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時間:2023-07-30 10:0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4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0-012-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而人們對此在認識和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誤區和狹隘化傾向,這已嚴重影響了初中學生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因此,重視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糾正其狹隘化傾向的現狀。
一、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當前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一是學習壓力感,由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一聽說測驗考試等,心里就緊張;二是偏執。偏于固執,總覺得大多數人不可信任,自以為是;三是敵對。經常與人抬杠,或者有打人沖動;四是人際關系敏感。與人相處,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不喜歡我;和異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說話臉紅;五是抑郁。精神苦悶、低落,悶悶不樂。對學業、前途、未來沒有希望,整日無精打采;六是焦慮。心理煩躁,總覺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強迫現象,明知沒必要做還要做;八是適應不良。對學校的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九是情緒不穩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強或是他人獲得了高于自己的榮譽,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學習上帶來的壓力感,是當前初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這是我國教育界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這一現狀有所改觀,但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成為當前中學教育的一項專門課程,一部分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還沒有把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還沒有認識到良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以及適應能力對學生學習活動、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職能的重要作用,還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同思想品德加以區別,把學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籠統地認為是學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問題,不能采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妥善和治療性地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
第二,應試教育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壓力。這是當前導致我國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學生一臨近考試就緊張,總怕考不好,拼命準備,夜不能眠。還有的甚至在考試前發燒頭痛,最后不得不中斷考試。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特別是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無視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和承受能力,一味給學生增加學習壓力,致使一些中學生出現了心理紊亂,甚至產生了變態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不正確的家教構成了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第二個直接原因。正確的家教應該是民主的、溫暖的。而據調查,現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當的問題,或者對子女過分保護溺愛,或者對子女過分干涉。“聽話教育”、“分數教育”,是當前中國家庭教育的主要特點。
第四,傳統教育觀念作怪,一些教師教學方式不當?,F在,傳統的師道尊嚴和嚴師出高徒的教育觀念依然在一些教師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師認為,要提高學生的成績,必須對學生嚴格,在學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嚴,這樣才能讓學生聽話,才能壓住課堂。因此,對犯錯誤或學習不好的學生動輒進行指責和呵斥。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形成對立面,出現抵觸情緒。
三、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對策
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轉變只重分數,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同時,以身作則,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社會教育功能。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積極營造社會、學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梢酝ㄟ^聘請心理醫生來校開輔導課或是請公安干警來上法制課等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總之,只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真正把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生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切實抓緊,才能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東方出版中心,2002.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1
在學校教育目標中,品德教育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卻又有著一致的終極目標,這就為兩者的同構共建打下了良好的內在基礎,使得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品德教育中變得更為容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要深刻的認識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認識到當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頗的現實,深入思考如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問題。
一、思想品德教學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一)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對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的對象,這就是說明我們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職能都是“育人”,需要嚴格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二)二者教育內容中的共同點。在對初中生進行教育時,無論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品德教育過程中,都需要從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出發進行關注,但是兩者又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心理層面上的東西進行解決,而德育則主要是對道德認知、愛國主義情感、遵守道德觀念的意志等各種思想道德層面的東西進行解決。
(三)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學目的。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才,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個學生是否能夠成才、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改善,將主動接受教育、積極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下去,為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與其他在校相關教育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而德育則是通過熏陶與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
(四)二者遵循共同的教學規律。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他人的價值觀、重視個性發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所應該共同遵循的教育規律。
