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
時間:2023-07-24 16:1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癥患者的一個重要部門,患者病情較重,免疫功能下降,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上升,且醫院感染的發生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1]。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ICU醫院感染患者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預后狀況。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強化護理措施對降低重癥醫學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本院重癥監護醫學科2012年與2013年收治的患者進行監測,住院天數分別為6181d與6357d,主要診斷為:多臟器功能不全、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與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別、年齡及臨床診斷結果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強化護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監測: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環境檢測儀,1次/w對該科室10個病室物體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監測,對于監測結果不合格的地方應該馬上指出,應進行二次消毒處理。護士長每周與感染管理科之間進行協調、溝通,并注意查找相關問題及其出現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醫護人員進行傳達,以引起他們的重視;②科室加強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配置時間應該嚴格根據醫囑加以處理,抗生素的大量應用是引起ICU內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還顯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藥性以及抗藥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發生于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及長時間留置尿管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對各類抗生素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熟悉,并掌握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以確保用藥的效果;③科室應注意定期對醫護工作人員進行多重耐藥菌防控及衛生知識培訓等。定期隨機抽查各類工作人員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對此,應該動員所有醫護人員互相監督、互相提醒,加強他們手衛生意識;④進行有創操作時,備齊用物減少頻繁進出操作區,以確保醫護配合到位。注意嚴格控制病室內的工作人員,減少觀摩人員的數量。會診轉入患者時,應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視人員,提前對其家屬進行培訓以及告知宣教。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012年1~12月ICU目標性監測人數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總天數6181d,使用呼吸機總天數3539d,中心靜脈置管總天數3777d,患者帶尿管總天數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標性監測人數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總天數6357d,中心靜脈置管總天數4610d,患者帶尿管總天數5721d。觀察組呼吸機機相關性肺炎、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感染、尿管相關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創操作,如氣管切開或者氣管插管、留置導尿管等操作方式[2]。國外研究者發現,87%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86%VAP與呼吸道侵入性治療相關,95%尿路感染患者與導尿管的使用情況相關[3]。
關鍵詞 呼吸機相關肺炎,干預,重癥監護病房。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指患者機械通氣48h以后或停止機械通氣48h以內發生的肺炎。VAP是機械通氣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MRSA等多重耐藥菌引起的VAP更是臨床醫生最棘手的問題, 降低 VAP 發生率是ICU 院內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標。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減少VAP應采取綜合預防措施。我們從2012年開始對ICU 患者VAP 發病率進行前瞻性監測,,并實施綜合性干預, 使VAP 發病率明顯降低。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在ICU連續住院超過48小時的所有患者。
1.2綜合性干預包括:①對ICU全體醫護人員進行預防VAP相關知識的培訓并考核;②執行手衛生制度,強化醫護人員手衛生,③制定護理工作規范,要求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護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單位消毒、⑤每月向醫護人員反饋VAP防控措施依從性督查結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開始,對本院重癥監護病房進行前瞻性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調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線數據;第二階段,實施干預,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實率。第三階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調查各項干預措施落實率和VAP發生率,評價干預效果。
1.4資料收集由院感專職人員、ICU醫生、護士組成研究小組,所有參加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分工負責資料收集。護士每天記錄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機情況,填寫登記表。主管醫生發現患者出現肺炎后,及時向研究小組報告,確定診斷。院感專職人員通過信息系統查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調查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填寫“呼吸機肺炎防控措施記錄表” ,對患者進行病情評分。
1.4 VAP診斷標準患者機械通氣48h以后或停止機械通氣48h以內發生肺炎,肺炎的臨床和病原學診斷按照2001年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行。患者病情評分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執行。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非配對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分類資料:以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檢驗水準為0.05。
