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質量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考核目的和意義
我縣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直接影響著南水北調水質安全,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開展此項考核,是檢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變化的一項重要工作,考核結果關乎今后中、省對我縣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的正常撥付和獎勵。因此,全縣各有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我縣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評價和考核工作。
二、考核范圍
依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所列,我縣全境均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考核范圍之內。
三、考核內容和指標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內容包括自然環境質量狀況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自然環境質量指標包括水、空氣、聲環境質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等,各項考核指標數據由縣環保局按照省、市環保部門的要求收集、整理。我縣不能獨立完成的監測數據,由縣環保局委托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監測獲得。
生態環境狀況指標包括林地覆蓋率、草地覆蓋率、水域濕地覆蓋率、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等,其中林地覆蓋率由縣林業局負責提供;草地覆蓋率由縣農業局負責提供;水域濕地覆蓋率由縣水利局、林業局負責提供;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由縣國土局、城建局負責提供。各部門必須按照真實、科學、及時的原則,與縣環保局協調一致提供考核數據。
四、技術規范和標準
自然環境質量狀況中的水、空氣、聲環境質量監測,依據《市監測方案》規定,按照相關的技術規定和標準執行,從樣品采集、流轉、分析到數據審核都要有完整的記錄,并進行三級審核,同時建立電子和紙質檔案。其中聲環境質量監測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測量方法》(GB/T14623-93)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的有關要求。
生態環境狀況指標中的林地覆蓋率、草地覆蓋率、水域濕地覆蓋率、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等指標解釋按照國家林業、農業、水利、國土、城建等主管部門概念。
五、監測時間
按照《市監測方案》要求,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自2011年5月起實施。
關鍵詞 :可變模糊評價法 退役鈾礦山 輻射環境質量評價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riable fuzzy, combined with the binary comparis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index, author proposed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 variable fuzzy assessment approach in uranium mill tailings. This method can reasonably identify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between the sample index and standard interval of each level index and determine properly the assessment level of each sample by changing the model and its parameters, so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assessment can be improved.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 uranium mill tailing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high reliability.
key words : variable fuzzy assessment; uranium mill tailings;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 assessment1
1. 引言
鈾礦是國防軍工和核電能源的重要戰略性資源,鈾礦山開采幾十年后面臨著退役,退役鈾礦山整治工程旨在保護工作人員和附近居民免受殘存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危害和其他可能的危害。為了了解退役治理完成的鈾礦山是否穩定、環境污染是否嚴重及退役治理效果、代價利益的最優化等,需要對退役鈾礦山進行輻射環境質量評價[1]。目前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2] 、綜合指數法[2]、TOPSIS法[3]、模糊綜合評判法[4]等,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及方法自身的不足,至今仍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評價模型。如層次分析法和綜合指數法中權重不好確定 [5];模糊綜合評判中隸屬函數和權重矩陣難以構造[6],造成評價模式難以通用。
本文以可變模糊集理論[7]為基礎,提出了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可變模糊評價法,并選取江西某典型退役鈾礦山運用可變模糊評價法,通過MATLAB編程計算,對其輻射環境質量進行等級評價。
2. 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可變模糊評價模型[7]
設有個待評價的輻射環境質量評價對象
(1)
評價對象的特征用個指標特征值來表示
(2)
則個評價對象的全體指標特征可用階矩陣表示
(3)
式(3)中:為第個評價對象第個指標的特征值,;。
評價對象依據個指標按個級別的指標標準特征值進行識別,則有級指標標準特征值矩陣。
(4)
式(4)中:為級別指標的標準特征值,。
參照指標標準矩陣和實際情況確定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可變集合的吸引域矩陣與范圍域矩陣
(5)
根據各級別的實際情況確定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吸引域中的點值矩陣,可根據待評對象級別對優、劣模糊概念的物理分析確定[7]。對優級即,;對劣級即,;對為奇數的中介級,。對于的其他級別,的點值通用模型為
(6)
根據待評對象指標的特征值與級別指標的值進行比較,若落在值得左側,其相對隸屬度函數為
(7)
若落在值得右側,其相對隸屬度函數為
(8)
樣本對級別的綜合相對隸屬度
(9)
式(9)中:為評價對象關于等級概念對吸引性質的非歸一化相對隸屬度;為指標權重;為模型優化準則參數,為最小一乘方準則,為最小二乘方準則;為距離參數,為海明距離,為歐式距離;其中為評價指標序號,。
由式(9)可知,可變模糊評價模型是一個變化模型,可廣泛應用于模糊概念的識別問題,通過不同參數組合,可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進行驗證。
由可變模糊評價模型可得非歸一化的綜合相對隸屬度矩陣
(10)
將式(14)歸一化處理得到綜合相對隸屬度矩陣
(11)
級別特征值公式為:
(12)
級別特征值判斷準則公式[8]為:
(13)
3. 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可變模糊評價法實例分析
3.1 評價指標及指標標準區間的建立
根據鈾礦冶退役設施退役竣工驗收標準,建立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包括以下各個項目:廢石場氡析出率、大氣中氡濃度、水中放射性核素(包括、、總、總)、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包括、(上層和下層))[4,12]。指標標準區間的確定,采用韋伯-費希納(Weber-Fischna)提出的指數標度法(W-F定律)[13],結合《軍工鈾礦冶設施退役工程治理設計的暫行規定》,將各指標的治理效果分為四級標準:Ⅰ級(優)、Ⅱ級(良)、Ⅲ級(中)、Ⅳ級(差)。構建的評價指標及指標標準區間如表1所示。
3.2 評價指標數據的采集
選取南方某典型退役鈾礦山做為評價對象,對該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連續三年進行實地監測及取樣分析,所得實驗數據如表2所示。
3.3 有序二元比較模糊決策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14,15]
四項評價指標重要程度與該退役鈾礦山周邊人口分布、種植業、畜牧業等有關,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確定水中放射性核素最為重要,以其作為標準與其他各項指標進行二元比較分析,得到二元比較判斷矩陣并作一致性檢驗,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處于 “同樣”與“稍稍”邊緣,廢石場氡析出率與大氣中氡濃度在“稍稍”與“略微”之間,確定權重為。
3.4 可變模糊評價模型的評價結果
通過MATLAB編程計算可得,該典型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等級如表3所示。
將上述評價結果與文獻[4]所采用的模糊數學法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可變模糊評價法的評價結果與模糊數學法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且可變模糊評價法通過改變模型中的參數,使得評價結果具有動態性。
4.結論
本文用相對差異函數表征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評價指標與評價等級間的吸引特性與排斥特性,結合二元比較模糊決策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可變模糊評價模型對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等級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模糊數學法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表明該方法的合理性。該方法通過改變模型中的參數,使得評價結果具有動態性,可信度更高。綜上所述,該方法計算簡便,評價結果合理,可信度高,可應用于退役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石玉科. 某典型退役鈾礦冶設施輻射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D]. 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4.
