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戰略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報告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處理好“三農”問題的關鍵,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為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進而產生許多工作崗位,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村民通過美麗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收益,生活在生態宜居的地方,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就會大大提高。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會被更深層次地發掘弘揚,一些古老建筑、優秀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就會被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居民的思想會更加開放,與外界的交流會更多,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會積極學習,進而提升本村文明風氣,這對于鄉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貴州經濟的發展增速雖然較快,但相對于一些發達地區增長空間較大,鄉村旅游業起步相對較晚,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本文將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提出了一些措施。
1貴州省旅游業的現狀
貴州是名副其實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貴陽”等膾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業也是全省經濟支柱產業。據貴州省統計局數據,2019年,貴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318.8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7.21%、30.07%,占據貴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鄉村旅游業的推動下,國家政策的傾斜與扶持,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旅游+農業”等模式的不斷發展,貴州省大部分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貧困鄉村擺脫了貧困,建成了新型的農村。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處納灰村入選了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對于貴州省來說,鄉村旅游業一直是當地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產業。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貴州省依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擁有較多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舒適宜人氣候條件。同時貴州的歷史文化底蘊頗為深厚,從1930—1936年,的足跡遍及貴州的68個縣(市、區),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如婁山關戰斗遺址、會址、烏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點。這些豐富的資源條件,形成了目前貴州旅游產業的一個發展模式,創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體功能區,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極拉動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貴州省發揮交通與旅游區位優勢,做好荔波、赤水、七星關、碧江、玉屏、盤州、獨山、道真、威寧、桐梓、思南、從江、羅甸等多個旅游門戶,創建了多個優質的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云游貴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和相關旅游服務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巖古鎮、黃果樹瀑布等景區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智慧景區,引領帶動了貴州旅游產業的高質量、智慧型、全方位的發展態勢。
1.3產業融合模式
貴州省創建了旅游業和農業相互融合發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貴州獨有的特色鄉村旅游。在貴州山地特色的基礎上,探索研究出了觀光體驗、休閑創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過發揮區域種植、養殖特色,合理系統地設計和規劃,建設鄉村商業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同時依靠當地特色的民風民俗文化、生態田園風光等優質旅游資源,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游玩服務,讓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觀光暢游,創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貴州獨有特點的農業與鄉村旅游休閑示范區,為突出“爽爽的貴陽”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傳多彩貴州作出貢獻。
2貴州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2.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地勢原因,貴州省山區較多,導致鄉村發展建設較為緩慢,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衛生等方面設施較為落后。而對于游客而言,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和旅游體驗感息息相關,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饋將決定這些旅游景點是否可以長久發展。很多景區在村鎮,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繕,停車場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點之間不能快速直達,基本沒有公共衛生間,衛生間多為村鎮村民自建,衛生環境較差,旅館多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條件簡陋,衛生不達標等一些問題都將會帶來游客一些負面反饋,導致游玩時間縮短,經濟收益減少,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宣傳,不利于景區的長久發展。
2.2缺乏專業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對于旅游業的發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專業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對于鄉村旅游業而言,很多景點都是依靠當地居民經營,以農家樂、民宿為主,性價比較低,村民由于缺乏專業的經營與管理知識,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綜合素質偏低,服務水平和質量均有待提高。同時,還因為管理制度混亂,缺乏規范化統一的管理制度,使得鄉村旅游業呈現一種雜亂無章的粗放式經營狀態。要想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個部門之間協同合作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然而現存的問題卻是難以形成統一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以及缺乏現代化專業化的管理人才。
2.3鄉村旅游品牌缺失
對于旅游業而言,一個知名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勝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對于貴州省當地的鄉村旅游業而言,則缺少品牌。鄉村旅游業主要依托于當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很少會與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時,由于鄉村旅游規劃并沒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對于鄉村旅游的財政支撐可能是有限的,會阻礙當地鄉村旅游業的優化配置和資源整合。臨近的鄉村之間未必能夠形成利益共同體,產生集群效應。大部分都還處于“農家樂”這個層面,不能創新推出更具有發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競爭力。
2.4安全意識薄弱
安全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保障,目前貴州省的鄉村旅游還存在一些安全問題。貴州地形比較復雜,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隱患較大。安全設施落實不到位,如,瀕臨水潭的地方沒有安裝防護欄,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險項目存在安全問題,如,一些巖洞沒有開發,就對游客開放,探險項目沒有配備專業的導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聯系當地的村民來引導,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夠的時候,由當地未成年人充當導游,引導游客進山探險;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沒有通信網絡,遇到突發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2.5環境保護不力
對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綠色手段,幫助實現鄉村振興。然而在實際的鄉村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有些人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當地的旅游景點大肆開發,一些洼地、峰林、峰叢、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壞,甚至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遺跡、生態資源等,使其變得面目全非,最終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而且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只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態環境的修復。如,直接將廢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燒垃圾等行為。
3貴州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措施
3.1推動基礎設施與旅游區域的協調發展
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是要保證旅游景區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加寬美化鄉村連接縣城的道路,修建公共衛生間并配備工作人員定時清掃,對餐飲及住宿情況進行持續監督,通信網絡全覆蓋等。只有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安全舒適的景區環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時感到身心舒暢,擴大景區的口碑,游玩人次才會增加,鄉村旅游才能更好地發展。由此可見,基礎設施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是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基礎性保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規劃區域旅游時應將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在內,將餐飲、住宿等行業與鄉村旅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共推貴州旅游業的經濟發展。
3.2完善旅游業規劃,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自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貴州旅游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緊抓這次機會,開發旅游資源,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利于貴州將自然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添磚加瓦。但是大開發不等于濫開發,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尋找平衡,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自然資源不受損害,要積極保護當地的峰林、峰叢、溶洞等自然景觀,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提高當地居民和游客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在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旅游業經濟才能持續穩步增長。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鄉村旅游特色
通過挖掘各地民族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等,把鄉村旅游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保留少數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突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特色化,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鄉村旅游要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將旅游產業延伸至其它產業。如,在保留傳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開發鄉村養老、影視基地、婚紗攝影基地等其它旅游產品,打造獨有的鄉村旅游品牌。
3.4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鄉村旅游專業服務能力
鄉村旅游業面臨著人才緊缺的現狀,為了解決這種局面,要培養旅游專業人才,要開展好職員素質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對于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來說,可以將鄉村居民進行統一管理,進行培訓,并通過建立與培訓相關的考核制度來評價培訓情況,提高鄉村旅游職員的整體專業能力。此外,還可以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為農村輸送旅游專業人才,這不僅能夠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質量,還能節省大量的培訓費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貴州省的鄉村憑借著特有的旅游資源和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快速發展,但還存在鄉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貴州的鄉村旅游業要積極查找問題、改進問題,激發鄉村旅游市場,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加快貴州省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鄧小海,肖洪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轉向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艷飛,張良.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18(09):50-52.
