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事業;現狀;策略
城市公共事業主要包括:公共交通、供電供水、供熱供氣、橋梁道路市政環衛、污水及垃圾處理、環境衛生、城市綠化等在內的公共設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各級政府為了夯實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均對公共事業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花大力氣努力提升公共事業發展水平。
一、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獲得成就
(一)從數量上來說
從數量上來說,我國公共設施業投資快速增長,公共設施數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自1990年至今,全國各地的公共事業各項指標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全國集中供熱面積年增長率高達約20%、全國公共交通數量年增長率約11%、全國天然氣供應量年增長率也超過10%,城市綠化面積、實有道路面積、管道鋪設長度這三樣年增長指標也均已突破10%。這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讓我們倍感欣喜。
(二)從質量上來說
從質量上來說,一方面,我國公共事業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格局,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激發了企業經營的積極性。另一方,我國政府在打破公共事業政府度假壟斷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斷轉變觀念,將公共事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不斷提高公共事業服務效率、服務質量。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現存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公共事業組織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就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發展勢頭來看,總體是積極向上的,在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在不斷探索改革與創新之路,這為我們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發展經驗。但是,當前仍存在著一些嚴重阻礙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頑疾”。
(一)公共事業投入不足,發展滯后
眾所周知,公共事業是公益性的,其物質來源一部分來自于收入,一部分來自于政府撥款。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如:道路建設、供暖供熱管道鋪設與維修等等。但是,目前我國公共事業資金投資主體單一,來源也缺乏多元化渠道,這使得公共事業資金缺口長期存在。其次,公共事業單位大部分也長期處于資金虧損的狀態,嚴重缺乏進行擴建與自身建設的能力。
(二)公共事業機構的行政問題
我國公共事業機構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問題,各類公共事業機構之間的權利與責任劃分界限模糊不清,國家包辦公共事業機構的狀況非常嚴重,許多公共事業機構仍披著“官辦”的外衣,其業務展開也多依賴于政府“權威”,而非市場導向。
(三)公共事業活動的非經濟化
我國公共事業發展存在著服務于經濟發展卻缺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問題,這使得公共事業部門的商品化經營發展動力不足,這對公共事業經濟發展和公共事業本身的發展都是巨大的阻礙,這一阻礙也將波及其他非事業性質的發展。
(四)公共事業管理的法制化缺失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單位長期處于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尷尬處境,其權利、責任、義務缺乏統一的、體系化的法律加以明確。
(五)公共事業運作的效率性低下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事業運行機制存在著許多不足,存在著運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公共事業單位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公共事業單位長期人浮于事、無效率運行,這使得公共資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低下,成本控制不盡人意。這無疑是一種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
(六)公共事業改革不明確
在我國,公共事業的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尚處于蹣跚學步階段,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經驗作為參考。因此,在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最初階段,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性階段,改革的目標尚不清晰,也缺乏合理的劃定和科學的界定,“政事”之間的權力關系也上不明晰,由于這個原因,簡政放權就不能有步奏的、有計劃的進行。由于公共事業管理改革帶有自發行色彩,易造現有體質的混亂與沖突。
三、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對策
我國公共事業要發展,就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入改革創新,破除禁錮其發展的枷鎖。因此,就要從管理觀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內容上進行創新與發展。
(一)轉變管理觀念
公共事業管理要發展,首先就應該從思想上破除老舊觀念,樹立科學、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必須順應時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觀念,將靜態管理轉變成積極主動地動態管理,將“管理”的思維模式徹底轉化成“服務”模式,并不斷像人本管理的觀念進行轉變,積極主動地創建便捷、有效的管理者與社會居民的溝通平臺。
(二)轉變管理方法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行政管理的科層制結構逐漸被社會管理網絡結構所取代,管理的手段也由直接管理逐步向間接管理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時:首先,要做到依法管理,管理必須嚴格依循程序法與實體法。其次,隨著信息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也應當積極推行信息化、網絡化。
再次,應當積極促進公共事業管理手段的多元化,適當配合經濟、法律等間接手段來達成公共事業管理目標。
(三)轉變管理內容
我國公共事業主體目前正在向市場化和多元化方向轉變,只有不斷轉變管理內容,才能充分發揮公共事業管理對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首先,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除了個別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公共事業之外,多數公共事業都應當積極引入競爭機制,以形成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只有競爭才能有效推動其發展,才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率。通過產權、經營權制度的改革以及特許經營制度的設立,將市場競爭與政府特許授權制度高效結合。其次,要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我國的公共事業企業應當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改制、改組、改造,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經營主體,將向社會籌措資金和政府扶持相結合,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負責。
(四)充分發揮監督的作用
體質機制順暢有效的運行就必須時刻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首先,要通過立法來明確政府監督主體的地位,劃分監督主體的責任范圍。政府監督的重點應放在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組織形式是否合法,而非日常的管理事物上,這樣才能符合“政事分開”的原則;其次,應當逐步促進公共事業管理的公開化、透明化,讓管理運行在“陽光之下”,時刻接受來自社會群眾和輿論的監督,將社會公開評價作為管理組織績效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后,要積極建立完善公共事業管理的自律機制??茖W合理的系統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和評估機制是尤為必要的,這是公共事業管理組織不斷發展完善的內在動力。
