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3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農業發展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原特色農業;特色;高效;規模;區域;云南省
隨著國家對農業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農業進入觀念變革、機制創新、結構轉型、產業重塑的關鍵時期[1]。發展特色農業一直是國家乃至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現在特色農業模式大致可以分為3類:一是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要特色的耕地資源短缺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種植和荷蘭花卉園藝為代表。二是以大范圍使用農業機械代替勞動力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為主要特色的勞動短缺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三是以中小農場經營為主,注重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為主要特色的土地勞動力適中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2]。云南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及人文資源優勢,但云南特色農業還處在一個緩慢發展的階段,與日本等特色農業大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為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特色農業體系。特色農業的性質及消費定位不同使其在發展中有別于普通農業,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區域特色性、更為全面的產業融合性、更迅速的農業信息傳輸性以及更為精確的市場導向性,從而被人們所接受,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并最終創建一個可持續的高質量農業生態系統。特色農業在現在諸多的學者定義中可概括為:特色、高效、規模、區域[2]。本文從這4個方面進行展開,來分析云南高原特色農業。
1特色
特色本質上是相對而言的,在比較中形成差異與特色。當然這種特色的定義不只局限于種植品種及品質的特色,而是特色農業的生產、銷售、管理、運輸、服務等有別于其他農產品的地方?;诳评盏摹妒袌龉芾恚悍治?、計劃、執行與控制》,可以將任何一種產品分為3個層次:核心利益、有型產品、附加產品[3],普通農產品的價值結構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滿足的是人們最基礎的生理需要,而特色農產品的定位應為更高階層的產品,所以它不單是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還應該潛在地滿足人們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農業只有抓好以高品質為基礎,以特色的區域品牌發展,才能真正做出農產品的特色。將當地的民族文化與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農業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當然,產品的品牌建設必須以產品極高的質量為基礎。
1.1品質特色
現在云南許多特色農產品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便是生產加工小而散,難以把控在優質農業生產區生產農產品的品質問題。在云南許多優質農作物產區很多都還是個人或者小作坊在進行農產品的生產,由于沒有統一的加工規定、科學的養殖及加工技術,導致一個產區內的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地域品質標識。因此,只有強化優質農業生產區域內的集體組織管理,以質量控制為核心,才能突顯出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優勢。如統一產品銷售渠道、標定產品生產流程及標準、嚴格監管、構建淘汰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才能保障優質農業生產區的產品質量,形成一個優質農產品的地域標識,為該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的認證標準主要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3類,食品質量管理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國農產品大多數仍處于無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較為全面地提高我國農產品品質,不僅需提高國家對于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認定的標準及處罰力度,還要解決我國農民生產力分散及種植水平低等問題。小農種植在當今農業發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學性,一個有效的農業合作組織對于特色農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農業組織化進程,使用統一的科學種植方法來管理特色農業,特色農產品品質才會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個特色農業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場、吸引消費者、提高效益的關鍵所在。針對農業品牌的建立,筆者認為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從農業鄉土中來,也應回到農業鄉土中去,只有實現這樣一個循環才能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贏。法國以農業標準化建設為基礎,結合傳統文化及地方資源優勢制定了“原產地命名控制”認證體系,即AOC認證標志。它體現了農產品與其產地之間的密切關系,有著AOC認證標志的農產品在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種養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品質優良可被消費者長期認同。云南在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認證體系,將區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區域品牌,提高產品的文化底蘊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眾多的少數民族和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構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將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與特色農產品聯系結合起來,汲取當地民族文化內涵以優質的農產品為基礎,樹立自己的農業區域品牌,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產品的文化競爭力,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形成潛移默化的產品形象,還間接地保護與宣揚了當地民族文化,使文化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2高效
特色農業必定是一個高效農業。它不僅要求農業投入與回報的高效,還在于特色農業與其他產業及相關市場需求聯系的緊密性,品牌塑造與宣傳的有效性等最終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統?,F在大多數的特色農業示范區都呈現過度設施化及分散化的特點[4],這代表的只是一種科學先進的種植方法,并不是一種實用高效的種植方法,對于農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借鑒意義。對于特色農業“高效”,首先抓住現在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消費心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合理利用當地現有的自然資源,適當使用科學農業技術。一方面,“高效”的定義在于農產品與消費需求的緊密契合。由于我國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的飲食消費需求結構有了由量到質的轉變,現在消費者追求有機、綠色的精品農作物,但是許多農產企業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農作物的高產量,而沒有以一個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農業的高效,高效農業一定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積極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在保證安全綠色有機的基礎上提高產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義還在于一份優質農產品從產出到被消費者積極接受的整個過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農業為例,日本是公認發展精品農業與高效農業最好的國家之一,日本農業致力于提高土地生產效率與農產品附加值,屬于耕地資源短缺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它的高效不僅體現于單位耕地的高產量,更體現于質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蘊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農業擁有高效嚴格的農業管理體系、高速發達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帶有區域特色的“區域品牌”戰略體系等。云南高原特色發展可以借鑒日本特色農業發展經驗,云南地處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區,垂直氣候明顯,生態環境優良,為農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民族文化為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但是因為地形復雜、優質的農作物產區面積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時,還應兼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態及文化資源,建立與市場緊密聯系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3規模
特色農業因產品經濟價值較高、市場需求較普通農業小、供需彈性較大,所以種植規模更容易受到市場供需波動的影響。特色農業必定是規模化、集約化統一管理的,因而規模較小、管理分散的農業難以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但特色農產品經濟價值較高,故會出現盲目擴張規模的現象,需要嚴格根據市場消費規模動態控制特色農業生產規模。特色農業有別于普通農業,主要在于一部分對農產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農產品規模是“寧取仙桃一個不要爛杏一筐”。如果供過于求,再特色優質的產品也成為爛杏一筐。近幾年的瑪卡跟風種植導致瑪卡白菜價等案例表明,許多特色農產業沒有一個統一有效的規模調控機制,造成了農民沒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負”。特色農產品不同于普通農產品擁有廣大的消費需求,特色農產品滿足的是小眾人群特色或高質量的需求,所以特色農產品更需要一個有效的調控機制,保證特色農產品的供需平衡及產業的穩定發展。以日本農協為例,日本農協會對轄區內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區域發展做出科學合理規劃,并且農協長期規劃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規劃,以指導未來農業發展[6]。在農業規??刂祁A測方面,雖然有國家宏觀調控,但在基層還未建立健全統一專業的農業規模調控機制,普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機構無此類調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動態的規模調控機制,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基礎上,政府對于市場實際供需情況預測種植規模,在供需不平衡時預警進行適當動態調控。
