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
時間:2023-07-25 16:3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由于教育行業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對于學前兒童的教育也在發生著轉變,特別是對于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來說,已經逐漸從傾向于理論方面轉向為實踐教學方面,不僅要培養學生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而且要強調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所以在這種形勢下,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應用,就顯得更加重要,其中包括實踐教學的目的、內容、具體實施方式等等,各個環節相互之間進行有效的協調才能夠促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將各個環節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為學前兒童構建良好的音樂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而且能夠幫助學前兒童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之后,還能夠增強其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
一、樹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目標
由于學前兒童自身的心理和智商發育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實踐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充分地結合音樂教學內容和學前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目標制定,學前兒童的目標定位不僅需要將音樂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詳細的學習和認知,另外,還需要相對應地加深其自身的音樂技能,具備良好的創新和實踐精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可以說是一門專業性基礎的課程,從根本上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理論知識。
1.認知性實踐教學目標
對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知識進行相對應的學習,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課程知識體系以及實際教學內容,將一定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進行有效的積累,方便日后展開實踐性教學。
2.能力性實踐教學目標
能力性實踐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基本的音樂能力進行教學,強調學前兒童對于音樂的整體學習能力,包括如何將學前兒童的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激發,將其自身的潛力進行擴大。另外,能力性實踐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能夠分析音樂教學的內容,并且相對應的具備設計音樂教學活動的能力,等等,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將教學目標最大限度的實現。
3.情感性實踐教學目標
要制定情感性實踐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地保證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學前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教學的活動當中,從而提高學前音樂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質量。
二、科學合理的設置實踐教學的內容
1.具體化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主要是將實踐教學目標作為主體,無論是教育哪一方面的知識和內容,都是圍繞這個主體來進行,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實踐教學自身的認知和能力,以及情感目標,只有將這幾個目標與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夠將其自身的作用力充分地發揮出來。認知性目標以及能力性目標在每一個教學內容模塊當中都會有所體現,而情感教學目標則是需要滲透到各個實踐教學當中才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而根據學前兒童自身的情況,當前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包括歌唱、韻律、打擊樂以及音樂欣賞這幾個部分,在實際的操作安排過程中,要將這些課程安排具體化,這樣才能夠保證實踐教學目標充分地體現在教學內容當中。
2.系統化
在進行實踐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音樂知識的內部整體結構問題,不僅需要涉及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而且要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另外,由于學前兒童自身的差異性,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要注重層次的劃分,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_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這種形勢下,在對教學內容模塊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學前音樂教育的四個領域,包括歌唱、韻律、打擊樂、音樂欣賞,讓學生在每一個實踐領域當中都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實踐,全面系統地掌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將實踐教學融入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逐漸地建立起一個實踐內容全面、系統,并且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夠保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3.可操作化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教學當中各項內容的安排需要切實有效地體現出可操作性,在教學模塊內容課時安排的時候,不僅要遵循科學合理的規定來進行,而且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這樣能夠切實有效地保證實踐的時間。另外,實踐教學的順利展開和完成所需要利用到的設備、設施、實踐基地等等,都是需要提前進行準備,這樣才能夠保證實踐教學順利展開。最后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能力,實踐教學的展開,學生可以通過逐漸的練習來完成,最大限度地保證實踐任務的實現,這樣才能夠保證實踐目標的實現,從而促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
三、結語
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內容,是以音樂藝術的形式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是學前兒童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幼兒園中音樂公開課已經非常普遍,為教師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可很多幼兒園卻將音樂公開課演變成了“音樂公演課”。文章對當前幼兒園音樂公開課中存在的問題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反思。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公開課;問題;反思
一、幼兒園音樂公開課中存在的問題