由此看見,公共事業管理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巨大的、長期的任務。這需要我們不斷堅持、開拓創新、迎難而上,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我國公共事業組織與管理水平,促進我國公共事業高效、有序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劉圣中,等.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文紅梅.政府職能轉變與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01).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對我國的公共管理體制進行了數次的改革,這些改革在某種程度上完善了我國的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模式?,F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公共管理體制和大部分西方國家一樣,政府出現了財政負擔沉重、辦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務落后等問題。但是,隨著新公共管理體制理論的不斷發展,西方國家根據新公共管理體制理論取得了明顯的改革成果,這對于我國的公共管理體制而言,具有深遠的引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頁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浪潮的興起以及政府內部關系的調整,公共管理理論出現了從傳統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門的公共行政學向研究公共事務的“新公共管理學”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豐富了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視野,還促進了公共管理事務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變革,為廣大人們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鋪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討論,分析了公共管理體制未來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實是我國政府為了能更好地滿足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一種管理模式,并將這種模式運用于公共事業領域。一直以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是處于政府控制的模式,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歷史因素,還有一部分經濟因素。主要的經濟因素有:特權、輔助政府管理以及與事業單位或組織代行我國政府的職責有關。首先,政府在選擇適用模式的時候,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政府部門理所應當地把自己當成公共事業的壟斷者,他們認為,只有政府才能為人們提供那些公共事業上的服務,然而,這樣的做法極易滋生特權主義。這些特權主義又與尋租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時需要承擔大部分活動經費以及全部政治風險所產生的成本,這就為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同時帶來了極高的風險。然而,只有政府部門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活動中取得較高的利益,才能讓政府有能力承擔那些由公共事業管理帶來的活動經費和活動風險。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管理的公共事業的數量卻遠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圍。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的權利,政府在公共事業的各個階層都設立行政組織,這樣,不僅造成機構臃腫,還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國家財力不支的狀態。因此,由事業單位代替政府實施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責,不僅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還能有效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對政府部門進行直接服務,社會公眾成為了事業單位服務的間接對象。事業單位的服務目的并非是為了向廣大的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健全的服務,而是為了獲得政府部門的財力支持。因此,事業單位的活動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門的意志。由于事業單位并非政府機構,所以,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財務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彈性,或許是出于對臨時安排離職或者退休人員的需要,或許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或許是出于滿足領導者個人需求或者滿足政府部門利益,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事業單位進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銷、擴張等來達到上述目標。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
從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實踐來看,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是兩種根本不一樣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在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對公共事業的控制是連通整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門的這種控制完成方式是通過組織的形式達到的,換而言之,政府將自己的權利通過社會組織延伸到整個社會的各方面,從而達到政府部門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實際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大部分是人們運用公共資源獲得利益的一種方式,但是,當國家成為那些社會公共資源的絕對擁有者和占有者時,那些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就會轉化成一種組織化手段,而這種組織化的手段有利于國家目標的實現。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不僅是不一樣的管理方式,它們的意義也完全不一樣。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但在社會選擇的管理模式下,社會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政府控制比社會選擇更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而社會選擇比政府控制更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從法律方面來說,政府控制承擔著所有的社會責任。然而,事業單位則具有相當獨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業單位屬于事業法人。第三,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結果也不一樣。社會選擇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高且數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較低且數量少。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待國外的公共管理體制時,要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國外的公共管理體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體制。公共事業管理機制是構成我國社會管理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和企業管理機制、國家行政管理機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機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必須依據我國的根本國情,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健康發展。
作者:韓康 單位:貴州省凱里學院學生處
【參考文獻】
[1]朱仁顯.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
關鍵詞:新疆公共事業管理;案例式教學;案例庫建設;使用規范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各項公共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廣大各族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教育、醫療、交通、水利等各個行業領域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趨迫切。新疆農業大學于2002年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迄今已為新疆培養了1000多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形成了較為成熟、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公共事業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在公共事業教學中逐步得到推廣,對于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其理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來,案例教學法都是教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案例庫建設是案例教學法實施的前提。但目前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中缺乏系統的教學案例,教師所采用的案例大多是零散搜集或直接從統編教材中截取的,還不能完全滿足和適合新疆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教學需要。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近年來社會政治形勢比較嚴峻,公共事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公共事業管理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因此,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的案例需要專門編制,建立一個特色性強、規范性和原創性俱佳的新疆公共事業管理特色案例庫,來指導新疆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實踐和理論發展。
