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在學界尚存在爭議。公共危機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爭議涉及公共危機管理的模式、戰略等重大問題,但是就公共危機管理主體而言,也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另一種觀點認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格局也在發展,它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非政府組織、企業和社會公眾。①第三種觀點認為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與一般的公共管理主體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機構主要是政府,同時還有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其他公共機構,例如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等。②
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機管理主體理應與一般的公共管理主體一致,不能囿于傳統的僅把政府作為唯一的管理主體的觀念。同時,把非政府組織、企業和社會公眾納入危機管理主體,適應了時代變化,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有其科學合理性。而第二種觀點強調公共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和社會公眾。這與公共管理的主體構成產生了偏差。據此,筆者認為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機構通過建立和完善危機應對機制,采取預警、準備、應急、恢復、評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機,避免或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國家的安全穩定的活動。
公共危機管理的運作機制和組織模式
公共危機形成機理。危機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況下,可劃分為潛伏、爆發、發展、恢復等階段的周期變化。依據我國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公共危機可分為四種類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任何類型的公共危機都有產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
首先是潛伏期。潛伏期是指一些誘發公共危機的因素逐漸積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機爆發的時期。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積累具有破壞性和毀滅性的能量,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噴發而出,也就意味著公共危機的爆發。一般情況下,在潛伏階段危機會呈現出一些征兆,但由于這些征兆具有很強的隱秘性,人們不容易察覺到,也很難進行識別和預測。即使人們察覺到這些征兆,也很難做出正確判斷,甚至忽視它們。因此,危機爆發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發期。如果在潛伏期公共危機不能被察覺或消除,那么,當危機誘因產生的危害積累到一定程度,危機就會突然爆發,釋放出所聚集的破壞性能量,就會對整個社會系統或組織系統造成極大的沖擊與破壞,導致組織秩序的混亂,形成巨大的壓力,引起人們的恐慌。再次是發展期。危機爆發后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到社會或組織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續不斷,所造成的后果比爆發階段更加嚴重。不僅如此,危機發展期時間越長,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復期。當危機事態已受到控制,由危機爆發引發的各種顯性化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組織要善于透過現象來發現危機產生的本質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避免可能出現的各種后遺癥和危機的復發。
社會公共危機管理運作機制。一是危機預警管理。在確定危機預警監測對象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監測對象建立預警指標,設定預警線。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收集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方法開展風險評估,進行危機預報。二是危機準備管理。在危機預警的基礎上,為遏制可能發生的危機和最大限度減少危機擴大、升級中造成的損失,制定危機管理預案,在思想、組織、制度、技術和物資等方面進行準備,并對危機準備條件進行評估。三是危機應急管理。在危機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危機管理者通過監督、監察等相關的活動,保證危機應對活動按照已制定好的應對計劃采取行動,并糾正各種偏差。這一階段就是控制或解決正在發生的危機事件,盡可能減輕危機所造成的危害。同時對危機管理中相關工作執行情況、管理措施的效能等進行評估。四是危機恢復管理。組織在危急狀態得到控制、趨于平息后,通過建立危機恢復機構,評估危機管理績效,進行合理預算,制定和實施恢復管理預案,實現組織創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溝通、利益、補償和改善四個域限的任務體系,并進行恢復評價或脆弱性和能力評估。
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模式。應根據危機發展變化的規律、危機管理的規律和要求,立足與我國的國情,構建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模式。公共危機管理組織系統是一個由危機管理指揮系統、信息傳輸系統、后勤保障系統、理論管理系統、前方處置系統五個系統組成復雜性系統(見圖1)。其中,指揮系統是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的最高決策者,對危機全過程進行統一指揮,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前方處置系統具體執行指揮系統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統危機未發生時進行資源需求評估,危機發生后為公共危機管理提供資源保障。信息傳輸系統負責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給其它系統。理論管理系統為危機管理提出建議和方案,補充和輔助指揮系統??偟膩碚f,指揮系統是危機管理的最高決策者,其它系統服從于指揮系統,接受其他各系統的支持。為指揮系統高效、及時的決策提供保障。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機管理對于效率的要求。同時又體現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進行分級分類管理。
圖1 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模式
完善學校公共危機管理體系
改進學校公共危機管理預案。制定危機預案是一個獲得、整理和使用危機信息的過程。堅持危機預案制定的原則,制定出完備、具體、可預見和充分體現時效性的學校危機管理預案,是有效預防和化解學校公共危機基礎。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制定的危機管理預案有很大雷同,屬于一般性的預案。并且校園危機管理的重點是防范政治類、公共衛生類校園危機,對自然災害類校園危機很少顧及。③這說明部分學校并沒有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分析和科學的危機診斷,結合本校、當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校、當地實際的危機管理預案。一旦危機爆發,必然影響學校公共危機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視危機預案的制定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嚴格遵循危機預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驟,組建高效的危機管理團隊,制定明確的工作流程,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通過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在一般性預案的基礎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實有效的危機管理預案。在特殊情況下,還需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危機制定出專門的危機管理預案,以應對特殊的但又極有可能隨時發生的公共危機。
加強學校公共危機管理的教育和訓練。這是實現危機管理目標的基礎和前提。學校應將危機教育納入常規的教學體系并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危機教育體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危機教育的有效結合。同時,安排專門時間或與其它相關的課程相結合,進行必要的救護、逃生、求生技能訓練及其他應對危機的實踐演練,實現理論教育和實踐訓練相結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意識和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為自覺行為。此外,還要加強對保衛人員、醫生、專業咨詢人員等學校專業人員的危機管理培訓,不斷強化他們的危機意識,提高他們防范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完善信息傳遞網絡。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項任務都得以落實,關系著能否占有盡可能多的及時、準確的信息,也就直接影響到能否在第一時間做出預警,從而保證提出的各種應對措施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以更最小的代價在最短時間內遏制危機,恢復原狀。因此,加強危機信息的管理是實現有效的危機管理的關鍵。在學校公共危機管理中,不僅要建立完備的信息管理系統,而且要注意壓縮危機管理的層次,優化危機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機管理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為危機管理的及時、正確決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據。同時,要充分重視媒體的“穩壓器”、溝通、激勵等作用,在危機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及時真實、權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傳播和擴散,消除因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時,信息技術設備齊全、學生教師信息技能較高的學校應充分利用優勢,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建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2012年計劃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2400450308)