音樂教育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內容,是學前兒童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音樂公開課有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可很多幼兒園將它演變成了“幼兒園音樂公演課”。筆者通過對一些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觀摩,認為幼兒園音樂公開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活動設計追求新穎,不能真實反映日常教學狀況。組織一次公開的音樂教學活動,教師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為的是表現出多樣化的內容。雖然公開課一般是在幼兒園進行的,但為了保證實際的效果,教師要從多方面做足準備,以至于出現了偏離日常教學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在公開課之前,教師在備課這一環節精心準備,花費時間是平時的幾倍,這與實際情況是不相符的;2.在目前的大多數幼兒園中,教師身兼數職,音樂課是一位教師組織,但在公開課時,會有其他教師輔助教學;3.為了公開課的效果,很多老師會挑選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參與,或者提前做一定的鋪墊和工作,導致了教學條件的失真。
第二,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缺乏情感。很多幼兒園音樂公開課出現這種情況:活動形式新穎,活動場面熱鬧,幼兒表現出色,儼然是一堂精品課。實際上是教師事先在班上反復排練的結果,為了完成精心策劃的教學流程,教師根本不考慮活動中的現場生成,只是根據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幼兒能否順利地進行音樂表演,而不是幼兒能否自主、自由、自覺地進行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家達爾克說:“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但現實情況是教師為了一堂公開課的順利進行,對整個音樂活動的情感輸入不足,幼兒缺乏體驗,體會不到音樂情感。
第三,忽視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幼兒的主體性。教育必須面向每一個兒童,促進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很多公開課上,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常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唱幾首歌、跳幾個舞。這種教育用一種成人的眼光去審視幼兒的音樂活動,要求幼兒模仿老師的聲音和動作,誘導孩子們說出預定的標準答案。在這樣的活動中,兒童缺乏對音樂獨特的感覺和思想,只有眾口一詞的理解與極為相似的動作,不可能發揮自己的主體性,體會不到快樂。
第四,內容重“全面”,重點不突出。從理論上講, 幼兒園音樂公開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不僅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特點, 更要關注幼兒的認知特點。然而, 執教者為了讓觀摩者對整個活動留下比較完整的印象,就會將與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本該通過幾個活動實施的內容全部堆砌到一個具體的活動之中,致使活動顯得冗長、復雜, 重難點難以體現。一個活動承載的內容愈多,離目標會越來越遠,而且造成重難點不突出,出現“大雜燴”的現象。
第五,評價不深入,不能圍繞關鍵問題展開。當前幼兒園音樂公開課評課中存在兩種極端形式,一種是評課者針對執教教師教學的缺點與不足進行點評,只關注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種評價雖然能夠幫助執教教師改進教學行為,但將執教教師置于被審視、被評價的位置,也給執教教師帶來壓力和不適,致使不少教師因為公開課壓力大而不愿意上;另一種是評課者礙于情面,只是泛泛地就執教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評價,說一些空話、套話,或僅限于一些具體教育細節諸如聲音大小、教態、教學流程等方面的評價,而沒能追溯其內隱的教學理念。這樣的評課顯然不利于研討型公開課的展開,難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第六,課后缺乏梳理和再實踐。當前不少幼兒園音樂公開課不僅研討深度不足,而且缺少研討后的梳理和再實踐。執教教師對他人發表的看法或提出的建議懶于梳理或提升不足,沒有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和再實踐。這就使得研討結論往往只限于此次開展的活動而難以推廣,更難以提升各方參與者的教學與研究水平。執教者不反思,其行為就沒有變化,而且幼兒園開展這樣的活動的意義無處實現。
二、對當前幼兒園音樂公開課問題的反思
幼兒園音樂公開課作為交流課的一種形式,的確有其存在的內在價值,我們不能否認它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夠促進園本教研的開展。但是在現實中,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這種內在價值卻被弱化,工具性價值被放大到不恰當的程度,以至于公開課被庸俗化,于是才會出現上述大量作假的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 明確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目的
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提高、發展,不是為了劃分等級。做一件事情,一個正確的目標導向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我們做事情的一個統領。同樣,公開課的目標取向也會引導教師的行為方式。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開展應該定位在交流、學習、合作、分享、真實上,只有符合這些要求,公開課的開展才能有聲有色,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教師不應把公開課看成是外在施加給自身的壓力,也不應把它看作是評價自身的專業水平的唯一維度,而應將其視為自身成長的需要,自身價值的一個體現。
(二)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內涵
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領域,是以音樂藝術的形式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一個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學前教育的總目標,遵循學前教育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出自身的特殊規律——用音樂進行教育和教兒童音
樂。”①這說明一方面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要教給兒童必要的技巧,培養和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和音樂才能。另一方面,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是其在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發展的過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藝術領域總的要求是“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音樂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音樂的欣賞和學習,讓兒童實現全面發展,并在個性、情感、智力和身體等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們反省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內涵,是為了明確我們應該為幼兒做些什么。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除了讓幼兒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更為重要的是讓幼兒體會到快樂,在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因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特性是形象性和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戲性、技能性和綜合性。因而,幼兒園音樂公開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兒童,而不是成人和觀摩者。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以幼兒為音樂活動設計的主體,以游戲為手段,讓幼兒去體驗和感悟,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幼兒園音樂教學觀摩活動只有緊緊圍繞“以兒童發展為本,促進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根本目的去開展,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使幼兒園音樂活動回到本真狀態。
[注釋]
①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第34頁.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呂莉.當前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怎樣面向每一個幼兒[J]兒童發展與教育,2006年第5期.
