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時間:2023-07-28 16:33: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現狀;問題;對策;浙江嘉興;鳳橋鎮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318-02
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升城鄉統籌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在黨的惠農政策等指引下,嘉興市鳳橋鎮以打造江南水鄉現代田園示范鎮為目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生態、安全、高效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業受資源要素、生態環境、市場變化的制約愈加突出,發展面臨許多問題。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1 農業產業化現狀
1.1 農林牧副漁發展總體平穩
全鎮有耕地面積5 133 hm2,農業生產主要以糧油、水果、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水產為代表,也是全鎮農業六大主導產業。全鎮糧食種植面積3 733 hm2,水果種植面積1 300 hm2,其中水蜜桃733 hm2,葡萄433 hm2,梨、獼猴桃、藍莓、冬棗、李等水果134 hm2;蔬菜種植2 520 hm2,其中茭白800 hm2;水產養殖213 hm2,其中白對蝦、青蝦125 hm2,魚、蟹、甲魚88 hm2;年出欄生豬45萬頭,存欄17.6萬頭,羊存欄0.5萬頭,兔1.1萬只,家禽出欄234萬羽,存欄56萬羽;蠶繭飼養2 850張;花卉苗木170 hm2,其中鮮切花37 hm2,苗木133 hm2。
1.2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近年來,鳳橋鎮以現代農業為依托,以田園景觀為載體,全力打造現代農業新高地、產業轉型新亮點,已初步形成以“萬畝水蜜桃、萬畝茭白”,“千畝鮮切花、千畝食用菌、千畝南美白對蝦”,以及星火村的臺灣世合國際現代農業區、大星村的臺灣八?,F代農業區、莊史村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三星村的省級水蜜桃產業區、永紅村的嘉興市鮮切花產業園區、棲檉村的茭白產業園區等六大現代生態產業園區為主的“雙萬、三千、六園”產業發展格局。并建立了水蜜桃研發、茭白套種套養、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產養殖六大類12個基地。
1.3 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提高
經過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功能區等項目開發建設,全鎮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 000 hm2,新建改建灌溉機埠445座,硬化渠道475 km,噴滴灌設施250 hm2。擁有耕作拖拉機576臺、收割機23臺、插秧機11臺。農業有效灌溉率達98%,土地機耕率達78%,農作物機播率達16%,機收率達68%。
1.4 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通過土地流轉、農業招商引資等培育發展了一批農業經營主體。全鎮有農業龍頭企業1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家庭農場11家。其中國家級示范性合作社2家、省級示范合作社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擁有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6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個、無公害生產基地12個。通過品牌、基地建設,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也為企業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鳳橋鎮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體發展較快,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現代農業的目標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畜禽養殖總量偏大,種養比例不合理
2012年底全鎮生豬平均存欄17.6萬頭,出欄45萬頭,平均耕地承載養殖生豬90頭/hm2。年產值5.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1.8%。養殖在給農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2.2 土地流轉難度大,影響規?;a進程
由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大部分農民依賴土地,不愿放棄經營,使土地流轉困難、規模小,新的經營主體難以引進,原有的部分經營者生產規模無法擴大??梢姡∫幠=洜I、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2.3 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弱
由于骨干型、帶動型的龍頭企業偏少,使企業帶動農業發展、企業和農民共同抵御和降低農業風險的能力差,占有市場的主動性弱。加上沒有宏觀調控性的生產指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沒有長期相對穩定的渠道,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等,盲目種養導致不時出現蔬菜爛田、瓜果賣不出等收益大落現象。另外,在遇到大的災害性天氣時如臺風、洪澇等,發生大棚設施倒塌、農作物受淹受災,因基礎設施不完善,政策保險不到位,生產者利益嚴重受損,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挫傷。
2.4 勞動力資源日益緊缺
目前農村勞動力日漸減少(鳳橋鎮2012年農村勞動力29 286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0 540人,占36%),年齡日益老化,普遍在50~60歲,還有一部分60~70歲的老人也在從事生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勞動力不斷轉移,年青人又不愿從事農業,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勞動能力下降,勞動報酬率逐年提高。例如在鳳橋鎮目前從事糧油、蔬菜瓜果類行業中,2010年男勞動力工資55元/d,2013年為70元/d,2010年女勞動力工資為45元/d,2013年工資為60元/d,從事水果類的工資從100元/d上升至150元/d。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報酬的提升,使農業經營主體的用工問題日益突出,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生產運作和經濟收益受影響較大。
2.5 農業設施用地審批難
在推進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亟需建設必要的生產管理等用房。但在實際操作中,農業設施用地審批難。管理用房、產品處理包裝用房、肥料農資倉庫等場地難以落實,生產經營受阻,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2.6 生產技術和產品監管有待提高
隨著產業的不斷提升和發展,新品種不斷引進,技術需求越來越高,但全鎮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偏少,知識更新、人才更新跟不上產業發展。因缺少有力監管,在生產過程中,還存在個別生產者使用違禁投入品現象,對農產品質量產生影響。
3 發展對策
圍繞培植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將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土地流轉、設施建設、科技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依據農業傳統優勢資源,走“特色、高效、生態”的路子。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創新機制,以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3.1 抓好“兩區建設”,構建產業發展平臺
一是認真實施糧食功能區建設,到2018年全面完成新民、茜柳、大星等7個項目1 513 hm2糧食功能區建設。積極開展標準農田提升工程建設,通過土地深耕和施用有機肥、配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二是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把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主導產業園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按照“一心六園”總體規劃的要求,全力推進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形成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化都市農業。
3.2 大力培養以家庭農場為主的產業化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是農業產業化的新起點,是發展現代農業新的突破口。要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拉長產業發展鏈條,以龍頭帶基地,聯市場,變產品為商品[1]。全力打造水果、茭白、蔬菜、水產、畜禽等一批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體系。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項目扶持、信貸支持、科技創新等措施,把現有農業主體的規模做大,實力做強,形成新的龍頭企業,更好地發揮其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要重點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并以此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增值,確保農產品有穩定的銷路和收入[2]。
3.3 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要積極申報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灌區改造等項目,建設標準化農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道、路相連、林成網的現代農村田園。同時要大力改造低洼易澇地區,按照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標準建設圩區,提高抵御洪澇災害能力,保障農業生產,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3.4 積極推廣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目前全鎮農機擁有量還不高,特別是新型播種機械和采收機械還很少。因此,要提高農機購買補助標準,積極引進推廣適合于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機械,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力緊張的壓力。
3.5 加強品牌建設管理,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品牌建設是產品拓展市場、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徑。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事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因此,要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及基地建設,要著力抓好農資管理,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加強對禽畜、蔬菜、水產、水果等農產品的質量檢測,確保農產品安全生產,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促進產業提質增效[3]。