【注釋】
①別于滿:“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主體格局發展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5期。
②龔維斌:“公共危機的內涵及其特點”,《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關鍵字:大數據;公共危機;公共危機管理
1公共危機管理概述
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時間能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要求“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現在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學界中研究公共危機管理主要有兩種思想:一是認為對突發事件直接救援的應急管理思想;二是認為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管理,在危機發生前后都具有重大意義,只是在危機發生之時的意義相比之下尤為重要。張小明認為,“公共危機管理”是指對公共危機的管理,其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公共部門(NGO),也包括企業,甚至將公民涵蓋在內。我國是一個社會危機和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導致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權利和利益重新分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那些受益不足的群體會產生心態上的失衡,這樣就會造成行為上的變異,諸多不穩定因素隨之而來,例如火災、投毒、爆炸、殺害青少年兒童等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公共危機管理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國疆土遼闊,常發生自然災害,地震、洪水、干旱等。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損失,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是防不勝防,加強公共危機管理則先需要清楚其本質和存在的問題。因此,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是時代趨勢所需。
2大數據特征及大數據時代下的公共危機管理
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傳播迅速,涵蓋的信息量大,影響范圍廣,公共危機事件會在短時間內被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媒體等工具快速剖析。公共危機信息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傳播,信息超鏈接,公共危機信息被強化。大數據,單從字面來看,它表示數據規模的龐大,但是僅僅數量上的龐大顯然無法看出大數據這一概念和以往的“海量數據”(massivedata)、“超大規模數據”(verylargedata)等概念之間有何區別。對于大數據尚未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定義基本是從大數據的特征出發,通過這些特征的闡述和歸納試圖給出其定義。在這些定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3V定義,即認為大數據需滿足3個特點:規模性(volume)、多樣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除此之外,還有提出4V定義的,即嘗試在3V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新的特性。大數據的定義很難達成一個完全的共識,但事實上,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只要把握好3V定義,然后適當地考慮4V特性即可。大數據時代下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更是遇上了新的挑戰,與傳統媒體相比,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傳播之規模大,形式多樣化,速度快,把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大數據也解決了反應時間短,“事中反應”困難等問題。一方面,大數據時代下,對公共危機發生之前有相應的管理和設施準備,大數據運用軟件和硬件設施相結合,采集數據。另一方面,管理層面大數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確保信息安全和隱私等,大數據的運用對我國解決公共危機問題提供了新的的思路。
3公共危機的類型
現在,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公共危機管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不但要增強憂患意識,還要對危機管理開展更加廣泛的研究,在國內學界,胡寧生(1998)在其主編的《中國政府形象戰略》一書中對危機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分類:按動因性質分為自然危機和人為危機;按影響時空范圍分為國際危機、國內危機、組織危機;按主要成因及涉及范圍分為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價值危機等;按所采取的手段分為和平方式的沖突方式和暴力性的方式;另外還分為特殊狀態的危機,如核危機與非核危機等。危機管理專家薛瀾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從危機產生的原因上將國內危機事件的類型做了以下的歸納,如表1所示?;诠参C種類的各種劃分標準的討論,可以作如下評述:其一,國外學者對危機類型的學術解讀走在前端,且大多被納為危機涵義的研究視角;其二,國內學界對公共危機的學術分類大多在2003年,這一年因“非典”爆發而被視為我國危機管理研究“系統化學術話語構建的起始之年”;其三,關于公共危機與非公共危機的區別和聯系的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界定;其四,自然危機的界定十分清楚,但是對于人為危機并不是十分清楚;其五,公共危機的生成誘因與其基本類型息息相關,只有將公共危機的基本類別分析得很透徹才能參透公共危機的本質,為公共危機管理工作指導思路、指明方向。
4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現狀分析
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是制度的建設,但是只單純地依靠構建政府危機管理的機制是不能夠完全保證讓社會處于無憂無難,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全社會應該參與進來共同治理公共危機,但是根據社會的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很多群眾是不愿意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處理工作之中的,我國歷史上就推崇“舍小家為大家”的理念,但是現在人民對公共危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并不樂觀,顯然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工作很難展開。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國也在盡快完善危機管理的體系,規范危機管理的行為,發揮社會團體的力量,集中社會、管理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來提高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近年來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受到廣大學者們的青睞,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管理是更是倍受關注,現以表2,圖1來說明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結論分析:從1995~2000年,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只占總體的30.8%,主要研究在經濟領域;從2000年開始注重公共危機管理,研究比例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30.9%,2010~2015年增長到44.7%;從縱向上看,期刊文章的數量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除此之外,緊急事件和應急機制這一類文章的數量也隨著國家的需求而增加,這表明雖然我國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我國還仍然需要對公共危機管理理論進行更加正規化、系統化的深入研究。相比國外公共危機管理而言,我國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我國預防公共危機體系不健全,相關部門對方案的精髓都不能全部掌握,換句話說,預案的設計沒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更加談不上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解決公共危機的突然發生;其二是我國沒有全面的法律條文,沒有法律條文的約束就會造成在管理執行過程中產生諸多不確定因素;其三是公共危機管理也被稱為政府危機管理,那么政府作為主體,有職責規范其行為,減少負面信息和誤導公民信息的傳播,但是現在大數據時代下,各種媒體新聞傳播迅速,很多消息的傳播給人們帶來的惶恐不安是相關部門的措施做的不到位,才會導致人心不穩;其四是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時,大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社會秩序的穩定是廣大群眾關注的要點之一,安撫好受危機影響群眾的心情,保障涉及危機事件人民的利益。
