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發展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鄉村區域的景觀進行合理的改造,從長遠上講是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對此將怎樣進行合理的鄉村景觀的改造,并且能夠促進鄉村區域的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其生態環境的改善,確保我國鄉村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協調。文章會基于鄉村景觀涵義之上,探索對鄉村景觀進行改造的社會價值,進而在設計規劃園林景觀時滲入鄉村區域的景觀設計。
1 鄉村區域景觀的概況
1.1 涵義
鄉村景觀是在鄉村的區域內,其自然、經濟、人文等方面的綜合呈現。根據我們所處的環境可以分為自然、城市和鄉村景觀,相對來說,鄉村景觀是有特e之處的,其原因是,從景觀上看,其與其他兩種是類似的;從地理上看,鄉村其居住環境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從生態上看,鄉村景觀受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比城市景觀小。
1.2 構成
鄉村的景觀是由自然和人文兩個景觀構成的。鄉村中的自然景觀,是沒有受到人們生產生活影響的區域,這類區域能夠直觀的呈現出此鄉村區域的自然風光,但是伴隨著社會工業化的持續發展這樣的自然風光存在的概率很小了,現在我們所說的自然景觀是相對來說受到的影響小,仍有原始風光的景觀;鄉村中的人文景觀,是在自然和人們生產生活相互影響之后產生的景觀,其中人們的生產生活占主要影響,其形成會具有當地的特色。
1.3 原始特點
1.3.1 生產性。在最開始人們進行景觀改造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期望能夠對環境進行改造來換取更大的價值。
1.3.2 自發性。鄉村中的景觀改造都是個人自發的,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或設計方案,在這一點上是和城市景觀有很大的不一樣的
1.3.3 地域性。在對鄉村的景觀進行改造時雖然是自發的行為,但是其還是會受到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不一樣的地方其景觀也會不同。
2 現實價值
在農業時期,人們是需要通過自然環境來獲得生產生活資源,來滿足那時人們的基本生活,所以,人們對當時的鄉村景觀的改造不是從美觀的想法上進行的,僅僅是想要確保自己能更好的生存,這一因素是人們對鄉村景觀進行改造的最大動力;工業時代,伴隨著工業文明發展的時代的到來,城市環境受到的影響很大,受到的破壞程度相對于鄉村來說嚴重的多,這時鄉村環境的重要性漸漸的比較出來了,其呈現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3 意義
在進行園林的規劃中將鄉村景觀的納入其中,進行合理的景觀改造,慢慢的把鄉村景觀建設成城市的景觀公園,進而減少城市人口增長的壓力;在鄉村進行景觀改造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手段,進行加工,并學習西方國家鄉村的景觀改造的先進思想,促進我國現代田園景色的改建;鄉村的景觀在隨著不同的季節變化時呈現不同的景色,在進行改造時要確保這一動態過程的呈現,改造者要抓住其在自然狀態中的特征進行規劃設計,確保鄉村的景觀充滿活力;鄉村景觀有獨特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鄉村風光都有著各自本土的特色,在進行景觀改造時要充分的來考慮這一特點,在這些本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的基礎之上加以施展,改造能為不失當地特色的鄉村景觀;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很少接觸農活,在進行景觀的改造時要注重不能丟失農業方面,使都市里的人們能夠更加真實的體驗鄉村生活,懂得勞作的不易;在進行鄉村景觀的改造時,不單單要考慮到經濟層面還要考慮到生態系統,將鄉村的景觀進行改造時要充分的結合風景園林,這樣會減少景觀改造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
4 景觀改造
4.1 保護其生態環境
對鄉村區域景觀的改造要依據自然環境狀況,不能破壞其生態系統。在進行景觀規劃時單單要考慮城市的環境,還要考慮到鄉村環境是否收到了影響。同時要了解鄉村區域的生態特點,這樣才能更好的確定對其景觀改造的定位,才能更充分的挖掘其改造的潛能,制定出符合長遠發展的改造項目。
4.2 尊重當地人的需求
在鄉村區域居住的人群是要長時間在此居住的,在進行景觀改造時要充分的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不能影響到他們的生產生活。當景觀改造后的環境與當地居民的需求相符時,能夠調劑當地居民的生活趣味,改變他們現有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小型的景觀廣場,增加村民的休閑娛樂生活。
4.3 凸顯當地特色
當地的鄉村特色是要在進行景觀改造時充分考慮的因素,要基于村民其生產生活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特色,就地取材,進行改造。但是進行改造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壞當地的傳統文化,不能為了改造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系統,得不償失。
4.4 可持續的發展
隨著工農業的持續發展,其對鄉村區域的資源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要是其造成的影響能夠在環境自我調節能力的范圍內還好,要是超出了調控的范圍,其對鄉村區域的環境和生活其中的居民的影響是無法預測的,所以要進行景觀改造時一定要注意其能否進行可持續的發展。
5 結語
伴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持續進步,我國在對經濟的建設時越來越重視對園林景觀的設計,其著重點也在慢慢的更趨向于鄉村的景觀的改造,鄉村是人們居住的最基本環境,還存在正較為完整的自然風光。當今,我們在規劃園林風光時將鄉村景觀滲入其中,這在一定意義上不單單促進創新思路的形成,還保護了鄉村風光。所以我們在今后進行鄉村的景觀的改造時要充分考慮這一方法,使其對鄉村的景觀改造的更合理。
參考文獻
[1] 馬克?安托羅普,鮑梓婷,周劍云.歐洲的景觀變化和城市化進程[J].國際城市規劃,2015(03):19-28.