4區域
云南省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氣候,多元的農業區域有利于農業層次化、多元化發展。特色農業區域布局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布局過程。在高原特色農業區域選定上,首先,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基于云南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多樣發展多樣化農業,但不一定利于特色農業發展,因為云南地理氣候多樣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說法,其實適宜規?;l展特色農業種植的區域較少,在區域選擇上可由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選址及種植的合理性及發展潛力進行專業評估,然后再進行規模開發。其次,特色農業區域選擇應考慮到消費市場和產業鏈集群情況,發展特色生鮮農產品,必須考慮選定區域的物流輻射范圍內的市場接受需求情況[7-8]。
5結語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農業經濟
1影響因素
研究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基本發展情況發現,內蒙古特色經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形成了特殊的農業經濟建設環境。從社會發展情況看,在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傳統農業經濟得到了適當的改造,當地政府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并且在政策支農和政策惠農方面做出了適當的努力。同時,在國家的帶領下,內蒙古地區加快了分層次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步伐,一定程度上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促使高新技術在農業經濟建設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農業綜合生產力明顯提升,多功能性農業經濟建設體系成為農業經濟建設的主要發展目標。此外,在內蒙古地區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高度重視質量安全和制度創新,并且對地區特色農業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力求能夠充分彰顯出特色區位優勢,為特色農業經濟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這些實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為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對特色經濟建設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內蒙古地區探索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明顯的消極影響因素,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仍然相對較為明顯,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實踐探索中面臨著來自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的雙重壓力,農業經營體制受到一定的限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不夠完善,無法實現集約化生產,農產品加工和利用效率偏低,再加上水資源短缺和難以實現優化利用等問題的限制,導致當前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發展效果并不理想,還需要針對特色農業經濟建設進行深入的探究。
2構建特色農業經濟的優勢
內蒙古地區在構建特色農業經濟方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區位優勢主要從自然優勢和社會優勢方面得到適當的體現。首先從自然優勢方面看,內蒙古地區疆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具有適宜農業發展的氣候環境,能夠為特色農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草場面積8666.7萬hm2,并且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積占比相對較高,為6818.0萬hm2,土地類型也多種多樣,如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地等,能夠支撐多種不同模式的農業經濟建設。內蒙古地區地處中溫帶,具有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能夠為地區特色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從社會區位優勢角度進行分析,內蒙古地區當前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因此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在工業不發達的情況下,環境污染也相對較少,能夠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研究發現,現階段內蒙古地區在開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仍然使用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農藥、化肥等使用率都偏低,環境污染程度小,并且在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的情況下,當地形成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本較低,能夠為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提供相應的勞動力保障,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整體建設和發展水平。
3發展模式
內蒙古地區農業特色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在對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多種不同類型的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增強發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農業經濟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支撐。下面對4種不同的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力求能夠為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開發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3.1精品農業發展模式
精品農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將特色農業經濟打造成為全新的系統化產業工程,并且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市場農業高效優質生產,力求能夠形成品牌效應,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結合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能夠看出蒙牛、鄂爾多斯、草原興發和鹿王等多個知名農產品品牌的形成就是精品模式作用下的結果,能在創造我國北方綠色食品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1]。
3.2高效農業發展模式
高效農業發展模式也是特色農業方面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內蒙古地區探索特色農業模式的過程中,立足于各盟市旗縣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對國內外市場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市場需求開發農產品的全新規?;r業發展模式。借助高效農業發展模式的構建,能夠促進優勢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農業建設功能得到全面開發的基礎上,農業產業鏈也會得到適當延長,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系統分析當前內蒙古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發現可以將高效農業體系的構建集中在肉蛋奶、葡萄和蘋果等農產品產業化領域,進而打造名牌產品,搶占市場份額。
3.3科技農業發展模式
科技農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借助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廣泛應用,嘗試打造高效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開發多樣化的農業功能,并積極推進農業制度改革,對農產品生產模式進行全面優化創新,爭取在推動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對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精準農業和有機農業等生產模式的開發,在充分利用內蒙古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保農業經濟建設取得理想的發展成效。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可以加強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地區、陜西秦嶺地區的聯系,打造中蒙藥和生物工程技術基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確保在先進技術的支持和引領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發展成果。
3.4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在我國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的基礎上,綠色農業發展模式也成為內蒙古地區在打造特色農業經濟過程中的主要選擇,在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影響下,當地政府部門不僅要致力于綠色農產品的開發,并且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爭取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無公害的農產品[2]?,F階段,在農業無公害種植和養殖方面,內蒙古已經做出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借助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構建,在市場上形成了特色優勢,對農產品的合理化銷售產生了相應的積極影響。
4發展措施
在對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發展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加快特色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進程,還應該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優化措施的探索,有效促進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在新時期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4.1加強組織領導,增強發展規范性
