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家庭教育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字】家庭教育;家長學校;合作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4-0034-02
【作者簡介】張寅,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江陰,214401)副校長,工程碩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專業教學及教育管理。
家長學校是宣傳正確家庭教育思想、普及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的主要場所,是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是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并促成“三結合”教育體系的橋梁。職業學校學生家長普遍存在不重視家庭教育或缺乏正確家庭教育方法的現象,因此,職業學校開辦好家長學校,喚醒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提升家長科學家教能力,對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積極推進家長學校建設,通過建立健全家長學校的組織機構,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和家長委員會,開發家庭教育課程,規范家長學校的管理,強化家長學校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豐富家長學校指導服務的內容等途徑,傳遞科學家教的理念、知識和方法,解決家庭教育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尋求多方合作共同辦好家長學校,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校合作育人環境,有效落實學校的積極教育辦學理念。
一、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創造家校攜手的良好氛圍
學校高度重視家長學校的建設,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影響。從單純的家長會到成立專門的家長學校機構,并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學?;顒樱浞职l揮了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使家長學校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家長學校校務委員會設計了一份《家長問卷調查表》,在2015年4月和9月,分別面向3657名學生家長和1239名新生家長發放問卷調查,了解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家長對于家長學校辦學方式和授課內容的意見建議。通過問卷調查,激發了學生家長對參加家長學?;顒拥臒崆?,創設了家校攜手的良好氛圍,增強了學校建設好家長學校的信心。
二、建章立制、完善機構,做好家長學校的有效管理
學校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家長學校管理體系。一是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組建了家長學校校務委員會,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任委員會主任,學工處主任兼任委員會副主任、副主任兼任教務主任,優秀班主任代表、家長代表任委員,四系、本科部德育主任兼任家長聯絡員。四個系和本科部各組建一個家長委員會,每班建立家長QQ群,由班主任做學生家長的聯絡員,每班推選1―2名家長代表加入系部家長委員會。二是通過家長學校校務委員會制訂家長學校的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設計活動記錄表冊(授課記錄、學員簽名表、活動反饋表),并由活動組織部門做好活動的相關記錄(含活動通知、拍照和報道等),活動結束交家長學校的教務主任匯總存檔。三是家長學校校務委員會統一制訂家長學校的建設方案,每學期結合實際制訂可行的教學計劃,學校確保家長學校的活動經費和活動地點,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四是組建家長學校的講師團。通過學校培養和外聘等多種方式,組建一個家長學校的講師團,承擔面向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講課和面向全校班主任的家校溝通指導等工作。
三、專業培訓、外聘專家,打造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組建具有家庭教育專業知識的合格教師隊伍,是提高家長學校工作成效的關鍵環節。學校通過選拔校內優秀教師、組織專業培訓、外聘知名專家,傾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家長學校師資隊伍。由校長室成員、學工處主任、各系分管德育工作的主任、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教師以及優秀班主任等組成家長學校講師團,同時外聘李惠興、余靜、季豐等專家充實到講師團的隊伍中。為提高校內講師團成員的專業素養,學校先后組織講師團成員參加省級德育骨干培訓,“積極心理學與幸福教育”“職業學校問題學生的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團輔課設計與應用”等培訓課程,提升了講師團成員的專業素養。
四、系統培訓、形式多樣,確保家長學校的課程質量
學校從增強家長學校實效性入手,科學規劃家長學校課程,通過多樣形式,推進家長學校的建設。
一是根據職業學校學生家長的需求和關注點,舉辦高質量的講座和訪談節目。如聘請暨陽大講壇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張雁作《回歸教育的本質――從百善孝為先談起》講座,讓家長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感受教育的本質;邀請江陰電臺《家長也來晚自修》節目主持人俞靜作《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技巧》訪談節目,通過與三位教育專家面對面的交流,提高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講師團團長鐘琪女士為本科部家長代表作《發揮孩子潛力,成就幸福人生》講座,使家長掌握發揮孩子潛力的方法;邀請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給學生家長代表作《陪伴孩子走過迷茫的青春期》講座,針對家長教育難題提出解決方法,家長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
二是要求各系、部每學期組織一次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活動,向學生家長宣傳和展示學校的積極教育理念,邀請家長代表分享成功家教的經驗,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等交流活動。
三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推進家校合作與交流。學校網站設有“家長學?!睂冢脤W校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平臺,傳播學校教育信息、傳遞優秀家庭教育理念,讓家長主動關注學校教育,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形成家校合作育人的合力。學校以“重視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情緒管理、家長示范、親子關系、傾聽孩子”等為主題,利用校信通平臺,每周向全校學生家長發送主題短信,引導學生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傳遞科學家教理念、知識和方法,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班主任利用每班家長QQ群,定期分享科學家教的視頻、文本等資料,讓家長隨時隨地都能接受學習和培訓。
五、課題研究、社會合作,開拓家校合作育人新局面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人們面前。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及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始終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習走出農村,在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農村生活太苦,農民太累”,“考大學,賺大錢”,城市中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較好的發展機遇成了孩子學習的最終目標。調查顯示,92.1%的家長希望子女能跳出農門走進城市,“城市最優化”成為不變的主題,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過早的感受城市的優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學校。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他們確立一個正確的教育目標,這是做好農村家庭教育工作首應解決的問題。