[3]王琳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0(06):40-41.
[4]黃快林,黃立霞.以鄉村旅游業助推鄉村振興[N].湖南日報,2018-11-18(002).
[5]陳永馳.河南省鄉村振興進程中鄉村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7月15日,XXX大學黨委書記XXX帶隊前往XX縣XX鎮食用菌產業園、“納米小鎮”籌建基地,XX鎮XX村金銀花產業服務中心,XX鎮黨定村XX養殖數據中心,考察調研學校定點幫扶工作。該校副校長XX及相關單位負責同志一同參加考察調研。
惟農是務 凝聚鄉村振興合力 在XX鎮食用菌產業園的種植大棚,XXX與正在參加暑期勞動實踐的同學們親切交流,詳細詢問同學們的勞動和生活情況。“多到鄉親們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們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聽到同學們用溫度傳感器幫助解決大棚恒溫問題后,校領導對同學們主動思考、積極尋求優化方案的行為表示充分肯定,鼓勵同學們發揮所學所長,用科技創新為傳統農業賦能。
XX鎮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鄉。結合當地產業、教育、資源特點,學校積極對接協調資源、提供智力服務,幫助XX鎮形成了建設“納米小鎮”的鄉村振興方案。校領導一行在實地走訪考察“納米小鎮”籌建基地后表示,學校將繼續深入對接,挖掘拓展定點幫扶領域,幫助落實落細建設方案,深入促進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為“納米小鎮”建設及當地產業發展給予持續有力支持。
青春奉獻 集聚人才振興活力
在XX鎮XX村金銀花產業服務中心,作為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環,本次勞動實踐課程一經,就有800多名同學踴躍報名。竹園1號書院XXX同學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著籃子開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進美麗鄉村,我們學到了書本中沒有的知識,體驗了勞動的辛苦,收獲了勞動的經驗,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XXX為參加勞動實踐的同學們講述了學校幫助XX村做大做強金銀花產業脫貧致富的歷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體脫貧致富,正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貧困村脫貧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偉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確立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以來,學校始終把定點幫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充分發揮學校優勢,與地方共同打造特色產業,幫助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為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西電貢獻。
XXX勉勵同學們珍惜參加勞動實踐的寶貴機會,深入鄉村、走近群眾,親身感受人民生活和鄉村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鄉村、理解社會,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同時還要關注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民實際需要,結合所學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貢獻力量。
科技賦能 匯聚產業振興動力
按照市統計局的安排,X縣統計局成立了調查組,抽取省級“三變”改革試點示范村X鎮x村和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X村作為調研對象,采取入戶訪問、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開展調研活動,調研人員與上述兩個村村干部座談并共同填報《鄉村振興相關統計指標調查表》,在每村選取x戶進行問卷調查,詳細了解了實施現狀,梳理和匯總了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通過對X村和x村全面深入的走訪了解和“解剖麻雀”,我們對于近年來農村的變化和發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進行了理性思考。
一、“鄉村振興”。
x.基本情況。調研人員通過查閱X村和x村村上檔案的方式,對以上兩個村子相關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貧困人口占x.x%,屬于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覆蓋率達x%。特色產業發展比較好,占總耕地面積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標”x個,“三品一標”基地面積x畝。農產品銷售方式緊跟互聯網發展浪潮,開展網上銷售農產品農戶x戶,占比達x.x%。本村上學x-x歲兒童較多,占總人口比例達到x%,勞動力相對減少。在鄉村治理方面,基層民主參選率達x%,有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達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齡偏大,達到x歲。家庭醫生簽約率達x%。留守兒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來水農戶x戶,占比x%,衛生廁所改建農戶數x戶,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達率x%,通互聯網農戶占x%,x平方米以上村衛生室x個。脫貧人口占比x.x%,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較低,只有x%。全年村集體經濟嚴重依賴財政投入,總收入x萬元,其中經營收入x萬元,財政補助資金x萬元。
(x)x村。常住人口x戶,常住人口x人,其中貧困戶x戶x人,貧困人口發生率達x%,屬于貧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經過集中處理方面比較到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覆蓋本村x戶,覆蓋率達x%。在特色產業方面規模較小,“三品一標”基地面積只有x畝糧食種植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一半還多,農業生產依賴財政投入。使用沼氣農戶比例較高,達到x戶,占比x%。在鄉風建設方面,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比較豐富,兒童入學率達x%。在鄉村治理方面,基層民主參選率達x%,有新型職業農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齡很大,達到x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參保人數x人達x%,家庭醫生簽約率達x%?;A設施建設較好,通自來水農戶x戶,達到x%;衛生廁所改建農戶數x戶,達到x%;行政村公路通達率x%,通互聯網農戶x.x%,x平方米以上村衛生室x個。脫貧人口占比x.x%,未脫貧人口仍占大部門,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較低,只有x%。全年村集體集體收入嚴重依賴財政補助,沒有經營性收入。
x.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鄉村旅游產業鏈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術、資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沒有開展鄉村游的農戶,村旅游產業發展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戶開展住宿餐飲的農戶,食宿等接待條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娛延伸不足,尚未形成鄉村旅游的完整產業鏈。
二是干部后備力量比較缺乏。
總體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干部缺乏、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齡達到x歲。
三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尚在籌建之中,經營收入較低或無。
x年,X村村集體收入x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x萬元,x村村集體收入x.x萬元,全部為財政補助資金。村集體經濟后續發展乏力。
x.幾點建議。一是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優勢,注重村年輕干部培養,通過村干部“傳、幫、帶”,加強村干部后備力量建設,在農村黨員發展、培養、教育等環節加強規范化管理,讓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二是進一步完善民生保障體系。
首先是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由政府幫助加強就業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務工技能。其次是加強社會保障兜底。當前,新農合醫療保障雖已全覆蓋,但門診報銷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農民的大筆開銷,農村因病返貧現象還是農民最擔心的事情。及時實施困難救助。一些缺乏勞動力的低保邊緣戶,生活上的困難還不少,需要各級多加關心,定期摸底、掌握動態,及時予以幫扶。
三是進一步堅定綠色發展路徑。
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逐步把自然生態優勢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發展生態旅游業,提升鄉村旅游的品位和檔次,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傳統農業,擴大有機蔬菜和優質水果規模種植面積,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綠色品牌農產品。
四是進一步健全工作幫扶體系。
發揮政府經濟部門的業務優勢,幫助村里挖掘特色產業和資源潛力。幫助加強技術指導,在農業栽培、林業種植、等領域下派專業力量,幫助發展各類生產活動。有些基礎相對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別需要上級派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農村指導員,幫助化解矛盾,促進團結合作,把那些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并且認真負責的同志選派到基層一線,為鄉村振興多作貢獻
二、“三變”改革工作。
x.改革實施總體情況。X縣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謀劃、統籌部署x年脫貧攻堅和“三變”改革工作,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和“三變”改革向縱深發展。縣上制定了《X縣x年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方案》和《X縣x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縣“三變”辦擬定了《X縣x年“三變”改革實施方案》和《X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進、整流域推進、整溝域推進、連片開發思路,突出抓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壯大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確保x年度x個貧困村x.x萬人口順利脫貧退出。x年全縣“三變”改革工作在鞏固x個試點村的基礎上,每個鎮辦再發展x至x個“三變”改革村(社區),使全縣“三變”改革村達到x個。將清產核資和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三變”改革的基礎和著力點,細化任務清單、明確時間節點和工作內容,計劃x月底前完成股權量化、股份合作和項目實施工作。
x年繼續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要求,對初步具備發展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基礎條件的區域,先行發展一批規模適度的特色產業,形成產業特色突出、市場前景較好的初級發展平臺。圍繞食用菌、獼猴桃、有機茶、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要求,堅持因地適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發揮優勢,推動做強做優特色產業,激活發展資源,拓寬增收渠道。
