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危機的決定性階段
時間:2023-08-01 16:53: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危機的決定性階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從貨幣產生以后,追逐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利潤最大化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中日益扮演著支配性的角色。因此,以貨幣為主線來研究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進而研究貨幣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對于揭開金融危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在防止金融危機中應發揮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從商品經濟發展的四階段看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由于人類社會的商品經濟是從貨幣的產生開始的,因此,談商品經濟的發展必須從貨幣談起。
(一)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基本說明了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在原始社會的后期,由于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發明了工具而出現了產品的剩余,人們自然會進行交換。這時的交換,只是偶然的物與物的交換,交換存在極大的局限性和不便性,于是人們開始嘗試采用各種人們普遍接受的東西作為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曾經出現過羊、貝殼和勞動工具等各種各樣的一般等價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之后,當金銀固定成為一般等價物時便出現了貨幣。當貨幣產生后,貨幣可以購買任何商品,貨幣在商品交換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了第一階段。
(二)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
隨著工業革命在西歐的興起,以貨幣為代表的資本成為工業化大生產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之一。這時,貨幣不僅可以購買生產所需的機器設備,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購買能夠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力,資本家憑借擁有的貨幣剝削沒有資本的勞動者———無產階級,貨幣成為了生錢的工具,也就是剝削人的工具。這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了第二階段,即資本主義階段。
(三)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貨幣在資本主義大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籌集現代化大生產所需的大量資金,將貨幣的供給者與貨幣的需求者之間連接起來的中介機構———銀行便應運而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銀行是1587年誕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銀行。16世紀末開始,銀行由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國家基本上都建立起了本國的銀行體系。我國的第一家銀行是1897年成立的官商合營的中國通商銀行。隨后又成立了戶部銀行、大清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只是由于國內的政局動亂,沒有最終形成中國的銀行體系。銀行體系在各國的形成,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在社會的經濟生活中擔當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成為了工業的血液。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為了解決國家間的貿易結算問題,便產生了世界貨幣。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和國家間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對銀行的國際化要求越來越高,于是銀行業開始了國際化的步伐,逐漸形成了一批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的跨國銀行。世界貨幣的產生,銀行和銀行業務的國際化,使得貨幣的力量更大。貨幣不僅影響并決定著一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影響著與之有密切經濟聯系的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了第三個階段———市場經濟的第一個階段,也可以叫做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
(四)商品經濟發展的第四階段———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
經過關貿總協定的多輪談判,國家間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以及投資的逐步自由化和便利化,使得國際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家間的投資快速增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原先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開始了市場化的改革,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都進入了市場經濟階段,全球經濟由此進入了一體化的時代。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齊頭并進的局面。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得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在生產和交換組成的國民經濟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中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超過了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這時的交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國之內的交換,而是包含了很大比例的國際交換。在全球范圍內以貨幣為核心的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形成標志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
金融危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
(一)金融危機只有在金融業起決定作用的市場經濟高級階段才有可能發生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由于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甚至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達到了交換決定生產的程度。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50-70年代,美國金融資產流量對GDP之比平均為257倍,而在1980-2007年期間這一比例上升到418倍。20世紀70年代,美國非金融公司的金融資產與實體經濟資產之比為40%之多,到了90年代,這一比例上升到90%左右。在2004年美國金融業創造的利潤約為3000億美元,而其他行業所創造的利潤約為5340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銀行業所創造的利潤占所有行業創造利潤總和的約40%,而在40年前這一數字僅為2%?!?/p>
這充分說明了金融業在美國經濟中已經成為了決定性的角色。正是由于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旦這一體系出現了問題,不僅使金融業本身受到打擊,而且會使整個國民經濟受到沖擊。這也是為什么在金融業不發達的商品經濟的第一、第二階段,甚至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金融危機難以發生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危機只有在金融創新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高級階段才有可能發生