關鍵詞: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需求量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51-05
引言
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城市發展與土地制約的問題。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及城市迅速擴張,現有的城市用地尤其是建設用地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需求。在此情況下,進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以確保有限的建設用地最大程度滿足發展的需求,保障城鄉人居環境的安全,促進合理地選擇城鄉用地就顯得尤為必要。
編制好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是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必要基礎,應遵循適宜性與限制性相結合、多宜性與主宜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與主導因子分析相結合、應用性等原則。1991年9月在泰國舉辦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國際研討會”上,許多學者從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各個方面探討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和方法。
在我國,綜合性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這與FAO的《土地評價綱要》的引入是分不開的。隨后也開展了單項性農地評價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陳桂華等于1997年參照工程建筑對用地的要求,擬定影響城市土地質量分級的主要因子(地質、地貌、水文等因素)及其分級標準,對建設用地質量進行評價研究。陳燕飛等綜合考慮南寧市的城市發展目標、城市用地現狀以及當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選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現狀、坡度、地質、地貌、保護區等因素,基于GIS技術,對南寧市建設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等等。
目前,有關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以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為評價區,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為依據,遵循適宜性與限制性相結合、多宜性與主宜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與主導因子分析相結合、應用性等原則,應用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方法,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基于公里網格,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選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兩大因子為評價指標,對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建設用地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
一、評價區概況
(一)自然環境特征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位于遼東半島南端、黃海北岸(圖1)。
圖1 大連花園口區位置圖
花園口經濟區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地勢由中央軸部向東南和西北兩側的黃、渤海傾斜,面向黃海一側長而緩。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平原低地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處。評價區位于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5℃,年降水量550—950mm,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h;地帶性土壤為棕壤。評價區內有碧流河、老龍頭河、圣水河等9條河流穿境入海。
評價區距大窯灣核心港區90 km,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110km,莊河市中心城區西36km,大連主城區115km,融入了大連“一小時經濟圈”。201國道、丹大高速公路、國家鐵路東邊道均穿境而過。在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中,是距離日本最近的園區,海上航線僅為560 n mile;西距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80km、大連大窯灣港90km、周水子國際機場110km,東距莊河港30km;丹大高速公路、201國道、鐵路東邊道沿邊穿過;國道鶴大線貫穿工業區北部,丹大高速公路在園區設有專用出入口,與丹大高速公路的直線距離700m,距城莊鐵路294m。
(二)社會經濟概況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總面積為268km2,總人口6.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3萬人。下轄1個鎮、16個行政村。境內海岸線長38.4km,灘涂面積4 000hm2,淺海面積8 000hm2。區內現有中學2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小學16所,有地區中心衛生院和鄉鎮衛生院各1座。2006年1月被遼寧省納入“五點一線”重點發展區域,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管理權限和遼寧省、大連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面向日韓,北靠大東北,近臨京津冀。作為遼寧省“五點一線”日、韓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點,花園口經濟區地處我國黃海北岸中部,與朝鮮、韓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兼受東北亞經濟圈、日韓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三重輻射,是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其它地區不可比擬的發展優勢。正是具備如此區位優勢,大連花園口經濟區成為唯一被列入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開放戰略的縣級工業園區。
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
建設用地是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用地等。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
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為依據,應用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方法,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基于公里網格,選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兩大因子為評價指標,遵循綜合分析與主導因素相結合,便于識別區域內部差異性,可操作性強的原則,把自然環境作為區域建設的主要依托,把區域健康、持續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同時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還要充分體現區域發展和建設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的基本思想。在指標選取原則的指導下,結合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綜合考慮大連花園口經濟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區域發展目標,參考已有研究實例,同時結合專家意見,確定本次評價的指標為:地形地貌(坡度、海拔高度)、用地現狀(現有土地利用類型,如耕地、林地、草地、濕地、建設用地等)兩類指標,采用主觀賦權法,確定地形地貌指數、用地現狀指數兩類因子的權重分別為0.65和0.35。
各評價指標的含義、計算方法及其權重如下:
(1)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反映被評價區域作為建設用地的適合性大小數值范圍0—100。
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通過加權指數和法[19] 求得,分級見表1。
計算公式為: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0.65×地形地貌指數+0.35×用地現狀指數。