(二)家庭教育主題——配合文化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現階段農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歷史環境的影響,他們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有將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們根本無法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而對于初中生和小學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識以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F在農村中的許多父母已認識到在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今日知識的重要性,并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成為他們的彌補措施,有89.2%的家長確定不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農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輔導班,37.2%的學生曾經有過或現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師,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資增加了,孩子課余輔導的質量提高了。但相對之下,孩子的學習負擔也隨之加重了,學校減負,父母加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的孩子難免會出現厭學、逃學現象。知識爆炸的時代家長們感到了沒有知識的壓力,高強度的學習負擔下孩子也感到學習的壓力,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適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及地位
根據美國之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醫學雜志等權威媒體及學術期刊的最新報道推知,母親的文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孩子的胎教問題。首先,文盲的母親無從得知胎教的意義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親不能給與胎兒良好的語言環境,須知母親說話的語氣和內容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語言教養。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雙方對子女有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許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指出母親對孩子有著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研究表明,母親的素質對孩子的十二項主要心理品質能夠產生全面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為67%,調查的所有母親樣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總人數的80.8%,而小學文化程度占絕大部分比例。隨著中國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務工,在轉移的勞動力中男性占大多數,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顧家庭、干農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負擔一下子全落到她們的身上。母親還須面對強大的壓力,一方面必然導致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強化了婦女對自身所屬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認同,許多女性的重男輕女觀念比男性更加強烈,這樣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認同的理念必然會對家庭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對新事物的認知落差
現代社會報刊、網絡鋪天蓋地,新文化、新知識層出不窮,易于接受外部新鮮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難免會出現錯誤,而對于外部新鮮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較慢的農村父母們,他們也難以幫助孩子真確認清它們的本質,不免在家庭成員的之間雙向學習過程之中出現子女對長輩們的誤導,從而給家庭教育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失誤。以網絡為例,調查結果顯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網絡但并沒有親自用過,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經接觸過網絡,對一般的網絡知識略有所知,還有13.3%的父母竟對網絡一無所知。
(五)攀比——學習方向誤導動力
家長相聚,談話的主題之一就是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把分數和在班級或學校之中的排名作為判斷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這不僅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而且會誤導孩子的學習方向,扼制孩子興趣的培養和特長的發揮。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有65.1%的家長對孩子考試的成績非常重視或重視,在望子成龍心理的驅使下有許多的家長用經濟手段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孩子的學習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這無疑會加重家庭的負擔。
(六)農村學校無奈的雙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學校教育是個體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個體在接受學校規范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仍時刻伴隨著個人的成長,讓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奮斗目標,如果二者能夠很好的配合,必然對個人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但遺憾的是,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許多父母認為學校應當對孩子的成長負全責,學校一身挑兩擔,扮演雙重的角色。
調查結果顯示,當孩子犯錯誤后有46.8%的家長選擇了立即向老師尋求幫助。幫助父母教育孩子這是老師的職責,許多老師反映有些農村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時好像將孩子的教育權全部移交給了老師,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有利于學校與家長聯合起來對孩子因材施教,但農村家長對老師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來隨著農村進城打工浪潮的不斷興起,許多的農村家長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教育孩子,而對孩子的教育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又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學校就成了他們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許多家長還認為“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交了學費學校應該對孩子的全部負責”,“管孩子這是老師的義務”。
農村學校作為遍布城鄉基層的公共機構,在培養孩子的同時還承擔著面向廣大農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創造能力的重要任務。向孩子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保證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學會做人,這僅僅靠學校教育是難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著其它教育形態無法彌補的內容,學校如何通過提高家長的文化認識水平來引導孩子的成長,這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條件。實質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內容上不應該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應嘗試著將兩者結合,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
二、改進農村家庭教育對策
目前中國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歲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在這些地區許多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面對現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他們已親身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尊重知識,注重德行,試圖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夠德才兼備,但是由于受客觀環境——家庭教育觀念及主觀因素——文化水平較低的局限以至他們蹊徑難尋。結合本次調查的實際及我國部分地區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經驗,文章嘗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變農村教育教學環境
通過學校教育來引導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向。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1993年全國城市小學生的人均經費為476.1元,農村為250.4元,差距為1.9倍。到1999年,兩者的差距擴大到3.1倍,絕對金額分1492.2元:476.1元。李嵐清曾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關于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問題時指出。從1995年開始到‘十五’期間,僅中央財政就安排了89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共198億元,實施了兩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財政投入30億元,用于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今后還將繼續投入專項資金支持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計劃在4年內解決農村中小學危房問題。中央財政還撥款3.64億元,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試點項目”,2002年以后將進一步加大投入,縮小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
