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7: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雖然出現的時間不同,但是雙方的發展目標、動機等卻十分相似。在未來只有積極的協調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才有助于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一、針對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含義的分析
1.循環經濟含義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專家提出了循環經濟概念,之后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其“宇宙飛船理論”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環經濟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有限的資源和無限需求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兩大矛盾,發展到當今,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種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勞動就業、高效益回報的經濟模式。[1]
2.低碳經濟含義
自工業革命之后,世界經濟發展狀況良好,隨之而來人們提出了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實際上低碳經濟本質上將屬于一種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入手點,然后設計、落實各種低碳政策等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數量,實現低碳發展目標。
二、中國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協調發展的方法
1.堅持由政府主導
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國,采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較大。所以,要想實現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政府部門必須制定、落實積極的政策。由于過往促進循環及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無法吸引商業決策者,所以只有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讓企業主動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順應政府意愿、幫助政府順利跨過經濟轉型陣痛期。不過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時候,政府與企業依舊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原則。政府要參照取得低碳及循環經濟良好成果國家的經驗,并根據中國國情,科學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及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策略。比如,政府應構建有關的監督部門,監督各行業企業低碳及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在監督中若發現企業出現污染排放超標等問題,除了要責令整頓外,還應進行適當處罰。同時,政府要提供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為低碳綠色產業提供助力。為了保證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還應為高校提供實驗設備、技術、資金等支持,協助高校培養優質人才,為循環、低碳經濟發展儲備優質人才。最后,要積極宣傳低碳及循環經濟的意義,提高全民關注度。
2.引導企業主動配合
一是,企業應主動引入、學習循環及低碳經濟發展概念,要在經濟鏈中發揮自身微觀主體的重要作用。雖然企業以經濟利益為最終目標,但依舊要重視自身帶來的社會效益,因此,企業要堅持“再循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則健康發展。同時,企業除了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外,還要積極回收、處理、運用銷售后的產品包裝等資源。[2]比如,中國企業可以學習德國企業,買塑料飲品時可向顧客收取押金,當顧客喝完后可憑空瓶子退回押金,實現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處理后,進行二次利用,這樣有助于推動循環及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
3.轉變個人的消費觀念
所有產品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賣給消費者,而在低碳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環境中制作的產品也是要銷售給消費者的。所以,消費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對中國推進傳統經濟朝低碳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方向轉變的效果產生了較大影響。若缺少消費者支持,必將影響低碳與循環經濟發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護資源、社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義務;二是,積極參與循環及低碳經濟協調發展,有助于創建和諧社會氛圍。但是,當前市場中存在的行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環經濟理念相違背。所以,要積極引導、支持消費者挑選、購買低碳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產品,要引導消費者形成“循環及低碳經濟”消費觀念。因此,在消費觀念引導中,政府可利用網絡、媒體、新媒體等各種渠道宣傳低碳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積極普及節約資源、綠色消費的意義,引導大眾、企業共建循環與低碳經濟環境,實現營造循環與低碳經濟協調發展良好氛圍的目標,為循環及低碳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4.積極調整經濟結構
中國經濟發展平穩,第一及第二產業發展十分穩定,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加快了國內環境友好型經濟的建設。因此,要積極最好宣傳工作,要為企業、大眾普及低碳及循環經濟理念。地方政府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積極制定促進循環及低碳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配合政府工作工作。同時,要將如何控制碳排放、資源消耗、環境影響等作為低碳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新目標。當前,國內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照比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但依舊落后于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GDP所占比重中超過了70%。所以,政府要積極升級、調整產業結構,要推動中國朝知識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等方向發展,要將GDP發展主要動力轉變成服務行業。所以,政府應積極制定循環及低碳經濟發展策略,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降低資源浪費效率、提高資源使用頻率,為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政策及經濟支持,逐漸實現GPD發展主動力由第三產業代替的目標。[3]
關鍵詞:低碳循環 耦合 結構 途徑 國有林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長期的過量采伐,導致許多國有林區森林可采林木資源瀕臨枯竭,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企業的經營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產生的雙重壓力,遠遠超出了森林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導致林區人口與資源、環境沖突加劇,森林資源結構嚴重失衡,國有林區深深陷入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的“兩?!崩Ь持?。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在2010年的兩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林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林業要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
(一)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界定
低碳循環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為指導,以高效能、高效率為特征的綠色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則是一種源頭控制、過程控制、目標控制相結合的立體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所謂林區低碳循環經濟,是指在林區經濟活動過程中,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增加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二)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構成