5公共危機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
(1)完善預案體系。我國各地地區都編寫、制定了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預案上應該寫入參考的實際情況,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健全預案的策劃、安排、監督、管理和評價機制。如針對社會出現的危機,有公共危機事件也有非公共危機事件,我們公共部門則需要針對公共危機事件做出特別的措施,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責任,提高工作人員對公共危機事件的專業素養,能夠有效地向上級反應情況,報告數據。(2)健全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我國關于公共危機管理法律并不完整,法律的重點要放在公共危機處理事件中政府和有關部門人員職責上。國外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的法律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美國為了提高人民對危機的認識,美國紐約危機管理辦公室建立了危機管理在線定位系統,日本建立了信息管理一體化的評測小組,而我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據我國自身具有的特點制定有利于我國國情下的法律條文,有了法律的保障,才有了危機管理的前提。(3)強化政府對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管理的規范?,F在許多危機事件的發生是防不勝防的,但是公共危機的惡意傳播,造成人們的恐慌是可以避免的。政府應該加強對大數據時代媒體的管理,約束其行為,盡量防止媒體歪曲事實誤導社會公眾的公共危機意識。對不法分子的典范應該嚴懲不貸,顯示出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威信,讓人們相信政府,在大數據時代下具有明辨是非的判斷力。(4)運用多元治理手段處理好社會的秩序和共勉權利保障?,F代政府的本質在于社會的秩序和共勉權利保障的問題,不管是在正常社會的狀態下,還是在非常社會的狀態下都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風險社會和和諧社會中的“風險”和“和諧”不僅是一種社會存在,而且是一種公眾的心里暗示。公共危機的頻發打破了社會的秩序,引起了社會的矛盾,給人民的心里帶來了不和諧、不安全的暗示,現代公共危機管理就是要實現對社會公眾不安心理的疏導,恢復和維持社會的有序與和諧。
關鍵詞:地方政府;協作管理;公共危機
1 政府危機管理的概念界定
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增多,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主體,時刻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危機,而政府處理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疇的,被稱為公共危機。所謂的公共危機是指“由于內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確定的變化因素,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生產嚴重威脅的一種危險情況和緊急狀態,那么能夠引起這種危機情況的緊急狀態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機事件”。學界通常對“政府危機管理”和“公共危機管理”作為等同的概念,不做嚴格的區分。但是以張小明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政府危機管理具有雙重意義。政府作為一般的社會組織和其他的組織一樣也會面臨自身體系內外的一些危機狀況,比如財政危機、生存危機或人力資源危機等,關于應對這些危機的管理活動是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一層含義。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這個身份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時,政府應對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圍的,是對公共危機的管理,這屬于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層含義。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危機管理”不做區分,且是從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個層面出發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由于公共危機普遍是由地方開始引發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預防、遏制公共危機中處于主導地位,本文強調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協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存在狀況。
2 地方政府協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協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組織安排中的促進和運行過程,以解決單個組織不能解決或不易解決的問題”。協作性公共管理從方向上可以分為縱向協作和橫向協作??v向協作強調政府組織內部層級間的協作活動,政府部門直接,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橫向合作強調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聯絡和合作,通過伙伴關系、網絡、契約關系、結盟、委員會、聯盟、公會和理事會,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管理者代表其組織共同制定戰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本文側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橫向協作管理。
奧圖爾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為何跨越組織(例如組織間網絡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個重要原因。協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眾的需求多樣化和政府失靈的矛盾以及協作主體的成長造成的。
處理艱巨或者復雜問題的政策可能需要這樣的結構來執行。政府面臨的公共危機和問題越來越復雜。問題的環境更加惡劣,單個部門已經不可能獨立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更不用說嚴重的公共危機,協作成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選擇。
基于政府直接干預范圍上的局限性鼓勵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網絡的解決方法。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公眾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和產品而同時要求政府減少干預。此外。政府失靈一個重要的體現就在于不能為公眾提供個性話的公共產品,為了滿足公眾的這些需求,政府只有與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協作才能做到。
政治驅動力誘導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標而可能必要的聯網;行政管理者經常必須平衡清晰集中的項目權威的技術需要與要求包容和更寬廣影響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意識的增強和途徑的增多,為政府橫向協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組織網絡的建立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為政府間縱向協作提供了平臺。
3 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協作主體分析
3.1 非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所有社會組織;狹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愿公民組織。文中采用的是狹義的非政府組織的概念。非政府組織從產生開始就與政府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由于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的特征,在我國政府成為非營利組織獲得經費的來源之一。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賦權的方式,關鍵是利用非政府組織在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取得在危機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發生時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為所有活動的最后依歸,能夠得到公眾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號召力整合社會閑置資源為地方政府解決危機提供協助。此外,非政府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社區中的活動頻繁,為地方政府解決公共危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誠信機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為非政府組織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機的管理中,政府仍然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參與主體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組織內部的尋租行為,更不用說能很好地監督和避免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謀取私利。
