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時間:2023-07-27 15:58: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層次分析;五常市;產業發展
從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鼓勵發展現代農業,提倡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又是生態示范省,有必要尋求有效途徑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間提出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農業市場化與國際化進程,突破綠色壁壘對農業發展的制約,協調統一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效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成“產銷鏈”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我省有著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有機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掌握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可為我省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提供理論依據,也更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為政策制定者及發展規劃者提供理論及實踐依據。
一、五常市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五常市地處黑龍江省南部,是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所確定的水稻優勢主產區,也是《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核心區800個產糧大縣之一。近幾年來,五常市在農業產業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培育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水稻播種面積和商品量兩項指標均列全國縣級單位首位,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糧食生產標兵縣(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產現狀
水稻是五常市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五常市是全國十大糧食生產標兵縣(市)之一,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一季粳稻種植面積、產量位居全國縣級單位第一,是全國水稻五強縣(市)之一,素有“張廣才嶺下水稻王國”之稱[29]。2009年全市僅水稻一項就實現收入49億元,比上年增收14億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產業經濟效益在全國位于前列。農村人均純收入2007年實現5385萬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實現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實現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規模結構
(2)產業發展結構
(3)生產技術
(4)公共服務體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現狀
五常現有大米加工企業350家,國有企業1家、日本獨資1家、中外合資3家、合股經營26家、民營319家?,F已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水稻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50萬畝。有機水稻基地認證面積11萬畝。申報綠色食品標志的大米企業有26家、產品70個,無公害大米標志企業3家、產品4個,有機食品標志企業32家(省內認證12家)、產品32個。五常稻米產業初步形成了“市場+龍頭+基地”或“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訂單面積達到160萬畝,占水稻播種面積的90%。從圖3-4可看出隨著市場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機大米產量在逐年增長,產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這說明一方面市場需求決定了生產,是價值規律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說明科技在農民增產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場銷售現狀
五常大米現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建立旗艦店、專賣店、連鎖店、配送中心400多個,進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從事銷售人員近3萬人。五常大米以優質品質和品牌影響,價格不斷攀升,09年水稻價格由“兩節”期間的1.53元/市斤一路飆升到2.20-2.25元/市斤,五優稻四號大米價格達到5.30元/市斤,高檔禮品米達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賣到56元/市斤,東方集團的天地稻牌大米賣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五常市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鏈問題
(2)基礎設施問題
(3)農技推廣問題
(4)機械化水平
(5)農業生產產生的污染日益嚴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問題
稻米加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技術含量相對低、市場需求較大、準入門檻不高,這些特點使得在我國存在著大量的中、小規模稻米加工企業,他們具有、粗加工生產力過剩、深加工產品少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等缺點。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業多以個體工商戶形式存在,其靈活的采購工作、粗放的加工質量、較少的用工、稅收費用,形成了較低的生產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裝,以明顯低于品牌大米的價格進入市場,很快地占領了稻米的低端市場,對以規?;?、產業化經營的稻米加工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場銷售存在的問題
(1)品牌保護不統一。
(2)大米認證標識使用不統一。
(3)市場開發層次不統一。
(4)品牌宣傳不統一。
(5)內外市場打假維權不統一。
(6)有機水稻發展遭遇人才瓶頸。
三、五常市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 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設起點低,配套差。
3、 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
4、 農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機水稻發展遭遇人才瓶頸。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產業發展的思路
五常市擔負著為區域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思路、模式和經驗的重任,在提升優勢區域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加快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確定“以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為主線,圍繞建設大基地、組建大集團、培育大產業、打造大品牌的發展目標,制定實施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五大戰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國家第一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國大米第一品牌”的總體思路。
1、建設大基地
2、組建大集團
3、培育大產業
4、打造大品牌(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財政廳)
參 考 文 獻
[1]方穎,卞新民.我國有機農業健康發展的對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術,2008(3):72-75.
[2]陳新娟,朱祝軍,徐志豪.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優勢、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8(8):26-31.
[3]張東送,王彥,劉萍.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潛力巨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1):32-34.