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巨系統為背景,以低碳循環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特殊循環經濟模式,國有林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在實施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此系統的結構構成圖如圖1所示。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結構特征分析
1.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交換為基礎,以各個子系統間碳減排為手段,以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低碳模式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流,在系統內部,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互為背景,通過碳減排,循環經濟手段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低碳循環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高維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系統是由低碳循環經濟、低碳循環社會和低碳循環生態等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統,由于低碳循環系統組織在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以上這些系統還可以繼續劃分系統等級,如此逐層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環模式系統的龐大的層次結構。
3.復雜性。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發展系統是“經濟-社會-生態”三維一體的多目標復合系統和有機整體,發展低碳循環模式就是要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著眼,綜合協調和控制低碳循環經濟系統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統籌整體功能和局部利益,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均衡。
4.涌現性。在低碳循環經濟模式內部,經濟、社會和生態各子系統之間通過吸收、反饋、協同、耦合等系統運動,在動態中實現系統的優化和創新,從而使系統內部組織和結構,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獨立到融合、從封閉到開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現出各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整體效應,即:“經濟-社會-生態”的低碳均衡動態發展。
(四)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戰略重點
為了保證國有林區經濟發展與森林資源利用、林業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走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大力推進低碳循環經濟,特別是要把資源循環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途徑,貫穿于森林資源培育、資源利用、資源回收、能源生產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個方面,實現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的永續發展。
根據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異同點,立足我國當前國情,以兩者已取得的發展成就為基礎,將“3R”原則運用到“社會-生態”系統,走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單行發展的困境。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模式致力于兩個重點:
第一,以低碳經濟補充循環經濟的能源缺口,同時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則形成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此一來,單獨推行循環經濟無法解決的能源循環困境就可通過低碳經濟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經濟單行發展的現實經濟效益瓶頸也可被循環經濟突破,從而刺激個人的低碳消費、企業的低碳生產和林區的低碳流通,推動國有林區低碳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在具體到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整合發展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所需的運行環境“軟件”及技術“硬件”的相似性,積極推行能促進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相應措施和相關對策,實現兩者正效應的疊加,做到一舉兩得。
三、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和監測
1.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按照碳匯和減排的要求,加強林業低碳循環森林培育業的建設。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進科學經營,加強速生豐產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設以及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營造,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增加森林碳匯儲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過程中,科學整地、施肥和撫育,減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釋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新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實現森林培育的減排。
2.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將管護區落實到山頭地塊,將管護責任落實到人頭,強化管護人的監督和管理責任,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管護森林的積極性。要逐步建立管護經營責任人參與分配森林資源培育成果的機制。
(二)遵循3R原則,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森林資源(下轉第56頁)(上接第54頁)循環利用
實施清潔生產,既需要有國家宏觀層面的推動,又需要有企業微觀層面的執行。在企業層面上,實施清潔生產,提高森林資源循環利用率。林業企業的生產方式是:“木質或非木質資源―產品―剩余物―產品”,它以閉路循環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森林資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實施清潔生產要求企業轉變生產經營觀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發展回收處理技術,盡可能的減少產品和服務的森林資源使用量;盡可能減少廢棄物質的排放;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的耐用度和抗變性;盡可能提高森林資源產品和服務的強度;盡可能強化相關森林資源產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區域產業代謝,構建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建立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的林業產業化體系,建立綠色森林資源原料產業基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綠色林副產品加工、種植和馴養產業,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的生態觀光、旅游業,滿足現代人日益增長的多重需求;發展高科技綠色森林產品深加工業,用高科技來發掘森林資源的無窮價值;強化森林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維護森林資源未來發展潛力。可以發展低碳循環產業園區,構建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化體。
(四)實施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增強低碳消費意識
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和講座等方式宣傳低碳農業相關知識,鼓勵人們節約資源、使用節能產品,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行動;加強媒體和公眾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監督作用,引導企業逐步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低碳經濟”形象,促進企業完成低碳經濟目標和指標。