一、案例庫的建設意義
(一)教學工作的需要
目前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已廣泛運用案例教學法,但適合新疆公共事業管理教學所需的案例庫并不多。在常選用的公開教材中教學案例比較陳舊,難以反映公共事業管理形勢的變化。老師們教學時不得不臨時從報紙、網絡等各種渠道搜集案例材料,花費許多時間,資源又不能共享,導致工作有重復。由于缺少質量高、時代性強、區域特色的案例庫,已嚴重制約公共事業管理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學科建設的需要
新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服務于新疆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特色建設是新疆公共事業管理學科建設的核心,也是關鍵。特色案例庫建設有助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創新,豐富和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二、案例庫的建設原則
(一)特色性
公共事業管理案例的取材必須基于新疆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實踐和政策發展。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制度變革都很快,新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央援疆政策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多領域的公共事業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土地過度開發、環境污染、民族矛盾、教育差異等,這些現象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有共性,也有差異,需要分析其產生的特殊社會背景,才能發現問題背后的根源,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二)目的性
要圍繞公共事業管理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選擇案例,因為案例是為課程教學服務的,必須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體現教學難點和重點。通過案例分析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選擇上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三)典型性
案例的選擇應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中的內容、矛盾、特征等要能反映一段時期同類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規律。學生通過研習案例后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這一類公共事業政策發展規律和政策走向。
(四)難易適中
公共事業管理案例的選取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難是指案例可能會涉及較為敏感的社會問題,難以給出明確答案,或者涉及晦澀難懂的法律制度,不適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易是指案例過于簡單,一目了然,沒有思考的深度和擴展的余地。因此,案例的選擇要廣泛、擇優,才能達到釋疑解惑、拓展提升的教學目的。
三、案例庫的建設構成
(一)整體構成
完整的公共事業管理案例庫應當覆蓋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內容:一是公共事業管理內涵特征,二是公共事業管理環境,三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四是公共事業管理模式,五是公共事業管理一般過程,六是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七是公共事業分類管理。這七大類案例應采取不同的案例模式呈現:以調查解決問題為主的問題式案例;以信息搜集的形式形成的信息式案例;以敘述一個事件情景為主的陳述式案例;體現不同解決方案的決策式案例;將背景、問題、解決方法、評論等排列起來的條例式案例。在案例內容的表現形式上,應包括文字、PPT和圖片。
(二)個案結構
每個案例都應包括序號、標題、關鍵詞、正文內容、背景資料和思考題。見表1。
(三)使用規范
每個案例應有規范的使用說明,包括適用范圍、教學目標、配套教材、課件和分析思路以及課堂計劃。見表2。
四、案例庫的建設流程
(一)建庫準備
首先進行總體規劃,包括課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課題團隊人員的組成、預算和經費保障措施、課題實施時間等。其次是制定建庫方案,在廣泛征求教師、學生以及行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起草建庫方案,包括案例范圍、具體標準、收集渠道、編輯方法、難度篇幅、適用課程等,并形成課題大綱和調研提綱。
(二)案例收集
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座談交流、文獻查詢、網絡資訊等方式獲取基礎資料。案例收集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的一次實踐過程,根據調研提綱采取多種方式,了解新疆各類公共事業發展情況和政策實踐。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多種調研方式應互為補充和印證,對同一問題、同一事件可以采取多渠道、多角度的調研,然后進行事實甄別,取真去偽,獲得客觀的案例材料。
(三)撰寫修改
首先是編輯案例正文。需要對初步篩選后的案例材料進一步修改,相關人名要隱去,內容詳略可以適當增減。其次是設計思考題。這是案例設計的核心,好的思考問題猶如拋磚引玉,能夠大大提高案例教學的水平。思考題的設置應與案例選擇的目的和教學目標相吻合,以課程推進的理論體系為導向,深入淺出、由點到面,并能夠強化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第三是專家評述??梢匝埿袠I專家、校內老師根據案例內容,結合關鍵知識點,對思考的問題進行邏輯分析,拓展學生思路。最后是整理撰寫。按照設計好的格式補充完善,最終形成內容科學、結構合理的教學案例庫。
(四)試用反饋
案例庫初步建成后,要及時在兩個方面進行意見反饋。一是在本科生教學實踐中檢驗其適用性,通過師生課堂展示和分析討論,提出對案例的嚴密性、難易度意見。二是將相關案例發送到對應部門,請行業管理人員對案例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評價。兩方面的意見反饋后,撰寫人員根據意見調整和完善案例庫。
五、案例庫的使用
(一)課前布置與案例預習
課前布置和案例預習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提高案例使用效果的關鍵環節。案例庫中案例的設置順序與課程體系內容緊密相關,所以,授課教師應提前布置理論預習內容,并把案例下發到學生手中,同時各小組成員應分工進行相關參考資料的查閱,為課堂案例討論做充分準備。
(二)課堂討論與總結歸納
課堂討論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引導作用,盡量展現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讓各小組學生表達思想,充分開展討論,所以,在課堂時間安排上應留有較大余地。教師應注意討論中顯現的問題及思想閃光點,及時調整課堂節奏,把握重點,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點評、歸納和總結學生觀點,并提出完整的分析過程和結論,這樣才能畫龍點睛,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三)課后報告與理論提升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問題;對策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是一個相對較年輕的專業,1998年,本專業被列入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專業代碼為110302。1999年,東北大學和云南大學兩所高校首次在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到目前為止,開設該專業的學校眾多,今后,隨著我國社會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社會管理實踐中各種問題的不斷出現,人們對管理主體、管理客體范圍界定的不斷認識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斷革新與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必將進一步完善,培養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會管理發展的需要,培養的人才方能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必將成為高等院校一個迅速發展的實用型社會科學的熱門專業。但受我國公共事業相關組織的發展狀況及用人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高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發展中遇到了各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首先,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培養,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不完善。許多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僅僅包括了認識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這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建設教學實驗室,營造校內模擬或虛擬的實踐環境,有機的安排觀察實習、模擬實驗、技能訓練等實踐活動。其次,學校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學中一直遵循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把專業教育和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公共事業管理教學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學習本專業的學生不能更好的進行專業學習,進而阻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
