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7: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經濟與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廣西十三五規劃;規劃數據;規劃移動應用
一、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公眾意識不斷提高,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傳統規劃業務辦理、數據存儲與展示的弊端逐步顯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規劃展示的內容不夠豐富以往的規劃更多的都是展示已成稿的規劃全文,很少有對規劃進行解讀后再展示,其他的規劃內容如規劃的項目、數據都少有涉及;而且展示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文字或者是圖片,沒有更多新穎的展現方式去吸引讀者去了解。2、規劃展示的渠道比較單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興起,使用手機進行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移動互聯網的使用人數都超過了傳統互聯網,所以僅在電腦上展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已經不能滿足更多社會用戶的需求。3、民眾不能有效的進行參與互動政府做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后不能僅停留在宣傳的層面上,還需要讓社會各界給出他們的意見,讓社會各界人士可以對規劃的實施進行監督,這是目前各類規劃展示系統所沒能做到的。4、不能有效的輔助決策目前大部分的規劃展示類系統都是在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文本或統計圖表調整后進行展示,展示的信息是五年規劃實施完成后的成果,這就導致了一項規劃只有到了實施完成后才能知道規劃的效果如何,沒有能夠及時的對方向進行微調,從宏觀上減低了規劃的可控性。
二、建設內容
規劃立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內容繁復、形式多樣、關聯復雜,對于展示和應用不能起到很好的幫助,所以首先要解決的是對規劃的梳理。所謂立標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規劃展示和應用的標準,方便以后的繼承和發揚。數據保障:根據已經確定的規劃數據體系,由廣西各級發改部門整合自身的資源,整理歸納現有規劃數據,同時按規劃綱要數據標準對規劃文本進行數據轉換,形成有效的規劃綱要數據,為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管理系統提供數據支持。統籌管理:由自治區發改委統籌各區縣發改部門的數據采集、轉換工作,統一調配資源,保證各項數據采集的順利進行;通過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管理系統對各類規劃數據進行統一的管理,提高數據管理的效率。動態管理數據:由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管理后臺對數據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其中,通過接口管理可以有效管理各類接入的接口,并為接入系統配置不同的調用權限;通過數據源管理可以顯示各系統采集得到的數據,方便對數據的管理與調用。
三、總體架構
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管理系統建設采用多層技術架構,分為表現層、應用層、數據資源層、數據支撐層、基礎設施層、標準與規范體系、安全保障與運維體系。1.表現層,針對用戶而定,將用戶分為社會公眾和規劃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可以利用PC、移動設備或微信查看規劃信息;規劃管理人員可以通過PC對規劃信息進行管理與。2.應用支撐層,主要針對功能進行分類,按照功能的使用場景,分為規劃移動應用子系統、規劃數據展示子系統、規劃數據庫子系統。規劃移動應用子系統用于管理移動端應用,并在移動端應用上展示規劃信息。規劃數據展示子系統用于規劃信息的與PC上的展示。規劃數據庫子系統用于規劃管理人員進行規劃信息的采集與管理。3.數據資源層,主要針對數據庫的應用,按照數據類型的分類,將數據庫分為規劃數據庫、運行管理數據庫、項目數據庫、資訊數據庫。
四、總體業務流程
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的業務主要包括數據的整理、采集、轉換、、管理和統計分析。第一步,規劃數據采集。由各級發改部門收集規劃數據,如規劃文本、規劃視頻、規劃圖片、規劃解讀等數據,收集完成后按照自治區規定的規劃數據標準體系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標準的規劃數據后上報到區級發改委部門。第二步,規劃數據管理。數據采集完畢后集中進行錄入,整理并豐富數據庫的數據,同時對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數據進行轉換和優化。第三步,規劃數據展示。從規劃數據庫中抽調數據,按照規劃模板的樣式進行微調,到各終端上,終端包括PC客戶端、移動端應用和微信端。
五、功能架構
1.規劃數據展示子系統利用地理信息、數據、圖像、視頻、動畫、全景、虛擬現實技術和互聯展示技術,以科學、直觀的表現手法,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三五”規劃及規劃歷史過程進行展示管理。2.規劃數據庫子系統對規劃相關數據內容進行規劃、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及共享,實現規劃表現形式由文本向數字化轉變,按照以規劃信息為主體,關聯地理信息、項目信息、圖文視頻信息的思路,完成規劃大數據庫的建立。實現規劃信息展示和規劃數據庫管理的移動化應用,以富媒體的展現方式向社會公眾展示“十三五”規劃體系的內容信息。主要展示渠道包括:公眾服務移動端應用、公眾服務微信端。后臺主要管理功能包括:微信關注管理、數據分享管理、數據訂閱管理、交流互動管理、移動應用終端管理、系統管理。
六、建設要點
1、規劃數據體系業務梳理廣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內容復雜,從它引申出來的各項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市縣規劃更是數量繁多,同時規劃還涉及到其他專家的意見和解讀內容、各種工程項目,這些都是規劃展示過程中需要進行梳理的重點,梳理出來后才能作為標準用于規劃的展示與應用。2、規劃展示移動化歷來的規劃都是以PC端的應用為主,很少有移動應用上的突破,本次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展示應用管理系統就采用了移動應用和微信端作為移動化的突破口。建設過程中,針對規劃內容如何在移動設備上能夠完美展現,設計人員采用了當前主流的移動系統框架進行開發,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移動應用的兼容性進行差異性的調整。3、規劃數據個性化定制為了讓各地市的規劃數據能夠更好的被社會各界接收,系統將采集到的規劃數據進行整理后,專門對其進行了一輪個性化定制,主要包括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各章節內容進行單獨的解讀和包裝,讓數據更為精煉,同時專門對展示效果進行調整,使其更符合內容主旨。同時還對廣西14個地市進行了專業的地圖數據制作,讓規劃展示能夠落到地圖上,增加展示的感染力。
七、運行方式
各自整理,分別采集。由廣西各地市發改委部門各自收集本地市的規劃展示數據,并根據自治區規定的規劃數據標準體系進行數據轉換,形成各地市完整的規劃數據,最后提交區級發改委部門。集中錄入,統一管理。區級發改委部門負責收集各地市上報的規劃數據,通過接口獲取更多的規劃項目數據,連同區級的規劃數據一起錄入到系統中,并安排專人按制度對這些數據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維護。專人,多端展示。在獲取完數據后,由區級發改委部門抽取相應的數據進行,人員要熟悉業務,了解系統,過程中要保證數據展示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必要時能對數據進行適當的優化和美化,展示的內容將同步顯示在PC端、移動應用和微信上,實現多端展示的目標。
八、結束語
“國民經濟學”這一學科在國內外有著不同的學科淵源。在國外學術界,國民經濟學與經濟學區別不大,目前研究的主要對象都是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英美等國家習慣將其稱為“經濟學”,德國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則將其稱為“國民經濟學”。亞當·斯密1776年的《國富論》可以看作國民經濟學的先驅之作,現有中譯本文獻中可以查到的直接以國民經濟學為名的西方經濟學專著主要是非英美學者(特別是德國學者)所著,如1915年翻譯出版的日本學者津村秀松所著《國民經濟學原理》、1914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傅克斯所著《國民經濟學》、1938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狄爾所著《國民經濟學原理》等。在國內,國民經濟學學科發端于國民經濟計劃學,該學科最早由中國人民大學創辦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前,“國民經濟學”是經濟學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是一門關于國家經濟是怎樣運行和應當如何管理的學科,從宏觀、戰略的角度來研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并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進行預測與規劃。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學科建設的快速推進,國民經濟學的新理論、新體系不斷涌現??紤]到“保留并發展國民經濟學可能是中國經濟學的特色”“國民經濟學也許是中國經濟學(體系)發展的一個特色點、突破點、制高點”,我們有必要停下來思考國民經濟學的學科建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中國國民經濟學學科未來應該如何發展。誠如林木西所言,“國民經濟系統是一個多部門、多地區、多環節、多層次相互交織,諸多子系統相互交錯,多目標、開放性、動態化的巨系統”。面對這樣一個龐雜的大系統,在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由于不同學者的學術旨趣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衍生出一系列的學科建設困境和難題,亟須加以突破或化解。