(二)鼓勵農村興辦兒童教育機構
相對延長學校正規化教育的時間,可以暫時緩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識貧乏的壓力。但現存農村幼兒園布局分散、規模小、效益低、職責不清、管理不順。先進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建立適應農村學前教育現代化需要的辦園新體制,更好地推進幼兒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幼兒園質量,為農村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家長教育培訓機構
在學校中建立家長學校,通過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學校和學生的“文明”帶動家庭和家長的“文明”建設。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家庭教育咨詢等形式展開工作,主要工作目標應包括幫助家長樹立“為國教子”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定期的培訓來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長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識;提出關于家庭教育的建議,并且組織學生和班主任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評比;加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比如組織學生給父母寫信,讓學生對家長的不良行有正確認識,向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使家長認清現在的教育及就業現狀;對孩子加強“三農”教育,使他們真正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變不利為動力。
(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婦女聯合會的作用
有計劃、有步驟的對當地婦女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轉變她們的觀念,改變她們對固有的、不正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認同,從而充分發揮婦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來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過程,施教與受教育者之間應沖破傳統的“家長改造制”模式的局限,這樣才有利于教育雙方的溝通,尋找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調查顯示(見表3),有77%的學生表示當自己的父母與他們的觀點出現分歧時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問題時,他們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釋或與父母商討,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見。家庭教育過程中的相互學習,一方面有利于農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與“規范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學校可邀請家庭教育比較成功的家長與其他家長分享教育成功的經驗;學校不斷規范家訪制度,改變以往班主任負責制的固定模式,由專業的學校社工人員對學生家長進行幫助,建立家庭教育檔案,定期回訪,及時評估;開設家庭教育熱線,方便家長進行隨時咨詢。
三、結論
國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二愛型”巨人(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決心。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我國正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農村中、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發展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總目標的實現。本文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會對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的重視。農村地區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政府在財力、政策上的投入與關注,而且需要全社會特別是農村家長們的支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是當前教育永遠不變的口號。
參考文獻:
1、張健鵬.都是爸爸媽媽的錯[M].學苑出版社,2001.
2、趙石屏.家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林國煽.現代社會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1990.
4、馬長英.大學生問題[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劉中華.家庭教育的真空誰來填補[N].中國教育報,2004-04-14.
6、仲原.關于農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網,2003-06-12.
7、蘇欣.教育專家妙談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網,2003-11-19.
8、張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長家長以身作則是關鍵[EB/OL].新華網,2004-02-05.
9、姚穎.讓孩子自己選擇——坐圓凳面還是小板凳[N].新民晚報,2003-12-12.
10、王紅飛.農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國青年報,2004-09-20.
11、毛麗利.農村家庭教育情況不容樂觀[J].教研與進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鎮江句容市農村教育工作調查研究[EB/OL].中國婦女網,2003-03-23.
一、大學生厭學問題分析
(一)精神分析理論對大學生厭學問題的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動的結果。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力量源泉,有即刻滿足的沖動傾向,處于潛意識的最深層,遵循的享樂原則。人的行為都是從繼承來的動物本能和生物驅動中產生的,都是追求本我實現的過程,自我和超我僅僅是試圖解決個人需求和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因此人的天性可以說就是按“快樂原則”行事,就是追求快樂。因此,如果教師講課過程中教學方式和手段相對落后,難以滿足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也無法激發起其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缺少快樂,就不會真正地熱愛學習,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
(二)行為主義理論對大學生厭學問題的分析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而引起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外部強化。強調對學習的外部控制,認為外部強化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必要條件,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按照該理論,有些大學生之所以產生厭學心理,是因為當前大學生學習環境中的不利因素所致。家庭教育具有終生性,家庭教育與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指導和監督的缺位,部分自控力差又沒有遠大學習目標的大學生,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游玩、上網、戀愛、吃穿等事情上,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人本主義理論對大學生厭學問題的分析
人本主義教育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中的運用,它認為“在教育中應強調人的尊嚴與價值,反對心理學中的人性獸化論和機械論的傾向,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對個人對社會的進步有意義的問題?!彼鼜娬{學習是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教育與教學過程應是促使學習者潛能的發揮、個性的發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的過程。
(四)認知學習理論對大學生厭學問題的分析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整體觀,注重人的學習內部心理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內部心理結構、認知結構或圖式的建構。如果某些因素導致個體對某項活動產生認知失調,就會厭倦、逃避該項活動。因此,個人原因是大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內因,是大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根本原因。