三、品德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在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夠促進學生的的道德內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一)德育理念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德育工作者不僅僅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政治導向與道德導向,還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重視,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分析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加強對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強他們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發展。例如:在《相逢在花季》中,正確的異性同學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學生當中。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認識男女在省力、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去認識異性之間的情感、交往以及友誼。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德育理念,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相處、了解以及解決困惑。
(二)德育方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為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可以通過采用一些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與調試。同時在對初中生進行教育過程中,對于單項灌輸的教育方法要盡可能的進行改變,使學生擁有自我選擇、判斷的機會,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例如:《維護人格尊嚴》中就提到晏子使楚,就強調了晏子不畏強權,堅決不從小門過去,并說:“”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打開城門,迎接晏子?!边@就教會學生要懂得運用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任何的極端手法都不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首選方式。
(三)德育內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最顯而易見的道德影響體現在教學內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了認知、情感、意志、性格、氣質、能力、動機、學習、人際交往等多個方面,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做人產生影響。在進行品德教育時,不僅僅需要重視政治思想教育,還需要將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觀念和素質、各種心理問題的防范和調節等各種內容納入到德育中,讓學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時,還學會如何為自己創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條件,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例如:《我是中學生了――適應學校新生活》,就反應出一個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一個心理過程,當每一位新生進入校園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情緒,作為老師應當了解到學生所想,讓學生善于處理心理方面存在的影響。不要過多的在乎以前自己怎么怎么樣,要把握今天,面對未來才是真正的中學生。
(四)德育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必須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2],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對相關內容進行領悟,并對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行調適,讓學生能夠處于一種自覺自主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將“說服”真正轉變成學生自己的“心服”,從而成為學生自己的內在素質和個性品質。例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教會學生要懂得互幫互助,幫助了別人,自己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要學會將自己的心理調整到最好,真正體會到給予別人好處,自己也能從中得到一份“安心”
綜上所述,只有借助思想品德教學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從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內容和德育過程眾加強對心理健康教的滲透,實現中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學生的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規劃的支持,另一方面又為科學、切實的生涯規劃提供重要保障,兩者在個體身上構成一種循環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1]。俞國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視野下的生涯規劃是在縱橫交織的生涯發展框架中展開的,其根本任務是建構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適應社會,其終極目標是自我實現。
我國高校自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面臨著難以就業的困境。這一問題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在生涯探索、規劃和決策上面存在種種困惑,卻沒有及早接受正規的生涯規劃教育,也是關鍵原因之一。如果中學生能盡早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并對這一職業所涉及的專業進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們在高考選擇專業和畢業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比較清晰的方向。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币馑际牵何业纳怯邢薜模R是無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那就危險了。在當今多元的社會環境下,學生該如何將有限的知識學以致用,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規劃,有目標地進行學習、培養自己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我國龐大的中學教育體系,存在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相對滯后的現狀,使得在中學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變得尤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發展起著引導、示范、催化、矯正和疏導的作用,這也正是基于學生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開發學生的潛能,奠定學生終生發展的心理基礎。它的任務在于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緒與情感,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獨立的生存能力,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3]。本文以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現實情境需要為出發點,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方式,探索中學生的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從而促進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一、生涯及生涯發展的演變
(一)生涯的概念
我國的生涯概念最早開始于孔子。孔子曾對人的一生進行過生涯規劃:人只要本著“仁、義、理、智、信”的行為準則行事,以“克己復禮”的原則約束自己,采取《易經》的辨證思維方法,則可按如下步驟度過人生:“十五治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則有望實現“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4]。
西方學者對于“生涯”則作出了不同的定義。Shartle認為,生涯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總稱。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個人依據心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或訓練活動,是有計劃的職業發展歷程。Webster強調的生涯是指個人一生職業、社會與人際關系的總稱,即個人終身發展的歷程[5]。Super認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6]。
