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7: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探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特殊性 早期性 感染性 權威性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識碼:A
“赫爾巴特像我們一樣認為到目前為止,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因家人團聚時孩子對父母有一種依賴感,而父母也能親近的了解孩子。”
“對孩子來說,就是社會秩序的縮影,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楷模,家庭成員中的人際關系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將來他在對待他人將主要以此為依據。”
通過以上兩句話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對人的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這三種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人接觸的最早最基礎最有效地教育。
1家庭教育的內涵
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自家庭產生而產生。家庭教育發生在家庭中,一般意義上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父母,受教育者是孩子,家庭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
家庭教育教的是什么?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重知識文化修養也不同于社會教育的重技能培訓,家庭進行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的重點則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等。可以說家庭教育實施的是人性的教育。前面說到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學生在入學前接受一定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對其以后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
2家庭教育的特征
2.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父子或母女之間特殊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人的一生在家庭中占據大部分,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最早接觸社會的跳板,所以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無法泯滅的影響。
2.2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古語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
2.3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行為規范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而在后來的生活中,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采取相同的解決方式。
2.4家庭教育的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的啟蒙導師,因此要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但是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就可以獲得的。
權威的一個極端現象是家庭的絕對權威、專制權威。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沒有自由可言,無法自主思考,在家中沒有地位,沒有尊嚴,沒有人格,卑躬屈膝地服從于父母的絕對權威與專制。雖然“專制教育并不是完全會失敗,它培養出了堅定、有能力、有才氣、有自我管理能力和舉止優雅的人們?!钡羌彝サ慕^對權威造成孩子的兩種傾向,一是被權威壓的無法喘息,一是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加深。
家庭權威不能專制也不能缺失,缺失給了孩子過分的自由。洛克的“理由一貫正確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無論是否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無可厚非,這樣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危害。家長專橫也許是他的本性,但是孩子的軟弱、順從會加劇家長的蠻橫,相反,家長一味的退讓、寵溺也會造成孩子的絕對權威。如因為“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的相處”思想的盛行,家庭的這種“權威性”大大的失寵,權威人物便也隨之消失。孩子變成家中的絕對權威,家長對孩子惟命是從,不管孩子的對與錯,溺愛、驕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沒有尊卑觀念,連最起碼的尊重都不懂得,人格不健全,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承受不了挫折,困難面前只會逃避等等弊端。
后來斯賓塞對洛克的這一思想追根溯源,他認為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理由證明自己的權威性。這說明不僅家長有權威,孩子也是有權威的,也就是說明家庭教育的權威是雙向的,而不是專制的。
農村山區留守兒童調查
缺少父母的監管 5年來,筆者走遍了附近的山區農村小學,經調查發現:父母雙雙在外務工的占51.2%;父親一方在外務工的占86%;單親家庭在外務工的占100%。以上數據表明:多數孩子的家長外出打工。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務工,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語言成人化、老年化。由于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孩子,造成孩子個性突出、行為自由、不愿受約束、紀律觀念淡薄。有些男孩特別頑皮,他們在家看電視沒有節制,癡迷游戲,上課無精打采,不做作業,污言穢語多,給學校管理帶來不少難度。
缺少家長的跟蹤輔導 農村山區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據筆者調查:小學沒畢業的占40.7%;小學畢業的占27.9%;初中畢業的占22.1%;高中畢業的占9.3%;爺爺、奶奶文盲的占85%;半文盲的占15%;這些數據有力地說明了農村山區不少孩子的家長沒能力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更令人擔憂的是家長們缺乏正確的教育導向,重現實不重視將來,重視打工掙錢而不看重孩子的長足發展,造成部分學生人生目標缺失。對孩子學習上的關心,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家長們常常只注重孩子們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孩子們的學習過程。家長最常問孩子的一句話是:“寫完作業了嗎?”有不少孩子撒謊說:“寫完了!”至于孩子寫沒寫,做沒做,家長很少翻閱一下孩子的作業,這部分孩子到校后,就借口說:“作業忘在家中?!崩蠋熆紤]路上安全問題就不再追究了。這樣久而久之,這部分孩子就認為:家長不看我的作業做沒做,老師拿咱也沒辦法。從此,就養成不做作業的壞習慣。相反,城市中的孩子們,父母文化程度較高,他們既關注孩子們的學習結果,也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許多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作業常常親自檢查,并幫助孩子們糾正作業中的錯誤。家長們關注孩子們的程度不同,結果當然也不同。