3.2 營利性組織
營利組織主要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組織,在地方治理理論中,企業作為政府協作的對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納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領域。營利性組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利潤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樣化的私人物品。營利組織的高效性和對環境變化的高度適應性是區別于政府低效、反應遲鈍的特點?,F代政府面臨的是更多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不僅要對公共危機事件作出快速的反應還要解決手段陳舊的問題。營利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彌補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機管理是有一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危機發生前和發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但在危機發生后的重建階段,政府需要營利組織通過契約和合同的形式將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給企業去完成。政府將危機管理的部分職能轉移給企業,并不意味著放棄所有的監督管理權。與政府的協作關系并不能改變營利組織追求私利的特性,為避免營利組織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協作模式,以達到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結果不重投入,就會出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對等的結果。
論文摘要:如何成功應對公共危機已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新聞媒體作為溝通政府與民眾的社會公器,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討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新聞媒體如何運用,以及對如何構建政府與媒體的良性互動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有所幫助。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和特點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
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應對危機狀態的一種形式。公共危機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機構通過建立危機應對機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機,恢復社會秩序,保障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的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除了常規管理之外,還需要居安思危,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公共危機。
(二)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
1、公共危機管理的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危機管理以保持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公共產品為目標。
2、公共危機管理的外部環境是開放的、非競爭的。企業通常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環境之中,雖然有不同企業之間的聯合,但更多的時候它們是商業上的競爭對手,雖然有共贏的局面,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有限的市場中甲多占一份就意味著乙少占一份。
3、公共危機管理依法行政,強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礎。公共危機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公共危機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則,依法行政。公共危機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權力進行公共危機的管理,而“公共權力的行使,常常是剛柔并濟,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并行。
二、新聞媒體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
(一)新聞媒體的含義及在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公眾輿論的載體,新聞媒體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它所代表的某個階層或階級的觀念,還必須表達一定的公眾利益,具有一定的公眾立場,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流動和溝通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上。公共危機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會成為報道的焦點。
客觀上來說,新聞媒體對危機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夠在無形之中對政府危機管理產生很大幫助,其作用主要表現如下:1、幫助政府傳遞信息;2、協助政府進行危機預防、反應和恢復;3、提升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4、為政府提供外腦;5、幫助政府贏得社會支持。
三、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如何運用新聞媒體
一個以公共服務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須對公眾充滿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權在內的所有公眾權利,把公眾欲知、應知、需知的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告知公眾。同時,政府又是新聞傳播的管理者,應引導、調控新聞媒體對事實加以解釋,支持媒體發揮其功能。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危機發生前,主要是政府對危機的減緩能力和預見能力;危機發生時,政府的反應能力與治理能力;危機發生后,政府的恢復能力。下面,我們將從這三方面分別探討新聞媒體在其中的運用。
(一)危機前
危機管理的關鍵不在于危機發生后的治理,而在于減緩與預防危機的發生。政府設立監督與預警機制,預見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率,攤薄不善的資源管理,能夠較好地縮減危機的發生及其沖擊力。而提高政府預見能力的前提條件是獲取充分的信息。政府雖然有收集信息的專門通道,然而由于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信息的不充分或誤導,而新聞媒體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新聞媒體在守望環境中,可以及時反映可能危害社會的征兆,為決策層提供預警。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對某種危險傾向存在的合理推測,向社會和決策層發出警告。我國社會的主流是穩定和平的,但社會在任何時候都可能伴隨著危機的發生,社會總是在一個一個危機的解決之后向前推進,因而我國的媒體不能只報喜而不報憂,應當對政府的政策以支持為主基調,以批評作陪襯,小罵大幫忙。通過批評,可以讓政府認清自身的不足,進而改進政策,消除矛盾,減少危機發生的可能。
(二)危機發生時
當危機不可避免地發生時,政府的媒體政策就是要主動尋求與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媒體的合作,通過媒體這一中介和載體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傳導,使危機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誘發潛在危機,同時避免過度強調危機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可回避性,加強作為危機管理主體的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溝通。
1、爭取輿論主動權,及時地通過媒體向公眾最新消息
危機一旦發生,政府就必須及時冷靜地應對各種突發性與不確定性狀況,快速地采取措施控制或抑制各種不利因素的發展和擴散,掌握主動權,力求短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扭轉不利局勢,促使事件向好的方向發展。
2、通過媒體權威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穩定公眾心理
政府要本著誠信透明的原則,真實的信息,以避免公眾由于信息的封鎖而獲取小道消息,從而對事件進行臆斷與主觀猜測,而夸大事件的危機度,降低對政府的信任感,使政府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
3、通過媒體聽取公眾的意見,征求與調整治理措施
