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仿古建筑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歷史背景
賞心亭最早為宋代丁晉公謂所建,《白下余談》載有王元倬《鳳凰臺尋常心亭故址》一詩,并注云:“賞心亭,宋丁謂建,以帝所賜袁安臥雪圖者,在下水門城上,即今水西門……”。后來亭子毀于戰火,由南宋三任建康知府的馬光祖重建,重建后的賞心亭更加壯觀,被稱為金陵第一勝跡。宋代及后世許多詩詞大家都有登賞心亭之作。由此可見賞心亭在當時極為壯觀精美。歷史上該亭數度被毀又數度重建,現則是清朝被毀后的再次重建。鑒于西水關歷史地位的重要性,秦淮區建設局于2009年3月16日在區政府大樓召開了西水關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的專家論證會(文史建筑專家),各位專家對該地區規劃方案提出了寶貴意見,參照宋亭風格重建賞心亭是與會專家的共識。2009年3月,我院接受南京市秦淮區建設局(現秦淮區住房和建設局)設計委托,在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杜順寶教授指導下,開始賞心亭建筑從方案至施工圖設計。
2建筑設計
2.1建筑風格
賞心亭建筑按仿宋建筑風格設計,該組建筑色彩以白墻、紅柱、灰瓦為主色調,灰黑色亞光琉璃瓦屋面,鴟尾吻與疊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墻為白墻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門窗,尋杖欄桿;主體3層八角重檐攢尖頂,建筑高度控制在23.85m;附屬用房為3層歇山頂,建筑高度控制在9m之內。整組建筑豎向高聳挺拔,橫向錯落有致,是水西門城市節點重要的人文景觀。
2.2建筑功能
功能設計滿足觀賞與使用價值并重;建筑主體臨外秦淮河,以1層展覽、樓上觀景為主,四周視覺開闊,有良好的觀賞效果;利用臺基下面的高敞空間,在不影響建筑外部觀瞻的同時滿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附屬部分安排文化展示,地下室設停車庫,供17輛左右小車內部使用。
2.3建筑主要特性和材料
建筑面積5041m2,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級:地面建筑(3層)二級,地下建筑(負1層)一級;設計使用年限:50年;地下室為鋼筋混凝土自防水擋土墻,防水等級一級,設計抗滲等級S6。主樓1層外廊柱、梁、枋、檁、斗栱、附房斗栱、所有門窗均用柳桉,主樓與附房椽子杉木制,主樓欄桿為菠蘿格。主樓與附房1層臺基、柱礎、臺階、踏步、石欄桿等均為優質花崗石,甲級斬細。主樓寶頂銅制。(1)油漆①地仗中一麻五灰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處木結構的柱、梁、枋、檁、斗栱、栱眼壁板及木門窗裙板等部位。②單披灰地仗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處鋼筋混凝土仿木柱、梁、枋,木門窗除裙板外其他部位、望板、椽子,除椽頭為彩畫外的其余部位。③彩畫:附房外立面與主樓1層內外彩畫做法按彩畫樣品施工,主樓2層以上彩畫按宋式傳統彩畫做法。附房外立面施彩畫,內側按傳統廣漆做法。主樓頂層內側、暗層內側均按傳統廣漆做法。
3規范要求與仿古建筑的矛盾
工程2009年時設計依據是:《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等,按規范要求:(1)二級防火等級的建筑土木工程與裝飾材料除吊頂可用難燃材料外,均應為不燃材料,但賞心亭為了能更好地體現仿宋建筑的韻味,外裝飾須用木材。(2)消防水池與泵房、消防水箱、室內外消火栓等設施是消防的重要保證,賞心亭主體頂層若放入消防水箱,就影響了觀景最佳處的使用;消防水池與泵房若建于水西門廣場上,會對景觀設計帶來很多的不利因素;附建在地下室時,消防水池和泵房的安全疏散就得有至少1處能直接通往室外的封閉樓梯間。(3)按建筑適宜的比例和尺度,賞心亭主體建筑高度宜做到24m以上,由此牽涉到建筑的消防、欄桿安全高度、結構設計等等就需按高規設計。(4)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觀眾廳的疏散門不應設置門檻,且門需朝疏散方向開啟,但這么做很難滿足建筑仿宋外形的需求。(5)建筑高度小于24m時,欄桿高度需達到1.050m高,從樓地面或屋面至欄桿扶手頂面垂直高度計算,若底部有寬度大于或等于0.22m,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應從可踏部位頂面起計算,且傳統欄桿紋樣不能避免少兒攀爬的可能,欄桿芯子間凈距離若做到小于110mm,欄桿高度1.050m,則難與建筑整體的比例、尺度吻合。(6)人員密集的場所臺基高度超過0.70m并側面臨空時,需有防護設施,而仿宋建筑臺基臨空處不適宜做欄桿及其他構件。(7)節能、防水設計的要求使瓦材與鋼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間厚度增大,由此帶來按常規預留的圍脊高度不夠。(8)木格子門窗的物理性能按古建常規做法很難滿足節能設計要求。
4仿古建筑的設計策略
4.1消防設計
賞心亭建筑設計高度控制在23.85m,使用功能:展覽、觀景,屬人員密集場所,按重要公共建筑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消防設計的目標是:加強消防管理,立足于自防自救,確?;馂陌l生時室內人員能及時疏散至室外安全場所,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火情,防止火災蔓延,減少財產損失。4.1.1消防設施賞心亭總平面沿長、短兩個方向布置有U型消防通道,附房1層臨廣場處設置消防控制室,完備火災自動報警、消防聯動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室內外消火栓、滅火器等。地下室結合車行坡道下部空間布置360m3的消防水池與消防泵房,10m長疏散通道連接消防泵房與封閉樓梯間,可直通室外;通過各專業反復協調、修改設計,將18m3的消防水箱布置在賞心亭主體重檐悶頂內,臨時鋼梯通過檢修人孔可到達悶頂內,從事設備維護檢修。4.1.2消防分隔賞心亭主體與附房地上部分建筑防火等級二級,地下負1層防火等級一級,除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要求劃分防火分區之外,每層1.5m~2.5m的鋼筋混凝土挑檐,可起到每層豎向防火隔離作用,井道與變形縫均做防火封堵。消防專項設計時要求所有木料均采用防火涂料、浸劑進行防火處理,耐火極限需達到1h,保溫層采用A級聚氨酯保溫板,且施工前材料需送相關部門檢驗,合格后方能施工,盡最大可能贏得消防撲救時間。4.1.3安全疏散按規范要求,地下負1層建筑依據使用功能、防火分區面積和人流的大小分別于2個防火分區內設置了1部和2部封閉樓梯間,均可直接到達室外廣場上;地面上建筑則各設1部封閉樓梯間在其防火分區內,當某一防火分區發生火災時,可從火災應急廣播得到疏散指令,通過各層安全出口或從甲級防火門到達另一防火分區疏散。
4.2節能設計
4.2.1總平面設計賞心亭項目位處夏熱冬冷地區,按50%的節能設計標準設計,主要針對3層主體與附房建筑進行節能設計。建筑坐北朝南,有良好的通風采光;夏季減少太陽直射室內,冬季能有適量的陽光照射,避開主導風向。4.2.2圍護結構節能措施外維護墻體材料用190mm厚水泥多孔空心磚,外保溫體系。外墻與屋面分別是30mm與45mm厚A級聚氨脂保溫板保溫隔熱。4.2.3門窗為建造南京城市重要人文景觀,真實體現宋代建筑風格,根據傳統工藝要求及專家指導意見,門窗按“宋式”木作門窗制作,節能措施有:玻璃采用5透明+12A+5透明,木門窗對開時做和合縫,所有風縫均用木飾條貼縫,從細節上提高傳統木門窗的保溫節能性能。