在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獲得更多的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本,越來越多的資本家通過商業信用,發行各種有價證券來廣泛吸收社會資本。這時的貨幣已經不僅僅是指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了。隨著貨幣不斷地符號化,金融資產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程度越來越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交易的便捷性越來越高,使得金融資產能夠大量地被復制和快速地流動,從而推動了金融的急劇擴張。金融機構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也極力通過各種金融創新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產生了巨額的虛擬資產,同時也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以美國為例,“據統計,在1945-1980的35年中,美國虛擬資產增長了月45%;而在1980-2002的20年中,美國的虛擬資產卻增長了約400%,20年的增長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金融和地產所占的比重占絕大部分,在90%以上?!?/p>
而美國“2000-2005年制造業的年利潤率水平既低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也低于20世紀90年代;非金融性公司的利潤率比20世紀60年代低1/3左右,比20世紀70年代低18%左右。”這種由于金融過度創新所導致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嚴重失衡終將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三)金融危機是由政府對貨幣的發行和運行
管理失誤造成的在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貨幣的管理和運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挑戰性。組織和管理好貨幣就成為了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問題。金融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對貨幣的發行和運行管理出了問題。由于金融業的不斷創新和金融業的國際化,貨幣的運行管理越來越成為了一個新課題。1995年2月26日擁有230多年歷史的英國老牌銀行巴林銀行倒在年僅28歲的利森手里。巴林銀行的倒閉不僅暴露了巴林銀行運行監管存在的漏洞,而且也表明了金融創新使金融界的風險率大大提高。1997年爆發于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同樣是由于政府對貨幣的運行監管上出了問題。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制最終導致了大量國際游資一夜之間的撤離,也最終導致了東南亞各國金融系統的崩潰。雖然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但是由于東南亞國家的貨幣不是國際貨幣,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沖擊不大,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小規模的、局部性的金融危機。
美國為了應對信息經濟破滅后而引起的經濟衰退,美聯儲采取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連續14次降息,使利率水平迅速降至1%的戰后最低水平,導致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迅速擴張,資產泡沫快速形成?!皳Y料顯示,截至2007年12月2日,美國股市的總市值約為17.8萬億美元,而GDP總量為13.84萬億美元,金融機構杠桿負債比例達到GDP的130%以上?!?/p>
美國政府企圖以發展金融業來抵消實體經濟發展相對停滯所帶來的影響,默認和縱容了金融機構的創新,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流于形式,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因此,美國的金融危機一開始就是由美國政府在貨幣的發行和運行管理上的失誤造成的。在一開始并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美國次貸危機,由于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放大和金融監管的不到位,逐步演變成美國的金融危機;由于美元是在全世界占統治地位的國際貨幣和金融業的國際化,使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升級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當人們在懷疑和觀望全球的金融危機能否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時候,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比人們預想的不僅來得要快,而且其嚴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由于美國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嚴重依賴金融業,金融危機無可置疑地會影響到了美國的實體經濟。由于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份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得美國經濟一旦出現危機將無可避免地拖累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又由于世界發達國家都進入到了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和美國一樣,這些國家的國民經濟同樣嚴重依賴于金融業,由美國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必然會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實體經濟。于是,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危機就會產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后果。
結束語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同時存在并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于生產的巨大反作用。認識經濟發展問題,必須始終堅持從生產出發去進行分析的方法論原則。顛倒生產與其他幾個環節的關系的觀點是錯誤的。第二,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第三,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第四,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余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發展生產力是資本獲得剩余價值的手段,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又與資本的內在要求相矛盾。第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各個方面:(1)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含義正在于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更多,從而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及價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資本追求的恰好是剩余價值,而不是物質財富。這樣,資本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以及剩余價值就越少,從而平均利潤率具有一種下降的內在趨勢,這就迫使資本更快地積累并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使同一單位的資本獲取的剩余價值會更少,平均利潤率進一步趨于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循環,正是這一循環推動著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2)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的實現以及剩余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購買能力能夠消化或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恰好不能保證這一點,原因在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生產供給相比總是不足的,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財富占有在資本一方和勞動一方的兩極分化。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生產表現為一種無政府狀態,即使是資本之間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確定性和經常的不平衡。