[2]鐘齊佳,花明,羅姣. 某鈾礦山退役治理后的環境效益分析[J]. 中國礦業,2010(12):45-48.
[3]李剛仁,楊亞新,鄭勇明等. TOPSIS方法在鈾礦山輻射環境質量分級綜合評價中的應用初探[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34(2): 174-177.
[4]鄭勇明,張葉,彭鳳梅等. 模糊數學在鈾礦山輻射環境綜合評價中的應用初探[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 35(2):173-177.
[5]孟憲林. 層次分析法在環境質量評價中的不足與改進[J]. 四川環境,2001(01):64-67.
[6]陳守煜,徐冬梅,邱林. 地下水水質評價可變模糊評價法[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水資源與防洪研究所,2011.
[7]陳守煜. 可變模糊集理論與模型及其應用[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8]陳守煜. 工程模糊集理論與應用[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8.
[9]陳守煜. 水資源與防洪系統可變模糊集理論與方法[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10]陳守煜. 復雜水資源系統優化模糊識別理論與應用[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11]陳伯揚. TOPSIS法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 現代地質,2008, 22(6):1003-1009.
[12]熊覦,萬明.某鈾礦退役治理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情況及討論[J]. 輻射防護通訊,2010,30(3):30-33.
[13]鐘龍芳,王菲鳳,張江山. 基于韋伯-費希納定律的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 37(12):25-28.
[14]羅小明. 多目標決策的二元模糊比較法[J]. 決策探索,1995,(第5期):13-15.
[15]求解系統無結構決策問題的新途徑[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3,33(6):705-710.
[16]Yogesh Prasad, Ganesh Prasad et. Seasonal variation on radon emission from soil and water. Indian J. Phys.83(7), 1001-1010(2009).
[17]An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Radon Releases from Uranium Mill Tailings[R]. Technical Reports Series No.333.Vienna: LAEA,1992.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4089);江西省教育廳落地計劃項目(贛教高字[2012] 135號)
環境影響評價以人類活動更具環境相容性為根本目的,鼓勵國家或者企業在做出規劃或者是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環境的因素,具體的概念是指對國家實施項目、區域的開發計劃以及正在議定中的企業建設項目具體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并且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及政治社會安定有非常重要作用。
2環境監測的基本職能和內容
2.1環境監測的基本職能
環境監測是運用技術手段對環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關成分和組分去進行系統的定性、定量并且探索其變化規律的一種政府行為,是政府為了強化環境管理而應用技術手段監測違反環境法律的行為為環境執法部門提供科學依據的一個過程。2015年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方案要求環保部要建立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并負責日常運行隨時掌握全國各地的環境質量狀況,由此可見,環境監測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現行時期是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從職能方面來看,在我國負責實施環境監測行為的是環保局下轄環境監測站,環境監測站作為環境監測行為的實施單位是環境執法過程之中具有法定舉證資格的單位,也是法定環境技術鑒定和仲裁機構。
2.2環境監測的內容
環境監測的內容根據階段不同分為調查階段的環境監測和竣工驗收階段的環境監測兩部分內容,這當中前一個階段的環境監測尤為重要。調查階段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是尋找適合的環境因子和監測對象,而后根據被檢測項目的經濟條件、評價等級和對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去選取科學的監測方法對適用檢測范圍制定優選的監測方案??⒐を炇者^程中監測的主要內容是在工況穩定的前提下做環境保護設備運行效果測試、敏感點的生態調查和環境質量監測以及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測等方面的工作,其中所監測的污染因子必須是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確定的污染因子。
3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
3.1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環境監測的數據,所以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中需要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的環境狀況調查,只有全面的、系統的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才能得到準確有效的環境數據,進而才能全面對所得環境數據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得到擬建項目地準確的環境質量現狀與變化趨勢。當地的環境容量也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需要重點調查分析的對象,綜合考慮當地的條件與特點,合理預測環境的變化趨勢并且尋找污染源,結合當地氣象水文資料做出更全面的環境監測數據。
3.2環境監測對環境影響評價具有監督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需要環境監測所提供的科學數據作為基礎保障,但是同時環境監測工作所得到的數據也能夠對環境影響評價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環境監測的數據可以非常直觀并且真實的反應擬建項目地的環境質量狀況,而環境影響評價質量的高低可以通過環境監測所得到數據去分析判定。同時環境監測數據可以動態的將擬建項目地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及時的呈現出來,這非常有利于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及時的去發現并調整自己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這也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人員自身的一種監督。
3.3環境監測對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檢測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主要包含項目環境、環境影響預估、環境影響評價結果以及最終報告書等等內容。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是以環境監測的科學數據為依據的,而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在環境影響評價結果出來之后還會對監測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用分析所得結果去判斷項目環境評價的可行性。環境監測是貫穿環境影響評價整個體系環節的,在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都需要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所以環境監測就可以對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起到好的監測作用。
3.4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環境監測的工作中也面臨著由于儀器使用率偏低、監測點位不全以及工作內部動力不夠等原因所造成的監測質量不夠的問題,在環境監測的實際作業中,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都會對整個監測工作帶來干擾和限制。對于監測工作來說所使用的儀器都有標準的配置,可是很多環境監測單位卻只是按照基本配置要求購買了儀器,但是在作業中使用率卻很少,造成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不夠。還有很多時候會出現監測點不全而造成的監測數據不準確的情況,這些大多是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這也會令監測數據出現不夠準確的情況。同時,由于一些地區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會導致監測工作的經費和時間都出現問題,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一些必要的監測步驟被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壓縮甚至省略掉,為了節省時間不按照環保規范操作處理污染物,這都會造成環境監測質量不高,無法提供科學的環境質量數據。此外,生態環境監測也是環境監測的一個內容,可是該項監測目前多數只是走形式,因為技術方法和數據表現形式上面的缺陷,這項工作顯得毫無實用價值,這也會造成整體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目前來看,大力推廣并且使用新的技術,相關部門加強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視程度并且明確其工作過程中的責任制度,是解決這些問題有效的手段。
4結束語
關鍵詞:綠色GDP;EKC曲線;低碳經濟
一、綠色GDP概述
(一)傳統GDP簡述
1、傳統GDP的含義。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的一個經濟體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它包括幾個方面含義:首先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即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其次,GDP測度的是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價值不計入GDP。第三,GDP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而不是所銷售賣掉的最終產品價值。第四,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生產等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