4.3其他細部處理
(1)賞心亭主體建筑通過抬高欄桿地袱的標高,使欄桿實際使用高度滿足1.050m,而外觀則不到1m高,尋杖欄桿扶手與欄板間增加1道Φ100mm的圓鋼管,油漆同欄桿;室內外漏空欄桿內側加設1道Φ2@6×6鋼筋網片,減少安全隱患。(2)1層對外立面有影響的安全門朝內開,門檻可拆卸,開放時間安全門保持打開狀態。(3)無欄桿處臺明高度控制在0.60m內。(4)因節能、防水要求,瓦件與鋼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間墊層厚度加大,因此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圍脊高度加墊層厚度,否則就只有將圍脊水平位置外移以滿足圍脊高度,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
5結語
過去三十年來,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為了突出“地域化”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各種形式的建筑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仿古建筑與古建筑在形式上最為接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木雕斗拱、山花線腳出現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面對這種現象,學術界一直處于理論探討階段,并對此現象評價褒貶不一,大眾則習慣籠統地將仿古建筑解讀為“假古董”,可以說建筑仿古現象從產生開始經歷了坎坷的發展過程。而對建筑仿古現象的態度與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如何傳承文化、如何古為今用等重要問題息息相關。因此,研究建筑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堅持辯證的分析方法,對于正確認識和設計仿古建筑、擺脫仿古建筑作品的尷尬處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1關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關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為仿古建筑的多重價值、設計理念以及構建形式等三類。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間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承傳了傳統文化。例如,盧中一、斯滿芳的《仿古建筑與現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現代價值,為傳統建筑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參考借鑒[1]。其次,仿古建筑設計并非對傳統要素的復制和粘貼,而是對富有美學意義的傳統建筑或其構建方式進行抽象和總結,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觀念抓住傳統精華,在作品中恰當地展示傳統韻味。相關研究如趙侃的《仿古建筑興起的文化因素》,著重從文化要素等方面對仿古建筑的興起進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構件組成和建構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劉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設計探討》等,對古代某些具體建筑的構件數據進行了深入細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圍和方法上的參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對仿古建筑出現根源的系統性總結,仿古建筑設計手法的研究更為少見。文章將針對以上問題著重討論,并提出適應仿古建筑發展的相關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進行研究。(1)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各類文獻來獲得資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在了解仿古建筑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最終在現實資料的比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現象出現的根源和創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將已有的建筑仿古現象相關理論通過理解和驗證進行敘述和解釋。通過敘述總結相關論證,定向提出問題并予以闡釋,從而對仿古建筑的發展和運用進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現根源
2.1崇尚傳統、追根溯源
在建筑創作的過程中,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獨特的傳統建筑風貌,尤其是身處文化歷史保護區中的建筑設計,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難以整體改變,而沿襲模仿便成為延續文脈中一種很自然的手法?!敖ㄖ瑧斁拖駨乃诘牡胤缴L出來的一樣”[4],受此思想的影響,建筑設計常常以地域傳統為依據研究特定的歷史文脈,創作出與歷史建筑融為一體、服務原有環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鋪改造設計(圖1)仍保留老街獨特的街巷肌理和風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體量、風貌、色彩上進行嚴格控制,使老街視覺協調、尺度適宜。同時,街邊店鋪采用統一而又有變化的匾額以及各種燈飾、小品,使老街充滿傳統氣息與時尚活力。類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鋪立面改造的仿古設計,不僅在建筑的體量和細部構造上與傳統建筑相近,更從神韻上、氣質上達到了“神形兼備”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創造價值
仿古建筑出現在風景名勝地是一種常見現象,往往能為原有風貌增色并彌補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經濟的帶動下,多地出現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區,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異域風情商業街即是其中一種。異域風情商業街大多通過對異國風情的刻畫形成特色風貌從而吸引游客、促進投資。例如,仿歐式建筑借鑒了歐洲傳統建筑的空間關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公眾視野,帶動了當地經濟。然而,建筑比例失調、裝飾煩瑣等現象仍時有出現,對于建筑設計創作來說,通過刻意模仿的歐洲風情聚集區如何與原有區域環境文化相協調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設計手法