[3]趙瑜華.觀摩活動為了誰[J]幼兒教育,2006.4.
[4]韓君恒.“有效教學”下的幼兒園公開課探究[J]基礎教育,2011年第6期.
[5]楊美艷.走出幼兒音樂教育誤區的幾個策略[J]當代學前教育(教學一線),2009.4.
一、學前教育中早期音樂教育促進素質教育
(一)學前音樂中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啟迪智慧和創造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科學知識素質教育等,它們概括了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而音樂教育對少年兒童音樂素質和智力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學前音樂教育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作為美的王國中的一個寵兒,音樂是培養美感的藝術手段之一,音樂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在《對學前音樂教育研究的探索》《關于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重要性的探討》了解到,音樂教育活動如果不是以音樂美的力量來吸引幼兒,打動幼兒,單純靠活動形式,內容的兒童情趣來獲勝,那么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動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對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來實現的,所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必須以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為目的,在教育實踐工作中必須緊緊圍繞音樂審美能力這一核心來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任務和內容、選擇教材教法、設計教育活動。
(三)學前音樂教育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身體素質的發展、促進個性形成
音樂情感的藝術,它以悅耳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思想壓力,醫治心理疾病。古代史書《樂記》中談到“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明確指出了音樂的治療保健功能。情緒抑郁是人們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緒舒暢可使疾病不治自愈?,F代的音樂治療學,發展了中國古代這種“樂醫”理論,利用音樂來治療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聽一些速度較慢、音調柔和的曲調;情緒憂郁,可聽些歡快喜悅的樂曲等。
(四)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培養中不可或缺的
在《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作用研究》表明從幼兒時期便開始學習器樂的孩子一般都思維敏捷,學習成績好。孩子們通過器樂的學習可以發展出活躍的智能并形成優良的性格,而這些品質對于他們吸收其他事物以及長大后進行學術研究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將來無論他們進入哪一個領域都將展示出他們的才華。
筆者認為,音樂教育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為了孩子發展的今天,個體的發展不是單項的,而是多項的,音樂教育的發展恰恰使其他素質的發展也獲得了提高,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熱愛音樂并讓內心感到自在和快樂,應該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們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當孩子們增進了審美觀念,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豐富了人生體驗,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并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時候,這才是素質教育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二、改變幼兒音樂教育現狀
(一)在幼兒音樂教育實踐中,大膽改革和創新
在目前社會教育機構中進行的集體音樂教育實踐,還存在著不和諧的現象,一些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兒童的現實發展與未來發展相互割裂、對立起來;將少數表演出現超常發展傾向的兒童的音樂教育與大多數兒童的音樂教育相互割裂、對立起來;將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學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互割裂、對立起來。這些觀念和由這些觀念支持的音樂教育行動,將導致音樂教育投入提高,消耗增大,甚至還會給音樂、社會、兒童發展帶來無法預計和估量的損失。所以,在對幼兒音樂教育的深層理解之后,需要進行大膽地改革和創新。
(二)創造良好的幼兒音樂教育環境
1.幼兒園環境:在園內,我們要注意創造出一種美好的音樂氛圍,使幼兒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熏陶。
2.家庭環境:幼兒的一半時間是與父母一起在家中度過的,為使幼兒園的教育得到持續,我們可以幫助家長選擇一些適合幼兒特點的樂曲,讓幼兒在家中與父母一起傾聽。
3.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樹立關心兒童、保護下一代的意識的背景下,一切涉及幼兒健康成長的物質產品及精神產品都應是高標準、高質量。當代的作曲家們應該創作出一些適合幼兒特點的優秀作品。
(三)結合游戲,提高學前音樂教育有效性
游戲是一種基本的、重要的活動形式,它是由兒童的內在需要引發的愉快的活動,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童的游戲也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充分自在的、有興趣和愿望相隨的學習活動。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游戲不僅是活動的內容,而且也是活動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關鍵詞】學前教育;視唱專業;選材;原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一直存在一個問題,音樂教育受到專業音樂藝術的影響,過多的去追求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感受和興趣審美的培養。這一點同樣出現在學前音樂教育上。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必須要從根源著手,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選擇之上,視唱教材選擇的正確與否,關系著整個學前教育音樂專業視唱教學體系是否成功。
一、選用現有教材應注意的原則
(一)注重選材內容的社會適用性
在這里,筆者整理了部分學校近些年來所選取的視唱教材,并對其作了簡要的分析。
