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3: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的成就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觀光農業;都市農業;都市田園
1.都市觀光農業的理論解析
都市觀光農業是以城市為核心市場,將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等融為一體,規劃開發出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供游客領略自然意趣和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藝的農業形態。它以農業開發為內容,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經濟效益,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突破。
1.1都市觀光農業的特征
都市觀光農業是廣義農業的組成部分,除具有農業和旅游雙重基本屬性之外,還具有城市性、生態性和區位性等基本特征。都市觀光農業依托的資源是現代化農業,發生的區域是城市中心區或者郊區,主要客源是市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都市觀光農業生存保障和發展壯大的前提;同時,都市觀光農業發展區域還應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1.2都市觀光農業的主要功能
都市觀光農業它不僅具備傳統的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教育的生活。
生產功能: 都市觀光農業具有傳統農業生產功能,但同時現代科技的應用和集約化生產,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生態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發展中的生態惡化問題,以農業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大大緩解了城市發展帶來的壓力。
生活功能:走出城市,回到自然田野,參加農趣勞動,既鍛煉了身體,又放松了身心,也傳授了現代農業知識。
2.我國都市觀光農業的發展成就及存在問題
2.1發展成就
在我國臺灣省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最早。臺灣的觀光農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它通過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方特色,形成多樣化、精致化與獨特性,將自然景觀、農產品及農村人力等各項資源結合并動員起來,產生資源的疊加效應,協助農業轉型,增強農業產業活力。
大陸地區都市觀光農業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近郊發展最早,以珠三角地區最為發達。21世紀初,出現了以設施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園,展示電腦控制溫度、濕度、施肥、無土栽培和新奇特品種,成了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如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
2.2存在問題
都市觀光農業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發展兩極分化嚴重,良莠不齊。一方面,郊區項目多數都是“農家樂”形式,這樣的項目往往知名度不高,整體上呈現小而散的狀態,內容上缺乏新意,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一些由政府前期投資的項目規模龐大,如孫橋現代農園、珠海農業科技基地都有數億的投資規模,但巨額投入也拖累其經濟效益。
其次,由于忽視對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使得項目功能、內容單一。如觀光果園只提供觀光、果實采摘;垂釣園只提供垂釣。開發的深度廣度不夠,無法滿足都市觀光旅游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再次,當前都市觀光農業的立法不健全,無法規范經營和有效執法監督。資源開發利用處于無序狀態,很多地方呈現搶奪性開發,生態保護無法保障。
從業人員方面也存在缺乏培訓,服務水平較低的問題。
3.我國都市觀光農業發展對策
3.1做好前期論證,進行科學規劃
都市觀光農業的開發必須充分論證其自然資源和社會環境的可行性。要根據區域特點請有關專家從生態環境、農業科技、交通旅游、民俗文化方面進行規劃,對其觀光功能充分設置。
3.2加強調控,合理布局
都市觀光農業具有很強的展示性,其獨特性和新穎性非常重要。因此,都市觀光農業的類型、結構、規模應根據地域分布特點的不同合理布局,避免不顧客觀條件的趨同化。
3.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都市觀光農業價值
消費產品,消費者更看重價值的高低,只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都市觀光農業才能具有發展潛質。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創造出千奇百態的農業產品,營造出紛繁的農業景觀,可以讓游客獲得足夠樂趣的同時,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
作為東道主的四川省今年展示主題為“現代農業新成就綠色生態新農村”,展區包括農業精品館和特色農業交易館兩個部分。農業精品館展覽面積1.15萬平米。整個展區通過現代化、多樣化、全景式綜合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十一五”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重點突出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基地、開拓大市場和打造大品牌,充分體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展區布局分為七大板塊。除序館外,將21個市、州劃分為成都平原區、川中丘陵區、川南地區、大巴山區、大涼山區和川藏高原區六大板塊,相關市州設置獨立展示區。展位設計采用對稱造型,主體部分為圓形,兩邊副館為橢圓型,整體大氣恢弘,協調統一。寓意時光飛馳,四川農業只爭朝夕、高位求進、加快發展。整個展區以綠色、白色為主色調,搭配黃色,綠色蘊涵自然和諧,象征低碳環保,寓意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性、持續性、協調性,白色與綠色有機融合,凸顯清新、活力、環保的風格。為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另外設置了近萬平方米的“特色農業交易館”,近300家農業企業參展。
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建設高水平農業設施、高水平農業組織、高水平農業科技和增強上海農業影響力、帶動力、服務能力的工作要求,全市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結構布局日益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農產品安全監管不斷強化,農業經濟和服務功能逐步拓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框架基本形成。
展望“十二五”,上海農業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大力發展都市高效生態農業,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著力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水平,著力提高農民收入,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北京:都市農業成果豐碩