2、傳統GDP的優缺點。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具有諸多優點。首先,它包括了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產生的全部產業活動,能全面系統地反映統計范圍內的經濟情況;其次,它計算所有部門增加值之和,有效區分了轉移價值和新增價值,避免了重復計算;第三,它能提供各個產業部門的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資料,對產業部門之間的銜接和總體平衡有很好的幫助;第四,GDP的產生和推廣有助于各國對經濟控制,很好地服務世界經濟。
但是GDP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 GDP計算的是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論質量好壞的產出都計算在國民財富中,反映不出經濟運行的質量。其次,它沒有考慮社會生活的質量,不能反映社會成本和人們的生活福利狀況。第三,GDP無法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狀況和環境質量的變化。第四,GDP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狀況,且忽略了家務勞動、自給自足勞動的價值,不能真實全面的反映社會發展的全貌。
由于GDP存在上述局限性,眾多學者開始尋找一個更為有效經濟指標來衡量一國的經濟增長。綠色GDP應運而生。
(二)綠色GDP
1、定義。綠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怂乖谄?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謂綠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標中,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即扣除生態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實的國民財富。這個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的計算成為其計算的關鍵所在。
綠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虛數—人文部分虛數。自然部分的虛數主要指資源環境方面的損失,人文部分的虛數指貧富懸殊等不利影響。目前,對綠色GDP的實際測算,主要集中在對資源環境損失的測算上。
2、我國發展綠色GDP的必要性。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其實這是一個過時的說法。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儲量僅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氣人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還有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還存在著嚴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問題。萬元GDP的耗水量是國際水平的6倍、總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別是一些地方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如由于亂采、亂伐,我國的森林面積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由于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江河斷流,地面沉降;由于過度排放污染物質,全球10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就占了8個。造成這種局面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國現行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現行的GDP指標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引入綠色GDP概念,把握好GDP與綠色GDP的含義,開展綠色GDP的核算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用EKC曲線分析中國的綠色GDP
(一)EKC曲線
1993年,Panayotou首次將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即EKC曲線。它是通過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狀況先是惡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EKC揭示出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與收入為倒U型關系。(注:若Y軸變量選定為環境污染程度,則會呈現為U型關系)
如上圖所示,當經濟與環境關系處于U 形前期階段時,由于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的不斷開發,廢料、廢水、廢氣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漸超過了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導致環境質量不斷降低并呈現出加速增長趨勢,環境與經濟之間不和諧的關系日漸突出直至A 點。經過A 點后,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環境和環境治理開始受到重視,環境質量將會隨著經濟的不斷提高而提高,也表明經濟與環境的關系進入了健康循環的U 形后期階段。
(二)ECK曲線與綠色GDP
綠色GDP考慮了生態成本,強調污染與治理的并行,它反映的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頂點或頂點后的部分。按照EKC 理論,只有人均GDP 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行有效的綠色GDP 核算模式。如下圖所示,EKC 的峰值由較低的A 點提升到A 點,相應地,開始出現峰值的Q 點也一定程度的升高。這說明在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如果采用綠色GDP 核算方法介入對環境質量的考慮,會使環境質量的轉折點在環境質量的較高水平提前出現。但前提是必須從GDP 中抽取一部分用于環境質量的恢復,就是縱軸(代表環境生態質量程度)的峰值提高,同時代表橫軸的人均GDP 有所減少,減少后得到的GDP 即為綠色GDP。
從歷史數據上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拐點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間。現在我國部分省份人均GDP已經超過了5000美元,就北京市而言,在2004年人均GDP指標就已經進入了EKC曲線標準的拐點區間了,但是環境質量卻沒有大的改善,而且現在仍然經常受到沙塵暴、陰霾等惡劣天氣的侵擾。因此,我國是否已經達到了EKC曲線的拐點,還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三、綠色GDP的實踐
(一)綠色GDP在國外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瑞典等一些發達國家已開始著手對資源與環境進行核算。1993年,聯合國統計局和世界銀行首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釋環境資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統框架,并開始在墨西哥、博茨瓦納、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進行試點研究,以評價環境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美國在實物資源和環境資源方面更側重環境資源核算,包括物質方面的效益和對環境的損害。美國環境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第一,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提出一些新指標,以便詳盡的、準確的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的變化。第二,建立一個新的概念體系適應環境核算的需要。第三,重視環境計價方面的研究,以便從實物量核算過渡到價值量核算。第四,修改現行的核算賬戶,把環境當成一個產業部分,計算環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費用(投入),并估價其收益(產出)。
(二)綠色GDP在中國的實踐
對于綠色GDP的概念, 國內的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但都認為應該包括對環境自然資源的核算,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等在GDP的核算中一并考慮。從政府層面上看,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四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1951~1981年) ,實行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與當時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第二階段(1982~1991年),兩種核算制度MPS與SNA并存,與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相適應;第三階段(1992~1995 年),正式啟用SNA 核算體系,與國際統計口徑接軌。第四階段( 1995~) ,SNA國民核算體系的改革和向聯合國新的國民核算體系與SEEA體系(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過渡。1995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力求保持SNA核算體系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SNA核算體系同步與接軌。2001年我國開始自然資源核算工作,2004年啟動“綠色GDP核算體系研究”,正式完成了《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和《基于環境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兩份報告。其中,《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提出了我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探討了可能采取的方法和理論依據;《基于環境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不僅提出了構建我國基于環境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總體原則,建立了環境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和經環境調整的綠色GDP核算四個具體的表式核算框架,還闡明了核算思路、方法與基本內容。這兩份報告構筑出了我國“綠色GDP”的基本理論框架,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等10個省市啟動了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
