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3: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6-0067-02
歷史可以讓我們引以為戒,作為一面鏡子提醒我們不能犯同樣的錯誤。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黃金時期,高中歷史教育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不能再采用灌輸或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習高中歷史知識不單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歷史問題,對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將來才能對社會政治時事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實施問題式教學法,能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單單記住其中一些時間、事件、地點、人物等因素,通過對問題進行思考,領悟到該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義,吸取教訓,積累相關經驗,將來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好的建議。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當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歷史對于文科生來說是必修的科目,對于理科生來說只是選修的科目。因此,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理科生并不重視,文科生則是為了應付高考。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為了了解國家歷史,也不懂得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就直接接受歷史的結果,把時間、地點、人物記住就可以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但考試時需要分析的題目得分較低,很多學生對于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歷史知識點進行回答。由此可見,學生對于高中歷史的問題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學“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與強化”時,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掌握有關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從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變和史實,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培養學生汲取歷史經驗和應用于現代政治建設的能力。然而,學完這節內容,發現學生只是大概記住幾個歷史名詞“法令出一”“君權與相權”及3種主要的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君主專制政體的相關知識。顯然,這樣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將高中歷史的教育意義體現出來。
二、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法的意義
1. 為學生參與教學提供了機會
真正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實施問題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的機會。相對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法更能刺激學生的學習之心。比如,教學1929年~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通過提問:“為什么經濟危機會發生?對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假如你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你應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德國是如何擺脫經濟危機的?美國與德國在擺脫經濟危機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處?”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懂得主動去思考問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而不是坐等老師把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講出來。
2.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為在學習高中歷史的過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還會接觸到很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問題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從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身上W習優點,還能培養學生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能力。對歷史人物進行科學的評論是高中歷史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師有義務引導和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辯證地去看問題,減少偏激的行為和極端思想的產生。比如,某些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順應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由于一些因素帶來了消極影響,在評論這樣的歷史人物時,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過,要科學地分析。
3. 增強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高中歷史知識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等方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由于記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題時不確定,導致考試成績不佳,學習熱情相當低下。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求,教學效率不高,同時也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有趣味性、啟發性、探討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創造欲。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討論,讓討論的聲音響徹課堂,活躍課堂的氣氛,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生的討論嘗試、思維迸發的場所。
三、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際應用
1. 課前預習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
在問題式教學法中,問題發起者沒有規定必須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其實,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教師提出問題所獲得的教學效果還要好。課前預習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最好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筆者也會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內容,看看歷史件事的幾個要素就完事,很少會對課本上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層的思考和探究。教師則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結構、基本線索、重點難點的講解上,很少會注重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更不會采用任何的教學法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采用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學的一種嘗試。其實,只要能幫助學生學好高中歷史,不管是課前還是課后,都要給予重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精心設計的問題也能激發學生預習的欲望。比如,教學“‘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時,是我國在國家管理上的壯舉,這節課的內容既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屬于現代中國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進程中的重大政治問題,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師可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去預習課文:“港、澳、臺問題的由來分別是什么?與港澳問題有何不同?解決為什么要采用‘一國兩制’的方式?‘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決香港和澳門的問題?”除了教師設置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或疑問記錄下來,在課堂上積極提出來,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2. 問題競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問題教學法還可以通過問題競猜的方式實施,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提出課本上的問題,還要靜下心來思考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什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過程中,很容易發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和問題,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戰場,它是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也收學費,主要以收什么為學費呢?一位耳聾了二十多年的德國音樂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斷斷續續地說:“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到了。”這位音樂家是誰?……這些問題充滿了趣味性,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欲望。
當然,這些問題的提出,并不是為了讓學生開心,更深層的用意是將其作為新課的導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戰場,它是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可以通過這個問題來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教學內容,讓學生去了解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讓學生意識到世界大戰對社會的危害,戰爭就是經濟發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為自己未來的使命。引導學生去思考,當今如何遏制戰爭、消弭戰爭。因此,通過歷史事件來反思當今的社會問題,正是高中歷史的教學目的所在。