1.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樂理視唱練耳》,共四冊,分別是學前音樂教育、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聲樂、鋼琴。這本書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內容體系和方法上在體現音樂教育的專業特點,符合音樂教育的一般規律,同時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許敬行、孫虹主編的《視唱練耳》,這本書2005年在許敬行主編下再版為《視唱練耳――修訂版》。這部教材現在被大多數的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所使用,較之前面的《樂理視唱練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貼近正規音樂學校的教材,同時,本書借鑒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聽覺訓練的模式,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能力的培養。
這兩部教材在內容上和編制規律上都是由淺入深,但是都不是針對學前音樂教育的專門教材,學前音樂教育一直處于教材空缺狀態。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在選擇教材上要格外的謹慎,滿足社會就業的要求,重視選材內容的社會適用性。
(二)注重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學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教材,也就是說,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所選用的教材,都是大綜合式的理論知識的堆砌,缺乏實際教學訓練,然而學前音樂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和知識的脫軌,從而導致教材的內容滿足不了學生的就業需求。所以這就要求在教材的選擇上要特別注意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學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題材兒童音樂作品的選用
(一)要充分考慮為兒童服務的本質屬性
學前音樂教育最終教育的對象是學前兒童,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決定著教材應該選取怎樣的兒童音樂作品。因此視唱教材中音樂作品的選取應以學前兒童也就是幼兒園孩子為主體,以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審美特征為依據,充分考慮到為兒童服務的本質屬性。
(二)選材內容要靈活、廣泛、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結構朝著多元化演變,這促使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活動時,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國傳統的童謠、古詩詞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要綜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兒童音樂作品,使孩子們獲得更好地藝術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教材中兒童音樂作品的選取,要博納百家,選材的內容靈活、廣泛。
(三)注重不同階段兒童作品選用的針對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對音樂形式和內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選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籠統地將同樣的音樂作品灌輸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而應該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選取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音樂作品。概括的說,就是注重不同階段兒童作品選用的針對性,接下來,筆者以兒童的年齡為劃分標準,搜集整理了一些兒童音樂作品,進行簡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1.兩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兩歲的兒童,已經基本上具備了傾聽音樂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還有待發展,所以可以選擇一些有具體形象的、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的音樂。譬如說《小燕子》、《丑小鴨》、《粉刷匠》、《小兔乖乖》、《兩只老虎》、《拔蘿卜》、《捉泥鰍》、《三只小熊》等,這些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內容要么是游戲、要么是關于小動物的描述,都是直觀簡單,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象。
2.3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3歲的兒童已經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變化,情感上也豐富起來,那么在音樂的選材上就可以選取一些具有情緒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媽媽好》、《魯冰花》等。同時3歲的兒童開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為,進入人格培養期,所以可以選擇一些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作品,如《健康歌》、《禮貌問候語》、《小手拍拍》、《上學歌》、《一分錢》、《我愛洗澡》等。
3.四五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四五歲的兒童開始進入知識學習階段,可以掌握內容復雜一點的音樂,比如說《數鴨子》、《數字歌》、《ABC》以及《詠鵝》、《靜夜思》等古詩詞歌曲,來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四五歲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大大提高了,對音樂節奏感的感受比較敏感,在選材時,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選取一些節奏鮮明、需要動作配合的歌曲,例如《愛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6歲的兒童對音樂的情緒表達和思想內容有了正確的辨認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隨著心智的成長,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這一時期,我們在音樂作品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思想積極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單純的兒歌教學,譬如《茉莉花》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選材內容,既要能夠培養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要與實際接軌,具有社會適用性和實用性。同時以兒童的年齡段特征為依據,選取一些適合兒童純真本性、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寧寧.學前教育專業視唱內容選材改革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2013(04).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吸收了三大國際音樂教育體系的先進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學校音樂教學體系。在新體系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包括:開展最自然的音樂活動,使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打開音樂進階之門;強調學前音樂教育階段的感性積累;強調開展音樂綜合活動。新體系改革的關鍵因素是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提高其音樂素養,更新其音樂能力評價標準,樹立新的教師觀。