2.人才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定位窄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專業理論素養,具備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危機管理學、秘書學等現代管理多學科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理論分析、實證研究、應用寫作和社會調查實務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公共服務能力、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置和應變能力、管理溝通能力,能勝任城鄉政府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各種社會基層組織從事應急管理、公共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所列的專業方向主要涉及我國現有“事業單位”,國內各高校也是據此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這一服務面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范圍較窄,難以適應政府改革后公共事業領域進一步擴大的需要,今后還將許多公共事業逐步列入其范圍之中。從我國目前高等院校的實際看,無論是綜合性還是多科性院校,還沒有哪一所院校,能夠囊括所有的公共事業管理服務領域和范圍,因此,在一所院校內辦全本專業是比較困難的,也使得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3.就業形勢嚴峻
目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比較嚴峻。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專業之一,其就業面臨較大困境。其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較年輕,大多數人對其不了解,對此專業能做什么并不清楚,以至于有關單位不愿招收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其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性不強,其替代性較強,學生不能接受針對性的專業學習和培訓,使多數學生在就業中遇到專業不對口問題;其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出現迅速增長之勢,招生和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發展速度與社會現狀脫節,出現供大于求,使部分畢業生不能很好的就業;最后,很多高校雖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教學,但沒有研究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使考研學生在擇校方面收到了很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畢業生的發展出路。
4.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的教育程度、語言能力、教學能力、教學策略、價值觀、態度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學業的成敗。部分高校近幾年剛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在師資方面必然存在問題,各校師資多以原有的師資為基礎,組建本專業的師資隊伍,好多教師接觸本專業不久即接受教學任務,教學經驗不足、專業水平不高、專業知識研究不深,并且專業教師未接受高質量的教學培訓,造成高水平專業教師的缺乏,對學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所以,無論是從本專業目前的建設上,還是從未來的發展上,都有必要加大本專業師資的教育和培訓的力度。
5.課程體系龐雜,不能體現明顯的專業特色
是否能夠體現出該專業的特色是評價一門專業課程的設置成敗的關鍵。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體系涉及的學科范圍幾乎囊括大多數人文社科領域,除了涉及理學、工學和醫學,還包括目前發展較快、社會需求較大的社會保障、城
市建設、社區管理、醫院管理等領域,這種多學科融合的知識體系應反映在相應的課程設置上.課程涉及范圍很廣,導致學生學得廣,但學得淺,不能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性的學習。例如,一些醫學高校以醫學為專業特色,增加了醫學基礎理論、醫學倫理、臨床概論等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接觸到了醫學的一些皮毛,并不能滿足之后在醫療衛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需求??梢姽彩聵I管理的課程體系龐雜,專業性不強,工作單位不愿意接受專業學習不深,樣樣學,樣樣學不通的畢業生。
二、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引發的思考
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中的問題,我們必須拿出有效的解決措施,走出專業面臨的困境,滿足發展的需要,以下是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現狀引發的思考及建議: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教育資源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沒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談何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的建立不能以原有的師資為基礎,要引進專業的師資隊伍,增加高水平的師資數量;加強對外學習,引進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增加教師學習本專業知識的機會,請外來專家對師資進行專門的培訓,促進教師對專業知識及教學進行深入研究。
2.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
首先,要遵循強化基礎的原則,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必須穩打穩扎,強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只有基礎知識穩固了才有可能對本專業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對自己的潛能進行進一步開發;其次,課程設置要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要有較強的專業性,面對課程涉及范圍廣泛的現狀,要求各高校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增強課程之間的融合性和互補性,使學生能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專業知識;最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完善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中只涉及書本知識是完全不夠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各高校在原有的認識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等原有的實踐環節的基礎上,增加模擬實驗和技能訓練等社會實踐活動。
3.加快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基礎之上、研究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人才必須具有以管理科學為基礎,由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交叉滲透的多學科知識結構。所以,學校必須建立適應多層次、多方向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加快推進“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各高校在針對社會需求加強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公共服務培養的同時,也要增強學生在選修課程方面的自由度,以提供更多的自由學習的機會;其次,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是確立合理的人才方案的基礎,各辦學單位要努力在課程模塊設計、主干課程規范、校本課程開發及課程建設等方面打造特色。
參考文獻:
[1]李承輝,付用現,陳榮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現狀[J] 雙月刊1009-1173(2009)06-0032-02.