當今的大學生,多數在 18 ~25 歲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的認知是動搖的、起伏的,極易因為外界的一些因素而造成認知失調。美國心理學家霍爾稱之為“狂風暴雨”期。[ ]因此,有些大學生之所以產生厭學心理,是因為他們對學習活動的認知出現失調,認識不到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叭藶槭裁匆獙W習”、“人應該如何學習”、“人應該學習什么”等教育中的根本性問題,教育者很少去思考。
二、改變大學生厭學的策略
(一)社會環境方面
社會是一個大的教育環境,其環境的優劣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社會各界應重視對青少年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加強對其正確的引導,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1.創設關心、重視高等教育的大環境。改變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觀念,在全社會創設一個人人關心和重視高等教育的大環境。高等教育要順應形勢變化,不斷深化內部教育教學管理,使自已培養的大學生能熱愛學習、提高能力,能滿足市場、企業的需要,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樣,高等教育才能在大教育中找準定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觀”思想教育,擺正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使大學生能正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用人單位應摒棄“高學歷”的擇才觀念,給有能力的大學生以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學校方面
1.遵循教育規律,樹立科學教育理念。在大學教育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教育理念,采用正激勵方法,對成名、成家、成才要科學評價。讓學生接受教育時處在一種愉悅和諧無壓抑的狀態,激發他們的智慧和想象力;尊重每一位學生,學校和所有教師應為大學生創造設計更為人性化的教育環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改善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轉變教學方法。課程的適切性是影響大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通過高校課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方式,努力消除引發大學生厭學的教學內部因素,是解決大學生厭學的有效途徑。
3.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改善他們的學習狀況,提高學習興趣,使其按社會要求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綜合素質,促進良好學風的建設。
(三)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長首先要樹立家庭教育終生性的觀念。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是說考入大學就放手不管孩子,而是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管和引導。家長應不斷提升自已的科學文化素質,多了解孩子,多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2.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一個幸福、和睦、重感情、守信用、講民主、講禮貌的家庭,能使大學生養成團結、互助、自信、樂觀、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
(四)學生方面。培養積極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大學生對專業興趣的培養可以通過聽講座、看相關專業書籍、參加本專業的討論等形式去了解自已的專業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當今世界上的發展水平。另外,大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觀專業對口的工廠、企業、研究所、學校等,真切體會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有助于大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熱愛專業,產生學習動力,認真學習。
參考文獻:
讓他學什么呢?馬師傅想,有文化首先要字寫得好,不如先送到書法班去,誰知,這孩子心不焉,胡亂涂鴉一陣,便又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樹。馬師傅為此惱怒異常,每每以武力強迫孩子去練字。結果,小馬兒脾氣越來越怪,甚至以不吃飯來抗拒,父子關系十分緊張。
馬師傅本想培養兒子對書法的興趣,結果事與愿違。這種現象,在現代家庭中較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長沒有弄清,對孩子是培養,還是對其興趣加以培養這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
美國社會家庭學家康斯坦丁·尼諾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個關鍵,是要讓自己與孩子在平等關系中來認識、研究、對待和決定。其中,家長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這比家長讓孩子去產生興趣重要得多?!币簿褪钦f,不能刻意去培養。因為,每個家長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素養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千差萬別。他們對孩子培養興趣的想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往往會受社會潮流和自我經歷的影響與制約。如果要培養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巧合,那就如魚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中,獲得極佳效果。倘若這種培養的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相悖,那就會南轅北轍被孩子拒絕,并在二者的抗衡廝拼中弄得全家不安。
廣州大學發展研究院教育學專業研究員、現代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美國進步教育國際學刊特約編輯,重點從事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是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幾乎每一種社會職業都需要道德的約束,如官員應當清正廉潔、勤懇奉公,醫生應當視病人如親人、救死扶傷,軍人應當不怕犧牲、誓死捍衛祖國,售貨員應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擔任家長職責的父母們要不要講道德呢?
家長道德在家庭教育中舉足輕重
曾經有一位南京的家長對孩子的文學才能寄予很大希望,每天都讓自己5歲的兒子背誦古詩。有一次,因為孩子背誦駱賓王的《詠鵝》忘詞,父親反復教訓,但他還是背不出來,這位父親以為孩子愚鈍得不可饒恕,一腳把孩子踢到墻角,導致其撞墻而死。
近日又有報道,廣州一名6歲的女孩原先性格開朗,能歌善舞,家中來客沒有不夸獎她的。可自從她父母去年迷上麻將后,孩子受到了冷落,在家里沒有人跟她說話。才不過幾個月,客人再見到她時發現女孩完全變了個人似的,性格孤僻,對來客毫無反應。
孩子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個體,就像正在成長的幼苗一樣需要陽光、土壤和水分,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就如同這些養分一樣,是孩子生命大放光彩的精神源泉。孩子的成長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家庭以外,還會受到幼兒園、學校、鄰里、街道等環境和書刊、音像、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免出現挫折和失敗,這其中更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通力合作,積極應對各種問題,才能保障孩子不斷進步。
家長對于孩子的關愛和教育,既來自于所有“高級動物”養育后代的“舔犢之情”,更來自于人類培養后代的社會意識,即家長應該擔任教育者身份所應有的“職業道德”。有了這種道德,家長就能自覺地擔負起培養孩子的責任,保障孩子成長的大方向正確無誤。反之,一旦缺乏了這種家長道德,就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家庭教育責任,或者完全隨心所欲地對孩子施加消極的影響,甚至給孩子帶來滅頂之災。
“顯性”與“隱性”的家長道德準則
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那樣專業,而家庭生活對于子女身心發展的影響活動,可劃分成兩個層次:一是狹義家庭教育,指家長直接促進子女身心發展的活動,如讀書指導、表揚批評、檢查學業、培養特長、談話答問等,這些屬于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家庭教育”;二是廣義家庭教育,指家長素質和家庭生活對子女身心發展的影響,如家長道德修養、家長文明舉止、家庭優美環境、家庭和諧關系等對于孩子的積極影響,這些都是比較抽象的“隱性家庭教育”。
在“顯性家庭教育”中,家長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主要包括以下5條:
――從心底里喜歡和
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少缺點,都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盡量多和孩子在一起交流,盡力保障他的生活幸福:
――把孩子當作一個
獨立的生命個體,保障他應有的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在有關孩子的事情上傾聽他的想法,盡量尊重其選擇,寬容其過失:
――體諒孩子說話做
事的水平,自覺為孩子的生活幸福和學習進步提供適宜的條件,盡量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孩子的傷害;