一、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由來與發展
21世紀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創建了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這是基于國際化的視野,積極研究與探索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學科體系。該體系立足于中國音樂文化,融達爾克羅茲、奧爾夫、科達伊三大國際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優長,注重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新體系以“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為教育理念,以獲得感性經驗為主要教學目的,以音樂的藝術性為主要教學內容,以音樂實踐活動為重要教學方法,以內心音樂聯覺為重要音樂能力。
新體系自創建以來,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2011年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全面啟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項目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對全國幼兒園、中小學音樂教師及各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截至2012年初,該項目已經進行了三期培訓,已經培訓了6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教師。通過培訓,學員們了解了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的最新動態與成果,學習了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方法、內容以及各類教學案例。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探索
1.尊重兒童天性,強調最自然的音樂活動
“兒童”一詞在拉丁語中意味著“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動好奇、熱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育的責任就是創造適當的環境,保證和促進兒童天性自然發展。
自然的音樂活動必須是兒童親身參與的。奧爾夫認為兒童參與音樂的方式,必須自己參與,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這種行為方式合乎兒童的天性。兒童在其中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作的積極參與者。自然的音樂活動簡單易行,沒有人為的附加物,沒有繁贅的結構,接近生活、自然及兒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樂活動是“娛己”而不是“娛他”。音樂起源于游戲,從根源上看,音樂就是為了自娛自樂,“心中的喜悅,是兒童生長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樂活動是“零功利”的。音樂活動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為過程之中。音樂活動中兒童充分打開的五官、積極運作的聯覺、創造性的即興反應、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樂活動的成果。把音樂活動做成音樂會形式等娛他性音樂活動,會給兒童增加太多的負擔,剝奪兒童內心的快樂。科達伊說:“快樂不是音樂的全部價值,但是沒有快樂音樂就沒有價值?!?/p>
自然的音樂活動強調即興、開放、游戲化。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音樂反應全盤強加給兒童,也不需要精心調控活動結果使其表面上變得圓滿成功。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一般無法預料活動產生的結果,只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經驗進行適當的推測。自然的音樂活動包羅萬象,兒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達都是合理的?;顒拥牧咙c就是兒童對音樂敏感和個性化的回應。在游戲中,兒童從自我內心出發,用最自然的行為方式與音樂互動交流。
2.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打開音樂進階之門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確提出:“音樂教育中只應該使用最高質量的音樂?!雹谧哌M幼兒園,經常會聽到電聲音樂,會發現教師從網絡上隨便下載一些音樂給孩子聽。這其實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音樂教育界一直強調3至9歲是音樂學習的關鍵期,這其中又以3至5歲最為關鍵,這一時期的塑造對畢生發展可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起決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質量的音樂不僅會影響兒童對音樂風格的偏好、對音樂認知的態度、對音樂審美的能力,還會影響其對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關注程度,甚至會影響到今后的情感發展。音樂教師要給孩子聽最好的音樂,上最好的音樂課。
什么樣的音樂最好?筆者從多個視角思考認為:
簡單的音樂最好。音樂來源于生活,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生活中簡單的音樂信號,如約翰斯特勞斯《維也納森林故事》里的音樂動機就是布谷鳥的叫聲;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瀝瀝的雨滴聲等。用簡單的形式表現形象的音樂。簡單的音樂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發出的音響(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兒童借助周圍物理條件發出的一切音樂信號。簡單的音樂還包括模擬自然界及社會中的音響,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鳥叫聲、由弱到強的風聲、由遠及近的馬蹄聲等。
古典音樂最好。古典音樂泛指過去時代具有典范意義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經過歷史的篩選流傳至今,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經典名著雖然不能一下子被人們深刻領會,卻是有著豐富營養、高品位、高質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體驗、領會的精神食糧。