政府在危機發生后,通過媒體向公眾信息,不僅可以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通過公眾的討論,集思廣益,可以尋求較好的解決方法,也容易為公眾所接受。
(三)危機發生后
這里講危機發生后,是指單件的危機事件得到治理以后,非指實際意義上的結束,因為還有一個恢復力的問題。在危機治理后,政府需要重新恢復社會穩定,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這就要媒體對危機處理的后續工作進行持續不間斷的報道。正是通過對后續事件的報道才能真正體現政府的辦事能力。
四、努力構建政府與新聞媒介的良性互動
在非常態的危機之中,媒體對政府進行監督和制約,政府在對媒體有所約束的情況下,又充分加以利用。這種良性的互動關系格外重要,它不但是政府和媒體成熟、理性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成熟、理性的體現,更是妥善解決危機的劑。因此構建政府與新聞媒介的良性互動要著手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轉變觀念,樹立對新聞媒體的正確認識
首先要認清新聞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大眾傳媒既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應當強調絕對的自由,而是在應當堅持黨的領導,政府的管理之下,保障一定的新聞自由。
(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生產力的發展,創設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聞媒體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上的,良好的政治秩序與經濟的快速增長會帶來大眾傳媒的更加繁榮。人們素質的提高,對媒體信息鑒別能力的增強也有利于主流媒體的發展。
(三)健全法律體系,規范與保護新聞媒體
健全法律體系,通過法律保護與鼓勵這種自由權利,有利于新聞媒體更好地為政府服務,實踐其監督的權利。
(四)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提高透明度
信息的管理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樣,宜采用“疏導”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為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一種讓媒體公正介入危機事件的秩序,為媒體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源,利用媒體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反映民眾的意見與呼聲,才能真正體現媒體的群眾觀念,才有利于推進民主進程,有利于建立一整套良好的公共危機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美]諾曼·R·奧古斯丁.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宋鴿.反思政府危機管理中新聞媒體的積極干預[J].行政與法,2004(6)
[3]袁勇.新聞信息傳播與政府危機管理的互動關系[J].新聞愛好者,2003(10)
[4]李萍.特殊傳播——防范與化解危機的使者[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1.
[5]劉光清.危機與出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12
[6][18]周敏.媒體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角色[J].世紀中國,2003.6.
[7]高世屹.危機管理,媒體無法缺席,博客中國,2003.06.[4]許文惠,張成福.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8]龔維斌.公共危機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9][澳]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9.
目的分析在我國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的改進策略。方法對于目前我國在實際的進行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進策略的研究,分析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結果目前我國在實際的進行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主要的問題為危機管理相關機制較少,沒有應急以及預警的系統,同時在危機公關、法律醫師等方面也顯得較為缺乏。結論針對我國目前在實施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能夠顯著的提升我國的實際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的管理效果,對于我國的公共衛生的管理效果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公共衛生管理;存在問題;應對策略;探討
對于公共衛生管理而言,是目前我國在衛生工作方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工作環節。公共衛生并不僅僅是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進行保護,通過這種形式對于人民的身體素質進行提升,同時在此過程中盡可能的避免出現疾病的情況,同時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能夠發現,通過對于公共衛生的水平進行提升,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1]。在此過程中,人民是我國社會得到發展最為主要的力量,若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并不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之下,那么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社會發展也無法呈現出一種較好較快的趨勢[2]。正是由于這樣的特點,對于我國的公共衛生實施相應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從目前我國在實際的進行公共衛生管理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在實施公共衛生管理時仍然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1目前在我國的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1我國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的危機管理機制較為缺乏:對于危機管理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對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的環境進行相應的觀察,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對于可能出現的相關的違紀情況進行一定的預測,并根據預測的結果制定出相關的對策措施[3]。但對于我國而言,目前在實際的對于公共衛生事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對于危機管理的相關意識會顯得較為缺乏,同時在此過程中,對于一些危機情況的出現,也是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預測,因此在實際的進行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在危機管理方面往往顯得并不佳。
1.2并無應急以及預警系統:目前我們能夠發現,在我國的較多地區,實際上并沒有進行常規的應急系統以及預警系統的構建,同時在此過程中,人民以及政府在對于危機的防范意識方面,往往也會顯得并不足。在此過程中,實際上并沒有進行有效的傳遞信息以及溝通信息的系統的建設,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危急狀況,在此過程中實際上并沒有能夠預警以及應急的相關方法,因此會出現極為嚴重的問題[4]。
1.3缺少危機公關:對于危機公關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在一種公關理論以及公關的原則的指導之下,通過使用公關手段中的多種措施、及時以及相關的規劃,對于在目前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粗線的相關危機事件進行一種主動的處理,通過這種手段能夠幫助出現的危機得到一種及時有效的處理,幫助降低出現危機事件的概率。
1.4在法律意識方面顯得較為缺乏:對于法律意識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在實際的實施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使用法律手段對于相關問題進行解決的一種意識。我國在目前對于法律意識方面,實際上進行了充足的規定。但在目前我們對于在實際的實施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的各種環節以及對于問題的處理方式上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在法律意識方面仍然會顯得較為欠缺,因此往往無法較好的保證到一些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對于我國目前在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2.1構建一種危機公關的體系:對于危機事件的發生而言,實際上是有著其必然性的。只是在出現的過程中,出現的程度以及時間上并不相同。對于危機相關事件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也需要對于危機公關進行相應的重視[5]。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較好的在一種主動的狀態之下實施公共衛生管理,同時也能夠更好的保證到在對于公共衛生相關事件進行一種較為完善的管理,這對于我國的公共衛生管理以及我國的經濟建設而言均會有這極為重要的意義。
