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3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資源利用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本文建立了“兩型”社會內生增長的循環經濟理論分析框架,給出了技術進步和社會勞動分工的二元結構。研究發現,一個經濟系統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人均資本水平必須大于某一臨界值;另一個是技術進步結構必須包含兩個分量,即產品生產的技術進步和資源利用的技術進步。產品技術進步是建立在產品生產勞動分工基礎上的,資源利用技術進步是建立在資源利用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兩型”社會是這兩種社會勞動分工的統一體,其本質特征是循環經濟。并結合理論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兩型”社會 內生發展 機理
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兩型”社會,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國家“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確立,正是實施這一決策的重大舉措。關于經濟能否實現持續增長,已有的各種增長理論學說已證明,一個經濟體要長期保持人均生產率為正的增長,必須有以新產品、新市場、新工藝為形式的持續技術進步,任何以提高儲蓄率刺激經濟持續增長的企圖終會被邊際報酬遞減效應所抵減。然而,人類百余年的工業化發展歷程在大部分驗證了該理論正確性的同時,其因環境引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對該理論構成了挑戰?,F實對理論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理論并沒有給出技術進步結構的完整刻畫,技術進步要素在各種增長效率函數分析中仍是一個外生決定的變量,技術進步規模形成的內在特性還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為了解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問題,人們又都把目光投向了循環經濟。但是,目前有關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文獻還沒有把其納入內生增長的理論分析框架中,對循環經濟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內在形成機理及均衡維持還缺乏足夠的理論認識。因此,本文試圖嘗試建立“兩型”社會內生增長的循環經濟理論分析框架,提出內生增長結構的二元性,分析“兩型”社會內生增長的必要條件,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政策啟示。
“兩型”社會中產品生產技術進步的局限性
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表明,單純依靠這種技術進步所實現的增長最終會被其引致的環境福利逐漸惡化所消耗,從而使發展掉入增長的陷阱,經濟處于低效狀態。
本文利用新古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增長函數來進行擴展分析。假定總產出的流動取決于資本K和勞動L,經濟中的每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可無彈性地供給一個單位的勞動,并且完全就業可以持續存在。這樣,勞動投入也就等于總人口。假定人口每年以指數增長率n增長,技術進步對資本質量的改善只體現在勞動有效供給的增加,增加后的勞動供給相對于原先勞動的倍數記為A。假設總產出為Y,資本和勞動對產出的彈性分別為α和β,資本的折舊率為δ。則總產出可以表示為:Y =(AL)αKβ,α+β=1。于是人均總產出:y =Aαkβ,記為f (k )。人均資本變化的約束方程為:,其中s為社會平均儲蓄率,sf(k )=f (k )-c,c為人均消費支出。c由人們對當前和未來消費兩難沖突的自利行為決定,即,[0,T ]為消費者的決策期間,T為決策時間長度,ρ為主觀貼現率,u’(c)>0,u”(c)
現在對這一系統加入環境福利影響因素。系統中,由于產品生產技術進步屬于線性生產增長模式,忽視了資源利用的技術進步,其增長結果必會導致環境福利的惡化。在儲蓄等于投資的條件下,環境福利惡化導致支出的增加必然使投資減少,這種減少相當于資本的環境損耗。假設資本的環境損耗率為m,其大小由廢棄資源數量決定,記為,Dτ為第τ期的廢棄資源數量,τ∈[0,t ],R為環境凈化廢棄資源的能力。當時,m =0;,m >0,并隨增加而增加。在m的影響下,系統的資本積累約束方程可變為:。系統的其它條件不變,根據一階條件的Euler方程,求得折衷后的消費水平積累方程為:
同理,系統的均衡點(k?,c?)由 決定,并在該點實現穩定。
顯然,當m =0時,系統的穩態均衡點沒有變化,表明在環境承載范圍內,經濟的穩定態沒有受到環境因子的影響,產品的技術進步能夠在較長時期內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福利的增加。m >0時,系統的穩態均衡水平要低于不考慮環境因子的穩態均衡水平,表明經濟增長受到了環境的制約,并且隨著m的增加,系統穩態的均衡趨向于較低的水平,經濟的發展將面臨消費和投資不足的雙重困境,技術進步的增長效應部分或大部分被環境福利效應惡化所抵銷,系統將長期內處于低效率狀態。
二元技術進步結構及其增量效應分析
為了解決增長的環境制約問題,理性的人必須訴諸自身來打破產品生產技術進步的鎖定,開辟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創新領域。這一全新領域的技術進步,本文稱之為資源利用的技術進步。當技術進步出現第二個分量—即資源利用技術進步時,也就意味著社會資源循環利用的開始,從而使“兩型”社會的內生增長建立在技術進步的二元結構基礎上。下面分析技術進步二元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有效資本和勞動的增量效應考察
首先分析有效資本的增量效應。由于資源利用技術進步可使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資本能夠重復利用,假定可重復利用的比例為γ(0≤γ
于是技術進步對系統中勞動和資本的增量影響,由原先A={Al }轉換為A={Al,Ar},Al和Ar分別為產品生產技術進步的有效勞動擴大倍數和資源利用技術進步的有效資本擴大倍數,且有A抣 (υ)>0,A攍 (υ)>0;A抮 (γ)>0,A攔 (γ)>0。
(υ,γ)的變化取決于人類的創新能力,且創新的成果與經濟體的教育和研發投入有關。在資本預算約束下,教育和研發投入的多少是已有創新需要與未來創新需要折衷的結果,其產出效果是由經濟體內部的制度安排決定的。這種制度安排是以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制度和技術激勵政策為內涵的,并由經濟人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來決定。當經濟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技術結構與現有技術結構出現差異時,就需要設計一定的制度安排保證這一需要的實現,從而使制度被內生地創造出來。把這一制度安排記為結構變量G ={g1,g2},其中g1和g2分別是產品技術創新制度分量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分量。則(υ,γ)與資本的關系可表述為:(υ,γ)=G (k )。為分析這一函數特性,假設人類解決問題需要用創新數量χ表示,G與χ的關系記為G =h (χ)。創新數量對人類的效用記為π(χ)。在經濟人的假設條件下,其具有π’(χ)>0和π”(χ)>0特性。假設社會投資在已有創新和未來創新之間進行分配,人均用于t 期已有創新的投資記為I (χt ),用于未來創新需要的投資記為I (χt+1),則I (χt )+I (χt+1)=k。在資本預算約束下,[0,T ]內創新數量的均衡水平由下面的目標函數決定:。由于π(χ)函數的特性,所確定均衡水平是不穩定的,只要新的創新能夠給其帶來足夠的預期收益,理性的經濟人有減少用于已有創新投資來獲得新創新的激勵。若k 增加,則這種激勵將被放大;同時,G得以內在的演進和完善。因此,G (k )函數具有邊際遞增的特性,即G’(k )>0和G”(k )>0。在(υ,γ)的傳遞下,技術進步的增量效應與資本具有同向性,且邊際遞增。
