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3: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生活化作業一般程序
教學是有組織、有序的活動,作業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應該有其特定的程序.筆者將“生活化作業”探究過程分為如下幾個環節.
1.環節1――創設情境
與傳統的作業相同,生活化作業也是“問題”組成的,不過情境來源是真實的、熟悉的生活,借此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探究動機.
2.環節2――出謀劃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于作業完成也是如此,不過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作為初中生也不可能有科學家的智慧和足夠長的探究時間,筆者認為,此時我們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幫助,結合作業中要完成的任務,和學生一起探究,幫助學生出謀劃策,共同制定出可行性的計劃.
3.環節3――合作探究
生活化作業是開放式的作業,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體差異,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問題探究,筆者認為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引導學生組內分工與合作,這樣不僅僅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4.環節4――多元化評價
學生的作業情況如何呢?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上交作業必須及時予以評價,那么,怎么評價呢?與傳統的打鉤、打分的評價相比,筆者認為作業的評價必須多元化,除了教師評價學生外,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和自評的方式,除了要評價學生的作業成果的結果性評價外,還應該將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相結合.
5.環節5――提供展示平臺
對于優秀的作業,要提供平臺在班級、年級以及向學校和家長展示.
6.環節6――收集整理作業
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是不斷積累和反復的過程,為了提高作業的學習價值,筆者認為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對生物學科作業進行檔案整理,便于以后及時地復習.
二、生活化作業案例――調查食品安全與合理飲食
生活化作業背景:民以食為天!不過當前社會不斷地有“毒大米”、“劣質奶粉”、“毒蔬菜”、“毒生姜”等一系列惡劣食品問題被曝光.
1.生活化作業的目的
調查我們自己的生活,看看大家每天吃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一日三餐的合理性如何?能不能根據調查結果,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生物知識對自己每天吃的食品進行鑒定?
2.具體任務
請運用1~2周的時間調查超市的食品、食堂用餐、家庭一日三餐等等(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可自由發揮),填寫以下報告表(如表1所示).
表1食品安全和合理飲食調查報告 我組調查對象我組發現的問題問題1:
問題2:
問題3:我組的建議建議1:
建議2:
建議3:3.多元化評價作業
(1)組內作業自評
整個探究完成作業的過程,組內成員對彼此是最熟悉的,所以對于質性評價和過程評價最有發言權,在作業完成后,及時自評,完成組內自評表(如表2所示).
(3)小組互評
學習小組之間的評價主要從研究方法和報告技巧上進行評價,可以采用相互打分的方式進行互評.,具體小組互評表如表3所示.
三、對案例的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生物課程 課程設計 提問現狀 可操作性 解決措施 有效性評估
如何有效的學習生物都是現在同學們面臨的難題!所以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學合理的設計初中生物課程,讓該課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動力,更有效率。針對初中生物課堂的提問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
先來看一個案例: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經常出現理解錯誤以至于答非所問,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問題為識記水平,學生因為記憶錯誤而導致回答錯誤;學生沒有認真仔細的審題,不能篩選出有效信息導致回答的不準確;教師提問太深奧,提前對下一節將要講述的問題提問或者是對需要強化的內容進行提問,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范圍,這樣的問題學生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思路,只能面面相覷,也會降低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抑或導致學生思維斷層。
案例觀察2:植物的蒸騰作用
師:小麥生長后期(抽穗和灌漿期)其光和作用的產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長和發育,期間小麥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長發育。
師:錯?。ó旑^一棒!)
生:(頓時鴉雀無聲)……(茫然?。?/p>
師:思考錯在哪里?