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科學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水平、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根本目標。本文從和莊鎮的實際出發,主要分析了和莊鎮特點發展趨勢、發展優勢、存在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
發展;產業結構;特色農業
1自然概況
和莊鎮總面積86km2,轄31個行政村,現有9412戶2.6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23478人,占90.3%。和莊鎮有耕地面積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經濟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經濟林果地0.061hm2,主要種植紅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035hm2。
2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和莊鎮高度重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自身實際,依托資源和區位等優勢,擴大紅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機綠茶等特色農業種植規模,加大對家庭農場和專業經濟合作社的培育、引進、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實踐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圍繞1個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和莊為中心;走好2條路:促農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設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優質林果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實施4大戰略:產業興鎮、工業強鎮、生態建鎮、農業富民戰略。
2.1產業布局初步形成,優勢特色產業日趨顯現
和莊鎮初步形成了以橫頂村和南麻峪村為重點的優質林果產業區、以上佛羊村為主的有機綠茶產業區、以青石關村齊長城為基地的生態旅游區、以205國道為主線依托的奇石產業區。
2.2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良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打牢紅冠蜜桃種植基礎。全鎮地勢較高,晝夜溫差大,沙石土壤為主,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合發展林果業。近年來,和莊鎮積極發揮政策引領作用,著力打造成為紅冠蜜桃生產基地。狠抓七彩花生產業發展。和莊鎮四季氣候明顯,屬半沙半土地質,水源豐富,適宜彩仁花冠、彩仁紅冠、白色、紫色、紅色、黃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長。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綠色有機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夠達到零農殘無公害標準。麻峪村成立注冊資金900萬元的金來糧疏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已覆蓋10余個村,入社社員600余戶,固定生產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蓋本鄉鎮20余村,拓展發展茶業口鎮、大王莊鎮、高莊鎮、牛泉鎮、口鎮、里辛鎮等10余個鎮268hm2。狠抓有機綠茶產業發展。和莊鎮上佛羊村,作為淄河、汶河支流源頭,水源充足,加之晝夜溫差較大,是茶葉種植的理想區位。
3主要措施
3.1從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和莊鎮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15項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領導小組,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結合實際,立足資源優勢,制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思路。
3.2推廣科技,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施以良種良法,在適應區域擴推規模;強化農村實用科技培訓,運用科技在生產生活當中;加強示范樣板建設,變粗放為精耕,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有效利用率,充分發揮出農業特色產業對農戶增產、增收的作用。
3.3積極扶持,壯大產業發展規模
按照和莊鎮“1234”發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4存在的問題和瓶頸
受地理條件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的渠道單一,群眾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術難度大。自然災害頻發,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依然突出,農業增產增收難度較大。生產原料價格高,群眾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實難度增大。
5工作目標
立足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工作思路,通過整合農業資源形成發展合力,為和莊鎮“三農”工作邁上新的臺階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強力推進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大力培植組建各類專業農業團體機構,提升農技推廣站服務水平。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對現有特色產業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培育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注重示范引導,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切實搞好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建設各類產品交易市場,減少流通環節,著力推進特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步伐,促進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康國強 單位:萊蕪市萊城區和莊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漯河市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引進和培育各類龍頭企業,緊緊圍繞肉制品、休閑食品、飲品、發展優勢產業,培育了雙匯集團、聯泰食品、漯寶實業、金龍面業、華鑫面粉、華寶食用菌等一批發展潛力大、產品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推動優質苗木、生物工程、乳制品等產業發展,規劃培育了胡橋園林、美錦農業、中大恒源、源隆科技、永利乳業、三劍客奶業等一批發展前景好的企業。雙匯集團、集團進入全國食品工業百強,龍云集團、親親食品、北徐集團、晉江福源、雪健實業等8家企業入圍河南省百強工業企業。全市農產品加工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產品4個,河南省著名商標60個,河南省名牌產品27個。目前,漯河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呈現出規模逐漸擴大,業務范圍逐漸拓寬,帶動能力逐漸增強的態勢。全市現有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5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39家,市級121家。2016年各級龍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超1100億元,帶動農戶49.3萬戶,吸納農民就業7.9萬人。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在主業范圍逐漸向上下游產業拓展,與食品工業相關的包裝材料業產品主要拓展有PVDC腸衣膜、多層共擠熱收縮筒狀膜、九色柔版印刷包裝制品等,與食品產業配套的物流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