[2]張曉燕.武漢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分布情況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09(1):181-182.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 問題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049-03
在我國,相較于其他成熟專業,公共事業管理還是一個新興專業,主要培育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及應用等知識的能力,能在科教文衛體等公共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公共性、應用性、實踐性和跨學科性多個特征。該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更強調學生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手段,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很快,但其實踐教學環節普遍較為薄弱,因此,探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對于提升該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能力培養目標定位不明,針對性不強。綜合多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大綱不難發現,大多數高校均把“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應用的前提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優化,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寫進方案之中,并原則性描述了公共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技能和素質的基本要求。這種表述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行業需求和崗位群定位缺少規定;二是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技能和素質沒有被細分;三是對認知、知識、管理、技能等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未被量化;四是能力培養目標從結構上看邏輯混亂,主次不清,重點不突出。
(二)組織不規范。隨意性明顯。一是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實踐教學組織機構或未賦予機構實踐教學管理功能,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教學現象。二是實踐教學普遍缺少制度規范和保障,表現在教學學時占總課時比重普遍偏低;實踐教學課可上可不上,實踐教學活動可開展可不開展,實踐教學成績可多可少、標準不一;教學環節缺少監督、考核方式實用性不強、評價缺少依據等方面。
(三)流程管理失控,形式主義突出。目前,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形式主要有課程實訓、假期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是在這些實踐項目的實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是大多數學校尚未建立電子政務、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公共部門財務、地主政府行政、政府績效管理與評估、計量分析、公務員考試等模擬系統與實訓平臺,課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二是多數學校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實習時間為一個月左右,但學生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無基地實訓、無導師指導、無過程監督。三是假期見習與專業實習雷同,無統一部署。四是畢業論文從選題、開題、寫作到答辯,雖然也安排了指導老師,但學生迫于就業競爭壓力或要準備考研,很少真正用心獨立構思和創作,抄襲現象普遍存在,指導老師有苦難言。
(四)體系紊亂,缺少系統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多所高校雖然開辦該專業時間不長,但大都建立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教學體系,從設立組織機構、設計培養方案、編制教學大綱到教材建設、教學制度建立與完善、質量評估體系構建與實施,從專業、學科、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到教研、教改和科研項目,相關院校均做了大量工作進行探索和創新,成績顯著、效果突出。同理論教學相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無論是軟環境還是硬條件的差距都還很大,更無法同其他如工商管理、師范類專業相提并論。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一是實驗中心、實踐基地、經費支持、平臺建設等硬件建設滯后;二是制度、規章殘缺不全或流于形式,軟件建設沒有跟進;三是已有資源整合度差,缺少有效統籌和整合,效率較低。
(五)考核評價失范,缺乏科學性。實踐教學的評介體系包括評介的依據、目標、原則、方法、標準、實施、監督、反饋和采用等多方面內容。綜合多所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突出問題表現在:實踐項目的能力、技能和素質等目標要求不具體,教學活動缺少可靠的理論依據,評價方法欠科學、操作性不強致使評價結果信度和效度受到質疑,重目標輕過程、監督失控,評價結果不反饋或反饋不即時,等等。
二、原因分析
(一)跨越多學科的專業特點導致實踐教學難度大。一般認為,公共事業管理起源于威爾遜將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和韋伯的“官僚體制”理論運用到政府管理中。因深陷政府規模擴張、機構臃腫、財政赤字加劇、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加、美、澳、新等西方國家掀起了以私有化、市場化、社會化、地方化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運動。與此同時,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把變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引進和創辦起來的。該專業把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的理論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衛、環保、社保等公共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作為其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并受到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還要兼顧人文、自然科學、文理工交叉邊緣學科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梢姡缭蕉鄬W科既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顯著特征之一,又是實踐教學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
(二)專業快速發展與政治體制改革推進較慢的矛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政治經濟生態原本是西方議會民主制和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其理論與實踐的價值取向以效率為主,旨在打造一臺高效、廉潔和簡政的政府機器。該專業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引入我國的初衷也正是為了滿足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然而,30多年改革開放,雖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就,但政治體制改革步伐比較緩慢。行政機制、人事制度、領導體制等變革的力度有待加強,政府、事業單位和第三部門的關系沒有理順,良性的政治決策體制、行政體制和監督體制尚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理論與方法同我國政治經濟的生態環境脫節,如何將舶來的理論與方法同我國本土的公共管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教育觀念不能與時俱進。一是部分教育管理者沒有充分認識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對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足夠重視組織機構建設、基地平臺建設和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等。二是部分教師對實踐教育的意義、目標、方法、內容、方式、評估、監控等一系列問題缺乏清楚的認識與深刻的理解,其教學思維始終停留在單純的課堂授課環節上,理念落后,方法簡單,對學生的監督控制不力。三是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四)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較低?!白鳛楣彩聵I管理專業的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還應包括較強的公共管理的實踐能力等?!睂嵺`教學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育人才的關鍵環節,歐美等發達國家均把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公共領域管理人才,并把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確認為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我國,由于理論教育與政治經濟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大多數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歷程短、專職教師缺乏管理實踐經驗等原因,公共管理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從而限制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解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的原則
要解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盡可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設計、方法選擇、形式組織、活動安排、質量評估等不能囿于理論,而應考慮教師的教學特點、能力水平和學生的專業層次、能力需求與能力水平等其他因素,同時還應兼顧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環境。
