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的基本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醫理論;左傳;內經;醫學史料;傳統文化;五行
Abstract: The medical historical data in the “Left Biography” sho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TCM basic theor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article expose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to develop and carry TCM from the relative items concerned in “Left Biography” on Yingyang Five Elements,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healthykeeping,diseaseprevention,treat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Key words: TCM theory;“Left Biography”;Internal Classic;medical historical data;traditional culture;five elements
到目前為止,春秋其時的醫學史料惟有從先秦經史諸子文獻中尋找。《左傳》是傳《春秋》經的重要著作,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上》稱其“著述罕聞,古今卓絕”[1]。以往,人們更多地以之為了解春秋歷史的文獻,或是研究先秦文學的范本。然而《左傳》的內容遠遠超出歷史和文學的范疇。這本著作,保存了許多醫學史料,藉此可窺春秋時期中醫學之概貌。
中醫學以我國傳統哲學為理論架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春秋時期盡管卜筮依然存在,但陰陽學說已被社會認可,成為人們日常解釋自然現象的重要工具。僖公十六年,周內史叔興評論六鹢退飛過宋都之事時說:“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在也?!碧烊撕弦坏募獌从^在當時已經動搖,許多奇異現象在當時的有識之士看來不過是陰陽變化的作用所致,然而天人合一的吉兇觀仍然是勸導君主實行德政的重要政治工具。在《左傳》中尚未見到人體臟腑陰陽之劃分,惟有僖公十五年論及“陰血”和昭公元年論及“陰陽疾”。雖然憑此還不能明了陰陽在當時是否已用于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但至少可以證實其已經應用于醫學領域。
1 五行
《左傳》對五行的記載尤多,正如襄公二十七年子罕語:“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背浞终f明人們對五行的重視。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為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逼洳捎谩澳尽⒒?、金、水、土”的次序,木生火,金生水,土之所以列于最后,應是因為人們尊崇職掌稼穡農耕之大神后土,而且人們在論方位時,屬土的“中”往往列在最后。再如《尚書·洪范》之謂“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2],亦以“土”為最后。因此,可以認為春秋之時“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理論已經形成。
再就是五行相克的關系,如昭公三十一年及哀公九年,史墨明確指出:“火勝金”,“水勝火”[3]。而文公七年,郤缺言于趙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薄傲敝?,水、火、金、木、土,完全是以五行相克的準確次序排列,充分反映人們已認識清楚了五行相克規律。
五行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聯系也多有闡述。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則昏亂,民失其性。是以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北日铡端貑枴ち澆叵笳摗分^:“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保?]兩者前后傳承,何其相似乃爾!此外,五行方位與顏色的匹配也可從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謂南蒯:“黃,中之色”而知其一?!蹲髠鳌凡⑽从涊d五行與五臟的關系,或許當時還未產生五臟配屬五行的理論。盡管在后世醫學中五味、五色、五聲、五位皆與五臟有聯系而與五行相屬,但實際上是前者先配屬五行而后才產生與五臟相聯系的理論。
2 病機