縱覽現有文獻,可發現不少學者已經注意到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面臨的尷尬或困境,并初步提出了一些解決之道??纱笾聦F有文獻分為如下兩類:(1)關于國民經濟學學科面臨的尷尬或困境。劉瑞指出,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面臨“國內外學科性質不同”“國內學科分工不明確”“國內學科專業同行不同語”等三大尷尬局面。顧海兵、齊心認為,國內學界對“國民經濟學”的理解要么過窄、要么過寬,需要進行必要的折中處理。王廷惠認為,國民經濟學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研究對象分歧、學科體系不一、學科特色不足、學科邊界模糊等一系列問題。(2)關于完善國民經濟學學科的建議。和云建議,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處理好“規范性與特色性”“本土化與主流化”“國民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等三對關系。林木西認為,國民經濟學的學科淵源與其從國外尋找不如從自身挖掘,其學科邊界、研究對象與其同其他學科去比較、界定,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創新?;T濤則建議,一方面要處理好國民經濟學與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在研究的核心內容上,要著重強調國民經濟學的宏觀特性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
縱覽現有文獻,可發現它們還存在如下不足:第一,現有文獻所提煉的國民經濟學學科所存在的問題尚缺乏哲學方法論層面的反思,從而影響了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把握;第二,現有文獻所提出的化解之道仍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嫌,缺乏優化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的系統解決方案。為此,本文選擇以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Lakatos)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基本工具,對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面臨的“四大困境”展開具體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完善國民經濟學學科的路徑選擇。
二、學科建設面臨的“四大困境”
1.困境之一:理論內核缺乏
按照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可將一門理論的研究綱領分為“硬核”和“輔助假說”,“輔助假說”圍繞“硬核”形成了一層層外圍保護帶,“正是這一輔助假說保護帶,必須在檢驗中首當其沖,調整、再調整、甚至全部被替換,以保衛因而硬化了的內核”。簡言之,研究綱領的硬核或內核即“一組關于該學科在研究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規則”,擁有堅硬的內核是一門理論具有生命力的標志之一。一般認為,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可對一門理論進行細致的結構分析,進而可包容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和庫恩的“范式”概念。國民經濟學內核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關鍵問題。不可否認,國民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內容較為多元化,與較多的經濟學分支乃至社會科學分支有著豐富的理論“接口”,這是其學科外延較廣的體現之一。舉例來說,在與國民經濟學并列的應用經濟學學科中,產業經濟學擁有“產業組織理論”這一內核,國際貿易學擁有“比較優勢理論”這一內核,絕大多數經濟學分支學科都有各自明確的理論內核。然而,國民經濟學學科發展至今,仍然缺乏一以貫之的理論內核和貫穿研究體系的那根“紅線”。正因缺乏明確的理論內核,且存在較為寬泛的研究體系,容易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國民經濟學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進而言之,在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捍衛和堅持什么、調整和改變什么,往往就成為不清不楚的問題了,從而必然會影響學科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一句話,理論內核不明確嚴重地影響了國民經濟學“研究綱領”的活力和生命力。而當一門學科缺乏自身明確的理論內核時,便存在著被其他學科同化的可能。
2.困境之二:外圍保護帶龐雜
一門學科的外圍保護帶是將研究綱領的內核運用于現實世界所得到的種種具體的假說。在發展一門學科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現實數據或案例不斷地對外圍保護帶進行證偽,通過不斷地“去偽存真”,保留暫時沒有被證偽的假說,進而形成圍繞理論內核的一層層“保護帶”。國民經濟學的發展也不例外。然而,迄今為止,國民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外圍保護帶仍然較為龐雜,甚至難以找到其系統而明確的理論假說。在廈門大學錢伯海教授歷經多年構造的國民經濟學學科體系中,財稅機制與調節、貨幣信貸與金融調節、對外經濟及其調節、國民經濟總體模式及發展戰略等內容始終存在,但逐步增加了對總需求、總供給、總供求平衡等相關內容的論述,進而將國民經濟學轉化為國民經濟管理學。顧海兵、齊心認為,國民經濟學包括國民經濟方法論、國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信息論、國民經濟預測學、國民經濟政策論、國民經濟地理學、國民經濟模型論、國民經濟生態學、國民經濟軍事學、國民經濟人口學、國民經濟法學、國民經濟戰略與規劃論、國民經濟社會學、比較國民經濟學等。劉瑞指出,國民經濟學的核心命題應該包括兩大板塊和三個層次,兩大板塊分別是“國民經濟運行”和“國民經濟管理”,“國民經濟運行命題”包括“經濟總量命題”(經濟增長與發展、經濟總供給、經濟總需求)、“經濟結構命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企業結構)、“經濟平衡命題”(經濟總供求平衡、經濟內外部平衡);“國民經濟管理命題”包括“政府經濟職能命題”(市場失靈、政府干預必要性、政府經濟管理制度)、“宏觀調控命題”(宏觀調控目標與手段、宏觀調控機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命題”(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命題”(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發展政策、經濟規制政策)。(注:括號內的表述為第三層次)。林木西則認為,國民經濟學的研究體系主要包括:國民經濟系統(系統總體、系統結構、系統環境)、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分析、需求動力、供給推力、周期波動)和國民經濟管理(管理目標、發展戰略與規劃、監測預警與綜合評價、宏觀調控、微觀規制)。王廷惠指出,中國的國民經濟學應該重點強調國家戰略利益導向、國情與本土化語境,關注可持續發展。目前國民經濟學的學科發展尚缺乏公認的外圍保護帶,學者們也缺乏對上述體系或框架的證偽或證實,使得在全國性的國民經濟學方面的學術論壇或學術會議中,缺乏統一的交流語境和學術背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研究者“自說自話”的局面。這加劇了國民經濟學成為經濟學科中的“大雜燴”,必然影響國民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和繁榮。
3.困境之三:學科邊界不清
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科發展的交叉局面或許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并且跨學科發展是當代科學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科分工、學科邊界不清晰,會嚴重地制約和影響知識積累的進程和效率。即便是跨學科融合發展,也應該是在學科高度分工、知識高度分立的背景下,當各學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二次融合”??v覽國內各國民經濟學學位點以及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所涵蓋的研究方向可發現,國民經濟學尚不能很好地體現出與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等學科的區別。當前國內的國民經濟學學科發展還沒有為“二次融合”做好準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民經濟學不僅在研究內容上與上述諸多應用經濟學學科的邊界不清晰,而且與部分理論經濟學學科的區別還沒有被厘清,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與西方國民經濟學存在含義上的混淆。根據德國學者羅雪爾的看法,西方學者(尤其是19世紀以前)所言的“國民經濟學”主要不是指國民經濟學學科,而是指國家角度的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異體,甚至是政治學的一個部分。目前,德國的經濟學分為國民經濟學和企業經濟學,美國經濟學會對經濟學的1—3級分類中尚不存在國民經濟學學科,但美國經濟學會的分類與國民經濟學相關的有E類、H類、O類、P類。而在中國,國民經濟學是綜合運用各種經濟學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若干具體問題的經濟學科。顯然,中國的國民經濟學是一門根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本土化經濟學科,在中國發展國民經濟學學科,并非要傳承與復興德系國民經濟學。也就是說,中國的國民經濟學與德系國民經濟學是不一樣的“國民經濟學”,不能因為名稱相同而將它們混為一談。
二是與政治經濟學的關系不甚明確。有著名學者曾指出,國民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一回事,甚至引用馬克思的話來加以證明。不可否認,政治經濟學是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然而,中國的國民經濟學是從國民經濟計劃學轉化而來,肯定需要運用包括政治經濟學(德系國民經濟學)在內的各經濟學流派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同時在不少內容中還要吸收哲學、系統論、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一切人類文明成果所提供的知識養分,這決定了不宜簡單地將中國的國民經濟學等同于政治經濟學。按照目前中國經濟學科體系的劃分方法,國民經濟學屬于經濟學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面設置的二級學科,而政治經濟學則是“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下面設置的二級學科,在這里的“國民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顯然不是一回事。