二、存在問題
漯河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和區域優勢,具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但是,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區域發展不均衡。由于各縣區情況不同,在龍頭企業數量上,漯河市的臨潁縣有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開發區有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其他幾個縣區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二)規模制約。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省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總數44家,其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農業產業化企業1家,超30億元企業5家,超10億元企業9家,但多數企業銷售收入3億~4億元左右,企業的后續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三)人才制約。人才引進難,留住人才更難,已經成為大多數龍頭企業面臨的共性難題,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識型、科技型和管理型人才,導致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新技術應用滯后,產品技術含量偏低,影響了企業產品競爭力。(四)原材料基地建設不規范。目前漯河市各級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訂單采購方式進行原材料收購。因為成本限制,很少有企業自建原料生產基地,導致原材料生產過程不規范,原材料不符合產品生產標準。(五)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大量的產業化企業由于規模等因素限制,與上下游產業間、農戶間通過合約形式達成利益聯結機制,沒有高效、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特色產業 工業化進程 產業集群
一、發展特色產業對推動工業化進程的積極意義
1、特色產業生產技術等生產要素比較成熟,發展特色產業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的特色產業是經過較長的歷史積淀而成型的產業,這些產業在資源、技術、管理、環境、人才等方面已經形成獨特的優勢。從招商引資角度講,相比一般產業,特色產業在成本上具有相對優勢。因此,發展特色產業對于推動工業化進程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2、特色產業較容易形成產業鏈,獲得規模效益
一個地區的特色產業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管理經驗,其核心技術已經成熟。從實際情況看,特色產業比較容易形成“橫向”或“縱向“產業鏈。這兩種產業鏈容易獲得經濟的規模效益。即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鏈;或者由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這種產業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增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3、特色產業能為當地獲得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特色產業主要體現在“特”上,其個性化和獨特的優勢,如品牌形象、技術特點、外觀特點、客戶服務、特殊原料、自然特點、歷史文化、營銷特點等方面的獨特性,使之贏得持久強大的競爭優勢,獲得超常的經濟收益。這些優勢一般常規產業很難超越,并與之競爭。特色產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能保證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4、特色產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潛力,可以加快工業化進程
特色產業是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及歷史積淀而形成了成熟的生產經營方法和經驗,其生產各要素都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這是當地推進工業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條件。
二、第五師特色產業及工業布局現狀及存在問題
1、現狀
第五師工業布局基本圍繞特色產業規劃。目前有圍繞五師優質葵花產業的油脂工業,依托五師豐富的棉花資源的棉紡織加工產業、圍繞棉籽油等特色能源資源優勢、依托新賽股份公司開發建設食用油為主的高科技產業、依托84團色素的特瑞生物萃取、方良科技項目、圍繞博州豐富的石灰石、鹽化、磷礦資源優勢的新型建材產業及依托阿拉山口口岸優勢和物流優勢,發展集物資流、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主的物流產業。
2、存在問題
(1)特色產業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產業化程度偏低。所謂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應該是從產品的開發、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生產流程的運行,到產品的銷售都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來調節和組織生產。由于第五師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產比重過大,三產比重過小。從而形成了產業層次低、發展速度慢、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等問題,沒有形成以工業化的組織方式為手段,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一個整體,實現一體化經營,達到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目的。
目前第五師的棉花的生產模式單一。目前主要是以生產皮棉為主的初級加工,沒有提升棉花產業中下游產品和規模,還沒有延伸紡紗、針織、印染、服裝等棉花深加工產業鏈。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技術進步緩慢。葡萄、蘋果等農副產品還沒有深加工企業。沒有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培育,以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加工轉換率。沒有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產業化原料基地建設,沒有從開發釀酒、飲料、肉制品等深加工產業出發,沒有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作用。
(2)各團場產業資源重復建設嚴重,不良競爭顯現。第五師東線團場基本為植棉團場,各團場工業布局及其相似。例如,81團、89團、83團等各有自己的皮棉加工廠,其規模及生產能力相當,沒有市場競爭優勢。而西線團場則主要以玉米制種為主要產業,而87團、88團及84團又都有各自的玉米烘干廠,且規模小,加工率低。
(3)競爭意識淡薄,營銷觀念落后,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少。第五師棉花在全國來說質量處上等,但從價格和市場方面并未獲取優勢,調查結果表明“北疆”牌棉花在內地的市場份額比較小。“紅提”葡萄近兩年出口勢頭良好,但近幾年與內地其他地區“紅提”葡萄相比,價格競爭力較弱。枸杞也是五師一大特產,但在內地看到的大多數是寧夏所產。本地枸杞主要在新疆境內銷售。
農副產品加工業如“羚羊嘜”食用油。據調查,“羚羊嘜”其市場份額在博州地區較高,在新疆總體統計下來市場份額相當少。據有關調查表明,在“金龍魚”、“福臨門”、“羚羊嘜”三個食用油品牌中,有30%的人經常購買“金龍魚”,有40%的人知曉“福臨門“品牌”,有90%的人表示對“羚羊嘜”感到陌生。這個調查表明:“羚羊嘜”的營銷遠遠落后于“金龍魚”和“福臨門”。