北京展團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為主題,以企業及合作社為載體,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征的低碳產業,展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北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進入“十二五”,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北京加大對農加工項目、品牌的培育和扶持,積極推進涉農企業上市工作,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上市板塊,增強涉農企業核心競爭力,本次展會北京展區布展的知名企業有:順鑫農業、三元集團、燕京啤酒、大北農等多家上市農業企業,涌現出御食園、德青源、東升方圓等一批有上市潛力的企業。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擴大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展會上的大興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蘋糶、房山磨盤柿子、門頭溝紙皮核桃、懷柔板栗、延慶葡萄以及蜂產品、黃芪茶等系列特色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天津:餐桌供應質量可靠
本屆農交會天津展團以“設施農業提升工程和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為展覽主題,主展區展位以藍色為基調,體現了天津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特色,以實物、圖片、文字為展覽載體,展示天津市十一五期間沿海都市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成就,體現了“三區”聯動建設作為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城鄉一體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此次天津共有24家企業參展綜合展區展示,2家單位參加園藝作物標準園展區展示,14家合作社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展區展示,共計300余種名特優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展出,體現了天津市居民品種多樣、質量可靠的餐桌供應,也反映了天津市在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上取得的突出成效。
海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近年來,海南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冬季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基地、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海洋漁業基地,僅鮮果品種就有芭蕉、菠蘿、菠蘿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蓮、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面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等30多個,早已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喜歡,此次展會大部分種類都有帶到成都展示,很多前去參觀的消費者都一飽了口福。海南冬季瓜菜生產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我國冬季瓜菜供應重要生產基地。2010年冬至2011年春冬季瓜果菜出島量540萬噸,暢銷全國170多個大中城市。
海南展區所展示的產品,重點突出熱帶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其中綠橙、水晶柚、菠蘿蜜等產品是僅產于海南的珍稀產品,各類蔬菜品種,是我省供應全國冬季市場的主要產品。各類農產品加工品,突出體現了海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區域優勢、特色優勢和資源優勢。
河南:天下之中物產豐饒
自古就被認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基地。食品工業正在河南大地上描繪著壯闊的產業長卷。速凍食品、方便面、餅干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走進超市,全國每10個餃子里有4個產自河南,每10個湯圓中有6個產自河南,每10根火腿腸就有5根產自河南,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河南生產采購。
為了充分展示河南省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交流,今年,河南展團共有17家企業和15個農民合作社參展,省綜合展區中有雙匯集團、好想你棗業、張仲景藥業、聯泰食品等知名企業進行展示展銷。此次展出著力凸顯中原農業大省特色,充分展示名優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
山西:黃天厚土物華天寶
山西有著其它省份無法比擬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古老文明。因而,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美譽,其產品享譽國內外。主要特色農產品有小米、蕎麥、莜麥、豆類、蘆筍、中藥等;主要干鮮果有蘋果、梨、核桃、紅棗等;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牛、羊、雞、馬、驢、鴕鳥以及養蠶、養蜂等,各類農產品資源580余種。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地面積達2100萬畝,累計認定產品標志近1100個,認證數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具有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余家,大小企業總數約2800家,銷售收入約312億元。目前,山西眾多的干鮮果、蔬菜、畜產品、小雜糧等及其深加工產品,正以其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彰顯獨特的競爭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江西:紅色搖籃綠色生機
江西農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國以來全國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笆晃濉逼陂g,江西
生態農業前景可喜,綠色農產品成為重要增長點,積極推行“品種特色化、基地規?;⑸a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呈現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美好景象。2011年上半年,江西戰勝了歷史罕見的旱澇災害,保持了農業生產平穩增長,為實現全年農業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早稻總產達167億斤,同比增加16億斤左右:蔬菜面積420萬卣,同比增加14萬畝;新開發果園面積25萬畝,達到600萬畝,產量有望增長30%,達到350萬噸;肉產品產量達169.6萬噸,同比增長2%;水產品產量達94.8萬噸,同比增長0.2%。
