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39: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以山西省107個縣市為研究區域,利用2008-2013年《山西省統計年鑒》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利用ArcGIS、GeoDA軟件對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方面進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空間自相關分析主要描述并呈現對象的空間分布格局狀況,揭示空間關系、集聚及異質性的空間模式。
2結果分析
2.1總體水平
山西省2008-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097元、4244元、4736元、5601元、6356元、7153元,從整體上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增長,這主要得益于農民理財觀念轉變、政策扶持、農民素質提高、“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工程得到落實等幾方面。利用ArcGis軟件的自然間斷點分級法把2008年和2013年的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低到高分為三個等級,最后得到其分級圖(圖1)。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整體分布格局為中部高,東部其次,西部最低。從地級市來看,太原市最高,呂梁市和忻州市最低;從縣市來看,清徐縣、河津市、太谷縣、孝義市、靈石縣、長治縣最高,大寧縣、石樓縣、方山縣、永和縣、興縣、臨縣最低;從集聚區域來看,主要呈現出以朔州市為核心的北部、以太原市、陽泉市、介休市、晉中市為核心的中部、以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為核心的南部集聚的趨勢;從影響因素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較高的地區一般集中在自然條件優良、區位條件好的地區,而農民人均純收入低的地區集中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區。
2.2全局自相關分析
為了更好的分析山西省農村經濟空間分布的內在聯系及演變過程,運用GeoDa軟件計算出2008-2013年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局自相關指數(Moran’s指數),并選取2008年和2013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作出全局自相關散點圖(見圖2)。2008-2013年Moran’s指數分別為0.3704、0.3901、0.3723、0.3643、0.3213、0.3813,其值均為為正數,這表明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正相關性,即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集聚的特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縣市其周圍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縣市其周圍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低。從整體來看這種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逐漸加強。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Moran’s指數呈現出先增長再下降再增長的趨勢。在全局空間自相關散點圖中,按其性質將四個象限依次分為高高、低高、低低、高低,位于第一、三象限的點是正相關的點數據,而位于第二、四象限的點是負相關的點數據。200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散點圖位于第一、三象限的縣市有82個,約占總數的77%,位于第二、四象限的縣市有24個,約占總數的23%,77%縣市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集聚特征,而23%縣市表現出分散的分布特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和部分東部,而農村經濟落后地區主要位于西部。到2013年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變化不大,只是稷山縣、應縣由高高區域進入低高區域,表明這些縣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明顯低于周圍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而垣曲縣、中陽縣、五臺縣、原平市、柳林縣由低低區域進入高低區域,其主要是由于這些地方的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一些發達城市憑借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其經濟輻射能力增強,能夠帶動周圍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如太原市、晉中市等。
2.3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利用GeoDa軟件計算出2008年和2013年山西省各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LISA值,作出LISA集聚圖(圖3)。Moran’sI散點圖不能定量表示其顯著性指標,LISA集聚圖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它是衡量某區域與周圍區域之間的相近或相異程度的指標。從山西省各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LISA值可知,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形成顯著的空間二元結構。2008年山西省西部和中部出現了兩個顯著區域,說明這些縣市與周圍區域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西部地區處于低低區域,這些地區與周圍地區之間的聯系較少,大體上處于孤立發展狀態,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而中部地區特別是太原市和晉中市處于高高區域,這些地區與周圍地區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經濟輻射能力較高。文水縣和陽曲縣處于低高區域,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低于周圍地區。至2013年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格局變化不大,農村經濟差異呈現出較弱縮小趨勢。西部仍然為落后地區,只是范圍有所縮小,而中部也仍處于發達地區,但是范圍向南、向西擴大。這表明五年來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右玉縣和柳林縣與其周圍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相異的狀態,柳林縣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經濟,使其得到明顯提高,而右玉縣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資源缺少等因素農村經濟明顯低于周圍地區。
3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優化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國近些年加大了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和精力,但從目前來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無論是產業能力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都沒有得到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礙和制約。如何更好促進農業經濟全面發展成為難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全面推進,將會為經濟整體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如何更好地結合實際實現整體路徑的全面優化,也成為很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研究課題[1]。通過研究,為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理論支持,使中國經濟發展保持較高水平。
2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和發展理念落后,制約了整體的經濟發展。
2.1資源分配不合理