(2)地形地貌指數:指通過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來反映被評價區域作為建設用地的適宜性的程度。
地形地貌指數分權重見表2。
計算公式為:地形地貌指數=0.8×Ag×(分權重×不同坡度區域的面積)/區域面積+0.2×Ah×不同海拔高度區域的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g為地形坡度的歸一化系數,Ah為海拔高度的歸一化系數。
歸一化系數=100/Amax。
Amax指某指數歸一化處理前的最大值(下同)。
地形坡度會影響到各項建筑物的用地布局和工程難易程度,是影響區域建設用地布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地形坡度過大,勢必要進行大量開掘,增加工程成本;地形坡度過緩(如低于0.3°),則不利于排水,已造成洪澇和積水;而15°是緩坡地和陡坡地的分界線,凡地形坡度大于15°的地段進行任何建設都有較大的工程量,還可能造成地表土層不穩定,誘發地質災害,因此地形坡度對區域建設影響的上限取15°。
海拔高度直接影響熱量變化,間接影響水熱條件再分配。隨著海拔的升高,人類利用難度也在增加。按照海拔高度越低越有利于資源利用和人類生存的原則,較低的海拔高度具有較高的建設適宜性。評價區平均高程的分布區間是-0.01—125.05m,平均坡度值的分布區間是0°—10.16°。
(3)用地現狀指數:指評價區現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多種用地類型(除水域、交通用地外)轉換為建設用地的難易程度。用地現狀指數分權重見表3。
計算公式為:用地現狀指數=Alu×(0.06×耕地用地面積+0.15×林地面積+0.05×草地面積+0.4×建筑用地面積+0.3×未利用地面積0.02×濕地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lu為用地現狀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三、結果與分析
(一)用地現狀指數計算及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從單一因子用地現狀方面分析,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最適宜、較適宜、基本適宜、勉強適宜、不適宜建設用地面積分別為5 292.6、3 080.62、33 496.19、28 714.42、4 755.71hm2,分別占評價區總面積的7.03%、4.09%、44.46%、38.11%、6.31%,見表4。最適宜建設用地分布在評價區的南部沿海地區,東南部沿海有分散分布,不適宜建設用地分布在評價區的南部地區。已經被作為耕地使用的區域轉化為建設用地的可能性極?。蛔鳛樯a生活用水的水源地也很難轉變成為建設用地;沿海地區陸地面積本身就很小,更何況要轉化為建設用地,通俗意義上說,就是不可能。評價區80%以上的土地,基本或勉強適宜作建設用地,或多或少受有一定因素限制,但影響不大。而基本適宜和勉強適宜作為建設用地地區相間均勻分布。
(二)地形地貌指數計算及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從單一因子地形地貌方面分析,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最適宜、基本適宜、勉強適宜、不適宜建設用地面積分別為47 513.77、21 875.46、1 552.28、4 398.03 hm2,分別占評價區總面積的63.06%、29.04%、2.06%、5.84%。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區較適宜建設用地的土地面積沒有。從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評價區不適宜建設用地的土地極少,分布在評價區的北部邊緣,主要是由于評價單元高度差或者坡度差大,導致單元起伏度大,從建設用地對地形地貌因子(主要是高程和坡度)要求考慮,這類地區不適宜作建設用地。
(三)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計算及分級
根據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的分值將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及周邊建設用地分為5個等級: 最適宜、較適宜、基本適宜、勉強適宜、不適宜(表6)。評價結果表明,最適宜、較適宜、基本適宜、勉強適宜建設用地分別為35 145.60、13 651.97、19 001.93、7 540.04hm2,分別占評價區總面積的46.65%、18.12%、25.22%、10.01%。綜上,絕對意義上講,本評價區不適宜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是不存在的,至少60%的土地達到較適宜標準,90%的土地基本適宜作為建設用地,只有10%的土地受限制因素較多,勉強適宜作為建設用地。
五、結論
評價區范圍內最適宜建設區域土地面積35 145.60hm2,占評價區面積46.65%,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即使是適宜建設用地,其在作為建設用地上,從某個單一因子考慮,也可能存在一些自身的限制。這反映出了隨著城市用地的擴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自然條件較好、限制條件少的建設用地空間所剩不多。較適宜建設區域土地面積13 651.97hm2,占評價區面積18.12%,盡管存在著某些限制因素,通過合理的整治措施可以進行建設?;具m宜建設區域土地面積19 001.93hm2,占評價區面積25.22%,在較適宜建設的用地周邊有環狀分布。勉強適宜建設用地土地面積7 540.04hm2,占評價區面積10.01%。該區域在利用上有較大限制,勉強適宜,容易引起人居環境的不穩定。從單一因子上看,存在不適宜建設用地,比如說從用地現狀上看,存在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小于20%的不適宜建設用地。從多因子角度分析,把用地現狀和地形地貌因子等考慮進來,嚴格意義上講,完全不適宜建設用地區域不存在的。也即是說,區域中不存在不適宜建設用地,即在現今的技術和經濟條件通過對相應的限制因素進行改造都可以進行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是相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單單取決于地形地貌和用地現狀因子,是一定條件下的適宜性。因此,應定期開展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使評價緊跟技術的進步。同時,應該認識到,任何絕對不適宜的城市建設用地是不存在的,在一個城市發展中不宜進行建設的地區,相同土地條件下,在另一個區域發展時會因資金、土地供給等多方面因素的改變而成為基本適宜區;同樣,某一時期不適宜城市建設的區域,由于技術的發展和其他條件的改善,又會變得相對適宜。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是區域開發和擴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緊密結合經濟技術條件的發展開展這項工作,促進城市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協調。
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是對影響建設用地適宜性的所有因素進行綜合的評價,所涉及的因素比較廣泛,而且有的要素因子之間有具有相關性影響。所以,今后在進行評價中要收集盡量多的影響因素,并對要素因子影響程度進行定量的相關性分析,使選擇出的要素因子更具有代表性,科學地反映出建設用地適宜性特征。由此,我們可以依據建設用地的適宜性合理做出區域規劃發展。隨著國家城鄉統籌改革的深入,未來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提出更高的要求。區域發展水平的提高勢必需求更多的建設用地,對建設用地需求量的合理預測,可以更好地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楊鋼橋.我國城市土地供需狀況、原因及對策[J].城市問題,1998,16(6):35-37.
[2] 陳健飛.國內外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動態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研究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19-24.
[3] 陳桂華,徐樵利.城市建設用地質量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1997,(5):22-30.
[4] 以土地類型為基礎進行土地資源評價的研究——以北京市豐臺區為例[J].自然資源,1987,(1)
[5] 單春明.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9).
[6] 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局城市規劃手冊編寫組.城市規劃資料集[G].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7] ACIAR/IBSRA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valuation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Vo1.2 Technical Papers.Chiang Rai,Tailand,1991.
[8]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Vol.2 Plenary Papers,Lethbridge,Canada,1993.
[9] FAO.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73.1993.