缺少父母心理的 由于農村山區的孩子們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不能同孩子交流,因此,農村山區的孩子們缺少父母的,導致了孩子內心憂郁、少言寡語,脾氣暴躁、任性、自閉。山區農村的單親家庭占11%,而且家庭情況也比較復雜,這樣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平時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也不愿意與老師交流,在他們心靈深處形成了一個不愿輕易提起的自我封閉的世界,這將不利于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
缺乏豐富的課外生活 由于受經濟的制約,農村山區孩子的課外生活相當單調,放學回家,幾乎處于無目地的游玩狀態,他們不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部分學生也不做家庭作業和溫習功課,由于父母在外務工,爺爺奶奶的管教又跟不上,他們把書包一放,就跑出去玩,玩的內容也十分單調,很少有先進的、提高智力的、積極向上的游戲。
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
力求經濟發展平衡,減少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 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在外務工人員。如果國家把部分重點項目安排在中小城市,分布比較均勻的話,將會減少在外務工人員的數量。如果地方政府和各級政府再進一步抓好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化,讓更多的人就近務工,增多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間,將有利于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讓孩子能得到父母的關心和監督。這樣也解決了春節期間每年一次的國人大遷徙問題,緩解交通壓力,節約更多的資源,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降低能源和減少污染。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今年春節期間我國交通部門解決了28.3億人次的客流量。如果經濟發展基本平衡,減少外出務工人員,將會節約多少能源?如果將節約的部分資金投入到農村山區小學,用來改善農村山區小學的辦學條件,那么農村山區小學的孩子們幸福指數將會有很大的提高,這對家庭教育也有促進作用。
加強教師隊伍的自身建設、建立城鄉教師交流的長效機制 在加大對農村山區小學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時,還要建立城鄉教師交流的長效機制,讓更多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山區小學工作,提高教師待遇,達到城市和農村教師待遇基本一樣或農村略高于城市,在晉級、職稱評定時要向農村山區小學教師傾斜。教育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山區小學從事教育工作,將更多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到農村基層小學。為農村山區教師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把職稱評定與是否在農村教學掛鉤,更多的比例放在農村山區一線教師身上,增強農村山區小學的吸引力。
目前農村山區小學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平均在40歲以上,老、中、青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師資力量不足,一師多職、包班、長年停留在一個年級的教學現象已相當普遍,尤其缺少專業的音樂、舞蹈教師,專業的體育、美術教師。新分配的大學生由于農村山區條件艱苦、交通不便、待遇低于城市等根本留不住。所以,造成教育隊伍缺乏應有的活力。另外教師年齡偏大,跟學生之間代溝較深,交流較為困難。因此,采用城鄉教師交流的方法,為農村小學注入新鮮血液,開設心理輔導課,可以彌補現實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學教育是基礎性教育,農村山區小學的教育同樣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要培養具有新型文化知識的農民,必須投入較大的教學成本,給山區農村教師更多進修的機會,努力提高師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只有在農村山區小學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搞好山區教育。學前教育也要有大的改變,教育部門應培養大批優秀的幼兒教師到農村去,做好幼兒的學前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同時解決大部分在外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和看管問題,為眾多家庭解決教育難題。
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來規范學生行為,解決在外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集中管理學生,培養更多的心理輔導員來輔導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是對課堂教育的一個補充。各級政府都要關心農村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要把關心教育留守兒童作為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讓更多的資金和教育資源向農村山區小學傾斜,確保孩子們就近上學,解決孩子們的奔波和安全問題,減少農村山區家庭的費用支出,解決小學生涌向城市上學的問題。
增強家長教育意識 目前,山區的家長教育觀念滯后。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在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態度上也存在問題。部分家長認為供孩子上學,只是為了讓他們識幾個字,長大了學點技術,能賺錢就行,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這種教育觀念迫切需要轉變,我想建議這些家長,不論你外出多遠,都不能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多與孩子溝通,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家庭經濟的壓力,變為培養孩子堅韌奮發向上的動力,用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染孩子。學校和各級政府要在有條件的地方,對家長開設家庭教育輔導培訓。教育孩子應從點滴做起,要言傳和身教相一致。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要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參與適當的家務。培養孩子從小愛勞動、講衛生、能干事、不懶散的好習慣,做家務也是孩子拓展知識面的好機會。關愛和體貼父母,可能始于給父母倒一杯水;培養井井有條的好習慣,或許就源于整理自己的書包、床鋪。