3.6 加快違章豬舍拆除,推進轉產轉業
以“拆、轉、減”為核心,制定辦法,落實措施,扎實開展違章豬舍拆除。一是調查摸底,通過上門走訪摸清違章豬舍面積和農戶基本情況;二是廣泛宣傳,全方位動員,多渠道宣傳,營造豬舍拆除氛圍;三是組織實施,要把握工作節奏,細化工作措施,確保拆違工作有力有序;四是轉產轉業,要制定扶持產業發展政策,開展就業知識培訓,引導養殖戶轉產轉業,確保農民收入不降低。
3.7 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要健全農技隊伍,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骨干作用,要加強農技服務隊伍建設,強化為農服務,拓展服務內容。進一步采取農業科技培訓講座、專家現場指導和技術咨詢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技術水平,提高產業發展能力。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應鼓勵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到農村去創辦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8 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優化產業化經營環境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環境下,不少勞動力向城鎮、企業轉移,不少土地難以做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合理引導,盡快促成這部分土地以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規模經營集中,向農業經營主體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同時要積極營造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采集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營銷、投資、預警等信息,指導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4-5]。
4 參考文獻
[1] 范祿成.順昌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337,342.
[2] 李瑩,郝毅.農業產業化生產問題探討[J].現代情報,2004(8):7-8.
[3] 王風池.德州市德城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317-319.
關鍵詞 農業產業;現狀;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云南景谷;永平鎮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鎮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西南方向,北與臨滄市隔江相望,瀾滄江從永平鎮與臨滄市交界穿過。全鎮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農業人口60 510人;國土面積1 465.66 km2,耕地面積為9 566.67 hm2;境內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氣溫20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庫、壩塘66個,設計蓄水量5 527萬m3;2014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4 730元。
1 發展現狀
1.1 糧豆作物
2015年全鎮糧豆總播種面積1.01萬hm2,實現總產量7.01萬t。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 266.67 hm2,實現總產量1.8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水稻高產創建2 000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8 062.5 kg/hm2;玉米種植面積4 033.33 hm2,實現總產量3.4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玉米高產創建666.67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達8 508 kg/hm2;豆類、薯類、小麥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3 766.67 hm2,總產量1.18萬t。
1.2 經濟作物
甘蔗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為4 117 hm2,其中:水田種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預計入榨產量25.5萬t,預計農業產量28.5萬t,預計農業產值達11 970萬元以上。單產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長不明顯。茶葉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1 853.33 hm2,其中投產1 640 hm2,產量0.22萬t,產值12 100萬元以上??緹煯a業:2015年完成煙葉交售4 400 t,煙農收入12 500萬元以上。其他產業: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龍果等產業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為今后規?;?、專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帶動作用[1-2]。
1.3 畜牧漁業
畜牧業:2015年牛存欄29 865頭、出欄6 059頭,生豬存欄64 428頭、出欄55 138頭,羊存欄9 852只、出欄4 837頭,禽類存欄372 345只(羽)、出欄571 168只(羽)。漁業:2015年水產養殖566.67 hm2,產量0.88萬t,產值逾10 560萬元。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由于資金不足,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鎮發生6.6級地震后,大量的水利、農業等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同時,因降水分布不均勻,庫塘蓄水不足,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少,產業機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制約著現代農業產業的快速引進和發展。
2.2 從業人員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差,“小農生產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嚴重,影響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
2.3 農業專業化與規?;潭鹊?/p>
永平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加之當前永平鎮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以農民家庭式松散生產經營為主,存在著多種傳統農作物并存,產業多、雜,產業間相互爭地、爭勞動力,缺少“新、專、特”名優產品,農業產業專業化和規?;r業產業程度低,主產業地位和優勢不明顯。
2.4 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永平鎮地處邊疆地區,交通相對落后,不利于運輸。一家上規模的制糖企業因市場不穩定,糖價低,成本偏高,造成企業虧損,蔗款支付不及時,影響著現有唯一龍頭產業的健康發展。茶葉產業存在著小作坊加工企業多、規模小,無法形成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一條龍生產和服務,制約著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其他農業產業雖然成立了部分專業合作社或協會,但由于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資金不足、機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運作不正常等問題,生產、加工、銷售不統一,產品無統一品牌和標準,質量參差不一,缺乏外銷能力和市場競爭力[3-4]。
3 對策
3.1 健全機構,加強領導
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發展機構,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轉管理辦法,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積極開展農業產業政策法規宣傳和招商引資,引進縣內外資金、技術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種養殖業。
3.2 爭取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
加大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項目資金投入,加大農田地溝、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開展基本農田地建設,改善農業投資環境。
3.3 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農業推廣機構,強化科技隊伍建設,落實責任;二是結合實際,采取送出去或請專家進來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農技人員開展培訓,加快農科人員技術更新步伐,提高其綜合素質;三是建立新型農民培育長效機制,聘請縣內外專家或具有特長的各類人才,深入村社對農民進行理論和實作培訓,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對新科技的應用能力;四是加大對有機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穩步推進測土配方工作,加速對測土配方成果的有效應用;五是推行水肥一體標準化設施農業園地建設,完善儲藏設施和設備,建立高標準種養殖示范園(區);六是引進各種先進農業機械,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效益;七是積極開展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監測,引導與監管并舉,實施安全生態的綠色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3.4 建立試驗、示范基地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藥等試驗、示范,為大田生產提供指導。
3.5 加強引導,實行專業化發展
用謀劃工業模式謀劃農業,以“一鄉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農業產業集約化、規?;I化的發展步伐。一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引進縣內外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建立1~2個優質高效、具有特色的農業示范園(區),促進農業從傳統模式逐步向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二是優化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督促指導其規范運行,發揮其作用;三是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避免產業無序競爭,促進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的發展;四是加快發展秋冬季農業,加強復種,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產值;五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和逐步推行農業產業保險機制,積極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4 參考文獻
[1] 易小艷,陳星余,賈紅杰.開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3(9):66-69.