(二)環境福利增量效應的特性
當系統出現資源技術進步時,系統向環境排放廢棄資源的數量會逐步減少,其與資本的關系,可記為D =d (g2(k ))。即隨著k 增加,D 會因資源利用技術進步和資源利用勞動分工的進步擴大而減少。然而由于資源重復利用率和資源廢棄率是互補關系,這種減少是逐步遞減的。于是有,d択>0和d攌
完全技術進步的內生發展均衡分析
根據技術進步的增量效應,系統人均產出為y =(1-g1(k))-α(1-g2(k))-βkβ。其中Al =(1-g1(k))-1,Ar =(1-g2(k))-1。資本的預算約束為:
其優化時間路徑由決定。
根據一階條件的Euler方程,則消費水平積累的優化時間路徑為:
同樣,當時,系統可在(k*,c*)實現均衡。下面進一步分析系統的穩定性。
令H=((1-g1)-α(1-g2(k)-βkβ)-n-δ-(mk)?ρ,B=(1-g1)-α(1-g2)-β,則:
H?((B択 -β+βBkβ-1)-n-δ-(m択+m)-ρ)?=B攌β+2βB択β-1+β(β-1)Bkβ-2-(m攌+2m?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A抣 (υ)>0,A攍 (υ)>0;A抮 (γ)>0,A攔(γ)>0;G?k)>0,G?k )>0;m択0。因此,當k*>kb時,系統存在邊際凈福利增加的激勵,技術進步的增量效應克服了邊際收入遞減效應,導致k*,c*都提高,從而使系統在長期內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當k*
通過上述內生增長模型的分析,本文發現一個經濟系統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人均資本水平必須大于某一臨界值;另一個是技術進步結構必須包含兩個分量,即產品生產的技術進步和資源利用的技術進步。這兩個結構分量是技術進步完整性不可或缺的?!皟尚汀鄙鐣钱a品生產勞動分工和資源利用勞動分工的統一體,其本質特征是循環經濟。
“兩型”社會維系存在的制度條件
“兩型”社會是建立在產品生產勞動分工和資源利用勞動分工基礎上的。然而從社會經濟人間分工的博弈過程來分析,資源利用的社會勞動分工不是穩態的社會上策均衡策略,其存在的維系是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的。
假定社會上有n位同質的理性人參與社會分工的反復博弈,每個參與者都面臨四種策略可供選擇,即產品生產勞動社會分工、產品生產勞動社會分工附加資源利用勞動社會分工、沒有產品生產勞動社會分工的資源利用勞動社會分工和不分工。顯然,不分工對任何理性的人都是低效用。資源利用勞動的社會分工若沒有產品生產勞動社會分工創造出的間接市場需求,其對理性人的效用也是無效的。后兩種策略不可行。這樣,任意參與者可供選擇的策略空間縮減為兩維,即產品生產勞動的社會分工和產品生產勞動社會分工附加資源利用勞動社會分工,分別記為ainc和aim,i代表任意一位參與者。根據這一策略空間,運用超博弈分析工具,任意參與者i 可以界定如下超博弈策略:
其中,cim表示j≠i的n-1參與者的策略選擇,t為時期。
如果每個參與者采取超博弈策略σi=[aim/cjm],則由σi組成的n維數組可記為σ(bm),其中bm=(aim,cjm) ;如果任何一位參與者有偏離的激勵,那么所有的人都將采用anc,記為bnc=(a1nc,...,annc)?,F在需要考察σ(bm)是否能成為一個穩態行為慣例。
假定分工博弈是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重復進行的,且每位參與者的產品勞動分工規模收益不變。參與者i采用bm策略的單位產品得益記為ui(bm),采用bnc策略的單位產品得益記為ui(bnc)。顯然有ui(bm)>ui(bnc)。不考慮環境的凈化能力,環境成本隨產品勞動分工規模的擴大而增加。不僅如此,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位產品環境成本是隨時間而遞增的。在產品生產勞動分工情況下,環境成本外部化,即參與者通過納稅由集體共同進行環境治理的支出;在資源利用勞動分工情況下,環境成本內部化,即參與者為改善資源供給條件提高產品生產得益而增加廢棄資源轉化的投入。環境成本無論是外部化還是內部化,都會額外增加參與者的支出,對參與者的得益具有抵減的影響。為了簡化問題的分析,假設外部化和內部化這兩種情況對參與者得益產生的抵減影響相同,不因參與者不同而變化,且隨時間以一定的比例遞增。這里,把環境成本這種影響視為環境對參與者得益的時間折現。令折現因子α=(1+θ)-1,其中θ為單位產品負擔環境成本增加的比例,即環境成本的時間貼現率,0
即ui(ainc,cjm)>ui(bm),ui(ainc,cjm)>ui(bnc)
由于是重復博弈,參與者i任意時期t偏離的選擇與從第一期偏離的選擇是等價的。假定參與者從第一期決定是否偏離。不偏離和偏離的得益分別為:
ui(bm)/1-a和ui(ainc,cjm)+aui(bnc)/(1-a)
要使參與者i不偏離,須有:
可見,σ(bm)要成為一種行為慣例,環境成本的折現因子須大于某一臨界水平,表明資源利用勞動分工是在產品生產勞動分工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基礎上建立起來,并且以環境成本能夠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位參與者為充要條件。因此,構建“兩型”社會的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制度建設的重點是使環境成本對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等同的約束力。
結論
推進資源利用社會分工網絡建設。構建“兩型”社會的核心是推進資源利用分工網絡的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杠桿來鼓勵更多企業和個人從事資源利用分工的生產。重點是建立三個層次的資源利用勞動分工,即企業內部資源利用的勞動分工,企業間的資源利用勞動分工和生產者與消費者間資源流動的勞動分工。同時,國家和地方在發展產業項目上,應打破行業的界限,對有資源利用共生關系的產業項目應捆綁,同步引資,同步建設,優先發展;對已有污染型企業,如果彼此能形成資源共生關系,可考慮提供企業搬遷的財政補償。
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的社會制度體系。制度規則的有效性在于環境的社會負效應能有效地分配給環境施謔者,環境的社會增益能有效地分配給貢獻者。在法律制度建設上,重點應放在界定政府、企業與個人在環境保護、環境損害民事賠償等方面的法定義務與權利,尤其是應建立企業環境危害產品的強制回收制度。在政策制度建設上,要制定財政、稅收和金融方面的穩健扶持政策,并以法律或條例的形式加以固化。在市場交易制度建設上,應取消現行的排污費,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
持續擴大人均資本水平。鑒于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的大國,要實現“兩型”社會的長期發展,必須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尤其是要鼓勵外商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再生利用等綠色領域進行投資,突破資本約束,快速提高資本積累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鎮化;國土資源管理;優化措施
1前言