就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在實際發展中農業資源錯位,導致整體發展模式落后,經濟效益較低。從目前來看,中國的農業經濟資源分配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目前的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土地經營面積有限,很難投入相應的技術設備,不能發揮農業技術優勢。其次,中國目前的農業經濟缺乏多方主體的有效參與。由于農業投入產出時間較長,社會資金不愿意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導致農業在發展中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特別是一些需要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很難實現市場化運作。再次,缺少專業的技術人才。農村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較差,很多專業人才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缺乏專業人才的支持??萍紝@邪l數量和應用水平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農業生產效率不高,整體的經營收益也較低,使得農業經濟發展陷入尷尬境地[2]。
2.2發展模式不科學
中國農業經濟在生態資源利用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農村地區的發展模式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為主。產業結構沒有與土地資源優勢進行有效結合,對農業種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存在效率較低的情況。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落后,使得農業經濟改革相對較慢,不能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2.3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巨大的信息資源將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何讓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跟上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政府對這方面的重視度不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沒有形成相對科學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使得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時,政府部門也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信息體系[3]。農業經濟管理缺少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案例,導致農民在農作物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可供使用的農業土地面積逐漸減少,將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3有效的優化路徑
3.1引進現代化管理模式
要想使產業快速發展,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要全面改變管理模式,建立現代化的運轉體系,并進一步加快現代化管理制度的全面推進。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與管理制度進行有效結合,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地區的模式[4]。如果管理制度與實際情況不匹配,管理模式就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實現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在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引,并不斷調整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全面的數據系統,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5]。
3.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模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任何一個行業要想實現穩定發展,就必須與時展趨勢相結合。對于農業經濟發展來說,要提升對信息管理技術的應用,使行業信息與農業經濟建設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引進更多高效的管理技術,進一步優化管理工作中的費用結構,全面提升整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我國的全面應用,引入信息化管理技術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6]。只有進一步將經濟管理模式與實際情況相融合,構建全新的信息傳播體系,才能將現代化的種植技術與專業種植知識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推廣,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種植技術,為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1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疑P聯分析的代數計算步驟[3]如下:1)確定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農村金融發展水平5項指標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3項指標17年間的統計數據,因此,定義比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參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對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數據屬于增長型,因此采用初值化變換進行處理:。
2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計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關聯度,根據表3得出:1)從整體上看,y1和y3對應的關聯度值均大于0.7000,即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各項指標與農林牧漁總產值(y1)和農民人均純收入(y3)的關聯度均較大。說明,農村金融發展對兩者具有突出影響,因而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越高,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越快。除x2行外,y2對應的關聯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兩列,說明,農村金融發展與鄉鎮企業總產值(y2)的關系沒有與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緊密。這是由于鄉鎮企業主要依靠內源資金和引入資金解決融資問題,同時還可以從其他金融機構得到金融支持,對農村金融的依賴程度不高。2)從單一指標來看,x3對應的關聯度值較大,說明農業貸款規模(x3)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最大,即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增長。x1和x2分別對應的關聯度值也較大,說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規模(x1)和貸款規模(x2)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較大,但后者的影響程度相對更大。x4對應的關聯度值相對于上述3行較小,說明農業保險規模(x4)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較小,這是由于新疆農業保險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農業保險規模較小,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x5對應的關聯度值最小,說明鄉鎮企業貸款規模(x5)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最小,這與鄉鎮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規模過小有關。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對其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十分突出。從影響程度來看,農業貸款規模的影響尤為明顯,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影響次之,而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規模的影響較小。說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對農業的直接支持。農業保險規模的影響也較小,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還較弱。鄉鎮企業貸款規模的影響最小,說明鄉鎮企業貸款規模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小。