[10] 李茂.國際土地資源評價的某些動向[J].國土資源情報,2002,(10):4-7
[11] 遲君輝.新時期我國區域發展規劃淺析[J].改革與開放,2009,(3).
[12] 陳百明,張鳳榮.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理論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3):197-203.
[13] 歐陽志云,王如松,符貴南.生態位適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J].生態學報,1996,16(1):113-120.
[14] 張瑞平.基于區域整體觀的小城鎮空間發展規劃研究[J].山西建筑,2009,(16).
[15] 汪成剛,宗躍光.基于GIS的大連建設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
[16] 程吉宏,王晶日.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土地使用生態適宜性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02,112(28):52-54.
[17] 劉貴利.城市生態規劃編制內容淺析[J].規劃師,2001,17(6):18-22.
[18] 徐永輝,陳文瑞.土地適宜性評價關鍵問題探討[J].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7(1).
[19] 傅伯杰.土地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20] 陳耀.我國區域規劃特點、問題及區域發展新格局[J].創新,2010,(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forecast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LV Xing-dong
(City and environment colleg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009年12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2009年批復的第8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2009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7個規劃,批復的區域經濟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臺速度前所未有。在國家級區域規劃之外,地方政府之間進行聯合規劃也是緊鑼密鼓:《廣佛肇經濟圈合作框架協議》、《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推進珠中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海南國際旅游島、重慶“兩江新區”、深圳綜合改革配套。一時間區域經濟正以風起云涌之勢進入人們的視野。
從國家級的區域規劃來看,政府希望通過整體布局,發揮區域優勢,促進特色板塊的崛起,未來實現板塊間的相互協作和良性互動。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8個區域規劃都有各自的期望和戰略重點,如海西經濟區要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努力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遼寧沿海經濟帶要起到拉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作用;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有利于提升江蘇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縮小蘇南蘇北發展差距;關中―天水經濟區則是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目前,我國經濟版圖已初步形成了東、中、西部并行,東部沿海地區較為集中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大變局
區域規劃主要是在城市規劃和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配置生產力和城鎮居民點,使各項建設在地域分布上綜合協調,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順利地進行地區開發和建設。區域規劃要對整個規劃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建設布局問題作出戰略決策,把同區域開發與整治有關的各項重大建設落實到具體地域,進行各部門綜合協調的總體布局,為編制中長期部門規劃和城市規劃提供重要依據。長期以來,區域規劃一直是我國規劃體系中一個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必須強化區域規劃。從“十一五”開始,我國已開始將區域規劃編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布局以及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
2009年我國區域規劃密集出臺的背后,是我國經濟形勢變化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三種發展模式――從單純依靠外來投資,到三來一補加工為主的出口,再到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業。這三種模式無一不是以國外市場為增長動力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我國的經濟規模還比較小,形式也相對比較單一,這種發展模式還可以維持,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擴大和內容的豐富,外部導向型的經濟越來越難以支撐國內的發展。最深刻的例子便是,在本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外貿受到嚴重的打擊,最終不得不依靠中央政府的大規模投資振興規劃。事實證明,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不能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放在國外的。中國的發展必須依靠國內的市場,通過完善包括工、農、第三產業整個經濟體系,合理調整各行業比重,擴大內需,形成產銷兩旺的良性循環,中國的經濟才能健康長久地發展。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0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定下了基調: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在此背景下區域規劃同產業振興規劃,雙雙被賦予了保證經濟穩步增長,推動經濟轉型的重任。
首先,區域規劃和產業振興規劃共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依賴對外出口,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外部。金融危機給我們原有的發展思路敲響了警鐘,未來中國的經濟必須從外需過渡到外需經濟和內需經濟相結合,并逐步以內需為主體的經濟。產業規劃是直接著眼于產業升級和產業調整,而結合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區域規劃政策更具有宏觀戰略性和針對性。區域規劃的目的也正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政府對上海的要求是建設“兩個中心”,這顯然是適應了其產業升級,從制造業為主轉向金融服務業,對接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對海西區的扶持,自然是對接臺灣產業的轉移,加強亞洲地區區域融合。北部灣、環渤海、以及東北振興區域振興都可以看到國家在調整結構時,產業振興和區域規劃相結合的思路。
其次,區域規劃要促使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總體依然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區域之間發展的布局不均衡現象比較突出。大部分的工業集中東部沿海,東部和中西部區域間產業布局不均衡。這種情況的產生受制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國情國力,客觀條件要求必須集中力量,在有地緣優勢的東部地區以點狀或線狀突破。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形成東、中、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四大板塊。同時又劃分出若干個獨立活躍的經濟圈、經濟帶,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等。更進一步,還細分出若干個經濟區。中國經濟已經具備了網格化均衡發展的條件。同時,長期以來的非均衡發展也產生了諸多矛盾,如城鄉差距、地區間差距以及收入差距,這在客觀上要求今后的發展必須要采取均衡發展的方式。區域規劃則是實現均衡發展的科學依據和有力保證。
區域規劃擔當著加快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重任。正常在無外力推動的情況下,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產業結構將形成從沿海向內陸層層遞進的階梯型。先發展地區隨著資金和技術的積累以及各種成本的提高,原有產業失去競爭優勢要求升級,新的產業興起要求發展空間,進而產生轉移的壓力和動力。而次發展地區則順利地承接,實現經濟的起步發展。這一過程將是比較緩慢。但是,金融危機的發生客觀上加快了這一進程。同時,自發的產業轉移也存在不合理之處的。例如,有些地區為了發展經濟會允許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項目進駐。而科學統籌的區域規劃既能夠實現產業的快速轉移和升級,同時避免了自發無序的產業轉移帶來的弊端。在區域規劃之下,東部沿海的產業升級,除了實現自身新的發展,也將產生以點帶面的效應,輻射東部周邊地區,進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個臺階。對于有轉移壓力和動力的產業,政府將統籌規劃,加強地區間的協作,完善配套服務,使這些項目在中西部重新獲得市場,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區域規劃;地方經濟;房地產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8個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隨著區域規劃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帶動作用,地方房地產業發展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為地方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區域規劃概述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中央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除提業優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為地方政府打開了土地開發引資的大門。區域規劃首先帶動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房價上漲,便可實現后續的招商引資。房地產和區域發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區域發展必然要尋找一些先導產業發揮帶動作用,房地產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當項目產品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活躍的時候,房地產和區域經濟的后續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區域振興規劃無疑也是助推市場活躍的強心劑。