國土資源指的是主權國家管轄之下包括領土、領空、領海的全部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國土資源屬于一切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開發利用好國土資源能夠幫助提升我國社會生產力,提升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適應力。如果國土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只重視了利益沒有重視生態經濟原理,會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影響生態環境發展。因此針對目前我國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必須要加強我國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2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管理現存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一直在穩定發展,相關部門能夠根據當地各自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發展情況來制定出相應的國土資源管理發展策略,保障了我國國土資源的功能發揮,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國土資源管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影響了我國國土資源管理的進步。部門管理人員由于思想政治意識不夠堅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有可能會在利益的誘惑之下私自利用自身職權來收受賄賂,工作中實行暗箱操作,把國有土地資源占為己有或者是違規出售,然后從中謀取利益。有一些地區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由于相關資格證件不夠齊全,因此在資源分配過程中不夠合理合法,沒有嚴格的監管制度,導致國土資源被違規占用,影響到了國家利益。如果國土資源管理的現存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會嚴重影響我國國土資源管理質量,導致國家利益受到侵害。
3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強化我國國土資源管理
3.1完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
國土資源管理跟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因此需要管理人員加強對于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視力度。針對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調和目前國土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在制定好管理規劃之前,首先需要結合我國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目標,深入調查和分析目前我國現有的土地資源開發潛力,最大化的發揮出我國土地資源效益,幫助促進我國城鎮化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要結合城鎮化發展的整體規劃來進行,結合城市發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資源利用計劃,引導市場需求,幫助優化土地結構,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避免出現重復建設行為,在管理工作中明確土地利用的目標。在城鎮化發展區域內部的耕地數量、生態用地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分析,確保我國土地資源能夠被多樣化利用起來。要在管理工作中堅持用地的基本原則,對于土地的實際利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對于限制土地依法進行處理,從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在工作中加強土地資源的開發和治理,在保障生態用地的前提下滿足經濟用地需求,促進我國城鎮化持續穩定的發展。
3.2建設高質量的國土資源管理隊伍
國土資源管理隊伍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人員也是工作執行人員,管理人員的綜合工作素質直接影響了國土資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想要強化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質量,首先需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隊伍。針對現有的國有資源管理人才隊伍,一定要加強培訓工作,不僅需要在專業技能方面有所加強,也需要熟練各種工作中的業務操作,還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的培訓,要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基礎上,讓工作人員能夠深刻的認識到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讓工作人員能夠在工作中嚴于律己,嚴肅工作態度,認真對待工作。單位也要加強先進技術人員的引進,加強跟相關機構和工作部門交流,針對于管理職能和技術掌握都非常優秀的復合型人才一定要給予優厚的福利條件以留住人才,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充實管理隊伍。為了能夠保證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工作中加強各種規章制度的建立,加強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工作體系,保障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能夠公平、公正的順利進行。
3.3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場運營機制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想要提升國土資源的管理有效性,需要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場運營機制,實現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的重組運營,滿足我國土地市場環境的良好發展。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場運營機制還能夠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公平、公正,保障我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實現。例如利用好市場運營機制組織拍賣會,實用公開競爭的形式出售土地的使用權,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詢制度,不僅能夠提升經濟效益還能夠確保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也為其他的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提升了企業土地信息的對等幾率。
3.4優化管理模式
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利用網絡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夠優化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一套國土資源管理系統,把國土資源公開化處理,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公布國土資源的相關信息,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幫助提升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效率。
4結語
國土資源管理關系著我國的長遠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一定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方針,科學有效的管理國土資源,確保國土資源管理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來為經濟建設做貢獻。為保證國土資源管理水平,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城鎮化發展方向,及時的調整好工作重心,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管理方案,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榮劍峰.國土資源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29):291.