3. 開展有關歷史問題的辯論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習歷史的意義除了了解歷史、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在歷史事件中得到啟發,有所創新。學習歷史時,很多歷史問題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歷史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根據這個特點,可以通過開展辯論賽來對歷史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通過聽取其他同學的觀點、體會他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來幫助自己完善對于歷史問題的分析。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火花進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進行辯論賽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用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進了北洋水師的建設,簽訂《中英煙臺條約》后,在英國公使宣戰的要挾下巧妙利用國際法挽回了決裂之局,這些都是他的功績。然而,他也曾在太平軍的戰斗中殺降,此舉有過河拆橋之嫌,顯得不仁不義;由于指揮失誤導致北洋水軍全軍覆沒,的失敗,簽訂《中英煙臺條約》后,允許英國人進入,損害了國家。有人評價他是外交高手、經濟天才,有人評價他在外戰中屬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衛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時代的代表。對于這兩種不同的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辯論,通過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辯論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辯論思維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印象。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都需要教師通過實踐才能檢驗是否適合教學。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學會了對歷史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記硬背,不但增強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也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 何學平.高中歷史教學怎樣巧用“問題式教學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2] 鄭國華.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4,(34):94-96.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探究與實踐
高中歷史教學作為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階段,在學生的歷史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動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是歷史老師們必要的教學任務。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獲得的知識量,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 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特點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課改階段,高中歷史教學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結合當今實際,促進歷史教學的發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歷史教師都在跟隨課改的步伐,在歷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從而總結了一系列的經驗,有力地促進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但如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高中歷史教學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思想觀念的束縛,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二是學生在剛剛進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學的歷史知識較薄弱,所以,他們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以往的薄弱環節進行補習,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學習負擔。此外,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沒有了解到考試的真正內涵,沒有從研究考試入手,一味地認為學習高中歷史是應對高考的手段,這就沒有更好地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探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有可能導致高考的失利;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缺乏繼續教育,較深層次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缺少對當今歷史的研究,也沒有進行知識創新,而導致了自身知識陳舊,在課堂上,教學方法不夠創新,進而導致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
(二)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
相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高中歷史教學有其獨到的特點,其特點具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教學目標方面,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是不相同的,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淺層次對歷史的了解;而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為高校輸送合格的和有潛力的人才,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好歷史的同時,考入自己理想的學府,從而做一個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其次,在教育對象方面,與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躍,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層次方面,高中歷史教育是初中歷史教育與大學歷史教學間的一個橋梁,肩負著普及與提高學生歷史知識的任務。高中歷史知識是初中歷史知識的擴展和加深,它運用初中所學的知識積累和高中歷史教材的知識結構擴展了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培養了高中生較高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探究
面對如今的社會形式,對教育我們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高中歷史教學也應該如此。
(一)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新課改下,教師們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見解,并指出學生意見中的不合理問題,通過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通過探究,讓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來觀察、分析歷史問題,從而解決歷史問題。另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要結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學思想,來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更加科學地認識歷史,以培養學生正確認知歷史的能力。
(二)在課堂上讓學生探究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思考、探討、研究,在探求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和發掘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性學習的好處。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對于高中現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試題目都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和用聯系的觀點來解決問題,這就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就是要把學生所學的歷史知識與當今社會相聯系,從而為社會服務,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必須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把社會作為學生的最大課堂,從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實際來進行教學,從而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延展性。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讓他們能夠有更加充足的時間走進圖書館,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大課堂中拓展自身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開展一些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讓學生自己體會到歷史的意義。教師在帶領學生去參觀的過程中,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對歷史認識的水平,真正使學生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發現和解決歷史問題。
三、 總結??偟膩碚f,要想做好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就必須結合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地改革與創新的教學方法,從而為祖國培養更加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中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叢書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龔奇柱.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6(1).