江西,長江之濱、鄱陽湖畔冉冉升起的一顆綠色明珠,這里山川秀美、水凈田潔、生態優良,自古就是全國的“魚米之鄉,綠色之源”。江西積極實行綠色崛起戰略,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培育了贛南臍橙、南豐蜜桔、江西大米、江西綠茶、泰和烏雞、鄱陽湖大閘蟹等一大批綠色農產品,發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2083個,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了全國名符其實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本次農交會,江西省對展區進行了整體特裝,既安排了江西農業發展成就展示區,還組織了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贛州市虔橙果業有限公司、江西萬載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彩云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優秀農業企業到會展示展銷,推出了鄱陽湖水產品、贛南臍橙、江西大米、江西綠茶、廣豐馬家柚等特色優質農產品。
遼寧:滿族風情大海氣息
瓜果飄香,谷粒如金,在金色的季節里,遼寧展團帶著優勢、優秀農事企業,帶著遼寧農業“十一五”發展成果,更帶著4200萬遼寧人的深情厚意和誠摯祝福,來到了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蓉城。
本屆農交會,遼寧展團組織30家企業參展。其中,有省級龍頭企業16家,地市級龍頭企業10家,優秀中小型企業4家。參展展品豐富,產品類型包括種植業17家,畜牧業6家,水產業3家,其它類型4家。在專業合作社展區,遼寧有6個優秀專業合作社帶來了他們的優質小雜糧和水果蔬菜產品。
這次展會,遼寧展團為蓉城人民帶來了以滿族民俗為特色,以展現滿族風情、滿族文化為主基調,以牌坊造型作為骨架,以中國紅為主顏色的布展風貌,配以紅色燈籠、霓虹燈,使參觀者進入展區仿佛走入了清代的商業街。不僅是展示區的布置獨具匠心,展銷區更具特色,大連海洋島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展銷臺布置成海洋中的軍艦,生動特色,吸引了很多前來參觀的消費者的關注。
臺灣:寶島風物兩岸情誼
本屆農交會臺灣展區以“臺灣好禮――走讀臺灣農業農村”為主題,綜合展示臺灣農業農村的總體面貌、風土人情以及兩岸農業合作成果。
展區由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和臺灣中華基金會共同組織,邀請臺灣彰化、南投、高雄、臺中、臺南等地區的基層農會、漁會、社區等10余個農業組織、團體參展。將重點展示四部分內容:一是臺灣農業文明和農村文化的呈現。突出臺灣農業社會“好禮”的傳統“呷飯’坪口‘‘奉茶”,現場提供由彰化縣二林鎮臺粳九號稻米制作而成的臺灣知名小吃鹵肉飯,以及日月潭紅茶等。二是臺灣農業再生和創新利用的案例展示?,F場開展利用廢棄物梅枝加工成鉛筆的DIY自制體驗活動。三是臺灣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集中展示臺灣茶葉、米酒、梅醋、糕點等69種特色農產品及加工品。四是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示。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宣傳祖國大陸出臺的惠臺農業政策,介紹展示祖國大陸在14個省(區、市)設立的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總體風貌。
陜西:穩糧優果興牧擴菜
陜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采集果實。當代的陜西人民秉承了祖先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富饒上地上勤勞耕作著。陜西堅持“穩糧、優果、興牧、擴菜”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以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規劃為統領,積極拓展農民增收空問和渠道,提出了“十二五”術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3%以上,到2015年達到7160元以上的目標。
果業是陜西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陜西在果業產業發展上實施“蘋果北擴西進,獼猴桃兩頭延伸,特色品牌全面開花”戰略。陜西是世界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近年,陜西果業發展實現了六個第一,即:陜西蘋果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面積第;陜兩被認證綠色果品面積居全國第一:陜西有機蘋果面積居全國第一;陜西蘋果而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陜西節果濃縮汁產能、出口和創匯均居全國第一;陜西獼猴桃面移{和產量居全國第一。
如今,陜西特色果業、百萬設施蔬菜等現代農業發展方興未艾,其中,果業種植、大棚設施蔬菜、生豬和奶牛養殖走上了規?;?、科技化、產業化、標準化之路。
本屆農交會,陜西從全省11個(地)市、區申報的4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挑選了30家具有代表性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參展,產品有享譽中外的白水蘋果、陜北紅棗、周至獼猴桃、戶太葡萄、漢中大米以及紫陽富硒茶等百余個品種,力爭在本屆展會上產品銷售、推介、貿易簽約等取得好的成績。
福建:區位優勢外向農業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丘陵面積占80%以上。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常青,森林覆蓋率全國最高,具有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質資源。加之區位條件優越,閩臺農業合作源遠流長,發展現代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堅持以科學發展為豐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傘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本屆交易會福建展團共有26家農業品牌企業和8家農業合作社參展,通過實物圖片和內容豐富的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充分展示福建特色的茶葉、水果、蔬菜、畜禽等名牌產品,展現我國海峽西岸現代品牌農業風采、展示福建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成就。
內蒙古:美麗草原廣邀賓朋
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擁有草場13億畝,約占本自治區總面積的一半。全區養牛數和畜產品綿羊毛、山羊絨和駝毛產量居全國首位。河套、土默川、西遼河灌區盛產春小麥、馬鈴薯、甜菜、胡麻等,河套蜜瓜飲譽天下。大興安嶺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土特產有:蘑菇、猴頭、發菜、黃芪、甘草、小茴香、黑瓜子、地毯、毛皮等。成立6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和“強農、強牧,惠農、惠牧”政策指引下,農牧業經濟取得豐碩成果,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內蒙古農牧業立足資源優勢和自身實際,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精深加工。確立了乳、肉、絨(皮革、皮毛)、糧油、馬鈴薯(蔬菜、瓜果)、飼草飼料等六大主導產業。2010年有29