因而,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無法解決的問題。于是,這些矛盾總是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方法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解決。(3)資本為了獲得利潤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職能資本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統。信用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一定階段的經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創造出一套投機和欺詐機制,使現實資本更多地轉化為虛擬資本,從而產生了國民經濟金融化,并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必然產生金融危機并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自1825年以來,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產生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于是,產生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但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及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所以,出現了1970年代長達十年的滯脹。滯脹之后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雖然短時間內經濟增長狀況有所改觀,但是最終又產生了新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和經濟發展的持續低迷。政治經濟學關于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實踐都表明: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沒有出路的。因此,在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堅決反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和思路,必須堅持以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二、經濟體制的改革才是治本之策
之所以必須堅持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不僅是因為政治經濟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而且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越來越接近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分析。概括起來說,由于中國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時又發展出大量的私人資本,并且公有的生產資料也采取了資本的形式,市場與資本疊加,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更加接近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進行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基本結論。因而,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具有現實性和有效性。但是,我們不能將中國經濟完全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這是因為中國不僅存在大量的公有企業和農村土地集體公有制,而且我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性作用。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實踐表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時又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理論上來說,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于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體制性根源。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系列問題:對外貿易增長乏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失調、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生態危機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都具有供給側的性質。因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符合實際的。但必須深究的問題是,產生供給側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找出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必然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須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的那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如何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因而,改革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模式才是治本之策。因而,改革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特別是改革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綜合改革和發展目標,這是能否解決供給側問題以及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
三、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經濟周期 宏觀調控政策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面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使經濟企穩回升。為了有效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需要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思考。
應當客觀看待經濟危機
當回過頭來看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時,我們對危機本身應當有更科學的認識。事實上,我們一旦選擇了市場經濟,就同時選擇了與市場經濟相伴的經濟周期。所謂經濟周期,就是一個發展階段以后通常會出現一個相對蕭條的階段。在馬克思經濟學里,經濟周期表現為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是周而復始的,所不同的是有時這個階段長一點,另外的階段短一點。當然,人們都希望高漲階段越長越好,甚至永遠是高漲階段更好。但是,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遠是夏天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可能永遠是高漲階段。
在筆者看來,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內在構成,離開了危機,市場機制就是不完全的。危機的功能是可以強制性地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積累的各種矛盾,強制性地調整結構,擠出泡沫。于是我們看到,歷史上每一次危機之后,都有創新,都有經濟結構的提升和調整。難以設想,如果沒有一次次的經濟周期或經濟危機,是否還會有發達國家如此迅猛的經濟發展,是否會有經濟結構一浪高過一浪的提升和調整。
既然經濟周期有如此的積極作用,一旦危機來臨,我們應當以平常心,像對待感冒發燒一樣對待危機,且不可反應過度。如果一感冒就用抗生素,雖然表面上病情可能好轉了,但卻使問題更復雜了,隱藏著更深的矛盾,例如低層次的、過度重復建設等,貽誤了創新、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好時機。
經濟學家熊彼特說過一段十分有針對性的話,他說:“只有讓他自己治愈自己才是可取的,任何人為的刺激帶來的復蘇,都會令那些在蕭條中未能完成的剩余問題更加嚴重,從中又會產生出新的問題,再造成更嚴重的商業威脅。”當然,筆者并不是消極地要讓危機“自己治愈自己”,而是說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但反應過度會使問題更為復雜。
宏觀調控政策應著力避免凱恩斯主義依賴癥