[2] 彭強,喬春妮,唐新漢,等.對鳳縣農業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2):162-164.
關鍵詞:現代農業;政策扶持;做大做強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江西省會昌縣近年來注重做好對現代農業及其發展前景的研究,著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
一、會昌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會昌縣高度重視發展現代農業,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喜人局面。據統計,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7.7億元,同比增長4.61%,農民人均純收入5083元。目前,全縣已形成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優質稻、臍橙(贛南橘柚)、生豬、煙葉、油茶、葡萄、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主導產業;蔬菜、西瓜、茶葉、毛竹等農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大批農民增收致富;糧食米粉加工、果品加工營銷、煙葉生產等農業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煙草公司實行定單農業生產,公司提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為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經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較快,到2013年底全縣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10個,行業協會15個,連續帶動農戶3萬多戶,輻射農戶5萬多戶,有效提高了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
二、會昌縣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巨大的市場潛力需要挖掘。會昌縣的土地、光、熱、水等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農業發展的良好條件,但開發水平不高。如蔬菜產業,全縣居民蔬菜自給率只有35%,蔬菜加工幾乎為零,而耕地冬閑田卻高達65%,寶貴的自然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會昌的山水資源、人文資源對發展旅游休閑農業得天獨厚,目前這一產業剛剛起步,加以引導做大做強,就可以將集旅游生態娛樂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成為新興主導產業。
(二)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全縣除了縣煙草公司,能給農戶提供“定單農業”的龍頭企業太少?,F有五豐公司米粉加工和果品加工龍頭企業,資金實力、指導服務和自身的市場開拓能力不強,農業產業仍處在“生產者怕銷不出產品,龍頭企業又怕收不到原料”的矛盾之中。
(三)農產品品牌開發明顯滯后。全縣僅有糧食加工的五豐米粉產品打響了品牌,是省級著名商標,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眾多經濟作物中,僅有贛南臍橙獲得全市通用的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縣畜牧、水產養殖沒有注冊過一個商標,也沒有一家申報過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權威認證。具有400多年生產歷史的會昌醬干也只是靠口口相傳,在全國還叫不響品牌。目前,全縣的農產品知名度不高,賣不出好價錢,影響了效益,也阻礙了產業的發展壯大。
(四)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多數農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標準低、老化失修嚴重。實行以后,受資金、技術、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基地建設水平不高,農業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靠天吃飯的情況,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配套設施不健全,抗災減災能力弱,產出率不高。
(五)農村土地流轉困難。一方面,家庭經營的土地面積過小,人工、化肥、農藥等投入大而產出效益低,沒有規模效益,影響農戶利用自家土地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租金水平較低,目前每畝租金每年在400元以下,麻州下堡蔬菜基地2013年每畝年租金僅300元(以后每年遞增5%,450元封頂)。大多數農戶土地出租流轉方面心態不一,大戶企業要承租連片土地形成規模種養較難,只能望田(山)興嘆。小農經濟無法應對大市場,難于發展大產業,土地流轉難成為該縣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影響了農業的對外開放和產業提升。
(六)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農村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農村青年不愿務農,剩下來務農的多數是老人、小孩;年青人對務農根本沒興趣,即使在家的務農收入高于外地打工也不愿在家務農,懂得農活會做農活的人越來越少,“老人農業”的特征十分明顯。農民素質、勞動技能低下,不僅制約個體發展,也制約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快速推進。
(七)行業協會尚未發揮效力?,F有的農業合作社和協會還處在培育階段,總量少,覆蓋窄,運作不規范,服務功能單一,帶動力有限,不能引導社員按需生產、規避風險,沒有與入會社員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聯結機制。廣大農民迫切需要真正有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方面開展自我服務,創建品牌,開拓市場,增加成員收入。
(八)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農業是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夾擊的弱勢產業,農業產業發展資金短缺是普遍現象,涉農主體都不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市場主體,本身實力有限,政府扶持又杯水車薪,信貸要求門檻較高、手續繁瑣、利率較高,影響了農業產業的投入,制約了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建議
(一)制定完善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定完善縣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要保護好會昌縣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嚴格整治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提升優勢產業,發揮比較優勢,注重轉型升級,對糧食、果業、生豬、煙葉產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精做深。要打造朝陽產業,以爭創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為目標,把休閑農業打造成主導產業。要挖掘傳統產業,對水產養殖業、特種養殖業科學籌劃,精心培育,打造成特色產業。要發展新興產業,結合區域布局,有所側重地扶持發展花卉苗木、中藥材、食用菌、旅游食品等產業,讓其成為縣級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新興產業逐步發展為優勢產業。
(二)提升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水平。要突出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圍繞龍頭,突出特色,連片集中”的發展思路,合理布局,形成與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相適應的格局。順暢土地流轉,將零星分散的土地向規模集中連片流轉;加大投入,整合涉農資金,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生產水平;開展“定單農業”建基地,用工業化的思路來破解農業發展難題;通過科技示范園建好基地,提升基地建設水平。
(三)培植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另一頭連著農戶和基地,其實力強弱和牽引力的大小,決定著主導產業的規模和成效。要強化農業對外開放,積極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水平高、功能強的龍頭企業;注重扶持大戶,促大戶成產業龍頭;積極發展農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增強功能,提高覆蓋面和輻射力,幫助其發展成為產業龍頭;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和推行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合同、合作制、租賃以及入股等形式,加強與基地農戶連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四)打造農產品品牌。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好產品,就能拉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要按照“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基地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強化品牌意識,鼓勵種、養、加產品注冊商標,加大宣傳力度,對重點品牌予以扶持,著力打造會昌米粉、會昌醬干和酸棗糕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場占有率高的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加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的開發力度,鼓勵和扶持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建設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生產基地,同時注重完善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完善質量認證、包裝標識、質量監管和追溯制度,生產出消費者歡迎、市場放心的農產品。
關鍵詞:川東北丘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038-02