三是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還不明朗。國內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在國民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畫等號。不可否認,國民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之一就是宏觀經濟學,甚至國民經濟學只有緊密結合宏觀經濟學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但國民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至少還存在著如下三大區別:(1)分析層次有差別。國民經濟學可同時涵蓋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的分析(雖然側重于宏觀領域),其分析廣度要超過宏觀經濟學。(2)研究主題有差異。國民經濟學重點分析經濟制度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問題,不同于宏觀經濟學高度關注的經濟總量及其決定問題。(3)知識構成有區別。國民經濟學大量吸收了哲學、系統論、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養分,而宏觀經濟學在吸收人類文明成果方面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廣度。與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視野和研究對象不同,國民經濟學既分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社會再生產問題,也非常重視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既分析經濟發展中的產業關聯問題,也格外重視不同區域的平衡發展問題。
4.困境之四:研究對象不明
關于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當前中國學術界還同時存在著寬派、窄派和中間派三種觀點。寬派以錢伯海等為代表,認為國民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整體,把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既研究生產力,又研究生產關系,既研究國民經濟運行質的規定性,又研究其量的規定性,還研究國家管理等上層建筑,以及社會產品生產、分配、流通和使用的全過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窄派以李華、劉瑞等為代表,認為國民經濟學就是國民經濟管理學,是指廣泛運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研究宏觀經濟運行規律及其管理機制的綜合管理學科,主要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科學的決策、規劃、調控和組織,如何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中間派以顧海兵、齊心為代表,認為國民經濟學應從屬于應用(宏觀)經濟學、實證(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與行政管理學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宏觀實證經濟學。從上述梳理可看出,迄今為止,“國民經濟學究竟研究什么”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當然,這與前述該學科尚沒有明確的理論內核和公認的外圍保護帶存在一定的關系。如果將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明確下來,并將其外圍保護帶梳理清楚,那么,確立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將不再成為一道難題。
三、進一步完善學科的路徑選擇
1.以宏觀經濟學的“三化”(應用化、戰略化、政策化)為基礎,提煉理論內核
迄今為止,提煉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仍然是一項重要且亟須完成的工作。有學者認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國家的宏觀調控,計劃、財政、金融等三種政策手段構成了宏觀調控的三種主要手段,國民經濟學應該比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更為宏觀。也有學者認為,市場與計劃的關系理論構成了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作為從國家層面入手展開研究的經濟學學科,其理論內核不能是具體的政策手段,因為具體的政策手段只是實現國民經濟運行目標的途徑,其本身并不能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類似地,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也不宜是簡單的市場與計劃的關系理論,因為這一理論尚不足以有效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等更為宏觀的國民經濟主題。進而言之,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只能從國民經濟學系統中去尋找和提煉。這是因為:第一,國民經濟學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國民經濟學這一巨系統具有開放性、動態化、多部門、多地區、多環節、相互交錯、多層次、多目標等特征。第二,系統論是研究國民經濟學的最佳手段。系統論是認識系統、剖析系統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只有把握了國民經濟學的系統總體、結構及其功能,才能明確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什么、分析這一系統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進而才能找到其理論內核、探索其理論結構。遵循上述思路,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是宏觀經濟學的應用化、戰略化和政策化。依據這一理論內核,國民經濟學的核心任務是:主要運用宏觀經濟理論,結合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甚至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著力分析和解決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各種現實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
2.以基礎理論運用于國民經濟現實得出的具體假說為內容,明確外圍保護帶
為了明確國民經濟學的外圍保護帶,需要將其理論內核運用于現實世界而得到種種具體的假說,然后不斷地通過實證分析手段對之進行證偽,并不斷對外圍保護帶進行調整、再調整,才能硬化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內核。按照拉卡托斯的看法,在一個進步的研究綱領中,理論導致發現迄今不為人們所知的新穎事實,而在退化的研究綱領中,理論只是為了適應已知的事實才被構造出來。因此,為了使國民經濟學成為一種進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綱領,需要以宏觀經濟學的應用化、戰略化和政策化等“三化”為主線,將其基礎理論運用于對國民經濟現實的分析和解釋,得出國民經濟學的系列命題和假說,構造其外圍保護帶的基本框架,并以國民經濟學的主要理論驅動“新穎事實”的發現,從而不斷完善國民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及其結構。
3.以國民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之間的有效分工為原則,明晰與其他學科的邊界
一是強化國民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之間的分工。國民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也因此,應該突出強調其“應用”色彩,強化該學科與理論經濟學之間的分工。理論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提出并論證各種經濟學理論,其中涵蓋了各種經濟學流派,如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后凱恩斯學派等等。而應用經濟學的基本任務則在于合理運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吸收和借鑒理論經濟學中各個學派的養分,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為此,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和分析不必過多地陷入流派之爭,而應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基本原則,選取經過事實檢驗、尚未被證偽的經濟學理論去分析國民經濟系統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
二是優化國民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之間的分工。國民經濟學應區別于應用經濟學中的其他分支學科,如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等。在這些學科中,區域經濟學主要研究與區域發展、地區差異等有關的經濟問題;財政學主要分析政府收支行為及其背后的動因與規律;金融學探討貨幣資金的融通及其背后的基本規律;產業經濟學定位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產業發展和演化動因及規律;國際貿易學則主要將(西方)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延伸到“國際”范圍,以便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各種稀缺的資源要素。那么,國民經濟學應該如何定位,以區別于現有的應用經濟學學科呢?我們認為,國民經濟學應該定位于“綜合性、統領性、應用性的經濟學學科”。也就是說,國民經濟學作為一個“巨系統”,雖然其與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之間存在著廣泛的“接口”,但該學科以宏觀經濟分析為基本領域,其視野更寬、研究對象更廣泛、研究方法更多元、包容性更強,對其他各門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具有統領作用。也正因如此,在中國的經濟學學科劃分中,國民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頭號學科”(國民經濟學代碼為020201),其在應用經濟學中的地位類似于政治經濟學在理論經濟學中的地位(政治經濟學代碼為020101)。
4.以理論內核、外圍保護帶、學科邊界的確立為前提,找準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關鍵詞]公路投資 國民經濟 貢獻
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投資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路投資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而且能夠平衡社會的總需求和總供給,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公路投資還能夠使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公路投資在社會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必須要充分發揮公路投資的作用,使其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公路投資能夠增加國內生產綜合資,增加地方經濟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其次,公路數量的增加提高了車輛的通行能力,使得交通運輸費用大大降低,同時節省了車量運行時間,降低了事故發生率,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高了交通運輸能力。