x.試點示范工作開展情況及現狀。x年全縣“三變”改革工作在鞏固x個試點村的基礎上,每個鎮辦再發展x至x個“三變”改革村(社區),使全縣“三變”改革村達到x個。
x.“三變”改革試點示范取得的成效。脫貧攻堅中,X縣按照試點先行思路,先期選擇x個村社區試點,推行“黨支部+‘三變’+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大力實施“三變”改革。縣上從清產核資入手,認真摸清每個村社區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資源底數,弄清楚使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推動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激活原先閑置低效的資源。X鎮X社區依托靠近X景區的區位優勢,統一租用x戶村民的閑置房屋,發展農家樂x家,每戶每年獲得租金x萬元。
同時,積極招商引進龍頭企業,興辦專業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戶和家庭農場,通過發展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土地流轉,引導吸納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力等入股,建設農業園區、產業基地,讓農民或貧困戶獲得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股金分紅等多重收益,加速發展農業產業、振興村域經濟。目前,X縣已流轉土地x.x畝,打造了萬畝白茶、萬畝獼猴桃等x個連片產業基地,新培育x家龍頭企業、x家專業合作社、x戶家庭農場。
期間,X縣出臺了《實物資金入股“三變”實施辦法》《“三變”改革企業配股辦法》等規定,強化利益分配導向,兼顧企業、集體、個人利益,明確界定了集體、合作社、農民等獨立實體入股權重,企業根據規定對流轉資源和入股資金分股配股實行保底,優先保障貧困群眾,確保群眾股權實現收益。縣財政列支x萬元,專項用于試點村“三變”改革;捆綁整合涉農資金,實行政策優惠,將村企合作開發、投資興建的農業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列入規劃,優先扶持發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財力、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縣“三變”改革進展順利。
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計投入資金x.x億元,x個試點村共流轉土地x畝,x畝山地實現了資源變資本;財政投入和吸納社會資本x萬元資金變成股金;全縣x戶農戶入股變成股東,其中貧困戶x戶x人。
(一)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國家層面提供政策保障國家政策是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政策,例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高職院校專項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這些政策一方面為高職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引導高職教育為新農村建設做更多貢獻;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農村建設,促進了新農村不斷發展,從而使新農村對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隨后必將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這些都將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學校層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模高職教育無論是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均圍繞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理論知識來展開。同時,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還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設立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或開設一些涉農專業,保證了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質量。因此,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急需人才。隨著高職院校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也迅速增長。面對新農村建設初期需要大量高質量人才的現狀,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趨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才供給規模,滿足新農村建設對人才數量的要求。(三)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市場層面驅動人才發展的空間選擇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推動農村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決策。不僅如此,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必將強力促進新農村和新農業的發展。這將給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培養出的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具有農村背景的大學生也將更加認識到在新農村大有可為。面對城市的高房價、高消費、高成本,理性的大學生一方面面對新農村的低生活成本、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對當前新農村建設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現狀,那么在新農村就業和發展就成為市場條件下人才發展的最優空間選擇。
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來看,雖然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思想性歧視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對接”性阻礙雖然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并且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是相當多的人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始終沒有改變,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職院校招生錄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導致生源質量較差且來源不足,因此,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對高職院校持有一種歧視的態度;另一方面,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而與腦力勞動者相比,體力勞動者的勞動是低等的、不受重視的。這種對高職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視的傳統觀念以及錄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非對接”性阻礙。(二)財政投入不足產生“非對接”性制約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高職教育,并從資金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實訓基地、購買貴重實訓設備等,教育成本比較高,這就與部分地方政府較低的財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質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存在財政投入不足的“非對接”性制約。(三)傳統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求之間不相匹配長期以來,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傳統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上都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在辦學定位上的失衡。新農村建設要求人才具有實用性技能,并且愿意為新農村服務。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上幾乎是“一刀切”地為城鎮經濟服務,沒有考慮到農村發展的需要,具有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數量過少。二是傳統專業設置基本上忽略了農村的需求。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地追求熱門專業,沒有形成自身院校的專業特色,即便是一些設置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存在培養模式單一、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理論學習時間過長,實踐課程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低,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四)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落差優良的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重視構建“三農”專家型師資隊伍?,F階段來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師資隊伍構成上,“三農”專家型教師過少,造成師資隊伍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專職教師沒有足夠的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導致純理論研究過多而實戰性研究嚴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職院校本身沒有足夠的資金對新農村建設師資隊伍進行培養,無法進行相應的培訓,也缺乏足夠的激勵措施用來鼓勵教師自我發展。
三、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著力解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是高職教育配合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一)輿論導向上樹立觀念轉變的“對接”實現以對接新農村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必須加強輿論宣傳,形成有利的輿論導向,從而改變傳統高職教育觀念和高職院校供給側結構,為高職院校輸送有志于新農村建設的優質生源,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政府層面,要充分利用宣傳輿論陣地引導全社會改變觀念,深刻認識到高職教育在地區發展中的貢獻,從各方面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網絡、社交軟件、電視等現代化宣傳渠道,加強國家有關高職教育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國家新農村建設的鼓勵政策及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緊缺現狀的宣傳力度,從而引導高職院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樹先進典型的“以點帶面”的宣傳策略,對先進高職院校、優秀高職畢業生進行表彰獎勵,提高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認知地位,從而引導人們逐漸改變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在學校層面,要明確高職院校自身在本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承擔的角色,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培養更多對接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方面,從思想觀念上,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重視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樹立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隨時為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輸送、技能培訓、資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進行資金政策的“對接”為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必須構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體系。