(五)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提高森林碳匯功能,繼續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林木生物質能源是直接來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莖、葉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還包括各類可作為能源的木制品廢物等。林木生物質能源資源豐富、可再生性強,林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在吸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發展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規劃與措施,以促進林木生物質能源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六)加強政府對林區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強政府對低碳林業發展的指導,制定農村新能源發展利用綱要和專項規劃,提出低碳循環林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環林業的統計方法和考核指標,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評價機制。
研發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技術,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再利用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撐森林資源低碳循環利用的技術體系。推廣低碳循環林業技術并建立林業示范區。借鑒國內外經驗,大力推廣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節水灌溉、林業機械節能減排等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生態環境。
借鑒國際經驗,設計市場化的政策工具,探索發展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建立廣泛的碳交易機制,使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服務市場化。
建立林產品低碳認證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低碳林產品實行低碳認證,并給予這些林產品一定價格補貼,改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DL11CC14)]
參考文獻:
1.徐玖平,李斌.發展循環經濟的低碳綜合集成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
2.韓寶華,李光.論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異同及整合[J].云南社會科學,2011(2)
3.張秋根.林業低碳經濟探討[J].林業經濟,2010(3)
4.王鋒.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0(6)
5.陳鈺.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及對策分析―以河西走廊為例[J].商業時代,2011(9)
循環經濟的技術路徑循環經濟以“3R”(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其實現路徑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資源的高效利用。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脈,當資源枯竭時,整個世界都會陷入資源危機的“十面埋伏”,為了爭奪“資源”,不排除引發更多的隱患[2]。在輸入端—產品生產及資源開發階段應考慮綜合開發和資源的高效利用。(2)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構筑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建立起生產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道,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向自然資源的索取,在與自然和諧循環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3)無害化生產。通過原材料的選擇和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以追求經濟的、社會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環境的效益(《國際清潔生產宣言》)為目標,在產品設計、原材料投入、企業生產過程、產品產出及回收整個過程中融入清潔生產的觀念,充分利用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出綠色產品、環境友好產品等。
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難點
1環境意識淡薄生產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作為生產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境意識令人擔憂。一方面生產者為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缺乏生態理念,忽視產品生命周期,致使產品更新換代快,不能物盡其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廢棄物的大量產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往往忽視環境污染投資,環保設施形同虛設,“三廢”不經處理“達標”即偷排現象嚴重,其最終結果是環境污染與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在消費者方面,以人為本的思想發展較為偏激,確立了人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周圍自然環境。一方面追求物質享樂,人為地縮短產品的使用壽命,新舊產品更新換代快;同時消費者不能自覺抑制非環保產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為非環保企業提供了市場。消費者的這種過度消費和盲目消費,一方面刺激了生產,加劇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加大了廢棄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環境污染,同樣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阻礙循環經濟的實現[3]。
2盲目追逐新型發展理念2003年,英國政府在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全球廣泛關注[4]。隨后在我國全范圍內掀起,各大城市相繼開展低碳城市建設。低碳經濟涉及經濟、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個多元復雜系統,需要各種技術及輔助政策、設施等予以協助。從當前環境危機考慮,低碳經濟勢必是未來發展趨勢。但鑒于低碳經濟面廣復雜,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作為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評價依據。國內現階段推行低碳,多是開發新區用于低碳試點建設,往往需投資巨大的人力、財力,用于新區基礎設施、交通、建筑等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擴大了城市規模,加劇了城市能源、資源的消耗,違背了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且現階段沒有明確的低碳評價指標,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待商榷。
3技術條件制約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從“減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資源化”,循環經濟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成熟的污染治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和生態工業鏈接技術作為支撐,這是循環經濟由理論向實踐轉變的關鍵,但我國的綠色技術目前還很不全面[5]??沼谐暗慕洕砟?,而缺失科學技術的保駕護航,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4政府監督不夠,政績考核扭曲引導美國學者薩克斯教授就環境權管理提出了“環境權的公共信托理論”,強調政府為現階段環境權的行使主體。因此在環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權利也有義務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我國,政府與企業、民眾之間缺乏溝通,循環經濟的制定不切實際,監管不力,激勵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環經濟實施;再者,我國各地政府以經濟發展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對象,不惜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引進淘汰類、限制類項目,招商引資缺乏實地論證。同時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政府缺乏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現象嚴重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5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循環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該法令雖然規定了關于循環經濟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勵措施和法律責任等,但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我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側重于末端治理及技術創新,而對廢棄物產生環節、規章制度及宣傳教育重視不夠,違背了循環經濟立法的價值理念;其次,循環經濟涉及面較廣,而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較為寬泛,僅能作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詳細法律法規;再次,地方經濟發展長期以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為代價,循環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處于邊緣地帶,與此同時循環經濟相關立法缺失,不能對地方企業循環經濟建設起到指導作用;最后,關于循環經濟中的激勵與約束制度不夠完善,公眾積極性不夠,而企業相關責任落實不到位。