3.2建議
關鍵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燕山-太行山片區;農業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9-47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65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in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REN Hui-bin, LI Jian-min
(Business Colleg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calculated 8 counties in Baod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 this area from 1997 to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by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was increasing.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growth was slowed dow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ed an “U”-shaped curve. The trend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reduce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s, pesticides and plastic film, to use new advance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to develope new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燕山-太行山片區保定區域(下文簡稱保定西部地區)位于保定市西部,地處京津等發達城市周邊,面積為130萬hm2,2012年末總人口為323.2萬人,鄉村人口為283.5萬人;區域共包含8縣,分別為淶水、阜平、淶源、望都、易縣、唐縣、曲陽、順平。該區域屬于重要生態功能區,擔負著京津冀等地區重要城市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水源涵養和供給、土壤保持等多項生態任務。該地區環境質量要求高、生態任務重。隨著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該區域農村經濟迅猛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 779.78元增長到2012年的4 068.62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5.67%,成為推動保定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在該區域農村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塑膜等污染性農用物資的大量使用給環境帶來的壓力日益明顯,其中,1997~2012年,該區域化肥、塑膜使用量增幅分別達到27.05%和24.75%,影響到區域重要生態功能的持續發揮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該地區的當務之急。由于碳排放可以衡量大多數農用物資對環境的壓力,因此本研究從農業碳排放的角度出發,對保定西部地區1997~2012年農業生產資料的碳排放進行測算,并對該區域農業碳排放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模擬驗證,以求找出兩者的內在聯系,這對保定西部地區協調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制定相關環保政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簡介
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在對66個國家的14種環境污染物在12年間的變化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環境質量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關系[1],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初期,由于該國或地區的生產技術水平比較落后,導致環境污染程度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地升高,但是當該國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伴隨著科學技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該國或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會逐漸降低[2],這和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1955年提出的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非常相似,因此形象的稱之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EKC模型提出后,國內學者紛紛運用此方法對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進行驗證。張暉等[3]、牟新利等[4]、王義加[5]從農村面源污染角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農村面源污染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林伯強等[6]采用EKC模擬和二氧化碳實際預測法兩種方式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點進行研究,并對拐點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李國志等[7]、許廣月等[8]對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進行分析,發現東部、中部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呈倒“U”型曲線關系。
2 燕山-太行山片區(保定區域)農業碳排放現狀分析
2.1 碳排放計算方法
碳排量計算所用數據來源于《河北農村統計年鑒(1998-2012)》,包括保定區域8縣的化肥折純量、農藥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機耕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和農業機械總動力6項,其中2012年數據系根據《保定經濟統計年鑒(2013)》統計數據補充而來。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1,9,10],農業生產要素的碳排量可使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Et=Em+Ef+Ep+Ec+Ei (1)
式(1)中,Et表示農業生產總碳排放量,Em、Ef、Ep、Ec、Ei分別表示農用機械、化肥、農藥、塑料薄膜以及農業灌溉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其中,農業機械的碳排放計算公式為:
Em=(Am×B)+(Wm×C) (2)
式(2)中,Am為機械耕地面積,Wm為農業機械總動力,B、C為轉化系數,分別為16.47 kg/hm2、0.18 kg/kW[1]。其余農業生產要素碳排放計算公式分別為:
Ef=Tv×δf;Ep=Tp×δp;Ec=Tc×δc;Ei=Ti×δi
上式中,Tf、Tp、Tc、Ti分別為化肥折純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積,δf、δp、δc、δi分別為各農業生產要素碳排放轉化系數,取值分別為0.896 kg/kg、4.934 kg/kg、5.180 kg/kg、266.480 kg/hm2[9,11]。
2.2 總體區域農業碳排放現狀分析