民族音樂最好。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科達依強調,民歌是孩子的音樂母語,兒童音樂教育應該以民歌為基礎。歌唱游戲、民間兒童歌曲是發展民族特點、民族潛意識的最好基礎。新體系挖掘了大量優秀的民間童謠,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買梨》等。中國民歌豐富多彩,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民族音樂作品不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學前音樂教育階段感性積累最重要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應。科達伊音樂學院院長 peter erdei對“何時教”進行了明確的定位:“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這樣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能抓住音樂的本質?!雹芤虼?,學前音樂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感性的積累,不是說教、認知和技術訓練。從音樂心理學角度看,音樂的習得是先感性體驗后知識技能,反之,體驗就會被禁錮。音樂教育應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奧爾夫教育觀念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學前音樂教育階段需要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為小學階段做準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把感性體驗變成知識是最簡單的。比如,告訴孩子某個標記叫做四分音符,時值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在這之前對四分音符的體驗卻要花費大量時間。學前階段需要通過童謠、兒歌等作品,運用聽、唱、說、創、動、舞等方式進行感性積累。如果機械地以專業音樂教育的初級階段來代替兒童音樂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礎音樂教育專業化的道路。
4.以音樂綜合活動促進兒童協調全面長遠發展
音樂綜合活動是指音樂與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集唱、動、創、舞為一體的綜合活動。這種綜合藝術行為不是機械地用音樂配合某一個動作,或是用動作配合音樂,這兩者是自然地結合為一。⑤這種綜合活動是聽覺、動覺與視覺的相互轉化,是從精神意識到肢體運用的相互轉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體的運用。新體系背景下音樂綜合活動的目標不是通過短期的訓練讓孩子學會演唱、演奏幾首作品,此類音樂活動更強調遠期價值回報,強調早期音樂教育對兒童全面長遠發展的影響。
三、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實施的思考
科達伊在《兒童合唱隊》中說:“做—個好的教師,要比做—個布達佩斯歌劇院的導演還要重要得多。對于—個不好的導演,失敗的只是他—個人,但對于—個糟糕的教師,他會持續失敗30年,將會扼殺30批兒童對音樂的熱愛?!苯處熓切麦w系實施與改革的關鍵,沒有高水準的教師隊伍,再先進的理念也無法得到實施和運用,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對幼兒音樂教師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亟須提高
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這對教師的音樂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個成功的音樂教育家等于音樂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創始人首先都是音樂家。目前多數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能力相當薄弱,不少教師節奏掌握不好,甚至連音準都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快步伐提高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
2.幼兒音樂教師音樂能力評價的新取向
第一,音樂能力不等于音樂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訓練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更重要。以標準的音高、恒定的節拍、良好的音樂審美展示在兒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樂條件。學前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感受和表現。感受音樂的基礎元素,用兒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現。這個表現一定不僅指唱,可以是奏、動、說、畫、寫等游戲方式。
第二,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能力評價標準不要參照專業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專業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同,服務對象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視角評價音樂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認為良好的音樂智能包括“對聆聽并反應各種聲音感興趣”等12個方面。⑥
3.幼兒音樂教師新的教師觀
幼兒音樂教師不能只是會唱歌、跳舞的教師,在機械模仿聲音與動作的同時,還要做一個內心聽覺與外在表現高度統一的教師,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發現孩子的教師,做一名能從多維角度解讀音樂的教師。
第一,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耳朵打開的個體。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想要打開孩子的耳朵,教師首先要做耳朵打開的個體,學會欣賞作品。
第二,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眼睛打開的個體。教師的創造力遠不及兒童,應該學會模仿兒童,鼓勵兒童的想象力,激發兒童的創造力。眼里有兒童,善于發現兒童,細心觀察兒童的愛好與反應,抓住時機給予適當的引導。
第三,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頭腦打開的個體。幼兒園音樂活動不是重復性的再現作品,而是激發兒童感悟音樂的意識,引導兒童個性化的表現。讓兒童在獲得音樂表現能力、感受能力、記憶能力的同時,有活躍簡單的想法,有獨立的觀察思考能力,培養出最初的音樂思維,使思維更有序、更精準。
目前,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改革正處于初期階段,以上是筆者對新體系背景下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隨著不斷深入,改革可能會遇到新的困難。新體系改革是一條曲折而光明的路,“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兒童”應該成為所有幼兒音樂教育者的目標,每一名幼兒音樂教育者都要為之努力。
注釋: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讓音樂屬于每一人”——“科達伊周 北京2005”暨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06 (6).