“陪讀” 現象剛開始與上世紀80年代的出國熱有關,先是“陪讀夫人 ”、“陪讀先生”。后來隨著留學生越來越低齡化,又出現“陪讀父母”。現在國內也出現了一批“陪讀父母”,筆者就所在的城鄉結合部高中進行調查:在2000年以前,陪讀率基本為零;2001年至2003年,全校陪讀率僅1%左右(主要集中在高三年級,高三年級陪讀率達5%左右);而2004年以后,陪讀現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目前我校學生陪讀率達23.6%,高三學生陪讀率高達58.2%,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這些家長的“陪讀行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為,陪讀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但從根本上說陪讀不是一種好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其復雜的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的原因。這些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 陪讀現象的原因
2.1 陪讀現象的社會原因:
2.1.1 對高考的期望:現在的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考大學是孩子的惟一出路。如今升學競爭非常激烈,就業壓力大,孩子考不上大學今后就難以立足于社會。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能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時間,家長不得不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幫孩子做一切事務,以保證孩子每天就是學、學、學。
雖然 “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已隨著近幾年來高校的持續擴招大為改觀。如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72.3%,一些大城市的高考錄取率高達80%以上,高校在校生規模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人邁入大學門檻,預示著我國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無疑有助于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 然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態勢似乎難以撼動社會積淀已久的傳統成才觀和用人觀。上大學、上名牌大學、上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依然是學生家長們的夢寐以求;分數和升學仍是絕大多數學校、教師手中惟一有效的“指揮棒”;而一些用人單位的門檻也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水漲船高……
2.1.2 經濟條件的富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部分家庭進入小康,他們有能力租房陪讀,支付昂貴的費用。
尤其一部分母親本來就是“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
2.1.3 獨生子女家庭:目前高中生70%是獨生子女,大多家長認為:就這么一個孩子,再苦再累都是為了他,既然生養了她,就要力爭讓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做父母的哪能那么輕松?
2.2 陪讀現象的學校原因
2.2.1 學校的常規管理存在漏洞: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生源的質量整體下降,學生參差不齊,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動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宿舍管理存在一些誤區。隨著學校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實現后勤社會化管理,有些學生也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對待生活老師的管理有應付之嫌。在宿舍熄燈之后,仍有少些同學侃大山,直接影響另一部分同學,甚至溜出去上網吧。
2.2.2 學校食堂的伙食成問題:應試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學習是第一要務,固然不能圖物質享受,但家長、學生認為花了同樣的錢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況且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加強營養,在生活上給予照顧,陪讀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2.2.3 少數學習不自覺性的學生: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老師有時也是愛莫能助,在多次教育以后,效果仍不顯著,學校老師也沒辦法,把這個“包袱”丟給家庭,讓家長來加強監督和管理。
2.3 陪讀現象的學生自身原因
2.3.1 學生自立自理能力差:現在的學生大多數卻是獨生子女,自主能力差,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獨立意識差。
2.3.2 對學校的管理不適應:由于升學的壓力,各個學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常規管理措施。由于在校上晚自習的“不自由”、“不習慣”也導致部分學生退宿,自己租房,讓父母來陪讀。
2.3.3 少數同學的學習習慣差,自覺性差: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和在金錢大潮的沖擊下,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有些人沒有文憑照樣賺大錢,對少數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定的沖擊。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文化知識毫無興趣。好逸惡勞,易受社會復雜環境乃至不良風氣的影響,沉緬于網吧、游戲機室、吸煙、打架、斗毆、早戀、辜負家長的一片期望,家長陪讀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3 正確看待陪讀現象
3.1 陪讀固然有一定的好處:有一個農村孩子,現讀高中一年級。父母為了讓其能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在學校附近找了一間房子,由母親負責他的吃住。半年來,他在母親的監護下,進步都很快,現已由往常的中下等成績變為中上等成績。成績的取得都與母親的陪讀分不開。因為有母親的陪讀,他能按時吃飽飯,按時作息。另外陪讀也有利于督促學習不自覺的學生和學校共同加強管理。
3.2 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現在的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考大學是孩子惟一的出路。為了能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時間,有些家長就選擇了陪讀。這些家長,連疊被子、洗內衣和襪子這種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證孩子每天就是讀書學習。而在筆者看來,這種現象實在是害處多多。