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發展不僅是理論研究界重點關注的問題,并且也是需要反復實踐驗證的問題,因此要想促進各項特色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措施的落實,就應該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全面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在建設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規范化發展[3]。只有發揮政府組織領導部門的宏觀調控、政策導向等作用,才能夠促使內蒙古地區各個盟市旗縣都能參與到特色農業經濟建設和開發活動中,推動內蒙古地區全面探索現代化農業建設和發展道路。同時,發揮組織領導的作用,還能夠對各地區農業建設發展資源優勢等進行科學的評價,進而制定合理的規劃方案,督促各盟市旗縣在經濟建設方面付諸實踐,確保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特色農業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爭取能夠創造出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4.2引入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高新技術在特色農業經濟建設方面的廣泛應用,是改善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現狀,促進整體經濟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內蒙古地區探索特色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作為依托,著眼于內涵式發展,不斷嘗試將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開發實踐中,確保能夠優化農產品加工和營銷,實現農業生產與銷售的整合,進而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基礎上,增強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為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系統優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在全面推進科技研發并引入先進技術的情況下,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建設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技術支持,從而在新時期取得理想發展成效[4]。
4.3優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經濟現代化建設
服務體系的構建在特色農業經濟建設方面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結合內蒙古地區特色農產品開發實際情況,對服務體系進行優化創新的基礎上,要從多角度為特色農業生產模式的構建創造條件,進而加快特色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一方面,可以積極探索高效率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對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進行完善,探索電子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體系,實現對農產品銷售的有效拓展。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培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性,并借助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構建,對農業服務模式進行創新,爭取能夠打造三位一體的聯合服務模式,實現對特色農業生產資源的整合應用。
4.4扶持經濟主體,發揮帶動作用
經濟主體的帶動作用對內蒙古地區特色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有著相應的積極影響,因此在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情況下,可以加強對經濟主體的扶持,爭取能夠借助龍頭企業的力量帶動農產品基地的建設,優化內蒙古地區農業生產結構,在對產業關聯度進行強化的基礎上,爭取能夠逐步實現一體化經營發展的目標[5]。同時,也應該借助扶持經濟主體,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經營模式的構建,為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潛力;評價;保定市
中圖分類號:F327;F592.7文獻標志碼: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閑農業的相關概念界定
休閑農業的概念最早在《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休閑農業,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種概念。綜合來看,休閑農業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經營者依托農業產品與服務,集休閑、觀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體的新型產業,達到讓消費者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是傳統農業內涵與外延的充實擴展[1]。
2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休閑農業發展的潛力來自于所在地區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社會基礎,以及鄉村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地區的資源、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為此,利用層次分析法、1~9標度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構建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以保定市休閑農業為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統計年鑒》、保定市信息統計網站等。為了確保評估的準確性以及可操作性,對于搜集不到的數據,采取了選用該指標相鄰兩年的平均值。同時,為了便于計算,對各項指標數據采取了無量綱化處理。令Yit=Cit/Ci0,其中Yit為該指標第t年的數值,Cit與Ci0分別為該指標第t年和基年的統計數值。
根據各個年度該指標的數據值以及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為:
Zt=∑Wi×Yit(1)
其中,Wi為要素層各指標的權重,Yit為要素層各指標在第t年的數值,Zt為第t年指標層各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值。如果Zt+1≥Zt,則表明該地區休閑農業具有發展潛力,反之則不然。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程度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鑒于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因素的多樣化,明顯看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地區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為此,綜合考慮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結合統計數據分析,針對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行業指導,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組建市級休閑農業協會,完成與北京、天津休閑農業協會對接。創新農業營銷模式,利用網站、雜志、電視、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宣傳保定休閑農業?;I劃和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2)合理開發資源,注重內涵建設。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優勢,保定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此,要將其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風情,強化特色創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休閑農業示范點。
3)完善農業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現有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農事體驗、度假休閑服務。鼓勵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展,創新休閑農業精品路線,推動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 張莉俠,馬瑩,談平.都市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1):44-46.
關鍵詞 休閑農業;現狀;對策;陜西隴縣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資源,結合旅游業,為消費者提供娛樂、觀光、度假、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發展生態環保農業的新途徑。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對于突破農業發展瓶頸、進一步拉動消費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十分重大[1-2]。
1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相較其他縣區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大體經歷了2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1996—2005年,為起步發展階段,主要開展了以關山草原和龍門洞等為主的觀光旅游活動;第2階段:2006—2012年,為迅速發展階段,大力開發了以秋菊山莊、八渡民樂園、溫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建設。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建設休閑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使隴縣休閑農業的規模及整體檔次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滿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礎上,隴縣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閑方式、農家生活與農事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
2 隴縣休閑農業主要模式
2.1 農家樂模式
以東南鎮演峪山、東興村、溫水鎮團結村、天城鎮馬曲村新農村獨家小院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農家樂休閑農業模式,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唱農家曲、賞民間工藝等內容的農家休閑娛樂活動,可使游客真實體會農家樂休閑農業帶來的快樂。
2.2 民樂園模式
以溫水鎮溫溪度假村、八渡鎮高樓民居園、秦嶺西鱗鮭漁樂園等為代表的民樂園模式,集垂釣、餐飲、娛樂、住宿、賞景等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樂園帶來的歡樂。
2.3 草原模式
以關山草原、關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旅游休閑農業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體舞、篝火晚會、騎馬、射箭、滑草以及看藍天白云和風吹草地見牛羊等內容的旅游休閑活動,可使游客盡情體驗廣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帶來的生活樂趣。
