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條件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中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問題探討
學生姓名:
系別:經濟與管理系
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指導教師:
2006年3月5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國內外研究動態:
貿易條件惡化論是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在一份名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在該報告中,他考察了英國自1870年至1938年間進出口貿易條件的變化,發現初級產品相對于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結論: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那些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愈來愈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變貿易條件惡化的進口替代戰略。貿易條件惡化論經過辛格、伊曼紐爾等人的發展,其影響愈來愈大。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并沒有帶來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馬太效應,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發展中國家要改變這種命運,只有實行工業化,更確切的說是走進口替代戰略之路。經過經濟學家們長期實證分析,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長期以來趨于惡化的論點不再表示懷疑。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下,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制成品為主;而發達國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為主,進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由于發達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進口需求趨于疲軟和發展中國家對來自發達國家的產品和技術進口需求持續強勁,發展中國家價格貿易條件也就自然趨于惡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貿易條件惡化論比較正確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事實,并得出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利益分配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這樣一個正確的結論。
既然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是不斷惡化的,那么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他的貿易條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呢?為此,國內許多部門和學者進行了研究。商務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2000年后貿易條件仍有惡化的趨勢。2003年價格貿易指數下降了4.6%。收入貿易條件指數上升了22.7%。目前國內各方人士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事實已經沒有大的爭議,但如何看待這個事實卻有爭論。北京大學宋國清教授認為貿易條件惡化是貨幣匯率扭曲導致的;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范良聰指出,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的,而外貿企業在出口時竟相壓價,導致“價格戰”硝煙四起,出口上出現增量不增價的現象;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原油價格飆升和我國對原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提高了國際原材料價格,這些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應當指出,這些都是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解釋,但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
(2)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選題依據: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我國對外貿易是否已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是否應該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還是改革進出口產品結構,發展競爭優勢;貿易條件惡化一定帶來貿易利益的損失還是也存在不確定性的一面,這都有待于進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爭論,系統全面,地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貿易惡化的原因以及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并研究了改善貿易條件的對策。
研究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本文試圖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貿易條件的惡化理論和我國貿易條件現實狀況的認識,完善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研究。另外通過研究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和對策,能夠給我國外貌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促進制度創新和結構創新提供理論參考,并為改變我國粗放型進出口貿易模式、實現我國乃至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指導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本課題主要研究四個方面的內容:
(1)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影響。通過對此理論的分析,介紹其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指導作用。
(2)實證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現狀,列舉近期貿易條件指數數據,并據其列表說明我國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3)全面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
(4)根據變化原因擬訂可能的政策措施。
2、擬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問題的研究,希望解決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影響的認識偏差問題,以至于能尋找更合理的對策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對外貿易惡化的狀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一)研究步驟
課題主要從資料收集、撰寫開題報告、草擬提綱、論文初稿反復修改、論文定稿及答辯幾個步驟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頭文獻資料研究、案例比較研究、分析歸納法、數據模擬分析法、實證分析法,調查研究法等。(根據文章研究的需要,選用合適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會調查、文獻查閱、老師指導等
(三)研究進度安排
2009年10月;確定選題收集資料寫開題報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過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撰寫論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導老師審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過指導老師對初稿的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導老師再次審查對論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論文終稿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郝紅.景華揚,談如何在我國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公有制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034,24—25