1.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輪貢獻
公路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輪貢獻主要體現在就業機會的增加上。據相關統計,每一億公路投資就能夠給大約兩千人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為與公路建設相關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此外,公路投資的拉動作用還體現在增加公路建設中的工資、利潤等上,在公路施工過程中,需要采購材料、機械,以及相關的管理費用等都會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二輪貢獻
在公路建成之后,會對國民經濟起到第二輪的促進作用。首先,道路運輸業得到了發展,諸如客運、貨運,以及汽車維修等相關企業;其次,促進商業的發展,道路在建設好之后,會通向商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商品流通的網絡線;第三,對帶動公路沿線產業帶的發展,公路在建成之后,會隨之在公路兩側發展起汽車維修、餐飲業,以及工廠企業等,形成產業帶,進而為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第四,公路建設的發展會帶動房地產業的發展,由于商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房地產業的發展,提高土地的價值;第五,公路建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汽車制造業的發展。
3.公路投資促進技術經濟的發展
公路投資對技術經濟的作用是相對間接的。在國民經濟的再生產中,會形成相對制約關系的技術經濟,通常被叫做產業鏈。在產業鏈的衡量中,影響力系數是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如果國民經濟中的某個部門增加了對技術的使用,勢必也會影響到相關產業的應用,如果影響力系數超過1,則意味著這個部門的影響力超過了社會的平均水平,如果影響力系數沒有超過1,則說明這個部門的影響力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影響力的系數越大,則證明這個部門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大。
二、增加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貢獻的策略
1.加強對公路建設的規劃
在進行公路建設時,一定要對公路建設的地點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仔細研究公路建設地點的經濟價值,加入將公路建設在沒有經濟價值的地方,那么是不會對國民經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的,相反會到造成資源的浪費,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在公路建設投資之前,一定要將公路建設項目的地點選擇、路面建設標準等進行合理的研究,通過實地考察確定最佳的公路建設地點。
2.確定科學的施工方案
在公路還沒有開始施工之前,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保證了施工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才能夠保證公路建設的順利進行,優化資源的配置。
3.對公路沿線的經濟發展要做適當考慮
在公路的建設施工中,政府要對公路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好科學的規劃,對可能出現的經濟發展方式要做到科學預測,然后統一部署制定。
4.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任何一項工程建設都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作保障,公路建設也不另外。公路建設要想順利進行,就必須要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施工,但是目前我國關于公路建設方面的法規還不是非常健全。因此,必須要加強與公路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完善,為公路建設的正常施工提供有利的條件。
5.建立健全行政保障體系
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并不是公路建設自發形成的,需要科學的引導,需要正確的行政管理。在公路投資在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方面,行政管理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建立公路建設的行政保障體系有著很大的必要性。行業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一下幾個環節:首先,道路建設投資的行政管理,這方面的行政管理能夠有效保障投資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其次,道路建設施工的行政管理,道路施工是整個公路建設的主要環節,對這個環節的管理能夠保證整個公路建設的質量,提高公路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公路的實用價值;第三,公路保養方面的行政管理,這個方面的管理確立在公路完工之后,通過對公路保養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夠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提高交通業的效益;第三,路政方面的行政管理,路政管理是對公路的有效維護與運用,是保證公路正常使用、提高公路效率的關鍵;第四,公路征費方面的行政管理,通過公路征費,不僅能夠增加公路相關部門的經濟收入,而且能夠有效抑制車輛的無限制運行,降低交通事故率,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總結
公路投資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是巨大的,要想充分發揮公路投資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不僅要提高公路運輸方面的投入,將投入限度放寬,而且要建立統一、通暢、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同時還要加強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貢獻方面的調研工作,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建立起較完善的管理機構,健全相關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各個部門的額相互配合、相互協作,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邱宗澤.論政府財政投資項目的控制[J].科技風,2011(18).
[2]包永成.談公路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1(10).
【關鍵詞】:協調發展;創新;裝備制造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B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步走向強盛,我們的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實力已經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物質財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實踐證明,中國經濟的逐步強盛,就是堅持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的結果。但是,我們還要看到,現階段,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來說,我們的經濟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的國民經濟還不夠強大,我們國家還需要大力發展國民經濟。
一、國民經濟各產業和行業的協調發展
國民經濟這個范疇,包括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如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第三產業中的商業、交通運輸業等。在不同的產業部門內部又分為許多行業,如農業中的飼養業、林業、種植業;工業部門的鋼鐵、機械制造工業等;商業中的批發、零售業等。各個行業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國民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1. 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規律國民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如果國民經濟的發展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那么它的發展就會遇到波動與障礙。國民經濟運行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上。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各個產業、各個行業、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種原料、材料,同時又能把生產出的大量產品順利地銷售出去,既要滿足各生產企業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又要同時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發展的合理結構,以及各產業內部按比例地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優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農業的發展是保障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的產品除了農村居民自用部分外,還要提供給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業企業提供充足的糧食、禽畜等產品作原料。另外,工業生產的產品,還要有一部分用來滿足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的需要,對農業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和發展速度起著重要作用。