建筑設計中的仿古形式大體分為兩種,即狹義仿古設計和廣義仿古設計[5]。狹義仿古建筑設計手法是指利用當地傳統材料和工藝在特定范圍內對古建筑進行復原工作;廣義的仿古建筑設計手法是指延續地域傳統文化特色,并利用現代材料和科學技術手段對古建筑實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體設計手法方面,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3.1造舊如舊
此種做法通常針對特定風貌保護區中的歷史文化建筑。歷史建筑的意義在于文化,因此對歷史建筑進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應與傳統保持一致。在特定的歷史環境氛圍中,仿古建筑的設計多遵循“造舊如舊”的原則。例如,青島中山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中的天主教堂修繕項目(圖2),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歐洲風情以及良好的比例關系,施工過程中仔細參考舊堂資料并進行系統理論研究,當年德國設計者所保留的大樣圖紙則為改造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3.2造舊添新
相比“造舊如舊”的設計手法,“造舊添新”主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關鍵內容既在于保持與傳統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異,同時又有所創新,滿足美學意義上的形式統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與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飽含先祖的勞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遠觀能保持整體風貌統一,近觀可令細心的觀察者將仿古部分同原作分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將新作仿古部分與歷史遺跡混為一談的“假古董”的現象。例如,績溪博物館的設計中,繼承了傳統徽派建筑與聚落的表現肌理(圖3),設置了多個庭院、天井和街巷,并盡可能地保留用地內現有樹木的原狀,既是對徽派傳統建筑的傳承,也是對傳統山水相融環境理念的重釋。
3.3無中生有
相對于前兩種設計手法,“無中生有”或許是建筑設計中最容易讓人質疑的設計手法,尤其對于結構復雜、代價高昂的仿古建筑。實際上,“無中生有”的設計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或其他需要也無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視建筑空間本身的功能性則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義在于傳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創造印跡,如若僅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則很難在真正意義上達到仿古的效果,更難說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樣給大眾帶來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現象的未來
4.1古建筑信息庫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據是古建筑,設計是否得當、準確,其重要的參考標準都來源于現存的古建筑和相關文獻。因此,考察古建筑現狀、測繪古建筑數據、整理相關古代建筑設計文獻,對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設計具有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同時,今天也是未來之古,相關研究人員應按照設計需求做好當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參考。
4.2設計素養的提高
仿古建筑設計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要求設計者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和綜合設計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設計者修養的高低、設計理論體系的完善與否往往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不斷加強建筑師的職業素養和文化素養,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不斷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設計舞臺中找到合適的繼承模式和貼切的現代作法。
4.3現代技術的融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人們對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純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極繼承。仿古建筑應與現代環境相結合,與現代生活需求相適應,與現代建筑技術相結合,形成與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相協調的“藝術整體”,構建安全可靠的舒適空間,達到“仿古不同古”的藝術效果。現代技術的應用,讓仿古建筑在認真忠實地繼承傳統建筑形式的同時有所創新,在創新中有所進步,并在進步過程中傳遞時代特征。
5.結論
仿古建筑作為當代建筑的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堅持承傳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設計繼續發展,有利于傳承和保護傳統建筑遺產;另一方面,建筑師應該站在建筑學的專業立場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現象,繼承和發揚其精髓,統籌兼顧其象征功能、價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會層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號拼貼與羅列,也不應一味地沉醉于歷史的輝煌與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設計必須通過辨證思維的運用,堅持文化高度自覺,摒棄奇奇怪怪的建筑,從民族精神實質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內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成為眾多建筑作品中畫龍點睛、承傳文化的一道風景線,為城鄉風貌增色。
參考文獻:
[1]盧中一、斯滿芳.仿古建筑與現代文明[J].城鄉建設,2003(10):45.
[2]趙侃.仿古建筑興起的文化因素[J].藝術評論,2009(3):72-75.
[3]劉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設計探討[J].上海建設科技,2009(2):31-33.
