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研方法概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復合材料概論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為了實施素質教育,許多高校相繼實行了選修課制度。選修課的廣泛開設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選修課的建設和完善成為高校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環節[1]?!稄秃喜牧细耪摗氛n是材料類非復合材料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課程的開設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擴充知識面,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其創新精神,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初步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門選修課,《復合材料概論》課的特點是知識量大,內容繁雜,且課程內容涉及有機材料,與學生所學的專業差異性較大,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由于是選修課,課程名稱是“概論”,學生往往重視程度不夠;其次,課程內容多,課時量少,無法將知識點展開講,加上學生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深入,不知道如何理順知識體系,對有些關鍵知識點難以理解,有些無所適從;課程內容多為陳述性的內容,缺少以核心理論、定理、公式等為背景的知識體系,計算的東西少,敘述性的內容多,使得教師的授課很容易陷入平鋪直敘的乏味陳述中,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復合材料概論》課程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
《復合材料概論》課的特點是內容多,目前選用的教材包含17章內容,按照學校關于選修課教學課時的規定,配備課時數已經達到64節的上限。根據學科特點,課程組大膽創新,積極改革,除保留出4個課時進行復結外,把其余60課時分為兩大部分,其中課程教學40個課時,科研實踐20個課時。但是在40課時內很難完成全部“基本內容” 的課程教學任務。為此我們對教材章節進行結構上合并處理和內容上的歸納優化,處理后的內容僅保留緒論、復合材料的基體材料、復合材料的增強材料、復合材料的界面、聚合物基復合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水泥基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和混雜纖維復合材料等十章內容。此外在實用、實際、實效原則的基礎上, 大膽地刪掉一些過時的、落后于目前材料發展水平的舊知識, 引入材料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地、有選擇地補充最新研究成果, 使教學內容處于動態的優化過程中。
在20課時的科研實踐中,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做最有效的培養和鍛煉,結合自身的科研課題, 積極吸納學生參與, 由老師提出研究項目, 學生選擇課題確定后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按方案完成實驗、發表科研論文。這種方式在科研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要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滿堂灌的做法,摒棄注入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實踐中,課題組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主動的學習。首先幫助學生理出知識脈絡, 做到雜而不亂。在本課程的緒論部分, 就幫助學生整理出知識的脈絡,告訴學生《復合材料概論》課程中的每種材料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知識結構, 那就是材料的成分、材料的結構、材料的性能、生產工藝、技術性質及應用。在分章節講授每種材料的具體內容時, 有意識提醒學生對上述知識結構進行自我的理解和把握,樣經過前幾種材料的講授, 學生基本上就可以形成對知識結構體系整體的認識和把握能力。
另外,大學課堂教學的特點是信息密度大、內容高度抽象, 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努力發掘學科本身的理論魅力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重視非智力心理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要讓學生在聽課中充滿激情, 教師自己在講授時就要充滿激情。要做到這一點, 就要深入鉆研本門課程的理論和應用, 以及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背景。教師鉆研得越深入,就會對自己所教的這門課程越有感情,就越能深入揭示這門學科的思想魅力和理論力量,并以此去感染學生,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探求欲。
(三) 教學手段的豐富。
對沒有工程經驗、甚至對某種材料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生而言, 在教學活動中大談特談該材料的性質如何, 怎么檢測和使用, 他們只能根據想象來理解, 然后把教材的內容死記硬背, 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不太理想。多媒體投影教學在這個方面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利用制作好的課件, 不但可以使學生看到材料的照片、試驗儀器的樣子, 而且可以將一些材料應用過程中的圖片介紹給學生,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復合材料的應用效果。
(四)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檢查、評價學生水準和才智的一種方法, 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它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課程教學大綱規定的掌握知識的情況, 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式中考試是作為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 考試成為了教師手里一根重要的指揮棒, 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考試后關心的是分數, 導致學生只看重考試的結果, 成績成為學習的目的。最近幾年,對《復合材料概論》這門專業選修課,我們采用綜合考核, 靈活應試的辦法來測驗學生掌握這門課的水平。除期末考試之外,象課堂發言和討論、書面作業和科研小論文都作為成績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多樣化的考核手段的內容包括加強課堂提問、 加強平時考核、敘述自己的對課題的認識、加強期末考試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有效性等
三、結束語
《復合材料概論》這門專業選修課的課程教學改革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內學會自己獲取知識,并通過科學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對知識進行拓寬和深挖,以達到教學活動的最優化。課程改革使教學活動出現了新的特點:第一,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第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第三,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最后,在課堂內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新問題,也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相應的課前的準備工作量也大大提高,改革后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關鍵詞: 高等師范院校 遙感概論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1.引言
遙感是現代空間信息學的核心技術之一,其作為一種高效能的探測、獲取、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的先進手段,廣泛應用于土地管理、城市建設、林業、環境、農業等各個部門[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我國各高等院校都相繼開設了遙感課程[2]?!哆b感概論》課程主要介紹了遙感基本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是我國高等院校地學類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高等學校地理學類教學分委員會2004年工作會議把《遙感概論》和其他六門地理學基礎課定為地理學類有關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3]。遙感技術快速發展對遙感概論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信陽師范學院遙感概論課程教學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條件及教學目標,對遙感概論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2.高師遙感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信陽師范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院于2001年開設遙感類課程,并將其列為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我結合多年來遙感概論課程教學,發現課程的教學與用人單位對遙感技術工作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銜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教材相對快速發展的遙感技術滯后。