1.在制度方面加強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的構建。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更加要求國家相關部門要制定保障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對接的政策法規。在政策法規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立法層面要保證相關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夠切實有效地指導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發展,并根據新農村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法律法規的細則。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在招生錄取制度上要進行改革,吸引優秀生源進入高職院校。在學費減免、獎學金和生活費補貼政策等方面不斷優化現有的一些制度,并在畢業就業制度上為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新農村工作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強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監督與指導。完善相關監督機制,指導高職院校修訂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保證高職院校培養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在財政方面完善資金投入體系。新農村建設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資源投入,而教育資源的投入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之一。政府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通過各種渠道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資金需要,進而保障高職教育成為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基地。一方面,著力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并在財政政策上給予傾斜。政府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規劃不同特色的高職院校,尤其是農林大省要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財政傾斜政策,加大對相關高職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的實驗室,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雙管齊下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對企業,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投入資金參與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和“訂單式”人才培養;對社會,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獎勵性政策或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營企業、社會公益組織等積極為高職教育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捐獻資金、捐資助學、設立定向獎學金。3.在激勵機制方面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政府與高職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勵措施,提高人才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一方面,在基礎性激勵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基本工資水平,同時根據各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額外給予生活補貼;對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勵措施上,設立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優秀人才進行專項資金安排,除用于科研應用外,也對物資采購、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資助;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政府以其為模范進行大力宣傳,進而激勵更多的人才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三)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上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科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是保證高職教育人才質量的關鍵,也是實現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銜接的重要保障。1.科學設置相應專業,培養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業人才。為實現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實際設置符合當地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的專業。在設置專業前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1)調研工作。相關教育部門及高職院校要委派專門人員深入調研,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現狀及人才需求的報告,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提供借鑒;(2)評估工作。要組織相關人員對專業設置進行合理評估,參考領導、專家等的意見,保證相關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滿足社會需要。(3)論證工作。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明確專業定位。組織相關專家對專業進行二級學科的細分,根據院校實際和區域特色,科學論證專業方向。2.在實踐中科學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新農村是不斷發展的,對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同時,黨的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農村建設要有新發展,需要有創新型人才做支撐。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調整專業教育管理設置,保證專業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新農村未來發展的要求。3.改革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改革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與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匹配度。對于理論課程體系,應以新農村建設目標、課程設計理論為依據,構建互動共促的課程生成機制和分層模塊的課程設計形式(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課程模塊三種形式),設置體現區域新農村發展需要的理論課程;對于實踐課程體系,應合理設置實踐課程和相關選修實踐課程,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改善實踐課程的硬軟件條件,保證實踐設備的完備。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設上下功夫,構建政府、高職院校、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四方合作平臺,多方參與優化課程體系。政府、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所掌握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動態資源是高職院校難以企及的,因此,構建四方合作平臺,有利于高職院校針對理論或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在課程體系上做進一步優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四)師資隊伍上打造專職教師與兼職專家的“對接”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及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著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黨的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指明了人才培養方向,更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專兼職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吸引知名企業、農業科研機構懂農業的專家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建設一支專兼職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制定相關獎勵政策,激勵懂農業的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2.提升師資隊伍技能,健全培訓學習機制?!按蜩F還需自身硬”,作為一支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師資隊伍,自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教師也必須加強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訓學習機制,通過繼續教育、專家講座、在線交流、實踐調研等形式對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訓,促進師資隊伍專業能力的提升。3.強化師資隊伍的使命感、事業心和職業道德教育。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有激情、有動力投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形成示范效應。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農村建設帶來新的契機。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不但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政策保障、培養質量和規模、人才發展空間選擇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促使高職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許世建,張丹,溫玲玲.社會主義新農村下我國農村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06(24).
[2]柏葉.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15).
[3]劉鳳娟,郭勝大,王建.面向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陜西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評論,2010(4).