[4]李劍平.關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關鍵詞】現代設計;仿古建筑;應用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文章對現代設計中仿古建筑的特點進行了介紹,對仿古建筑的定義及設計要求進行了闡述,通過分析,并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對現代設計在仿古建筑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現代設計中仿古建筑的特點分析
1.現代設計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簡述
中國建筑文化歷史悠遠,形成獨特,建筑物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宏偉中不失細膩,莊嚴中不失優雅。而“仿古建筑”一詞正式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上世紀末學術界在理論上的探討,褒貶不一,可以說它經歷了一個坎坷不平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或傳統建筑材料,對古建筑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再創造。狹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傳統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圍內對古建筑的復原,嚴格講屬于文物修復范疇。
2.仿古建筑的特點簡述
仿古建筑通俗點講既是用現代的施工工藝體現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們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論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層結構;故而現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單層和多層為主。眾所周知,現代多層建筑多為砌體結構和框架結構。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
(1)中國古代建筑特點體現在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構架制原則。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鑒于木結構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現今建筑中已經不提倡使用;而構架制的結構形式和現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極為相似:傳力途徑明確,主體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分開。這就說明框架結構是最能體現古建筑精髓的結構形式。這也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
(2)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但彩畫制度這一形式在現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也只能通過外貼或噴繪等裝修手段才能達到。
(3)中國古代建筑創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間傳遞荷載以及承擔抗震作用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為一體的精華所在。隨著現代結構形式及建筑材料的發展,斗拱這一重要的結構構件應用在仿古建筑中時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實質性作用,而僅僅作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裝飾構件。但是它作為古建筑的代表性構件是不可或缺的。
三、仿古建筑的定義及設計要求
1.仿古建筑的定義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較忠實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建筑外觀基本上反映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方面均反映近現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現代的建筑作品。
2.中國古建筑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毙稳荽蠊倭诺木犹?,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3.仿古建筑的設計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不是木結構,為了使得建筑物在裝飾之后的外觀效果能達到模結構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結構設計時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1)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個受力構件的大小和形狀都要滿足古建筑的模數的要求。其他各傳力構件也要嚴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構件的形狀和尺寸來確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變化要明顯,對其構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構架體系可使用步架和舉架的方法進行處理,以達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的效果,將中國古建筑獨特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
(3)在建筑結構中有許多構件具有獨特的裝飾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兩種:
①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個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型制,處于柱子和木結構梁之間,它的主要作用是傳導屋面的荷載、加大屋檐挑出的長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對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來說,斗拱主要起著裝飾的作用。
②雀替
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類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裝飾的構件。其主要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輔助拉結和裝飾等。
四、現代設計在仿古建筑中的應用
1.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構架為主要的受力體系,工程施工與設計主要以傳承的經驗、方法為主?,F在出現了大量的以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為主要受力體系的仿古建筑。為了對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勢必遵照古建筑木結構的結構形式和尺寸權衡,另外還得符合現代建筑規范要求。
按照現代力學理論進行簡化,運用現代計算工具進行建模、計算、分析。這樣將給建筑和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設計之初,設計人員腦袋里已經有了即將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還是攢尖,是卷棚還是正脊,開間、進深各為幾間,有沒有外廊,屋面舉折情況等等。
構想出要仿取的純正古建筑具體情況,然后再根據古代建筑模數制度計算各種構件的幾何尺寸,再根據簡化結構簡歷結構模型,運用現代結構計算軟件計算其內力,復核其截面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
2.大屋頂結構設計
屋頂形式多樣,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頂、攢尖、四坡。大屋頂的屋面板是由幾段折板組成,在折板的轉折點,按照建筑的要求,主要區域直接設置鋼筋混凝土梁,局部次要區域梁高與板底有高差時,用磚墻填砌,對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區域,則按照構造要求設置彎折鋼筋。外墻的封檐板因為尺寸的限制,不能用填充墻砌筑,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板內配置雙層雙向鋼筋,分別錨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內。
3.斗拱和雀替的設計
筆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時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各級斗與拱之間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尺度較大時或座漿連接尺度較小時,斗拱在結構中為受力構件,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點是做工較粗糙、不美觀而且前者由于構件數量太多、防腐和維修費用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應用現代設計,
雀替僅作為裝飾部分,不考慮其受力則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現場制作,主體結構施工時在相應位置留設預埋件。預制的雀替通過預埋件與主體結構的額枋檐枋和檐柱焊接連接,木斗拱與混凝土的預制雀替都是作為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不是一起現澆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與受力構件連接后,再經過油漆彩繪處理整個建筑物渾然一體,完全達到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效果。