2.4 自然景觀模式
以龍門洞、藥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龍殿等旅游圣地開發的自然景觀休閑農業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隴縣龍門洞、藥王洞,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輝映,瓊樓玉宇高懸崖壁,山間飛禽鳴聲不絕,林濤樹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打鬧,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招惹游客。景點游人以賞景、燒香、祈福、游玩等內容的休閑度假活動,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園區示范模式
以縣城北坡千畝油桃園為主的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楞晨輝現代農業科技園、溫水坪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閑農業模式。為游人展示設施蔬菜、設施瓜果、名特優新品種、農業新技術以及旅游無公害農產品的研發等內容的生產情況,讓人們在休閑游玩中通過觀光、互動、采摘、品嘗、營銷等方式,可以極大地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陶冶情趣,親身體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隴縣休閑農業投入總資金8 6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年綜合經營收入達5 580多萬元,極大地推進了隴縣向建設“區域商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休閑度假勝地、最佳人居環境”為一體的寶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態花園城市邁進步伐。
3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隴縣的休閑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度假山莊、民樂園、旅游景點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新格局,吸引了縣內外大批游人前來休閑度假旅游,極大地促進了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隴縣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規劃不科學、素質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了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3.1 思想認識不深入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促進農村和諧發展[3]。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沒有深刻認識到休閑農業的本質特點,一味地發展旅游業,沒有很好地利用當地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實際上形成了娛樂休閑產業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農村自然景觀,單純地搞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經營毫不相關,沒有形成特色,這其實背離了發展休閑農業的初衷。還有一些地方盲目認為發展休閑農業就是辦“農家樂”,致使“農家樂”成規模增長,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導致經營效益較差,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3.2 從業人員素質過低
專業人才是一個產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與支撐。隴縣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多為農民,高素質、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調查發現,隴縣關山草原、秋菊山莊、溫溪度假村等地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40歲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響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事休閑農業設計與規劃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論功底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實踐經驗不足是目前該縣從事休閑農業發展人員的通病。正是由于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從事休閑農業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無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運作。
3.3 整體規劃缺乏科學性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向往生態、綠色、休閑、娛樂、健康需求的回歸,投資人普遍看到了發展休閑農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在沒有很好結合當地區位、交通、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等特點以及未能徹底進行系統的市場調查分析和合理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項目、做規劃,盲目發展休閑農業,沒有形成特色,導致同質化傾向嚴重,競爭力不強。如東興的農家樂、八渡高樓村的民樂園等,剛開始人氣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觀,現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經營不景氣。
3.4 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隴縣是山區農業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經濟基礎脆弱,當地政府在發展休閑農業的資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閑農業配套服務跟不上,如關山森林公園的高爾夫球場建設、秋菊山莊的水上樂園和跑馬場建設等項目,因資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務配套設施更是無從談起,限制了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
3.5 對外知名度不大
隴縣的休閑農業景點給人總的印象是除過關山草原、龍門洞這2個大的旅游景點外,其他休閑農業景點名氣不大,知名度不高,外來人員參觀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縣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
4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為保障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認識到休閑農業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4]。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就是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將潛在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綠色、生態、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部門應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集中精力,把發展休閑農業擺上議事日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
4.2 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強化從業人員思想、道德、技能、服務、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是加快隴縣休閑農業發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休閑農業管理部門要加大從事休閑農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對休閑農業技術、管理人才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安排人員學習培訓、外出考察等活動,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從而使服務上水平、效益上臺階。
4.3 周密分析,科學規劃
首先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突出特色的原則,強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條件的先發展,有優勢的快發展。在休閑農業建設的總體規劃下,結合當地自然、文化、農業產品的特性,發展定位、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等,堅持合理配置資源,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產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認真調查分析隴縣的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等情況下,明確區域功能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熏陶,重點是將文化特色與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特色亮點。一是要突出資源特色。如溫水鎮利用獨有的水資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閑度假村建成有規模的垂釣中心,讓人們體驗到江南水鄉的味道。二是突出農業特色。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特色農業西瓜、草莓、蔬菜等,讓游客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如隴縣的皮影、馬勺臉譜、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做大、做強、做精旅游業。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打造隴縣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4.5 拓寬渠道,加大投資
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重點投資;各銀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閑農業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減少手續,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勵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大型企業或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開發。
4.6 加大宣傳,促進營銷
為擴大游客市場,增加營銷收入,在抓好內在質量建設的同時,就得千方百計地提高隴縣休閑農業景點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議論氛圍;二是每年舉辦隴縣休閑農業參觀旅游活動,擴大影響,吸引游客;三是加強與縣內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以招攬更多的游客。
5 參考文獻
[1] 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國君,江杭燕.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09(23):5-7.