3.2.1 使孩子缺乏責任感。家長對孩子照顧得太周全了,對學習有沒有幫助很難說,孩子卻肯定有了惰性,還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然而然的就會缺乏責任感。有報道說某高校一名才華出眾的男生,在出國讀研時要求帶母親一起去,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親陪讀的,以至于他到了20多歲還沒有洗過襪子,沒有了母親,他到國外根本無法生活。希望家長們能從這件事情中吸取教訓。其次家長陪讀還可能與學校的教育產生悖逆。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則會與此矛盾,影響孩子成長。
3.2.2 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陪讀就要租房子,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學校宿舍的價格貴得多。而且父母中至少有一個人得在這兒陪著,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她)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和一些必要的麻煩。有的同學肯定會因此擔心學習學不好,對不起在這兒陪讀的父母,在心中形成無形的壓力。
中學生活豐富多彩,其中包括宿舍里的集體生活,有家長陪讀的學生失去了集體生活的機會,這是非??上У?。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自己的事自己做”,這不僅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做一個負責的人。父母把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包攬下來,會讓孩子形成錯誤認識。況且從心理學角度看,高中階段的孩子非??释毩?,父母陪讀往往會使他們處于心理沖突和矛盾中,影響成長。
4 陪讀現象帶給人們的思考
4.1 要改變成才觀:深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人們的人才觀存在誤區,突出表現為成才標準惟一化,把成才與學歷文憑等量齊觀;成才途徑單一化,把上大學、拿高薪作為人生成功的必經之路。
當前,經濟社會迅速變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已從昔日的單純知識型轉向知識、能力和人格協調發展的綜合素質型??倳浽谡匍_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觀,并多次使用“各類人才”的概念,強調“人人都能成才”。
對歷經十載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來講,能考上大學固然很好,但考不上大學也并不意味著成才之路從此斷絕。上大學并不是惟一的成才之路。須知,學歷文憑之于個人,只是其經過人才生產程序的一個證明,并不能等同于其真正的價值。有學歷文憑的人,是否可以被稱作人才,關鍵是看其是否能干事、會干事。人才的存在,本來就是能干事、會干事的人與其他人相比較的結果。
在今天,上大學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成才的道路是多元的。實踐告訴我們:社會不僅需要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同時也需要各種各樣具有實際應用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只有不斷學習進取,及時更新知識,才會成為有用之才;安于現狀,故步自封,盡管昨天還是人才,今天就難說不會遭淘汰。對孩子的教育應把社會需要和個人實際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 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
4.2 學校等教育部門加強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營造良好氛圍,硬件軟件設施跟上時代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及家長。如在管理上要科學化,生活上人情化,讓學生不會感到在家現代化,在學校是上世紀的生活。
4.3 家長要改變方式: 首先.必須亡羊補牢,將保姆式的陪讀變為自護能力的培養。家長要教給孩子面臨各種各樣局面下的應變能力,培養孩子的自護自理能力,教會他們安全自救的知識和技能。另外還要經常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讓孩子辨明是非,主動遠離險境。一旦孩子自控能力加強了,家長應放手讓孩子在學校融入集體生活。
其二.將灌輸知識式陪讀變為培養能力式陪讀。現在的一些家長文化程度較高,輔導孩子沒有問題.但往往忽視了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古人說:“給人魚不如給人漁?!奔议L在教孩子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方法、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達到獨立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長們對孩子的肯定或否定,常常取決于每次考試成績的排名,幾乎所有家長都有詢問孩子在班級名次的習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對于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不停地強調名次,會致使孩子陷于自卑,更影響他學習成績,甚至妨礙到孩子未來的全面發展,影響他整個人生的發展。所以家長應該理智一些,尤其不該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去指責、懲罰孩子。這種習以為常的斥責必定會引發孩子產生焦慮和憎恨的情緒,不利于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起到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的負面作用。
2.家長束縛兒童愛玩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回到書桌前,常常阻止孩子玩耍。然而,家長如果一味地阻止,強迫孩子無止境地學習,只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起到相反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化被動為主動,讓孩子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恰當的教育,只會增強孩子厭煩學習的心理。家長學會理性地面對成績,面對孩子的“貪玩”,不能限制孩子們玩的時間。