1929年始于美國的經濟危機造就了凱恩斯的經濟思想,凱恩斯主張通過國家干預,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凱恩斯經濟思想一經誕生,就受到了西方國家政治家的普遍青睞,因為他們不必懼怕經濟蕭條導致他們下臺,他們可以花錢制造繁榮。但是,在他們不斷花錢制造繁榮的同時,刺激政策卻帶來了始料未及的消極后果,即滯脹。1976年9月28日,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拉漢在一次演講中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習慣于設想,你可以花錢擺脫一場衰退,以及靠減稅和擴大政策開支來增加就業。我坦白地告訴你們,那個主意不復存在了,而且在它曾經存在的時候,它能起作用的也是靠將更大劑量的膨脹注入經濟,然后第二步接著是更高水平的失業,那就是過去20年的歷史?!苯洕鷮W則批評凱恩斯主義是飲鴆止渴。
在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實行擴張性政策帶來的消極后果可能更為嚴重。原因在于: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已經充分地進行調節。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健全,來自市場機制的調節并不充分。二、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們,特別是社會精英的思維習慣是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的,而過渡國家則容易具有計劃經濟思維習慣的路徑依賴。三、特有的縱向從屬關系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會使政策的調控效應不斷放大。正是因為如此,針對蕭條的調控,調控之后比調控以前的問題可能更為復雜。調控以前面對的僅僅是速度問題,調控以后雖然速度問題解決了,但面對的卻是結構問題、通脹問題、環境問題、民生問題等更為復雜的問題。
面對這場經濟危機,我國本次調控政策主要靠政府投資,靠大量的貨幣投入拉動經濟。但企業的活力問題、消費拉動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有效地解決。如果要繼續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有繼續的、更大量的投入,于是就會陷入凱恩斯主義的依賴癥。筆者把凱恩斯主義的依賴癥定義為一遇經濟下滑,就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由于“抗藥性”,為了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政府需要的投入會越來越大。為了避免凱恩斯主義的依賴癥,正確的出路是抓住企穩回升的時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中央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
用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代替頻繁的宏觀調控
亞當?斯密倡導的是自由市場經濟,認為“看不見的手”會把經濟運行中的一切調整到恰到好處。市場經濟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市場經濟離不開適當的宏觀調控,這主要是由于市場失靈。市場失靈主要表現為:一、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從價格形成、信號反饋到產品產出存在著一定的時滯,調節過程往往會發生“蛛網原理”(即本期的產量取決于上期的價格,且生產周期長,生產期間規模不能改變)所描述的波動。二、某些宏觀經濟變量,如財政支出總額,信貸收支總額和外匯收支總額,對于經濟的健康運行具有決定性意義。然而,這些宏觀總量的確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場自身所能決定的,它們只能由有關的宏觀經濟當局根據市場動態和穩定經濟的需要進行管理。三、外部性問題,即某些經濟活動導致其他人受益或受損,例如污染,而沒有計入產品的價格或成本時,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壞,此時需要政府干預。四、公共產品的提供。五、遏制壟斷,保護競爭。六、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所有這些都是市場本身所解決不了的,需要科學的、理性的、合適的調控。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市場經濟下的宏觀調控,其目的在于修補和完善市場機制,最終讓市場機制更好的發揮作用,而不是代替市場機制。這種宏觀調控是第二位的,是相對“消極”的。如果市場運行的很好,“宏觀調控”甚至可以“束之高閣”,而且幾乎所有的宏觀政策都是間接的,即通過影響市場影響企業。
如果宏觀調控過于頻繁,那就說明市場自我調節的機制還不健全,而且頻繁的宏觀調控,一次次變動的政策給人的信號是不確定的,會誘導短期行為,搞不好就會使經濟大起大落。這些分析說明,我們既要宏觀調控,更要改革。通過改革建立起一個能夠使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制度安排是最重要的。
不轉變政府職能就難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要避免凱恩斯主義的依賴癥,使中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就必須轉變政府職能。不轉變政府職能,就難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體制對于政府職能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問題。
關鍵詞: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用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0-0000-01
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中無數次的經驗表明,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金融、工業、商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在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動下,一批又一批新興產業在戰勝重大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孕育和成長,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力量,并在危機過后,推動經濟進入新一輪繁榮。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將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技術轉移的重心。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礎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體現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潮流,目前尚處于成長初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產業。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理論
事實上從上世紀美國的漢密爾頓到后來的李斯特都提出了關于新興產業保護的相關理論,這期間有不少學者研究了不同情況下產業保護的相關問題,并對其給出了定量分析。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根據比較成本及要素稟賦的變化來選擇國民經濟中需要保護的產業。當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發現的萌芽階段,屬于政府的保護對象。冷梅認為新興產業的高度國際化趨勢也使得政府的干預性加強,以增強本國產業競爭力及抵消國外相同產業的作用。尼爾森、阿羅認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就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其發展的關鍵是技術方面的研究,這種外部性就很難保證開發及投資者的投入所應得到利益,最終導致收益的不完全獨占性,甚至會出現邊際收益低于社會收益的現象。由于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這就需要政府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對其提供財稅、金融等方面的優惠與支持,以降低其成本,提高新興產業的經濟績效。另外,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很強的關聯性,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以更好地協調不同產業,以幫助其獲得更多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二、科技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作用