川東北丘陵地區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東北部,幅員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個縣(市、區),該區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區內多數縣為國家糧油、經濟作物、畜牧、水產生產基地縣。近幾年,為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各地緊緊圍繞丘區經濟發展,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產業發展向規模經營集中,重點發展農業產業經營,促進農民增收,推動了丘陵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當地有關部門的關照和支持下,筆者于2010年初對該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較深入地調查,現就該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現狀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川東北丘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格局
“十一五”期間,川東北丘區各地政府按照連續五個中央1號文件的要求,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作出了科學的規劃和實施,并收到良好實效。
1.實行標準化生產,優質糧油產業穩步推進。各地依托糧油、食品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優質糧油產業,在嘉陵江、渠江流域沖擊壩區和淺丘寬谷地區建成200萬畝無公害標準化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在淺丘地帶建成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寬谷地區建成250萬畝優質油菜種植示范基地和100多萬畝優質專用花生種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區,優質果蔬產業提質增速。依托國家級、省級果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兩岸建立無公害優質橘、橙、柑、柚精品生產示范區120余萬畝;依托比鄰的重慶及二線城市蔬菜大市場,在G42(滬蓉線)、G75(蘭海線)高速公路沿線建立50萬畝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產業帶。
3.實施“蠶桑百萬”工程,優質蠶桑產業長足發展。依托“中國綢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絲綢龍頭企業和較完善的縣鄉蠶業協會等專合組織,南部、閬中、蓬安、營山等十余個縣市大力實施蠶?!鞍偃f工程”,年產繭1.2余萬噸,省級蠶桑基地鄉鎮達到50多個。
4.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畜牧水產業助農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各地著力發展“養殖―沼氣―種植”等方式的循環農業,引進發展外血緣畜牧、水產種群,建立肉豬、山羊、黃羊、水獺兔、特色水產規模養殖基地,每年出欄肉豬、山(黃)羊1 500萬頭,年產成魚約20萬噸,畜牧、水產業產值已占本地區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在區域經濟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川東北丘區農業產業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近年來,該區域各地強化政策引導、項目扶持、科技支撐、示范帶動和機制創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糧油、果蔬、畜牧、水產、蠶桑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資源主導型、龍頭企業帶動型、現化設施支撐型等先進典型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業建設的亮點。但調查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該地區農業產化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及制約因素。
1.發展整體水平低,差距凸顯。各地都有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典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該地區 300余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有近一半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傮w上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大氣魄、大手筆推進的不多,大型龍頭少,科技含量低,帶動能力弱,檔次不高,品牌不響,產業鏈條短,整體實力弱,川東北丘區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在全國叫得響的特色農業產業。與山東壽光的蔬菜產業、山西的蘋果產業、福建的柑橘產業、貴州的辣椒產業、東北的糧油產業相比,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差距日趨顯現。
2.專業化步履緩慢,布局分散。經濟效益高的蔬菜、水產、畜禽等產業,區域布局、品質結構雖趨于優化,但分散在各縣各鄉村,平壩、丘陵、山區重復建設,生產基地與加工龍頭結合不緊,基地建設的規?;?、標準化、專業化程度低,品種結構和質量不適應加工需要,有規?;纳a沒有規?;木罴庸?加工龍頭入駐又沒有原料保障。
3.從業人員技能偏低,支撐力弱。近年來,優質品種、蔬菜設施栽培、柑桔留樹保鮮、病蟲綠色防控等技術推廣雖有成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0%,但是從業人員所具知識、技能、理念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集成度不高,生產、儲藏、保鮮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及營銷環節信息化程度低。農技服務體系推廣手段落后、隊伍不穩、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撐削弱。
4.軟環境未根本改善,機制陳舊。目前,盡管各地土地流轉面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訂單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但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投融資環境、服務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多頭管理,規劃不合理,行政資源難以有效整合,各部門單兵突進的多,協調配合的少;保障機制未形成,既缺乏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財政投入,又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促進產業發展的信息服務體系、質量安全體系、市場營銷體系斷檔,直接制約產業發展。
三、川東北丘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議
川東北丘區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場、發揮優勢,整合資源、規模開發,依靠科技、提升檔次,培育主體、打造品牌,發展產業、提高效益”產業化發展原則,從抓生產轉向抓產業、從抓產品轉向抓商品、從抓產量轉向抓產值,科學規劃,穩步實施,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1.發揮地方優勢,形成區域特色。在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各地根據其自身的優勢和傳統的生產項目,應當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只有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以不變應萬變。本著“有市場,有龍頭,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則,圍繞主導產業,實行政策和資金扶持,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龍頭企業為依托,業務部門為技術支撐,建立相應的產業基地,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效益化”發展。
2.夯實產業基礎,促進規模發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著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實行水、田、林、路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提高農田可持續生產能力,為效益農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第二,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機制。以農業綜合開發、育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為載體,項目與產業互動,資金向項目集中,以項目帶動深入持久地開展農業基礎設施。積極鼓勵外資、公益企業、民營企業、私人企業和農戶介入基礎設施建設,明晰產權,高效維護,高效運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預警系統。設立區域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點,構建各地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為現代農業產業化布局提供科學依據。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產權,創新流轉機制,搭建流轉服務平臺,建立流轉價格評估機制,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促進農業產業規?;⒓s化發展。
3.提高從業技能,創新運行機制。依托國家科教支持項目,通過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農村“百萬中專生計劃”、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提高農業產業化從業人員的實用技能和現代農業技術水平,全面運用現代市場理念、先進生產技術、信息技術支撐農業產業化,創新機制,興辦與農業產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各類中介組織,提高供銷一體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益。首先,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充分借鑒山東壽光經驗,積極引導和幫助龍頭企業采取合同契約、訂單收購、一次返利等方式與基地、合作組織、農戶、技術服務機構等建立穩定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權利義務明確對等的利益聯結機制。其次,加強對企業和農戶的宏觀指導,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訂單的管理,規范訂單運作,強化誠信意識,提高訂單履約率,確保企業、基地、農戶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實現。