關鍵詞:鄉村旅游;氣象景觀;講解員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通過到鄉村旅游了解真實的風土人情、禮儀風俗,從而帶動整個鄉村的行業發展和脫貧致富。其中,鄉村旅游講解員是建設鄉村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人們對鄉村的第一印象。鄉村旅游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涉及鄉村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等多個方面,其中氣象景觀也是他們進行講解的重要內容。本文從鄉村旅游講解員和氣象景觀的基本概念出發,通過對于二者的理論闡述,結合實例分析得到當前鄉村旅游講解員對于氣象景觀內容講解的具體策略,以便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升鄉村旅游講解員的專項內容服務講解水平,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服務業的發展。
旅游講解員及相關概念闡述
解說,翻譯自英文interpretation。早在公元前460年,《哈利加諾斯的希羅多德》一書中就記載了有關于埃及金字塔的導游的工作記錄。在公元2世紀的時候,羅馬人發現荷馬時期各地已經有解說者的身影[1]。16世紀60年代,西方貴族家庭的年輕人在外出旅游時總會有解說人員的陪同。1957年FreemanTilden在《解說我們的遺產》一書中對解說下了定義:解說是一種教育活動,目的在經由原始事物的使用,以指示其意義與關聯,并強調親身的經驗和運用說明性方法或媒體,而不僅僅是傳達一些事實性知識[2]。在中國最早倡議講解服務的是南通博物苑的創建者張騫。他在1905年向清政府建議,在建設帝室博物館時,要“遴派視察員、招待員,用為糾監導觀之助”[3]。當前,我國學界對于講解員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研究領域大多集中在旅游管理專業,缺乏延伸和拓展。其中,在旅游管理方面的講解員相關研究,又集中在博物館及相關文創產業的講解員管理建設層面,研究案例較為單一,研究重復性較大。講解員作為面對面溝通交流的角色,在人際傳播層面的價值可見一斑。將對旅游講解員的研究與傳播學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勾連,是學科交叉發展的重要體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鄉村旅游中的氣象景觀
前人在研究中曾對鄉村旅游給出了清晰界定: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4]。在鄉村旅游不斷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對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禮儀習俗的關注以外,氣象景觀也是鄉村旅游建設的重要范疇。國內學界對于鄉村旅游的氣象景觀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內容停留在微觀層面,更多的是關注某地區的氣候適宜度問題,這與本文所探討的氣象景觀研究差別較大。相較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氣象景觀資源指可作為獨立觀賞或利用的氣象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單獨個體,一切能夠引起人們進行審美與游覽活動的大氣現象及其衍生資源,包括自然氣象景觀、人文氣象景觀。也就是說,能夠將本地區旅游資源與氣象特色相結合,開發出相應的新型旅游資源的,便是氣象景觀。對氣象景觀服務的強調,其實也是看到了氣象因素對于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影響。陰晴雨雪正在持續影響著鄉村的旅游生態,對當地旅游資源、景觀造成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氣象對鄉村旅游自然景觀的影響,其二是氣象對鄉村旅游人文景觀的影響。從鄉村旅游的自然景觀來看,山岳、湖泊、植被、動物等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要素,都離不開氣象的影響。氣象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例如,春季春暖花開,萬物復蘇,適合在鄉村踏青出游。而如果此時出現干旱(短期的異常干旱)可造成空氣過分干燥、土壤水分虧缺,危害植物資源生長,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合理開發適宜季節氣候變化的鄉村旅游資源,便成了當地有關部門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重點。例如,因為獨特的緯度條件在三四月份會形成獨特油菜花田風景的江西婺源,根據自身的氣象條件,打造出了獨屬于婺源縣的自然景觀,也打響了當地鄉村旅游的招牌。從鄉村旅游的人文景觀來看,當地的氣象條件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景觀不同于自然景觀是清晰可見的,它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同地區的氣象條件決定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狀態、風俗等方面。北方人民愛面食,南方人民愛精米,這既是因為南北方種植作物的不同,更是因為南北方氣候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人文習慣的差異。對于鄉村旅游而言也是如此,在土家族、苗族聚集的地區,吊腳樓建筑別具一格,而正是因為這些地區潮濕多雨,當地人民才建造了這種建筑,這種建筑也成為鄉村旅游中一道亮麗獨特的風景線。在鄉村旅游中,氣象景觀展現出了重要作用。那么在鄉村旅游講解員的口中,是如何去呈現這些氣象景觀,又如何將其與當地旅游產業相結合,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將是本文接下來進行論述的主要內容。
講解內容原生態
鄉村旅游講解員是能夠真正站在鄉村角度,向旅游者講解鄉村歷史和文化的講解人才[5]。因此鄉村旅游講解員在講解內容時不同于尋常的旅游講解,其講解內容既不是如同博物館講解員那般對古往今來的歷史進行溯源,也不像自然景觀講解員一樣注重對整體環境的闡述,更多的是針對鄉村中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介紹。而在對這些對象的概述中,其展現出了獨屬于鄉村旅游講解員的特質。筆者在走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女兒城景區的講解員后發現,他們在進行講解內容培訓時,相較于博物館講解員對內容上專業性和嚴謹性的重視,更看重的是講解內容的本土化效果,也就是原生態。長期在女兒城擔任志愿講解員的L表示:“女兒城本身就是一個體現本地少數民族特色的景區,所以我們在向游客介紹的時候以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為主,其實也沒有特別高大上的講解內容?!痹谂畠撼莾扔幸患颐袼撞┪镳^,展現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L表示,講解員在向游客進行介紹時,會盡量避免書面化和煩瑣的講解用詞,而是簡單直白地把恩施少數民族生活狀況介紹清楚即可。通過原生態的內容呈現,讓游客直觀感受到鄉村旅游資源的“原真性”,從而產生對當地的留戀情感,成為回頭客。鄉村性應該是界定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標志。如果對鄉村旅游概念中鄉村性這個特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就可能導致鄉村旅游概念的模糊,這既不利于構建鄉村旅游研究的理論體系,也可能會降低鄉村旅游的豐富性[6]。盡管都市旅游者參加鄉村旅游的動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對鄉野農村風光、生活和氛圍的追求卻是共通的,這就要求鄉村旅游的經營者應保持鄉村旅游活動中鄉土氣息的濃郁性和真實性[7]。鄉村旅游講解內容的突出特征亦是如此,講解員只有重視原生態內容,在進行人際傳播時注重對于接近性內容的傳播,才能喚醒游客內心對“鄉村”這一概念的深層認知,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起到較好的講解傳播效果。在這樣的基礎上,聚焦于對本土氣象景觀的傳播,將會更加突出原生態的特征。鄉村旅游講解員在介紹當地氣象景觀時,往往是根據本地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結合氣象特征進行說明講解。講解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內容上的過度專業化,而是將專業術語轉換成口頭語言表達給受眾,從而達到講解內容上的無門檻,讓每一個人都能聽懂相關的鄉村旅游氣象景觀講解內容。
講解手段交互性