[3] 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歷史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觀念的解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為高中歷史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教學空間,同時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為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由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出發,從歷史教師自身綜合素養提升、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以及創新教學手段等方面展開分析,進而創新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
在新形勢下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課堂教學應當精益求精,其教學方法需具備靈活機動的特點,可通過合理開發并規劃歷史課程內容,進而滿足歷史教學的實際需要,保障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實施。
一、樹立全新的高中歷史教學觀念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絕大數的教師片面地認為歷史教學僅僅是為學生講授歷史基本概念和知識,因而教學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時的優化,致使學生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學效果不佳。進入新世紀,我國實施素質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陳舊的觀念,樹立科學的歷史教學觀念。首先,歷史教師本身應當具備創新意識,把握歷史主干知識的主要脈絡,進而更加輕松地駕馭高中歷史教材。關于教師角色定位問題,應當改變教學觀念,完成身份轉換,進而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寬容的關系,為學生創造積極開放的歷史課堂環境。其次,歷史教師應當具有歷史學科教研能力。歷史教材經過數次優化,部分觀點也有所完善。在歷史學科分析研究中有著史無定論的說法,所以歷史教師在課堂授課中應當勇于質疑教材中的某些觀點,通過全方位的視角來觀察、分析和研究歷史,進而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研究中,提升學生的興趣。
二、構建科學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
教師在歷史課堂中的提問應當科學合理,以便對學生良好思維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指引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的探索,進而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的習慣,提高其創新思維和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授課中可以通過問題式教學模式來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應當創設公平民主的課堂氛圍,為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歷史授課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歷史事件問題展開分析研究,進而讓學生大膽地發表其自身的意見。如在評價康熙這一章節中,對于學生積極評價康熙的行為予以肯定,并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開展課堂討論,通過民主的歷史課堂教學點燃學生歷史思維的火花。其次,教師應當科學地提出歷史問題,大多數歷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極強,因為學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對于這些概括性極強的事件的理解僅僅依靠重復的記憶,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歷史事件本質的。如在俄國1861年改革的講授中,為了讓學生可以明確改革背景、意義和目的,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具有建設性的問題,然后通過這些問題來加深學生對俄國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的歷史問題引導學生突破歷史教材的限制,讓學生站在發展的、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歷史問題和事件。
三、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的相關建議
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工作時,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強調研究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創新教學資源。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史事方面知識較多,歷史教師在授課中如果照本宣科,會導致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實際歷史授課中可以將歷史知識與演義、小說、野史等結合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學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舉措這一章節時,可結合電視劇《漢武大帝》展開歷史教學,以便歷史課堂授課故事化。
2.梳理知識脈絡,創新教學方法。高中歷史授課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識面極廣,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構架清晰的知識體系,所以歷史教師應當注重講授方法,以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架構清晰的歷史知識體系。例如,在講授新航路開辟影響這一章節時,歷史教師應當向學生提問“新航路的意義?”之類的問題,指引學生將新航路對世界的影響匯總為新航路的意義和表現,這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就會深刻。
3.善于總結歸納,創新探究模式。在高中歷史授課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展開探究式授課,針對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歷史課題研究小組,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如針對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這一章節的授課,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繼而讓學生更加深層次地展開學習。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教師在歷史授課時應當有著寬大的胸懷,吸取其他學科的經驗。隨著時代的進步,全新的教學理論、原則、模式不斷出現,歷史教師也應當將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歷史教學中。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完善和應用的,它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時間的努力和不斷的經驗總結,進而為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姚嬋.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黃增強.關于高中歷史新課改的幾點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教學方法
一、新教材特征
從高中歷史新教材看,形成中外史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有助于讓學生形成民族意識及全球意識,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更容易分析、比較及發現歷史之間的聯系。它綜合吸收包括文明史觀在內的多種史學新理念,例如,必修三中就設置“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明史”等三個模塊,它能夠使得學生比較和聯系之外文明的發展過程。比較注重教材素材的選擇性及多元化,從而彰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地位。例如,教材配備了必修和選修兩類教材,不僅可以滿足全體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而且可以為對相關部分感興趣的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教材還在不同的欄目中設置了相關的輔助系統,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多元化的歷史資料,而且這些探索題及思考題的難度不一樣,此外設置了基本推薦書目,等等。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課文有豐富多彩的結構,而且不同版本的高中歷史教材的結構有所差異。從這些內容看,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學習高中歷史。