(4)招商引資存在諸多問題,特色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于體制原因,第五師不屬于政府,沒有稅收和工商功能,又不享受國家的稅收返還。一方面給予引進企業的投資收益有限,影響企業投資積極性。另一方面,已經入駐的企業與當地企業不但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互補,往往還存在著不良競爭,致使經過長時間成長起來的傳統特色產業加工企業面臨很多經營困境。
(5)工業園區發展滯后,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影響五師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图s化進程。目前第五師工業園區存在面積分散、功能簡單、園區生產生活及相關服務設施不配套等問題。目前園區還處在建設投資期,融資平臺繼續爭取銀行貸款的空間不足,資金籌措壓力較大,保持高投入的態勢存在一定困難。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滯后于入園項目建設需要。園區道路、場平、管網及污水處理、集中供熱等配套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項目需要。工業園區的經濟效應直接影響特色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科學規劃,確立第五師特色產業發展新思路
根據第五師的實際情況要積極發掘本地區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在經濟優勢。利用當地油葵種植優勢重點發展精煉油菜籽色拉油,并向油脂精加工、專用油脂加工、副產品深加工和植物蛋白開發利用方向延伸。依托新賽股份和五師豐富的棉花資源,積極打造集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為一體的紡織工業園。利用本地農副業優勢,積極推進肉禽、糧食、飼料、果蔬等的精深加工,發展相配套的食品包裝行業,創建知名品牌,打出拳頭產品。建立建立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配送、銷售為一體的特色工業體系,建設區域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大型專業化的產業園區,建設功能齊全的產業集群,以特色產業推動五師工業化進程。
2、必須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實現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的有機結合,從農產品種植、收購、儲藏、深加工,再到對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倉儲、物流等各個環節整合后,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產業鏈,實現高利潤。
3、深化改革,解決好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協調團場利益協調機制,保證團場職工農副產品供應的持續性。強化訂單農業的規范性,嚴格管理農副產品的種植、收購、檢驗等重要環節,確保加工企業生產原料的生產。從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調動團場職工積極性,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促進工業化的良性互動。
4、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整合資源,提高產業整體實力
宏觀把握產業布局,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工業園區多方面經濟功能。對西線團場和東線團場條件成熟的企業,需要進行合并、收購入駐園區,由師機關統一規劃和管理。對于發展前景不好的企業,規劃破產收購,投資新新項目。通過資源整合,提高產業整體實力。
5、做精營銷,做強品牌
那種認為營銷就是簡單的賣商品的觀念早已過時了。在如今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商家要把商品賣出去其難度越來越大。這就必須在營銷上下功夫。即要對市場進行細分,通過合理的營銷手段,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在市場上占據優勢,還必須依靠品牌。品牌塑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把技術、資金、人才乃至文化等要素整合到品牌上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五師團場棉花、葡萄、枸杞等農副產品及“羚羊嘜”等工業產品,在全新疆乃至全國是質量較好的產品。如何塑造全疆及全國知名品牌需要更多地努力。
6、抓好各個環節,增強招商引資力度
首先要抓住國家各項優惠的財政政策,做好基礎性工作;其次要盡快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增強企業投資積極性;最后要做好招商引資規劃和產業布局工作,要建立引進企業與本土企業的利益協調機制。在產業布局上,注意引進企業的投資方向引導,實現引進企業與本土企業的互補。
7、搭建良好的資金平臺,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第五師屬于兵團體制,財政來源相對短缺,對于特色產業的資金支持相對較弱。有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國家對于第五師產業支持的各項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增強特色產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一、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一定發展,但大部分縣的發展水平依然較低,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以井陘縣為例,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對于農業產業化關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模糊,對新階段、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方向不明,對農民持續增收的路子不清。習慣于傳統的農業模式,跳不出就農業抓農業、就生產抓生產的圈子。對開發市場,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貯運等增值環節重視不夠。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問題依然突出。目前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弱,輻射面小,帶動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經營水平低。井陘縣在探索標準化生產新路子的同時,初步形成了紅小豆、中藥材、脫毒甘薯、冷水魚、奶牛、柴雞等農業產業,涌現出金柱奶牛養殖場、南溝設施蔬菜等十大農業典型。但該縣現有龍頭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現代科技要素比較少,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上的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對農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影響力的名、特、優產品,導致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帶動農戶能力不強。
(三)企業布局不夠合理。由于缺乏對全縣優勢資源及縣城特色產業的科學論證,缺乏對市場前景的調研分析,企業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嚴重。由于每個企業沒有“亮點”,缺乏“賣點”,形成產品結構雷同,低水平競爭比較突出,不僅限制了企業本身發展,也難以形成產業特色優勢和產品規模優勢。目前該縣現有龍頭企業以養殖業居多,尤以養豬業比較突出,有的鄉鎮甚至多達幾十個,而加工蔬菜、畜產品、干鮮果、糧食等農產品的企業卻寥寥無幾。
(四)利益機制不夠健全。該縣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處于簡單的市場買賣關系。雖然部分企業與農戶簽有訂單,但雙方履約率不高,彼此缺少誠信,掣肘扯皮,經常出現糾紛,裁決難度很大,從而導致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和農戶之間難以形成比較穩定的“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關系,難以形成抗御市場風險的合力。