我校各專業采用的《遙感導論》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2001年出版后至今未修訂再版,除部分印刷錯誤影響學生學習外,對近年蓬勃發展并廣泛應用的QuickBird衛星影像、高光譜遙感技術等遙感探測技術和方法涉及較少,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另外,實驗教學中我們采用國際先進的ERDAS IMAGING軟件,但與遙感圖像處理配套的上機實驗教材缺乏,需根據本校實際進行編寫,同時目前實驗教學中所用數據主要為Landsat和Spot影像,而缺乏社會應用較廣的雷達影像、QuickBird等衛星影像。
2.2各專業教學內容不同往往顧此失彼。
我院三個專業文理兼收,學生基礎不同,預備知識普遍欠缺,教師在54個學時內既要講明理論、補充遙感技術前沿發展又要開展實驗課程教學,實屬不易。且遙感技術已列入高中開設的地理選修課,自然災害與防治和城市規劃與生活等課程也用到遙感技術,這對高師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僅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開設了為期一周的遙感綜合實習,實踐課程偏少,難以提高各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
2.3教學手段相對單一。
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全部實踐材料,詳細講解,全程示范,學生按照指導書和教師要求按部就班模仿操作,實驗過程中師生互動少。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學習方式,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導致學生對實驗指導書過度依賴,提高實踐能力無從談起。另外,目前考核仍以筆試成績主,教學制度不夠靈活,特別是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和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制度和評價相互脫節。
3.遙感概論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3.1研究教材,構建科學的遙感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遙感技術是一門新的學科,新理論、新方法、新的研究領域不斷出現,要求教材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補充新知識,以適應學科及社會對遙感人才的需求。遙感實踐教材的建設一方面教材必須針對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針對性。同時,要有別于其他理論教材,重點突出應用技術的特點。另一方面教材要圍繞技術應用能力訓練主線,注重學生的認識和學習規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遙感概論》教學中,教師要綜合國內外已有的遙感實踐教材,分析比較各種教材的特色及其不足,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學生未來就業,以及遙感人才的基本要求,以新的理念構建一套內容體系和結構相對合理、能反映出學科水平和發展趨勢的、適應高師院校自身特點、開放的、科學的遙感實踐教學內容教學體系。
3.2適當增加課時,完善和更新教學內容。
遙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在遙感課時總量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協調好高師地理課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是高師院校面臨的挑戰。由于我院各專業文、理兼收,學生基礎不同,理解遙感基本理論存在困難,在課堂上授課教師可結合Q ickbird衛星數據在第二次國土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等科研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遙感理論。另外,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課程網站,提供新型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平臺,挖掘教學科研資源,開展教學互動,擴展學生學習的空間。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學生反映要求增加遙感實踐課時,這說明學生對新技術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若適當增加實踐課時,有助于開展綜合型和研究型實驗的多層次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以適應我國遙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
3.3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多樣化,實現實習單位專業化。
在教學過程中為克服遙感實踐課程教學課時不足,增加學生對遙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可開展讀書報告、學年論文、野外調查等課外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進行簡單的研究,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另外通過學校、院系和個人廣泛聯系遙感專業高等院校和應用型實習單位,如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等。建立雙導師管理機制,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實習單位的科研、開發和生產工作中,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鍛煉學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結語
遙感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結合多年來高師院校遙感概論課程教學,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索,提出了適合本校實際的遙感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遙感概論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與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白淑英,沈潤平,王莉等.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實習教學環節改革[J].中國奧創新導刊,2009,(26):174.
[2]梅安新,彭望祿,秦其明等.遙感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張飛,丁建麗.《遙感概論》精品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16-118.
論文摘要:“采煤概論”是一門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有關煤礦專業知識的課程,它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較少的時間、精力,讓學生去全面了解煤礦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煤礦的主要開采技術及與煤礦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工作不是孤立進行的,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的統一。教師應掌握完備的科學教育體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采煤工程實踐,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條件時,組織學生參加煤炭科技創新學習小組。
采煤概論是一門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有關煤礦專業知識的課程,它力爭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較少的時間、精力,全面了解煤礦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煤礦的主要開采技術及與煤礦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也即是投入與產出的問題。如何以少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優秀的合格品,使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采煤概論”后,能夠全面理解采煤知識理論,也即是非采煤專業學生在不對煤礦進行認識、生產實習的基礎上,并且“采煤概論”的課時又少于“采煤學”課時的條件下,運用采煤基本理論解釋、解決煤礦生產中日常出現的實際問題。