在國際金融危機未見好轉、國內市場需求不振、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毫無疑問對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也是穩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舉措。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大不同,有其獨有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比如,相對于傳統產業,其發展程度不夠成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技術更新換代快,存在較高的風險,如果一味追求發展規?;蛩俣龋苋菀紫萑搿凹夹g陷阱”,即龐大的產能都是建立在逐漸淘汰的技術上,投資越多,損失越大。作為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兩年在國家和地方經濟部署中,“出鏡率”非常高。雖然產業發展剛剛起步,但同質化發展苗頭已經有所顯現,而這極易引發價格戰、地方保護主義乃至市場的人為分割等惡性競爭行為,導致有限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和利用。從戰略全局來看,新興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必須實現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補,形成一定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應,才能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科技創新對策
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建設投資增長較快,研發投入不足,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許多行業仍處于低端制造層面。顯然,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僅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引導得以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驅動,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對比“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興起”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可以看出創新不足已成為我國現階段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企業是創新主體”的理念應該進一步強化,進而充分調動和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行業發展的論證階段,應該給予企業更多的話語權,多傾聽企業的呼聲和要求;此外,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也應被視為重要的創新源泉。只有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真正被調動起來,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才可能穩步增強,研發成果的產業化過程才能加速。市場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再好的技術都只有通過市場檢驗、獲得市場認可,才能最終為整個產業壯大帶來強勁的動力。我國綠色發展的市場潛力巨大,僅節能環保領域全國每年就有上萬億元的需求,這是我們獨特的優勢,能夠為相關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仍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很多行業都面臨市場化瓶頸。與出臺產業規劃相比,利用相關政策刺激下游的市場需求,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手段,通過需求拉動產業發展,從而將競爭和行業格局交由市場去解決。如果某些領域的技術瓶頸得以突破,但下游產品市場卻未打開,技術的應用和效果也無法得到體現。
四、結束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關鍵是核心技術的競爭。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且有少量核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總體上來看,組裝加工能力強而技術集成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需要創新智慧解決的核心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相差較遠,可以用“硬件很硬、軟件很軟”來概括。所以只有加強統籌規劃,注重核心技術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護航和創業環境,通過提升產業競爭力,幫助新興產業實現從“助跑”到“起跳”的飛躍。
參考文獻:
當今世界科技月異,全球經濟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歲末年初的全球經濟危機,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考驗,同時也面臨著重大機遇。經濟危機暴露出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瓶頸——創新能力,創新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創新就沒有科技的發展、藝術的繁榮,就沒有經濟的騰飛,社會的文明進步。創新帶來生機,創新帶來希望。而我國目前的高考應試教育制度存在著諸多弊端。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考試“鐵三角”,日日夜夜圍繞學生,只管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一次次的分數才能證明學生的能力,導致了現在的學生變成“背書的機器”,“考試的機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腦子的思維越來越僵化,學生背書一流、動手三流、創新沒門。為什么我們國家制造型企業如此之多,看似每天好像有很多就業機會,而這么多的就業崗位僅僅是流水線的需要,外國公司將很多高耗能企業開設在中國,消耗我國廉價的一次資源和人力資源。而真正的技術核心卻牢牢掌握在外方手中。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知識產權”,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實力去開發。我們不僅需要大量實踐性應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創新型人才,需要高科技的發明創造,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的技術國家+技術創新=現代化的國家。創新、發明不是一蹴而就,他需要我們從小抓起,從小發明,從小創造到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我們的高中教育切不可陷入“死記硬背”的怪圈中,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高中生具有創新潛力和基本創新能力。
高中階段開設的通用技術課程正是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要引導學生走技術創新之路,它立足于實踐,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景、親身體驗為基礎,需要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因此作為一名通用技術課程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切不可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不是高考課程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來上課。如何吸引學生的目光,怎樣在授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呢?我認為可以以以下三點著手:
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創新潛能
孟子曾云“人皆堯舜”,這可視之為我國最早對創新潛能人皆有之的論據,著名的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也在《創造宣言》一文中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又再次證明了創新潛能人皆有之。所以我們在教育中,不能讓學生覺得創新是多么高遠深奧的事。創新能力不過是創新潛能的量化。它是后天形成,是可以經過后天的學習或訓練開發顯露出來的。創新潛能決非少數“天才”的專利。特別是上第一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創新潛能,放下包袱輕松上陣,高中生學習有個特點就是喜歡具體討厭抽象,怎樣讓學生意識到創新能力呢?我在上第一節課時先通過一些例子觸動他們,例如提到了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一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為什么牛頓能夠從一個掉落的蘋果悟出萬有引力呢?為什么愛迪生一生能夠有那么多的發明創造呢?這都是他們有很強的創造潛力。通過一些人物實例首先喚醒學生心中潛伏的創新欲望,并讓他們明白通用技術課程的學習方式不是傳說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多思考,要產生多樣化的思維,考慮問題時要把自己擺在一個發明者創造者的角度提出新的設想。從思想上正視自己的創新潛能是引導學生創新潛能的最關鍵的第一步。