在講解手段方面,可以看到如今旅游行業的不斷革新。如今大部分博物館都推出了二維碼掃碼自動收聽講解的服務,在講解手段上呈現出了科技性的特征。反觀鄉村旅游的講解員,其在講解手段上展現出了與其他旅游講解截然不同的觀感。對于鄉村旅游講解員而言,其所進行的講解內容傳播屬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同時,可以看到,就鄉村旅游的需求方面而言,旅游者無外乎是以下幾種需求:第一,對于田園風光的向往;第二,擴大知識視野;第三,各種類型的舊地重游;第四,復合型的旅游需求[8]?;谝陨戏矫娴囊蛩兀l村旅游講解員在使用講解手段時,更在乎是否能夠達到有效交流,也就是講解的交互性。所謂交互性,其重點在于傳播的傳受過程中傳者與受者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其中,傳者指的是鄉村旅游講解員,受者自然是那些有著以上鄉村旅游需求的游客。二者之間對于交互性的要求,自然決定了講解員在進行講解時多多注重與游客的互動交流。尤其是在講解有關氣象景觀方面的內容時,由于涉及大量本土性、原生態的內容,同時,氣象景觀內容上具有聚焦性和專業性,這就決定了講解員在講解手段的使用上一定要注意旅游者的接收度。因此在講解時更要注意與游客的直接交流,隨時根據游客的反應和態度而及時調整傳遞手段。例如,在發現游客明顯對某一講解話題不感興趣時,及時轉換話題,直到發現游客的興趣點所在。只有把游客的反應放在首位,站在游客角度調整講解手段,才能夠產生更好的交互作用,從而改善傳播效果。綜上所述,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大背景下,鄉村旅游傳播是重點研究方向,而講解員是在整個鄉村旅游傳播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靈魂角色。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每一位深耕于基層和一線的鄉村旅游講解員。他們用多樣化傳播手段開展對鄉村旅游文化的編碼解碼活動,讓更多游客感受到鄉村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本文重點探討鄉村旅游講解員在鄉村氣象景觀講解層面的具體策略,通過實地考察與相關資料收集整理發現,氣象景觀作為鄉村旅游景觀中的重要維度,同樣是講解員在進行旅游傳播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究講解員在這一維度的傳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發現,鄉村旅游講解員在進行相關內容傳播時,主要展現出講解內容原生態和講解手段交互性的特征。此類特征符合鄉村旅游傳播的特點,也貼合了鄉村旅游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本文僅對其氣象景觀的講解策略展開了分析,在研究時也有不足之處,實地考察樣本少、資料收集不全面等問題也持續存在。未來鄉村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每一位鄉村旅游講解員在工作崗位上的努力。因此,對于鄉村旅游講解員的研究,尤其是對其在具體傳播過程中的講解策略研究,是建設鄉村旅游傳播良性生態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5]劉立成,解輝.鄉村旅游講解員的歷史演變及特征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19(7):43-45.
[2]徐柯健.地質公園解說標識系統研究:以野三坡世界地質公園百里峽景區為例[C]//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建設:旅游地學論文集第十六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105-110.
[3]孫鑫.解說系統與解說員研究[J].學理論,2012(18):106-108.
[6]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25-128.
論文摘 要:鄉村度假 旅游 產品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發展勢頭卻比較迅猛,逐漸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寵兒。目前國內關于鄉村度假旅游的開發研究還比較缺乏。在對發展鄉村度假旅游意義探討的基礎上,分析 總結 了目前國內外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幾種主要類型及發展動向,探討了這類產品的 市場 需求及特征。最后在分析鄉村度假旅游產品要素的基礎上,對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1 鄉村度假旅游發展概述
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鄉村旅游在發達國家 農村 地區迅速開展,對推動 經濟 出現不景氣的農村地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鄉村度假是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新興事物,然而它卻以極快的速度在各國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鄉村度假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并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游度假、波蘭鄉村生態旅游度假、匈牙利鄉村 文化 旅游度假等,都是鄉村度假發展的典范。
我國鄉村旅游出現得比較晚,萌芽于20 世紀50年代。當時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度假現象和產品則出現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現了中老年退休人員到鄉村進行短期度假行為,可以視為我國鄉村度假旅游的開端。而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入發展,鄉村度假旅游產品也漸次出現。如鄉村度假中心、鄉村度假莊園、鄉村度假公寓、鄉村分時度假等。
2 鄉村度假旅游的意義
在許多國家,鄉村旅游正受到熱捧和支持。作為鄉村旅游的高級形式——鄉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的政策與 財政 支持。因為鄉村度假旅游不僅能夠緩解鄉村地區的衰落問題,包括鄉村居民收入、就業、 公共 服務、 教育 、社區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移民潮(由鄉村向城市遷徒);而且也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樣的體驗,諸如自然的生態 環境 、原生性鄉村文化、淳樸的社區氛圍、與世隔絕的謐靜體驗、遠離工作壓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來的 社會 、經濟、文化生活的交流與提升。在這種意義上,度假旅游乃至鄉村旅游被公眾和政府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振興鄉村經濟、促進鄉村發展。它們也因此被認為是鄉村發展的“萬能劑”。
在我國,基于政府的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 社會主義 新農村的政策背景,鄉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鄉村度假旅游雖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關專家學者提升到了解決 農業 發展的戰略高度。
從國內外專家的論述來看,鄉村度假旅游的作用與意義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區域經濟增長。表現為鄉村度假旅游者在鄉村地域內消費所帶來的區域直接經濟增長、當地居民提供服務或接受雇傭而形成的直接經濟收入以及受產業溢出效應和經濟乘數效應而形成的區域間接經濟拉動。
(2) 社會文化 發展。包括鄉村 人口 的回流、公共服務的改善與提升、地方居民素質的保持與提升、地方傳統手工藝和特色技能的保護和復興、地方民風民俗的保護與再現以及由于社會文化交流所帶來的新興社會文化現象等等。
(3)環境保護與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將自發形成環境保護觀念以及環境改善的動力,雖然有時這種動力會給原生鄉村環境帶來反作用。
然而,鄉村度假旅游所帶來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們的過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開發商往往忽視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特性而盲目發展,也會給鄉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劇鄉村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引起鄉村原生環境的建設性破壞等等。所以,對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僅僅要關注鄉村度假旅游帶來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帶來的不利,從而揚長避短,使得綜合效益最優化。
3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類型
3.1 國內鄉村度假產品類型
雖然鄉村度假旅游產品在我國出現時間較短,但發展迅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鄉村度假旅游產品主要呈現以下幾種類型。
(1)莊園式鄉村度假產品。