[2]井士鋅,現代企業的薪酬激勵煤礦現代化20043
[3]樊錢濤,如何運用薪酬激勵員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東,張國霞建立自助式整體薪酬體系人力資源200435—36
[5]徐曉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勵機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張濤,如何發揮薪酬激勵的持久性中國人力資源開發72—74
[7]程甌,將員工激勵進行到底人力資源39—40
[8]胡盈,交換中的刺激人力資源53—54
[9]董玉森,當前部分國企薪酬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10]劉穎,走出薪酬激勵的困境通信企業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
[12]企業員工管理方法研究組企業員工激勵方法中國經濟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關鍵詞:FDI 貿易條件 工資外溢 技術外溢 機理
在當今貿易投資一體化條件下,國際投資扮演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的歷史角色。FDI具有促進東道國貿易數量的增長、生產要素比例的變化、生產率提高等一系列東道國效應,而這些效應又能對東道國貿易條件和貿易福利產生影響。以往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是在傳統的框架內研究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的,例如穆勒、馬歇爾等側重于從消費角度研究貿易條件,認為一國只要面對相對占優勢的世界需求曲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會有相對有利的貿易條件,從而就會在貿易利益分配中獲得更多的好處;??怂?、巴格瓦蒂等人注重生產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認為一國生產狀況的變化會改變該國的貿易條件及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他們都只考慮到了影響供給的國內因素和影響相對需求的國際因素,而沒有考慮到FDI的影響。本文將研究FDI流入并參與貿易商品的生產后對東道國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和機理。
貿易條件的變化與進出口價格、出口數量、勞動生產率等因素有關。我們可以用函數表示為:
TOT=f(PX,PM,QX,ZX,ZM)
其中PX為出口價格指數,PM為進口價格指數,QX為出口數量指數,ZX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ZM為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而FDI的流入可以改變東道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出口數量及勞動生產率,這些變化又與FDI的動機類型、流入量、產業投向、技術外溢情況有關。故可給出一個FDI影響東道國貿易條件的函數關系式:
TOT=f(QFDI,MT,ID,ST)
其中QFDI為FDI流入量,MT為FDI動機類型,ID為FDI產業投向,ST為FDI技術外溢。
一、FDI影響價格貿易條件的機理
(一)FDI流入數量與東道國價格貿易條件
從國際資本流量的角度分析東道國貿易福利變化的文獻比較多。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俄林在《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的修訂版中曾簡要地分析過貨幣資本流動對東道國貿易福利的影響。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麥克道格爾(Macdougall)在其資本流動效應模型中,得出東道國福利的增長完全是從外資利潤中轉移而來的結論。但他的模型假定外來投資的多少對貿易條件不產生影響。
本文認為,FDI通過國際收支變動效應間接地影響東道國的貿易條件。首先,外資的流入在短期內會造成國際收支盈余。如果外資不完全轉化為額外進口,外資的流入會使東道國貿易條件好轉。但從長期看,外資終究代表一種債權或利潤索取權,利息、利潤、管理費等的流出,要求國際收支的其他項目特別是經常項目處于盈余狀態。因此,東道國必須擴大出口,造成出口價格下降,會對一國的貿易條件產生不利影響。
但是,外資的流入會提高東道國的產出,也有可能會降低母國的產出,因為母國的投資由于資本的流出而萎縮。而一國的進口需求是與其國民收入密切相關的,與進口數量密切相關的貿易條件就與FDI流動產生了間接的聯系,資本流動通過這條傳導途徑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其結果主要取決于進出口商品的國內外供求狀況和不同國家國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根據俄林的觀點,在只有東道國和母國兩個國家的條件下,東道國的貿易條件的變化方向取決于兩國對母國出口品的邊際消費傾向。如果東道國對母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大于母國對該產品的需求彈性,東道國的貿易條件將會惡化。反之,東道國的貿易條件將會好轉。這里考慮的FDI流量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主要是指價格貿易條件。如果FDI促進東道國的出口增長,收入貿易條件有可能改善。
(二)FDI的工資效應與東道國價格貿易條件
在東道國,跨國公司的工資水平普遍高于當地企業,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也存在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普遍支付比東道國當地企業高的工資有很多原因。其一,東道國的勞動者在擇業時一般都有“本地偏好”,為吸引這些人服務于自己,跨國公司傾向于支付高工資;其二,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通常會帶來一些專有技術,為了防止這些技術因雇員離職而泄露、外傳,跨國公司往往力求用高薪留住員工,減少雇員離職現象;其三,由于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熟悉程度有限,為了將優秀人才不斷納入自身運作體系,跨國公司一般都選擇支付高工資;另外,東道國的各種政策或來自母國的壓力等其他原因,也有可能迫使跨國公司支付高工資。在一般意義上,跨國公司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會對東道國產生“工資外溢”(Wage Spillovers)效應,即推動東道國當地企業的工資提高,并使東道國的總體工資水平提高。但是如果整個經濟像阿瑟?劉易斯所說的那樣可以從“農村勞動力儲備”或城市失業人口組成的大量“勞動力后備軍”獲得勞動力供給,即在勞動力供給無限的情況下,即使跨國公司保持較高工資,東道國當地企業的工資水平也不會受其影響而趨高。在此我們只考慮一般意義上存在的“工資外溢”。
那么,工資在一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中起什么作用呢?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在《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一書中認為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決定了發展中國家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這里的生產要素專指勞動力。在劉易斯看來,工資水平的差異決定了熱帶農產品和溫帶農產品的價格差異,而物價水平差異又決定了價格貿易條件差異。對此,伊曼紐爾(A. Emmanuel)持相同看法,即“不是相對價格決定要素的報酬,而是要素的報酬決定價格”。伊曼紐爾甚至認為,“在所有其他情況相等的情況下,工資的不平等是引起不平等交換的唯一原因?!鄙鲜觥耙貓蟪隂Q定價格”的論點反映了產品價格形成的事實,工資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勞動的報酬,是生產成本的組成部分,在產品價格形成過程中,工資自然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由于工資差異能夠決定物價水平差異進而決定價格貿易條件差異,故從理論上講,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工資水平提高會使相應產品的價格提高,如果該產品是出口品,工資水平提高會引起該國出口品價格(PX)上升,由此導致價格貿易條件(NBTT=PX/PM)改善。以此推論,FDI提高東道國工資水平這一效應,將導致東道國出口品的價格上升,價格貿易條件改善。從供給角度看,工資提高意味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如果需求等條件不變,勞動力成本提高將導致一國出口品的供給減少,由此也會帶來該國出口品價格提高,價格貿易條件改善。
(三)FDI的產業流向與東道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化
根據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要素價格不變,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中,其中一種的數量增加了,而另一種的數量保持不變,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種生產要素的商品的絕對產量將會增加,而密集使用后一種要素的產品的絕對量會減少。