家企業進入國家級龍頭企業行列,33個農畜產品加工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享譽國內外。全區“三品一標”產品已達到2477個和38個。
本屆展會上內蒙展團共組織39家企業上百種農畜及特色產品參展,它們當中既有享譽海內外的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有近年來成長起來的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本屆農交會上,內蒙古展區發出了熱烈的邀請,歡迎到內蒙來,歡迎共同建設保護內蒙古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云南:特色產品遠銷五洲
云南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茶葉種植面積552萬畝,產量20.7萬噸,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甘蔗面積442萬畝,產量1750萬噸,均居全國第二位;咖啡面積50萬畝,產量5萬噸,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并分別占全國的97%、98%;鮮切花62萬畝,產量65億枝,居全國第一位,并占全國的60%;天然橡膠面積730萬畝,干膠產量33.06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馬鈴薯面積988萬畝,產量1060萬噸,分別居全國第四位和第五位;蠶桑面積140萬畝,蠶繭產量4萬噸,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五位;蔬菜面積1110萬畝,產量1490萬噸,居全國第六位,是全國重要的反季蔬菜生產基地;肉類總量488萬噸,居全國第九位;淡水水產品產量48.2萬噸,其中:羅非魚產量9.6萬噸,居全國第五位;食用菌產量3.2萬噸,居全國第一位;核桃面積超過1500萬畝,產量24.8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
云南在特色農業發展中,始終堅持云南特色優勢農業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目前已經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3748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1700個,登記地理標志農產品兒個:認定名牌農產品164個。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抽檢合格率達100%。云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贏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農產品出口實現快速增長,過去五年間,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超過25%,2010年出口額達13.5億美元,位居西部省區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出口額達6.9億美元,同比增長21%。云南農產品出口遍及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次展會云南省精心挑選了36家最具代表性的云南企業參展。參展展品包括花卉、糧油、蔬菜、蠶絲、茶葉、野生食用菌、名特優果品及加工產品、林產品、生物制藥、畜產品、蜂產品、調味品、酒類等20個大類近300個產品。
園藝區:展示現代農業前景
近幾年,農業部緊緊圍繞提升園藝產品質量和效益的目標,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強化行政推動,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指導服務,在優勢產區建設一批規?;N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基地,取得了顯著成效。標準園創建已成為發展園藝產業的重要抓手,提高產品質量的有效手段,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提升了園藝產業的競爭力,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展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
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展區位于2號館,共58個展位。其中,公共展區4個展位,重點展示標準園規?;N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內容以及優質、安全、高效的成效。各省展區54個展位,重點展示各地標準園創建的技術模式、經營模式、質量管理模式和成果。標準園展區采取統分結合的設計模式,簡潔大方的設計風格,以綠、黃兩種顏色為主體顏色,體現標準園安全高效的創建目標;公共展區以中國古代城門為主體設計結構,配以大氣的LED顯示器,古典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體現標準園集成技術提升水平的技術路線;各省展區頂部的圍板緊緊相連,與綜合展區融為一體,體現標準園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工作思路。
保障園藝產品穩定供給,提升園藝產品質量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推進由“園”到“區”、由產向銷的拓展,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國際展區:洋味十足
第九屆農交會國際展區展出面積1500平方米,共有近40家國外公司參展,主要來自美國、瑞士、日本、德國、加拿大、匈牙利、丹麥、英國、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參展產品涉及各類水果、蔬菜、種業、水產品、食品、調味品、農資產品、畜禽、乳品、動物保健品、各類農業分析、后期處理設備以及最新農業生物技術等。
本屆展會除了先正達、杜邦、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連續參展商外,又增加了一批新展商,如匈牙利國家展團、國際植保協會等首次在農交會上亮相,他們將展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農業技術和信息,同時提供新的農業合作機會,旨在擴大農業國際交流與貿易。
來自加拿大、英國、巴基斯坦、塞爾維亞、沙特阿拉伯、越南、美國、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家采購商應邀出席本屆農交會,采購意向包括有機大豆、果蔬、種子、茶葉、飲料等農產品;小型農機設備以及肥料、溫室等生產資料。
專業合作社展區:農交會上新角色
為全面展示“十一五”期間合作社發展成就,本屆農交會特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展示交易區。本展區以“蓬勃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題,以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就展示區為龍頭,以各省合作社展區為骨干,以各合作社展臺為主體,全面展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地合作社生產經營的優質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