五、結束語
仿古建筑中,合理的應用建筑設計,可以在體現建筑的古典氣息的同時,更好保證工程的質量,同時縮短施工周期,當然,還是很多可以深化的地方,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實踐才行。
參考文獻:
[1]錢小虎.現代建筑技術在仿古建筑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9,(07):17-18.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古建筑設計;融合
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如何正確地運用傳統文化,使它披上時代的彩霞,同時也要做到減少資源浪費,做到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每個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在深入挖掘優秀建筑遺產精華的同時,更要大膽地學習一切可以借鑒的創作經驗,以立新為軸心,廣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創作的精粹,讓藝術素養溶入自己的血液。
一、古典建筑設計概述
古典建筑設計方式非常多樣,且每一種設計理念都蘊含著一定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很多的古典建筑還體現了很多的哲學思想,同時建筑的建造工藝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將這些優點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來,可以提升現代建筑的設計魅力,同時提高建筑與環境的融合程度。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多建筑設計師還是將古典建筑設計理念與現代建筑設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獲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設計效果,同時也為人類的建筑史增添了亮麗的風景。古典建筑以其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精湛的技術手段、富于哲理的審美思想展現在世人面前,其豐富的外在表現形式著實影響著園林整體美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充分借鑒古代建筑設計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運用現代的材料與科技,創造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理念、同時又可以體現古典風韻的建筑來。
二、現代建筑設計
1、形式服從于功能?,F在的時代愈加的功能化,因為居住的樓層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使用了電梯;為了安全,我們使用了電子防盜、自動火災系統。但是凡事都是有雙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將我們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變的建筑形式變得單一,建筑師的思想被圈框起來,設計思路也被限制,這些功能讓建筑師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只能創建出一些沒有特色的建筑物。
2、掌握本質,不斷創新。很多人覺得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是一樣的,設計是沒有國界的,但是在一個具體的項目中,我們必須尊重傳統的文化,特別是人的生活習慣,氣候條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與居住建筑都要在設計方案中得到好的體現,不能隨便的引進一些國外的因素。從這個方面來說它是有國界的。
3、重視空間的設計?,F代建筑設計是從整體角度開始設計的,以模型為中心進行設計,而不僅僅是在圖紙上進行設計?,F代建筑設計還借鑒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縱向設計建筑,形成一個功能完善的小區,節省占地空間。
三、現代仿古建筑設計風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現歷史風貌的元素進行設計。不是單純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結合現代的裝飾工藝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華傳統建筑的文化底蘊深厚,這很有利于設計師的創作?,F代仿古建筑風格受到幾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第一次后,西方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礎上附加上中式傳統建筑形式。然后,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建筑的發展,后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世界,大量的傳統建筑被摧毀。對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風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變得單調。專家和民眾開始反思現有的建筑,要如何既體現了當地的特色,又起到保護傳統的作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礎上,通過對某一部分的外觀進行改造和對舊的街道整體來進行形象的包裝和景觀的規劃。
四、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
(一)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比較
從建筑材料上來說,我國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作為房屋的主要框架,是木構系統。而現代的建筑都是由比較堅固的鋼筋混凝土來做房屋的構架,木材已經退出了建筑歷史的舞臺。木結構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伐木會破壞生態環境,木制房屋不便于防火,防潮、防蟲等諸多問題。相比于此,現代建筑設計都是采用鋼筋混凝土,由于材料的變化也帶來了結構上的變化,鋼筋混凝土的抗壓抗拉能力要比木材高的多,所以現代建筑可以建得越來越高,節省了很大的空間,同時也創建了一個新的格局,而且在居住的安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建筑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古建筑的設計特點如前文所說,在空間上來說古建筑講究平面上的圍合,即院子被房屋包圍著。墻垣、房屋等為何車一個院落,以院落為中心。而現代建筑設計受到西方建筑設計的影響,主要以樓房為主,建設一個功能齊備的小區,小區內有多個建筑物,樓和樓之間配上綠色植被。也就是說現代建筑設計是從平面向豎向方向延伸拓展。
(二)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在思想上的融合
中國第一次正式提出對傳統古建筑的創新改變是出自民國政府,具體的來說就是利用西方建筑的技術手段,來建造具有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的視覺效果和某些形式特征的中國近現代建筑。在這一階段,建筑師們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的設計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術上向前邁出了一步,可以說在受到西方建筑設計的文化熏陶下,建筑師們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轉變。
因為當時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促使這一階段的建筑設計思想充滿了傳統的復興和政治性思想,建造了一批宮殿式大房頂來展現民族形式的建筑,設計師們都摒棄了低矮的木式結構的房屋,將宮殿式的大屋頂架在水泥和磚的結合體上,來表現中國的民族特色。
在橫向發展變縱向發展中,有人覺得三層房屋就已經不能夠算是中式建筑了,這種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空間。而部分人在設計過程中將古建筑的理念和精華都應用在小高層和高層設計中,起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西方的住宅與中國的古建筑住宅在空間布局上的不同點在于庭院,西方是以臥室為核心點來設計住宅的功能的,而中國住宅的核心點是院子,在院子里展開生活的場景。所以,做好房子與院子的布局關系,也就能夠做出中國古建筑的精髓之處。
結束語
在研究歸納了中國古建筑設計與現代建筑設計的不同之處以及中國古建筑設計的精髓和優缺點,我們應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古建筑,并將其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當中。 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的融合之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可以更廣泛地吸取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古典文化,創建中國所特有的設計理念和流派,讓具有中國古建筑特色的中國建筑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理平.試論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9:76-76.
[2] 郝瑞生.中國傳統古建筑對北方寒冷地區氣候適應性探究--以太原市純陽宮為例[J].建筑技藝,2014,6:118-119.
[3] 唐世華.徽派建筑之淺析――從安徽歙縣民居建筑風格到現代建筑的繼承發展[J].中華民居,2013,30:99-100.