(二)能力本位原則。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思想與實踐模式。開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時,應充分分析職業角色的能力需求,對相關能力需求進行細分,并按一定規律和邏輯關聯進行科學整合,這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才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實踐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土化原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堅持“本土化原則”的具體要求是:秉持教育“國際化”理念,以中華民族優秀的管理文化傳統為依托,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決策、行政及人事體制的政治制度環境為基礎,堅持中國公共行政的教育實踐路線,移植國外的先進公共行政理論與方法、借鑒外國的公共行政的實踐經驗。使之與本民族的教育實踐相溝通、融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和實踐,創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生性的公共行政理論與方法,培養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以便更有效地為中國公共行政管理服務。
四、改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成立管理機構,制定管理規范,為實踐教學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學校應由教務部門牽頭,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成立由二級院系負責組織實施工作的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本院實踐教學工作,起草實踐教學相關各類文案規章、統計評估、協調、督導和歸檔T作;小組成員由本院系全體專職教師和實踐教學老師組成,各相關人員應分工明確,責權清晰。小組負責人應高度重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及時組織小組成員研究、討論和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二是研究、設計、完善或深入學習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確定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和課時,制定基地實踐或專業實踐教學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三是制定相關的成績評定方法和標準;四是遵循實用性、能力本位和本土化原則編制實踐教學課程大綱。
(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實踐教學提供物質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社會培養的是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該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是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主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的高度關注和較大投入;同時,實踐教學本身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關部門只有在學校統一領導和協調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實踐教學取得實效。
(三)加強課程建設,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一是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適當減少理論教學課時以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二是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針對職業能力需求結構和知識水平層次的不同,依照循序漸進原則,規劃課程及其內容和教學方法,制定評估方法與標準,優化畢業論文(選題)的形式和操作規范。三是堅持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強化監控力度,做到任務具體、目標明確、流程清晰、全程跟進。四是注重考核公正、合理、規范。五是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要求,選擇和創新不同的教學方法,注重案例研究教學、管理游戲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方法的綜合應用,完善團隊式案例研究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視野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應該順應變革,實現能力和角色的轉換,變單一理論型師資為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復合型師資。為此,一是要將現有的專職教師納入到實踐教學改革的體系中,通過交流、溝通、討論,統一大家對實踐教學的認識,確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二是專職教師可在暑期參加適當的管理實踐活動,提高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三是聘請一批公共事業管理單位學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公共政策嫻熟、理論基礎扎實的領導和公務員、事業單位干部,參與實踐教學的指導。四是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各種專業培訓班、學術研討會及向名牌高校輸送訪問學者。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112035);長江師范學院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一、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困境分析
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困境之成因,有必要從專業設置背景及專業教育存在問題入手:
(一)專業教育與非營利組織發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全國各高校亦紛紛開設該專業。目前專業辦學規模、發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業發展速度是畢業生遭遇就業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受社會歡迎甚至成為“搶手貨”,而在我國卻“無人問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國家的非營利組織較為完善,而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尚未充分發展。
1.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緩慢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在我國社會結構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載體,起到承接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具體的執行性和事務性職能的作用,而且能夠為市場經濟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會服務。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憑借其獨特的職能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并且在溝通政府與社會之間起到中介橋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步伐緩慢,嚴重影響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就業。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錯位”。政府包辦了本應交給社會管理、以市場模式運作的公共事業管理,制約了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客觀上造成專業人才無“用武之地”。其次,我國正處于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時期,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處于機構精簡階段,甚至不少單位實行“只出不進”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單位也實行“凡進必考”的原則,高門檻的準入限制以及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與人才實際需求脫節造成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再次,從我國民間組織的情況來看,由于目前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關系定位尚未明確,我國的民間組織大都官方色彩濃厚,缺乏自身應有的獨立性、自主性。在人員構成方面,在絕大多數自上而下的非營利組織中,基本工作人員幾乎都來自政府部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政府部門的離退休人員;在相當多自下而上的非營利組織中,定員和編制極為有限,幾乎沒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開展活動。[2]上述三種情形,是阻礙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瓶頸。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發展迅速1999年秋季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在全國率先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隨之,2000年,全國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發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們廣泛分布于農林、醫學、科技、師范、財經、綜合等各類院校。對于這一新專業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校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取得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但由于各高校自主辦學,特別是教育部對各省屬高校難以控制,因而出現各高校爭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勢頭,并一發不可收拾。[4]雖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產品”的“銷售”問題未能妥善解決的情況下過快過多地培養專業人才,無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費。由此可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后導致未能出現預期的、繁榮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供給”大批專業人才與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現實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過快發展則加劇了這一矛盾。