一、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1.1提高非采煤專業學生感性認識的方法及課程教學大綱應改變的地方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發展過程總是經歷了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采煤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采煤學”這門專業課之前,已讓他們對煤礦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首先在大一學期末進行認識實習,即到各煤礦區進行參觀,熟悉煤礦的各種生產設施、建筑物、構造物及其使用用途,對煤礦工業廣場的布置及其地面工業廣場與煤礦井下生產的關系有所了解,然后學生在大二學期末進行生產實習。在進行生產實習之前,先到礦業工程學院實驗與教學中心的采煤模型?實習是在認識實習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煤礦生產工藝過程,各種煤礦設備、設施的使用目的及運行情況,全面了解煤礦各種安全保障規章制度及措施。這時學生不只局限于地面參觀,往往再下到煤礦井下,熟悉地下各種巷道的名稱及開掘每種巷道的目的。學生往往深入到采煤一線一采煤工作面,觀看采煤生產全過程。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之后,在大三上學期便開始學習專業課“采煤學”。在學習“采煤學”過程中,安排學生上實驗課,即到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室上采煤模型課。教師借助形象的采煤模型向學生講解“采煤學”中的一些較抽象、較難懂的采煤原理。非采煤專業的學生沒有進行過對采煤的認識、生產實習,沒有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如果要讓非采煤專業的學生學好“采煤概論”這門課,就必須加強他們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感性認識的充分程度,是非煤專業學生學好“采煤概論”課的前提。
采煤專業學生在進行認識或生產學習時,首先要乘火車或汽車到煤礦現場,花一周左右時間吃、住在煤礦。下井參觀時,學生在井下巷道需走幾公里才能看到井下一些生產設施布置情況,及煤礦工作面產煤的現場情況。若要看巷道布置,則需在井下走更長時間。因此,考慮投入與產出的問題,讓非煤專業學生參觀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實驗室,應成為首選。
采煤模型是將采礦工程現場實際情況,或人們預先設定的,設計出來的采礦工程現場情況,按一定比例進行縮小的仿真模型,使人們能夠全面看到采礦工程現場的各個方面,具有形象、立體、直觀的特點。到地面工業廣場與地下采煤的空間關系,及地下采煤工作面與各種巷道的空間關系。圖2可見地面下各種巷道的空間位置關系及每種巷道的作用。
學生參觀了采煤模型室,提高了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彌補了非煤專業學生沒有對煤礦進行認識、生產實習的缺陷。在上“采煤概論”之前,應組織學生多次參觀采煤模型室。
采煤專業學生學習“采煤學”,一般是72學時,其他專業學生學習“采煤概論”,一般是32學時或24學時,最少是l6學時?!安擅簩W”上模犁課是6學時,而“采煤概論”模型課是4學時。以往“采煤概淪”的4學時采煤模型課都安排在課程中間E,這樣安排的不足之處,是非采煤專業學生在學習“采煤慨論”之前對采煤缺少感性認識,即使上了采煤模型課,學生也沒有鞏固、回顧所學知識的時間,便又要繼續學習有關煤礦的知識、理論。因此若要提高“采煤概淪”的教學質量,應改變課程教學大綱,讓“采煤概論”模型課時多于采煤學模型課時。在上“采煤概論”課之前,為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有感性認識,應由教師組織學生多次參觀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室,對照采煤模型給學生講解有關煤礦方面的知識。為加強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學生應用每天課后的閑暇時間參觀采煤模型室。
上采煤模型課,即教師通過形象直觀的采煤模型向學生講解比較難懂、抽象的采煤理論,以及與采煤有關的知識重點、難點。學生聽起來有種理論結合實際的感覺。形象的采煤模型與抽象的采煤理論相結合可使課本上理論的東西不那么枯燥、乏味,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煤礦理論知識。通過圖3,學生可看到地面的砂石如何充填到井下采煤工作面后的采空區中,通過圖4,學生可形象直觀地看到厚煤層分層開采時,布置各種巷道及各種巷道所對應的空問位置關系,了解各種巷道的使用用途。
提高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還可通過教師制做三維立體多媒體課件,通過動漫形式向學生演示煤礦井下各種生產設施、井下巷道布置,以及即
使下井參觀也不易見到的許多理論內容。還可以給學生放光盤。光盤的制作內容都是用攝像機拍攝的,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煤礦生產的全部內容,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我們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正加大實驗教學投資,籌建虛擬實驗室。學生在虛擬實驗室可見到煤礦的虛擬影像,可將煤礦所有的生產內容都通過虛擬影像表現出來,更有立體感、逼真感。以上都是通過動態畫面給學生產生視覺沖擊,增強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采煤模型則通過靜態立體形式反映煤礦生產的各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一個學習、思考、探究的空間。
1.2教師應掌握的教學方法及對自身能力的要求
教學工作不是孤立進行的,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的統一。
教師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采煤概論”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學習“采煤概論”,這是提高“采煤概論”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在礦業工程教學與實驗中心采煤模型室,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激發學生對“采煤概論”的學習熱情。
人類采煤發展史,凝聚了人類科技發展史。人類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無疑都伴隨著采煤的發展。當今的科學技術發展,任何領域,尤其是高精尖的科技領域,都與采礦、稀有金屬有關,而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黃金、珠寶更與采礦相連。學好采煤方法,對了解其他采礦方法都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在煤的發現、采掘及生產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伴隨著科學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學生可以通過學好“采煤概論”,達到觸類旁通,學好各專業學生所學的本專業各門專業課程。
中國礦業大學的學生,不管學的是什么專業,都或多或少地與煤礦有關,因此學習“采煤概論”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學校更好地與別人進行知識交流很有益處。
學好“采煤概論”為學生以后走上社會,找工作都打下了知識基礎。人的一生,或大學畢業后找工作,都不會局限于某一行業,如果以后在煤炭行業工作,懂得了煤礦的專業知識,工作起來便會得心應手。
從當前學生的情況來看,如果有些學生在本科階段想改學采煤專業,或在本科畢業后要考采煤專業的研究生,在目前學好“采煤概論”對個人以后的發展都大有脾益。
教師不但應有過硬的采煤專業理論,還應掌握完善的科學講授“采煤概論”的知識體系。在“采煤概論”比“采煤學”的課時少的情況下,教師應力爭用最精簡的語言,將枯燥的采煤概論,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講授給學生,集中講幾個典型案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采煤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每節“采煤概論”課時,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交流,齊心協力一起解決采煤方面的知識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多談談采礦科技的發展現狀,還存在哪些科技難題,已解決到什么程度等,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使學生對“采煤概論”課程更加喜愛,有條件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煤炭科技創新學習小組,讓學生將學到的煤礦科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煤礦科技實踐中去,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思維創新能力得到深化。:
關鍵詞 遙感概論 互動式教學 ERDAS 地理科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5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chang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with a panel discussion, special counsel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tc. form improve students'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make the students skilled operati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improve the students to the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learning ability analysis,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 geography. In a certain extent comple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talents demand.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ERDAS; geography science