在疾病機理方面,從《左傳》之中亦可以看到許多有探討價值的證述。僖公二十四年,富辰勸諫周王勿以狄伐鄭時說:“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泵粒茨坎幻?。不良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也引起人們的重視。哀公五年,齊景公勸大臣無憂君位時說:“二三子間有憂虞,則有疾疢?!倍鴩乐氐那橹敬碳ど踔猎斐芍旅男募?。僖公三十年,衛國周歂正欲參加太廟祭禮,剛到門口,突然“遇疾而死”;襄公三年,楚國子重伐吳,軍士傷亡慘重,又失一將一邑,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周歂之死,或許是因為其在殺害正直的元咺后內心惶恐不安,以致猝發心疾;而子重則完全是因為憂慮抑郁,內心不堪壓力而疾作。再如昭公二十五年,在酒宴上,宋公使叔孫昭子右坐,兩人語調甚是憂郁,幾似哭泣,樂祁退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素問·六節藏象論》亦謂“心者,生之本”[5],憂郁哀戚而心之氣喪失,魂魄離散則生之本湮滅,現代所謂“抑郁是隱形殺手”就是這個道理。不良的環境和嗜好亦能導致嚴重的心疾。昭公二十一年,周景王將鑄大鐘“無射”,泠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則和于物?!屎吐暼胗诙赜谛?,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槬則不容,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次年,“王有心疾,乙丑,崩于榮锜氏”?!皹ァ敝嘎曧懞艽蟆_@種喧囂環境能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近有很多研究資料表明,長期置身于喧鬧的噪聲之中,不但聽覺器官受損,而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生殖系統都會受到損害。周景王就是因不堪大鐘音響的驚擾而猝發心疾致死。當今不少青年男女恣情于蹦迪搖滾大分貝噪聲之中娛樂,若沉溺過度不知持養之道就會嚴重損害心身健康。
《左傳》中提到了一些病名。昭公元年,趙孟問醫和:“何為蠱?”醫和對曰:“溺惑亂之所生也?!毙M疾是由于過度神志昏亂所致。這種疾病往往使人喪失工作能力。宣公八年,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為政。秋,廢胥克。《左傳》還兩次提到“痁”,即瘧疾。昭公二十年,“齊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諸侯之賓問疾者多在”??追f達疏曰:“疥當為痎,痎是小瘧,痁是大瘧。”隔日一發之瘧曰痎,多日一發之瘧曰痁。再如,哀公二年,晉鄭鐵之戰,繁羽詐稱趙羅“痁作而伏?!贝送?,昭公四年,叔孫豹夢見豎牛“黑而上僂”。哀公十四年,齊公孫告訴闞止:“有陳豹者,長而上僂,望視?!薄皟E”即佝僂,“望視”即遠視。襄公十九年,荀偃癉疽,生瘍于頭。濟河,及著雍,病,目出。“癉疽”即熱毒熾盛的癰疽,“瘍”即已破潰的瘡瘍。
《素問·調經論》:“黃帝曰‘余聞刺法言,有余瀉之,不足補之’。”[6]《靈樞·邪客》:“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保?]其中體現的治則都是“補不足而瀉有余”,從而達到《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的“以平為期”。[8]這種認識乃源于傳統思維理念,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左傳》之中,這一理念已經充分體現。昭公二十年,晏子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笨梢姴粌H醫道講究“反之以平”,飲食之道亦講究“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平君子之心。音樂之道亦是如此,雅樂講究“中正平和”,哀而不傷,樂而不,思無邪。“中庸”并非消極思維,去有余而補不足正是人為干預的積極措施,以達理想之境界而非一時之茍且。隨著千百年來社會風氣日漸頹廢,“中庸”成了世故圓滑之術的代名詞,喪失其真已久。
3 總結
《左傳》中的醫學史料可以清晰地反映在《內經》之前中醫學基本理論形成及醫學實踐的軌跡,盡管這些記載是零碎不全的,但是足可說明傳統文化與中醫學是一脈相承的!《左傳》以她載述之厚重,文筆之細膩激起我對先秦文史的深深向往,并由她引領我進入優秀主流傳統文化的殿堂。遨游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融和碰撞的海洋里,可以歷煉辨析與思維,提升認識和智慧?!蹲髠鳌匪浭龅尼t和名言:“上醫醫國,其次疾人?!贬t道的崇高在于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千載道統,天下誰御!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倘若每一位中醫學人都能如此,那么我們就可能有一個通古達今的智者所具備的目光和胸懷,應對機遇和挑戰就會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浮躁,從而較準確地把握中醫學的發展方向,并使之盡量接近其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 劉知幾.史通[M].北京:藍天出版社,1999:143.
[2] 先秦.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1:121.
[3] 戰國.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1988:402.
[4] 顧從德刻本.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66,67.
[5] 顧從德刻本.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67.
[6] 顧從德刻本.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334.