在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兩種要素模型(2×2×2模型)框架中,假定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不變,技術水平不變,就意味著兩種產品要素投入比例K/L不變,要保持兩個行業的要素投入比例不變,就必須在兩個行業間調整資本和勞動的存量。
當資本K增加時,假定所有新增加的K全部投入資本密集行業,為了保持該行業原有的K/L,就必須從勞動密集行業轉移一定量的勞動來配合新增資本K。只要資本K繼續增加,就會不斷地把生產要素由勞動密集行業轉移到資本密集行業。生產要素存量調整的結果必然是擴大了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生產,縮小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生產,進一步提高了專業化的程度。由于資本的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絕對量就會增加。如果資本密集型產品是該國的優勢出口產品,隨著資本K的增加,產品的相對優勢也會隨著增加,出口量會隨之擴大,而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下降,進口增加,因此資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價格會下降,而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進口價格會上升,在這種出口擴張型增長的情況下東道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如果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商品,那么資本K的增加會減少資本密集型商品的進口,進口價格下降,在這種進口替代型增長的情況下該國價格貿易條件改善。我們由此得出以下推論:
推論1:如果要素投入比率K/L不變,以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FDI的流入將改善價格貿易條件;如果東道國的原有出口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FDI的流入會使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如果FDI的流入使東道國的K/L發生變化,那么上述結論將不能成立。
上述推論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過程中,過度擴張其比較優勢行業,出口擴張,改變了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態,造成出口價格下降,引起貿易條件惡化。
推論2:如果FDI大量投入各國的相同產業,將會引起同類行業出口產品的惡性競爭,出口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惡化,還會引起貿易戰和保護主義泛濫。
從世界范圍看,如果FDI流入的產業所生產出口的產品與其他國家的產品處于競爭關系,那么這種出口導向型的FDI流入越多,同類產品出口增長越快,與國外產品的競爭就越激烈。尤其在價格競爭導向戰略下,更容易引起貿易戰,使得貿易福利下降。
(四)FDI的進口需求、跨國公司的轉移價格與東道國貿易條件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本國進口品的需求增加,會使進口品價格(PM)相對提高,從而使本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FDI在東道國的新建投資往往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機器設備等資本品和中間品,形成超額需求。以我國為例,外商投資企業促進我國出口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迅速增長,其進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此外FDI企業進口的產品多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中間產品,價格較高,又受發達國家壟斷,價格往往不易下降。大量進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勢必不利于我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黃平、索瓦羅(2003)在考察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時將FDI形成的超額需求作為導致貿易條件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復合一體化戰略下,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體系內一體化的國際生產日益結合,跨國公司以“適地生產”為原則在全球范圍內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并通過公司體系內的網絡為這些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服務,從而建立起內部市場,使以內部交易形式而產生的不改變所有權屬性的新型國際貿易方式――企業內貿易(Intra-firm Trade)迅速發展。跨國公司進行企業內貿易主要是為了利用轉移價格減少稅負、轉移資金與利潤、逃避風險與管制,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跨國公司往往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進口品的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品的價格?!稗D移價格”一方面造成價格信號失真,另一方面會導致價格貿易條件惡化。
二、FDI、出口數量與收入貿易條件
FDI有利于促進東道國出口。早在1990年,Rhee和Belot就綜述了外資對一系列低收入國家出口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如在印度尼西亞,韓資公司和中國臺資公司促進了當地膠合板制造業的發展及產品出口;在牙買加,與韓國的合資公司使該國服裝得以向美國出口。繼之,Aitken、Hanson和Harrison(1997)對墨西哥制造業的調查發現,當某公司與出口型跨國公司相鄰時,該公司的獲利水平就會提高,但與該國出口商相鄰則沒有這種效應。Lipsey(2000)考察了東亞國家和地區,他認為在東亞電子行業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美國跨國公司分支機構起到了重大作用。早期數據顯示,東亞電子行業出口的四分之三應歸功于美資企業出口;外資進入還改變了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出口結構,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減少,化學、機械等行業的出口大幅增加。同樣的效應在發達國家也存在,Ruane和Gorg(1999)指出,愛爾蘭加入歐盟后,隨著FDI大量進入,該國有了很大轉變,在制造業,該國三分之二的凈產出和近一半的就業依靠外資,而高科技行業的出口則幾乎全靠外資。Sousa、Greenway和Wakelin(2000)指出外資企業會提高內資企業的出口傾向。浦田秀次郎(2003)運用重力模型對相關經濟體FDI流入和對外貿易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總體而言,FDI對貿易的影響為正。
FDI促進東道國出口數量增加的具體途徑包括:一是FDI流入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部門;二是在跨國公司全球定位的生產經營戰略中,東道國處于上游供貨商地位;三是東道國的出口企業與跨國公司形成產業內分工關系,或以產業內水平分工為基礎,生產國外市場所需的差異產品,或以產業內垂直分工為基礎,成為跨國公司整個生產鏈中的一環;四是跨國公司采用縱向一體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東道國。
從理論上講,FDI對東道國收入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是通過上述幾個途徑,以增加東道國出口數量的方式實現的。但是在價格貿易條件不變、改善和惡化三種情況下,FDI的收入貿易條件效應會產生不同結果。如果價格貿易條件不變,FDI通過上述途徑使東道國出口數量增加,必然帶來東道國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如果價格貿易條件改善,FDI促進東道國出口數量增加的結果,也同樣導致收入貿易條件改善;但在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前提下,FDI的收入貿易條件效應就會不確定,只有FDI引致的東道國出口數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幅度,東道國的收入貿易條件才會改善。
同理可以推知,如果FDI不是促進東道國的出口數量增加,而是使其減少,那么除了價格貿易條件改善的幅度大于出口數量減少的幅度這一種情況外,FDI減少東道國出口數量,貿易條件隨之惡化。
三、FDI、技術外溢、生產率變動與要素貿易條件
在促進東道國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方面,FDI除了直接進行技術轉讓外,還可以通過兩個途徑發揮積極作用:一是示范效應,即跨國公司進入后,會對東道國當地企業產生一種示范作用,當地企業通過效仿跨國公司所使用的先進技術,學習其先進管理經驗,能夠帶動技術進步,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二是競爭效應,即跨國公司的進入能夠打破東道國當地市場的原有格局和均衡,對東道國當地企業形成競爭壓力,迫使當地企業采取行動保護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促進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在實踐中,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往往相互交織,綜合體現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溢出效應”。