2.2.1 區域碳排放總量及人均排放量趨勢分析 依據上述方法和《河北農村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對燕山太行片區保定區域1997~2012年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量進行測算。從農業碳排放總量變化趨勢(圖1)可以看出,該地區農業生產要素碳排放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從1997~2012年該區域農業碳排放總量從96 228.06 t增長到118 570.20 t,增加了22 342.14 t,增長幅度為23.22%,平均增長速度為1.42%。從變化趨勢上還可以看出,該地區農業碳排量自1997~2000年增長速度較慢且比較穩定。2001~2003年碳排放量出現大幅波動,原因為小麥、玉米等高化肥需求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格漲幅較小,農民受其影響改種其他作物,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波動較大,導致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出現較大波動。2004~2007年保定西部地區農業碳排放量快速上升,主要是因為2003年底和2004年初小麥、玉米等收購價格大幅上漲,種植面積擴大,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增多所致,其中2007年化肥使用量(折純量)比2005年增加了7 862 t,增長幅度達到8.54%。2008~2012年該地區農業碳排放總體為增長態勢,但速度有所放緩,原因是隨著該地區農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該區域農業生產技術也在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該區域農業生產對化肥等物資依賴程度較高,且利用率較低,該地區農業碳排放總量仍有可能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從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圖1)可以看出,該區域人均碳排放量從1997年的36.342 6 kg上升到2012年的41.826 0 kg,增長幅度為15.09%,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與碳排放總量的變化情況基本一致,自1997~2000年增長速度較慢且比較穩定,2001~2003年人均碳排放量出現一定波動,2004~2007年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長,2008~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總體仍呈上升趨勢,但增長速度開始放緩。
2.2.2 各途徑碳排量特征分析 從各排放途徑碳排放量計算結果(表1)可知,1997~2012年化肥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為80.98%,排名第一,化肥的過量使用是該區域碳排放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農藥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為14.24%,是該區域農業所占比例碳排放的第二大途徑;農用塑料薄膜產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為2.39%,排名第三;農業機械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為2.37%,排名第四;農田灌溉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小,平均僅為0.02%。
從各個途徑的碳排放量變化趨勢(表1)上看,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業機械使用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均呈現穩定、快速的增長趨勢;塑料薄膜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呈現一定程度的波動,但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原因是塑膜使用量的外界影響因素較多;農藥使用和農田灌溉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未出現明顯增長,但因每年病蟲害程度和降雨量不同,使用量不穩定,碳排放量呈波動式變化。從1997~2012年,耕作機械碳排量的增長幅度為32.22%,平均增長速度最快,為1.88%;化肥的碳排量增長幅度為27.05%,平均增長速度排名第二,為1.61%;塑料薄膜碳排量增長幅度為24.75%,平均增長速度排名第三,為1.49%;農藥產生的碳排放量每年在15 000 t左右波動;農田灌溉碳排放量則在25 t左右波動。
2.3 區域內各縣農業碳排放現狀分析
從表2中可知,各縣2012年農業碳排放總量排序結果前4名為易縣、唐縣、順平、望都。這些地區都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由于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再加上種植戶自身條件的限制,“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在這些地區普遍存在。其中,易縣由于現代農業起步晚,生態保護、耕地保護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化肥、農藥等物資利用效率相對較低,碳排放量較高。就各排放途徑碳排量比較而言,化肥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縣為唐縣、易縣、望都、順平;農用機械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縣為曲陽、易縣、唐縣、望都;塑料薄膜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縣為順平、淶水、易縣、望都;農田灌溉產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縣為易縣、望都、曲陽、順平;農藥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為易縣、曲陽、順平、唐縣;人均碳排放量較高的四縣為望都、順平、易縣、唐縣。
3 研究區域農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EKC驗證
3.1 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EKC)對保定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碳排放的內在聯系進行驗證。通常EKC模型所用數據有時序、截面、平行3類,在實證過程中采用時序數據進行驗證。選取該區域農村人均碳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由于農民碳排放偏好主要由農民個體收入決定,且選取該區域農村人均純收入指標作為解釋變量比選取農村總收入更能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因此本研究選取農村人均純收入作為解釋變量。1997~2012年該區域農村人均碳排放量、農村人均純收入指標具體數據見表3,其中人均純收入來源于《保定經濟統計年鑒》1998~2013年數據,人均碳排放量系運用上文數據計算所得。
3.2 EKC模型的選取
本研究選取國際常用的簡約式二次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模型對保定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驗證,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Y=β0+β1X+β2X2+ε (3)
選取該區域農村人均碳排放量Y作為農業碳排放水平指標,并將其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該區域人均純收入X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將其作為解釋變量;β0,β1,β2分別為EKC模型的待定系數,ε為模型的隨機干擾項。模型待定系數β0,β1,β2取值不同,農業碳排放量指標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間的關系也不同:
1)當β20時,農業碳排放量指標Y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X形成的二次曲線開口向下,表現為倒“U”型,即二者為環境庫茲涅茨(EKC)曲線關系。
2)當β2>0且β1
3)當β2=0,β1≠0時,農業碳排放量指標Y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X表現為線性關系。
4)當β2≠0時,根據二次曲線的性質,可知曲線拐點為■。
3.3 計量模型運算結果