我們知道,文化的形成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文化需要一定的介質才能表現出來,本身說某某文化的時候實際是高度概括了的。如我們談到蒙古文化的時候,自然會想起寬廣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一座座的蒙古包……這些構成了蒙古文化的核心要素。
回到地域建筑,基于以上的闡釋,我們不難明白,地域建筑的形成一定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只有承載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才能成其為地域建筑,地域建筑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基因。但是反思近年來許多“地域建筑”的創作,有延續文化脈絡,和諧處理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真正地域建筑;也有部分僅是徒有其表,根本不具有與建筑形態相協調的文化內涵。一些建筑師認為,只要造出傳統建筑的外表,弄點青磚、屋檐,那就是地域建筑了,殊不知,地域建筑的核心在于文化,沒有與之相呼應的文化,那么這個地域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建筑了,充其量是個“死”的地域建筑。因此,地域建筑創作不僅要有“形”,更要有“魂”,做到“形”表其外,“魂”聚其中。
二、游學考察:地域文化探索的有益嘗試
有幸參加今年于成都舉辦的中勘協建筑設計分會西南聯席會2013年會的川北地域文化考察行,承辦方選取了閬中古城和劍閣古蜀道兩個極具地域文化特色考察目的地。在兩天的考察時間里,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兩地濃郁的地域文化。在感受獨特地域文化的同時,我也將自己的見聞和一些思考作一個分享:之前中國地域建筑與文化研究院的一批熱衷于研究西南地域建筑的建筑師們就希望組織會員單位的建筑師們參觀考察地域建筑文化,由研究考察地地域文化的知名學者或是文化名人帶隊,通過游學的方式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與地域建筑的關聯。本次活動的組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次地域建筑文化考察的有益探索,其中加入游學的部分,使考察更加有深度和意義,值得以后借鑒和發揚;其次是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的融合問題。
閬中古城三面環江,一面臨山,以中天樓為軸心,圍繞其而布局,據說由唐代袁天罡設計,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整個古城充滿了生氣,不論是街道的整體布局還是單個的明清式小院,亦或是屋檐窗花、門楹吊檐等都能很好地傳達出當地的地域文化氣息,建筑真正成為了文化的符號,成為了地域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但是到了劍門關頂,有幾處仿古建筑卻看著那么生硬,了無生氣,死氣沉沉,完全是為了仿古而仿古,卻沒有將根本的文化植入其中,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擺設。
三、項目實踐:地域建筑與地域文化的合二為一
談到仿古建筑,現在新建的地域建筑大都是仿古建筑,如何將這些仿古建筑融入地域文化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地域建筑的“生”與“死”。只有將地域文化融入地域建筑當中,地域建筑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這樣的理念也逐漸被許多建筑師所接受并運用到工程實踐中,有的地域建筑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錦里二期項目為例,項目以武侯祠博物館為核心依托,并以“水岸錦里”為設計理念,在整個仿古街區引入活水,為街區注入靈動性。更為重要的是,仿古建筑街區充分挖掘三國蜀漢文化的影響力,在建筑及景觀設計中有效地融入蜀漢文化,古色古香的街區與武侯祠相得益彰,因而使得錦里二期三國蜀漢文化與有機結合起來,為整個仿古建筑街區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最終為廣大游客所接受,成為整個三國文化旅游片區的新閃光點。
關鍵詞:傳統;仿古;建筑;創作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ntique buildings in the caus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mbining, the idea and the existing some defe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inherita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eanwhile, should make some efforts.
Keywords: tradition;architecture;creation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40-02
1 前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文化水平不斷的提升,城市記憶不斷被涂改的同時,也改變著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態。當人們逐漸習慣于以純商業的角度,亦或功利性的語言組闡述著當代疑似工業化產品的建筑含義的同時,卻往往遺忘掉了建筑在整個城市歷史中的地位,和他所承載的悠遠記憶和曾經依稀的生活情趣。
所幸,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升,終究是逐步引導著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重新探索,和對歷史文化的再次追逐。漸漸地我們發現,似乎在古建筑日益缺稀的年代,傳統的建筑符號又以另一種新的姿態席卷而來,融入了各式的城市建筑當中,也就是當下非常流行的建筑仿古現象。然而是否所有的仿古建筑改造設計中,古典元素都能很好的與現代商業形式相結合呢?仿古建筑的興起是如何發生的,有沒有其必要性?古典的藝術風格、文化內涵是否適合當下的現代都市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索。
2 仿古建筑興起的由來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突然到來的“民族風”呢?就筆者看來,究其源頭,仿古建筑盛行的原因可分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在社會進步,人們綜合素養和認知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使得人們在對建筑能滿足其基本的功能要求、經濟利益等建筑本身的自然屬性之外,也對建筑及其所屬環境所蘊含的歷史特征、名族風格、地域特征等精神屬性的東西有所認知和向往。
如同我們置身于有鮮明文化傳承、歷史特色的城市當中是,總會被那些熟悉、充滿民族痕跡的場景所吸引,總會被某種特有的場所精神所打動。相反的,機械地將城市建筑視為工業化生產的產品,而忽視建筑在文化體系中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和情感,生活在冰冷生硬的鋼筋混凝土所筑成的房子當中,給人們帶來的則是索然無味的感觸,也使我們的環境顯得冷漠和蒼白。
可以看出,建筑的文化性、歷史性、地域性等精神屬性,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所共同承認的文化模式,盡管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更新,但人類最基本生活方式,并沒有因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的,它慢慢的演進,或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而古建筑卻正是具有我民族風格,歷史特征統文化的總要傳承之一。自然而然的,其與生俱來的空間屬性和自然屬性成為現代建筑追尋和模仿的源泉。
所以,當代建筑才會呈現出向歷史,向古建筑的精神內涵和傳統文化“回歸”的趨向。
其次在全球一體化的大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與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我國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強力沖擊。而建筑,做為一種本土文化、歷史、地域、藝術、哲學等多重要素的綜合體,更是首當其沖。
著眼于身邊,不難發現大量的國外設計團隊,國外的建筑大師在中國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外國建筑師進入國內市場,帶進來的不僅是一個成熟的作品,更帶來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
無論是大劇院、機場候機樓、奧運場館亦或是辦公大樓,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建筑作品不斷挑戰人們的精神和文化觀念。
正是在這樣的大局勢、壓力下,建筑師們便開始挖掘傳統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資源,力爭在現代建筑行業中,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建筑造型語言的精華,同時吸取國外優秀的建筑理論,形成新時代的中國建筑文化,這便成為現今仿古建筑形式興盛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新型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現,為現代多元文化的社會增添了一座溝通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橋梁。
3 何為“仿古建筑”
那么我們這里所提到的“仿古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又該如何定義呢?