【關鍵詞】 海南 低碳 休閑農業
低碳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低碳農業、低碳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
1 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
海南省旅游市場廣闊,旅游業發展十分興旺,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在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了海南島休閑農業項目,如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海南農墾萬嘉果農莊等。2009年4月,在海南考察時提出,海南要加快發展熱帶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旅游休閑農業,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2009年12月,國務院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海南島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海南島休閑農業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2009年底,海南省休閑農業發展局在海南省農業廳正式掛牌成立,是海南全國第一個設立休閑農業發展局的省份。并組織編制了《海南休閑農業規劃2011-2020》,至此島內休閑農業邁入了有組織、有規劃、有方向的科學發展階段。海南休閑農業初步形成了北部區域、南部區域、東部區域、西部區域和中部區域五大休閑農業區。據統計,2010年海南島有休閑農業園區133個,吸納1.45萬人就業,年營業收入1.32億,全省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達2萬人,休閑農業園區農民的年收入達7550元(遠遠高于當地農業的年均收入)。
為了加強休閑農業園區特色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為海南省休閑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真正起到典型示范帶頭作用,2011年以來海南省農業廳先后兩次評定“海南省休閑農業示范點”共68個。在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中,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海南農墾萬嘉果農莊入選“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4)”;保亭縣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1);興隆熱帶植物園、三亞小魚溫泉、甘什嶺檳榔谷、文昌龍泉鄉園、三亞南天生態大觀園、三亞蘭花世界、保亭呀諾達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1、2012)”;小魚溫泉、保亭檳榔谷、龍泉鄉園、南天生態大觀園、開心農場、蘭花世界、香世界莊園、檳榔河、澄邁縣金源花園、羊山休閑公園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園區)(2012)”;海南環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線路入選“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十大精品線路”(2012)。全省休閑農業呈現持續快速發展。
2 海南發展低碳休閑農業的SWOT分析
通過SWOT分析法系統全面的了解海南島低碳休閑農業發展的優劣勢以及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為海南島低碳休閑農業發展對策與建議做指導。
2.1 優勢(Strengths)
區位優勢。海南島位于我國的南端,正好處于泛珠三角“9+2”與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為了更加凸顯自己的區位優勢,海南島在旅游基礎設施方面投入顯著改善,有美蘭、鳳凰兩大國際機場,已開通粵海鐵路與東環高鐵,公路以“三縱四橫”為骨架連結各個市縣,公路密度居全國第三;水路方面,有新港、秀英港、三亞港口。完善的立體交通網,基本上滿足游客“進得來,出得去”的需要[1]。
資源優勢。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大島、最大的海洋省,海南島具有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優勢,是我國難得的一塊熱帶寶地,水資源人均擁有量全國第一,素有“天然大溫室”、“百果園”之美譽。海南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到處充滿了陽光、海水、沙灘和椰樹,成為人們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理想去處。海南島人文資源獨特,有黎苗族聚集地、又是著名的僑鄉,有獨具特色傳統工藝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傳統農耕文化。截至2012年底,海南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態村13660個,約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58.6%?;旧蠈崿F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生態環境優勢。海南生態環境優越,被稱為生態島、健康島、長壽島。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示范省。截至2012年底,海南森林覆蓋率達到61.5%,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綠島”。海南島生態系統多種多樣,生物種類豐富多彩,海南生態環境指數達92.66,居全國第一。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一、二類海水占82.2%。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海南已成為人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和居住生活的首選目的地之一[2]。
農業產業優勢。海南農業產業體系涵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曬鹽業等多種行業,熱帶作物、特色花卉、冬季瓜菜等特色農業享有盛名,南繁育種更是海南獨有。海南島努力打造全國人民冬季的“菜籃子”、“果籃子”生產基地。2010年,全省農業增加值達到539.3億元,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種、熱帶水果、天然橡膠、畜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8%和80%;噴滴灌節水農業面積達到85萬畝;使用沼氣農戶達35.6萬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20家,入社農戶10.2萬戶,帶動農戶31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2.2 劣勢(Weaknesses)
資源和環境的制約。由于地處南海,與大陸隔離,海南島生物種群比較單一,整個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以及自我恢復能力較弱,另外還有受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影響,因此,海南島也是一個資源與環境脆弱易損型島嶼。2005年的“達維”號臺風給海南農業帶來了704.16千公頃的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68.67億元[3];2011年的“納沙”號臺風給農業造成了164.97千公頃的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58.14億元。
政策和法規的制約。休閑農業是一個融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等多種產業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其經營管理涉及農業、旅游、環境、工商、質檢、建設、國土、公安等眾多政府部門,但還沒有針對休閑農業管理的統一標準,尚未制定明確的法規和制度;有利于低碳休閑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有關低碳休閑農業的稅收、貸款、用地、工商、衛生、食品等政策也無明確規范。由于政策激勵機制不完善,發展低碳休閑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存在的困難,影響了發展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地束縛了海南低碳休閑農業的規范、健康和平穩發展。
低碳農業和旅游技術制約。目前,海南休閑農業園區對低碳經濟重要性認識不足,低碳技術水平不高,制約低碳農業和旅游的發展。一方面,對低碳技術的科研投入不足,支撐、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標準比較缺乏,成熟的技術比較少,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成熟的低碳技術,如農村綠色能源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立體種植技術、畜禽魚健康養殖技術、農業生態保護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低碳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節能減排技術、旅游節能減排技術等,由于推廣應用不到位,影響了低碳休閑農業的順利發展。
管理和服務的制約。現階段,海南休閑農業園區基本呈現“小、散、弱、差”的局面,大多為雷同的產品形式,缺乏地方特色,精品極少,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各園區之間很容易被代替。經營方式單一,開發深度不夠,產業鏈條殘缺,市場競爭能力較低,抗風險能力差。市場促銷普遍薄弱,信息渠道少,與旅行社配套連接不夠。島內休閑農業園區從事經營管理、技術人才的不足,從事服務的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服務意識較差,缺乏相應的知識、技巧與經驗,影響休閑農業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4]。
2.3 機會(Opportunities)