[7] 趙府居敬堂刊本.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112.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 優化整合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秲冉洝肥谡n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3]孫愛云.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精神,高等教育發展應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選擇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制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因此,21世紀中醫類人才的多層次培養更應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對中醫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培養中醫類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和保健需求。
中醫養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經濟的重心已轉向服務經濟。美國《財富第五波》作者保羅·皮爾澤指出,繼汽車、電腦、微波爐、網絡之后的財富第五波,全球下一個兆億產業將是保健產業。根據人們對保健的需求,未來醫學任務也將從防病治病為主逐漸轉向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主。隨著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大量亞健康人群的產生,人們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對保健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中國醫療保健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總份額為6400億人民幣,到2010年從事保健產業的企業總數已達60多萬家,相關鏈產業30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人,年產值超過2000億人民幣。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預計,中國保健產業生產總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9600億、24800億和57200億元的規模,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將達到200%。其中,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業市場發展前景尤為廣闊。一方面,傳統醫學的“上工治未病”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重要的預防保健思想,表現在“治未病的”預防保健的手段與方法上豐富多樣,而且在預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個性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并與人文哲學緊密相關;在人性化方面主張重人貴生,在個性化方面強調整體觀,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提供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這正符合現代人對提高生活質量,從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多方面整體個性化地維護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和《國務院印發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組織開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個?。▍^、市)確定了46個試點單位,在全國推廣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務方法、技術和設備,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務政策及人員、體制機制、機構管理和技術規范等方面加強了研究和探索,中醫治未病服務得到了高度重視,從而加快了中醫特色預防養生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綜上所述,中醫藥服務已從過去注重中醫藥治療逐步轉向同時注重預防保健服務,并由此促使中醫養生保健產業的形成和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突出問題:一是在中醫行業重治療、輕保??;二是中醫養生保健企業資本和規模較??;三是服務結構單一老化,以推拿按摩為主要手段;四是服務標準缺失,市場良莠不齊,存在假冒偽劣宣傳和從業人員無序競爭;五是具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嚴重缺乏。這些都是制約目前該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而要解決以上問題,關鍵是必須有一批掌握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和執掌中醫養生保健產業的企業管理人才作為支撐,形成一批以國家標準規范服務和技術的大型企業,在挖掘繼承中醫藥傳統保健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創新,優化服務結構,建立先進的現代服務管理體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進一步創新,發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務。因此,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產業教育,是培養造就創新性專門人才的唯一途徑。
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前提下,目前中醫教育根據不同層次分為??坪椭新氝M行分方向培養,同時又按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和各自的職業規劃,把中醫類學生分為醫療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術型和企業管理型)。目前,大中專院校的培養模式和定位均屬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術型和企業管理型)的學生則側重中醫技術、養生保健知識、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途徑
選擇合作的中醫養生保健企業學校應根據企業資質,認定具有大型資本和大型規模,經營業務結構以中醫理論、基本保健技術、中國傳統文化指導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為主,并以國家標準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管理行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社會信譽度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先進的服務管理體制并走上連鎖化經營道路的企業。企業還必須有自己的培訓學?;蚺嘤栔行模幸恢Ъ夹g優良的帶教隊伍。