在現代設施農業中,其技術主要有耕整地技術、卷簾技術、滴灌施肥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對于設施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來說,上述四項技術是應用比較多的技術。
首先,耕整地技術主要是以旋耕整地為主,它是靠發動機推動旋耕部件的旋轉來作業的,在耕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耕作深度與進度進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隨意來調整手把的位置,這樣就有利于溫室邊角上的作業。
其次,卷簾技術的功效主要是體現在草簾與保溫被的卷鋪上。鑒于行走的方式不一樣,可以把卷簾機械分成固定式和自走式。其中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減速機來達到卷拉覆蓋簾的目的。
再次,對于滴灌施肥技術來說,它主要包括施肥、過濾、滴灌管、供水泵等。而滴灌施肥中的輸水管涉及到三個部分,即主管、支管和毛管。當然用途不同,輸水管的材質也不盡相同。主管和支管主要采用的是PE管,而毛管則適宜采用壓力相對比較低的滴灌管。只有在特定材質的管道中,才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
最后,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主要是用來保護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在溫室中,應用比較多的是臭氧防治機,它是以溫室內的空氣為原料,利用高壓放電的技術手段,來達到殺死溫室內各種病菌的目的。對于臭氧來說,它有一定的還原功效,殺菌過后,臭氧會還原成氧氣,而在此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污染。
2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成效
通過對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不斷實踐,我國設施農業在設施技術的使用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設施農業技術的推廣中,設施栽培農業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大中城市中,設施栽培農業的生產面積超出了當地菜田面積的1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還達到30%以上。由此看出,我國設施農業的分布在不斷擴大。
第二,通過對設施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先進設施農業技術的應用中,我國節能日光溫室也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設施結構不斷完善的同時,設施內的生長環境也得到了很好地優化。第三,對于設施農業來說,它已逐漸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的首要選擇目標。比如,北京的朝來農藝園、上海的孫橋園藝試驗場等,這些項目都是把現代的溫室園藝和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成為設施農業技術一種新的應用,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3結語
【關鍵詞】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優化措施
近些年來,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在促進經濟的良好運行狀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經濟發展的整體中的成為重點。加強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已然成為了國家和政府工作的著眼點之一。但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只有化解發展中的問題,才能促進農業發展走上新臺階。
一、農業經濟發展概覽
農業在所有產業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催生著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農業發展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因此,必須對此給予應有的重視。當下的多項發展戰略都與農業的發展存在連帶關系,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脫貧計劃等等。放眼世界,在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的當今世界,促進農業發展對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和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此外,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農業的發展亟待加強體制改革,深化創新實踐,以先進的技術水平引領農業發展。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技術升級和管理創新也催促著農業轉型的步伐。以農業技術而論,機械化水平已經有了顯著提升,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中;著眼于制度角度,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在實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得到極大提升,勞動效率得到提高,農業經濟的增量有顯著變化。但是,一些潛在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例如,整體的機械化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小農意識在某些地區廣泛存在,農民的素質不高,亂占耕地、缺乏長遠目光等等。有鑒于此,急需升級農業技術,轉變農民滯后的觀念,促進農業的科學化轉型。
二、鄉鎮農業經濟弊端所在
由于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幫扶,鄉鎮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但是發展的同時問題也不斷暴露,主要表現如下:
(一)觀念滯后現象的普遍存在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整體趨勢向好,鄉鎮農業大多數發展速度較快,但部分不發達地區沿襲著傳統的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還有的則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其次,部分地區的農民思想觀念十分落后,僅僅把溫飽作為目標,沒有調動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再次,傳統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遲滯處境。又次,鄉鎮地區的發展應當立足農業,當時對可開發的自然條件也應當引起足夠重視。發展旅游業、餐飲業,這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多元化發展,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最后,經濟水平的落后導致了部分地區文化發展的滯后,因此農民對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技術革新接受能力較弱。