結果
2.1一般資料調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齡53.5歲,總住院日數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結果顯示,干預前后患者平均年齡、病情評分、人均住院天數及呼吸機使用率均無明顯差別(P>0.05)。
表1 干預前后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感染診斷 調查人次 住院天數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評分 呼吸機使用率%
干預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預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實率,表2結果顯示,干預以后,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VAP防控知識考核合格率、患者床頭抬高、口腔護理及床單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實率與干預前比較明顯提高,差異均顯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統計表
防控 干預前 干預后
措施 檢查人(次)數 合格人(次)數 合格率% 檢查人(次)數 合格人(次)數 合格率%
手衛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護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頭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環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訓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機肺炎發生率表3結果顯示,干預前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37例(其中臨床診斷2例,病原學診斷35例),千日日感染發生率18.43‰。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后,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26例(臨床診斷1例,病原學診斷25例)。日感染發生率降低到12.86‰ 。干預前后VAP發生率差別顯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機肺炎發生率統計
調查時間 調查人數 通氣天數 感染人數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預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預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機肺炎病原體82株,排在前列的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桿菌。表4結果顯示,干預后上述五種病原菌所占比例明顯降低,病原菌種類相對分散。
表4 呼吸機肺炎患者病原體構成
病原菌 干預前 干預后
名稱 檢出株數 構成比(%) 檢出株數 構成比%
鮑曼不動桿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桿菌 11 22.0 4 12.5
金黃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銅綠假單胞菌 7 14.0 3 9.4
大腸桿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討論
VAP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設備,被認為是3個關鍵環節。機械通氣患者通常入鼻胃管來提供營養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隨消化液反流的幾率,從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機會。另外氣管內插管可導致局部氣道的創傷和炎癥,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從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條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險性。由于異物的刺激( 氣管導管) 可導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過氣囊周圍的縫隙進入到氣管內, 吸痰時也容易將這些細菌帶入下呼吸道而導致VAP發生??谇蛔o理可以減少口咽部細菌定植,從而較少感染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半臥位可減少胃內容物誤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對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種的患者,是一個簡單有效且無須花費的預防措施[1]。呼吸機裝置本身就容易成為各種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濕化器、儲水罐添加水、呼吸機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圍的環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種病原菌的污染,由于醫護人員的手衛生不到位或不規范的技術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發生率的策略應該是針對上述環節的綜合防控措施。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抬高床頭、及時口腔護理、環境消毒、通過培訓提高醫護人員VAP防控意識和規范無菌技術操作等簡單易行的干預措施對于降低VAP發熱發生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過程中,干預前后人均住院天數、呼吸機使用率、患者病情評分均無差異 從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對VAP發病率的影響。干預前后,隨著各項措施落實率顯著提高,VAP發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認為是綜合干預措施取得的明顯效果。
馬堅等調查結果顯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兩者共占到49.4%。在環境衛生學監測中,最常見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與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 崔云飛,周淑君,王雅妹. 重癥醫學科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24)233-234.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策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患者機械通氣48 h后或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48 h內發生的肺實質感染。近年來國外已應用集束化治療來預防和治療VAP。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重癥監護室選擇60例呼吸機使用危重患者作為治療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處理。發生VAP 10人,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齡(59.6 ± 19.4)歲。原發?。郝宰枞苑尾。–OPD )16例,腦出血、腦血栓,腦外傷13例,多發傷4例,心肺復蘇3例,心衰2例,感染性休克2例。對照組60人,發生VAP15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55.5±16.2)歲。所有病例均為經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兩組在性別、年齡、原發病種類、APACHE且評分、GCS評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符合VAP診斷標準。