采取“訂單式”培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技術豐富多樣,因而養生保健行業的每個企業經營業務有一定的特異性和差異化,了解合作技術服務特點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大專層次的中醫類專業屬處方類專業,課程設置應滿足培養醫療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業應分階段到學校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行業宣傳,公布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和相應的工作單位及崗位,物色選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雙方根據各企業經營業務的特異性和差異化,以及技術服務特點和職業能力構成、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選修課、頂崗實習和以崗位為前提的培訓。
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才,根據行業需求必須突出實踐技能,由企業提供資金、設備、行業技術、部分場地、技能教師,學校提供部分場地和師資,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實訓,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一般可采取三種模式:(1)在學校內建設與企業真實經營環境高度仿真的實訓基地,以保證學生的校內實訓。(2)企業自身建立培訓學?;蚺嘤栔行?,接納學生頂崗實習前的工作過程培訓。(3)以企業經營場所為實訓基地,
轉貼于
推行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中專層次的到相關企業帶薪頂崗實習一年,大專層次的在二甲以上醫院臨床實習6~8月后轉入企業頂崗實習2~4個月。
校企雙方共謀學生職業發展在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才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學習中醫養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熟悉以崗位為前提的工作過程外,校企雙方還需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或從事技術服務、或從事技術研發、或從事企業管理。企業建立技術服務或管理崗位升級考試制度,使學生自我發展目標明確,能積極主動地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提升自己的綜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措施
課程設置改革與特色教材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開展課程建設存在形式單一、范圍有限、內容和理念有誤的問題,課程建設層次有待提高。針對我國大專院校培養的中醫類人才主要定位于臨床醫療工作,培養掌握中醫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熟練運用中醫學及相關西醫知識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基層醫務工作者,那么,中職則定位于技能型中醫類人才,主要培養其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特別是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保健基本技術,運用中醫傳統養生知識和現代養生保健技術,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企業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點主要在企業。因而,在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不能單純從學科出發,應從職業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發,除了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外,更應將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文化、中醫傳統養生保健技術、中醫現代保健技術、企業管理知識、各相關崗位任職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識納入教學內容中,將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入課程設計中。通過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編寫特色教材,使得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保持一致,使培養的技能型中醫養生保健人才與行業和企業需求一致。同時,為配合國家對中醫養生保健企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的規定,在課程設置中還應將相關職業資格(按摩師、公共營養師、刮痧師、反射療法師)標準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中,改變現行教材重理論輕實踐、內容重復和滯后的弊端,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或多證并舉,為學生擇業就業以及創業提供有利條件。
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醫學類的大中專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面向培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技能型中醫類人才,校內專職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改變教師觀念,重視對中醫養生保健人才的培養;(2)加強教師對中醫養生預防保健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的學習和提高,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3)指導專業教師及時跟進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及時更新知識結構;(4)專業教師定期到相關企業兼職,通過對企業進行養生保健技術培訓、技術研發、技術管理,在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執業醫師證外,考取相關職業證書,如《按摩師證》、《反射療法師證》、《公共營養師證》、《刮痧師證》等,在相關職業證書的考取過程中學習職業標準,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管理水平。組建企業教師隊伍,主要針對學生技能培訓和工作過程指導,提高企業教師隊伍的帶教能力。要求:(1)到學校學習專業教師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學技巧,掌握教學環節和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2)到學校提升中醫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素質;(3)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后與企業人才需求一致的課程內容;(4)學生頂崗實習的帶教。