(二)鄉鎮農民素質不高
在對鄉鎮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養的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民的技術水平不達標,文化素質偏低。農民的文化水平結構中,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員比例很低,而小學和半文盲的人員比例很高。而經濟發展帶動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留守者多數是老年人和小孩,導致勞動力水平急劇下降。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根據目前的情況,少數地區鄉鎮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生產結構也十分落后,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水利設施建設等也發展緩慢。此外,某些鄉鎮企業的農產品銷售仍然按照傳統的直銷模式,沒有進行產品研發和深化加工,不僅競爭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也不能夠實現利潤的有效增長。
三、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改進措施
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全國經濟的整體狀況,因此,必須采取系統性的改革舉措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改變鄉鎮農業經濟的傳統發展理念
一些鄉鎮農業經濟地區的發展觀念極為落后,因此首先應該促進該地區農民的觀念轉化。突破農民對于政府經濟支持的過度依賴的舊習,鼓勵農民探索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強化招商引資的實際行動,催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其次,農業人員要積極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在保證農業發展穩步推進的前提下,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旅游業、餐飲業等相關的服務產業,實現經濟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二)提升鄉鎮農民的自身素質
首先要把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鄉鎮開展掃盲行動。并且在鄉鎮建立小型的圖書室,供農民免費借閱。定期邀請專家進行農業知識講座,為農民提供免費的咨詢。在農業人員中篩選和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技術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推進農民素質建設的實施。
(三)完善鄉鎮農業的配套設施建設
一些鄉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已經嚴重阻礙了該地區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首先要強化水利設施的完善。并且加大投資力度配備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機械設施。為保障農產品深加工能夠有序開展,要大力加強廠房等相關設施的建設,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期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增強該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力。
四、結語
鄉鎮農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十分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其給予相應的重視。本文通過對鄉鎮農業的簡要概述,對鄉鎮農業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及相應的改進措施的提出闡明了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一點建議。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首要一點是加強農民觀念的轉變;其次要加大力度投入加強農業人員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最后,要改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相信在國家、政府和農業人員的協同努力之下,我國鄉鎮農業發展必然會取得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新形勢下迫切需要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我們常說,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這個巨大成就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韓長賦表示,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韓長賦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轉方式,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糧食供需形勢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農業轉方式,對糧食安全有沒有影響?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表n長賦說,《意見》提出要堅持把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作為首要前提。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同時《意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思路上作出了相應調整,主要是推動糧食生產由注重年度產量向穩定提升糧食產能轉變,實現“產量穩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韓長賦解釋說,“產量穩定”就是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糧保住,在此基礎上,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安丶Z于地”就是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等,統籌使用、集中力量開展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安丶Z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水平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轉方式,核心是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意見》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土地規模經營如何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要求?