以政策支持為契機。海南省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一省兩地”的發展戰略,明確把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旅游業作為海南的支柱產業。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推動熱帶特色農業與旅游相結合,制定實施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支持計劃。2010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低碳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海南建設成為一個以旅游休閑低碳產業為主體,以低碳能源為載體,引領國際低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2012年12月,海南省被列入國家低碳試點省,成為我國綠色發展的先行地區之一。這為低碳休閑農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
以社會認可為契機。海南島低碳休閑農業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支持。發展低碳休閑農業可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旅游扶貧,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延伸島內現有的產業鏈,改變瓊南熱、瓊北冷與沿海熱、腹地冷兩個旅游發展不均衡現象。二是農民的支持。發展低碳休閑農業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帶動當地居民的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旅游者的支持。旅游者開始返璞歸真去鄉村體驗自然野趣,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越鮮明的地區越受旅游者青睞。
以旅游業發展為契機?,F階段,海南省觀光旅游業十分成熟,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從2008年的2060萬人次增加至2012年的3320.37萬人次,年均增長12.5%;旅游業收入從2008年的192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79.12億元,年均增長17.2%。旅游業的發展為低碳休閑農業的旅游帶來如下契機:旅游業形成的穩定消費市場將為島內低碳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客源;先后建成了13660個文明生態村以及旅游基礎設施將為島內低碳休閑農業發展降低開發成本;旅游業發展的地區如???、三亞有著較豐富的才與管理經驗,為島內低碳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以節慶舉辦為契機。海南在旅游節慶方面,每年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特色節慶活動,如海南島歡樂節、中國三亞天涯海角國際婚禮節、換花節、黎苗三月三、東南亞風情狂歡節、端午龍舟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儋州中秋調聲民歌節、三亞南山長壽文化節等。這些富有地方特色旅游節慶的舉辦,吸引了來自游客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為島內低碳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2.4 威脅(Threats)
農業生產對資源與環境的威脅。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水的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的質量下降,污染了水體和土壤。農用膜的使用逐年上升,造成固體物污染,土壤板結,質量下降。這些都間接的增加了碳排放。牲畜糞肥污水等廢棄物,很多沒有處理隨意堆放或者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農業環境。加工業“三廢”污染,鎘、砷、鉻、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使農產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脅,并導致嚴重的地下水資源污染。
旅游業和房地產業對資源與環境的威脅。旅游資源不合理利用導致休閑農業景區自然生態失衡,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等。休閑農業規模擴張,致使旅游活動中產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隨之增加;公眾環保意識缺乏更使得鄉村環境污染加劇。眾多旅游房地產項目低水平開發,不顧長遠的社會、生態和環境效益,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粗制濫造的旅游房地產項目,帶來了鄉村景觀環境破壞,使休閑農業園區形象受到嚴重損壞。
旅游危機管理機制還不健全。旅游危機具有突發性和持續性的特點。目前海南低碳休閑農業面臨的危機主要有臺風、山洪、農藥殘留、社會治安、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游客的恐慌、投訴和不滿,嚴重影響海南的形象。而海南目前應對旅游危機的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對于一些山區或農村休閑農業園區突發事件還缺乏快速反應機制和措施,服務總體水平偏低,救治能力嚴重不足、重大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不強等。
周圍省份休閑農業發展的威脅。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受到島內其他類型旅游形式的威脅,也受到了島外周邊省份休閑農業的挑戰。海南島休閑農業起步晚,底子薄,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還不完善,與省內一些風景名勝區還存在很大的距離;另海南城市人口比例相對較少,游客規模還難以與國內發達地區如廣東、北京、江蘇、四川相比,休閑農業發展還相對比較滯后,差距還比較大,發展整體水平在全國還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3 分析結論
通過利用SWOT分析方法,對海南低碳休閑農業發展的環境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可以得出在低碳經濟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海南低碳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優勢與特色明顯。整體上海南低碳休閑農業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大于威脅。當前應抓住機會,應對威脅,利用優勢,逆轉劣勢,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低碳休閑農業,走特色化、規范化、精品化、低碳化經營道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金俠鸞,過建春.海南省休閑農業的SWOT分析[J].農業科技通訊,2008(10):20-23.
關鍵詞:福建??;創意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017-03
意農業來源于19世紀90年代后期,在農業技術創新的背景下,全球各國的創意農業迅速地在全世界擴展。在創意產業邏輯思維的影響下,把人文要素與科技有效地結合起來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整合農業資源,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更新傳統農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就是現階段人們所稱之為的創意農業。創意農業的最大特點在于運用創意的智慧將文化、科技、農耕藝術結合起來,再配合市場的運作,為農業和農村進一步發展提供有效的發展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福建省在新的一輪的農業發展當中,也正朝著創新產業化發展,面對農業的改革,如何走一條農業的提升道路,對于福建省是一個關鍵的契機。
1 福建省創意農業資源要素分析
近幾年來,福建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生態省建設的基礎上,十分重視加快發展以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為代表的新型功能性農業。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受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福建省農業出現了新型的發展方式,創意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賦予了現代農業新的內涵。
1.1 自然資源豐富 福建省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島嶼港灣,陸域地形復雜多樣,農業氣候資源特殊[1]。截至2015年,福建省的山地與丘陵大概涵蓋了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覆蓋率達65.95%,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福建省的水資源豐富、作物的品種也較多,為進一步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福建省作為海邊的省份,所擁有的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福建省水產品的產量、以及水產品的出口數量在我國排名前三。福建省的植被類型較多,因此也讓福建省具有了發展更多類型休閑農業產業的優良條件。