(一)家庭教育缺失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大多數家長都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在家時間短,對孩子的關愛也隨之不足。許多家長片面地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是愛的表現。但在這種家庭教育缺失環境下成長的青少年,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導致性格孤僻,長期下來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次,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父母親迫于生計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約束與管教,自制力不強,為所欲為。當前社會新聞中經常出現留守兒童犯罪等行為,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導致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首先表現在對青少年的溺愛上。過去,我國大多數家庭都響應獨生子女政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只生一個,并視為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員。許多家長以一種溺愛的心理,對孩子百依百順,對錯誤一再縱容,給青少年心理認知與心理情感造成負面的影響,致使其形成自私、霸道等性格。其次,與溺愛截然相反的是一部分家長長期對孩子采取高壓政策,成績不好、表現不好,動輒打罵,棍棒相加。處于這種家庭環境之下的青少年因家庭溫暖的缺失,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狀態,極易對父母與社會產生恐懼與對抗情緒,心理問題亟須得到排解。最后,一些家長因自身知識水平、道德素質不高,對孩子的心理引導不正確。例如: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中如果有同學欺負了你,要以牙還牙報復回去”等,這種錯誤的家庭引導方式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三)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作為青少年生活成長的場所,應當是溫暖的、和諧的。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單親家庭的增多也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了惡劣的影響。成長于破裂家庭或長期不和諧家庭環境下的青少年,容易出現寂寞、惶恐、焦慮、沖動等性格,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可能導致青少年心理畸形發展。
二、家庭教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轉換觀念,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素質教育環境下,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除了智力、實踐能力的提升外還要強調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作為家長,要摒棄舊的以學生學習能力為重點的教育方式,要更加關注心理狀態、理想、進取心等個性品質對于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例如,通過網絡搜索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參加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講座等,有針對性地學習如何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質,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及時解決問題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個性,心理狀況變化較大,心理特征尚不穩定。與此同時,受交友、社會環境、媒體環境等因素影響,當代青少年極易受到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作為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所處年齡階段獨有的心理特點,對他們的不良行為與心理變化進行及時處理。如,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語言特點、行為方式等進行細致觀察,在發現問題時第一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不能動輒就進行責備或打罵,要根據青少年敏感的心理特點,委婉地指出問題點,然后進行耐心細致的分析、疏通,幫助青少年解決各種問題,引導青少年快速走出心理誤區,正確面對自己。
(三)家長要起帶頭作用,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父母在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起到模范與表率的作用。溫和有禮的父母,其培養出的孩子也將有得體的言行與舉止;相反,父母成天在家吵架,與鄰居不能友好相處,其培養的孩子也極易性格暴躁,遇事沖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以身作則,加強自身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另外,父母要盡量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營造安定、和睦、平等、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促進青少年心理正常發展。
(四)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實現平等對話交流古往今來,我國傳統家庭一直延續“唯父母之命是從”的習慣,孩子必須服從父母的要求或命令。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孩子處于被動接受說教的地位,久而久之,他們的個性受到壓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家長要關注與孩子的互動交流,將孩子視為家庭中具有獨立自主性的一名成員,視為自己的朋友,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建立一種平等的家庭教育新觀念。這樣一種平等、融洽的溝通方式,既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也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道德教育的良好環境。
三、結語
一、開辦目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教先從家開始”,家庭教育不僅關系到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幸福,而且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才能提高學校教育質量。開辦家長學校旨在向家長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改革發展趨勢;講授中學生生理、心理知識,探討家庭教育正確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環境,使家長掌握教育科學知識,樹立新穎“教學觀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經驗,從而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1、領導重視、計劃落實。成立以校長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制訂家長學校教學計劃。2、完善社區網絡。成立家長學校委員會。繼續完善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網絡。及時反饋孩子在家庭、社會的有關表現,以利于學校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3、講授科學家教方法。積極開展理論學習,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努力提高家長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辦學品位。4、請家長探討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傾聽家長意見,改進學校工作。