麥克道格爾(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應時,第一次把技術的擴散效應視為FDI的一個重要現象。Richard Caves(1974)明確提出了FDI的技術外溢問題,被認為是開創了FDI技術外溢效應研究的先河。Hufbauer和Nunns(1975)指出,跨過公司的特定優勢往往是擁有先進技術,所以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技術轉讓及其對東道國當地廠商的“技術滲漏”,都會加快東道國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Findlay(1978)認為,通過外資企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的“傳染”效應,FDI可以提高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率;東道國當地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后者對前者的技術傳遞就越快。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增長理論明確提出,FDI可以產生外溢效應,加速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傳遞,使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培育并養成自己的內生技術創新能力。這些結論被《1992年世界投資報告》吸收。綜觀近年來的相關文獻普遍認為,東道國可以從以下渠道獲得FDI的技術外溢效應:第一,通過FDI帶來的新技術、新設備獲得技術外溢;第二,通過子公司對當地雇員的培訓獲得技術外溢;第三,通過跨國公司參與東道國競爭而產生的示范效應與競爭效應;第四,通過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所進行的大量研發活動增強技術外溢效應;第五,從FDI企業與本地企業的技術聯系獲得。
盡管FDI對東道國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取決于多種因素,但在多數情況下,FDI都趨向于提高東道國的生產率和技術水平。要素貿易條件分為單要素貿易條件(SFTT=[PX/PM]?ZX)和雙要素貿易條件(DFTT=[PX/PM]?[ZX/ZM])。在價格貿易條件不變、改善和惡化三種情況下,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ZX)的提高會導致單要素貿易條件出現不同變化,但總的來說,只有在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幅度超過出口品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的情況下,單要素貿易條件才會惡化。這意味著,一般情況下,FDI都能通過促進東道國提高出口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而改善單要素貿易條件。在雙要素貿易條件中,如果假設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ZM)不變,那么FDI影響其變動的理論途徑和作用機制與FDI影響單要素貿易條件變動的相應途徑和機制類似。
四、結論
根據上文的理論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如果FDI的流入能適度增強東道國原有比較優勢,則有助于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如果FDI的流入過度擴張東道國的比較優勢,導致出口數量激增,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貿易條件有可能惡化。
第二,如果FDI的流入能夠及時使東道國貿易結構發生新的變革,有助于增強進口替代品的生產能力,有助于貿易條件改善。
第三,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大小影響東道國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化。生產要素導向型FDI的技術轉移和擴散次數要高于市場導向型FDI。如果FDI沒有帶來技術進步效應,對東道國的貿易利益的影響則是不確定的。
第四,東道國利用外資的主要目標應該放在外資的技術含量和外溢以及產業結構調整上,僅僅盯住FDI促進出口增長、放縱外資重復建設和對原有比較優勢的肆意損耗,將會導致貿易摩擦加劇以及社會福利的損失。所以,東道國應該對成本導向型的FDI應予以高度關注,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
參考文獻
王新奎:《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朱廷:《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國際貿易生產的最主要原因是國際貿易利用伙計分工給貿易雙方帶來貿易利益,使貿易雙方的國民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在某些發展中國家,該國的經濟增長帶來的出口擴張使貿易條件迅速惡化,其結果使所得對外貿易不增反減,降低了該國國民的凈福利的絕對水平。此現象最早被美國經濟學家J.Bhagwati所發現,稱之為“貧困化增長”。
下面運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化予以說明:
模型引自趙偉主編《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
如圖1,橫軸代表A產品的產量,縱軸代表B產品的產量,其中X國家在A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是A產品的出口國,而且在世界市場占據極大的份額。直線P代表A國未擴大出口之前的貿易條件(Pa/Pb),其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切點為C,在直線P上的一點D作為A國的消費均衡點。與D點相切的曲線I為社會無差異曲線。出口擴大之后,貿易條件迅速惡化,變為P',A國消費點因此移至C'點,此時的社會無差異曲線II,明顯低于社會無差異曲線I,意味著國民福利水平下降。
一、貧困化增長的發生是需要前提條件的
經過國內外專家的實證分析,主要有四點,這里我就簡略介紹:
1、該國生產能力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門。出口部門的生產能力的增長,使出口擴大,由于此國在世界市場上占據很大份額,將導致世界市場上此類商品供大于求,均衡價格下降。
2、國際市場對某國生產的此類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由微觀經濟的需求價格理論彈性,我們可知,世界市場均衡價格的下降率大于均衡數量的增長率,即價格貿易條件惡化所造成的損失大于擴大出口帶來的利益,致使該國的總收益下降,國家變貧困。
3、該國此類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據很大一部分份額。此類產品的世界市場供給量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該國,所以該國的出口量的大幅擴增足以影響一個市場的供求關系。
4、該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對外經濟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貿易條件的惡化更能引起一國國內福利水平的惡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往往制定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貿易政策來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GDP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出口增長所引起的。
分析我國貿易條件(1994年―2003年)
判斷一國是否出現貧困化增長的最主要的指標就是貿易條件(也成交換比價、貿易比價),在數值上等于出口產品相對于進口產品的價值,是一個相對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四種類型:價格貿易條件(NBTT)、收入貿易條件(ITT)、單要素貿易條件(SFTT)以及雙要素貿易條件(DFTT)。
這里僅介紹價格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在數值上等于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的比例。若兩者的比例增長,說明本國可以一般為出口產品對進口產品更加具有價值,貿易條件變好;若兩者比例降低,則貿易條件惡化,可能會導致貧困化增長。
二、我國是否符合貧困化增長的條件
1、“增加出口”被譽為帶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三套馬車”之一。對于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的中國來說,應該以出口導向政策為指導,增加出口以帶動經濟。其實這種政策很像晚期重商主義,政府大力鼓勵出口甚于進口。通過對我國在近些年的GDP增長率和進出口增長對對比,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年份,我國出口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和進口增長率。由此我們不難推斷我國的經濟增長多半發生在出口競爭產業。