莊園式鄉村度假旅游產品是指依托鄉村特色莊園來開展旅游度假活動,它往往位于城鄉結合部,鄰近風景區或鄉村景區,具有良好的 交通 條件和交通網絡;莊園與鄉村具有空間上的相對獨立性,服務設施也相對齊全;其檔次也較高。這種莊園式鄉村度假產品以北京為常見,如北京密云紅酒莊園、白領莊園、金色四季田園休閑度假村、大苑村休閑度假村等。
(2)分時型鄉村度假產品。
分時型鄉村度假產品是指結合分時度假房產來開展度假旅游活動的產品方式,在產權上,旅游者擁有部分產權,在經營上,由開發商或運營商進行經營 管理 ??紤]到房產的特性,這類度假產品一般位于城鄉結合部或交通條件較好的鄉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務設施,且空間上與周邊環境或鄉村、設施相融合,其檔次為中高檔。這種分時型鄉村度假產品以海南為常見,如海南天來泉、中南森海灣、??谛率澜?、博鰲分時度假等。
(3)公寓式鄉村度假產品。
公寓式鄉村度假產品是指在鄉村范圍內建設度假公寓,旅游運營商通過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產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態環境優良、人居環境淳樸的偏遠鄉村,從而在空間上與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絕性。其服務設施相對簡單,檔次偏中低。這種度假產品以杭州地區為常見,如杭州山溝溝、千島湖家外家、臨安天目云溪、紅燈籠鄉村家園等。
3.2 國外鄉村度假產品借鑒
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者最喜歡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鄉村度假旅游產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礎上,由觀光農園等其他鄉村旅游產品擴展和延伸而來,如德國的“度假農莊”、意大利的“綠色度假”、日本的“度假農業園”、法國的“鄉村度假莊園”、澳大利亞的“休閑牧場”等。
(1)法國。早在1855年,法國有一位名叫歐貝爾的國家參議員帶領一群貴族來到巴黎郊區農村度假。目前,法國有1.6萬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推出農莊旅游,全國33%的游人選擇了鄉村休閑度假,鄉村農業休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萬,每年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入,相當于全國旅游業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國20個 行政 大區,已全部開展了鄉村度假旅游活動,為“綠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農莊已達7500個,尤以托斯卡那地區更為突出,每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達到20萬人以上。
(3)德國。德國的鄉村 旅游 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閑度假型的“度假農莊”和“市民農園”?!岸燃俎r莊”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農場度假,并與農場主人一起生活,住在農家,使游客在觀光度假之余,亦能盡情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親身參與農場生產活動。游客對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農莊”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農莊游。
(4)美國。早在1941年,美國 農業 旅游開始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農莊”及觀光牧場的經營。到1977年,美國有1800萬人前往鄉村、農場觀光度假,僅在美國東部就有1500個觀光農場,在西部還有為數較多的專門用于觀光旅游的牧場。
3.3 鄉村度假產品發展新動向
隨著鄉村度假旅游的發展,目前旅游 市場 上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動向。
①新的產品形態。如成都郊縣的郫縣鹿苑會所,就是一種以“博物館+住宿”類型的新形態。
②新的組織形式。如海南博鰲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是一種以俱樂部制的鄉村度假新組織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題。如寧夏玉泉葡萄莊園,突破傳統休閑度假主題,以葡萄酒為主題,集生產、研發、旅游、 教育 為一體的鄉村度假莊園。此類新的度假主題還有香料莊園、草莓莊園和西瓜莊園等。
4 基于市場的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
4.1 鄉村度假旅游市場研究
當前,度假旅游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旅游業迅猛發展中的一個熱點。鄉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價廉的產品特性而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青睞,鄉村度假成為了僅次于海濱度假的第二大度假產業。以法國為例,1998年,2/3的法國人選擇了國內度假,其中33%的游人選擇了鄉村度假,僅次于海濱度假的比例(44%)。近幾年,法國鄉村每年接待的200萬(其中1/4 是外國游客)國內外游客中,50%是中高級雇員或自由職業者。這些游客非常穩定。據法國小旅店聯合會 統計 ,近7年來在度假中一直采用鄉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這種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國,約90%的農場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務,25%的度假是在鄉村度過的;在意大利,鄉村度假經營被作為鄉村農民生計的補充甚至是主要來源,2002年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游”和度假經營的企業。在美國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農場從事鄉村旅游,全州農業旅游產值中1/3農產品來自度假客的直接購買。
近年來,我國以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長態勢。2000~2002年
莊園式鄉村度假產品往往采用這種開發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園休閑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園休閑度假 旅游 有限公司獨資開發的鄉村度假產品。
“旅游開發商”開發模式的優點在于旅游開發商能夠全面控制旅游開發和經營的全過程,有利于實現既定開發經營目標。其缺點是容易產生產品與周邊鄉村人文 環境 的隔離,甚至導致村民對鄉村度假區的敵視態度。
4.3.2 “旅游開發商+農戶(或村集體)”開發模式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旅游開發商+農戶(或村集體)”開發模式是指旅游開發商牽頭,農戶(或村集體)以資產入股方式參與鄉村度假產品的開發建設,并實施 市場 化運作方式來經營鄉村度假產品。
公寓式鄉村度假產品一般采用這種開發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島湖金竹半島“家外家”生態養生度假公寓項目。
“旅游開發商+農戶(或村集體)”開發模式的優點在于能讓農戶(或村集體)參與開發過程,從而直接受益于鄉村度假產品的開發經營。其缺點是加大了 管理 難度和管理 成本 ,且開發商和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容易產生利益 經濟 糾紛。
4.3.3 “旅游開發商+旅游運營商+農戶(或地方政府)”開發模式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旅游開發商+旅游運營商+農戶(或地方政府)”開發模式是指旅游開發商和農戶(或地方政府)合作入股開發鄉村度假產品,建設完成后的度假單位委托旅游運營商經營管理。
分時型鄉村度假產品往往采用這種開發模式,如海南中南森海灣是由中南集團與當地政府合作開發,由上海傳世經紀公司運營管理的鄉村度假項目。
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整合多方資源,通過專業化合作方式形成開發合力。缺點在于層級較多,管理與利益上的糾紛也相應加大。
5 結論和展望
基于國外的發展軌跡和國內的發展實際,我們可以清楚地描繪出我國鄉村度假的發展曲線,對我國旅游休閑度假市場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了鄉村度假旅游大有發展潛力?;诖耍覈磥磬l村度假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類型、組織方式和產品主題多樣化、復合化的產品開發模式。
參考文獻
[1]沈國斐. 關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探討[j].生態經濟,2005,(12):95-98.
[2]a. fleischer and a. pizam,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367-372.