2.2對于公共衛生管理的管理機制進行完善:對于管理機制而言,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完善,通過完善公共衛生管理的管理機制,能夠較好的幫助我國的衛生行政部門對于相關的疾病預防進行重視,并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將管理的重點放在對于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過程中的宏觀調控以及對于危機管理的體系方面,通過這種形式,能夠顯著的提升在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的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質量[6]。除此之外,也需要注意到對于我國的相關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并重新的進行分配,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幫助我國的醫療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使用。
2.3對于目前公共衛生管理的信息渠道進行相應的完善:在對于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的管理過程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管理手段就是對于信息實施一種全面的收集。為了保證到在對于信息的收集過程中,能夠保證到信息的收集效果,一種重要的手段就是對于目前的信息渠道進行相應的惡完善。在此過程中,主要是需要對于硬件設備、人員素質以及政府部門對于信息渠道的投入方面實施一種全面的完善,并在此過程中對于公共衛生的相關管理信息的情況進行公開。通過公開的形式,在一方面能夠得到相應的信賴,在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出現官員逃避責任的情況。
2.4增強公共衛生的管理以及相關服務:對于我國而言,是在目前實施公共衛生管理的主體,同時也是在目前進行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管理重點,因此在此過程中,對于社會各界而言,均會有著較高的依賴性。而由于這種特點,目前在實際的實施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則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幫助,并參與到公共衛生管理的實際過程中,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在我國的社會中形成一種公共衛生管理的良好氛圍,幫助我國的實際公共衛生管理能夠較好較快的進行,這對于我國的公共衛生管理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目前在實際的進行公共衛生管理的過程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環節。
參考文獻
[1]方鵬騫,徐瓊花.我國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管理功能定位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23(6):420-421.
[2]鐘鋒.公共衛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4):10-11.
[3]狄創太.農村公共衛生管理政府責任缺位的應對措施[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0):108-110.
[4]谷遠旺.關于醫院公共衛生管理功能定位的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0):130-130.
[5]李主軍,陳俊國,張樂游等.探討SARS與禽流感對我國公共衛生管理的啟示[J].重慶醫學,2006,35(15):1426-1427.
【關鍵詞】危機管理;政府公信力;管理機制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義與現狀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據自身信用所獲得的社會公眾的信任度,是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通過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過實際作為贏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擁有的一種權威性資源。近年來, 由于公共危機事件的頻發, 政府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正確處理公共危機事件能影響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目前,我國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并不理想,這損害了政府的信譽度和美譽度,減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公信力關聯性分析
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公信力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響公共危機管理的效能。公共危機管理實施的績效也影響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在公共危機爆發后,政府通過整合自身優勢資源,號召和影響公眾,使政府和公眾共同應對公共危機。政府部門可以采用先進的、科學的危機管理理念,運用合理的危機管理機制來維護公眾利益。
三、公共危機管理下政府公信力出現的問題
(一) 危機管理理念的缺失
危機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以長遠的、戰略的眼光出發,考慮好各種可能出現的困境,以防危機爆發出來束手無策。危機管理理念的落后,對危機認識不足,會導致對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不當,從而影響政府公信力。
(二)危機管理機制不完善
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管理機制的建立是維系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危機管理機制不健全表現在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危機管理決策機制建設不完善、信息公開機制建設不健全、社會參與程度不廣泛、公眾監督機制不健全。在危機管理狀態下,這嚴重阻礙了政府公信力建設。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研究
由于公共危機事件頻發,我國的政府部門應當改變傳統的危機管理理念,完善政府危機管理機制建設,從而有效的預防危機、處理危機,最終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一)以人為本,深化政府服務理念
政府的行為必須以人民至上的理念為先導, 要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服務。在危機管理狀態下,政府各部門應當明確自己的基本職責,轉變公共危機管理的傳統理念,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真心實意的聽取民眾的意見。在危機管理狀態下,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處理危機的過程中來,通過和公眾合作的方式來降低危機所帶來的損失。
(二)健全政府危機管理機制
1、完善政府危機預警制度建設。在危機爆發前政府部門應加強預警和預防。首先,要建立完備、有效的預警系統,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 、咨詢系統、決策系統。其次,要完善危機指揮系統和應急機制。再次,政府可以加強對公眾進行反危機宣傳和訓練。
2、完善危機管理決策機制建設。由于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建立危機管理決策機制能提高政府危機管理的效能。一個良好的危機管理決策機制包括了危機信息處理機制和決策支持機制。在危機管理決策中,通過運用危機信息處理模型、危機信息知識儲備倉庫、信息技術平臺、決策模擬運行系統來改變政府危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在危機管理狀態下,要正確的處理危機,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及時準確的做出決策,快速的采取措施。只有完善危機管理決策機制建設,才能有效遏制危機的快速蔓延并及時處理危機。
3、完善信息公開機制建設。在公共危機狀態下,透明的政府信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應當及時公布公共信息,從而減少公眾在危機中及時獲得信息的成本。在信息發達的現代,政府應當充分利用電子政務、微博政務并積極的開展和公眾的信息溝通,使信息公開機制更加的規范和合法,使政府在危機管理狀態下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信息公開機制的建設有助于增強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同時能確保信息收集的及時性、準確性與全面性,也有利于形成政府和公民對公共應對危機的合作管理格局。
4、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建設。在公共危機狀態下,公眾的積極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在危機過程中,公眾會產生抵觸情緒,讓公眾參與到危機管理中有利于危機的合理的應對和處置。危機管理的完善需要政府部門提高危機管理中系統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公眾團體、企業、媒體等的廣泛參與。在危機管理狀態下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政府必須以公共導向為前提、以主導實施公眾介入為手段,致力于多方協作、共同參與的治理機制。
5、完善公眾監督機制建設。政府應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危機管理監督過程中來,提高公眾預防危機的意識和增加應對危機的能力。完善公眾監督教育機制,保證公眾監督渠道的暢通,使公眾的監督信息得到及時的溝通。公眾監督機制的完善應當改變傳統危機管理的理念,健全危機管理應急系統,通過整合政府優勢資源,從而擴大公眾參與的力度和范圍,最終遏制和消除危機。
總之, 公共危機管理狀態下政府公信力, 要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理念為導向,逐步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建設,最終實現政府公信力的全方位提升。
參考文獻
[1] 鄧旭峰.公共危機多主體參與治理的結構與制度保障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1(3):51-55.