2、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很多企業出口的產品基本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玩具等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由于這種產品的的勞動密集的特殊性,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可以生產此類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上形成競爭。這將導致市場上此類商品的價格地下,而且由于競爭激烈,這也將使我國的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小。這符合國際市場對某國生產的此類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的條件。
3、關于我國經濟發展是否依賴于出口部門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就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直接表現為外貿依存度不斷攀升,經濟越來越依賴于外貿的增長。
三、應對我國貧困化增長的策略
1、改變出口導向型政策,扶持進口產品替代企業。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型企業。通過降低銀行貸款門檻、政府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一系列措施來扶持進口替代型企業,促進其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的替代企業,政府應該推廣其技術,利用知識外溢和學習效應,是其他企業學習技術,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的外部規模經濟的實現。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應該給予技術上的支持,促進其生產模式的轉型。
2、提高產品的含金量、質量和多樣化性,盡最大可能滿足國際消費者需求。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其獲得盡可能多的滿足感,這樣有利于消費者對我國出口產品產生依賴,即所謂的“品牌效應”。這樣可以使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從而相對提高了消費者對我國產品的需求,有利于此產品富有需求價格彈性。
3、改變出口增長方式,以技術密集型和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代替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通過對近年來世界貿易總額的分析,可以發現發達國家所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據相當大部分,而且這兩類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壟斷力。我國要想在國際市場上長久占據份額,必須也得進行產業結構的轉變。
參考資料:
[1]趙偉主編《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Paul R.Krugman著《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八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一)貧困化增長的含義美國經濟學家薩爾瓦多的《國際經濟學》(第8版)現在已經被許多高校作為《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的教材,在該書第七章———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中,說明了貧困化增長(ImmiserizingGrowth)出現的原因。貧困化增長也稱為“不幸的增長”,由經濟學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提出,主要是指即使福利效應自身可增加國家福利,貿易條件也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國家福利出現凈下降。
(二)貧困化增長出現的主要原因根據巴格瓦蒂的觀點,出現貧困化增長現象的原因與貿易條件的惡化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使得一國的出口在貿易條件不變下大大增加;如果該國是一個大國,那么出口的增加過大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若這種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非常低,則會導致該國的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再加上該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很強,以至于貿易條件的惡化引起國家福利的減少,從而出現了出口越多越窮的奇特現象。(三)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化增長”國際經濟學理論中提到的貧困化增長問題,主要容易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其對外貿易增長迅速。據統計,2005年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1.4221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然而,伴隨著不斷擴大的貿易規模,貿易條件呈現出不斷惡化的趨勢。據測算,與1995年相比,2004年貿易條件下降了近35%。國內有不少學者對中國貿易條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結論就是貿易條件呈現出總體惡化的趨勢,而貿易條件的惡化導致貧困化增長現象的產生。貧困化增長現象不僅出現在了中國的貿易領域,更有甚者,在中國的教育方面也越來越明顯。
二、《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中的貧困化增長現象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大學雙語教學試點,其規模逐漸擴大,涉獵的領域也越來越寬泛,但是隨著雙語教學的不斷成熟,其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并沒有與其規模成正比,相反教學質量正不自覺地陷入“貧困化”陷阱。
(一)雙語教學的“三多”現象
貿易條件這一概念很早就在經濟學經典理論文獻中出現了,但由于受傳統國際貿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過程的影響,貿易條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者們的廣泛討論和研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普雷維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Singer,1950)提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觀點之后,關于貿易條件的研究才持續不斷進行著。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開放政策以來,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占全球貿易總額比重的大幅提高,貿易結構也有較大的改善,那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中國貿易條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國將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措施使中國貿易條件向有利的方向變化?
貿易條件是反映一國貿易利益和貿易地位變動的基本概念。根據馬歇爾的提供曲線,貿易條件說明了國際貿易為兩國帶來的利益范圍及各國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馬歇爾提供曲線的假設前提是物物交換下供給等于需求,因此根據提供曲線研究貿易條件只適用于抽象的理論分析,同樣不能具體地定量地得到一國一定時期貿易條件變化情況。在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中,采用進出口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編制不同指數形式對貿易條件變化進行評價。在貿易條件評價指標的不斷完善中出現了不同側面反映貿易條件變化的各種形式的貿易條件指數,最主要的有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雙要素貿易條件等四種形式。本文主要考察價中國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NetBarterTermsofTrade,NBTT,也經常被稱為凈貿易條件、凈易貨貿易條件或凈實物貿易條件)是指一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反映的是一國出口單位價值商品能獲得單位價值進口商品的變化,體現的是貿易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題。收入貿易條件(IncomeTermsofTrade,ITT)是通過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乘以出口商品數量指數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的變動情況,即出口收入變動所能獲得進口商品的變化,體現的是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效率的問題。