(五)管理體制不夠順暢。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必須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農業的產、加、銷諸環節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同程度存在著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甚至出現部門利益私人化的現象,導致部門之間難以協調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實處,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六)產業基礎不夠牢固。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農業產業基地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導致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穩步跨越,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差、商品率低、生產效益低。同時,造成企業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潤低的連鎖反應,影響了企業收購乃至加工農產品的積極性。
二、思路與對策
目前發展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已經明確,即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業“三增”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途徑,積極實施“一化促兩化”的產業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筆者認為,為了實現上述思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認真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思想認識,切實提高對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要用長遠性、方向性的發展戰略眼光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農經濟思想束縛,跳出傳統農業的思維制約,實現從單一生產過程向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的跨越;要克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由“條塊分割”、“行業制約”變為按市場需要集合多種生產要素;要糾正各種“左”的思想影響,打破行業所有制,融資界限,實現生產要素按現代化方式的優化重組;要按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需要,重新構筑農村經濟模式和實現途徑;要清除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陳舊觀念和思維定勢,創新體制與機制,達到指導農業經濟實現新的突破,從而真正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產業化,支持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
(二)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傾力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排頭兵”。要充分認識龍頭企業的作用和意義,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對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必須傾力培養和扶持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帶動力強、外向型的重點龍頭企業,切實克服縣級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輻射面小的現狀。要念好、用好政策經,切實做到按政策辦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龍頭企業發展的要求辦事,使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要積極深化農業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一些大型工商企業介入農業領域,充分發揮其帶動力強、高效益、強輻射、外向型的優勢。把大戶經營引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利用大戶機制增加龍頭企業發展的活力,增加龍頭企業的數量,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提高龍頭企業的效益。對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戶,要從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經營上幫助,環境上放松。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龍頭”企業家隊伍,在借外力發展壯大本縣龍頭企業的同時,鼓勵支持縣內“能人”及工商私營企業老板投資種植加工等農業生產,逐步培育一批輻射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平臺。要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壯大規?!钡脑瓌t,堅持“區域種養特色化,特色種養規?;幠7N養高效化”,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特色開發,總量上水平,規模上效益,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與產品競爭力的產業發展路子。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必須放在培育壯大特色產品產業上,構筑農業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發展規模生產基地和優勢區域,逐步達到產業布局調優,產業規模調大,產品質量調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調強。為此,要做大做強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推進產業化布局,穩定農村家庭土地承包經營。
(四)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要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托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系,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要通過整頓市場秩序,規范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經濟關系,提高誠信程度,屬于合同契約關系的要規范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切實保護農民利益。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發揮其對農戶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職能,同時也要監督龍頭企業按合同辦事,維護農民的利益。行業協會要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價格協調、規范經營行為、調解利益糾紛、行業損失調查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五)加強領導,搞好協調,形成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強大合力。首先,要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堅定不移地解放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聚集多種生產要素形成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典型去關心、支持和發展;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產業化方式發展農村經濟,以產業化經營方法領導農業和農村工作;要靠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的收入,更好地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群眾在農村改革發展實踐中的創造。因此,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尊重他們生產經營的自。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經營,都要由農戶和龍頭企業自主決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的選擇,也必須尊重農戶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是宣傳、引導、服務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隨意干涉。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尤其要尊重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允許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農民的權益。