(二)專業教育就業定位模糊
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就業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導致人才專業顯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嚴重影響了專業社會認可度。在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其專業培養目標作了明確的要求:“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由于公共事業涉及領域廣泛,導致許多高校專業目標不明確,對學科內涵和學科屬性存在模糊認識。有些高校開設專業課程喜歡全面開花,盡可能涵蓋所有專業領域課程;有些高校則比較注重專業平臺課程,忽視方向性、特色課程的建設;而有些高校則反之。專業教育導向決定了人才素質的培養,前者訓練出來的學生似乎什么都學,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業,所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才會被社會普遍認為是“萬金油”專業,因此,在現實就業中必然時常碰壁。專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低影響了人才“供給”的質量,無法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專業人員未能實現專業初創時的預期目標,無法順利地進入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就業。從就業市場對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門的組織機構和運作程序,能夠對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務管理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普遍薄弱。
(三)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
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普通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是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由于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造成實踐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深入開展和有效運作;實踐教學內容設置狹窄,主要集中在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落后,專業實驗室落后,實習基地利用率不高;專業教師普遍沒有參加過基層的專業實踐鍛煉,缺乏實踐經驗,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缺乏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等。目前多數高校尚未制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和標準,且多采用以理論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加上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嚴重抑制了師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為適應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與發展需要的、由國外引入并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專業。盡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業困境,但我們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價值與存在的必要性,而應以發展促進矛盾的解決。
二、解決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就業困境的路徑分析
解決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就業困境,實現理論與實際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此外還要提升專業社會認可度以及加強實踐促進就業等。
(一)推進公共管理體制改革
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來說,其良好的就業環境需要有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1.促進公民社會成熟,推動公共事業社會化強大的公民社會是非營利組織生存的土壤。促進公民社會的成熟,實現政府、社會與市場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為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5]因此,應當大力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社會化。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化,即所謂的“社會事業社會辦”,也就是打破國家包辦公共事業的單一體制,鼓勵多方投資、融資,推動全社會興辦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實現公共事業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事業機構,往往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業投資與經營補償制度。這不僅能夠實現事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投資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增強事業組織和公共服務組織自我補償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進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不僅能夠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扭轉專業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夠讓其學以致用,不斷地推動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發展。
2.預測專業人才需求,規范指導專業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于新辦專業,在當前我國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辦學規模過大、發展速度過快既不利于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又可能會帶來人才的浪費。為此,教育部有必要展開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進而確定專業培養規模和布點,并對現有專業布點進行調整,同時為各高校招生提供決策參考,有必要針對各高校的專業建設開展切實有效的規范與指導,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健康發展。
(二)提升專業社會認可度
選擇合理的就業方向定位,堅持在“本色”的基礎上突出“特色”是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會認可度的關鍵。第一,由于公共事業管理涉及面廣,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科基礎、師資力量、辦學優勢,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選擇合理的專業就業方向定位。第二,加強專業相關理論研究,明確專業基本規范,圍繞專業基本課程建設開展對專業平臺課程的研究,在課程開設上達成共識。第三,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優化師資隊伍。為了保證專業平臺課程與專業方向性課程的開設,師資隊伍中既需要有具備公共管理學科背景的教師,又需要有在公共事業管理特定領域有專門研究的教師。第四,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堅持在專業“本色”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即以公共事業管理為核心,實現專業平臺課程與特色方向課程的有機配置和整合。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緣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推動下西方國家“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為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次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率先試點招生,隨后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多達303所。與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特色不明顯、就業出口不暢通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社會聲譽直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的正確認識和邏輯體系的完整構建。本文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高層次有用人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本科階段教育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中間階段的教育而非終極教育,研究生教育將日益擴大并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高等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內在地要求本科階段教育更多的體現為素質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相應地,本科階段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多地體現為素質取向而非職業取向,傳授與訓練多種知識、技術與能力將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將成為本科階段成功教育的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將被不斷采用并成為一種本科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勢的外在要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處于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之中。