二、在課堂中融入創新思維訓練,掌握創新思維原理
開發創新潛能關鍵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內在潛能的開發,沒有外在文化知識的內在化,創新是無從談起的,因此在開發創新潛能的過程中,要十分注重對學生實施創新思維的訓練。例如我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我是小小發明家”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諧,組織他們開發智力成果,討論主題有家里花老是忘了澆水怎么辦,家門鑰匙忘了拔怎么辦。如何將一些平時家庭的小設施改造得更加得心應手,或者拿一些市場上已有的創意生活產品給學生,引導他們“如果是你來做這件產品,你會怎樣設計,從機械設計角度或從電子控制方面來進行改造。同時我還指導他們創造不是胡來,要把握原則性,需求性,首創性,可行性這些原則,要先有分析報告,要說得通講得明,這樣一來學生的創造積極性空前高漲。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會通用技術課程不是紙上談兵,書上的內容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作為一名通用技術課 程 老師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要以書本知識為基礎,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將創新思維訓練融入其中。促使學生掌握創新原理,開發其思維的多樣化,有效的指導和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三、制定多樣、靈活、科學的評價方法,激發創新潛能
就目前來看,經濟復蘇的跡象尚不明顯,而與之相伴隨的,是國內經濟受到的沖擊目益加劇。經濟低潮,市場縮水,我國超過半數以上的機械企業處于中高度危機狀態。據有關資料報告[1]:有33.7%的被調查機械企業表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就以危機中的機械技工結構來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87家處于危機中的機械行業國有大中型企業335565位職工的調查統計[1]:危機中機械企業的技師、高、中、初級和無等級工分別占工人總數的2.26%、13.54%、31.77%、34.34%和18.O9%;浙江省2008年7月對31159位就業人員的調查,高、中、初級技工的比例為13:24:63,離發達國家4O:45:15的比例相去甚遠。這種素質狀況遠不能適應危機前機械企業高、新、精設備對操作工的需要。
同時,由于危機的影響,高級機械技工人才流失嚴重。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目前全國數控機床操作工有6O萬人的缺口,而在危機下人才流失就達到12萬人。勞動部門的企業用工需求調查也顯示[2]:目前東莞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缺口達5萬名以上,人才市場上頻現“月薪6000元難聘技工”、“年薪16萬元招不到高級技師”的情況;沈陽高級車工需求倍率是1:6.7;深圳一家企業開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級鉗工;浙江省城調隊前不久對杭州、寧波、紹興、臺州4地19家企業的調查結果表明:高級技師的流失缺口率達93.8%;去年年底勞動保障部對廣東、福建和浙江省進行了實地調研,結合當年4月份對全國4O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的問卷調查和二季度113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技工流失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流失的現象在全國范圍普遍存在,在機械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尤其嚴重,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二、經濟危機對機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2008年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對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機械行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械企業人才流失
根據相關調查[3],有60%的被訪者表示,在經濟危機時期會比較關注或非常關注高業績和關鍵人才的流失。經濟危機使得機械賣品市場競爭殘酷,從原材料、機械設備的更新、人員的參與、成品的研發、進入市場贏利的壓力巨大,如果長時間不能進入市場或研發產品周期較長,會使員工對企業失去信心,直接引起員工大規模的跳槽行為或者在工作中采取保守。受到經濟和市場波動影響的機械企業,其薪酬和獎金削減及裁員范圍涉及到從高級管理人員到一線員工的所有層級,這必將引發員工群體恐慌癥狀,歸屬感低,從而導致人才的流失。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危機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機械企業的發展策略不正確,不但有可能流失自己的人才,還有可能因人才流失到競爭對手那里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二)不能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
在機械行業中,一線的人員從事的工作一般是最為艱苦的,而且由于機械企業的資金往往要在投入市場后才能收回,拖欠機械企業的款項是經常的事情,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拖欠款項的事情更是頻繁發生,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員工的工資、福利也可能滯后,極大的損傷了員工的積極性,人力資源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優勢,工作效率低。
(三)對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影響
在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對于未來的人力資源工作失去方向感和目標,由于機械企業更多的關注原材料、市場投入等問題,企業的裁員、降薪必將對重新界定與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眾多人力資源工作者將無法按照過去的理論系統及管理框架進行有效的工作。在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將面臨比以往工作更為繁雜,變化更為快速的復雜局面,以至于在進行具體的工作中徹底陷入事務性工作當中。
(四)機械出口下降,部分機械企業陷入困境
從2008年1-9月份,我國機械業出口結構來看,中小機械企業出口迅速下滑,部分企業遭受沉重打擊并迅速陷入困局。我國機械企業以技術密集型為主,附加值不高,盡管近年來一些中小機械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開發能力仍較薄弱,品牌意識不強。大部分機械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薪技術,更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小機械企業小而散,經營規模和專業化協作水平和國際同行相比尋在較大差距,整體實力較弱,缺少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和能力,其抵御風險的能力遠遠沒有大型機械企業和外資機械企業強,所以一旦宏觀經濟形式發生變化就會立即顯現出危機的一面。
三、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人力資源的應對策略
(一)更新觀念,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構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源于傳統人事管理,而又超越傳統人事管理,是一個人力資源的獲取、整合、保持激勵、控制調整及開發的過程。因此,要改變機械行業在經濟危機下人力資源窘迫的現狀,必須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個能根據機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本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經營計劃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技能人才資源管理政策、制度,為企業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資源支持和保證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員應該是經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的專業管理人才,擁有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并掌握機械行業各技術工種的分析技術,對人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開發本企業內部的技能人才資源,知道怎樣去引進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掌握激勵員工的各種原則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勵員工,以獲得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共同發展。這樣一支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隊伍,是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必要條件。