1.2方法:對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住本院ICU的機械通氣患者,均采取頭高位30度,口咽部護理2次/d,聲門下密閉式吸痰,檢查患者及各項操作前嚴格洗手,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及時傾倒管道冷凝水,避免質子泵抑酸劑應用、使用鎮靜劑期間每日喚醒一次。并盡可能少用鎮靜劑等集束化治療措施。觀察其體溫、痰量、血象、胸部X線片及下呼吸道細菌學檢查。取本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機械通氣患者作對照。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tata 7.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住ICU時間采用成組t檢驗,VAP感染率采用 x2 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集束化治療前后VAP感染率比較
2.2集束化治療前后VAP菌株分布:集束化治療前VAP常見菌株居前7位的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8.6%)、肺炎克雷伯菌(12.2%)、大腸桿菌(11.2%)、銅綠假單胞菌(10.2%)、嗜麥芽菌(10.2%)、真菌(7.1%)、鮑曼不動桿菌(4.1%)。集束化治療后VAP感染菌株中大腸桿菌與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呈下降趨勢,均為6.8%,鮑曼不動桿菌(11.9%)、真菌感染呈上升趨勢(10.1%),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住ICU時間:集束化治療組住ICU時間為(10.75±5.86)d,對照組為(14.28±9.40) d,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59,P<0.05。集束化組VAP患者中41例好轉或自動出院,9例死亡。
3 相應對策
VAP的發病率受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監護室設施、醫護人員洗手依從性、有創操作、機械通氣時間,尤其是人工氣道等因素的影響,是機械通氣患者常見并發癥和重要致死原因。集束化治療是指運用循證醫學,將目前已證實有效的一系列操作、治療、護理等措施集合在一起,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最好的處置,現廣泛的應用于ICU。因此積極預防VAP 的發生,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最終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1]。
3.1非藥物性方法[2]
3.1.1洗手:我院采取的是六部洗手法,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床邊快速消毒液,特殊情況下使用清潔的隔離衣和手套。
3.1.2半臥位:機械通氣患者胃內容物反流較常見,因此采取頭高30°,有條件可使用動力翻身床。
3.1.3避免胃擴張,控制胃反流。少量多餐,盡早拔除胃管。
3.1.4保持呼吸機回路清潔。
3.1.5聲門下分泌物引流。氣管導管氣囊上方與患者聲門之間常有污染的積液,應及時清除。
3.1.6及時更換加溫加濕器。
3.1.7注意吸痰管清潔與更換。
3.2 藥物方法
3.2.1改進應激性潰瘍治療方法。硫糖鋁不影響胃腔pH值,有助于降低VAP發病率。
3.2.2抗菌藥物應用。 轉貼于
3.2.3控制氣管導管細菌生物被膜(BF)生成。大環內酯類及喹諾酮類藥物可抑制BF生成并破壞已生成的BF。
3.2.4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常用的有妥布霉素、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E等。
3.2.5洗必泰口腔沖洗。
3.2.6提高機體免疫力。
3.2.7強化胰島素治療,危重病人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4適當鎮靜鎮痛
機械通氣病人煩躁激動發生率高,原因復雜,包括疾病本身創傷性導管引起不適、ICU 環境、鎮痛不全等。處理不當,常會引起嚴重后果。
5 每日評估可否拔管
病人盡早脫離呼吸機的益處包括降低VAP的風險,增加病人舒適度及降低費用。然而,這些益處必須和過早撤離呼吸機所帶來的并發癥相權衡,后者包括潛在的氣道重建困難和氣體交換障礙相關性并發癥。患者能否最終脫機取決于:開始插管原因、已插管時間、使用鎮靜藥劑量和時間。
5.1 注意
5.1.1一般選擇早晨開始脫機試驗。早晨患者一般已經過充分休息,需要的壓力支持小。
5.1.2每天只能自主呼吸試驗試驗一次。
5.1.3如果自主呼吸試驗失敗,應查明原因,包括鎮靜鎮痛劑是否合理、血容量是否過多或不足等。
5.1.4如超過下列指標,應中止試驗:(1)呼吸頻率/潮氣量8 或4ml/kg;(4)心率90%。
VAP是機械通氣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原因較多,本研究顯示,應用集束化治療后,VAP發生率明顯下降,集束化治療是目前降低VAP發生率的有效措施,同時還縮短了人住ICU時間。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ICU;應用及效果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y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 existing within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disease o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Methods First,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 during the period of about two years from Jan.2011 to Dec.2012.Second,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2 groups.Then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f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separately.Finally.Results The chance of suffering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ngth of time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side.Besides,women are at greater risk than men.And the main pathogen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Conclusion Control the time of placing indwelling catheter;standardize operating procedures;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atheter nursing;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the entire aseptic technique and hand hygiene.All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as well as relieve pains for patients.