明晰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核心,確定臨床中藥學的學術內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成長過程。臨床中藥學是在大中藥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藥學二級學科,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學術特色與科學內涵。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科具備以下三個學術特點:首先,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醫藥交叉的學科。大中藥學科經過分化,根據研究領域的不同,逐漸形成了臨床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等一系列二級學科。同時,隨著臨床用藥問題的大量涌現,病患呼吁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促進了藥學服務理念逐步深入,要求臨床藥師直接面向患者、面向醫療機構、面向整個社會,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藥學服務。這種臨床藥學服務需求,同樣對實現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醫藥交叉學科———臨床中藥學的建立。在中藥學一級學科中,臨床中藥學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內容既包括中藥基本理論等中藥學基礎知識,也包括臨床合理用藥和中藥藥物警戒等中藥臨床使用知識;它既為中藥研發提供理論和臨床支撐,同時更是指導中藥臨床應用的知識體系。第二,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專業基礎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臨床中藥學繼承發揚中藥學基本理論,強調醫藥交叉、基礎與臨床交叉的學術特色,具備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臨床中藥學的核心是研究中藥臨床合理應用,目的是實現中藥應用的安全、有效、經濟與適當性,主要任務是推動全程化藥學服務,主要內容包括中藥基礎理論與中藥應用理論兩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醫臨床醫師和藥師,而且還面向藥品生產及管理部門。第三,臨床中藥學是中醫中藥的紐帶學科。臨床中藥學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臨床學科均有學術交叉,但臨床中藥學是以指導中藥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為根本目的的學科,具有鏈接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紐帶特點,是中醫臨床與中藥應用的橋梁。
2界定學科外延,促進學科分化與交叉
隨著臨床中藥學科的成熟與發展,明晰其學術外延,推動學科的次級分化是必然趨勢。首先,臨床中藥學科具有醫藥交叉的學術特點,與中醫學、中藥學的學術聯系密切。應該明確的是,臨床中藥學以中藥學為基礎,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換言之,中藥性能理論與應用理論是臨床中藥學科的基礎理論,依靠這些理論辨識中藥性效特征;同時中醫學病生理觀、辨證論證是臨床中藥學認識人體、指導用藥的前提。第二,在學術外延上,臨床中藥學科與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以及臨床藥學有學術交叉,但又有顯著區別。如臨床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相比,中藥藥理學側重于研究中藥和機體(包括人體、病原性生物及實驗動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但臨床中藥學立足于發展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旨在闡明中藥及其配伍功效的現代藥理學含義,用以深化傳統認識并拓展臨床應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藥物的全部藥理作用和機制。再如臨床中藥學與現代臨床藥學從內涵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共同之處是都是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與有效為核心,均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在于臨床中藥學以中藥為研究對象,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而現代臨床藥學則以化學藥品為研究對象,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第三,根據臨床中藥學科特點與研究任務,可逐漸次級分化為中藥基礎理論、中藥臨床監測與評價、中藥臨床治療學、中藥臨床信息學等三級學科。相關分支學科的形成與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為臨床中藥學科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3明確臨床需求,確定研究方向
臨床工作需要是確定臨床中藥學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臨床工作對臨床中藥學的要求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和適當。鑒于學術特點與臨床需要,確定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對于發展臨床中藥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臨床應用的基礎與指導原則,是中藥理論體系的靈魂。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將為臨床合理應用中藥提供科學依據。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根本。具體研究內容包括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繼承挖掘與科學實質研究,闡釋中藥藥性基本理論和中藥應用特點與實質。第二,中藥藥物警戒是現代藥物警戒理論與傳統中藥藥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藥安全用藥理論體系,是與中藥安全相關的科學與活動,是臨床安全使用中藥的保障。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藥藥物警戒具體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藥傳統的安全用藥思想,探討中藥臨床安全用藥理論與中藥安全性實驗研究,開展中藥上市前與上市后安全性監測與評價,進行中藥安全用藥普及宣傳等。