生:……(所有學生苦思冥想,有的學生輕聲討論。)
師: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個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騰作用。
師:抽穗和灌漿期的小麥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個階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騰作用。
[案例分析]學生誤答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受到題目本身的迷惑從而無法辨認清楚,另一方面又沒有挖掘出教師課堂提問中的暗含信息導致其審題不清。題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漿期小麥的光和作用產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長和發育”,學生很可能順理成章的認為:這期間小麥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長和發育;教師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長發育的任何階段(休眠階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騰作用,抽穗和灌漿期也不例外,這個時期小麥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騰作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仔細分析題意,善于對信息進行篩選,而不是沒有方法的教學,當學生受到課堂打擊時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越來越不重視生物學習。所以,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學生的能力才會提高,學生才能夠準確回答課堂提問,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
另外,初中生物課堂提問的設計時還要考慮課程設計的具體實施。生物課程的課堂提問設計包括生物課程的結構性知識的課程設計、體系性知識的課程設計、區域性知識的課程設計、民族性知識的課程設計等等方面都是我們在生物課程設計方面應該考慮的方面。其中就區域性知識的課程設計來說,每個地區的教學條件不一樣,東部發達地區的教學水平相對較高,教學質量較好,教學環境氛圍濃厚,師資隊伍的實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決定了東部地區的課程設計更科學合理、實用性、可操作性更強,τ諍⒆用薔蛻物方面的提升來說更有效,更實用。而對于西部老少邊區來說,有一個安靜的、安全的、整潔的教學環境都有一定的困難。
除此之外,課程的實施情況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課程本身知識體系的設計來說。一個課程的實施要求老師必須熟悉課程本身的結構,有哪些知識點,怎樣講解學生才能理解。這個就需要老師提前做好筆記,對于知識點的講解有自己的看法??赡艽蠹叶贾?,老師在講解某一學科的時候,都有教案,那個教案就是老師對于課程的內容設計,老師在教授一門學科時,都有自己的課程完成情況的考核。所以老師在拿到那本教學教材的時候,就會在心里構思怎樣去上這門學科,什么時間段傳授什么知識,才能爭取在高效率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
總而言之,就是想說對于初中課程的現狀的設計要從多方面考慮。對于課程提問設計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時解決,比如說在提問設計中會碰到需不需要課程設計的問題,每一個設計者都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還有,很多學校對于生物課程的設計很合理,但是對于課程實施后的評估工作做的很差,經常只有前面的過程,而沒有對于課程的反饋,這是現在很多課程設計后實施情況的弊端,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科學的需求分析下,設計出有效的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實施后,要對課程實施的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評估,對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與完善,對于合理的地方繼續堅持。
結束語
初中生物課堂提問的現狀就是方式過于死板,創新性提問的方式很欠缺。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個性化教育與創新性教育才是未來課堂提問設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倉學斌. 淺談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提問[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8).
[2] 張莉萍、高培仁. 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析[J]. 教學與管理,2011(12).
關鍵詞:生物教學;案例教學;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生活實例的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
生物,作為中學階段的必修課,學生的接受和喜愛程度取決于一堂生物課是否優秀,是否有吸引力。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在生本課堂的要求下,作為一名新型教師,應該去用開闊的思維去影響學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課本的學習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鞏固和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當務之急。處于主體地位的只能且必須是學生,所以學生決定了教師的教,在教學中不能死板硬套,強硬灌輸,而是站在引導的立場上,與學生合作探究。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于觀察、積極探索,學會小組交流與合作,這充分滿足了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不是很枯燥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習興趣.
要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有更好的接受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首要前提。而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實例這恰恰給學生留下了美好而難忘的印象,激發了好奇心與求知欲。課堂的初始階段,教師富有激情地應用肢體語言,機制巧妙的語言引導課堂的進行,加以惟妙惟肖的生活實例,生活場景或者生活片段,難題。通過對當代生物學發展的熱們話題,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啟發。其次,通過介紹生物學領域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科技碩果,在興趣培養中給學生切身的激勵。
(二)培養創新能力。
好的生活實例往往要經過認真的挑選,具有很強的選擇性。那些能激發人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生活例子常??梢源龠M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起到課本沒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普遍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有很多種解題思路,且沒有標準的答案,只要學生讀懂題目要領,領會其內涵,就毫不猶豫地給予學習上的支持與肯定。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學生一般是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而案例教學中卻改變了這種狀況,將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探索學習,讓學生自己通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案例分析,學習過程中和身邊同學進行知識溝通和交流,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學生的自身觀點得到肯定.這就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和身邊同學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有利于促M課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學法突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主體地位的狀況,將學生自身的學習放在主體地位,教師作為輔助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導演”的作用,能夠及時發現每位學生學習的不足,從而進行進行更正,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案例教學法,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和教師交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為提高學習效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生活實例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生物科學是一門與實際聯系十分緊密的科學,生物教師在課堂上絕不能照本宣科,而應廣泛地聯系實際,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必能使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關注食品安全”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將自己平時吃的零食(帶包裝)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對這些零食進行分析研究,學生們經過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后將自己的發現在班上進行交流,然后我再讓學生談談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一節課下來,學生人人感到收獲不少。我在每節課上幾乎對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做到聯系實際,如學習細菌的知識,就聯系食品保鮮技術;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聯系農作物的增產技術;學習植物的生殖,就讓學生觀察花和果實的結構;學習青春期發育的知識,就為學生具體講解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知識;學習人的呼吸系統,就聯系吸煙的危害、煤氣中毒的急救等;事實說明,教師在課堂上注重聯系實際,就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手與腦都“活”起來,也讓課堂“活”起來。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二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這部影片中的一個小片段作為案例:美麗的可可西里,早晨起來一位老人習慣性的去狩獵,在帳篷的一角他發現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獵槍準備開槍,而那只羚羊并沒有和往常狩獵中的羚羊一樣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對準槍口跪了下來,并且流下了熱淚,老人沒有多想就開槍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卻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勢,很難拉起來,最后老人用刀子刨開了羚羊的肚子,發現原來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時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學生看完后都產生了很大的震撼,被這種場景深深吸引了,通過這個案例的觀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知識的探討無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巧妙運用案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設立具有實質內涵的案例,同時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采取合適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學習.當然,任何教學方法都具有不完善的地方,案例教學法也有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在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依據具體情況恰當運用。
參考文獻:
[1]蔣衛娟.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探討[J].生物技術世界,2015,(02).