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部門生產的產品,要能滿足工業再生產和城鄉居民對生活消費用品的需要。在工業內部各行業和各企業之間,生產的各種勞動資料和各種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種原材料,要能相互滿足需要,工業的各行業和各企業的生產才能協調地發展。除農業、工業之外的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商業等行業,也在國民經濟的物質生產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及其增長速度處于國際前列。然而,在這種高速增長的背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各產業之間的比例不盡合理,有些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落后,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對產業結構問題進行戰略性調整,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型轉變與全面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并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持久性。
從國際經濟環境看,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加緊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這對于我國來說,機遇、挑戰并存。我國必須實現產業結構與增長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這既是我國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從國內來說,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約束日益突出,經濟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是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的中心內容。
從當前來看,我國部分產業發展層次偏低與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使得一些產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形成結構性的供過于求。
二、創新發展現代制造業與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靠資源投入型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將是難以持續的。要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又在于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日益起著主導作用,我們的工業要想擁有持續的增長空間,就必須擁有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核心競爭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為,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從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而先進的機械設備,則是現代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現代機械裝備制造業是制造生產資料、生產現代勞動工具的企業,它是其它一些工業發展的載體和基礎,也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柱。但我國工業企業使用的各種設備,前面提到有許多是從發達國家購買的,嚴重地依賴外國,單純依賴引進只會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抑制并弱化,使我國的企業“空心化、邊緣化”問題更為嚴重,這是我國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我國自己必須研制具有知識產權的具有先進性能的機械設備,運用先進制造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
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先進的機械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比起同種類的老式機械設備來,它的運轉速度會快得多,從而就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相同時間內,比起使用技術落后的機械設備來,就能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從而在國內外市場上形成更強的競爭力。企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能降低生產成本,獲取得更多的利潤,這就會使采用先進機械設備的企業能不斷擴大再生產,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從根本上說,加快科技發展,實施自主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都要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由于我們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是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起步的,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國各類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遠遠不能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人們對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還具有相當的局限性,把經濟發展理解為主要是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單純數量上的增長,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領導干部形成一種盲目追求產值與速度的思想和體制沖動,經濟增長方式重外延的擴大,不重視發展內涵上的提高,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存在技術與體制上的約束。
1. 中國經濟的創新發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級經濟管理人才
這里講的具有高級經濟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國家各級機關具有各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才能并從事宏觀經濟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國民經濟管理涉及的面很廣,國家機關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們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各項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國民經濟是一個整體,因此,管理國民經濟的人才,既要能夠從全局出發,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同時對國內各地區的企業和全國各行業的發展情況也要有所把握,還要盡可能掌握一些企業經營管理與技術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情況、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流程等要有所了解,從而在具體工作中能夠準確把握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管理國民經濟的高級管理人才,要通過對全國一些地區、一些行業、一些企業進行經常性的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實際情況,從經濟與社會角度考慮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產業結構等等問題,進而采取各種措施,促使國民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
2. 培育一大批具有戰略開拓能力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WTO 的背景下,人才競爭特別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培養和鍛煉出一批熟悉國際國內市場發展狀況,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企業家。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管理者要勇于創新、善于創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特別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術專家、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他們是企業在競爭中發展的源泉,他們的水平是高是低決定著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創新活動的推進,決定著生產出的產品是否是市場上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因此,對具有戰略開拓能力和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視。
3. 培養一大批高級專業技術與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業競爭的核心
有了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企業才能不斷進行技術與產品創新,因此,對我們這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以加速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實力的增強,推動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摘 要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財務經濟關系的科學管理。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堅持實踐創新原則,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的一體化運行體系,實現財務核算的協調性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科學發展的必要措施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 財務管理 會計核算 統計核算 一體化體系