6公眾環境知識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即為廢棄物(包括一般的包裝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礦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時常發生的“食品危機”、“環境污染”等現象,觸發了公眾深層次的環境危機觀念,公民對重大環境污染項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質疑,同時環保部門關于污染型項目的定性批復不再是定心丸,環境保護由“依賴政府”轉變為“依靠自己或民間團體”。在環境保護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為了保護自己及子孫的生存環境,公民偏激地選擇了從源頭杜絕污染事故發生。2009年年底,廣州市番禺區“垃圾門”事件引起全國關注,致使垃圾焚燒項目走入困境;2012年,經國家環保部批準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產業項目———四川什邡鉬銅項目在動工期間遭到民眾抗議,最終政府宣布項目停建。垃圾焚燒和鉬銅項目均屬于重大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在環境危機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變廢為寶,解決廢棄物與人之間的土地之爭,屬于循環經濟的良好典范,從環境、資源現狀和經濟發展趨勢看,此類相關項目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公眾環境知識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類具有重大意義的循環經濟項目胎死腹中。#p#分頁標題#e#
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
1以技術進步推動循環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技術創新。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污染的綜合控制治理,都離不開環境科技的進步,必須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發,探索清潔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在生產階段將綠色、環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產品設計中,改進生產工藝,選擇無害化、可循環原料,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積極發展下游產品,變上游廢棄物為下游產品原料,綜合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逐步完善不同企業的技術標準,靈活變通,發揮不同企業的技術優勢,為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廣闊平臺。
2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德國是個法治國家,環保法律很完善,這些法律的頒布和實施,為德國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法律基礎,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同時提高了公民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工業界和經濟界認識到經濟和生態保護并不是互相對立的,良好的大氣條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6]。在利益當前、環境危機頻發的今天,法律法規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對循環經濟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下階段發展中,應改變傳統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循環經濟立法中的主動控制性;其次應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基本框架,制定具體的有操作性的專項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條例及規章制度等;最后應加強地方循環經濟法律建設,完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補充循環經濟激勵措施,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從根本上指導企業生產,從法律上為政府監督提供依據。
3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主導作用環境是人民的公有財產,而政府作為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應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循環經濟作為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政府職責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要明晰國內經濟與資源環境現狀,強化政府政策導向,以循環經濟為主體,在發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環經濟與時俱進。在當前環境危機形勢下,循環經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在循環經濟現有框架下,以人類現有的技術而言,作為特殊資源的化石能源無法完全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7]。但整體上,循環經濟對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起著樞紐作用。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應該綜合經濟、社會、地域等條件,全面分析,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結合當前環境形勢,創新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通過構建“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待低碳經濟成熟時方可轉換主體。其次,要改革現行經濟考核體系,在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中融入資源、能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理性看待經濟發展,從國家層面建立綠色經濟核算制度,逐步落實到企業層面,全面實現綠色GDP考核制度。再次,要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8]。最后,通過免稅、減稅政策,推行綠色產品認證等措施,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機制。
4加強宣傳教育與監督管理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之一,通過制作、分發宣傳小冊子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在互聯網上開設綠色購物網(GPN)、綠色消費者全國網為消費者提供商品的環境信息[9],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戰略體系,該體系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充分的先例,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環境保護方面,政府應加強監督、懲罰、治理力度,通過政府、公民和各種民間組織在政治、社會和市場等各領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習俗、強制、行為等博弈活動,加強政府與民間溝通力度,了解民眾心聲,建立良好的公信體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為民眾環境擔憂的定心丸,在加強前期論證、實驗的前提下,為重大循環經濟項目保駕護航。其次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要利用學校進行循環經濟教育,在少年兒童的學前教育、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和大學生的學歷教育中都融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最后要運用輿論傳媒等各種手段對公眾進行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公民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如果能從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環經濟,在認識上理解循環產業的環保措施,在組織上聽從政府決策,支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并從身邊做起,則循環經濟一定會成為造福人類的新舉措。