第三,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采用先進手段,闡釋某類中藥在臨床優勢領域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進行中藥療效評價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將中藥防治相關優勢病種的基礎研究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進中藥的臨床應用,促進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第四,中藥的經濟學評價對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醫藥資源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中藥經濟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即使是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傳統的西藥經濟學評價模式,沒有體現中藥的特色。中藥經濟學評價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探討符合中藥特色的經濟學評價模式,全面衡量中藥的價值,促進中藥應用經濟性。
4學科發展的思考與展望
4.1完善臨床中藥學科學術思想
關注人類健康是21世紀國際社會的共同主題,“全程化藥學服務”作為一種新的藥學觀念、理論、策略,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健康和幸福。臨床中藥學關注中藥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適用性,以“全程化藥學服務”為宗旨,指導臨床合理使用中藥。臨床中藥學在新形勢下中醫藥健康事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目前,臨床中藥學學科正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好時機,臨床工作者應抓住這一機遇,抓好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與學術隊伍建設。完善與發展臨床中藥學學科體系和學術思想,加強學術對話與交流,繼續深入探討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內涵與外延,完善學科的次級分化,打造學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臨床中藥學科立足和發展的關鍵。筆者認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可以參考國外臨床藥師標準化訓練模式,并結合中醫藥學特色,從以下四個方面建立新的課程體系:①設置醫學相關課程。適當增加醫學課程如病理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課程,使學生獲得完整系統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具備較好地與患者和醫師交流溝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②調整藥學相關課程。在中藥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礎上,開設醫藥交叉的實用性課程,如中藥治療學、臨床中藥學專論、中藥藥物警戒等。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藥學專業人才作為能夠解決臨床藥學實踐環節問題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體的臨床實踐訓練。④增加法規、信息與溝通交流類課程。使學生熟悉藥物使用過程中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手段,培養學生評價臨床用藥的能力和制定臨床用藥方案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4.3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提高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水平
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必然途徑和重要支撐。臨床中藥學科應積極與生物信息學、藥物流行病學、系統生物學、循證醫學等學科合作開展基于現代科學技術且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臨床藥學科學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科學研究在多學科交融中綻放新的活力,推動臨床中藥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當的應用研究,增強學科自主創新能力。具體而言,臨床中藥學科可以與信息學結合,應用數據挖掘方法開展臨床決策、處方挖掘、藥性探索等領域研究;可以與藥物流行病學結合,開展具有中藥臨床特色的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可以與循證醫學結合,開展體現中藥特色的循證藥學研究,對中藥有效性進行評價。
4.4探索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來,包括臨床中藥學在內的中藥學各二級學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就臨床中藥學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醫藥特色,凸顯臨床藥學特點的研究方法是進一步促進學科研究發展,完善學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應在服務臨床原則的指導下,借鑒現代臨床藥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體現中醫藥理論內涵與特色的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鑒藥物流行病學中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等研究方法,循證醫學中系統評價、隨機對照研究方法,藥物經濟學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開展中藥臨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探索這些研究方法與中醫藥特色元素的結合點,逐步形成中藥流行病學、中藥循證藥學研究新方法。換言之,欲真正形成體現臨床中藥學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將中醫藥元素植入這些現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慮中醫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等特點,探索形成中藥循證藥學、中藥流行病學等獨特的研究理念與方法,實現和推動臨床中藥學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與提升。
4.5促進臨床中藥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利用