Key words:Catheter;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Guidelines for control technology;ICU;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尿路感染是常見的醫院感染,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醫院感染的40%,其中80%的尿路感染與留置導尿管有關。留置導尿管又是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常見的一項基本診療操作,是治療排尿困難、準確記錄尿量等的主要途徑[1]。因此,本文針對在ICU病房接受治療和觀察并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進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應用的病原感染干預防護[2],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研究需要,在本院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年時間內在ICU病房留置導尿管的患者資料412例。2011年1月~12月的患者設為常規組,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4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為42.51歲。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為1~34 d,平均留置時間為8.12 d。2012年1月~12月的患者設為實驗組,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6例,年齡16~81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85±6.08)歲。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為1~40 d,平均留置時間為6.18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011年1月~12月對ICU留置導尿管患者科室醫務人員按照常態進行留置導尿管護理。2012年1月起加強了ICU醫務人員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相關知識培訓,制定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防控措施標準操作規程,建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防控措施督導表(強調導尿管留置指征,強調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標準操作規程、無菌技術操作及手衛生技術等的落實),固定專人對科內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每日防控措施落實情況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干預。
1.2診斷標準 以上患者病癥需要根據國家衛生組織診斷檢驗標準進行分析觀察,主要診斷標準包含泌尿系統的臨床觀察和病原菌檢查內容[3]。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數(n)率(%)表示,P
2 結果
根據針對上述患者采取的回顧性分析研究方法,歸納總結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情況的記錄可以發現,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時間越久造成患者出現尿路感染的機率越大,常規組的患者中出現留置導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患者有36例,尿路感染率為17.48%。實驗組患者出現感染的人數為12例,尿路感染率為5.8%。常規組和實驗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以及住院時間等信息的比較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根據男女患者數量進行比較,常規組患者與實驗組患者女性出現尿路感染的例數分別為:常規組女性22例,實驗組女性9例,比率分別為23.4%和9.4%,男性出現尿路感染的例數為:常規組14例,實驗組3例,比率為12.5%和2.7%,P
針對兩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況的病原菌檢驗結果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兩組患者中出現革蘭氏陰性菌的機率更高,說明革蘭氏陰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菌。
3討論
引起ICU病房患者出現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是留置導尿管,留置的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患者的感染情況[3]。留置導尿管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患者的生理排泄,另外一方面也給病原菌創造了入侵的機會。長時間的留置導尿管就像是為細菌長時間的打開了大門,保留一條通道支持細菌不斷的侵害[4]。故應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征,及時做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盡早拔除導尿管,保持導尿系統的密閉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機率。
患者的性別也是導致出現感染的一種因素,女性患者因為生理原因,平均比男性患者感染的機率高。因此應注重置管后尿道口的護理,特別是女性患者應在保持會及肛周的清潔基礎上進行尿道口的消毒,降低尿路逆行感染風險。
本次實驗室檢測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菌,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可靠依據,避免因抗菌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細菌耐藥。同時針對患者或家屬也要進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的推廣工作,醫院利用口頭、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對患者進行指南應用宣傳教育,讓患者理解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總的來說,針對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能夠得知,兩組患者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率比較,實驗組明顯低于常規組,說明通過強化對導尿管日常護理的管理和監督,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因導尿管造成的尿路感染情況,為患者降低病痛折磨,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的應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南玲,劉丁,王豪,等.應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03:413-415.
[2]方業香,徐鳳玲,李志琴.ICU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安徽醫藥,2014,12:2411-2412.
【摘要】目的 分析目前ICU護士重癥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改善對策?方法 根據重癥護理中暴露的不足之處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重癥護理的護士進行培訓?結果 ICU大部分護士已熟練掌握各科危重癥的基本理論?知識?急救技能及各種監護儀器的操作?結論 綜合ICU護士必須經過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才能勝任ICU危重癥護理的工作?
【關鍵字】重癥護理;問題;對策
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癥醫學的臨床基地,它對因這種原因導致一個或多個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危及生命或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時提供系統的?高質量醫學監護和救治技術,是醫院集中救治重癥患者的專業科室?ICU應用先進的診斷?監護和治療設備與技術,對病情進行連續?動態的定性和定量觀察,并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為重癥患者提供規范的?高質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質量?同樣實踐證明,ICU重癥專業護理也有效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搶救存活率和生命質量?我們醫院ICU屬于綜合性ICU,也就是院內唯一跨學科集中人力?物力對各種危重患者集中監測?治療和護理的一個場所?接收各種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統功能衰竭,例如休克?腦血管意外?心跳驟停綜合征?重型顱腦外傷?急性中毒?ARDS?MODS等危重患者?這些患者大部分是多器官?多系統的損害,它涉及多科(婦?兒?內?外?腫瘤等)危重癥?要求重癥病房護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根據多年綜合重癥病房護理經驗,分析了目前重癥護理中存在問題,并給出改善的舉措?
1 重癥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相關知識面及護理技能不足
重癥護理對護士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要有扎實的重癥護理專業知識,還要有多學科及邊緣學科護理知識?同時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新技術引進?指南的更新以及多學科交叉,滲透發展的,對護士的知識全面要求也不斷提高?ICU護理的患者年齡跨度大,基礎疾病涉及多個臟器組織,病情復雜變化迅速?但目前許多ICU護理人員接受專業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自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異,后天的努力和護士低年資等因素的影響,都讓我們護士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對ICU危重癥的監護?觀察?護理帶來一定影響?