[2] 王慧,洪瑾.公共危機管理與公信力關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95-97.
[3] 周紅.政府公信力.服務型政府的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
[4] 林爽.我國政府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8).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政府;網絡媒體
一、公共危機管理和網絡媒體的相關概念分析
要研究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網絡媒體介入,首先要對其涉及的主要對象的概念進行分析界定。只有分別對公共危機管理和網絡媒體的概念和特點有了準確的把握,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理論分析。
(一)公共危機管理
公共危機管理是以政府為主的管理主體,為了有效預防和處理公共危機,維護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和正常的社會秩序,在公共危機從潛伏到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活動,這一管理活動是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動態過程。它具有應急性、針對性、危險性、系統性等特點。
公共危機管理是確保國家安全和穩定的長期任務,想要高效地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系統。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系統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預警和信息系統、決策和指揮系統、執行和監督系統、動員和保障系統。
(二)網絡媒體
對于網絡媒體,學界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在綜合多個學者對于網絡媒體的定義后,可以總結出,網絡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形成的媒體,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多媒體交互式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上,建立的提供各種新聞與信息服務的相對獨立的站點。簡單來說,也可以將網絡媒體理解為基于互聯網這個傳輸平臺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是以手機、電腦等為連接終端,以互聯網為信息傳播載體的新媒體。
網絡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與傳統媒體有著很大的區別和優勢,主要表現為信息傳播的快捷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信息交流的互動性以及信息內容的廣泛性
二、公共危機管理中網絡媒體的介入對政府的影響分析
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網絡媒體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危機信息的傳遞者,又是政府和公眾之間關系的協調者,同時還是政府有效處理公共危機的監督者,甚至也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之一。在這樣多重角色的背景下,網絡媒體的介入勢必會對公共危機管理最重要的主體――政府產生多種影響,其影響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政府能否合理有效地處理公共危機,維護社會穩定。筆者認為,公共危機管理中網絡媒體的介入對政府的影響分為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方面。
(一)對政府的正面影響
1.網絡媒體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可以依靠網絡媒體巨大的資源網絡,最大限度地搜集與公共危機相關的信息和最新動態。同時,由于網絡媒體自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公眾可以相對自由真實地在上面表達自己對所發生事件的感受和看法,這些輿論和民意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政府對危機的處理。網絡媒體就這樣充當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梁,使公共危機中的信息得以迅速傳播,使政府與民眾得以有效溝通,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2.網絡媒體為政府提供了宣傳平臺
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只有網絡媒體才是政府宣傳平臺的最理性選擇。第一,由于公共危機具有突發性,且往往會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留給政府的反應時間很有限,政府只有通過網絡媒體才能保證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及時做出回應。第二,由于公共危機爆發后影響的是公眾的切身利益,與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大家對這些事件都保持著高度關注,都迫切需要及時掌握政府進行危機處理的最新動態,而且希望可以隨時掌握最新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到便捷性等因素,只有網絡媒體才最適合充當政府的宣傳平臺。第三,網絡媒體的受眾越來越大,普及率越來越高,通過網絡媒體的宣傳,政府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處理好公共危機的決心,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公眾,提升自己的威信和認同度。
3.網絡媒體對政府進行了有效監督
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由于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復雜性,政府往往會承擔很大的壓力,處理過程也具有很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難免會出現一些決策失誤和處理不當,甚至會出現對事件的忽略和失職,這個時候網絡媒體由于其具有開放性、快捷性等特點,更容易對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進行監督。同時,輿論監督本身就是網絡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在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公眾通過網絡媒體監督政府的公權行為,這種監督有利于政府改進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辦法。
4.網絡媒體提升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網絡媒體對于提升政府辦事效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網絡媒體憑借其巨大的信息量,可以為政府提供海量的第一手資料,政府可以從中充分吸收民眾的意見,比通過其它手段獲取信息和民意要有效率的多;其次,網絡媒體有著極強的便捷性,易于操作,便于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及時向公眾最新消息;最后,網絡媒體有著極高的普及率,受眾范圍極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政府將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官方信息傳遞給利益相關者。
(二)對政府的負面影響
1.不良言論容易誤導公眾,引起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影響政府形象