1基本內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發展,是指利用工業優越的發展載體、良好的組織形式、優良的質量標準、創新的市場營銷等要素組合而成的工業發展思維和成功經驗運用到農業發展上來,從而更大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當前,個舊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要提升個舊農業特色水平,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產業,把工業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推動農業企業化管理、規?;a和集約化經營。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產業發展,其實質就是要在農業產業領域努力促進和實現效益、項目、科技和品牌的統一。效益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沒有效益就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項目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沒有項目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科技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手段,沒有科技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品牌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標志性成果,沒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競爭力。
2現狀與特點
個舊是一個工礦城市,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對城市供給和農村穩定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培植、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個舊實際提出了圍繞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兩個基礎;建立完善農業發展的支撐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三大體系;調整優化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農業產業化經營四個結構,采取科技服務,市場信息、依法行政、山區和壩區分類指導、示范基地建設五大措施;發展以玫瑰花、為主的花卉產業,以大草烏、燈盞花為重點的生物資源產業,以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為主的制種產業,以蘆筍、青刀豆、洋薊等中高檔蔬菜為重點的蔬菜產業,以奶牛、肉牛養殖及其深加工產品為主的畜牧產業、烤煙產業等六大產業及圍繞市場,服務城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為個舊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發展的特色日益突出,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2%。
2.1農業產業向區域化規?;较虬l展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高度重視,按照穩糧、擴經、提質、增效的要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個舊加大優質糧食和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實施“百畝核心區、千畝示范區、萬畝輻射帶動區”的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通過配套良種、良法和良技推廣,促進馬鈴薯產業迅速發展;實施優質稻基地建設項目,帶動全市優質稻種植面積達2000hm2;2009年實施2667hm2超級雜交稻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量達850kg以上,比一般雜交稻畝增產200kg左右;同時在南部山區加大優質雜交玉米推廣種植力度,帶動全市旱糧種植面積達6666.67hm2以上,年增產糧食606萬kg;推廣糧食間套種技術1萬hm2,年增產糧食1000萬kg。大草烏種植面積達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區的特色產業;冬季雜交玉米制種規模穩定在666.67hm2,形成全國縣級冬季最大的制種基地;以蘆筍、“小鐵頭”、魯沙梨、紅梨等為主的果蔬產業發展迅速,年種植面積在9333.33hm2左右,年產值上億元;水產養殖面積1333.33hm2以上,魚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魚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煙種植面積1333.33hm2,農民烤煙收入4000余萬元,成為南部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2.2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逐步形成
當前,農產品市場流通已成為個舊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要素之一。農產品市場的建設,不但活躍了農村市場經濟,而且較好地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解決了農產品外銷問題。目前,全市擁有批發市場15個,年交易量1038萬t,年交易額67809萬元。
2.3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逐步健全
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力度,針對全市發生農作物病蟲種類多的特點,強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統防統治機制,為全市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對農產品產地及產品加強檢驗和檢測,采取多點、廣泛采樣抽檢形式,共對轄區5501個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合格率達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產地認證666.67hm2,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農產品10個。
2.4以龍頭企業為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
初具規模個舊市堅持以多種形式創辦和培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不斷提升企業的規模和檔次。如乍甸乳業、大屯糧食購銷有限公司通過更新改造,實力更強,帶動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制定了大草烏種植標準體系、燈盞花GMP標準體系、滇屯502種植標準體系、玉米冬季制種標準體系、奶牛養殖標準體系等。龍頭企業的日益壯大,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2.5農業信息體系逐步建立