目前,社會中對于仿古建筑的看法有如下幾種:
3.1利用現代的新科技、新手段以及相符合的建筑材料,對古典建筑的固有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融合創造。
3.2利用傳統的建筑材料,或在原址范圍內對曾今的古建筑進行復原建造,嚴格來講已經屬于文物修復的范疇了。
3.3在建筑形式上比較忠實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其外觀基本可以反映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其內在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等方面則反映為近現代建筑的主要手法。
3.4在現代建筑的外表皮附以部分傳統的建筑構部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古典建筑的外部特征。
不可否認,我國傳統的古典建筑蘊藏著濃厚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其優美的大屋頂造型、合理的梁柱結構、精致的木雕技藝和鮮活的彩繪、令人驚嘆的內部裝飾、敦實厚重的基座等,構成了一件件完美的藝術作品。但是,是否上述所有類型的“仿古建筑”全都合適,又或都可以讓大多數人所接受呢?
結合目前現實當中這些水平層次不齊的“仿古建筑”,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所謂的“仿古建筑”由于只具有某些傳統形式,而不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傳統形式又和現代材料與質感也沒能很好的融合,形成巨大而生硬的風格反差,加之周圍環境的不協調進而出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仿古建筑的模式化現象非常嚴重,風格的混搭,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構造型和歪曲的審美意境層出不窮。
第二,復古二字,越來越流于表象,成為了一種膚淺的流行風,覆蓋于建筑物的外表皮上,而喪失了其最為精髓的內涵與意境。
第三,完全為了仿古而仿古,沒有考慮整體環境的風格協調,沒有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層面上來,生搬硬套。
4 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那么,究竟該如何仿古呢?筆者以為,關鍵還是要從觀念上來尋求答案。
仿古建筑,其源頭是古代建筑,而最終是要落腳在現代建筑上。那么提取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號、語匯,參悟其內在的思想和意境的表達,則勢在必行。何謂“提煉”,“提煉”不是單純的仿造,更非毫無理論依據的拼湊搭接,而是抓住古代建筑當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大多數人們所共鳴的,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傳并具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亦或地方特色的印象表達。同時,我們所要關注的已經不僅僅是其建筑本身了,而是其與周圍空間形成的整體,強調“天人合一”的空間感,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仿古建筑裝修 ,設計 , 施工要求
Abstract: archaiz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less, but its the result that decorate grave, elegant and decent, and are recognized. This paper list hung high mountain list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avilion from design to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views and experience.
Keywords: archaiz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高榜山掛榜閣,位于紅花湖和西湖風景區內,為紅花湖景區北面最高點,與紅花湖相鄰,背山面湖,遠眺螺山和小鱷湖,兩山三湖的自然恩賜成就了掛榜閣獨一無二的景觀價值。南可觀紅花湖秀麗山水,北可望惠州城璀璨美景,是市民重陽登高、郊游健身、觀光攬勝的首選之地。建筑周邊植被茂密,以本地鄉土樹種為主,屬生態風景林。北面從小新村電視轉播臺辦公場地有步行道通往山頂,從新聯路至山頂有車行便道。
本文就仿古建筑裝修在高榜山掛榜閣的具體應用,談一些法和體會。
1.設計思路及原則
為實現該工程整體風格不失莊重、典雅、大方,使之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目標,對國內傳統建筑進行了考察并經咨詢業內專家,確定如下設計思路和原則。
1.1設計思路
充分體現該建筑多功能性及文化性的特點,外觀造型既大方大氣而又不失莊重、典雅的風格,立面往上收分,通過樓層之間設置不同材質用不同處理方式和斗拱彩畫的綴飾,在立面上構造生動的色彩,突出層次感,體現該建筑立面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再加上石材、門窗板縫橫豎對齊,線條整齊,使立面外觀統一。同時,設計時從技術上著重考慮結構的安全性及經濟性,從而使該建筑設計體現出造型美觀、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特點。