綜上所述,對生涯概念的定義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長期到終身、由靜態到動態,由關注個體行為和職業發展向注重個體的心理特質與心理過程,在不斷演變,而這一演變歷程正是生涯規劃逐步邁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歷程。
(二)生涯發展的演變
在生涯發展理論被提出之前,職業指導已經為人們所熟知[7],但隨著生涯理論的不斷演變,“職業輔導”逐漸被“生涯發展”所取代。生涯發展強調個人一生發展的全過程,它包括個體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是各種角色的協調和整合,是人生發展的全過程。這一概念的轉變被Super記錄在自己的生涯發展理論之中,從此生涯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最重要的則是生涯發展教育被納進了學校教育之中,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8]。生涯發展取代職業輔導,意味著從只關注人的學術發展與職業發展轉變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該理念的轉變在教育中展現的功能將會愈來愈明顯,這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啟迪。
對于人的生涯發展的探索研究大約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生涯發展的理論則出現在50年代,此時的理論涉及興趣、態度與個性發展等因素,人們開始關注經濟與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職業發展的影響。60年代生涯發展理論進入其成型的重要階段,在60年代大批理論涌現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的檢驗,繼續推動著生涯理論的向前發展,至80年代生涯理論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成熟階段[9]。
二、探索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結合起來實施,使學生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主動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生涯規劃,使它們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可持續成長與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既不是隸屬關系,也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屬于交叉關系,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且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正是它們結合的條件和基礎[10]。
面對日趨激烈的升學、就業壓力,中學生在生活事件、意識形態、成長、家庭、社會等方面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心理問題[11]。生涯的規劃同樣需要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在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開展中學生的生涯規劃[12]。中學生處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學各年級的不同特點分別進行闡述。
(一)初中階段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是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因此,對于初中生的生涯規劃內容選擇不宜過于專業,應該適合于大多數初中生,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認識、職業認識與生涯規劃。同時學校在組織與開展活動時,要注意建立層次遞進的活動體系,以適合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特點,促進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級:這一時期的學生處于生涯發展的認知階段,同時也處于自我意識強而不穩的青春期。教育應側重給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的指導,使之了解生涯規劃的一般知識,初步幫助學生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尤其是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初中二年級:這個階段應考慮學生的能力因素,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生涯規劃的探索與嘗試,并逐步提升相應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涯規劃觀念與合適的職業傾向,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需求并認識自身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理想積淀力量。
初中三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們面臨就業或升學的壓力和選擇。一部分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絕大多數學生會繼續升學,因此應側重對其進行就業與升學的指導,幫助學生培養相關的職業能力與技巧。
(二)高中階段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與初中生相比,身體的主要器官與性發育都趨于成熟,產生了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同時也面臨新的矛盾和沖突,形成探索與解決矛盾的過程[14]。高中生需要面對高一結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專業選擇,這些都是生涯規劃中的重大選擇,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因此,要重視這個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抓住實施的關鍵時期。生涯規劃的實施并不是雜亂無章地傳授,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地開展[15]。
高一年級: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已有生涯規劃的知識體系基礎上,繼續對社會環境進行認知與探索??梢酝ㄟ^組織與高年級學生的交流會、聆聽專家講座報告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專業特點,了解相關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職業錨等測試,幫助學生分析自我特長、優勢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氣質、性格特征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職業適應范圍,了解專業發展方向,為高一結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準備。
高二年級:學校一方面要強調分科方向,讓學生對自身文理各科的學習情況有清晰認識;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分科學習后,也可以對分科結果作出調整,這時就需要得到學校專業人員的指導,讓學生能順利進行調整。同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社會探索,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高三年級:這一階段應著重進行專業選擇、就業心態等方面的指導,培養學生生涯規劃的決策能力、實施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形勢、專業特色和發展前景;集中宣傳高考志愿填報政策和填報技巧,舉辦專業選擇、就業程序的講座;對畢業生提供升學、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咨詢與指導;通過各種心理測試,引導畢業生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及時修正升學、就業目標,確立合理的升學和就業期望,幫助學生轉變角色,盡快適應社會。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關,但兩者卻不存在替代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俞國良[2]認為,生涯規劃概念的演變歷程是生涯規劃逐步邁入心理健康教育視野的歷程,也是生涯規劃的理念與當代心理健康觀日趨吻合的歷程。個體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實現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繼而影響著生涯規劃的整個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生涯教育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2]”。
相對于初中生、高中生具體設計的生涯規劃方案,可以通過讓學生回答6個“W”問題[16](見下頁表3),設計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生涯規劃方案。
三、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及啟示
生涯規劃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評估的出發點不是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授受程度,而是通過學生是否有更明確的自我認識、是否增強了生涯規劃的意識等標準進行評估。此外,評估的參與者也不能忽視生涯規劃的主體――學生。
(一)生涯規劃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