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國家在去年陸續出臺了多項區域經濟振興規劃。隨著相關規劃的實施,規劃給區域發展帶來新動力,區域經濟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望相互促進。
區域振興規劃實施后,國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資項目將跟進,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實質性的,但并非立竿見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鋪墊。部分城市的區域振興規劃引起的過度炒房應當警惕。這些規劃的實施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培育將產生巨大影響,但同時也成為了主題投資的熱點,吸引了樓市和股市的投資者競相介入。在這種背景下,房價出現一定程度上漲可以理解,但過度炒作形成較大泡沫將遏制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區域規劃對地方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區域規劃在刺激地方經濟之前,首先激活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多數炒房者紛紛踩著區域規劃制訂的時點,介入相關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大到國家級區域規劃,小到新地鐵線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視為投資良機,體現了區域規劃對區域樓市的明顯帶動和提振作用。
(一)區域規劃改善當地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引起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區域規劃的影響是長期的。區域房地產潛在價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加速該區域開發。不過,近期部分地區房價因區域規劃而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訂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區。隨后的三個月,濱海新區房價累計漲幅超過50%:今年1-2月累計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長39.7%。
2010年1月初,《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海南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海南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100%。
(二)區域規劃是房地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但不應成為短期投資炒作的對象如果瘋炒一陣房地產,最后造成房地產巨大泡沫的話,區域振興必將大打折扣。理論上來講,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一種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工具,短期內能創造出一個洼地,吸納各種要素進入并加快流動,從而迅速催生資本聚集效應。但區域性發展規劃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賭運氣的標的,就非常容易背離實際,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個巨大的流動性漩渦。而房地產作為資本增值和發展突破的首選項,首當其沖會被拖入。縱觀近些年許多區域崛起的現實,房地產不連跳幾個臺階、基礎設施建設不突飛猛進、城市化推進節奏不加快,區域經濟一定是不會有起色的。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與房地產業發展機會、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部門經濟,就直接劃上了等號。如果不能扭轉這種極端錯了位的聯系,后果是很難設想的。
(三)區域規劃成為地方房地產泡沫的直接誘因已經看到,一些地區在剛剛拿到批文之后,當地房地產市場已然如一鍋煮沸的開水,各路資本紛紛殺奔而去,價格隨即扶搖直上。上一次海南島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錯覺造成的。官方給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設特區,結果那里卻變成了房地產投資樂園,一類大資本在那里倒賣土地,另一類小資金就在炒賣房屋。實業沒有做起來,大多數資本都在鉆投機取巧的空子。因為流動性漩渦的作用,土地、房屋的價格受到劇烈攪動,變得嚴重脫離實際,在缺少真實性需求支持的情況下,最終摔了個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規劃批文的區域,在迎來又一輪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再一次被推入到這樣一種威脅面前。雖然17年過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機"陰影卻始終沒有走遠。盡管有人認為,眼下的市場已不是當年的初級形態,以前的悲劇當不致重演。但我認為,只要有那一紙被鍍上決策印信的規劃存在,流動性漩渦就一定要出現。原因在于,當前的中國市場并不缺少流動性。在今天,無孔不入的全國乃至于國際資金都在向這些區域注入,這對于各個準備起步的區域板塊的撬動是很明顯的。
三、地方房地產業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要防止此類房地產熱,先得設法使盲目性、一窩蜂似的"規劃熱"冷卻下來。區域性規劃,并非越多越好,要寧缺毋濫,不宜鼓勵競相"要規劃"的風氣。經濟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核心的一點是,大到一國,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結構合理、需求堅實的產業基礎做后盾。區域經濟是許多部門經濟的集合,是一種結構性、同步性、綜合性和協調互補性的經濟形態,我們需要加強一種可持續性的區域發展營造意識,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態。
(一)適度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中,房地產投資應占多大比例需要認真研究。事實證明,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如果過高,一定會產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經歷的房地產市場巨變都與此有關。而如果房地產投資比重過低,不僅不能夠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保持適度的房地產投資規模,是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首要環節。要研究一個城市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系,從中找出規律,努力把握好這個比例關系,如此,房地產市場供求才能大體平衡,房地產市場才能穩定發展。
(二)加強對規劃全程的監督控制對于區域發展規劃戰略,決策層也要對規劃落地全程予以監督控制。在規劃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土地、資金兩類要素的投放。
因為有政策傾斜和照顧,預計這兩類要素的投放將會拉開一個極大口子。如果兩者投放不夠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場層面就會導致炒地、炒房的惡果。
(三)加強區域內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房地產市場調控是政府穩定房價的手段。但由于房地產是關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廣泛影響的行業。因此,必須要在調控中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果在執行中忽松忽緊,忽冷忽熱,就會在解決老問題中產生或留下新問題。在一個區域規劃體系中,有很多產業部門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產業是最不應該受到關照的,更不能被當成特殊產業來對待。放眼全國看一看,現在不僅流動性充裕的地方,房地產經濟很發達,連很多流動性并不充裕的欠發達地區,亦如此。因此房地產業本就該被排除在一攬子區域規劃措施之外。
參考文獻:
第二條編制和實施旅游發展規劃,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編制旅游開發建設規劃應當服從旅游發展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項目建設,應當符合旅游發展規劃的要求。
第四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市場導向的原則,注重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點、合理利用,提高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第五條國家旅游局負責全國的旅游發展規劃管理工作;地方各級旅游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旅游發展規劃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發展規劃的范圍
第六條旅游發展規劃是根據旅游業的歷史、現狀和市場要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以及為實現目標體系在特定的發展條件下對旅游發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確定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業發展目標,擬定旅游業的發展規模、要素結構與空間布局,安排旅游業發展速度,指導和協調旅游業健康發展。