在中醫學科體系中占有的重要的位置,是中醫、中西醫、針推等各專業的必修課。但如何體現課程特點,優化課程體系,是教學團隊必須進行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中醫內科學主要介紹中醫常見內科病證的基本知識及辨證論治規律。合理安排總論及各論兩大部分內容,按照教學目的要求,全面和系統的掌握中醫內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中醫內科學教學又分為課堂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兩個階段,系統理論學習包括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課堂理論授課、自學、輔導答疑、課堂討論等,通過學習全面系統掌握中醫內科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特別是對中醫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處方用藥等理論要求達到掌握熟悉程度,并了解部分疑難危重病癥的治法,為今后的臨床見習、實習打好基礎。在理論講授時突出要領,密切聯系臨床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實習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措施
中醫內科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思路,對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改革。在課程建設方面,我們充分利用和不斷完善現有教學條件,努力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在中醫人才培養、學科學術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教學內容上通過教師結合臨床經驗,進行課程整合,優化和充實教學內容,強調理論聯系臨床,注重培養學生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基本能力。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如結合教學內容和臨床實際、運用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雙向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特別是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方式,得到了學生的好評。同時有機結合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闡發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輕松學習,牢固記憶,收到較好教學效果。授課時著重臨床實用性,在繼承傳統精髓基礎上擇優吸收現代研究成果,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同時注意素質教育、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對有興趣科研的學生積極鼓勵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評價方式,采取分時分段的考核,并將學習態度與行為表現相結合,得到學生的認可。近幾年來,通過不斷地創新與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在中醫人才培養、學科學術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獲得自治區、學校的多項教學改革項目及獎勵。
3強調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堅持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提升教學的指導思想,中醫內科學教師團隊將新知識、新成果不斷轉化到課堂與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近年通過多項科研課題、教改課題的深入研究,摸索規律,探求實效,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優化,改進教學方法,突出中醫藥教學的特點,準確把握中醫學科的本質特點。團隊帶頭人及成員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促進科研與教學結合。保證多位教授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言傳身教,將他們的科學精神、思想作風、素養不斷內化為教育及教學思想、教學水平,將創新精神、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態度,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實現科研教學雙贏的局面,改變以往本科學生不接觸科研的情況,積極鼓勵愿意參加教師科研的本科學生,在實驗過程使他們逐步了解學習科研的意義方法,體會科研過程的嚴謹與艱辛,同時讓學生了解傳統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在研究方法與實踐思維上的區別,掌握科研的精神,啟蒙他們的科研思想,提高學習熱情。
4擴展實踐性教學資源及網絡教學
積極利用臨床教學模擬實驗,通過實訓基地的建立既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彌補了臨床實踐教學醫院的缺陷與不足。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實訓設備不斷完善,教師、教輔人員積極努力,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積極發揮中醫臨床模擬中心作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作用,不斷完善中醫內科、中醫診斷學、針灸學等課程中有關中醫證候、脈象,舌象觀察,針灸穴位模擬訓練等的實訓項目內容,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高起到積極作用。以自治區級中醫內科學精品課程建設為抓手,完善提高課程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質量,通過課件的研制使全體教師在整體學術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上得到較大提高,而且通過網絡增強了校際間的交流,提升了教學團隊的影響力。力爭在近年內通過網絡建設,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中醫內科網絡教學系統,擴大資源信息量,能夠開展與學生在網上互動與交流,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1聯系中醫藥學基本理論
中醫藥學理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藥基本理論是中醫理論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中醫醫理密不可分。因此,在中藥學實踐訓練中,必須注意中醫理論對中藥用藥的指導,在具體藥味講述中適時復習中醫理論,強化學生對理法方藥體系的理解,增強其對理論的靈活運用能力。例如,川芎為治頭痛要藥,請學生討論頭痛有哪些常見證型,病因病機分別是什么?川芎治各型頭痛的機理是什么?結合川芎的性能特點,思考川芎最適宜治何種頭痛,不適宜治何種頭痛?可否及怎樣通過合理配伍擴大川芎對頭痛的治療范圍?通過從各個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2以識藥帶動基礎知識學習