1.2 應急能力差異
應急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和急救能力?由于ICU的患者病情往往都比較復雜,而且病況多變,這就要求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多種急救措施,各種緊急救治手段和監控儀器的操作?目前ICU護士工作年限以及能力存在個體的差異,所以,她們的護理水平也各有不同?
1.3 護士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質
ICU的護士除了要具備過硬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往往接診護理的病人病情都危重,隨時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急救的場面一般人難以接受?因此,作為ICU的護士心理素質必須強大,面對突發的各種狀況,能沉著應對,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措施,有條不紊的采取各種急救手段?
1.4 重癥護理記錄單不規范
護理文書是臨床護理內容的客觀反映,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據?危重搶救護理過程中常出現護理記錄不明確以及遺漏現象嚴重,這給ICU護理質量及醫院帶來的不少的麻煩?重癥護理記錄單不規范主要表現在:(1)搶救過程中用藥與醫囑?醫生的病情記錄與護理記錄有出入?(2)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或特殊用藥,用藥后無效果評價?(3)應用微量泵泵入藥物劑量描述不規范,更改泵入速度后未及時記錄?(4)用詞不準確,未應用醫學術語,不規范應用簡稱?(5)護理記錄中忽略各種護理措施,如胸部物理治療?皮膚護理等不記錄?
1.5 法律意識和溝通能力欠缺
ICU患者病情重,變化快,人工氣道等語言溝通障礙,又無家屬陪伴,尤其家屬的心理都有焦慮?這就要求護士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慎獨精神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法律意識淡漠和語言等溝通不擅,容易引起醫療糾紛?
2 對策
2.1 加強重癥醫學護理知識及多學科理論的學習,開展重癥護理??茰嗜?/p>
在綜合ICU護士選撥中,一定要選取工作年限在3年左右且輪轉科室比較多,臨床經驗豐富,綜合素質突出的護士?進行崗前培訓,階段考核,不合格者給予退出重癥護理病房?鼓勵護士學歷提升,每周個案查房及業務學習,參加??婆嘤?學術交流會?市?省級??谱o士培養?
2.2 加強應急能力的培養
定期對不同等級護士按資質要求分別進行急救技能的培訓及考核?急救技術包括CPR?除顫儀?簡易呼吸器的應用???撇僮魅绾粑鼨C?血氣機?氣道管理等?安排護士到麻醉科及心電圖室輪轉,學習氣管插管,識別心律失常,觀察以及發現病情變化的先兆?
2.3 提高心理素質及團隊協作能力
重癥病房護士應培養自己沉著?冷靜?遇事不亂?敏捷的處事能力,在工作中憑借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嫻熟的操作技術,有效的團隊協作挽救病人的生命?
2.4 規范書寫的對策
針對重癥護理不規范的情況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規范:(1)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使其認識到護理記錄是重要的法律文書?(2)按照醫院文件書寫制度要求進行記錄 ,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3)加強與醫生的配合,溝通?參加醫生的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療和護理?(4)責任組長的及時質控,質量控制小組有效分工?
2.5 法律意識和溝通能力的培養
結合實際案例加強護士的法制教育,進行人際溝通知識的培訓?有經驗的護士介紹與各類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技巧?
3 結果
經過實踐證明,我院制定的一套系統?全面的重癥護理階段培訓及考核的方法,在對重癥病房護士進行培訓考核后,基本了解各危重癥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能,熟練操作各種急救儀器?結果表明,通過培訓可以將患者的傷殘率及病死率降到最低?尤其是在搶救心博呼吸驟?;颊叩男姆螐吞K中的急救操作,護士能與醫生同時進行獨立操作,為患者的急救贏得了寶貴時間?歷年來ICU危重患者不斷增加,而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
4 討論
4.1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對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護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護理知識,也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目前國內在重癥護理各醫院培訓水平參差不齊,考核體制也不健全,又沒有統一的上崗證書及專業資格認證,與國際水平差距很大?
4.2 目前我國關于重癥護理教學還沒有專業化,因此,對ICU護士進行必要的培訓及考核是不可規避的環節,必須經過嚴格的技能培訓和知識考核,才能成為ICU護士?