第八條旅游發展規劃一般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長期規劃。
第九條旅游發展規劃按照范圍劃分為全國旅游發展規劃??缡〖墔^域旅游發展規劃和地方旅游發展規劃。
第十條不同層次和不同范圍的旅游發展規劃應當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并遵循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全局的原則。
第三章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
第十一條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應當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與經濟增長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適應。
第十二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與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有關區域規劃相協調,應當遵守國家基本建設計劃的有關規定。
第十三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與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化宗教場所、文物保護單位等專業規劃相協調。
第十四條國家旅游局負責組織編制全國旅游發展規劃、跨省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和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線路、旅游區的發展規劃;地方旅游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旅游發展規劃。
第十五條國家旅游局對編制旅游發展規劃的單位進行資質認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條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市場前景、資源條件、環境因素進行深入調查,取得準確的基礎資料,從市場需求出發,注意生態環境和文化歷史遺產的保護和延續,積極采用先進的規劃方法與技術手段。
第十七條旅游發展規劃編制的內容、方法和程序,應當遵守國家關于旅游規劃技術標準的要求。
第十八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包括如下基本內容:
(一)綜合評價旅游業發展的資源條件與基礎條件;
(二)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游業發展目標;
(三)確定旅游業發展戰略,明確旅游區域與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與空間布局;
(四)綜合平衡旅游產業要素結構的功能組合,統籌安排資源開發與設施建設的關系;
(五)確定環境保護的原則,提出科學保護利用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措施;
(六)根據旅游業的投入產出關系和市場開發力度,確定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七)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條旅游發展規劃成果應包括規劃文本、規劃圖表和附件。規劃說明和基礎資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發展規劃的審批和實施
第二十條旅游發展規劃實行分級制定和審批。
全國旅游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組織有關地方旅游局編制,征求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意見后,由國家旅游局審批。
地方旅游發展規劃由地方各級旅游局編制,在征求上一級旅游局意見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復實施。
第二十一條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城市的旅游發展規劃,在征求國家旅游局和本?。ㄗ灾螀^、直轄市)旅游局意見后,由當地人民政府批復實施。
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線路、旅游區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見后批復實施。
第二十二條旅游發展規劃上報審批前應進行經濟、社會、環境可行性論證,由各級旅游局組織專家評審,并征求有關部門意見。
第二十三條地方各級旅游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旅游規劃進行調整,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旅游局備案,但涉及旅游產業地位、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產品格局的重大變更,須報原批復單位審批。
關鍵詞:商業銀行;區域規劃;發展策略;江蘇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88-03
2013年,是中國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也是商業銀行持續發展、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至關重要的一年。近二三年,國家先后批準了10多個區域規劃或指導性意見,這既為銀行業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提供重要戰略機遇,也對銀行業的金融服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如何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各家商業銀行都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政策要點
(一)歷程回顧
中國的區域發展,早先集中在發展沿海尤其是東部沿海區域經濟,輻射帶動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北上廣深地區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振興和騰飛,而中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就稍顯落后。2008年以來,中國區域發展規劃開始顯現密集出臺的趨勢。僅2009年一年,國家批準了11個區域發展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四年的總和;2010年,13個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布局上不再過分集中于沿海地區。根據已經批復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西部和黃三角,中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近年來,中國的區域規劃向縱深推進,國家級縣域規劃出臺在即。通過近階段國務院層面上進行的區域試點,包括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以及最近上報的嘉善縣科學發展示范點可以看到,區域試點正在向縱深推進,區域規劃越來越具針對性。
江蘇是經濟大省,1992年起全省GDP連續二十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蘇中、蘇北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1.2%;蘇北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江蘇省政府還出臺了促進蘇北地區又好又快跨越發展的10條政策意見,繼續推進產業、財政、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和共建開發園區,落實“一市一策”,堅持不懈地推動三大區域協調發展。
(二)政策規劃
近年來,國家的針對江蘇地區的規劃主要涉及長三角地區、沿海地區、沿江城市群和連云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2009年,國務院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10年,國務院批準《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2011年,國務院批復《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
江蘇省政府在積極落實國家區域規劃的基礎上,2011年通過《關于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2012年批復籌建1個產業開發區(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2個經濟開發區(大豐港、連云港徐圩經濟開發區)和14個旅游度假區(徐州呂梁山、姜堰溱湖、沛縣微山湖千島濕地、阜寧金沙湖、如東小洋口、句容茅山湖、儀征棗林灣、宿遷駱馬湖、連云港溫泉、南京湯山溫泉、鎮江世業洲、盱眙天泉湖、武進太湖灣、無錫陽山);并批復同意5個開發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蘇通科技產業園、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園、揚州廣陵經濟開發區、徐州泉山經濟開發區、南通呂四海洋經濟開發區)。
二、金融機遇
受多種因素影響,中國銀行業的增速正在放緩,只有搶抓市場機遇,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才能在這種增速減緩的大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上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為銀行業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
(一)基建領域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沿海地區具有建成為區域性和國際海港的優勢,江蘇的多項發展規劃中都明確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重點交通工程建設做出安排?!督K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江蘇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兩個規劃全部為城市軌道交通規劃(《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和《常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根據《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條區域過江通道、21條城市內部過江通道、“兩橫兩縱”4條高速鐵路、“三橫三縱”6條城際鐵路以及增加11條高速公路。目前,江蘇省擁有各類國家級及省級開發區139個,作為創新實施的主要陣地,以各類經濟開發區、高新產業基地及物流園區為主體的新型經濟集聚點將不斷涌現,同時這也對交通運輸對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服務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項目,尤其是重點交通工程規劃項目中蘊含著巨量的金融需求,為銀行業帶來了潛在的發展機遇。