③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50.
一、淺析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經過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在同一基本面上人類有八種智能,這些智能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存在著,每個人生來就有這八種智能的潛在能力。多元智能理論在世界范圍得到教育界人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在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當中越來越倍受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吸收國外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國高校兒童音樂教育教學之所用,實乃明智之舉。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與傳統智能理論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的界定。傳統智能界定方式僅依靠相對科學的方法來界定一個人的智商(IQ)的高低,局限性極大。而多元智能理論是對中對人的智能有著更深層次的認知,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智能判別體系,其中人的語言智力、節奏智力、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自省智力、交際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動覺智力這八種,這八種智能生來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在處處得到體現如在進行田徑時,需要選擇最佳路徑(自然觀察智力),在到終點時,需要計算跑過幾圈(邏輯計算智力),在跑步過程中,要注意步幅與擺臂的節奏性(節奏智力)。而教育的意義就是將其全面提升。
二、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在兒童音樂教學中如何應用
兒童的世界是天真爛漫的,每個兒童的天性都有其獨特的豐富多彩性。多元智能在兒童音樂教育教學中應用必須尊重兒童的獨特個性,如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兒童的個性能夠得到自由發揮和充分的張揚。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教育界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對于兒童音樂教學指明了教學方向。下面針對兒童音樂教育這一教育階段來探索其正確的應用方法。
(一)在兒童音樂教育界普及多元智能理論
想要開展多元智能教育,自然需要教師深刻理解這一理論,只有弄清楚多元理論的本質,才能正確發表出看法。其實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教學方法中也有不少類似之處,在觀念先進的兒童音樂教師身上,能夠很快地將其融合進自身的教學方式。
(二)了解學生的智能強項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智能強項,恰恰兒童中更容易發現其智能強項。在了解了兒童的智能強項后,再利用其中一個或幾個強項發展其他若想,能夠非常有效地在兒童音樂教學中發揮多元智能教學方式的作用。八項能力都是在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比如,交際能力與語言能力關系密切,語言能力與邏輯能力又密不可分,邏輯能力好了,其觀察能力自然就會提升。因此,教師發掘學生強項,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利用自身的強項來提升其他能力。
鑒別兒童智能強項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稍微分析或調查,就能發掘其強項。比如,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強的學生,在上課或下課總會與其他同學滔滔不絕;活波好動的學生,動覺能力一定不差。另外,走訪家長,觀察平時成績都能有效地鑒別兒童智能強項。
(三)了解教師自身的智能強弱項
教師僅對兒童的強弱項有了解是難以將多元智能方法切實應用在實際教學上的。教師對自身的強弱項也需要有深刻認識。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節奏智能上當然不會成為弱項,但音樂教師要提升兒童的全面智能,就要將自己的智能也全面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自身的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過弱,就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難以發現其他智能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教育業不斷發展過程中,教學內容與手段日益豐富,僅憑一項優勢智能依然不能勝任音樂教育,因此,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智能的作用,提高自身弱勢智能,以便滿足學生各項優勢智能的獨特側面。
(四)明確音樂課程全面提升智能的方法
兒童音樂課包含了許多智能方面,將多元智能融入進音樂教學中,幾乎能將所有智能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師授課之前,將八個智能一一列舉,思考每個智能在教學過程中以何種方式提升。依照阿姆斯特朗的教學原則,提升交流智能,可以將歌曲分割為對唱,讓學生兩兩一組;在提升 學生動覺方面,可以使其以舞蹈形式表現歌曲;在提高自省能力時,讓學生單獨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來進行。
兒童音樂教育是發展其全面素質的有效途徑,但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對其素質的培養能力聊勝于無,只有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才能有效地對其智能進行全面培養。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音樂是人類的自然天賦,是人類智慧能力具體的表現形式。但是,它不會自我完善,如果要能夠得到逐步完善,就必須要在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中不斷地得到培養才能使其正常發展,從而發揮出人的智慧的最大能量。目前,多元智能理論還處于起步階段,僅靠本文的淺薄描述不足以明晰應用方法,對此,廣大兒童教育同仁應該進行積極探索,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深刻研究,才能夠提升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素質教育應從學前兒童早期抓起,從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來說,人類的早期發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潛能開發最大的階段。然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種實施方式,在學前兒童教育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早期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環境,開發智力,啟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養幼兒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及促進素質全面發展等各方面都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家向基礎教育戰線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務,是面向21世紀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措施,是教育領域自身發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質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心素質和勞動素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適應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公民。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對培養人的全面素質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作用。學前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是兒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在以后的素質教育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為學前兒童的智慧、創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進行粗淺的闡述和探索。