從網絡媒體的角度來看,網絡媒體由于其自身的便捷性、開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公眾得以比較隨意地在這個平臺上發表言論,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使得許多針對政府的不負責任的不良言論有了發揮的舞臺。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在網絡媒體上,公眾往往呈現出一種偏激的非理性狀態,對于政府出現的一些小問題,一些非理性的網民就會將其放大,對政府進行輿論攻擊,同時,網民還有著很強的盲從性,在接收到虛假信息或不良信息時他們往往很少去探究其真實性和來源,只是盲目跟風,表現出對政府的強烈不滿。
2.不切實際的宣傳報道容易影響政府,降低政府的辦事效率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公共危機發生后,網絡媒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供政府參考,這其中不切實際的報道和評論信息也占到很大的部分,政府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參考價值和可以利用的信息,就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去進行篩選和驗證,這期間也會浪費政府的大量寶貴時間;另一方面,由于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大量不負責任和莫須有的信息會在網上散播,會直接影響到政府應對公共危機時的決策,政府輕則處理不當,影響辦事效率,重則決策失誤,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3.網絡媒體對政府產生的輿論壓力會導致危機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網絡媒體充分發揮自己的輿論監督職能,本有利于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改進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辦法,以便更好地緩解和消除危機,但是如果網絡媒體對于危機事件過分關注,甚至產生越位與侵權,就會對政府形成莫大的輿論壓力,當這一壓力超過了政府的負荷能力之后,政府就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決策,從而導致危機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三、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應對網絡媒體的路徑探析
為了有效減少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網絡媒體對政府的不良言論和不切實際的報道,以免給政府帶來不必要的輿論壓力,影響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形象、辦事效率和決策,同時,保證網絡媒體可以對政府發揮更多的正面影響,需要政府從思想、制度和措施三方面進行著手。
(一)在思想上,重視網絡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需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做好相關思想的引導和灌輸,進行必備的課程培訓和理論指導;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工作人員提升自己重視網絡媒體的意識,尤其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過程中,更要對網絡媒體保持思想上的重視和警惕。
(二)在制度上,以網絡媒體為重點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政府一方面需要對網絡媒體加強管制,另一方面需要為網絡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憑借其自身優勢,通過相關部門完善相關制度,使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處理與網絡媒體的關系時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一方面要針對網絡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另一方面要針對利用網絡媒體信息的公眾制定相關法規。
(三)在措施上,全面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對網絡媒體的應對能力
1.提升政府人員的新聞素養,規范他們的言行
具體說來,政府應當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充實工作人員在網絡媒體應對策略和公共危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升他們應對網絡媒體的能力、應急能力和新聞素養等。
2.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處理與網絡媒體的關系
首先,在專門機構的設立方面,政府需要在應急管理部門內設置專門應對網絡媒體的新聞中心,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與網絡媒體的溝通交流事宜就由這個部門來負責組織運作。
其次,在專業人才的啟用方面,應從錄用和培養兩方面進行準備。在人員的錄用時,應按照應對網絡媒體的需要,注重選拔具有網絡媒體應對能力、應急能力和新聞素養等能力的人才,同時,要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養,逐步提升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處理與網絡媒體關系所需要的各項能力。
3.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管。這需要政府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在制定足夠完善的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對網絡媒體進行監管。
第二,在監管過程中針對不同危機事件和網絡媒體,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必要時要加強監管力度。
第三,加強對網絡媒體的自律宣傳和倡導,想要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真正實現政府對網絡媒體的監管,不僅需要政府依法管理,還需要網絡媒體加強自律管理,這也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宣傳和倡導。
4.注重與網絡媒體的合作
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在政府門戶網站和權威網絡媒體上權威信息,利用網絡媒體的快捷性、互動性等特點,及時讓公眾知道危機事件的最新處理動態并與公眾進行交流。
第二,主動接受網絡媒體的監督,政府要放低姿態,定時通過網絡媒體了解輿論民意,虛心接受網絡媒體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針對自己的錯誤及時做出調整,在主動接受網絡媒體監督的同時,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處理公共危機事件。
第三,及時與相關網絡媒體進行溝通交流,避免不負責任的不良信息的,以維護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四,當網絡媒體上有不符合實際且不利于政府形象的信息出來后,政府應立即與相關網絡媒體進行交涉,促使其對相關報道進行刪除或修正,以對政府形象進行補救。
四、結語
當代社會是一個公共危機頻發的社會,無論是社會科學界還是政府都對公共危機有著高度的重視,而網絡媒體作為發展迅速、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新興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對政府的影響也是日益增強,這也必然會引起理論界和政府的重視。公共危機管理中網絡媒體的介入對政府產生的正反雙面影響,需要政府從思想、制度和措施三個方面來進行應對和引導,政府只有與網絡媒體建立起良性的關系,才能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 平宇川.網絡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影響分析[J].網絡時代,2012(6).
[2] 鄒甜甜.網絡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影響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7).
[3] 強恩芳.危機、公共危機和公共危機管理[J].行政論壇,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