1.2 設計原則
A、安全可靠原則:
作為人員流量較大的永久性公共建筑,安全可靠是首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風荷載、溫度應力、及地震作用的影響。
B、造型美觀原則
既為公共建筑,且處于高榜山,地理位置獨特,日后使用人員較多,就有必要使外墻具有很高的可觀賞性。不僅要造型美觀,而且能展現其美觀的要素,所有外露接頭、配件具有藝術性,體現出建筑構造美感。
C、結構合理原則
結構合理不僅是對結構安全的要求,也是公眾對美觀的一種認同,過于保守的設計即顯得笨拙,亦會提高工程造價,為實現此目標,對所用材料的大小,厚度須進行精心計算來選擇。
D、經濟實用原則
由于在日后使用過程中人流量較大,或者是局部功能改變,構件更換及維修在所難免,因此須考慮如何保證裝飾構件在使用過程中可拆卸和方便維修,且在更換和維修時不能影響建筑的正常使用。
2.施工要求
2.1、琉璃屋面工程
A、瓦壟:分中號壟準確,瓦壟直順,屋面曲線適宜。
B、釘瓦口:安裝牢固,接縫平整、無縫隙,退雀臺適宜、均勻。
C、捉節夾壟:瓦翅子應背嚴實,捉節飽滿,夾壟堅實,下腳干凈,無孔洞、裂縫、翹邊、起泡等現象。
D、屋面外觀:瓦面和屋脊潔凈美觀,釉面擦凈擦亮。
E、屋脊牢固平穩,整體連接好,填餡飽滿,苫小背密實,吻獸、小跑及其它附件安裝的位置正確,擺放正、穩。
2.2、木裝修制作、安裝工程
2.2.1、各類門、槅扇、檻窗及室內木裝修的檻框和榻板的制作與安裝
A、檻框制作應表面光平、無刨痕、戧槎和殘損,線條直順光潔,線肩嚴密平整,無疵病。
B、榻板制作應表面光平,無凸凹或裂縫。
2.2.2、大門制作與安裝
A、實榻門、攢邊門、屏門等大門門板粘接,不得做平縫,必須做企口縫或龍鳳榫。
B、實榻門、攢邊門、屏門等大門安裝必須牢固,貼門框內側安裝的大門必須有上下和側面掩縫,掩縫大小按門邊厚的1/3到1/4。
2.2.3、木裝修雕刻
A、雕刻花紋、風格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或不同朝代的做法及藝術特點。
B、陰紋線雕花紋應線條優美流暢,刀法講究,有藝術特色;字雕忠于字樣,不走形。
C、落地雕刻圖案應落地平整光潔,突起部分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美,有藝術特色。
D、單層次雙面透雕(花牙子等)應鎪活符合樣板,雙面花紋一致,不錯位,線條流暢,表層花紋迭落纏繞層次分明,無疵病。
E、多層次雙面透雕(花罩等)應各層次花紋分布合理,空隙均勻,各層次花紋迭落纏繞關系清楚,表層花紋分布清晰,刀法講究,無刀痕,無疵病,有藝術特色。
F、貼雕應花紋美觀,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刀法講究,與底板粘貼嚴密牢固。
G、嵌雕應形象準確、生動,與嵌接部分銜接自然順暢,刀法講究,有藝術特色。
2.3、油飾工程
2.3.1、混色油漆工程
下架大木表面,槅扇、檻窗、橫披、風門、屏門、大門和各種形式木裝修里外面,下架大木枋上面,槅扇、檻窗等口邊,大小面均無透底、流墜和皺皮,光亮、光滑無擋手感,大小面均無分色裹楞,顏色一致,無刷紋。
2.3.2、清漆工程
A、大木及木基層:蠟灑布均勻,無露底,光亮柔和光滑,棕眼平整,色澤一致,木紋清晰,厚薄一致,表面潔凈,無蠟柳。
B、裝修和花活:油色不混,本色無斑跡。無露底,棕眼刮平,光滑明亮,光澤一致,木紋清晰。
C、刷漿工程無反堿、咬色,1m正視斜視噴點均勻,刷紋通順,無流墜、疙瘩、濺沫(漿落),正視、斜視顏色一致,無砂眼、劃痕,裝修、下架大木、五金、燈具、玻璃潔凈。
2.3.3、貼金工程
A、貼金工程包括施用庫金箔、赤金箔、銅箔、合金箔等的彩畫帖金、牌匾貼金、框線貼金、槅扇與檻窗欞花扣貼金。
B、貼金表面應色澤一致,光亮足,不花;不得有綻口、漏貼,金膠油不得有流墜、洇、皺皮等缺陷??蚓€和各種線貼金扣油表面線條直順整齊,弧線流暢。
2.4、彩畫工程
2.4.1、大木彩畫
A、基層必須堅實、牢固、平整、楞角整齊,無孔洞、裂縫、生油掛甲等現象。
B、瀝粉線條光滑、飽滿、直順、無刀子粉、疙瘩粉、癟粉、麻渣粉;主要線條無明顯接頭。各色線條直順度線條準確直順、寬窄一致、無搭接錯位、離縫現象,棱角整齊。色彩均勻、足實、不透底影、無混色現象。
C、圖案工整規則、大小一致、風路均勻、色彩鮮明清楚、運筆準確到位、線條清晰流暢,潔凈、無臟活及明顯修補痕跡。
D、各種繪畫逼真、形象、生動,能很好體現繪畫主題,退暈整齊、層次清楚、無靠色跳色現象。
2.4.2、天花、支條彩畫工程
A、行線排列通順整齊,大邊寬窄一致。
B、方、圓光線線道直順、飽滿、搭角到位,圓光線接頭無錯位,通順、起伏一致,色線工整規則。
C、岔角、圓心圖案岔角工整,風路均勻一致,各色線條直順流暢;圓心內圖案工整規則,風路均勻。
D、渲染均勻,層次鮮明,色調沉穩,勾線有力,畫面干凈整齊。
3、感受和體會
通過本工程的實踐,體會到仿古建筑在運用古代工藝裝修方面的某些缺點,但同時亦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3.1. 優化設計方案是保證外墻裝飾效果的首要條件,本工程外墻裝飾在確定建筑設計方案時即已著重考慮,后經多方考察、學習、咨詢、論證才最終確立總體裝飾設計方案。
3.2選擇高素質的施工隊伍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該項目經理及其團隊在仿古建筑施工方面經驗豐富,既為工程質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又可節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