(三)中國發展綠色GDP的障礙
1、觀念的障礙。部分地方官員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沒有真正意識到保護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在傳統的績效考評中,GDP是占比最大的績效考核指標,部分地方官員認為綠色GDP的推行,會影響自身的政治前途。
2、操作的困難。綠色GDP的核算牽涉到很多部門和利益相關方,而環境保護對官員沒有硬性約束,細節上缺乏可操作性,在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的情況下,地方一般都會選擇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
(四)建議
1、轉變執政理念。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摒棄以GDP增長來考核干部政績,引入綠色GDP作為對各級政府和官員的考核指標,引導各級領導進一步轉變執政理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實現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普及“綠化”觀念。大力宣傳和教育、培養和樹立國人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增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意識,逐步制訂鼓勵綠色消費的經濟政策。還可通過公眾參與進行核算補充,讓公眾通過切身體會對一些大的公眾項目做出自己的評價,專家把這些評價資料收集匯總作為綠色GDP核算的一個重要補充。
3、進行技術革新。一是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轉變傳統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干預手段,制定針對企業進行環境核算的相應激勵措施,推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二是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建立獎勵機制,鼓勵科技人才研究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經濟技術,鼓勵各高校重視培養與循環經濟相關學科的人才,鼓勵企業建立自主研發機構,加強內部技術人員培訓,吸引更多專業技術人才,擴充企業的人力資源。三是加快新進技術的開發推廣。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以開發經濟體系生態鏈接技術為關鍵,開發和建立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
4、完善統計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GDP核算體系,著重解決綠色GDP與傳統國民經濟核算制度不接軌、統計數據收集分析難的問題,同時,還需各相關部門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設,針對我國各種資源能提供更詳實、更精準的數據。
發展綠色GDP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必然結果。同時,綠色GDP作為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進政府更加關注本地的宏觀發展戰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從具體項目管理轉向為公眾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在發展綠色GDP成為全國民眾共識的今天,相信通過不斷地努力,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經濟高速增長、環境條件更加改善的綠色GDP之路。
參考文獻
[1] 黃淑君.利用EKC曲線分析我國綠色GDP的發展[J].當代經濟,2010,(05)
[2] 楊仲山.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模式的選擇[J].財金問題研究, 2004,(06)
1草地生態質量、研究內容及其評價指標
1.1草地生態質量概念目前,國內外關于草地生態質量的研究比較少,還沒形成統一的概念和原理,但可以肯定,草地生態質量應該反映草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之間、生態因子與環境之間是否適應和協調發展,生態結構是否合理,生態功能是否正常運轉等草地的生態學和系統學特性。另外,草地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大系統,包括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4個基本組分,各個組分之間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聯結在一起的,其間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及價值流應是暢通無阻、正常和高效運轉,以保證系統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和整體最優。因此,草地生態質量應該是草地在維持生態系統能量循環和物質平衡時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它隨著草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和環境的演變而變化。
1.2草地生態質量研究的內容及評價指標草地生態系統是以各種多年生草本占優勢的生物群落與其環境構成的功能綜合體,即在一定空間內,由草地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因此,草地生態質量研究的內容應涉及草地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應全面系統地反映草地系統的健康狀況和運行過程。草地生態質量研究應涵蓋以下方面的內容。
1.2.1草地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即草地植被、草地動物和草地微生物。主要研究各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它是反映物種多度和種群豐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煞譃?個層次:物種多樣性、群落多樣性和生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指數高,表明生態系統的結構完善,穩定性強。生物多樣性降低,則表明生態系統的結構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壞,功能缺損,穩定性、協調性降低。對于自然性物種匱乏地帶,則可以用物種相對豐度來衡量,即物種相對其所在生物地理區或行政省內物種總數的比例。在實際評價工作中,多樣性的定量化方法大多采用比較粗略的等級法,如較低、較高、極高等[1~3]。分析天然草地物種的多樣性,通常采用辛普森(species)指數,即從無限總體中取樣的無偏估計量(!^)和Hill的非常豐富種數的多樣性數!^的倒數來表示[4],其計算公式為:!^≈si=1!ni(ni-1)Ni(Ni-1)式中!^為無偏估計量;ni為樣地中第i個種的蓋度;Ni為樣地中所有植物的總蓋度,S為樣地中植物種的種數,也可稱為物種豐富度指數。在生態系統中人作為雜食動物,其活動對草地生態質量影響很大,在后面單獨討論。
1.2.2草地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可能是導致或影響草地生態質量變化的原因。同時,非生物成分也是草地生態質量變化的量度。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指有關草地生態系統的氣、水、土壤、氣候、地貌等環境因子。這與草地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中提出的草地自然環境要素相一致[5]。衡量草地生態質量所采用的相應指標為:平均年降水量、蒸發量和氣溫,月平均降水量、蒸發量和氣溫。土壤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含量,土壤結構、土壤生物種類和數量、土壤酶活性、土壤污染程度。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濃度、顆粒物濃度、與季節有關的空氣污染事件、氣象災害、輻射暴露等。河流的年徑流量、水質等[6]。
1.2.3草地生態系統功能: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是草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結構和功能相互適應、相互完善,使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內各組分通過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處于最優化的協調狀態,表現出高的生產力,能量和物質的輸出接近相等,能量和信息流動暢通無阻,使系統處于相對穩定、平衡狀態。草地生態功能在草地生態質量研究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和復雜,評價指標十分龐大且相互重疊[7]。因此,評價指標及其權重的確定就顯得十分困難,要建立一個系統、合理、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還需進一步研究。本文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生物生產:草地生態系統生物生產包括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初級生產的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初級生產是反映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其相應的衡量指標有:總生產量、凈生產量、生物量、現存量、生產力、總生產力、凈生產力[8]。在生態學上常用草地覆蓋度來反映初級生產。傳統的測定草地蓋度的方法是樣方法,即樣方內用插釬垂直插下所觸及植物和植物種的次數,求得所占百分比率可分為分蓋度和總蓋度:分蓋度(%)≈BL×100%總蓋度(%)≈∑BL×100%其中,B為草種在樣方中觸釬次數,L為樣方中插釬次數,∑B為樣方中各種草總觸釬次數[4]。在范圍比較的草地生態系統中,常常把樣方法和遙感技術結合起來計算生物生產[1]。次級生產實質上是動物性生產,其衡量指標為第二性生產力(secondryproduction),可概括表示為:Ps≈C-F-U-RPs為第二性生產量,C為消費量(在特定時間被一樣生物所采食的食物量),F為排泄物或糞便(沒有被吸進有機體身體的食物),U為分泌物(被吸收,但以后又從身體移出的物質,包括尿在內),R為呼吸量(用以維持生命的那部分能量)。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反映生態系統能量流中的凈化、循環和再生功能,根據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進行草地生態質量評價,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所在。由于各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評價及評價指標的確定存在差異。根據美國科學家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選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營養元素循環、美學等18種功能進行分析。維持系統平衡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和自組織力兩個方面,其相應的衡量指標為自然度、穩定性、完整性、恢復力、組織成熟度、能量耗散的有效性、進化或演替的有序性等[9,10]。#p#分頁標題#e#