[2]李.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J].學周刊,2015,(03).
[3]陳鵬.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效率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宏觀來看,受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學校和教師評價學生的手段還是以考試成績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案例教學的實踐。從微觀來看,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學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學對教師的備課要求較高,一個好的案例需要教師花費較長的時間精心選擇,并對內容進行核實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學實施中,對教師課堂駕馭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又要穩定課堂紀律。最后,案例教學存在一定的風險,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沒有完整的結構體系,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案例掌握一個知識點,但很難將所有知識點融會貫通。
二、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方法
1.案例講授法
案例講授法是以教師為主,通過教師對案例的分析,將案例與課本上的知識點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案例分析時達到對知識點和該節內容的系統掌握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采用此種方法。
2.案例模擬法
案例模擬法也是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更生動形象的方法。通過情境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種案例模擬以真實、具體的情境感受,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評析,最終達到掌握案例所針對的知識點的目的。例如,教師講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時,可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潛伏期)和乙兩人小聚,并熱烈地交談,一星期后,乙的腮幫腫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討論法
案例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實際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學生研究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溝通和表達的能力。如大雁南遷時,總有一兩只身體孱弱的大雁站崗放哨,當發現有敵害侵犯時,這些放哨者通過嘶鳴狂奔向整個雁群傳達警報,使雁群盡快作出御敵或逃生準備,而報警的孤雁最終難逃敵害的襲擊。通過這個案例,教師讓學生分析討論孤雁冒險“放哨”對雁群有什么意義。
4.案例辯論法
當案例提出來且學生進入分析思考后,學生的解讀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采用案例辯論法讓學生盡情地暢談自己對案例的理解,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可以整合學生觀點,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先由小組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再以類似辯論會的形式讓各小組之間互相爭辯反駁。辯論結束后,教師要善于總結,表揚鼓勵優點,指出應改進的地方。如眾多入侵的外來生物不僅破壞了我國生態系統平衡,同時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問題:某些外來物種的入侵能破壞我國的生態系統嗎?為什么?教師將學生分為正反兩個辯論小組,正方認為外來物種入侵不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系統,而反方認為外來物種入侵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系統。
三、案例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
1.完備的案例匯編是案例教學的前提
案例的編寫和選擇是案例教學實踐的前提。在生物教學中,合格的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案例數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匯編單靠每一個教師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它需要整個教學組每個教師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備的案例庫。
2.處理好具體案例學習與系統知識掌握的關系
一般來說,案例往往都是針對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設定的。一個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方面規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這需要教師通過案例分析,揭示出隱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質規律。讓學生在對案例單一認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對知識結構整體的理解消化上,發揮案例的最大教學價值。
3.正確對待案例教學中的評價問題
評價一個案例的使用是否能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標準是多樣的。案例教學由其自身特點決定了它對學生的考察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因此,要對案例教學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評價過程也應關注學生在整個案例實踐活動中的綜合表現。
關鍵詞 初中生物 科學探究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何謂“深度學習”
在教育領域,所謂的“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把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在眾多思想中進行聯系,并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或者是指通過探究學習促進原認知發展的學習。它鼓勵學習者積極地探索、反思和創造,而不是反復的記憶。因此“深度學習”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把它們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幫助決策、解決問題。所以,“深度學習”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 深度學習意味著理解和批判;② 深度學習意味著聯系與構建;③ 深度學習意味著遷移與應用。
2 例談初中生物科學探究中的“深度學習”
案例:探究水溫變化對金魚呼吸的影響。
“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教學形態的區別如下。
(1) “淺層學習”的教學形態:
環節一(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講述巴斯德實驗:肉湯變酸的原因猜測;視頻演示巴斯德經典實驗。師生共同歸納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
環節二(探究水溫變化對金魚呼吸的影響):教師講述:生物所有的生命活動都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我國華北地區飼養的淡水魚類最合適在20~28℃生活。但夏天氣溫會升高,深秋氣溫會降低,魚的生活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學生分小組,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進行討論。