一方面,許多問題(無論是技術的還是管理的)的復雜性程度在不斷提高,有效開展工作、解決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許多領域的專門知識,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單一知識結構的人員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行業新舊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重心轉換的頻率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明顯地比單一型人才更具優勢,這同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科交叉、各學科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學科和專業發展,這已是不爭事實,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作為一種制度保證,有利于學科交叉而形成學科互補,有利于專業基礎的夯實而形成專業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興專業,沒有諸如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的支撐,不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營養”,就無法想象它能夠茁壯成長,更無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內涵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從而形成自組織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以系統的觀點,強調從招生到就業各環節的平滑過渡、緊密銜接和閉環反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環節。
1.培養目標的多元化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畢業生的不斷輸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養目標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不高,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很低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以重新審視,這也說明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實際以及促進專業的健康發展。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專業不成熟、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就業崗位接納度不大的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各校各地實際,基于分類培養的思路,而對人才培養設定多個目標、多條路徑,從而形成培養目標體系。比如把一部分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業精神的學生往企事業(含公益性企業)方向培養(就業主導型目標),把一部分有希望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往公務員方向培養(準公務員型目標),把一部分刻苦鉆研、品學兼優的學生往研究生方向培養(知識發展型目標),通過諸如此類的分類培養,能夠使培養目標更切合實際需求,目標達成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2.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養目標和分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構成必須多元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是指課程設置不僅要有理論類課程,而且要有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理論類課程不僅要有體現專業性質的基礎平臺課程,而且要有體現多元培養目標的模塊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有課程知識運用的操作環節(如社會調查、公文寫作),也要有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的研究環節(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還要有實際或仿實際工作的實踐環節(如各類實習、模擬實訓、社團活動)。另外,就理論類課程而言,除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以保證專業性質與方向不偏離外,也要適當開設企業管理類實用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還要適當開設人文、理工、科普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演算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技術、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3.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業單位改革難度較大,進程相對滯后,且目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要求還不高,人員進出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就業容量受限;“第三部門”不發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規模不大,對專業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務員考試不設“公共管理”專業門檻,相反本專業畢業生經常被擋在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單位的招考資格之外,專業優勢經常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相近專業方向,給升學考試帶來一定的專業壁壘阻礙。從而追求單純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現實的必然選擇。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比就業專一性更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強調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礎上,依據“管理主義”的共性特點,學生在包括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組織事務性、管理性崗位上廣泛就職或升學讀研,注重“出口”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從而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良性運作機制。
4.師資結構的多元化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基礎之上,關于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既要以管理學科為基礎,構筑起由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形成的多學科知識結(下轉273頁)
(上接272頁)構基礎,又要以適應多元化職業發展要求為目標,加強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從而構建一種動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決定了此專業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即教師隊伍的專業背景來自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這群人組合在一起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積累,一方面可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科交叉和融合,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良性發展。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
根據自組織理論,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而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不斷產生新的結構,從而推動系統自身功能的升級發展。如果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促使構成該系統的多元要素之間發生競爭和協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動態平衡的機制,那么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從一種平衡態發展到另一種平衡態,則可實現專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的機制,關鍵是實現理論、技能與實踐教學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人文社科知識與理工知識傳授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專業特性突現與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多樣化延展與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通過這四個方面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促使“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 、“跨學科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能夠形成專業發展動態平衡的機制,從而實現專業建設基調由“環境適應型”向“內涵特色型”轉變,形成“公共精神”與“管理主義”的有機融合的公共事業管理獨特學科體系,繼而增強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文范,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寬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