4.3 重癥護理的發展需要兼顧護理直接的效果,關乎重癥醫學發展?現階段護士在校未受過重癥護理教育或非常有限,無法獨自操作一些急救及科技更新儀器,更不會分析監測結果,故僅在實踐中學習是不能滿足重癥護理發展需要的,如何建立規范的重癥護理教育,培訓體系是首要和必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龔媛媛,張玉賢.護理基本技術技能考核方法的改革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1(08)
[2] 李美琪,劉麗紅.ICU常見護理危險因素及應對處理[J].中國臨床研究.2012(02)
【摘要】 目的 探討一種適合ICU病人病情特點的壓瘡預測評估工具,方便臨床護士的操作應用,最大限度降低ICU病人壓瘡的發病率。方法 根據壓瘡危險因素結合ICU病人的特點,設計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根據既往的壓瘡病人情況制定危險分數段,對701例ICU病人實施分級護理。結果 701例中發生壓瘡3例,壓瘡發病率 0.43%。結論 “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估表”適合于ICU病人壓瘡的風險預測,能有效控制ICU病人壓瘡的發病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
【關鍵詞】 壓瘡 ICU 評估表 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assessment scal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ICU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es and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sores for patients in ICU. Methods Based on pressure sore risk facto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ICU, pressure sore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patients in ICU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previous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s, risk scores sections were delimited,and the grade cares were implemented on 701 patients in ICU.Results 3 of 701 patients had pressure sores, pressure sores incidence was 0.43%.Conclusion “pressure sore risk factors quantified assessment scale on patients in ICU” was suitable for risk prediction of pressure sore patientsin in ICU,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sores and improve clinical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 pressure sores ICU assessment scale Care
壓瘡(pressure sore)又稱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PU),為臨床護理常見并發癥。預防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特別是在ICU,其壓瘡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Paul等[1]發現,ICU內壓瘡發病率為1%~56%,是普通病房的2倍~3倍。所以,及時評估ICU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度,及時采取措施,顯得更為重要。我們根據壓瘡危險因素結合ICU病人的特點,設計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2008年9月~2010年12月應用此評估表對701例ICU病人實施壓瘡危險因素的量化評估和分級護理,并對高危風險以上人群進行了重點預防,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701例,男435例,女266例。年齡12歲~94歲,平均52.6歲。第一診斷:腦溢血24例,急性心肌梗塞36例,重癥肺炎9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1例,急性重癥膽管炎17例,急性重癥胰腺炎31例,顱腦損傷79例,胸部外傷19例,多發骨折309例,脊柱骨折156例。
2 方法
2.1 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的設計
根據Braden評分量表和Norton評分量表的內容及評估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ICU病人的特點,設計成“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表1)。
表1 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分表
2.2 分級護理
根據既往的壓瘡病人情況制定危險分數段,極度風險≤13分,高度風險13.1~18分,中度風險18.1~23分,輕度風險23.1~28分。
2.2.1 極度風險組
主要護理措施:①避免損傷皮膚,床檔、便器用毛巾包裹;②使用呼吸機、冰帽時,與皮膚接觸部位用干毛巾保護;③取被迫時,受壓處皮膚給予壓瘡敷料預防性保護;④避免一切不良因素對皮膚的刺激,如鈕扣、導聯線、呼吸機管路等;⑤保護好約束部位的皮膚,松緊適宜,定時檢查。
2.2.2 高度風險組