小組代表交流,師生點評。
各小組實施計劃,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通過簡單的模仿,學生雖然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但對探究的實質,以及探究過程中發生的意外(實驗中出現金魚死亡現象),由于教師缺乏及時的點撥,因此學生探究過程看似熱熱鬧鬧的,實際只是一場鬧劇。
(2) “深度學習”的教學形態:
環節一(情景導入):教師播放一段采訪釣魚人的視頻。
學生觀看后,分小組討論:什么因素影響了魚類的生活。
教師先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發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尋找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環節二(初步設計實驗,嘗試得出結論):
教師:優化學生的討論,確定本節課探究主題:探究水溫對金魚的呼吸的影響。
結合實驗室的條件,師生分析,選取合適的課題,進行有價值的探究。
學生設計探究過程以及實驗過程,并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水溫可自由選擇)(這個環節,開放性很大,尤其對水溫的變化沒有作任何的限制)
教師巡視,適時指導,捕捉有效的教學信息。
環節三(總結初步的實驗結論):教師收集各組結論,組織W生分析原因。教師拋出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典型問題,如有小組的金魚死了,讓小組代表描述他們的實驗過程,引發全班的討論,尋找原因,達成共識。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珍愛生命的強烈意識。在初步的數據統計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引發深層次探究的欲望。
環節四(再次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在初步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溫度分梯度設置,測量金魚在多種水溫情況下的呼吸次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有意識像科學家那樣,設計精確實驗,并將實驗結果制成圖表或曲線圖,試圖尋找水溫變化與金魚呼吸次數的關系。
這樣的設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開始像科學家那樣做科研,并通過大數據的采集,嘗試著尋找規律,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經歷探究的過程。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研究需在縝密的思考后,通過設計嚴謹的實驗,尋找一些規律性的結論。
環節五(總結及應用):把結論應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去。
學以致用,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悟到科學研究的價值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與人們的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而且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也是課程的價值所在。
3 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生物探究教學的幾點認識
(1) 深度學習首先是教師的深度學習。
深度教學不是簡單的無限增加知識量和知識難度,而是基于知識的內在結構和整體特性,引導學生從知識學習走向思維訓練和系統的理解與掌握。所以,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框架體系,教師首先要對所教的學科有全面而專業的認知,要全面地鉆研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并及時地關注學科的動態。其次,教師要鉆研課標還需研究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這樣,在設計教學時,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淺出”。
從上述案例的對比中,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課堂設計,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引導、點撥,是課堂走向深度的關鍵所在。所以,只有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度學習了,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
(2) 深度學習理應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深度學習是一種思維模式,是在教師的熏陶下,養成的一種學科素養,是一種習慣。淺層教學所關注的是零散、孤立、當下所學的知識,而深度教學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并以此促進學生掌握復雜概念和深層的、整體性的知識。只有教師有了這樣的整體框架意識,才會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這種意識。
比如蘇科版初中生物以“生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為主線構建教材內容體系,突出人與生物圈。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懂編者的編寫意圖,明確教材的框架體系,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每個章節,每個知識點的呈現,都不是孤立的,前后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學習知識順序的原因,一段時間后,學生也會慢慢養成課程意識,當一個新的章節出現時,他就會習慣性地想,為什么要學這塊知識了。
(3) 深度學習不應停留于形式。
按布盧姆的學生安德森修訂的“新版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劃分,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前兩個屬低階思維,后四個是高階思維層次。低階思維只需要對知識簡單記憶、模仿,而高階思維則是在深度理解基礎上的遷移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創造。
按照這一評判標準,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不同的。有些教學內容或許只要求學生能夠去記住規律性的知識和概念,只需要學生的“低階思維”,因而無需刻意地去強求深度學習。
“探究水溫變化對金魚呼吸的影響”這一節內容要經歷知識的綜合和應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高。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優秀資源。這時,如果定位在低階思維目標就會降低一個原本深度學習資源的品質,成為“淺入淺出”甚至“淺入深出”的知識教學。當教師所確立的目標僅僅是讓學生能夠死記硬背出科學探究的幾個環節時,教師所采用的的教學方式就會是通過講解,使學生機械地模仿、僵硬地記住科學探究的6個環節概念,課堂所呈現的情形就必定是前述案例中的“亂”,教學的結果就是在散亂的“探究”學習中,草草地收場了,學生絕不會有高階思維的體驗。
如果教師始終把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會貫穿教學的始終,也就一定能夠找到實現深度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錯誤或失敗”,如果教師備課時做過充分的預測,在教學時及時捕捉這樣的契機,課堂就會有血有肉,整個課堂就靈動起來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也將深入骨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
總之,教學應該是多元的,而不是定式。作為一線的教學工作者,要有自己理智的思考,根據個人特質,形成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黃榮金.關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再認識――兼談《九年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J].湖南教育,2006,15:4-6.