建立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的跟蹤檔案,記錄并有效地監督個體在設計生涯規劃及其確定生涯規劃后的成長歷程,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給予其相關的生涯規劃輔導,及時糾正偏差,以幫助中學生提高綜合素質[15]。生涯規劃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能對每位學生提供切實幫助,為生涯規劃輔導和心理咨詢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這也是評估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種心理測驗輔助評估
開展各種心理測驗,如職業興趣測驗、職業價值觀及動機測驗、職業能力測驗、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和職業性格測驗等等,這些測驗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測驗前要先充分學習該測驗的使用手冊,了解測驗用途及使用規則。此外,解釋測驗分數的時候也要得當,測驗是為了初步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不是主觀給學生“下診斷”和“貼標簽”,所以不僅要解釋測驗分數的意義,還要幫助學生針對測驗結果,尋找改進與提高現有狀況的方法。
(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生涯規劃
在中學階段,各學校可以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活動。內容包括個人探索、職業探索、就業形勢和政策、素質拓展訓練、成功校友經驗分享、模擬招聘、兼職體驗等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幫助中學生合理地思考和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動力,幫助中學生了解各類大學及專業的具體情況,提高將來考入大學及專業選擇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春峰.論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動[J].教育與職業,2012(17):88-90.
[2]俞國良,曾盼盼.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榮,柳BB,黎少游,等.國內外心理健康素質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國外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綜述[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9(3):5-9.
[7]吳武典.生涯發展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9]程利娜.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J].教學研究,2012,35(4):41-45.
[10]褚慶文,施永斌,孫秋芳,等.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6):656-658.
[11]駱一,鄭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3):661-664.
[12]王亞歌.初中階段生涯發展教育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08.
[13]楊蓁.普通高中職業指導實施途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
[14]何曉麗.青少年生涯教育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傳授、心理問題疏導、心理常識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顧的一門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較為迅速的階段,思想品德課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讓學生從小就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的整體發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步驟。學生心理健康是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重要保證,也是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啟明星。學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識,并能夠正確分析自己的心理現狀,在遇到心理障礙時能夠通過自我剖析和自我緩解來解決心理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發展目標。就目前的中學課程開設以及社會上的心理關愛機構的開設情況來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還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課的開展來推進。思想品德課可以系統地、完全地、定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也可以以最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梢哉f,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滲透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步驟。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為了保證這種滲透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時,課堂上的活動以及一系列課外活動都應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學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學案例在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教學案例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識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同時教學案例來源于學生生活的環境當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學生較為順利地發生知識遷移和情感遷移行為,讓學生對教學案例中的行為有更深刻的體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學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識傳授、心理問題剖析、心理常識普及、心理游戲開展等模塊,其中各個模塊都需要生動的教學案例作為例證支持。如學生輟學的案例、家庭溝通問題的案例、學生沉溺于網絡的案例,甚至是學生試圖自殺的案例,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識將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較為豐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課堂教學開展的有效性。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平時多關注此類信息,積極與周圍的師生及家長溝通以協助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課外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課外實踐是思想品德課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社會發展展覽館等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將課外實踐作為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包括帶領學生進社區服務、開展社會小調查、參觀心理咨詢中心、與心理咨詢師對話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靜態知識轉化為生活中不斷變化和更新的動態知識。同時這種轉化還需要實現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轉化,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服務能力,以幫助他人進行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課外實踐中教師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師不僅要當好課外實踐指導教師的角色,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變化,做好學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48-01
思想政治課是為中學生思想政治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新課程改革有了新的創新,閃現出許多新亮點,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最大變化。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的過程,只有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現代人尤其是中學生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當前,我國部分中學生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冷漠、孤僻、行為散漫、聽不進批評意見、競爭意識差、承受壓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緒多變、急燥、好動、時而暴跳如雷,時而沉默寡言,甚至不同程度存在逆反心理,神經衰弱,學??謶郑詺ⅰ⒎缸锏刃睦硇袨閱栴},據調查統計:每10名違法犯罪就有7名青少年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對此,如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后果將是不堪設想。