0 引言
遙感及其應用是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所必須學習和熟練掌握的一門科學技術。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來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鑒于此,遙感概論課程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其能成為地理科學的應用型人才。
通常我們將遙感概論課程分成基本理論與實踐應用兩個部分,其中基本理論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而實踐教學環節以練習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操作為主,以提高學生實際地學分析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必須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講授任務,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有任何遺漏,過于追求全面和標準化,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與生產實際聯系得就更少,從而影響學生對遙感概論這一課程的興趣,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因此,遙感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急需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研究。而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在遙感概論課程中應用的教學理念是:將多媒體授課與啟發式討論相結合,教師結合具體實際問題,讓學生主動提問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際操作,再由教師對學生普遍問題予以指導進行總結和強調;互動式和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實際的典型例子的數據進行探討和處理,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對遙感概論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在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與評價等幾方面進行如下探討。
1 互動式教學模式
1.1 教學理念與方式革新
互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邮浇虒W可彌補教材內容落后于實際的不足。教師可以采用自己科研項目中的具體實際數據例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這樣不僅能跟蹤最新熱點問題,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互動式教學在遙感概論課堂應用中的理論如下:
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氛圍提高積極性。構建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是能夠順利進行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首先將學生隨機組合分成若干小組,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實際例子或科研項目中的具體數據進行分組討論、搜集相關資料、尋找解決問題方案。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小組中的成員,其自身的責任感會增強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參與度,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還可以提高其學習興趣,并且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氛圍中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注重實驗課程環節,增強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遙感概論課程這門課程綜合性較強,其基本理論知識又晦澀難懂,理論知識理解的不透徹致使學生在實際的軟件操作應用中實踐能力缺失,因此教師在理論知識講解完后最好進行配套實驗課程。例如,在講遙感影像分割時,先通過一個實例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進行影像分割,再引出遙感影像分割技術,最后介紹軟件實現方法。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加深對遙感基礎理論的理解,如遙感影像的輻射校正、幾何精校正、遙感影像增強等。在實踐操作中,驗證并理解理論知識,深化學生對遙感科學的認識,同時學生又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鍛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并且在實踐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
轉變師生角色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教師要按照教學大綱站在講臺前一味地進行講解,為了應付考試還要人為地畫出重點和難點,致使學生并不能完全參與其中,教學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在互動式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針對不同學生的素質進行分組教學因材施教,在學生的討論、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錯誤進行具體的指導幫助,之后在進行總結,使學生能夠真正學好遙感概論這一門課程,理論與實踐得到了緊密結合。
1.2 掌握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操作
遙感影像處理的實驗課程是遙感概論課程重要的內容,同時它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薄弱環節。在眾多遙感軟件中,我們以ERDAS為例,它以模塊化的方式在數據轉換、幾何校正、圖像解譯、空間建模等方面具有靈活性,學生通過反復操作ERDAS軟件解決實際問題來達到熟悉遙感科學知識和軟件集成應用等。掌握遙感圖像處理軟件要注重實踐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致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編程能力也能得到較好鍛煉。
1.3 熟悉遙感地學分析方法
遙感地學分析是遙感與地學交叉的邊緣科學,是應用遙感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遙感數據源,可實現復雜地學問題的快捷、方便、省時和省力解決。遙感地學分析方法是在學生學完遙感概論、遙感圖像處理之后進行的,以鞏固和深化遙感基礎理論知識為主要目的,使學生從遙感的角度認識地理過程和規律。在遙感地學分析方法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有:由于現在有關遙感地學分析的相關教材較少,教師可根據遙感學科的最新進展和自己的科研項目適當地補充教學內容,增強趣味性;可采用案例教學法,用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典型的案例,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增強知識連貫性。
2 課程設計
以專題形式歸并遙感影像處理過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驟,在每個專題輔導中,首先由教師先講解專題的主要內容、算法演示、參數分析等,而對于遙感軟件的實際操作部分則以學生為主體,讓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討論及解決問題,最后在下課前由教師針對本節專題中學生易遇到的問題和常出現的錯誤加以總結和指導。根據實驗課的課時分配情況,我們共設計了10個專題,專題題目詳見表1。
3 結束語
遙感概論是一門理論性較難、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師范專業的學生來說,要熟練操作遙感軟件還有一定困難。本文采用了互動式教學、專題輔導、問卷調查、課外實習等方式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嘗試。隨著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在社會生活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具有遙感知識背景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多。教學實踐表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我們在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自身技術的同時,從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龔紹琦,沈潤平,祝善友,等.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38(11):14-17+21.
[2] 彭司萍,楊萍.探索大學數學教育中數學軟件應用能力培養的新方法[J].大學數學,2010(26):115-117
[3] 那音太.“遙感圖像處理”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1):149-151.