――主動了解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激勵和強化孩子的優點,糾正孩子的不當思想和行為,啟發他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努力;
――注意觀察和欣賞孩子的閃光點,學習孩子的真誠、善良、勇敢、勤奮、禮貌、助人等優良品德,以孩子為一面鏡子改造自己的消極心態。
在“隱性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遵循下列道德準則:
――無論對待自己家人還是客人都用尊稱,講究禮儀,繼承民族優良傳統,抵制社會上的粗俗行為,不講臟話,不妄加評論他人;
――具有較強的法制和紀律意識,自覺按照各種法規處理人和事,反對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不因個人或家庭利益損害公眾利益;
――關注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敬重為科學進步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把學習作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堅持在閑暇時間讀書思考;
――熱愛家庭生活,
發揚家庭民主,維護每個家庭成員的正當權益,充分交流思想和感情,協商決定家庭重大事宜,共同分擔家務勞動;
――把健康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抵制過量煙酒、起居無常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營養合理、運動足量、勞逸適當、心情舒暢。
生活中修煉家長道德的6大路徑
以上林林總總列出了家長道德的十大準則,應該說完全做到上述要求是不容易的。但是,為了家庭幸福、為了孩子成長、為了生活愉快,家長必須注重修養,努力踐行這些道德準則。春秋時期的著名學者曾參重視家庭教育中的言傳身教,為了兌現妻子給兒女們殺豬吃肉的許諾,不惜殺掉家中僅有的一頭豬,以此教育孩子養成誠實的品質。近代譚嗣同的母親勤勞、摯樸,身為四品官員之妻,仍操持家務,給譚嗣同的成長留下了不可抹消的印記。今天的兒童家長,應該以這些圣賢為榜樣,提升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道德資本,做一個真正受兒童敬仰的家長。
這里介紹若干提升家長道德的路徑,家長不妨一試: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必須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為此應當時刻想到自己肩負的家庭教育任務,自覺加強教育子女方面的道德修養;
家長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過閱讀書刊、參加講座、思想交流、節目欣賞等方式來獲得,深刻理解各項家長道德準則的涵義;
家長道德修養要落實在行動上,為此家長應當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子女的各種具體活動中努力體現家長道德,贏得孩子的敬佩;
家長應當主動與鄰居、同事或相識的家長討論,也可以在學?;蛏鐓^組織的相關活動中交流思想,品評各種家庭教育行為的道德價值;
近十年間,各部委相繼出臺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規劃”、《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積極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通知》、《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等文件。從參與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的部委來看,部門數量顯著增多,有利于從多個角度開展工作;與此同時,中國家庭教育工作已將流動、留守兒童作為獨特的群體開展工作,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逐漸明晰;特別是從新的“五年規劃”來看,“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提法更加強調了政府的職能和接受指導服務的社會福利性質。
(一)全國各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現狀與成績
近五年來大多數地區采取了措施,出臺相關指導性文件,普遍開展了“共享藍天”等關愛行動,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對貧困家庭進行濟困扶助和指導服務。
1.黨政領導對流動、留守兒童工作重視,形成多部門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對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很多省份對流動、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最高,均建立了黨政領導、多部門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龍江省婦聯均組織協調十余家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相關文件。甘肅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總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將涉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個政府相關部門全部納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制度,構建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司法五大關護網絡。
2.探索校外托管機構建設,深化“家長”模式
調查發現,在陣地保障上,各省積極籌措資金用于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場所的建設。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納入全省33項民生工程,計劃3年在全省2萬所農村小學、1308個鄉鎮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在服務模式上,“托管家園”和“媽媽”成為開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開展了“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其中實施了“11135工程”,即開通1條留守流動兒童維權服務熱線,創辦10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創建100個留守兒童服務站,招募30000名“愛心媽媽”,安裝50000部親情電話。重慶市、杭州市、長春市均開展了“家長”行動,參與家庭數萬乃至數十萬。北京市西城區創新活動形式,將不同年齡段的未入園流動兒童組織起來成立了“四環游戲小組”。2007年廣東省開展了“愛心父母牽手困境兒童志愿行動”,2010年該活動建立健全項目各種標識要素和行動規則,建立活動長期開展的網絡平臺和愛心父母的支持系統。
3.動員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兒童教育、救助工作
調查發現,家庭教育工作專項經費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各省積極募集資金用于流動、留守及其他困境兒童的幫扶工作。廣東省幫扶困境兒童總數40萬人次,幫扶款1.5億元。黑龍江省共開展關愛活動4000余次,募集資金(物資)約5千萬元,救助兒童5萬余名。
4.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全面提升監護人素質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類:管理者、指導者和家長。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管理水平,開展了針對特殊群體的培訓工作。如:云南省舉辦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校管理人員培訓。重慶市舉辦了首期爭創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示范校骨干培訓。黑龍江省建立了30所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注重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咨詢、指導。北京市豐臺區在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動人口子女(家長)法制學校,將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長同時列為法制學校宣傳教育對象。
(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問題與不足
1.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政策不斷完善,但對政策落實的力度不足
從黨政與家庭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文件來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工作組織形式、內容都進一步明晰,從宏觀的關愛支持趨向對家長的直接指導。但從實際工作成績來看,尚未全面體現政策指導的內容。當前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以關愛、幫扶等活動為主,真正開展對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較少,政策落實的力度不足。流動、留守兒童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多發群體,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關愛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強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責任意識、關愛孩子的情感,掌握教養技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盡管當前相關政策文件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和幫助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增強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層開展的活動多是直接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活動,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動、留守兒童的困境,但是這些治標不治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救助活動對于龐大的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無異于杯水車薪。而且在采取“家長”、“留守兒童托管”措施的地區,一些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將孩子交給托管機構,沒有后顧之憂地外出打工,甚至連春節都不與孩子團聚,與活動的初衷出現了背離。因此從政策層面上來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時,還要抓政策的落實,抓效果的評估;變指導性文件為可執行的目標任務,并確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管理系統有待完善,缺乏統籌安排