4.狠抓質量品牌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引導和幫助農民按標準組織生產,擴大優質果品、糧油、畜禽標準化生產規模,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爭取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積極開展絲綢、山羊原產地保護認證。加大政府、業主、信貸、社會投入,培育龍頭,加快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支持“名、特、優、新”農產品商標注冊和產品認證,打造成為國家馳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擴大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形成一體化的產業群、產業鏈。
5.著眼丘區資源,發展區域支柱產業。根據丘區區位和地理資源優勢,實施生態綠化惠民行動,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速林業產業化建設,大力發展丘區生態農業。一是突出抓好區養殖、中藥材、馬鈴薯等傳統產業。二是重點打造丘區辣椒、茶葉、獼猴桃、速豐林、蘑菇、木耳、銀耳、干果等特色產業,增強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后勁。三是推進食品加工、保鮮儲藏等應用農業的發展,深化對丘區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領產業和經濟發展,構建區域經濟增長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經濟持續增長。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Vegetable Station of Yingshan County,Yingshan 637700, China)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農村經濟 “十二五”發展規劃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的重要途徑,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妥善應對農業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挑戰,元陽縣農業產業站針對元陽縣縣情及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抓住我縣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五年規劃,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根據我縣實際,制定我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元陽縣產業發展現狀
元陽縣作為邊疆民族特困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有關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陽縣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
1.元陽縣的基本情況
元陽縣位于紅河南岸,哀牢山北麓,東接金平縣,南鄰綠春縣,西與紅河縣接壤,北與建水縣、個舊市隔河相望,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無一平川,境內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從河谷到高山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三種氣候特點,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嶺不同天”之稱。全縣轄2個鎮12個鄉,138個村(居)委會,1044個自然村,國土面積2189.8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42.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4.9%。全縣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7.6萬人,占總人口的88.6%,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元陽縣資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99%,比較平緩的地區僅占1%,且生物多樣性突出,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適宜種植香蕉、甘蔗、茶葉、草果等多種經濟作物,培育農業知名產業潛力很大。二、勞動力優勢。全縣有鄉村從業人員23.4萬人,對高山區、干熱河谷區、和部分荒山的開發利用有充足的勞動力。三、旅游資源優勢。元陽是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以哈尼梯田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風情濃郁。四、水能資源優勢。
全縣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達50.38萬千瓦,目前僅開發11.85萬千瓦,開發潛力很大。另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目前已發現金、銅、鐵、鉛、鋅、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種礦產,擁有大型金礦,鉛、鋅、銅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2.1茶葉產業
元陽縣有“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海拔在144~2939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4℃,相對濕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時數1770.2小時,年霧期為179.5天?!弊杂?973年鳳慶等地引進云南大葉種種植,現有茶園面積3.5萬畝,分布在高山九個鄉(鎮)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土壤為黃壤土,PH值在5-7.5之間,為酸性土壤,茶葉產品茶多酚含量比較豐富,是為理想的普洱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有66個初制茶廠,廠房面積達44775.7平方米,各種加工機械1000臺(套),從業農戶達6146戶,24584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達300元,元陽現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霧茶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2木薯產業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縣栽植木薯面積 7.2萬畝,產量達36萬噸,涉及到14個鄉鎮?,F有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家(元陽縣紅泰淀粉責任有限公司)。
2.3甘蔗產業
甘蔗生產已成為元陽縣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轄區8個鄉鎮,種植面積4.25萬畝,產量達12萬噸,產值達3120萬元,人均純收入320元,是一個發展前景較好的支柱產業。
3.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3.1柑桔
雖然柑桔目前種植面積不大僅有1567畝,產業從業農戶652戶,2681人,但人均純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陽縣氣候條件適宜香蕉的生產發展,香蕉產量高、全縣適宜栽香蕉面積可達35萬畝,現有香蕉種植面積13.5萬畝,占適宜面積38.5%,香蕉是山區農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全縣還沒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香蕉產業格局。
3.3蔬菜(含馬鈴薯)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達13萬噸。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適宜于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特色蔬菜,產品遠銷成都、重慶等市場。
3.3.1反季節蔬菜 元陽縣海拔帶分布較廣,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區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因其氣候冷涼,尤其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可滿足市場對反季節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產品調配,同時中半山及以下山區也能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縣的蔬菜有利于控溫控濕,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調節花期、延長采收期、增進產量等效果,促進農民增收,目前我縣重點在烏彎村委會和南沙鎮等發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縣的野生蔬菜有70多種,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雞腳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佳肴,但其獨特的生理生長特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人工馴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二、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1.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環境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1.2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戶生產積極性較大
元陽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縣有七個少數民族,85%以上的農村人口,全縣有勞動力22.1萬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萬人。因此,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產業有較好的前景。
1.3區位優勢凸顯,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元陽縣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種類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別有利于大力發展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苷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已具有一定的基礎。隨著二級路面的不斷開通,有利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和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