二、思想政治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日趨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擺在學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育,它是以培養心理素質和解決心理問題為基本目標的教育。世界著名智能大師安東尼?羅賓認為:“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為跟你無關,而是跟你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必須改變自己身心所處的心態?!彼枷胝握n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課程,從而豐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只有首先培養學生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去施展其他方面。思想政治課是一門以塑造和改造人的心靈為主的課程,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思想政治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傳統教學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新課改倡導新理念,給思想政治課注入生機和活力,其中最大變化在于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過對心理健康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中就有許多心理健康的內容,例如:講解“歡快的青春節拍”的內容時,可以分組討論青春期變化,播故有關青春的歌曲,召開主題班會等,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發展規律的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節好心理,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青春,悅納自己,欣賞自己,以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真正認識自我。再如,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中“我與父母交朋友”、“同儕攜手共進”,讓學生學會與父母溝通。正確認識與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的消極作用,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性格,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學會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謙讓。還有,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四單元第十課“鏈擇希望的人生”中,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的壓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試的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準備,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思想政治課中的心理健康內容,更多強調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認識自我,交往與合作及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進一步的提高。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
四、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教育要心理學化”,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責。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我認為應理論結合實際。
1、重視心理教學,滲透心理教育
中學生心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學開設心理學課程,是當前中學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而思想政治課中的心理內容,尤顯重要,但也是遠遠不足的。從中學教育本身而言,也應積極開展心理測量活動,建立師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咨詢,幫助師生發現、認識、防治心理疾病,這是中學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2、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而是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讓學生在行動中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校園環境好壞對學生的心理具有潛在影響。優雅潔凈、舒適的的校園環一境,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張貼名人、警句、校風校測,無不時刻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校園中繁花點點、綠樹成蔭,無時無刻不觸動學生的感官,學生在清新、自然、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3、開展多種心理活動,建立心理咨詢室
知識源于實踐,能力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創辦“校園知心姐姐”,給學生燦爛的笑容,送去縷縷陽光,或者音樂撫慰,用優美、輕柔的音樂調節情緒,針對個別的進行心理疏導,心理碰撞,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悅納白己,學會與人交往,和諧相處。另外,學生除了接受學校教育,心理健康還要受到其他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家庭和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因此,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調動社會力量全面開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更是學生心里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其中,中學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一些情感特征。處于中學時期的他們更是一群叛逆孩子,社會競爭的激烈性、父母的過高要求、自身愿望的難以實現,這種種的因素使得大部分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那么,如何幫助他們調節心理,克服不良心理障礙,使他們慢慢走出困境,在激烈的競爭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充實自己,自信、愉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實效,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教學實踐及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具備健康的心理,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
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心理健 康教育的先決條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政治教師必須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必 須使自己能夠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逐步掌握學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政治學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修養、穩定的心理素質、嶄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二、對學生施以“真愛”,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愛,是教育的真經。它能產生育人的正確動機,能產生關心、尊重、信任學生與適度的嚴格要求學生的正確行為。所以,教師只有愛學生,才能和學生交朋友,才能走進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從而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及時矯正心理偏差。
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的策略還有很多。如,端正觀念,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心理教育網”;開展豐 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都是成功開展初中生心理教育的良方妙丹??傊?,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視。所以,政治教師要樹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不斷學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應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于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努力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實現新的飛躍。