專家認為,該方案所確立的體系是國內首個省級的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具有較高的先進性、系統性、關聯性和可實施性,將對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標準化促北京節能降耗
“十二五”以來,北京市以年均1.75%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7.7%的經濟增長,萬元GDP能耗僅為0.32噸標準煤,在全國省級地區最低。北京市節能降耗“成績單”的背后,是200余項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的推動和約束。
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國洪介紹,北京市現行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已經達到207項,其中能耗限額標準就有27項。
節能低碳標準如何促進節能減排?舉例來講,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電、照明等產品都粘貼有能效標識,標注了產品的能效等級,有的是1級、有的是2級或者3級,為消費者準確傳遞了產品的能源利用性能水平,這個能效標識就是依據能效標準來實現的。又比如,主管部門對于像水泥、鋼鐵、氧化鋁這種高耗能和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通過設定能耗限定值、新建準入值和先進值,為淘汰落后產能、嚴控新上項目、引導技術進步和能效對比提供了技術依據。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已了家用電器、照明器具、辦公設備、工業設備等六大類共65項終端用能產品的能效標準,取得了顯著的節能環境效益。
為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我國早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但是法規的要求和規定通常比較原則,帶有政策性,有效期較長,在實施時需要具體化、定量化、規范化才可以操作,這就需要標準作為技術支撐。由于當前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急需標準先行,產品遵循,誰掌握標準制訂權,誰就掌握市場主動權。同時標準化與專利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情況下,專利影響只有一個或若干個企業,而標準影響卻是一個地方產業或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對于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目標和舉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節能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標先進、符合國情的節能標準體系,主要高耗能行業實現能耗限額標準全覆蓋,80%以上的能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
2012年,經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市質監局、市財政局啟動了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建設專項。近年來,根據《首都標準化戰略綱要》《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標準化發展規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節能降耗與應對氣候變化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北京市積極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并取得明顯成效,現行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已達207項,相對于2011年82項增加了152.44%,在全國率先構建省級的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張國洪透露,在已標準中,不僅涵蓋了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標準,還包括了清潔生產、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與環境改善密切相關的標準,同時還有監督監測、碳交易等保障制度創新方面的標準,其中工業、建筑、交通三大重點領域的標準數達到127項,占已標準的61.4%。
這些標準已經在助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2012年6月14日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使北京新建、改擴建居住建筑的單位面積采暖能耗指標在全國率先從節能65%提高到節能75%,并且通過強制使用太陽能和強制使用外遮陽等節能措施,使首都居住建筑綜合節能水平達到同氣候條件的發達國家先進水平。2014年11月5日的《城鎮污水處理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是全國首個關于污水處理能源消耗限額的標準。按此標準執行,北京市清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在采用精細化節能降耗系統后,每噸水耗電量減少了0.016度,全年總用電量就減少了138萬度,折合標準煤為558噸,節約電費108萬元。
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制修訂工作啟動后,北京市實現了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領域的多個子領域標準數量的零突破,帶動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的迅速發展。北京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制定的37項工業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域標準,大多數沒有國家標準及國內同類標準,填補了北京市乃至國內在相關標準制定領域的空白。溫室氣體管理子領域由標準空白增長為2項現行有效標準,預計未來三年內,該領域標準將增加至60項,為精細化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提供標準化儲備。同時,北京市首次制定了27項能耗限額類標準,占總數的13%。這些限額標準中不僅規定了現有企業能耗限額限定值,還明確了新建企業能耗限額準入值,提出了企業能耗限額先進值,其中限定值和準入值是當前必須要遵照執行的規定,隨著技術進步,先進值未來將逐步轉換成準入值或限定值。
領跑循環經濟標準化創制
“十二五”以來,首都能耗水平不斷降低,2014年三產比重已經達到77.9%,依靠調整產業結構和淘汰高耗能產業實現節能減排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需要更嚴格的標準引領來實現。
為此,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質監局等部門,制定了《實施方案》?!秾嵤┓桨浮穼寻夙椆澞軜藴手菩抻喒こ绦纬傻墓ぷ鳈C制進一步固化下來,同時將進一步規范、優化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張國洪介紹,這個實施方案從正式啟動編制到今天,已歷時近半年,其間先后召開15次部門、專家、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座談會,書面征求20多個市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各區縣業務主管部門意見,幾易其稿,形成了實施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起草小組全面調研了國內外節能環保標準化發展現狀、趨勢,系統分析了北京市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化現狀、存在問題和工作重點,構建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框架;征集了94項擬制修訂標準需求,形成了擬制修訂標準清單;分析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領域207項現行、142項在研、94項擬制修訂標準,明確了現行、在研和擬制修訂標準在體系框架中的分布。
《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幾年標準化工作的五大任務。一是完善標準體系,全面構建相互協同、互為支撐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框架。二是支撐標準創制,完善產業技術創新與標準創制的對接機制,積極推進中關村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增強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催生促進作用。三是加強標準評價,建立地方標準后評價機制。四是強化標準運用,組織開展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試點,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領跑者”制度,為北京市相關行業的準入標準提供支撐。五是狠抓標準落實,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建筑和交通節能相關標準,將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納入節能監察計劃,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對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