(1)各管理部門缺少協調溝通目前中央多個部門,如教育部、民政部、婦聯、關工委等,都在參與全國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門管理的格局,有助于從多角度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體系,讓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發展。但是目前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合作還僅限于一起指導文件、開展調研的層面,在具體的管理和指導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體系展開,沒有系統的分工,經常出現一些工作重復做、一些工作沒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間也缺少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影響了指導工作的成效。(2)地方的管理體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目前各地都出臺了一些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服務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過于籠統,沒有明確責任部門和具體的工作內容,考核評價也不規范,工作人員也沒有接受過專門培訓,大多是教育或婦聯部門的工作人員兼職搞家教指導工作。家教指導工作任務重,難度大,由于缺少強有力的推進機構和專業人員,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進展比較緩慢。
3.指導機構數量不足,指導陣地有待開發
(1)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由于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個性化的指導服務,目前針對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留守、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的質量普遍不高,持續發展困難。例如,廣東反映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工作普遍存在缺經費、缺場地、缺師資、組織家長學習難的“三缺一難”現象。山東也強調針對留守兒童的家長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內容不夠科學規范,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經費不足、人員缺少培訓也是困擾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目前經費困難一方面是和國家投入的經費總量不足有關系,另一個原因是流動、留守兒童的工作經費往往用于活動室的建設、疾病救助、助學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經費非常少,嚴重制約了指導服務和人員培訓工作的開展。(2)社區和企業在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的作用有待加強據本次調查研究統計,全國目前已建立幼兒園、中小學校家長學校35萬所,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陣地,但受資源和工作體系的制約,各類家長學校在開展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服務時存在不便。同時,在校學生不能覆蓋所有流動、留守兒童群體。社區、企業組織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本應更具優勢,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僅有5萬所,企業的參與率更低,這和實際的需要還相差太遠。
4.指導服務的對象主體存在易位,指導服務的針對性不足
(1)實際工作中未體現“家長”的主體地位每種教育活動都有其特定的指導對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對象是指新婚夫婦、孕婦、18歲以下兒童的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家長”是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主體,而當前實際工作中主要指導服務的主體是“兒童”。其原因之一是針對家長的指導服務難度要大得多,面臨著很多的實際問題,如人員分散不易組織,文化素質參差不齊,需求各不相同,培訓周期長、見效慢等。(2)流動、留守兒童中的低齡和大齡群體更易被忽視從留守、流動兒童的年齡結構來看,在全部留守兒童中,0-5周歲的占27.07%,6~14周歲的占55.37%,15~17周歲的占17.56%;在全部流動兒童中,0~5周歲的占27.97%,6~14周歲的占44.43%,15~17周歲的占27.59%[4]。可見,學齡前及義務教育后的流動、留守兒童數約占到全體流動、留守兒童總數的一半。然而,這部分兒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學家長學校能夠覆蓋服務的對象。他們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視,就學齡前兒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決定了其生長發育、認知發展、情感及社會性等諸多方面;就義務教育后兒童而言,求學與就業中的諸多問題均亟待解決,同時,有數據表明這些大齡流動兒童已成為犯罪高發人群,他們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強。(3)流動、留守兒童是需要被區別對待的兩個群體流動、留守兒童同樣是受人口流動產生的群體,但其境遇的改變及因此帶來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變卻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較了兩類人群其環境資源的不同[5],同時兩類兒童的家庭互動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產生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截然不同。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一般活動并沒有將兩類家庭區分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而僅把“流動”和“留守”視作兩個連續的“詞匯”。
5.指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動流于形式,專業性不足在調查中,我們看到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服務呈現出一種“過節性”重視的狀態,只有在過重要節日時,或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時才開展活動,其他時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淺層原因是針對家長的指導服務難度較大,深層原因是指導人員的非專業化問題。中國從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人員以非專業人員居多,工作人員往往缺少流動、留守家庭指導服務方面的培訓,不知道指導工作如何開展,因此流動、留守兒童工作的內容上體現出重對兒童的“情感補償”,輕對家長的“效能訓練”的特點。因此,投入專業工作隊伍、進行人員的專業化培訓、開展專業指導服務項目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基礎。(2)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研究不對接在調查中,很少有地區提及開展過針對流動、留守兒童家庭的相關工作與實踐研究。同時,本研究發現在目前發表的相關文獻中,一般僅限于對問題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議,很少有對干預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論與實踐存在差距,這是今后實踐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間。
二、對中國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思考與建議