1.2.4草地生態系統中的社會經濟因子: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草地生態系統在具有自然屬性的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草地生態質量評價著重于整體性評價,因此,在草地生態質量評價指標確定和選擇時,必須考慮社會經濟指標。選取的社會經濟指標必須滿足草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些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純收入等,同時還包括草地管理水平、草地生態工程建設等。
1.2.5草地生態系統中的人文因子:人具有生物和社會雙重屬性,在草地生態質量研究中把它作為特殊因子進行研究。人是高等動物,可以以文化為媒介達到對自然的適應,也可以借助科學技術的創造力有意無意地建設和破壞草地[11]。人文因子相應的評價指標有系統中人口數量及文化素質。草地生態質量評價指標是度量草地生態質量優劣的指標體系,由于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復雜、層次眾多,子系統之間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間的輸入和輸出,某些元素及某些子系統的改變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由優到劣或由劣到優的變化。要在眾多的指標中選擇那些最靈敏的、便于度量且內涵豐富的主導性指標作為評價指標比較困難。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方法、空間異質性理論、空間尺度理論、“壓力—狀態—反饋”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對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規律性的概括和總結,因此,以這些理論作為草地生態質量評價的基礎理論,有利于人們對于草地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認識和深化[9,10,12]。
1.3草地生態質量與草地環境質量長期以來,人們往往以“草地生態環境質量”一詞籠統地代替草地生態質量。實際上,草地生態質量與草地生態環境質量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它們在概念、研究范圍、衡量的標準和評價指標上存在很大差異。草地生態環境是指以草地植被為主體的,對草地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分布等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態環境要素的總和。這些要素主要包括氣候、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態景觀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家畜、政策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狀況等社會經濟要素[4]。其衡量的標準是:在某一具體環境內,環境總體或環境某些要素對人類或畜群的生產、生活的適宜程度。草地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往往是根據人類或畜群的要求而定的。這里的環境質量包括自然環境質量和社會環境質量兩個方面。因此,草地生態質量和草地生態環境質量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2草地生態質量與草地可持續利用
自然生態系統是相對穩定的、具備自我組織、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自我恢復的能力的生態系統。在人類的改造過程中,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的可持續性機制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而草地生態質量正是草地生態系統特性和這種變化的綜合反映。當草地生態質量處于良性發展時,草地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態,其抵御外界干擾能力和綜合生產力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增強,可持續性機制得以運行;相反,當草地生態質量處于不良發展時,草地生態系統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其抵御外界干擾能力和綜合生產力降低,系統的可持續性難以維持。FAO于1993年發表的《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大綱》中,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必須符合的五大原則即生產性、穩定性、保護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劉黎明、謝花林等從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涵義出發,對我國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制約因素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我國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基本框架和初步的分類結果[13]。從他們的研究可以理解草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維持與保護生態系統,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維持一個可持續的生物圈;草地生態質量是草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的核心,維持草地生態系統的平衡,提高草地生態質量,也就實現了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不同的草地生態質量,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各不相同,系統內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交流方向、交流途徑、交流量、交流比例以及交流速率等各具特色,對外界干預的緩沖機制、自我恢復能力、代謝功能特征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只有遵循草地生態系統的演替以及物質循環與能流過程等基本規律,確切地了解草地生態質量,才能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態區劃和生態規劃,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保證區域內和區域間、當代人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建立完善的草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提出草地持續利用的戰略和措施,最終實現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由此可見,草地生態質量研究是草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前提。
3草地生態質量、系統健康、可持續利用
生態系統健康就是其組份、結構和功能三者的完整存在和正常運轉。評價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可以從活力(vigor)、組織結構(organization)和恢復力(resiliense)等3個主要特征來定義[14]?;盍Ρ硎旧鷳B系統功能,可根據新陳代謝或初級生產力等來測量;組織結構根據系統組份間相互作用的多樣性及數量來評價;恢復力也稱抵抗能力,根據系統在脅迫出現時維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能力來評價,當系統變化超過它的恢復力時,系統立即“跳躍”到另一個狀態[15]。草地生態質量是草地生態系統的本質屬性,是草地生態健康和草地持續利用的物質前提,草地生態質量的好壞決定草地生態系統是否健康、草地是否持續利用。草地生態健康是草地生態質量狀況的反映,只有健康的生態系統,生態質量才是好的,其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否則系統會患“危機綜合癥”,也就無從談可持續利用??沙掷m利用作為新理論在人地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它始終與人類活動聯系在一起。人類活動中的不經意和粗心以及無所顧忌所造成的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力已大大超過了其自我調節的能力,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這一狀況的出現不僅嚴重影響到草地生態質量,同時也嚴重影響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草地可持續利用是以草地生態質量和生態健康為基礎和前提,但其又反作用于草地生態質量和生態健康。只有生態質量好、服務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才是健康的生態系統,而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才是穩定的、可持續的,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關鍵詞:國際貿易 環境成本 外部成本內部化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54-02
從經濟的層面來說,國際貿易對環境既有積極促進作用也有消極負面影響。國際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環境質量下降的根源之一,如何在保障環境質量的同時促進國際自由貿易的發展是新經濟形勢下一個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必須面對、挑戰和解決的重大課題。環境的外部性往往導致市場的失靈,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對這一點有所忽視,這便使得市場不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生產和消費、商品與服務中的環境成本,商品價格扭曲,產業結構和國際貿易結構趨于不協調、不合理,許多環境問題也隨之產生,進而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受到阻礙。