[2]欒立臣.強化國土資源管理的措施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8):271.
[3]程萌,郭莎莎.基層國土資源管理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120.
[4]熊愛平.城鎮化進程中國土資源管理對策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2(3):101.
全面資源觀認為對特定主體而言,凡是可以支配的、有利于實現其特定目的的一切因素,都應稱之為資源,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現實的、潛在的等等?;诖擞^點,資源是主體用以實現其特定目的的憑借。認識和利用資源應緊緊圍繞“主體、目的和憑借”三個關鍵詞來展開和深入探討。
作為企業管理者,管理資源的認識和管理實踐應關注的核心要素就是“企業、企業目標和企業資源”,能夠被企業支配,能夠支持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一切”,都是企業資源,不僅包含人力資源、金融資源、物質資源,還包括關系資源、信息資源、品牌資源、市場資源、管理資源、政策資源、知識資源等等。企業資源是企業實現企業目標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企業管理活動的本質就是圍繞企業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企業資源的管理活動,對于公司各級管理人員來說,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是順利實現企業目標、部門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根本保證。
二、傳統資源觀認識上的盲區和使用上的誤區
(一)強調有形資源的重要性,忽視無形資源的替代性、互補性和創造性
有形資源看得見,摸得著,在管理上操作性強,歷來被重視,而無形資源比較抽象,往往被忽視,然而,很多時候無形資源的作用和價值遠遠高于有形資源。
一些管理者遇到困難時,總是強調人員和設備的短缺,卻忽視自己的工作安排和業務流程上是否存在不合理現象和資源浪費問題?強調材料和資金的匱乏,卻忽視在資源利用上是否存在能夠利用而沒有利用的其他資源?強調時間和質量的矛盾,卻忽視在技術和方法上是否存在改進的空間和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大量能夠開發和利用的無形資源視而不見,不能靈活地利用不同類型的資源在用途和功能之間的替代和轉換關系。管理者要認識到高效率的業務流程也是一種資源,可以替代人力和設備的投入;也要認識到良好的企業品牌和完美的商業模式同樣是資源,可以替代資金和材料的投入;更要認識到良好的企業制度和政策不僅是重要的企業資源,而且可以創造資源,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社會發展中關系資源、信息資源和管理資源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主導性資源,這些新型資源的識別、效用和利用都是各級管理者值得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二)重視現實資源,忽視潛在資源
企業在擁有現實資源的同時還擁有大量的潛在資源,現實資源未被開發的潛在功能和價值都是公司的潛在資源,如:我們已經擁有的大量客戶是公司的現實資源,而客戶的口碑宣傳則是公司的潛在資源;我們現有員工的業務技能是公司的現實資源,而員工未被開發的潛能則是公司的潛在資源;由于公司的資源配置不合理而導致資源利用的現實效益和最佳效益的差距同樣是公司的潛在資源。
管理與技術進步為我們開發潛在資源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提醒我們各級管理者絕不可局限和滿足于現有資源的利用和傳統的利用方式,在利用好現實資源的同時,應更多地關注潛在資源和價值的開發利用,不斷地通過管理和創新加大資源開發力度,開發資源新的價值和功能,提高資源配置
效率。
(三)重視專有資源,忽視共享資源和他有資源
在企業日常運營中,管理者都很重視對資源的占有和控制,但是能夠占有的資源必然是有限的,企業不可能占有和控制組織需要的全部資源,同時占有資源的前提是必須付出代價,沒有任何資源是可以免費占有的,對占有資源的照管同樣需要成本,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源是不切實的做法。
不同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同類型資源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已經固化在企業組織內部某些資源,不可完全流動交易,從而構成了企業資源互補融合的基礎,如營銷渠道、市場經驗、客戶數據庫資料等無形資源,不便于通過市場交易直接獲取,可以通過與之建立起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實現雙方的共享和
互補。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各種公開信息渠道和社會資源中存在著大量富有價值的共享信息和資源,我們完全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代價獲得和支配大量的共享資源和他有資源以彌補專有資源的不足,以更經濟的形式實現工作目標的達成,而現實工作中,我們對于這些非專有資源的關注和利用遠遠不夠。
(四)關注對資源的索取和利用,忽視對資源的培植和照管
2008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國倒閉企業數以十萬計,國內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根本原因就是對資源的過度索取,忽視對資源的培植和照管,造成大量泡沫的產生和虛假的繁榮,泡沫破滅后,受傷害的股民對股市監管失去信心,消費者對房產開發商失去信任。
在經濟大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企業取得好的業績只是偶然的暫時現象,如果一味強調對資源的索取和利用,而忽視對資源的培植和照管,特別是忽視企業核心優勢資源的培植,最終無法經受嚴峻形勢的考驗和洗禮,百年企業長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能夠在危機來臨之前,做好了清晰的企業社會價值定位,界定了企業不同時期的核心優勢資源和長期的努力方向,從而能夠做到不盲從、不跟隨,企業行為始終圍繞公司目標進行核心優勢資源的持久培植和不斷強化。
三、全面資源觀帶給我們的反思和啟示
全面資源觀是在全球化經濟、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背景下,有關企業內外部全面資源發現、配置和利用的基本理論和重要觀點。它是一種與傳統資源觀完全不同的新型資源范式,其系統性思維、開放性觀點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和啟示。
(一)全面思考、系統開發的資源管理視野
人類對資源和資源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新的資源形態、功能和利用方式逐步會被認識和利用,關于資源的認識和發展永無止境;同時要求新時代的管理者要將資源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經濟發展的源泉在于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這個有機整體的協同和互動,無論何種資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它與其相關的資源型態結合在一起;每一種具體的資源都作為系統的部分而存在,任何一種資源效用的發揮都需要以其它相關的資源作為環境和條件,沒有哪一種資源可以孤立的運行和發揮作用。
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前提是對資源及資源系統全面、正確的認識,合格的管理者應能夠根據企業資源現狀,圍繞企業目標,制定切實可行、合理高效的企業資源運營規劃。不僅要善于利用有形資源和現實資源,還要善于開發和利用無形資源和潛在資源,更要善于處理和有效配置不同類型資源協同、互動關系,以實現企業資源系統和諧關系,發揮資源系統的最大效益;在利用資源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和重視資源的培植和照管,推動和保證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資源利用境界
任何組織和個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都需要一定的資源,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不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還要能夠和善于利用共享資源,甚至是他人的資源。充分利用共享資源和他人的資源是實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重要途徑。