二、互動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是依據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兒童中心論、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方法及建構主義等教育理念,結合現代教學實踐,并進行總結概括得來的。其核心在于很好地整合了教學中的諸多要素,從而很好地發揮“師”與“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及主體性。例如,在講授“國共聯合抗日”的過程中,教師提出探究問題:中國在“”前的形勢如何?日軍為何會選擇進攻上海?標志著日本速戰速決計劃破產的是什么事件?教師充分開展教學互動,讓學生不斷補充和完善這些探究話題,從而滿足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善于運用情境教學
教師要充分創設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問題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僅要記憶相關事實,而且要掌握歷史事件的本質。例如,在講授俄國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改革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可以借助相關影視資料全面展示俄國在1861年推行改革的情境,注意讓學生分析它的背景、意義及目的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面對俄國當時國內外的發展形勢,假定你就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你將會如何在政治、文化、經濟及軍事等方面推行改革呢?”學生在看完相關資料后,認真思考設問,從而深層次地理解俄國1861年改革的相關知識。
四、選擇多元化的教學素材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選擇多元化的教學素材當成較好的教學方式之一。例如,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地將部分學生感興趣的野史逸事引進來,從而讓學生在比較歷史事實的過程中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從教學實踐看,學生對野史逸事非常感興趣,如在教授過程中適度地介紹相關野史逸事,不僅能夠充分提升課堂教學的人性化水平,而且能夠改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氣氛,避免照本宣科的尷尬。從野史逸事看,很多地方也都很好地體現了相關史實。例如,教師課堂將三國演義與真實的三國歷史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還可以講授電視劇《漢武大帝》、相關的野史、逸事及小說等內容,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漢武帝不斷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舉措,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故事化氣氛中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形成分析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意識及方法。
五、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從新課改來看,它積極地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這能夠充分破除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及滿堂灌現象,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水平,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環節作適度安排,從而確保能夠順利開展課堂探究教學。教師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要從下列方面注意所提問的問題:第一,所設置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要針對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提出具有一定探究難度的歷史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把握新教材,考慮學生的具體水平和能力,從而科學地設置符合學生知識水平的相關探究問題。第二,教師要設置不同層次的探究問題,例如,可以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連貫的小問題,這樣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逐個思考、探究并解決。第三,教師要運用新穎的方式設置問題,而不能總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例如,教師在相同問題上所采用的提問方式不同,也將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提問效果。例如,在探究爆發原因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直接將“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或“為什么會爆發?”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學生不會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但是,如果換成下面的提問方式:《孫子兵法》云“兵者,國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也”。它認為戰爭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因為不可以輕易發起戰爭。再者,英國到中國的距離有萬里之遙,英國為什么要發動針對中國的這場戰爭呢?為什么英國敢發動這場戰爭,而且還能取勝呢?這樣就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授新教材的過程中,要考慮教材特征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積極性,而且能夠科學地構建相關歷史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中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亞娜.談談高中歷史學習方法[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2).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家庭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18-01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而家庭資源與社區資源這些校外的資源由于長期不受關注和重視,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新課程改革以來,眾多專家和一線工作者對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重視,家庭資源成為其中重要的部分。“家庭課程資源屬于校外資源,它包含豐富的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化資源”。《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說,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經歷,學生通過照片、實物以及家長和親屬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歷史和社會的變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很必要的。下面,就高中歷史教學如何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進行探討。
一、通過合作交流教學方式,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合作交流”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指的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組合作交流、全員合作教學三種主要形式?!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交流,促進學習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倍献鹘涣鹘虒W方式的效果如何,收集科學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資料的來源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校外的更貼近生活,顯得有新意和說服力。因此,家庭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鼓勵合作開發,促進高中歷史教學。如鼓勵家長與子女共同閱讀、收看電視新聞、瀏覽電腦網頁,搜尋可以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在家長的親子教育活動中發掘可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促進學生之間在家庭生活中的經驗、感受、見解、問題、困惑等方面的交流互動。高中歷史教學中,若將這些素材性資源引入歷史學習中,將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將必修二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作為合作交流課時,可先讓學生在家里與家長等長輩交流,收集有效資料,再在課堂上交流、整合。這樣的合作交流方式,使學生對此課堂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并牢牢把握基本知識。