財務預算作為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采用會計與統計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數量關系,進行科學系統、協調統一的核算,它是社會宏觀經濟信息管理和決策的基礎與核心。市場經濟環境下,構建科學的會計、統計一體化核算體系,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高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間的聯系
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量度,采用專業會計方法,針對國民經濟組織的生產運行過程與結果進行系統全面地記錄、計算和分析,定期編制并形成財務會計報告,為實現經濟科學決策和宏觀經濟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據的會計活動。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1.會計核算是統計核算的基礎
統計核算中的很多指標數據均來自于會計核算資料,統計核算所運用的復式計賬方式也遵循了會計核算的借貸原理和權責發生制原則。
2.統計核算是會計核算的衍化
財務核算是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形式,能夠反映社會經濟成本投入與利潤分配、流通資金等構成形式的運行狀況、統計核算的基礎信息是根據會計核算資料的宏觀觀察、分析和推斷,統計核算來源于會計核算。
3.會計、統計核算互為滲透和借鑒
相對于核算指標來說,時期指標是統計核算的最基本指標,是統計核算的起點,被會計核算所反映。在核算方法上,會計成本核算中的移動平均法和加權平均法均來自于統計平均數理論。二者互為滲透和利用。
二、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的差異性
會計核算、統計核算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手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1.核算目標及原則的差異
會計核算目標主要是向主管部門提供相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經營成果等會計信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幫助決策層進行科學決策;統計核算則是運用系列統計指標,針對國民經濟的相關財務進行全面、集中、綜合地反映,為各種宏觀經濟分析、政策制定和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2.核算機制與方法的差異
會計與統計核算的管理機制不盡相同,會計核算資料往往屬于分級管理,統計核算管理體制是為適應經濟管理的平衡需求,采取以塊為主的屬地原則,掌握全部核算資料,形成總體核算。會計核算是通過設置賬戶,依據會計憑證采用復式記賬方式對每項業務加以分類記錄、匯總核算。統計核算則是運用綜合指標法、動態數列分析法等來把握經濟現象的總體特征,推斷發展總體趨勢。
3.核算配比與分類的差異
配比在統計核算中是建立在生產基礎上的,它強調要保持中間消耗和總產出相結合,以保證準確反映當期經濟活動與成果。會計核算要求在核算當期盈虧時,要依照各期間內的相關收入和費用進行正確配比,包括因果配比和時間配比。
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門進行行業分類,統計核算則主要依照產業或產品類型進行分類。
4.核算計價和指標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對于會計要素的計量往往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以實際成本作為資產計量的金額,采用實際成本計價,使核算具有客觀性。統計核算對各種經濟交易均以當前以市場價格作為估價基礎。會計核算以經濟利潤作為經濟效益的考核指標和企業最終目標;統計核算則根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要求,以企業增加值作為經濟效益指標或衡量企業對社會貢獻的依據。
三、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一體化的必要性
作為社會經濟的計量手段,在經濟管理中,會計、統計核算的信息具有互補性,二者存在的內在聯系為其協調統一提供了可能性,構建會計與統計核算的一體化體系,是推動現代社會經濟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首先,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一體化,是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核算強調相關信息的及時概括性,會計核算強調信息的真實精確性,要實現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準確、及時、完整地獲得各個方面的綜合信息,必須強化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協調性。
其次,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一體化,可以提高統計與會計信息的管理效能,實現經濟信息標準規范化。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統計核算作為相對獨立的體系,造成核算信息的浪費和矛盾,淡化了經濟核算的整體功能。為提高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實現經濟管理的科學決策,必須加強會計、統計核算的統一。
四、實現會計與統計核算一體化的途徑措施
國民經濟核算由會計、統計核算綜合組成。建構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體系,必須以國民經濟核算為主導,以綜合平衡和宏觀調控為杠桿,提高信息資料的共享程度,最終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
1.完善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管理體制
當前形勢下,要實現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與高效性,必須根據實際需求,針對社會經濟組織的運行狀況和經濟構成信息,制定和完善滿足國民經濟核算要求的財務收支統計制度或會計決算制度。運用相關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作為依靠和保障,推動社會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強會計、統計核算信息一體化管理
現代經濟管理的重點在于經營和決策。經濟組織經營目標的規劃決策是否科學準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統計核算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決策者對與相關財務信息的會計統計核算資料的了解程度,加強會計、統計核算信息一體化管理,既能滿足國民經濟管理的需要,又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
3.規范會計、統計核算的指標原則和行為
會計、統計核算的指標和原則是國民經濟核算科學性的重要保障。構建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體系,要在核算過程中保持核算指標,計算方法、核算原則的一致性,便于標準接軌。
4.培養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復合型人才
構建實行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需要綜合能力較強的專業型人才。
關鍵詞:會計統計核算增加值存貨
國民經濟核算是把國民經濟作為整體,利用會計與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數量關系進行系統、完整、統一的核算,它是宏觀經濟信息系統的核心,是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的基礎。要建立市場經濟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關鍵是要解決好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問題。
一、會計、統計核算協調統一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會計學與統計學是兩門具有典型計量特征的應用科學,只是會計學主要應用于社會經濟領域,而統計學應用得更廣泛。就社會經濟領域的作用而言,作為計量手段,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會計、統計通過各自的核算職能來實現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核算監督和服務的共同目標。兩者的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會計、統計核算的依據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記錄和原始憑證,相互使用對方的核算成果;會計、統計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經濟指標相同,如資產、負債等,其核算口徑和計算方法也是一致的;會計、統計核算在企業經濟核算體系中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業經濟活動信息,雙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補性。兩種核算存在的內在聯系為兩者的協調統一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同時兩種核算的協調統一也是強化企業整體核算的必然選擇。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統計核算長期分家,自成體系,不僅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而且數出多門,相互矛盾,淡化了企業經濟核算的整體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強化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講求核算資料的質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核算整體效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宏觀核算即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看,會計、統計核算也必須協調統一。從統計核算來看,國民經濟核算是統計核算的最高層次,它將一系列指標分門別類地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陣表和賬戶,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運行過程及其結果。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要集合各個產業部門的經濟活動,通常采用貨幣形式的價值量指標來進行核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民經濟核算實際上是采用統計方法搞社會會計核算。從會計核算方面看,國民經濟核算又是會計核算向社會會計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會計又稱宏觀會計、總量會計,它既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會計管理的客觀要求,又是會計科學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會計國際化、社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宏觀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觀會計,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微觀的企業經濟核算的需要,還是從宏觀的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來看,都必須搞好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