[4] 孫志群,張飛.《遙感地學分析》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130-131.
關鍵詞:化工環境保護 教學體系 生態環境
隨著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資源的人均占有率逐年下降,加上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不夠重視,導致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損害。因此,加強環保的教育,普及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設置環保課程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基礎教育。
一、明確教學目標,構建教學體系
1.課程特點
《化工環境保護概論》的教學內容豐富,覆蓋范圍廣泛,其中包括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綠色化工以及化工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隨著我國經濟和技術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污染源越來越大,涉及面越來越廣,因此,環保學科已經由單一學科拓展成為覆蓋化學、物理學、等多種科目的綜合性學科,使得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交叉性。其次是要求污染物處理技術更具綜合性和實用性。如化工、食品、醫藥、日用化學品、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等各個領域所產生的廢物,污染物成分是不一樣的,因此,單一的處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處理其廢物的需要,綜合處理技術逐漸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
保護我們的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化學化工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污染性最高的行業,對學習化學化工類專業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勢在必行,必不可缺的,而且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也是意義重大。學習本學科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不斷更新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其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二是要求學生理解化工生產與保護環境的辯證關系,要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前提下發展化工經濟,從而使我國經濟建設獲得最大的凈收益。
3.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學科范圍也很廣泛。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課程屬性,我們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包括人與環境( 緒論) 、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與生態平衡) 、環境治理( 三廢治理與化工三廢處理) 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環境法、環境監測、化工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四個大部分。
二、開設化工環境保護概論的必要性
環保問題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須存在的,是人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而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加劇,使得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漸下降,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以至于危機人的生命。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工業,而化工產品的生產又會有污染產生;因此,對于化學化工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加強環保教育,使學生端正思想,轉變觀念,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走向工作崗位后把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觀點運用到科研和化工生產中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提升到與化工工藝同樣重要,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前提下去發展化工經濟。
三、化工環境保護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更新教學觀念,強化環保意識
教學觀念是改革的引擎,是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先進的教學觀念,就沒有科學的改革思路,也就沒有突出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有科學先進的教學觀念,從教學思想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重視環保的社會意義和環境價值,樹立起良好的環保意識。同時將這個觀念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環保教育效果
2.1 創造情景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要求教師在教材基礎內容上,增加對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資料,特別是能夠反映環境保護現狀的圖片資料,創造教學情景,增強內容的直觀性。通過這種圖片對比教學,改變學生的觀念,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增強對社會、對人類、對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2 融合環境保護法,強化法律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灌輸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將這些法律法規融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熟悉環境保護法律的基本內容,加強學生的環境法律意識,使學生尊重和善待自然,了解人和自然的互相作用的關系,養成“天人合一”的環境倫理道德觀;節約資源,優化環境,讓自然資源“細水長流、永續于后人”。
2.3 把新技術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
為了確保理論教學內容的更新,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化工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及時更新反映現代科技水平的科研成果,把環境保護方面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設備都融于課堂教學中。由此使教學內容與實際的應用不至于脫軌。
3.改革課堂教學手段,把網絡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習中
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改革教學手段。在《化工環境保護概論》的教學過程中,要想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網絡資源收集資料,并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抓住重點,在圖片上加入教學內容的關鍵詞和一些關鍵性概念。教師結合圖片和關鍵詞句進行講解,以便更直觀的反映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與化學和環境以及鄰近學科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設備,課前要認真備課,熟悉掌握全部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隨心所欲的駕馭整個課堂,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好。
參考文獻
[1]賈志謙.精細化學品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34-136.
[2]阮玉林.化工企業生產運營優化管理策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10) :43-44.
[3]王志芳.危機下化工行業如何與環保并行[J].環境保護,2009,(17) :69-71.
1.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由淺入深,先基礎再綜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隨教學過程的推進而不斷加深遞進和拓展延伸,以整體、綜合的科學思維方法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環境監測與評價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環境科學概論和環境監測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夯實學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專業特色課激勵學生提高應用素質能力,挖掘環境規劃與將管理專業教育課內涵拓寬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體系,突出農業環境污染、監測、評價與管理體系的教學系統性,優化課程群教學模式。本課程群既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內容,也有實踐性強的實驗內容,在教學上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移到注重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促進學生個性與才能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上來,建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新課程體系,突出農業環境污染、監測、評價與管理體系的教學系統性。