對于我國而言,要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面對并解決長期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協調關系,提高經濟效益和產品環保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解決國際貿易中環境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將環境成本內部化為生產企業的環境財務成本,既可以避免和消除環境外部化及其負面影響,又能夠促進自由貿易在同等技術、經濟發展水平的貿易伙伴之間順利進行。
然而,理論與實踐總是有一定差距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影響力截然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環境要素的定價不同、對環境標準的規定也不一致,這就使得國際貿易中環境成本內部化在具體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本文目的在于為解決環境和國際貿易之間的不均衡問題而系統地闡述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理論基礎、探討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意義及其實施途徑。
一、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有關概念及其經濟學理論依據
1.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有關概念
環境要素稟賦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可更新、可替代程度以及自然環境對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環境的吸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排污經濟實體的排放量在環境的稀釋吸收范圍內,則不產生外部成本;但當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時,環境吸收污染物的能力下降,且環境的吸收能力屬稀缺資源,故排污經濟實體需要為排污支付費用。由于環境要素稟賦的評估較難實現量化,產權模糊,較環境成本而言可操作性差,故而有必要用環境成本概念替代環境要素稟賦。
環境成本包括正常利用環境資源所需支付的成本和由于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所需支付的成本兩個組成部分。前者的大小收到該地域環境要素稟賦的影響,環境要素充足豐裕,環境要素成本低,反之則高;后者即生產的外部成本受到當地環境質量標準嚴格程度的影響,環境質量標準高,生產者環保意識強、治理投入多,外部成本高,反之則低。環境成本分別受到環境要素稟賦和環境質量標準兩方面的制約。
環境成本的內部化指的是⑸唐飛產過程中正常的資源消耗值和環境破壞風險值共同納入生產成本、計入商品價格之中,從而消除自然資源的外部性、體現其價值和稀缺性,從而改變由于市場價格扭曲而致的消極外部經濟效益現狀。環境成本內部化概念著重強調環境和資源的回饋性、有用性和價值性,使用和破壞都是需要付出代價、支付費用的,其價值大小取決于資源稀缺程度、生產全過程中資源環境破壞風險程度的大小。環境成本的內部化把環境成本同其他生產成本一同納入商品生產價值計量,可以更加準確、科學、合理地體現商品價值。
2.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經濟學依據
(1)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和稀缺性
經濟學家認為公共物品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即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不可分割性。環境資源的利用不能排除他人參與共享,效用為多人所擴展應用產生成本為零,且環境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故可被認為是公共物品。由于其公共物品性質,生產者使用環境資源創造經濟效益時支付成本很低甚至為零,資源的價格調節功能喪失,其作為公共物品被過度消耗。此外,由于環境對污染物具有吸收能力,往往起初可以容納、稀釋、吸收污染物而被人們忽視其重要性。
環境資源的稀缺性主要受到時間、地域的影響,它指的是在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域資源的有限性。資源稀缺問題本身具有相對差異性、多變性、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特點。自然資源的稀缺并不是資源的完全消耗或者絕對不可再生,其相對性和絕對性取決于生產消耗量與資源存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若生產消耗量未達存儲量極限,環境質量基本不受影響,邊際成本和生產效益也不會受到影響,那么資源的稀缺就是相對的;反之,資源稀缺是絕對的。在我國,在自然資源有限和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雙重制約下,環境資源日益顯現絕對稀缺的態勢,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難以取得平衡關系。長期粗放式發展方式會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競爭優勢。而環境成本內部化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不被破壞或降低破壞程度,從而緩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2)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清晰性
產權包括私有產權、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三種,具有可交易性、有限性、可分性和排他性等性質,是集使用、決策、收益、轉讓等權利于一身的權利。由于資源環境的公共物品性的特殊屬性,它屬于公共產權范疇之內。產權通過有價值的商品交易體現,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產權的排他性使得交易責權清晰明確。然而資源環境的公共性使其失去排他性,生產過程中的責權分配不能清晰界定。資源環境產權的模糊不清不能對人們過度消耗資源的行為起到制約作用,進而也就加劇了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
二、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對于國家來說,環境成本內部化有利于改善生產工藝、優化商品結構。前文提到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廉價的勞動力、環境的恣意破壞和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式。該模式勢必會導致競爭力的削弱甚至喪失,更嚴重的是會使得資源環境耗盡枯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環境成本內部化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降低企業生產效益,但著眼于未來,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推動作用下,企業生產加工工藝趨于環?;?,工藝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優勢,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和改善,更加符合國際環保標準準入機制的要求,增強國產商品的核心競爭能力。
對于企業來說,環境成本內部化為技術革新提供了機遇。當今國際消費需求呈現出加速向環境友好型產品轉變的趨勢,國內企業必須通過技術革新,使生產過程資源利用最優化,才能生產出品質優良、價格合理的產品,促進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實現生產者、消費者、社會和資源環境多方共贏。
2.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
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實現需要靠環保技術革新、設備更新等一系列舉措,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如果為了達到國際環境標準,生產成本和商品價格必然會有大幅增加,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喪失,影響企業銷售和收益甚至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秩序。此外,環境標準對出口國產品生產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產品的市場準入,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出口貿易。
三、環境成本內部化在國際貿易中的實現途徑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都會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風險,即出現所謂的“外部不經濟”現象,其影響因素主要有環保觀念不強、環境資源產權不明、環境資源價格不合理等。為實現國際貿易中環境成本的內部化,需要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實行并堅持“污染者付費”方法
所謂的“污染者付費”即要求所有排污生產企業必須為其所排放污染物支付費用。具體來說,由于環境資源的非排他性和公共物品性,容易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逃避責任,排污者付費則使環境資源有償化,通過稅收等舉措,向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征收環境保o稅,旨在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自然資源、籌集資金投入環保事業。
2.明確環境資源產權分配
無歸屬和零價格的產權制度對日益稀缺緊張的資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明確界定資源環境產權,實現資源環境的商品化和市場化,通過市場的供求關系調節資源環境的價格,既能有效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又能開創技術設備革新的新格局,長期堅持還能提高收益,逐步降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生產成本,實現資源有效合理利用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制定合理的環境資源價格