(二)組建民主的科研、技術革新團隊
在適當的時間,有必要主動收集客戶、原材料商、供貨商以及戰略聯盟成員的觀點。再根據市場重心的遷移,結合機械企業轉型的發展趨勢,挖掘適合自己的人才。將這些技能訓練、工作經歷、職業關系、熟悉客戶的程度以及年齡和文化關系各不相同的人才聚集起來。組建企業自己獨特的科研、科技革新團隊,吸收回國的海外精英,鼓勵有經驗技能的高級技師加盟企業,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三)“以人為本”打破危機
人力資源是企業提高綜合實力,是經濟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實表明: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原材料,不同機械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相差很大。因此,企業要生存、要搞活、要發展、要做大,必須首先盡快地轉變觀念,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企業是什么?企業說到底就是人。管理說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許多人的力量集中起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
(四)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要持續經營發展,必須保證人力資源的相對穩定,降低企業員工的異常流失,帶走技術、市場及其他資源的風險。留住人才可以通過建立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這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1)物質激勵:以經濟利益的形式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到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息息相關,愿意為企業整體利益服務,可以通過工資福利以及股權等方式,把員工的薪酬與績效掛鉤;(2)精神激勵尊重員工,理解與支持,信任與寬容,關心與體貼,可以為員工制定健康研修計劃,幫助員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
此外,人力資源部門要與員工保持溝通,及時且經常向員工通報公司的政策和最新情況,避免員工猜疑,消除員工困惑。也可以開展專家講座,幫助員工正確分析經濟局勢和心理自我調適。開展員工交流活動,為員工交流想法和表達思想提供機會。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傳染;路徑;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04-0043-02
金融的現代經濟核心地位是當之無愧的,這不但為其正效應所證明,其負效應――金融危機的破壞力也從反面提供了支持。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快。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中,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金融機構倒閉數等最為重要。金融危機能夠引起貨幣貶值,帶來經濟蕭條,促成普遍的悲觀經濟預期?熏其中的任何一個指標的變化都足以中斷正常的經濟發展或促成經濟的倒退。無論何種類型的金融危機,都擁有一個對經濟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即國際傳染。所以,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會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為范圍更大的金融危機。而且,隨著傳染的擴展金融危機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往往從單純的貨幣危機演化為經濟危機,甚至影響政局的穩定,導致政治危機。從早期的荷蘭郁金香泡沫危機,到近期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拉美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直至目前剛剛走出低谷的美國金融危機,無不如此。
引發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一些普遍因素主要有:貿易聯系、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而且,隨著金融的演進,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原因日趨復雜多樣。盡管人們從實踐中總結了很多有關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經驗,也相應采取了亡羊補牢式的防范措施,但是,金融危機國際傳染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頻繁,破壞力也有增無減。因而,從理論上進一步明確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路徑并由此引申出防范對策,顯得尤為緊迫。
一、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路徑
現實經濟的復雜性和理論研究的抽象性,使得人們對于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分析存在多維視角。比如,從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發,把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歸結為波及傳染和凈傳染。前者是指危機國家惡化了另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涉外變量,如貿易凈額赤字、外匯儲備下降等,從而破壞了其原有的內外均衡,導致另一個國家經濟出現危機;后者是指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誘發了另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但卻不能用宏觀經濟基礎變量來解釋。再如,從國家間關系的性質出發,將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歸為接觸傳染和相似傳染。前者指通過直接的經濟金融聯系實現的傳染;后者是指通過投機者行為實現的傳染。源發國的危機迫使投機者紛紛調整自身的行為,包括重新評價相似國家的經濟基礎及政府的政策,調整資產結構自救,發動貨幣攻擊獲利等,從而使得另一國染上危機。借鑒以往的各種理論分析,結合歷次金融危機的現實,我們可以發現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一般路徑:實體經濟路徑和金融路徑。原因在于:市場經濟是金融與實體經濟二位一體的開放經濟。服從于分工的需要,市場經濟衍生出金融這一范疇,它與實體經濟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同時,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開放經濟,這在國家層面上表現為經濟的國際化,而在全球經濟層面上則表現為經濟的全球化。經濟的國際化會使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在某一時期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實行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國家更是如此。經濟的國際化并不排斥貿易保護主義,而經濟的全球化則以自由貿易為根基,雖然其未必促進國別經濟的國際化,但是它的發展使得各國經濟聯系趨于緊密。正因為如此,發端于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會通過實體經濟路徑和金融路徑傳染到其他國家,從而形成范圍更為廣泛的金融經濟危機。
(一)實體經濟路徑
實體經濟傳染是指通過實體經濟關聯而達成的危機在國家間的傳導和擴散。其具體形式有:
1.貿易伙伴型傳染。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從而令其陷入金融危機,這被稱之為貿易伙伴型傳染。貿易伙伴型傳染有兩個傳導路徑:其一是直接的進出口貿易傳染;其二是間接價格沖擊傳染。前者是指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往往表現為本國貨幣大幅貶值,進口減少而出口增加,從而導致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不但缺乏用于國際支付的手段,而且會成為投機者貨幣攻擊的對象,最終成為危機國際傳染的受害者。后者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危機導致的本幣貶值使其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同時促使貿易伙伴國居民進行貨幣替換,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而要求兌換外幣的數量增加,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誘發貨幣危機,進而形成金融經濟危機。