二、中國貿易條件評價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online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對中國1980年至2006年的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進行評價。中國的進出口價格指數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對比,出口價格指數在大幅度波動中降低,而進口價格指數則是在小幅度波動中提高,并且進口價格指數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數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大幅度波動下降、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小幅度波動提高和進口價格指數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數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這27年問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總體趨勢是有較大波動的下降,與1980年相比,中國貿易條件除1981年都處于惡化之中。這說明中國出口單位價值商品所能獲得的單位進口商品是減少了,中國在國際貿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但從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波動的幅度看,這種波動具有一定的收斂性,用每5年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做一次移動標準差分析,所得到的標準差變動也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說明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程度是在減輕的。
中國出口增長指數快速持續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說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數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數達到了115.70。雖然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在1980年至2006年間有所下降,但幅度僅為17.57%,遠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數量增長的強大推動下,中國收入貿易條件指數變化是持續上升的,即中國的收入貿易條件持續改善。這說明中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在不斷提高,中國通過國際貿易獲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程度在減輕,特別進入21世紀之后惡化程度明顯下降,使得中國收入貿易條件近幾年的改善幅度相當大。
三、中國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分析
根據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收入貿易條件改善的全部依賴于出口的增長。從中國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可看出中國進口價格指數的上升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大于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的影響,并且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下降的趨勢,相反,中國進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上升的趨勢。影響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較突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工貿易增長迅速
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5,103.5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由15.04億美元增長到了3,214.72億美元,占總進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貿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原料和中間投入品主要靠進口,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中間產品,其價格往往缺乏彈性,且易受出口國壟斷,會使中國進口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加工貿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存在制約,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國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間惡性競爭,使出口價格上漲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這種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中,由于中國處于生產的下游或終端,多為簡單的加工和組裝發展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只是跨國公司的“裝配車間”。增值率不高導致出口價格難以上漲。相反,隨著加工貿易進口需求絕對值迅速增加,導致國內加工企業對國際燃料、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成套設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鑒于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處于上升趨勢,進而使進口初級產品的價格指數趨于上揚。
(二)國際市場比較集中
中國的進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國。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總額占中國總出口的68.73%,前3個國家或地區占46.48%,僅向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就超過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進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進口總額占中國總進口的63.60%,前5個國家或地區就占將近一半,達到49.22%。中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受到較大的影響。如美國經濟時好時壞,日本經濟則長期表現不佳,美國和日本都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其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中國出口影響很大。一方面,美國和日本經濟不景氣引起的需求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場的經濟低迷容易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導致貿易摩擦,使中國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國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1.74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FDI企業進出口比重由原來比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據國際收入轉移的貿易條件效應一般原理,收入轉出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惡化,收入轉入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改善,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應該趨于改善。但FDI的凈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吸收FDI主要流入勞動密集型行業,易造成出口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的貿易結構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以低素質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導向不能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從而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國對經濟發達國家的依賴。二是FDI形成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執行“轉移價格”,影響了中國進出口價格。目前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為了達到減輕所得稅負、轉移資金和利潤、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經營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進口產品的高價位;同時,即使不考慮國家出口退稅等支持措施,而把勞動生產率差異、技術水平差距等因素考慮在內,外企的出口價格水平也明顯偏低??鐕镜倪@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進口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價格,在FDI企業進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