我們須打破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資源占有和利用的本位思想,杜絕任何資源的狹隘認識,所有的資源都是公司的資源,所有服務于公司整體目標的部門和崗位都有權支配這些資源。
中控集團內部正在開展技術、儀表和軟件三家公司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已經實現生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金融資本、產品和業務等多種資源的整合,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而在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部門內部各崗位之間的資源整合則需要各部門負責人開動腦筋去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付諸實踐。
(三)迎難而上、無中生有的資源開發精神
資源的本身具有稀缺性的特點,正是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社會的競爭性,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往往不是擁有資源的多寡,而是開發資源的精神――迎難而上、無中生有的精神力量。在軍事和經濟領域中眾多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歷史事件反復證明了這種精神力量的決定性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看到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遠不如自然資源貧脊的日本、臺灣、新加坡等地區,在我國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中,資源基礎薄弱的民營企業同樣能夠與原本實力雄厚的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展開同臺競技,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地區和企業有一種難得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和無中生有的創造精神。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會遇到資源不足的問題,在特定條件下物質性資源數量上的有限性客觀存在,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不去努力,甚至失敗的借口。因為物質性資源雖然在數量上有限,但在功能上的開發卻是無限的,同時在人類的制度創新和科技進步面前,非物質性的無形資源也是可以無限開發的。所以,我們認為,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個人和組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企業競爭力往往取決于組織的創造能力、管理能力和迎難而上的挑戰精神。
一名優秀管理人員,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上應該具備戰略的眼光、辯證的思維、開放的胸襟、與時俱進的思想、靈活的策略和不斷否定自我的勇氣,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管理境界,更需要具備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和“無中生有”的創造
[關鍵詞]鋼鐵企業;精益營銷;精益管理;營銷策略
1 精益營銷理論
精益管理是衍生自豐田生產方式的一種管理哲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系統化的管理消除和減少浪費,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精益管理思想是公認的最適合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精益營銷是精益管理思想在營銷領域的拓展和應用,是根據精益管理思想持續改進營銷活動,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通過對營銷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以占有有效市場為目標,對營銷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將資源分配到重點營銷區域和主要客戶上,核心思想是在營銷過程中消除不給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的活動。
2 我國鋼鐵企業營銷存在的主要問題
(1)營銷觀念相對落后,對營銷的重視程度不足,未建立起以市場為中心的現代化的營銷模式。我國鋼鐵企業的銷售模式仍然是以生產導向型為主的推銷模式,沒有從市場發展的規律出發向市場導向型轉變,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淡薄,缺乏營銷戰略規劃和明確的營銷發展目標。
(2)營銷體制落后,營銷策略管理相對簡單粗放。我國鋼鐵企業缺乏針對目標市場精準的市場營銷策略,營銷策略缺乏靈活性,營銷過程管控不到位,對市場競爭情報收集及市場研判分析能力不足,營銷效率低下,營銷策略執行力不足。
(3)營銷隊伍建設相對落后,我國鋼鐵企業尚未真正建立起精益化的營銷隊伍。多數鋼鐵企業對營銷人員的職業培訓重視不足,缺乏既懂營銷知識又懂工藝及產品的復合型人才,導致鋼鐵行業營銷人員缺乏專業性;對營銷人員的績效考評機制相對粗放,難以有效激發營銷隊伍的積極性。
(4)對服務重視不足,服務體系建設落后。我國多數鋼鐵企業存在重銷售輕服務,重產品服務輕技術解決方案,重日常業務輕全過程管理服務的觀念。缺乏對行業細分需求的系統性研究,客戶信息整合利用不足,產品質量異議處理績效不佳,用戶抱怨較多,尚未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的高滿意度服務體系。
3 鋼鐵企業實施精益營銷的重要意義
(1)實施精益營銷有利于鋼鐵企業改革創新,建立現代化營銷機制。精益營銷強調顧客確定產品價值和顧客需求拉動,顧客需求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動力,實施精益營銷可以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形式的浪費,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實施精益營銷有利于企業集團的戰略實施。鋼鐵行業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市場競爭將更加充分,企業分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實施精益營銷戰略可以加速鋼鐵企業間以及與上下游的聯合重組進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加快形成,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將更加有效。
(3)實施精益營銷可以準確把握市場,提高營銷效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精益營銷是企業的營銷戰略,鋼鐵企業通過實施精益營銷,明確自己的有效市場,通過對客戶進行科學的評價管理、提供差異化服務等措施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和客戶管控能力,從而贏得穩定而持久的收益。
4 鋼鐵企業實施精益營銷的操作內容
(1)用精益的思想規劃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營銷戰略,明確企業的營銷任務和目標,選擇適宜的增長機會和產品戰略。與傳統的市場營銷理論相比,精益營銷不單一追求市場規模和市場占有率,而是更加強調提升營銷的戰略管控能力,以客戶需求為拉動,以占有有效市場為目標,對戰略市場進行有效規劃,依據營銷戰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通過建立和完善營銷計劃和預算體系、營銷成本核算體系、營銷績效評估體系等制度控制營銷費用,評估營銷資源的投入效率,減少浪費,提升效益。
(2)用精益的思想對營銷機制和流程進行再造。精益營銷要依托于具有高效活力和創造力的營銷組織體系和科學高效的營銷流程,強調提升營銷組織的整體效能。精益營銷組織的設計以市場和客戶為中心扁平化,強調控制力、靈活性和效率。營銷業務流程要持續優化,要從關注銷售單一環節、追求局部效益,向關注整個價值流的整體改善和客戶需求轉變,打破部門壁壘,建立銷、研、產一體化運行機制,改善內部組織體系,優化營銷決策機制和業務流程,提高營銷組織的運行效率。