主要護理措施:①避免損傷皮膚,床檔、便器用毛巾包裹;②使用呼吸機、冰帽時,與皮膚接觸部位用干毛巾保護;③根據病情適當縮短翻身時間,骨隆凸處墊軟枕保護,足跟懸空,頭枕水囊;④易受壓部位的皮膚,如枕后、骶尾、骨隆凸、足跟處,應隨時檢查有無異樣。
2.2.3 中度風險組
主要護理措施:①使用氣墊床、軟枕、翻身單、水囊等壓瘡保護性用具;②定時翻身,叩背,側臥時側傾30°,避免90°直立;③保持床鋪平整、無屑,穿棉質衣;④檢查各種導線、管路是否打折或壓于身下。
2.2.4 輕度風險組
主要護理措施是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平整、干燥和病人皮膚清潔。為病人制定詳細的翻身計劃,每次更換時避免拖拽動作,將身下布墊拉平,檢查皮膚情況。如潮紅或發紫需增加翻身次數,翻身后檢查有無管道、導聯線等壓在身下,骨突處墊軟墊,在病人足部與床尾板之間加用特制的海綿墊,防止足部與床板接觸受壓。病人身體下滑,足部抵至床板時要及時上抬病人身體。
2.2.5 不能翻身時的護理
嚴重骨盆骨折和雙下肢均有骨牽引的病人通常不能翻身,將病人安置于交替充氣墊的硬板床上,保持床整、干燥,必須搬動時可用腹帶固定骨盆,保持動作協調一致,輕抬輕放,病情允許時1~2次/天使臀部離床面約10cm,用溫熱水擦洗,快速用電吹風吹干,涂上爽身粉,保持清潔干燥。必要時在骶尾部給予壓瘡敷料預防性保護。雙下肢骨牽引病人應特別注意會有無壓迫,在此部位用厚敷料墊保護。
2.3 建立壓瘡評估小組,全員培訓
壓瘡評估小組成員包括護理部副主任1名(任組長)、ICU護士長1名、骨干護士3名。根據評分表內容,對全科護上講解評分細則,變異情況處理,并通過個案講座的方式來把握具體測量的準確度。同時對各種預防干預措施進行培訓,如正確的翻身方法,各種的擺放要點等。經考核確認所有護士對量表及預防措施掌握后正式啟用量表。評估小組成員還須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觀念,避開壓瘡認識和護理的誤區,使得評估結果真實、可信。
2.4 對病人進行評估,建立嚴格的交接班制度
對新入ICU的病人按評估表內容在4h內進行第1次評估。對極度風險組和高度風險組每天晨會后評估1次,對中度風險組和輕度風險組每2天晨會后評估1次。設制“ICU病人皮膚情況交接班記錄單”,內容包括床號、姓名、年齡、診斷、壓瘡危險因素評分情況、評分時間、、皮膚情況、特殊護理措施實施情況等,進行每班交接。
3 結果
本組共發生3例壓瘡,發病率0.43%。病例組成: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合并糖尿病1例,入ICU4天死亡;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糖尿病1例,入ICU6天后轉出;多發骨折(有骨盆骨折,合并胸外傷和糖尿?。?例,入ICU5天死亡。
4 討論
4.1 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
現有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中沒有一個是專門為ICU病人設計的[2]。ICU病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些在普通病房的病人中信度和效度尚不可靠的量表,應用到ICU病房其可靠性就更值得懷疑了[2]。就壓瘡發生的機理而言,引起ICU病人壓瘡的危險因素和普通病房的病人是一樣的。但是,對ICU的危重病人來說,常常會同時存在多種危險因素,而且彼此相互影響。Batson等[3]研究了51例ICU病人,發現5個因素和壓瘡發生顯著相關: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輸入,糖尿病,活動受限,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制動和限制翻身。有一些研究提到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壓瘡發生的相關性,但沒有一個量表把這一點考慮在內[1,4~6]。崔亞林等[7]認為,Braden量表中活動力、移動力、營養、摩擦力和剪切力4個項目不夠直觀、具體。我們根據Braden評分量表和Norton評分量表的內容及評估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ICU病人的特點,設計出“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該評估表中每個項目都是記數指標,在短期內只有帶管時間、休克和血漿白蛋白濃度是可變量,隨病情的變化而改變。既考慮到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病情的變化情況又直觀、具體,評估極為方便。
4.2 ICU病人皮膚情況交接班記錄單
交接班記錄單既規范了護理文件的書寫又使各班責任明確,從客觀上加強了責任心,使壓瘡預防的連續性成為可能。壓瘡的預防是多環節、多過程的,特別是夜班護理人力缺乏或對于工作時間短、經驗不足的護士,記錄單的使用能夠及時提醒、督促各班按照??谱o士白天對病人的評估和預防措施實施相應護理。我們使用的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4.3 規范預防壓瘡的管理
“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分表”和“ICU病人皮膚情況交接班記錄單”是科學防治壓瘡的管理方法。①調動了護士防治壓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入ICU時評估,使護理人員掌握了病人存在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及其危險程度,并提醒各級護理人員加強責任心,采取有效的針對性防范措施,達到了預防和控制壓瘡發生的目的。② 通過對病人入ICU時和入ICU后定期針對病人壓瘡發生的危險性進行科學評估,對其進行重點預防,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提高了預防壓瘡的有效性。③詳實的書面記錄既規范了護理文件的書寫,又是循證護理的充分體現和保證。
Paul等[1]報道ICU壓瘡發病率是1%~56%,本研究中,壓瘡的發病率是0.43%,這除了與科學的防范措施有關外,與ICU的病人平均住院日短也有密切關系。
參 考 文 獻
[1]Paul JB,Keller A.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ren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379-1388.
