新型工業化則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技術、裝備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的發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協調發展,將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是相對于傳統農業現代化而言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與傳統農業現代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從基本內容上看,傳統的農業現代化注重從自給型農業向市場化農業轉變,新型農業現代化注重從市場化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變。從發展目標看,傳統農業現代化注重提高農業效率、保證農產品供需平衡等,新型農業現代化注重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保證食品安全等。從思想觀念看,傳統農業現代化注重效率、產量、技術、收入等,新型農業現代化注重效益、質量、創新、環境等。從轉化動力看,傳統農業現代化注重由技術、制度、資本、人口、工業化等因素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注重由知識、信息、創新、生態意識、市場競爭等因素推動。從與工業化、城鎮化的關系看,傳統農業現代化服務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奉獻多、回報少,新型農業現代化則是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融合,三者成為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互促共進、協調發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方針,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向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進軍,不斷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持續增加農民務農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提高糧食和農業產量,必須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農業主產區投入力度,重視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建設高標準糧田、改造中低產田和基本農田保護為主導,把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作為重中之重,整體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灌溉工程建設,進一步發揮灌區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作用。激勵和扶持農民投工投勞進行農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建立節水型農作制度和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體系、工程體系,推廣“噴灌”、“滴灌”。加強完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建設,加快糧食核心區排澇設備更新改造,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增加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撥付資金,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保障工程發揮長期效益。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在人增田減的背景下,把主攻單產、提質提效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其關鍵是靠科技創新。要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促進產學研密切結合,形成開放、競爭、協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高度重視種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加強高產優質農產品品種的研發、選育、引進、推廣,基本實現良種化。加強集約化種養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綠色生產和農產品安全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現代物流技術、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技術、生物災害預警和防控技術等的研發和推廣。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引導農民改善耕地質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3.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以數字化、智能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節能環保、操作安全的農業機械發展。從過去側重于小麥生產機械化轉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廣闊領域的機械化;從側重于產中轉向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機械化。重點實施秋糧生產機械化工程,積極推進秋作物生產機械化。搞好高效低碳農業機械裝備技術集成與示范、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等項目,加快經濟作物、設施農業和保護性耕作等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縣級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建設農機跨區作業信息網絡設施和智能調度管理服務平臺,提高農機信息化服務水平,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
4.積極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高效利用農業資源要素,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從拓展農業多功能出發,科學劃分農業功能區,確定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促進農業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的開發,通過完善相關區域政策,形成區域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農業產業體系。要圍繞主導產品,因地制宜發展循環農業、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業及農村二三產業等,增強農業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并以此為重點,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和聚集,促進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現代農業發展。要注重依托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把特色文化與旅游業融合起來,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
5.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集約規模經營,是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積極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戶引領到農業商品化、專業化、規?;?、社會化發展的軌道。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建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用益物權。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托優勢資源和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發展農業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專業協會和產業化經營組織等規模經營主體,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方式,推動土地、資金、技術、裝備和勞動力的聯合和合作。
6.促進農業農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實現產業鏈條一體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強化各級部門信息服務功能,形成與國內外接軌的高效暢通的農業信息網絡,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時準確提供給每個農戶。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精準農業、數字農業,提高農業智能化水平;圍繞農產品安全控制,加強信息監控體系建設;圍繞農村市場流通,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圍繞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及時準確地提供氣象信息服務。
7.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及山區生態體系建設、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城市林業生態建設、村鎮綠化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推動平原林業建設再上新臺階,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綜合農田防護林體系。開展庫區水保綜合治理、重點水保工程建設、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水土綜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少風沙、酸雨、干熱風、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節能減排格局,杜絕工業化向農村“污染轉移”。改善重點流域區域環境質量,健全飲用水源保護區制度。完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營造穩定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和城鄉宜居的森林生態環境體系。
8.強化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構建農業內部循環體系、企業內部循環體系及農戶家庭循環體系。強化農村再生資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稈還田農業技術的研發、改進和普及,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養畜、秸稈氣化。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推廣以節地、節水、節能、節種、節肥、節藥為重點的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減少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緩釋肥,擴大綠肥種植面積,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廣應用立體種養等新型高效農作模式。推進生物質能源開發,普及以農村戶用沼氣為重點的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
9.優化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在平原地區,圍繞糧、棉、油、肉類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發展標準化、規?;N養基地,重點提升大宗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水平,促進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強化保障性基本農產品生產功能,建成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示范區。在山地丘陵區,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發揮農業的生態保護功能,突出優勢農產品的區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點發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煙葉、桑蠶等優勢特色農業,努力擴大加工規模,促進農業現代化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圍繞中心城市,建設都市農業區,積極開發多元服務城市的農業,拓展農業衍生服務功能,發展具有觀光、休閑、旅游、生態、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務型農業,實現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
10.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茖W制定優勢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農產品的地方標準,建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科學適用,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堅持農業標準的實施與科技推廣、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著力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從原料生產到產品銷售的標準化建設。完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功能齊全、管理規范、布局合理、服務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切實落實好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形成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支持河南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57).
[2]韓長賦.毫不動搖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吳海峰.河南新農村建設“三化”合力推進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3).
[4]盛小平.對衡陽建設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幾點思考[EB/OL],,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