1.2 文化資源多彩 福建省是一個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有著獨特的媽祖文化、茶文化、朱熹文化、惠安女文化等。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孕育著整個福建。再者福建還有者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資源,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文化歷史,造就了福建獨有的九大資源:海洋、茶、土樓、海上絲綢之路、溫泉、廟宇、生態、臺灣、華人華僑;還有廈門鼓浪嶼、福建土樓、清源山、三坊七巷、上杭古景觀點,因此福建省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目標:“把福建省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1.3 區位優勢明顯 福建省地理區位較為優勢,與臺灣海峽隔海相望,北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大陸沿海經濟帶重要部分。在中國大陸區域的經濟發展布局里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建是大陸跟海峽東岸臺灣地區最近的地方,臺灣的群眾大約有80%隸屬于福建祖籍,也有著和海峽東岸加強交流和合作的優勢。改革開放之后,福建省運用臺灣商人的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等等活動方式招引臺灣商人來福建省內投資創業。
1.4 特色產業強勢 最近幾年以來,福建省以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為名,就當地特色農業為基礎,大力宣傳特色產品和優勢農業,慢慢形成了福建省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3條特色農業產業帶,分別是:高優農業、沿海藍色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等。泉州永春的蘆柑、福州的橄欖、莆田的枇杷、福州連江的水產、南平建甌的竹筍、三明浦城的薏米等都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農產品[2]。
1.5 發展機遇良好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的《福建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省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將達到4 310億元,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66%。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布局,將構建7條特色農業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扶持發展休閑農業,培育發展創意農業,優化休閑農業布局。
2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2.1 農產品營銷創意 創意農業衍生的直接表現就是創意農產品。憑借著農業和農產品的不同創意,對農產品進行改造,使得農產品后期價值大于前期價值。創意農產品大概可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1)發現農產品的不同功效,讓農產品不只是作為農產品出現在生活中;(2)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方法,使農產品的外形改觀,味道以及顏色變化等,讓農產品的外形與時俱進,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3)帶入文化藝術的素材,豐富藝術內在。營銷創意的模式大概有以下4種:節慶營銷、品牌營銷、文化營銷、網絡營銷;進一步使用營銷創意帶入到農產品的日常售賣中,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營銷農產品的方法。
2.2 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模式前提是需要項目所在區域具有一個或者多個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與農業文明的積累與聚集。把傳統民俗文化作為根源,萃取較主要的優勢,對應吻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根據該項目所在區域的需求,依據休閑旅游文化,建立根據民俗文化休閑的發展趨勢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項目所在區域的很多地方有著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可以作為創意開發點的文化元素也很多,可是有些文化元素也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項目所需要的是可跟隨現代趨勢、跟隨現代的理念和現代大眾消費需要的文化元素,這才應該作為最完美的文化元素。而我們面對這些文化元素,也不是應該只是想著復制以前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而應該帶著“創造未來遺產”的希望,對舊時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進行改造,達成創新到傳承的理想。
文化創意型比較適合運行于有著特色的文化傳統的農村。只有是傳統的農村文化繼承地域,才可以是農業科技示范地域。
2.3 生態創意 生態創意模式不僅局限于自力更生的生產,而是標示出農業的生態功能,把綠色產業、綠色資源、綠色文化、綠色家園進行整體的考量,普遍地推進,構建出“山、水、城、林”為整體的體系,人類與自然友好合作的現代城鄉生態體系,促進“生態鏈”和“文化場”的形成。運用農業把高速公路等存在污染的地區和人類居住地分隔開來,創造安靜、干凈的居住環境。運用農業當做城市景觀,種植有機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所需的農作物,如福建省金霞生態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利用四周豐富的農業資源,打造了一個有著綠色農業傳統餐飲和休閑農業生態旅游的特色農場―清境桃源生態農業觀光園。
2.4 節慶創意 節慶創意主要是農業生產活動和開發相結合的節慶活動,依托在地資源、當地文化、民俗風情將其與當地主導產業相融合,開展傳統節日的慶典。借此推動旅游、會展、貿易和文化等發展。農業節慶創意是體驗式c消費式相互結合的農業創意類型,其中休閑娛樂功能尤為顯著,這是農業和文化演出合作的一種創意。通常兼備玩耍、觀賞和教學等多項功能。農業節慶創意模式開發應該屬于創意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利用組織節慶活動,來提高農民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推動農產品的市場銷售,主要包括民俗文化類節慶、農作物類節慶、動物類節慶、綜合活動開發類節慶。
2.5 農業產業創意 農業產業創意模式核心在于獨特農產品的創意啟迪。把超出于傳統思維的創意行使于農業的進一步開展,追求原生態、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同時又帶入創意文化元素,跟隨現代所貫徹的健康為主、質量為先的消費追求,把原本的特色農產品進行質量和招牌名氣的雙重提升,賦予與農產品當下年代的的聲譽標示,再與農村的地理相結合,形成“特有產地的特有產品”實力品牌,達成創意農業的效率至大發展。
3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的特征
當前,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處于剛開始啟動階段。現在,許多創意農業為自身開始發展的,且都是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開拓發展,整體的戰略規劃和設計比較匱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是處于匱乏狀態,并沒有辦法達成該有的規模效率與聲譽品牌,對創意農業內涵的了解較為模糊,許多創意農業雷同,只是簡要的進行復制。創意農業目前的品牌文化內在匱乏,創意農業專業人才也是數量不夠。因此,培育專注于農業戰略創新與資本營運的整合型企業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洛可可創意農業機構等等。洛可可創意農業通過教育、咨詢、投資3種模式,試圖將把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模式進行轉變,建立以服務為主要導向的新興農形態,即創意農業的服務型農業,打造創意農業全產業一站式為農業企業服務的服務鏈。
4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對策
4.1 政府要大力支持與引導 政府的支持與引導對創意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該把之前對于傳統農業的支持與引導有步驟地轉移到創意農業上,激勵福建省創意農業相關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創意農業技術進行產權保護,鼓勵金融機構對創意農業提供資金扶持。
4.2 加強海峽兩岸創意農業合作與交流 根據福建省地理優勢,參考與研習臺灣創意農業開拓成長的成熟經驗,開展福建和臺灣創意農業持久穩定的交流及聯動行動。同時加強創意農業人才的交流與培養[3]。
4.3 差異化戰略提升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實現差異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差異發展的理念來改變農業的發展狀況,建立特色的農業發展市場,并結合現代科技,實現創意農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利用差異化發展戰略,深挖農業文化,再結合現代的科技,整合農業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創意農業文化化、產業化。發揮農業農業區域特色,打造創意農業的新模式。
4.4 加強創意農業技術支撐 以科技創新驅動創意農業的發展可以形成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源泉動力。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根本的創意農業,可以提升創意農業的硬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第一步應不斷提升創意農業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開發。聚集科研力量進行學科攻關,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強創意農業科學管理,開展特色化經營。第二,引進和吸收國外的新型技術,為創意農用,內化為核心競爭力。此外,注重創意農業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發,加大產學研聯動發展,促進農業技術在創意領域推廣應用[4]。
參考文獻
[1]李侃.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12.08.
[2]趙永勝.山西創意農業發展思路與對策[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5.
[3]徐慎嫻,劉玲.福建省發展創意農業的研究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3.11.