一、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啟迪智慧和創造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科學知識素質教育等,它們概括了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而音樂教育對少年兒童音樂素質和智力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樂不僅有直接來源于人類多姿多彩的勞動生活,更是激發個體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啟迪智慧,對智力的開發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就拿4-5歲的兒童學習鋼琴來說吧:當孩子一邊看曲譜,一邊演奏,用眼睛攝取音符,反映到大腦,大腦又很快指揮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個部位,進入演奏狀態,這個過程既動了大腦又動了手,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復雜的體腦結合的高強度“勞動”啊!所以就學習鋼琴這方面來說,確實能夠提高幼兒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豐富想象力2.嚴謹思維能力3.大膽表現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協調能力6.沉穩控制力7.杰出的組織能力8.優秀的記憶能力。孩子們通過這樣一系列重復的體腦勞動,使他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更加敏捷,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作為美的王國中的一個寵兒,音樂是培養美感的藝術手段之一,音樂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要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手段就是用音樂藝術的美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音樂以它動聽的音響,優美的曲調,鮮明的節奏等特殊的藝術魅力,贏得幼兒的喜愛,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樂教育活動如果不是以音樂美的力量來吸引幼兒,打動幼兒,單純靠活動形式,內容的兒童情趣來取勝,那么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動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對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來實現的,所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必須以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為目的,在教育實踐工作中必須緊緊圍繞音樂審美能力這一核心來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任務和內容、選擇教材教法、設計教育活動。
三、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身體素質的發展,促進個性形成
音樂情感的藝術,它以悅耳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思想壓力,醫治心理疾病。古代史書《樂記》中談到“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明確指出了音樂的治療保健功能。情緒抑郁是人們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緒舒暢可使疾病不治自愈?,F代的音樂治療學,發展了中國古代這種“樂醫”理論,利用音樂來治療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聽一些速度較慢、音調柔和的曲調:情緒憂郁,可聽些歡快喜悅的樂曲等。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影響著幼兒身心健康。幼兒時期身體發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動逐步發展到小肌肉的細膩活動。幼兒通過學習打擊樂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運用大肌肉、促進小肌肉的發展。他們在打擊過程中滿足了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在悅耳和諧聲音中享受著樂器帶來的快樂,這使他們感到身心輕松愉快,消除了身體疲勞和緊張感。
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也影響個性的發展。培養一個孩子好的習慣,糾正孩子不良習慣在早期都是比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幼兒的個性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表現在興趣愛好上,對待周圍事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質上。經常進行音樂活動,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等,如;讓性格內向的孩子多聽一些激昂的樂曲。以調動情趣,激發主動積極性,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讓情緒易激動的孩子多聽一些柔和,抒情的音樂,能夠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為日后良好個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集體主義與協作精神的培養,促進凝聚力的增強
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寶貝”“小皇帝”,在家里發號施令,父母圍著轉,養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紀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樂除了對孩子們進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還能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比如:合唱隊的排練,都要求大家嚴格按照樂曲的旋律,音高,節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個出現錯誤就會破壞音樂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與否,是孩子們集體主義、協作精神的表現,孩子們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約束,從而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因此,音樂可以增強孩子們的整體凝聚力,在培養集體榮譽,團隊精神,紀律性和群體意識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為了孩子發展的今天,個體的發展不是單項的,而是多項的,音樂教育的發展恰恰使其他素質的發展也獲得了提高,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熱愛音樂并讓內心感到自在和快樂,應該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們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當孩子們增進了審美觀念,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豐富了人生體驗,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并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時候,這才是素質教育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鈴木鎮一,《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顧明遠,《素質教育的理論討論》中國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