(3)用精益思想科學調整營銷策略。精益營銷6R策略是在4P、4C等營銷理論基礎上發展的,強調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適當的價格向適當的客戶提供適當的產品,并提供適當的服務。通過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與目標客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共贏共享機制。精益營銷強調數據化、差異化、動態化、集約化,通過對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服務、時機等營銷要素進行組合管理,消除不必要的環節,以最優的營銷方案提高市場運作和盈利能力,增強競爭力。通過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完善客戶評價體系,在對客戶科學分級的基礎上提供差異化服務,搶占有效市場和高價值客戶群。密切關注客戶需求,根據客戶需求拉動企業銷、研、產等工作,根據客戶特點定制個性化營銷方案。堅持客戶確定產品價值,強調對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系統研究分析,采用價值定價法,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提升產品價值。在促銷方式上強調與客戶的溝通互動和客戶便利,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在銷售時機和服務上強調適度,講究時機和服務程度恰如其分,注重效益。
(4)以精益思想為指導建立精益化的營銷隊伍和科學的績效管理機制。營銷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精益營銷強調營銷團隊建設,注重建設學習型營銷團隊。鋼鐵企業要引入精益營銷理念,實施塑造學習型營銷團隊、完善營銷績效考評、創新激勵機制、規范員工行為、員工職業生涯再造工程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切實改善營銷人員心智模式,提升素質,打造一支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精益化的營銷隊伍。根據精益思想厘清銷售價值流,通過建立科學的價值評價和競爭分配體系,運用關鍵績效指標構建一套科學有效的團隊管控體系,激活營銷人才隊伍。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策略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3-0086-02
一、整合產生的背景及整合的實質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整合包含三個基本屬性:營造(或建構)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最終達到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
二、整合的方法
1.營造信息化學習支持環境
主要指學校應具備信息化學習的支持系統,能實施學與教的活動。它包括多媒體演示型教學系統(電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系統(電腦室、網絡室)或者Web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因特網)。
2.建設信息化學習資源
信息化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網絡環境下運作的,可以實現共享多媒體學習材料。主要包括數字視頻、課件、網絡課程、專題學習網站、資源網站、電子教材等。經可以通過市場購買、網絡下載和師生開發獲得。除了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網上的現有資源,教師也可自己開發這些資源。
(1)CAI課件。分演示型和交互型兩種。演示型課件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Dreamweaver)網頁工具、Flas工具進行制作。運用在教學中,可以創設情景、優化教學過程;明確主旨、突破教學難點;超越時空,提高教學效率。
(2)WebQuest網絡課程。WebQuest是一個以探究為取向的合作性活動。在歷史教育中采用網絡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和鑒別信息的能力。WebQuest的開發很簡單,可以用網頁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開發,甚至可以用Word制作。它一般包含六個模塊:①情境模塊,介紹背景和學習活動步驟,激發學生的興趣;②任務模塊,對課程或單元學習結束時學習者將要完成的事項進行描述;③資源模塊,提供完成任務可需要的網上資源清單,避免學習者在網上漫無目的地瞎闖;④過程模塊,對學習者完成任務的過程的預設的描述。⑤評價模塊,制定一套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⑥總結模塊,由師生共同總結收獲和經驗教訓。
(3)專題學習網站。專題學習網站一般包括四大部分:①結構化知識展示,即把課程學習相關的材料進行知識結構化重組。②擴展性學習資源,提供如學習工具和相關網站資源的鏈接。③學習成果展示,既給學生展示舞臺,又為下一批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④網上評議討論,讓學生能進行自我學習評價。
(4)專題Blog(博客)。它形式上是網頁,通常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貼子所構成,除具備知識管理功能,還能支持研究性學習,實現協作式學習。專題Blog也可以包含結構化知識展示、擴展性學習資源、學習成果展示、評議討論四大塊,學生在這里更易發揮自主性。
(5)概念圖(思維導圖)。所謂“概念圖”是指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人腦中隱性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達,也被稱作思維地圖、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教學,它可以成為整理加工信息,構建歷史知識網絡的工具;師生表達、交流和思考問題的工具;討論問題進行頭腦風暴的“聚合器”;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工具。專業概念圖軟件有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
3.創新信息化學習方式
這種學習方式有別于傳統教學。學生學習依靠的不僅僅是教師和教材,還有數字化平臺、信息化資源。
(1)課堂演示方式。信息技術在這里僅僅是作為演示工具,它是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利用教學課件,直觀形象地演示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用動畫、圖表等顯示動態的變化過程等。支持它的信息化資源主要是演示型課件、教學概念圖。
(2)隨機學習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先后、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路徑雖然不同,但最終都獲得對同一內容多方面的認識。隨機進入自主學習思維發展訓練(問題思考)小組協作學習(問題解決)學習效果評價。支持它的信息化資源主要是交互型課件。
(3)資源利用(自主發現)學習方式。教師一般會根據教學目標上網瀏覽相關網站,確定合適的探究主題,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借助網站資源進行資源利用、自主發現的學習。
(4)協商合作的學習。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利用教學平臺(Blog、專題學習網站),學生借助網絡通訊平臺進行合作式、討論式的學習。
(5)實踐創新(網絡環境研究性)學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就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歷史問題,以互聯網為平臺,獲取、整理、交流信息,進行創新性、實踐性的問題解決學習,最后以信息技術的形式(多媒體演示文稿或網頁)完成學習任務。
三、整合研究的切入點
1.信息技術與傳統歷史教學的關系。研究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信息技術和傳統歷史教學手段的關系,使歷史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2.整合的目標、內容、方式。主要指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和學習規律的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變化的研究、教學的方式和策略研究、教學的評價研究。
3.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研究如何應用新型的數字化媒體和數字化工具來促進學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4.信息技術環境下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研究中學歷史教學中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環境的構建、數字策略的選擇和應用等方面。