運用Eviews5.0軟件,使用表3中的數據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模型的待定系數進行估計,運算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表4中的估計結果,可知決定系數R2=0.894 516,自變量X對因變量Y具有較高的解釋意義,F值=64.600 87(Prob=0.000)方程整體回歸顯著,DW統計量為1.373 593,通過檢驗,擬合方程為:
Y=22.841 8+0.009 669X+(-1.23×10-6)X2 (4)
回歸方程的二次項的系數為-1.23×10-6,一次項系數0.009 669大于0,這表明農村人均碳排放量和農村人均純收入之間存在著倒“U”型的EKC曲線關系。根據二次函數的性質,可知該曲線方程的拐點為3 930.49,其含義為:當保定西部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 930.49元時,農村人均碳排放量將會隨著人均純收入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從圖2可看出,保定西部地區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為4 068.62元,已超過3 930.49元。該地區整體農業碳排放即將進入下降階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民對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利用效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是,EKC曲線僅僅是對農業碳排放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兩者以前經驗數據的描述,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變動都可能會對該趨勢產生影響,如農業政策、自然因素等,較長時期內該地區仍面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治理的雙重壓力。此外,從區域內部各縣2012年實際農村人均收入情況來看,阜平(3 262元)、唐縣(3 698元)、淶源(3 079元)、曲陽(3 308元)、順平(3 283元)這5個縣的農村人均純收入還低于拐點值3 930.49元,這些縣的人均碳排放量還將會升高。
4 燕山-太行山片區(保定區域)農業減排策略
研究結果表明,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區農業碳排放量為上漲趨勢,但近些年增長速度開始降低,且EKC模型驗證結果顯示農村人均純收入與人均碳排放量兩者呈倒“U”型曲線關系,2012年該區域農村人均純收入為4 068.62元,已超過EKC模型拐點數值3 930.49元,農業碳排放量即將進入下降階段。然而,多種不確定性因素都會對該趨勢產生較強影響,很長時期內該地區仍面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對此提出以下對策。
4.1 科學降低化肥、農藥、塑膜使用量
從各碳排放途徑的排放量看,2012年該地區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的碳排量之和為115 568.83 t,所占比例高達97.46%,遠遠超過其他途徑產生的碳排放。其中化肥碳排放量最高,所占比例為82.35%;農藥碳排放量位居第二,所占比例為12.89%,必須采取措施降低這些物資的使用強度。但是,降低這些農用物資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這些物資,而是科學地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合理、高效地利用這些物資。保定西部地區應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肥深施技術,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提倡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肥、農家肥等代替傳統化肥,如秸稈還田、使用沼渣沼液代替傳統化肥等方式;通過農業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的方式讓農民科學掌握農藥使用劑量,提高農藥的使用效率,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其他低毒農藥,并向農民推廣生態防治法,如:利用害蟲天敵、殺蟲性植物、微生物等方式進行農作物除蟲,減少農藥用量;推廣新型揭膜技術,降低塑膜的殘留率,采取措施鼓勵農民使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新型農膜代替傳統農膜,不僅節約農民揭膜成本,還能降低環境污染,減少碳排放。同時,對于化肥、農藥、農膜用量較高的縣域,如易縣、順平、唐縣等地,應加強管理,并結合具體情況采取恰當方式,減少碳排放。
4.2 采用先進農業技術,降低機械碳排放
保定西部地區農業機械的碳排放量從1997年的2 250.13 t增長到2012年的2 975.48 t,增長幅度為32.22%,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88%,是所有碳排放途徑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為減少該地區農用機械的碳排放,應在耕作、播種、灌溉等生產環節采用先進的技術,如:保護性耕作技術、精量化播種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其中,應用保護性耕作方式比普通的農業耕作方式節省15%~20%的機械動力,還可減少20%~35%的石化燃料使用量[12]。其次,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農業機械設備,鼓勵農機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研發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設備。
4.3 發展新型農業經濟,降低農業碳排放
通過實證分析,表明保定西部農業碳排放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倒“U”型EKC曲線關系。說明經濟發展會對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產生顯著影響,管理部門應當依托當地優勢資源,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強其減排熱情。充分利用該地區緊鄰京津冀地區發達城市的區位優勢,依托京津冀市場對高端有機農產品的巨大需求,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同時,還應注意制定相關的農業減排法規,防止農戶在生產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參考文獻
[1] 陳 勇,李首成,稅 偉,等.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碳足跡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3(2):120-128.
[2] 張錦文.寧夏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環境庫茲涅茨關系驗證及成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0):39-42.
[3] 張 暉,胡 浩.農業面源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驗證[J].中國農村經濟,2009(4):48-53.
[4] 牟新利,祁俊生,黃 宇,等.重慶農業面源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1):228-230.
[5] 王義加.基于EKC假設的浙江省農業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分析[J].中國農村水電水利,2011(6):36-43.
[6] 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7] 李國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EKC檢驗――對我國中、東、西部地區的一項比較[J].產經評論,2011(6):139-151.
[8]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5):37-47.
[9] 趙培華.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河南省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8):167-170.
[10] 余婷婷,韓春蘭,徐廣成.遼寧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匯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2):141-144.
關鍵詞: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在不斷增強,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村社會也急需通過改革,改變經濟落后的現狀。只有改革才能促使農村擺脫貧窮和落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有必要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此切實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