>> 用概念圖構建生物知識的教學模式 基于概念圖的教學專家系統 基于概念圖的學生數學概念生成的有效監控評價探究 概念圖軟件的教學應用 以概念圖模式進行概念教學的實踐研究 基于概念圖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學路徑 淺論概念圖對概念教學的意義 基于高中物理“誘思導學”教學模式的物理概念圖教學お 基于概念圖理論下的大學哲學課堂新模式初探 利用概念圖建立科學探究的思維模型 基于概念圖的知識模型研究 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教學功能探究 概念圖促進財務管理教學模式改革的教學展示 高中生物復習教學模式中的概念圖教學研究 概念圖教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概念圖應用策略 概念圖在初中數學探究式復習教學中的應用 概念圖 基于概念圖的可視化教學設計分析 基于概念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文件格式。
(5)Inspiration所生成的概念圖文件可以直接生成ppt模式,點擊presentation即可。
四、基于概念圖的概念教學模式
(一)概念同化與概念圖的理論基礎
概念同化源于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概念圖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同化理論,奧蘇貝爾認為新知識的學習取決于新舊知識能否達到意義的同化。換言之,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概念圖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奧蘇貝爾的理論,因此,概念教學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是相輔相成的,具有科學性。概念圖將概念之間的隱性關系可視化,是學習概念的可視化工具。圖1是筆者根據諾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軟件繪制的概念圖模型。諾瓦克(Novak)的概念圖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最高級的概念處在頂端,人們可以用適合的關聯詞來說明不同層次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并確定不同分支之間的橫向聯系,這體現了認知結構的漸進分化和融會貫通的特征。概念圖這一認知工具,使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可以較好地得到表征,為教師進行動態或靜態的評價提供了參考的依據;如果把 概念圖作為學生學習的手段,則學習者在概念的不斷同化中,能使知識不斷分化、整合和系統化。[7]
(二)教學模式案例分析
該文所構建的概念教學模式以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生利用已有概念來構建概念之間的關系,以概念圖為工具,教學過程是教師采用任務驅動為學生布置任務,通過學生自己制作概念圖進行概念學習,實現從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最后進行小組間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圖2是利用Inspiration軟件學習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四邊形一章小結內容概念圖,總結了四邊形之間的性質與判定關系。
利用概念圖把四邊形的判定、性質和之間的關系可視化地呈現出來,通過圖2我們可以得出概念內部聯系和概念之間的聯系,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用圖示呈現出來,有助于概念間的融會貫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軟件學習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四邊形一章內容的教學設計。
1.學習內容
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四邊形一章。
2.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關性質、判別方法和三者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會進行概念轉變,自主體驗轉變過程,拓展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勤于反思,歸納的好習慣,學會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規律,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3.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裝有inspiration軟件的計算機。
4.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協作學習。
5.教學重難點
掌握特殊四邊形的概念、共有性質和特殊性質,四邊形之間相互轉化條件。
6.教學過程
(1)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四邊形概念要求學生利用inspiration軟件總結四邊形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圖,然后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
(2)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情況做出評價,包括小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
7.教學反思
教學結果檢測:所學知識測試題和對概念圖軟件進行教學的滿意度調查問卷。
根據課堂小組完成任務情況和測試題及調查問卷探究基于概念圖的概念教學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學習。
五、概念圖與概念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圖與概念教學的整合是在奧蘇貝爾理論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論支撐基礎;指出概念同化教學要依照認知同化理論進行概念同化教學,不能只有形式,而脫離同化本質。運用概念圖進行概念教學是一種新的媒體學習形式,基于理論層次的研究,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對于復雜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沒有對概念教學模式進行實驗研究,缺乏對理論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點進行試驗研究,要做到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統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為從事教育教學研究人員提供一點啟示。
[參考文獻]
[1][2] 吳甬翔.APOS理論下高職化工專業高等數學概念教學方法探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7-30.
[3] 趙桂利.國內概念圖研究現狀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吳慶麟等.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366.
[5] 鄭魏.利用概念圖促進概念教學的教學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