(四)關稅下降使進口需求擴大
加入WTO后,由于關稅大幅度下降,進口商品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進口需求強勁,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實際進口商品的價格沒有明顯下降,這一點通過計算進口價格指數能得到很好的驗證。一個貿易大國征收關稅,能使出口品的相對價格降低,生產者就會生產更多的進口品,而消費者會消費更多的出口品,這樣,出口品的相對供給減少,相對需求增加,從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對價格會上升,貿易條件得以改善。而在關稅下降時這一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加入WTO后,關稅一直下降,而中國又是一個貿易大國,因此,貿易條件的惡化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四、改善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對策
從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變化看,中國近30年參與國際貿易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損失一定的公平獲得了更高的效率。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雖然發展成為了貿易大國但并沒有成為貿易強國。中國參與國際貿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獲得效率呢?針對上述原因,通過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降低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公平損失程度,保持收入貿易條件的持續改善,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效率獲得水平。
(一)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產品差異化程度
中國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制成品。通過提高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差異化程度。加大對高新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識向高新技術的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創新體系,對企業的研究開發給予財稅支持、資助和信息服務,提高研究高新技術方向的市場性;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術成果能較快投入到產業中去,拉近技術主體與市場主體的距離。
(二)鼓勵加工貿易向縱深拓展
鼓勵加工貿易向上游產業延伸。通過加工貿易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利用外資政策和稅收政策結合起來,消除加工貿易向上游產業延伸的體制約束和政策障礙,引導加工貿易向關聯度大的產業和經濟的縱深環節拓展。發揮內資企業現有的生產基礎和技術基礎,積極促進內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調整加工貿易稅收政策,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更多地使用國產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貿易通過貿易和投資行為從下游裝配業到中間產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業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業水平,延長國內產業鏈,推動中國上游產業和基礎工業的發展,促使加工貿易向縱深拓展。促進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各種財政金融措施,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范疇,實行加工貿易的產業評估制度,提高技術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勵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三)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積極擴大海外市場,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擴大與發展中國家(如東歐、南美洲、非洲、中亞等)及周邊國家(如俄羅斯、韓國、東盟、南亞國家等)的貿易往來,使中國的出口市場多元化,從而減緩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狀況及政策變化帶來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偏好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根據需求相似說,發展與他們的貿易關系,不僅出口商品價格不容易下降,還有利于擴大中國商品的出口。根據引力模型,周邊國家具有地緣優勢,雙邊貿易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且中國相對而具有較高的發展程度,價格貿易條件改善比較容易。
(四)有選擇地繼續鼓勵引進FDI
大跨國公司和效率尋求型的FDI能帶來的溢出效應更顯著,能迅速擴大中間貿易品的出口,使中國比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生產體系之中,使中國的貿易政策傾向更穩定。建立包括FDI來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內容的FDI引進項目評估體系。通過對FDI投資主體的整體評估,說明FDI投資主體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體系;通過對FDI引進項目性質的評估,說明FDI投資主體來華投資是為了巨大的市場還是為比較低的生產要素成本;通過項目預期結果的評估,說明FDI對出口貿易、技術、管理和勞動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專門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通過與目錄相適應的進出口政策和生產稅收政策,引導FDI投向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部門,投向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加工工序環節,提升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層次。
(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借鑒浙江一些行業協會在協調同類商品出口方面的經驗,在國家層面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做好出口產品規劃,防止國內出口廠商的惡性競爭。由于國內廠商問的惡性競爭,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被壓得極低,由此帶來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國內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劇了貿易摩擦。國內廠商的單打獨斗不但表現在產品的出口上,也表現在對原料的進口上。在國際原料價格大幅提高、際能源爭奪日趨激烈的今天,國內廠商應該聯合起來面對國際原料供應商,增加自身的談判砝碼。
關鍵詞: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 貿易惡化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二)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企業內貿易的結果
企業內貿易指在同一企業內部所開展的國際貿易,即在跨國企業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間的跨國貿易行為。就跨國企業而言,對于發生在內部各實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完全可以由企業按照整體規劃來自主確定??鐕髽I在我國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來達到其減少企業稅負、避開風險與管制、調撥資金和有效分攤費用的目的。而外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額中已占到1/2強,這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更趨惡化。