2.農業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2.1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2.1.1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設施基礎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區內機耕路及田間渠道網絡不健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差。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0%,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
2.1.2設施農業不發達,仍處于起步階段。滴灌、噴灌、溫室、機耕、機收等農業技術裝備推廣力度較弱,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較低。
2.2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
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優質率較低;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發育滯后,實力不強,無法有效聯結企業和農戶;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夠完善。農民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的能力較差;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設備不全,還不能及時全面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服務。
三、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力發展提升“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鞏固發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傳統產業;培育和扶強做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2.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堅持主導產業優先的原則;堅持多元發展的原則;堅持示范帶動的原則;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3.農業產業發展的總目標
全縣重點培育“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帶動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2015年,全縣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產值達到3.8億元,建設特色、傳統農產品基地達到68萬畝,新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家,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0%以上,新增農村專合組織達到96個以上;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為農民人均增收實現400元以上。
四、元陽縣農業產業的建設重點
1.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田間耕作道路、干道連接基地路為重點的通道建設。基地設施達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齊全,達到旱澇保收。
2.建設設施農業
建設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采用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為重點的產后處理措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園區
集中力量建設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示范園區,要將核心示范園區打造成為“一個產值上萬元的企業、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展示窗口、一個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同時注重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范,輻射帶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向帶狀、塊狀集中發展,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區。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規劃三個核心示范區:一是建立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茶葉核心示范園帶,重點發展茶葉產業;二是建立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的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重點發展蔬菜產業;三是建立以新街鎮為中心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稻田養魚的農業生態旅游業。
3.1茶葉核心示范園帶
3.1.1規劃布局
堅持以推廣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為主,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區暨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整個示范片面積達到2萬畝;打造1家出口型市級龍頭企業,企業年效益達千萬元以上,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茶葉產業發展,將示范片及其周邊建設成為具有我縣特色的生態茶葉產業經濟區。
3.1.2預期效益
到2015年,通過茶葉核心示范片建設,改造舊有茶園面積1萬畝,新增加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萬畝,實現各類名優茶年產量600噸左右,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促農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
3.2.1規劃布局
堅持將市場需求與品種引進結合起來,在試驗、示范、生產技術推廣的原則上,積極引進適銷對路的新品種,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打造以茄果類蔬菜、新品種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區,示范園區面積達到1.5萬畝。
3.2.2預期效益
范園區內每年可進行15~20種蔬菜新品種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廣品種不少于5個,農產品綜合產值達到2300萬元,帶動1000戶以上農戶發展相關產業,促農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
3.3.1規劃布局 堅持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特點,新街鎮為中心,輻射攀枝花等鄉鎮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園區3萬畝。園區可適當分設旱作節水灌溉區、優質無公害大棚蔬菜園區(攀枝花鄉)、休閑娛樂園區。
3.3.2預期效益 項目建成后,種植業可實現年產值1325萬元,其中蔬菜園區提供優質無公害蔬菜100噸,實現產值20萬元。旅游休閑場所年均接待5萬人次,每人每次收費10元計算,可實現年收入50萬元以上,促農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
強力推進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品牌展示、推薦和宣傳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重點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紅”、“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
嚴格推行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行政執法力度;協助政府積極開展工作,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通過追加資金、改造環境、更新設備、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并建立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加快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建設。到2015年,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率達90%以上。
6.推進技術集成與運用
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和品種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區域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基地。大力開展特色優勢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加快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亓挤N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
參考文獻
[1]李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J].河南農業.2004.(3):40-41.
[2]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觀察和評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6.(3):20-25.
關鍵詞 柑橘產業;現狀;問題;對策;湖南保靖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314-02
保靖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側,武陵山脈中段,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1 ℃,最冷月均溫4.4~5.2 ℃,最熱月均溫17.6~26.7 ℃,年平均降雨量1 400 mm左右,年均日照時數1 270 h左右,無霜期280 d以上??h境由白云山、呂洞山兩大高山屏障和花垣河、酉水河兩大水系共同構成特殊的自然環境,隨著鳳灘、碗米坡、雙溶灘、獅子橋等大中型水庫的興建,大水體增溫作用明顯,相對濕度較大,極有利于柑橘生長,具有西北部、西部和中部三大優勢產業帶,是柑橘栽培的最佳適宜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柑橘生產得到更加迅猛的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縣柑橘種植面積達到1.17萬hm2,保靖縣已成為全省柑橘主產縣之一,柑橘種植面積、產量和產值在湘西州和全省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柑橘產業已成為保靖縣縣域經濟優勢產業,成為山區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對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2]。為加快保靖縣柑橘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柑橘產業,筆者通過調研,就保靖縣柑橘產業的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進行探討如下。