二、會計、統計核算協調統一中的主要差異與問題
會計、統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映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它們根據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指標體系和核算方法,但這與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這就需要找出兩種核算在協調統一中存在的主要差異與問題,從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會計、統計核算在管理體制上的差異。我國國民經濟遵循的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會計、統計在核算時也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但兩者的管理體制又不完全相同。財政預算的分級管理是按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各級財政部門掌握的是“分級包干”部分的會計核算資料,而不是本地區全部企業的會計核算資料。而統計管理體制是為了適應各級政府管理經濟、搞好綜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塊為主的屬地原則,各地區能掌握本地區全部企業的核算資料,逐級匯總上報,形成國民經濟的總體核算。
2、會計、統計對生產經營成果的核算原則不同。會計核算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來核算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而統計核算是按生產經營原則來計算生產經營成果的。如統計核算對本期生產但未銷售的產品、自制設備、大修理作業、定貨者來料加工的原料價值都計算產值,會計核算則不將其作為銷售收入。在計算生產經營成果時,會計核算是按實際銷售價格計算,而統計核算則是按現行價格計算;對本期生產未出售產品,統計核算按出廠價計算,會計核算則按成本價計算。
3、會計、統計在核算方法上的差異。會計核算是通過設置賬戶,依據會計憑證,采用復式記賬的原理,對每一項業務加以登記、分類、匯總進行核算。統計核算則是對經濟現象通過大量觀察,運用分組法、綜合指標法、動態數列分析法、統計指數法等來把握總體特征,推斷發展總體趨勢。
4、會計、統計對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會計核算反映企業收益的指標主要是利潤,對利潤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較詳細,但分配額中包括了非本企業直接生產所得的營業外收入、轉來利潤及彌補虧損的收入。而統計核算則從宏觀角度觀察企業的社會收益分配,即通過核算企業增加值來研究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分配,再進一步核算企業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來反映不同企業擁有生產資金的規模和水平。
5、會計、統計在核算分類上也存在著差異。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門分類,如新會計制度把國民經濟按主管部門分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品流通、旅游飲食服務、施工房地產、對外經濟合作、金融保險等行業。統計核算則主要按產業或產品分類,如國家新頒布的統計制度把國民經濟劃分為兩大部類、三次產業、十三大門類(行業)。
6、會計、統計核算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衡量指標也不相同。會計核算以所得利潤作為企業經濟效益的考核指標和企業最終目標;統計核算則根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要求,以企業增加值(或凈產值)作為經濟效益指標或衡量企業對社會貢獻的依據。
總之,現行會計、統計核算中存在的差異與問題較多,兩者還沒有形成一套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指標體系和統一的分類標準,基本上還是自成體系。隨著現代化核算手段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和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實施,兩者核算不協調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勢在必行。
三、實現會計、統計核算協調統一的構想
國民經濟核算由會計、統計核算綜合組成。協調統一會計、統計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主導,以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和宏觀控制為依據,會計、統計在保持各自特點的基礎上,雙方都作些改進,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提高資料的共享度,最終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
1、完善會計、統計核算體制,制定一套滿足國民經濟核算基本要求的財務收支統計制度或會計決算制度。企業財務收支資料,除按財政預算體制要求上報財政部門外,還應根據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按統計核算的要求,將企業全部資料按塊塊逐級上報統計部門,由統計部門按主管系統、產業部門進行分類匯總,用于宏觀分析。這樣既可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減輕基層負擔,使信息工作逐步實現規范化、標準化。2、加強會計統計的信息管理?,F代管理理論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管理的重點是經營,經營的中心是決策。而決策是否準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決策者對會計統計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決于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獲取和傳遞信息的及時性與正確性。企業只有對所發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進行及時、迅速、科學地處理,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梢哉f,信息是企業經營的重要依據,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資源。信息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使用目的的多樣性上,它既能滿足企業內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滿足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外部集團的需要。
3、規范會計、統計核算指標,改進會計、統計核算原則。在核算中,對會計、統計相同的指標,在指標名稱、涵義、計算口徑、計算方法上應力求一致,使會計、統計核算找到共同語言。如現行會計制度中的“存貨”同統計中的“庫存”“儲備資產”,在經濟含義、核算內容上基本相同,為便于同國際標準接軌,會計、統計在核算時均應采用“存貨”的概念。對會計、統計在核算中存在著差異的資料,應有明確分工,相互補充,搞好協調統一。如反映本期生產成果(如產量、產值)以統計資料為主(不合格產品應統計在內),反映本期實現的經營成果(如銷售收入)以會計資料為主,以解決會計、統計在核算原則和指標口徑上的不協調。
4、調整和增加會計核算中有關分類的內容,滿足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需要。會計核算除按行業分類外,可與統計核算配套,增設按產業分類核算的內容。此外,根據統計核算的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一些獨立的項目,這不僅為統計核算提供了直接資料,也解決了會計、統計核算在分類方法上的不協調問題。
5、建立增加值會計,實現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會計上習慣叫增加值,它是本企業經營活動在外購貨物和勞務上獲得的增益,即營業收入扣除經營活動中耗費的中間產品和勞務后的余額。增加值的核算擴大了現有會計、統計信息的使用范圍,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用什么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成果是會計核算目的和統計職能不容回避的問題。總產值、銷售額包括了外部購置價值,有重復因素,而且生產經營起點不同的企業難以對比;不含重復價值的利潤雖然能反映企業的凈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僅限于業主或股東。而增加值能顯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職工、股東、債權人)對企業及社會的貢獻,是企業的一項綜合性權益指標,它把企業的經營核算與分配核算、微觀核算與宏觀的國民經濟核算聯結起來,從而把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真正聯結在一起。會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在加強微觀核算職能的同時擴大會計宏觀核算職能,即在加強會計固有職能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國民經濟核算的橋梁,這座橋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會計”。
【參考文獻】
[1]呂能賢:當代實用企管技術[M].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
[2]馬洪、王夢奎:中國發展研究[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3]楊宇立:審視中國[M].北京出版社,2000.