2.競爭對手型傳染。如果危機發生國和非危機發生國的出口市場相同,互為競爭對手,則會發生競爭對手型傳染。即:貨幣危機使危機發生國的貨幣大幅貶值,由此降低了其競爭對手國的出口競爭力,進而導致其宏觀經濟惡化。另外,因為競爭對手國可能采取競爭性貶值行動,從而誘發投機者對該國貨幣發起攻擊。在通常情況下,一國與危機發生國的貿易聯系越緊密,危機傳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發展中國家大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而且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互補性的貿易結構,所以,其產品銷售市場多為發達國家。眾多發展中國家往往出口競爭于同一發達國家的市場,而相互間貿易往來不是很多。故貿易伙伴型傳染的影響力度有限,競爭對手型傳染成為危機傳染相對主要的渠道。
(二)金融路徑
金融路徑傳染是指一個國家因宏觀經濟波動導致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缺乏流動性,進而導致另一個與其有著密切金融聯系國家的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缺乏流動性,從而導致該國爆發危機?;蛘唠m然另一個國家與其沒有密切聯系,但基于預期而導致該國爆發危機。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日益呈現金融化的趨勢。經濟的金融化使得金融的核心地位日益顯現,對與之相對的實體經濟的滲透作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金融對外影響也越來越強。國與國之間的金融聯系較之實體經濟聯系更為便利和緊密,這一點集中表現為金融的全球化、一體化,從而在金融危機中發揮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剛剛走出陰影的美國金融危機在這方面體現的最為充分。金融路徑的具體傳染渠道有:
1.金融機構渠道。金融機構不但具有高度的壟斷性和內部關聯性,而且是各國金融聯系的重要紐帶。當某金融機構在危機國利益受損后,為了達到資本充足率和保證金要求,或出于調整資產負債的需要,金融中介機構往往大幅收回給其他國家的貸款,并且沒有能力給其他國家提供新的貸款。如果該國缺乏足夠的國際儲備,金融管理水平不高,就很難應付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造成的沖擊,結果陷入了危機。
2.資本市場渠道。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機的傳染還可通過資本市場渠道進行傳染。因為當今資本市場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市場,極易發生波動。當機構投資者在一個市場上出現大量的資本損失,往往會在其他市場上出售證券獲取現金以便補充流動性;即使不遭受損失,也會基于風險和預期心理重新進行證券投資組合,以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這個組合會隨著風險與預期的變化而相應調整。所以,一個市場的資產收益在一些投機者的沖擊下發生變化,會導致其他市場證券組合的改變,從而把危機傳染到該證券市場所在國。尤其重要的是,預期效應使得即使國家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貿易、金融聯系,金融危機也可能會傳染。這是因為一個國家發生危機,投資者對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與預期,在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的作用下而產生“羊群效應”,進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最終染上金融危機。
二、防范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對策
上世紀90年代爆發的一系列波及多國、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引起許多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新近走出陰影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更凸顯出有效防范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急迫性。雖然引發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因素眾多,但是危機在國與國之間的傳染都要通過具體的路徑進行。因此以路徑為基礎的政策措施對于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有效防范是關鍵性的。具體政策措施包括:
1.建立預警信息系統。即預先測知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從而提前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一個國家應當建立一套關于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指標系統包括一系列易受溢出影響和傳染影響的預警指標,這些指標可以被用來對本國可能遭受的傳染進行預警。這些變量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的表現與正?;蚱椒€時期更顯著地存在著系統性差異,從而能夠通過密切觀察這些變量使一國政府預先感知傳染的可能性和方向,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遭受危機傳染或減輕傳染的影響。
2.增強實體經濟與金融的抵抗力。改善實體經濟自身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建立內外均衡協調的國民經濟生產、流通體系,增強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和可替代性,為抵御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提供基礎條件,這也是一個國家抵御外部沖擊的根本保證。與此同時,強化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資本充足率、資產流動性、風險管理與控制能力方面的監管,優化銀行組織結構。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和運行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增加市場透明度,加強對市場參與者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監管,完善市場退出機制,以保證市場的安全性和增強投資者信心。適時增加金融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并保持適當的金融市場開放度和集中度。
3.完善關鍵性防火墻制度。最為核心的是要建立靈活的匯率制度。缺乏靈活性的匯率制度易于受到攻擊,并且往往對危機產生加速作用。所以,要根據本國經濟發展階段與國際經濟形勢確立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無論是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浮動匯率制度,以及其他介于二者中間的匯率制度,只要是適合本國需要的就要采用。合理開放本國資本市場也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都表明:超越發展階段的金融市場完全開放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目的。特別是對于各種制度還很欠缺的發展中國家,過早全面開放會適得其反,極易遭受外部金融危機的傳染。因此,必須合理確定開放次序、進度和程度,預先考慮設立危機應急系統。
4.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金融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使得金融愈發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發展,虛擬經濟不斷膨脹,累積了大量的風險,國際貨幣體系波動頻繁。每次金融危機都要發生的國際傳染,事實上暴露了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內在缺陷,如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危機沖擊下而形成的一個過渡體。不但使美元失去了制約,而且滋生出巨大的匯率波動風險。因此,必須加強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雙邊或多邊協調與合作,積極推進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發揮國際性金融組織在信息披露和政策協調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地區性經濟金融合作,加強對投機性資本流動和衍生金融產品開發及交易的管制。
參考文獻:
[1]張志波,齊中英.基于全球經濟大系統的金融危機傳染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06,(13).
[2]王京寶.簡論金融危機的防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3).
[3]宋海燕.金融渠道的危機傳染及其防范機理[J].南開經濟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