一、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特點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制度,適應國家提過的建設“節約型政府機關”。作為行政企事業單位改革是需要更是必然。隨著企事業單位經費投入機制的轉變,作為辦事主體的企事業單位有責任向社會公開辦事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是目前由于企事業單位會計體制的局限再加上企事業單位成本的非精確性和不透明性等特點,使得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辦事系統機制。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問題及時理論研究的課題,又是實踐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指企事業單位在提供服務或產品生產過程中,涉及無形與有形勞動價值總和的核算。其具備以下特點:首先,成本核算并不完全。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過程中,有些項目可能沒產生費用,有些項目雖產生了費用,但無法對項目進行準確的劃分,導致成本核算的不完全;其次,成本核算不夠嚴格。企事業單位雖具備成本核算的條件,但不同成本費用間的界限不夠明確,計算采用的方法也不夠嚴格。不過企事業單位仍應堅持權責發生原則,對項目成本費用進行準確劃分;最后,具有單一性特點。企事業單位通常采用預算會計,而且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補助,沒有太大的資金壓力,資金運用時不夠重視。
二、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成本核算不僅有利于企事業單位合理的運用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而且有助于企事業單位的決策層做出合理決策,確保企事業單位健康、長遠發展。尤其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企事業單位越來越重視成本核算。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事業單位歲區別于其他以生產經營為目標的企業,但部分企業單位業務具備生產性質,因此,成本核算越發顯得必要。尤其牽扯到利潤分配問題時更需進行成本核算;其次,企事業單位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就會涉及業務擴展,改善業務條件等諸多問題。為保證上述問題的高效實施離不開準確成本核算的支持。另外,成本核算有助于管理的強化與提高,可有效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人力資源角度分析,通過成本核算可采取針對性措施,減少工作人員方面的投入,通過成本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工作潛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從社會資源角度分析,受信息資源不對稱的影響,社會資源不合理分配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社會資源浪費嚴重,部分社會資源則比較貧乏。通過成本核算,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將更多的資源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上,以有效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避免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最后,企事業單位的很多業務中有些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屬于有償服務,既然是有償服務就難免會涉及支出與收入問題,因此,從這個層面分析,為避免企事業單位財政負擔的增加也有必要實施成本核算。
三、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創新對策
成本核算對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企事業單位應在充分認識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成功經驗,積極尋找新的成本核算思路與方法。接下來本文結合多年來成本核算經驗,提出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創新策略,以提高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水平與質量,推動企事業單位的健康、穩步發展。
1.建立并完善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體制
健全的體制是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作為企事業單位更應從實際出發,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體制,并在實際工作中逐步完善。在健全的體制下,可有效避免特權給成本核算帶來的干擾,確保成本核算結果的正確性。首先,注重定額管理制度的建立,尤其認真分析導致超額部分出現的各種影響因素,制定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為后期應對相似事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其次,建立并注重完善財產物質登記盤存制度,企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對其進行處理;最后,注重內部計劃價格制度的建立,每隔一段時間對相關業務分攤成本差額。另外,加強原始記錄方面的管理,規范并統一成本核算的流程與方法。
同時,企事業單位進行成本核算時應正確處理投入與質量間的關系,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不顧服務質量,從短時間來看對企事業單位發展似乎比較有利,但是卻給企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帶來較大阻礙。為此,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時應進行充分的論證,認真的分析,找到成本與質量最佳契合點,正確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投入成本。另外,注重現代合理在成本核算工作中的應用,例如,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提高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準確度,及工作效率。
2.規范企事業單位成本核算方法
首先,對業務開展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費用進行認真審核,確定是否時必要的開支。如為必要開支,則應明確成本應用的項目;其次,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開展成本核算工作,并依據相關標準對預提及分攤操作加以區分;最后,歸集并分配成本費用,準確計算服務及不同產品成本費用。
另外,在歸集成本費用方面,應根據實際花銷情況,確認通訊費、勞務派遣費、會議資料費、辦公用品費等,并注重利息、培訓學習費、租賃費、廣告宣傳費等內容的預提,爭取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讓服務與被服務雙方獲利。在費用開支方面應根據預算的多少,對收入加以確定,并保證收入在國家規范標準允許的范圍之內。而且將收入項目分為間接與直接成本,將直接成本納入成本之中,將間接成本進行分配,如支出超過規定金額自己想方法解決。另外,對收支進行再次決算,分析決算過程中存在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工作中的不足。
3.加強企事業單位成本細節管理
企事業單位落實成本核算工作時,應注重一些細節工作的管理。首先,企事業單位進行用品退還、領取、收發時,應嚴格按照成本目標實施。尤其應收集企事業單位現存的資料信息,將成本管理與分配進行充分的融合,使工效與成本分配掛鉤,一方面可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借助全體成員的努力,降低成本開支;其次,根據不同部門特點,將目標成本進行合理的劃分,并明確不同責任人的職責,促使成本控制目標的有效落實;最后,重視流動資產的管理。政府相關部門加強企事業單位流動資產管理的監督,定期對其進行考核,并督促其提高流動資產管理管理水平與能力,例如,可根據企事業單位對流動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撥付對應數額的補助經費,以切實降低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成本。另外,注重減少人員方面的成本開支,通過建立專門的臨時用工制度,規范員工成本方面的投入。同時,積極運用高效的人員管理方法,以提高人員管理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