(一)農村經濟產業化程度低,集約性差。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與過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鼓舞了農民,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還是以傳統人力生產作業的方式為主,農業生產中對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不足,同時,農業生產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產為主,農業生產集約性差。除此以外,農業結構也不合理,種植業所占比例過高,農民單一的從事農產品種植,鮮少涉及農產品的二次加工和銷售,我國農村尚未形成農產品的產銷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農村市場體系有待完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還包括農村市場的不健全因素,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點:1、農民觀念陳舊,缺乏進組市場的意識,同時,大多數農民參與市場當中都是以個體的形式,沒有形成一定的組織,此外,產品的銷售,主要是賣給政府,或者是其他個人,無法切實保證農民的利益;2、現階段我國農村農產品的交易方式較為落后,現代化水平低,農民從農產品中獲得利益主要依靠對農產品的生產,而農民無法獲得加工和銷售帶來的經濟效益;3、農村經濟落后,也導致了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缺乏和落后,無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例如,一些農村地區的道路崎嶇,阻礙了農產品進去市場,導致農產品無法進行流通。(三)農村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不健全?,F階段,政府財政有限,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也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導致我國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進而影響了農村的既得利益,最終影響了農村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自古以來,農民就被成為靠天吃飯的人,這是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同時,農業生產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若是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則會影響農產品產量,進而影響農民收入,還有病蟲害都會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
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政府要加大對“三農”問題的支持力度。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國家提出了“三農”的概念,可以說三農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的綜合素質,對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影響,甚至直接影響著中國民族的興衰。因此,在農村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貫徹落實國家的“三農政策”,加大對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幫助農村盡快完善基礎設施,重要要解決農村的水利問題,以及農村交通問題,幫助農民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特別是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為重要的是,要對農村市場的秩序進行規范,建立健全市場制度和準則,以此方可保證農村經濟朝著規?;a業化方向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還應該發揮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讓有需要的農民能夠順利融資,用于農業生產或是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購買先進的農機設備等等。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對農民的教育,通過培訓、講座、標語宣傳等方式,豐富和更新農民的農業知識和農業發展理念,讓農民充分認識和理解現代農業的相關內容與內涵,幫助農民從傳統型農民過渡到具有專業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能的現代型農民,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二)農村要積極落實政府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農業與生產力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想要解決這一現實矛盾,政府就要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改變農民個體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同時,還要改善農村資源配置,促使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首先,農民要轉變意識,與其他農戶之間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也就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鼓勵農民合作經濟,讓農民以農民組織的形式進入市場,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讓農民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農民自身還應該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加強學習,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及自己農業素養,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用科學、先進的生產技能進行農業生產,以便自己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這是由于城鄉之間長期的分離,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想要促進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政府就應該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促使城市中先進的生產要素能夠流入農村,提高農村、農民的地位,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工作,構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機制,促使城鄉之間實現商品、人才、資源的順利流通。此外,政府還應該擴寬農民的經濟來源渠道,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例如,對于創業的農民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引導,在稅收和政策方面給予扶持。
綜上所述,實現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間完成的,需要農民以及政府的長期堅持和努力,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職能,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國家的三農政策。
作者:周敏 單位: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引言