三、參加對象全校所有在校學生的家長。參加者應達60%。
四、組織領導由家長學校校委會組織實施。
關鍵詞: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共同心愿。為了孩子成才,不少父母不惜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他們要求孩子積極上進,學有所成,但是很多家長們在重視對孩子教育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的素質教育。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學校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指導家長進行正確有效的家庭教育。
1轉變家長教育觀念,遵循家庭教育規律
1.1很多家長并不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一樣重要,教師和家長都應該重視。但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令人堪憂,不少家長思想認識不夠,希望孩子成才的同時,又用老舊、陳腐甚至錯誤的觀念教育孩子。一些家長姑息溺愛,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盲目遷就,這些行為既傷害了孩子,又影響他們的成長,使得子女逐漸養成自私、蠻橫、虛榮等不良習氣。而有些家長又過分地依賴學校,認為孩子的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成績好,就是教育得好等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觀念的缺失。
1.2通過溝通完善家長缺失的家庭教育觀
很多家長對如何教育孩子一片茫然,社會上也缺少正確引導家長如何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機構。這時,班主任就要從觀念入手,多和家長溝通,正確引導家長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理念,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1.3鼓勵家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一些家長希望班主任針對自己的子女提出立竿見影的家庭教育方法,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根據孩子自身所涉及到的問題,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運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癥結所在,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引導。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為處在模仿認知階段的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用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去感染孩子。
2多觀察、多了解,要全面地、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
2.1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才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許多家長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度不夠,錯誤認知根深蒂固,總是憑借老的經驗教訓教育孩子,思維空間局限,教育理念落后。而一些不注重品德養成,持有“成績第一”思想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容易有負面影響。比如很受媒體關注的復旦大學投毒案,孩子已經鑄下大錯,而家長卻仍然沒有認識到錯誤的根源,竟然還為孩子做無罪辯護。再如17歲考進中科院的神童和他媽媽的故事,這就是典型的“成績第一”的家長,完全不注重孩子的生活能力,導致年輕的神童被中科院退學,而作為母親卻一度認為孩子退學丟人,這是怎樣的教育誤區。如果這位神童的歷任班主任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對這位母親進行及時的糾正引導,這位神童也不會艱難地去適應生活。
2.2針對不同家庭情況,制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案
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氣質性格、職業、年齡等都各有異同,這就需要班主任對學生基本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對家長進行普遍性家庭教育理念灌輸的同時,結合每個家庭特點,分類、分層次進行指導。比如:對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從教育理論方面和家長共同探討,讓家長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糾正自己在理解家庭教育上的偏差;而對于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放棄孩子的家長,班主任要把孩子的進步及時反饋給家長,告訴家長適當地鼓勵孩子,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跟偏袒溺愛孩子的家長交流時,要進行單獨談話,并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的失誤之處;對于那些動輒打罵孩子的家長,則先要告訴他們與孩子平等的溝通才是關鍵;對于文化水平略欠缺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從實際著手,運用一些生動的教育案例,跟家長共同探討,這樣家長更加容易理解家庭教育的真正內涵。
3通過各種形式與家長密切溝通,相互學習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聯系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班主任和家長也可以隨時進行溝通,以對學生的關愛為基礎,客觀的闡述各自對孩子了解的信息,討論出合理的解決辦法,避免老師和家長之間出現矛盾。由于教師和家長分屬不同社會角色,知識、思想、經驗、認知可以互補,這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
4結束語
班主任是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家庭教育指導是新形勢下班主任的職責,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不斷探索、學習、與時俱進,組成教育同盟,家庭教育效果才能有所提升,才能逐步完善和改進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宗標.淺談班主任應如何指導家庭教育[J].科技信息,2011,(5):696.
[2]任茜.與心靈對話——淺談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知識窗(教師版),201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