(三)我國鼓勵出口的政策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勵出口的國策,采取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稅和出口補貼使得很多企業采取“只外銷,不內銷”策略,因為出口意味著可以減少成本。同時,這種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條件的惡化,或者說是惡化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強調擴大出口規模,有“一刀切”的現象。
(四)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
我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近年來漲幅高于制造業產品價格。出口方面,產品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致使某些產品大量出口,從而壓低了國際價格。另外,從進口的構成看,對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進口的比重也隨之大幅上升。而這些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由于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近幾年一路攀升。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而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這也造成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一)發揮比較優勢并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首先,需要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并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其次,需要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再次,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促使貿易條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以促使外貿企業有序競爭
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使外貿企業有了更大的經營自主權,除了要繼續放開外貿經營權外,還要促進外貿企業的規模經營,鼓勵一些實力較強的大型外貿企業組建大型的貿易集團,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復建設狀況,形成規模經營優勢,使企業避免以價格競爭為主而采取綜合競爭手段進軍國際市場。在外貿體制改革當中不僅要大力扶持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實業集團,同時也要為民營企業實業集團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從而使外貿企業之間的競爭走上規范有序的良性發展軌道。
(三)完善反不正當競爭立法
以法律形式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要建立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跟蹤、通報機制,我國進出口價格監督、監控機制。取消對三資企業的特殊優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國公司內部化行為對我國市場的扭曲和利益侵害。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并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促進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秩序。
參考文獻:
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我國是貿易大國,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顯著的。雖然我國目前還不完全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者和制定者,但也絕對不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應該會對貿易條件產生影響。我國進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都比較高,主要側重于關鍵設備、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尤其是在當前擴大內需的政策推動下,對進口商品的總需求將會不斷減少,未來的貿易條件會得到改善。
產業結構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從根本上說,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建立在本國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的狀況決定了進出口商品結構層次的高低。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具有隨著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逐漸升級的趨勢,這必然會使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同樣的變化趨勢。我國已經完成了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制成品為主的轉變,但貿易條件卻沒有得到改善,這與我國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處于較低價位水平是分不開的。這說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因素。
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匯率是一國貨幣同外國貨幣交換的比價,而貿易條件是用本幣或外幣衡量的進出口商品的比價,因此本外幣比價之間的變動必然直接導致以本幣或外幣衡量的進出口商品比價的變動。理論認為,本幣升值有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但從我國數據來看,人民幣升值以來貿易條件仍然延續了惡化態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貶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效應,美元貶值推高了國際價格基準,加之供需緊張和期貨市場投機等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導致我國進口價格大幅上漲,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價格的降低效應。
從總體上說,剔除生產成本上升后的出口價格仍顯著上升,說明人民幣升值確實提高了我國出口價格并有助于改善貿易條件。而且,人民幣升值以來,剔除國際價格上漲因素后的進口價格漲幅則有所下降,同時優化了我國出口結構,高附加值和定價能力較強的行業出口占比明顯增加,從而也改善貿易條件。人民幣匯率的適度升值將改善不斷惡化的貿易條件,從長遠觀點來看,我國為保障自身的經濟安全及利益,特別是為提高外貿效益,必須在長期內逐步改革目前的匯率政策,應該讓市場力量發揮主導作用,將行政力量作為一定的輔助手段。
FDI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FDI)多采用加工貿易的方式,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主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而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難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內部采購行為使得加工貿易原料的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從總體上來看,由于FDI對我國的熟練勞動及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對非技術人才數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國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與非技工的工資差異,城鄉就業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使得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若要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應該適當引導FDI進入我國的第一產業,使之發揮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資本、技術密集型部門,促進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升級,使我國逐步完成從低檔次、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向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最終提高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