通過前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環境資源的價格可以反映其稀缺程度。環境資源由于其特殊性,并不能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化,此時,應當充分發揮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政府宏觀調控參與環境資源價格制定,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排污標準體系的相關規定,制定合理科學的維護和損害賠償價格標準,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生產成本,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成本內部化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環境資源稀缺性和公共物品性等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必須作為生產內部化成本才能有效降低資源浪費、減少環境污染。環境成本內部化對解決國際貿易和環境資源之間不平衡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界定、合理制定環境資源價格等措施是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有效方法。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提升產品環保品質和質量競爭優勢,增強企業在國際間貿易中的競爭能力,同時實現社會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778153);西北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基金項目(2009gjy03)
作者簡介:劉煜(1968-),女,西北工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綠色、生態及可持續建筑研究,(e-mail)liuyu@nwpu.edu.cn。
摘要:在當今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在建筑學專業教育教學中,有效啟發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設計策略和措施,成為引發更多關注的研究課題。文章通過傳統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設計特征的比較分析,結合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的實踐經驗,從“觀念”和“方法”教育的角度,對綠色建筑設計課中與“能源”和“環境”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對相關建筑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學;綠色建筑;能源;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13704隨著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包括建筑學專業在內)眾多專業領域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研究顯示,建筑的生產和運行能耗占各國總能耗的30%~45%,其排放的污染物占各類污染物總量的10%~20%,因此,建筑對全球的能源與環境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興起的“綠色建筑”,是建筑領域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方向。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對“綠色建筑”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已經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在高等建筑教育領域,如何將“能源”與“環境”問題與 “建筑設計”有機結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傳統建筑與綠色建筑設計的比較
(一)設計內容的比較
傳統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涉及建筑的尺度、色彩、質感、流線等方面,同時也兼顧與建筑使用者相關的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其所關注的重點,主要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例如:中國在20世紀50~60年代曾提出“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其中前兩項原則與“功能”直接相關,后一項原則與“形式”直接相關。西方社會在現代建筑發展早期,也出現過“形式追隨功能”等主要圍繞“功能”與“形式”特征,影響深遠的設計理念。
與傳統建筑相比,當代綠色建筑設計更加強調對“能源”和“環境”因素的關注,并且提出“設計結合自然”等更加關注自然環境的新的設計理念及表達[1]。根據中國2006年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 ,所有綠色建筑必須考慮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等方面內容。比較而言,在傳統建筑設計中,是否考慮上述內容,以及考慮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建筑師的個人認識、意識和偏好。
(二) 設計過程的比較
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一般由建筑師主導。其主要流程包括方案策劃階段、方案設計階段、施工圖初步設計階段、擴大初步設計階段和詳細設計階段。設計過程基本上可以描述為單一方向的工作流程。在這個流程中,雖然項目立項之初就會組建由建筑、結構、水暖、概預算等多專業人員構成的設計團隊,但只有建筑師的工作自始至終貫穿項目設計全過程,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大多直到施工圖階段才會真正加入設計團隊,展開具體設計工作。同時,在線性工作流程下,各專業領域人員加入設計團隊開展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深度都基本固定并可預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劉煜,等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能源與環境教育探討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與傳統建筑設計的相同之處,主要在于通常都是由建筑師主導設計過程。其不同之處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首先,在設計團隊中,除了建筑、結構、水暖電、概預算等專業人員之外,一般還需要能源工程師、環境工程師、生態咨詢師等更多特殊專業領域專家加入設計咨詢團隊;第二,綠色建筑設計過程并非單一方向的線性流程,而是螺旋式推進的非線性流程。它是基于多專業參與的多因素復雜決策過程,相比傳統建筑設計需要更多的檢查、評價和決策支持;第三,從綠色建筑設計的最初階段開始,就需要多專業領域人員的密切配合。隨著方案的進展,在不同設計階段可能需要咨詢不同領域的專家,而所需咨詢的專業領域,以及不同專業加入設計討論的時機,可能隨著方案性質的不同和具體進展情況隨時發生變化,并無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可以參考,有時很難預期。
二、基于綠色建筑設計特征的課程教育
>
既然綠色建筑設計具有顯著不同于傳統建筑設計的內容和過程,在針對綠色建筑的教育和教學中,必然需要探討新的、更加適應這些特征的理念和方法。鑒于綠色建筑關注的重點內容在于“能源”和“環境”問題,下文從觀念和方法的角度,分別探討如何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程中開展能源與環境教育。
(一)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能源教育
1.關于“能源”的觀念教育
要做出好的設計,首先必須具備好的設計觀念。關于綠色建筑,目前在社會上存在不少錯誤的觀念。例如:節能建筑就是采用了太陽能、地源熱泵等新能源技術的建筑,綠色技術多的建筑就是好的綠色建筑等。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而言,“能源”領域的相關概念,在其主干專業課程(建筑設計)中很少接觸。學生平時從網絡、報紙、期刊等不同渠道接觸到大量與節能相關的概念和信息,對這些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也有可能形成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念。
根據筆者多年主講綠色建筑設計課程所積累的教學經驗,在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中開展與“能源”相關的教育時,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以下3個方面理清基本觀念。
(1)建筑能耗的基本構成。建筑能耗的基本構成包括“運行能耗”(operation energy)和“隱含能耗”(embodied energy)2個部分[3]?!半[含能耗”也稱“含能”,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需特別探討的是 “隱含能耗”的概念。將學生的視野,從建筑建成后的“運行能耗”,擴展到其建成之前各種建筑材料和部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和安裝使用過程中的能耗以及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其從節能環保角度,具備選擇建筑材料的“獨到”眼光。 (2)建筑節能的基本途徑。建筑節能有“設計節能”和“技術節能”兩大基本途徑。在綠色建筑設計教學中,首先,需要強調“設計節能”的重要價值和巨大潛力,并將其視為建筑節能的首選途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設計途徑和方法,探索實現建筑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和自然調節室內溫濕度等目標,進而達到經濟節能的目的。其次,需要使學生明確,節能技術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只有適用的才是最好的。此外,鼓勵學生在探索設計節能途徑的同時,從集成設計的角度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進行探索。
(3)建筑節能的全生命周期經濟分析。經濟性無論何時都是決定建筑設計及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這對于傳統建筑和當代綠色建筑同樣適用。
在綠色建筑設計課中,有必要使學生明確,雖然節能設計及節能技術都有可能增加建筑的初次投資費用(造價),但同時也會減少建筑的運行和維持費用,因此,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總體費用往往更低。也只有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和合理性。
2.關于“能源”的方法教育
“節能”是綠色建筑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傳統建筑學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除了建筑物理課程的熱工章節內容以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接觸到的建筑節能理論和設計計算都非常有限。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建筑節能設計方法的教育,至少可從以下3方面進行引導、加強和拓展。