《實施方案》中,專門列出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框架,這個框架中涵蓋了94項擬制修訂的標準,分布在能源節約、碳排放管控、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其中備受關注的碳排放監控占比最大,未來將制修訂40項標準。
“這批標準不僅涵蓋了建筑、交通、工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還包括了清潔生產、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與環境改善密切相關的方面,同時還有支撐監督監測、碳交易等創新制度實施的標準,實現了多個領域零的突破,填補了北京市乃至國內在相關標準制定領域的空白,在全國省級范圍內也屬首創,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明顯。”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愛仙說,眾多標準里,如軌道交通節能技術規范、能效領跑者評價導則應該是國內首次提出,這些標準若能順利完成并實施,將在全國范圍內帶來巨大的示范效應,對進一步完善國家及其他地區的節能低碳標準體系,促進標準化帶動節能低碳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及內涵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態文明”“節能減排”的目標下,旅游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趨勢不可阻擋,鄉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態性,其發展也必然要求生態化、低碳化。本文通過對鄉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的歸納與總結,對低碳鄉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鄉村旅游是指將鄉村旅游“低碳化”,是鄉村旅游與低碳旅游的綜合,即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本著低碳經濟的理念,使用低碳技術和相關政策措施對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宣傳倡導低碳理念,讓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覺減少碳排量,實現高效低耗的鄉村資源利用和最小化的鄉村社區環境損害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
(二)低碳鄉村旅游的內涵
低碳鄉村旅游與傳統鄉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處,低碳鄉村旅游是具有低碳體驗和教育功能,以減少旅游活動中碳排放和鄉村旅游低碳化發展為基礎,重視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
(一)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理論
1.循環經濟理論是必備的理論基礎。低碳鄉村旅游注重資源再利用、關注環境、倡導節能減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入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鄉村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可持續重復利用的方法來緩解資源、環境的有限性與發展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解決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循環經濟在低碳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應用,事實上就是通過清潔生產、資源再造、環境修復等途徑,形成旅游業與鄉村產業循環體系,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體系和構建低碳保障體系,實現鄉村旅游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多贏的戰略目標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路徑
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導,且需要鄉村農戶、旅游企業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的共同參與和積極推進。具體模式可參見圖1。
三、低碳鄉村旅游模式實施的方法
鄉村旅游作為國內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國內旅游中的一匹“黑馬”。在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應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面向低碳經濟,以積極的姿態,學習現有的低碳示范區,引導鄉村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實施低碳鄉村旅模式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政府應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共同宣傳鄉村綠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廣告,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進公眾在鄉村旅游中主動進行綠色消費,踐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養旅游者與農戶的低碳旅游意識,營造低碳鄉村旅游環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鄉村農戶是低碳鄉村旅游氛圍的營造者,低碳鄉村旅游模式落實到實踐中并取得可觀效益,最關鍵的就是要使活動主體,即旅游者,和鄉村農戶自覺樹立低碳旅游意識。鄉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體、廣告牌及宣傳手冊向廣大旅游者廣泛普及低碳環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從飲食、住宿、交通、購物及娛樂活動等方面自覺購買使用含有低碳性質的商品和服務。
低碳循環技術: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是合理處理鄉村旅游生產和加工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應對有利用價值的廢棄物使用物質與能量的封閉循環方式進行再利用處理,形成一個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為主的物質能源再循環、廢水循環利用、其他固體廢物的循環利用等方式循環高效的利用資源,減少碳排放量。
(一)低碳生活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盡量減少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于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成為人們推進潮流的新方式。它給我們提出的是一個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創造低碳生活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要注意節電、節氣、熄燈一小時……從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低碳生活”的提出反映出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其他的一些環境問題讓人類對自身所生活的環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所以“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現不僅告訴人們,你可以為減碳做些什么,還告訴人們,你可以怎么做。
(二)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cycliceconomy)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環經濟的定義,國內外文獻有多種說法,國內最早由劉慶山于1994年開始使用,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目前,最權威、簡潔的定義普遍認同2009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的提法:“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是綜合反映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典型經濟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二、我國經濟發展與循環經濟和低碳生活之間的矛盾
(一)存在的問題