2.突出課程群實踐定位,通過調整實驗和實習教學內容,優化實踐體系,強化教學過程課程群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監測與評價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重在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故突出了課程群的實踐定位,通過調整實驗內容和優化實驗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走知識理解提出問題實際操作總結分析實習應用深化學習的路子。
3.以科研帶教學,積極指導與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完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復合生態體系。這突出了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地位,課程組老師依據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礎,積極指導與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二、課程群框架
農業環保類專業中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是農業與環境科學的交叉,主要研究運用環境監測技術和有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防治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以宏觀層面的農業環境問題為出發點,強化“農業與環境監測”、“農業環境評價與管理”等基本理論,結合農業、環境科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學和環境管理學相關知識,系統地打造以保障農業環境安全為核心的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教學組織上,加強主干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聯結、遞進與層級關系,減少重復與交叉的內容。課程群建設以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增加教學效率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建設中的特色辦學為目的,通過將相關的課程科學地整合,產生新的課程群,從而優化教學資源,實現課程建設的規模效應,強化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方面應用與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包括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監測實習、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規劃與管理6門課程。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和環境檢測課程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綜合特色課,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教育課,環境監測實驗和環境監測實習課程是本專業的實踐基礎技能培養必修課。課程整合優化后,將系統優化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以基本技能為著力點,技術應用為主線,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教學,利用環境監測實驗分成模塊化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以知識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的做法,突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系統性,建立以綜合應用能力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結構的體系,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專業課程群建設條件
石河子大學于2003年開設“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并列為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程主要講授大氣、水體、土壤、噪聲、固體廢棄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監測分析技術方法,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以及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等內容。經過幾年教學實踐,已經積累形成了較完善的教學體系。2010年環境監測課程被評為校級一類課程。在該課程的推動下,教研室逐步加強和改革環境監測相關課程的建設。2011學年教研室教師所授本科生課程《生態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監測實習》、《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概論》、《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環境研究法》被評為石河子大學優質課程。因此,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建設可更好地優化教學資源,實現課程建設的規模效應,創辦出頗具特色的農業環境教學。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環境相關理論與實踐技術不斷更新。
四、本專業課程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摘 要:新世紀以來,我國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者在教材基本內容的編寫上取得共識,秉承繼承、發展與創新的理念,注重對語用與語言學交叉學科的積極引介,教材在框架、觀點、編寫形式上也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內容龐雜,主次不明,重理論,輕方法,沒有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關鍵詞 :語言學概論 教材 繼承 創新
一、引言
語言學概論(以下簡稱“語概”)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普通語言學的入門課。作為研究全人類語言共性規律的一門課程,語概課程的任務是闡明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學生學習各門具體語言類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作用。新世紀以來,我國出版了大量的語概教材,這些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總體上反映了我國理論語言學研究和發展的現狀。
本文選取了胡明揚主編《語言學概論》,(語文出版社,2000年4月)、葉寶奎主編 《語言學概論》(修訂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申小龍主編《語言學綱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修訂本)(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黃智顯主編《語言學概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伍鐵平主編《普通語言學概要》(修訂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曉研主編《語言學概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韓寶育主編《語言學概論》(網絡遠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王紅旗編著《語言學概論》(修改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編《語言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澤潤主編《語言理論》(第五版)(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劉富華,孫煒 編著《語言學通論》(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9年)、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王洪君、李娟修訂版《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語言學概論》(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張先亮、聶志平主編《語言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張樹錚主編《語言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岑運強主編《語言學概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紀以來出版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18部語概教材。這些教材針對方方面面的學生和讀者,既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學生,也有自考學生、電大學生,以及通過網絡參加遠程教育學習的學生。本文通過對上述教材從內容到形式等方面的比較,探討目前我國語概教材編寫的現狀,總結已經取得的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以后的語概教材編寫有所借鑒和助益。
二、編者對語概教材基本內容的編寫取得共識