(二)產業領域
近年來,江蘇省在國家區域規劃的基礎上實施了重點產業調整規劃,商業銀行應在深入研究區域規劃帶來的市場機遇的基礎上,統籌制定發展策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江蘇亦把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擺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近年來,江蘇實現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投向服務業?!督K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推進生產業發展;2012年,省政府印發《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2012—2015)》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主要任務之一的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密切相關,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聯系,會形成大量的服務需求。
其中,江蘇旅游業快速發展,2006—2011年,連續六年蟬聯全國榜首。江蘇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把旅游業培育成全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重點旅游項目的資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為例,該市在“十一五”期間的旅游業投資約200億元,2012年,江蘇省政府批復設立14個旅游度假區,由發展旅游業帶來的資金需求將非常旺盛。
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在全國具備一定優勢?!督K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積極發展以風電和核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2011年,江蘇設立專項引導資金,重點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動全省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6萬億元。2012年5月,省政府編制《江蘇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方案》,確定了各個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推進措施。8月,國務院批復《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并明確要綜合運用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等手段,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支持物聯網企業發展的力度。10月,國務院批復《江蘇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根據區劃,到2020年,全省建設用圍填海規??刂圃?6 450公頃以內,海水養殖功能區面積不少于30萬公頃,意味著海洋資源開發的競爭加劇,有助于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的發展。
三是現代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督K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做強特色優勢農業,提高現代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2012年初,國務院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導全國“十二五”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江蘇在“十二五”期間將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預計到2015年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將達到1 100萬畝,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將達到1.6∶1。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在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農業現代裝備制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等眾多領域形成了多樣而龐大的農村金融需求,為銀行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民生領域
江蘇省非常重視保障與改善民生,在該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2012年1—8月,省級財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領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蘇省累計投入村莊環境整治資金超過17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撥付獎補資金12.4億元、整合相關涉農資金30.4億元,市縣實際籌措超過134億元。盡管如此,江蘇省經濟發展和民生工程建設還不協調,民生建設的步伐慢于經濟發展步伐,江蘇省政府仍在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三農方面的金融資源供給、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給和縮小貧富差距等民生問題而努力。除了上述領域的資金需求,江蘇城鄉一體化的大力推動亦在郵電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生態保護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發展策略
面對國家區域規劃帶來的種種潛在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該著眼長遠,利用自身優勢加快業務轉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以不斷提升經營服務水平、確保銀行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一)緊跟政策導向,明確發展重點
江蘇地區市場化程度高,企業依法合規經營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識強,同業競爭異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場反應能力,統籌規劃推進方案,明確工作重點,加強整體推進,才能確保商業銀行公司業務有質量的發展。商業銀行應建立快速反應通道,全面收集市場信息、密切關注同業動態,深入調研國家政策規劃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對產業、項目的支撐力度,探究政策規劃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在統籌規劃推進方案的基礎上明確工作重點,實施整體推進。
(二)搶抓戰略機遇,明確投放重點
商業銀行應繼續將金融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為信貸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在對本地市場規劃與政策導向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預判重點行業發展前景,確保公司業務有力度的投放;將信貸資源向由加大投資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由江蘇城鄉一體化大力推動帶來的民生領域傾斜。
(三)定制差別服務,確保效益增長
客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僅依靠傳統業務,無論是市場表現、市場競爭,還是經營效益都缺乏競爭力。據國外銀行統計,其產品成功率約為50%。只有通過細分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強產品維護與創新,為客戶定制差別化的金融服務,才能提升產品的市場契合度,確保公司業務有效益的增長。同時,建立產品后評價機制,在新產品推向市場后定期對產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標進行跟蹤和評價,對產品進行調整、推廣、拓展和創新。
(四)注重科學發展,確保穩健經營
近年來,各商業銀行一直通過不斷優化風險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風險政策體系等多種途徑為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而努力。商業銀行應繼續踐行科學發展觀,通過整體的組織推進和制度安排,強化信貸風險控制的針對性,實現貸款經營的規范化,提升風險精細化管理能力,確保公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外部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正在改變著銀行的發展和競爭模式,社會結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金融服務結構調整的方向。經過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和趨勢。面對更透明的市場和更多樣的需求,商業銀行順應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國家區域規劃及地區實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擴大客戶群體、拓展服務與生存空間,突出強化在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民生領域的金融服務。這既是銀行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逆勢而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陳寶權.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金融縱橫,2012,(6):23-26.
[2] 梁洪波,劉遠亮.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關系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3):81-84.