一、現代物流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領域的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據統計,目前我國商品周轉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每平方米庫存的商品量只及發達國家的25%,配送差錯率為發達國家的3倍。每年因包裝造成的損失約150億元左右,因裝卸、運輸造成的損失約500億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損失在30億元左右,倉庫過剩量達到40%,公路貨運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組織,空駛率多年來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產業引導和規劃,時下又有許多企業正熱衷于建各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立體倉庫,這無疑會加大物流資本存量。
(二)物流活動的諸多環節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1.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一是交通工具本身產生的噪聲污染、大氣污染;二是不合理的貨運網點及配送中心布局,導致貨物迂回運輸,增加了車輛燃油消耗,加劇了廢氣和噪音污染;三是集中庫存產生了較多的一次運輸,從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對道路面積的需求,破壞生態。從環境角度看,即時配送(JIT)要遠程實施就必須大量利用公路網,使貨運從鐵路轉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帶來空氣污染、噪聲等,從而使環境遭到破壞。
2.倉儲對環境的影響
倉儲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商品倉儲中心必須對之進行養護,一些化學方法,對周邊生態環境會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由于保管不當,爆炸或泄漏也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3.流通加工對環境的影響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階段所進行的為保存和便于銷售等進行的加工處理。它對環境也有非綠色影響因素,表現為:由消費者分散進行的流通加工,資源利用率低下;分散流通加工產生的邊角廢料,難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廢棄物污染,加工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都對環境和人體構成危害;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選址不合理,也會因增加了運輸量而產生新的污染。
4.包裝對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一次性難降解包裝長期留在自然界中,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過度的包裝或重復的包裝,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無益于生態經濟效益。同時廢棄的包裝材料還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
5.裝卸及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裝卸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有:裝卸不當和商品體的損壞。廢舊物質排放到環境中會對環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
二、綠色物流與綠色供應鏈的提出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致影響到未來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環境及資源條件。綠色流通尤其是綠色物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清潔生產和合理消費共同組成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經濟循環系統。環境管理思想,把企業內部及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功能發揮的整體過程,形成一個集成化的環境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網絡的建設和管理納入企業和社會的戰略規劃之中,確立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在企業層面上來看,綠色供應鏈和綠色物流管理要求盡可能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輸入和廢物的產生,減輕環境壓力和物流負載。
三、實施可持續發展下的綠色物流管理
(一)政府方面
1.控制物流活動中的污染發生源。政府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物流企業的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
2.限制交通量。通過政府指導作用,促進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通過有限的交通量來提高物流效率。
3.控制交通流。通過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建立都市中心環狀道路、制訂道路停車規則以及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等措施,減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其次,要加強對現有的物流管理體制的整合。
(二)企業經營戰略與環境保護結合
1.實施聯合一貫制運輸。聯合一貫制運輸是指以雜貨為對象,以單元裝載系統為媒介,有效地巧妙組合各種運輸工具,從發貨方到收貨方始終保持單元貨物狀態而進行的系統化運輸方式。通過運輸方式的轉換可削減總行車量。
2.要開展共同配送,減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區域內的配送需求為對象,人為地進行有目的、集約化地進行配送。
3.要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如,建立綠色零售專柜或公司,以回歸自然的裝飾為標志,對零售柜臺進行綠色包裝,以吸引消費者。
(三)消費者的作用
消費者可以通過綠色消費方式倡導企業實施綠色物流管理、通過綠色消費行為迫使企業自律,通過綠色消費輿論要求政府規制綠色物流管理。如消費者可以盡量消費簡易包裝的產品,同時,消費者也可以盡力使用"菜籃子"來替代塑料袋等不易處理、不易腐蝕的包裝物。
(四)開展綠色物流作業
1.選擇綠色運輸策略。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改變運輸方式,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使用“綠色”運輸工具,降低廢氣排放量等。
2.提倡綠色包裝。采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
3.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污染。
(五)建立廢棄物循環物流
大量生產、大量流通、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廢棄物,廢棄物處理困難,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及自然環境的惡化。21世紀的物流必須從系統構筑的角度,建立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統。
參考文獻:
[1]曾國平,謝慶紅.綠色物流:未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主流[J].經濟師,2001,(11).
[2]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
[3]宋華.綠色物流――21世紀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術,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