關鍵詞: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微觀規制;結構調整;政府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規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制約的經濟機制,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與控制,是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目標。除此之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落實國家規劃提出的各項具體任務,調整經濟結構和調節社會分配,還需要與產業政策相配合,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項微觀規制的基礎工作。
一、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
實施宏觀經濟管理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其中,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是政府經濟管理的兩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實施的宏觀調控主要是指對國民經濟運行總量調控,政府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的調整則屬于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微觀規制。保持國民經濟運行的良好態勢,即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需要政府進行宏觀總量調控。宏觀總量調控又稱價值調控或信貸調控,是對社會總供給價值層面的調控,是通過控制貨幣總量而實現的對國民經濟運行的調控,其對宏觀總量的調節是要達到對宏觀供給總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間接約束社會總需求。宏觀總量調控的具體控制力表現在對貨幣發行總量、信貸供給總量、證券市場規模等方面價值總量的控制上及對銀行儲蓄和貸款的利率、銀行法定準備金率的直接變動。宏觀總量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表現,是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擁有宏觀總量調控的職責,卻并不需要天天運作這種對宏觀經濟干預的職能。只有在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偏離正常狀態和秩序時,即社會總供求出現明顯失衡時,才需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必要的價值調控。宏觀總量調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證實的。根據新古典理論,包括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政府的宏觀經濟職責只在于維持市場秩序,讓市場的價格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由市場利率和價格的升跌來調節投資、消費、信貸等等,政府不應為減少周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目的而對市場的價格信號和資源配置進行直接干預。盡管至今在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中,還有不少人傳承新古典理論,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宏觀調控,但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聲音早已銷聲匿跡。
需要明確的是,宏觀總量調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而宏觀總量調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這就是說,在政府發揮宏觀經濟管理作用中,總量調控的作用是顯著的、必要的,但卻不能解決國民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大基本面來說,總量調控只能解決總量問題,即解決經濟的過熱或過冷問題,解決投資總規模的過大或過小問題,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已經或可能偏離基本運行軌道的問題,等等,不能用于解決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因此,不能將經濟結構調整混同于宏觀總量調控,不能期望通過總量調控改變國民經濟結構,總量調控肯定影響經濟結構調整,但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區別于宏觀總量調控,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可用總量調控替代且不同于總量調控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內容。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包括物質生產,也包括勞務生產。兩大部類的平衡包括國民經濟運行中所有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平衡。這種結構平衡不僅是在價值層面上探討總量平衡關系,而是對實際生產能力的結構的適當要求,并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范圍內要實現結構平衡。這其中,所有的供求結構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要求。正是從滿足生活消費的需求出發,才產生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結構平衡要求。這就是說,為實現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產品供求結構都只是一種邏輯對應關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費品生產適當的基礎上一層接一層展開的生產消費品的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對稱要求。由于生產生活消費品是生產的最終目的,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是社會最基礎的供求結構平衡,所以,在調整社會生活消費品需求方面,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結構平衡的影響最為基礎和最有連鎖反應效力。
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應從滿足社會生活消費品需求出發,不斷地對國民經濟的結構進行調整。這種結構調整與總量調控有別,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微觀規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觀規制的基本特征
對國民經濟進行結構調整屬于微觀規制。微觀規制包含調整結構,卻不只是表現在結構調整方面,還有更多內容。但表現在國民經濟運行多層面上發揮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微觀規制不同于宏觀總量調控的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長期性
宏觀總量調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進行結構調整的微觀規制具有長期性特征。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政府的微觀規制表現在國民經濟運行的哪個層面,都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必須長抓不懈的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樹成指出:“節能減排,以及把住土地閘門等,本屬于政府的微觀規制職能。我們常說把住兩個閘門:一個是信貸閘門,一個是土地閘門。信貸閘門屬政府的宏觀調控問題,而土地閘門屬政府的微觀規制問題。但由于政府的微觀規制是‘政府’的職能,很多人就將其視為‘宏觀’問題而歸入宏觀調控職能中。這樣一來,不利于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的貫徹執行。因為宏觀調控是針對經濟運行的短期波動和變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據經濟形勢的‘冷熱’變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時松時緊。但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等這些屬于微觀規制方面的長期任務,卻不能時松時緊,而必須‘長’抓不懈。現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緊了節能減排和土地利用等審批工作,因此經常有人問,什么時候宏觀調控可以轉松。其意思是,什么時候節能減排的審批門檻和土地閘門可以放松。所以,要把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等這些政府的微觀規制從宏觀調控中剝離出來,以利于‘長’抓不懈,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p>
(二)針對性
宏觀總量調控對微觀經濟實體的影響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針對性;而微觀規制在國民經濟運行各層面的作用都具有約束被規制者的針對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鋪天蓋地,而是針對具體的局部解決具體的規制問題。如,結構調整要解決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要有針對性地對鋼鐵產業進行有效規制,做出具體的減少產能的安排并落到實處,直至達到調整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