對于我國而言,由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CO₂排放強度也相對較高。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超過2/3,這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數據表明,我國能源消費的CO₂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國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能源需求和消費增加,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目前我國經濟的“高碳”特征非常明顯: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階段,“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難以回避;“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高碳”占絕對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我國能源是以煤為主的“高碳”結構,國內優質能源不足,能源結構不利于節能;我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又加重了我國經濟的高碳特征,國內工業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占比較大;我國經濟南“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我國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績效考核體系以及執法監管體系仍很不完善,在體制、政策、法規方面有待進一步健全。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進入低碳時代的途徑
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空間已被嚴重擠占,必須探索新型的可循環的低碳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歷史,目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經和持續過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間,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則分配碳排放空間的機會。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沿襲發達國家以高能源消費為支撐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必須探索低碳發展之路。對中國來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提供很好的機會來實現經濟結構轉變,促進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發展。盡管目前我國進行二氧化碳絕對減排還不符合現實國情,但是結合國內的能源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減緩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實現國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應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投資于新能源、潔凈能源等能源基礎設施等形成資本積累,通過資本增長率提高來促使產出增長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資于低碳能源技術促進新知識、新技能的產生,并外溢到其他經濟部門,推動技術進步,從而產生內生增長;三是新增投資到低碳產業部門,往往會形成新的就業,于是通過勞動增長促進經濟增長;四是新增投資用于改善碳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通過碳生產力提高以促進經濟增長并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低碳發展將成為中國應對兩個全球危機的必然選擇。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日益緊迫的形勢下,我國應把低碳發展作為推動能源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全球氣候關系的核心戰略選擇,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國內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三、發展循環經濟與進入低碳生活的對策
(一)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替代能源與可在生能源
循環經濟與低碳生活的實現都需要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國已把淘汰落后產能作為重點,國務院下發了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近期電力、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炭、造紙、制革、印染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目標任務,以優化能源結構。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進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以及碳收集與埋存技術的應用;更長遠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凈煤、先進核能等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除了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外,還必須加快開發清潔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戰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向“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應減少地下含碳能源的開采,大力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等新能源。
關鍵詞:區域 低碳經濟 發展模式 互動式
項目基金贊助:
1、2010年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成都節能減排現狀、問題及建設低碳城市研究》階段研究成果
2、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攀西生態脆弱區低碳經濟發展研究》(2009ZR0065)階段研究成果
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選擇,對其研究的興趣吸引了眾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目前,研究低碳經濟的各類學者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長期以來,我國各區域發展戰略的主要特點是經濟增長優先。如何創新思路,尋求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結合點,變“兩難”為“雙贏”,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區域發展模式是一個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入手加以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低碳經濟的范疇辨析
“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概念的涵與外延到底應該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論,特別是“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這兩個概念的界定更是難上加難,有人提出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路徑,有人提出低碳經濟包含循環經濟……。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準確定位“低碳經濟”所涉及的范疇,與循環經濟相比較低碳經濟涉及的范疇要小一些,對解決目前我們面臨的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要更有針對性一些,具體來說低碳經濟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一種發展模式。不能因為“低碳經濟”的提法新,整個世界范圍內都在大力推進就認為“低碳經濟”模式能夠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切問題,我們認為低碳經濟所涉及的范疇只限于“氣候問題”和“能源問題”兩個部分。目前針對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主要從“減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匯聚量”兩個方面在推進,通過聚焦上述兩個方面,低碳經濟實質上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落實到了一個可觀察、可操作的層面,通過研究和實踐,將來或許我們可以將成功發展低碳經濟所獲得的經驗應用和推廣到“二氧化硫污染問題”、“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及“水污染問題”等一個個具體的資源環境問題。
■二、低碳經濟的實踐模式
現階段區域層面的低碳經濟實踐模式總體而言,主要包括“減少碳排放量”與“增加碳匯聚量”兩種模式。
2.1減少碳排放量
在區域層面上減少碳排放量主要有兩個途徑: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都可以直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的單位GDP能耗呈現下降趨勢,但是我國廣大地區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較低的,也就是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與先進國家比較還很高,資料顯示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歐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國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國浪費能源的現象卻層出不窮??梢詮膬蓚€層面和三個層次上來探尋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兩個層面即技術層面和制度層面