韓長賦說,《意見》對此有明確闡述,即在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各地要采取財政獎補等措施,扶持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有條件的地方在堅持農地農用和堅決防止“非農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農民意愿統一連片整理耕地,盡量減少田埂,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具體而言,就是在三方面努力:一是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地并促進其轉移就業等。
二是合理確定土地經營規模。土地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應當有一個適宜的范圍,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據測算,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積10―15倍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
三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規模化水平。鼓勵發展既不改變農戶承包關系,又保證地有人種的托管服務模式,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開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實現統一耕作、規?;a。
轉方式,堅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針對社會關注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韓長賦表示,我國局部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呈好轉趨勢,但總體上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加劇的態勢?!兑庖姟诽岢鲆蚝棉r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
“一控”,就是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兩減”,就是通過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逐步減下來。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叭尽?,就是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關于農業面源污染,我還想說明兩點:第一,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實際‘污染量’。以化肥為例,我國農田化肥中35%的氮在當季被作物吸收,剩余大部分被后季作物、農田溝渠、緩沖帶、濕地或下級農田陸續消納利用,最終只有約7%進入水體,真正造成環境污染的量很有限。第二,農業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工業污染基本不可逆,(下轉第11頁)
(上接10頁)只能靠稀釋、填埋,而農業面源污染大部分可以通過農藝措施來吸收和消化,比如種蘆葦可以凈化富營養化水體?!表n長賦說。
韓長賦還表示,從世界農業發展看,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離不開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大量使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都經歷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階段。對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既要高度重視,下大決心解決,但也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
更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愈發關注“舌尖上的安全”。韓長賦表示,農業部將按照《意見》要求,堅持產管并舉,力求做到“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農業發展;概念;意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86
1 引言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供應,如果水資源匱乏,那么農業發展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發展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同時也是其得以持續發展的物質保障[1]。盡管現代我國的農業發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有待提升。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受到來自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其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因此,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推動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2 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顧名思義,生態水利工程將“生態”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護或者改善自然生態為主要目標,或者是能夠在客觀上獲得顯著生態效益。生態水利工程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友好性,避免這一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嚴重破壞,在以生態需水規律的基礎上展開運行管理過程。
作橄執水利的標志,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內涵:第一,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必須遵循科學的生態服務目標。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始終注意對生態系統健康過程的維持,將其當做設計過程的約束條件,確保設計出來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態水文過程的要求。第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地址的選取、布局規劃以及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極力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對環境成本的較大浪費,推動經濟與生態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
3 生態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的意義
3.1 有利于改變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屬于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而要想發展農業,就離不開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求偶,灌溉面積僅占到了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但是卻在全國糧食產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資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勻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現象在我國北方更為明顯,其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資源僅占到了19%。而且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中心將會逐漸向北方轉移,這就使得水資源供應和糧食生產之前的矛盾激化。盡管近年來對于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所加強,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現代農田水利建設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術都有待提升[2]。同時當前的水利設施也無法幫助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而且不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改善我國農業現狀的迫切需求。
3.2 有利于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歷經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盡管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于農產品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可謂是關鍵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也是現代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對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重視,我們必須堅持長時間的努力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通過國內外的實踐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可謂是一項基礎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手段。通過科學完善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目前的農田水利條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夠擺脫以往農村“靠天吃飯”的窘狀,增加農田產出率,達到旱澇保收的目標,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升。
3.3 減少對水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的破壞