傳統的臨床中藥學教學是按照大綱及教材的要求,講解藥物的來源、藥性、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其結果是學生容易產生大腦疲憊,厭倦本課,以致課堂教學收效不佳。我們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開設中藥實訓課,設計“模擬藥房”帶動中藥性能的復習鞏固,提高了學生識藥的興趣,進而增強了其辨證用藥的能力,為學生在走出校門后很快適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澳M藥房”按中藥功效分類建立常見飲片辨認區、真偽中藥識別區、毒性藥物警示區、中成藥樣品區?!澳M藥房”作為實驗教學的一種載體,相當于學校的一個“實驗室”,模仿藥房的格局,設立柜臺、貨架、藥品,供學生學習實踐;配套計算機軟件系統,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學生看到一種常用飲片,要能夠識別,并回答其藥性特點、功效、適應范圍;給出一種常用中藥的性能描述,能夠回答是哪味中藥,并到藥柜中找出對應飲片?!澳M藥房”以生動直觀的中藥飲片引出問題———是什么藥,有什么性能,如何應用,注意什么?即以飲片辨識帶藥性功效[5-6],鞏固中藥基礎知識,強化用藥能力訓練。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視覺記憶、感性認識引導理性思考,是“模擬藥房”的價值所在。我們根據“模擬藥房”中藥飲片編號制作“中藥飲片辨識及雙向考核系統”,建立中藥實訓與考核評價體系,為學生識藥用藥提供保障。
3區別同類藥物功用異同
功效相似藥物的鑒別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內容,亦是臨床合理用藥的關鍵問題。然而學生在這方面學習中往往掌握不好,對同類藥物的性能特點差異、臨床應用區別難以建立深刻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在實踐訓練中強化學生對藥物功用異同的把握[7]。本部分訓練可以與上部分訓練同時進行,在“模擬藥房”中給出兩味及兩味以上功效相近藥物的飲片,要求學生回答是什么藥,分別有什么性能,功效應用有哪些區別,臨床上如何合理應用??梢越Y合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例如給出石膏和知母的飲片,首先讓學生辨認,思考溫熱病氣分實熱,壯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如何用藥?肺經實熱,發熱,喘咳,如何選藥?肺熱燥咳,干咳無痰如何選藥?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如何選藥?并以藥性功效特點解釋不同情況下區別用藥的理由。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深刻理解和重視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4熟知常用藥味配伍內涵
臨床上中藥更多以復方形式應用,配伍則是用藥的基本方法,因此有必要強化訓練學生掌握常用藥味配伍的法度和內涵。可以在“模擬藥房”中,給出常用配伍藥味,讓學生回答是什么藥,分別有什么性能,配伍的目的及原理,配伍后適應病證的變化。例如給出蒼術、厚樸、枳實3種飲片,要求學生辨認并回答各藥性能功效,三者之間常用的藥對配伍,不同配伍的目的和適應病證分別是什么。進而結合病例,濕阻中焦,脘痞嘔惡,舌苔厚膩,選用哪兩味藥配伍?食滯胃腸,腹滿脹痛,大便不通,選用哪兩味藥配伍?給出選擇依據。通過這樣的強化訓練,使學生真正理解中醫臨床用藥的法度,形成法隨證立,方從法出,因證選藥,靈活加減的思維。
臨床上經常使用的中藥有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由于中成藥具有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攜帶方便、便于服用、療效確切等特點,其銷售金額是中草藥湯劑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當然,新劑型的出現并不能完全的取代湯劑而占領中藥的市場,湯劑也有新劑型無法替代的優勢,如利于隨證加減處方、吸收快、奏效迅速、價廉易得等等。
2開展臨床中藥學的必要性
我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指出:臨床藥學是開展醫療機構藥事工作的基礎,突出了臨床藥學在臨床藥物治療工作中的重要性。臨床中藥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臨床用藥為核心,研究中醫辨證用藥基本理論及應用規律的一門學科。它著眼于科學的闡述中藥的基本理論,探索中藥防病治病、康復保健的作用機理,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提供科學依據。和臨床藥學相比,都是為了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合理,但不同在于臨床中藥學更注重于科學地闡述中醫辨證用藥的基本理論及其規律。恰當地選擇中藥的劑型、劑量、規格以及給藥途徑和方法,客觀的評價藥物療效探討作用機理,為臨床解決疑難雜癥提供依據。很多人認為,中藥師的職責僅僅是負責在中藥房調配中藥,審查中醫師開具的處方是否對癥、用量是否準確,確保藥房的中藥材質量,其余的事情與他們無關。然而,近幾年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頻頻發生。例如,馬兜鈴酸性腎病和魚腥草注射液事件。這些都在向我們暗示:開展臨床中藥學的必要性。
3臨床中藥學的實施辦法
3.1參與醫師的查房活動
在審查處方的時候臨床中藥師只能看到一個診斷出來的疾病的名稱,就拿感冒來說,處方上下的診斷是感冒,但是感冒有很多種,對于不同的感冒所用的藥也是截然不同的。處方上面我們只能看到片面的靜止的疾病,而中醫治療疾病是根據病情的發展而逐步改善處方,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和醫師一起查房首先有利于臨床中藥師及時的更新病人病情資料,可以更準確的審查處方是否合理。其次,可以收集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并將其分析、整理成冊,在以后的用藥過程中起到前車之鑒的作用。再次,可以和醫師進行交流討論,不斷使處方趨近合理化。最后,臨床中藥師也可以和患者面對面的交流,向患者講解用藥的相關事宜。
3.2開展中藥的不良反應監測
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的無不良反應,其實不然,為什么中藥的不良反應沒被大家注意,原因有兩點。第一,優秀的臨床組方中的藥物毒性得到了其他藥物的克制,起到了減毒增效的作用;第二,是被臨床的疾病癥狀所掩蓋了。由于大家的誤解加上中藥治療疾病的復雜性,導致了中藥臨床使用不規范,不良反應時有發生,特別是中藥注射劑。臨床中藥師應對中藥的不良反應進行追蹤調查,做好記錄,及時上報并做好詳細的分析;與醫師交流探討,防止類似不良反應的再次發生。
3.3改變中藥師“以藥為中心”的服務模式
現在的臨床中藥師基本都是呆在藥房,負責藥物的調配,藥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他們的服務中心。但是臨床中藥學主要針對的是患者,是為患者服務:指導患者正確用藥,督促醫師合理用藥,監督醫護人員正確將藥師的建議傳達到患者身上。最終的目的都是讓患者的疾病得到較優的治療,所以臨床中藥師應該走出藥房,面向廣大的患者,將“以藥為中心”的模式改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將注意力轉移到患者身上,及時注意患者病情和處方的變化,關注患者表現出的臨床反應,時刻將患者的健康記掛在心上,充分發揮臨床中藥師在臨床用藥過程中的作用。
4展望