1 保靖縣柑橘產業發展現狀
1.1 具有一定的規模
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大力發展,保靖縣柑橘面積現已達1.17萬hm2,全縣6.67 hm2以上的成片橘園已有20個,已成立了44個專業合作社。據統計,全縣有1/2以上的農戶栽種柑橘,年產量達11萬t。柑橘已成為保靖縣水果產業的“龍頭老大”。
1.2 地方政府重視,農民種橘積極性高
州、縣、鄉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柑橘生產,將其作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予以優先扶持發展,制定“十一五”、“十二五”發展規劃時,都將柑橘產業化列為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點支持項目,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柑橘生產的投入政策、開發政策、補償政策及扶持龍頭企業建設政策等。全縣柑橘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20%左右,在集中產區柑橘收入占當地農民收入的90%以上。
1.3 引進、選育出了一批適宜栽種的優良品種
柑橘、紐荷爾和特早熟蜜橘等優良品種在保靖縣廣為栽種。
1.4 具備優勢的產業發展條件
保靖縣人力資源豐富,技術力量雄厚。全縣有農村人口25萬人,農業勞動力13萬個,有耕地1.51萬hm2,每個勞動力平均耕作僅1 266.67 m2,按人均可耕作0.33 hm2計算,可有50%以上勞力剩余,勞動力豐富,該縣富余勞力大量外流。該縣共有柑桔專業技術人員37人,其中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12人,初步形成了一個科研、示范、推廣的技術網絡。2001年以來,在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等上級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保靖片區“湘西自治州柑品種改良示范項目”等柑橘品改與低改大小項目十多個,大力推廣“三疏一改”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保靖縣柑橘產品的質量和知名度,其中“柑橘新品種引進和品質改良”榮獲省農業豐收二等獎。保靖縣的柑橘栽培具有上千年歷史,長期的生產實踐,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種橘能手,形成了一批豐產典型,并能成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柑橘生產“土專家”。
1.5 已具備較好的品牌效應和市場
近幾年,與“湘西柑”名縣瀘溪縣一樣,保靖縣大力實施柑精品名牌戰略,注冊了一批柑橘商標,有的還申報獲得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設計印制了柑橘精品包裝箱,并做好產后商品化處理,在市場上樹立了以“酉水源柑”為代表的良好產品形象。保靖縣酉水源柑協會、比耳鎮柑協會等在我國三北地區都有一定的聲譽。從2001年開始保靖縣在農業部、省農業廳的關心支持下,認真做好柑推介宣傳,并在《中國農業信息網》《湘西農業信息網》《保靖農業信息網》等網絡刊發圖片和信息,多渠道、多形式宣傳保靖湘西柑,提高了產品知名度,市場行情逐步看好。
2 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基地標準化水平不高,設施化程度不高
保靖縣柑橘基地雖然發展到1.17萬余hm2,但產業基地專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產業區域帶標準化示范區規模小,技術規范執行還不到位,對農民的農業標準化生產培訓工作相對滯后,大部分農民還是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業生產設施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2.2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滯后
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深加工企業少,輻射能力弱。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喜陽集團年加工柑橘總量僅占全縣總產量的5%;產品附加值較低,雖然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還未形成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
2.3 產業組織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不夠密切,橋梁作用不夠明顯
44家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全部為松散型組織,服務主要體現在銷售環節,相互之間僅僅是買賣關系,聯結農戶、企業、市場的作用有限,中介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4 農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優良品種推廣不多
技術推廣建設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建設的絕大部分資金投入在路、溝、渠、水、電等基礎設施上,而技術研發、農戶培訓、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等投入比例偏低,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普及率和農戶運用科技的能力有待加強。特色新品種、優良品種的推廣不多,新技術推廣應用較慢。如柑橘中“8304”、“8306”、“260”等良種面積僅占全縣柑橘總面積的43%。新選育出的“早密柑橘”推廣力度大。
3 保靖縣柑橘產業發展對策
3.1 抓好優勢產業培育,提高基地建設標準
立足全縣資源特點,重點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要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重點,做大做強柑橘優質農產品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格局[3]。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重點推進標準化生產與品種改良,繼續實施柑橘品改低改項目,積極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節水農業、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無公害農業生產等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加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推進保靖縣柑橘產業發展模式從傳統的高消耗、高投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方向發展。
3.2 強化中介組織建設,加強組織與農戶的聯系
要鼓勵適度規模經營。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促進農村土地向柑橘種植大戶集中,大力扶持柑橘大戶的發展,促進柑橘產業適度規模經營[4]。建立健全農戶、組織、企業的利益共同機制,進一步明確農民、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規范中介組織行為,充分發揮中介組織職能作用。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完善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逐步實現優質農產品生產銷售環節全履蓋,使農民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均能獲得專業合作組織(協會)或企業的支持。
3.3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高優質農產品轉化率
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引進綜合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帶動保靖縣農業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一要加強柑橘的采后商品化處理。要在保證柑橘質量的基礎上,加強商品化處理,搞好分等定級、打蠟包裝、貯藏等工作,提高柑橘的商品價值,逐步改變“一等質量、二等包裝、三等價格”的現象。二要發展柑橘加工企業。目前保靖縣柑橘加工基本處于空白[5]。三是加大對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入,大力開展以“建立標準體系、創立知名品牌、完善追溯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盡快實現標準化生產(基地生產標準與加工生產標準),做優、做強、做大保靖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完善“公司+基地+協會+農民”的產業模式,實現“多贏”。
3.4 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究所的合作,開發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提高創新能力。要堅持用資源換技術和資金,充分利用柑橘等優勢農產品資源,積極招商引資,“借腦發展”,“借船出海”。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逐步進行科技培訓,優化知識結構,充分發揮基層農技人員在新技術新知識推廣中的作用,使其成為農業科技入戶和培訓農民的生力軍。同時,要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在柑橘生產中,除了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技人員的作用外,還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技能培訓,培養大量的農民技術人才,為柑橘產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只有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普遍增強了,科技素質整體提高了,柑橘產業才能持續發展[6-7]。
4 參考文獻
[1] 譚碧.石門縣柑橘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3-54.
[2] 張宏錦向國軍鐘艷紅.龍山縣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328.
[3] 胡余楚.寧??h柑橘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柑橘,2010(1):6.
[4] 王文菊,萬紅梅,吳仕華,等.鎮沅縣柑橘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9-50.
[5] 譚碧.石門縣柑橘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3-54.