我國的語概教材總體上繼承了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框架,注重對語言本體進行靜態描寫,注重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相結合。通過下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基本都包括了以下內容:語言的性質、結構、功能、語音、詞匯、語義、語法、文字、語言的發展變化等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核心內容。這18部教材中,有5部沒有單列出詞匯一章,而是將詞匯部分的內容分別融入語義和語法一章,如將詞義與句義相并列融入語義一章中,將構詞法和變詞法融入語法一章中的組合規則與聚合規則中。有2部教材的編者認為從嚴格意義上,文字不是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而是文字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所以沒有將文字部分列入教材。通過梳理可以看出,編者在教材總體內容的編寫上基本達成了共識,語概教材要向學生呈現語言本體知識和核心理論,使學生了解語言系統的整體面貌特征。除此以外,不同教材編者還在教材中滲透了自己對有些問題的獨特理解以及自己的某些研究成果。18部教材的主要內容比較見下表。
三、與時俱進,反映學科研究新動態
語概教材既要繼承傳統語言研究的成果,從而保持學科體系的穩定性,又要引進“活水”,反映學科研究的新動態,這樣教材才能保持理論的鮮活性。新世紀以來語概教材的編者秉承與時俱進的編寫理念,重視理論的鮮活度和理論的實際應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研究的新動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語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哲學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語用學”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汀和美國哲學家賽爾先后發表了“言語行為”理論,美國哲學家格賴斯提出了“合作原則”的理論。1977年出版于荷蘭的《語用學雜志》確立了語用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語言學分支學科的獨立地位。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進西方的語用學理論,并將西方的理論與漢語特點的研究相結合,語用研究逐漸興起。通過上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中,有11部都單列語用一章,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這些教材主要從言語行為、言語過程、言語交際的原則以及語境對言語交際的影響等方面講述語用學知識。進入新世紀以來,受國外語用研究的影響,我國語言學界在重視語言內部研究,靜態研究、本體研究的基礎上,逐漸從語言基本要素的研究擴展到語言運用和語言功能要素的研究,開始將目光轉向語言的外部研究、動態研究與應用研究,語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二)語言學交叉學科和應用學科迅猛發展
語言是一種復雜的現象,語言與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密切相關。語言學與許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交叉學科日益發展的今天,語言學與許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產生了很多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和應用學科。上述18部教材中有10部教材都分別介紹了語言學交叉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相關知識。具體包括:語言教學、語言習得、語言規劃、語言康復、語言信息處理等語言學的應用學科以及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模糊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等多種語言學交叉學科。在教材中積極引介語言學交叉學科和應用學科,充分體現了編者與時俱進,反映學科研究新動態以及重視理論應用的編寫理念。
四、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
上述18部教材在傳統語概教材編寫的基礎上,各具特色,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或是框架的創新,或是觀點的創新,或是編寫形式的創新。
(一)框架的創新
岑運強主編《語言學概論》在繼承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傳統的基礎上,具有明顯的創新與突破,對索緒爾提出但沒有研究的言語的語言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語言研究與言語研究相結合,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相結合、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結合構成了貫穿整部教材的框架。教材在第二章(語音)、第三章(語義)、第四章(詞匯)中將言語的聲音、言語的意義、言語的詞匯與語言的聲音、語言的意義、語言的詞匯相并舉進行研究,體現了語言研究與言語研究的結合;將一般教材中所論及的語言系統(包括語音、詞匯、語義、語法等子系統)的發展變化融合在語音、詞匯、語義、語法等各章節知識之中進行闡述,體現了語言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的有機融合。另外教材總論部分對語言學發展歷史的介紹以及結尾對當代語言學交叉學科的介紹,這種編寫框架突出體現了編者“力爭將語言學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靜態與動態,單一與交叉,理論與運用等方面和諧統一的編寫理念?!雹?/p>
(二)觀點的創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體現了編者各自新的、比較成熟的觀點。
伍鐵平主編《語言學概論》在吸收借鑒國外理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語言機制”的理論。該教材指出:人類的語言之所以能夠巧妙地為人類的交際服務,源自人類使用語言的幾種機制:預設機制、排除機制、補償機制、多余機制、類推機制、對稱機制和經濟機制,這些預設充分地說明了人類使用語言的靈活性和巧妙性③。韓寶育主編《語言學概論》論及語言的形成過程,對荀子的“約定俗成”論進行了現代闡釋:指出語音與語義的結合是在具體的交際環境與交際過程中完成的,如果某種人聲跟某個具體的行為和環境聯系的時間足夠長,對應的頻率足夠高,這里便蘊藏了語言產生的契機,前者便是語言的語音部分,后者便是語言的意義部分。④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王洪君、李娟修訂版《語言學綱要》將語言看做開放的動態系統,對語言與外界經驗世界的關系、語言與語言使用者的關系、句法語義范疇以及語用范疇方面等進行了新的闡釋。教材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把現實現象分為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心理現實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語言符號是對心理現實的指稱。⑤張先亮、聶志平主編《語言學概論》對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提出質疑,編者認為:任意性是符號的根本屬性,是任何一種符號都具備的屬性,不是語言符號所特有的屬性,語言符號的性質應該是指語言符號特有的區別于其他符號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以語音形式為能指,線條性、多義性、歷史傳承性和層級性等方面⑥,這樣的表述更嚴謹和科學。彭澤潤、李葆嘉主編《語言理論》倡導詞式書寫的理念,整部教材從拼音的標注到文字的編排格式,都采用了分詞書寫的形式,這是對傳統漢字書寫形式的一次大膽改革。劉富華主編《語言學通論》針對語言符號的性質提出了交緣性。所謂交緣性是指語言同三個世界(自然界、社會以及思維中的世界)之間的一種交叉聯系。該教材指出:語言是自然界的產物,語言與人類社會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共同發展,語言的實體有一定的物質形式,但語言不是物質,語言與精神、意識有關,但語言不是精神也不是意識。⑦
(三)編寫形式的創新
以往的語概教材以理論闡釋與介紹為主,語言表達抽象而富有邏輯性,體現了語言學概論理論性與抽象性的課程性質,很多教材所選的語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綜觀新世紀出版的諸多語概教材,在編寫形式上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注意結合日常的生活語言來闡釋語言理論,注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積極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理論分析語言現象,形式的創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語言通俗,語料生動活潑
上述1 8部教材的語言總體上都比較通俗淺近,在理論闡述之后,往往結合生活中鮮活典型的語料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張先亮、聶志平主編《語言學概論》教材在講述語言符號的約定性時列舉了著名藝術家馬三立的相聲“逗你玩兒”,通過這個例子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相同的能指可以約定不同的所指,兩種不同的約定形成歧解,令人捧腹。王紅旗主編《語言學概論》教材在闡釋語言和言語關系時指出語言是社會的,言語是個人的,但是個人的言語被社會所普遍接受和認可就成為語言。編者舉了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詞:“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這里的“投入”本為動詞,但是在這句歌詞中被詞作者活用為形容詞,隨著電視劇的走紅,歌詞也被大眾所熟知并接受,“投入”這個詞也因此具有了形容詞的用法,由個人言語進入社會語言。⑧總之,教材中生動活潑的語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理論的興趣。
2.課后習題靈活多樣
上述18部教材中大多數在正文之后都配有課外習題,還有的專門編寫課外《學習指導》(如王洪君、李娟修訂版《語言學綱要》)。上述教材在習題的設置上形式更加多樣,這些習題中既有對基礎知識的識記,也有對理論問題的思考,還有對基本理論的靈活運用。突出了對語言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考察。李宇明主編《語言學概論》和黃智顯主編《語言學概論》密切結合生活中鮮活的語言現象,靈活設計練習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生活中實際的語言現象的能力。氣象諺語有“月暈而風礎潤而雨”,請從符號的角度,分析“月暈”與“風”,“礎潤”與“雨”的關系。⑨語言符號有哪些特點?現在我們為什么不能叫“狗”為“貓”,秦朝趙高指鹿為馬,但結果鹿還是“鹿”,馬還是“馬”,這是什么原因?⑩彭澤潤主編《語言學概論》教材,在附錄部分設計了思考練習舉例、考試題目舉例、畢業論文寫作入門知識、畢業論文題目舉例等內容,對于學生的課外學習,考試復習,畢業論文寫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編排體例更趨科學合理