[2]蘇春燕.ICU病人壓瘡危險因素及其評估工具[J].護理研究,2005,19:1695-1697.
[3]Batson S,Adam S,Hall G,et a1.The development of a pre%sure area scoring system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pilot study[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1993,9:146-151.
[4]Clongh NA.The cost of pressure area management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J Wound Care Med,1994,94:661-666.
[5]LsatEde.DrukletselbijIC-patienten-eenlite-ratuuronderzoek[J].Verpleegkunde,1997,12:4-14.
【關鍵詞】 醫院感染;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手衛生;護理管理
1 一般資料
多重耐藥是指一種細菌對兩類或兩類以上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1]??偨Y我科自2010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以來MDRO感染病例,共10 例,其中男7 例,女3 例,院外帶入2 例。本組患者年齡35~65 歲,均為長期臥床患者,原診斷有重型顱腦損傷、重癥胰腺炎、全身多處(開放性)骨折等。
2 ICU發生感染的原因
2.1 宿主因素
ICU常集中了全院各科不同病種、不同部位與程度的感染患者,成為發生感染的基礎因素,而且感染菌株常為多重耐藥菌株,是引起多系統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克雷伯菌屬等為我科檢出的主要病原菌,且常多重耐藥。這些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天然耐多種抗菌藥物,已成為ICU的主要感染菌種。
2.2 醫源性因素
各種先進的監測治療技術的應用使侵入性傷口增多,從而成為病人易發生院內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留置尿管、深靜脈置管、血液過濾裝置、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等。
2.3 其他因素
醫院環境問題,如醫護人員人力不足或病室環境過于擁擠也會成為院內感染的潛在危險。
3 方法
護士的首要工作是預防控制感染的暴發流行,而不是被動的治療護理患者。治療的目標首先是病原菌而不是污染菌或定植菌,隔離的是病原菌而不是患者,病原菌的傳播不是因為患者而是醫護人員。
3.1 ICU的環境管理應類似于手術室,進入ICU應更換專用工作服,換拖鞋。這樣既避免了將其他細菌的帶入或將細菌帶去其他地方,也避免了因帶入的灰塵沉浮在各種儀器的表面。因ICU儀器多為電子計算機控制設備,灰塵的侵入易造成儀器損害縮短其壽命。ICU應每月常規做空氣培養1~2 次,有專門的清掃制度并定時消毒通風。
3.2 ICU應設有單間,專用以收治嚴重創傷、感染及免疫力極端低下的患者。
3.3 加強醫護人員、護工、保潔員院感知識的培訓及手衛生的管理。ICU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醫護人員在檢查和護理一個患者后洗手,僅有極少數能做到,大部分都做不到,尤其在查房時,醫師常常在完成整個病房的查房工作后才洗手[2]。因為護士人手少,工作量大,護士常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洗手,所以護士長應在現有人力資源基礎上科學分配,彈性排班。對于MDRO感染患者,盡量安排相對固定的護士進行護理。醫務人員及護工方面,互相監督,落實洗手措施,改善大家對洗手的依從性。
3.4 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應用有效的抗生素。
3.5 對所有進入ICU的患者做好目標檢測與篩查,對所有有創導管拔除時均要做細菌培養,便于協助病室內流行病學的調研。
3.6 設立??菩訧CU,盡量減少綜合性ICU病種的復雜性,或者增加ICU單間病室的數量也是減少MDRO感染傳播的有效方法。
4 結果
通過對MDRO感染的患者管理,干預醫護人員及護工、保潔員的手衛生的落實,加強消毒管理落實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了MDRO在科內的暴發流行,保障了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
5 討論
醫院感染常通過醫護人員的手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患者和污染物品而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保持手衛生成為防止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保證醫護人員洗手效果,是保證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執行力,才是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和醫院感染暴發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