(1)技術層面
由于現階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關鍵核心技術主要掌控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關技術引進舉步維艱,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引進核心技術的過程中,提高我國自主研發能力,構建適應區域層面實際情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技術體系。
(2)制度層面
由于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國性能源市場體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國還沒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層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通過設計適應的制度安排杜絕浪費能源的現象,進而通過經濟激勵機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主動研發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
2)三個層次
(1)宏觀層次
構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區域性社會
(2)中觀層次
構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產業鏈、產業園區及社區
(3)微觀層次
構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業和家庭
2.1.2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必須認識到我國目前的能源供給結構是“多煤貧油少氣”,短期內能源供給結構的剛性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國內各省區在政府主導下都大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認為目前這種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熱潮值得商榷,因為各地大力推進的結果容易造成“產能過?!焙唾Y源的錯誤配置,在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和能源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不宜過急過快,需要審時度勢,量力而行。
2.2增加碳匯聚量
增加碳匯聚量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其一是碳的自然匯聚,其二是碳的人工匯聚,總稱“增加碳匯”。
2.2.1碳的自然匯聚方式
這種解決辦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學反應過程,把大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轉變成碳化合物,通過改變碳的存在形式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樹造林是其具體的實際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過碳元素的循環實現碳的匯聚,具有可持續性。
2.2.2 碳的人工匯聚方式
該方式是通過運用碳采集技術、碳捕獲技術匯聚大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進行深?;虻氐茁翊鎭頊p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這種方式與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填埋方式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沒有改變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暫時將二氧化碳匯聚起來,可持續性方面尚存難題。
2.2.3 兩種方式的比較分析
我們認為我國廣大區域有現實操作意義的是碳的自然匯聚方式,因為我國不少地區以森林為主的一系列碳匯資源相對比較富集,隨著CDM(清潔發展機制)機制和碳交易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在增加碳的自然匯聚方式方面會有優勢。而碳的人工匯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獲及碳埋存等技術,目前在我國不少地區還沒有可利用的技術支撐體系,暫時沒有可操作性。針對自然匯聚方式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潔發展機制)框架和國際及國內的碳交易市場,以“碳排放權”供給者的身份進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場,通過“排放權交易”獲得市場補償,促進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對低碳經濟實踐模式的研究雖然都是初步嘗試,但是應該肯定這些嘗試給出了我們研究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筆者認為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方面作補充。如根據總書記提出的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諧社會的“和諧度”這個概念就發展低碳經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整合。從外部效應理論出發,就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還是自然活動(自然變化、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都可以劃分為正的外部影響(正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影響(負外部效應)兩大類。相互之間的正外部效應越大,負外部效應越小說明其和諧度高,反之相互之間的正外部效應越小,負外部效應越大則說明其和諧度低。
“一個地區要獲得發展,或者要有自然資源優勢,或者要具有資本、人才、技術、品牌等后天獲得性資源,而且后者對前者具有點石成金的作用”。根據前面對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分析結論,我們認為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理解為通過增加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正外部效應,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增長,使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能夠恢復,進而提供充足的生態環境服務,使人類的福利水平不斷升級;而低碳經濟建設則可以理解為通過減少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負外部效應,以維護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三贏”??梢?低碳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兩者都是通過改善人類活動模式來影響自然環境狀況,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度不斷提高升級。
和諧度提高的過程可以認為是由生態環境建設產生的促進自然環境增長的拉力和由低碳經濟建設所產生的防止自然環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導的人與自然關系不斷協調的和諧演進升級過程。
■四、總結
全面推進低碳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模式是一個大系統工程,同該地區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工業問題、“三農問題” 、資源資本化等諸多問題從各個角度都直接或間接相關,應該認識到不可能僅靠單一項目、單一工程、單一方面、單一區域的建設和發展就能取得進展。而要有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發展與建設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區域層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需要得到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等諸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除了要在認識上統一思想、步驟上配合、行動上協調、措施上配套外,還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經濟建設帶動生態環境建設,以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低碳經濟建設,建立低碳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區域層面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培軍; 劉學敏. 生態建設產業化 產業發展生態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668~670
[3] 諾思.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4~55
[4] 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56~57
[5] 張坤主編.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87
[6] 馮之浚主編.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 馬江.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