關鍵字:生態農業;商南;問題:發展
一、商南縣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商南縣農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問題
商南縣位于鄂豫陜三省交接地帶,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境內河流廣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較之平原可謂山高坡陡、河谷縱橫、石多土少、土層淺薄、植被覆蓋率低,不適宜大面積農耕。近十幾年來大規模的上山墾殖,導致了整個自然生態平衡失調,引起了水土流失為中心的、以石漠化為極端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導致了以下嚴重問題:山坡耕地占總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蓋率低、耕地質量差、水土流失嚴重及石漠化現象嚴重。
(二)農產品商品化率低,農民增收困難
農產品完全競爭化,并且由于實行,導致農產品產量小,市場供給少,而產品利潤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銷售量成正比,再加上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這就決定了農民種地幾乎沒有任何利潤而言,甚至是一種虧本的生產,土地產出屬于規模報酬遞減,基本不能獲得壟斷利潤;另外商南發展未來比平原地區農業發展未來形勢更為嚴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低,如果不轉向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即生態農業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會陷于更加窘迫的處境。
二、對商南農業問題的分析
(一)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毀林造田”現象的發生和擴大化
發展生態農業,面向市場因地制宜轉變思想,不再“以糧食為綱”思想為指導,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種植果樹等這樣便會很大程度上避免“毀林造田”發生和擴大化,避免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二)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發揮農業生產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利用地理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可以有效的發揮山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把不利于機械化耕種的土地變為利于畜牧業,種植業等農業發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規?;C械化發展小麥、玉米種植的不足,進而避免了農業生產的低效率。
(三)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農民增收。
提高商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發展生態農業來實現。我國的農產品處于完全市場競爭中,產品大部分無差別,就一般的生產而言,很難獲得較高利潤。另外,由于商南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并且以山地為主,而與目前的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相比,商南農業發展未來形勢嚴峻。結合實際情況,只有加大力度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即走生態農業道路,才能使產品有差別,并且生產、銷售數量也變得較少,故對產品價格的控制力會增加,由“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轉變為“處于壟斷競爭中”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應該走農業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本身優勢
(1)自然條件優勢
商南位于秦嶺南麓屬于亞熱帶季風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62.4%;降水較為豐沛,年均降雨量為800―1300ml。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在農業生態上,由于氣候、生物的多樣性,又低緯度的特點,加上工礦企業不多,土壤中農藥、化肥、除才劑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
(2)工業化初期的縣情優勢
陜南多山地丘陵,工業發展較之平坦的關中,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雖從工業進程看,這是個劣勢,但是從生態建設角度看,由于“三廢”污染少、環境被工業化破壞程度低,土壤中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有利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更易于樹立一系列的綠色產品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力。加上,目前流行綠色消費,吃綠色食品的觀念,生態農業的市場前景廣闊。
(3)具有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們環境意識日益增強,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根據對一些市民對綠色食品消費調查可知,絕大多數市民不僅喜歡消費這種有益于健康又能保護環境的綠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對較高的價格;再者,綠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優惠政策??梢?,商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展手腳,大力度發展綠色農作物,以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又有力保護了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三、發展生態農業――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特色農業
要在特色優勢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有我特、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農產品。立足各地的自然優勢,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商南很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有:辣椒、板栗、核桃;當地特色畜禽產品有,如土豬、烏雞、野雞等不僅肉質鮮美,純正,且產品質量上乘。除此幾種特色農產品外,較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農產品還有:紅薯、魔芋、紅小豆等,總之,商南特色農產品很多,有馬鈴薯,茶葉等傳統優勢農產品,還有豬牛羊肉、核桃、板栗、龍爪、杜仲、黃姜、獼猴桃等潛在特色產品,只要引導得當,開發有序,就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特色產品加工,培育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應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識,合理布局,重點發展,抓好良種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設。
(二)發展綠色農業
商南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一是農藥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態環境好;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全縣各類植物1696種,藥用植物1192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127種;野生動物278種。這些資源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三是氣候類型多樣,水熱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為綠色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和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最近幾年沼氣的普及,農家肥和有機肥為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創造了條件。商南還是全國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長在山坡上的蘭花、小葉竹等花卉苗木種類繁多,應該根據市場條件和氣候條件進行適度規模的發展,而從縣情看,要把綠色農業產業放在農業經濟結構戰略化調整的重要位置,應從政策和資金等給予重點傾斜。而從產業和企業的角度看,應注意以下幾點:市場定位要準,標準水平要高,運作載體要強,市場營銷要活。
(三)發展高效農業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市場前景比較好的果、藥、花、樹、茶等特 色產業;第二、抓基礎。農業基礎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較差,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抓科技。要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和農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農村的組織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辦成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紐帶作用。第五、抓服務。抓服務的內容很廣很多,要重點抓好農村的流通服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開展農業抵押擔保貸款和農業政策型保險,提供應有的制度供給。
(四)發展循環農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農業部門來說,在當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快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凹涌熘贫ㄑh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以農村社區“清潔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未來循環農業發展的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重點支持領域和保障體系“。二是推進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銜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極轉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與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農村生活綠色消費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創新,建成相對完善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與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五)適度發展畜牧業
要抓好畜牧業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畜牧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要健全飼料供給體系,確保飼料的供應及時、充足、安全。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做好良種繁育規劃,建立良種準入制度。以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良種發展,加大規?;B殖場的補貼力度。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防控站點,發揮畜牧部門作用。逐步引導養殖戶建立可追溯體系。完善動物疫情控制辦法。二是健全畜產品市場調控機制,營造畜牧業結構升級良好市場環境。加強畜產品市場宏觀調控,保持畜制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最大程度上保護養殖戶利益。不斷完善定點屠宰制度,建立定點屠宰場,完善定點屠宰場的監督政策和服務。加快冷庫建設步伐,扶持專業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環境破壞,有力地保護好環境,又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實現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是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2][3][5]陜西省商南縣政府網.http:///.
[4]曾希柏、胡清秀:發展貴州特色農產品產業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