個舊農業信息網自2004年建立以來,開辟了“農業資訊、農業政策法規、招商引資、特色農業、供求信息、農業科技、病蟲害監測預報”等欄目。實施“數字鄉村”工程,通過平臺實現以文字、數據、圖片、視頻圖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為起點和建設重點的農村基本情況,每年通過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科技信息、產品供求信息3000余條,收到信息反饋500余條。3存在問題1)農業產業化程度底。由于種植規模不大,養殖方式落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北部壩區可用耕地逐年減少,給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帶來了不確定因素。2)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困難。以傳統的種養殖業、林業為主,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僅靠傳統的農業,很難實現跨躍式發展。3)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不夠。農業產業組織結構是以分散的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這種分散、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格局,由于生產效率不高,經濟實力弱,難以抵御生產和市場所帶來的雙重風險。4)農業發展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前瞻性的指導;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雖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農業企業,但真正上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型農業企業還不多,且大多數農業企業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經濟實力差,承受風險能力低,因此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不足。6)市場建設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完備。雖然建立了一定數量的集貿市場,但專業性批發市場少。市場信息反饋慢、信息流通渠道不暢等,難以分散市場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
4對策和建議
4.1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加快構建“三農”投入的長效機制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預算每年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達5%以上,明確國有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50%,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政策,耕地占用稅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農”,城市建設維護稅的30%用于鄉村規劃、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2)建立新農村建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行貸款擔保制度,實行以財政貼息為主的方式,重點扶持競爭力強、帶動性好的優勢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農業龍頭企業以資金、技術、項目與農民的土地、勞力合作,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資農業開發。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投資體制,形成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
4.2以新農村重點示范區建設為試點,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模式
1)提前規劃示范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培植,探索在示范區開發經營用房,優價置換給失去土地農戶,發展第三產業;預留一定面積的建設用地,作為示范區村組及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加工業、旅游業的基地,發展壯大示范區集體經濟;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2)按照“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的要求,建設農民新村,為示范區農戶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1)進一步明確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和方向,規劃建設集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為一體的“個舊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輻射帶動全市農業產業發展。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有優勢產業和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發展。突出個舊“城郊型”農業特點,以效益為中心,特色產品、優良品種為基礎,加快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3)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養殖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種植養殖和無公害生產進程。引導龍頭企業以發展特色農業和名牌農產品為重點,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
姚安縣歷年來被省州列為商品糧、商品煙、蠶?;睾蜕唐坟i基地縣,發展農業經濟,壯大縣域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機遇挑戰與日俱增,各類社會矛盾日漸突岀。
1)全縣部分黨員干部對縣委政府發展農業產業經濟認識不足,縣鄉村組四級疲于層層應付,沒有把發展農業經濟真抓實干落到實處。
2)對外宣傳力度不夠,沒有文化精品宣傳姚安,提升姚安知名度,為招商引資增加吸引力。
3)農民傳統思想嚴重,小富即滿、小富即安、綜合素質差,農村高中(職中、中專)以上學歷較少,小學、初中文化偏多,回鄉務工人員帶頭創業第二、三產業偏少,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發展。
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雖然姚安水利建設名列前茅,水土保持良好,森林覆蓋率高,但是村級病險隱患多,灌溉設施不完善,節水措施薄弱,抗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5)土地流轉規模小,全縣土地流轉僅占總耕地面積的8.4%,制約農業經濟科學規劃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l展。
建議與對策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縣委政府“十二五”農業經濟發展戰略上來,加強對五大產業的領導,堅定農業經濟發展信心,搶抓機遇,順勢而上。
2)加強對外宣傳、招商引資。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全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大力宣傳姚安“獨特的區位、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吸引更多有識之士來姚安投資,共謀農業經濟大發展。
3)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育新型農民。要以“農函大”、“新型農民”培訓為依托,認真組織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做好農業產業技術培訓,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用,提高農民思想觀念和科技致富能力、市場能力、自主發展,造就大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大力鼓勵外岀務工人員進行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