就目前來看,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城鎮化建設,造成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影響農村經濟水平提升。針對于這一點,必須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利用先進手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我國地方經濟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我國重點研究項目,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提升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推進各個企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村經濟和地理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企業建設。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說,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鎮化建設發展過于粗放。由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人們沒有按照相關規定的程序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加上城鎮化空間布局不夠合理。導致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更低和資金浪費的現象,這不僅僅影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合理性,對建設單位整體經濟效益也有非常嚴重的影響。而且我國城鎮人口較為密集,如果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城鎮化建設與人口密集程度之間的關系,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大大提升。2.農村人員流失速度過快。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條件下,我國大量農村人口向著城市化方向發展,大量農村居民離開農村去其他大城市發展。尤其近幾年,我國農村人口流失量大幅度提升,這不僅僅影響我國農業建設,對農村整體利益等方面也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就目前來看,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其他城市尋求發展,農村遺留下來的老幼婦孺并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的,加上農村醫療水平低下,人們出現疾病的可能性較高,種種外界因素限制新型城鎮化建設速度,直接影響農村經濟水平提升。
三、農村電子商務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
就目前看來,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對于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力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應深入分析農村電子商務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并按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城鎮化建設模式,嚴格控制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1.有效提升農民年均收入。農村電子商務的實施,能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各個城市商品高速流通的目的,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彰顯農民對物品定價的主導權。而且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實現農作物廣泛貿易的目的,對于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力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城鎮綜合發展水平提升。社會不斷發展,信息化商品貿易手段逐漸取代傳統商品貿易手段。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提升,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勢在必行。而且農村作為農也產品主要聚集地,開展電子商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產品貿易力度,對于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尤為關鍵。另外,開展農村電子商務還能夠提升當地商業地位,牽動當地服務業發展,使得人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顯著提高城鎮綜合發展水平。3.城市空間布局得以改善。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之一是從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集中式城鎮化,轉變為以小城鎮為中心的分布式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在其網狀結構和分布式配合下,改變傳統的城市空間布局,讓廣大農村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參與到大型的協同價值網絡中來,使大量農民、返鄉人員等在本地就可實現就業和創業,實現就地城鎮化,分擔大城市的壓力,使得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更加合理。4.保存城鎮固有特色。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提高農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給農村人口帶來發展理念和基本素質的改變,改變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解決“農村空心化”、“城市病”等經濟社會生態問題,找回農村發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夠保存農村已有的自然歷史文化遺產與民俗風情,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鎮。5.實現城鎮一體化建設要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農村信息化滯后的現狀?;谌找嫫占暗母咝?、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技術,推動城鎮要素流動、平等交換,以及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向農村延伸,加速城鎮資源自由、雙向流動,使農村地區依托電子商務實現由工業化帶動躍遷至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鎮“剪刀差”,推動城鎮一體化。
四、農村電子商務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通過上述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來說,制定合理的建設措施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在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理性的同時,保證電子商務在才農村得到廣泛的應用。1.將電子商務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有效結合。電子商務作為我國近些年來農村重點建設項目,確保電子商務建設規模對于提升農村經濟建設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時,將城鎮化建設要求與電子商務發展要求進行有效結合,在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嚴格控制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借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合理性。2.利用電子商務發展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眾所周知,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多種載體協調配合,加上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物流、通信和金融等方面的發展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這些行業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就從側面反映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有無可替代的作用。3.開展電子商務普及教育,提高人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視性。