1.對政策文件落實的建議。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政策的制定既要考慮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慮政策的實踐指導價值。從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實踐情況來看,當前政策存在兩大落實難點。第一,引導和幫助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責任意識,提高其能力水平。這一點從近十年的政策來看是在不斷的明晰并愈加強調,但在落實中的關愛活動多、直接指導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導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導服務渠道不暢。因此在政策落實中首先要加強對指導者能力的建設、理順對家長開展指導的渠道,如加強在勞動力轉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導,以及對學校、社區、企業單位等社會支持網絡的建設。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發展規劃時要制定配套的評估標準,切實推進政策的落實及對政策效果的評估,保證各項指導工作的完成。第二,從新的政策文件看,強調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向困境兒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這一提法對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來講,對于成人進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質,屬于支持性公共服務。但對于流動家庭而言,它牽涉到社會的發展并對個體的生存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個別省份已經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為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而進行。如何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實踐工作者共同解決的難題。
2.對組織管理的建議。
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廣、層級多、差異大,完全由一個部門承擔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現有資源和體系上都不現實,由各級婦聯、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多部門聯合推進的工作模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會保持,因此目前的重點是繼續完善這種工作模式。第一,政府應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設立家庭教育職能部門,加強對家庭教育特別是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監督和管理。第二,科學分工,根據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門的優勢合理劃分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和指導人群,實現人群的全覆蓋和各項指導內容的全落實。第三,建立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婦聯、教育等部門雖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項工作上經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溝通機制,如定期召開各部門參與的工作會,互通信息、共享資源。第四,完善基層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順上下級關系。第五,嘗試以項目化運作的方式,建立橫向的業務聯系,打破以往工作運行以“體制內”進行的傳統方式。
3.對健全指導服務陣地的建議。
加強街道、社區、企業家庭教育指導力量,完善流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網絡,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者素養;發揮社區功能,幫助流動家庭提升家庭外社會資本;利用社區活動中心、遠程教育網等資源,宣傳家庭教育知識,提供多元化的指導服務;建立穩定的專家隊伍、師資隊伍及志愿者隊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加強企業的社會服務意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參與度。
4.對指導服務活動的建議。
活動的最大價值在于它的切實效果,而活動的針對性即對問題的明晰是保證活動效果的前提。在家庭教育指導的層面上,應確立以家長為主體的意識,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與孩子建立起一種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雙向溝通的親子關系;加強對學齡期前后流動、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庭教育狀況的研究和指導;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不同群體面臨的問題。如:為學齡前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提供營養、保健、認知發展、情感及社會性等培養與教育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大齡流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提供法律、社交、職業規劃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留守女童的家庭提供安全教育、權益保護、青春期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流動兒童家庭提供社會融合指導服務;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親子溝通指導服務等。
5.對指導服務專業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教育;中學生;道德社會化
一、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內涵和特征
(一)道德社會化的內涵
在社會學視域下,社會化指個體在與社會客體的交互活動中不斷接受所在社會的規范與要求,促使個體在意識與行為、角色、身份等方面朝著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向發展并得以完善的過程。有學者從社會化過程發生領域的角度,將社會化內容分為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兩性角色社會化、再社會化。[1]110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這三個方面是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2]道德社會化是指道德主體在后天的社會教化中通過學習,掌握所屬社會基本的道德價值規范,形成道德意識,道德意識又將指導個體的道德行為,使之在身體力行的道德實踐活動中不斷獲得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能力,進一步內化為道德信念,從而形成理想的道德品格的過程。豐富的道德活動體驗又會促使道德主體不斷加深、修正與完善自身的道德意識,更好地指導道德行為。個體就是在這樣交互影響、持續反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最終獲得理想的道德人格的。中學生是指年齡處于11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3]54中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是個體在中學階段通過學習知識,掌握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形成道德意識并主動參與到道德實踐活動中,鍛造自己崇高的修養品德和道德人格,并不斷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個循環過程。
(二)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特征
1.中學生道德社會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處于時代變遷背景下的人們所承受的社會轉型期多元化價值觀所帶來的沖擊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強烈。中學時期正是形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而中學生自身思想道德體系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表現出多樣的時代性。他們的身上保留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主流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生活方式表現出較高的認同度。[4]同時,他們又是思想活躍、標新立異、緊隨時代潮流的群體,更趨向于多元價值觀的選擇??傮w看,大多數中學生勤奮上進,目標明確,人生價值觀多元而又積極,但也呈現出道德理想感情化、世俗化的消極傾向。[5]
2.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矛盾性
中學生在價值觀選擇過程中呈現的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受到社會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后容易出現猶豫和沖突的矛盾。具體表現在,他們意氣風發,有著為國家建設奉獻自己力量的崇高理想,但在人生規劃中他們又更加關注自己的個人現實利益,將未來社會地位高低、金錢收入作為學習目的;他們有著較高的熱情關注國家政治事務,但是在選擇是否投身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卻表現出猶豫和勇氣不足;他們會有同情弱勢的思想認識,會為社會不公而憤憤不平,但是往往不會伸出實際的援助之手;同時,由于中學生生活經歷較簡單,沒有經受過太多挫折、艱辛與困難的洗禮,往往表現出驕傲而敏感的姿態,心理承受力較差,對人對事的包容度也不夠。
二、家庭教育對促進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發展的優勢所在
家庭作為促進個體發展的初級群體,對個體道德社會化的發展有著最基礎、最深刻的教育影響,當然,也有著社會與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續性優勢