二、通過問題探究教學方式,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問題探究教學是一種模擬性的科學研究活動,其目的是要使所有學生都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通過問題探究教學使學生能動地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強調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探究教學過程中,校內資源比較豐富,但顯然是不夠的,校外資源如家庭資源對某些歷史問題探究起著重要的佐證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歷史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組織學生圍繞家庭范圍內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強化創新能力,培養合作精神。例如,講屈原和端午節時,讓學生講述各自家中慶祝端午節的獨特方式,如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等。然后,要求學生探討各地的端午節紀念活動的不同,并和以前課本講的過端午節的習俗做比較,尋找文化差異。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增進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學習習慣有重要的意義,也增強了師生開發和利用家庭歷史課程資源的意識。
三、通過情境陶冶教學方式,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歷史素養 培養手段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并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干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干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干知識,突出重點,然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干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并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于研究教材、考綱;善于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準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皶r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么,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準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后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并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并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時間、為什么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為什么最早興起于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采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搜集更多歷史資料增強學生批判能力
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只有儲備更多的知識才能作進一步的判斷和分析,從而準確把握歷史事件,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水平。高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要積極搜集更多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揭示整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提升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以及其他方式來找到所學歷史史料,然后進行自我篩選和整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最后將這些知識進行自我消化,并逐漸形成個人觀點,對一些歷史觀點及時提出質疑,運用相關資料來反駁這些觀點,以達到批判性思維的構建目標,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分析水平,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幫助。
比如筆者在講解《》時,教材著重強調了它變法失敗的原因,但是對于變法本身存在的問題沒有做進一步的介紹,在這樣的狀況筆者就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相關資料,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學中筆者主要圍繞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之間的都這狀況進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它們斗爭的事件。許多學生通過史料發現,維新派由于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阻撓,不得不放棄一些原有的政策,再加上他們自身對當時形勢判斷不足,導致的失敗。
二、提出更多問題來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其他知識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做好相關問題的引導工作,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找到解題思路,從而提高高中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用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問題,以達到歷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一些歷史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發揮他們的潛能,在歷史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在閱讀歷史資料時敢于分析討論,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高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還要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多個方面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找到相應問題的答案,讓他們的整體學習能力有很大提升。
比如學生通過歷史教材認為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是歷史的罪人,但是通過日常做題以及知識的講解,他們認為李鴻章在國家和歷史發展中也有一定的貢獻,這樣就讓他們產生了疑惑。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就引導學生自己搜集李鴻章的相關資料,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認識這一歷史人物。通過整理學生發現李鴻章雖然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他也算是一個比較先進的人物,為當時國家的發展貢獻過許多的力量。在批判性思維指導下,學生對他有著更加公正的認識,使該人物更加豐滿,在今后做題時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核心,提高解題準確性。
三、提高人格個性來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學生有著獨立的個性,只有保持良好的個性,才可以讓學生更好發現歷史知識的魅力。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校越來越重視人格教育的作用,教師希望通過學生健全的人格獨立完成部分學習任務,逐步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達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所以在今后的批判性思維構建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獨立能力,運用自己已學知識來分析歷史事件,提高對歷史知識的認識。
比如筆者在讓學生對比分析西方的文官制度和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異同時,就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工具,但需要自己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對兩種選官制度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他們對這一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同時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也可以將歷史知識模塊化,逐漸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