關鍵詞 互聯網+農業;網絡化;現狀;問題;對策;貴州安龍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344-01
安龍縣提出建立農產品互聯網銷售平臺,迅速搭上數字信息化快車,率先躋身農業產業網絡化發展前緣,讓農產品宣傳營銷始終緊跟時代步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現代高效山地農業搶占制高點,奪取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積極醞釀和運作,2014年初從機構人員組建、產業鏈接銜接到相關產品及物資組織到位、網店運營銷售等環節便逐一見諸行動。這正好與省、州、縣各級相繼提出來的“互聯網+”和“三抓”(抓市場、抓銷售、抓品牌)在策略和措施上相契合,因此可以說安龍縣在“互聯網+農業”上已先聲奪人地走在前列。
1 安龍縣“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1.1 淘寶貴州安龍館建設情況
“淘寶網特色中國貴州館安龍運營中心”是安龍縣“大電商”平臺業務板塊之一,于2014年9月正式運營,主要采用O2O運營方式,快速整合地方特色的農產品資源,積極開創農村電子商務的“安龍模式”,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新亮點。
目前,該中心已整合黔西南農特產品企業近100家,產品200余種,上架產品包括興仁、安龍、貞豐、普安、冊亨等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產品。并開始在其他幾大平臺投放產品,包括貴州省電子商務云安龍館(縣級館)、淘黔寶安龍頻道、店連店安龍運營中心等,為“貨通全國”暢通渠道。同時,引導幫助30余位青年從事互聯網電子商務,新開淘寶店鋪、微店店鋪、微賣店鋪近100個,店鋪產品涵蓋農產品、特色產品、民族工藝品、化妝品、服裝服飾等。據統計,截至目前,淘寶安龍館線上線下總營業額約800萬元,其中網絡銷售近400萬元,占總營業額的近50%[1-2]。
下一步,安龍縣還將進一步推進農村電子商務進村進寨工程,在安龍縣城建立農村電子商務集散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建設10個“新農活”農村電子商務(試點)項目,主要經營話費電費代繳、銀行轉賬匯款、火車票飛機票訂購、旅游旅行服務、農具農藥化肥代購、家具家電購銷服務、農產品代銷代賣、百貨零售批發等,培育一批有電子商務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青年,使他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擁有成就感和歸宿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把農村建設成富有現代信息化的活力樂土[3-4]。
1.2 其他網絡銷售信息平臺建設情況
當前,立足黔西南州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特色食品等產業優勢,面向廣闊的市場空間,打響生態品牌、有機品牌,為了進一步拓寬網絡銷售渠道,結合落實“三抓”(抓市場、抓銷售、抓品牌)的思路和要求,打造營銷本地產品、引領青年創業的平臺,帶動農業及旅游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開創更加廣闊的前景,與安龍縣農產品宣傳和銷售相關的各種信息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崛起。這些線上線下一體化體驗店等銷售形態的產生,使消費者不僅可買到正宗的產品,在價格上還能享受優惠,大家非常樂意接受。
按照這種新的渠道及模式,安龍仿野生鐵皮石斛、坡腳鄉純天然紅糖等網上銷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中尤以海莊村銷售蜂糖等農產品的做法最為突出,在各級領導及有關人士的重視和努力下,搭建起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平臺,立足于宣傳海莊的基礎上,對蜂糖、優質米等當地農特產品實行信息上網。在加強產品開發的同時,進一步結合旅游資源開發及相關形象打造等方面加強宣傳,相應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逐漸樹立起品牌形象,實現網上銷售。當下,“海莊蜂糖”系列產品已小有名氣,銷售火爆。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包裝不規范。由于物流體系尚不健全,某種意義上還處在“發零擔”的水平,配送各環節運作不規范,對利潤的趨從和追逐拉高物流成本。不僅如此,包裝不規范問題也普遍存在,且嚴重影響銷售商品到達買家手中時的形象和感官接受度。二是產品包裝參差不齊。由于缺乏較系統的開發,有些農產品還停留在小生產水平,其商品性還未得以很好的顯現。三是產業鏈相對薄弱。生產銷售鏈接不對稱,受生產季節和銷售淡旺的影響,往往有買家下單時缺貨,貨源充足時又出現積壓。四是產品證照方面有欠缺。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缺乏。缺乏有關認證的產品在銷售中難以擠進一定的銷售渠道和平臺。
3 對策
3.1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全民參與發展
對“電商”及互聯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并動員全民共同來參與解決,形成良好秩序,推動良性發展。就農產品營銷來說,相關的基地建設、品牌創建、農產品(商品)供應、物流配送等涉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方方面面,似乎已不單是一個網店的問題。
3.2 加強品牌創建,推動規模產業發展
對于有規模、發展已較為成型的農業產業,鼓勵走大宗訂單農業的路子。但對于具有地方特色而又一時難以做大的優質農產品,應該考慮從品牌創建、上市相關手續辦理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之成為填補市場空間、體現地方特點的不可或缺的農產品和商品。與旅游開發、形成旅游商品的思路相結合,網店銷售大多屬于這個范疇。
3.3 規范生產銷售環節,擴大產品推廣
據不完全統計,安龍縣的地方小吃、土特產、工藝品、旅游商品與農業有關的逾100種,外來人員接觸或知道后感興趣的很多,偶有帶到外地被人們接受的也很多。但一旦要組織銷售時,往往發現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都極不規范,很難形成批量商品和品牌銷售,亟待形成相關機制。
3.4 壯大農業產業發展,加強與相關產業的聯系
“互聯網+農業”絕不僅僅只是一個開網店的事情,隨著大數據大營銷的不斷發展,一個本來就客觀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及問題再次凸顯出來,這就使問題和矛盾又回到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上來。應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源頭活水,并與相關產業和領域聯系起來,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互動和大產業、小產業各種產業相互協調配合、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相得益彰的格局,真正以聯動互動促聯創共創。只有形成了強大的農業及農業產業,才會有真正的“互聯網+農業”。
4 結語
總之,切合發展需要,應以一種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時代的洪流,不斷把“互聯網+農業”推向新的高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探索出一條加快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農業管理高效化、農產品營銷網絡化發展的道路。開創全新的綜合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生產、流通方式,通過互聯網提供農業技術、物資甚至融資上的服務,拓展農產品定制、農村現代物流等領域服務。使“互聯網+農業”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5 參考文獻
[1] 劉文軍.運用“互聯網+”思維 促進黑龍江現代農業快速發展[J].北方經貿,2015(6):53-54.
[2] 蒲濟.互聯網+農業創新發展新模式:“聚分享”大數據綜合平臺農業布局三部曲[J].經濟,2015(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