三、靈活運用多種授課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通過多樣化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根據授課內容和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專題討論、小品表演、辯論等教學方式,并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和時代性,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中,讓他們能充分顯示自己的特長和個性,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讓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樹立了自信心。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提高了情感目標和心理素質目標的達成度。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適時的進行心理輔導。思想政治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方法論的指導。人的思想形成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等多次反復,最終從感性向理性飛躍的心理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導學生不斷強化這一心理過程,而在這其中,必須貫徹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客觀上為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原理,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原則,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根本導向,兩種教育的有機結合為思想教育工作拓寬了新的視野和途徑。
四、心理活動課,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關注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對策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的發育、心理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學生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有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的話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使學生出現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能力。因此 我們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養學生開朗堅定的性格、穩定樂觀的情緒;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競爭意識、文明意識,他們學會自信、自立、自強、自律。要適當創設挫折情境,使其掌握克服挫折及自我心理調節的技巧。從而使他們德、智、體、性、情全面發展。
一、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初中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學生的認識、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環境不同,所從事的實踐活動不同,每個人的個性心理必然存在差異。農村初中學生在從小學步入中學后,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1、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課程少,內容簡單,生活上有家長照顧,學習沒有壓力。進入初中后,課程科目增加,內容難度加大,學習上開始感到吃力。由于農村初中學生大部分是寄宿生,學生離開了父母,生活上沒有依賴感。學生長時間地學習,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孤獨、失意,心情煩躁。 2、學習壓力大。由于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農村初中教育偏重于智力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農村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生之間競爭激烈,考試的負擔長期過大、過重。家長因望子成龍心切,在學生達不到考試好名次的要求時,對學生的打、罵、指責、羞辱,都給學生加大了心理壓力和緊張情感。而學生因個人生理差異、遺傳因素等影響,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情感、意志、能力、記憶、理解各不相同,長期受考試排名的影響,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大,整天焦慮不安。有些學生開始感到自卑、厭學,有的甚至逃學。 3、缺乏家庭監管,受到不良社會環境影響。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好壞、對錯、是非判斷力較弱,正處在一個生理急速變化,心理發育不穩定的階段,其成長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正確引導。而農村初中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學生”,由于親情缺乏,監管缺位和家教缺乏,容易受到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沉迷于網絡游戲,淡化現實的人際關系,養成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各種惡性傷人事件的發生。由于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學生意志力薄弱、畏難、怕吃苦、自制力較差。在學習成績掉隊后,對學習喪失興趣,報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討厭學習,沒有老師家長的監督,就不主動學習。因此,他們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4、情緒起伏變化大,調控能力差,人際交往不適應。初中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情緒起伏變化大,很不穩定,容易沖動,往往不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在農村初中學生有少部分是獨生子女(約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部份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偏激、固執,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農村學生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經濟日見端倪,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水平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學生在學校不僅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質為基礎。人的各方面素質的提高是在需要、動機、興趣、信念、態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長和推動下完成的,一個人整體素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為此,在學校教育中怎樣通過各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農村初中學生現代心理素質是具備以競爭與創新為主的,主動迎接挑戰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在不利的環境中或遇到困難、失敗時,始終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平衡的心態,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環境的壓力,主動向挫折挑戰,勇敢戰勝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動,從而體驗成功,增強信心。 2、堅強意志。初中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處于心理發展的可塑期,有進取心但有時往往有始無終。因此,培養初中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尤為重要。 3、冒尖精神。一個人如果具有了冒尖精神,那么在自身奮斗過程中就不會在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靠自己強大的勇氣和信心做出冒尖的成績。 4、競爭能力。只有具有競爭精神,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在學習中敢于冒尖,在困難面前不灰心喪氣,勇往直前,不斷攀登,從而促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 5、創新精神。只有具備了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斷地創新來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三、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