作為一項人工設計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本身就是對大自然水資源的干擾。與傳統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態水利工程強調盡可能降低對水資源自然循環的破壞。注意到農田生態系統屬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系統。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中,主要是以流域為尺度空間而展開,水流的總方向應該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應該綜合分析原有地表徑流的產匯和地下水徑流的補給排泄等過程,所以,在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必須盡可能降低對耕地資源的破壞。目前,開展生態水利工程主要以對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為主,全面發揮出其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功能。
3.4 有利于穩定農產品價格
我們知道,市場物價的基礎便在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要想穩定市場物價,首先就應該注重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而要想確保農產品價格穩定,就必須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這就需要對農業生產提高重視,不斷改善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此時,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便凸現出來。為此,我們必須充分抓住農閑時間,集中人力物力,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健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最終促進農業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農產品供應不足而導致的價格頻繁變動,提升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性[3]。
3.5 有利于加強新農村建設
在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始終在和自然災害作斗爭,尤其是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一直存在。歷史上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動亂不勝枚舉。通過人們與自然災害的抗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們生活、維持國家穩定,就必須真正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我國的耕地面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減少,但是灌溉面積卻一直處于上升水平。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我國的農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實踐表明,唯有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我國農業的持續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有強大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麗榮.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2]唐建.試論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8):128-128.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根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漢源縣特色經濟果林面積達2.21萬hm²,包括蘋果、甜櫻桃、花椒等,中藥材種植面積1.6萬hm²,建成9個“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示范區”,推進金花梨、黃果柑、高山蔬菜等,建成糧經復合產業基地4萬hm²。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億元,比2015年增長4.1%。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大地推進了漢源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但是農業結構調整也帶來一些諸如銷售難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故此,對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分析很有必要[1]。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農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農業和農村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場經濟下,對于農業產業調整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漢源縣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70%,維修整治堰渠1798km,完成土地整理項目5萬hm²。建成十大特色農業產業基地66萬hm²。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產品2個,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2個,質檢總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通過專家組核查。但是,目前在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中,農業產業化的程度仍舊不高,農業產業調整中結構不合理,抵御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并不強。雖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國家充分給予農業政策支持,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漢源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多半是栽種果樹,很多農戶把農田都改成了果園,種植業比例擴大,糧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逐步縮小。致使較多的經濟作物涌入市場,容易引起價格波動的現象,增加種植戶的種植風險,不利于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關于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度和廣度不夠,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產業發展不平衡,給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影響農業最大的因素是周邊自然環境,在很長的發展時間內,經濟作物的種植都存在較大的風險,一些地區農業信息相對閉塞,不利于農民快捷地掌握關于農作物種植的一些技術、市場價格等相關的資訊[2]。
2關于農業產業調整的主要措施
2.1深化改革,為農村發展增添活力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受創新人才、技術力量、地域發展等因素影響,面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完善小規模土地流轉、土地資源的整合使用體系,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具有帶頭示范作用的種植大戶或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積極融入市場。激發農民種植的活力,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優化農村生產組織形式,堅持個體經營與多種經營共同發展的模式,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從而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促進全縣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2因地制宜,走地域特色農業發展道路
漢源縣的地形以高山河谷為主,較多人口和資源短缺制約了當地的農業發展,高山地區環境惡劣,沒有較好的農業的發展基礎,在此自然因素的制約下,要充分結合因地制宜的方針,發展屬于漢源縣的特色農業發展道路。打破傳統的農業發展理念,根據地形特點及氣候特點,結合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種植有針對性的農作物。大力發展紅富士蘋果、黃果柑等經濟果林,將果樹的開花期充分利用起來,打造精品的春游路線,發展觀光農業。積極深入土地流轉,發展規?;r業,樹立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理念,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利用高山地形,根據海拔、地形、氣候等依次推進,大力發展集河谷壩區、中低山區、高山地區的因地制宜型農業經濟產業帶。
2.3發展農旅一體化的農業發展模式
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結合旅游發展思路轉變農業的發展模式,引進綠色環保的生態發展觀念,結合農業的發展優勢,打造立足于生態、著眼于自然的觀光旅游農業發展模式。大力調整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旅游基礎設施,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充分結合,形成政府積極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建立生態旅游農業的鄉村旅游的新格局。也可以開展梨花節、品果節等一列活動,加大宣傳,樹立漢源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3]。
3結束語
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要遵循農產品的生長規律,對市場需求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和預測,以市場為基礎,在國家政府相關農業政策的扶持下,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和當地的地區優勢積極創新,打造極具當地特色的環保生態經濟農業,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參考文獻
[1]蔡輝,謝明強,李翊權.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對策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5(03):205.
[2]常江育,吳曉燕,何麗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思考與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5(09):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