[3] 倪志凌.“十二五”時期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J].上海金融,2011,(9):48-53.
多個區域發展規劃立足地方優勢,將構筑中國經濟多個增長極
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
全會公報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梢?“十二五”期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已成為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
2007年至今,國務院批準了多個區域發展規劃。其中,已有13個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反映了國務院培育多個經濟增長極,協調區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的目的。這些區域將在“十二五”期間充分展現增長極的魅力,帶動區域經濟增長。這些密集出臺的區域規劃,使我國基本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多極聯動,以眾多重點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為支撐的新的經濟地理版圖。
實際上,從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中部崛起,大區域發展規劃的構想早在2000年就已融入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事實也證明,區域規劃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構筑經濟增長極效果顯著。以中部為例,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六省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9年中部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萬億元,人均GDP達到2萬元,比2005年翻一番,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18.8%上升到19.4%。今年以來,中部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及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區域發展規劃可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形成區域競爭優勢。
從2007年開始密集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實際就是在這一大區域發展框架下更為精細的小型區域規劃。與之前的大區域規劃不同的是,“十二五”期間的區域發展規劃更具針對性和地方優勢,因此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更明顯。
一方面,各區域規劃都利用特色優勢,發展競爭優勢,形成不同角度的經濟增長極。如《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立足點就是構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工業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則從國家、東北亞區域、東北新一輪振興三個層面上,明確了長吉圖是我國沿邊開放開發的重要區域、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這四大戰略定位。其他規劃也都著眼于自身特色,體現了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各區域間形成互為襄助的差異化競爭格局,帶動區域經濟聯袂增長。各經濟區域之間并不是像以往那樣閉門發展,都走小而全的模式,而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如處于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西安就提出與重慶和成都建立更大的區域經濟分工格局,優勢互補以形成內生力量。
以區域發展規劃為藍圖的“十二五”區域經濟,將以城市群為依托,以城鎮化為動力,依靠中心大城市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從而構筑中國多個經濟增長極。
中國社科院專家預計,未來10年,我國城市群將會形成東北、華北、長江、華南四大板塊,在此基礎上,沿海城市群與內地城市群之間將建立起產業和技術上的緊密聯系。東北板塊的主樞紐是遼中南城市群,華北板塊的主樞紐是京津冀城市群,長江板塊的主樞紐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華南板塊的主樞紐則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此外,在未來10年內,我國東部沿海的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海西、臺灣(以臺北為中心)、珠江三角洲及北部灣城市群將會聯成一體,構成我國沿海城市帶。這一新的城市帶有可能超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和日本東海道城市帶,上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帶。
城鎮化進程加速蘊藏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成為增長主動力
從全會公報可以預計,城鎮化將是“十二五”期間帶動經濟增長、抵御國際經濟不穩定、改變國內不平衡發展現狀的重要動力,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
如果說“十一五”期間城鎮化就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那么,“十二五”期間城鎮化將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配合,將更高質量地推進,所帶來的也必將是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擴大內需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而最大的內需就在城鎮化,它同時也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46.6%,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化率將超過50%。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城鎮化將為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提供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城鎮化為拉動投資注入持續動力?!笆濉逼陂g城鎮化對投資的拉動不僅體現在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方面,還將更多地體現在“十二五”側重的民生方面,體現在為城鎮人口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出行難”等系列問題上,目的是要營造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打造幸福感更強的城市。政府投資也將更多地傾向于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產品。
城鎮化為拉動消費需求注入活力。一方面,農村人口成為城鎮人口后消費將顯著增加。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661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869元,地級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599元,36個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4326元。這表明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相對減少,也為農民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資源占有量對于每一個農村居民來說相對增加將有利于其提高收入,進而提高消費能力。根據相關研究,我國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0萬到1200萬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
城鎮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城鎮化在中西部地區的推進,有助于中西部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也為東部地區產業升級騰出空間,有助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低碳經濟推動產業升級拓寬投資空間,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十二五”期間,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資源環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將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已成為困擾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一些國家醞釀把碳排放與貿易掛鉤,征收所謂的“碳關稅”,這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
新華社首席經濟分析師陸曉明指出,歷史上科技革命曾引領經濟發展先后進入機械化、電氣化、電子化和信息化時代。這些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是為適應時代經濟發展需求產生的。當今時代,全球面臨的最大挑戰無疑是傳統能源的可獲得性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正趨于極限。可以預料,下一場科技革命必然發生在新能源和低碳領域。在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的我國,通過搶占低碳經濟先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更是緊迫的任務。
公報指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也意味著,在節能環保方面,“十二五”將面臨著比“十一五”時期更為嚴峻的挑戰。中國勢必將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而低碳經濟所引導的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從長期來看,更將為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扶持低碳產業本身能夠吸引大量投資,尤其是可以有效啟動民間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計,未來30-40年,全球每年投資低碳經濟至少在5000億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間將超過26萬億美元。我國的新興能源產業規劃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累計直接增加新能源產業投資5 萬億元,每年增加產值1.5 萬億元,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
同時,低碳產業就業容納能力強,創造的經濟價值大。據了解,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提供就業機會。匯豐(HSBC)研究指出,盡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但全球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預計到2020年時,該行業的年收入將超過2萬億美元。在我國,低碳經濟的潛力也很大。據估算,“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可達4萬億元。
除此之外,低碳行業的產業融合程度高,以點帶面的發展方式可以形成產業集群。以新能源為例,環保設備、煤化工、潔煤燃燒技術、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節能電器等行業都有望從新能源產業興起中獲得發展契機,這些產業興起后都將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收入分配改革將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使經濟具有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