(1)基于基本原理的邏輯分析方法?!斑壿嫹治觥笔侨魏慰茖W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以“形象思維”培養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建筑學教學中,其重要性往往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教學實踐證明,綠色建筑課程教育中,在具備建筑熱工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和“邏輯”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討設計節能的各種可能性,相比課堂講授而言,可以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在設計節能領域深入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設計成果往往也具有更多的新意。
(2)建筑能耗的模擬方法。與傳統建筑設計不同,當代綠色建筑設計中,可以借助軟件分析和能耗模擬,對設計方案的能耗表現進行定量評價。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能耗模擬軟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并鼓勵其探索和初步掌握簡單建筑能耗模擬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建筑能耗的實驗方法。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往往借助工作模型,推敲和完善建筑的造型及功能;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師應用“造型軟件”進行造型和空間分析;在當代綠色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通過“模擬軟件”,對建筑能耗進行模擬和分析。然而,現有能耗模擬軟件大多是針
對工程專業開發的,對于大多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掌握模擬軟件的原理和背景,并熟練應用其進行能耗模擬分析的難度比較大。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建筑學專業學生,完全可以基于對熱工原理的基本理解,通過工作模型的制作,結合簡單的實驗方法,實現對節能設計效果的初步比較和分析。例如:利用電吹風、蠟燭、鋸末、碎紙屑等工具完成的簡單吹風實驗,就可以在模型中初步驗證和比較不同設計方案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的實際效果;使用手電筒、紙板、布簾等工具完成的簡單照明實驗,也可以初步驗證和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等。實驗與軟件模擬的結果,可以互相驗證其有效性,并共同為設計方案的改進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環境教育
1.關于“環境”的觀念教育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看,綠色建筑設計與環境相關的內容,主要為建筑設計與“環境負擔”的關系,以及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需要引導學生在這2方面建立正確的觀念。
(1)建筑設計與環境負擔的關系。傳統建筑設計一般不涉及“環境負擔”的概念,但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議題。在綠色建筑教育中,必須使學生建立并明確“建筑有可能對自然環境造成負擔或危害”的觀念,并引導其分析建筑在建造、運行和拆除的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負擔或危害的各種潛在途徑,以及避免和減少環境負擔或危害的各種設計策略和技術方法。
(2)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傳統建筑設計與當代綠色建筑設計都涉及“環境質量“的概念。前者主要從定性角度,分析建筑設計與室內外空間的功能利用、流線組織、視覺表現等環境質量的關系;而后者則從定量角度,強調建筑設計與室內外“空氣質量”“熱舒適度”等物質環境質量的相互關系,包括建筑設計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大范圍環境質量的相互關系。
可以說,建立從宏觀(全球環境)到微觀(建筑內環境)綜合全面的環境觀念,并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正確理解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是當代綠色建筑設計課程中環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2.關于“環境”的方法教育
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環境”質量是與“節能”同等重要的問題。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提高環境質量的方法教育,主要涉及以下3個方面。
(1)環境分析方法。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更加強調設計初期的多學科環境分析,包括從場地環境的氣候、地形、地貌、動植物群落、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角度,分析其與建筑設計的相互關系,包括潛在的相互影響和利用的可能性等。對不同環境的分析,既可以采用基于邏輯推理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相關學科領域的特殊方法。在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應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鼓勵、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并探索多種不同的環境分析方法。
(2)環境模擬方法。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常常需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建筑設計方案的熱環境、光環境、風環境等進行模擬。和能耗模擬一樣,環境模擬已成為常見的設計輔助方法,因此,在綠色建筑教學中,同樣有必要引導學生掌握常見環境模擬軟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模擬結果的比較和分析方法。 (3)環境評價方法。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外已經建立一批綠色建筑的環境評價體系或工具。其中包括breeam(英國)[4]、leed(美國)[5]、casbee(日本)[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國)[2],以及被稱為第二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dgnb(德國)[7]。這些體系或工具中的評價指標、標準和權重,對了解“綠色建筑”概念、內涵以及環境與能源問題重要性等國際建筑界的共識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有必要向學生介紹現有國內外主要環境性能評價體系,引導其在設計中正確理解并科學參考和應用這些評價體系或工具。
三、結語
“能源”與“環境”是綠色建筑設計中需要面對的兩大主題。文章結合筆者多年相關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從觀念和方法的角度,對綠色建筑設計課中“能源”和“環境”主題下需要特別關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多學科教學的授課水平、多學科教學團隊組建能力,以及多學科教學團隊管理機
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綠色建筑教育所倡導的多學科集成化設計模式,在具體操作中面臨諸多困難。如何突破限制,使綠色建筑在“能源”與“環境”等多學科領域的教育主題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還需要在今后的綠色建筑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作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 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6.
[2] 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 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006.
[3] 方仲賢,劉煜. 淺論建筑能耗構成之建筑含能[j]. 新建筑, 2012(4): 57-60.
[4] r baldwin,a yates,n howard,s rao, eds. breeam 98 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s[s]. 1998,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ltd. by permission of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ltd., uk.
[5]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s]. 2001.
[6]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be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asbee)[s]. 2002, 2004 edition, 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
[7] 盧求. 德國dgnb——世界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體系[j]. 2010(1): 105-107.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
liu yu, li jing, liu jinghua
(school of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nowa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spire students to develop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a research task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 design, we discussed some concrete issues in views of bo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s and related to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