個體自出生起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便是家庭,父母抱著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對其生命給予細心呵護,更是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便開始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著啟蒙教育。另外,個體所在家庭的種族、、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氛圍以及其他成員的素養、交往活動等等都無不例外地對其道德人格的形成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正如美國心理學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應理論,家庭教育作為個體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敗對今后的社會與學校教育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是個體道德教育的“搖籃”。同時,在家庭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生活環境和教育者的相對穩定性保證了個體道德社會化教育的連續性,因此,家庭又是促進個體道德人格發展的“終生陣地”,對中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影響是基本而且長遠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優勢
中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雙重變化的時期,他們張揚個性,同時又極度渴望得到教師、同學、家長與社會的關注與認可。但是,由于學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師在同時管教幾十個學生的道德思想時難免會出現教育的疏漏或顧此失彼的現象。而在朝夕相處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個性特征、思想變化、優缺點的真實狀況有著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據子女的個性特點和行為表現,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親情優勢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聯結而成的親密組織,父母與子女之間這種天然的親情關系無可替代,并且不可分離。父母對子女無私奉獻的愛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將有助于子女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個體道德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這種“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輸更能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優勢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教科書”,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個體自出生起便開始受到家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教育。無意識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圍、經濟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動活潑的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價值觀、修養德性、行為模式、生活習慣等滲透到子女身上。這種“不教而教”的教育影響將產生“潤物于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對中學生道德社會化影響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
“重智輕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占據著一定的主導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響著對子女成才標準的選擇。一些家長受當下教育體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升入更高學府獲得更高文憑,為未來取得高薪職業和社會地位作準備是關系子女一生發展的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事情。因此,他們不遺余力地花費大量錢財和精力為子女“擇名?!?、報各種輔導班、請家教,但是卻對子女的道德發展不以為然,認為智育的發展比起道德品性的養成更為重要。
(二)教育內容
“重基礎輕高度”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意識到教會子女做人,培養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長自身文化素養、個性品質、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響,一些家長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內容多以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等基礎性教育為主,對培養孩子責任心、團結協作、創新開拓和獨立自主等品質的追求略顯微弱。更少有對其子女進行尊重一切生命、關心他人和社會、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為集體利益犧牲自我利益、為人民服務等等更高一層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
“重言傳輕身教”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其生理的變化也促使他們的心理發生著激烈的變化。他們敏感而驕傲,既渴望融入群體,得到教師、同學,甚至家長的認可和關注,又追求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他們往往意氣風發、理想遠大,但卻不切實際;他們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賴而又獨立的矛盾體。但是,由于家長自身教育知識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學生的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而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一味進行說教,機械地灌輸成長的要求,反而適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時,有些家長往往將子女置于教育的對立面,而忘記自己本身也是影響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鏡子”,重言傳輕身教,因此導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提高家庭教育對中學生道德社會化影響力的對策思考
(一)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促進家庭教育效能的實現
正確的教育觀念是確保教育方法、教育內容以及教育評價標準選擇的科學性的先導條件。要促進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發展,關鍵在于轉變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并幫助其樹立正確、全面的成才觀。家長應加強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時在道德修養方面進行再社會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另外,家長應尊重個體成長規律,從子女的角度出發,根據其個性特點和成長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以科學、靈活創新、活潑生動的教育方式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糾正其可能出現的成長偏差。中學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發展性群體,家長在對其進行道德教育時應更加耐心、包容,本著客觀與科學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講究教育的藝術。
(二)加強學校和社會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促進家長教育能力的提高
學校作為一個專門提供教育的組織機構,擁有受過專業訓練和具備專業職業道德、掌握專業教育知識和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同時,在中學生道德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對其所實施的教育影響是有組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而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生動的“教學課堂”,也是一個集聚信息、人力等的資源庫。因此,我們要重視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的緊密聯系,例如,加強學校對家長科學教養的綜合指導并促成“家校”有效溝通的機制保障;借助社會的力量實施家庭教育指導計劃,開設諸如像中國臺灣地區的“家庭教育服務中心”類似的指導培訓機構,或者如英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開辦的“家政課”“家長講座”和“父母作為老師(PAT)計劃”等等的教育活動。在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只有加強學校、社會與家庭的緊密聯系、強強聯合才能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進中學生的道德社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弓麗娜.試論道德社會化[J].黑河學刊,2010,(7):151-152.
[3]邵宗杰.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佘雙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及發展特點的實證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