上述18部教材,基本都在章節之后或書后列有
參考文獻,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啟發學生思維,深化課堂所講內容。韓寶育主編《語言學概論》教材設計了課前學習提示,課后學習小結,課后擴展閱讀小卡片,非常有助于學生自學。申小龍主編《語言學綱要》、彭澤潤主編《語言理論》、岑運強主編《語言學概論》等教材在章節前面引用了名言或警句,這種設計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把握章節的主旨和大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教材濃厚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息。
五、問題與政策
綜上所述,新世紀以來,國內語概教材在繼承以往教材總體框架與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靜心思考,發現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內容龐雜,主次不明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不同高校語概課程的學時安排大致分別為:32、48、54、56學時,平均為47學時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掌握語言學最主要、最核心的內容,并形成對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整體認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材內容的取舍以及主次安排是教材編者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方面。目前有些語概教材的編者為了體現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個人的創新性,除了介紹語言學學科知識體系中傳統的成熟的理論和觀點之外,還大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加入編者自己的一些新的見解,這樣方方面面的內容都涉及到的一個結果就是教材越編越厚,如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闡述中外語言學史的內容,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介紹近幾年新興的語言學的交叉學科與應用學科,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闡述編者個人有新意的但是并沒有被學界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教材內容龐雜,主次不明,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當然,從一定意義上講,了解語言學發展的歷史以及當今語言學發展的新動向,對于學生了解語言學學科的發展脈絡,掌握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確實具有指導意義,但是教材編者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內容的主次,切不可面面俱到,切不可喧賓奪主。如果教材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可以考慮設置必講內容和選講內容或設置前文(核心內容)和后文(擴展內容),這樣既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又能做到主次分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重理論,輕方法
語概課程的任務是闡明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學生學習各門具體的語言類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也為學生以后學習其他語言理論課程打下基礎。因此語概教材的編寫不但要包含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同時也要交給學生語言研究的基本方法。通過閱讀可以發現,不同語概教材中提及的語言研究方法有多種,如分布分析法、替換分析法、變換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義素分析法、語義指向分析法、歷史比較法、田野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語言事實材料統計方法等等。這些方法往往以或隱或顯的方式穿插在各章的教學內容之中,目前的語概教材缺乏對這些語言研究方法系統而全面的梳理和歸納,有重理論而輕方法的傾向。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學了理論,不知如何去運用這些理論分析語言事實。梳理歸納方法的過程也就是貫通理論內容的一個過程,建議以后的語概教材編寫,應將語言研究方法與語言理論并重,適當加強對語言研究方法的介紹,這樣可以對于學生將語言理論直接應用于語言實踐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教材畢竟不同于專著,教材編寫要充分考慮學科體系的穩定性,個人觀點如果沒有被學界所普遍接受,就不宜輕易編入教材中,這體現了教材編寫的繼承性。另一方面,教材編寫應與學術發展同步,積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從而保持教材理論的鮮活度,這體現了教材編寫的創新性。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是教材編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語概教材編寫中,一方面存在著長期炒冷飯,滯后學術發展的弊病,浙江師范大學池昌海教授曾撰文指出,當前學界在語音、詞匯、語法、歷史語言學、話語語言學、神經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領域收獲頗多,但是教材對于這些方面的吸收較慢,教材中有的內容甚至在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面貌?。另一方面,有些語概教材的編者為了一味求新求異,以突出教材的特色而將自己或他人的沒有被學界所公認的觀點寫入教材,這樣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教材的編者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穩中求變,切忌盲目求新。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世紀以來,我國語概教材的編者在教材基本內容的編寫上取得共識,秉承與時俱進,繼承、發展與創新的理念,注重對語用與語言學交叉學科的積極引介,教材在框架、觀點及編寫形式上也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教材編寫應注意內容安排的主次與取舍,應適當加強方法的引介,應進一步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希望本文的探討對今后語概教材的編寫有所助益。
注釋:
①本文為第三屆語言理論與教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蘇州,2013)提交的會議論文。
②岑運強《語言學概論教學再探——談語概教材的編寫》,福建外語,1997年第1期,第11~18頁。
③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47頁。
④韓寶育《語言學概論》,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01頁。
⑤葉蜚聲、徐通鏘主編《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23頁。
⑥張先亮、聶志平《語言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47頁。
⑦劉富華,孫煒《語言學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第39頁。
⑧王紅旗《語言學概論》(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5頁。
⑨李宇明《語言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9頁。
⑩黃智顯《語言學概論》,中央廣播大學教材,2005年10月,第38頁。
?池昌?!犊蚣?、概念和關聯——“語言學概論”類教材略談》,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9月,第5~8頁。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2]葉寶奎.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3]申小龍.語言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修訂本)[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5]黃智顯.語言學概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材)[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
[6]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胡曉研.語言學概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韓寶育.語言學概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
[9]王紅旗.語言學概論(修改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李宇明.語言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彭澤潤.語言理論(第五版)[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12]劉富華,孫煒.語言學通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13]崔希亮.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4]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王洪君,李娟修訂)版.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第二版)[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6]張先亮、聶志平.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張樹錚.語言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