的問題及對策建議思考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社會培訓是一項極為重要必不可少的內容,社會培訓的開展,不僅是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相關政策要求。高職院校主要針對各項職業學習的學校,相對于其他高校來說有著技能培訓、人才服務等教學優勢,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全面提高學生的技能素質和實踐能力,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機制。文章主要針對高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的途徑進行了的分析和探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提高,高職院校為了跟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在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和社會培訓工作的方式。隨著教學體制的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對于社會培訓工作的開展越來越重視,社會培訓工作主要是以服務為主,社會培訓工作開展的如何是衡量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一、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的內涵及意義
(一)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主要工作和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技能,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工作的開展是為當地的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我國相關規定中明確提出要高校樹立牢固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并且圍繞這一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把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培養人才培養能工巧匠的途徑和方式,為社會和企業不斷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并且要落實高職院校的法定職責,就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并且要開展職業培訓,為在校的學生和社會人員指出工作的方向。二是為了高職院校內涵的發展。社會培訓工作的開展,通過和社會經濟、企業的接觸,可以及時地了解目前社會或企業最新的發展途徑和動向,從而針對性地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為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社會培訓工作的開展不僅可以鍛煉工作人員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促使教師的專業能力有大限度的拓展。三也是為了讓企業提升整體內涵而開展。高職院校在社會培養工作進行中的服務發展特色和優勢是由該學校的地方區域性決定的,在進行社會培養中需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等的溝通,才可以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并且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借助高職院校的這一孵化平臺開展創業活動;并且可以讓企業加入進教學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學校通過和企業的合作教學中,了解企業現階段所需人才的目標,針對這一方向制定新的教學方案,培養出適應企業要求和發展方向的復合型人才,幫助企業提升發展的動力。四是為了滿足服務構建終身教育的體系。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培養時,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師資力量、場地規模和設備等開展教育,有效地對職前和職后教育進行無縫銜接,讓學生提早適應社會和工作后的模式,同時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整體素養,對社會和諧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高校社會培訓的內容
高職社會培訓的工作內容不僅僅只包含社會培訓,學??梢詭ьI學生參與一些社區教育培訓,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社交和管理能力,或者參與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對學生的傳統和特色文化會有一定的滲透;也可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或者對口支援等活動,可以有效地幫助當地的農民提升全面技能并且促進他們的就業。
(三)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主要途徑
一是以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服務為主要目標,通過與當地的政府和企業單位合作,提高社會培訓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適當地建立培訓基地等,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資源、設備、場地等優勢,通過服務當地政府和企業單位等方式,搭建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提升自己的整體實踐能力。
二是以給企業輸送人才,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在社會培訓工作中,要加強與中小企業單位的合作,通過對企業的發展目標的了解,制定一個適應企業人才需求的培訓方案,對這一崗位和發展需求展開技能培訓;并且對高危職業展開相關技能和安全常識的培訓,提高這一行業的安全意識和整體技能素質;針對一些難以就業人群:貧困人群、弱勢人群等重點展開技能培訓,提高這一人群的技能素質和整體素質,減少就業難的問題。三是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的居民提供培訓條件,為農村的實用人才和主要勞動人員提供職業的培訓;并且對退伍軍人展開再就業培訓;為當地因為年齡難以就業的中年婦女提供月嫂培訓等工作,打造鄉村綜合性人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全面小康。四是需要以社區服務活動為方式,通過因社會培訓開放的師資力量和資源,對社區的廣大居民進行再學習的機會,培訓相關職業技能,并且組織開展養老或者少年教育等活動,為當地的居民建立一個綜合性教育服務平臺。
二、當前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意識不強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開展過程中,有大部分的高校都以內涵教學為主要教學目的,往往忽略了實踐和社會培訓工作,但是這才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為了內涵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大多數學校目前都存在對社會培訓工作的制度不健全,沒有系統的去制定發展規劃,并且對這一工作意識不強,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性且連續性的計劃,在學校品牌服務項目的樹立方面沒有制定目標和計劃,沒有產生共識等問題。同時由于很多教師對此不重視,不愿去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或者參與社會培訓的人員整體技能素質不高,沒有完整地體現高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二)人才培養能力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社會需要
社會培訓開展前提條件是一支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都過硬的師資團隊,但是目前的教師一般注重于理論水平的教學,所以在理論的方面水平比較高,但是對于實踐能力就偏低一些,并且缺乏平時對企業發展的了解和重視,沒有注意到企業真正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方向,所以導致很多高職院校的社會培訓工作開展不是很順利,效果也不是很明顯,大多還停留在理論這一階段,并且也不能把高校的科研成果為企業所用。
(三)缺乏靈活的激勵機制
由于很多高職院校對社會培訓工作的不重視,所以相對來說激勵機制也不是很豐富,對于教師來說也沒有動力去參加和實踐,這一問題也成為了開展社會培訓工作時的阻礙。
三、加強高校社會培訓工作的措施
(一)創新機制,完善培訓制度
想要開展順利并且成功的社會培訓工作,就需要教師的配合。一是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對這一內容給予扶持和獎勵,并且在晉升或者評定等各類獎勵上也要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要在教師中選擇優秀的實踐型高素質人才參與社會培訓工作,并且要專門針對社會培訓工作設立一項健全的制度,對在開展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和支持;二是在經費方面,學校要對社會培訓開展工作中存在的經費問題或者是場地和設備問題進行解決和扶持,讓從事社會培訓工作者無后顧之憂。三是要在社會培訓期間利用起現有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優勢,把社會培訓服務帶來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化。
(二)科學定位,明確發展目標
目標是發展的方向,在實施社會培訓工作之前要制定發展的目標。結合院校內的優勢,在選擇培訓項目前要選擇自己院校相對來說比較擅長的領域,這樣才可以最大化地維護和擴大學校的聲譽同時還可以做很好的宣傳工作。要有一個堅定的發展方向,爭取建立當地最優的培訓基地,要在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的同時對學校的項目品牌,師資力量等項目進行開展和落實。
(三)多方聯動,推進培訓發展
在高職院校進行社會培訓的開展時,要結合當地的政府和企業,共同開展培訓工作,爭取把院校內的專業學科和師資團隊等優勢在工作中發揮至最大。并且要和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配合,為社會培訓工作搭建人力資源信息的服務平臺,為多方企業和單位進行服務,為構建政產學研一體化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并且也要打造資源共享的機制,打造高職院校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實現公平教育,提高培訓信息資源的公平化,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在社會培訓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不僅助力了政府工作,也幫助企業單位培養了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升了員工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