由于農村居民對電子商務的不夠了解,在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對相關人員組織電子商務綜合培訓,確保相關人員對電子商務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將自己所掌握的電子商務手段充分發揮出來,這對于減少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按照農村居民自身綜合素質創設合理的電子商務教育模式,確保相關人員再短時間內掌握電子商務相關知識,并將電子商務知識應用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當中,從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合理性。4.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保留城鎮固有特色。我國地域廣闊,各個城鎮歷史文化大相徑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按照城鎮地理環境制定建設目標,在推進城鎮經濟水平提升的前提下,保留城鎮固有特色。在實施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城鎮發展趨勢和自身文化素養選取適當的城鎮化建設模式,借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按照規定實施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形成鄉鎮人口聚集,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了解到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必須采取適當措施解決相關問題。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來說,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時,需要結合農村電子商務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電子商務發展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借以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鴻健,謝奉軍,王曉軍.基于區域特色的農村電商發展路徑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11).
[2]汪凡智.西北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現實意義[J].財會研究.2017(05).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發展規模較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在促進國民經濟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農村土地的流轉,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從而促進、提高農村現代化農業水平,推動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很多現代化的機械逐漸應用到了農業生產活動之中,這極大地提高了整個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水平。目前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甚至嚴重制約了整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國必須持續推進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工作,將農村現有土地進行集中化管理,進而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方面的作用,土地集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夠在很大程度提升農業規?;ㄔO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能夠極大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土地流轉政策落實的過程中農民可以“亦農亦商”,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很多農村土地資源出現了閑置情況。通過土地流轉政策實施,我國可將農村現有閑置的土地資源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充分發揮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的價值。此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還能夠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市場的“工業化”農場模式、市場的農民合作社等,這些創新出來的農業模式各具優勢,符合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步。
2土地流轉能夠發展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土地政策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在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時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大量農業機械的應用,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土地政策卻使我國農村土地呈現出零碎、分散現狀,阻礙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我國應逐漸推進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將農村土地進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F階段我國城鄉差距正在逐漸加大,很多農民都選擇放棄農業生產轉而進城務工,使農村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造成大量的農業土地被閑置。這不僅是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不利用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進而優化農業生產活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力。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享受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同時吸引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回鄉,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及人才。
3土地流轉可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土地流轉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土地流轉能夠實現土地的集中化管理,這不僅能夠促進土地的規?;洜I水平,而且能夠極大地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提升。土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推進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投資者能夠將土地集中在一起,這樣就為農業機械的利用提供了基礎,同時還能夠吸引大量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應用,進而推動整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土地流轉政策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業生產力,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實力,為農業經濟步入市場打下堅實基礎,讓農村經濟充滿發展活力。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同F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穩步推進農業向市場化方向發展不經濟可以推動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農業產業的市場化可讓農業生產更加契合市場的實際需求,讓農業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產品,進而吸引大量市場資金進入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從而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